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田蕴章:周汝昌先生的书法,人家吹捧是瘦金体,其本质是什么?
- 2、周汝昌简介 周汝昌是谁
- 3、谁熟悉“周汝昌”?
- 4、姓周的书法家
- 5、《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 6、学田蕴章老师(毛笔)书法的朋友进来
- 7、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的机构简介
- 8、当代著名的红学家有哪些人
- 9、中国历史上书法家众多,为何现代人却只认二王?
- 10、周汝昌的作品都有哪些?(包括红学以外的著作)
田蕴章:周汝昌先生的书法,人家吹捧是瘦金体,其本质是什么?
周汝昌是红学泰斗,一生致力于《红楼梦》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红楼梦》及其时代背景的大门。尽管研究《红楼梦》的人比较多,可如先生自始而终的则少之又少。《红楼梦》的研究不仅仅是研究《红楼梦》本身,更是历史学、文学、艺术、美食学、建筑学等多领域的交叉研究,对文化素养要求极高。换言之,一般人还真研究不了《红楼梦》。所以,周汝昌不仅仅是“红学大家”,更是一代大儒。
除了研究《红楼梦》老本行之外,周汝昌书法造诣极高。赞誉者,认为其书法可媲美瘦金体;贬损者,则认为其书法,难免有松塌浮滑之感。凡此种种,说什么的都有。在笔者看来,他的津门后辈田蕴章说法倒是颇为可信。田蕴章表示,周汝昌的书法,人家吹捧是瘦金体,其实不过就是盲写。据悉,田蕴章对周汝昌先生是推崇备至,为何会有此番言论呢?这背后有何隐情?
周汝昌书法很能代表老一辈的整体水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众所周知,周汝昌早年生于民国,那个时代没有什么专门的书法课程,更没有所谓的书法学博士。你要想写出一手漂亮的字,又该靠什么呢?靠的是自觉。周汝昌所处的时代,恰恰是新老交替,虽有新学可传统文化的精华还没有丢失,书法是一种本能,你要是搞学问却不搞书法,那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所以,周汝昌书法是一个自觉的学习过程。周汝昌表示书法只能靠练,不能靠说。这一点说得很好,指出了临帖的重要性。周汝昌初学欧楷,后又钻研二王、米芾等书法流派。最重要的是他能够结合自身所悟,写出了自己的书法风格。从周汝昌的书法历程来看,算得上是中规中矩。得益于周汝昌老先生的治学与学术,学界普遍认为周汝昌写的是瘦金体,捧得地位是相当的高。范曾开山弟子崔自默认为周汝昌先生书法并不是瘦金体,而是出自王羲之,以贴为宗。
田蕴章所言,与崔自默的说法是如出一辙,也认为周汝昌老先生书法不是瘦金体。部分人将周汝昌先生书法吹捧成瘦金体未免言过其实,实际上周汝昌书法大多数都是盲写。田蕴章所言其实不过就是盲写,也是有根据的。周汝昌年过七旬后目力不济,看什么东西都看不清楚,只能盲写了。虽然有部分字出现错笔、漏笔,可依旧不失为是精品之作。然而,网络上最擅长的就是断章取义,田蕴章这句话也经常被拿来黑周汝昌书法。其实,田蕴章还是推崇周汝昌书法的,“周汝昌纪念馆”题词即是明证。
总而言之,田蕴章说周汝昌先生书法不是瘦金体,不过就是盲写,并无太多恶意。相反在笔者看来,周汝昌先生在目力不济的情况下,拿出上等书法作品着实不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周汝昌晚年书法是走心之作,盲写亦是书法大家。其实,书法的最高境界是用心去写,正如曾祥蒙着眼睛写书法一样,把盲书称之为心书,用心去写书法,从而创造无限的艺术可能。从这个角度来说,周汝昌晚年盲书之作,足以吊打当代所谓的书法大家。
周汝昌简介 周汝昌是谁
1、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2012年5月31日),生于天津。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别署解味道人,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
2、中国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其红学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一部具有开创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奠定了现当代红学研究的坚实基础。另在诗词、书法等领域所下功夫甚深,贡献突出,曾编订撰写了多部专著。
谁熟悉“周汝昌”?
周汝昌字玉言,1918年4月14日出生,籍贯天津。就学于北京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
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贴津贴。
他是研究《红楼梦》的著名红学家,有红学著作多种,其中《红楼梦新证》影响很大。他的根本观点: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是曹家史。因而被称为自传派大将胡适的得意门生。
目录
1 主要著作
1.1 红学专著
1.2 新著
1.3 学术专著
1.4 其它
[编辑]
主要著作
[编辑]
红学专著
《红楼梦新证》,1953年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增订);
《曹雪芹》,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1980年天津百花出版社重印增订);
《恭王府考》,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献芹集》,1985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石头记鉴真》,与其兄周祜昌合著,198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1989年工人出版社与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分出;
《红楼梦的历程》,198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恭王府与红楼梦》,1992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曹雪芹新传》,1992年外文出版社出版;
《红楼艺术》,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红楼梦的真故事》,1995年华艺出版社出版;
《红楼真本》,1998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周汝昌红学精品集》,1998年,华艺出版社出版;
《风流文采第一人》,1999年东方出版社出版。
[编辑]
新著
(资料缺)
《曹雪芹画传》
《红楼十二层》
《红楼夺目红》
《和贾宝玉对话》
《周汝昌梦解红楼》
《定是红楼梦里人——张爱玲与红楼梦》
[编辑]
学术专著
《范成大诗选》,1959年、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白居易诗选》(合著),1962年作家出版社、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杨万里选集》,1962年中华书局、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书法艺术问答》,1980年香港中华书局、1982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分出;
《诗词赏会》,198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编辑]
其它
《石头记人物画》(题诗40首),197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岁华晴影》,1997年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出版;
《胭脂米传奇》,1998年华文出版社出版;
《砚霓小集》,1998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脂雪轩笔语》,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红学家。
红学大家,到老仍童心不泯喜欢林妹妹.
他最喜欢的是湘云好不好
采访过他的
——只言片语·脂砚翩羽 文 / 无言咏落花
——访周汝昌先生
值得敬佩的人
第五章——周汝昌
作者:张者????转贴自:自白书????点击数:238
?周汝昌
???
