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贵端砚的几种特征,端砚有多少种都有什么样的特点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10 18:03:25 浏览1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端砚有多少种都有什么样的特点

一、端砚定义
端砚,是采用肇庆市行政区域内适合研墨的石头经过加工,具有研墨功能的砚台,肇庆市古称端州故而称端砚。
据清代《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出于唐武德之世。”武德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由此推算,端砚问世已有1380多年。
1952年湖南长沙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砚和1965年广州动物公园唐墓中出土的一方唐代端溪箕形砚(现藏广州博物馆),正好印证了端砚问世的历史。


二、端砚石特点
端砚以其石质细腻、滋润,发墨不损毫,呵气能研墨,石品花纹丰富多彩,研出的墨汁油润发亮,层次丰富,虫蚁不蛀等特点名列中国石砚之首。
硬度适中:端砚石硬度为摩氏(2.8至3.5),比墨条的硬度(2.2至2.4)稍硬,但比刻刀的硬度(约5)低1倍左右。
致使端砚下墨快、易雕刻。
不吸水:端砚石显孔隙率小、饱和吸收率低,说明砚石的矿物细、粒间间隙小,开型或小开型裂隙不发育,使砚石蓄水不涸。

三、端砚石品花纹
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有独特的石质外,还有丰富多彩、变化莫测的石品花纹(又称石品)。
这些石品花纹是由于某些矿物成分的局部聚集,在端砚石中由白、青、蓝、红、褐、绿等颜色组成的各种图案,有的成块状、有的成斑状、有的成花点状、有的成线状。
端砚艺人们依据这些花纹的大小、形状,分别用与自然界某些物象相似的名称来命名,并巧妙地运用到端砚的艺术创作中,大大提升了端砚的价值。

1、冻:是端砚中不同形态的白色绢云母扁豆体,是端砚石中质地最细腻、最幼嫩、最纯净之处。
根据不同的形态质感和颜色,分为鱼脑冻、蕉叶白、浮云冻、碎冻、米仔冻、天青冻等。
鱼脑冻因其形状如冻结的鱼脑而得名,其色泽是白中有黄而略带青,也有白中略带灰黄色。
最佳的鱼脑冻应该是洁白、轻松如高空的晴云,其白中带淡青,或白中有微黄略带淡紫色,色泽清晰透澈,有的又如棉絮一样,有松软的感觉,即所谓“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有鱼脑冻的端石,质地高洁,石质特别细腻,确如“小儿肌肤”。
鱼脑冻一般为不规则圆形,四周有火捺环绕,常见于老坑、坑仔岩、麻子坑。

2、蕉叶白:又称蕉白,是冻中的一种。
它的特征是如蕉叶初展,一片娇嫩,白中略带青黄。
古人对蕉叶白评价极高,赞美备至:“浑成一片,净嫩如柔肌,如凝脂。”蕉叶白一般边缘较清晰,有细条纹,没有火捺环绕。

3、石眼:是一种天然生长在砚石上,有如鸟兽眼睛一样的名贵花纹。
它是含黄铁矿与赤铁矿的结核体。
石眼呈翠绿色,或黄绿色,或米黄色,或黄白色或粉绿色,大小不一,一般直径是3—5毫米,也有个别达到8—25毫米的,而且神态各异。
好的石眼圆正完美,晕圈数层,中间有瞳,叫做活眼,无瞳叫瞎眼,因石眼稀有,所以“端砚贵有眼”,因石眼的形态美,活灵可爱,所以常将其置于砚堂以外,作为装饰使用。

4、天青:是优质砚石中呈现蓝黑色的石品。
端石中的天青较为少见难得。
古人所谓:“如秋雨乍晴,蔚蓝无际”是上品天青。
在端砚石中色青而微带苍灰,纯洁无瑕者谓天青,即恰如临近黎明前的天空,深蓝微带苍灰色。
它是端石的青花最密集之处,也可以说天青就是青花的聚集空间,由于各种青花聚集一起就形成天青。
故说天青是非常难得,罕见的,也是端石中十分细腻、幼嫩、滋润之处。

5、青花:是一种难得的、十分名贵的石品花纹,青花是自然生长在砚石中呈青蓝色的微小斑点,是由微粒赤铁矿和磁铁矿等矿物细小斑点形成,一般要湿水方能显露。
青花的品类繁多,各有不同的名称,如微尘青花、鹅毛氄青花、蚁脚青花、玫瑰紫青花等,是优质砚石的重要标志之一。

6、冰纹:是老坑独有的一种石品花纹。
它是有晕的银线,向两边融化,似线非线,似水非水,质地细嫩,形态自然,与砚石本身融为一体。
冰纹冻是一组面积较大的冰纹,如一幅瀑布倾泻而下,在“瀑布”的四周有白茫茫的霞雾或似披上轻纱幔帐。
冰纹是十分稀有名贵的石品。

7、金银线:是多见于老坑砚石中的石品花纹(坑仔岩、麻子坑和最近开采的冚罗蕉砚石也有发现)。
它呈线条状横斜或竖立在砚石之中,黄色者称金线,白色者称银线。

8、火捺:又称“火烙”,就是说在端砚石中有些部分出现好像用火烙过的痕迹,又如被熨斗烫焦,呈紫红微带黑色者。
端石的火捺有老嫩之分,老者色泽紫中微带黑,嫩者紫中微带红。
常见有胭脂火捺、马尾纹火捺、金钱火捺、猪肝冻火捺等。

