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开元通宝背上月右星是希少版吗
- 2、开元通宝版别大全
- 3、开元通宝短一元稀少吗
- 4、谁知道“开元通宝”有几个版本?分别值多少钱?怎么鉴别?
- 5、开元通宝那个年代的?
- 6、开元通宝可以值多少钱?有几种?
- 7、开元通宝23+的都有啥版,有背云的吗
- 8、一枚很小的开元通宝值钱吗?市场价格是多少?
- 9、开元通宝因为版制较多可分为哪些时期?
开元通宝背上月右星是希少版吗
是的。这枚开元通宝宝下星,背上肥月、背右小月,这在开元通宝面带星纹,背带月纹版别钱币中,比较少见。开元通宝始于唐朝流通至清末,途经朝代也有铸造。常见的开元通宝按面文字体的书写特点可分为12个版别,分别是:大字,大字狭元,遒劲,容若,短头元,直元,尨字,低头通,平头通,小字,小通,小通小宝。其中大字,大字狭元,遒劲,容若,尨字和小字为特色版别。
开元通宝版别大全
对古玩比较了解的读者朋友们以及对中国古代历史比较了解的读者朋友们想必一定不会对开元通宝陌生吧,毕竟作为一大盛世的见证物,无论是古玩界或是历史界对它都是比较关注的。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开元通宝版别介绍,大唐作为一个盛世,经历几百年的历史,大唐发行的开元通宝的版本还是有很多的,为此小编为大家整理出了开元通宝版别,那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开元通宝版别大全吧。
开元通宝开创了货币新纪元,在钱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初沿用隋五铢,轻小淆杂。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
一、初唐武德开元 行用钱为欧阳询所书、经钱监严密督造的一种优质开元钱,主要特征是:面、背肉好,廓整,钱文深竣清晰,铜质纯净,铸造精良。钱径24—25毫米,穿径7毫米,廓宽2毫米,重约4.5克。四字含八分及隶体,笔划端庄沉稳,“开”字间架匀称,疏密有致;“元”字首划为一短横,次划长横左挑;“通”字的“辶”前三笔各不相连,呈三撇状,“甬”部上笔开口较大;“宝”字着笔庄重,其“贝”部内为两短横,不与左右两竖笔连接。
二、中唐月痕开元 形似指甲痕,此型出土极多,月痕开元钱文上,一改欧阳询书写的开元钱文端庄沉稳,演变成笔划疏朗,纤细清秀的笔体,“元”字首横加长,次划左挑,“通”字的“辶”前三笔呈似连非连的顿折状,进而又演变为连续的拐折状。“甬”部上笔开口较扁,整个字体显得比前期瘦长。“宝”字之“贝”部内中间两横加长,与左右两竖笔相衔接。“宀”下的“尔”呈三竖道。
三、晚唐开元 会昌六年(公元846年)铸行会昌开元,大小径寸如开元通宝,背铸一州名,如京师铸“京”字、扬州铸“昌”字。各地铸钱工艺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多数周廓偏斜,铸文模糊。时过一年,会昌开元停铸。同是会昌开元,质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可能存在着官铸与私铸的差别。钱币学界一般将会昌开元视为晚唐开元的典型标本。另外,小型月痕、对月月痕、多月痕开元或合背开元,铜质发黑,含铁量高,字迹模糊,钱文笔划纤细,“通”字的“辶”前三笔呈连续顿折状或似连非连状,多数轮廓不整,应为中晚唐私铸品。
四、花穿开元 专家考证其铸行于中唐,主要流通于晚唐。花穿钱“开”字向宽体发展,“元”字首横加长,“通”字字体瘦长,“辶”前三笔连续拐折,“宝”字笔划纤细,“贝”内双横拉长,与左右两竖笔连接,钱径23毫米至24毫米,铜质不纯,铸工草率,应属私铸之列。 五、小径开元 小径开元,指钱径在21毫米至23毫米之间的开元钱,这种小开元可能都是各个时期的民间私铸钱币。专家根据发掘出土的小开元标本,按其流行阶段,大体分出三型:一型,钱文笔迹极力摹仿武德开元,惟钱径仅23毫米,重量不到3克,钱文尚清晰,穿廓尚规整,铜质并不很差;二型,中唐小开元,字体模糊,铸造工艺粗陋,铜质内掺杂铁铅,锈蚀严重;三型,晚唐小开元,周廓宽窄不一,铜质发黑,掺杂铁铅,肉薄量轻,铸范模糊,钱径为22毫米至23毫米,重量1.7克至3克,多数是私铸。 六、南唐开元 南唐所铸开元通宝,篆、隶成对,与唐开元有明显的差别。南唐首创中国实行对钱的开端,其盛行于宋代。关于南唐开元的铸造年代,经考证应是立国初期铸造的。 南唐开元的特征,《言钱别录》中指出:“南唐开元,文字必小,轮廓特阔”。篆书开元的“宝”字很有特点,“宀”下左“王”右“缶”,四字纤细齐整,方中见圆。隶书“开元”出自谁手尚无定论。 南唐开元,篆、隶两体钱都有。青铜篆书大型开元,直径26.6毫米,重4.4克,小型者24.6毫米,重3.7克;白铜隶书目前只发现大型一种,直径25.3毫米,重3.9克;青铜隶书大型者,直径25.7毫米,重3.7克,小型者直径23.3毫米,重2.5克。 另有折二、折三等大型南唐开元钱币,极少见。 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比较昌盛的一个小国,它所铸造的钱币,虽与唐朝开元同名,但不是同一个系列。
说了这么多的开元通宝的版本介绍,想必各位读者朋友们在心底也有个大致的别列图了吧。小编为大家列出了开元通宝的六个版别分别为:初唐武德开元、中唐月痕开元、晚唐开元、花穿开元、小径开元、南唐开元。小编为各位读者朋友们列举的开元通宝版别是非常详细的,也算是囊括了所有的开元通宝的版别,所以大家按照小编准备的资料去鉴定或是写论文准没错的。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土巴兔,我们会继续努力的。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https://www.to8to.com/yezhu/zxbj-cszy.php?to8to_from=seo_zhidao_m_jiare&wb】,就能免费领取哦~
