本文目录一览:
- 1、古钱币里还有“吉钱”和“凶钱”,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 2、什么是古钱币?
- 3、中国古币四大名珍
- 4、本人有一个圆行的古钱币 上面有蜘蛛蛤蟆蛇和蝎子等一些东西 我想知道这 是干什么用 值钱么?
- 5、古币鉴别的四大误区的脆声不一定是假币
- 6、三荷花古币是什么朝代?
- 7、我有一枚辟邪镇凶的古币 上面有青龙 白虎 朱雀 玄武。请专家给评评
- 8、为什么在收藏行业,受骗最多的是古钱币玩家?
- 9、古币鉴别的四大误区的半传世币如何定义
- 10、钱的初称
古钱币里还有“吉钱”和“凶钱”,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吉的买日用品。凶的买过逝的送他们的
什么是古钱币?
应该是清末的钱币.
一、古钱币的渊源与由来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猪头和下颚骨,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曾起过货币财富的职能。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因为充当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最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货币。海贝可作颈饰,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要货币。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因此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这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出土。
综上所述,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属货币萌芽与形成时期。
编辑本段二、先秦货币初探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鉴定成色的金属称量货币逐步不适应,而被金属铸币所取代。
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货,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
1、中原地区即赵、韩、魏三国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币。布币脱胎于青铜铲形农具,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时期的布币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装柄的空心銎。而战国时期的布币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对“空首布”而言,已无装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铲状铜片,布币形制大致分平肩,耸肩,圆肩和方足,尖足,圆足等类别,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耸肩尖足布,圆肩圆足布演化,地区后扩展到楚国和燕国等地。
2、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
3、西北方的秦国独用环币,其形制取象于纺轮或玉壁演化而来。环币分圆形圆孔和方孔两种。战国时期即较早铸行的是圆形圆孔,后秦惠文王,秦始皇铸圆形方孔“半两”钱。圆形环钱是方孔钱的原始状态。
4、南方楚国铸币铜贝称蚁鼻钱,由贝币演化而来。铜贝钱文“ ”形似鬼脸,为“贝化”二字组合。蚁鼻喻小,意即小钱。楚国有文铜贝铸币俗称“鬼脸钱”、“蚁鼻钱”。楚国除蚁鼻钱外,还有黄金称量货币,是战国时期唯一以黄金为流通货币的国家。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四大货币体系分别由刀、铲、纺轮等劳动生产工具演化而来,由此可见当时各地征战、渔猎、制陶,纺织与贸易往来等经济生活地区特色与社会风貌。同时形成四大货币区也是诸侯割据的产物。随经济与商品交易发展。各国货币互相流通,要求并相应促进币制出现统一与标准化趋势。
编辑本段三、历朝纲钱沿革
纲钱指国家或地方政权法定发行的一类钱币。由一种纲钱的不同版别派生出“目钱”。纲举目张,构成钱币的统系。以纲钱为线索可了解货币沿革史;以目钱为线索可涉足古钱币鉴赏与考古。下文主要由历朝纲钱沿革解读古代相关的政治,经济与历史变幻。
纲钱体系从秦汉到明清可分二大阶段。第一阶段:秦汉与隋唐以铜铸币为主,是以秦“半两钱”和汉“五铢钱”为主干铢两体系阶段。第二阶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铸币出现年号,宝文体系有别于前铢两体系外,还出现纸币与银本位体系,下分叙。
(一)秦汉“半两钱”
秦统一六国后,政治统一要求经济统一作基础,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在统一文字,度量衡同时,也统一了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钱文“半两”与实重相符,这种方孔圆钱从此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为何取这种形制呢?主要是环形便于携带,而方孔穿绳索铜钱不易旋转,可防磨损。也有人认为这种形制表达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秦朝方孔圆钱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货币。
鉴别战国和秦朝的“半两钱”可从书法入手。战国币钱文“半两”为大篆:而秦朝币钱文“半两”为小篆。相传秦币由宰相李斯所书。大概受此影响,秦朝之后的钱文大都出自达官贵人或书法名家之手。宋朝还出现皇帝御书钱。中国古钱币与西方货币的区别之一是中国古钱版面以钱文为主,流通币极少有图案为主的,而西方货币则以动植物,人象等图案为主。古钱上的书法艺术为另一话题当别论。
据说秦始皇为防备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铸十二金人。这势必影响铜钱的铸量。因铜价极高,货币流通量不足,故秦半两钱价值很高。汉初发生“秦钱重(价高)难用”问题。汉承秦制沿用半两钱,但刘邦当皇帝时国家很穷,改铸了许多小钱,先后出现“榆荚半两八铢半两,四铢半两等。一两为二十四铢,因对秦半两大幅减重,“半两”名实不符。尤其是一种小半两,形似榆树果实而称“榆荚半两”重不足1克,直径不足1厘米。汉还允民间私铸与郡国铸币,引起币制紊乱与通货膨胀,至汉武帝大改币制。
(二)汉“五铢钱”与沿革
1、汉武帝首创“五铢钱”。
汉武帝即位后,“外事四夷,内兴功利”急需开辟财源。同时郡国自由铸钱,造成币制混乱,物价上涨,威胁中央财政。于是汉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上林三官”即钟官(掌铸钱)、辨铜(掌原料)、均输(掌制范),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也称上林钱和三官钱。五铢钱质量高,改变了货币混乱现象,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从汉武帝起历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铢长期为历朝法定货币。因五铁钱轻重合宜,中国以“五铢”为主要形制的方孔圆钱还影响日本、安南、朝鲜等国。而泰国现在的货币单位仍称“铢”与此不无关系。
2、新莽币制大乱与铸钱精品问世。
西汉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滥发货币。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后为解决经济危机而铸行的一种大钱。“泉”是“钱”字的借用。王莽相信 纬学说,在他夺取刘姓天下后,为讳忌“刘”字,刘字由卯、金、刀三字组成,故钱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汉五铢钱重量的二个半,却要当五十个五铢钱用。意味着每发行一枚大钱就要从百姓手中夺走四十七个半五铢钱财富,这必然引起人民不满,于是民间仍用五铢钱交易。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规定:凡敢私藏五铢钱者将作为犯人充军戍边。由币制混乱可见王莽统治不得人心,必垮无疑。此外还有一种大钱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钱当五千个五铢钱。如此大额钱币必有人冒死伪造。为防盗铸私钱,除颁行刑法重治外,另创造了一种新币形,即把古代刀币和圆钱结合,创造出世界上第一枚双色金属钱币。为防假私铸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币“做工精绝”,这一扭曲风情也令后人千年叹息。
东汉恢复西汉以来的五铢钱制度,到东汉末年,董卓进京毁五铢钱,更铸小钱,引起通货膨胀,货币制度再陷混乱。
