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半两钱,秦统一全国后统一货币的名称为半两钱五铢钱刀币布币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05 13:18:57 浏览1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一个秦半两钱能值多少人民币到底~

秦半两先看重量大小,战国半两还是秦半两价格是不一样的,半两钱越重越大越值钱。还要看材质,有甘金质银质铜质价格相差非常大。成交价有超二百万的有几元几十元百元千元万元的。
一个秦半两的收藏价值,现在大概在五万上下。其实收藏价值并没有想象的高。虽然它年代久远,但是秦半两在中国有过大量出土,并不算是稀有文物拓展资料:所谓秦半两,其实主要是基于钱币的发展演变而来的,在金属货币不断出现之后,通过工具形式而逐渐演变出一些金属货币,如刀币、铲币等。秦半两钱币值多少钱一枚虽然我国收藏钱币的总体市场形势相对稳定,但是如果是那些对秦半两十分的有兴趣,想要通过收藏它来得到高回报的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充分了解秦半两的价值,然后再收藏。我们可以来了解近十年的市场趋势和每年的价格。秦半两之所以价格如此的高,就是因为它的历史非常的久远,存世量很少,甚至有很多的人认为一枚秦半两能够在一线城市买下一套房子,而且最低的价格在200万左右。秦半两与其他古代钱币有很大的不同,它历史悠久,数量少,质量好。所以,无论是什么样的藏品,价格都已经很高了。这也提醒收藏者,由于行业的风险性,大家在收藏的时候要特别的谨慎。秦半两是分两个时期铸造的,其价值是不同的。先秦时期铸造的秦半两,其特点大多不同,而统一发行后的秦半两则相对统一。从数量上看,先秦时期铸造的钱币数量少于统一后的钱币。可以看出,秦半两的价值还是很高的,但市场上流通的品种,主要是便宜的秦半两。如果没有一定的识别知识,很容易上当受骗。秦半两的工艺水平不高,产品差异较大,这也是出现价差较大的原因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半两钱为全国统一的铸币。每枚重量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库平秤二钱二分零八毫)。钱文已向规范化发展,铸品制作较精,形体大小不一,笔画方折为多,钱文高挺,字体狭长;大篆气浓,书意古雅端庄,有传形钱。大样钱流铜现象多见,有的呈圆穿。双道荐口在钱体上已占大多数。钱径一般在3.2厘米左右,重5.4~7.4克。最大者径达3.8厘米,轻小者仅2.5厘米左右,但以3厘米上下者为最多。秦半两分早、中、后三个时期,但钱币差别不大,无非就是钱币较战国半两规整,字体统一,重量各个时期也不相同,大型有的重20多克,小的重5~7克。

秦统一全国后统一货币的名称为半两钱五铢钱刀币布币

统一的货币叫半两钱。半两钱形制为圆形方孔,重12铢(中国古代规定1两为24铢),有钱文曰“半两”。“半两”二字分列方好(即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两”。
一、半两是计量货币,一枚半两为十二珠,一珠为现代的065克,半两合7、8克。
二、半两钱大家都习惯称为秦半两,这是一个笼统且膜糊的叫法,半两钱总体上有三种情况。
1、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先秦)铸造半两。外圆内方,无内外郭,篆书“半两”二字,钱文高挺,文字端庄刚健,重半两,铢两钱制,半两即12珠(1两为24铢)。
2、是大秦帝国王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六国货币,结束了贝币、布币、刀币、圜钱混用局面,统一货币铸造的秦"半两"为全国通用的法定货币,形制原始粗放,厚实不圆,字体酒脱,有长人两和短人两,是李斯所书。
3、秦灭后,刘邦建立汉朝,西汉时期对大部份前朝制度一直延用,"半两"钱到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半两才被废止,开始制造五铢钱。汉半两字体规整端庄,旦是量少体薄,秀气精致,平整成圆。

秦朝货币上刻有半两二字用的是什么字体

秦朝货币上刻有半两二字用的是小篆。
秦代货币。铜铸,圆形方孔,钱径一般为2.5-2.77厘米,重 12 铢(我国古代规定 1 两为 24铢)2.5-3.35克,个别有外郭,被平素,面文“半两”二字。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规定以外圆内方的半两钱为全国通行的货币,这是我国最早的统一货币。
秦半两钱的流通范围,西至河西走廊;东到山东、江苏,北达内蒙古,南抵广州市,东北到达辽东半岛,西南进入大渡河上游,说明秦半两钱是全国通用的货币。
“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货币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圆形方孔”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这是一种普遍容易接受的观点。
但也有人认为,圆形方孔是生产、加工的需要,是便于携带、流通和储藏的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较为科学的制式)。
青铜币上的“半两”二字为小篆文字,是由秦国著名的李斯所题写;它表示每枚重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故称“半两钱”。
《史记平准书索隐》引《古今注》: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今见秦半两钱大小轻重不一,钱径一般3.2-3.4厘米,重8克左右。钱文突起而狭长,略具弧形。无内外郭,背平素。有重过10克以上,甚至重达20多克的,或说即《索隐》所载的当百钱。

为什么秦始皇统一货币要以秦半两钱为标准呢?

