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五大名窑瓷器特点口诀是什么?
- 2、中国五大名窑是哪几个?它们的具体地方是哪里?它们的排名是怎样的?
- 3、宋代五大名窑是什么????????????????????????????????????????
- 4、五大名窑瓷器排名
- 5、中国古代五大名窑是哪几个?
- 6、宋代五大名窑排名
- 7、五大名窑瓷器排名
- 8、五大名窑瓷器特点口诀是什么?
- 9、北宋五大名窑
五大名窑瓷器特点口诀是什么?
五大名窑瓷器特点口诀是:
一、
哥汝官钧胎色灰,官胎质密釉下垂。
汝窑薄胎又裹足,钧胎重厚超汝官。
胎薄体轻认定窑,竹刷芒口泪淌垂。
二、定窑唐、宋釉的区别
唐定色灰宋发黄,宋时泪滴灰点唐。
南宋生硬北唐轻,黑定无色暗点藏。
三、定窑釉的老化
浮亮釉层脱不匀,釉面可见蝇翅纹。
气泡两层下层小,水泡在上鱼籽匀。
釉像油漆下干泡,鉴别定窑眼有神。
四、定窑看口看釉
定窑芒口胎白腻,积釉泪痕黄如玉。
五、绿定鉴别
缘定胎色宋白黄,宋时泪滴厚釉长。
釉绿不均南北宋,釉绿若厚大泡藏。
六、真假定窑瓷
假定真定可辨说,真假泡儿差不多。
真定竹刷泪滴活,防品刷滴假相多。
真泡亮光难见底,防泡见底光不多。
七、定瓷年代窑系原因
唐定显白带泛灰,白青青白早宋成。
泛白用煤北宋晚,定窑系中各一堆。
定窑瓷中有鎏金,色料铜铁绿红黑。
八、定窑各年代釉层的观泡
定窑早期白泛青,层上大泡亮如珠。
深层布满小实泡,大泡齐列但稀疏。
乳白牙白鱼籽小,大小都有深小珠。
但比泛青泡要少,牙白层间大小出。
九、定窑观泡简句
小泡深密鱼籽珠,大泡青亮齐又稀。
乳牙二白大小泡,泡少层间大小出。
十、黑定紫定篇
紫定白定泡不同,黑定紫定少泡溶。
黑紫釉少才有泡,脂挂紫金土砂行。
好似松香绞砂形,黑紫以铁来呈色。
控温掺铁比列灵,定窑瓷美变无穷。
十一、哥窑
哥窑窑址没发现,明显金丝和铁线。
鱼籽蟹爪百圾碎,胎体厚薄都可见。
粉青月白米黄色,釉面光泽如肤汗。
十二、官窑篇
亮如龙泉薄如定,用手一提非常重。
开片如哥质坚硬,且看紫口庙堂供。
中国五大名窑是哪几个?它们的具体地方是哪里?它们的排名是怎样的?
五大名窑
钧 瓷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钧窑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品种繁多,造型独特,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被誉为“国之瑰宝”,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汝 瓷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磁器名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可见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
官 瓷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据文献记载,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以上统称南宋官窑。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定 瓷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哥 瓷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
古代的五大名窑分别为:钧窑 、汝窑 、官窑、 定窑、 哥窑。
1、汝瓷
汝瓷属五大名窑之首,窑址在今河南省汝州市区张公巷,方圆30平方公里,及蟒川乡验货店村方圆40平方公里,及当时所辖的大营镇清凉寺村。
2、哥窑
哥窑与官窑类同,也有紫口铁足,也有开片,不过至今其窑址不明,学界对其烧造年代也有分歧,有人认为并非是宋代,而是元代。
3、钧窑
钧窑主要烧造时期有说为宋、金、元,而有学者认为如今被定为宋代钧官窑的陈设瓷为明初永乐宣德时期烧造。
4、定窑
定窑是最早为北宋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窑场,也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场。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
5、官窑
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
哥窑谜团
哥窑是存世瓷器中谜团最多的一个,窑址至今没有定论,有人说在河南,有人说在景德镇,有人说在杭州,还有说在浙江龙泉。
嘉靖年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称,哥窑与龙泉窑都是在龙泉县烧造的,南宋时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俩以烧瓷为业,哥哥章生一烧瓷以胎细质坚、断裂开片为特色,因而被称作哥窑;
弟弟烧出来的青瓷不开片,被称为龙泉窑。但后来一些研究考证发现,二者的土质颜色不符,对哥窑窑址难下判断。
以上内容参考:凤凰网-故宫损毁国宝前世今生 “五大名窑”哥窑谜团最多
以上内容参考:凤凰网-宋代五大瓷器名窑
宋代五大名窑是什么????????????????????????????????????????
中国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
宋汝窑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至今没有发现。为“五大名窑”之首。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俗称“芝麻支钉”,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确有独特魅力,被人们推举为五窑之首,名副其实。官窑
宋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哥窑
宋哥窑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钧窑
宋钧窑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宋定窑
定窑为民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应该就这么多
中国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至今没有发现。为“五大名窑”之首。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俗称“芝麻支钉”,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确有独特魅力,被人们推举为五窑之首,名副其实。
官窑: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哥窑: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钧窑: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定窑;定窑为民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宋代五大名窑是定窑.汝窑.哥窑.官窑和钧窑。定窑在河北曲阳,以烧制白瓷为主,胎质薄而坚硬,此有洁白莹润。汝窑在河南宝丰,主要烧制宫廷用瓷,胎质细洁,釉色多呈天蓝色,青中带蓝,晶莹发亮,堪称宋瓷之精品。哥窑相传在浙江龙泉,出产青瓷,以冰裂纹瓷器最为有名。官窑在河南开封,专为宫廷烧制瓷器,釉色以粉青为主,淡白次之。钧窑在河南禹州,产品有的青中带红,华而不俗,成为“钧红”,有的以天青或月白与紫红色交相掩映,别致美观,称为“钧紫'.
