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币

钱币收藏家的故事,原来鲁迅也爱收藏古钱币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03 16:38:29 浏览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钱王币事:藏家郭秦

? ? ? ? 老兄郭秦,人称“钱王”,瘦高个,小平头,戴副眼镜,脸上总是挂着喜眯眯的笑。老兄虽过天命,家财不菲,但毫无这个年龄段成功男人的油腻粗俗之气,相反迟早见人总是一副文质彬彬、满面客气的谦逊形象,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一般。从他的外观上很难看出多少与钱有关的元素来。

? ? ? ? 1980年,年仅18岁的郭秦忍痛放弃高考梦想,顶替母亲端起了所谓的银行的铁饭碗。在日复一日重复枯燥的工作中,他竟慢慢地对那花花绿绿的人民币有了特殊的兴趣,收藏。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眼里,这应该是一件很傻又比较稀罕的事情。而郭秦陷入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当时每月仅二三十元的工资,对一个正当年的小伙子来说吃饭之后所剩本就不多,哪还有搞收藏的钱。然而对收藏的痴迷几乎使他丧失了理智,那就是班后干小时工挣钱。从帮人搬运东西到去装修队打杂工,从贴壁纸地砖到自己做工头揽活,几乎一整夜一整夜地不休息,白天还要正常上班,那时的郭秦可谓吃尽了苦头。极度的劳累使他得了急性胸膜炎,住院期间,还是父母蹬着三轮车帮他干完了剩余的活。但他所做还不止于此,基于上学时语文基础比较好,他又去写文章,利用班闲、饭后以及晚上工余不忙的时间没黑没明疯狂地写。好在他的文笔还不错发稿率比较高,仅在那段时期一个月稿费收入都赶上他的工资了。这些钱都被他拿去搞了钱币收藏。

? ? ? ? 1990年,也就是郭秦参加工作的第十个年头,突然一天,他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辞职下海,决定专心去干自己喜欢的钱币收藏事业。要知道在当时许多的大学毕业生在为端不上铁饭碗发愁呢。在众人的一片惋惜与不解中,他南下广州,从一户一户上门推销钱币礼品做起,吃过苦,挨过骂,受过骗。这一切他都坚持了下来,并且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当他在广州一切正顺风顺水的时候,他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北上京城,在金融总部聚集的地方去做钱币生意,北京不仅是金融政策制定的中心,更是金融货币发行的中心,那里大有可为。

? ? ? ? 初到北京,还是免不了在推销时与保安大哥们斗智斗勇,但郭秦凭借着自己的厚道和智慧与某金融大厦负责保卫的老总交上了朋友,老总还专门腾出了大厦的洗衣房给他住宿,结束了他进京几个月以来一直住依维柯货车的历史。随着业务的推进与扩展,热心的老总又把自己的一处空房借给郭秦住宿与办公,这一住就是三年。郭秦回忆,那里说是宿舍,其实除过沙发上睡人,其他地方都堆满了货品,累得几乎天天都是和衣而睡。每说到这里,郭秦总是满脸的感动,没有那个老总大哥的支持与鼓励,他也许在北京就坚持不下来了,这个老总现已退休多年,但却是郭秦时常挂在嘴边、记在心里的一辈子的好朋友。

? ? ? ? 又是三四年工夫,凭着对钱币市场的精准把控和对各个币种的准确预判,郭秦一时做得风生水起,在北京的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此时的郭秦,已不是刚到北京住在拉货车上的郭秦,也不是当年一整夜一整夜给装修队干杂活的郭秦,此时的他,已在北京的金融街拥有了三层商业楼,以及在起家的金融大厦附近的西三环拥有了两套住宅,并且常年在全国巡回讲课和签名售书了。同时,梦想已久的中国首家民间钱币博物馆也在金融街顺利开馆,实现了他作为一个收藏家“用钱币传承历史”的夙愿。此时,功成名就的郭秦也被业内人士尊称为中国“钱王”,对于这个称谓,一位圈内朋友的解释是,一则多年的打拼,家财万贯,是名副其实的有钱人;二则他专心于各类钱币的收藏,品类之多,规格之高,在国内屈指可数。对此,郭秦有些惶恐地说:我更喜欢听一些人对我“老师”的称呼。

? ? ? ?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居家期间,郭秦终于有机会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人生,30多年在外漂泊打拼的艰辛与困苦不时浮现在眼前。忽然,他迸发出了叶落归根,回家发展的念头,心随意动,不做过多准备便打马南下,回到了生他养他也是他事业起步的西安。去了回民街,吃了羊肉泡,城墙边听了秦腔戏,酒足饭饱稍事休息后,他便开始谋划在西安的事业。时值西安民乐园建了民间金融街,大力发展民间金融事业。满怀桑梓之情的郭秦,狠了下心决定重搭台子重唱戏,把在北京的钱币博物馆搬回西安。相比北京,西安的父老乡亲更需要这样一个博物馆来满足他们对这些从最高机关颁布的各种货币的好奇与欣赏。

? ? ? ? 2021年初,经过三个月的精心筹备,位于民乐园万达广场步行街的钱币博物馆隆重开业。博物馆大门外醒目处挂着已故著名画家,第五套人民币毛泽东画像作者刘文西先生生前为郭秦亲题的“有钱人家”牌匾,向人们无声地昭示着这里讲述的是钱币的故事。

