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民国三年袁大头银元最新价格2021
- 2、袁大头银元最新价格是多少?
- 3、民国元年的袁大头银元重多少克?
- 4、怎样可以买到正宗的袁大头呢?
- 5、一块大洋等于多少人民币?
- 6、中国历史上有那些银元,分别假钱是多少?
- 7、民国时期一枚大洋,放到今天相当于多少人民币呢?
- 8、以前清朝时候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 9、清朝后期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和现在多少人民币相当?
- 10、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价值多少钱?
民国三年袁大头银元最新价格2021
根据2021年的数据,民国三年袁大头银元的价格在人民币**5520**到**897,000**之间,具体价格取决于其品相和打制质量。
1、民国三年袁大头银元壹角:180元 2、民国三年袁大头银元壹角签字版:12000元3、民国三年袁大头银元贰角:150元 4、民国三年袁大头银元贰角签字板:15000元 5、民国三年袁大头银元中圆:1200元 6、民国三年袁大头银元中圆签字板:15000元 7、民国三年袁大头银元壹圆七分面像:60000元 8、民国三年袁大头银元壹圆七分面像签字版:80000元9、民国三年袁大头银元壹圆齿边:700元 10、民国三年袁大头银元壹圆齿边三角圆:700元 11、民国三年袁大头银元壹圆齿边开口贝(甘肃版):700元 12、民国三年袁大头银元壹圆齿边面“甘肃”:20000元 13、民国三年袁大头银元壹圆齿边:1000元 14、民国三年袁大头银元壹圆齿边:15000元 15、民国三年袁大头银元壹圆齿边:80000元 16、民国三年袁大头银元壹圆T字边:25000元 17、民国三年袁大头银元壹圆人字边:25000元袁大头主要分为壹圆、半圆(俗称五角、中圆)、贰角和壹角。面值壹圆的“袁大头”几乎每个年代的都有,面值半圆的只有民国三年版,面值贰角和壹角的“袁大头”有民国三年版和民国五年版两种版本。时至今日,不少同学家中可能还保存着几枚这样的“袁大头”。大家有所不知,随着近几年钱币的收藏热潮来袭,一些特殊的“袁大头”,其价格始终居高不下。比如民国三、八年发行的“袁大头”,其存世量相对较少,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价格也不断地走高。拓展资料:首先,民间俗称的“袁大头”或者“袁头币”,其学名称之为“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自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至1929年,各地造币厂总发行超过7.5亿枚“袁大头”。 根据年份不同,袁世凯像上方的镌刻年份也有不同之处。现如今,留存于市面上的“袁大头”,莫过于民国三年、八年、九年、十年。其中,民国八年的较为少些。 由于当时清廷的腐败,太平天国起义也加剧了大清国的衰落,甲午战争又使得大清国再也不复往日之荣耀,国家出现种种败亡的迹象。 在此期间,各地军阀拥兵自重,为招兵买马,在乱世中分得一杯羹,军阀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为所欲为,甚至还私自铸造货币。 光绪年间,清政府曾发行过官方货币,这便是民间俗称的“龙洋”。“龙洋”的含银量在90%左右,妥妥地属于硬通货。 可各地军阀为急速扩充势力,就随意发行货币,仿照光绪龙洋从而偷工减料,缺斤短两,制作出许多以假乱真的银币。 这样一来,当时货币市场乱作一团,对经济秩序造成致命打击,百姓更是苦不堪言。 这个时候,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他正式颁布《国币条例》。实行银本位制度,“袁大头”应运而生,取代当时市面上数量繁杂的铜币、银币、“孙小头”,包括纸币等流通货币。起初,袁世凯曾想用纸币代替银元,弥补中央财政,却遭到货币专家的一致反对。因为当时老百姓不信任纸币,就如同今天不少人会选择囤积黄金作为一种投资手段一样。 民国时期,各地战火不断,对普通百姓而言,还是手里握着黄金、白银这样的硬通货币,才更有底气。 于是,袁世凯就听取这些货币专家的建议,使用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单位,铸造起了一圆银币,作为民国时期主要流通货币之一。 “袁大头”发行的同时,全国各地其他地方的货币市场急剧萎缩。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到了民国四年,“袁大头”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法定货币。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黎民,他们都只认“袁大头”。
袁大头银元最新价格是多少?