开元通宝短一元稀少吗
开元通宝短一元稀少。开元通宝铸行期间长,数量大,存世多,版别繁杂丰富,但只有几种版别存世,发现特别稀少。至今还尚未引起钱币界关注。
谁知道“开元通宝”有几个版本?分别值多少钱?怎么鉴别?
唐武德四年铸开元通宝。铸行近三百年,版别、样式繁多,传世丰富。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右桃 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双桃 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双月 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巨星 4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星 1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下星 1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三月 5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四月 2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左右月 35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同心结 7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金质 800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银质 20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双“洪” 25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双“兴” 14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京” 12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宣” 15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平” 2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丹” 3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大“平” 1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小“平” 5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永” 13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下“永” 15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下“福” 6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福” 15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右“福” 10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丹” 85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右“桂” 6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左“广” 8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右“广” 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太平蓝大王” 15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蓝”三云 18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梁” 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梁” 3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梓” 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鄂” 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反“京” 4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京” 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昌” 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益” 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洛” 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襄” 5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蓝” 4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越” 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宣” 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潭” 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润” 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兴” 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兖” 8元
开元通宝隶书折十唐代 16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当十折三型唐铸 无定价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唐铸 1元
另外在网上帮您找了一些背景资料,仅供参考:
《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铢钱。武德四年(621)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钱”,从此成为重量单位,十钱一两的进位制由此诞生了。
大唐国祚近三百年,其间所铸开元通宝钱的版别、样式繁多,传世品很丰富。从传世的开元通宝钱看,唐朝前期铸造的开元通宝钱,制作精良,字迹清晰,直径为2.4厘米,重3.6克;唐玄宗以后铸造的开元通宝钱,文字不够匀称;唐德宗以后铸造的开元通宝钱,比较粗陋,直径和重量都略小一些。
《旧唐书·食货志》还说:“开元钱之文,给事中欧阳询制词及书,时称其工。”欧阳询是唐初著名的书法家。他擅长楷书,以“平正中见险绝”,在书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很大。但“开元通宝”四个字,“含八分及隶体”,写得方圆兼备,端庄浑厚,颇能显示大唐文化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
拿出一枚“开元通宝”钱,按上下右左顺序读钱文,称“直读”,为“开元通宝”。“开元”是“开创新纪元”的意思;“通宝”是“在国内通行宝货”的意思。《旧唐书》和《新唐书》都直读它。如果“旋读”,也就是按上右下左顺序,如时针旋转,读为“开通元宝”,意思是“开始通行的主要货币”,完全讲得通。《旧唐书·食货志》虽然承认旋读“其义亦通”,但却斥之为“流俗”的读法。其实,在唐朝官方文献中也有旋读开元钱文的。如旧题唐玄宗御撰的《唐六典》,李林甫等奉敕作注,卷二十二的注中就说:“皇朝武德中悉除五铢,更铸开通元宝钱。”再如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宣布别铸以一当十的乾元重宝诏书中说:“其开通元宝者依旧行用。”这件诏书收在《册府元龟》里,不过在它编入《旧唐书·食货志》时,却改为“开元通宝”。实际上,该钱文的直读与旋读在唐朝都存在,只是后来直读占了上风,成为主流。另外,直读钱文的语义,才更能让人们感受大唐王朝开拓进取、蓬勃向上的朝气,也更符合唐朝初期的时代精神。
有些开元通宝的钱背上铸造有短弧状凸起线,被称为“月纹”。月纹是怎么来的呢?原来,铸造开元通宝的技术已经不再用传统的范铸,而是采用母钱翻砂铸造法。母钱翻砂铸造法,要先用蜡制成样钱,再依样钱翻制成钱模,最后浇铸铜液,就能造出铜钱。用母钱冶铸货币,既可以节约铸钱成本,又使得工艺流程合理,产量成倍增长。
唐玄宗时的才子郑虔在《会稡》中说:当年负责铸造开元通宝钱的给事中欧阳询进上蜡样,文德皇后观赏时无意中用指甲掐下一个印痕。这样,蜡样翻成钱模,再铸成钱,钱背上就留下了月纹。
可是,这个说法经不住推敲。因为武德年间皇帝是高祖李渊,李世民还没有做皇帝,又哪来的文德皇后呢?后来,有人发现这这个漏洞,将文德皇后改为太穆皇后。太穆皇后是高祖李渊的夫人窦氏。甚至还有人将文德皇后换成杨贵妃。总之,说法越来越离谱,使人无法相信。
开元通宝钱传世品很丰富。我们发现带月纹的开元通宝钱不只一种,有带一道月纹的;有带两道,甚至三道月纹的;还有月纹上再加一个星的。这就彻底否定了文德皇后也好、太穆皇后也好、杨贵妃也好,无论是谁在观赏蜡样时无意中用指甲掐下一个印痕的说法。
我们认为,对开元通宝钱背上出现月纹合理的解释是:铸钱的工匠们留下的用来区分版别、铸监、铸局的标记,同时带有防止伪币的作用。
开元通宝钱的问世,结束了自西汉以来延续七百余年以重量五铢命名铸币的传统,开创了通宝、元宝钱体系。自武德四年铸行开元通宝钱起,至1916年“洪宪通宝”止,通宝、元宝钱体系沿用了近一千三百年,其生命力之长久,在世界货币史上罕见。
开元通宝那个年代的?
开元通宝是唐代铸造的一种铜质货币,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
唐初沿用隋五铢,轻小淆杂。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
《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铢钱。武德四年(公元621)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钱文由书法家欧阳询书写,面文“开元通寳”,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
版别
常见的开元通宝共有12个版别。分别是大字,大字狭元,遒劲,容弱,短头元,直元,尨(与莽同音)字,低头通,平头通,小字,小通,小通小宝。可依据12种版别的特征进行集版收藏。其中,大字,大字狭元,遒劲,容弱,尨字和小字为特色版别,下面是对特色版别的详解。
开元通宝可以值多少钱?有几种?