? ? ? ? 走进博物馆,各类藏品琳琅满目,美轮美奂。在这里,可以看到以前经常在影视剧里见到的大侠们随手一掏的大块的马蹄金、马蹄银,也有秦汉以来到清末民国的秦半两、五铢钱、铜钱、银元。这里更有传说中的由前苏联代印的第二套人民币叁元版真钞(建国以后唯一流通发行的叄元面值币)和一张就价值一辆奔驰宝马的“大黑拾”(第二套拾圆钞),以及在业界流传甚广的“钱王”三张纸币买四层楼的神奇故事。在二楼,有的银行还可以找到本行百年前的一些实物遗存。如果有幸遇到博物馆四楼藏宝阁开放,还可一睹被称为镇馆之宝的“国钞”,国家唯一一次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七张七面值(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整版连体钞,也是目前国内存数不多且唯一公开展出的连体钞,随便一大张价值就近亿元。

? ? ? ? 博物馆还专门开辟有红色金融展区,展示了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建国前各个时期的苏(维埃)币、根据地币、边(区)币,以及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时的人民币全(图)样。这些钱币从侧面也反映出了革命战争的艰苦卓绝,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见此,我对老兄顿生敬意:难得你一个生意人能这么关注这段红色货币史,并专门设区展示。老兄意味深长地说:从西安到广州,从广州到北京,多年的打拼,使我热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我们现在的一物一件,都是老一辈无产革命家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的今天太来之不易了。老兄接着说:目前我们博物馆已有三名党员,我正在向政府申请,想在博物馆成立一个党支部,希望在党的领导下把钱币博物馆的事业做得更加兴旺,现在,这里也是红色金融教育基地,每天来这里参观,接受红色金融教育的人络绎不绝。我笑道:没想到你的思想觉悟这么高。老兄道:一部钱币史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我办博物馆不为挣钱,只是想通过钱币来展现我们的文化、历史和传承,我所做也只是希望后人能铭记历史,以史为鉴,不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再饱受内乱、侵略和饥寒之苦,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去努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 ? ? ? 说这些话的时候,老兄仍如学生刚回答完老师的问题一般,有点羞涩地看着我。这一刻,我惭愧了,我也觉得我世俗了,因为在与他交往的过程中,我仍会时不时地拿土豪、暴发户的帽子试着给他戴一戴,现在看来,这些帽子实在不适合他。

? ? ? ? 手握万千财富,胸有家国情怀。这就是郭秦,简单而质朴。

? ? ? ?



? ? ? ? 周孝军,别名子车,男,70年代中期生人,高经师,兼职硕导。喜文字,好书法,乐茶趣,以准文化人自居。研于金融,且以为生计。

收古钱的故事

20世纪90年代初,古钱币收藏家赵淑军听说河北农村有一户人家有古钱,便马不停蹄地赶去。搞收藏经常要靠捡漏才能得到珍品,因此不能放过每一次机会。 到了那里,卖家听说了赵淑军的来意,便搬出一个坛子,一堆钱币“哗”地被倒在了桌上。“你看吧,要几枚?”卖家问。赵淑军一看,都是秦朝的半两钱,很普通。但跑这么老远,不能空手回啊,就问:“多少钱一枚?”卖家不知道行情,怕开低了,始终不开口。 两人就这么僵着,赵淑军随手又扒拉一下这堆钱币。不经意间,他发现了一枚珍品。只看了一眼,他就不敢再看了。因为经验告诉他,如果你盯着看,那对方就知道,这枚钱肯定非同寻常,价格就很难谈了。 赵淑军立刻转开目光说:“在北京,这个我们顶多卖15元,在您这儿顶多也就值10元。”卖家一听不干了。 “那您想卖多少钱啊?”赵淑军继续追问。 卖家开始瞎喊价:“100元一枚!”赵淑军摇摇头走了。 第二天赵淑军又去,他不提价钱,先跟卖家谈感情,说“以后您上北京,我带您玩儿去,逛长城、颐和园”,把卖家说得很开心。接着,赵淑军话锋一转:“我快要回去了,您怎么也得给我带回点儿念想,不能让我白跑一趟啊?” 卖家说:“你要这么说那就再看看吧。”卖家又把钱币倒在桌子上,并要求只能挑5枚。赵淑军一边翻,一边跟他谈价,愣是砍到了30元一枚。此时的赵淑军,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砍价只为了分散卖家的注意力,他其实在找昨天看到的那枚珍品。赵淑军就这么随手翻腾,不仅找到了,而且又发现了一枚值钱的钱币。他不动声色地就把那两枚钱儿移到了自己的视线范围内。赵淑军认认真真地挑出5枚说:“就这5枚了。” “拿来我看看。”卖家突然说。说完,卖家把那5枚钱儿装兜里不卖了。 这位卖家还真是聪明,此刻他想:“你是行家,你认真挑的肯定值钱。我现在不卖给你了,你肯定还得磨我,这么一来,价钱就得由我说了。”但卖家心里也不敢打包票,于是,他又让赵淑军挑,如果赵淑军不挑了,那就说明这5枚钱儿的确值钱;要是赵淑军还能挑出来,那就说明这5枚钱儿真就没什么特别的。 赵淑军又拿了5枚说:“就这5枚,您看行不行?” 卖家一看这次赵淑军真是随便挑了5枚,心想:“看来之前他挑的那5个钱儿,的确没什么特别。干脆卖你得了。” 这时,赵淑军着实在心里捏了把汗,实际上他就是试探一下,第一回和第二回挑的都是普通的钱币。他怕把那两枚好的挑出来,卖家说不卖,他可就白忙了。 接下来,赵淑军说:“得了,30元一枚,5枚150元。我给你150元。”赵淑军掏出钱来,“啪”地拍在桌子上,但这钱先不给卖家,放在那儿吸引着卖家――150块钱在那时的农村,可不是个小数目。 这时,卖家果然将目光移到了钱上,警惕心也就松了许多。而现在,那两枚珍品还在桌上放着。 赵淑军心里紧张得要命,万一这次要是不成,可就没机会了。于是,赵淑军抓起那150元钱,一把塞到卖家怀里:“150元,我不讲价啊,再饶我俩吧,行不行?” “行,饶俩吧。”卖家说完,赵淑军立即把那两枚珍品钱币拿了起来,装在兜里。至此,他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扇面趣谈·张乃骥