3、“六朝五铢”劣钱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分裂时期,战争频繁,政局动荡,社会经济遭破坏,史称此时“钱法大坏”。为了省铜,五铢钱越做越小,有“鹅眼”、 “鸡目”之称,更有剪凿边圈,称剪边五铢,一枚钱改二枚,面额却大,百当千用。钱币界把这一时期五铢钱统称为“六朝五铢”。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一时期五铢钱除铸造粗劣且钱文革率、笔画不全。有将“五铢”写成“五金”者,也有写成反文“铢五”的。但期间五铢钱也有个别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史称“重如其文”,质量上乘,不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4、隋朝“五铢钱”与传闻。
隋代隋文帝铸造“开皇五铢”结束了汉末以来三百多年钱制庞杂局面,这也是最后一个使用五铢钱的朝代。隋炀帝暴政,有人辨认隋“五铢钱”五铢的“五”即“X”字左边加竖 | 为“|X”,放倒后似为“凶”字。于是有人说是隋的凶兆,预示其灭亡为时不远了。故隋朝“五铢钱”较好辩认。其实这种写法北魏也曾有过,这不过是老百姓借此诅咒隋暴政而已。
(三)唐朝起方孔圆钱由铢两体系转变为以“文”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沿革两宋至清,这是货币发展的第二阶段。
1、唐高祖首创“宝文”“年号钱”
唐代是一个经济文化都发达的强盛朝代。据考唐高祖武德年间621年铸行“开元通宝”钱,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钱币体系,而开创了唐宋以后以“文”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铜铸币。“开元”有创始,首创之意,“通宝”即流通的宝货。其在重量单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铢为一两。“开元通宝”开创十进位制,每枚重二铢四 为一文钱,积十文钱重一两,即十钱一两“以钱代铢”。开元通宝在唐代铸行二百多年而使币制长期稳定。唐以“文”计数,以钱两为重量单位的宝文钱体系沿袭到清朝历时千年。另相传唐高祖铸行的“开元通宝”由初唐书法大家欧阳间所书的增文采,被誉书法币。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为对付财政困难、铸造大钱,称“乾元重宝”。这是最早称“重宝”的钱,一文重宝当开元钱十文,引起通货贬值,物价飞涨,盗铸严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废佛,取佛铜大量铸“会昌开元”钱,使延续了半个世纪的通货紧缩现象才有所缓和。“乾元”,“会昌”均为纪年。
五代十国是军阀割据混战分裂时期,由于政权林立,货币五花八门,是一个货币混乱时期。币材除铜外还有锡、铁等。大额钱币当十当百,甚至当千当万流行。钱制的混乱复杂反映出割据战乱带来的经济恶化。
综上所述,铜铸币方孔圆钱从铢两体系转变为年号,宝文体系为货币发展一大转折时期。
(四)两宋到明清除铜铸币外,还产生了纸币与银本体系为货币发展的又一转折时期。
1、两宋“年号钱”、“御书币”与“纸币”
两宋的铜铸币以采用年号为显著特点。据考证年号首创于汉武帝,而“年号钱”始于十六国时四川成都李寿的“汉兴钱”。最后一枚年号钱为袁世凯复辟帝制铸行的“洪宪元年,当十铜元。”此钱随袁世凯垮台,存在不到四个月。“年号钱”因铸有年号,标明铸造时间,使人在考证古币年代时可一目了然,这在钱币形式发展上是一个进步。历朝年号钱中宋、明、清三朝的钱币最容易收集。
另外,历代书法中要数宋朝见著。相传宋神宗元丰年间所铸元丰钱有篆、隶、楷、草四种书体,其中苏东坡手笔的隶书钱文沉着、豪迈,被称“东坡元丰”。宋哲宗年间司马光和苏东坡用篆、行两种书法写过对文钱“元裕通宝“。使宋朝流行书币币对文钱。擅长书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钱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书写的“御书钱”,据考证第一人为宋太宗赵炅,而历代皇帝中书法成就最高为宋徽宗赵佶。他治国安邦无能,“靖康之耻”与儿子钦宗一起被掳为金兵俘虏。但对琴棋书画情有独钟,尤其是书法“瘦金体”铁画银钩,别具一功。宋朝书法币见著与皇帝身体力行推崇不无关系,尤其是年号御书钱流行。此钱文风到明朝有变。明代中叶开始钱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体呆板,不讲布局结构,谈不到书法艺术了。
两宋时期铸币铜铁钱并行,因铜器比铜币值钱,有毁钱铸器现象,少见铜钱而出现铁钱。另外随经济重心南移,货币流通扩大,两宋产生的纸币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这纸币是一种象征性货币,它是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与造纸和印刷技术的进步也有关。北宋的纸币主要有交子,南宋有会子、关子。交子、会子都是当时对票据、证券、况换券类的俗称。而币值是否稳定成为经济财政局势的晴雨表。
辽、宋、西夏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与汉族交往中受中原经济文化影响,除了使用唐宋所铸铜币外,也发行过民族文字与汉文类铜铸币。
2、元代币制以纸币为主
元代曾铸行过少量铜钱,但货币主要流通纸币。这在中国古代是较突出的。元代的纸币称为钞。原钞本不许挪用,纸钞发行量有严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败,皇室奢侈,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滥发纸币来弥补,引起物价飞涨。加上黄河改道泛滥,天灾人祸,故称“开河变钞祸根源”,可见滥发纸币与元朝灭亡很有关系。
3、明朝由纸币政策转 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体系。
发行纸币在货币史上虽是一个进步,但历代统治者无不利用它来剥削,掠夺人民而使纸币纸策崩溃。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纸币政策,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并用。但大明宝钞不定发行限额,也没准备金,很快就导致通货膨胀,故明中叶嘉靖年后,宝钞已不能通行,民间主要用白银和铜钱。如明朝“班匠”以银代役、雇工工资,富豪积家产等都主要用银量了。银量被铸为一定标准的银锭从元朝开始,从元朝至元年间开始,银锭自名“元宝”,这是中国称银锭为“元宝”的开始。同时民间流行铜制钱,质材由青铜转黄铜,铸行以年号为号的通宝钱。
4、清朝铜钱,纸币和机制币
清代铜钱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铸行小平钱。清代铜钱中以咸丰钱最为复杂,钱文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之分,面值不同,钱局不同。清朝民间商务大数用银,小钱用钱,钱、银并行。
清初一百年以银锭为主币,征税一两以上必须收银,清朝各州县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田赋,完粮必须是足银。因中央不铸造统一流通银两,民间使用的银子未必是足银,各地银锭形式、成色、平码不同,因此每逢纳税前由银匠和银铺将民间散银熔铸成足银上当。一些银匠勾结吏役趁机在银两成色,分量上苛剥百姓,造成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
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明朝中叶起,在对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用他们的银元购买中国丝、茶、瓷器等,使各种外国银元开始在中国流行。到清道光年间,从签不平等《南京条约》开始,赔款用的银元都是“洋钱”,当时中国本国还没银元。库存洋钱不足抵销数目剧增的对外赔款,于是迫使清末政府开始自己铸造银元。中国最早的机制洋式银元为光绪年间的“光绪元宝”,俗称“龙洋”,因银元背面一般铸有龙纹而得名。同时出现机制铜元,又称“铜板”。机制银币和铜元的出现对中国传统的银两货币和方孔圆形为主的铜钱制是一种巨大冲击。
清代发行的纸币品种复杂,有官钞和私钞之分,官钞即由官府金融机构发行,私钞由民间金融机构发行,纸钞又可分铜钱票(可兑换方孔铜钱)、铜元票(可兑换铜元)、银两票(可兑换白银)、银元票(可兑换银元)四种。发行纸币开始有库银准备金、钞本来凭证。
综上所述,从两宋到明清,纸币产生与流通,白银货币地位日益提高和明清开始确立银本位制的纸币制度,晚清机制币体系出现,为中国货币史发展的第二阶段后期情况。
以上所列为流通钱币史,钱币界还有众多非流通性货币,如压邪用的压胜钱,祷福避邪的镇墓钱和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杰出人物的纪念币之类此不一一列举了。这些钱币俗称“花钱”,在货币流通上无足轻重,但对民俗研究却可提供珍贵史料。
钱币的历史
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闲,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世界上最早的低币“交子”出现在宋代,但是“交子”的实物和钞版均已遗失。目前国内现已发现年代最早的“金代铜钞版”已为金泉钱币博物馆收藏。
最早的钱币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开始出现了形态各异的古钱,其形状大多模仿当时的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
中国钱币学会会员 西安金泉钱币博物馆 戎畋松:像楚国,它是从贝币发展成文字贝,这种文字贝被俗称为鬼脸钱,蚁鼻钱。中原地区,农业区它从劳动工具农具铲演变出来这个布币,沿海跟北部地区,渔猎地区又根据它的渔猎工具--刀削,演变出来刀币。