开元通宝
到代真品的开元通宝版式很多,
价格几元到几万元不等,最好补充图片看看。
开元通宝版别较多,价格不同。有背月、双月、月孕星、背星、背祥云,元字右挑、双挑,通下星、宝下星,有大字版、容弱版、彪字版,有会昌开元通宝背二十三个纪地单字版。常见普品开元光背或背上月价格十元左右。
开元通宝23+的都有啥版,有背云的吗
开元通宝23+的都有啥版,有背云的吗
要祥云的图案的,
开元通宝的版本很繁杂,按照背面有无图案、有无文字可以具体的被分为非光背和光背这两种不同的类型,还可以按照它在背面所融入的具体文字和图案做更详细划分,今天作者想要跟大家介绍的乃是开元通宝背祥云的这一种类型。
开元通宝背祥云版本介绍
这一古钱币跟所有开元通宝一样,铸造的时间都是在唐朝,在正面位置有写着开元通宝的字样,文字是以直读方式来呈现的,在它的背面位置还融入了祥云的图案,这跟其它光背、背星月版本很不同。开元通宝背祥云跟其它的开元通宝一样、之所以会被铸造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完全取代在隋朝时期所使用的、一直沿用到唐初的五铢钱,为了能更好的统一货币的制度。
开元通宝背祥云版别介绍 价格高吗
开元通宝背祥云的价格高吗
上面已经说了,开元通宝的版本非常之多,比如说可以按照它的直径是2.2还是2.6厘米来做划分,也可以按照它在背面位置除了融入祥云之外是否还有融入星星、月亮,还是只有祥云做分,因此最后钱币的价格肯定是不一样的,但不管是任何版本的开元通宝背祥云,哪怕是背祥云的母钱,单枚的价格其实也不高,才几千块而已,如果是普通开元通宝背祥云子钱的话,对应的价格还更便宜,曾经有一枚低品钱币,它才卖出了10元的价格,由此可见,开元通宝背祥云的价格比较低,未来的发展潜力也挺一般,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归其根本性的原因是目前已经的开元通宝背祥云量非常大,人人都可以在这么大量的钱币中直接轻松购得自己想要的那一枚,根本无需通过竞价的方式来能获得。
一枚很小的开元通宝值钱吗?市场价格是多少?
从图片上看,你这枚开元宝为晚唐开元或私铸,普品,品相偏差,价位10元以下
知识简介:
开元通宝为唐代货币。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唐初沿用隋五铢,轻小淆杂。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
常见的开元通宝共有12个版别。分别是大字,大字狭元,遒劲,容弱,短头元,直元,尨(与莽同音)字,低头通,平头通,小字,小通,小通小宝。可依据12种版别的特征进行集版收藏。其中,大字,大字狭元,遒劲,容弱,尨字和小字为特色版别,下面是对特色版别的详解。
大字
大字是开元通宝的代表字体,整体钱文肥大。”开“字横而阔,”元“字相对比其它三字稍小,“通”字足部长而锐,“宝”字肥大与内廓相接,上下延伸超过内廓长度。
大字狭元
大字狭元的文字书写近似大字。钱文整体狭长,“元”字下部窄高且靠近,“宝”字整体长度超过内廓,“宝”中的“贝”比大字较窄。
遒劲
遒劲在字体上基本同大字一样,钱文由大字演变而来,较大字窄且更为强劲。“元”字第二笔强顿成直角,“通”字足头第一笔较长顿。
容弱
容弱体的开元通宝四字书写较弱,收笔之处多圆润。“元”字双足平衡,挑笔较弱,“通”字走步为三撇,三撇较小且多为向下四十五度角斜,“宝”字广贝,足小且开,收笔也是较圆润。多铸于唐高宗后期。
尨字
尨字由短头元演变而来,四字均较阔。“开”字宽,“元”字第二横较长,“通”头较大,足头第一点弯,“宝”字头宽,光背尨字中“宝”字下端一般不封口。
小字
小字版也叫窄通宝版,四字钱文都有各自特点。“元”字小而劲挑,“通”字头大,部分“通”为断舟通(即通字足部长横断开为两横,据说是为了说明反周复唐。),“宝”字窄长。多铸于武周时期。
开元通宝铸造根据时间可分为以下时期:
初唐开元
公元621年,开元通宝始铸。初唐开元始于唐高祖武德四年,终于唐高宗中后期。初唐开元通宝行用钱是钱文为欧阳询所书、经钱监严密督造的一种优质开元钱,又叫武德开元。从质地上看,初唐开元所用材料为青铜和白铜,面、背肉好,廓整,钱文深竣清晰,铜质纯净,铸造精良。从形体上看,钱径24毫米至25毫米,穿径7毫米,廓宽2毫米,质量为4克到4.5克。从钱文上看,正面“开元通寳”四字含八分及隶体,笔划端庄沉稳,“开”字间架匀称,疏密有致;内部作“井”状且“井”部不与内廓相接,“元”字首划为一短横,次划长横左挑;“通”字的“辶”前三笔各不相连,呈三撇状,“甬”部上笔开口较大;“寳”字着笔庄重,其“贝”部内为两短横,不与左右两竖笔连接,整体钱文笔画较粗,但书写的自然,灵动,富有活力。钱背光背无文。但是,自初唐后期起,出现了一些寄郭大字的版别,笔画也逐渐变细,并着手开始向盛唐开元过渡。
盛唐开元
