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1 阴阳五行学说对三元医学理论还重要吗?
- 2、中医系统论
- 3、谈谈你对阴阳学说的认识
- 4、从病机学来说阴阳失调包括哪些内容
- 5、谁能说说中医的阴阳理论?
- 6、中医的治病法则
- 7、什么是中医辩证治疗?
- 8、中医学哲学观之阴阳学说
- 9、八纲辨证 3
1 阴阳五行学说对三元医学理论还重要吗?
要想学中医,必然要了解一下阴阳五行学说。对三元医学来说,这个阴阳五行理论实在不重要了,学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学不学都可以了,但是在医学考试的当今,还是沿用古中医知识的考试时代,学习就显得被迫式的了。若中医学全部进入三元医学时代,就可以不学《内经》、《伤寒论》,就可以不学阴阳五行理论了。 阴阳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三元医学理论不丢弃阴阳学说,但原则上已不把阴阳辩证做为辩证治疗的总钢。三元医学学说把辩证治疗的总纲定为三元医学理论。阴阳五行理论可做为了解内容。 一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古人把这种不断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对立统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万物之纲纪(一切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而存在),变化之父母(事物的变化是由事物本身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杀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毁灭都是来自于这个根本法则),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自然一切奥妙的所在),故治病必求于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须从这个根本问题-阴阳上求得解决)”。阐明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阴阳学说也就成为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围,认为人体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因此,我们想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获得满意疗效,就必须探求人体的阴阳变化情况。 阴阳的含意及普遍性: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 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例如,动、刚强、活跃、兴奋、积极、光亮、无形的、机能的、上升的、外露的、轻的、热的、增长、生命活动等。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的另一方面,例如,静、柔和、不活跃、抑制、消极、晦暗、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在内的、重的、冷的、减少、肉体等。 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 若是以一个动物为例,则它的肉体为阴,生命活动为阳;它内在的脏腑为阴,外露的皮毛为阳;它向下的腹为阴、向上背为阳……。 由以上例子说明,阴阳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度的区别和概括。 二、阴阳变化的规律 阴和阳之间,并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而是存在着相对,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现分述如下: (一)阴阳的相对性:阴阳是说明事物的两种属性,是代表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是自然界相互联系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如天为阳、地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热为阳、寒为阴;阳电与阴电等。诸如此类,说明了不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存在宇宙间的,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必须根据互相比较的条件而定。就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就内脏而言,六腑属阳,五脏为阴;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属阳、肝肾在下属阴;就肾而言,肾所藏之“精”为阴,肾的“命门之火”属阳。由此可见,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阳中还有阴阳,阴中也有阴阳。 (二)阴阳的互根:古代医学家称为“阴阳互根”。中医学有“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和“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等论点。意思是说,阳依附于阴,阴依附于阳,在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任何阳的一面或阴的一面,都不能离开另一面而单独存在。以自然界来说,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如果没有上、外、白天,也就无法说明下、内、黑夜。以人体生理来说,机能活动属阳,营养物质(津液、精血等)属阴。各种营养物质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有了足够的营养物质,机能活动就表现得旺盛。从另一方面来说,营养物质的来源,又是依靠内脏的功能活动而吸取的。 以上说明二者是相互依傍、存亡与共的,如果没有阴,也就谈不上有阳。如果单独的有阴无阳,或者有阳无阴,则势必如《内经》所说:“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则一切都归于静止寂灭了。 (三)阴阳的消长:指阴阳双方在对立互根的基础上,是在永恒地运动变化着,不断出现“阴消阳长”与“阳消阴长”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例如:四季气候变化,从冬至春至夏,由寒逐渐变热,是一个“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至冬,由热逐渐变寒,又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程。由于四季气候阴阳消长,所以才有寒热温凉的变化。万物才能生长化收藏。如果气候失去了常度,出现了反常变化,就会产生灾害。 临床上常常以阴阳偏盛偏衰(即阴阳消长)来说明临床的不同证候。例如,寒属阴、阴盛则见寒证,如受冷后出现的胃寒腹痛、腹泻等;热属阳、阳盛则见热证,如一般的急性肺炎、有高热口渴、皮肤红等急性热病症状。