扇面趣谈·张乃骥
张乃骥(1900~1949 ),字叔驯,号齐斋。浙江湖州南浔人。现代著名实业家、古钱币收藏家。其父张钧衡(字石铭)除继承祖业经营丝绸、盐业外,在上海开设慎大钱庄和东南信托公司,并经营房地产业,对书画、碑刻、奇石、书籍十分爱好,是杭州西泠印社的发起人和赞助人,还是南浔四大藏书家之一,聚书达10万余卷。张钧衡1927年去世后,其七子张乃骥分得了巨额家产,于是有了收集古钱的资本。由于家学渊源,他见多识广又精于鉴别,所以收得了不少珍品。当时中国泉坛最负盛名的三大收藏家,有 “南张北方巴蜀罗” 的誉称,即上海的张乃骥、天津的方若(字药雨)和四川的罗伯昭。张乃骥曾经为《泉币》杂志和上海钱币学社的兴办尽了不少力。他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去了美国,其很多藏品不知所踪,据说大多现仍在美国。
集拓古钱制扇面
张乃骥不仅终身以收藏古钱币为职业,而且喜欢用古钱珍品的拓片制作扇面。这种别具一格的古钱币“集拓扇”,可以起到结交收藏界朋友和宣传古钱币知识的作用。
张乃骥从不屑于收藏那些普通钱币,专门高价收购稀有品种,故藏有不少海内孤品。北宋的“靖康钱”因仅铸造了一年而闻名,铸量很少,版式却又非常复杂,极其珍稀,张乃骥收藏得最多,成为民间集藏之冠。张乃骥曾于20世纪20年代末访日,在日本古泉界引起巨大反响。

张乃骥藏古钱集拓扇

原来鲁迅也爱收藏古钱币

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但是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 古钱币收藏家 。

鲁迅收藏钱币的起因

民国时期, 中国涌现了一大批古钱收藏家 。他们中有风流倜傥的官宦子弟,也有富甲一方的实业家,甚至还有当时鼎鼎大名的学者,其中很多人都成为了 古钱、古玩收藏与鉴赏的大家 。

和时下国人收藏的出发点有所不同,民国时期的大多数藏家是因 强烈的历史情怀而做收藏的 。

大概是从 1912年 开始,鲁迅开始迷上古钱币收藏。这一年,32岁的他应邀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同年,他前往北京任社会司科长,奉命督导恢复 京师图书馆 (今国家图书馆前身)和筹办 历史博物馆 。这些事情都记载于 《鲁迅日记》 中。

鲁迅先生的古钱币收藏,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把 收藏古泉 、 广泛涉猎钱币知识 和 钻研钱币理论 紧密结合在一起。



鲁迅一般去哪里“捡漏”?

鲁迅先生具有丰富的钱币知识,所以他时常在 北京琉璃厂 和 “小市” 捡漏。



最初,一些 破落官宦之家的后 人 会拿家里的东西出去变卖,但因面子等原因不愿在公开场所出售,只有在天不亮、晓色稀微的时候,偷偷拿到偏僻小地方变卖,这样的市场被称为 “晓市” 。随着市场越来越成熟,“晓市”便成了“小市”。

鲁迅是如何收藏古钱币的?

一次,鲁迅先生在小市地摊上的大堆宋钱中发现了一枚 “端平通宝”折三钱。 这种南宋钱较为稀有,普通收藏者难以发现。鲁迅先生以三十个铜元买下后,高兴地连连称“佳”。



1915年2月12日,鲁迅先生见一农民打扮的人在摆地摊,摊上发现了一枚 王莽时期的“壮泉四十” ,这是王莽执政期间铸造的极品。他当即以20铜元买下,并在日记中记载:此币“ 系伪造品 ”。由此可见,鲁迅对钱币鉴定也具有相当功底。



鲁迅对钱币的研究考证

在现存的十四卷《鲁迅日记》中,有关古钱币的记载就有 四十多条。 记载显示,鲁迅先生 购入的古钱达170多枚 ,其中明确标出名称的钱币 约50余种 。



鲁迅先生不仅热爱收藏古币,还注重 考证和研究 。他购买了许多钱币书籍,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钱币图录 《泉志》 。在一卷1936字的泉志手稿中,他记录下了 1311种版式的历代钱币 ,上接唐代五代十国、下至明末永历。



这些泉志手稿和日记在经历艰难的岁月后,由鲁迅夫人许广平悉数捐赠给了 北京图书馆 (现 中国国家图书馆 ),成为了国家一级文物。

2012年出版的《鲁迅泉志稿图释》正是由这些泉志手稿整理而成。该书分为 鲁迅泉志稿 、 泉志稿图释 、 鲁迅钱币日记 和 钱币日记图注 四部分,展现了鲁迅先生对钱币的潜心研究。