这个问题的描述有点别扭啊。其实秦始皇统一货币的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在征战六国期间秦国的货币就已经慢慢的传到了各国,只是在统一六国后正式颁布法令,将货币统一成秦国的半两钱。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得知道先秦时期各国的货币情况。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
先秦时期各国的文字不一样,同时使用的货币也有所不同。先秦时期各诸侯国的货币总体上可以分为布币、刀币、圜钱、铜贝(蚁鼻钱)四大货币体系。
根据考古发掘的钱币实物,大致在周王室直接统治的都城洛邑(今洛阳)及其周围地区,以及三晋(山西、河北)地区使用的是由农具铲演变而来的空首布,后来又演变为平首布,统称为布币。
燕国、赵国,以及齐国等地,大约从春秋晚期开始铸造使用刀币。
齐国刀币
秦国使用的是圜钱。这是一种圆形有孔的货币,最早由魏国铸造。已发现的圜钱约有20多种,分别是由魏、赵、东周、西周、秦、齐、燕等国铸造的。
南方的楚国则使用铜贝,也就是蚁鼻钱。另外,楚国还铸造一种金版,称量使用。
蚁鼻钱真的很可爱有木有
秦统一后的货币
前面已经说了秦国统一后使用的是半两钱,而秦国在战国使用的是圜钱。那么半两钱是秦统一后新铸的货币喽?
秦半两钱
《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
司马迁的这段记载确实让大家误解了几千年,以为秦半两钱是秦始皇统一化为统一货币所铸。直到考古学家们在多个战国古墓里发现秦半两钱。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四川省巴县的冬笋坝、青川县的郝家坪、浦江县的战国船棺墓,以及陕西省咸阳塔尔坡等多处战国时期的秦墓考古挖掘中,都先后出土了半两钱。这个时候,学者们才意识到秦圜钱就是秦半两钱。
所以,秦半两钱早在战国时期就有,随着秦的开疆拓土传播到了六国,逐渐取代了六国的货币,最终实现了货币的统一。秦统一全国币制的措施由宰相李斯负责制定,具体内容如下:
①规定了钱币的种类与名称
②统一的货币分两种,一种是贵金属黄金等高价值的,另外一种则是半两钱
③统一了钱币的形制和单位,即半两钱,圆形方孔,单位为半两
④禁止民间私自铸造钱币
⑤制定了钱币的立法

秦半两钱的影响

秦半两的出现,标志着秦始皇在货币上的大一统,还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并影响到相邻国家和地区,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秦半两奠定圆形方孔的古钱币造型。圆形方孔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货币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圆形方孔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青铜币上的半两二字为小篆文字,是由秦国著名的李斯所题写。它表示每枚重为当时的半两,故称半两钱。
历史意义
秦始皇为了统一大业所实施的措施是顺乎历史发展潮流的,是革命的,进步的。币制的统一,大大地便利了全国各地之间的商品交换和经济往来。它既有利于封建国家的赋税征收,也为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方便,同时促进了辽阔疆域内经济共同体的形成。
秦半两钱在体现皇权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同时,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效率观念。它集实用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身,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秦朝时期统一货币,为何要用“半两”命名?