有些虚弱的病症,其发病机制不是因为阴或阳的偏盛,而是因为偏虚。如果某脏腑的阴偏虚,称为“阴虚”,此为阴消,“阳”相对的突出,因为热属阳,故阴虚见热证。这种现象称为“虚热”。如果某脏腑的阳偏虚,此为阳消,称为“阳虚”,此时“阴”相对突出,因寒属阴,故阳虚见寒证,这种现象称为“虚寒”。 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常处于相对平衡的,如果“消长”关系超出一定的限制,不能保持相对的平衡时,便将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导致疾病的发生。 (四)阴阳的转化:指同一体的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当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双方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面转化,阴可以转为阳,阳可以转为阴,称之为“阴阳转化”。 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则转化便是一个质变的过程。《素问》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极”时,便有可能向热的方向转化,热“极”时,便有可能向寒的方向转化。如某些急性热病,由于邪热极重,大量耗伤机体正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以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一派阴寒危象,这种病症变化,即属由阳转阴。若抢救及时,处理得当,使正气恢复,四肢转温,色脉转和,阳气恢复,为由阴转阳,病情好转。此外,临床上常见的各种由实转虚,由虚转实、由表入里、由里出表等病证变化,也是阴阳转化的例证。 三、阴阳在医学中的应用 (一)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根据上述之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的规律,则人之皮毛在外为阳,脏腑在内为阴;头在上为阳,足在下为阴。 (二)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阴气平顺,阳气固守,两者互相调节而维持其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活动力旺盛。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 (三)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症状来,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即阳)证。阴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寒(即阴)证。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另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失调,其一方低于正常水平,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水平,或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低于正常水平,故出现虚证。阴不足,阳正常则阴虚生内热;阳不足,阴正常则阳虚生外寒;阴阳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不足,则虚寒、虚热并见或阴阳两虚。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阴阳两虚”证。 (四)阴阳在诊断上的应用:阴阳是诊断的总纲,但根本都是毒郁虚。疾病虽然很多,但其属性不外阴阳两类,如从疾病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从疾病性质来看:热证(阳),寒证(阴),从疾病发展趋势来自看:实证(阳)虚证(阴)。总之,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属性。 (五)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中药种类甚多,但就其性能不外阴阳两类,从药性来看:寒、热、温、凉、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从治疗上总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这就是治疗的基本出发点。针对阴阳盛衰,采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得到纠正,恢复其相对平衡状态。中医常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治疗原则,促使失调的阴阳重新恢复到相对的平衡。临床上借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阴阳之偏,使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临床具体用法:①阳虚和阴胜则寒,治法:寒者热之(用热药);②阴虚和阳胜则热,治法:热者寒之(用寒药);③正气不足,治法:虚者补之;④邪气偏胜,治法:实者泻之;⑤阴不足、阳偏亢,治法:滋阴潜阳;⑥阴阳两者均不足,治法:滋阴助阳(阴阳双补)。 二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五行学说同“阴阳学说”一样,它也是一种哲学概念,是一种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 “五行”,就是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的运动。 “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规律的说理工具。 祖国医学中,首先以归类的方法,说明人体各部位之间,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是在五行归类的基础上,以五脏为中心,以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说明人体各部之间在生理过程中的关系。在病理情况下,也以这种关系分析判断病情。 五行的属性: 木-代表生气旺盛的-“木曰曲直”。 火-代表炎热的、向上的-“火曰炎上”。 土-代表具有营养作用的-“土曰稼穑”。 金-代表具有摧残杀伤作用的-“金曰从革”。 水-代表寒冷的、向下的-“水曰润下”。 (二)五行学说的内容 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 1.相生规律:生,含有资生、助长、促进的意义。五行之间,都具有互相资生、互相助长的关系。这种关系简称为“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以水为例,生我者为金,则金为水之母;我生者是木,则木为水之子。其它四行,以此类推。由于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结合五脏来讲,就是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起资生和促进作用。 