这品钱叫武阳三孔布,为什么叫三孔布呢,因为它上面有三个小孔。你看到没有,这上面有三个小孔,这个地名呢是叫武阳,背后叫一两,三孔布它有两种等级,一个是十二铢的,一个是一两的。
春秋战国时期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为巩固封建统治和发展封建经济,统一了钱币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外圆内方的半两钱,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币制改革。这种铜币它避免了以往钱文复杂难辨,大小各异,轻重不一,币值不明等弊病,制定了适应需要的重量和形制。半两钱作为我国钱币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这种外圆内方的钱币在形制上从此固定下来,并为历代沿袭,直至清末。
开元通宝钱币的问世标志着中国钱币自秦始皇统一货币后的第二次钱币革命,它持续流行了一千三百年。
秦始皇兼并六国
汉代商业活动繁荣,钱币制度也有了重大改革。汉武帝元狩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18年开始铸造五铢钱,该钱轻重适宜,其大小,形制一直到隋代还继续沿用。
中国钱币学会会员 西安金泉钱币博物馆 戎畋松:从唐高祖武德四年开始,这个公元六百二十一年,开始铸开元通宝钱,就是废掉了铢两制。那么开元通宝的历史意义是很大的,它一是废了铢两制货币体系,开始出现宝文钱,宝文钱的出现是有一种信用货币的概念。
汉代——隋代
到了宋代,铜,铁钱并用,铸钱数量相当可观,十几位皇帝共有四五十种年号钱。南宋淳熙七年铸行的淳熙通宝,钱背上有“柒”字纪年,至淳熙九年后改成小写,这就是所谓的纪年钱。这种钱币纪年制度一直沿用到宋末,是宋钱的一大特征,比欧洲钱币纪年要早三百多年。
在我国元朝和明朝时期主要推行纸币,铜钱铸造较少。
宋 -- 元 -- 明
明中叶以后,白银成了主要货币,铜钱仅用于小额支付,但它仍然是政府发行的重点。清光绪年间,两广总督张之洞吸收了西方铸币的先进技术,向英国购置了造币机器,在广州筹建造币厂,率先开创机器制币,实施了中国钱币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先进的制币技术,在光绪后期取得了成功。从此,机制币全面进入我国的货币领域。
我国各个时期的古钱币经历了风风雨雨四千年历史的考验,源远流长,琳琅满目,其形状各异,品种众多,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钱币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的缩影。中国古钱币在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钱币文化体系,因此它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发现,古钱币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收藏。
钱币既是商品交换的手段,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是特殊的商品又是精美的艺术品,也是各国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状况的反映。以中国钱币为例,由几千年前贝币,布币发展到今天的印刷精美,仿伪技术先进的纸币,再到“一卡走天下”的电子货币……货币的变化浓缩了几千年的历史进程。
编辑本段鉴定古钱币价值需“四看”
一看历史价值。珍稀古钱币是货币历史的实物,更是历史的见证。因此在收藏前必须弄清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如“成都交子”和“十文中统元宝交钞”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纸币,被学术界视为无价之宝;吉林的“广平银币”被认为是我国第一枚机制币;1985年8月在黑龙江阿城县出土的“承安宝货”为我国“一两半计数白银币”的罕品。短命王朝或农民起义时的铸币,由于流通时间短,发行量少,大多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二看现存数量。齐、燕、赵等国的刀币,韩、魏、秦等国的布币等年代久远,比圆形钱稀少,价格昂贵。存世数量少的钱币还有唐代叛军史思明占领洛阳后铸的“得壹元宝”,后发现“得壹”两字不吉利,便改为“顺天”,铸“顺天通宝”。这两种钱币传世很少,“得壹元宝”尤其罕见,为稀世珍品。
三看文化价值。一些传世并不太少的品类,则主要因其文化品位、艺术价值极高而备受青睐。如汉代王莽新朝时的“货泉”、“布泉”等钱币,用的是垂针篆;北宋仁宗时所铸的九叠篆书体“泉体通宝”,是中国最早的美术字,为收藏珍品。
四看品相。无论钱币珍罕与否,凡有币面模糊、轮廓缺损、锈蚀严重、看相较差者,尽量不要收藏。收藏古钱币时还应注意是否有月纹、星纹等标识,古钱的鉴别以背文来区分铸造年代和地址,品评其稀珍。一般来说,钱币背面有月纹、星纹等记号的要比背部光面的更有收藏价值。值得收藏的钱币中,用金、银、白铜等精制而成的宫廷钱币,铸量少,质量佳,属珍贵文物。
中国古币四大名珍
只听说过,古钱五十名珍
1 桥足半釿布:战国时期铸币。系从空首布演化而来,因其钱文多铸有货币单位“釿”字而得名。产生于战国早期,主要流通于魏国地区。基本形制为首部平实、圆肩(或平肩)、圆裆、方足。钱文纪地、纪值,一般分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等。除此之外,当时楚国地区也曾铸行过钱文分别是“殊布当釿”和“四布当釿”的长足釿布。
2:三孔布:圆足布之一种。因其首部和两足部各有一小孔而得名。这种布币发现极少,所见面文有二十余种,背文纪值,分“两”和“十二朱”等。
3 :博山刀:齐明刀之一种。燕昭王二十八年至齐襄王五年(前284-前279),燕国攻占齐大片领土时铸。清代嘉庆年间山东省博山香峪村出土,字样特殊,习称“博山刀”,传世极少。背面铸有三字或四字,一般开头两字都是“莒冶”。1979年,山东莒县故城遗址曾出土有这种刀币的钱范。
4 晋阳匕:即圆首刀,战国时期铸币,又称直刀、赵刀。形体轻薄,钱文有“甘丹化”、“甘丹”、“白人化”、“白人”、“白化”、“王化”、“城”等十几种,多出于今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成白”又释作“成帛”,河北灵寿战国中山故都城址曾出土这种刀币的钱范,可证其铸地。
5 齐六字刀:齐刀,战国时期齐国铸行的“齐返邦长大化”、“齐大化”、“齐之大化”、“即墨之大化”、“即墨大化”、“安阳之大化”等刀币的总称。除此之外,一般将“莒邦”等残刀亦归入齐刀范围。
6 东周、西周(圜钱):又称“环钱”,战国时铸币。形制为圆形圆孔,源于玉壁或纺轮,主要流通于三晋地区。
7 共屯赤金(圜钱):又称“环钱”,战国时铸币。形制为圆形圆孔,源于玉壁或纺轮,主要流通于三晋地区。
8 壮泉四十:新莽钱,始建国二年(10)铸。“六泉”指规则直一、么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十布”指小布一百、么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弟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其中规则直一在始建国元年(9)已铸,大泉五十则在西汉居摄二年(7)已铸,始建国元年(9)又铸。
9 国宝金匮直万:新莽时铸钱。上部方孔圆形,有直读“国宝金匮”;下部方形,“直万”两字直书于两竖纹之间。传世仅两枚。
10 大泉五千:三国吴钱,史志无载。
11 太夏、真兴:夏赫连勃勃真兴年间(419-475)铸钱。钱文隶书,面重郭,存世极少。
12 永光:南朝宋前废帝永光元年(465)铸钱。形制薄小,重二铢,存世极少。
13 景和:南朝宋前废帝景和元年(465)铸钱。重二铢,钱形薄小,存世极少。
14 咸通玄宝:唐钱。咸通十一年(870)桂阳监钱官王彤所铸,寻即废止,存世极罕。
15 开平通宝、元宝:梁钱。开平是五代梁朱温年号(907-911),存世仅通宝、元宝大铜钱各一枚,对其真伪钱币界看法不同。另有开平元宝铅质小钱,系南汉刘隐奉梁正朔而铸。
16 天成元宝:五代后唐钱。天成年间(926-930)铸。
17 永平元宝:前蜀钱。永平年间(911-915)铸,存世极罕。
18 天德重宝:闽钱。天德年间铸,有铜、铁两种,当百使用,背穿上“殷”字,以纪国号。
19 天策府宝:楚钱。马殷受梁封天策上将军,建天策府,于乾化元年(911)铸天策府宝,有铜、铁两种。据《十国纪年》载,当时城中行用铁钱,城外使用铜钱。其所指城中城外可能是指境内境外。铜钱又有背龙及鎏金等品。
20 乾封泉宝(楚):楚马殷所铸大钱。有铜、铁二种,背有天、策、天府、天策、策府等字,铜钱数量少于铁钱,钱文隶书,与唐高宗乾封泉宝不同。
21 广政通宝:后蜀钱。孟昶广政年间(938-965)铸,有铜、铁、铅三种平钱。
22 大蜀通宝:后蜀钱。钱文形制与广政通宝接近。存世极罕。
23保大元宝(背天):南唐钱。李璟保大年间(943-957)铸,背上“天”字,形制厚重,存世极少。
24 永通泉货:南唐钱。显德五年(958),李璟铸永通泉货大钱,以一当十,钱文有篆、隶两种,篆书者较薄小,为后期的减重钱。
25 大齐通宝:南唐钱。此钱真品仅发现二枚,因其文字形制与大唐通宝接近,所以定为南唐开国者徐知诰升元元年(937)建国号大齐时所铸。一说为南唐后期铸大唐通宝时所铸。
26建炎元宝:南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铸。“建炎元宝”铸造量极少,钱文篆书,隶书成对,同时期高宗尚铸造有“建炎通宝”,“建炎重宝”,皆罕见,为古钱大珍。
27至宁元宝:P金代卫绍王至宁元年(公元1213)铸造。存世仅有一枚折五型铜钱孤品,书体与北宋崇宁小平楷书相似。珍罕无定价。