?1918年生于天津。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历任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燕京研究院董事、中国曹雪芹学会荣誉会长、作家协会会员等。工书,其书法为世所重。传略载入多种辞书。
?主要著作有:《红楼梦新证》、《曹雪芹传》、《石头记鉴真》、《献芹集》、《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红楼艺术》等十几部红学专著,200余万言著述,影响巨大,深受赞许。另出版有:《书法艺术答问》、《岁华晴影》、《脂雪轩笔语》、《北斗京华》、《天地人我》、《杨万里选集》、《范成大诗选》等。
???
周汝昌的红与黑
????
????周汝昌,红学家。人们都会这样认为。
????可是,周汝昌本人却说:“简单地把我当成红学家是外界的一种误会。我很不喜欢‘红学家’这个称谓,也不喜欢‘红学界’这个说法。”
????这种回答让人大感意外。是什么原因使他把毕生的精力和时间都倾注在《红楼梦》这本书上?又是什么原因使他在82岁高龄的今天,却矢口否认自己是红学家呢?面对这位白发苍苍、瘦骨嶙峋的老人,让人一时不知该问他些什么?
????一部《红楼梦》曾经给他带来过荣誉,因《红楼梦新证》的出版,使他红极一时,成为当时的热点人物,因“红学”成了“红人”。这部《红楼梦》也曾经给他带来过厄运,使他因“红人”成为“黑人”。《红楼梦》影响了他的一生,“红”与“黑”的人生经历不断转换伴随着他。这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欣喜也有酸楚。他尝够了其中的苦与乐,悲与喜,荣与衰的人生大滋味。
????曹雪芹十年辛苦,滴泪为墨,研血成字,成了《红楼梦》。
????周汝昌却用了五十年心血,半只眼睛苦作,完成了几百万字的专著,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按他自己的话说,一生的精力与其说用在了研究《红楼梦》上,不如说用在了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上。所以,他说:“要说我毕生的精力都投在了‘红学’研究上不完全对,当然,一部分精力是用在了红学上,另一大部分精力主要用在了对诗词的创作、注释、鉴赏、理论以及书法和中华文化精神的研究上。”
???
半只眼睛苦作
????
走进周汝昌的书房,见他背对着门正写。瘦小的身躯趴在书桌上缩成一团,对我的到来充耳不闻。周汝昌的女儿走过去在他耳边大声喊道“客人来了”。他抬头用一只手搭在耳边却不解地道:“你说什么?”转过身见我,笑了。迎上来握住了我的手说:“不好意思,我耳朵不好使了。”“没关系,”我说,“我可以用纸条提问题。”她女儿说:“用纸条恐怕也不行,他一只眼完全看不到了,另一只眼只有0.01的视力,只能算是半只眼。”我不由望了望他书桌上写的东西,见满是字,可我一个也认不出,每一个字都是身首异处的。周汝昌的女儿又说:“他的字只有我一个人能认。”
????我坐下后,开始为自己发愁,我不知用什么方法和他交流。其实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因为先生是一个十分有经验的受访者。他让我坐在沙发上,自己顺手拉了一只小椅子,面对面坐了。膝盖刚好顶住我的膝盖。他说:“你问吧!你可以趴在我耳边嚷嚷,我基本上能听到。”这样,我一下就放松了,这哪里是采访,是一次名副其实的促膝谈心。
????既然是谈心,我便把事先准备好的采访提纲扔到了一边。我问:“您的耳朵是什么时候听不到的?”
????“那是1954年,我奉调回京,住东城北面门楼胡同。我住了间正房,南有大窗,北有小窗。一日,天降大雨,电闪雷鸣,我正立窗边看雨,冷不防一声霹雳,一条火龙从北窗入,又从南窗出,这条火龙从我左耳边走过,相距不过一寸。我当时只觉得天崩地裂,脑袋嗡地一响,天地便一片寂静,从此非有雷鸣般之声我是听不到的。你想有龙从耳边过,我不‘聋’才怪呢!”
????听了老人的叙述,我不由露出惊异之色,望望先生的女儿,想从她那里得到证实,却见她笑而不答。
????我又问:“您的眼睛又是怎么失明的?”
????“1974年忽然两眼要失明,周总理闻知后亲切关怀,指示人民文学出版社给周汝昌一定要找个好医院,不能让他失明。后来找到协和医院最有名的大夫。我现在还剩下这半只眼,要感谢周总理,感谢那个眼科大夫。眼睛总算保住了没有彻底失明,可再也不能做编辑工作了。医生连续给我开了三次证明给人民文学出版社,我都把证明压下来了,我离不开那编辑工作。后来实在坚持不下来了,我只好辞去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的工作,调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
????“您从1974年开始眼睛就不行了,耳朵也听不见了,是什么原因使您把文化研究工作坚持到今日的?”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不见不闻乃是抵御声色的要招。怎奈耳目虽可掩住,还有一颗心呀!心还不肯闲着,又要听又要看的。从1974年到今天,凭着这半只眼苦作,又写出了几百万字,出了十几本书。有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也有关于诗词书法的。”
????面对这样一位老人,不由得让人心动。82岁了,耳已聋,眼也瞎,心却充满了激情,思维依然活跃,声若铜钟。
???
一次机缘 五十年心血
????
???“虽然您不认为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用来研究《红楼梦》了,但五十多年来,《红楼梦》的研究肯定用去了您很多心血,这一点我想您没有异议吧?”
????“是的,我的确用了很多心血去研究《红楼梦》!”
????“那么,是什么契机使您走上了《红楼梦》研究之路的呢?”
????“那真是机缘巧合,同时这也和胡适分不开。”
????“哦!请谈谈。”
????“那时候我还是燕京大学的学生。我本来是1939年考上燕京大学西语系的,理想是翻译中华文化名品向世界传播。抗战时燕京大学被日本鬼子关闭,教授关进集中营,学生被遣散。抗战胜利后,我又重新投考再进燕园,可对西文已不感兴趣,兴趣都集中在诗词文学理论上。1947年,一次偶然的机遇我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发现了曹雪芹好友敦敏的诗集。这是胡适先生多年以来为了考证曹雪芹想找而没找到的。我翻开一看大为惊喜,里面有六首直接咏及到曹雪芹的诗。这不单是文学作品,也是重要的史料呀!”