古钱币收藏家的简介

  近几年来,古钱币市场越来越火,也出现了很多的古钱币收藏家,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古钱币收藏家的简介,一起来看看。

  古钱币收藏家的简介   蒙奎达
  从牙缝里挤钱买古钱
  初次见到蒙奎达,是在他的家里。虽说是家里的环境不是很好,可却藏了不少宝。如他收藏的古钱币珍品,“中国古钱币五十珍之一”的元代大朝通宝、金朝太和通宝母钱、唐代的大历元宝等。曾有多人想买他收藏的古钱币,都碰了一鼻子灰,以致天津玩古钱币的人都知蒙奎达不卖古钱币。蒙奎达玩古钱币已有30多年的历史,对于经济条件一直不是很好的他,其收藏路称得上是坎坷连连,其买古钱币的钱,用他的话说都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有时,看到中意的古钱币,却无力购买,以致错过了不少好钱。收藏之路虽然充满遗憾,但用他的话说是:生命不息,收藏不止。
  王定祥
  天津第一家私人藏馆
  天津有一古钱币藏家王定祥,其藏品每天都在展示。原来他建立了一家古钱币私人藏馆——泉香阁,其馆内现藏有上到殷商的各种贝币、战国时期的各种刀币、布币,下至我国各时期发行的各种纸币和近几年发行的金银币,以及人们喜闻乐见的历代花钱(压胜钱)等3000余种,近万枚钱币,可谓是琳琅满目。
  王定祥的藏品中有不少珍品,如顺昌银号元宝、一刀平五千、康熙罗汉钱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其藏品中有一枚连孔府博物馆也无实物的孔府“一品当朝”之信物“荣华富贵”钱,为了考证此枚钱,他三下山东。最近,王定祥正为新馆的筹备忙着,用他的话说是为了让其藏品全部展示出来,让参观人参观时比较方便,与更多的泉友交流收藏古钱币经验。
  邱思达
  爱捐钱币的人
  邱思达自称自己在“玩”钱币,在他把大多数精品捐给了各大博物馆之后,到了无钱币可“玩”的地步。于是,只好“痛改恶习”,开始潜心钱币的研究,并且颇有成果。著有《中国近现代铸币图说》、《古钱百咏》等。
  王宗发
  古钱币理论与实践共享
  王宗发是远近闻名的古钱币专家,与他聊古钱币,你会发现他对各个朝代的是一目了然,经询问得知,原来在他心里已有一个古钱谱,这是他多年刻苦钻研的成果。王宗发不是一个空谈理论之人,而是一个理论联系实践之人,用他的话说,是先收藏钱币,后才去钻研钱币知识的。
  他的家里藏有不少精品,如白铜的宣和通宝母钱,白铜铸造的比较稀少(宋代的宣和通宝大多数为铁、青铜铸造);丰业银行伍圆样票,此张纸币不可多得,因为据记载,丰业银行只发行过壹圆的纸币。
  收藏家最爱的古钱币   大清铜币版式繁多,尤以当十者为最。多位清帝在位时发行过铜币来作为流通货币,铜币的使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双旗币,民国政府发行的铜币。民国发行的铜币与清最大的区别是龙纹被换成了由稻穗组成的嘉禾纹。各省铸造的铜元大多为两面叉的国旗图案,并有“开国纪念币”或“中华民国铜币”字样。
  1911年12月29 日,经辛亥革命后,已光复的17省代表在南京推选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令财政部行文,同意鼓铸纪念币,并命令其余的通用银币新花纹,
  光绪元宝是大清光绪年流通大面值货币之首,是我国首批引进海外技术的印发流通货币,对于现今也蕴藏了一定历史意义。
  宣统三年大清银币,是清末币制改革的产物,版别多式,设计新颖,制作精良,历为钱币爱好者的珍藏品。宣统三年大清银币有不同版式,其中长须龙、短须龙、大尾龙比较稀少。

“吃药、交学费”,在收藏界有什么含义?