根据公开资料,袁大头银元的价格会因年份和品相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枚普通的袁大头银元的价格在几百元到一千多元之间,而品相好的珍贵版本价格可以高达数万元。
需要注意的是,袁大头银元的具体价格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市场供需、收藏品相、稀有度等。因此,建议在购买时谨慎对待,尽量选择正规渠道和信誉良好的卖家。
要看是哪一款(如三年、八年、北洋、小头等);其次是品相,是否氧化厉害、边缘磨损等;然后就是看买家,分中间商、收藏者,也可以通过交易行。普遍银元在800―5000左右/枚,也有稀有+品相完好的,这类属于极品,最高价值可上数十万/枚。
具体的价位要看种类和品相,这里仅以普通品相为例。民国三年、九年、十年袁大头的价位在550元左右,民国八年袁大头的价位在650元左右。至于那些特殊版别的价位,当然不是签字版的那种珍贵版本的,目前的价位区间在800元至3000元之间,这些特殊版别比起普通版本来说数量较少。
较为常见的:精发版九年大头800元-900,T点年版十年大头800-1000元之间,O版三年大头1300-1600元,三角圆O版三年大头3500元左右,实心O版三年大头4000元左右。
民国元年的袁大头银元重多少克?
“袁大头”标准重量应在26.86克,但是经过百年流通产生磨损,重量一般在26.5~26.6克。
民国元年没有造过袁大头银元,所以说元年的袁大头都是假币。
民国元年没有生产过袁大头。只有民国三年,八年,九年,十年生产过袁大头。壹元的袁大头重26.8克。
时至今日,中国的流通货币已变成现在的纸钞和硬币,但过去的一些货币,至今拥有着极高的价值,袁大头就是其一。根据袁大头三年一元价格表了解得知,不同版本的袁大头,价格差距竟如此之大,比如民国三年袁大头像壹圆银币(普品),2021年最新报价为600-2000元不等。然而,袁大头三年一元(甘肃版)售价为1000-4000元不等;袁大头三年一元(军阀版)价格为5000-8000元不等;袁大头三年一元(阴阳彩),价格为3000-18000元不等;袁大头三年一元(挑华版)售价为3000-7000元不等;三角圆版的袁大头三年一元,价格为1000-3000元不等;湖南版袁大头三年一元价格为3千至6千元不等。
袁大头没有元年的,只有三年、八年、九年、十年这四个年份,面值也只有壹圆26克+、中圆13g+、贰角5g+、壹角2.5g+这四种面值,这是常识
古玩工艺品市场出现的除上述四个年份四种面值外的年份面值都是现代的臆造品
以下图片网上截的供你参考一下
怎样可以买到正宗的袁大头呢?
可以通过官方所发行的古玩交易软件上或者一些正规的古玩艺术品交易网站。正规的交易网站一般都是明码标价,保证了正品的真实性。
其实如果想要买到正宗的袁大头,其实是可以进入一些旗舰店或者选择代购来完成这个事情的,这个事情其实并不难。
去专门的实体店购买。一般大型实体店对于这种收藏币都是有专门的证书的,购买比较放心。
那就必须克服捡漏心理。
所谓的袁大头银元就是指,在我国民国时期由袁世凯在位阶段,所主张铸造发行的一种通用银元货币,后来人们方便将它与其他银元区分开来就简称为袁大头。其中其银元所主要铸造而发行的年份有民国三年、民国八年。民国九年,以及民国十年等。时至今日,袁大头的银元的发行与流通对我国近代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流传至今的袁大头银元对我们研究近代史更是做出了无法估量的价值与意义。
袁世凯像民国九年壹圆精发 PCGS MS 65,估价: RMB 5000-10000,成交价格: RMB 287500
那么对于袁大头银元爱好的收藏者来讲,该通过什么渠道才能够买到正宗的袁大头银元呢?小编认为收藏者们可以从这两个渠道开始着手收藏袁大头银元。
袁世凯像民国三年中圆普通 PCGS MS 65,估价: RMB 50000-100000,成交价格: RMB 276000
渠道一:元袁大头银元爱好的收藏者们,可以选择通过一些正规的古玩艺术品的交易网站,或者是一些官方所发行的古玩交易软件上进行购买。小编建议这一购买渠道的原因是因为正规的交易网站,一般来讲都是属于明码标价,保证了真品的可能性,没有那么多小心思绕来绕去的。但是也有缺点,就是这一渠道所购买到袁大头银元的价格要高于市场一般价格,但是也都是可以和其店家讲讲价格的,在降价合适的情况下也会为收藏者省去不少的钱。
袁世凯像民国三年壹圆天津 PCGS MS 65+,估价: RMB 5000-10000,成交价格: RMB 253000
另外缺点就是在网络上购买因为看不到实物,所以很难区分去银元的真假。这时就十分依赖其收藏者们的收藏经验以及眼力了,而且正规的古玩交易网站都有售后服务,收藏者们在买到赝品时也可以进行申诉,客服都会进行相应的处理。
一块大洋等于多少人民币?