2.相克规律:克,含有制约、阻抑、克服的意义。五行之间,都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克服,相互阻抑的关系,简称“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相克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所胜”、“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以木为例,克我者为金,则金为木之“所不胜”,我克者为土,则土为木之“所胜”。其它四行,以此类推。结合五脏来讲,就是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起着制约和阻抑的作用。 3.五行制化:在五行相生之中,同时寓有相克,在相克之中,同时也寓有相生。这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如果只有相生而无相克,就不能保持正常的平衡发展;有相克而无相生,则万物不会有生化。所以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相对平衡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在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才能促进事物的生化不息。例如,木能克土,但土却能生金制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土虽被克,但并不会发生偏衰。其它火、土、金、水都是如此。古人把五行相生寓有相克和五行相克寓有相生的这种内在联系,名之曰“五行制化”。制化规律的具体情况如下: 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 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 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 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 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4.相乘规律:乘,是乘袭的意思。从五行生克规律来看,是一种病理的反常现象。相乘与相克意义相似,只是超出了正常范围,达到了病理的程度。相乘与相克的次序也是一致的。即是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如木克土,当木气太过,金则不能对木加以正常的制约,因此,太过无制的木乘土,即过强的木克土,土被乘更虚,而不能生金,故金虚弱,无力制木。 5.相侮规律:侮,是欺侮的意思。从五行生克规律来看,与相乘一样,同样属于病理的反常现象。但相侮与反克的意义相似,故有时又曰反侮。相侮的次序也与相克相反,即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以上相乘、相侮的两个规律,都是在病理情况下才会产生,例如,水气有余,便克害火气(图所胜),同时又会反过来侮土(所不胜)。如果水气不足,则土来乘之(所不胜),火来侮之(图所胜)。这都是由于太过和不及出现的反常现象。 (二)自然与人体结构、机能的五行分属 祖国医学理论,不仅认为人体各部分是一个整体,而且认为人体与外在自然境,也有其相应的关系。为了说明体内体外的整体性和它们之间复杂的关系,在祖国医学中,便以五行为中心,按照它的各个特性,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将自然界和人体有关的事物按其属性,形态现象相类同的,分别归纳,成为五大类。其主要目的是便利于了解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并作为观察事物变化的推演法则。见表表 五行归类五行 木火土金水
方位 东南中西北
天干 甲乙 丙丁 戊己 庚辛 壬癸
地支 寅卯 巳午 辰戌 丑未 申酉 子亥
四季 春夏 长夏 秋冬
五形 矩形 尖形 方形 圆形 波形
五色 青赤黄白黑
五味 酸苦甘辛咸
五志 怒喜思忧恐
五智 仁礼信义智
五脏 肝心脾肺肾
五腑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五官 目舌唇鼻耳
五体 筋脉肉 皮毛 骨
五魄 魂神意魄精
五气 风暑湿燥寒
五化 生长化收藏
五温 温热 自然 凉寒
六神 青龙 朱雀 勾陈 腾蛇 白虎 玄武 从表中可以看出,每一行所属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也可能说明事物变化发展互相推移的综合关系。例如,以木来说,春季草木开始萌芽生长,呈现了蓬勃的生气,并出现青的颜色,故用木来象征春。在生长化收藏的过程中,属于“生”的一环。春季多风,结合人体肝脏性喜条达舒畅,象征着木和春的情况。而五脏中的肝和六腑中的胆是表里关系,肝又开窍于目,在五体中主筋,故肝病每多出现目病或抽筋(痉挛)的症状。肝木旺者多喜怒,而大怒又易伤肝,所以在五志中主怒。某些肝病,往往会出现青的颜色。 把以上这些自然现象和生理与病理现象联系在一起,就可以把木、春、肝、胆、目、筋、怒、青等一系列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的一类之下,形成了一个系统。 若是从横的方面来看,则亦有明显联系,就以五行本身来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就是明显的横的联系。 (三)五行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中医学运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解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关系,利用调整五脏间生克乘侮关系来治病。如:①肝木乘脾土,则临床上见肝脾不和证,治疗时一般是采取“培土抑木”(疏肝健脾)的方法。②肾生肝,(水生木)肾精能滋养肝脾不和证,即“水能生木”,当“肾水”不足时,肝木失养,病人出现“肝阳上亢”等水不涵木的病证,治疗时要滋水涵木,肝阳上亢的证候可以得到改善。③肾助脾(火生土),脾的运化功能需要肾阳的帮助才能正常进行,如果肾阳虚导致脾阳虚,临床上出现脾肾阳虚证,产生腹泻、水肿等证。治宜温补肾火,资助脾阳(温肾健脾)的方法。④脾益肺(土生金),脾气健运,将饮食精微运输给肺,从而保持肺的功能正常,脾虚精微不升,废浊不降,容易产生痰湿,出现痰多,咳嗽等肺的症状,治疗则需健脾化痰,即“培土生金”健脾补肺的方法治疗,往往取得较好的效果。⑤肾济心(水火相济),肾主水,心主火,肾藏精。正常时,心肾互济,心助肾以阳,肾助心以阴,互相交往,保持平衡状态,中医叫“心肾相交”。如肾水不足,则不能滋润心阳,就会引起心火亢盛的症状,出现“心肾不交证。”治疗应当滋肾水(阴)降心火,使病证得以痊愈。 总之,懂得这些规律,可以帮助加深对中医病因,病理的理解。治疗方面,同样利用五行关系,指导临床实践,仍有一定意义。 三元医学理论里面,唯一还用到的是阴虚和阳虚。阴指的是物质的,指精、血、津液,形体,是形成生命的原始物质。阳指功能,神、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体现。阴是形体,阳是动能。阴是精,阳是神。阴是血,阳是气。阴是精血,阳是神气。
中医系统论
昨天陪着研究系统论的朋友聊了一下午,我发现中医和很多系统、学科是相通的。
