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瓷

瓷器鉴定方法,如何鉴别陶瓷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01 18:26:09 浏览1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瓷器鉴定方法介绍 最新方法介绍

  大家也知道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诞生了很多新的事物,就比方说瓷器吧!瓷器可以说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一项发明,我国历朝历代都会有一些瓷器,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青花瓷了,青花瓷现在在市面上的价格也是非常高的。现在有很多喜爱瓷器的人都喜欢去收藏一些瓷器,不过现在市面上的瓷器大多数都是赝品,接下来小编就教一教大家如何去鉴别瓷器吧!
  瓷器鉴定方法
  1、看瓷器的成型工艺:瓷器成型工艺不同,烧成气氛和燃料不同,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征。例如,定窑瓷器采用覆烧工艺,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俗称“芒口”;而元代的青花瓷时,就要看它的瓷器史如何成型的。元代的青花瓷是脱坯脱出来的,而不是手拉坯。它们的区别就是拉坯薄厚较均匀,脱坯摸上去则会高高低低,不很均匀;这些特征,都应着重掌握。
  2、看瓷器的款识:款识表明一件瓷器的时代、制作者、窑口等,也是鉴定古瓷器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书款的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明清古董瓷器大多是青花为主,如果用放大镜照一下,发现多是深厚下沉,是后世绝难仿效的特征。道光以后的款字泛青则散涣,而且浅淡上浮。清末有不少仿清代乾隆官窑的瓷器,然而字体、笔法与乾隆时不同,基本可判断为赝品。因此,掌握款识特征来断代和辨伪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依据。
  3、看瓷器的注浆工艺:如果一件款式为清康熙年制的,采用的是注浆工艺,那么就可以确定是仿造品。因为注浆工艺是到了1949年之后才出现的制作工艺。
  4、看瓷器的纹饰:瓷器上的纹饰都刻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又如元青花瓷器的纹饰,少则三、四层,多则七、八层,层次多布局密,这些不同的特征,都为我们判断瓷器年代提供宝贵线索。
  5、看瓷器的釉质:不同时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烧成的器物质地、釉色各不相同,成为我们鉴定古董瓷器的重要依据之一。一般是看古董瓷器釉质的粗细、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例如老瓷器所谓的宝光,指的是站一米之外就能看出油油的光泽,光泽里含油,新瓷器的则是光泽直白,没有油光;很多仿古瓷器经过加工处理后,也能看见“油光”,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自然的光泽。
  关于瓷器的鉴别方法小编已经为大家介绍完了,通过小编详细的介绍之后,大家应该对瓷器的鉴别方法有了一个最新的认识了吧!当然了要想掌握各类瓷器的鉴别方法是比较困难的,小编在这里只能为大家介绍一点儿皮毛。现在民间还专门成立了一些研究古玩的一些会所,大家要是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的话下去可以做一个更为详细的了解。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https://www.to8to.com/yezhu/zxbj-cszy.php?to8to_from=seo_zhidao_m_jiare&wb】,就能免费领取哦~

瓷器鉴定方法

瓷器可以从瓷器造型、瓷器胎釉、瓷器工艺、瓷器纹饰、瓷器款识进行鉴定。
1、看瓷器造型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瓷器产品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这给我们的明清瓷器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首先要对历代器物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掌握器形发展的总趋势。
2、看瓷器胎釉
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烧成的器物质地、釉色各不相同,成为我们明清瓷器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无论任何时代器物,在底足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大多可以看出胎质特色。
3、看瓷器工艺
器物成型工艺不同,装烧方法不同,烧成气氛和燃料不同,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征,成为我们明清瓷器鉴定中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宋代汝窑瓷器采用支钉支烧工艺,烧成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只留下极小的芝麻状支钉痕迹,这些特征,都应着重掌握。
4、看瓷器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每一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例如,元代瓷器的纹饰,布局繁密,层次较多,少则二、三层,多则七、八层;而到了明代永乐时期,则趋于疏朗。
5、看瓷器彩料
瓷器上的釉彩,各时期有各时期的特色,有的虽然采用一种呈色的彩料,由于所含成分不同,或制法不同,烧成条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虽然这种不同有时是极其细微的,但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差异。
6、看瓷器款识
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明清瓷器鉴定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书款的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