盛唐开元始于唐高宗中后期,终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从质地上看,盛唐开元主要采用青铜和紫铜铸造。面,廓更加精细,做工更加精美。从形体上看,钱径25毫米到26毫米,穿径7毫米,廓宽2毫米到3毫米,质量为4.2克到5克。从钱文上看,盛唐时期的开元钱文是变化中的。相比初唐,盛唐的钱文变得更加纤细,并逐步从欧阳询书写的初唐开元钱文端庄沉稳,大气洒脱的笔体,演变成笔划疏朗,纤细清秀的笔体,“开”字逐步变长,内部的“井”部与内廓相连。“元”字首横加长,次划左挑,“通”字的“辶”前三笔由三撇状逐步演变为似连非连的顿折状,进而又演变为连续的拐折状。“甬”部上笔开口逐渐变扁,“寳”字之“贝”部内中间两横加长,与左右两竖笔相衔接。“宀”下的“尔”逐步演变为三个竖道。整个字体比初唐更加标准,规范,但少了初唐开元字体的灵动与活泼。这些演变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完全定型,脱离了初唐开元的体系,自成一版并趋于稳定。对于钱背面而言,盛唐初期的光背无文,从唐玄宗开元年间起开始有星月印记。背面的月型印记在坊间传说为杨贵妃的指甲痕,故民间又称其为贵妃钱。其实这些说法并不可信。事实上,星月型印记为各钱局钱炉上的炉记,用来区分不同的钱炉。另外,对于做工精好的那些右挑,双挑的开元通宝,一般也铸于此时。
中唐开元
中唐开元始于唐肃宗初年,终于唐宪宗元和末年。这一时期的开元通宝特点与盛唐后期的大同小异。从质地上看,中唐开元主要采用青铜和紫铜铸造,并夹有一定量的铁,铅。面,廓比较精整,但做工不及初唐精美。从形体上看,中唐开元的直径在23毫米到26毫米之间,穿径7毫米,廓宽2毫米到3毫米,质量为3.2克到4.5克,相比盛唐有所减重。从钱文上看,中唐开元的正面钱文与盛唐后期无异,只是“开”字向宽体发展,相比正面其背文却更加繁缛,出现了如祥云,同心结等新型背文。同时,传统的星月背文铸造量也大幅增加且成为主导。中唐初期钱文尚且精整,但经历安史之乱后的唐朝,铸钱水平呈下滑态势,后期铸工不精,边廓不整,向晚唐过渡。这一时期出现了阔字版的开元通宝,并在之后成为主流。关于花穿开元,专家考证其主要铸造于中唐,流行于晚唐,但多为私铸,做工也很草率,应属后期所铸。
会昌开元(特殊晚唐开元)
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灭佛,将灭佛所得铜料铸成会昌开元。大小径寸如之前的开元通宝,只是在钱背铸上铸钱局所在州的州名,如京师长安铸“京”字、东都洛阳铸“洛”字。而淮南的扬州为纪念会昌灭佛,所铸背文为“昌”字。从质地上看,会昌开元采用较为优质的佛铜铸造,铜质为青铜和紫铜。从形体上看,会昌开元普遍质量在3.8克到4.2克之间,钱体大小与中唐基本相同,但也有小钱,可能是私铸品。相比初唐开元通宝的统一,晚唐时的各地铸钱工艺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多数周廓偏斜,铸文模糊,个别出现花穿现象。时过一年,唐武宗驾崩,但继任的唐宣宗认为钱币精好,继续铸造,并持续至唐亡。钱币学界一般将会昌开元视为晚唐开元的典型标本。从钱文上看,会昌开元有京(长安,今西安),昌(扬州),洛(洛阳),益(成都),荆(江陵,今荆州),襄(襄阳),蓝(蓝田),越(越州,今绍兴),宣(宣城),洪(洪州,今南昌),潭(潭州,今长沙),兖(兖州,今济宁),润(润州,今镇江),鄂(鄂州,今武汉),平(平州,今秦皇岛),兴(兴平,今咸阳),梁(梁州,今汉中),广(广州),梓(梓州,今三台),福(福州),桂(桂阳,今郴州),丹(丹州,今宜川),永(永州)共23个记地钱局标识。
普通晚唐开元
普通晚唐开元在唐宪宗元和年间之后铸造,一直持续至唐亡。它沿袭了中唐开元的特点。从质地上看,这种开元通宝所用铜料很杂,说不清是何种铜合金,铜质发黑,纯度低,含铁量高,个别可被磁铁吸引。从形体上看,质量较小,普遍不超过4克。钱径在23毫米至24毫米之间。铸工草率,多数轮廓不整,普遍不如中唐开元精美。很多应属私铸之列。从钱文上看,正面钱文笔划比较纤细,与中唐后期的钱文一致,但字迹模糊。在背文上,多有小型月痕,对月月痕,多月痕及孕星开元出现,还有合背开元。它们普遍做工粗糙,有的连钱文都难以辨识。
私铸小径开元
指钱径在21毫米至23毫米之间的开元钱,这种小开元可能都是各个时期的民间私铸钱币。《旧唐书·食货志》写道:“如闻官铸之外,私铸颇多”。专家根据发掘出土的小开元标本,按其流行阶段,大体分出三型:
一型,钱文笔迹极力摹仿武德开元,惟钱径仅23毫米,重量不到3克,钱文尚清晰,穿廓尚规整,铜质并不很差;二型,中唐小开元,字体模糊,铸造工艺粗陋,铜质内掺杂铁铅,锈蚀严重;三型,晚唐小开元,周廓宽窄不一,铜质发黑,掺杂铁铅,肉薄量轻,铸范模糊,钱背穿廓近平,钱径为22毫米至23毫米,质量在1.7克到3克之间,多数是私铸。
五代十国开元