中医首先是有其哲学属性的,中医的气、阴阳、五行,都是一个思维方式和辩证系统。比如辩证气虚,可以用四君子汤;辩证血虚,可以用四物汤打底加减治疗。我们人体本身就是一个消耗系统,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消耗,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油尽灯枯。补益气血,本质上就是加油,多加油就多跑一段路。
第二个,基础学科与哲学的桥梁。我的很多中医领悟是源于西医的基础学科,西医生理、病理、解剖、药理,为我理解和感悟中医提供了及其方便有效的工具。可能对应不太贴切,但是很容易理解。肾主骨生髓,对应到西医的骨髓造血功能。所以我在治疗很多白血病和骨髓移植术后的宝宝,有当归补血、配上骨碎补、补骨脂填精补髓,通常4天左右宝宝的血红蛋白、白细胞总数、血小板就会出现一个很明显的回升。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的思路。
? ? ? 西医的降压药主要机理有利尿剂、扩血管药物、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利尿剂会伤阳气损肾气,吃利尿剂多了老年人容易尿频、腰痛。血管紧张素抑制剂会压制血管调节功能。扩血管药物,会使得血管扩张松弛伤害心脏血脉,时间长了就会造成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水肿。大学时候,治疗一个村里的退休中学校长。就是吃了十年的降压药,头晕耳鸣、严重的前列腺炎、尿频,下肢静脉曲张、水肿严重。按照如上机理,用丹参饮治疗心脏,生脉饮补益肺气,五苓散利尿减轻身体血液循环水肿,金贵肾气丸补益肾气。四方合用,一周之后水肿尽消、尿频消失。后来制成丸剂调理2月而愈。
第三个基础科学重要性,中医为体,西医为用。中医为体,是有着清晰的中医思维。比如八纲辩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要素。以大自然为例,植物生长为例,需要的是适宜的温度、湿度、生长收藏的气机变化。阴阳可以分解为温度的高低、湿度的干燥与湿润对于身体的影响。表邪就是外在的风寒暑湿燥火对于人体的影响,内邪主要是饮食血糖、血脂、人的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对于人体的影响。虚实就是身体的状态是不足还是过度亢奋的,不足就是精神气血不足;亢奋表现为有余,需要削弱。
? ? 人体的80%重量是水分,主要是各种水液。血液的问题可以用活血化瘀、补气养血的方法。水液的问题可以用发汗、利尿、温散蒸发的方法来调节人体水液代谢。还有下肢水肿、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是人体水液的重力作用导致血液回流障碍。加之,心脏泵血能力不够、血管弹性变差、加之下肢离心脏太远所导致的。所以,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改善心脏供血、恢复血管弹性以及肾脏的水液代谢能力,静脉曲张非常好治。这几年,治疗了几十例效果非常显著。
? ? ? 第四个技术科学,运筹学、信息学。运筹就是排兵布阵、运筹帷幄,也就是中医的辩证分析、理法与思路。中医的辩证系统可分为八纲辩证、阴阳辩证、六经辩证、五脏辩证、脏腑辩证、经络辩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辩证,这属于不同的空间辩证系统。如果加上昼夜晨昏、节气辩证、五运六气辨证系统,不同的时间辩证系统。所以中医的辨证系统就是时间辩证系统和空间辩证系统的结合。
? 第五个,技术-工程-应用-经验,很多的中医大夫有着很多的经验,但不能贡献于技术和工程系统当中,不能转换成通用语言贡献于整个系统。中医的整个系统一定是结合了现代的系统控制理论、西医的学科基础、中医的经典哲学思维加上总结前人行之有效的经验,才能真正的系统升级,贡献于人类和中医的传承事业。
谈谈你对阴阳学说的认识
阴就是气之聚,阳就是气之散。用现代科学的话来说,万物都是同一种最基础的物质组成的,阴就是统一物质的有序状态,阳就是统一物质的无序状态,这样一来,阴阳之间的关系就显现出来了。统一物质不仅可以从有序向无序状态转化,也可以从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化,阴阳学说描述的就是统一物质有序和无序变换的规律。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规律呢?西方科学我们知道,它站在原子说假设之上的,得出了物质基本结构的规律。而东方科学我们却不知道,它站在气一元论假设之上,得出了物质系统的发展规律。难道不是吗?气之聚就是物质系统的产生,气之散就是物质系统的灭亡,统一物质由阳向阴转化,就是物质系统的产生,由阴向阳转化,就是物质系统的灭亡,阴阳学说描述的就是物质系统产生、发展、壮大、衰退、灭亡的规律性。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就是实体,按照现代科学,它周围都有一个能量场,这个能量场当然就是阳,它是依附实体而存在的。阴还是有秩序的物质系统,整个周围的混沌空间就是阳,阴的稳定存在是依赖于周围混沌空间的变化,否则它早就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走向混沌了。
很多人把阴阳学说与西方的对立统一规律相提并论,其实它们有着本质的不同。首先,西方的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一个空洞的哲学概念,谁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而东方的阴阳学说有着坚实的物质基础,它描述的是物质有序和无序变换的规律,这是真正的科学。其次,西方人理解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双方一般是平等的,这样一来,在理解对立的双方实现统一的时候就无从理解了,而在阴阳学说中,阴阳是不平等的,比较一下就知道了,阴就是物质系统,阳就是周围混沌空间,阴的力量显然是无法与阳相对抗的,阴要想存在与发展,就必须在与外在世界变化的对立中不断寻求与它在变化上的统一,即阳主阴从,用系统科学的话来说就是,整体的环境决定局部的物质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整体决定局部。
这一下你真正理解阴阳学说了吧!它不是空洞的哲学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科学理念,只是西方人站在原子说的假设之上无从理解罢了。你要想真正地理解它,就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站在气一元论之上,这样一来,阴阳学说的真义就展现在我们面前。
《阴阳》
一、阴阳的内涵
阴阳,指统一、互对及排异的两道体(指一切存在的统称,亦可特指某一具体的存在)。当然,其亦可为阴阳之理的简称,但此定义运用较少。
统一,指阴阳归属于同一道体(即合体)。
互对,指阴阳因具备相反的性质而互相对应。特定的阴,有且仅有唯一的阳与之对应;特定的阳,有且仅有唯一的阴与之对应。
排异,指阴阳依据特定的性质拆分于同一道体,在该性质上,除此阴与阳外,此道体不具备其它的道体——简而言之,合体非阴即阳,非阳即阴。
二、阴阳(一)
能量与道律(指能量所遵循的维持自身稳定的本性,相当于“精神”),是最为基础且广泛的阴阳;两者的合体,是为道能。
对道能而言,能量为阳,道律为阴。同根,指阴阳同属于能量或道律或道能;异根,指阴阳分属于能量与道律。
阴阳同根,则可互化(指阴阳相互转化);阴阳异根,则不能互化。阴阳同属于道能,则可进分(指阴或阳可被完整地拆分为一对阴阳);反之,则不可进分。