1块大洋等于35元人民币。当时每个银元的重量大约在27克左右,每个银元的含银量都在9%以上,含银量相当高,而金银的价格在2-3元左右,按照这样来进行计算的话,1块银元的价格相当于1克黄金的价格,现在市场上的黄金价格在每克35元左右。得出结论:1块大洋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大约在35元左右。比如说我们熟知的鲁迅先生,他在民国时期,任教的工资从刚入校的6银元每月到后来根据教龄的成长涨到了35个银元每月。鲁迅先生的工资在当时可谓是真的很高,相当于现在的富豪了。后来鲁迅先生花费了35银元在北京购置了一套45平米的四合院,才用了他不到一年的工资。
在民国以前时期(1912年以前),一块大洋(一两银子、一枚银元)=800元人民币;在民国时期(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9月30日)一块大洋=400元人民币;在解放后(1949年10月1日之后)一块大洋=200元人民币。
大洋一般指的是袁大头,是民国时候的一种银币,当时的面值为1元。但是,那时的“1元”并非是现在的1元。据说,当时的一个袁大头能够购买500个包子,并且普通的家庭一个月只需要2个袁大头就够了。
由于大洋本身属于一种银币,因此,在收藏市场中,收到了许多藏有欢迎,具备较高的收藏价值。
市面上最多的三个品种是民国三年、九年和十年铸造的,守家一般在700-720之间,民国八年的市存量少,市价约1800元。
银元的发展历程
银元一直在中国的流通领域里占有重要的位置。银元,起源于上海银饼。清朝末年,上海一些富商经营“沙船”生意,这种船专营由北方运盐到上海,由南方运黄沙到北方,这种黄沙混合石子和泥土叫作“三合土”,是建筑物的主要材料。
这种运沙船厂,雇用大量员工,每月发工资时,为避免秤量碎银引起争执,故就让富商王永盛、郁深盛等人自铸银饼,规定每一银饼值白银5钱。目前在市面上见到的是清朝咸丰6年所铸。
后来,墨西哥商人到中国购买物品,带进来墨西哥的银元,也叫墨银,它是用机器铸造的,分量更准确,每个含银7钱3分,库称是7钱2分,上面有一只鹰,俗称“番饼”,又称“鹰洋”或“洋钿”,有人甚至称作“番佛一尊”,可见当时一般人对银元的重视。
光绪年间,银元大量铸造,上面有一条龙,称为“龙洋”。民国初年,先后铸造有孙中山侧面头像和袁世凯侧面头像的银元,俗称“孙小头”和“袁大头”,重量均为7钱3分。100个银元的重量有73两,不可能带在身上,因此市面上大宗交易时,都用钱庄的“庄票”。
银元放在身上,锵锵有声,白花花的光泽更是炫眼,所以携带大量银元容易发生事故,俗语“财不露白”,“白”便是指银元而言。
大家都知道,社会的运行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实现商品的价值,已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金钱对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生存介质。虽然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要知道有时候一分钱也是能压垮英雄汉。
看过抗战剧的都知道“大洋”是民国时期的流行货币,从剧情中我们可以知道大洋很值钱,因为有了大洋,古人就能够换娶几个老婆,但大洋并没有具体的金钱概念可以透露给我们观众,那到底一块“大洋”折合人民币是多少钱?