公元907年6月1日(唐哀帝天佑四年四月十八日),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其中闽,楚,南汉,南唐等政权先后铸造过开元通宝,除南唐开元基本延续唐代开元通宝特点外,其余皆形制与唐有别。其中,闽开元字体雄健,背后有“闽”,“福”,“殷”字样,过去曾被误认为是会昌开元。楚和南汉的开元通宝多为小平铅制,钱币轻小,做工粗糙,文字漫晦,背文多种多样,但由于铸量较小,市价较高。南唐开元通宝基本延续中唐特点并有所发展,开创对钱,即除字体不同其余特征完全相同的一组钱。南唐开元通宝有篆书和隶书两种,其中隶书基本沿袭唐制,无论篆书还是隶书,做工均很精美。它们是五代钱币中做工非常精致的。早期钱币缘较阔,后期由于南唐国力衰退,铸币较初期轻小些。由于南唐开元通宝铸量大,价格较低,但比唐开元通宝略贵。另外南唐开元通宝中还有背四决纹的,价格较贵。
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灭南唐,由于宋朝通行宋元通宝,故开元通宝官铸停铸并退出流通舞台,但直至清末民间仍有私铸,主要是厌胜钱。
另附价格
唐与五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使得开元通宝版别,样式繁多。由于铸期长传世丰富,故价格平平。
唐代开元通宝零售价格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光背传世品 5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光背生坑 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白铜 3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单月 5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右挑元 2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双挑元 25元
中唐开元通宝贵妃钱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下月 5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巨星 3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孕星 3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星 1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下星 1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面星 15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三月 5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四月 2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左右月 35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同心结 700元
孕星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金质 800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银质 20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双“洪” 25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双“兴” 14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京” 12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宣” 15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平” 2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丹” 300元