????周汝昌由此写下了第一篇红学文章,这篇文章发表在当年的《民国日报》上。此文引出了周汝昌和胡适先生的一段佳话。胡适先生看到周汝昌文章之后,非常高兴,主动给周汝昌写了一封信,此信也在报上发表,这样一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周汝昌说:“我是十分感念胡适先生的,但是我们的学术观点有所不同。胡适先生的信,当时对我的考证只同意一半,另一半有所保留。我当时是一个少年,少年气盛,也不知道天高地厚,也不知道言语轻重,就又写了一篇文章和胡适先生辩论。”
????胡适先生不久就回了信,一来二去,从1947年的冬天到第二年的秋天,胡适先生共给周汝昌写了6封信,探讨红学问题。胡适先生也许没想到他的6封信给了一位年轻学生极大的鼓舞,使周汝昌从此走上了漫长艰辛、长达半个世纪的红学研究之路。我不由好奇地问:“这些信都还在吗?”
????周汝昌回答:“这些信都成了文物了。在‘文革’中,我所有的有历史价值的旧信件大都散失了,而‘胡函六通’(胡适的6封信)由于是极重要的政治罪证,反而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与胡适先生的书信往来成了周汝昌红学研究生涯的开始,随着研究的深入,周汝昌冒昧地向胡适借阅由胡适收藏的极为珍贵的“甲戌本”。
????周汝昌说:“当时我和胡适没有见过面,我只是燕京大学的一个学生,不知何许人。胡适先生就敢把那样一部珍贵的藏本借给我。当时由一位叫孙楷第的先生从城里带来,用旧报纸裹着,上面用很浓的朱笔写了燕京大学四楼周汝昌先生收。我当时是一个学生,胡先生很讲礼貌,用了先生这样的字眼,这张旧报纸我一直珍藏至今。”
????周汝昌看到这个藏本大为震惊,曹雪芹的原本和当时流行的本子有如此不同。1948年暑假周汝昌将这部世人未见的奇书带回了老家,周汝昌四哥周祜昌一见,惊呆了!原来曹雪芹的《红楼梦》被(指“程乙本”)高(鹗)歪曲篡改得如此厉害。可惜原本纸张已经黄脆,让人不忍翻阅。
????“这怎么办呢!没法研究。我的哥哥说,好!我下决心现在就用墨笔和朱笔工楷把书抄录一遍。当时没有影印本。可惜这个本子现在找不到了。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局势紧张,我想到“甲戌本”还在我手中,担心若有失损,无法补偿,觉得应将书归还原主,于是我专程赶到胡府——东城东厂胡同一号。当时未见胡适本人,有一中年男子开的门,称其为胡适公子。我便把书交给了胡公子,匆匆告辞。”
?????据史料记载,胡适离开北平南下时,他抛下了家中的万卷藏书,只带走了两部书,其中一部就是周汝昌还给他的《甲戌本?红楼梦》,可见此书之宝贵。通过几年的研究,周汝昌完成了近40万字的《红楼梦新证》。此书由家兄周祜昌用蝇头小楷清缮出来,交付出版社。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立即轰动了海内外学界。当时周汝昌正在四川大学任教。书出来后,上海长风书店门前排起了长队,书脱销了,三个月内赶出三版。在北京文代会上几乎人手一部。远在大洋彼岸的胡适后来在文章中写道,汝昌的书功力真可佩服,可以算是我的一个好徒弟。《新证》出来后,毛泽东也看了,在《毛泽东读评五部经典小说》中有两处提到《新证》。
1954年周汝昌被中宣部三次特电从四川大学调回北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了一个编辑。后来批俞(平伯)批胡(适)运动逐步升级,周汝昌很快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繁琐考证”的典型代表。周汝昌由“红”变“黑”,时年34岁,有趣的是当时美国一个学家叫米乐山的,还在著作中称周汝昌为“红色红学家”。
???
不谈红学 却说红楼
????????
?????“看过《红楼梦》的都知道,只有前80回是曹雪芹的,后40回是高鹗补的。您一直认为后40回是伪续,您能大概地谈谈您的观点吗?”
?????“这是红学研究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曹雪芹费了十年辛苦,为什么写这么一部大书。这在原著中说得很清楚了。在老残给自己的小说写的序中也谈得很清楚。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这是对旧中国那个时代天下女性(女儿家)的命运、处境、不幸、悲惨结局最深刻、最博大的悲叹,写了一个巨大的悲剧。而高鹗偷梁换柱、移形变质,引向了一个哥哥妹妹式的小悲剧。今天一般读《红楼梦》者,脑海里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印象——婚姻不幸、爱情悲剧、贾宝玉是一个叛逆者。这是对《红楼梦》最一般的理解,这种功劳确确实实是高鹗的。我说,那样伟大崇高的悲剧,不允许你变质、变性、缩小、庸俗化。”
????“那么以您的观点,后40回应该是一个什么发展脉络呢?”
????“对你这个问题我首先纠正一点,原著不是80回之后40回。80回加40回是120回,这是中国章回小说发展的最高峰。根据我的研究,曹雪芹要写108个女儿的角色,全书准备写108回。108是我们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代表数字,9是阳数,就是奇数,单数的最高代表;12是阴数,就是偶数,双数的最高代表。9乘12得出108来代表最多,是一种象征,不是实数。原著至78回止,78回往后笔墨骤变。”
????“谈到108,让人不由想起了《水浒》。《水浒》中有108将,曹雪芹是不是模仿?”???
????“是的!《水浒》写了108个绿林好汉,写得好,曹雪芹非常佩服。强盗原先没人敢写,你居然敢写,而且写得这么好,曹雪芹深受其影响和启发。曹雪芹大才,不能重复你,你的绿林好汉都写绝了,我写什么呢?写红粉英雄,写脂粉英雄。这是秦可聊的话。《红楼梦》伟大的‘大’就‘大’在这里。我这样一说,也许你慢慢会明白了,我研究红学不是孤立的,也不是一般的所谓红迷,认为这小说了不起,就是爱《红楼梦》等等……当然也包含着这样的因素,但实际上我并不是因为它是一部著名的小说而重视之,我真正感兴趣的是书中包含的中国文化。我想通过红学研究,看看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精神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这种大精神就包含在《红楼梦》中。”
这时他女儿在一边笑了,说我父亲对《红楼梦》和曹雪芹比对我们了解,他每年都为曹雪芹过生日,他却不知道我和母亲的生日。
我笑了,问:“您说起《红楼梦》简直如数家珍,不愧是一个红学家,可是为什么您却不愿让人称你为红学家呢?”
