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汝昌书法作品欣赏,周汝昌的作品都有哪些?(包括红学以外的著作)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02 21:02:19 浏览1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四尺整张竖式书法作品


四尺整张竖式书法作品是一种竖行书写的长方形作品。内容多为四尺整张的福、寿、龙、虎等吉祥寓意的大字,再在左右配上“对联”,也有悬挂祖训、格言、名句书法题字或者祖先肖像、山水、老虎画的。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分四尺、五尺、六尺、八尺等)。四尺整张竖式书法作品是一种常见的书法作品格式,它的视觉效果比较有冲击力。此类作品通常悬挂在客厅、办公室等比较庄重的场所。
如何学习书法?
学习书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恒心和毅力。如果有条件,找一个好的老师会事半功倍。如果没有条件请老师,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来学习书法。在众多的学习资料里面,最好的就是视频了。书法教学的视频也有许多,内容比较好的,有南开大学研究生导师田蕴章先生的365集《每日一题,每日一字》,香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黄简先生的书法系列讲座。
此外,还可以购买一些理论书来学习书法。这些书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并提供理论指导。目前市场上值得参考的书有启功先生的《启功给你讲书法》、白蕉先生的《白蕉论艺》和周汝昌先生的《永字八法》等。
四尺整张竖式书法作品是一种大字书法作品,通常采用纵向排列,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下面我将向您介绍一篇600字以上的四尺整张竖式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标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作品内容: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风行巽,君子以谦逊为荣。
雨露丰,君子以恩泽成人。
作品解读:
这篇四尺整张竖式书法作品以《大学》中的名句为主题,精心构思,用笔流畅,力度恰到好处。整篇作品共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用一句话概括了不同的品质和人生态度。通过书法的艺术表现,传达了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念。
第一部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表达了天道运行有常,君子应该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来修身养性,不断奋发进取。书法作品以篆书风格展现,用刚健有力的笔画表现出君子坚强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二部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具备厚德载物的品德。书法作品采用楷书风格,线条流畅,用粗细相间的笔画表现出君子的包容和胸怀,让观者感受到君子的宽广和博大。
第三部分:“风行巽,君子以谦逊为荣。”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谦逊待人,不骄不躁。书法作品以行书为主,书写流畅,用灵动的笔画表现出君子的谦和和谐,给人以亲切和舒适的感觉。
第四部分:“雨露丰,君子以恩泽成人。”这句话表达了君子应该以恩泽他人、造福社会为己任。书法作品以草书风格展现,线条简洁有力,用快速的笔画表现出君子的慷慨和仁爱,给人以直接而深刻的感受。
整篇作品以四尺整张的形式呈现,呼应了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目标,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德行和追求美好品质的价值观念。通过书法艺术的表现,将这些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观者,使人产生共鸣和启发。
这篇四尺整张竖式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远的意义,展示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魅力和韵味。无论是从文化价值还是艺术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样一篇书法作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让人们领略书法艺术的美,还能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姓周的书法家

从全国来讲有周志高、周韶华有名气的大家。
周慧珺,女,1939年出生,浙江镇海人。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希望能帮到你
根据公开资料,周姓书法家有:
- 周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新疆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疆书画专业研究会副会长;
- 周汝昌: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
- 周红军: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 周而复:原文化部副部长,著名作家、书法家;
- 周济:湖南著名书法家,诗人;
- 周文健:中国湖南省空心字书法家;
- 周慧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原名誉主席;
- 周洁:湖南省书法家;
- 周云峰:河南省新乡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 周文彰: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诗词学会会长。
除了以上提到的书法家,周姓书法家还有很多。
老屋,原名周广福;字;福之;吉田;代号;老屋,别名;安迪书屋。国家一级美术师(书法)。
现任:
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兼山东省分会副主席;
香港国际华人书画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翰林院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人民美术家协会山东省分会副主席;
中国翰林书画院山东省分院副院长;
中国收藏协会顾问;
{获奖荣誉}
2013年作品在香港展出‘2013中国百强书画家评选’获《2013中国百强书画家称号》。
2014年书画作品在国际华人书画界获《最具收藏书画家称号》。
2015年获得《中国百强书画家称号》。
2016年中国“黄河杯”书画大赛一等奖。
2016年“徐霞客-雪豹杯”书画大赛三等奖。
2016年获得《中国百强书画家称号》。
2016年第三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爱我中华”书法荣获一等奖。
2016年书法作品《满江红》被云南金海泰艺术品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收藏。2021.1《佛缘》书法作品被淄博博山正觉寺功德收藏。
2017年第二届“中天教育杯”全国书画大赛金奖,作品被首届“天涯海角杯”公司三亚市天涯海角旅游公司收藏。
2017年第十五届中国普洱茶节茶马古道、茶马古镇书画作品展中获得优秀奖并收藏。
2017获中国好品牌艺术人物榜品牌影响力创新艺术家称号。2020年2月被北京杏坛拍卖有限公司授予(爱心大使)称号
2017年-2019年分别为茅台镇白酒,澳洲百利达红酒做品牌代言人。2020年为贵州茅台古酿坊集团禧黔匠系列酒代言人;2020~2021被纳入中英双语版《世界名人录》

田蕴章:周汝昌先生的书法,人家吹捧是瘦金体,其本质是什么?

周汝昌是红学泰斗,一生致力于《红楼梦》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红楼梦》及其时代背景的大门。尽管研究《红楼梦》的人比较多,可如先生自始而终的则少之又少。《红楼梦》的研究不仅仅是研究《红楼梦》本身,更是历史学、文学、艺术、美食学、建筑学等多领域的交叉研究,对文化素养要求极高。换言之,一般人还真研究不了《红楼梦》。所以,周汝昌不仅仅是“红学大家”,更是一代大儒。
除了研究《红楼梦》老本行之外,周汝昌书法造诣极高。赞誉者,认为其书法可媲美瘦金体;贬损者,则认为其书法,难免有松塌浮滑之感。凡此种种,说什么的都有。在笔者看来,他的津门后辈田蕴章说法倒是颇为可信。田蕴章表示,周汝昌的书法,人家吹捧是瘦金体,其实不过就是盲写。据悉,田蕴章对周汝昌先生是推崇备至,为何会有此番言论呢?这背后有何隐情?
周汝昌书法很能代表老一辈的整体水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众所周知,周汝昌早年生于民国,那个时代没有什么专门的书法课程,更没有所谓的书法学博士。你要想写出一手漂亮的字,又该靠什么呢?靠的是自觉。周汝昌所处的时代,恰恰是新老交替,虽有新学可传统文化的精华还没有丢失,书法是一种本能,你要是搞学问却不搞书法,那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所以,周汝昌书法是一个自觉的学习过程。周汝昌表示书法只能靠练,不能靠说。这一点说得很好,指出了临帖的重要性。周汝昌初学欧楷,后又钻研二王、米芾等书法流派。最重要的是他能够结合自身所悟,写出了自己的书法风格。从周汝昌的书法历程来看,算得上是中规中矩。得益于周汝昌老先生的治学与学术,学界普遍认为周汝昌写的是瘦金体,捧得地位是相当的高。范曾开山弟子崔自默认为周汝昌先生书法并不是瘦金体,而是出自王羲之,以贴为宗。
田蕴章所言,与崔自默的说法是如出一辙,也认为周汝昌老先生书法不是瘦金体。部分人将周汝昌先生书法吹捧成瘦金体未免言过其实,实际上周汝昌书法大多数都是盲写。田蕴章所言其实不过就是盲写,也是有根据的。周汝昌年过七旬后目力不济,看什么东西都看不清楚,只能盲写了。虽然有部分字出现错笔、漏笔,可依旧不失为是精品之作。然而,网络上最擅长的就是断章取义,田蕴章这句话也经常被拿来黑周汝昌书法。其实,田蕴章还是推崇周汝昌书法的,“周汝昌纪念馆”题词即是明证。
总而言之,田蕴章说周汝昌先生书法不是瘦金体,不过就是盲写,并无太多恶意。相反在笔者看来,周汝昌先生在目力不济的情况下,拿出上等书法作品着实不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周汝昌晚年书法是走心之作,盲写亦是书法大家。其实,书法的最高境界是用心去写,正如曾祥蒙着眼睛写书法一样,把盲书称之为心书,用心去写书法,从而创造无限的艺术可能。从这个角度来说,周汝昌晚年盲书之作,足以吊打当代所谓的书法大家。

周汝昌的作品都有哪些?(包括红学以外的著作)