因为半两是一种货币单位,这是秦朝统一度量衡之后确立的经济货币单位,跟制定者的意向有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国家更加稳定。
应该是根据当时货币的重量命名的。一枚铜钱按照当时的计重单位,大概半两左右。
“半两”是个计重单位,在古代,一斤为16两,1两为24株,半两就是12株。秦始皇统一全国货币,规定铜钱重12株,也就是半两。
造发行的。其实秦半两钱已经在秦国流通了很多年,只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将秦国的钱币推广向全国而已。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颁布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政策,用来加强封建集权统治。其中一项就是统一货币,就是“以秦币为天下之币”。
秦始皇统一货币,目的在于实行“一钱制”,并使之通行全国,只为单一化、标准化,而不在于创造新钱制。
其实,早在秦惠文王时代,就已经开始铸造秦半两钱了。秦惠文王二年颁布了“初行钱”,展开货币改革。它废止了各地多种钱币同时流通的局面,改由中央政府统一铸币发行。之后开始实行,以秦半两为标准的货币流通政策。
秦半两钱的设计,也体现了古代人民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秦半两钱外圆内方的货币形态,在很早就已经确立。到了战国时期,天圆地方学说广泛盛行。于是,秦半两便是这一种文化氛围下的产物。
战国后期,各国的货币就已经开始出现统一的趋势,圆形钱开始广泛流涕。而且圆形方孔的制钱模式,明显要优于刀型或布形钱币的形态。
再加上秦国铸钱比较晚,受到圆形钱的影响很大,因此一开始就铸造了圆形钱币。等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秦半两的钱币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因此,秦始皇就在一统天下之后,将圆形方孔的钱币形态固定下来。
至于“半两”,则是个计重单位,在古代,一斤为16两,1两为24株,半两就是12株。秦始皇统一全国货币,规定铜钱重12株,也就是半两。因此,秦半两也就作为统一货币,开始在全国流通。

秦半两钱颁发的影响

秦半两钱颁发造成市场上半两钱的数量急剧增加,货币贬值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
秦朝由于半两钱事件的影响未能彻底解决,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秦15年灭亡后,汉初沿用了秦朝的货币制度。秦朝时期民间私自铸币,造成的市场上流通的半两钱数量剧增,货币严重贬值引起民怨四起,导致各地的战乱频发。半两钱引发的风波,波及中央政权的稳定,最终导致了秦朝的亡国。
汉朝一直沿用秦朝的制度和法律等,因此货币流通制度也沿用秦朝制度,货币贬值的问题导致了市场经济萎缩,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介绍
废止了战国后期的六国旧币的流通,发行铜质的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俗称“秦半两”,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重量不统一、形状材质各异的杂乱现象。
五铢是中国古代一种古铜币,钱重量是五铢,面部刻有“五铢”的字样,因此称为五铢钱。五铢钱最早始于汉武帝元狩五年,一直沿用至隋朝,由于其形制大小不一,重量各异,至唐朝武德四年废止。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流通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古钱币。