如何鉴别陶瓷

检查吸水率,表面平整度,防污测试
umped tenfold to
【鉴别瓷器的真假方法】
(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 、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
(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
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而用大篇诗、词、歌、赋以及表、颂等作装饰文字的则是康熙时期的创作。

老瓷器鉴定9大诀窍

老瓷器鉴定9大诀窍如下:
古瓷器鉴定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作,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下面列举了26个常用的古瓷器鉴定方法,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瓷器的品质、时代和价值。请注意,这些方法并非所有都适用于每个瓷器,鉴定师通常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做出准确的判断。
1. 胎质:观察瓷器的胎质,包括质地、密度和纹理,以确定其制作工艺和时代。
2. 釉面:检查釉面的颜色、光泽和质感,辨别是否原釉、变色或修复过。
3. 渗透:寻找釉面内部的微小开裂、渗透和斑点,判断釉层的质量和年代。
4. 装饰:分析瓷器上的装饰图案、绘画风格和技法,对比历史时期的风格特征。
5. 彩绘:鉴别彩绘的颜料类型和使用情况,如釉上彩、釉下彩和五彩等。
6. 口沿:观察瓷器口沿的形状和处理方式,判断制作工艺和时代特征。
7. 底款:查找瓷器底部的款识、题字和印记,了解瓷器的制造者和年代。
8. 骨料:通过化学分析确定瓷器所用的原材料类型和来源地。
9. 窑口:对比瓷器窑口的形状和特征,辨认不同的窑口和产地。
10. 烧综合:综合考虑瓷器的胎质、釉面和烧成情况,判断瓷器的真伪与制作水平。
11. 研磨:通过对瓷器断面进行研磨、抛光,观察交界处的纹理和颜色变化。
12. 反光:利用直射光和倾斜光来观察瓷器表面的反光效果,检测釉面和修复痕迹。
13. 景德镇鉴定:结合景德镇陶瓷历史和特点,判断瓷器是否为景德镇产。
14. 釉下纹:观察瓷器釉下的纹饰,包括刻线、镂空和压花等技法。
15. 漆料:检测瓷器上的漆料及涂层,辨别是否为古代使用的材料。
16. 触感:通过触摸瓷器表面,感受其质地和处理方式,分析制作工艺。
17. 色釉:研究瓷器釉面的颜色变化、均匀性和渐变效果,判断年代和真伪。
18. 瓷器类别:对比瓷器的形态特征和功能用途,确定其所属的器物类别。
19. 损伤状况:检查瓷器的完整性、修复痕迹和表面磨损情况,综合评估价值。
20. 器型:根据瓷器的形状、口径和底部结构,识别不同的器型和风格。
21. 重量:称量瓷器的重量,参考相似时期的瓷器作对比分析。
22. 牙口:用牙齿轻轻咬合瓷器口沿,感受其材质和口感,评估瓷器的真伪。
23. 烧制标志:寻找瓷器上的窑口标志、款识和纪年等信息,了解制作背景。
24. 温度变色:用火或温度变化来观察瓷器颜色的变化和反应。
25. 烧制痕迹:检查瓷器底部或断面的烧制痕迹,判断出产的窑口和工艺。
26. 鉴定经验:借助专业鉴定师的经验和知识,综合运用上述方法进行鉴定。
需要强调的是,瓷器鉴定需要对各种历史、文化和瓷器制作技术有深入的了解,只有经验丰富的专业鉴定师才能准确判断一个古瓷器的真伪、年代和价值。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购买古瓷器时最好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以避免受到假货的欺骗。

瓷器真假鉴定方法?

鉴定瓷器的真假是一个复杂而专业的领域,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瓷器真假鉴定方法和技巧:
通过观察外观:仔细观察瓷器的外观特征,包括器型、纹饰和装饰等。真正的古代瓷器通常具有细腻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仿制品常常存在一些瑕疵或不真实的细节。
检查器文和款识:真正的古代瓷器通常会有制作者的印记、款识或题字等,其中包括刻字、绘画或篆刻等。对于这些文字或印记,需要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包括对于文字和篆刻的历史背景和艺术风格的了解。
青花瓷的青料和釉面:青花瓷是一种常见的古代瓷器类型,它通过在瓷器表面上施釉后,使用含有钴的颜料绘制图案。对于青花瓷,可以检查青料的颜色和质地,以及釉面的质量和细腻程度。
通过器身和底款分析器物年代:对于一些瓷器,其年代可以通过底款、器身特征和风格等来推测。这需要对相关的历史资料、器物的发展演变和区域特征等有一定的了解。
鉴定专家的协助:如果你对瓷器的真伪不确定,或者对于鉴定技巧和方法不熟悉,最好寻求专业的瓷器鉴定机构或专家的帮助。他们有更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能够准确地鉴定瓷器的真伪。
请注意,这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些常见的瓷器真假鉴定方法,而鉴定真伪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和专业知识。如果你有具体的瓷器需要鉴定,请寻求专业鉴定人士的帮助。