28大宋通宝(当拾):南宋大钱 大宋通宝当拾 直径一般:52MM.厚:3MM
29贞佑通宝、元宝:铸期:宣宗贞佑年间(1213-1216年)特征通宝,小平,钱文真书顺读。元宝小平,钱文真书旋读。 贞佑元宝,早年流入日本(日本平岛春水藏) 国内仅发现此一枚。
30临安府行用铜质钱牌:临安府行用铜质钱牌(俗称“垮牌”),是一种独特的品种临安府行用铜质钱牌,系南宋末年宋理宗淳衤右年间(1241—1252年)所铸。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在北宋时,称为余杭郡,高宗南渡后建都于此,改称临安府。临安府行用铜质钱牌就是由当时的临安府铸行的。其面额分为“准贰佰文省”、“准叁佰文省”和“准伍佰文省”三等。“准”为“平”的意思,“省”为“省佰”,即以七十七文充当一百文铜钱。该铜质钱牌呈狭窄长方形,上端有一圆孔,四周及圆孔有廓;长度和宽度因面额大小而异,“准贰佰文省”长6.2厘米、宽1.9厘米,“准伍佰文省”小型的长7.3厘米、宽2.3厘米,大型的长7.9厘米、宽2.7厘米;面文均为“临安府行用”五个字,背面标明币值,分别为“准贰佰文省”、“准叁佰文省”和“准伍佰文省”;面、背文均楷书,且制作精美。
31大朝通宝:蒙古汗国在改称元以前称大朝时(公元1227年)铸。钱文楷书,直读,光背无文。有银质、铜质两种,均为小平钱, 存世极少,铜质更罕见。属中国古泉五十名珍。
32乾亨通宝:五代十国时期南汉 刘龚政权乾亨元年(公元917)铸造。一般制作不精,文字内多流铜,极少见。另有“乾亨重宝”铜钱。
33天显通宝:天显通宝隶书小平光背 无定价 辽太宗天显年间铸,据内蒙出土:径2.38厘米,重2.7克。文字自然,颇具辽钱风韵,隶书体旋读,传世甚罕。太宗天显年间(947-950年)铸,仅发现1枚孤品,该钱已流入日本。
34中统元宝: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年间(公元1260-1264年)铸行。钱文楷、篆二体,直或旋读。背可见星纹,平钱。
35永安一十、五百、一千:,五代十国时期盘踞幽州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所铸造,永安一十有铜铁两种铜钱存世量极少,价格极高,,永安五百有铜铁两种,铜钱存世仅孤品,古钱之大珍。铁钱存世也已屈指可数,价格颇高。此外“永安五百”面文形制独特,按照右左上下顺序读,永安一千有铜铁两种,铜钱存世量极少,价格极高,为古钱珍品。铁钱存世量也已不多,能得善价。
36应历通宝:辽国穆宗皇帝应历年间铸造(公元951~969),钱文粗糙,制式为小平,现存世仅有数枚。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辽代应历通宝,直径23.5mm,位列古泉五十名珍之一,珍罕,美品。
37大元国宝: 元朝 元武宗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造。文字形制极为精美,有以孤品背龙纹者尤其精致,疑为开炉试铸样钱。另有铅钱孤品,系雕母。
38建国通宝:北宋 宋徽宗 赵佶有 建中靖国 年号,但建国通宝仅有篆书,楷书 小平 对钱各一,其中篆书钱铜色金黄,狭穿大字,面带黑斑及松花绿锈,据说出土于苏北,曾被钱币收藏大家罗伯昭先生以400银元购得。也有人认为此钱太过离奇,怀疑是建炎通宝改刻而成,但据考证,建国通宝是取建中靖国年号的首尾二字组合而成铸造的货币,却因赵佶的建中靖国年号中的“建中”二字与唐代某年号重复,所以此币刚刚铸成就马上废止,而改铸非年号的“圣宋通宝”、“圣宋元宝”。因此建国通宝极为珍稀,存世量不超过10枚,无法估价,称建国通宝为北宋第一珍稀币并不为过。楷书建国通宝早在清末,民国时期曾被发现,可惜皆已流失,1956年锦州博物馆在发掘清代范子和墓时,曾经出土一枚隶书“建中靖国”钱,铜质厌白,属于夹锡钱一类,实属仅见。 请大家欣赏国家博物馆所藏名珍篆书体建国通宝。根据实物考证篆书体建国通宝的版别有三种,均属试铸。
39保宁通宝:辽代辽景宗耶律贤保宁年间(969-978)的铸币,是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存世量极少,版式有大字、小字、宽缘、细缘、狭穿、广穿、背月纹等区别。其钱文右旋读,书体隶兼八分,浑厚朴拙,古意盎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可谓影响了整个辽一代钱风。根据相关资料、图谱及所见所闻,保宁通宝平钱的统计存量大约在数十枚之内,是辽钱中的稀见品之一。
40至正之宝:元朝顺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铸造.均为大钱,用以代表交钞与纸币并行。钱体厚重,制作精良。有折十,二十,三十,五十等几型。面文“至正之宝”为端丽楷书,直读。背穿上“古”系记江西吉安道监制;穿右“权钞”二字可作权当银钞解。穿右为币值银重,所见有“伍分”、“壹钱”、“壹钱伍分”、“贰钱伍分”及“伍钱”五种。“伍钱”即值银钞半两、铜钱五百文,为“权钞钱”之最大者;径达8厘米,重120克左右,系有史以来出现之最大行用方孔圆钱。以铜钱权钞行使,又称“至正权钞”。钱文书体特别俊秀流畅,与“至正通宝”一类书法相同。这类铜钱均比较罕见,价格极高。
41圣宋通宝:直径2.4厘米,穿0.65厘米,厚0.1厘米。钱币完整,未见拼接、挖补、改刻的痕迹,应当是一枚真品古钱。“圣宋通宝”行书旋读,字体与行书圣宋元宝相同,只是“元”作“通”。背右下角现一斜月,左侧边郭有一个直径0.1厘米的圆形深孔,形态较规则,似乎是用作定位用。
宋徽宗赵佶于崇宁二年(1103年)铸圣宋通宝,行、篆二体,以一当五,崇宁三年(1104年)乃止。圣宋通宝钱行世只有8个月,世间所见甚少。
42贞观宝钱(西夏文):西夏崇庆贞观年间(公元1101~1113年)铸造,形制为小平钱,直径2.5CM。钱形较大存世仅有一枚,极其珍贵。
43天启通宝:背面有字的天启通宝是明代的,明光宗未铸钱,因其在位仅数月,未及铸钱,其子明熹宗于天启元年先补铸其父年号“泰昌”钱,称“泰昌通宝”。此钱为小平钱,真书直读,铜色淡红,也有黄铜钱,版本不多,有背月,背星钱,还有钱径达2.9厘米,大如折二钱的宽郭大样钱;也有钱径2.3-2.4厘米的小钱。明熹宗铸泰昌通宝钱只一年,次年便开铸“天启通宝”,同年设立了户部宝泉局,称“钱法堂”,从此由户部主管铸钱。所铸钱币主要用于军需,军队的铸钱炉只保留西北三镇,东南的一律取消,这时全国形成了三个造币中心,分别为两京及四川地区,但天启三年(公元1628年),宦官魏忠贤专权,宦官乱政,滥铸情况又出现,地方钱局大量出现,因此所铸的天启钱版本极多,差异大。钱背文大量的出现记地,记局,记重等形式。此前仅万历时期出现过,但版本有限。所以明朝钱币制式的复杂时期是从天启年间开始的。天启年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继以往的方法,仍采用增加铸钱量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各省钱局滥钱恶钱,好赚取利润。大量的轻劣钱掺入官钱充数,与明朝前期制钱力求精整美观的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天启通宝”初铸为小平钱,后开铸当十钱。天启五年,因官私所铸大钱过多过劣,下令停铸,并由朝廷出白银,回收当十钱,其大钱铸期不过三年;天启钱钱重原定一钱三分,千钱重八斤八两,但后来由于官铸过于滥恶,小钱仅重七分,千钱仅重四斤八两,含铜量不足三成。此外有一种用日本铅锡销熔入铜所铸的铜呈折色的“折沙钱”就是此时所铸。天启小平钱分背无文和背有文两大类,背文比万历钱复杂,背铸有星月纹的种类多;背有文分记重,记事,记局、记地。背记事为“奉旨”二字,是当时宦官、大臣奉旨办事造钱的意思。“天启通宝”小平钱不仅背文多,其它如字文大小,文字水平,轮郭宽窄,钱文结构也有诸多不同,很复杂多变。“天启通宝”当十钱也分背无文和背有文两类,折二钱则大都背无文,存世也较少。这两种钱皆较少见。
元末南方起义军红巾军领袖徐寿辉公元1358年铸“天启通宝钱”,该币质地为紫铜,就式样有小平钱、折二钱、折三钱三种,钱文有楷书和篆书两种,由于从发行到停铸仅经历了一年,因此元天启通宝比较珍稀,尤其是篆书折三天启钱为一级品,为可遇而不可求之神品;而明天启钱则版式较多,有小平钱、折二钱、折三钱、折五钱、折十钱多种,质地也为黄铜,但钱文却均为楷书。元天启钱光背,而明天启钱背丰富多彩,背字有:日、月、工、户、浙、京、新等多种,纪值有二、十、十一两等,当然还是以光背为常见。
44靖康通宝:“靖康通宝”、“靖康元宝”是北宋 宋钦宗时期铸造的,他在位16个月就被掳往北方。因此,“靖康”钱铸量很少,“靖康通宝”更为罕见,属国家一级文物。
45天国通宝:天国背通宝当十是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第一批试铸的通用钱币,因不久即改铸太平天国圣宝钱而属临时过渡性的钱币,因此铸额有限而十分罕见.
46应运元宝:"应运元宝"铜钱,系北宋淳化年间李顺起义所铸起义军钱,
47皇统元宝:金代钱币,皇统年间(1141-1149年)铸造,制作极为精美。存世不多枚皇统元宝篆书孤品。
48应感通宝:北宋时,李顺于994年发动农民起义,攻克成都,建元应运。曾铸应运元宝。李顺死后,部下又铸应感通宝,存世皆罕。
49崇庆元宝、通宝:崇庆元宝为金卫绍王崇庆年间(公元1212年)所铸,由青铜铸造。有元宝、通宝两种。元宝为篆书当五大钱(即折五,直径为3.5厘米);通宝有小平、折二两种,钱文仿瘦金体所制。崇庆元宝传世极少,有书籍称其为“孤品”,实际上据了解全国保存有五六枚真品。
崇庆元宝史志不载。唯辽中出土一枚孤品,大如折五,形制与文字近似泰和重宝。“崇庆元宝”四字作玉筋篆,旋读,光背无文。钱体铜色青白,制作精整,文字秀美,仿崇宁钱制,然仔细推敲仍不免匠气。近代京沪诸多泉家皆审为赝品,而钱币学家郑家相以为当属金泉。
50元德重宝:西夏崇宗皇帝元德年间(公元1119-1127)铸造。版式为折二型钱。钱文楷书,直径一般为2.7厘米。今存世仅有两三枚,珍罕无定价。崇宗皇帝朝另铸造有“元德通宝”钱。
本人有一个圆行的古钱币 上面有蜘蛛蛤蟆蛇和蝎子等一些东西 我想知道这 是干什么用 值钱么?