1980年赴美国出席“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1984年受国家委派赴苏联考察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1986-1987年,获美国鲁斯基金,赴美国访学讲学一年并任威斯康辛大学客座教授。
红学专著:《红楼梦新证》(40万字),1953年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三月内连销三版,后增订至80万言,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曹雪芹》(14万字),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增订至20万字的《曹雪芹小传》,1980年天津百花出版社出版;《恭王府考》(12万字),198O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献芹集》(40万字),1985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石头记鉴真》(20万字),与周祜昌合著,198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红楼梦与中华文化》(18万字),1989年工人出版社与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分出;《红楼梦的历程》(11万字),198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恭王府与红楼梦》(20万字),1992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曹雪芹新传》(23万字),1992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红楼艺术》(19万字),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红楼梦的真故事》(27万字),1995年华艺出版社出版;《红楼真本》(12万字),1998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周汝昌红学精品集》(184万字),1998年,华艺出版社出版;《风流文采第一人》(25万字),1999年东方出版社出版。
学术专著:《范成大诗选》(22万字),1959年、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白居易诗选》(20万字),与他人合著,1962年作家出版社、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杨万里选集》(28万字),1962年中华书局、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书法艺术问答》(8万字),1980年香港中华书局、1982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分出;《诗词赏会》(20万字),198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东方赤子·大家丛书·周汝昌卷》(28万字),1999年华文出版社出版;《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周汝昌卷》(54万字),1999年安格教育出版社出版。
其他成果:《石头记人物画》(题诗40首),197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岁华晴影》(23万字),1997年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出版;《胭脂米传奇》(18.5万字),1998年华文出版社出版;《砚霓小集》(30.8万字),1998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脂雪轩笔语》(18万字),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此外,主编了《红楼梦辞典》、《中国当代文化大系·红学卷》;校订过新版《三国演义》、《红楼梦》、《唐宋传奇选》,并撰序文;为《中国古代文学词典》、《唐宋词鉴赏词典》、《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词典》、《中国历代短篇小说选》、《诗词典故词典》。《〈红楼梦〉世界语版》等撰写了序文;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序跋与专栏文章发表于各地报刊。
版旨在恢复“红楼”原貌
刘心武说,周汝昌毕生最爱《红楼梦》,一生翻阅研究过的古本十余种。“早在50多年前,周先生就曾与他的兄长一起,致力于将包括甲戌本、乙卯本、庚辰本、戚序本、列藏本等在内的11个《红楼梦》古本,进行逐字逐句比对,从而编选出一个最符合曹雪芹原意的新版本。”这项工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中断,后来,周汝昌又在女儿的协助下继续进行这项浩大的工程。
据刘心武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曾推出两个版本《红楼梦》。第一版是冯雪峰主持该社工作时,根据解放前亚东书局推出的程乙本出版的,“这个版本当时发行了100多万册,但是缺点特别多”。到了1982年,这个版本由中国红学研究所的专家冯其庸以他所推崇的庚辰本为底本推出的新版所取代。“现在书市上通行的就是这个版本,当时,这个版本的推出绝对是一大进步。但是,由于冯其庸固执地认为只有庚辰本才是最权威的版本,导致编撰一部新版《红楼梦》的工作始终很难推进,周先生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他的努力。”
刘心武认为,专家学者有责任为喜爱《红楼梦》的读者提供阅读上的多样选择。“我在揭秘《红楼梦》时,常常讲到现行的《红楼梦》版本有诸多缺陷,比如许多古本中都有的回旋诗,而通行本就没有。所以,就有很多读者问我,究竟该读哪个版本。现在,事实上周先生就提供了这样一个版本——从最大限度上恢复《红楼梦》原貌,也体现了曹雪芹的本意。“
  《曹雪芹新传》《文采风流第一人:曹雪芹传》《曹雪芹画传》《红楼家世、《江宁织造与曹家》(合著)《红楼梦里史侯家》(合著)《石头记会真》《石头记鉴真》(与周祜昌合著)《红楼真本》(与周祜昌合著)《红楼梦:八十回石头记》《八十回石头记》周汝昌汇校本《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红楼梦的真故事》《周汝昌谈红楼梦》《红楼真梦》《亦真亦幻梦红楼》《恭王府考》《恭王府与红楼梦》《红楼访真——大观园在恭王府》《芳园筑向帝城西:恭王府与红楼梦》《献芹集》《红楼梦词典》《红楼梦与中国文化》《红楼梦的历程》《红楼真影》《红楼艺术》《东方赤子?大家丛书周汝昌卷》《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周汝昌卷》《红楼小讲》《红楼夺目红》《周汝昌点评红楼梦》《红楼十二层》《周汝昌梦解红楼》《定是红楼梦里人》《周汝昌红楼内外续红楼》《和贾宝玉对话》《解味红楼周汝昌》《红楼别样红》《红楼脂粉英雄谱》《谁知脂砚是湘云》《红楼新境》《寿芹心稿》
  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2012年5月31日),生于天津。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别署解味道人,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
  中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其红学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一部具有开创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奠定了现当代红学研究的坚实基础。另在诗词、书法等领域所下功夫甚深,贡献突出,曾编订撰写了多部专著。
  2012年5月31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红学专著:《红楼梦新证》(40万字),1953年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三月内连销三版,后增订至80万言,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曹雪芹》(14万字),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增订至20万字的《曹雪芹小传》,1980年天津百花出版社出版;《恭王府考》(12万字),198O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献芹集》(40万字),1985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石头记鉴真》(20万字),与周祜昌合著,198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红楼梦与中华文化》(18万字),1989年工人出版社与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分出;《红楼梦的历程》(11万字),198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恭王府与红楼梦》(20万字),1992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曹雪芹新传》(23万字),1992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红楼艺术》(19万字),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红楼梦的真故事》(27万字),1995年华艺出版社出版;《红楼真本》(12万字),1998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周汝昌红学精品集》(184万字),1998年,华艺出版社出版;《风流文采第一人》(25万字),1999年东方出版社出版。
学术专著:《范成大诗选》(22万字),1959年、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白居易诗选》(20万字),与他人合著,1962年作家出版社、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杨万里选集》(28万字),1962年中华书局、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书法艺术问答》(8万字),1980年香港中华书局、1982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分出;《诗词赏会》(20万字),198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东方赤子·大家丛书·周汝昌卷》(28万字),1999年华文出版社出版;《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周汝昌卷》(54万字),1999年安格教育出版社出版。
其他成果:《石头记人物画》(题诗40首),197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岁华晴影》(23万字),1997年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出版;《胭脂米传奇》(18.5万字),1998年华文出版社出版;《砚霓小集》(30.8万字),1998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脂雪轩笔语》(18万字),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此外,主编了《红楼梦辞典》、《中国当代文化大系·红学卷》;校订过新版《三国演义》、《红楼梦》、《唐宋传奇选》,并撰序文;为《中国古代文学词典》、《唐宋词鉴赏词典》、《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词典》、《中国历代短篇小说选》、《诗词典故词典》。《〈红楼梦〉世界语版》等撰写了序文;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序跋与专栏文章发表于各地报刊。
《范成大诗选》《白居易诗选》《杨万里选集》《诗词赏会》《千秋一寸心:唐宋诗词鉴赏讲座》
出了红楼还有能有啥稀奇的?你自己看了红楼不说,看他的红楼注解都要看一大堆,有意思?这么读下去,也不能保证就真的是曹雪斤的想法。 还是那句话,历史没有真像,只存在一个道理,红楼本身的知识,和写作手法,就狗喝一壶了,红楼要反应的问题了解了就行了。看书,看历史,就是看自己,让自己看明白世间的不如意是任何时候都存在的,何必这么劳神?反对周。
【周汝昌的作品】:
红学专著
《红楼梦新证》,1953年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增订);
《曹雪芹》,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1980年天津百花出版社重印增订为《曹雪芹传》);
《恭王府考》,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献芹集》,1985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石头记鉴真》,与其兄周祜昌合著,198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1989年工人出版社与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分出;
《红楼梦的历程》,198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恭王府与红楼梦》,1992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曹雪芹新传》,1992年外文出版社出版;
《红楼艺术》,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再版时称《红楼艺术的魅力》,200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红楼梦的真故事》,1995年华艺出版社出版;再版时称《红楼真梦》,2005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红楼真本》,1998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周汝昌红学精品集》,1998年,华艺出版社出版;
《风流文采第一人》,1999年东方出版社出版。
《红楼小讲》,200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
《红楼夺目红》,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周汝昌点评红楼》,2004年梦团结出版社出版
《曹雪芹画传》,200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红楼十二层》,周伦玲编,2004年书海出版社出版
《和贾宝玉对话》,200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周汝昌梦解红楼》精选集,周伦玲编,2005年漓江出版社出版
《定是红楼梦里人——张爱玲与红楼梦》,2005年团结出版社
《红楼别样红》,2008年作家出版社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漓江出版社,ISBN: 978-7-5407-4566-0(简体本)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漓江出版社,ISBN: 978-7-5407-4546-2(繁体本)
《寿芹心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ISBN: 978-7-5000-8794-6
学术专著:
《范成大诗选》,1959年、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白居易诗选》(合著),1962年作家出版社、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杨万里选集》,1962年中华书局、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书法艺术问答》,1980年香港中华书局、1982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分出;
《诗词赏会》,198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神州自有连城壁——论中华美学》,2005年山东画报出版社
其他:
《石头记人物画》(题诗40首),197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岁华晴影》,1997年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出版;
《胭脂米传奇》,1998年华文出版社出版;
《砚霓小集》,1998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脂雪轩笔语》,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周汝昌自传: 红楼无限情》,2005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我与胡适先生》,2005年漓江出版社
【人物简介】:
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2012年5月31日),生于天津。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别署解味道人,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
中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其红学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一部具有开创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奠定了现当代红学研究的坚实基础。另在诗词、书法等领域所下功夫甚深,贡献突出,曾编订撰写了多部专著。
2012年5月31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请教周汝昌先生的简介!谢谢.

周汝昌,字玉言。男,汉族,1918年3月4日生于天津咸水沽镇。我国著名红学家,曾就学于北京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院。他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先后任燕京大学西语系教员、华西大学与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编辑、是第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大观园文化协会顾问,中国曹雪芹学会荣誉会长。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贴津贴。
治学以语言、诗词理论及签注、中外文翻译为主;平生耽吟咏、研诗词、笺注、赏析、理论皆所用心,并兼研红学。有2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尚有几部正在印制之中。其中《红楼梦新证》是第一部、也是代表作。
1980年赴美国出席“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1984年受国家委派赴苏联考察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1986-1987年,获美国鲁斯基金,赴美国访学讲学一年并任威斯康辛大学客座教授。
生平简介
周汝昌,这位著名的红学家,似乎从小就与《红楼梦》有缘,在孩提时,就听母亲讲述《红楼梦》里的故事。在他脑海里,远远地出现红楼人物的影子。二十年后,这位青年意外发现了曹雪芹生前好友敦敏的《懋斋诗钞》,这一重大发现,为研究曹雪芹提供了重要史料,由此使周汝昌沉醉红学,一生不醒。这正应了他的《献芹集》扉页上的一句话: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
周汝昌一生坎坷,二十几岁,双耳失聪,后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仅靠右眼0.01的视力支撑他治学至今。《红楼梦新证》、《曹雪芹传》、《书法艺术》、《杨万里选集》,这一部部穷尽毕生心血研治的作品,展示了周先生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和造诣,远非“红学家”一词所能概括。今虽已是耄耋之人,思维较先前毫不逊色,每日仍笔不停挥,著书立说。
周汝昌主要作品:
1980年赴美国出席“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1984年受国家委派赴苏联考察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1986-1987年,获美国鲁斯基金,赴美国访学讲学一年并任威斯康辛大学客座教授。
红学专著:《红楼梦新证》(40万字),1953年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三月内连销三版,后增订至80万言,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曹雪芹》(14万字),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增订至20万字的《曹雪芹小传》,1980年天津百花出版社出版;《恭王府考》(12万字),198O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献芹集》(40万字),1985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石头记鉴真》(20万字),与周祜昌合著,198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红楼梦与中华文化》(18万字),1989年工人出版社与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分出;《红楼梦的历程》(11万字),198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恭王府与红楼梦》(20万字),1992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曹雪芹新传》(23万字),1992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红楼艺术》(19万字),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红楼梦的真故事》(27万字),1995年华艺出版社出版;《红楼真本》(12万字),1998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周汝昌红学精品集》(184万字),1998年,华艺出版社出版;《风流文采第一人》(25万字),1999年东方出版社出版。
学术专著:《范成大诗选》(22万字),1959年、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白居易诗选》(20万字),与他人合著,1962年作家出版社、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杨万里选集》(28万字),1962年中华书局、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书法艺术问答》(8万字),1980年香港中华书局、1982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分出;《诗词赏会》(20万字),198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东方赤子·大家丛书·周汝昌卷》(28万字),1999年华文出版社出版;《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周汝昌卷》(54万字),1999年安格教育出版社出版。
其他成果:《石头记人物画》(题诗40首),197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岁华晴影》(23万字),1997年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出版;《胭脂米传奇》(18.5万字),1998年华文出版社出版;《砚霓小集》(30.8万字),1998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脂雪轩笔语》(18万字),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此外,主编了《红楼梦辞典》、《中国当代文化大系·红学卷》;校订过新版《三国演义》、《红楼梦》、《唐宋传奇选》,并撰序文;为《中国古代文学词典》、《唐宋词鉴赏词典》、《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词典》、《中国历代短篇小说选》、《诗词典故词典》。《〈红楼梦〉世界语版》等撰写了序文;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序跋与专栏文章发表于各地报刊。
红学家——周汝昌
引言:周汝昌老先生是当今最重要的红学家,是考证派红学的集大成者。
....周汝昌(1918—)字玉言,天津市人,男,汉族,研究员,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
....南开中学毕业后考入燕京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转中文系研究院深造。此后历任燕京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1954年起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中学时代就在南开中学校刊及其他报刊发表论文、杂文、诗词等,大学时翻译、研究鲁迅的《摩罗诗力说》、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等。此后主要从事曹雪芹及其《红楼梦》的研究,同时还从事禅学与文艺关系的研究,《三国演义》的校定、注释和评介,《水浒传》的评注和唐宋诗歌的评注等。已出版论著多种和大批论文,主要有:《红楼梦新证》、《范成大诗选》、《杨万里选集》、《白居易诗选》(合著)、《曹雪芹》、《书法艺术问答》、《献芹集》、《石头记人物画》、《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合著)等。同时,他是第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大观园文化协会顾问,中国曹雪芹学会荣誉会长。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贴津贴。
....周汝昌一生坎坷,二十几岁双耳失聪,后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仅靠右眼0.01的视力支撑他治学至今。
....红学专著:《红楼梦新证》(40万字),1953年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三月内连销三版,后增订至80万言,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曹雪芹》(14万字),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增订至20万字的《曹雪芹小传》,1980年天津百花出版社出版;《恭王府考》(12万字),198O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献芹集》(40万字),1985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石头记鉴真》(20万字),与周祜昌合著,198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红楼梦与中华文化》(18万字),1989年工人出版社与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分出;《红楼梦的历程》(11万字),198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恭王府与红楼梦》(20万字),1992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曹雪芹新传》(23万字),1992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红楼艺术》(19万字),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红楼梦的真故事》(27万字),1995年华艺出版社出版;《红楼真本》(12万字),1998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周汝昌红学精品集》(184万字),1998年,华艺出版社出版;《风流文采第一人》(25万字),1999年东方出版社出版。
....新著: 《红楼夺目红》(作家出版社)..以短文讲“大旨”。全书130余篇,从赏析曹雪芹“绝特”个性,提出史湘云才是《红楼梦》全书主角,到刘姥姥在全书中的重要性,以及红学研究者极少触及的红楼小人物的见解等观点。
...........《石头记会真》(海燕出版社二○○四年五月出版 十卷 共计五百万字 周祜昌 周汝昌 周伦玲 校订)“……,56年的大愿,总算成为现实。在红学研究史上,此书的出现应该有它应得的地位与价值,若能达到二百多年来比较系统全面地“斥伪返本”的初步成果,大体可以存于书林艺海、文化渊薮之间,个人的得失短长,就微末不足挂在心头了。…… ..——周汝昌”
附:“我已经不是红学界的人了。”
....记者在不止一个地方看到他说“我已经不是红学界的人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白呢?周老说:“我研究的其实不仅仅是红学,我主要研究的是诗学、书法、中华文化学。”有人曾抱怨周老将“红学”转变成“曹学”了,其实也与周老这个宽泛的研究范围有关,他认为研究《红楼梦》不是仅研究遣词造句,更要研究《红楼梦》所映射出来的所有历史信息,这些信息无疑都承载着传统文化。周老除了上述研究范围之外,他还是一个外文教师。他说:“从去年到今年,我一直在用外文给外国客人讲《红楼梦》。”这一层原因之外,其实还包含着其他因素:国内人对红学一词并不是都抱有好感。这也许与历史记忆有关,向来红学研究就与政治的联系过于紧密。再者,周老告诉了记者当今红学界的沉闷。这沉闷包括学术方面的沉闷:现在红学研究进展缓慢。“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红学著作,但无论其规格、其品质,有价值的不多。” 另一方面的沉闷则是来自学术界的环境风气,“为什么我说一句话,大家亿万双眼睛盯着,议论,围剿?如果是严肃的批评我欣然接受,可是我遭遇的都是非学术的话,漫骂,造谣,攻击,所以我说,我最好还是离开这个所谓的界,我是界外人。我弄自己的学问不是很好吗?”
回答者:易伊 - 大魔法师 八级 3-27 10:02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100% (1) 不好
0% (0)
其他回答共 1 条
周汝昌,字玉言。研究员,男,汉族,1918年4月14日生人,籍贯天津。曾就学于北京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院。先后任燕京大学西语系教员、华西大学与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编辑、是第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大观园文化协会顾问,中国曹雪芹学会荣誉会长。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贴津贴。
治学以语言、诗词理论及签注、中外文翻译为主;平生耽吟咏、研诗词、笺注、赏析、理论皆所用心,并兼研红学。有2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尚有几部正在印制之中。其中《红楼梦新证》是第一部、也是代表作。 1980年赴美国出席“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1984年受国家委派赴苏联考察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1986-1987年,获美国鲁斯基金,赴美国访学讲学一年并任威斯康辛大学客座教授。
红学专著:《红楼梦新证》(40万字),1953年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三月内连销三版,后增订至80万言,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曹雪芹》(14万字),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增订至20万字的《曹雪芹小传》,1980年天津百花出版社出版;《恭王府考》(12万字),198O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献芹集》(40万字),1985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石头记鉴真》(20万字),与周祜昌合著,198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红楼梦与中华文化》(18万字),1989年工人出版社与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分出;《红楼梦的历程》(11万字),198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恭王府与红楼梦》(20万字),1992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曹雪芹新传》(23万字),1992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红楼艺术》(19万字),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红楼梦的真故事》(27万字),1995年华艺出版社出版;《红楼真本》(12万字),1998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周汝昌红学精品集》(184万字),1998年,华艺出版社出版;《风流文采第一人》(25万字),1999年东方出版社出版。
学术专著:《范成大诗选》(22万字),1959年、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白居易诗选》(20万字),与他人合著,1962年作家出版社、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杨万里选集》(28万字),1962年中华书局、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书法艺术问答》(8万字),1980年香港中华书局、1982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分出;《诗词赏会》(20万字),198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东方赤子?大家丛书?周汝昌卷》(28万字),1999年华文出版社出版;《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周汝昌卷》(54万字),1999年安格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他成果:《石头记人物画》(题诗40首),197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岁华晴影》(23万字),1997年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出版;《胭脂米传奇》(18.5万字),1998年华文出版社出版;《砚霓小集》(30.8万字),1998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脂雪轩笔语》(18万字),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主编了《红楼梦辞典》、《中国当代文化大系?红学卷》;校订过新版《三国演义》、《红楼梦》、《唐宋传奇选》,并撰序文;为《中国古代文学词典》、《唐宋词鉴赏词典》、《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词典》、《中国历代短篇小说选》、《诗词典故词典》。《〈红楼梦〉世界语版》等撰写了序文;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序跋与专栏文章发表于各地报刊。
参考资料:http://www.liyuan.net/zhuanti/article2.php?a=view&aid=384
周汝昌简介:
周汝昌,字玉言。研究员,男,汉族,1918年4月14日生人,籍贯天津。我国著名红学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1918年3月4日生于天津咸水沽镇。燕京大学西语系毕业,曾就教于华西大学、四川大学。
· 18岁以下勿点 商搜
· 投入1万年利100万 图