1 .定窑 。
烧瓷地点在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曲阳县宋属定州,定州唐末、五代以来是义武节度使的驻地,是一个地区的政治中心,所以称其为定窑。
定窑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白釉装饰有刻花、划花与印花三种。
定窑产品的第二个特点即有刻、划、印的花纹,这是与唐代邢窑的白瓷明显不同的地方。唐代邢窑白瓷多是素瓷,没有花饰。
第三,定瓷有芒,芒是指因用复烧方法,而出现中部无釉的缺点。
2 .汝窑 。
河南省是我国北方瓷器的重要产区,不少瓷窑集中在豫中地区。宋代这里先后出现了几个驰名于时的瓷窑,临汝窑就是其中之一。一部分烧宫廷用瓷,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汝窑;另一部分烧民间用瓷,为便于区别,今称为临汝窑。汝窑的特点主要是:一、釉色青而润泽。二、开创了青瓷印花的特殊风格。三、通体有极细的纹片,宛如冰裂,蟹爪,但也有裂纹的。四、底部有细小的支钉烧痕。这是由于汝窑改变了定窑复烧的做法,用细小支钉托住。
3 .官窑 。
据说宋大观、政和年间,徽宗曾下令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建窑烧瓷,供宫廷使用,这就是所谓“官窑”。为了与南宋的官窑相区别,有时又称为北宋官窑。北宋官窑的产品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天青,翠青又次之。釉内且有冰裂,梅花,蟹爪等细小裂纹,还有带鳝血状的油斑。
北宋汴京官窑随着北宋朝灭亡而终结,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新窑,这是汴京官窑的继续,因称南宋官窑。
南宋时候,在临安(今浙江杭州)有两处官窑。一在凤凰山下的后苑修内司,世称修内司官窑;另一处在郊坛下,称为郊坛下官窑。《格古要论》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好者与汝窑相类。
4 .哥窑 。
哥窑是宋代著名的民窑。相传当时有章氏兄弟二人,
在浙江龙泉县境各设一窑烧瓷。哥哥造的窑称哥窑,弟弟造的窑称弟窑。哥窑产品的最大特点是,釉面有许多浅白的细小裂纹,称为“百圾碎”,纹路交错,形成许多的釉色以青为主,浓淡不一,但也有淡紫色、黄色的产品。黑胎厚釉,紫口铁足是其另一个特征,哥窑与汝窑不同,它不见于宋人记载。哥窑瓷器的窑址迄未发现,也难以陶瓷考古所得材料与传世哥窑器印证。
5 .钧窑 。
钧窑建于北宋初年,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西张神镇。钧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釉内还含有少量的铜,不同于耀州窑,也不同于汝窑,烧出的釉色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青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虽然色泽深浅不一,但多近于蓝色,是一种蓝色乳光釉。是青瓷工艺的一个创造和突破。
钧窑器皿的釉色比较丰富,五彩缤纷,艳丽绝伦。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葱翠青以及天蓝,米色,月白,窑变等等。其中,以红,紫最为名贵,称为“钧红”,“钧紫”。
宋代钧窑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参考资料:百度知道
1 .定窑 。
烧瓷地点在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曲阳县宋属定州,定州唐末、五代以来是义武节度使的驻地,是一个地区的政治中心,所以称其为定窑。
定窑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白釉装饰有刻花、划花与印花三种。
定窑产品的第二个特点即有刻、划、印的花纹,这是与唐代邢窑的白瓷明显不同的地方。唐代邢窑白瓷多是素瓷,没有花饰。
第三,定瓷有芒,芒是指因用复烧方法,而出现中部无釉的缺点。
2 .汝窑 。
河南省是我国北方瓷器的重要产区,不少瓷窑集中在豫中地区。宋代这里先后出现了几个驰名于时的瓷窑,临汝窑就是其中之一。一部分烧宫廷用瓷,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汝窑;另一部分烧民间用瓷,为便于区别,今称为临汝窑。汝窑的特点主要是:一、釉色青而润泽。二、开创了青瓷印花的特殊风格。三、通体有极细的纹片,宛如冰裂,蟹爪,但也有裂纹的。四、底部有细小的支钉烧痕。这是由于汝窑改变了定窑复烧的做法,用细小支钉托住。
3 .官窑 。
据说宋大观、政和年间,徽宗曾下令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建窑烧瓷,供宫廷使用,这就是所谓“官窑”。为了与南宋的官窑相区别,有时又称为北宋官窑。北宋官窑的产品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天青,翠青又次之。釉内且有冰裂,梅花,蟹爪等细小裂纹,还有带鳝血状的油斑。
北宋汴京官窑随着北宋朝灭亡而终结,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新窑,这是汴京官窑的继续,因称南宋官窑。
南宋时候,在临安(今浙江杭州)有两处官窑。一在凤凰山下的后苑修内司,世称修内司官窑;另一处在郊坛下,称为郊坛下官窑。《格古要论》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好者与汝窑相类。
4 .哥窑 。
哥窑是宋代著名的民窑。相传当时有章氏兄弟二人,
在浙江龙泉县境各设一窑烧瓷。哥哥造的窑称哥窑,弟弟造的窑称弟窑。哥窑产品的最大特点是,釉面有许多浅白的细小裂纹,称为“百圾碎”,纹路交错,形成许多的釉色以青为主,浓淡不一,但也有淡紫色、黄色的产品。黑胎厚釉,紫口铁足是其另一个特征,哥窑与汝窑不同,它不见于宋人记载。哥窑瓷器的窑址迄未发现,也难以陶瓷考古所得材料与传世哥窑器印证。
5 .钧窑 。
钧窑建于北宋初年,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西张神镇。钧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釉内还含有少量的铜,不同于耀州窑,也不同于汝窑,烧出的釉色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青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虽然色泽深浅不一,但多近于蓝色,是一种蓝色乳光釉。是青瓷工艺的一个创造和突破。
钧窑器皿的釉色比较丰富,五彩缤纷,艳丽绝伦。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葱翠青以及天蓝,米色,月白,窑变等等。其中,以红,紫最为名贵,称为“钧红”,“钧紫”。
宋代钧窑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宋朝五大名窑是: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有一个顺口溜,五个字“汝官哥钧定”。自己念两遍就记住了
五大名窑瓷器排名
五大名窑瓷器排名: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说,始见于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
清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说:“吾华制瓷可分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由于柴窑未发现窑址,又无实物,因此通常将钧窑列入,与汝、官、哥、定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向来以礼仪之邦著称,礼尚往来传承千年,陶冶了华夏古国万千巧夺天工的奇珍异宝。两千年以前,人们以青铜器为礼,上礼天地君主,下礼亲朋好友,青铜文明曾磅礴一时。然而,自陶瓷从泥火中诞生以来,青铜淡出,陶瓷,集天地之灵秀愈见精美,逐渐成为礼器的主流。礼送陶瓷,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的习俗,陶瓷所承载的礼品文化也随之源远流长,发扬光大。
五大名窑
1、汝窑
位于现河南省汝州市内的张公巷,属瓷器五大名窑的首位。烧制瓷器的时间始于宋朝初期,北宋晚期达到了汝窑烧制瓷器的鼎盛时期。
2、哥窑
哥窑至今查找不到所在的地址位置。对于哥窑的烧造年代,目前仍然是有所争议的,有些认为是在宋代进行烧造的,有人又认为是在元代烧造的。
3、定窑
位于河北曲阳,为北宋宫廷专门烧造御用瓷器的最早窑场。
4、官窑
官窑于宋代由官府营建,有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之分。至今为止,北宋官窑的具体地址仍然没有被发现,于北宋末年,北宋官窑才开始烧造瓷器。南宋官窑位于今杭州。为了更好的区分,称北宋官窑为“旧官”,南宋官窑为“新官”。
5、钧窑
位于河南禹州市,分为钧官窑与钧民窑。
中国古代五大名窑是哪几个?