可能是古代的花钱,用于宗教方面的。也有少量是简单的纪念意义。
至于价格,市场收藏价瞬息万变,盛事古董,乱世黄金,看买方的需求。
作为正式通用的钱币称正用钱。厌胜钱亦称"压胜钱",可分为宗教神学,谶纬迷信、民族风采、世间习俗四大类。源于自然崇拜与生殖崇拜。其目的是吉而庆之,厌而胜之。这是厌胜钱的瑞应性。如汉画像五铢钱,既是厌胜品,又可掺在正用品中形式,纪念币多半如此,这是厌胜钱的"二重性"。诸如避兵、避邪、上梁、镇库、生肖、八卦、庙宇、供养、秘戏、吉语、祝寿、八仙、冥钱、瘗钱等,其厌胜性浓郁。镂花、芦雁、挂灯、吉语、凭信等,与美术、工艺、书法、史地、文化、宗教有关。至于筹
码博具、钱币等等,其形如钱,有的长久混入正用品中,如选仙,铸造精美。前者入世俗,后者入宗教,未尝不可。须说明来源及用途。故钱界泛称"厌胜"。
不是钱的古代花钱
中国古代有一种跟古代铜钱形制相似的花钱,严格地说,这种古代花钱不是钱,因为它在当时是不能进行流通的。用现在的话讲,它是古代的“纪念币”。中国的花钱,又称“厌胜钱”或曰“压胜钱”。早期的厌胜钱是一种钱币形的迷信物。通常除文字外,还铸有各种图案,如星斗、宝剑、四灵图案等。随着这类物品的广泛化,最初的巫邪色彩逐渐淡化,钱文图案也愈世俗,花钱一般不作为流通货币,但在特定情况下,如年节,也被掺杂在流通领域中使用。现代社会中发行的纪念币,即是中国花钱的延伸。
中国古代将各种非流通钱币,列入“厌胜钱类”。其实,许多用做馈赠、赏玩、祝寿等等钱币,不属于迷信的厌胜钱类。赵汝珍先生在《古玩指南》一书中,把古代不能参与流通的钱统称为花钱。古代花钱在我国秦汉时期就开始流行,明清时期花钱极为盛行。尤其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康乾盛世,那个时候花钱成风。比如进京赶考的,喜欢带着“连中三元”,“官居一品”;做买卖喜欢带着“一本万利”,还有“满载而归”,因为做买卖那时候使用船支,在大运河来来往往,货船的桅杆上都要挂一个钱;又如乾隆年间,人们不仅身上带着花钱,甚至于连抽烟的烟荷包坠儿,上面也是钱;老头拄拐棍,拐棍上挂着钱,甚至大街上的剃头匠,剃头刀把,都挂着钱。花钱跟中国的民俗民风紧密相连,内容相当深,文化积淀也厚。所以也有人叫它民俗花钱。
中国古人有带玉的风俗,但是普通老百姓带不起玉,只能佩带铜钱。古代花钱既经济又实用,如符印钱、四神钱、避毒钱、厌胜钱等等。在汉、唐时期,古代花钱在民间也极为流行,尤其是中国的生肖钱。在民间,凡是生日,本命年,人们都在腰里边带一枚生肖钱。
中国古代花钱中的结婚用钱,是民间老百姓广为使用了两千多年的一种风俗,如撒帐钱、麒麟送子钱、压箱底钱等等,都是结婚时用的喜庆钱。
中国古代花钱品类繁多,散落在民间的花钱地域广泛,市场上几十元钱就能买到品相很好的花钱。如果收集成系列,也是一个投资与把玩的好藏品。
中国唐宋时期的民间花钱,大部分为青铜铸造;到了明清时期,花钱则普遍使用黄铜铸造。很多花钱都是四炼精铜,图案精美,寓意吉祥。因此,古代花钱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精髓。
经过三十多年的悉心收藏,古代花钱现已成为景浩先生研究民俗文化的主要课题。他要把古代花钱的使用范畴和历史背景搞清楚,在花钱的研究方面有所作为。
压胜钱始出现于西汉,主要用于赠赏、压邪、镇库、开炉铸钱或其它重大事件的纪念活动。压胜钱一般都铸有吉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字体纷繁;背面则铸有各种图案,如星斗、双鱼、龙凤、八卦、龟蛇等;造型以“方孔钱”的形式为主,也有亚字形、长条形、宝葫芦形等千姿百态的形状。构思新奇,铸造精美,虽然历代都有铸制,但以铸于清朝道光、嘉庆以后的为多。
压胜钱用为一种纪念品、装饰品,或是作为一种吉祥物以表达驱邪镇怪的意思,在民间广为流传。旧时多佩带于小儿,迷信的人认为可以压伏邪魅,俗称“厌胜钱”。“厌胜”典出《汉书. 王莽传》:“莽亲之南郊,铸作威斗。威斗者,以五石铜为之,若北斗,长二尺五寸,欲以厌胜众兵。”后来“厌胜”成了古代方士的一种巫术,谓能以诅咒制服人或物。称为“厌胜钱”当然有些迷信色彩,但“厌胜钱”毕竟不是迷信的用具,许多人仅仅是佩带玩赏。
“唯吾知足”钱是诸多压胜钱之一,这种钱是清代文人逸士的戏作。钱形一如传统的“方孔钱”,钱面铸“佳五矢止”四个字,文字以逆时针环列,四个字共同借用钱币中间的方孔,做一个“口”字,每一个字在不同位置加上一个口,联起来就读成“唯吾知足”。钱的另一面铸篆书“纫佩”二字,取屈原“纫秋兰以为佩”诗句之意,说明此钱用以佩带。这种钱的正面是谜,背文达意,当属压胜钱中的精品。
压胜钱,古时系指一些形状类似钱币的吉利或避邪物品。它来源于古代方士的一种巫术一一厌胜法,当时人们认为运用厌胜法就可以制服他们想要制服的人和物。厌胜法的"厌"读作ya,据《说文解字》解释:厌,笮也,令人作压。所以通常又把厌胜法称作压胜法。压胜钱实际上就是据厌胜法的本义,人们为避邪析福而制造的一种饰物,仅供人佩带赏玩。名日钱,实示上并不作货币在市场上流通。
压胜钱自汉以来即有铸造。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每当官廷内有祭典活动,都要专门铸造七批压胜钱,悬挂在宫灯下。至朋、清时已逐步形成一种惯例,每朝新皇帝登基,均造一批枯美的压胜钱。这种习俗逐 入民间,相习成俗。它不仅反映人们祈求太平盛世的美妊愿望,而且常烙有当时 的时代印迹,甚至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中,亦被用作秘密联络的接头标志。
压胜钱的种类十分繁杂,一般有赐钱、古语钱、庙宇钱、撒帐钱、生育钱、图案钱、符咒钱、洗心钱(上学、成年人洗心)、洗儿钱(婴儿满月洗浴,赐给孩子的钱)、春钱、五毒怯邪钱等。
赐钱是指古时皇帝或王候等统治者赏局给大臣或部属的钱币,其质多为金、银,工艺精良,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
古语钱,也称口采钱,是指铸有吉语的仿钱物品,其上常铸有"千秋万岁"、"大富大贵"、'天下太平"、 "出入通泰"等字样。
庙宇钱,又称"寺观钱",是指古时为修缮庙宇寺院专铸的一种仿钱物品它兴起于元代,当时统治者驾信佛教,因而在大兴寺庙的同时,也铸造了很多庙宇钱,如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曾铸造了“大昊天寺钱"。
供养钱,又称供佛钱,用钱供佛之习俗早在元代之前就已形成,钱上多铸有佛家名号或"香花供养"等字样,是一种敬神的物品。
撒帐钱是指古时婚嫁仪式中使用的一种仿钱形物品,通常由民间工匠制作,其上多铸有吉语祝词。
春钱,据《闲居录》中记载:"至大改元,妇女首饰皆以金银作作小钱戴之,谓之春钱。"它是古时民间习俗中使用的仿钱形饰物。
压胜钱亦称"民间花钱",这大大小小的"太平百钱'至今还在南京地区流传,如盖房子用的"上梁钱",嫁女用的"压箱钱",出远门用的"平安钱',挂在蚊帐钓上的"避邪钱",以及金光灿灿的"罗汉钱",至今仍是广些姑娘作为传递爱情的"信物钱"。总的来说,压胜钱有别于流通中的钱币,它主要用于压邪攘灾和喜庆祈福两大类.据宋王黼<宣和和博古图》记载: "厌胜钱有五,一体之间,龙、马并著,形长而方。"
用于压邪攘灾的压胜钱,其正面通常镑铸有"去邪除凶"、 "五毒去邪'等篆书文字,背面则常有龙、风、龟、麟、双鱼、宝剑、八卦、十二生肖、北斗七星图案等。如"五毒去邪"钱,其穿(即方孔)上为"五"宇,穿下为"毒"字,穿右为"去"字,穿左为"邪"字,即正面是这四个篆书文字,背面则攒有蝎子、蜈蚣、蛇、蜂、等毒虫.人们在过瑞午节时把"五毒去邪"钱给孩子们佩带、玩赏,以求怯邪镶灾,保佑弦子们键康成长。在这一类用途的钱中也有仿流通中的钱币,在正面铸有"大泉五宝"、 "五两大布"、"五行大布"、 "永通万国"等字样,背面亦有十二生肖、龟、剑等图案,在穿上镶有"将"字,穿下镶有"军"字,直读为将军,穿左、穿右为上述各种图案.