· 18岁少女神秘捞钱手段
· 做别人没想到的好生意

· 2万开韩国服装店 稳赚
· 床上钱 真是赚疯了

周汝昌,这位著名的红学家,似乎从小就与《红楼梦》有缘,在孩提时,就听母亲讲述《红楼梦》里的故事。在他脑海里,远远地出现红楼人物的影子。二十年后,这位青年找到曹雪芹生前好友敦敏的《懋斋诗钞》,这一重大发现,为研究曹雪芹提供了重要史料,由此使周汝昌沉醉红学,一生不醒。这正应了他的《献芹集》扉页上的一句话: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
周汝昌一生坎坷,二十几岁,双耳失聪,后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仅靠右眼0.01的视力支撑他治学至今。《红楼梦新证》《曹雪芹传》《书法艺术》《杨万里选集》这一部部穷尽毕生心血研治的作品,展示了周先生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和造诣,远非“红学家”一词所能概括。今虽已是耄耋之人,思维较先前毫不逊色,每日仍笔不停挥,著书立说。
治学以语言、诗词理论及签注、中外文翻译为主;平生耽吟咏、研诗词、笺注、赏析、理论皆所用心,并兼研红学。有2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尚有几部正在印制之中。其中《红楼梦新证》是第一部、也是代表作。
周汝昌主要作品:
1980年赴美国出席“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1984年受国家委派赴苏联考察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1986-1987年,获美国鲁斯基金,赴美国访学讲学一年并任威斯康辛大学客座教授。
红学专著:《红楼梦新证》(40万字),1953年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三月内连销三版,后增订至80万言,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曹雪芹》(14万字),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增订至20万字的《曹雪芹小传》,1980年天津百花出版社出版;《恭王府考》(12万字),198O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献芹集》(40万字),1985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石头记鉴真》(20万字),与周祜昌合著,198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红楼梦与中华文化》(18万字),1989年工人出版社与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分出;《红楼梦的历程》(11万字),198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恭王府与红楼梦》(20万字),1992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曹雪芹新传》(23万字),1992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红楼艺术》(19万字),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红楼梦的真故事》(27万字),1995年华艺出版社出版;《红楼真本》(12万字),1998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周汝昌红学精品集》(184万字),1998年,华艺出版社出版;《风流文采第一人》(25万字),1999年东方出版社出版。
学术专著:《范成大诗选》(22万字),1959年、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白居易诗选》(20万字),与他人合著,1962年作家出版社、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杨万里选集》(28万字),1962年中华书局、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书法艺术问答》(8万字),1980年香港中华书局、1982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分出;《诗词赏会》(20万字),198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东方赤子·大家丛书·周汝昌卷》(28万字),1999年华文出版社出版;《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周汝昌卷》(54万字),1999年安格教育出版社出版。
其他成果:《石头记人物画》(题诗40首),197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岁华晴影》(23万字),1997年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出版;《胭脂米传奇》(18.5万字),1998年华文出版社出版;《砚霓小集》(30.8万字),1998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脂雪轩笔语》(18万字),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此外,主编了《红楼梦辞典》、《中国当代文化大系·红学卷》;校订过新版《三国演义》、《红楼梦》、《唐宋传奇选》,并撰序文;为《中国古代文学词典》、《唐宋词鉴赏词典》、《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词典》、《中国历代短篇小说选》、《诗词典故词典》。《〈红楼梦〉世界语版》等撰写了序文;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序跋与专栏文章发表于各地报刊。
周汝昌,字玉言。研究员,男,汉族,1918年4月14日生人,籍贯天津。我国著名红学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1918年3月4日生于天津咸水沽镇。燕京大学西语系毕业,曾就教于华西大学、四川大学。
周汝昌,这位著名的红学家,似乎从小就与《红楼梦》有缘,在孩提时,就听母亲讲述《红楼梦》里的故事。在他脑海里,远远地出现红楼人物的影子。二十年后,这位青年找到曹雪芹生前好友敦敏的《懋斋诗钞》,这一重大发现,为研究曹雪芹提供了重要史料,由此使周汝昌沉醉红学,一生不醒。这正应了他的《献芹集》扉页上的一句话: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
周汝昌一生坎坷,二十几岁,双耳失聪,后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仅靠右眼0.01的视力支撑他治学至今。《红楼梦新证》《曹雪芹传》《书法艺术》《杨万里选集》这一部部穷尽毕生心血研治的作品,展示了周先生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和造诣,远非“红学家”一词所能概括。今虽已是耄耋之人,思维较先前毫不逊色,每日仍笔不停挥,著书立说。
治学以语言、诗词理论及签注、中外文翻译为主;平生耽吟咏、研诗词、笺注、赏析、理论皆所用心,并兼研红学。有2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尚有几部正在印制之中。其中《红楼梦新证》是第一部、也是代表作。
周汝昌,这位著名的红学家,似乎从小就与《红楼梦》有缘,在孩提时,就听母亲讲述《红楼梦》里的故事。在他脑海里,远远地出现红楼人物的影子。二十年后,这位青年找到曹雪芹生前好友敦敏的《懋斋诗钞》,这一重大发现,为研究曹雪芹提供了重要史料,由此使周汝昌沉醉红学,一生不醒。这正应了他的《献芹集》扉页上的一句话: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
周汝昌一生坎坷,二十几岁,双耳失聪,后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仅靠右眼0.01的视力支撑他治学至今。《红楼梦新证》《曹雪芹传》《书法艺术》《杨万里选集》这一部部穷尽毕生心血研治的作品,展示了周先生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和造诣,远非“红学家”一词所能概括。今虽已是耄耋之人,思维较先前毫不逊色,每日仍笔不停挥,著书立说。
治学以语言、诗词理论及签注、中外文翻译为主;平生耽吟咏、研诗词、笺注、赏析、理论皆所用心,并兼研红学。有2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尚有几部正在印制之中。其中《红楼梦新证》是第一部、也是代表作。
周汝昌(1918—)字玉言,天津市人,男,汉族,研究员,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
....南开中学毕业后考入燕京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转中文系研究院深造。此后历任燕京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1954年起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中学时代就在南开中学校刊及其他报刊发表论文、杂文、诗词等,大学时翻译、研究鲁迅的《摩罗诗力说》、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等。此后主要从事曹雪芹及其《红楼梦》的研究,同时还从事禅学与文艺关系的研究,《三国演义》的校定、注释和评介,《水浒传》的评注和唐宋诗歌的评注等。已出版论著多种和大批论文,主要有:《红楼梦新证》、《范成大诗选》、《杨万里选集》、《白居易诗选》(合著)、《曹雪芹》、《书法艺术问答》、《献芹集》、《石头记人物画》、《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合著)等。同时,他是第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大观园文化协会顾问,中国曹雪芹学会荣誉会长。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贴津贴。
....周汝昌一生坎坷,二十几岁双耳失聪,后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仅靠右眼0.01的视力支撑他治学至今。
....红学专著:《红楼梦新证》(40万字),1953年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三月内连销三版,后增订至80万言,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曹雪芹》(14万字),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增订至20万字的《曹雪芹小传》,1980年天津百花出版社出版;《恭王府考》(12万字),198O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献芹集》(40万字),1985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石头记鉴真》(20万字),与周祜昌合著,198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红楼梦与中华文化》(18万字),1989年工人出版社与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分出;《红楼梦的历程》(11万字),198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恭王府与红楼梦》(20万字),1992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曹雪芹新传》(23万字),1992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红楼艺术》(19万字),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红楼梦的真故事》(27万字),1995年华艺出版社出版;《红楼真本》(12万字),1998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周汝昌红学精品集》(184万字),1998年,华艺出版社出版;《风流文采第一人》(25万字),1999年东方出版社出版。
周汝昌简介:
周汝昌,字玉言。研究员,男,汉族,1918年4月14日生人,籍贯天津。曾就学于北京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院。先后任燕京大学西语系教员、华西大学与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编辑、是第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大观园文化协会顾问,中国曹雪芹学会荣誉会长。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贴津贴。
治学以语言、诗词理论及签注、中外文翻译为主;平生耽吟咏、研诗词、笺注、赏析、理论皆所用心,并兼研红学。有2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尚有几部正在印制之中。其中《红楼梦新证》是第一部、也是代表作。
1980年赴美国出席“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1984年受国家委派赴苏联考察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1986-1987年,获美国鲁斯基金,赴美国访学讲学一年并任威斯康辛大学客座教授。
红学专著:《红楼梦新证》(40万字),1953年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三月内连销三版,后增订至80万言,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曹雪芹》(14万字),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增订至20万字的《曹雪芹小传》,1980年天津百花出版社出版;《恭王府考》(12万字),198O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献芹集》(40万字),1985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石头记鉴真》(20万字),与周祜昌合著,198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红楼梦与中华文化》(18万字),1989年工人出版社与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分出;《红楼梦的历程》(11万字),198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恭王府与红楼梦》(20万字),1992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曹雪芹新传》(23万字),1992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红楼艺术》(19万字),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红楼梦的真故事》(27万字),1995年华艺出版社出版;《红楼真本》(12万字),1998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周汝昌红学精品集》(184万字),1998年,华艺出版社出版;《风流文采第一人》(25万字),1999年东方出版社出版。