9、翡翠:在端石中呈翠绿色的圆点,椭圆点斑块或条状。
翡翠有别于石眼,它既无瞳子,又不像石眼那样圆正,外围没有明显的蓝黑色边缘,翡翠在端砚石中亦是名贵的石品。

10、黄龙纹:俗称黄龙,其色泽似由土黄、黄褐、米黄及青绿、苍灰混合而成。
有时会在砚石表层出现,跨度较大,呈条带状。
黄龙纹多在坑仔岩中出现,利用的好有其特殊的艺术效果。

砚台的鉴别 3种方法

1、看石色:用绒布蘸水在砚池上轻轻擦拭,沉积的墨锈被抹去,露出原石的三种石色。紫色、绿色和白色,可以观察到老坑砚石色彩斑斓;歙砚大体呈黑色、墨绿色,有天然生成的纹理;洮河砚呈墨绿、碧绿、辉绿、翠绿、淡绿、灰绿等色相;澄泥砚以朱砂红、鳝鱼黄最为名贵,总体呈黄色和土黄色。

2、看品种:端砚常见的有鱼脑冻、荡青花、水纹、金钱线和石眼等品种,重量偏轻,纹理清晰,这与砚石的形成结构有关;歙石与洮河石结构密实,歙砚以金星、眉子、细罗纹、水浪纹等天然生成的纹理区分,“残墨入水一濯即莹洁,焕然如新”;洮河砚特征多呈现黄膘水纹,手感坚而硬,即使在经常磨擦的砚面和砚底部位,也相对光洁;澄泥砚由泥陶配烧而成,它与端、歙、洮有很大区别,其硬度低,用雕刻刀在砚背铲几刀就能辨别石质的优劣。

3、看雕工:端石、歙石、洮河石属泥岩板页结构,雕刻时易发挥制砚者的特长。所以自唐以来,端砚、歙砚、洮河砚的雕工精细。端砚雕刻重视“动”和“线”的表现;歙砚素以精细见长,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以浮雕浅刻为主,不采用立体的镂空雕。由于受到砖雕的影响,会出现深刀雕刻;洮河砚雕刻使用浮雕和透雕两种技法。

端砚的特点有哪些?