古代的五大名窑分别为:钧窑 、汝窑 、官窑、 定窑、 哥窑。
五大名窑是宋代的,先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中国五大名窑正式开创了烧制的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的“瓷器”时代,事实上,在宋朝以前中国的烧制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绝大多数都是陶器,是与瓷器不同的种类,所以说,五大名窑的到来是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时代的到来。
与其他不同的是,官窑有南北之分。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扩展资料:
中国历史上瓷器发展最鼎盛是在宋代,这些瓷器武艺代表中国古代的艺术成就,如果当时的瓷器能流传下来,现在也是价值不菲。
以宋代窑为例,现代价格每年翻番。基本上,市场价格不会低于20万。如果它用于拍卖,它可以达到五六百万。
在中国的这五大名窑中,其中官窑保存下来是最少的,所以官窑的价值比其他相对更加贵重点。官窑虽然是宋代名窑之一,但如今我们所说的官窑主要是指明、清时期,在景德镇生产出来的瓷器,到了元朝时期,景德镇官窑称“枢府窑”,而所谓“官窑”就是指专门给官方使用的。故官窑是五大名窑中最珍贵的一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五大名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说,始见于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
”清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说:“吾华制瓷可分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
由于柴窑至今未发现窑址,又无实物,因此通常将钧窑列入,与汝、官、哥、定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汝瓷属五大名窑之首,窑址在今河南省汝州市区张公巷,方圆30平方公里,及蟒川乡验货店村方圆40平方公里,及当时所辖的大营镇清凉寺村。事实上,自宋初以来便有了汝窑的烧制,北宋晚期更是其鼎盛时期。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天青色”“蟹爪纹”“香灰色胎”“芝麻挣钉”等是鉴别汝窑的重要依据。其中,蟹爪纹是指釉面开片的纹理毛毛扎扎;“芝麻挣钉”则是因烧造时足部用很小的支钉支起,然后把汝窑瓷器支在空中烧。
这样烧制的瓷器烧好后,底部釉面会有几个点。汝窑瓷胎体一般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而在造型上则比较庄重大方。
由于汝窑传世的作品很少,据传不足百件,又因其工艺精湛,所以非常珍贵。
宋代官窑由官府直接营建,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才开始烧造,具体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另设新窑,一个“置窑于修内司”,后又在“郊坛下别立新窑”。
据分析,“修内司官窑”在杭州凤凰山脚下,而“郊坛官窑”则位于杭州的乌龟山一带。为了做出区分,北宋官窑被称为“旧官”,南宋官窑就称为“新官”。其中,“旧官”厚重,“新官”轻薄。
哥窑与官窑类同,也有紫口铁足,也有开片,不过至今其窑址不明,学界对其烧造年代也有分歧,有人认为并非是宋代,而是元代。
钧窑主要烧造时期有说为宋、金、元,而有学者认为如今被定为宋代钧官窑的陈设瓷为明初永乐宣德时期烧造。钧窑有钧官窑和钧民窑之分,钧官窑窑址在河南禹州市。
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哥三种瓷器都是青瓷,钧窑虽然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钧窑的颜色还有玫瑰紫、天蓝、月白等多种色彩。专家指出,“钧红”的烧制成功则开创了一个新境界。
定窑是最早为北宋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窑场,也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场。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
中国五大名窑:
汝窑 官窑 钧窑 定窑 哥窑中国汝窑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过去一直以为汝窑窑址在临汝县境内,则考古工作者在河南临汝进行了大量调查和发掘工作后,仍然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1986年底,考古工作者再一次进行实地调查,终于在与临汝相邻的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发现了汝窑窑址,并出土了宫廷使用的完整瓷器22件,从而揭开了汝宫瓷之谜。
宝丰县在宋时属汝州,故名。 汝窑是宋代为满足宫廷特殊需要而设立的窑场,又称汝官窑。陆游《老学庵笔 记》内曾有“故都时,定窑不入禁中,惟用汝器”的记载。南宋人周辉的《清波杂 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北宋出现“弃定用汝”,可能与宋微宗赵佶个人的审美观有关。因为他信奉道教, 自称“教主道君皇帝”,青色的幽玄,正合微宗之意,史籍中曾有赵佶作青词的多种记载。“弃定用汝”正是这种崇尚青色的审美观的反映。 汝宫窑的特点是胎质细腻,俗称“香灰胎”。釉色天青,开有细小纹片,通体施釉,底部有用细钉支烧的痕迹。
传世的汝窑器常见器型有碗、盘、洗 、瓶、尊等日用品。盘有大小深浅之区分, 以卷足者为多,也有的卧足。 洗有敞口和直口两种,前者圈足外卷,后者口与底垂直,至近底处则为内敛平底,其中有椭圆形的四足洗,这类洗在其它窑尚未见过。 汝窑制品素身多,极少以花纹作装饰。造型端庄,釉色晶莹似玉。 汝宫窑的烧制时间短,一直都作为贡品,所以民间流传甚少,南宋时已属“难得”之物,视为珍品。
清雍正前后有仿汝器出现,然而仿造者只重釉色,胎骨呈白色,造型也不及宋时古雅大方。 为了区别宝丰和临汝两地产品,现称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为汝窑或汝官窑,而 后者称为临汝窑。
中国官窑官窑瓷器,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北宋官窑迄今尚未发现窑址。公元1127年,宋室南迁临安(今杭州)后,为了满足宫廷和达官贵人的用瓷需要,先后建立了修内司官和郊坛官窑。
历代对官窑评价很高,清代陈浏在《陶雅》中赞美道:“宋官窑者绝不经见,世人罕有识之者。”南宋官窑制品造型端庄,线条挺健,釉色有粉青、月白、油灰和米黄等多种, 以粉青为上,浑厚滋润,如玉似冰。其釉面上布满纹片,这种釉面裂纹原是瓷器上的一种缺陷,后却成为别具一格的装饰方法,因而名噪一时。