怎样辨别新老瓷器(胎质老化鉴定方法)新老瓷的区别的本质是

新老瓷器鉴定方法:
1、胎质釉色看仔细
商周时代胎质情况:
鉴定一件古瓷器一定要仔细看胎釉,从胎质、釉色可以基本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如果我们发现一件古瓷符合上述特征,则其基本属原始青瓷。
明朝永乐时期胎质情况:
明永乐、宣德、清康熙的江西瓷器,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他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朝宣德时期胎质情况:
明宣德与明永乐时间虽然接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瓷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朝康熙时期胎质情况:
清康熙瓷器,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瓷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有时还有缩釉现象,且底部有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细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康熙年间瓷器的最大特点。
2、纹饰用心去辨析
鉴定古瓷,除了看胎质和釉色外,纹饰也很重要。瓷器上的纹饰就像一个人的衣冠,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鉴定时千万不能忽视。
我国古代瓷器的纹饰繁多,按类别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装饰四大类。纹饰本身有其时代性,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例如,明正德年间,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在社会广泛兴起,因此瓷器上出现了八仙、八宝、真武大帝、书写回文、仙人朝圣等图案。
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训,对“尚武”和“习文”极为重视,于是这个时期的瓷器图案,在“尚武”方面,有刀马、人物和清装射猎图等出现;在“习文”方面,开始在瓷器上大量书写诗词,以文字作为图案装饰。
新老瓷的区别的本质是:
瓷器表面的釉面光滑、光亮,通过对釉面光亮程度的判断是目测鉴别的重要方法之一。瓷器经过烧制以后,通过目测能感觉出釉的表面有一层明亮的表光,也称为“浮光、火光、贼光”。
一件新出窑的瓷器,整器各方面都表现出一种全新的状态,釉面净明新亮,受光线照射后,釉层内的矿物质颗粒年轻活跃,通过釉面反射出来的光波强烈耀眼,飘浮游离,其活力、能量、强度都处在最高状态。
随着年代的延长,釉中的各种矿物质在接受自然界当中物理、化学的作用下,逐年的氧化老化,其活力、能量、强度也逐年的减弱,釉层开始老化变旧,釉面开始逐渐的熟旧温润。受光线照射后,釉面表光明亮耀眼的强度逐渐减弱,游离程度逐渐降低,呈现出一种玉质感。以上这种变化现象,年代越久远,变化越明显。
这种变化现象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用图像的形式准确描述,但是它是有明确显示并且是有规律的。正是这种有显示和有规律的光感变化,给我们对古瓷鉴真断代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也给古瓷造假者设置了永远无法超越的屏障。
扩展资料:
瓷器鉴别方法:
1、器形观察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陶瓷器的形状,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有密切关系,能较好地体现各时代的特色,随同时代的演近而渐趋繁复。
古代的形状是比较简朴的。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器形相当大。
2、根据纹饰和色彩鉴定瓷器
从纹饰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随着绘瓷原料和技术的不断丰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时代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就成了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明代瓷器多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清代瓷器则多用大篇幅诗、词、歌、赋等作装饰文字,例如“赤壁赋”、“前后出师表”、“滕王阁叙”。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
3、胎釉鉴别
从胎釉方面看,由于时代和地区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故在鉴别瓷器时应对此细致的观察。观察古瓷,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如旧瓷多有所谓“莹光”或“酥光”的说法。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行家说:如何有重点地鉴别古瓷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如何通过对釉面的判断来区分瓷器的新老