同衍,指阴阳同步衍化(同生、同长、同衰、同亡);反衍,指阴阳反向衍化(彼长此衰)。
通常而言:阴阳异根,则同衍;阴阳同根,则反衍。在整个衍程中:始终同衍的阴阳,是为同衍阴阳;始终反衍的阴阳,是为反衍阴阳;并非始终同衍或反衍的阴阳,是为杂衍阴阳。
须知杂衍阴阳,在衍程中的特定阶段,可为同衍阴阳或反衍阴阳。故其性质,较为复杂。而为便于阐述,下文中的“阴阳”,通常并不包含杂衍阴阳。
三、阴阳(二)
同性,指阴阳的本质,为同一道体的同一性质;异性,指阴阳的本质,为同一道体的不同性质。
阴阳同性,则从本质上说,彼此只有量的不同,而无质的差异,譬如多少、大小;阴阳异性,则相互间存在质的差异,譬如能量与道律、男女。
阴阳同衍,必异性而不可互化;阴阳反衍,必同性而可互化。且阴阳同性,必反衍而可互化;阴阳异性,必同衍而不可互化。
宇宙和阴沌的同衍,须加以阐述:宇宙的性质为“有”,阴沌的性质为“无”;道能从宇宙中归终于阴沌,则宇宙的“有”将减小,而阴沌的“无”,亦将降低。故知两者同步衍化。
四、阴阳的特征
同源,指阴阳衍生于同一道体。
共衍,指阴阳随对方的衍化而衍化,包含同衍与反衍。
互存,指阴阳互相依赖对方的存在而存在;无阴亦无所谓阳,无阳亦无所谓阴。虽说反衍阴阳,可能彼盛此亡,但所亡者,依旧存在(主观存在)。
对立,指阴阳互不相容,互相矛盾。对立的根源,便在于阴阳同性;若阴阳异性,则不会对立。
相克,指反衍阴阳因对立,而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相消,指反衍阴阳由于相克,而所具备的效应互相抵消。
但凡阴阳,都具备如下特征:统一,互对,排异,同源,互存。
同衍阴阳,则具备如下特征:同衍,异性。
反衍阴阳,则具备如下特征:反衍,同性,对立,互化,相克,相消。
五、阴阳划分
对于阴阳:能量强度大者为阳,小者为阴;道律强度高者为阳,低者为阴。
由于能量为阳,道律为阴,且道律的强度,取决于能量的强度——所以,凡是蕴含能量的阴阳,能量强度大者,必为阳,小者必为阴。
若是仅蕴含道律的阴阳,则道律强度高者为阳,低者为阴。
显然,阳与阴的划分,首先依据于能量强度的大小,其次方为道律强度的高低。
对于可互化的阴阳:一旦阴的能量大于阳,或道律高于阳,则其转化为阳,同时阳转化为阴。若阴阳所蕴含的能量或(和)道律完全相等,则两者互为阴阳。
其实呢,每个人对阴阳学说的认知的都有所不同这个鸟中,你的内心理念上起分析,然后呢?感受这些阴阳学说的一些学术是否符合科学概念?
中医用科学思维解释阴阳学说
在《中医药学概论》中,已经谈到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自发的和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是人们对宇宙客观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总结。正因为它来自于客观实际,并且是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宇宙,所以是科学的哲学,也是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指导着我国古代各自然科学学科的发展,中医学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阴阳学说到了西汉时期,分为两大派别,一是渗透于并支配自然科学发展的唯物主义的阴阳学说;一是为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及其御用学者所歪曲的唯心主义的阴阳学说,这方面的代表是西汉时期的董仲舒。董仲舒为维护封建主义制度,将阴阳学说应用于认识和解释社会现象,从而使阴阳学说走上了邪路。他认为阳气能生养万物是天的意志,即“阳主德”,阳是天的恩德的体现;“阴为刑”,即阴是天的刑罚的体现,“刑主杀而德主生”。(均见《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这样,董仲舒就把本来是反映自然界客观变化规律的阴阳学说,解释为实施天的意志——对人类和自然界进行赏罚的工具了。董仲舒还把阴阳应用于人事,他说:“阴者阳之和,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春秋繁露·基义》),在这里他把“阳”置于主导地位,“阴”置于从属和服从的地位。所以妻理所当然地服从于夫,子理所当然地服从于父,臣理所当然地服从于君。这是地地道道的维护男尊女卑,君尊臣卑的封建主义说教。
而被引进自然科学中的(如中医学)阴阳学说,却一直保持着比较健康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不能一提到阴阳学说,就认为是唯心的迷信的东西,而应和被董仲舒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者歪曲了的阴阳学说相区别。唯物主义的阴阳学说,早已被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所证实,其基本原理和方法是正确的。
阴阳学说做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并不神秘,它最初就是指的日光的向背,有日光的一面属阳。无日光的一面属阴。由于有日光则温暖明亮,无日光则寒冷黑暗,所以又引申出来温暖明亮属阳,寒冷黑暗属阴。由此而来,则一天中白天为阳,黑夜为阴;四季中则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等等。所以,从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体现到“阴阳”的存在,是极易理解的概念。清代大文学家曹雪芹就曾用生活中十分具体、浅显的事例,形象地阐述了“阴阳”这一对哲学概念。他写道:“什么是个阴阳,没影没形的”,“这阴阳不过是个气罢了,器物赋了才成形质。譬如天是阳,地是阴;水是阴,火就是阳;日是阳,月就是阴。”他又说:“一个树叶还分阴阳呢!向上朝阳就是阳,背阴复下就是阴了
从病机学来说阴阳失调包括哪些内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就人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
背腹而言:背部为阳,腹部为阴;
四肢而言: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筋骨皮肤而言:筋骨在内故为阴,皮肤在外故为阳;
内脏而言: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为阴;
五脏本身而言:心、肺居于上焦故为阳,肝、脾、肾居于中焦故为阴