肇庆端砚: 一日历寒不冰,质之强也;二日贮水不耗,质之润也; 三日研墨无泡,质之柔也; 四日发墨无声,质之嫩也; 五日停墨浮艳,质之细也;六日护毫加秀,质之腻也;七日起墨不滞,质之洁也。 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好的端砚,无论是酷暑,或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古人有"哈气研墨"之说。 端砚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工序繁多。主要有采石、维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 一、端砚定义 端砚,是采用肇庆市行政区域内适合研墨的石头经过加工,具有研墨功能的砚台,肇庆市古称端州故而称端砚。据清代《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出于唐武德之世。”武德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由此推算,端砚问世已有1380多年。1952年湖南长沙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砚和1965年广州动物公园唐墓中出土的一方唐代端溪箕形砚(现藏广州博物馆),正好印证了端砚问世的历史。 二、端砚石特点 端砚以其石质细腻、滋润,发墨不损毫,呵气能研墨,石品花纹丰富多彩,研出的墨汁油润发亮,层次丰富,虫蚁不蛀等特点名列中国石砚之首。硬度适中:端砚石硬度为摩氏(2.8至3.5),比墨条的硬度(2.2至2.4)稍硬,但比刻刀的硬度(约5)低1倍左右。致使端砚下墨快、易雕刻。不吸水:端砚石显孔隙率小、饱和吸收率低,说明砚石的矿物细、粒间间隙小,开型或小开型裂隙不发育,使砚石蓄水不涸。 三、端砚石品花纹 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有独特的石质外,还有丰富多彩、变化莫测的石品花纹(又称石品)。这些石品花纹是由于某些矿物成分的局部聚集,在端砚石中由白、青、蓝、红、褐、绿等颜色组成的各种图案,有的成块状、有的成斑状、有的成花点状、有的成线状。端砚艺人们依据这些花纹的大小、形状,分别用与自然界某些物象相似的名称来命名,并巧妙地运用到端砚的艺术创作中,大大提升了端砚的价值。 1、冻:是端砚中不同形态的白色绢云母扁豆体,是端砚石中质地最细腻、最幼嫩、最纯净之处。根据不同的形态质感和颜色,分为鱼脑冻、蕉叶白、浮云冻、碎冻、米仔冻、天青冻等。鱼脑冻因其形状如冻结的鱼脑而得名,其色泽是白中有黄而略带青,也有白中略带灰黄色。最佳的鱼脑冻应该是洁白、轻松如高空的晴云,其白中带淡青,或白中有微黄略带淡紫色,色泽清晰透澈,有的又如棉絮一样,有松软的感觉,即所谓“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有鱼脑冻的端石,质地高洁,石质特别细腻,确如“小儿肌肤”。鱼脑冻一般为不规则圆形,四周有火捺环绕,常见于老坑、坑仔岩、麻子坑。
2、蕉叶白:又称蕉白,是冻中的一种。它的特征是如蕉叶初展,一片娇嫩,白中略带青黄。古人对蕉叶白评价极高,赞美备至:“浑成一片,净嫩如柔肌,如凝脂。”蕉叶白一般边缘较清晰,有细条纹,没有火捺环绕。
3、石眼:是一种天然生长在砚石上,有如鸟兽眼睛一样的名贵花纹。它是含黄铁矿与赤铁矿的结核体。石眼呈翠绿色,或黄绿色,或米黄色,或黄白色或粉绿色,大小不一,一般直径是3—5毫米,也有个别达到8—25毫米的,而且神态各异。好的石眼圆正完美,晕圈数层,中间有瞳,叫做活眼,无瞳叫瞎眼,因石眼稀有,所以“端砚贵有眼”,因石眼的形态美,活灵可爱,所以常将其置于砚堂以外,作为装饰使用。
4、天青:是优质砚石中呈现蓝黑色的石品。端石中的天青较为少见难得。古人所谓:“如秋雨乍晴,蔚蓝无际”是上品天青。在端砚石中色青而微带苍灰,纯洁无瑕者谓天青,即恰如临近黎明前的天空,深蓝微带苍灰色。它是端石的青花最密集之处,也可以说天青就是青花的聚集空间,由于各种青花聚集一起就形成天青。故说天青是非常难得,罕见的,也是端石中十分细腻、幼嫩、滋润之处。
5、青花:是一种难得的、十分名贵的石品花纹,青花是自然生长在砚石中呈青蓝色的微小斑点,是由微粒赤铁矿和磁铁矿等矿物细小斑点形成,一般要湿水方能显露。青花的品类繁多,各有不同的名称,如微尘青花、鹅毛氄青花、蚁脚青花、玫瑰紫青花等,是优质砚石的重要标志之一。
6、冰纹:是老坑独有的一种石品花纹。它是有晕的银线,向两边融化,似线非线,似水非水,质地细嫩,形态自然,与砚石本身融为一体。冰纹冻是一组面积较大的冰纹,如一幅瀑布倾泻而下,在“瀑布”的四周有白茫茫的霞雾或似披上轻纱幔帐。冰纹是十分稀有名贵的石品。
7、金银线:是多见于老坑砚石中的石品花纹(坑仔岩、麻子坑和最近开采的冚罗蕉砚石也有发现)。它呈线条状横斜或竖立在砚石之中,黄色者称金线,白色者称银线。
8、火捺:又称“火烙”,就是说在端砚石中有些部分出现好像用火烙过的痕迹,又如被熨斗烫焦,呈紫红微带黑色者。端石的火捺有老嫩之分,老者色泽紫中微带黑,嫩者紫中微带红。常见有胭脂火捺、马尾纹火捺、金钱火捺、猪肝冻火捺等。
9、翡翠:在端石中呈翠绿色的圆点,椭圆点斑块或条状。翡翠有别于石眼,它既无瞳子,又不像石眼那样圆正,外围没有明显的蓝黑色边缘,翡翠在端砚石中亦是名贵的石品。
10、黄龙纹:俗称黄龙,其色泽似由土黄、黄褐、米黄及青绿、苍灰混合而成。有时会在砚石表层出现,跨度较大,呈条带状。黄龙纹多在坑仔岩中出现,利用的好有其特殊的艺术效果。
端砚石特点
端砚以其石质细腻、滋润,发墨不损毫,呵气能研墨,石品花纹丰富多彩,研出的墨汁油润发亮,层次丰富,虫蚁不蛀等特点名列中国石砚之首。硬度适中:端砚石硬度为摩氏(2.8至3.5),比墨条的硬度(2.2至2.4)稍硬,但比刻刀的硬度(约5)低1倍左右。致使端砚下墨快、易雕刻。不吸水:端砚石显孔隙率小、饱和吸收率低,说明砚石的矿物细、粒间间隙小,开型或小开型裂隙不发育,使砚石蓄水不涸。
端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致密坚实幼嫩、细腻,温润如玉的石质,独特而丰富多彩的石品花纹以及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而闻名于世。并具有质柔而刚按之如小儿肌肤,摩之寂寂无声响,以及贮水不凅,呵气研墨、不损毫,发墨快等特点。
端砚具有质柔而刚按之如小儿肌肤,摩之寂寂无声响,以及贮水不凅,呵气研墨、不损毫,发墨快等特点。
端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致密坚实幼嫩、细腻,温润如玉的石质,独特而丰富多彩的石品花纹以及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而闻名于世。端砚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故名端砚,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端砚的品种:
取用于广东省肇庆市(古称端州)东郊羚羊斧柯山端溪水一带的砚石,按加工技术规范雕刻而成具有磨墨功能或者观赏性的砚台。
1、按颜色分:紫端砚和绿端砚。
2、按外形分:分规格端砚和异形端砚二类。
3、根据岩石名称分:含铁水云母页岩(老坑)、泥质岩(老坑)、含铁质页岩(坑仔岩)、含粉砂泥岩(麻子坑)、含粉砂泥质页岩(蕉园)、含粉砂泥质页岩(梅花坑)。
4、按质量等级分: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其中二级又分为1级和2级。