如何鉴别瓷器的真假

提防新瓷作旧。把新瓷退去光泽,以显出古朴的风味。一种方法是将新瓷长期埋在地底下,或在泥土中掺蛋白涂在瓷器表面再埋入地下一段时间,以期整新如旧;另一种方法是将新瓷放入酸性或碱性的溶液中浸泡,以获得作旧的效果;还有一种是用牙膏和水砂纸“上阵”对新瓷进行加工,这样处理以后,新瓷变得古旧,没有亮色。此外,还有用烟熏法、茶煮法等加工作旧的。其实,真正的古瓷器虽然有旧色,但这是岁月沧桑造就的,是不规则的。如果通体一模一样的旧色,你就要多加注意了。二、提防用真坯作假瓷。这样的作假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取破旧瓷器的底,粘接在伪造的新瓷上。款是真的,但是瓷体却是假的;另一种是取无花的旧瓷,彩绘后重烧。第一种方法用高倍放大镜细看就能看出端倪;第二种方法得从画风、釉彩上判断。三、提防被掩盖缺陷的瓷器。有的作假方式是将破损的素洁古瓷用胶粘合,然后为了掩盖粘合痕迹,就在裂痕处画上图案来掩饰。你要瞅出这些被掩盖的痕迹,就要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还要从画风和色料的品质上找出蛛丝马迹。还有的对缺损的古瓷进行补接,比如补耳、补足、补口。这都是重新捏制缺损部分,然后加釉彩重烧。虽然价值可能很高,但是其风格和色泽仍会有差异。所以,你拿到一件古瓷的时候,要对这些重点部位多瞧多看。四、提防单色釉瓷器造假。近年来单色釉瓷器在收藏市场里很受欢迎,单色釉瓷里其实有很多赝品,比如,单色釉中的胭脂红在古代很难烧,而现在科技发展和工艺水平提高,有的造假者就直接烧制这些瓷器冒充旧物,因为釉色几乎能一模一样。不过,其胎质器形可能会露馅,有的胎质过于细腻,超出了古人的工艺水平,这显然就是假货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中国历代名窑精品层出不穷,且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还有很多仿制的作品。例如宋代的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在当时就有其它地方窑仿造,虽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风行于世。至于元、明、清,仿制古瓷之风更是有增无减。可以说千百年来所制仿古瓷器几乎是到处可见。偶不经心就易出错。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鉴定古瓷器主要从款识、造型、纹饰和胎釉特征方面下手,下面分别叙述之。
  根据款识来确定瓷器的新旧和真伪,是鉴别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今日的传世品和仿品以明,清两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征。如明代款识就有所谓“永乐款少、宜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因此,我们在识别真伪古瓷时,首先应注意款识,注意款识的笔法,如横,竖,撇,捺、勾、挑、点等的特征。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仿制者势必谨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的地方。而过于谨慎,就难免失于局促,笔法不容易生动自然。这种破绽,为鉴定瓷器提供了线索。
  但仅注意这一点是远不够的,元代以前的古瓷并无正式官窑年款。虽然根据文献记载,北宋曾有带“景德年款”四字的瓷器,但未见实物。明清两代虽有款识,但晚清所仿字体非常逼真,很难识别,必须详细比较其字体和位置,才不致于发生错误。如永乐年款以现有实物来说,只有四字篆款写、刻或印在园器里部的中心。而仿品却有四字或六字楷、篆书款写在器里或底足、口边的。宣德年间的款有所谓“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说法,普遍多在底足中心或园器里心和口边,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带。诸如此类,还是有一定规律的。大致说来,有如下几点:
  明代字体多用楷书款,但永乐、宣德、弘治年间有少数例外,清代顺治,康熙二朝亦为楷书盛行期,雍正则楷书款多于篆书款,乾隆时期篆书款渐多于楷书款,嘉庆以后篆书款遂成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复以楷书款为主的趋势。
  其次是款色有别。明、清瓷器款识多以青花为主。明代款的青花颜色若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其颜色多是深厚下沉。而道光以后的仿品有色多是散涣、浅浅上浮。宣德款式色样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现黑、蓝、灰等多种颜色,这一点虽不美观,却是后世很难仿制的特征。自明代正德至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很多,有红、绿、黑、蓝、紫、金等色,并且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然而仿制品在款色和刻、雕、印方法上也随之有很多增加,只有认真加以区别,并结合用料和技术的不同,才可能大体判断其时代真伪和瓷质优劣。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写成泰水(水)。
  在用字和字体结构方面也有一定规律可循。例如明代官窑有的题某某年制,有的题某某年造,而清代官窑却一概都用“制”,还未发现有用“造”字的。其他如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写一横而成“德”字,后世仿世品往往忽视这一点。成化官窑款的“成”字最后一点,有的点在横线右上方,有的点与横线相平等,有的点在横线右下方,故有所谓“成字一点头肩腰”的说法。万历的“万”字也有羊字头与艸字头的不同。
  总之,观察款识既要注意其笔法、字体,结构和款色等各方面,还应当知道同一时期的款识笔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风格及色调上不失其时代特征。因此,还必须结合共它方法来辨别真伪。
  根据造型来鉴定瓷器,也是鉴定工作中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陶瓷器的形状,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有密切关系,能较好地体现各时代的特色,随同时代的演近而渐趋繁复,而古代的形状是比过简朴的。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器形相当大。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的口径达42cm,青花和釉里红的口径也在45~58 cm左右。由于胎体厚,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缺陷,因而很多文献都有元瓷粗率之说。
  明清瓷器
  明代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特别平稳。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如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明代宣德年间的瓷器造型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如最有名的五彩扁肚撇口把杯,高士杯、三秋杯等都是异常轻盈秀雅的代表作品,为仿品望尘莫及。明弘治传世作品不多,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扦屏、墩式碗等。嘉、万历之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正如《景德镇陶录》记载有“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说法。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宜、成化时期的作品来显得有些粗制滥造。