阴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理论应用: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展发展规律,并指导着临床诊断和治疗。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所有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划分为阴阳两部分。人体脏腑组织,就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就其背腹四肢内外侧来说,则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所病,即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属阳,肝脾肾位于下部(腹腔)属阴。若具体到每一脏腑则又有阴阳之分,即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总之,人体组织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内脏之间,无不包含着对立统一。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如以功能物质而言,功能属阳、物质属阴,人体的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没有物质运动就无以产生生理功能。人体功能与物质的关系,也就是阴阳互依存、相互消长的关系。如果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也就终止了。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疾病发生是因“阴阳失调”。如“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阴虚则寒”“阴虚则热”“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等病症,并且病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
临床应用:
(一)用于疾病的诊断
①诊治方面:用阴阳的属性来分析病情,如以色泽、声音、呼吸、气息来分辨阴阳,还可以脉象部位分阴阳。寸为阳,尺为阴,浮大洪泽为阳,沉小细涩为阴等。
②辩证方面:阴阳是是八纲辩证的总纲。在临床中首先要分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大到整个病证,小到一个脉证;同样外科分类、诊断也可用阴阳来分:如疖、痛、丹毒、脓肿等多为阳证,感染性结核、肿瘤等慢性疾病,表现为苍白、平塌、不热、不痛、隐痛等症等阴证。
总之,疾病的诊断要以分辨阴阳为首务,只有掌握阴阳的属性,才能临床中正确运用。
(二)用于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的基本原则:①阴阳偏胜的邪气有余之实证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阳胜则热,宜用寒药制其阳,即“热者寒之”,阴胜则寒属寒实证,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即“寒者热之”,因二者均为实证,所以称这种治疗原则为“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②阴阳偏衰总治则: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阳盛则泻热,阴盛者湿寒,阳虚者扶阳,阴虚者补阴,使阴阳偏胜偏衰的异常现象回归于平衡的正常状态。
(2)归纳药物主要性能:药物的性能主要依据其气(性),味和升降沉浮来决定。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学沉,又皆可用阴阳来归纳说明,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药性:主要指寒、热、温、凉四种,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凉次于寒),温热属阳(温次于热)。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栀子等。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之类。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淡味或涩味,习惯上称为五味。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多上行向外,其性升浮,升浮者为阳;而具有泻下、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等功效的药物,多下行向内,其性皆沉降,沉降者为阴。
谁能说说中医的阴阳理论?
中医讲究辩证,简单来讲,中医认为阴阳是人体乃至宇宙结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二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依的。若是阴阳平衡,人体便不会出现病症,不过若有一方出现了异常状况打破了平衡,那么各种病症便会接踵而至。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若一方出现问题,而另一方也会逐渐消亡,也由此可见阴阳是分不开的。
而阴阳其实是在不停地运动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阴阳动,人才会健康,若是阴阳静止,人便会逐渐死亡。
其实中医治病其实就是在调理失衡,阴阳平衡,百病自愈。
以上便是我对您所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回答,谢谢。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系古人对自然界万事万物性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观察、归纳的总结。医学中的阴阳学说则是古代辨证的思想方法与医学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即以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消长与转化的观点,说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并概括医学领域里的一系列问题。
解剖方面:归纳人体脏腑组织的属性如《灵枢·寿天刚柔篇》:“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生理方面:分析人体的生理机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代表着物质的储藏,是阳气能量的来源;阳代表机能活动,起着卫外而固守阴精的作用。
病理方面:阐明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又如《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等等。
诊断方面:对病症属性归类的总纲,把阳证与阴证作为总的鉴别要领。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治疗方面:确定泻其有余,补其不足,调整阴阳相对平衡的原则。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等等。此外,药物的性能、针灸的手法等,也有相应的阴阳属性。
临床上,就须注意证之阴阳与治之阴阳的关系。综上说明,阴阳既是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总结临床经验的工具。但是,这个学说也只能根据一些直觉的体验对事物内部的相互关系作粗略的说明。
中医的治病法则
中医治病方法,主要是通过望
闻
问
切采集病症特征,然后辩证分析后,才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病灵活治疗,治疗的方法有中药的内服
外用,针灸
推拿
,气功导引等等,现代的中医还包括中成药的静脉滴注,打针等等。一时也说不完了,反正中医博大精深,你慢慢了解!