秦半两大钱

1“秦半两”背景
由于商品交换的需要和冶炼技术的进步,导致金属货币大量出现。金属货币的形状主要来自于古人日常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劳动工具的形态,其中主要有刀币、铲币等。金属货币与先前的龟壳、贝类等实物货币相比具有坚固、耐用,容易统一形状等优点,其大小轻重形制均适宜,有利于减少钱币在流通过程中的磨损,体现了更大的优越性,到西周以后逐渐取代实物货币而成为市场的流通主体,东周时期实物货币已不再使用。后来出现了圆形的金属圜币,圜币有两种,即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钱,战国时秦国圆形方孔的“秦半两”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后,建立了封建集权国家,为发展国家经济和文化,巩固国家统一,结束货币长期混用的局面,统一了货币制度,以战国先秦的“秦半两”作为秦朝法定货币通行全国(半两钱始铸于战国已成史学定论,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二年,初行钱。”),从此刀币、铲币等金属货币一律停止流通。如西汉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在《史记·平准书》中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古同“镒”,古代重量单位,重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2“秦半两”的能指
对于“秦半两”钱币艺术符号的能指特征的描述包括“秦半两”的圆方造型、钱文特征和面文格式,而最重要的是“秦半两”内方外圆的圆方造型,因为这一基本造型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长期流通的主要货币形态,自秦朝至清末民初一直被使用,在货币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 圆方造型
“秦半两”材质为青铜,钱币直径一般在2.4~3.6厘米范围,造型上内方外圆,圆形的直径大约相当于三个方孔(术语称“好”或“穿”)的宽度。在上文提到的《史记·平准书》有《索隐》引《古今注》云:“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而每铢约为今日衡制的0.6克,合起来约重8克左右,即实重为秦衡制中的“半两”(秦衡制24铢为1两),故是以衡制命名的记重钱,不同于以后的以年号、国号命名的通宝类钱。由于岁月的摧残和当时铸造技术的限制,目前我们所见到的“秦半两”虽然比较粗糙,甚至有的大小、轻重不一(有些是样钱,有些是战国时秦国所铸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秦半两”造型是由构成要素中最简单的基本形——圆形和方形结合而成。这种方孔的圜币,很有可能与古人过去习惯在脖颈和腰间佩戴带孔的玉圜有关。
从设计形态上考虑,若只用圆或方形可能导致视觉感受上的单调,这时为打破这种单一,加入对比的元素(如圆与方的形态对比),以产生反差,便能实现增强视觉冲击力的效果。因此,在“秦半两”单一的圆廓上再镂穿一个方孔,视觉中心便产生了,对比也就出来了。正是这样一个朴实的方孔,使造型产生了变化,更使得钱币设计没有流于平淡。在构成的审美体验上,圆形使人感觉饱满、亲和;方形则使人感觉方正、稳定。“秦半两”圆形的动感曲线和方孔的安静直线,取得了曲与直、动与静的对比美。 2.2 钱文特征
钱文是中国古钱币的重要特征之一,古币上的文字有多少、大小之别,字形也因地域、时间不同而相异。圆形方孔的“秦半两”表面,没有多余的装饰成份,最引人注目的是文字,与西方以图案为主的古钱迥然不同。而取舍本身就是在设计,“秦半两”正面只有“半两”二字,采用阳文,没有其它装饰元素,形态单纯,产生了一种简约之美。“半两”二字传为由秦相李斯(前280年~前208年)以小篆(即秦篆,李斯就是小篆的开创者和推行者)书写,笔法方圆丰匀、横折相趣,书体端庄古拙、朴实大方。在“秦半两”背面上无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baidu.com/resource/bai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任何其他钱文迹象,没有铸地名,这说明当时秦中央不许民间私铸,通过这一手段,彻底实现了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政治理念,加强了国家的集权观念,使铸币权和发行权牢牢掌控在国家的手中。 2.3 面文格式
“秦半两”钱币没有周廓,面文构成分为左右两部分,左“两”右“半”,呈左右对称排列,位于钱币中部,均以方孔内正方形的两边线为基准书写铸造,无论旋读或对读,都很易识别。面文构成格式的应用,一方面是其特定的形式为特定的功能服务,对称的构成格式使视觉效果稳定,产生沉静、牢靠等审美体验,“秦半两”面文的对称格式可以衬托出钱币在金融流通中的庄重和诚信之感;另一方面,左右对称的构成格式与古代人们造币工艺相适应,它方便了“秦半两”的铸造和成型,[1]在生产加工时便于面文的布置和方向的识别。此外,“秦半两”面文与钱币表面的空白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在钱币上营造出一种空间感,独具东方艺术的气息。 3“秦半两”的所指
造物设计思想是受当地当时的宗教和哲学思想意识支配的,中国古代造币思想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政治和社会伦理色彩,折射着那个时代特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2]当然在“秦半两”鲜明的形象、简洁的文字后面隐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深刻的思想,主要表现在素朴质真的功能观、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内方外圆的人生观等三个层面上。 3.1 素朴质真的功能观