蓝三云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大“平” 12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小“平” 8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永” 8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下“永” 1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下“福” 2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福” 5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右“福” 10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丹” 85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右“桂” 11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桂” 15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左“广” 2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右“广” 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太平蓝大王” 1500元
右挑元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右“蓝”上下左三云(即蓝三云) 98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双面鎏金刻花 150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梁” 3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梁” 3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梓” 1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鄂” 15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反“京” 4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京” 12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昌” 1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益” 12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洛” 1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襄” 2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蓝” 2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越” 1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宣” 12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潭”15元
南汉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润” 2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兴” 1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兖” 15元
开元通宝隶书折十 500元
五代开元通宝零售价格
南汉开元通宝小平背“南” 60元
南汉开元通宝小平背“南二” 80元
南汉开元通宝小平背“南三” 100元
南汉开元通宝小平背“南四” 120元
闽开元通宝小平背“福” 85元
闽开元通宝小平背上“闽”下月 1000元
南唐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光背 5元
南唐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月 5元
南唐开元通宝篆书小平光背 15元
南唐开元通宝隶书小平面菱花 135元
南唐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四决 35元
开元通宝批发价格
开元通宝批发价大概为1.5-3元一个,通常为2.5元一个。一斤开元筒子钱批发通常价格为200-300元之间。
开元通宝因为版制较多可分为哪些时期?