“首先,我已不是红学界的人了。我在海外住了一年,1987年回来之后,我就向当时的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希凡同志谈了我的愿望,我不想在红楼梦研究所了,我退出。红学界的人事,种种复杂关系太费神,我是一个老书生,几十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我没有那种能力处理红学界中的种种利害关系,我何必在那方面费精力呢!我从1978年就脱离了红楼梦研究所,这就等于脱离了红学界。红学界尽管包了全国高校、社科研究者,但实际上掌握我们红学界的就是红楼梦研究所。还有,目前舆论界,一般的群众对红学不了解,认为你们这些人吃饱了没事研究些哥哥妹妹恋爱……这简直是糟透了。再者,所谓红学界的某些人和某些事让人起不了敬意,一般人有微词,我混在里面,什么事都扣在我头上,让我受不了。我退出不参与这其中的事,我做自己的学问。”
????“但是,大家都知道当年把您从四川调到北京,就是因为您的《红楼梦新证》的出版,也算是组织上对您的重视吧!红学界的一些事是应该和您分不开的。”
????“可是,我调京之后,当年的10月就是批俞批胡运动的开始,我一步步地成为了批判的对象。以后所有红学界的事情不但不是我主持,我连知道的权力都没有,我是靠边站的。可是,不明真相的人,特别是学术界的一些人仍然认为我当初调来主持红学的一切。为此对我有很大的误解,有很多事认为是我干的,让我有嘴说不清。还有一点就是我和红学界的一些所谓红学家没有共同语言。”
????“一部《红楼梦》在中国有其特殊的地位,它是和我们新中国政治文化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抛开对中国人现实生活的影响就够让人深思的。您能谈谈这是为什么吗?”
????“红学的位置是由毛主席提高的,这事人人皆知。没有毛主席,这部所谓的爱情小说还不知道是什么命运呢!解放以后红学的发展有今天这样的地位,没有毛主席那是不可想像的。当时批俞批胡也是毛主席倡导的,但是运动扩大化了,有些一发而不可收。这已不是红学的问题了,这是学术思想的大运动,震惊了世界。”
“《红楼梦》不但对中国人的政治生活影响深远,同时也影响到我们的文化生活。在中国的历史上恐怕没有一部文学作品能有这样大的影响。”
“是的,《红楼梦》这种普遍地被重视、爱好、谈论、研究、表现、表演,这已不是简单一部书的问题了,这是一种现象,我们可称其为红楼梦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包含了对它的研究,还包含了许多红学研究者,也包含了红学界这个特殊的团体。这种现象的根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
生命靠生命维持
????
???“刚才我们谈论的大多是一些学术性话题,我现在想问一点您个人的问题。您的一生可谓是大起大落,由红变黑,有黑变红,您能否谈一下在您一生中最痛苦的记忆是什么?”
???“说实话,红学是一门悲剧性的学术,选择了它本身就是一种悲剧。第一流的大学者不屑为之,对它有兴趣的又不够资格,于是就落到了我辈之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痛苦。当然这种痛苦只是我个人的小悲痛,真正的大悲痛是和整个民族的生死存亡联系在一起的。”
周汝昌说到这里静静地沉默了,我望着他,默默地体会着他说的那种痛。过了一会他说:“你刚才问我一生中最痛苦的回忆是什么,我告诉你,那是在抗战时期,当时我正在燕京大学读书,珍珠港事变后,日本人把燕京大学封了,把学生遣散了,当时辅仁大学登出广告招编,很多同学都去了,很多同学为了求学都去了!我坚决没去,回到了天津老家,回到老家也不安宁,当地有一个叫新民会的汉奸组织专门搜罗失学失业的青年学生为他们服务,我当时只有藏在地窖里。我的老家离天津市四五十里,属于一个大镇。有一天我亲眼看见当地惟一的一个小学,教师领着一队小学生打着新制的太阳旗去村口去迎接日本驻军。那小太阳旗是用白纸制的,就是一张白纸中间用红墨水画了一个红圈圈。当时在阳光下,小学生手中的小太阳旗刺痛了我的眼睛。当时我欲哭无泪,欲喊不能,一种绝望、一种痛让我无法言表。我觉得我当时的心在流血,心都碎了。所以今天你问我最痛苦的记忆,那伤口一下便被触动了。唉——”
周汝昌的痛是我们民族的痛,他的伤也是我们民族的旧伤,民族的大悲痛绝不能、也不会再重演。我触动了我们心中共同的伤疤。眼前的老人几乎被一种痛苦的回忆攫住了,为了改变一下他的情绪,我连忙又问:“一生中让您最高兴的事是什么?”
“我1968年被关进牛棚隔离审查,差不多一年后,我被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去了11个月。由于我的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让我看菜园子。夜里4点起,满天星斗,柱着一个竹竿,趟着过膝的水,到一个大湖堤上。在那里可以看到整个菜地的情况,当时连一个人影都没有。我站在堤上仰望东方,见启明星亮了,东方渐渐露出了鱼肚白,太阳一点一点出来,充满了一种希望。当时我看到这个景象觉得十分特别,我突然对自己有了一种信心,觉得自己的前途也会像早晨的太阳一样充满了希望。天亮后我被换回去,走在路上突然碰到一个同志对我说,队部让你去一趟。当时我心中咯噔一下,不知自己又犯了什么错误,害怕。去了队部,头头对我说,北京工作需要你,要调你回去。我当时一点都不敢相信。接着头头又对我说,从今天起你可以不劳动了,你收拾东西吧!愿意哪天走和我们联系。我一听这不是一步登天嘛!到总部去拿公函,走在路上晃晃悠悠地像在梦里,连人家给我打招呼也听不到了。公函拿到一看,天哪!是周总理办公厅给湖北军区司令的专电,调周汝昌回北京工作。你可以想像我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这是我平生最高兴的一件事。至今我还保存着专电的复制件。由此我一下又从‘黑人’变成了‘红人’。在回北京的路上,连服务员都给我配好了。那是1970年9月5日,这是我的纪念日,是周总理调我回来的。当时我一点也不知怎么回事,外面风传我和周总理有联系,这不是胡说吗!我一个小民,当时哪能和周总理联系上呀!”
我被周汝昌大起大落的经历弄得目瞪口呆,面对眼前的耄耋老人,我问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您今年已是82岁的高龄了,你是怎么看待生与死这个问题的?”