宣统元年,清政府设立铸币局,统一发行银币。中国银圆因为上有蟠龙像,因此被称为“龙洋”。各式银圆被称为“大洋”。由于时代动乱,战火连天,很快清政府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后于1914年推出《国币条例》,确立银本位货币制度,定国币“壹圆”,含纯银90%,这就相当于是银子。而且国币上有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大头”。袁大头出现后,逐渐取代“龙洋”、“鹰洋”等旧有银圆,在全中国流通。
这时候的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的年代,各路人马涌现要改变中国被殖民压榨的局面,一大批爱国义士纷纷回国挽救国家命运,鲁迅先生就是其中的一批,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
1919年,鲁迅先生花了3500块大洋就买下了北京西直门八道湾胡同的一座四合院,而后又在阜成门买下了另一座四合院,比西直门那座四合院小了些,可才花费800块大洋。按今天北京四合院炒出天价的房源来对比,一块大洋折合成人民币就价值9万块钱,那可谓是非常金贵的货币了。
民国前(1912年前)一块大洋(一两银子;一枚银元)=800元人民币;民国时一块大洋=400元人民币;解放后一块大洋=200元人民币。
大家都知道,社会的运行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实现商品的价值,已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金钱对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生存介质。虽然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要知道有时候一分钱也是能压垮英雄汉。
看过抗战剧的都知道“大洋”是民国时期的流行货币,从剧情中我们可以知道大洋很值钱,因为有了大洋,古人就能够换娶几个老婆,但大洋并没有具体的金钱概念可以透露给我们观众,那到底一块“大洋”折合人民币是多少钱?
宣统元年,清政府设立铸币局,统一发行银币。中国银圆因为上有蟠龙像,因此被称为“龙洋”。各式银圆被称为“大洋”。由于时代动乱,战火连天,很快清政府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后于1914年推出《国币条例》,确立银本位货币制度,定国币“壹圆”,含纯银90%,这就相当于是银子。而且国币上有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大头”。袁大头出现后,逐渐取代“龙洋”、“鹰洋”等旧有银圆,在全中国流通。
这时候的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的年代,各路人马涌现要改变中国被殖民压榨的局面,一大批爱国义士纷纷回国挽救国家命运,鲁迅先生就是其中的一批,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
1919年,鲁迅先生花了3500块大洋就买下了北京西直门八道湾胡同的一座四合院,而后又在阜成门买下了另一座四合院,比西直门那座四合院小了些,可才花费800块大洋。按今天北京四合院炒出天价的房源来对比,一块大洋折合成人民币就价值9万块钱,那可谓是非常金贵的货币了。
在民国以前时期(1912年以前),一块大洋(一两银子、一枚银元)=800元人民币;在民国时期(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9月30日)一块大洋=400元人民币;在解放后(1949年10月1日之后)一块大洋=200元人民币。
大洋一般指的是袁大头,是民国时候的一种银币,当时的面值为1元。但是,那时的“1元”并非是现在的1元。据说,当时的一个袁大头能够购买500个包子,并且普通的家庭一个月只需要2个袁大头就够了。
由于大洋本身属于一种银币,因此,在收藏市场中,收到了许多藏有欢迎,具备较高的收藏价值。
市面上最多的三个品种是民国三年、九年和十年铸造的,守家一般在700-720之间,民国八年的市存量少,市价约1800元。
扩展资料
大洋基本属性
大洋重量在27克左右,成色在90%左右。
主要包括: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鹰洋、法属印支坐洋、日本龙洋、英国站洋、奥匈帝国“大奶妈”、(清朝)各种龙洋、(民国)大头、小头、船洋、汉版等,甚至荷兰的2.5盾、法国/比利时的5法郎等等,也就是说凡是符合这个规格的都可以认为是大洋(这是当时中国政府放任银币自由铸造、流通的结果)。
中国历史上有那些银元,分别假钱是多少?