用于喜庆祈福的压胜钱其正面镶有"龙风呈祥"、"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口语,背面亦有龙、风、双鱼、如意等图案。此钱均用于婚娶撒帐、妆箱底及礼佛祈福,或在过年时用作给孩子们的压岁钱,取其吉祥顺利之意。
压胜线的质地大多用铜铸成,但也有少数用金、银、铝金属铸成。形制以方孔圆形为主,造型精致美观为众多的爱好者所收藏。
厌胜钱赏析
http://www.laozi.net/frs/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0
历代花钱交易参考价
http://www.collection-cn.com/schq/qbxl/hq-h.htm
钱币文化网厌胜钱http://www.laozi.net/frs/ShowClass.asp?ClassID=8里有更多详解
我国钱币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花钱的起源则是从西汉开始的,从目前现存的考古资料发现,花钱发展的鼎盛时期应该是宋代.
花钱一般不作流通使用,不像流通的钱币,主要起到货币的功能,它有非常优美的文字,有非常优美的图形,而且它的用处非常广泛,它也是浓缩了历史典故、 民俗传统,可以说它是一幅中华民族,民俗风情的一个长卷,花钱从现在的考古资料上看,可以认为是起源于汉代,汉代的文化,我们在其他的考古资料上,出现了很多的吉语,比如说我们在瓦当上,看到"长乐未央",我们在铜镜上,有"宜子宜官"镜,我们在铜印上 、铜玺上 ,我们也看到了吉语,同样 ,我们在钱币上也看到了吉语,比如说前面是年号钱 、 五株钱 、 大泉五十 ,背后是长乐未央"宜子宜官",还有一些配饰,有人考据,它是一个当时的带扣 ,像咱们现在的皮带扣一样,两面有文字 ,非常古朴,像这个"日入千金"、 "长毋相忘"、"除凶去恶" 、 "辟兵莫当"说明那个时候,当时已经把这些吉祥的内容,赋予在钱币上,花钱发展到宋代,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无论从数量从铸造的精美程度,可以说在花钱的历史上它是一个高峰,宋朝的行用钱 ,可以说是集书法于大成,真草隶篆样样都精,像宋徽宗的瘦金体 ,像苏东坡的"东坡元丰",在花钱里有些是我们曾经看到,"龟鹤齐寿"四个字非常俊秀,完全是宋徽宗的瘦金体 非常精美,宋代的花钱,有非常多的种类,有吉语的 、 祈福 、 辟邪的、有游戏的,像我们现在流行的下象棋的棋子,在宋朝我们就发现了有铜制的象棋子,当时的象棋非常有意思,一面是现在的车马炮的文字,另一面是相应的图案,非常精美。
花钱实际上的辩伪,跟流通钱币是一样的,我们在流通钱币上所获得的知识,在花钱上也适用,把这个钱币分成出土和传世,出土的一般我们叫生坑钱,它有锈,熟坑钱我们就看看,它的包浆是不是自然,是不是非常温润,大家看这是一枚深坑钱,红斑绿锈,非常漂亮 非常自然,这个生坑钱是入土了以后和土壤里面酸碱起了反映,形成了钱的氧化物,真的生坑钱它锈蚀非常自然,锈蚀非常牢固,如果钱是最近用酸腐蚀的话,锈非常散非常浮,用手指轻轻一抠就能抠掉,大家看这个是真钱,所以说锈非常结实 非常自然,再看一枚熟坑钱,行里讲生坑 熟坑,就是他入土还是传世的区别,熟坑钱没有入过土,没有很多的红斑绿锈,但是他有一层自然的包浆,大家可以看这个钱体上,有很温润的一层包浆 ,这层包浆增加了钱的美感,再加上像这样一枚钱牌,铸造非常精细,人物非常传神,再加上一层薄薄的包浆,所以非常惹人喜爱,那么熟坑钱也有这个真假之分,现在赝品的熟坑钱,它是作过一些处理,用毛皮经过抛光,烟熏火燎的处理,看起来非常不自然,发一种贼光 ,(不像这个)真品的熟坑钱,非常温润非常自然,有个时候我们形容,像婴儿的肌肤一样 很美,花钱从市场上来看,存世量还是比较大的,但是主要是明清时期的花钱,大概占90%以上,这类花钱市场价格并不高,那么现在真正比较难找的是,宋代和汉代的花钱 ,这类花钱,首先品相好的很难,由于年代的久远,出土的状况 坑口的好坏,品相好的很难找,相应的价格高一些,那么提醒大家注意,就是明清的花钱、 一些宫钱,那也是花钱里的珍品 ,所以宫钱的价格,要比普通钱的价格要高,现在我们来看 ,这个钱的真伪,我们拿的是两个清朝的宫钱 ,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前面是年号 同治通宝 宣统通宝,背面是天下太平,这类钱是清朝的皇帝,每逢改朝换代都铸这么一批钱,它是在奉先殿里头坠帐子用 ,真的宫钱大家看,制作非常周正,字口非常深,地章非常平整,包浆非常自然,这是一枚最近新铸的一枚赝品,大家看从各个方面真假一比,优劣自明,假钱笔画很软弱,由于它是翻砂铸成,所以它地章坑坑洼洼的,有很明显的翻砂痕迹,锈色也很浮,包浆很浮 ,另外这个钱也铸得不太规整。
古币鉴别的四大误区的脆声不一定是假币
“有人说,古币扔在地上,如果听到的声音是脆的,那么就是假币,是后人仿制的钱币。我倒觉得不一定。”李胜魁说,假的不一定声都脆,真的不一定声都闷,听声音主要是要判断古币的老化程度,这是需要多年的经验来分辨的。古钱币由于质地的原因,年代越久远,火气尽脱,氧化越严重,掷于水泥地面其声音也越喑哑。大概来说,先秦时期的刀、布钱均都是哑音。而明代以后的钱币,距今时间较近,还未受到深层的氧化,声音则是清脆、响亮。如果我们把先秦时期的钱币掷在地上,传来清脆声,则此钱不太可靠;反之,如果明、清钱币掷地为哑音,则也必将怀疑。很多古币本身就含有一定的稀有金属成分,这类古币扔在地上,声音一定是清脆的。只要你能判定钱币中含有稀有金属,那么钱币就应该是真的,因为仿制者不会考虑用高代价的成本制做假币。
三荷花古币是什么朝代?
估计是个花钱,一般这种花卉的都是清代的。
五铢汉至六朝钱,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有郡国五铢、上林三官五铢、传形五铢、四出五铢等十来种五铢铢.隋五铢基本特征是缘阔,穿右有一竖纹与五字勾成一个"凶"字,根据你所示图是汉五铢量大品多.
我有一枚辟邪镇凶的古币 上面有青龙 白虎 朱雀 玄武。请专家给评评
确实是花钱,具体价格要看实物。
您的钱币是一枚辟邪花钱。不过,它的真伪及价格,还要看到实物的照片才能作出相应的判断。
为什么在收藏行业,受骗最多的是古钱币玩家?