学术专著:《范成大诗选》(22万字),1959年、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白居易诗选》(20万字),与他人合著,1962年作家出版社、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杨万里选集》(28万字),1962年中华书局、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书法艺术问答》(8万字),1980年香港中华书局、1982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分出;《诗词赏会》(20万字),198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东方赤子?大家丛书?周汝昌卷》(28万字),1999年华文出版社出版;《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周汝昌卷》(54万字),1999年安格教育出版社出版。
其他成果:《石头记人物画》(题诗40首),197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岁华晴影》(23万字),1997年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出版;《胭脂米传奇》(18.5万字),1998年华文出版社出版;《砚霓小集》(30.8万字),1998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脂雪轩笔语》(18万字),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此外,主编了《红楼梦辞典》、《中国当代文化大系?红学卷》;校订过新版《三国演义》、《红楼梦》、《唐宋传奇选》,并撰序文;为《中国古代文学词典》、《唐宋词鉴赏词典》、《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词典》、《中国历代短篇小说选》、《诗词典故词典》。《〈红楼梦〉世界语版》等撰写了序文;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序跋与专栏文章发表于各地报刊。
周汝昌的红与黑(文摘)
一部震惊学界的名著,一门悲剧性的学术,一个大起大落的人生,如何交集在一个又聋又瞎的学者身上?
●误会:简单地把我当成红学家是外界的一种误会。我很不喜欢“红学家”这个称谓,也不喜欢“红学界”这个说法。
●罪证:在“文革”中,我所有有历史价值的旧信件大都散失了,而胡适的6封信由于是极重要的政治罪证,反而被完好地保存下来。
●死亡:我是留恋人间事的,虽然我的一生有那么多艰难困苦,有那么多不如意。对于死我还没想过,至少还没来得及提到日程上去想。
周汝昌,红学家。人们都会这样认为。可是,周汝昌本人却说:“简单地把我当成红学家是外界的一种误会。我很不喜欢“红学家”这个称谓,也不喜欢“红学界”这个说法。”
这种回答让人大感意外。是什么原因使他把毕生的精力和时间都倾注在《红楼梦》这本书上?又是什么原因使他在82岁高龄的今天,却矢口否认自己是红学家呢?面对这位白发苍苍、身材瘦弱的老人,让人一时不知该问他些什么?
一部《红楼梦新证》的出版,使他红极一时,成为当时的热点人物,因“红学”成了”红人。这部《红楼梦》也曾经给他带来过厄运,使他因“红学”成为“黑人”。《红楼梦》影响了他的一生,“红”与“黑”的人生经历不断转换伴随着他。这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欣喜也有酸楚。他品尝够了其中的苦与乐,悲与喜,荣与衰的人生大滋味。
曹雪芹10年辛苦,滴泪为墨,研血成字,成了《红楼梦》。
周汝昌却用了50年心血,完成了几百万字的专著,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按他自己的话说,一生的精力与其说用在了研究《红楼梦》上,不如说用在了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上。
抵御声色要招
走进周汝昌的书房,见他背对着门正伏案甚低,对我的到来充耳不闻。周汝昌的女儿走过去在他耳边大声喊道:“客人来了”。他抬头用一只手搭在耳边问:“你说什么?”转过身见我,笑了。迎上来握住了我的手说:“不好意思我耳朵不好使了。”“没关系。”我说,“我可以用纸条提问题。”他女儿说:“用纸条恐怕也不行,他一只眼完全看不到了,另一只眼只有0.01的视力,只能算是半只眼。”我不由望了望他书桌上写的东西,见满是字,可我几乎认不出。周汝昌的女儿又说:“他的字只有我一个人能认。”
我坐下后,开始为自己发愁,我不知用什么方法和他交流。其实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因为先生是一个十分有经验的采访者。他让我坐在沙发上,自己顺手拉了一只小椅,面对面坐了,膝盖刚好顶住我的膝盖。他说“你问吧!你可以趴在我耳边嚷嚷,我基本上能听到。”这样我一下就放松了,这哪里是采访,是一次名副其实的促膝谈心。
既然是谈心,我便把事先准备好的采访提纲扔到了一边。我问;“您的耳朵是什么时候听不到的?”
“那是1954年,我奉调回京,住东城北面门楼胡同。我住正房,南有大窗,北有小窗。一日,天降大雨,电闪雷呜,我正站立窗边看雨,冷不防一声霹雳,一条火龙从北窗入,又从南窗出,这条火龙从我左耳边走过,相距不过一寸。我当时只觉得天崩地裂,脑袋嗡地一响,天地便一片寂静,从此非有雷鸣般之声我是听不到的。你想有龙从耳边过,我不“聋”才怪呢!”
听了老人的叙述我不由露出惊异之色,望望先生的女儿,想从她那里得到证实,她笑了笑说:“这只是一个原因,和小时候得病也有关。”
我又问:“您的眼睛又是怎么失明的?”
“由于长期搞研究工作,1974年忽然两眼要失明,周总理闻知后亲切关怀,指示人民文学出版社给周汝昌一定要找个好医院,不能让他失明。后来找到协和医院最有名的大夫。我现在还剩下这半只眼,要感谢周总理,感谢那个眼科大夫。眼睛总算没有彻底失明,可再也不能做编辑工作了。”
“您从1974年开始眼睛就不行了,耳朵也听不见了,是什么原因使您把文化研究工作坚持到今日的?”
“老子说:『五色令人盲,五音令人聋』。看来不见不闻乃是抵御声色的要招。怎奈耳目虽可掩住,还有一颗心呀!心还不肯闲着,又要听又要看的。从1974年到今天,凭着这半只眼苦作,又写出了几百万字。有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也有关于诗词书法的。”
34岁由“红”变“黑”
“是什么契机使您走上了《红楼梦》研究之路的?”
“那真是机缘巧合,同时这也和胡适分不开。
“那时候我还是燕京大学的学生。1947年一次偶然的机遇我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发现了曹雪芹好友敦敏的诗集。这是胡适先生多年以来为了考证曹雪芹想找而没找到的。我翻开一看大为惊喜。里面有六首直接咏及到曹雪芹的诗。这不单是文学作品,也是重要的史料呀!
周汝昌由此写下了第一篇红学文章,这篇文章发表在当年的《民国日报》上。此文引出了周汝昌和胡适的一段佳话。胡适看到周汝昌的文章之后,非常高兴,主动给周汝昌写了一封信,此信也在报上发表。这样一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周汝昌说:“我是十分感念胡适先生,但是我们的学术观点有所不同。胡适先生的信,当时对我的考证只同意一半,另一半有所保留。我当时是一个少年,少年气盛,也不知道天高地厚,也不知道言语轻重,就又写了一篇文章和胡适先生辩论。”
胡适不久就回了信,一来二去,从1947年的冬天到第二年的秋天,胡适共给周汝昌写了6封信,探讨红学问题。胡适也许设想到他的6封信给了一位年轻学生极大的鼓舞,使周汝昌从此走上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红学研究之路。我不由好奇地问:“这些信都还在吗?”
周汝昌回答:“这些信都成文物了。在“文革”中,我所有有历史价值的旧信件大都散失了,而『胡函六通』(胡适的6封信)由于是极重要的政治罪证,反而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与胡适的书信往来成了周汝昌红学研究生涯的开始,随着研究的深入,周汝昌冒昧向胡适借阅由胡适收藏的极为珍贵的《甲戌本》。
周汝昌说:“当时我和胡适没有见过面,他就敢把那样一部珍贵的藏本借给我。是由一位叫孙楷第的先生从城里带来,用旧报纸裹着,上面用很浓的朱笔写了『燕京大学四楼周汝昌先生收』。我当时是一个学生,胡先生很讲礼貌,用了『先生』这样的字眼,这张旧报纸我一直珍藏至今。”
周汝昌看到这个藏本大为震惊,曹雪芹的原本和当时流行的本子有如此不同。1948年暑假周汝昌将这部世人未见的奇书带回了老家,周汝昌四哥周枯昌一见,惊呆了!原来曹雪芹的《红楼梦》被程(指《程乙本》)高(鹗)歪曲篡改得如此厉害。可惜原本纸张已经黄脆,让人不忍翻阅。
“这怎么办呢!没法研究。我的哥哥说,好!.我下决心现在就用墨笔和朱笔工楷把书抄录一遍。当时没有影印本。可惜这个本子现在找不到了。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局势紧张,我想到《甲戌本》还在我手中,担心若有失损,无法补偿,应将书归还原主。于是我专程赶到胡府,东城东厂胡同一号。当时未见胡适本人,有一中年男子开的门,称其为胡适公子。我便把书交给了胡公子,匆匆告辞。”
据史料记载,胡适离开北平南下时,他抛下了家中的万卷藏书,只带走了两部书,其中一部就是周汝昌还给他的《甲戌本.红楼梦》,可见此书之宝贵。通过几年的研究,周汝昌完成了近40万字的《红楼梦新证》。此书由其兄周祜昌用蝇头小楷清缮出来,交付出版社。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立即轰动了海内外学界。当时周汝昌正在四川大学任教。出书后上海长风书店门前排起了长队,书脱销了,三个月内赶出三版。在北京文代会上几乎人手一部。远在大洋彼岸的胡适后来在文章中写道:“汝昌的书功力真可佩服,可以算是我的一个好徒弟。”《新证》出来后,毛泽东也看了,在《毛泽东读评五部经典小说》中有两处提到《新证》。
1954年周汝昌被中宣部特电从四川大学调回北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了一个编辑。后来批俞(平伯)批胡(适)运动逐步升级,周汝昌很快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繁琐考证”的典型代表。周汝昌由“红”变“黑”时年34岁。有趣的是当时美国一个红学家叫米乐山的,还在著作中称周汝昌为“红色红学家”。
“红学界让我受不了”
我笑了,问:“您说起《红楼梦》简直如数家珍,可是为什么您却不愿让人称您为红学家呢?”
“首先,我已不是红学界的人了。我在海外住了一年,1987年回来之后,我就向当时的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希凡同志谈了我的愿望,不想在红楼梦研究所了,我退出。红学界的人事,种种复杂关系太费神,我是一个老书生,几十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我没有那种能力处理红学界中的利害关系,我何必在那方面费精力呢!还有,目前舆论界,一般的群众对红学不了解,认为你们这些人吃饱了没事研究些哥哥妹妹恋爱……这简直是糟透了。再者,所谓红学界的某些人和某些事让人起不了敬意,一般人有微词,我混在里面,什么事都扣在我头上,让我受不了。我退出不参与这其中的事,我做自己的学问。”
“但是,大家都知道当年把您从四川调到北京,就是因为您的《红楼梦新证》的出版。”
“可是,我调京之后,当年的10月我就一步步地成为了批判的对象。以后所有红学界的事情不但不是我主持,我连知道的权利都没有。可是,不明真相的人,特别是学术界的一些人仍然认为我当初调来主持红学的一切。还有一点就是我和红学界的一些红学家没有共同语言。”
“一部《红楼梦》在中国有其特殊的地位,它是和我们新中国政治文化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您能谈谈这是为什么吗?”
“红学的位置是由毛主席提高的,这事人人皆知。但是后来运动扩大化了,有些一发而不可收。这已不是红学的问题了,这是学术思想的大运动,震惊了世界。”
“《红楼梦》不但对中国人的政治生活影响深远,同时也影响到文化生活。在中国的历史上恐怕没有一部文学作品能有这样大的影响。”
“是的,《红楼梦》这种普遍地被重视、爱好、谈论、研究、表现、表演,这已不是简单一部书的问题了,这是一种现象。我们可称其为红楼梦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包含了对它的研究,还包含了许多红学研究者,也包含了红学界这个特殊的团体。这种现象的根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死我还没想过”
“刚才我们谈论的大多是一些学术性话题,我现在想问一点您个人的问题。您的一生可谓是大起大落,由红变黑,有黑变红,您能否谈一下在您一生中最痛苦的记忆是什么?”
“说实话红学是一门悲剧性的学术,选择了它本身就是一种悲剧。第一流的大学者不屑为之,对它有兴趣的又不够资格,于是就落到了我辈之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痛苦。当然这种痛苦只是我个人的小悲痛,真正的大悲痛是和整个民族的生死存亡联系在一起的。”
周汝昌说到这里静静地沉默了,我望着他默默地体会着他说的那种痛。过了一会儿他说:“你刚才问我一生中最痛苦的回忆是什么,我告诉你那是在抗战时期。当时我正在燕京大学读书,珍珠港事件后,日本人把燕京大学封了,把学生遣散了,当时辅仁大学登出广告招编,很多同学都去了,很多同学为了求学都去了!我坚决没去,回到了天津老家。回到老家也不安宁,当地有一个叫新民会的汉奸组织专门搜罗失学失业的青年学生为他们服务,我当时只有藏在地窖里。我的老家离天津市四五十里,属于一个大镇。有一天我亲眼看见当地惟一的一个小学,教师领着一队小学生打着新制的太阳旗去村口迎接日本驻军。那小太阳旗是用白纸制的,就是一张白纸中间用红墨水画了一个红圈圈。当时在阳光下,小学生手中的小太阳旗刺痛了我的眼睛。我觉得我当时的心在流血,心都碎了。所以今天你问我最痛苦的记忆,那伤口一下便被触动了。唉--”
周汝昌的痛是我们民族的痛。眼前的老人几乎被一种痛苦的回忆攫住了,为了改变一下他的情绪,我连忙又问:“一生中让您最高兴的事是什么?”
“我1968年被关进『牛棚』”隔离审查,差不多一年后,我被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由于我的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让我看菜园子。有一天队部头头对我说,北京工作需要你,要调你回去。我当时一点都不敢相信。到总部去拿公函,拿到一看,天哪!是周总理办公室给湖北军区司令的专电,调周汝昌回北京工作。你可以想像我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这是我平生最高兴的一件事。至今我还保存着专电的复制件。由此我一下又从黑人变成了红人。那是1970年9月5日,这是我的纪念日。外面风传我和周总理有联系这不是胡说吗!我一个小民当时哪能和周总理联系上呀!
我被周汝昌大起大落的经历所震撼。面对眼前的耄耋老人,我问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您今年已是82岁的高龄了,您是怎么看待生与死这个问题的?”
“我希望多活几年。不是贪生怕死。像我这样年纪的人积累一些学识很艰苦。刚积累了一些东西,人刚成熟,理解认识刚开始深刻了,可是已到了快结束生命的时候。这是人类的不幸,也是人类文化的损失。我对生命的理解是一个综合性的,主要是精神智力,而不是纯自然的生命。说到我自己,我是留恋人间事的。虽然我的一生有那么多艰难困苦,有那么多不如意。我现在半只眼睛拼命干,就是因为我还有没做完的工作,这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我觉得自己的身体还很健康,对于死我还没有想过,至少还没来得及提到日程上去想。人的生命不是到他身体死亡为止,用另外一个方式还可以延续,还可以作贡献。因为他死后思想还存在,他还有弟子、子女作为他的继承人,他还有著作存于世。