银行推行的“一元券硬币化工程”着实让钱币收藏市场大火了一把。以至于不少人开始在家中翻箱倒柜,极力的寻找老钱币,其中,当红的主角莫过于硬币界的“五大天王”和“四小龙”。但是,钱币收藏火热的背后却深藏着不为人知的巨大骗局!
以次充好,在网络交易时代,想要以次充好实在太简单了,只需给钱币拍照的时候,调一下光线,找一找角度,来一张钱币的靓丽“艺术照”,看起来美轮美奂,收到货以后才发现惨不忍睹。
实在缺德,但很遗憾,目前以这样的手法卖钱币的人绝不是少数,如果你不了解底细,买了就吃亏上当。
表演过程如下:首先,有一个人在某个论坛网站开贴求购某个品种,开出高价收购。这个品种一般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往往是一些不被人关注的品种,目的是吸引大家的注意。然后,在另外的网站论坛,会出现出售此品种的卖贴,此卖贴的出售价明显低于刚才说的收购价,让人误以为有便宜可占,不少人会出手购买还以为捡了漏。
但实际上,这个品种在出售完毕后,就会销声匿迹,双簧的目的无非就是出货。一般人会把收购价当做参考,认为收购价就代表了此物的价值,所以很容易上当。
网上有人开价3万元求购一卷02年的兰花一角。一时间,02年兰花一角吸引了大量关注,有人也开始趁机宣传,从造币厂出厂包装日期到造币厂的内部消息,最终得出结论,02年兰花一角极为稀少,是罕见珍品,3万元一卷都求之不得,这就是证据!
有些人按耐不住,开始接盘了,在2万多的价位成交了一些原卷,但因为价格实在太高,成交量很小。紧接着大量货源涌出,价格一落千丈,从最初的3万元一卷直跌到400元,而且还无人问津,从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整个过程,持续了一两年的时间,而且前戏十足,铺垫充分,让很多经验不足者损失惨重。我当时经验不足,在一万多的价位买入,至今回本遥遥无期。
买的东西很不值钱在收藏界就叫做吃药交学费
吃药应该是就当白买了,交学费应该是买到假东西了
就是在不是很懂的时候花了钱却买到假的东西或不值钱的
吃药、交学费”,在收藏界就很深刻了呢,你不懂你就得挨打吃药花钱买教训
在收藏界,有这样一个俗话叫交学费。这个词听起来很普通。事实上,这意味着被骗,买了假货。对于新手收藏家来说,交学费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他们缺乏远见和经验。他们在成为收藏家的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遭受损失。今天,都铎告诉你两个关于交学费的真实故事。
辽宁有一位刘老太太。她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从2009年开始,不知道为什么,但她很喜欢去古玩城和文物市场淘宝。她自己买了相关的书,在家里认真学习。然后把书拿到古玩城和文物市场,根据图片选择“珍品”。就这样,她花了15万元,买了很多“珍宝”。听到行家的话,刘老太才意识到自己买了一房假货,15万元交了学费!
听了这两个关于新收藏家交学费的故事,你一定感触颇深:为什么收藏市场上有那么多赝品?为什么肆无忌惮的小贩会坑害那些诚实的人?事实上,不仅新手收藏家容易上当受骗,收藏界的精英专家也难免见怪不怪。究其原因,除了无良的造假者、小贩骗人、编造故事卖给收藏家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藏品来源本身模糊,真伪难以鉴别。总之,在征集的道路上,交学费多少是一件会发生的尴尬事。最后,都铎以书画收藏品为例,谈一谈新手收藏者应如何尽可能少花钱?
首先,购买名家书画作品时,只看事物的真伪,很少相信事物背后的故事。如果事情是真的,后面的故事应该当作轶事来听;如果事情是假的,后面的故事应该当作笑话来听。因为有些故事也是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制作精良的故事会让买家跟随讲故事者的思路。当我进入收藏领域时,我陷入了一些“故事”陷阱。比如,这幅画是某个家族的遗物;卖家是迫于债主或股市的压力,急需用钱;这幅画以前是从文物商店买回来的;这幅画是政府从贪官家里抄来的等等,故事有很多种,图案不断翻新。所以我们只能固守任何一个故事而不去听。我们可以从作品本身找到鉴定的依据。

美国1933年20元双鹰金币的传奇故事?