从明代崇祯四年至解放前夕先后发行了640余种银币,其中四种银元今日价格颇为昂贵,这就是旧版银元中的“四大天王”:奉天省造癸卯光绪元宝库平壹两银元、香港造上海壹两银元、湖北省造光绪七钱二分本省银元、孙中山像地球版壹元银元。
奉天省造癸卯光绪元宝库平壹两银元
为迄今我国钱币在世界拍卖会上价格最高的银元。此币于光绪二十九年奉天省(今辽宁)造币厂铸造,直径4.05毫米。正面上方为“奉天省造”,中间为“光绪元宝”,背面为蟠龙图案,四周环绕英文“奉天省·库平一两”。其试铸后未发行,十分稀罕。前两年,笔者在天津古文化一条街上见过一枚,卖家报价为25万元,遗憾的是笔者下手慢了一步,被一位画家抢购。说实话,25万元并不算贵,1991年6月4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超级展览馆世界钱币拍卖会上,其起拍价为3.5万美元,场上你争我夺,最终以18.7万美元被台湾钱币收藏家张秀清收入囊中。今日,此币陈列在台湾鸿禧美术馆。
香港造上海壹两银元
清同治五年,上海工部局委托英资香港造币厂开铸银元,谁知“上海壹两”(分龙图外有芒纹和无芒纹两种)银元的图案出现了英国皇徽和国徽,而且读序为先右后左,从上而下,与中国钱币的读序相反,竟然连主图的蟠龙也变了狮头,甚至外以英国最高勋章围绕;背面圈外中文“上海壹两”,下书“1867年”,左上有小字“982”,表示含银成分,右上小字“566”,表示重566格令,周围英文译为“上海壹两”、“香港”。同年十月,“上海壹两”这种外貌呈地道英国风格的银元,公然在市面上通行,但最终未被市民接受,不久便销声匿迹。现在此币民间交易价在15万元以上,足见其珍罕程度,不为常人所能得见。该币拍卖价更是高昂,香港回归后,“上海壹两”银元拍至66.7万港元,居中国银元高价第二位。
湖北省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本省银元
直径3.9厘米,重27克左右。其正面中间为“光绪元宝”,上书
湖北省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本省银元
“湖北省造”,下有“库平七钱二分”字样,面文笔画浑厚,背面为蟠龙图案,四周环绕“湖北省造·库平七钱二分”英文字样,左右为“本省”字样。因“本省”两字有画蛇添足之嫌,废止停铸,故存世罕见,深受泉界重视。在1988年5月上海银元铜元拍卖会上,以62万元天价成交,创国内银元拍卖价最高纪录。
孙中山像地球版壹元银元
是天津造币厂于1929年铸造的。此币直径3.9厘米,重27克左右,正面为孙中山着西服肖像,背面为双旗、地球图案,故称“孙中山/地球”版银元。1997年3月,此币在上海首届近代银币拍卖会上拍至55万元高价。
民国时期一枚大洋,放到今天相当于多少人民币呢?
民国时期的一枚大洋跟现在的二百块钱差不多,当时的一块大洋能买很多的东西,普通人的工资也就十几块大洋,在当时一块大洋还是很值钱的。
在民国时期,银子和银元被同时使用。银元俗称就是大洋,而众多大洋的样式中属袁大头最具有收藏价值。就以袁大头为例,如果要按照当时的购买力与现在的购买力相比来看,一枚大洋相当于现在的80元人民币。
大洋是由白银制作,面值是七钱三分,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100多元,在当时是很值钱的货币,5枚银元便可以在普通地段租一个房子。
民国时期一枚大洋相当于当时的一千多文,放到今天相当于五百多元人民币。
民国时期的一枚大洋,可能相当于现在的一百块。因为那会儿人们经常说的给你一百大洋,和现在的给你一万块差不多。
大洋是民国时期使用的通行货币,在中国的近代经济史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大洋还有个名字,因为其是由白银制成的,所以在诸多影视剧中所谓的"银元",就是大洋。大洋在当时的价值是七钱二分,,那在今天的新货币时代,一块大洋相当于多少人民币呢?
