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董瓷器的鉴定方法,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是什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04 22:39:55 浏览1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古玩瓷器鉴定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古董瓷器鉴定的基本方法有分类法、比较法和甄别法。
  古董瓷器鉴定的基本方法1.分类法运用类型学的分类排比法,找出各种陶瓷之间的异同点,加以分类分型,摸索出器物演变的规律,达到认识和掌握的目的。
  古董瓷器鉴定的基本方法2.比较法利用已知的标准器(例如窑址标本,纪年墓出土或器物本身带有年款的陶瓷器),与彼此有某种联系的鉴定对象加以对照,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比较,以已知比未知,使未知变知之,得出合乎事实的判断。
  古董瓷器鉴定的基本方法3.甄别法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调查、考证和科学检验等不同方法,通过逻辑思维和概括,对鉴定对象作出正确的甄别。
  古董瓷器鉴定要做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古董瓷器鉴定方面之一辨伪:即鉴定这件陶瓷确是真品,还是后代的仿品或伪作。这是鉴定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例如,一件带有“大清康熙年制”年款的瓷器,应鉴别出它确是康熙时期制作的瓷器,还是后代仿造的伪品,要仔细识别。
  古董瓷器鉴定方面之二断代:即鉴定陶瓷制作的时代。例如,龙泉窑瓷器,宋、元、明均有生产,要鉴别出它是宋代、还是元代或明代的产品。
  古董瓷器鉴定方面之三断窑口:即鉴定陶瓷的产地,属于某一窑口的产品。例如,一件印花青釉瓷器,要鉴别它窨是耀州窑制作还是临汝窑制作、或是其它窑口制作的。
  古董瓷器鉴定方面之四评价:即评定这件陶瓷质量的优劣,以及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例如,器物是否完整,是否有裂痕、变形等,然后评定其艺术水平如何?经济上值多少钱?对此种种应作出正确的评价。
古玩收藏鉴定技巧教程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fCjivNE80a94JoasUg1zbw
提取码: ismg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瓷器鉴定要领 瓷器鉴定是一门新的学科,文物考古工作者四十年来做了很多工作,发掘了很多古遗址、古墓葬,出土了大量陶瓷器,尤其是纪年墓出土的瓷器为我们鉴定提供了典型的标本和样板。陶瓷鉴定本身也是一门科学——器物学。国内一些大学目前教授这方面的课程,为陶瓷鉴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我根据自己四十年研究陶瓷的亲身体会与经验,摸索出从以下五个方面鉴定瓷器,即瓷器的造型、纹饰、胎釉彩、款识、支烧方法。这五方面互为补充,不可偏废,偏重一方面而忽视其它方面鉴定便有误差。五方面联系起来看,对瓷器的年代、产地的判断,其可*系数就比较大。下面谈谈五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一 造型及纹饰 造型与纹饰二者密不可分,是鉴定瓷器的关键问题,抓住这两方面鉴定的可*系数即可达85%,一般来讲,胎、釉、彩、款识、支烧方法只占很小的比重,但在某个时期有些器物则例外。 (一)魏晋南北朝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 从墓葬出土情况可以看出,自汉代出现瓷器以来,发展到六朝时期,青瓷逐渐代替了青铜器、漆器。大陆很多省份的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以青铜器、漆器占主要比重,而江南六朝时期的墓葬出土的器物绝大部分是青瓷器。表明青瓷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出土的这一时期的瓷器,其造型、纹饰与汉代陶瓷、青铜器有很密切的继承关系。 西晋青釉洗,腹部有一条印纹饰,两面帖铺首衔环,具有明显的汉代特征。这类青釉洗出土数量很多。青釉三足尊,也饰有印纹饰,下为三个熊足,两面贴奔兽纹,另两面贴铺首,造型、纹饰也具有汉代特征。槅,汉墓出土有青铜槅、陶槅,器形特点为平底。西晋青釉槅胎体厚重,为拿取方便,底边镂空。西晋谷仓,上部中心为主罐,周围有四个小罐,是继承东汉五联罐和五管瓶造型而略加变化,上面浮雕佛像、鸟雀、动物,下部为罐。谷仓是墓主生前庄园情况的真实写照,也表示其企望死后能过如生前一样仓满粮食的富有生活。谷仓在江南地区稍大一点是吴、西晋墓葬中都有出土,有铭文谓之“廪”者,是装稻谷的,北方装谷的叫仓;虎子,汉代多有提梁,西晋保留了这一传统,采用立烧,口向上,臂部触地。东晋虎子也采用这种立烧法。圆虎子多为正烧。虎身一般刻划飞翅纹。西晋牛头罐,肩上有两个鼠形系,是这一时期比较少见的。从以上器物可以看出西晋瓷器的器形种类及装饰特征。造型上多取自汉代铜器、陶器,壶、罐一类器物造型比较矮胖。装饰上也借鉴铜器,多于壶、罐、洗、碗等器物的肩、腹部饰一条带状印纹装饰,间饰铺首衔环、兽纹等。 东晋瓷器种类与西晋相近,造型上的显著变化是器形向瘦高发展,肩部的系多为桥形,故称桥形系。装饰上以光素为主,少量器物的口沿、肩腹部、动物眼睛等部位点以褐色斑点,形成了这一时期器物的装饰特点。从最具有代表性的鸡头壶(罐)的演变,可以看出各时期瓷器造型与纹饰的特征。西晋鸡头罐,肩有双系,双系间饰鸡头、鸡尾。西晋早期罐的最大腹径在中间,以后重心上移,最大径在肩部,腹径与罐的高度大体相近,所以给人以矮胖的感觉,肩部有印纹饰,东晋鸡头壶盘口,壶颈较长,桥形系,有的壶口沿饰褐斑,鸡头有颈约一寸左右,鸡尾则演变为壶柄,壶的高度明显大于腹径,故给人以瘦长感觉。除青釉以外,还有黑釉鸡头壶。黑釉在汉代已经出现,东晋继续烧造,目前发现烧黑釉的仅有浙江的余杭、德清两窑,两窑同时也烧青釉。到南朝时期,鸡头壶壶身更长,柄向上发展,装饰上出现复线莲瓣纹。莲瓣纹的出现与东汉佛教传入有关。这一时期其它器物如盘、碗、罐等也有饰有莲瓣纹,形成了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东晋除鸡头壶以外,还有羊头壶,其数量少于鸡头壶,但目前出土数量逐渐增多。香薰,两晋墓出土不少,西晋造型继承汉代特征,球体上镂孔,球体与承盘之间有三足。东晋改为以支柱连接球体与承盘。 (二)隋、唐、五代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 隋青釉印花四系壶,高35厘米,盘口、长颈、长圆腹、平底。肩部四个双条形系,颈、肩、系、腹部作四层印花装饰,印花为扇形花瓣组成的团花和叶纹。这是隋代瓷器的装饰特点。釉施至腹部,下半截露胎,是隋代青瓷施釉的一般规律。湘阴窑、淮南窑、安阳窑产品多采用印花装饰。常见的有朵花、草叶、莲瓣、几何纹等,多为独立的花、叶,连续的花纹不多见。 隋青釉高足盘,南北方瓷窑皆大量烧造,是隋代具有代表性的器形。隋青釉四系罐,施半釉,肩有四个双条形系,系高于罐口,是隋代器物的造型特点。 隋白釉龙柄双联瓶,可谓北方白瓷的代表。双瓶相联,以龙为柄,龙张口,双双衔住瓶口,造型生动。此瓶胎色较白,质地坚硬,施釉不到底,釉层薄而微微泛黄。自北朝北齐出现长颈瓶以来,至隋代瓶式更为丰富,以后历代均有烧造,造型各不相同。 唐代青釉黑斑壶,壶身画圆圈纹,系唐代特征。黑褐斑装饰西晋晚期出现,东晋盛行,唐代沿用,但数量不多。