从传世的开元通宝钱看,唐代前期铸造的开元通宝钱,制作精良,字迹清晰,直径为2.4厘米,重3.6克。唐玄宗以后铸造的开元通宝钱,文字不够匀称。此后铸造的开元通宝钱,比较粗陋,直径和重量都略小一些。
唐代在市面上流通的开元通宝一般为铜质,钱外郭宽粗,并且不均匀;内郭极细,圆穿铸造方正。
除铜质开元通宝外,唐初还铸造过金、银质开元通宝,其中银钱较多,金质开元传世较少。这两种贵重金属币仅限皇家赏赐,供显贵玩赏,并不投入流通。另外还有玳瑁、铁、铅等材质。
开元通宝版制较多,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唐初开元轮廓精细,文字精美。中期钱背多铸有星、月等各种纹饰。晚期的外部较阔,而且由于铜料冶炼不精,铸币粗糙,以“会昌开元”为代表。
开元钱和其他唐代钱的背部,有的有一个突出的圆点,有的有一条或几条弯曲的凸钱,有的甚至还有浮云的标记,这种圆点和凸钱,钱币学称之为“星月纹”。
钱背星纹分穿上星纹,穿下星纹,月纹上弯叫仰月,下弯叫俯月,穿旁侧立称侧月。关于开元钱的月纹和浮云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以至于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除此之外,开元通宝还有“元”字左挑右挑、双挑之分。最初铸的开元钱元字不挑,武德年间所铸,元字左挑出现。右挑开元钱应是贞观年间及其以后所铸的;双挑开元数量极少,应是高宗时的纪念币性质,有大事件发生时所铸。
唐玄宗李隆基以后的元字仍有挑笔的情况,但因其铜质、重量、轮廓等均与以往不同,分辨起来比较困难。
与开元通宝同行的还有乾封泉宝、会昌开元及“飞钱”等其他几种货币。
唐高宗李治即皇位后,武则天涉理朝政时,在泰山举行规模空前的封禅盛典,参加的人竟排数百千米,在我国历史上是绝对的罕闻。同年改元乾封,在泰山立“双束碑”,意在武则天与高宗共创天地。
有人认为是封禅活动花费太大了,朝廷想通过铸大钱补补亏空。因此,朝廷下令铸造乾封泉宝钱,取代开元通宝。
这次不光是铸大钱,还修改了币制,连货币的名称都改了。为了确保新钱流通,唐高宗还下诏严禁私铸,违者立判死刑。
但新钱出来后,商人拒绝使用,根本流通不了。第二年就只好下诏把这大钱废了,并昭告天下:开元通宝为“万世之法”,今后不再进行货币改制。乾封泉宝禁止流通后,仍然有储值功能,可以兑换。
唐代“安史之乱”爆发时,为了筹措军费,填补财政亏空,唐肃宗李亨根据御史中丞兼铸钱史第五琦的建议铸造乾元重宝钱,但开元通宝依旧通行。
758年,乾元重宝发行。乾元重宝钱径2.6厘米至3厘米,重约6克至10克,每吊重10斤。钱文为隶书,直读,“乾”字的“乞”字成钓鱼钩状。版别分狭缘、阔缘、光背、背星、月、祥云、瑞雀、背十、背洪等,按照一当十的比价与开元通宝并行流通。
在朝廷财政开支重压下,唐王朝又发行了乾元重宝当五十的大钱,该钱背面的外郭为重轮,俗称重轮乾元钱,这种大钱3.6厘米左右,重约20克,每吊重20斤,但是对开元通宝作价则为一当五十。
这样,重轮乾元钱、乾元重宝、开元通宝三钱并行流通仅半年,市面出现了混乱。理财家第五琦因推行货币减重政策引起物价狂涨,被贬职。接替第五琦为铸钱史的是度支郎中兼侍御史刘晏,他担任新职务后立即改行新的货币政策,注意了调整开元通宝与重轮乾元钱。
唐代宗李豫继位后,铸钱史刘晏更进一步将乾元重宝、重轮乾元钱的法定价值贬值到它的实际价值以下,使这两种乾元大钱成为良币,有意识地利用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迫使其退出流通领域,从而恢复了原来开元通宝钱的正常流通制度,收到统一币制的效果,这在货币史上具有典型意义。
唐武宗李炎继位时,佛教繁兴,寺院林立,朝廷的铜都被放进寺院,成为寺院财产,脱离正常的社会生产等经济生活。无铜铸钱的局面再也支持不下去了,于是,一个毁佛铸钱的构思渐渐在唐武宗的脑海中形成了。
845年,唐武宗毅然下令毁佛铸钱。令僧人还俗,没收寺院良田,和尚尼姑们遣回原籍,从事生产。寺院内的佛像,僧尼钵盂等用具统统被砸碎,化铜铸钱。
当时的扬州率先铸造背有“昌”字的开元通宝钱进呈,朝廷下令各地仿铸,并于钱背添铸各自州名以便检查。这种背文记地名的开元通宝俗称“会昌开元”。
会昌开元铸行后,社会上的财富增加了,货币流通畅快,人民生产、生活安定了,也就逐渐得到了大多数老百姓的拥护。毁佛铸钱也使唐武宗成为历史上的一位明君。
后来由于朝廷有限的铸币量不敷使用,各地出现了飞钱。飞钱又称“便换”,就是用一张纸券,写明钱数,盖上图章,分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用飞快的速度发往目的地。双方所持纸券相合,核对无误,即会拿到现钱。
此项办法,是我国汇兑业务的初始,也是世界第一。此方法对于北宋“交子”的出现有很深的影响。
飞钱成为了唐代后期货币流通中的重要制度。这种新的流通方法,对于后世金融业的发展贡献颇大。
洪武通宝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