想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剖析。
首先是购买力,不同民国时期的购买力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以民国元年到民国八年为例,以这段时间的购买力来说明当时的大洋的价值。民国确立后,发布了《国币条例》,实行银本位货币制度,废两改圆,由造币总厂及江南造币厂开铸一圆银币,银元主要代表有"袁大头"(袁世凯头像)和"孙小头"(孙中山头像),这两个为大家所熟知,除了这两种还有"鹰洋"、"龙洋",这几种大洋在全国至海外各地的认可程度都是非常高的。
但因当时国内局势动荡,物资匮乏严重的情况下,人们的首要问题就是解决温饱,民国时期米价大概在1千克6分到7分,猪肉2角左右,油则贵点,在20分左右,在1931的广州,一块大洋仅仅只能买25斤左右的大米,或者20斤左右的豆角。而在1937年成都却只能买16斤左右的大米,粮食的价格越来越高,生活的成本加重了,劳动所获得的薪酬却越来越低。不同于富人家庭,民国时期贫困家庭,使用一块大洋去饱餐一顿则是微乎其微,按以上的换算方式,一块银元约等于今天人民币的100元左右。
其次是民国时期的薪酬待遇,民国时期的教育史在我国近现代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许多文人看不惯当时的国内局势,例如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用笔作为对抗军阀势力的武器。所以在当时,许多人投身于从事教育事业,作家,教师,甚至于从事一些改革报的编辑,这些群体的月工资大概在100到200大洋,最高的则有600左右,便是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鲁迅先生的薪酬也是200大洋左右。
以前清朝时候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清朝时期的一两银子,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是多少钱?看完长知识了
我们常常看到古装戏里用银两做钱的单位,那么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呢?我也很想知道,于是到网上查了一下,得出了初步的答案。不过,这里声明,笔者不是学历史的,只是利用从网上查到的讲历史的文章,做一个大致的推算,获得一个感性认识罢了。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1元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八钱三分?
白?面(斤)九文
银每两换钱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2元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人民币2000元=10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200元=1000文钱=1贯(吊)钱
1文钱=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币制改革:“废两改元”。即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币以银为本位。
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政府与英国、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政府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个人支票还不如。
清朝后期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和现在多少人民币相当?
清朝后期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和现在多少人民币相当? 十九世纪北京市面上的白银分碎银、银锭和银元三种。碎银和银锭都是“国产”的,成色不一,作者以纹银为例,计算出一两银子的标准重量:37.31克,以及一两纹银所含纯银的重量:34.9克。像这样的一两银子,在公元1884年的北京能买到七十多斤(市斤)普通大米,鉴于现在普通大米每斤卖到三元左右,可以估算出当时一两纹银大约相当于现在两百多元(仅就买米而言)。如果用这样一两银子去买鸡蛋,能买三四百个,仍然相当于人民币两百多元。
唐朝五十两银子的购买力大概等于现在多少人民币 应该10万RMB以上,可以从影视作品还有书中找到相应的关于钱的情节。我记得看过一本关于唐朝的书,说是吃完饭,扔到桌上二两银子,店小二高兴的不得了,心想碰到了大财主。按扔钱的那人吃的东西还有叫的服务来看,就跟现在我们见到的有些大款,在大酒店里的情形差不多,吃喝嫖加小费5000元应不算多。按这样算,50应是25万RMB。 还有些,影视作品里面反映的,说是一个皇帝在农家吃完饭走的时候,扔给了农夫1袋碎银子,我想应在10两左右吧,然后那农夫的老婆睁在了双眼说好久没看到过银子了。照这样看,现在我国很多农村家中存款超过20万的应是占一小部分,10万的也不是那么的多,照此看,50两应在15万左右。(注:那样的靠城市扩建有钱的农民不算。)