纹片形状有冰裂纹、流水纹、鱼子纹、百圾碎等,以冰裂鳝血纹为上,梅花片,墨纹片次之。这种瓷器的底足部为铁褐色,口部隐呈紫色,称为“紫口铁足”。典型的官窑器,坯体的厚度仅为釉层的三分之一左右,坯薄釉厚。釉层中还攒聚着的重要特征之一。
官窑器物除了碗、盘、瓶、洗、沪外,仿商、周、秦、汉铜器及玉器者甚多,这是受北宋徽宗提倡的仿古复古风气的影响。这类仿古器物是宫廷的陈设和观赏品。由于修内司官窑迄今尚未发现窑址,有的古陶瓷学家认为,传世哥窑就是南宋修内司官窑产品,这一论断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中国钧窑在宋代青瓷独占瓷坛的时候,钧窑烧造的一种复杂的花釉瓷,是一支异军突起的名窑,它的窑址在河南省禹县的钧台及八卦洞。宋徽宗会把钧瓷定为御用珍品, 足见非同一般。钧瓷的胎质细腻坚实,造型端庄古朴。其釉色除天蓝、月白外,并创烧成功铜红釉,看来五彩斑谰、璀璨夺目。它不是人工涂染,而是通过“窑变”,形成了各种自然、神妙的图画。线条明快,极富流动感,有的宛若去雾高山,又似峡谷飞瀑、翠竹生烟,光怪陆离,引人入胜。诗人用“夕阳紫翠忽成岚”这样动人的词句来扬誉它色泽的丰富多彩。
钧台窑是一座官办窑。
北宋后期,为供应皇室需要,取浙中珍异花木竹石以进, 号曰“花石纲”。为此,朝廷在禹县设立了官钧窑,烧制各式花盆、奁、鼓钉洗等陈设用瓷,用来盛装精美的花木竹石,可谓相得益彰。当时制作要求十分严格。器物底部都刻以数字,以示器物大小,或使盆和托对号入座,不致相混。官钧窑生产规模小,烧造时间也短,随着宋朝廷的南迁而衰败。
钧窑用的是一种乳浊釉,釉的着色剂主要是铜元素。当时烧成技术较为熟练。然而,铜红釉对温度和烧成时窑内气氛十分敏感,稍一偏离就得不到正常的红色,这种“窑变”却往往带来意想不到的神奇色彩,故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说。由于釉阍诟稍锸被蛏粘沙跗诜⑸干裂,后在高温阶段釉料流动填补空隙,形成了如同“蚯蚓走泥”般的纹痕,这种缺陷美也是在鉴别时的重要依据?/P>
钧瓷的传世品以尊、炉、瓶、洗、花盆、盆托居多。
中国定窑定瓷是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由于宋时属定州而得名。
《归潜志》说:“定州花瓷瓯,颜色于下白。”以烧造白瓷著名的定窑瓷器质地洁白细腻,造型规整而纤巧。装饰以风格典雅的白釉刻、划花和印花为主,此外尚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
北宋早期定窑刻花的构图,纹样简单,以重莲瓣纹居多, 仿似浅浮雕,十分优美。北宋中晚期的刻花更趋精妙,用单齿、双齿、梳篦状工具, 刻划出各种线条构成的物象,生动自然,富有立体感。装饰图案有花卉、禽鸟、去龙、游鱼、婴戏等。定瓷的纹饰布局严谨、线条清晰,常见器型有碗、盘、瓶、罐、 炉、枕、壶等。在已发现的定窑瓷器上,有的还刻有“官”、“新官”、“奉华”、“禁苑”等字样,说明当时有一部分定窑白瓷已供宫廷使用。
北宋以后曾风靡一时的定瓷,由于战乱的影响,逐渐衰败。然而,由于定窑是当时具有相当规模的产瓷区,产量极大,故而传世的器物甚丰。提到定窑产量,与当时的烧制工艺有关。通常一个耐火容器——匣钵内只能装烧一件器物,定窑工匠采用覆烧法,一个匣钵内利用多层垫圈可放数件器物,这种方法既能提高产量,又能节约大量燃料。但是这种方法烧成的瓷器盘碗口无釉,俗称“芒口”。为弥补此不足,往往在口部镶上金、银或铜,迄今我们仍可以看到这些镶金属的传世作品。
中国哥窑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据史料记载,浙江龙泉南宋时有章家二兄弟,均以陶为业,各主一窑,兄所主之窑名哥窑,弟窑亦称龙泉窑。
哥窑瓷器的特点是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不仅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拔大方,轮廓亦柔和流畅。属于青瓷系的哥窑器,以釉色取胜。鉴定哥窑瓷主要从造型、胎骨、釉色等方面着眼。它的胎质呈黑色,细腻、坚实。釉面浑厚滋润,釉面开有大小纹片。器物以瓶、炉、洗、碗、罐为主。
60年代时,浙江省文物考古单位曾对龙泉大窑等几处窑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不少黑胎片纹青瓷,大部分为日常生活用瓷。但与另一部分传世的哥窑器物相对照, 这二种哥窑的造型、胎色、釉面和纹片均有不同之处。为此,文物界将这些原藏于宫廷、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流散于民间和国外的这类哥窑器称之为 “传世哥窑”。
传世哥窑瓷器以仿古代青铜器造型的器物为主。如鱼耳炉、乳钉五足炉、胆式 瓶、八方穿带瓶、弦纹瓶等,也有盘、碗、洗之类。它的胎骨较厚、胎质细腻,胎色呈黑灰、深灰或土黄不一。釉色有灰青、月白、深灰、米黄等。釉色有灰青、月白、深灰、米黄等。釉面滋润,多有缩釉小坑,开有不规格的细纹片,纹片呈黑、 黄二色,俗称“金丝铁线”。烧练时大部分在器底用支钉,而目前发现的龙泉哥窑是不用支钉烧成的。这一闻名世界的传世哥窑的产地迄今还未发现,尚待文物考古学者的分晓了
中国五大名窑:汝窑, 官窑, 钧窑, 定窑 ,哥窑。
1 .定窑 。
烧瓷地点在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曲阳县宋属定州,定州唐末、五代以来是义武节度使的驻地,是一个地区的政治中心,所以称其为定窑。
定窑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白釉装饰有刻花、划花与印花三种。
定窑产品的第二个特点即有刻、划、印的花纹,这是与唐代邢窑的白瓷明显不同的地方。唐代邢窑白瓷多是素瓷,没有花饰。
第三,定瓷有芒,芒是指因用复烧方法,而出现中部无釉的缺点。
2 .汝窑 。
河南省是我国北方瓷器的重要产区,不少瓷窑集中在豫中地区。宋代这里先后出现了几个驰名于时的瓷窑,临汝窑就是其中之一。一部分烧宫廷用瓷,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汝窑;另一部分烧民间用瓷,为便于区别,今称为临汝窑。汝窑的特点主要是:一、釉色青而润泽。二、开创了青瓷印花的特殊风格。三、通体有极细的纹片,宛如冰裂,蟹爪,但也有裂纹的。四、底部有细小的支钉烧痕。这是由于汝窑改变了定窑复烧的做法,用细小支钉托住。
3 .官窑 。
据说宋大观、政和年间,徽宗曾下令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建窑烧瓷,供宫廷使用,这就是所谓“官窑”。为了与南宋的官窑相区别,有时又称为北宋官窑。北宋官窑的产品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天青,翠青又次之。釉内且有冰裂,梅花,蟹爪等细小裂纹,还有带鳝血状的油斑。
北宋汴京官窑随着北宋朝灭亡而终结,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新窑,这是汴京官窑的继续,因称南宋官窑。