如何鉴别端砚

端砚鉴赏
端砚形制与雕刻艺术流派历代各有不同,大体可分为自然端砚、粗刻端砚与精刻端砚三种。自然端砚就砚石开采时形状略加修饰。粗刻与精刻端砚多以天象、山水、人物、动植物为题材,融中国传统绘画与书法技巧于雕刻艺术,具有于精细中见豪放的岭南特色。
端砚要丛质地、颜色、品种和做工四方面来鉴赏。
石质
端砚是古人磨墨的工具,故古人鉴赏端砚,首先看它是否发墨。而发墨的关键,在砚石的石质。宋
人蔡襄认为:发墨非易磨墨。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涤之泮然立尽,乃石性坚润能发起,不滞于砚耳。故识者以易磨墨为下墨(落墨),墨如油泛为发墨。砚之佳者下墨发墨二者相兼。清人计楠在《端溪砚坑考》教人用轻敲砚石,辨其声响的方法,来鉴赏石质。他说:“石之嫩者,其声清远。嫩如泥者,其声静穆。东坡(苏轼)称其声磐,米史(米芾)称下岩石细扣之清越是也。惟老者声铿然,不发墨矣。”可见发墨是鉴赏好端砚的条件。
石色
端砚以紫色为基调,但各名坑砚石色泽有差异。观察、比较、分辨端砚石色时,一定要以水浸石(最好是沉水观之)才能看得清楚、准确。比如拿一块优质老坑砚石湿水之后观察,就会发现它的色泽是以紫蓝色为砚石的主要色调,在紫蓝色的基调上可以观察到老坑砚石色采斑澜、富有变化,纹理清晰、明净、纯洁。而其色彩又好像是从砚石里透出来,而不是浮在表面的。因此给人一种实的而不是虚的,凝重浑厚的而不是单薄轻浮的感觉。
此外,采砚石时代的不同,石层走向不同,石色亦不尽相同。同是一个端溪砚坑所出之砚石,由于时代不同或不同时期开采,它的色泽也不会完全相同。即使同时开采,同一个坑,由于石脉走向不同或者采石工作面不同,砚石色泽亦有稍微差别。据史籍记载,唐宋时期所采的端溪砚石,绝大多数为深紫色,故人们评价端石的色泽时总认为“色贵青紫”,而以“灰苍色”为下品。水岩(老坑),采挖至明代则有大西洞和水归洞,其石色则不能以紫色为贵了。它以紫蓝色为基调,俗称宝蓝,夹有青黑色、紫红色、苍白色,在紫蓝的基调上色彩越多、越丰富越名贵。
要准确分辨、观察、鉴赏端石色泽以自然光为最好。端溪石除了以“紫色”为基调的各名坑砚石外,还有以翠绿色为主色调的绿端,以及以白色为主色调的白端(如清白端砚)。绿端在端砚中是少数,但它在端砚中却有一定位置。白端不大适于研墨,没有“发墨”和“下墨”可言,多用来研磨绘画所需的朱砂、石绿、白铅(锌)粉等颜料之用,近几十年一直没有刻制。
听石声:优质砚材根据砚坑不同有的“无声”,有的有“木声”,而也有如同“泥声”的石材。
手感:用手抚摸砚堂,慢慢抚摸到砚池,如果是佳石,手感细腻滋润,有抚摸婴儿肌肤的感觉。
欣赏雕刻:端砚雕刻题材广泛,但通过雕刻能掩藏砚石瑕疵,或者凸出优质花纹,比如在大的石眼附近刻上浮云,营造出云绕朗月的诗境。在一些流传下来的名砚上雕刻的砚铭内容丰富,也是鉴赏端砚的重要内容之一,有些出自书法名家之手,使砚台增色不少。
石品
鱼脑冻
鱼脑冻的色泽是白中有黄而略带青,也有白中微带灰黄色的,是砚石中最细腻、最幼嫩之处。最佳的鱼脑冻应是洁白如晴云,白中带淡青色或白中带淡紫色,色泽清晰、透彻。刻砚艺人,一般都把鱼脑冻完整地保留在墨堂之中。有鱼脑冻的砚石,质地高洁,石质特别细腻、幼嫩、滋润。
蕉叶白
蕉叶白又称蕉白,其特点如蕉叶初展,一片娇嫩,白中略带青黄色,最佳的蕉叶白呈含露欲滴、成片(即成半圆形)状。
青花
青花是自然生长在砚石中的青蓝色的微小斑点,一般要水湿方能显露,青花以细者、活者、沉者佳,粗者、枯者、露者次之。而以如细尘掩明镜、墨沈濡纸者为绝品。有青花的端砚石质地细腻、幼嫩、滋润。
火捺
火捺也称火烙,以其似火烙或灼伤的肌肉色泽得名。一般以老、嫩区分;老者紫中带黑,嫩者紫中带微红。细分则有胭脂晕火捺、马尾纹火捺、猪肝冻、金钱火捺等。
天青
天青如秋雨乍晴、蔚蓝无际,在端砚石中色青微带灰白,纯洁无瑕。
翡翠
翡翠在端砚石中呈翠绿色的圆点、或椭圆点,或条状,并有翡翠纹、翡翠斑、翡翠点、翡翠条和翡翠冻之别。
金银线
金银线恰似线条状横斜或竖立在砚石之中。黄色者为金线,白色者为银线。金银线是水岩砚中独有的一种石品花纹(麻子坑、坑仔岩偶然也有发现)。
冰纹
冰纹有如悬崖的瀑布,一泻千尺。白中有晕,向两边融化开去,似线非线,似水非水。冰纹是水岩独有的一种石品花纹(坑仔岩、麻子坑偶有发现,但极少)。
鹧鸪斑
鹧鸪斑也称麻雀斑,是呈椭圆形的小斑点,疏密不一的洒落在砚石上,斑点有白中带黄色,黄中带褐色或青中带黑色,恰似鹧鸪或麻雀身上毛色的斑点,故名。石眼
石眼
是端溪砚中天然生长的如鸟兽眼睛状的“石核”。端砚石眼呈翠绿、黄绿、米黄、黄白或粉绿等色,大小不一,3-5毫米不等,个别大于7-10毫米。
端砚石眼神态各异,区别有三:一是从形态分,一般以其形似而名其石,且又多以鸟兽类眼来定名。如万历《肇庆府志》载,眼之品有六,名鸲鹆眼、鹦哥眼、雀儿眼、鸡公眼、猫儿眼、绿豆眼。二是从神态区分,有所谓瞎眼、怒眼、死眼、活眼、泪眼、翳眼等;三是从眼的生长位置来分,有所谓高眼、低眼和底眼等。明学士刘定之认为,活眼胜泪眼、泪眼胜死眼。活眼圆明层晕,或晕为一点间色而已;又认为上眼胜中眼、中眼胜下眼。上眼在砚池上,墨不及。中眼墨所及,下眼在池底。