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和种类方面都有显著增加,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以及明代永、宣、成窑瓷器不仅胎釉,纹饰惟妙惟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相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遂变为粗笨,失去了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却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除了了解元、明、清瓷器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外,还须了解或掌握一些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许多同类型的器皿粗看外表极为相似,而仔细观察这三大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就不明显了。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较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其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壁多向外稍撇。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的盘、碗底部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的“跳刀”,而在官窑中则极少见。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胎釉原料和纹饰书法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粗看起来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但仔细加于观察,就能发现它们之间的重要区别: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宜德碗腹微削。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之前与真器虽然相同,但经高温烧制后,其形与真器相比或多或少都有所差别。这可能是原料的来源,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所造成。
  根据纹饰和色彩鉴定瓷器
  从纹饰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随着绘瓷原料和技术的不断丰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时代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就成了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也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
  在这方面,元代是个很明显的转折点。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创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以往一色釉的单调局面。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进一步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据此推断器物年代。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由于没有很好地掌握原料的特性,故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色的缺点。但在元代后期的大部分成熟的青花、釉里红纹饰却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谐调,而且惯用多边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另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书法上也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用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很不稳定,不适于画人物。因而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成化斗彩也是一样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但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陷。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穿一件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我们在鉴别真伪时如能加以注意,是很有益的。此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线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否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粉彩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追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而使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这也反映出某种时代的特征。
  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明代瓷器多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清代瓷器则多用大篇幅诗、词、歌、赋等作装饰文字,例如“赤壁赋”、“前后出师表”、“滕王阁叙”。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了解这一点,在我们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中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在官窑和民窑瓷器之间,有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说法。一般来说,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判别真伪的线索,但不能把它看成是绝对的。民窑瓷器中也有五爪龙的纹饰,官窑瓷器同样也有三爪、四爪龙的作品。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就画的是三瓜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则是四爪龙的装饰。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皇帝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八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清道光皇帝嗜爱鸽、犬、草虫,故这一类画面在该对期的瓷器中也出现较多。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所赐群臣的瓷器,多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青花表示为官以清,白为重,莲是廉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三羊(阳)开泰、四妃十六子、五伦论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连登、百福、百泰、红幅(洪福)齐天等。
  总之,各个时代都有一些独特的征状,如能掌握这些规律,在决疑辨伪中就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要提出的是,下列时代特征必须了如指掌:元代瓷器的变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满色的画法;永、宣瓷的牵牛花与海水江牙;正德瓷的回文和行龙穿花;嘉、万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书;康熙瓷的双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过枝花与皮球花;乾隆瓷的万花堆和锦上添花等纹饰,这些都表示了突出的时代特征。