古代造物的目的是为了器用,以器用为本,即器物必须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造物设计的首要任务是围绕着实用价值而设计,推崇的是素朴质真的功能观。[3]从“秦半两”钱币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它没有多余的装饰,钱文特征明显,给人以素雅朴实的青铜质感。同样“秦半两”的铸造也考虑到了它的制造和使用,其中间的方孔体现了古代人们造物的智慧,它可以节省原材料,减轻自重,降低成本。一方面,由于当时铸造技术水平还不太高,铸造出的钱币边缘不整齐,需要打磨,于是古人就用方形长棍穿入“秦半两”中加以固定,便于打磨和统一规格,提高功效和成品率;另一方面,“秦半两”比铲币、刀币、圜币等金属货币设计更合理,其中的方孔利于钱币穿挂,便于携带、置放和储存,符合当时社会货币流通的需要,使用起来更加便利,由此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认同和欢迎,奠定了未来金属货币的形制。 3.2 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大戴礼记》转引《曾子·天圆篇》中有:“单居离问曾子曰:?天圆而地方者,诚有之乎??……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谓之圆,下首谓之方,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也……参尝闻之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天的事理叫做圆,地的事理称为方,即是说天圆地方不是讲它们的形状,而是讲它们遵循的“道”(事理)有阴阳的差异。[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提出了上述关于天圆地方宇宙观的重要学说,实质上,它是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凡是变化的日月星辰代表的是运动的物体,是以圆的形式出现,而静止的田野居室则是以方的形式为多,所谓动为阳,静为阴,那么,天圆就代表阳,地方就显示阴,天圆地方、阴阳和谐正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至战国后期,天圆地方学说已广泛盛行,正是由于这一学说,才为战国时秦出现的圆形方孔的“秦半两”奠定了造物设计上的思想基础。
同时,天圆地方的阴阳宇宙观还曾被秦相吕不韦(?~前235)用来指代君臣关系,昭示皇权天授,不可乱纲。在《吕氏春秋·季春纪》中有:“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何以说天道之圆也?精气一上一下,圆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圆。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主执圆、臣处方,方圆不易,其国乃昌。”而“秦半两”的方圆造型正是“主执圆、臣处方”的君臣关系的写照,只有维持这种“方圆不易”,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baidu.com/resource/bai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3.3 内方外圆的人生观
内方外圆的货币形态还可追溯到《周易》中的“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宇宙观和时空观的表征。如西晋文学家鲁褒(生卒年不详)在《钱神论》中所言:“昔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教民农桑,以币帛为本。上智先觉变通之,乃掘铜山,俯视仰观,铸而为钱。故使内方象地,外圆象天。钱之为体,有乾有坤……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在这里所谓内方外圆,实际上隐含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就是要保持人内心的方直公正,对外的圆滑中庸,这种处世哲学一直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心理外显。它把人的属性分为内在品质(内方)和外在表象(外圆)两个方面,在这种价值观引导下,一方面要求人们确立正直的心性、方正的品德;另一方面也主张以和谐为本,反对暴力和战争。这种内方外圆、内刚外柔的人生哲学,势必对“秦半两”内方外圆造型的形成产生一定的造物伦理影响。而“秦半两”作为货币也正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的“孔方兄”,以内方外圆的观念造币也反过来有利于这种内方外圆价值观及处世哲学思想的推广。 4 结语
早期的货币主要是龟壳、贝类等实物造币,后来出现的刀币、铲币等金属货币是仿物造币的产物。战国时期青铜铸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造币思想由仿物造币向实用造币和观念造币的演变,出现了圆形方孔的“秦半两”。这种钱币造型设计合理,符合当时的工艺要求,考虑到了铸造打磨和携带便利。在这里,“秦半两”圆方造型、钱文特征和面文格式体现了秦统治者的审美风尚,“秦半两”内方外圆的造型与中国古代素朴质真的功能观、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以及内方外圆的人生观,产生了异质同构的对应关系,使“秦半两”钱币艺术符号的能指特征和所指内涵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因为,若单是从实用造币角度改变内孔为方孔,而没有观念造币上与之契合,笔者以为“秦半两”是不可能有这么强大和持久的生命力的。