砚台与笔、墨、纸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汉代刘熙在《释名》中有云:“砚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说起砚台的收藏,多数人都把中国的“四大名砚”(唐代时出产于广东肇庆的端砚,晚唐时出产自安徽婺源的歙砚,东晋时产自山西绛州的澄泥砚,宋代时出产于甘肃临潭的洮河砚)作为重点收藏对象。无论自用还是收藏,甄别砚台的优劣尤为重要。其实,一些小技巧对于挑选好上乘的砚台还是很有帮助的。首先,“看其材”,主要看砚台的材质、品相、工艺以及铭文等。第二,“摸其身”,好的砚台,用手抚摸,会给人以润滑细腻之感,就像小孩的皮肤。另外,好的砚台还会给人以冰凉之感。第三,“掂其重”,用手掂掂砚的分量,同样大小的一方砚,重得好,轻者差。第四,“听其声”,将砚用五指托空,轻轻敲击,或用另手指轻弹,歙砚以具有清脆的“镗镗镗”金属声者为佳,而端砚则以竹木之声为好,如果发出金属声,那便是下品了。第五,“洗其墨”,这里指的是把砚台上的磨痕洗掉,还原其本来面目,这样更容易看清楚砚台是否有损伤或者修补过的痕迹。 有人说,砚台是“养”出来的,一块好的砚台,在保养方面的确有很多需要注意之处。首先,要避免阳光直射,否则砚台会出现干燥、爆裂等情况。另外,尽量不要让砚台和金属、玻璃器物有“亲密接触”的机会,因为这些硬器物很容易把砚台刮伤。再者,定期给砚台打蜡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对砚台涂蜡时,有人将蜡涂遍砚身,有的还涂抹植物油,更有的涂沫墨,以为这样可以养砚。其实这些做法并不妥当,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将蜡涂抹于砚台四周,而将蜡涂在砚堂磨墨的部分是最不可取的。 据《古砚考》记载:“昔日云:宁可三日不沐面,不可一日不洗砚甚矣。砚之必当勤洗也,多洗则不竭燥,多洗且得神气,三日不涤,宿墨胶凝,书写滞笔,墨色尘灰,不能清鲜矣……”意思是说,砚台要注意及时清洗,而洗砚最好用清水(切不可用热水、茶叶水等含酸碱性的水)配以丝瓜瓤慢慢洗涤。另外,洗砚时一定要小心谨慎,盛水的器具最好用木盆,如果在水泥盆或者瓷盆中清洗,很容易将砚台碰伤。
端砚的鉴别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除了书本知识最主要的还是多看实物才能鉴别真假,以及各坑口石质的区别。同样的端砚,坑口不同,石质差别巨大。
向端砚吹口气,雾气水朱形赘在一起的就是好的
一、端砚是什么
端砚石是古端州(即今广东省肇庆市)端溪砚坑一带产的砚石。端砚始于唐朝武德年间,已逾1300多年,其石质柔润、发墨不滞、三日不涸,被尊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
二、特点
石质细腻、滋润,发墨不损毫,呵气能研墨,石品花纹丰富多彩,研出的墨汁油润发亮,层次丰富,虫蚁不蛀等特点名列中国石砚之首。硬度适中;端砚石硬度为摩氏(2.8至3.5),比墨条的硬度(2.2至2.4)稍硬,但比刻刀的硬度(约5)低1倍左右。致使端砚下墨快、易雕刻。不吸水;端砚石显孔隙率小、饱和吸收率低,说明砚石的矿物细、粒间间隙小,开型或小开型裂隙不发育,使砚石蓄水不涸。
三、分类
端砚石分紫端、绿端、白端三种,其中紫端石为富铝、钾、铁的硅酸盐类岩石。绿端石和白端石为富钙、镁的碳酸盐类岩石。紫端石和绿端石形成于同一个泥盆纪。白端石形成于比紫端石晚7000万年石炭纪。
四、如何鉴别端砚
端砚要丛质地、颜色、品种和做工四方面来鉴赏。
石质:端砚是古人磨墨的工具,故古人鉴赏端砚,首先看它是否发墨。而发墨的关键,在砚石的石质。
石色:端砚以紫色为基调,但各名坑砚石色泽有差异。观察、比较、分辨端砚石色时,一定要以水浸石(最好是沉水观之)才能看得清楚、准确。比如拿一块优质老坑砚石湿水之后观察,就会发现它的色泽是以紫蓝色为砚石的主要色调,在紫蓝色的基调上可以观察到老坑砚石色采斑澜、富有变化,纹理清晰、明净、纯洁。而其色彩又好像是从砚石里透出来,而不是浮在表面的。因此给人一种实的而不是虚的,凝重浑厚的而不是单薄轻浮的感觉。
石声:优质砚材根据砚坑不同有的“无声”,有的有“木声”,而也有如同“泥声”的石材。
手感:用手抚摸砚堂,慢慢抚摸到砚池,如果是佳石,手感细腻滋润,有抚摸婴儿肌肤的感觉。
欣赏雕刻:端砚雕刻题材广泛,但通过雕刻能掩藏砚石瑕疵,或者凸出优质花纹,比如在大的石眼附近刻上浮云,营造出云绕朗月的诗境。在一些流传下来的名砚上雕刻的砚铭内容丰富,也是鉴赏端砚的重要内容之一,有些出自书法名家之手,使砚台增色不少。