  根据胎釉鉴别
  从胎釉方面看,由于时代和地区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故在鉴别瓷器时应对此细致的观察。观察古瓷,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如旧瓷多有所谓“莹光”或“酥光”的说法。这两种与一般新瓷釉上出现的所谓“浮光”相反,而蕴含着一种如玉如脂的光泽,前者的光由内发,后者光由外铄。这种深厚温润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则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也就是所谓的浮光。但有些仿品经过茶煮、浆沱、药浸、土埋处理后,也可以消除此种“火光”。相反,一向被妥善保藏的旧瓷,也会不失其崭新的釉光。如某些从未启封而保存至今的康、雍、乾三朝瓷器,一旦开箱其光泽依然烂灿如新。所以只凭“失亮”一点就作为历史年久的证据是不可靠的。在观察釉质时对于釉层的厚薄程度及缩釉、淌流状态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窑瓷釉多有堆脂,定窑瓷釉多有泪痕,明、清脱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莹似玉石,这些固然都是可贵的特征。不过,后世仿品也能大体近似。所以我们还必须参照其它方面的特色,并注意器里和口边、底足等处。如康熙郎窑红釉有所谓“脱口垂足郎不流”的说法。这种瓷釉以深红宝石釉为主,器物口边的釉色较浅谈,故称为“脱口”,器底釉色浓艳,釉多厚聚,称为“垂足”,釉虽垂流而不漫底,称为“郎不流”。这种技术特征正是郎窑红最不易仿效之处。
  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一般来说,元代瓷器底足多露胎而且胎质粗糙;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挂釉,清朝中叶以后则露胎者渐少。但无论任何时代器皿,在圈足的边缘或口边露胎之处,大都可以看出火化的特征。如元代瓷胎多粗涩而泛火石红色,明、清瓷器则比较洁白细腻,很少含有杂质,看不见火石红色。这主要是原料本身质量改变的结果,以及制作方法和火候的不同所造成。从而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伪之间的一条分水岭。
  总之,辨别胎釉既要用眼来辨其色泽、厚薄、片纹、气泡,也要用手摩以别粗细,用指扣敲以察音响。必须耳、目,手三者并用。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鉴别瓷器的真假方法】
(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 、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
(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
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而用大篇诗、词、歌、赋以及表、颂等作装饰文字的则是康熙时期的创作。
(三)掌握住明、清两代款识的规律
根据款识以定瓷器之新旧真伪,是鉴别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今日的传世品和仿品以明、清两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并且各有其特征。只以明代款识而论,就有所谓“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因此研究各代款识,首先要注意其笔法,如横、竖、撇、捺、勾、挑、点、肩等八笔的特征,都须认真加以领会和对比,以有助于识别真伪。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写仿款的人势必谨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之处。既然过于谨慎,就难免失于局促,笔法也不容易自然生动。这种破绽,只有多结合实物反复印证方能看出。
(四)细致观察胎釉的特征
由于时代和地区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因此在鉴别一件陶瓷器时决不能离开这方面的细致观察。观察古瓷的釉质,一般要注意其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可以说耳、目、手三者并用,方不致限于表面或拘于一格,而对于旧坯新彩、补釉提彩、旧彩失色重画,以及旧白釉器新作暗花、款识等各式种样的仿品。尤其应当慎重研究。
说到如何分辨景德镇瓷器,大部分人先想到的就是“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等特点,这是景德镇瓷器独有的特征,也是通俗来说分辨真假的方法,
这里还有一个小窍门可以分辨手工瓷和机器瓷,用手摸瓷器底足。如果是机制的,会给人均匀、轻薄的手感,有一个由厚到薄的过度感,如果是手工的,则会更加厚实,这是一个简单的分辨手法,但也并不完全绝对。
其次成色方面,景德镇瓷比其他外来瓷颜色更暗一点,因为高岭土含铁量较多,高温烧制后颜色会发蓝,同样是白瓷,景德镇瓷会比外来瓷更青。
器型方面景德镇瓷器都比较传统,多是盖碗、瓷瓶什么的,餐具、现代瓷很少,艺术瓷较多。
另外,价格也是参考的因素。在景德镇买瓷器,便宜一定买不来正宗瓷,不要贪图便宜。景德镇玺客瓷器那家不错
您的问题太笼统了。。如果说鉴定,我觉得不能一味的盲目听信专家的一己之言,刚入门的朋友可以买一本马未都的马说陶瓷,叶喆民的中国陶瓷史 ,耿东升的中国瓷器定级 图典,作为启蒙读 物。。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 自己也应多思多想,常去大博物馆看看。当然,要是有条件能捡到出土的瓷片就更好了
一定要经过专业鉴定机构或公司鉴定才行,只有珍品才真正有价值,我可免费鉴定,确认珍品的话可以帮上拍卖会
一、观察瓷器胎土是否经过人工淘洗
明清瓷器在制作上比较追求工艺和程序,像胎土的处理上,一般会经过人工淘洗,烧制出来的胎质也会显得尤为干净。由于时间的沉淀,这些个老瓷器的胎质看上去既有粉状,又有细颗粒状。
二、观察胎的密度有无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
古瓷器在制作时都会经过人工调泥,经人工和泥制坯烧出来的胎密度适宜,无密度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反观现代的仿品瓷器,制胎所用的泥是炼泥机炼制,烧制出来的胎密度过大,拿到手里有过重的感觉。当然,仿冒品也有用灌浆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过于疏松,拿到手里有过轻的感觉。
三、观察胎体的厚薄程度
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都不尽相同,如明代晚期、清代康熙早期和同治时期的胎体相对较厚,明代成化、清代雍正等年间的胎体则相对较薄。把握好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基本相符的才有可能是真品。
扩展资料:
瓷器的保养方法:
1、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时应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鉴赏藏品时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尽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时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绒布垫好,赏看时不要互相传递,一人赏看结束应重置于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观赏。
2、刚买回来的高温釉或釉下彩瓷器,应先放在清水中浸泡l小时,再用洗洁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干水分后用盒子装上,盒中应有泡沫充垫,且加了泡沫后直径不能超过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应松紧适当,同时应避免挤压,以防损伤藏品。
3、瓶、罐、 尊等一般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移动时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确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装饰有双耳,在取放时 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或损坏。薄胎器皿,胎薄、质轻、娇气,移动、安放时更要小心,要双手捧底,忌用单手。