现代著名的书法家是谁

硬笔书法:庞中华,著名书法家、教育家和诗人,四川达州市人,生于1945年10月21日,1965年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地质勘探专业。当代中国硬笔书法事业的主要开拓者。现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名誉主席,庞中华硬笔书法学院院长,曾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庞中华练习硬笔书法几十年,遍临名帖,他认为对前辈的书法不能一味临摹,失去自我,而应该不断创新,用他的话说就是“读古帖写现代字”。同时,庞中华曾追随国学大师文怀沙学习,与范曾、王立平、空林子、周逢俊等名家同为关门弟子,于诗歌创作也具备一定功底。目前兼任燕堂诗社常务理事。
毛笔:张海,1941年9月生于河南省偃师市。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批准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艺术品中国资深顾问,河南省书画院院长等。古代楷书四大名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元之赵孟俯
初唐四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钟王——三国魏钟繇、东晋王羲之
二张——指东汉张芝、唐代张旭二位善草书之书家
赵董——指元代赵孟俯,明之董其昌
邢张米董: 指晚明四大家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四人。其中董其昌、
邢侗又有“南董北邢”之说。
昊中四才子: 指明代居于苏南的书法家唐伯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祝允明。
二沈: 指明初沈度、沈粲兄弟二人,又号称“大小学士”。前者以婉丽胜,后者以遒逸胜。
鲜赵: 指元代书家赵孟俯、鲜于枢。又称元“二雄”。赵氏代表作如《仇锷墓碑铭》、《三门记》、《汲黯传》、《二陆文赋跋》、《嵇康绝交书》,《兰亭十三跋》等;鲜于枢代表作如《韩愈进学解》、《渔父词》、《透光古镜歌》、《韩愈石鼓歌》、《苏轼海棠诗》、《老子道德经》等。
米薛: 指北宋米芾、薛绍彭,后者代表作如《杂书卷》等
现代梅墨生启功 赵朴初 沈鹏 张海 孙晓云 华人德李刚田储云 曹宝麟陈振濂何应辉黄敦 刘正成尉天池 石开 周俊杰 赵雁君 薛龙春 薛明辉 刘颜涛 林邦德 王镛 聂成文 张强。
韩征尘老先生
韩征尘(韩增臣),自号渔樵散人、菋翁,一九四五年九月生,天津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海河印社副社长、天津印社艺术顾问,天津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天津楹联学会理事。工书法,精篆刻,从师冯星伯先生。
篆作品曾入展郑州“国际书法展览”等全国大型重要展览并获奖。入展“中日首届甲骨文书法展”、“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首届“全国电视书法比赛”中获成年组铜
奖等。在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四百余件,作品收入《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当代中国书法作品集》等。被各地博物馆、海内外收藏,并镌刻于多家碑林。作品曾参加国际书法展,纪念孙中山120周年诞辰中外书法家作品展,全国第四届书展等。获中国李斯笔会三等奖,全国民族大家庭书法、美术展银奖等。作品和传略收入《当代中国书法作品集》、《海峡两岸诗书画集》、《当代书法家传记》、《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鉴》、《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有很多的。启功、沈鹏、李百忍、欧阳中石等等的,
现在在世的有 楷书 田蕴章 田英章 行草 欧阳中石 周汝昌也是书林大隐 只可惜30年前就双目渐不能视 不能写字了 隶书方面 刘炳森挺出名 硬笔书法家 当属卢中南 他是中国硬笔界一流水平 卢中南的欧体水平也相当高
很多,张大千、溥心畲、齐白石、黄宾虹、徐生翁、徐悲鸿、陶博吾、来楚生、陆俨少、谢稚柳、蒲华、刘海粟、王个移、丰子恺、李叔同、鲁迅、马一浮、郭沫若、茅盾、陆维钊、王蘧常、高二适、赵朴初、孙中山、谭延闿、叶恭绰、毛泽东、启功等等
1 安志学 1931年生,陕西西安市人。笔名松柏墨士,中专毕业,政工师。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陕西省老年书画学会会员,中国古代怀素书法研究会研究员,香港东方书画中心书画艺术研究部研究员,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书画研究会艺术顾问,当代中华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教授等职。
2 白天——男,1928年2月生,山东潍坊人。原名韩礼标,字义堂,笔名秋心、山水,号白浪散人,室名秋涛居,斋号西溪晚庐。大学文化。
3 鲍泰昌——男,1930年生,云南省鹤庆县人。艺名傲骨,笔名枫叶,现为云南省老年书画协会会员,曲靖市老年书画协会理事,曲晴市麒麟区老年书画协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市场研究中心一级书法家,中华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教授。
4 边振宁——男,1938年生,河北省宁晋县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宁晋分校校长,世界书画家一级书法师,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世界书画家华北协会理事,美国美中企业家联合会艺术家委员会会员,黄河书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5 蔡焕仁——男,1925年6月生,原籍浙江诸暨,高级研究员、客座教授、博士院长等职,退休教师,中共党员,大专文化,
6 岑继初——男,1944年3月生,广东省中山市人。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机务四大队工程师。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市场中心书法家,世界华北协会艺术家学术委员会副主席,香港东方文化中心书画部研究员等20多个职务。
常海川——男,1924年9月生,陕西省米脂人。艺名隐军。现任国际美术家联俣会艺术市场委员会理事,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书画家,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协会书法家,中国古代怀素书法艺术研究会研究员,中国老年书法研究会会员。
畅春彦——男,1928年5月生,河南省洛阳市人。副主任科员。《世界书画家铭录》定为“一级书法师”。
车玉禄——男,1951年7月生,吉林省永吉县人。字辛卯,号四间房人。大专毕业。一级书法师。现为中国书画艺术百科全书编委,世界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吉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吉林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
陈洋——男,1967年10月生,广西东兴人。现系中国华夏书画院副院长、防城港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东兴书画院副院长、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世界书画家协会组织部领导、香港东方文化中心书画研究部理事、日本国艺书道院客座教员、广西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擅长各体,尤以草、隶见长。

谁熟悉“周汝昌”?