可以肯定的是,“秦半两”最初是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发展社会经济而采取的硬通货的法币符号之一,“秦半两”这种货币形式的出现,是中国货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为事物。后来,其圆形方孔的样式成为了中国古代货币的最基本的构成形式,其形制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贯穿了整个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最久的货币形态。从“秦半两”不难看出,货币作为一种商品流通的工具,它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特征。从“秦半两”圆形方孔的造型可看出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思想对钱币造型的重要影响,“秦半两”蕴含着其钱币之外的深刻精神内涵。这也就是它为何能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存在两千多年的深层原因。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版,第54页。
[2]杨先艺:《论中国先秦哲学的造物思想》,《江汉论坛》,2003年第6期,第23页。
[3]吴卫:《中国水车——明末中国传统升水器械设计思想研究》,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206页。
[4]刘伟:《钱币文化》,呼和浩特,内蒙古
(二)秦半两(秦统一时期) 始皇帝统一中国(前221年),仍使用半两钱。此时铸行的半两钱称秦半两。钱外圆内方,无内外廓,背平无文,篆书“半两”二字分别列于穿孔两侧,钱文凸起。周边不甚规整,有流铜现象。“半”字上横方折,其下横与“两”字上横均较短,笔划粗细不匀,各钱大小轻重不一。按秦量制,半两为十二铢相当于8.28克。按秦法,法定半两钱应该名实相等,所以一些制作精好,文字规整,重达8克左右的半两钱大约铸于秦始皇时代 从大量的出土资料判断,秦朝官铸半两钱直径27毫米左右,重量多不合半两(12铢8.28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0下载券 29人已下载
下载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克),合于半两者为数甚少,在尺寸、重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陕西风翔高家河出土的秦半两,形状相同,大小不一。厚重轻薄不等。最大直径3.4厘米,重12克。最小仅仅2厘米,重2.25克。陕西凤翔高庄秦墓地出土的半两钱,最大的直径3.2厘米,重6.75克。最小的直径1.15厘米,重0.2克弱。在始皇陵鱼池村遗址出土的540余枚半两钱中,取50枚测得数据,钱径最大者28.3毫米,最小者26.4毫米,最重者6.01克(合8.2铢),最轻者2.3克(合3.3铢)。虽说货币由王室专铸,但往往随时而变,轻重无常,大小不一。如严格要求,许多半两钱是不够标准的。史书记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项梁,就曾自铸秦半两大钱。以此,可知“半两”仅为法定价值,而非铸币的实际重量,在社会流通的钱币大部分属于减重的半两钱,半两钱已失去实际意义上的纪重钱,走向了抽象意义的一种标记,可见秦始皇颁布的度量衡,一时尚难以统一实施,始皇法定推行的货币标准化也是不尽完善的。 秦朝行用的半两钱,按入土于始皇帝三十年(前217年)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竹简载:“千钱一畚,钱善不善,杂实之,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取异”。按此条律令,当时流通的钱币存在好与坏的差别,也就是混同使用,秦朝钱币也同时混合使用。 《史记·六国年表》亦记:是年,天子“贺行钱”。《六国年表》又记:嬴政死,胡亥“复行钱”。秦二世胡亥“复行钱”,为重申秦钱制。以往虽有“复行钱”为胡亥改行轻小半两钱之说,由于出土资料证实先秦时轻小半两钱已大量铸行,秦简《金布律》又明确规定:“钱善不善杂实之……百姓市用钱,美恶交杂,勿敢异”,故此说当予否定。而胡亥重申诸秦制之史实,却物证、史证皆备。如1964年西安三桥镇出土的嬴政三年“高奴禾石铜权”,权上除嬴政二十六年加刻的统一度量衡诏书外,还有二世元年再加刻的重申诏书。《秦始皇纪》云:二世元年应李斯等大臣所请,“具刻诏书”,“尽刻始皇所立刻石”,同样是重申刻石所录秦制、秦令。故“复行钱”的记载,再次证明“初行钱”确为颁定钱制。
秦时,法令严酷,民间铜钱匮乏,据《史记》载:刘邦服役,吏人饯别,每人送钱三而萧何独送五钱。当时送钱以三五相计,可见钱币的贵重状况。是什幺原因造成货币量的少那?它和当时商业的萧条有关。秦政权对百姓头会箕敛,征发亡度,筑城戍边,修宫造坟,全国的成年男子几乎都在为皇权服役,人民的生活降到了最低水平,商品经济自然无法繁荣,整个社会在客观上对货币的需求量也大大减少。
总之,秦始皇统一币制,极大地便利了全国各地之间的商品交换和经济往来。它既有利于封建国家的赋税征收,也为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方便,同时促进了辽阔疆域内经济共同体的形成。此外,从材料利用和制作工艺来看,“半两”钱的造型比其他任何形状都节省铸材,是一种最优化的选择,而且中间的方孔便于固定锉修。说明当时的人们在材料利用和工时效率方面都有过深刻的研究和探讨。“秦钱为我国第一代之通货,亦为方孔圆钱形制之始,开中国两千年钱币形制之先河”(蒋若是语)。
相传,有种统一时行用的半两钱,币文系当时政治家、书法家李斯的手笔,李斯颇善书法,泰山琅玡台石刻是他撰写的标准小篆,结体协调,笔力工致,古拙苍劲,是早期书法中的佳作。李斯以秦籀文为基础,一扫先秦各种钱币书法的繁复、冗赘之气,钱文笔画气势不凡,稚拙含秀、结体如铁石,连笔之处纡绕曲折,体现了秦篆风格,形成小篆体,使钱文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秦半两。形式有:大样、小样、美制、无文。穿有:广穿、狭穿、花穿、重穿。穿上一横、穿下一横、穿上下一横。星月纹、背阳纹“二”、背阴纹“二”。字体有:隐起文、左读、大字、小字、肥字、细字、垂针、扁书。半字分:大半、小半、升半、降半、长半、斜半、缺半(仅有两字)。两字有:长字两、长人两、连山两、十字两、出头两、点两、缺笔两等。