南宋时候,在临安(今浙江杭州)有两处官窑。一在凤凰山下的后苑修内司,世称修内司官窑;另一处在郊坛下,称为郊坛下官窑。《格古要论》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好者与汝窑相类。
4 .哥窑 。
哥窑是宋代著名的民窑。相传当时有章氏兄弟二人, 在浙江龙泉县境各设一窑烧瓷。哥哥造的窑称哥窑,弟弟造的窑称弟窑。哥窑产品的最大特点是,釉面有许多浅白的细小裂纹,称为“百圾碎”,纹路交错,形成许多的釉色以青为主,浓淡不一,但也有淡紫色、黄色的产品。黑胎厚釉,紫口铁足是其另一个特征,哥窑与汝窑不同,它不见于宋人记载。哥窑瓷器的窑址迄未发现,也难以陶瓷考古所得材料与传世哥窑器印证。
5 .钧窑 。
钧窑建于北宋初年,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西张神镇。钧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釉内还含有少量的铜,不同于耀州窑,也不同于汝窑,烧出的釉色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青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虽然色泽深浅不一,但多近于蓝色,是一种蓝色乳光釉。是青瓷工艺的一个创造和突破。
钧窑器皿的釉色比较丰富,五彩缤纷,艳丽绝伦。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葱翠青以及天蓝,米色,月白,窑变等等。其中,以红,紫最为名贵,称为“钧红”,“钧紫”。
宋代钧窑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1、五大名窑是指中国宋朝建立的五个烧制瓷器的大窑,分别为: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
中国五大名窑是正式开创了烧制的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的“瓷器”时代,事实上,在宋朝以前我国的烧制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绝大多数都是陶器,是不同的种类,所以说,五大名窑的到来是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时代的到来。
2、详细介绍:
钧窑
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钧瓷的恢复烧制工作开始,钧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不断的作为国礼现身世界。
官窑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官府经营的瓷窑,也泛指明、清时期景德镇为宫廷生产的瓷器。宋代由官府直接营建,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元代景德镇官窑称“枢府窑”。明清景德镇官窑,近代常以帝王年号分别命名,如;“宣德窑”、“成化窑”、“康熙窑”等。明清官窑亦称“御窑”,官窑以外窑场,称“民窑”。
北宋官窑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才开始烧造,具体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设新窑,一个“置窑于修内司”,后又在“郊坛下别立新窑”。据分析,“修内司官窑”在杭州凤凰山脚下,而“郊坛官窑”则位于杭州的乌龟山一带。为了做出区分,北宋官窑被称为“旧官”,南宋官窑就称为“新官”。其中,“旧官”厚重,“新官”轻薄。
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其胎色铁黑、釉色粉青,“紫口铁足”增添古朴典雅之美,“紫口铁足”是指青瓷胎料中含铁量高达3.5%-5%,致使制品的口缘釉薄处露灰或灰紫色、而底端刮釉露胎处呈黑褐或深灰色。官窑的器形除常见的盘、碟、洗等之外,仿商、周、秦、汉古铜器中的各式瓶、炉样式也很多。
我国享有世界瓷国之美称。在琳琅眩目的中国瓷器中,北宋官窑青瓷出类拔萃,精美绝伦,古气盎然,朴人眉于,被视为瑰宝。官瓷是官办瓷窑制器,专供皇家使用,是北宋末年宋徽宗时代的宫廷御瓷,权臣贵胄也只能望瓷兴叹,可见而不可及。因而高贵、难得便成为人们对北宋官瓷的第一印象。
相传官窑造出以后,宫里的太监便来检查,发现有稍稍瑕疵的便摔碎。剩下的精品才可呈到皇宫里,供皇室使用。正因为这个,所以,官窑存世量极少。
汝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瓷器名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
汝瓷在我国宋代被列为五大名瓷(汝、官、哥、钧、定)之首,当时被钦定为宫廷御用瓷。
汝州是汝瓷的故乡,汝瓷造型古朴大方,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擎,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汝瓷之乡汝州汝瓷一厂专家们第一批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仿汝器物,1983年8月汝窑天蓝釉 经过汝瓷厂专家试烧成功并得到陶瓷专家的鉴定,均达到和超过宋代汝窑水平。
汝州历史悠久,资源丰富,隋文帝开皇初置临汝为伊州,炀帝大业初始改为汝州《汝州之名从此始》。
哥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
定窑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在宋代属定州,故名。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定窑是继邢窑而起的白瓷窑场。器型在唐代以碗为主,宋代则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多,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胎薄而轻,质坚硬,色洁白,不太透明。定窑由上迭压复烧,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这是定窑产品的特征之一。
定窑瓷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印花以花卉为主,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等,也有鸳鸯、龙凤、狮子等动物图案,画面严谨,讲究对称,工整素雅的白釉印花定器历来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北宋早期定窑刻花、构图、纹样简洁,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用单齿或双齿梳篦状工具,刻划出由深、浅不一的主线与辅线相衬构成的物象,生动自然,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装饰题材以花果、莲鸭、禽鸟、浮鸟、云龙等为主。