梁星辉的砚台怎么鉴别

观察石色和品种可以鉴别梁星辉的砚台。要鉴别梁星辉的砚台,可以从观察石色和品种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观察石色是指观察砚台的颜色。老坑砚色彩斑斓,洮河砚呈现多种绿色,澄泥砚以朱砂红和鳝鱼黄最为名贵。其次,观察品种是指观察砚台的纹理和结构。端砚常见的品种有鱼脑冻、荡青花、水纹、金钱线和石眼等,重量较轻且纹理清晰;歙石和洮河石结构密实,可以通过金星、眉子、细罗纹、水浪纹等天然生成的纹理来区分;洮河砚的特征多呈现黄膘水纹,手感坚硬。

如何辨别端砚的好坏?请各位行家指点一下。

端砚石常见的有十几个坑种,其中老坑、麻子坑、坑仔岩就是人们所说的三大名坑。鉴别端鉴基本可从三步入手:
第一步,从石色去辨别。老坑以石玉为准,石色紫中带蓝是最好的,在阳光下或放在水中看石色最为明显突出,紫带青和紫带赤也是好料,如果用其它坑石互相对照就更为明显。
麻子坑石色紫中带青,特别水岩麻子坑带有天青冻是最为名贵的,石质滋润、细腻。坑仔岩紫中带赤。以上三大名坑有“紫玉”等美誉。
第二步,从石声去辨别。将一件石料或成品放在五只手指之上,而另一只手轻轻弹击砚石,如果发出的声音是泥声或木声,这件石料九成是端溪水一带出产,石质最好;如果敲出“当当响”或很强烈的金属声,就是斧柯东一带出产的砚石,石质较为次之。声音木声,变质泥和水云母就特别明显,石质柔软细腻;反之声音越响,含沙量较多的矿物质越多,微粒则越粗。
第三步,看石品花纹。石品花纹有很多种,最为名贵的有鱼脑冻、冰纹冻、浮云冻、蕉叶白、青花、天青、石眼、玫瑰紫,如果老坑石有以上特征,那是难得可贵的,金银线、火捺、翡翠斑为次之,麻子坑和坑仔岩以优美的鸲鹆石眼为代表,石眼多、圆而大的为贵,石眼有睛而且眼晕多是最好的,颜色有青绿色、象牙色、黄色等。
第四步,看砚形及雕刻。砚形常见的有随形、方形、长方形等,总体为实用形和观赏形。雕刻则分为高浮雕、半浮雕、浅雕、线刻和平板。我个人认为浅雕较为经久耐用,不易破损,容易清洗,也不损害石头本质,雕刻要线条流畅,做工精细,设计巧妙,因材施艺,题材鲜明,布局得当不繁琐。
总的来讲,选购者不妨参照下面五贵:1、砚以紫为贵:紫色砚是指老坑、麻子坑、坑仔岩。2、砚以品为贵:是指石品花纹丰富,如冰纹冻、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石眼、天青、火捺、金银线等。3、砚以古为贵:年代久远的古旧端砚。4、砚以人为贵:名人使用或名人雕刻创作的端砚,砚背刻有铭文或印章者。5、砚以方为贵:方砚有君子之德,大方朴实,有稳重之感,而且用料非常讲究。

端砚有哪些特征?

端砚是与宣纸、湖笔、徽墨并称的“文房四宝”之一,产于岭南端州。《石隐砚谈》有“端溪始于唐武德之世”一说。
端砚的砚石取自羚羊峡烂柯山端溪水东侧,石色青灰,微带紫蓝,唐代诗人将其喻为“紫石”。石纹有翡翠、金银线、金星点、猪肝冻、火捺、焦叶白等;石中有眼,有青、绿紫、碧、白、黄、黑晕等颜色。石质细腻致密,滋润坚实。
据说用端石制成的砚台有“磨之无声,贮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等特点,“一紫砚可值千金”,历代多为贡品。端砚的文化内涵因历代名人的鉴赏、使用、收藏、题咏而不断丰富。
669年,武则天曾将亲书“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端砚赐予狄仁杰。
自唐代以来,关于端砚的记载可谓史不绝书,历代砚、宋代的“玉带生”砚,清代的“龙蛇”砚、“赤壁砚山”砚等,都是著名的端砚。

黑端砚是什么样的,名贵么?