明朝时一钱银子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人民币的多少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清朝时期一两银子的购买力是多少 一、康熙到乾隆年间,每升最优质的大米价格在10多文钱(1两银子等于1000文)。根据《清会典》记载,当时的1升相当于现在的1.5斤,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在康熙到乾隆年间能买150斤最优质的大米。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的记载,光绪十五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玉米、高粱、谷子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清朝时期一石相当于现在的156.45斤。换算下来,光绪年间的一两银子可以购买107斤左右的粮食。
2002年26万人民币,相当于现在2015年多少人民币的购买力? 2002年货币投放量18.32万亿,2014年货币投放量122.8万亿,不考虑其他干扰因素你02年的26万,在14年年底相当于174万。换一个算法,2002年全国平均房价950元,2014年全国平均房价6595元,换算过来26万元相当于180万。这个是粗算,你可以参考一下。
明清时期一万两银子的购买力等于今天多少人民币? 明初洪武年间,一两白银大约折合人民币660.8元,一万两白银约合660.8万元。 明朝米价在洪武二十八年以后基本上一两银子可以购大米二石。《明史·食货二》:“于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明代一石约等于现在的94.4公斤。按2006年大米价均价1.75元/斤计算。一两白银是2*94.4*2*1.75=660.8元。 清朝光绪年间,一两白银大约折合人民币170元,一万两白银约合170万元。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一两白银约值170元。
清末时期一两银子的使用价值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 我们常常看到古装戏里用银两做钱的单位,那么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呢?我也很想知道,于是到网上查了一下,得出了初步的答案。不过,这里声明,笔者不是学历史的,只是利用从网上查到的讲历史的文章,做一个大致的推算,获得一个感性认识罢了。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 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 *** 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 ,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 *** 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即北洋 *** 颁布“国币条例”,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币以银为本位。 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 *** 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 *** 与英国、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 *** 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个人支票还不如
60年后的40万元人民币的购买力等同于现在多少人民币的购买力啊? 你好! 这个确实不好说! 想想60年前的1万元都比如今的40万元值钱了! 60年后,谁也说不清楚,或许到了60年后,真正的共产主义就要成为现实了! 那个时候,可能人民币100万元只能买瓶现在矿泉水! 呵呵,我瞎说的! 可以不用采纳!
明朝时一两银子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多少。 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明代货币种类繁多,以硬通货为主,但朝廷禁止黄金、白银在民间流通,国库收入(万历年间)也只有白银200万两/年。对多数百姓来说,银子也只是听说而已。 民间使用只为钱、钞。“钱”,即铜板,平民多用;“钞”,布质货币,“商贾沿元之旧习用钞,多不便用钱”(《明史·食货志》)。当今影视中商贾整箱金银的镜头,只是戏说而已。 明代实行一斤十六两制,即:一斤相当于596.8克,一两相当于37.3克。据《明史·食货志》: “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户部定: “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 所以,1两黄金=8两白银=8000铜钱。以黄金为基准价换算,明末一两白银相当于人民币700元,一文钱相当于人民币7角。 户部规定只能是“官价”,不同时期民间实情出入颇大。若以米价参考,明代的银价波动幅度则相当惊人。明神宗万历时,一白石米价0.7—1两白银;明崇祯末年,正常米价2-3两/石,灾区3.6两至5两/石。依现行米价3元/公斤计算, 1两白银只有人民币280元左右。
2000年的3万块人民币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多少钱的购买力。 没30万这么多吧 那时候没特别注意物价,就记得那时候在外面餐馆吃一碗咸饭一块钱,一碗牛肉羹2块钱。现在是饭2块钱,羹5块钱,2000年的时候外卖不用多加钱,现在饭多加一块钱,羹多加两块钱。如果以这个不能说名问题的话,我记得那时候摩托车5升93石油加满是15块左右,现在加满油同样93号5升是40块左右。 算一下物价涨了3倍。那么3万块相当于现在的9万块。如果在算上两千年的国民生产值没有现在的高的话,就相当于现在的十万出头吧。
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价值多少钱?