“我希望多活几年。不是贪生怕死。像我这样一个又聋又瞎的人积累一些学识很艰苦。刚积累了一些东西,人刚成熟,理解认识刚开始深刻了,可是已到了快结束生命的时候。这是人类的不幸,也是人类文化的损失。我认为人应多活几年,只有这样,才能给后人多做一些贡献。我对生命的理解是一个综合性的,主要是精神智力,而不是纯自然的生命。其实延长一个纯生理的生命是无意义的,因为任何生命都是靠生命来维持的。动物的弱肉强食是靠弱小生命来维持自己的生命的。人类也一样,我们吃的一切食物都是生命。米、麦、豆、蔬菜以及一切植物的根、茎、花朵都包含了生命力。肉食就更不用说了,都是动物的生命,这是很残酷的。你的生命是靠无数的生命来延续的,认为自己的生命宝贵,其他生命就该结束,这是最自私的认识。所以说活着就要做贡献,否则你是在浪费生命。说到我自己,我是留恋人间事的,虽然我的一生有那么多艰难困苦,有那么多不如意,特别是我现在耳聋眼瞎的,我现在半只眼睛拼命干,就是因为我还有没完的工作,这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我觉得自己的身体还很健康,对于死我还没有想过,至少还没来得及提到日程上去想。人的生命不是到他身体死亡为止,用另外一个方式还可以延续,还可以做贡献。因为他死后思想还存在,他还有弟子、子女作为他的继承人,他还有著作存于世。”
???
姓周的书法家
从全国来讲有周志高、周韶华有名气的大家。
周慧珺,女,1939年出生,浙江镇海人。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希望能帮到你
根据公开资料,周姓书法家有:
- 周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新疆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疆书画专业研究会副会长;
- 周汝昌: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
- 周红军: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 周而复:原文化部副部长,著名作家、书法家;
- 周济:湖南著名书法家,诗人;
- 周文健:中国湖南省空心字书法家;
- 周慧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原名誉主席;
- 周洁:湖南省书法家;
- 周云峰:河南省新乡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 周文彰: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诗词学会会长。
除了以上提到的书法家,周姓书法家还有很多。
老屋,原名周广福;字;福之;吉田;代号;老屋,别名;安迪书屋。国家一级美术师(书法)。
现任:
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兼山东省分会副主席;
香港国际华人书画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翰林院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人民美术家协会山东省分会副主席;
中国翰林书画院山东省分院副院长;
中国收藏协会顾问;
{获奖荣誉}
2013年作品在香港展出‘2013中国百强书画家评选’获《2013中国百强书画家称号》。
2014年书画作品在国际华人书画界获《最具收藏书画家称号》。
2015年获得《中国百强书画家称号》。
2016年中国“黄河杯”书画大赛一等奖。
2016年“徐霞客-雪豹杯”书画大赛三等奖。
2016年获得《中国百强书画家称号》。
2016年第三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爱我中华”书法荣获一等奖。
2016年书法作品《满江红》被云南金海泰艺术品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收藏。2021.1《佛缘》书法作品被淄博博山正觉寺功德收藏。
2017年第二届“中天教育杯”全国书画大赛金奖,作品被首届“天涯海角杯”公司三亚市天涯海角旅游公司收藏。
2017年第十五届中国普洱茶节茶马古道、茶马古镇书画作品展中获得优秀奖并收藏。
2017获中国好品牌艺术人物榜品牌影响力创新艺术家称号。2020年2月被北京杏坛拍卖有限公司授予(爱心大使)称号
2017年-2019年分别为茅台镇白酒,澳洲百利达红酒做品牌代言人。2020年为贵州茅台古酿坊集团禧黔匠系列酒代言人;2020~2021被纳入中英双语版《世界名人录》
《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永字八法》(周汝昌)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MTa4_U2K0-0QGB4qxz6rkQ
提取码:0ewj
书名:永字八法
作者:周汝昌
出版社: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1-11
页数:324
内容简介:
少年时学书,抗日战火中写书,唐山地震中著书,对书法的学习和钻研贯穿周汝昌的学术生涯。《永字八法》作为周汝昌毕生书法创作和研究的总结,实实在在解答了书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选狼毫笔还是羊毫笔,初学者由篆隶入手还是从楷书入手,学碑还是临帖,一定要中锋行笔吗,“藏锋”究竟怎么藏,“锥画沙”“屋漏痕”又是指什么,为何单取“永”字而立“八法”……周汝昌不仅耐心回复具体问题,还推而广之,广涉书法创作中的笔法、识势、结构和风格等关键问题,乃至汉字的起源、书法美学等理论话题,用精妙的语言娓娓道来,让人人读完都有所启发。
作者简介:
周汝昌(1918—2012),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1918年生于天津,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院毕业。历任燕京大学外国语文系兼任教员,华西大学、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出版学术论著四十余部,包括红学、中国文学艺术理论、诗词鉴赏、书法等。他从小喜爱书法,大学时醉心书法练习,好收藏研究碑帖,在书法领域所下功夫甚深,与启功、徐邦达、张伯驹等交往甚密,尤其钻研王羲之书法,著有《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兰亭秋夜录》等。
学田蕴章老师(毛笔)书法的朋友进来
1、如果非要选田老的帖:我个人认为【千字文】为佳。初学欧,可从黄自元92法起手。(每法都有例字)--个人意见。
2、对每个学书者都获益匪浅
3、田英章【九成宫技法精解】-------个人认为英章老师的字,不如蕴章老师,但对初学者足矣
百度新兵,无法插入图片,见谅。
楼上的回答很好,另,《每日一题每日一字》中365个楷行草例字也已出版,但是字相对较小,不过也可临摹。蕴章老师说过“楷法欧阳莫学田”,还是适当的临习《九成宫》原碑帖。
田蕴章有出书吗,我只看过他弟弟田英章的《楷书笔画》、《楷书间架结构》、《楷书章法》三本书,田蕴章主要以视频教学为主,没见过他的书。。。
每日一字,每日一题很精彩,就是前面的开场白太多,每集都要一大段。。。
学习田英章的似乎对初学者容易入门,我的见解。。。
1、田氏欧揩:田蕴章 田英章(原国务院任命书书写员)二位老师的楷书是很有权威的。要学田老师的书法,主要是要学习楷书!
告诉你个好消息,不知道你是否知晓,4月24日,我国著名红学家、书法家周汝昌和著名书法家田蕴章合作新书《千古奇文千字文》!
摘录:“千古奇文千字文》分千字文宣义和千字文真书两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和书法实用价值,既是读者学习研究千字文的重要参考,又可作为书法爱好者练习书法的上好范本。周汝昌先生以九十四岁的高龄讲析千字文,不仅博涉天文、地理、文学、史学、建筑、诗词、韵律等诸多领域,又不时联系书法,深入剖析,并且对千字文在千百年来的流传过程中出现的多处讹误进行纠正,让读者对千字文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田蕴章先生依照智永《千字文》,以真书书写全文,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表现出一位艺术家超凡脱俗的高尚追求。田蕴章先生的真书和周汝昌先生的宣义可谓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该书能够在周老故乡天津津南区进行签售,更显其特殊意义。”
2、每日一题、每日一字我也在痴迷地临习,个人觉得及网上评价是很不错的,至少田先生不求任何价值,不吝在网上免费将个人书法上的造诣、经验无偿传授予受益者,这种精神足以让我们崇尚!