不会吧。你上面没正确答案啊。是辩证论治。每年考试的必考题。
我的错辩证论治,整体观念是理论特点。治则: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精气血津液,三因制宜。没办法还得现翻书,前年的中助指南。
中医很博大,岂是只言片字就能说明白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8915.htm#3
请去看看吧,你说的是中医-中药法则才对,不是中医治疗法则。
不是吧。就四个字吧,扶正祛邪,足以。贯穿中医治疗始末
了色
治病的原则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治病必求于本”。这是黄帝内经中的原文。阴阳是中医的基础!治疗原则也是“法于阴阳”啊。单说“病”这个字,它就说明<黄帝内经>中的一个思想“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病”字中两点水是“水”,而“丙”是火,《内经》中说“水火,阴阳之征兆也”,“病”字的水和火被一个“广”给隔开了,就是“阴阳离绝,精气乃绝”。要想治好病,就是要阴阳调和!阴阳是基础的基础啊,中医的治疗原则就是达到阴阳的动态平衡。"扶正祛邪",正气也分阴阳,邪气也分阴阳!中医的理论体系的特点不是就只有"辩证论治",还有一句就是“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就是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人本身是一个整体。自然也分阴阳,就是《内经》说的“积阳为天,积阴为地”,人和自然是一样的,是自然的一部分。说以说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治病必求于本”。这才是最根本的!当然,我说的有限,在具体的只能你自己来学习了,中医很博大,岂是只言片字就能说明白的?
什么是中医辩证治疗?
中医辩证治疗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体是有机整体,各个器官之间互为依存、互为影响,任何疾病都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根据病人具体情况,以辨证论治为主要方法,治疗疾病。中医辩证治疗强调从病人个体的整体和环境、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全面分析病情,采用定位、辨证、对治的方法,根据不同病因、病理和证候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其主要特点是强调辨证施治,个性化治疗,治标和治本相结合,使疾病得以从根本上得到治愈,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中医辩证治疗,指的是辩证论治,对症治疗。根据证型,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只有正确的辨别疾病的证型,对症治疗,才能起到好的治疗效果,这就是中医的特色,治疗的基础。
中医学哲学观之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认识世界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古代的辩证法思想。
一. 阴阳的概念与归类
(一)阴阳的概念
1.阴阳概念的形成
阴阳的初始含义, 是指日光的向背,即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凡是具有温热明亮运动向外上升属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属于阳。而具有相对寒冷黑暗静止向内下降属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属于阴。诸如日月,白昼,天地,上下,升降,晴阴,分属阴阳。
2.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概括相互关联的两个事物,也可标示一个事物中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
阴阳是天地自然普遍存在的法则和规律,是世界万事万物变化的纲领,是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二)阴阳的特性与归类
1. 阴阳的特性
(1) 阴阳的普遍性 自然界与人世间的事物与现象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皆可用阴阳进行标示。阴阳包罗万象,如天地,日月,水火,上下,内外,春夏秋冬,男女,雌雄,升降,出入等。“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2)阴阳的关联性 阴阳所概括的事物或现象,应当处于统一体内,或一个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相关的两个方面,如空间中的天与地,上与下,内与外。时间中的昼与夜, 春夏与秋冬。运动状态的动与静,升与降,兴奋与抑制等。 若两者不在一个统一体中,或无关联性,如天与热,昼与下,则不能以阴阳概括说明。
(3)阴阳的规定性 由于阴阳内涵的规定性,阴阳对各自属性有明确的规定性存在不可变或不可反称性。如温热,明亮,向上,趋外,兴奋等是阳的特性。而寒凉,晦暗,向下,内收,沉静则是阴的特性。日为阳,月为阴,水属阴,火属阳,而不能反称。人体的心阴心阳、肾阴肾阳,皆有其特殊规律性,不可反衬。
(4)阴阳的相对性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阴阳为相比较而存在的,如春夏和秋冬相比属阳,但是春与夏相比,春属阴,夏属阳。二是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如自然界,昼为阳,夜为阴。而白昼之中,上午属阳,下午属阴。三是阴阳属性可以相互转化,如夏天阳盛至极,则天气逐渐转凉,即阳转化为阴。反之冬至之后天气渐暖,则为阴转化为阳。
2.事物阴阳属性的归类 事物阴阳属性归类的条件为相互关联性与对立相反性。以此为基础,可将自然界和人体相关的事物进行阴阳分类,凡事具有运动的外在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属于阳。反之,凡是具有相对静止的内收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抑制的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属于阴。
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在其运动变化过程中存在着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的关系。
阴与阳代表了属性相反的事物和现象,或其内部相反的属性。它们共处于统一体内,是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的。如一年四季气候温热寒凉的更替,是自然界阴阳二气相互制约而取得相对协调平衡的结果。
再如人体机能的兴奋与抑制,兴奋功能属于阳,抑制功能属于阴。
(二)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对立制约的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如自然界的上与下,寒与热,生与降。
阴阳互用,是指互相对立的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如人体气与血的关系,气无形而动属阳,血有形而静属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三)阴阳交感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阴阳交感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如天地阴阳的升降,天为阳,地为阴,天气下降,地气上升。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在自然界天气为阳, 但其中藏有阴气。地气为阴,其中藏有阳气。