银元这个东西,相信很多朋友们在影视剧中都有看到过了,这个就是历史上的普通家庭中一个月最基本的生活支出货币。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这一块银元的价值就被越来越多的人看不上了。不过就是这小小的一块银元,在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那可是很值钱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民国时期的大洋到底值多少钱吧。
首先我们要考虑的是,民国时期的物价肯定跟今日的物价是没法比的,所以这个我们就应该通过史料的记载在对照当时日常生活用品等一些不同的因素来进行物价对比。对比之后再来计算一块大洋的购买能力。具体的我们可以先用一些物品的价格来进行比较计算,不过当然了,物价的高低也是会随着时间或是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在这里小编也就只能计算个大概的数值了。
首先我们现在看看当年上海的市场价,从大米、猪肉、蔗糖、棉布等一些生活用品入手。在1872年期间,上海市场上的大米单价是每石2.7银元,所谓一石指的就是10斗,大约也就是160斤,约合差不多180市斤左右。因此得出当时的大米价格大约在1.5分银元的样子。时间到了1901年,米价已经上涨了,涨到了2.2分银元一斤。当时的一块大洋就价值70元。又到了1911年,在接下来的10年期间,米价进入了一段时间的稳定期,一斤米大概3.4分钱,而当时的一个大洋是可以买到30斤的上好大米的。
在那一段时间里,一块大洋是能够买到8斤猪肉的,一斤大约是1角2分钱左右。若是用一块大洋拿去买不料,是可以买到10尺棉布的,一市尺一角钱。当年的白糖是一斤6分钱,油的价格会偏高一些,一斤8分钱。盐是最便宜的,一斤估计还不到2分钱。也就是说一块大洋折合成现在人民币的话大约在45元左右。
到了1920年到1925年期间,上海市场上的米价大概是一市石9.5银元,一斤大概是5分钱的样子,当时的一个大洋可以购买到18斤大米。一个大洋能够买到7斤左右的猪肉,面部只能买到8尺。其他的什么白糖、油、盐等都有所上涨。这个时候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度已经开始缩水了,折合现在人民币的话大约是在35-40块钱的样子。
再继续往后的十年时间里,上海的米价还在上涨,一市石已经需要10银元左右了,一市斤大约6分钱,一块大洋只能购买16斤的大米了,买猪肉也变少了,大概只能购买到4-5斤的猪肉。同样的棉布也减少了,只能买到6尺了。白糖、植物油等等继续价格上涨。到了这个时候,一个样的这个人民币的话大约也就30-35块钱了。
当然了小编前面也提到了一个大洋的购买力度,这地域的不同肯定也会有不同的情况。上海当年的物价要比北平要高一些,高出比例值大约在15%的样子。在《银元时代生活史》中说到过:大概是华北地区的每块大洋相当于上海价值的一倍以上,这里是以收入计算的。
在30年代的时候,一块大洋在北平价值还是很不错的,豪迈的来一顿羊肉火锅那是绝对够了的。但是到了上海却只能吃两人份的西餐一次。对于那些没事就喜欢在公园里面瞎晃悠的贵妇们来说,这一块大洋基本上是一张各种公园的月卡待遇了。大半个月在公园里瞎晃悠是绝对没问题的。若是想要看什么演出的话,就只能买10张入场卷左右。
当时报童们卖的报纸,一块大洋就能预定一整个月的量了,而且还是送报上门。书籍话的可以购买到一本较厚的书,或是两本较薄的书籍。当时鲁迅先生的《呐喊》售价就是7角钱。在清末民初的时候,5个大洋是可以买到一头非常健硕强壮的大水牛的,这可是耕地利器。
在清末民初时间,一个银元可以购买到一担米,不过到了民国后期就只能买到一担谷子了,想要加工成米的话,还要加价。按照等价交换来看的话,后来因为一个银元大约是0.8两,而当时的一两银子大约是现在的100元人民币,按照当年的规定,银元是有着火耗损失的,所以要看成一两银子。因此当时的一块银元大概是现在250元人民币左右。这些可不是胡编乱造出来的,这都是当年相关部门有过详细规定的。
灵位除了拿当年的生活用品作为参考标准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当年发放的薪水来进行参考。就比如说鲁迅先生在民国初年期间,在北师当教授,月薪300块大洋,也就是说是目前的3万人名币打底。这对于现在大多数的工作群体来说,可是高薪待遇了。那个时候的普通工人的工资也就只有5-10个大洋,即便是做为云南总督的蔡锷也就只有65个大洋,这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在我国宋朝时期,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度差不多就是咱们现在一张红色毛爷爷的购买力度。换算一下,得出以下结论:在民国初年,一块大洋相当于250元人民币,到了民国后期基本上就只能当100元使用了。
虽说最终小编会告诉大家当年的银元对换成如今货币相当于是100-250元左右,但是小编还是建议在这个基础上再乘以2-3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计算的时候是没有考虑到恩格尔系数差距的,恩格尔系数在25%-75%的差距下,食品的重要性就会更加凸显,因为原始数据是拿着事物进行折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