3、千字文是书法入门的第一必修课,以前虽有田老师的其他楷帖,但田老师的书法可以说现在真是已近顶峰,所以你现在找字帖上述的《千古奇文千字文》无疑是雪中送炭,至于楷书有一定底子后,再选别的行书等字帖为时不晚,你说呢?
交个朋友吧,我也很喜欢田氏欧揩!但据听说学欧是十学九不成的,以前我临习颜体,很快就上手,自感进步很快,但是迷上欧体后,感觉欧体是越淌水越深,进进退退,我们在学欧的路上互勉吧。同时,个人觉得,临田氏欧揩毕竟是学习欧阳询书体的一个途径,欧阳询的字帖还是要坚持临习的。个人意见而已,未尽之处,冒昧之处还望见谅!
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的机构简介
北大广博的文化资源、思想资源注入当代书法艺术领域,对当代书法发展,其意义重大。 在北大雄厚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北大书法所聘请了沈鹏、欧阳中石、李学勤、刘正成、曾来德等学者、书法家为客座教授,聘请文怀沙、周汝昌、冯其庸、程大利、葛兆光等学者、艺术家,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美国等著名的艺术家、学者授课和指导研究生的艺术创作活动。2004年秋招收了北京大学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生课程班研究生66人。
当代著名的红学家有哪些人
1954年以前,对红楼梦的研究分为以三派:
评点派、索隐派、考证派。
此外还有从作品本身切入,研究本书主旨、社会影响、写作技巧、结构特点、语言艺术方面的。
评点派代表人物:(清代)周春、涂瀛、诸联、大某山民姚燮
索隐派代表人物:(辛亥革命后)蔡元培、王梦阮、沈瓶庵、邓狂言、萱慕
考证派代表人物:(稍晚于索隐派)胡适、俞平伯、顾颉刚。
从作品本身切入研究:王国维、鲁迅、季新(汪精卫)、吴宓、李辰冬、太愚(王昆仑)、王璜、陈觉玄
建国以后的红学家了解得不多,除了周汝昌,刘心武,还有冯其庸、蔡义江、胡文彬、周思源、张庆善、孙玉明,就连张爱玲也写过一本《红楼梦魇》,王蒙也写过《红楼启示录》。
刘心武,《眼角眉梢》(散文集)周汝昌,《曹雪芹转》(这位很强的)周思源,《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钗 》《周思源看红楼》邓遂夫,《草根红学杂俎 》蔡义江在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唐宋诗词、红学研究方面成绩显著。出版主要著作有:《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论红楼梦佚稿》、《红楼梦》校注、《蔡义江论红楼梦》等 早在1953年,周汝昌就以一部《红楼梦新证》而轰动了海内外学界,从而成为考证派红学的代表人物。连远在大洋彼岸的胡适也为此在文章中写道:“汝昌的书功力真可佩服,可以算是我的一个好徒弟。”
不久,1954年周汝昌双耳失聪,1974年双眼几近失明,医疗后一只眼仅留下0.01的视力。此后一直到今天,周汝昌就凭着这半只眼,又写出了几百万字的《红楼梦》》研究,堪称著作等身。他已出红楼研究专著二十多部,在红学界颇有影响的有《红楼梦新证》、《曹雪芹》、《恭王府考》、《石头记鉴真》、《红楼梦的历程》、《红楼梦的真故事》、《风流文采第一人》等等,奠定了他红学研究泰斗的地位。但周汝昌自己却不肯承认自己是“红学家”,也不喜欢“红学界”这个说法,因为他认为红学已经被人用得庸俗化了。 “是在周汝昌的《红楼小讲》、《红楼夺目红》掀起全国红学热潮之后,我们才考虑做刘心武的红楼书的”,策划出版刘心武《红楼望月》的书海出版社总编辑杭海路说。2002年,周汝昌的《红楼小讲》新版后,短短时间内便数次再版。在此基础上,周汝昌在2003年再推出《红楼夺目红》,短小精悍的文章,独到新鲜的见解,使这本书迅速热销,成为红学大众普及的代表读本。此后,周汝昌在2004年、2005年又陆续推出《周汝昌梦解红楼》、《红楼十二层》、《定是红楼梦里人》、《和贾宝玉对话》等一系列图书,都有不俗的市场表现。由这些书,周汝昌还带动了一轮红楼随笔的热潮。年已87岁高龄的周汝昌在大众红学热潮里成为了一个最受瞩目的明星。
国内著名的红学家有鲁迅、胡适、周汝昌、冯其庸、李希凡、何其芳、刘心武 张爱玲。
胡适之后活跃在5、60 年代的考据派主要是:周汝昌、吴恩裕、吴世昌
1、俞平伯
俞平伯(1900年1月8日—1990年10月15日),原名俞铭衡,字平伯。浙江湖州德清东郊南埭村(今乾元镇金火村)人,出生于江苏苏州。
散文家、红学家,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
俞平伯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曾参加中国革命民主同盟、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与朱自清等人创办《诗》月刊。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俞平伯积极响应,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执教于著名学府。俞平伯是“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和具有高尚情操的知识分子。参加北京大学的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提倡“诗的平民化”。
俞平伯主要著述有《红楼梦辨》(《红楼梦研究》)《冬夜》《古槐书屋问》《古槐梦遇》《读词偶得》《清词释》《西还》《忆》《雪朝》《燕知草》《杂拌儿》《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唐宋词选释》《俞平伯全集》。
2、周汝昌
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2012年5月31日),生于天津。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别署解味道人,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
中国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
其红学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一部具有开创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奠定了现当代红学研究的坚实基础。另在诗词、书法等领域所下功夫甚深,贡献突出,曾编订撰写了多部专著。
3、冯其庸
冯其庸(1924年2月3日-2017年1月22日),名迟,字其庸,号宽堂。江苏无锡县前洲镇人。
1924年2月3日出生。中共党员。著名红学家、史学家、书法家、画家。
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以研究《红楼梦》著名于世。2015年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2017年1月22日12时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2017年5月,当选第27届全国书博会“致敬读书人物”。
4、刘心武
刘心武,1942年6月4日出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全国青联委员等,并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
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以《班主任》而闻名文坛,其长篇小说《钟鼓楼》曾获得茅盾文学奖。
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系列讲座,对红学在民间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2014年推出最新长篇小说《飘窗》。
5、马瑞芳
马瑞芳,女,回族,1942年生于山东省青州市。196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现为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学术带头人。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2005年起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马瑞芳说聊斋》(共24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学家
中国历史上书法家众多,为何现代人却只认二王?