半两钱是那个朝代的

半两钱是秦朝至西汉初期时使用的货币。
半两钱币最早出现在战国秦惠文王时期,而汉武帝元狩五年开始停止铸造半两钱。半两钱币经历了战国、秦朝、汉朝,历时218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革钱币制度,将秦国原有的外圆内方的半两钱推行于天下。
钱币以重量为名称的方法,一直延续至唐朝初期。而方孔圆钱的货币制度则沿袭了两千年,直至民国初年才被无孔机制铜币取代,成为了中国货币形态的主流。
俗话说"乱世黄金,盛世收藏",沉寂多年的收藏热随着改革开发而逐渐火爆起来,中国从1949年建国到现在已经70年了,中国已经从一个一穷二白,积弱积贫的国家进入到国富民强的太平盛世了。收藏已经是遍地开花。小编喜欢历史,也喜欢收藏。说一说古代钱币背后的历史。今天说一说秦半两。
中国古代钱币背后的历史——秦半两
秦半两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对天下权利重新分配。分封各地诸侯。周朝800年,这个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仅仅过了不到300年时间,被西部少数民族犬戎所灭,随着周平王迁都洛阳,周天子实力衰微,各诸侯国实行变法图强,各地诸侯你方唱罢我登场,军阀割据,诸侯争霸,天下分崩离析。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各国经济文化不同,造成百家争鸣,大放异彩。钱币也大放异彩,形状不一。流行于中国东北部像燕,赵,齐的刀币;流行于南方楚国的蚁鼻钱,流行于中部韩赵魏三晋之地的布币,流行于西部秦国的环形币等等,各国几乎都有各国的货币。
中国古代钱币背后的历史——秦半两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钱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统一了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繁多复杂的六国旧钱,改币制为二等:黄金为上币,以镒(有十六两、二十两、二十四两三说)为单位,供巨额支付,如帝王赏赐、贵族间馈赠等之用;圆形方孔的铜币为下币,承统一前秦的币制,文曰“半两”(重十二铢),供日常交易用,禁民私铸。秦汉一两合今约十六克,半两约八克。
从此这种外圆内方的孔方兄在以后的2000多年里基本没变。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和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都有关于秦半两的记载,其中《汉书.食货志》“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臧,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
秦汉时期,1斤16两,1斤相当于258.24克,1两等于16.14克。那么半两就是8.07克,秦半两重量也不一.
中国古代钱币背后的历史——秦半两
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嬴政,这个少年在赵国当人质,13岁少年登基,在位37年,除吕不韦、杀嫪毐人,杀伐果断,在38岁时灭东方六国,统一中国,经过多年政治历练才智和精力日渐成熟,他风格独特,在丞相李斯辅佐下锐意改革。
你想秦始皇统一中国,基本上奠定了中国以后2000多年的版图。东起辽东、西抵高原、南据岭南、北达阴山,近2000多人口的东方大国,经济往来都使用秦半两。人们方便多了。
钱文半两为秦朝丞相李斯所书,钱文高挺,多小篆而兼大篆,朴拙而深厚,豪放而俊逸。秦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为小篆,李斯为中国书法第一人。
从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前336年)起算,到秦灭亡(前206年),秦半两钱的生产共延续了130年。
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铸五铢钱后,半两钱遂正式废罢,但这种外圆内方的孔方兄在以后的2000多年里基本没变。直至清末。