宋、金时小瓷枕广为流行,有最简单的长方形,亦有动物造型的,如虎形枕,及状似如意云状,取其吉祥意的如意枕,婴儿枕为其中造型较为繁复者。宋代婴儿纹样极为流行,传世宋瓷中,北方青瓷系、景德镇影青瓷、技法繁杂的磁州窑系以及本件所属的定窑系,均可见以婴儿或孩童嬉戏为纹样的作品。
定窑虽原为民窑,但北宋后期曾一度烧造宫廷用瓷,因此影响较大,其后各地纷纷仿制。有“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
中国古代五大名窑是:钧窑 、汝窑 、官窑、 定窑、 哥窑。
1、钧窑
钧窑,即钧台窑,是在柴窑和鲁山花瓷的风格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受道家思想深刻影响,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
无论是呈色和各种纹理的表现,做到窑变可控随心所欲的表现技术,至今无人能仿造。宋代受理学的影响,反应在瓷器上就是规整对称,无论是造型或纹理都遵循这一原则。
特别是北宋官造钧瓷,不论文房用具或大型祭器都严格遵守这一原则。规整对称,高雅大气,宫廷气势,一丝不苟。其势沉重古朴,明亮而深沉。建窑,耀州窑,钧窑。
作为中国传统瓷文化正宗,历史悠久的风格传承至今。放大镜观察,蚯蚓走泥纹,用气泡一个个串连一体呈立体的爬行状,青蛙卵纹包裹卵核一摞摞正欲孵化而出。
还有牛血纹,血色深红暗沉杀气腾腾,庄重威严等等,难以一一叙述。北宋官窑钧瓷的发色和纹理大小和分布,都难以做到人为控制而恰到好处。
是北宋瓷艺的最高工艺水平的体现。这批钧瓷工艺早已失传,而窑址也随冰冻积水而下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2、汝窑
汝窑,五大名窑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
汝窑中华传统制瓷著名工艺之一,中国北宋时期主要代表瓷器。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
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
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
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工艺品。
1983年8月汝窑天蓝釉经过专家鉴定,均达到和超过宋代汝窑水平。从此,汝瓷成了汝州市人的一张名片。
3、官窑
官窑广义是指朝廷开设的窑场,狭义是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官府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开设的瓷窑场。官窑是中国古时五大瓷窑(柴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之一。
后世广意上官窑意指由中国历代政府营建,为其烧造瓷器的窑场,所生产的陶瓷供宫廷所用。因此除了有名的宋代官窑之外,亦有辽代官窑、明代官窑等。
官窑产品必须符合皇家的审美观,客观上就限制了陶瓷工匠的艺术发展,清乾隆之后,官窑产品也就逐渐没落了。
4、 定窑
定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
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
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
5、 哥窑
“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
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炉、尊、洗及碗、盆、碟等。
多见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规整,釉面常见缩釉和棕眼。而《中国陶瓷史》这样叙述:造型有各式瓶、炉、洗、盘、罐等。论胎有厚薄之分,其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
胎色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多种色调,釉色也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各色。从时间上讲,这里应有早晚之别,从产地说也有恐非一个瓷窑的作品,情况是比较复杂的。
记载“哥窑”的古文献主要有:元代的《至正直记》,明代的《格古要论》、《遵生八笺》,清代的《博物要览》以及明代的《浙江通志》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五大名窑
宋代五大名窑排名
宋代五大名窑之说,始见于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
清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说:“吾华制瓷可分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由于柴窑未发现窑址,又无实物,因此通常将钧窑列入,与汝、官、哥、定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拓展:
汝窑
简介
汝瓷属五大名窑之首,窑址在今河南省汝州市区张公巷,方圆30平方公里,及蟒川乡严和村方圆40平方公里,及当时所辖的大营镇清凉寺村。事实上,自宋初以来便有了汝窑的烧制,北宋晚期更是其鼎盛时期。
艺术特征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天青色”“蟹爪纹”“香灰色胎”“芝麻挣钉”等是鉴别汝窑的重要依据。其中,蟹爪纹是指釉面开片的纹理毛毛扎扎;“芝麻挣钉”则是因烧造时足部用很小的支钉支起,然后把汝窑瓷器支在空中烧。这样烧制的瓷器烧好后,底部釉面会有几个点。汝窑瓷胎体一般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而在造型上则比较庄重大方。
由于汝窑传世的作品很少,据传不足百件,又因其工艺精湛,所以非常珍贵。
五大名窑瓷器排名
1.清华陶瓷:位于中国北京,以青花瓷和玉石纹瓷闻名。2.宜兴紫砂壶:位于中国江苏宜兴,是中国传统工艺中具有代表性的茶具。3.官窑瓷器:位于中国河北省唐县,是宋代最高级的瓷器之一,以釉色的复杂和变化而闻名。4.龙泉窑瓷器:位于中国浙江龙泉,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青瓷、白瓷及黑釉瓷的产地。5.汝窑瓷器:位于中国河南省汝州市,是中国宋代著名的瓷器之一,以薄胎、细釉、温润的色泽而著称。
五大名窑瓷器特点口诀是什么?