因为这他们的书法造诣非常的高,有自己的特色,独成一派,所以才受到人们的认同。
因为二王的作品确实书写的遒劲有力,挥洒自如,看起来非常的潇洒,这两个人留下的作品也比较多,其他人的真迹我们很难看到。
王羲之和王献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是行书的代表人物,所以名气很盛,除此之外,中国书法名家还有张旭,欧阳修等人
华夏书法的核心是文脉的梳理,是文气的彰显。而二王书法秉承这一精髓,最好的展现了书法的真谛——这就是与华夏文脉的气韵相呈,天人合一。
王羲之是书圣,其书法作品堪称神品,其表现形式便是对笔墨的高超的驾驭技巧,真正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称赞王羲之书是“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条天门,虎卧凤阙”。唐初何延之称赞王羲之的兰亭序是“遒媚劲健,绝代更无”。
今人周汝昌先生认为遒媚不是劲健的事,周汝昌先生曾专文“论遒媚”来分析了王羲之书法的这个特点,其分析语言平实,然立论精到,言他人所未能言,振聋发聩,使人警醒。但此一文章似并未引起学界的充分重视,甚是遗憾。
袁昂《古今书评》评王献之书是“王子敬书如河、洛间少年,虽皆充悦,而举体沓拖,殊不可耐”。任情适性,信马由缰是王献之书法的特点。咱们前面已经说过神与逸的差异不仅在力度上(逸也可有其力度),其实也在态度上、风韵上。
王献之的书法有一种游戏的态度贯穿其中,整个的过程给人的感觉是放松,甚至有些懈怠、慵懒,所以在形式上表现出的也就是举体沓拖。鳞勒笔法是王羲之书法的要旨,笔锋凌空切入纸面,笔锋在杀纸,纸顽强地抵抗着。鳞甲层层叠叠地交互翕张,这是王羲之所独有的神奇技巧。王献之变其父的鳞勒笔法为平和顺滑,自然结果是在风神上打了不少折扣的。
王羲之与王献之一圣一仙,书法一“神品”一“逸品”,其书法风格分别代表了中国书法的两大系统,正如画分南北宗一样,其很大程度上又不具有可比性,对于二者的选择取舍是个人的又是时代的。
唐之后的人们更多地选择了王献之,这其中也与人们对于王羲之的越来越隔膜有很大的关系。唐宋以来“遒媚“这一中国书法古典美学意义的丧失也正说明了这一点。赵孟頫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不易”就是王羲之与王献之的定义。
周汝昌的作品都有哪些?(包括红学以外的著作)
1980年赴美国出席“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1984年受国家委派赴苏联考察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1986-1987年,获美国鲁斯基金,赴美国访学讲学一年并任威斯康辛大学客座教授。
红学专著:《红楼梦新证》(40万字),1953年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三月内连销三版,后增订至80万言,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曹雪芹》(14万字),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增订至20万字的《曹雪芹小传》,1980年天津百花出版社出版;《恭王府考》(12万字),198O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献芹集》(40万字),1985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石头记鉴真》(20万字),与周祜昌合著,198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红楼梦与中华文化》(18万字),1989年工人出版社与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分出;《红楼梦的历程》(11万字),198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恭王府与红楼梦》(20万字),1992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曹雪芹新传》(23万字),1992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红楼艺术》(19万字),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红楼梦的真故事》(27万字),1995年华艺出版社出版;《红楼真本》(12万字),1998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周汝昌红学精品集》(184万字),1998年,华艺出版社出版;《风流文采第一人》(25万字),1999年东方出版社出版。
学术专著:《范成大诗选》(22万字),1959年、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白居易诗选》(20万字),与他人合著,1962年作家出版社、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杨万里选集》(28万字),1962年中华书局、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书法艺术问答》(8万字),1980年香港中华书局、1982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分出;《诗词赏会》(20万字),198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东方赤子·大家丛书·周汝昌卷》(28万字),1999年华文出版社出版;《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周汝昌卷》(54万字),1999年安格教育出版社出版。
其他成果:《石头记人物画》(题诗40首),197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岁华晴影》(23万字),1997年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出版;《胭脂米传奇》(18.5万字),1998年华文出版社出版;《砚霓小集》(30.8万字),1998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脂雪轩笔语》(18万字),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此外,主编了《红楼梦辞典》、《中国当代文化大系·红学卷》;校订过新版《三国演义》、《红楼梦》、《唐宋传奇选》,并撰序文;为《中国古代文学词典》、《唐宋词鉴赏词典》、《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词典》、《中国历代短篇小说选》、《诗词典故词典》。《〈红楼梦〉世界语版》等撰写了序文;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序跋与专栏文章发表于各地报刊。
版旨在恢复“红楼”原貌
刘心武说,周汝昌毕生最爱《红楼梦》,一生翻阅研究过的古本十余种。“早在50多年前,周先生就曾与他的兄长一起,致力于将包括甲戌本、乙卯本、庚辰本、戚序本、列藏本等在内的11个《红楼梦》古本,进行逐字逐句比对,从而编选出一个最符合曹雪芹原意的新版本。”这项工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中断,后来,周汝昌又在女儿的协助下继续进行这项浩大的工程。
据刘心武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曾推出两个版本《红楼梦》。第一版是冯雪峰主持该社工作时,根据解放前亚东书局推出的程乙本出版的,“这个版本当时发行了100多万册,但是缺点特别多”。到了1982年,这个版本由中国红学研究所的专家冯其庸以他所推崇的庚辰本为底本推出的新版所取代。“现在书市上通行的就是这个版本,当时,这个版本的推出绝对是一大进步。但是,由于冯其庸固执地认为只有庚辰本才是最权威的版本,导致编撰一部新版《红楼梦》的工作始终很难推进,周先生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他的努力。”
刘心武认为,专家学者有责任为喜爱《红楼梦》的读者提供阅读上的多样选择。“我在揭秘《红楼梦》时,常常讲到现行的《红楼梦》版本有诸多缺陷,比如许多古本中都有的回旋诗,而通行本就没有。所以,就有很多读者问我,究竟该读哪个版本。现在,事实上周先生就提供了这样一个版本——从最大限度上恢复《红楼梦》原貌,也体现了曹雪芹的本意。“
《曹雪芹新传》《文采风流第一人:曹雪芹传》《曹雪芹画传》《红楼家世、《江宁织造与曹家》(合著)《红楼梦里史侯家》(合著)《石头记会真》《石头记鉴真》(与周祜昌合著)《红楼真本》(与周祜昌合著)《红楼梦:八十回石头记》《八十回石头记》周汝昌汇校本《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红楼梦的真故事》《周汝昌谈红楼梦》《红楼真梦》《亦真亦幻梦红楼》《恭王府考》《恭王府与红楼梦》《红楼访真——大观园在恭王府》《芳园筑向帝城西:恭王府与红楼梦》《献芹集》《红楼梦词典》《红楼梦与中国文化》《红楼梦的历程》《红楼真影》《红楼艺术》《东方赤子?大家丛书周汝昌卷》《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周汝昌卷》《红楼小讲》《红楼夺目红》《周汝昌点评红楼梦》《红楼十二层》《周汝昌梦解红楼》《定是红楼梦里人》《周汝昌红楼内外续红楼》《和贾宝玉对话》《解味红楼周汝昌》《红楼别样红》《红楼脂粉英雄谱》《谁知脂砚是湘云》《红楼新境》《寿芹心稿》
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2012年5月31日),生于天津。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别署解味道人,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
中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其红学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一部具有开创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奠定了现当代红学研究的坚实基础。另在诗词、书法等领域所下功夫甚深,贡献突出,曾编订撰写了多部专著。