改革金本位,没发行,稀少,所以超珍贵。
有一枚拍出了7百9十万美元的天价。
  1933年“双鹰”金币面值20美元(约35新元),被硬币收藏家称为“圣杯”,凸显了它近乎神话的地位以及使它变得如此珍贵的特殊历史。
  金币是被一名通过电话投标的匿名人士以660万美元外加100万美元的买家费标下。苏富比较早时估计,金币的售价介于400万美元到600万美元之间。
  一枚1804年的银币过去以420万美元售出,创下一枚硬币的最高售价。不过,现在金币的售价已打破了这个记录,并比银币的售价多出近两倍。
  虽然这枚双鹰金币已晋升“天王级”地位,它的起源却是出奇的平淡无奇。
  费城造币厂1933年铸造了近50万枚的双鹰金币,而前天出售的这枚金币并没有带有任何瑕疵或特别标记。这两个特征通常使一枚硬币变得格外珍贵。
  不过,同一年,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取消金本位制,因此所有45万5000枚双鹰金币从未进入市场流通,而是被下令熔化掉。但据知,其中10枚金币“逃过”熔化的命运,落入世人手中。
  由于双鹰金币从未被发行成为正式货币,人们不能合法拥有它们,因此10枚“漏网”金币的其中九枚最终在1940年代和1950年代被起获或交还给美国特工处。
  不过,第10枚金币仍是“漏网之币”。
  1944年,埃及外交官代表非常喜欢收藏硬币的国王法鲁克,向美国财政部申请把这枚金币带出国的准证,结果该部门官员竟然“不识宝”而批准。
  1954年,金币成为开罗一个拍卖会目录表上的拍卖物。美国联邦特工把金币收回,但它后来又神秘失踪。
  1996年,一名伦敦钱币交易商芬顿试图把这枚金币卖给假冒为收藏家的联邦特工时被揭发而遭起诉。芬顿在长达五年的官司中坚称是以真金实银购得金币。
  美国当局最终同意让金币成为私人收藏品,它因此成为唯一由私人收藏的双鹰金币。
  今年6月6日,美国加州长堤市2002年国际钱币展销会揭幕。在这届展销会上,有一枚美国政府委托苏士比公司拍卖的1933年20元双鹰金币孤品展出,引起全世界收藏、投资、钱币界的关注。这枚全球最具传奇性的钱币,卖前估价为400—600万美元。
  那天清晨,我和友人驾车前往参观。进入偌大的展厅后,即被苏士比公司设置的特殊展台吸引住,上面有巨型旋转广告,台中是一个立式防弹玻璃柜,内中竖放着这枚世人瞩目的金币实物,两侧有4名佩戴枪支的警察保卫。我经过了安检后,跨上了展台,目睹了该币的丰采。
  这枚金币直径34毫米,重33.436克。币的正面是自由女神,一手拿火炬,一手拿橄榄枝,背景是太阳放射的光芒,边缘有代表48个州的48颗星。背面是展翅飞翔的雄鹰,它象征为美国。自由女神下端右侧镌有“1933”铸造年份。(注:美国称20元金币为双鹰)这种图案的双鹰金币,是1907年由美国著名雕刻家奥加斯托重新设计的,它一直生产到1933年。就在这年,由于美国经济衰退,罗斯福总统下达6260号行政命令,停止铸造、发行金币。但在这项命令下达期间,造币厂已有近50万枚1933年20元双鹰金币铸造出来,但它们均未发行,一直保存在美国造币厂保险库内,直至1937年才被销毁。
  事实上,这批金币没有全被销毁,原来,当时造币厂一位负责销毁工作的“内贼”私自留下了10枚金币。但这件偷窃案直到1944年才被发觉。其经过是这样的:有一位记者偶然发现一家拍卖行将拍卖一枚1933年20元双鹰金币,但他不知道有这年份的金币存在,故去财政部询问,以致引发了美国特工局的调查,特工顺藤摸瓜,终于很快抓到了这个偷金币的“内贼”。根据美国法律,对这类犯罪要在一定时间内起诉有效,但现在期限已过,故不能定罪。美国政府虽对这名偷金币的贼奈何不得,但这些被偷去的金币却属于美国政府的财产,必须找回归案。于是,在此以后的8年中,特工局陆续找到了9名金币的藏主,他们的金币不是被没收就是主动地上交,这9枚金币也都被销毁了。
  那么,这最后1枚是怎样幸存下来的呢?原来,这枚金币流落到了埃及。就在1944年美国特工局发现这些金币被偷窃的前夕,埃及国王法鲁克已买下了这枚金币,并已向美国财政部申请这枚金币的出口许可证。岂知当时财政部的官员没有留意到这种金币根本没有发行过,就批准了法鲁克的要求。于是这枚金币合法地成为埃及国王的收藏品。后来,美国政府发现这一错误,曾试图要回这枚金币,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外交上的种种原因,收回金币的努力未获成功。直到1954年,埃及国王法鲁克被推翻,新成立的埃及共和国政府委托苏士比公司拍卖前国王的各种名贵收藏品,拍卖进行了整整9天,仅珍罕的金币就有8500枚之多,内中就有这枚1933年20元双鹰金币,其时它已成为孤品了。美国政府及时发现了这枚金币将被拍卖,要求埃及政府停止拍卖它,并立即将其交还美国。埃及政府虽然把这枚金币撤出了拍卖,但并未归还给美国政府,它却从此后又神秘地失踪了。
  1966年,有一位名叫史蒂芬的英国钱币商出现在纽约,他身上带有这枚失踪了近半个世纪的1933年20元双鹰金币,他这次来此地是想将这枚金币卖给一位美国的钱币收藏家。但他没有想到,这位买家竟是美国特工局侦探伪装的。史蒂芬承认这枚金币是埃及国王的旧藏。就这样,人被逮捕,币被没收。虽然美国政府最终将金币擒拿归案,但是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了结。史蒂芬决定与美国政府打官司,这场官司打了整整5年,终于在2001年,双方同意庭外和解,并达成以下协议:美国政府是这枚金币的合法拥有者,但是这枚金币将不再被销毁,而由政府合法发行及卖出。另外,这枚金币的最终拍卖价还必须加上该币的面值20元,于是,这枚金币就将在70年后,名正言顺地成为了流通货币。从此,这枚合法铸造,非法拥有,不应存世,但又存在的1933年20元双鹰金币,终于允许被人们可以合法拥有和收藏了。
  7月30日,苏士比总公司在纽约单独为这枚举世无双的金币举办了拍卖会。该币起拍价为25万美元,经过激烈的竞争,终于以66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280万)落槌,加上百分之十五手续费,共为759万美元,另需加上该金币的面值20元,一举成为全球最昂贵的钱币。

黄义涛收古钱币是骗子

是的,黄义涛是古钱币收藏领域的骗子。他通过虚构身份和背景,以及编造虚假的故事来吸引受害者的注意,并骗取他人的钱财。因此,建议在交易古钱币时谨慎对待,避免受骗。
资古收藏协会黄义涛,到去骗钱,在朋友圈里发到处收藏品是虚假的视频,他也骗了我1598元。
是骗子。黄义涛是一名被曝光的古钱币骗子,曾在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声称是古钱币收藏家,并以高价收购古钱币,实际上是通过欺骗、诈骗等手段骗取他人的钱财。黄义涛的骗局主要是通过虚构身份和背景,以及编造一些虚假的故事来吸引受害者的注意。