怎么鉴定瓷器

元明清的陶瓷瓷器,想分清真假陶瓷,你得先把这几本书给吃透了
看釉子
  鉴定瓷器主要从这么几方面着手: 1. 辨伪:即鉴定这件陶瓷确是真品,还是后代的仿品或伪作。这是鉴定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例如,一件带有“大清康熙年制”年款的瓷器,应鉴别出它确是康熙时期制作的瓷器,还是后代仿造的伪品,要仔细识别。2. 断代:即鉴定陶瓷制作的时代。例如,龙泉窑瓷器,宋、元、明均有生产,要鉴别出它是宋代、还是元代事明代的产品。3.断窑口:即鉴定陶瓷的产地,属于某一窑口的产品。例如,一件印花青釉瓷器,要鉴别它窨是耀州窑制作还是临汝窑制作、或是其它窑口制作的。 4. 评价:即评定这件陶瓷质量的优劣,以及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例如,器物是否完整,是否有裂痕、变形等,然后评定其艺术水平如何?经济上值多少钱?对此种种应作出正确的评价。
  主要是看器型、看釉色、看做工、看画工、看胎体、看款识。一般都是从几方面做鉴定,鉴定瓷器需要大量的瓷器知识和实践,缺一不可。谢谢

鉴别古瓷器的八大妙招

  鉴定瓷器真伪和断代是初学收藏爱好者的首要问题,只要掌握鉴定规律,领悟其中诀窍,疑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你知道怎么辨别古瓷器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古瓷器的辨别技巧,希望能帮到你。
  鉴别古瓷器的八大妙招   在古瓷器的鉴赏上,观形看釉上手敲是几种常见的鉴赏方法。因为古瓷器有经济价值,所以历朝历代都有造假者,鉴定瓷器真伪和断代是初学收藏爱好者的首要问题,有的初学者觉得鉴定瓷器真伪知识过于深奥,往往望而生畏。其实只要掌握鉴定规律,领悟其中诀窍,疑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根据本人与其他专家的经验,鉴定瓷器应首先按程序进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远距离摆放好,先观形,看造型尺寸比例是否协调对称,因为古瓷制作十分讲究协调对称。
  二、近距离再看釉,古瓷施釉较厚,釉面闪烁柔光;新瓷施釉较薄,闪火光。
  三、看纹饰画工,古瓷纹饰多有寓意,线条都很自然流畅;新瓷运笔呆滞,线条僵硬。
  四、看彩料颜色,古瓷施彩从视觉上看,感觉柔和,但施彩较厚,颜色发色也十分准确纯正;而新瓷施彩感觉生硬,但施彩却不如古彩厚。彩釉结合不紧,有粗松的感觉。
  五、看底足,古瓷底足修整自然,足端刮釉留下的脚线流畅整齐。各个时期的修足都有固定的手法和尺寸。新瓷底足端脚线刮釉较浅,切足较随意,圈足一般都过于做作。
  6六、看胎质,古瓷胎质细密坚致,上手感觉重量适中,因为每件瓷器根据胎壁厚度尺寸长短,都有固定数量的用料。新瓷胎质虽然也细密坚致,但因不能掌握古瓷胎壁厚薄和长短比例尺寸,所以和古瓷相比,上手的比重或重或轻。
  七、看款识,古瓷官窑器大多都有款识,古瓷款识书写工整严谨,底款字都与主题图案相对应。