  “黑端”,清代陈龄的《端石拟》:“黑端间青花,水坑中洞下岩之石,质极软嫩,细润如玉,其色青黑而带灰苍,湿则微紫,谓之黑端。古时的端砚称冠的下岩砚石曾以黑色为主调,称为“黑端”。  宋末赵希鹄在《洞天清录》中总结指出:“世之论端溪者,唯贵紫色,而不知下岩旧坑唯有漆黑青花二种,初未尝有紫,无它,未曾观古砚矣。”并特辟一条目详述;“端溪下岩旧坑卵石黑如漆,细润如玉……又一种卵石,去膘方得材,色青黑,细如玉……此品南唐已难得,庆历间坑竭……别无新坑。”赵希鹄是以古砚研究为立论基础的,明清的端砚学者多沿袭此说。于此至少可以相信,开采于唐代的下岩,在北宋中期之前,曾出产过可称之为黑端的端砚石。  因黑端之稀缺而显其珍贵,也出现了冒充黑端的赝品。越希鹄在同一著作中述:“一种辰沈州黑石,色深黑质精燥,或微有小眼暗然不分明,今人不知往往称为黑瑞溪,相去天渊矣。”
朋友想要了解黑端砚可到博宝宝珍商城去看看,有很多冻岩端砚、老麻子坑端砚、华兴端砚等等。价格不等!一千到几万的多有!分大件和小件!楼主可以去看看。
黑端,产于下岩、古塔岩附近的坑口,因黑端之稀缺而显其珍贵,也出现了冒充黑端的赝品。
石质细腻、滋润,发墨不损毫,呵气能研墨,石品花纹丰富多彩,研出的墨汁油润发亮,层次丰富,虫蚁不蛀等特点名列中国石砚之首。硬度适中;端砚石硬度为摩氏(2.8至3.5),比墨条的硬度(2.2至2.4)稍硬,但比刻刀的硬度(约5)低1倍左右。
致使端砚下墨快、易雕刻。不吸水;端砚石显孔隙率小、饱和吸收率低,说明砚石的矿物细、粒间间隙小,开型或小开型裂隙不发育,使砚石蓄水不涸。
选养用
1、选砚
选砚石质手感,工艺精细,造型,砚堂要平整。
2、养砚
养砚把玩,不要放在室外,最好有盒子,不要用硬物刮花砚堂。
3、用砚
用砚使要端砚研墨前要擦干净砚堂,避免尘土杂物刮花砚堂,现代端砚大都有上蜡,使用前要退蜡,传统用杉木炭粉沾水用稻杆擦砚堂去蜡,现代用洗衣粉、牙膏去蜡。用墨条研墨,手握墨条要垂直,研墨用力均匀,顺时针、前后推研墨均可。

帮忙介绍一下中国四大名砚及特点,哪种是之首啊??