阴阳互藏是阴阳交感的动力根源。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阴阳互藏是阴阳互根互用的基础和纽带,阳以阴为源而生,阴依阳动而化。
(四)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消长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处于不断的消长变化之中,并在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
阴阳消长,主要形式有二:一是此长彼消,此消彼长,是阴阳对立制约的体现。如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
二是此长彼亦长,此消彼亦消,阴阳互根互应的关系。如气血关系,若气虚则生血不足而致血虚,即是阳消阴亦消。
(五) 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相互转化,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其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基础,而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的结果,阴阳的转化,不论是渐变还是突变,都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分析人体的组织结构
根据脏腑组织的部位分阴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人体经络的阴阳分类也是如此,例如在12经脉中手足三阳经,都循行于四肢的外侧面或背部,故属阳;而手足三阴经,都行于四肢的内侧面或腹面,故属阴。
五脏与六腑的阴阳分类是根据生理功能特点来划分的,五脏主藏精气,藏而不泻,故属阴。六腑主传化饮食水谷,泻而不藏,故属阳。
(二) 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气血运行经络通畅,物质与功能相互协调,都是阴阳之间既对立制约,又互根互用的结果。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阴阳偏盛
阳偏胜,阳盛则热,阳盛则阴病。
治疗则应损其偏盛,热者寒之,用清热泻火法。如果外感热病,应用银翘散桑菊饮以辛凉解表,内伤热病则选用白虎汤,承气汤等,以清解里热。
阴偏胜,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
治疗则用温阳散寒,外寒常用麻黄汤,桂枝汤等,以辛温解表散寒止痛。内寒则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者四逆汤等,以温阳散寒,通络止痛。
2.阴阳偏衰 是机体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包括阳偏衰和阴偏衰。
阳偏衰,即阳虚,阳虚则寒。虚寒证。脾肾阳虚,最多见治疗当以温补脾肾,选理中丸或金匮肾气丸加减。
阴偏衰,即阴虚,阴虚则热。虚热证。肝肾阴虚或者肺肾阴虚多见治疗以滋补肝肾或滋养肺肾,选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或者麦味地黄丸加减。
阴阳两虚是阴阳偏衰至一定程度,而导致阴阳都虚的病理状态。包括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其中存在着偏阴虚或偏阳虚。临床上肾之阴阳俱虚为多见,治疗当阴阳双补,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1.分析四诊,对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资料进行阴阳归类,从而确定疾病的性质
2.指导辩证,所有的辩证都可以八纲辩证来概括,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以阴阳为总纲,以统率表里寒热虚实,其中表证热证实证属于阳,而里证寒证虚证属于阴。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防病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确定治则治法
损其偏胜,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补其偏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3.归纳药物属性
中药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药性,都可以用阴阳来归纳。
药性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的性能,又称四性,或者四气,其中能够消除或者减弱热症的药物,为寒性或凉性,属阴。而能够消除或者减轻寒症的药物,则为温性或热性,属阳。药味主要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另有淡味。其中,辛甘淡味能够发散温补,属阳。酸苦咸味,能够收敛,泻下,软坚散结属于阴。升降沉浮是指药物进入体内后的作用趋向,其中升浮药,多具有上升发散的特点,属于阳,如解表药,开窍药,催吐药。而沉降药多具有内收,泻下,重镇的特点,属于阴,如清热药,泻下药,安神药等。
八纲辨证 3
今天聊一聊最后四纲,分别为虚实辩证和阴阳辩证。首先来说虚实,虚主要是正气不足,实主要是指邪气盛实,所以虚和实重要反映在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
虚症重要展现在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通常以不足,松弛,衰退为主的症状出现。其根本原因就是正气亏虚,邪气不著。一般情况在饮食失调,营血生化不足;思虑过度,疲劳太过等,损耗气血从而导致元气不固。再个就如久病误治,损伤正气。大吐,大泄,大汗,出血等,使阴液,气血耗损严重,都表现为虚症。
实证一般是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疾病累积,以“有余,亢盛,停聚”为主要症状的证,其根本在于邪气盛实,正气不虚。实证的表现在感邪性质和病理产物是不同的,还有病邪侵袭,停积地方的差别,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难以全面概括。
实证的形成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风,暑,湿,燥,火,疫疠及虫毒等邪气入侵人体,正气奋起抗邪所致。二是因脏腑功能失调,气化失职,气机阻滞,形成痰,饮,水,湿,脓,淤血,宿食等病理产物,停积壅聚在体内所致。
虚实证一般可以在病程,体质,症状及舌脉的特征上鉴别。当然一病理不能单一是实证或虚症,它有分真实假虚症,真虚假实证,实证里有虚,虚证里有实,具体的要全方位的辨别,而不仅仅是靠这一点。
接下来聊一下阴阳辩证,关于阴阳,之前我有专门写过一篇,不了解的可以看一下。这里我不在阐述,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之分,需要清楚一点的是参照物不同,相对应的阴阳之别就不同。比如我们人体,太阳直面照到的地方为阳,不被照到的为阴。比如我们的背部(后面),而我们的胸部(前面)是背着太阳的,所以为阴。比如我们的五脏六腑,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具体的参照物不同,展现的阴阳不同。
关于八纲辨证,今天已经全部聊完,中医诊断学不止这一辩证,还有病性,病位,六经辩证,这些都是学习中医的最根本的基础,专业扎实才能在中医里走的更远。愿我们都能从一始终,在中医学里学习,实践,深入,再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