邹渊,男,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人物,邹渊是邹润的叔叔,自小喜欢赌钱,闲汉出身,性气高强,不肯容人,有一身好武艺,江湖上人唤“出林龙”,和侄子年岁一般,在登云山落草为寇,聚众打劫。被孙新请去营救解珍、解宝,祝家庄被破后,加入了梁山,被封为步军将校第十二名,是梁山第九十条好汉,星号地短星。征讨方腊时战死。死后追封义节郎。
邹渊和邹润跟小尉迟孙新是好朋友。孙新的两个表弟解珍解宝(也是顾大嫂的表弟)遭毛太公陷害,被打入死牢,孙新两口准备劫狱救人,请二邹帮忙,二邹一听,立刻答应,带了20多人前来参加,并提议事成之后一起投奔梁山,他们跟梁山的杨林、邓飞、石勇关系很熟,孙顾一听很高兴,满口答应,顾大嫂还说“去,都去,哪个鳖娃不去我乱枪戳死他!”随后,二邹又协助孙新胁迫他哥哥孙立也参加行动,孙立被迫答应。劫狱时,二邹杀死了毛太公的女婿兼帮凶王孔目,又和孙立一起杀死了毛太公全家,大家一起浩浩荡荡奔了梁山。途中他们还冒充官军,打进祝家庄内部,和梁山众人里应外合拿下了祝家庄。
邹润与邹渊叔侄二人在登云山落草为寇,后来邹润与孙新熟识,为了解救解珍和解宝打入祝家庄内部,祝家庄被梁山攻占后,邹润归顺了梁山,成为了梁山的第九十一位好汉,为步兵将校的第十三位。后来受到了政府的招安,被封为武奕郎,后来参加了攻打方腊,在方腊被攻下之后,可以说功成名就,受到了政府的封赏,能够走入了正途了,在很多人看来是求之不得的,但是邹润却不稀罕这些,不想做官,后来辞官回到了自己的老地方,到了登云山再次落草为寇,邹润是梁山好汉中重拾旧业的唯一的一个人吧,可能人家独角龙邹润就是喜欢独霸山林的那种自由自在吧。
邹渊、邹润都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人物,邹渊是邹润的叔叔,两个人虽然年龄相仿,但是却是叔侄关系,这得益于没有计划生育的好处。邹渊被人称为“出林龙”而邹润因为头上有一个肉瘤被人称为“独角龙”,虽然二人出身不高但是都获得了龙字的雅号,两个人是好伴,很多事情都是一起去做的。邹渊与邹润一起到登云山落草为寇,一起到祝家庄做内应,在梁山攻破祝家庄之后两个人又一起归顺了梁山,邹渊成为了梁山的第九十位好汉,侄子邹润成为了梁山第九十一位好汉,邹渊是步兵将领的第十二位,邹润则成为了步兵将领的第十三位。
邹渊从小就喜欢赌钱,闲汉出身,性气非常高强,不肯容人,有一身好武艺,后来在征讨方腊的时候战死沙场,死后被政府追封为义节郎。但是邹渊的侄子周润就非常的幸运了,虽然也与自己的叔叔一起参加了征讨方腊的行动,但是邹润却幸存了下来,后来被朝廷封为武奕郎,并且被留在朝廷为官,但是邹润却不愿意为官,我想很可能是邹润也不适应官场的那些弯弯绕吧,后来邹润自己辞职离开了官场,再次回到登云山成为了一名官府眼中的盗贼,我想可能邹润觉得自己在登云山过的那段日子才是最开心、最逍遥的日子。在梁山的所有好汉中邹润是唯一一位重操旧业的人。
古币鉴别的四大误区的半传世币如何定义
出土的古币有锈,而传世的古币有“包浆”,其实市面上流传的部分古币是“半传世”的钱币,也就是古人埋下去,几十年后就被人挖出来,同样是古人把玩、流通。这样的钱币介于传世和出土之间。此外,古币的制作材质不同,金币和合金币几乎看不出包浆。
钱的初称
交子
历朝纲钱沿革
纲钱指国家或地方政权法定发行的一类钱币。由一种纲钱的不同版别派生出“目钱”。纲举目张,构成钱币的统系。以纲钱为线索可了解货币沿革史;以目钱为线索可涉足古钱币鉴赏与考古。下文主要由历朝纲钱沿革解读古代相关的政治,经济与历史变幻。
纲钱体系从秦汉到明清可分二大阶段。第一阶段:秦汉与隋唐以铜铸币为主,是以秦“半两钱”和汉“五铢钱”为主干铢两体系阶段。第二阶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铸币出现年号,宝文体系有别于前铢两体系外,还出现纸币与银本位体系,下分叙。
(一)秦汉“半两钱”
秦统一六国后,政治统一要求经济统一作基础,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在统一文字,度量衡同时,也统一了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钱文“半两”与实重相符,这种方孔圆钱从此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为何取这种形制呢?主要是环形便于携带,而方孔穿绳索铜钱不易旋转,可防磨损。也有人认为这种形制表达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秦朝方孔圆钱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货币。
鉴别战国和秦朝的“半两钱”可从书法入手。战国币钱文“半两”为大篆:而秦朝币钱文“半两”为小篆。相传秦币由宰相李斯所书。大概受此影响,秦朝之后的钱文大都出自达官贵人或书法名家之手。宋朝还出现皇帝御书钱。中国古钱币与西方货币的区别之一是中国古钱版面以钱文为主,流通币极少有图案为主的,而西方货币则以动植物,人象等图案为主。古钱上的书法艺术为另一话题当别论。
据说秦始皇为防备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铸十二金人。这势必影响铜钱的铸量。因铜价极高,货币流通量不足,故秦半两钱价值很高。汉初发生“秦钱重(价高)难用”问题。汉承秦制沿用半两钱,但刘邦当皇帝时国家很穷,改铸了许多小钱,先后出现“榆荚半两八铢半两,四铢半两等。一两为二十四铢,因对秦半两大幅减重,“半两”名实不符。尤其是一种小半两,形似榆树果实而称“榆荚半两”重不足1克,直径不足1厘米。汉还允民间私铸与郡国铸币,引起币制紊乱与通货膨胀,至汉武帝大改币制。
(二)汉“五铢钱”与沿革
1、汉武帝首创“五铢钱”。
汉武帝即位后,“外事四夷,内兴功利”急需开辟财源。同时郡国自由铸钱,造成币制混乱,物价上涨,威胁中央财政。于是汉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上林三官”即钟官(掌铸钱)、辨铜(掌原料)、均输(掌制范),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也称上林钱和三官钱。五铢钱质量高,改变了货币混乱现象,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从汉武帝起历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铢长期为历朝法定货币。因五铁钱轻重合宜,中国以“五铢”为主要形制的方孔圆钱还影响日本、安南、朝鲜等国。而泰国现在的货币单位仍称“铢”与此不无关系。
2、新莽币制大乱与铸钱精品问世。
西汉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滥发货币。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后为解决经济危机而铸行的一种大钱。“泉”是“钱”字的借用。王莽相信纬学说,在他夺取刘姓天下后,为讳忌“刘”字,刘字由卯、金、刀三字组成,故钱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汉五铢钱重量的二个半,却要当五十个五铢钱用。意味着每发行一枚大钱就要从百姓手中夺走四十七个半五铢钱财富,这必然引起人民不满,于是民间仍用五铢钱交易。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规定:凡敢私藏五铢钱者将作为犯人充军戍边。由币制混乱可见王莽统治不得人心,必垮无疑。此外还有一种大钱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钱当五千个五铢钱。如此大额钱币必有人冒死伪造。为防盗铸私钱,除颁行刑法重治外,另创造了一种新币形,即把古代刀币和圆钱结合,创造出世界上第一枚双色金属钱币。为防假私铸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币“做工精绝”,这一扭曲风情也令后人千年叹息。
东汉恢复西汉以来的五铢钱制度,到东汉末年,董卓进京毁五铢钱,更铸小钱,引起通货膨胀,货币制度再陷混乱。
3、“六朝五铢”劣钱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分裂时期,战争频繁,政局动荡,社会经济遭破坏,史称此时“钱法大坏”。为了省铜,五铢钱越做越小,有“鹅眼”、 “鸡目”之称,更有剪凿边圈,称剪边五铢,一枚钱改二枚,面额却大,百当千用。钱币界把这一时期五铢钱统称为“六朝五铢”。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一时期五铢钱除铸造粗劣且钱文革率、笔画不全。有将“五铢”写成“五金”者,也有写成反文“铢五”的。但期间五铢钱也有个别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史称“重如其文”,质量上乘,不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4、隋朝“五铢钱”与传闻。
隋代隋文帝铸造“开皇五铢”结束了汉末以来三百多年钱制庞杂局面,这也是最后一个使用五铢钱的朝代。隋炀帝暴政,有人辩认隋“五铢钱”五铢的“五”即 “X”字左边加竖 | 为“|X”,放倒后似为“凶”字。于是有人说是隋的凶兆,预示其灭亡为时不远了。故隋朝“五铢钱”较好辩认。其实这种写法北魏也曾有过,这不过是老百姓借此诅咒隋暴政而已。
(三)唐朝起方孔圆钱由铢两体系转变为以“文”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沿革两宋至清,这是货币发展的第二阶段。
1、唐高祖首创“宝文”“年号钱”
唐代是一个经济文化都发达的强盛朝代。据考唐高祖武德年间621年铸行“开元通宝”钱,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钱币体系,而开创了唐宋以后以 “文”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铜铸币。“开元”有创始,首创之意,“通宝”即流通的宝货。其在重量单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铢为一两。“开元通宝” 开创十进位制,每枚重二铢四为一文钱,积十文钱重一两,即十钱一两“以钱代铢”。开元通宝在唐代铸行二百多年而使币制长期稳定。唐以“文”计数,以钱两为重量单位的宝文钱体系沿袭到清朝历时千年。另相传唐高祖铸行的“开元通宝”由初唐书法大家欧阳间所书的增文采,被誉书法币。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为对付财政困难、铸造大钱,称“乾元重宝”。这是最早称“重宝”的钱,一文重宝当开元钱十文,引起通货贬值,物价飞涨,盗铸严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废佛,取佛铜大量铸“会昌开元”钱,使延续了半个世纪的通货紧缩现象才有所缓和。“乾元”,“会昌”均为纪年。