2012年5月31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红学专著:《红楼梦新证》(40万字),1953年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三月内连销三版,后增订至80万言,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曹雪芹》(14万字),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增订至20万字的《曹雪芹小传》,1980年天津百花出版社出版;《恭王府考》(12万字),198O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献芹集》(40万字),1985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石头记鉴真》(20万字),与周祜昌合著,198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红楼梦与中华文化》(18万字),1989年工人出版社与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分出;《红楼梦的历程》(11万字),198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恭王府与红楼梦》(20万字),1992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曹雪芹新传》(23万字),1992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红楼艺术》(19万字),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红楼梦的真故事》(27万字),1995年华艺出版社出版;《红楼真本》(12万字),1998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周汝昌红学精品集》(184万字),1998年,华艺出版社出版;《风流文采第一人》(25万字),1999年东方出版社出版。
学术专著:《范成大诗选》(22万字),1959年、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白居易诗选》(20万字),与他人合著,1962年作家出版社、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杨万里选集》(28万字),1962年中华书局、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书法艺术问答》(8万字),1980年香港中华书局、1982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分出;《诗词赏会》(20万字),198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东方赤子·大家丛书·周汝昌卷》(28万字),1999年华文出版社出版;《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周汝昌卷》(54万字),1999年安格教育出版社出版。
其他成果:《石头记人物画》(题诗40首),197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岁华晴影》(23万字),1997年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出版;《胭脂米传奇》(18.5万字),1998年华文出版社出版;《砚霓小集》(30.8万字),1998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脂雪轩笔语》(18万字),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此外,主编了《红楼梦辞典》、《中国当代文化大系·红学卷》;校订过新版《三国演义》、《红楼梦》、《唐宋传奇选》,并撰序文;为《中国古代文学词典》、《唐宋词鉴赏词典》、《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词典》、《中国历代短篇小说选》、《诗词典故词典》。《〈红楼梦〉世界语版》等撰写了序文;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序跋与专栏文章发表于各地报刊。
《范成大诗选》《白居易诗选》《杨万里选集》《诗词赏会》《千秋一寸心:唐宋诗词鉴赏讲座》
出了红楼还有能有啥稀奇的?你自己看了红楼不说,看他的红楼注解都要看一大堆,有意思?这么读下去,也不能保证就真的是曹雪斤的想法。 还是那句话,历史没有真像,只存在一个道理,红楼本身的知识,和写作手法,就狗喝一壶了,红楼要反应的问题了解了就行了。看书,看历史,就是看自己,让自己看明白世间的不如意是任何时候都存在的,何必这么劳神?反对周。
【周汝昌的作品】:
红学专著
《红楼梦新证》,1953年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增订);
《曹雪芹》,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1980年天津百花出版社重印增订为《曹雪芹传》);
《恭王府考》,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献芹集》,1985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石头记鉴真》,与其兄周祜昌合著,198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1989年工人出版社与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分出;
《红楼梦的历程》,198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恭王府与红楼梦》,1992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曹雪芹新传》,1992年外文出版社出版;
《红楼艺术》,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再版时称《红楼艺术的魅力》,200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红楼梦的真故事》,1995年华艺出版社出版;再版时称《红楼真梦》,2005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红楼真本》,1998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周汝昌红学精品集》,1998年,华艺出版社出版;
《风流文采第一人》,1999年东方出版社出版。
《红楼小讲》,200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
《红楼夺目红》,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周汝昌点评红楼》,2004年梦团结出版社出版
《曹雪芹画传》,200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红楼十二层》,周伦玲编,2004年书海出版社出版
《和贾宝玉对话》,200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周汝昌梦解红楼》精选集,周伦玲编,2005年漓江出版社出版
《定是红楼梦里人——张爱玲与红楼梦》,2005年团结出版社
《红楼别样红》,2008年作家出版社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漓江出版社,ISBN: 978-7-5407-4566-0(简体本)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漓江出版社,ISBN: 978-7-5407-4546-2(繁体本)
《寿芹心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ISBN: 978-7-5000-8794-6
学术专著:
《范成大诗选》,1959年、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白居易诗选》(合著),1962年作家出版社、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杨万里选集》,1962年中华书局、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书法艺术问答》,1980年香港中华书局、1982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分出;
《诗词赏会》,198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神州自有连城壁——论中华美学》,2005年山东画报出版社
其他:
《石头记人物画》(题诗40首),197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岁华晴影》,1997年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出版;
《胭脂米传奇》,1998年华文出版社出版;
《砚霓小集》,1998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脂雪轩笔语》,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周汝昌自传: 红楼无限情》,2005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我与胡适先生》,2005年漓江出版社
【人物简介】:
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2012年5月31日),生于天津。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别署解味道人,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
中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其红学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一部具有开创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奠定了现当代红学研究的坚实基础。另在诗词、书法等领域所下功夫甚深,贡献突出,曾编订撰写了多部专著。
2012年5月31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