周汝昌字玉言,1918年4月14日出生,籍贯天津。就学于北京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
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贴津贴。
他是研究《红楼梦》的著名红学家,有红学著作多种,其中《红楼梦新证》影响很大。他的根本观点: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是曹家史。因而被称为自传派大将胡适的得意门生。
目录
1 主要著作
1.1 红学专著
1.2 新著
1.3 学术专著
1.4 其它
[编辑]
主要著作
[编辑]
红学专著
《红楼梦新证》,1953年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增订);
《曹雪芹》,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1980年天津百花出版社重印增订);
《恭王府考》,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献芹集》,1985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石头记鉴真》,与其兄周祜昌合著,198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1989年工人出版社与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分出;
《红楼梦的历程》,198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恭王府与红楼梦》,1992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曹雪芹新传》,1992年外文出版社出版;
《红楼艺术》,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红楼梦的真故事》,1995年华艺出版社出版;
《红楼真本》,1998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周汝昌红学精品集》,1998年,华艺出版社出版;
《风流文采第一人》,1999年东方出版社出版。
[编辑]
新著
(资料缺)
《曹雪芹画传》
《红楼十二层》
《红楼夺目红》
《和贾宝玉对话》
《周汝昌梦解红楼》
《定是红楼梦里人——张爱玲与红楼梦》
[编辑]
学术专著
《范成大诗选》,1959年、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白居易诗选》(合著),1962年作家出版社、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杨万里选集》,1962年中华书局、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书法艺术问答》,1980年香港中华书局、1982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分出;
《诗词赏会》,198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编辑]
其它
《石头记人物画》(题诗40首),197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岁华晴影》,1997年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出版;
《胭脂米传奇》,1998年华文出版社出版;
《砚霓小集》,1998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脂雪轩笔语》,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红学家。
红学大家,到老仍童心不泯喜欢林妹妹.
他最喜欢的是湘云好不好
采访过他的
——只言片语·脂砚翩羽 文 / 无言咏落花

——访周汝昌先生
值得敬佩的人
第五章——周汝昌
作者:张者????转贴自:自白书????点击数:238
?周汝昌
???
?1918年生于天津。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历任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燕京研究院董事、中国曹雪芹学会荣誉会长、作家协会会员等。工书,其书法为世所重。传略载入多种辞书。
?主要著作有:《红楼梦新证》、《曹雪芹传》、《石头记鉴真》、《献芹集》、《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红楼艺术》等十几部红学专著,200余万言著述,影响巨大,深受赞许。另出版有:《书法艺术答问》、《岁华晴影》、《脂雪轩笔语》、《北斗京华》、《天地人我》、《杨万里选集》、《范成大诗选》等。
???
周汝昌的红与黑
????
????周汝昌,红学家。人们都会这样认为。
????可是,周汝昌本人却说:“简单地把我当成红学家是外界的一种误会。我很不喜欢‘红学家’这个称谓,也不喜欢‘红学界’这个说法。”
????这种回答让人大感意外。是什么原因使他把毕生的精力和时间都倾注在《红楼梦》这本书上?又是什么原因使他在82岁高龄的今天,却矢口否认自己是红学家呢?面对这位白发苍苍、瘦骨嶙峋的老人,让人一时不知该问他些什么?
????一部《红楼梦》曾经给他带来过荣誉,因《红楼梦新证》的出版,使他红极一时,成为当时的热点人物,因“红学”成了“红人”。这部《红楼梦》也曾经给他带来过厄运,使他因“红人”成为“黑人”。《红楼梦》影响了他的一生,“红”与“黑”的人生经历不断转换伴随着他。这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欣喜也有酸楚。他尝够了其中的苦与乐,悲与喜,荣与衰的人生大滋味。
????曹雪芹十年辛苦,滴泪为墨,研血成字,成了《红楼梦》。
????周汝昌却用了五十年心血,半只眼睛苦作,完成了几百万字的专著,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按他自己的话说,一生的精力与其说用在了研究《红楼梦》上,不如说用在了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上。所以,他说:“要说我毕生的精力都投在了‘红学’研究上不完全对,当然,一部分精力是用在了红学上,另一大部分精力主要用在了对诗词的创作、注释、鉴赏、理论以及书法和中华文化精神的研究上。”
???
半只眼睛苦作
????
走进周汝昌的书房,见他背对着门正写。瘦小的身躯趴在书桌上缩成一团,对我的到来充耳不闻。周汝昌的女儿走过去在他耳边大声喊道“客人来了”。他抬头用一只手搭在耳边却不解地道:“你说什么?”转过身见我,笑了。迎上来握住了我的手说:“不好意思,我耳朵不好使了。”“没关系,”我说,“我可以用纸条提问题。”她女儿说:“用纸条恐怕也不行,他一只眼完全看不到了,另一只眼只有0.01的视力,只能算是半只眼。”我不由望了望他书桌上写的东西,见满是字,可我一个也认不出,每一个字都是身首异处的。周汝昌的女儿又说:“他的字只有我一个人能认。”
????我坐下后,开始为自己发愁,我不知用什么方法和他交流。其实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因为先生是一个十分有经验的受访者。他让我坐在沙发上,自己顺手拉了一只小椅子,面对面坐了。膝盖刚好顶住我的膝盖。他说:“你问吧!你可以趴在我耳边嚷嚷,我基本上能听到。”这样,我一下就放松了,这哪里是采访,是一次名副其实的促膝谈心。
????既然是谈心,我便把事先准备好的采访提纲扔到了一边。我问:“您的耳朵是什么时候听不到的?”
????“那是1954年,我奉调回京,住东城北面门楼胡同。我住了间正房,南有大窗,北有小窗。一日,天降大雨,电闪雷鸣,我正立窗边看雨,冷不防一声霹雳,一条火龙从北窗入,又从南窗出,这条火龙从我左耳边走过,相距不过一寸。我当时只觉得天崩地裂,脑袋嗡地一响,天地便一片寂静,从此非有雷鸣般之声我是听不到的。你想有龙从耳边过,我不‘聋’才怪呢!”
????听了老人的叙述,我不由露出惊异之色,望望先生的女儿,想从她那里得到证实,却见她笑而不答。
????我又问:“您的眼睛又是怎么失明的?”
????“1974年忽然两眼要失明,周总理闻知后亲切关怀,指示人民文学出版社给周汝昌一定要找个好医院,不能让他失明。后来找到协和医院最有名的大夫。我现在还剩下这半只眼,要感谢周总理,感谢那个眼科大夫。眼睛总算保住了没有彻底失明,可再也不能做编辑工作了。医生连续给我开了三次证明给人民文学出版社,我都把证明压下来了,我离不开那编辑工作。后来实在坚持不下来了,我只好辞去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的工作,调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
????“您从1974年开始眼睛就不行了,耳朵也听不见了,是什么原因使您把文化研究工作坚持到今日的?”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不见不闻乃是抵御声色的要招。怎奈耳目虽可掩住,还有一颗心呀!心还不肯闲着,又要听又要看的。从1974年到今天,凭着这半只眼苦作,又写出了几百万字,出了十几本书。有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也有关于诗词书法的。”
????面对这样一位老人,不由得让人心动。82岁了,耳已聋,眼也瞎,心却充满了激情,思维依然活跃,声若铜钟。
???
一次机缘 五十年心血
????
???“虽然您不认为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用来研究《红楼梦》了,但五十多年来,《红楼梦》的研究肯定用去了您很多心血,这一点我想您没有异议吧?”
????“是的,我的确用了很多心血去研究《红楼梦》!”
????“那么,是什么契机使您走上了《红楼梦》研究之路的呢?”
????“那真是机缘巧合,同时这也和胡适分不开。”
????“哦!请谈谈。”
????“那时候我还是燕京大学的学生。我本来是1939年考上燕京大学西语系的,理想是翻译中华文化名品向世界传播。抗战时燕京大学被日本鬼子关闭,教授关进集中营,学生被遣散。抗战胜利后,我又重新投考再进燕园,可对西文已不感兴趣,兴趣都集中在诗词文学理论上。1947年,一次偶然的机遇我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发现了曹雪芹好友敦敏的诗集。这是胡适先生多年以来为了考证曹雪芹想找而没找到的。我翻开一看大为惊喜,里面有六首直接咏及到曹雪芹的诗。这不单是文学作品,也是重要的史料呀!”
????周汝昌由此写下了第一篇红学文章,这篇文章发表在当年的《民国日报》上。此文引出了周汝昌和胡适先生的一段佳话。胡适先生看到周汝昌文章之后,非常高兴,主动给周汝昌写了一封信,此信也在报上发表,这样一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周汝昌说:“我是十分感念胡适先生的,但是我们的学术观点有所不同。胡适先生的信,当时对我的考证只同意一半,另一半有所保留。我当时是一个少年,少年气盛,也不知道天高地厚,也不知道言语轻重,就又写了一篇文章和胡适先生辩论。”
????胡适先生不久就回了信,一来二去,从1947年的冬天到第二年的秋天,胡适先生共给周汝昌写了6封信,探讨红学问题。胡适先生也许没想到他的6封信给了一位年轻学生极大的鼓舞,使周汝昌从此走上了漫长艰辛、长达半个世纪的红学研究之路。我不由好奇地问:“这些信都还在吗?”
????周汝昌回答:“这些信都成了文物了。在‘文革’中,我所有的有历史价值的旧信件大都散失了,而‘胡函六通’(胡适的6封信)由于是极重要的政治罪证,反而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与胡适先生的书信往来成了周汝昌红学研究生涯的开始,随着研究的深入,周汝昌冒昧地向胡适借阅由胡适收藏的极为珍贵的“甲戌本”。
????周汝昌说:“当时我和胡适没有见过面,我只是燕京大学的一个学生,不知何许人。胡适先生就敢把那样一部珍贵的藏本借给我。当时由一位叫孙楷第的先生从城里带来,用旧报纸裹着,上面用很浓的朱笔写了燕京大学四楼周汝昌先生收。我当时是一个学生,胡先生很讲礼貌,用了先生这样的字眼,这张旧报纸我一直珍藏至今。”
????周汝昌看到这个藏本大为震惊,曹雪芹的原本和当时流行的本子有如此不同。1948年暑假周汝昌将这部世人未见的奇书带回了老家,周汝昌四哥周祜昌一见,惊呆了!原来曹雪芹的《红楼梦》被(指“程乙本”)高(鹗)歪曲篡改得如此厉害。可惜原本纸张已经黄脆,让人不忍翻阅。
????“这怎么办呢!没法研究。我的哥哥说,好!我下决心现在就用墨笔和朱笔工楷把书抄录一遍。当时没有影印本。可惜这个本子现在找不到了。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局势紧张,我想到“甲戌本”还在我手中,担心若有失损,无法补偿,觉得应将书归还原主,于是我专程赶到胡府——东城东厂胡同一号。当时未见胡适本人,有一中年男子开的门,称其为胡适公子。我便把书交给了胡公子,匆匆告辞。”
?????据史料记载,胡适离开北平南下时,他抛下了家中的万卷藏书,只带走了两部书,其中一部就是周汝昌还给他的《甲戌本?红楼梦》,可见此书之宝贵。通过几年的研究,周汝昌完成了近40万字的《红楼梦新证》。此书由家兄周祜昌用蝇头小楷清缮出来,交付出版社。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立即轰动了海内外学界。当时周汝昌正在四川大学任教。书出来后,上海长风书店门前排起了长队,书脱销了,三个月内赶出三版。在北京文代会上几乎人手一部。远在大洋彼岸的胡适后来在文章中写道,汝昌的书功力真可佩服,可以算是我的一个好徒弟。《新证》出来后,毛泽东也看了,在《毛泽东读评五部经典小说》中有两处提到《新证》。
1954年周汝昌被中宣部三次特电从四川大学调回北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了一个编辑。后来批俞(平伯)批胡(适)运动逐步升级,周汝昌很快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繁琐考证”的典型代表。周汝昌由“红”变“黑”,时年34岁,有趣的是当时美国一个学家叫米乐山的,还在著作中称周汝昌为“红色红学家”。
???
不谈红学 却说红楼
????????
?????“看过《红楼梦》的都知道,只有前80回是曹雪芹的,后40回是高鹗补的。您一直认为后40回是伪续,您能大概地谈谈您的观点吗?”
?????“这是红学研究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曹雪芹费了十年辛苦,为什么写这么一部大书。这在原著中说得很清楚了。在老残给自己的小说写的序中也谈得很清楚。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这是对旧中国那个时代天下女性(女儿家)的命运、处境、不幸、悲惨结局最深刻、最博大的悲叹,写了一个巨大的悲剧。而高鹗偷梁换柱、移形变质,引向了一个哥哥妹妹式的小悲剧。今天一般读《红楼梦》者,脑海里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印象——婚姻不幸、爱情悲剧、贾宝玉是一个叛逆者。这是对《红楼梦》最一般的理解,这种功劳确确实实是高鹗的。我说,那样伟大崇高的悲剧,不允许你变质、变性、缩小、庸俗化。”
????“那么以您的观点,后40回应该是一个什么发展脉络呢?”
????“对你这个问题我首先纠正一点,原著不是80回之后40回。80回加40回是120回,这是中国章回小说发展的最高峰。根据我的研究,曹雪芹要写108个女儿的角色,全书准备写108回。108是我们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代表数字,9是阳数,就是奇数,单数的最高代表;12是阴数,就是偶数,双数的最高代表。9乘12得出108来代表最多,是一种象征,不是实数。原著至78回止,78回往后笔墨骤变。”
????“谈到108,让人不由想起了《水浒》。《水浒》中有108将,曹雪芹是不是模仿?”???
????“是的!《水浒》写了108个绿林好汉,写得好,曹雪芹非常佩服。强盗原先没人敢写,你居然敢写,而且写得这么好,曹雪芹深受其影响和启发。曹雪芹大才,不能重复你,你的绿林好汉都写绝了,我写什么呢?写红粉英雄,写脂粉英雄。这是秦可聊的话。《红楼梦》伟大的‘大’就‘大’在这里。我这样一说,也许你慢慢会明白了,我研究红学不是孤立的,也不是一般的所谓红迷,认为这小说了不起,就是爱《红楼梦》等等……当然也包含着这样的因素,但实际上我并不是因为它是一部著名的小说而重视之,我真正感兴趣的是书中包含的中国文化。我想通过红学研究,看看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精神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这种大精神就包含在《红楼梦》中。”
这时他女儿在一边笑了,说我父亲对《红楼梦》和曹雪芹比对我们了解,他每年都为曹雪芹过生日,他却不知道我和母亲的生日。
我笑了,问:“您说起《红楼梦》简直如数家珍,不愧是一个红学家,可是为什么您却不愿让人称你为红学家呢?”
“首先,我已不是红学界的人了。我在海外住了一年,1987年回来之后,我就向当时的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希凡同志谈了我的愿望,我不想在红楼梦研究所了,我退出。红学界的人事,种种复杂关系太费神,我是一个老书生,几十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我没有那种能力处理红学界中的种种利害关系,我何必在那方面费精力呢!我从1978年就脱离了红楼梦研究所,这就等于脱离了红学界。红学界尽管包了全国高校、社科研究者,但实际上掌握我们红学界的就是红楼梦研究所。还有,目前舆论界,一般的群众对红学不了解,认为你们这些人吃饱了没事研究些哥哥妹妹恋爱……这简直是糟透了。再者,所谓红学界的某些人和某些事让人起不了敬意,一般人有微词,我混在里面,什么事都扣在我头上,让我受不了。我退出不参与这其中的事,我做自己的学问。”
????“但是,大家都知道当年把您从四川调到北京,就是因为您的《红楼梦新证》的出版,也算是组织上对您的重视吧!红学界的一些事是应该和您分不开的。”
????“可是,我调京之后,当年的10月就是批俞批胡运动的开始,我一步步地成为了批判的对象。以后所有红学界的事情不但不是我主持,我连知道的权力都没有,我是靠边站的。可是,不明真相的人,特别是学术界的一些人仍然认为我当初调来主持红学的一切。为此对我有很大的误解,有很多事认为是我干的,让我有嘴说不清。还有一点就是我和红学界的一些所谓红学家没有共同语言。”
????“一部《红楼梦》在中国有其特殊的地位,它是和我们新中国政治文化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抛开对中国人现实生活的影响就够让人深思的。您能谈谈这是为什么吗?”
????“红学的位置是由毛主席提高的,这事人人皆知。没有毛主席,这部所谓的爱情小说还不知道是什么命运呢!解放以后红学的发展有今天这样的地位,没有毛主席那是不可想像的。当时批俞批胡也是毛主席倡导的,但是运动扩大化了,有些一发而不可收。这已不是红学的问题了,这是学术思想的大运动,震惊了世界。”
“《红楼梦》不但对中国人的政治生活影响深远,同时也影响到我们的文化生活。在中国的历史上恐怕没有一部文学作品能有这样大的影响。”
“是的,《红楼梦》这种普遍地被重视、爱好、谈论、研究、表现、表演,这已不是简单一部书的问题了,这是一种现象,我们可称其为红楼梦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包含了对它的研究,还包含了许多红学研究者,也包含了红学界这个特殊的团体。这种现象的根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
生命靠生命维持
????
???“刚才我们谈论的大多是一些学术性话题,我现在想问一点您个人的问题。您的一生可谓是大起大落,由红变黑,有黑变红,您能否谈一下在您一生中最痛苦的记忆是什么?”
???“说实话,红学是一门悲剧性的学术,选择了它本身就是一种悲剧。第一流的大学者不屑为之,对它有兴趣的又不够资格,于是就落到了我辈之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痛苦。当然这种痛苦只是我个人的小悲痛,真正的大悲痛是和整个民族的生死存亡联系在一起的。”
周汝昌说到这里静静地沉默了,我望着他,默默地体会着他说的那种痛。过了一会他说:“你刚才问我一生中最痛苦的回忆是什么,我告诉你,那是在抗战时期,当时我正在燕京大学读书,珍珠港事变后,日本人把燕京大学封了,把学生遣散了,当时辅仁大学登出广告招编,很多同学都去了,很多同学为了求学都去了!我坚决没去,回到了天津老家,回到老家也不安宁,当地有一个叫新民会的汉奸组织专门搜罗失学失业的青年学生为他们服务,我当时只有藏在地窖里。我的老家离天津市四五十里,属于一个大镇。有一天我亲眼看见当地惟一的一个小学,教师领着一队小学生打着新制的太阳旗去村口去迎接日本驻军。那小太阳旗是用白纸制的,就是一张白纸中间用红墨水画了一个红圈圈。当时在阳光下,小学生手中的小太阳旗刺痛了我的眼睛。当时我欲哭无泪,欲喊不能,一种绝望、一种痛让我无法言表。我觉得我当时的心在流血,心都碎了。所以今天你问我最痛苦的记忆,那伤口一下便被触动了。唉——”
周汝昌的痛是我们民族的痛,他的伤也是我们民族的旧伤,民族的大悲痛绝不能、也不会再重演。我触动了我们心中共同的伤疤。眼前的老人几乎被一种痛苦的回忆攫住了,为了改变一下他的情绪,我连忙又问:“一生中让您最高兴的事是什么?”
“我1968年被关进牛棚隔离审查,差不多一年后,我被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去了11个月。由于我的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让我看菜园子。夜里4点起,满天星斗,柱着一个竹竿,趟着过膝的水,到一个大湖堤上。在那里可以看到整个菜地的情况,当时连一个人影都没有。我站在堤上仰望东方,见启明星亮了,东方渐渐露出了鱼肚白,太阳一点一点出来,充满了一种希望。当时我看到这个景象觉得十分特别,我突然对自己有了一种信心,觉得自己的前途也会像早晨的太阳一样充满了希望。天亮后我被换回去,走在路上突然碰到一个同志对我说,队部让你去一趟。当时我心中咯噔一下,不知自己又犯了什么错误,害怕。去了队部,头头对我说,北京工作需要你,要调你回去。我当时一点都不敢相信。接着头头又对我说,从今天起你可以不劳动了,你收拾东西吧!愿意哪天走和我们联系。我一听这不是一步登天嘛!到总部去拿公函,走在路上晃晃悠悠地像在梦里,连人家给我打招呼也听不到了。公函拿到一看,天哪!是周总理办公厅给湖北军区司令的专电,调周汝昌回北京工作。你可以想像我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这是我平生最高兴的一件事。至今我还保存着专电的复制件。由此我一下又从‘黑人’变成了‘红人’。在回北京的路上,连服务员都给我配好了。那是1970年9月5日,这是我的纪念日,是周总理调我回来的。当时我一点也不知怎么回事,外面风传我和周总理有联系,这不是胡说吗!我一个小民,当时哪能和周总理联系上呀!”
我被周汝昌大起大落的经历弄得目瞪口呆,面对眼前的耄耋老人,我问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您今年已是82岁的高龄了,你是怎么看待生与死这个问题的?”
“我希望多活几年。不是贪生怕死。像我这样一个又聋又瞎的人积累一些学识很艰苦。刚积累了一些东西,人刚成熟,理解认识刚开始深刻了,可是已到了快结束生命的时候。这是人类的不幸,也是人类文化的损失。我认为人应多活几年,只有这样,才能给后人多做一些贡献。我对生命的理解是一个综合性的,主要是精神智力,而不是纯自然的生命。其实延长一个纯生理的生命是无意义的,因为任何生命都是靠生命来维持的。动物的弱肉强食是靠弱小生命来维持自己的生命的。人类也一样,我们吃的一切食物都是生命。米、麦、豆、蔬菜以及一切植物的根、茎、花朵都包含了生命力。肉食就更不用说了,都是动物的生命,这是很残酷的。你的生命是靠无数的生命来延续的,认为自己的生命宝贵,其他生命就该结束,这是最自私的认识。所以说活着就要做贡献,否则你是在浪费生命。说到我自己,我是留恋人间事的,虽然我的一生有那么多艰难困苦,有那么多不如意,特别是我现在耳聋眼瞎的,我现在半只眼睛拼命干,就是因为我还有没完的工作,这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我觉得自己的身体还很健康,对于死我还没有想过,至少还没来得及提到日程上去想。人的生命不是到他身体死亡为止,用另外一个方式还可以延续,还可以做贡献。因为他死后思想还存在,他还有弟子、子女作为他的继承人,他还有著作存于世。”
???