端砚
端砚以石质优良、细腻滋润和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优点,被推为「群砚之首」,是著名的实用工艺美术品。用于书画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端石制砚,以石质要达到「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无声,储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者」为佳品。
端石产于现在的广东省肇庆市东南烂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带。肇庆古称端州,此处石料制成的砚台称为「端砚」。端砚砚石是在唐代武德年间发现的,端砚石由于石质优良、细腻嫩爽、滋润、具有发墨不伤毫和呵气可研墨的特点。端石中的佳品长年浸于水中,温润如玉。
  端砚有“群砚之首“的称誉,为砚中之上品,亦可再分等级。它出产自广东高要城斧柯山,唐之前属端州,故得名。采集端石的地方,通常距江滨三、四里处,逐渐升高分下岩、中岩、上岩、龙岩、蚌坑等采石之所;下岩洞在山底,终年浸水,而砚石贵润,所以下岩之质量最佳。
  端砚还有另一个特征,为「有眼」。如「鹦哥眼」、「了哥眼」等,据说是石嫩则眼多,石老则眼少,也有以眼来发质量优劣的,最上为活眼,再来是泪眼、死眼等。
歙砚
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产于现今江西婺源龙尾山西麓武溪,人称「龙尾砚」又称「罗纹砚」就是古歙砚,以砚石在古歙州府治(歙县)加工和集散而得名。
歙砚的品种有罗纹、眉子、金晕、银星、古屏、玉带、紫云等多种,尤以罗纹、眉子之奇特者为上品。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曾得到一方长约尺余的歙砚,砚前刻有山峰36座,大小间错、延伸至边,当中琢成砚池,池中碧水荡漾,妙趣横生,他竟然以此砚换得苏仲泰一座豪华宅邸!现在,歙砚多次被作为"国宝",送给外国贵宾。歙砚的名砚有"龙尾砚、眉子砚、龙潭石砚、金星砚、庙前青石、歙红"等。歙砚闻名是在南唐时代,由于歙砚石色青莹、石理缜密,坚润如玉,磨墨无声,深得元宗的喜爱,故歙州设置了砚务,并选砚工高手李少微为砚务官,专门搜罗佳石,为御府造砚。之后李后主所用的澄心堂纸、李廷珪墨、龙尾石砚成为天下之冠。歙砚石质坚密细腻,色黑深沈,纹理自然,以青黑多金星者为上品。
歙砚石品很多,大致分为眉纹,是歙砚石中花纹之一。眉纹石按其石纹可分为七种,以雁湖、对眉子最佳。歙石中还有罗纹,石纹如丝罗形状,可分金花罗纹,操作数罗纹、松纹罗纹等。金星纹理也是歙石的一个品种,是砚石中融有谷粒的结晶物,撒布砚面,在光线照耀下,熠熠发光,犹如天空星斗,金星久研磨而不褪,且越磨越亮,是歙砚中的佳品。古代称为,罗纹砚,石纹有如罗丝精细,其色青莹,纹理紧密。刷丝罗纹砚,银色刷丝,如发之密。眉子砚,石纹像甲痕如人画眉,遍地成对。雨点金星砚,星如雨点,灿然遍地。
歙砚石质坚密细腻,色黑深沈,纹理自然,以青黑多金星者为上品。
洮河石砚
因产于中国甘肃省临潭县境内洮河故而得名。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材料于深水之中,所以非常难得,是珍贵的砚材之一。洮河石质细密晶莹,石纹如丝,似浪滚云涌,清丽动人,有绿洮、红洮两种,而绿洮特别贵重。唐代洮砚制作比较盛行,与当时的端、歙、澄泥称为全国四大名砚。纹理不多,传世的作品也较少。洮河砚多为雕刻大面积的图意,它以线刻后填黑,清晰感强,以浮雕、透雕、高浮雕手法,雕工质朴。如宋代「洮河石蓬莱山方砚」。
洮河砚是古称,洮河砚之石材产于甘肃临洮大河深水之底,现在被简称为洮砚。用以刻洮砚的岩石取自甘肃卓尼喇嘛崖,精品常卧深潭水底,取之极难,获之不易。洮河石的石品高雅,常呈绿色,但不翠绿,多为淡绿泛蓝,晕点片片,酷似薄云晴天﹔石质温润如玉,叩之却无脆声,浑朴而无火气。涩不损毫,滑不拒墨﹔发墨迅疾,久蓄不涸。总之,无论观赏,抑或实用,均属上乘,故被古代文人雅士共识为中国三大名砚之一,名列端、歙砚之后。呜呼,此乃画中窥美,欲亲眼目睹精品洮砚,难矣。它虽位列第三,存世量却远寡于端、歙,何耶?可能是佳石难求吧。
澄泥砚
以过滤的细泥的材料制作的砚具。它并非石材,是以澄江之泥,精工烧炼而成,也是中国名砚之一。澄泥砚制作起源于唐代,至宋代兴盛起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质地坚硬耐磨,易发墨,不损毫不耗墨,能与石砚媲美。唐时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已成为制澄泥砚的著名产地。澄泥砚造型朴实无华、山东的鲁概砚都属于澄泥砚的一种。
澄泥砚始于晚晋唐初之山西绛州,是人工手作之陶类砚,制作方法沿革自秦砖汉瓦,经无数改良而精制所成。佳品坚实过于石,不涸水不伤毫。色多作鳝鱼黄、虾头 红、 朱沙红、绿豆青等。真正澄泥砚制法因古人不轻易传授秘方于宋初已失唐人之法,后来制成之作品多不属佳品了。
端砚,始于唐代,盛于宋。端石出产于广东省高要县和肇庆市一带,其颜色以紫色为主调(分为青紫———红紫十多种),另有灰色、青黑色、青色和绿色等。其主要特点是石纹丰富,有青花纹(砚面上带有青黑色花纹)、朱砂钉(如坚硬的红色钉头般的斑点)、五彩钉等,另有形似动物眼睛的“石眼”。端石的“石眼”为辉绿岩凝结物,也有石连虫化石。其中的“鸲鹆眼”形似八哥眼,圆晕中还有“瞳仁”,是“眼”中上品。
歙观,出产于江西省婺源县与安徽省歙县交界的龙尾山一带(罗纹山)。歙砚始采于唐代开元年间(713年—741年),于南唐时期兴盛起来,南唐李后主曾派专门的砚务官制作官砚。歙砚还一度得到欧阳修,苏东坡等人的推崇。
洮河砚,产于我国甘肃省临潭县境内洮河,故而得名,它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洮河砚取材于深水之中,非常难得,是珍贵的砚材之一。洮河石质地细密晶莹,石纹如丝,似浪滚云涌,清丽动人。洮石有绿洮、红洮两种,其中尤以绿洮为贵。洮砚适用于雕刻大面积的图意,雕刻手法有浮雕、透雕、高浮雕等,其雕工质朴,清晰感强。
澄泥砚,属陶瓷砚的一种非石砚材。其制作方法是:以过滤的细泥为材料,掺进黄丹团后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干燥后放进窑内烧,最后裹上黑腊烧制而成。澄泥砚的制作始于晋唐时期,兴盛于宋朝。其特点是质地坚硬耐磨,易发墨,且不耗墨,可与石砚媲美。澄泥砚的颜色以鳝鱼黄、蟹壳青和玫瑰紫为主。唐时,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已成为制澄泥砚的著名产地,在现代,澄泥砚的产地有河南洛阳、河北钜鹿、山东青州、山西绛县、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苏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