五代十国是军阀割据混战分裂时期,由于政权林立,货币五花八门,是一个货币混乱时期。币材除铜外还有锡、铁等。大额钱币当十当百,甚至当千当万流行。钱制的混乱复杂反映出割据战乱带来的经济恶化。
综上所述,铜铸币方孔圆钱从铢两体系转变为年号,宝文体系为货币发展一大转折时期。
(四)两宋到明清除铜铸币外,还产生了纸币与银本体系为货币发展的又一转折时期。
1、两宋“年号钱”、“御书币”与“纸币”
两宋的铜铸币以采用年号为显著特点。据考证年号首创于汉武帝,而“年号钱”始于十六国时四川成都李寿的“汉兴钱”。最后一枚年号钱为袁世凯复辟帝制铸行的 “洪宪元年,当十铜元。”此钱随袁世凯垮台,存在不到四个月。“年号钱”因铸有年号,标明铸造时间,使人在考证古币年代时可一目了然,这在钱币形式发展上是一个进步。历朝年号钱中宋、明、清三朝的钱币最容易收集。
另外,历代书法中要数宋朝见著。相传宋神宗元丰年间所铸元丰钱有篆、隶、楷、草四种书体,其中苏东坡手笔的隶书钱文沉着、豪迈,被称“东坡元丰”。宋哲宗年间司马光和苏东坡用篆、行两种书法写过对文钱“元裕通宝“。使宋朝流行书币币对文钱。擅长书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钱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书写的 “御书钱”,据考证第一人为宋太宗赵炅,而历代皇帝中书法成就最高为宋徽宗赵佶。他治国安邦无能,“靖康之耻”与儿子钦宗一起被掳为金兵俘虏。但对琴棋书画情有独钟,尤其是书法“瘦金体”铁画银钩,别具一功。宋朝书法币见著与皇帝身体力行推崇不无关系,尤其是年号御书钱流行。此钱文风到明朝有变。明代中叶开始钱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体呆板,不讲布局结构,谈不到书法艺术了。
两宋时期铸币铜铁钱并行,因铜器比铜币值钱,有毁钱铸器现象,少见铜钱而出现铁钱。另外随经济重心南移,货币流通扩大,两宋产生的纸币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这纸币是一种象征性货币,它是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与造纸和印刷技术的进步也有关。北宋的纸币主要有交子,南宋有会子、关子。交子、会子都是当时对票据、证券、况换券类的俗称。而币值是否稳定成为经济财政局势的晴雨表。
辽、宋、西夏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与汉族交往中受中原经济文化影响,除了使用唐宋所铸铜币外,也发行过民族文字与汉文类铜铸币。
2、元代币制以纸币为主
元代曾铸行过少量铜钱,但货币主要流通纸币。这在中国古代是较突出的。元代的纸币称为钞。原钞本不许挪用,纸钞发行量有严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败,皇室奢侈,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滥发纸币来弥补,引起物价飞涨。加上黄河改道泛滥,天灾人祸,故称“开河变钞祸根源”,可见滥发纸币与元朝灭亡很有关系。
3、明朝由纸币政策转 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体系。
发行纸币在货币史上虽是一个进步,但历代统治者无不利用它来剥削,掠夺人民而使纸币纸策崩溃。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纸币政策,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并用。但大明宝钞不定发行限额,也没准备金,很快就导致通货膨胀,故明中叶嘉靖年后,宝钞已不能通行,民间主要用白银和铜钱。如明朝“班匠”以银代役、雇工工资,富豪积家产等都主要用银量了。银量被铸为一定标准的银锭从元朝开始,从元朝至元年间开始,银锭自名“元宝”,这是中国称银锭为“元宝”的开始。同时民间流行铜制钱,质材由青铜转黄铜,铸行以年号为号的通宝钱。
4、清朝铜钱,纸币和机制币
清代铜钱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铸行小平钱。清代铜钱中以咸丰钱最为复杂,钱文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之分,面值不同,钱局不同。清朝民间商务大数用银,小钱用钱,钱、银并行。
清初一百年以银锭为主币,征税一两以上必须收银,清朝各州县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田赋,完粮必须是足银。因中央不铸造统一流通银两,民间使用的银子未必是足银,各地银锭形式、成色、平码不同,因此每逢纳税前由银匠和银铺将民间散银熔铸成足银上当。一些银匠勾结吏役趁机在银两成色,分量上苛剥百姓,造成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
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明朝中叶起,在对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用他们的银元购买中国丝、茶、瓷器等,使各种外国银元开始在中国流行。到清道光年间,从签不平等《南京条约》开始,赔款用的银元都是“洋钱”,当时中国本国还没银元。库存洋钱不足抵销数目剧增的对外赔款,于是迫使清末政府开始自己铸造银元。中国最早的机制洋式银元为光绪年间的“光绪元宝”,俗称“龙洋”,因银元背面一般铸有龙纹而得名。同时出现机制铜元,又称“铜板”。机制银币和铜元的出现对中国传统的银两货币和方孔圆形为主的铜钱制是一种巨大冲击。
清代发行的纸币品种复杂,有官钞和私钞之分,官钞即由官府金融机构发行,私钞由民间金融机构发行,纸钞又可分铜钱票(可兑换方孔铜钱)、铜元票(可兑换铜元)、银两票(可兑换白银)、银元票(可兑换银元)四种。发行纸币开始有库银准备金、钞本来凭证。
综上所述,从两宋到明清,纸币产生与流通,白银货币地位日益提高和明清开始确立银本位制的纸币制度,晚清机制币体系出现,为中国货币史发展的第二阶段后期情况。
以上所列为流通钱币史,钱币界还有众多非流通性货币,如压邪用的压胜钱,祷福避邪的镇墓钱和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杰出人物的纪念币之类此不一一列举了。这些钱币俗称“花钱”,在货币流通上无足轻重,但对民俗研究却可提供珍贵史料。
中国货币发展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六次重大的演变:
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
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铲币、刀币、环钱、楚币(爰金、蚁鼻钱)。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刘邦建汉后,允民私铸钱币。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文帝时“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四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五、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六、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
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后来,广东开始用机器制造无孔当十铜元。因制造者获利丰厚,各省纷纷仿效。
清末机制货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大演变。
从此,不但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圆形方孔钱寿终正寝
【纸币的整理修复和归类】
对纸币进行初步加工处理是集币的首要工作,因为纸币一旦进入市场,经流通之后,都或多或少会受到污染,表面会很脏并附着很多细菌,如果不对其进行初步加工,细菌在潮湿地我便会发霉、产生霉点,这样便会污染我们的集钞本,影响收藏效果,也会降低收藏品的品相和价值,减少其保存寿命。可见,一套行之有效的归类整理方法对于纸币收藏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般对于各种品相的纸币,有以下这些基本的整理方法:
(1)对于未流通过的全品相纸币,可以直接进入集钞本。对一些中、高档品还应进行塑料袋包装,以免用手触摸时沾上汗水油污,必要时甚至可以采取塑料真空封装以隔绝空气。
(2)面对着已经弄脏了的纸币,则要经过浸泡、吸水、干燥等清洗工序对其进行修复。浸泡时间应由纸币的好坏决定,切记一点,只能用清水浸泡,任何清洁剂都不被允许加入水中浸泡纸币,否则会使纸币脱色或变色,那样后果就不堪设想了。用清水浸泡后,要随时更换已经变黄了的水,然后用能吸水的纸张垫在清洗过的纸币下面,均匀轻压使吸水纸吸去附着的多余水份,之后让它自然晾干,切不可用熨斗或其它加热机进行加热干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类似旧私贴这种用旧式老棉纸印制的纸币,则不能进行水浸,以防纸化开、破损,只能用沾湿的棉花弄湿纸币的四边和角,把卷曲部份展平清洁。
(3)对于透明交条粘贴过的纸币,该如何进行处理呢?粘贴纸币的透明胶条,时间长久之后,变黄、硬化且有所卷曲,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处理,将其揭下来。此时最好的处理方法便是用建筑行业调油漆用的稀释料把 胶带弄湿,用钳子慢慢将胶条撕下,而对于纸币上残留的胶,可用稀释料轻轻擦拭去掉。
(4)对于已破损或断开的纸币,则可用相同颜色的旧棉纸如(旧以契等)修补破损部分和断开处。对于一些有缺损的纸币,应选找有类似花纹、颜色相同的老纸币,在正面加以贴补,对于高档纸币,则建议最好请专门从事纸币修补行业的技师对其进行加工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