王羲之擅长写什么字体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摆脱了汉魏笔风,他的书法作品风格追求平和自然,但是笔力却也遒美健秀,并且用笔十分细腻,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王羲之擅长写什么字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王羲之擅长写什么字体
擅长楷书、行书和 草书 。
王羲之的书体得之神功、千变万化、自成一家、登峰造极回的,就是楷书、行书和答草书。
王羲之书法被历代书家公认为举世无双的“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公元303~361),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人,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
王羲之七岁开始学书,先后从师于出身书法世家的卫夫人和叔父王廙 ,以后又博览了秦汉篆隶大师淳古朴茂的精品,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晚年书法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兰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有哪些
王羲之书法作品有:《快雪时晴帖》、《曹娥碑》、《黄庭经》、《十七帖》、《孔侍中帖》、《乐毅论》、《何如帖》、《平安帖》、《佛遗教经》、《雨后帖》、《乐毅论》、《兰亭集序》、《行穰帖》等等。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
一、具有楷书用笔习惯
楷书的用笔特点一是注意线条的起笔和收笔,起笔和收笔的动作做得精致、丰富而到位;二是运笔形成线条中段的动作以提按为主,很少有绞转笔法;三是横折的地方几乎都是转折,有明显的折笔动作。
王羲之所处的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章草、今草发展演变时期,王羲之擅楷书,楷书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等。楷书和篆隶书相比,线条的中段没有篆隶书沉实、厚重,但起笔和收笔要比篆书、隶书精致、丰富、谨严;在横折的处理上,楷书以转折为主,相比较于篆书和隶书绞转笔法的使转,虽少了厚重和沉实,但多了几分爽利,特别是向下折笔的笔势为行草书打开单个字的结构、加强连带形成字组合和字群,以致整幅作品的贯气都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转折用笔在篆隶用笔习惯的基础上,又为王羲之的行草书创作提供了另外一种丰富的借鉴和参考。
在王羲之之前,张芝擅章草,章草的字是个个独立的,字与字之间没有连带贯气,字与字之间只是从作品整体上有气韵之间的呼应。王羲之用转折笔法改变了字中横折笔画“势”的方向,由原来使转笔法“势”的方向是向右斜下而改变为垂直向下或是向左斜下。这种垂直向下和向左斜下的笔“势”是非常有利于行草书体加强字结构的打开、加强字与字之间的连带、加强字组合和字群组合,为从上往下书写、从右往左展开的行草书的贯气得到了笔势上的强有力支持。
王羲之之所以能成为书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承前启后。他之所以能把行草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就在于他擅篆隶、精楷书,致力于发展的又是行草书,真草隶篆行所有书体的笔法他都精熟,因而他能 总结 他之前所有书体的用笔 经验 、优势为他所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他的笔法成为集真草隶篆行诸书体笔法大成者。大量借鉴楷书的用笔习惯,注意起笔、收笔笔法的丰富、精致和做到位,增加了横折时的转折在王羲之的《奉橘帖》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帖中的三个“白”字、“如”字右边的“口”、“橘”字右下部分、“百”的横折等充分体现了王羲之借鉴楷书用笔的特点和风貌。
另《奉橘帖》还是“书贵瘦硬始通神”的典型代表。莫将这里的“瘦”误认为纤细,而是遒劲、内敛、爽利的一种表现。周汝昌先生曾讲“看看传世的《兴福寺碑》(俗称“半截碑”)集右军书的好拓本与日本所存的唐人钩摩的《奉橘帖》等名迹,便悟右军的'瘦’是何等境象”。《奉橘帖》之所以能传达如此的风骨和气韵,和王羲之大量借鉴楷书的转折爽利用笔不无关系。
二、具有篆隶用笔习惯
篆书用笔最大的特征是笔笔中锋,所有的转折几乎都接近于平动使转,没有转折(像祁三公山碑等个性风格独特的篆书碑帖除外),曲线较多,几乎没有提按、顿挫。隶书用笔的主要特征是横折几乎都是绞转笔法,转折很少或没有;横直线较多,横直线之中由提按、绞转笔法形成的“波曲”、“一波三折”较多。篆书和隶书共有的用笔特点是起笔和收笔都讲究藏头护尾,尤其注意线条中段的充实、厚重。在书论中,我们经常讲的古法、古质,“法”在哪里,“质”在哪里,可能就深藏在线条的中段里。
分析《姨母帖》、《初月帖》两个帖中很多字的线条中段部分会发现,每个字线条的中段都很充实、厚重,特别是《姨母帖》中开篇的“十一月十三日”六个字的每一个点画都特别扎实,线条中段饱满、厚重、古朴;还有《初月帖》中“十二日山阴”五字、“道忧悴”、“羲之报”等字的每一个点画都用笔迟涩、有控制,有绞转用笔的扭拗动作,使得线条质感结实、质量很高,绝无一带而过的苍白和空怯。
三、具有篆隶遗韵特点
篆隶遗韵是篆书和隶书书体所呈现出的高古、朴拙、厚重、苍茫、大气的精神美。王羲之的笔法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篆籀意”或者说篆隶遗韵,原因之一是这种用笔是当时相对普遍的一种用笔习惯。王羲之当时所处的魏晋时代是隶书向楷书、章草、今草过渡时期,从居延汉简到陆机的《平复帖》,到王羲之的《初月帖》、《姨母帖》,王羲之具有篆隶遗韵的绞转笔法是在这一书体过渡时期的一种传承性笔法,这是书法史上笔法发展到这一时期应该出现的正常结果。
原因之二是王羲之的老师和其本人都擅长隶书或章草。王羲之少学卫夫人,得正书的技法。十余岁至二十岁,改师叔父王廙,得众体之妙。二十岁以后,师师之所师,正书、行书宗尚钟繇,草法效法张芝。无论是卫夫人还是王廙,特别是后期王羲之所师法的钟繇和张芝都分别是当时隶书、楷书和章草的顶级大家,还有王羲之自己提到的师法众碑,说明王羲之深受其之前代隶书、章草和诸碑的影响。王羲之《姨母帖》,帖中很多字的结体直接取法隶书,以横向取势,线条质感拙朴天真,浑穆高古;用笔上凝重厚重,不计起笔收笔的精致与严谨,突出线条中段的中实之美,横折以使转为主,尽显篆隶遗意。
而王羲之本人又特别擅长真草隶篆行诸体,在大家熟知的王羲之专擅行草书、《兰亭序》获得“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外,王羲之还尤其精研隶书、楷书和草书。孙过庭讲:“元常专攻于隶书,伯英独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羲献兼之。”黄山谷云:“真行章草藁,无不曲当其妙处,往时书家置论,以为右军真行皆入神品,不知冯何便作此语”。宋陈思《书小史》谓其“擅行、隶书”。可见王羲之不仅是向擅长隶书、章草的钟繇、张芝学习,受到他们的影响,在后人看来,特别是书法艺术成就极高的孙过庭、黄山谷都评价王羲之在隶书、章草等方面也是非常专精的,因而在王羲之的笔法和书风中具有篆隶遗韵也就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了。
四、用笔速度迟涩
用笔的速度是影响线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速度几乎不影响线条的形,但却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线条的质感、节奏和内蕴。要想得到像北朝人线条中段中实的线条质量,用笔要迟涩。如何才能迟涩,无外乎使用绞转笔法,增加笔锋与宣纸的摩擦力,增加反复短距离折笔的动作。
王羲之本人深得迟涩之真髓。他讲:“凡书贵乎沉静……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后文又强调“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在当代书坛很多学习二王书风的人,用笔速度感觉都很快,收不住笔,也留不住笔,线条像溜冰一样让人眼花缭乱,苍白无味。正如王羲之所说的一样,创作一件作品要十迟五急,急的是思考、心思,稳健、迟涩的是用笔,只有笔笔控制、笔笔到位,特别是带着一定的艺术审美情境和状态去运笔创作,有一定审美心态、审美风格的介入,有因思考的迟涩,有有意识的留驻,才会在线条里表现出丰富的内蕴。
五、转折处以绞转笔法为主
王羲之在横折的处理上有自己独到的一面,特别是与后世书家比起来,王羲之的横折处理基本以绞转使转为主、转折为辅,而后世书家除了唐代的颜真卿还有时使用绞转使转以外,其他书家在横折的处理上几乎都是采取转折的笔法,使转笔法少之又少。
《初月帖》、《姨母帖》,在王羲之的这两个帖中,特别是《姨母帖》中所有字涉及到横折的地方,像“月”、“日”、两个“顿”、“首”、“顷”、“痛”、“自”、“因”等字的横折没有一个使用转折笔法,几乎都是绞转笔法的使转。由于这一笔法源自于篆书、隶书笔法中的使转,所以使得横折的线条扎实厚重,古朴浑穆。同时,这一笔法除了使线条具有扎实的质感以外,还使王羲之作品在横折上很少“圭角”,保证线条在气息上郁勃充溢、饱而不漏。
这一特征也是区分王羲之与后世书家笔法的重要标志。采用平动使转和绞转使转笔法的横折角度一般都大于90度,采用转折笔法的横折角度一般都小于等于90度,因而圆转一些的使转在气象、审美上代表的是宽博、内敛,方折一些的转折在审美上代表的是劲挺、锋芒。综观王羲之的作品,在横折的处理上王羲之使用绞转使转笔法比转折笔法多,这也符合王羲之书法艺术整体审美风格的中和、中庸之道。王羲之有的帖由于在整体审美风格取法上的原因,用转折笔法比绞转使转笔法多,如《奉橘帖》,那是特例。
六、用笔精致细腻、丰富多变
综合以上五点,王羲之在用笔上的精致细腻和丰富多变,更多的时候王羲之的笔法是一种随机赋形、随形赋法,简直是神来之笔,难以捉摸。