秦朝货币半两钱解析 秦朝钱币秦半两钱的特征

  秦朝的统一中国也推行了一系列的统一政策,比如法律、货币、文字等等。说到货币,之前各个诸侯国使用的货币样式都不一样,但是还是可以各国流通。直到秦朝统一后货币才全部统一。那么下面就跟随我一起看看秦朝统一的货币长什么样。
  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为政,自己铸行货币,齐有法化刀,楚有爰金和蚁鼻钱,燕有明刀,韩有方足布,赵有尖足布,魏有桥足布,秦有圜钱等等。钱币形状各异,轻重不一,并且有优有劣,换算困难,给当时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秦始皇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的政治家。他出于国家统一的需要,于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最终统一了全国的货币。
  秦始皇下令废除原各国的旧币,以秦币为基础推行新的货币制度。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及至秦,分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镒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半两其形制仿玉璧纺轮的圜钱形制而来,方孔圆形,逐渐成为中国制钱的规定模式。
  秦始皇不仅对货币的质、量、形、用有明确的规定,而且集中了钱币的铸造权,严禁私人铸钱。实际上秦半两在铸造技术方面并没有超过先秦各国的铜铸币,它的流通信誉是靠国家的法律来维护的。云梦竹简《金布律》记载:“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以丞、令印印,钱善不善,杂实之。……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
  早在秦惠文王二年,初次行用钱的时候就把钱币的铸造发行权掌握在王室手中了。秦钱不铸地名,正是铸币发行权集中的反映。秦始皇改革币制,一方面废除各大小诸侯的旧币,另一方面严禁民间私铸,巩固加强国家的铸币权和发行权,这也是秦始皇统一货币最重要的措施。
  古钱学家丁福保曾有诗咏秦半两:“千秋唯有长城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莫道区区仅半两,曾看刘项入咸阳。”
  刘邦和项羽都曾率军进入过秦都咸阳。项羽还烧毁了秦代的宫殿,在与刘邦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后,被刘邦打败。这两个人在这一时期还都使用秦半两。
  秦半两这种方孔钱,是秦始皇削平战国诸侯以后,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结束紊乱的币制,而统一施行的钱币。这种外圆内方的钱,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从而也就奠定了我国历朝铜钱的基本形式。这种半两钱重为古代的十二铢,古代以十黍为絫,十絫为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其实,它的重量没有那么准确。虽说货币由王室专铸,但往往随时而变,轻重无常,大小不一。如严格要求,许多半两钱是不够标准的。可见秦始皇颁布的度量衡,一时尚难以统一实施。史书记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项梁,就曾自铸秦半两大钱。秦始皇时半两钱直径为2。5——2。8厘米,重3——6克。但留传下来的实物直径也有大于4厘米的,最大的为6。8厘米,后者有人认为是假钱,有人认为是样钱。
  战国后期到秦代的物价是很低的,正常的粟价每石大约只有几十个钱,一斗米也只要三枚秦半两就够了。可见当时物价很便宜,钱价是贵的。有记载说,纵横家苏秦到燕国去,只要百钱就过了。还有记载说,萧何多送了两枚秦半两给刘邦,刘邦就非常感激,以致后来为萧何增加了封地。
  当汉高祖刘邦还是一个平民的时候,在他的家乡沛县(今江苏沛县)有个秦朝的属官萧何,就有几次用他的身份庇护过刘邦。等到刘邦当上了亭长,萧何还常常帮助他。当陈胜起义,各地响应,刘邦聚集了数十人,杀了秦朝的沛县县令。这时萧何、曹参等辅佐刘邦起义,推刘邦为沛公,征发沛县子弟,得兵三千,投奔项梁,项梁又给刘邦兵五千,将十人。刘邦就成为项梁部下的主力军。
  当刘邦率众军进驻咸阳时,有些官吏每人送他三枚钱,唯独萧何送了五枚。这时通行的钱当然是秦半两,三枚、五枚都指的是秦半两钱。可见当时铸钱不多,也不是任何事非钱不能办。大概当时取与之间常常就是几个钱。《史记》还记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既杀项羽,天下已定,接着便论功行赏。群将争功,一年多还不能决定。刘邦以为萧何功劳最大,封为酂候,食邑也多。其他的武将有点不服气。说萧何光用笔墨谈兵,并不去作战,为什么反而高升?刘邦说,你们知道打猎吗?知道猎狗吗?打猎,追野兽的是狗,而发指示的是人。现在各位能得野兽,只是“功狗”,至于萧何是发指示的,是为“功人”。这时武将们也不敢再争了。于是刘邦又封萧何父子十余人,皆食邑。并且萧何本人多增加2000户。这也有他当初多奉送二枚钱的缘故。
  秦始皇统一币制后,“半两”钱就成了全国统一的法定货币。“半两”钱外圆内方,无内外廓,背平无文;篆书“半两”二字分别列于穿孔两侧,钱文凸起,据说是丞相李斯所创,布局严谨,笔划方折,雅卓刚健。“半两”钱圆中有方,方外有圆,刚柔并济,静动结合,达到了匀称均衡之美的最高境界。
  “半两”钱的造型极具政治色彩,它是秦代“天命皇权”的象征。《吕氏春秋·圜道篇》:“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何以说天道之圆也,精气一下一上,圆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圆;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主执圆,臣主方,方圆不易,其国乃昌。”秦代的统治者认为外圆象征天命,内方代表皇权,把钱做成外圆内方的形状,象征君临天下,皇权至上,秦“半两”流通到何处,皇权威仪就散布到何方。
  “半两”钱上的数字体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秦“半两”重十二铢(秦代二十四铢为一两),直径十二分(3。2厘米),穿孔的边长各为六分(1。2厘米),这些数字都是六或六的倍数。“六”是阴阳五行中水的记数,如此众多的六出现在钱币上绝非偶然,是古人一种思想含义的体现。
  此外,从材料利用和制作工艺来看,“半两”钱的造型比其他任何形状都节省铸材,是一种最优化的选择,而且中间的方孔便于固定锉修。说明当时的人们在材料利用和工时效率方面都有过深刻的研究和探讨。
  总之,秦始皇为了统一大业所实施的措施是顺乎历史发展潮流的,是革命的,进步的。币制的统一,大大地便利了全国各地之间的商品交换和经济往来。它既有利于封建国家的赋税征收,也为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方便,同时促进了辽阔疆域内经济共同体的形成。秦“半两”钱在体现皇权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同时,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效率观念。它集实用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身,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以上是关于秦朝货币的相关信息,如你想了解更多秦朝文化,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