宋代五大名窑特点口诀:
紫口铁足官窑现,釉细润厚超胎限。
瓷器足部本无釉,烧后黑色都可见。
口部釉薄显胎骨,粉青翠青价上万。
意思是器口薄,釉也薄,胎重,达到釉最薄,圈足无釉,有黑灰胎。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无过多修饰。 其中,“旧官”厚重,“新官”轻薄。
扩展资料:
1、汝窑: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天青色”“蟹爪纹”“香灰色胎”“芝麻挣钉”等是鉴别汝窑的重要依据。
其中,蟹爪纹是指釉面开片的纹理毛毛扎扎;“芝麻挣钉”则是因烧造时足部用很小的支钉支起,然后把汝窑瓷器支在空中烧。这样烧制的瓷器烧好后,底部釉面会有几个点。
汝窑瓷胎体一般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而在造型上则比较庄重大方。
2、官窑:
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
其胎色铁黑、釉色粉青,“紫口铁足”增添古朴典雅之美,“紫口铁足”是指青瓷胎料中含铁量高达3.5%-5%,致使制品的口缘釉薄处露灰或灰紫色、而底端刮釉露胎处呈黑褐或深灰色。
官窑的器形除常见的盘、碟、洗等之外,仿商、周、秦、汉古铜器中的各式瓶、炉样式也很多。
3、哥窑
哥窑将“开片”的美发挥到了极致,产生了“金丝铁线”这一哥窑的典型特征:由于开片大小不同,深浅层次不同,胎体露出的部位因氧化或受污染程度也不尽相同,致使开片纹路呈色不一。
哥窑瓷器釉面大开片纹路呈铁黑色,称“铁线”,小开片纹路呈金黄色,称“金丝”。“金丝铁线”使平静的釉面产生韵律美。宋代哥窑瓷器以盘、碗、瓶、洗等为主。
4、钧窑
钧窑典型特征就是“蚯蚓走泥纹”,它的形成是因钧瓷的釉厚且黏稠,所以在冷却的时候,有些介于开片和非开片之间的被釉填平的地方,会形成像雨过天晴以后,蚯蚓在湿地爬过的痕迹。
5、定窑
定窑之所以能显赫天下,一方面是由于色调上属于暖白色,细薄润滑的釉面白中微闪黄,给人以湿润恬静的美感,另一方面则由于其善于运用印花、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将白瓷从素白装饰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定窑造型以盘、碗最多。
元朝文人刘祁在其《归潜志》中曾撰文赞扬定窑的精美,称“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大名窑
北宋五大名窑
北宋五大名窑?
宋代五大名窑指的是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
一、官窑
宋徽宗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建窑烧制的御用瓷器,称为官窑,所制器物,有鼎、有炉、瓶、觚(饮酒器)等仿古铜器器形,另有陶瓷文具用品如笔筒、水滴、印泥 盒等,均属佳品。
官窑的特色是土质细腻,胎釉俱薄如纸。色有月白、粉白、粉青、大绿、油质 等,当时最受重视为月白,粉青次之。开片,以冰裂纹为上品,梅花片次之,细碎纹最下。其中器面有釉斑的。以鳝血为上,黑纹次之。可见北宋官窑的制作水准极高。
因金的入侵,汴京破灭,官窑随着北宋消失。康王高宗在杭州建都是为南宋,宋高宗奠都后,即命邵成章在杭州凤凰山,仿官窑旧朱,建窑烧瓷,称为「内窑」,即是南宋官窑。
内窑比北宋官窑更成熟更精致,釉色以粉色为主,晶莹澄澈,足以比美青瓷,所用瓷土坯,略带亦色,所以露胎处烧成后颜色如铁,烧制时,器口向上釉下,口上的釉极薄,赤土隐隐透出,所以当时称「紫口铁足」。两京官窑,因温度控制不善,釉中的铁质,氧化不均而产生窑变,呈现出紫红或褐 色的斑点,古代民智末开,将窑变瓷器视为鬼怪作崇,不予保留,故迄今窑变传器不多。
二.定窑
以颜色来区别,中国的瓷器,青翠色系的有汝窑及龙泉窑的产品,白色系的有三个地方,一是德化白瓷,一是浮梁白瓷,一是定州白瓷,德化是明朝产地,浮梁是唐朝产地,定州则是宋朝产地。
定窑指宋代定州白瓷窑,在河北省曲阳县,鼎盛繁华期超过二百年,北宋被金灭亡,定窑与之共亡。
定窑产品种类不少,有尊、爵、碗、盘、佛像等,胎土幼细白净,故胎薄坚,胎土上有印花,以刀刻的叫划花,以陶模压的叫印花,以针刺的叫绣花,图案鸟、鱼居多,在烧窑时与一般瓷器相反,用口在底下足朝上的覆烧法,成品底有釉口无釉,所以要在口缘包箍金属保护。
定窑以白色为主,也有窑变成红色紫色或金花色,但皆少见,故宫定窑珍品不多,以现代观点来看,略嫌粗糙,陈列之定州日瓷水注,拙而不雅,釉色不金,个人并不十分欣赏。
三.哥窑
宋代名窑,多以釉色见长闻名,只有哥窑以表面纹片著名,在宋五大名窑,排名第二。
宋人有二兄弟,在浙江龙泉设窑造器,哥哥章生一的称哥窑,弟弟章生二的为弟窑,哥窑的冰裂纹,非自然碎裂,而是刻意烧成,在当代即被当为「百圾碎」。 百圾碎的称呼,只外表冰裂的泛称,因釉色的不同胎质的不同,出现红、黑、金与黄等深浅不同颜色,裂纹又分网状、榆花、冰裂、大小裂,这些纹片肉眼看来好像釉上生裂,用放大镜看釉质又紧结合,毫无裂痕,因此而而人寻味。 传世哥窑,多属一尺左古的圆形器,如香炉、花器等,装饰很少只有几道弦纹,颜色有白灰、深灰、黑、杏黄、沉香色等,釉色有深末、淡黄、深青、蟹壳青、竭、黑条、月香、鱼肚白等,成器特色在于沉稳而有光泽,釉中有小气泡如珍珍,隐隐 暗存,十分别致。
哥窑虽然特别,不知何故,传器真品不多,民间仿哥窑极多,形似而神不似,要看真正哥窑,认识真品哥窑,可能只在故宫博物院。
哥窑虽然突出,然弟窑也不差,哥以百圾碎出名,弟却以纯如玉,不冰裂贵,颜色粉青最上品,葱翠纯洁,有如翡翠,一般称弟窑为龙泉窑。
龙泉青瓷烧造特色在于还原焰控制的准确,除了翠青,粉青两种特征外,边沿沿白,底是工整,雾胎紫江为真识别,龙泉窑亦以生产生活用器为主,自宋至清不 曾中断,民国初年曾停止,后在中共恢复传统工艺政策下,龙泉窑加入餐具制作行列,所产餐具,外销欧美,极受欢迎。
四、钧窑
中国瓷器在宋朝前都是单一釉色,如青色、白色,在宋时发展成多釉色的术,这是瓷器史上划时代的成就,在河南的禹县,即以生产彩色釉器闻名,俗称窑。
钧窑的烧造,充份掌握还原焰的烧造技术,使釉色中的铜元素产生变化,产品以碗碗盘、香炉、花盆居多,胎质厚重,釉色混浊,一件作品素烧后,又重复釉,故成器后,器物表面有蚯蚓走泥纹,釉色多呈紫、红青斑,有云霞流动的感觉,色彩厚重沈稳速人,例如故宫在宋代文物展中,展示一花盆叫天蓝紫玫瑰盆,即是蓝紫红色调的釉色。
钧窑在宋代是珍品,在今世已成雕虫小技,仿间钧窑作品,比古代更精,只不过少了年代感及拙趣。
五、汝窑
我国青瓷器从魏晋有瓷器以来,就是主要产品。它釉中所含氧化铁是经过还原焰烧成的(氧化焰与还原焰是烧结过程中的空气控制,让空气氧完全燃烧称氧化,注入新空气称还原)。若是烧得太过,就会呈现深众绿色,若烧的不过,就呈灰青色,所以氧化与还原是青瓷制造历史上两大技术。
到了宋代,这项技术被充份掌握,它是陶瓷发展史的重大成就,最著名的就是河南窑瓷器,河南生产青瓷的窑址,遍及临汝四乡,而以临汝县为集散地,宋代并并在此设汝州窑务以抽税捐。