王羲之擅长写什么字体相关 文章 :
★ 黄庭经王羲之书法字体作品图片
★ 临王羲之的字体钢笔书法作品图片
★ 柳公权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 行书字体硬笔书法作品图片欣赏
★ 中国书法字体演变
★ 书法教程:写好草书字体的诀窍
★ 各种书法字体的特点
★ 启功行书经典书法作品
★ 繁体字的书法字体

周汝昌简介

周汝昌,1918年生于天津,本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别署解味道人,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我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集大成者。有七十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其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具有开创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奠定了现当代红学研究的坚实基础。2012年5月31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周汝昌(1918.3.4—)字玉言,天津市人,男,汉族,研究员,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
....南开中学毕业后考入燕京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转中文系研究院深造。此后历任燕京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1954年起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中学时代就在南开中学校刊及其他报刊发表论文、杂文、诗词等,大学时翻译、研究鲁迅的《摩罗诗力说》、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等。此后主要从事曹雪芹及其《红楼梦》的研究,同时还从事禅学与文艺关系的研究,《三国演义》的校定、注释和评介,《水浒传》的评注和唐宋诗歌的评注等。已出版论著多种和大批论文,主要有:《红楼梦新证》、《范成大诗选》、《杨万里选集》、《白居易诗选》(合著)、《曹雪芹》、《书法艺术问答》、《献芹集》、《石头记人物画》、《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合著)等。同时,他是第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大观园文化协会顾问,中国曹雪芹学会荣誉会长。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贴津贴。
....周汝昌一生坎坷,二十几岁双耳失聪,后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仅靠右眼0.01的视力支撑他治学至今。
....红学专著:《红楼梦新证》(40万字),1953年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三月内连销三版,后增订至80万言,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曹雪芹》(14万字),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增订至20万字的《曹雪芹小传》,1980年天津百花出版社出版;《恭王府考》(12万字),198O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献芹集》(40万字),1985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石头记鉴真》(20万字),与周祜昌合著,198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红楼梦与中华文化》(18万字),1989年工人出版社与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分出;《红楼梦的历程》(11万字),198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恭王府与红楼梦》(20万字),1992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曹雪芹新传》(23万字),1992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红楼艺术》(19万字),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红楼梦的真故事》(27万字),1995年华艺出版社出版;《红楼真本》(12万字),1998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周汝昌红学精品集》(184万字),1998年,华艺出版社出版;《风流文采第一人》(25万字),1999年东方出版社出版。
....新著: 《红楼夺目红》(作家出版社)..以短文讲“大旨”。全书130余篇,从赏析曹雪芹“绝特”个性,提出史湘云才是《红楼梦》全书主角,到刘姥姥在全书中的重要性,以及红学研究者极少触及的红楼小人物的见解等观点。
...........《石头记会真》(海燕出版社二○○四年五月出版 十卷 共计五百万字 周祜昌 周汝昌 周伦玲 校订)“……,56年的大愿,总算成为现实。在红学研究史上,此书的出现应该有它应得的地位与价值,若能达到二百多年来比较系统全面地“斥伪返本”的初步成果,大体可以存于书林艺海、文化渊薮之间,个人的得失短长,就微末不足挂在心头了。…… ..——周汝昌”
附:“我已经不是红学界的人了。”
....记者在不止一个地方看到他说“我已经不是红学界的人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白呢?周老说:“我研究的其实不仅仅是红学,我主要研究的是诗学、书法、中华文化学。”有人曾抱怨周老将“红学”转变成“曹学”了,其实也与周老这个宽泛的研究范围有关,他认为研究《红楼梦》不是仅研究遣词造句,更要研究《红楼梦》所映射出来的所有历史信息,这些信息无疑都承载着传统文化。周老除了上述研究范围之外,他还是一个外文教师。他说:“从去年到今年,我一直在用外文给外国客人讲《红楼梦》。”这一层原因之外,其实还包含着其他因素:国内人对红学一词并不是都抱有好感。这也许与历史记忆有关,向来红学研究就与政治的联系过于紧密。再者,周老告诉了记者当今红学界的沉闷。这沉闷包括学术方面的沉闷:现在红学研究进展缓慢。“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红学著作,但无论其规格、其品质,有价值的不多。” 另一方面的沉闷则是来自学术界的环境风气,“为什么我说一句话,大家亿万双眼睛盯着,议论,围剿?如果是严肃的批评我欣然接受,可是我遭遇的都是非学术的话,漫骂,造谣,攻击,所以我说,我最好还是离开这个所谓的界,我是界外人。我弄自己的学问不是很好吗?”

周汝昌简介 周汝昌是谁

1、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2012年5月31日),生于天津。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别署解味道人,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
2、中国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其红学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一部具有开创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奠定了现当代红学研究的坚实基础。另在诗词、书法等领域所下功夫甚深,贡献突出,曾编订撰写了多部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