  八、最后,还可以上手敲敲,听听声音,古瓷因为年代久远,胎质经过多年的风化,敲出的声音也显沉闷,新瓷声音则显清脆悦耳。
  古瓷器的保养   对于古瓷器的收藏与保管必须遵循轻拿轻放,小心谨慎的原则,根据器物的不同造型和大小情况,灵活掌握,避免造成损失。如果千百年来保存完好的古瓷艺术品,一旦损坏在我们的手里,那真是永世的遗憾!
  一、器体大的瓶、罐、尊移放时因形体大,一般都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且有一定的重量,所以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应该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以免分量过重,使原来拼接起来的两节分离。有的瓶、罐、尊装饰有双耳,我们在取放时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和损坏。 二、瓷器人物在取放时,须注意当心人物的须发和手指部分,因该部分最纤细,易损坏。同时在提放人物时,忌单手拿人物的头部,因人物的头部大多系插进身子中去的,要防止头与身分离,所以应一手拿住人物的头部,一手托住人物的身子。
  三、瓷器的大盘、大碗体质较重,移动时应该双手捧,或是一手的拇指和食中二指扣住边缘,另一手的四指和手掌托底。忌用单手拿盘、碗的一边,以防断裂。
  四、薄胎的器皿,胎薄、质轻、娇嫩,移动安放时更须小心,要双手捧,忌用单手,尤其是瓶件,底足小,长度高,还须防风吹倒。
  五、带座、带盖的瓶器取放时应将座、盖和主体分别单拿单放,不能连盖带座一起端,防止移动时脱落打碎。
  遇到多人鉴别欣赏时,要一个一个来,待一个人欣赏完毕,把瓷器放到桌上,下一个人再来欣赏,不要两人将瓷器手递手的传着,以防万一失手。
  在民间流传的瓷器经千百年的流通或土蚀,往往都沾有油渍和污点,收藏时常须经过洗刷清洁,使古瓷器神采焕发。
  洗刷和整理的过程中 应该注意的技巧和方法   1、一般的污渍、土锈可以用碱性的稀释后的溶液(如84消毒液,超市里都有售)浸泡,视污渍的情况确定浓度和时间。当然酸碱性质不同的污渍应取不同的液体浸泡,如碱性污渍可用白醋和草酸浸泡,中性污渍用二甲苯浸泡等。浸泡以后再用猪鬃或尼龙刷蘸肥皂,或皂粉洗刷,再以温水冲洗,直到污渍退尽为止。须注意,洗刷时瓷器表皮遇到碱性物质更加滑溜,要心平气和,慎重拿放。
  2、冬季洗刷薄胎瓷时,要控制水温,以防冷冻和遇热水爆裂。
  3、有的瓷器的表里,因水浸太久,水锈黏附其上,不能除去,可用上述酸性液体浸数日,刷之即去,若水锈很厚,可用竹扦剔去。
  4、粉彩瓷器,有的因彩色中铅的成分多,出现泛铅现象,可用药棉蘸淡硝酸擦之自去,再用清水冲洗。
  5、如瓷器有开片(哥窑)或冲口、裂纹之类,污渍嵌入很深,浸之不去,可用棉纸蘸淡硝酸,贴在裂纹处,稍时污渍即除,但有的娇嫩的釉彩上不宜用此法,以免硝酸损伤釉彩。
  洗刷瓷器最好用木盆和塑料盆,不宜用瓷盆和水泥盆,以避免瓷器碰伤。

少长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