汝窑青瓷贵重当代,士大士尤其喜欢视为珍品。有印花、刻花、素面三种,以素面为贵,釉色有天青、粉青、鸭蛋青、虾青、茶青等不同。纹片有牛毛黄纹,细碎冰裂纹、蟹爪纹等,釉中气泡比官窑稍大,有如满天星斗,清澈度在宋代诸中,堪称第一。
汝窑成品形式不多,仅盘、碗、洗盏、托等,最大件作品不过一尺,胎骨薄,有深灰、浅灰两种,底足满釉工整,因文钉烧成之故,细小四至五支文钉芝麻点 为收藏家鉴别汝器的特征,汝窑成就高,时代短,传世宝物不多,今人有仿造汝窑 釉色、器形者用在茶具上,故称仿汝窑。
北宋是由宋太祖赵匡胤建立的朝代,其中由于工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五大名窑,指的是汝、官、哥、钧、定名窑
汝窑,哥窑,官窑,钧窑
一、钧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在今河南禹县,此地唐宋时为钧州所辖而得名。始于唐代,盛于北宋,至元代衰落。以烧制铜红釉为主,还大量生产天蓝、月白等乳浊釉瓷器,至今仍生产各种艺术瓷器。
钧窑瓷器特点: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哥三种瓷器都是青瓷,钧窑虽然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钧窑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 红,还有窑变。专家指出,“钧红”的烧制成功则开创了一个新境界。
钧窑瓷器主要器形:器型有罐、双系壶、花口瓶、葫芦式瓶、三足盘、腰鼓等,而以壶、罐为常见。北宋后期,专为宫廷烧制供养植奇花异草用的各式花盆与盆托。
钧窑瓷器传世作品: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台北故宫藏有宋代钧窑丁香紫釉出戟尊等。
二、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在今河南宝丰清凉寺一带,因北宋属汝州而得名。北宋晚期为宫廷烧制青瓷,是古代第一个官窑,又称北宋官窑。釉色以天青为主,用石灰一碱釉烧制技术,釉面多开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较薄。
汝窑瓷器特点:在宋瓷五大名窑中,汝窑瓷器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 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 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汝窑瓷器主要器形:汝窑瓷器造型有盘、碗、瓶、洗、尊、盏托、水仙盆等。
汝窑瓷器传世作品: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宋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宋汝窑天青釉碗、宋汝窑天青釉圆洗 等。
三、定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定窑在今河北曲阳润磁村和燕山村,因唐宋时属定州而得名。唐代已烧制白瓷,五代有较大发展,白瓷釉层略显绿色,流釉如泪痕。北宋后期创覆烧法,碗盘器物口沿无釉,称为“芒口”。五代、北宋时期承烧部分宫廷用瓷,器物底部有“官”、“新官”铭文。宋代除烧白瓷外,还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品种。
定窑瓷器特点:
1.在宋瓷五大名窑中,定窑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白釉装饰有刻花、划花与印花三种。
2.定窑产品有刻、划、印的花纹,这是与唐代邢窑的白瓷明显不同的地方。唐代邢窑白瓷多是素瓷,没有花饰。
3.定瓷有芒,芒是指因用复烧方法,而出现中部无釉的缺点。
四、官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宋代官窑由官府直接营建,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北宋官窑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才开始烧造,具体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设新窑,一个“置窑于修内司”,后又在“郊坛下别立新窑”。据分析,“修内司官窑”在杭州凤凰山脚下,而“郊坛官窑”则位于杭州的乌龟山一带。为了做出区分,北宋官窑被称为“旧官”,南宋官窑就称为“新官”。其中,“旧官”厚重,“新官”轻薄。
官窑瓷器特点: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北宋与南宋显著不同,北宋官窑胎体显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质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著称。南宋官窑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釉面乳浊,多开片,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
官窑瓷器主要器形:宋代官窑器型多仿古,除碗、盘、碟、洗等日用器皿外,还有仿商周青铜器的尊、鼎、炉、觚等陈设瓷和祭祀用礼器。
官窑瓷器传世作品:南宋官窑簋式炉、南宋官窑觚、南宋官窑鼎式炉、南宋官窑八卦熏炉盖、南宋官窑花口壶等。
五、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哥窑至今遗址尚未找到。有的文献上将浙江龙泉官窑称为哥窑,实为讹传。传世的哥窑瓷器,胎有黑、深灰、浅灰、土黄等色,釉以灰青色为主,也有米黄、乳白等色,由于釉中存在大量气泡、未熔石英颗粒与钙长石结晶,所以乳浊感较强。釉面有大小纹开片,细纹色黄,粗纹黑褐色,俗称“金丝铁线”。从瓷器的釉色、纹片、造型来看,均不同于宋代龙泉官窑。
哥窑瓷器特点:在宋瓷五大名窑中,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在宋瓷五大名窑中,与官窑一样,有“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哥窑瓷器主要器形:哥窑瓷器器形传世的以各式瓶、炉、洗、盘、碗、罐为常见。
哥窑瓷器传世作品:北京故宫藏有哥窑青釉贯耳瓶、哥窑青釉鱼耳炉、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等
据说宋代五大官窑的藏品留世极少,即便有也在著名顶级博物馆内深藏,个人藏品极少,故价值连成为顶级博物馆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