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故事

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故事

  61岁的马未都,赫赫有名。他渊博,生动,又极富个性。他清高,狂傲,又精明透彻。他一直活跃在江湖,江湖上也始终有他的传说。

  有人羡慕马未都腰缠万贯,有人仰慕他博学慧眼。而从一介草根晋级为国宝级文化学者,他靠的其实就是两个字:精准。
  他的人生,说传奇毫不为过:从编辑、作家、影视编剧,到文物鉴赏家、博物馆馆长、奥迪英杰汇文化大使、脱口秀主讲、文化名人,最终名利双收。
  他是怎么做到的?
  1981年,26岁的马未都还是一名机床铣工。作为文学爱好者,他写了篇爱情小说《今夜月儿圆》。《中国青年报》整版刊登了这篇小说,谁都没想到,马未都的命运从此改变。
  小说发表后,马未都被调任为《青年杂志》的编辑。在文学最璀璨的时代,这是个特别优越的身份,哪位读者投稿,他随手写一句“稿子可以,你来一趟”,别人就乐颠颠地来见他了。他就在那时发掘了王朔、苏童,办公室的常客还有刘震云、莫言等人。
  在编辑之外,马未都也一直在坚持创作,而且成绩斐然,中青社曾为他和顾城举行过大型座谈会,他代表小说,顾城代表诗歌。
  而就在文学事业如火如荼时,马未都却选择了江湖隐退。
  他说:“我原来觉得文学神圣得要死,误认为我可以一辈子弄文学,后来只干了十年,在看到文学兴盛和衰退的速度、看到文学业内那种龌龊的嘴脸后就放弃了。”
  1990年,马未都从文坛消失,进军影视圈,跟王朔、刘震云等人,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马未都担任秘书长,随后推出家喻户晓的《编辑部的'故事》。
  随后,“海马影视创作室”制作了《海马歌舞厅》。片子还未拍完,影视事业也正如烈火烹油,马未都却在攒足第一桶金后,渐渐淡出影视圈,一头扎进了当时还很冷门的古玩收藏领域,开始了淘宝之旅。
  “文人马未都”变成“商人马未都”,这是他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型,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
  当时,中国古玩市场还处在萌芽阶段。马未都的寻宝历程只能从“菜市场”开始。那时候菜农来北京卖菜,顺便会捎上自家最值钱的老物件。马未都从两块钱的“官窑”开始买,直到它升值到20万。“那时你去地摊上,满地都是宝贝,我只是在宝贝中进行挑选。”
  1982年,马未都用1600元买下了第一件正式藏品——四扇屏。自此,他的收藏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摊上淘到的瓷器买回家,他躺在被窝里,一宿一宿地摸着看。“一是养眼,二是琢磨。”在大多数人尚未意识到艺术品价值的时候,他已经“入道”深矣。
  这段时间,他成功地混迹在地摊中“捡漏”。淘到一个雍正官窑的盘子。1987年,这样一个盘子不到500元人民币(当时公务员的收入每月只有二三百元),今天,已经拍卖到了几十万,甚至几百万。

中国第一张纸币

纸币的起源在我国至少已有1000年的历史。最早的纸币,是从北宋初年在四川成都开始流行的,它是世界上最早流行的纸币。
成都在北宋时期是一个商业繁荣、商品交易发达的地区,然而最初使用的交换货币是铁钱。这种铁质的钱虽然很重,但价值却很低。据说当时人们要买一匹布,须带上的铁钱约七八十斤重,遇上大买卖就更麻烦了,这对于商人来说极不方便。
铁钱的使用不便,促使一些商人在交易中发明了一种制楮(纸)的卷。他们在楮卷上暗藏标记,隐蔽密码,并以此代替铁钱,从而大大不便了商人们的商品交易。当时这种楮卷被称为“交子”,它的性质与现在的存款凭据相近。
有了“交子”的流行,就有了商人所开设的专门经营“交子”的铺子,使用交换时需要交纳保管费用等。但有的商人惟利是图,乱用客户的钱,以致发生纠纷。于是顺分元1005年前后,益州(即成都)知府对所有“交子”铺进行了整改,统一由十余户富商经营,但还是发生了一些争端。
宋仁宗圣元年(1023年),“交子”改由地方政府垄断发行,并禁止民间私造,设置了益州“交子务”,发行“官交子”。成都的府河边过去有条小街名叫“椒子街”,据说原为“交子街”,是“交子”铺曾经聚集的地方,后因谐音,讹为今名。
1105年,宋代朝廷将“交子”改称为“钱引”,并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通用。到了元代,进一步完善了纸币制度。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来到中国后,发现了元代使用的纸币,于1298年撰写的《马可 波罗记》中,详细介绍了我国纸币印制工艺和发行流通的情况。从此,欧洲人了解了纸币。美国学者罗波特 坦普尔说:“最早的欧洲纸币是受中国的影响,在1661年由瑞典发行。
曾在四川广泛使用过的“交子”,迄今尚未发现其实物。据说,著名的传世北宋“交子”钞版已被日本人所收藏。
“交子”作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发行最早的纸币,在印刷史、版画史、货币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一张纸币为何诞生在中国寺庙

北宋时期,益州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历史考证是诞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一带,但是具体诞生地点却始终是个谜,国内外学者始终争论——不休。为了弄清“交子”诞生地的确切位置,当地一批好奇的钱币收藏家和学者,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行动。
经考证,西南财经大学货币证券博物馆詹星认为,成都市
的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以下简称中铁二院),就是当时制造“交子”的地方。“中铁二院”在北宋时期竟是一座寺庙,造钱工厂为什么要选在寺庙里进行呢?
900年来,“交子”诞生地始终是个谜
据专家考证,“交子”最早是以私下流通的形式出现的,所以又称“私交子”。著名经济史专家、西南财经大学货币证券博物馆馆长刘方健介绍说,北宋初年,成都一带商业十分发达,通货紧张,铁钱却流通不畅,于是当地16家富户开始私下印制一种可以取代钱币、用楮树皮造的券,后来被称作“交子”。当地政府最初想取缔这种“新货币”,但是这种“新货币”在经济流通中作用却十分明显,于是决定改用官方印制。
但是这两种“交子”的诞生地却一直没人发现。此次发掘行动的参与者、钱币收藏家詹星说:“作为一名钱币收藏爱好者,我每次外出学术交流,外地同行和外国友人听到我是成都人时,都会向我打听‘交子’的诞生地,每次我只能支支吾吾对付过去,有时候弄得特尴尬!”另一位钱币收藏家傅先庆也表达了同感:“前段时间,沿海城市的一位学者声称‘交子’不应该诞生在成都,而是在当地,这让我们成都的钱币专家特生气,但也很无奈,因为拿不出有力的证据反驳呀!”当地的一些专家学者及研究机构,也希望能早日解开“交子”诞生地之谜,于是他们开始了有组织的查证发掘行动。
历史考证,“交子”最早在成都万佛寺内印制
过去的研究者曾认为,成都东门的“椒子街”应该是当时官方印制“交子”的地方。因为《成都城坊古迹考》对成都东门“椒子街”有这样的解释,“一说街名曰‘交子’,以宋代尝设交子务于此。”
但是当地的货币收藏家对此说法提出了质疑,因为根据《成都金融志》中的文字解释:“北宋益州的‘交子铺’实为四川历史上最早的货币金融机构,而益州的交子务则是最早由国家批准设立的纸币发行机构。”显然,说纸币发行机构就是印制地,是没有依据的。也就是说,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椒子街”就是“交子”的诞生地。由于“交子”诞生已900多年,又无具体的实物考证,只有从文献资料中查找。
早在3年前,货币博物馆的詹星就开始从历史典籍入手,查找“交子”的诞生地。他从图书馆找来《全蜀艺文志》,查到了元代费著的《楮币谱》中有一段文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增1员;掌典10人,贴书69人,印匠81人,雕匠6人,铸匠2人,杂役12人,廪给各有差。所用之纸,初自置场,以交子务官兼领,后虑其有弊,以他官董其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使特置官一员莅之,移寓城西净众寺。”
这说明官方发行的“交子”印制地就在城西的净众寺,不过经过了900余年,现在的成都早已没有什么净众寺了,怎么找呢?后来,经过四川南充市的学者丁祖春的帮忙,詹星的查证又深入了一步,原来,净众寺最早建于东汉桓帝延熙年间,六朝时名为安浦寺,唐时名为净众寺,宋代换名净因寺,元末明初更名为万佛寺,明末张献忠进川后毁于战火,清代康熙初年重建,仍名为万佛寺,地址就在成都西门金花桥侧。
对照地图,如今“中铁二院”正是清代“万佛寺”遗址。
可是今天的成都仍然没有万佛寺这个地方,也不清楚什么方位,查找暂时陷入了困境。正在迷茫困惑之际,原成都市金牛区文管所所长姜易德获悉后指点迷津,万佛寺就靠近西门外府河旁,在通锦桥附近,毁于上个世纪50年代,曾留下了一些精美文物被收藏在四川大学博物馆,而现在“中铁二院”就是万佛寺旧址。
后来,钱币研究专家张善熙提供了清光绪五年《成都城防图》,与现在的《成都城市地图》对照,今天的“中铁二院”正是清代的“万佛寺”遗址。
与此同时,另一位钱币收藏家傅先庆从小生长在万佛寺旁,傅老回忆说:“我家离通锦桥不远,旁边就是万佛寺,寺庙周围有参天古树,周边还被小溪包围着,小溪上游安装有高大的水车,不停地旋转将小溪的水提上岸流向寺庙使用。离寺庙不远处还有一水碾,是专用来碾压造纸原料的。小时候,我经常到寺庙前的土地庙里玩耍,和老和尚聊天。抗战期间,树德中学曾疏散至此。1947年被改建为成都理学院,解放后该校被合并到四川大学。上世纪50年代,中铁二局和中铁二院落户通锦桥和马家花园一带,万佛寺就被占用了。”
文字记载,官“交子”才属国家法定货币
在这次查证“交子”诞生地的过程中,傅先庆老人凭借着旧时记忆,将原来万佛寺一带的建筑绘成了一张地图,与张善熙提供的清光绪五年《成都城防图》所标注万佛寺进行对照,结果发现与万佛寺所在地是完全吻合的。
不过,万佛寺后来却因为城市建设等原因被拆除了。刘方健告诉记者,在50年代,因为修铁路,万佛寺被中铁二局的一个设计院所占用,寺庙也被彻底拆除,半个世纪后,现在这里已成为繁华的中心城区,难怪现在的成都市地图里,已很难再找到它的踪迹了。
但是,可以确认的是,“官交子”的诞生地就是现在成都市的中铁二院所在地。同时,参与考证的专家也强调,“私交子”诞生得比“官交子”更早,但“官交子”才属国家法定货币,具备完全的货币职能。而最早的“私交子”只具有部分货币职能,不属于信用货币,《楮币谱》开篇名义就写明了“私交子”流通中的弊端。“私交子”虽然功不可没,是世界纸币的源头,但由于缺乏实物和文献对其印制地的记载,因而无法考证。而“官交子”印制地文字记载很清楚,称它为“世界上第一张纸币”没有不妥之处。
背景知识:在庙里“造钱”有科学依据
纸币是纸张制作,但为什么偏偏要选在寺院里呢?
四川大学原历史系教授陈恩元认为,制造“交子”最重要的是纸张,其制作方法是用楮树皮浸泡在石灰水中多天,使楮树皮软化和漂白,再用清水浸泡,经过碾压成为造纸纸浆。同时,造纸需要大量的进水和污水排放,造出的纸又需要晾晒,因此,造纸作坊必须建在有天然来水和宽敞的地方。而万佛寺地区恰好符合这些条件,周围林木葱郁,有溪水环绕,取水及排污都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