吴越王钱氏墓出土薰炉等两件大器,顶、盖镂空,周身用褐彩绘云头纹,是晚唐时出现的。浙江青釉壶,短流,平底,双带形柄。青釉玉璧底碗,碗壁45度斜出,点褐斑。窑址未发现,只能定为浙江产品,日本出光美术馆有收藏。 唐代北方盛行白瓷,白瓷器物腹部丰满,平底。平底无釉是唐代瓷器的特征,青、白、黑釉都如此。到唐代晚期,出现少量圈足器物。定窑壶,短流,双条形柄,腹部丰满,平底,河南、西安的大型墓葬出土较多,河北唐墓亦有出土。唐代定窑白釉碗,玉璧形底,有的为唇口,这种碗出土于公元763~840年间的墓葬,说明盛行于这80年间。除白釉外,还有青釉玉璧底碗。邢窑白釉盏托,五出口,卷荷叶边。五出口器物还有盘、碗等,是唐后期开始出现的,直至五代。唐中期以前碗为四出口,器里凸起四条线。北宋器物为六出口。因此,从器物口部花口四出、五出、六出就可以判断出它们是唐中期以前、晚唐、五代或宋代的器物。花口碗是在胎半干时用工具按出几条线,外为阴线,里为阳线。邢窑五出口碗是晚唐、五代之间的产品。 唐青釉凤头壶,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造型、纹饰受波斯文化影响,又有所区别。柄、流用中国传统的龙、凤装饰;纹饰中人物形像为西亚人,花叶与南北方青瓷亦不相同。北方青瓷中有40年代出土的凤头壶。除青釉以外,三彩凤头壶比较多,以洛阳、西安两地出土得为大宗,很多已流传到日本等国家。宋代仍有凤头壶,福州宋墓出土的白釉凤头壶,没有贴花装饰,亦无柄,只保留唐代凤头壶造型的遗风。 青釉鱼形瓶,唐代后期开始出现,越窑、广东梅县窑、湖南、长沙窑都有这种器形,三彩亦有这种器形。瓶以双鱼为身,背部有脊,并刻划鱼眼、鱼鳞,有的脊呈水槽形,可以穿带提起。到五代,定窑还烧制白釉双鱼瓶。 海棠式杯,是唐代常见的器形,口部为四瓣花口,杯外刻线,里有凸线。越窑、长沙窑、邛窑都烧制这类杯。上海博物馆收藏一件越窑青釉海棠式杯,口径30厘米,是国内最大的一件。传世品中小海棠式杯较多。 长沙窑贴花壶,贴棕榈树及两只飞鸟,贴花装饰最早见于唐三彩,在瓶、罐等器物上先贴花,后上釉。贴花一般采用局部帖花,内容有奔兽、狮子、团花、宝相花等,与丝绸印染有关。唐乾封三年(668年)白釉帖花钵,比长沙窑早,纹饰风格亦有西亚遗风。长沙窑的贴花有棕榈树、栏干、舞蹈俑和葡萄等纹,并有贴花的陶范出土。长沙窑白釉绿彩器产量多,用绿彩绘花草、菱形、几何、山形纹。白釉绿彩是北方河南、河北地区经常采用的装饰,但多点彩或条彩,以绿彩画纹饰的还没发现。长沙窑釉下彩绘装饰是其首创,它的出现对以后的磁州窑、吉州窑有很大影响。长沙窑釉下彩绘以氧化铜、氧化铁做呈色剂,绿色是氧化铜,红色、褐色是氧化铁。氧化铁在釉下呈褐色,在釉上呈红色。呈红色的器物长沙窑出土有十几件,纹饰有花奔、禽鸟、动物、龙纹。长沙窑以诗词作装饰的也很多。婴戏纹注壶,绘一孩童持荷奔跑。仅发现一件,婴戏纹在唐代尚属少见。长沙窑壶,短流,流一般呈八方形。北方邢窑、定窑的壶,流为圆形。越窑壶,流有八角、圆形。长沙窑壶,壶身为六瓣瓜棱形,双带形柄,流比唐代其它瓷窑产品略长,造型上仍具唐代遗风,实际上是北宋早期的产品。 花瓷拍鼓,在河南鲁山窑发现大量腰鼓残片。除鲁山窑外,河南禹县唐代也烧拍鼓,与鲁山窑产品有共同特征,都是黑地月白色斑纹,鼓身饰有七条弦纹。此外,陕西耀州、山西交城也烧拍鼓。除以上四个窑以外,估计还有窑烧这种拍鼓。传世的陶俑中,有作拍鼓动作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音乐发达,宫廷乐队多,乐器需用量大,拍鼓正是应这种需求而生产的。花瓷除拍鼓以外,还有黑地白斑罐,月白地黑斑罐,茶叶末釉地月白斑壶、罐,是利用釉中含铁量的不同,而产生出的不同的色调效果。禹县、内乡(邓窑)、鲁山都烧花瓷器物,但产量最大、质量最好的还是鲁山窑。 唐代绞胎枕,是利用二三种不同颜色的泥组成花纹装饰。这类枕底部有铭文“杜家花枕”或“裴家花枕”。由此得知,这种枕唐代称之为“花枕”,杜、裴为作坊姓氏。上面的小圆圈图案是模仿金银器、漆器的。在陶瓷发展史上,瓷器受其他工艺品影响的例子是比较常见的。
  很多人都喜欢收藏古董瓷器,然而历史上某些人出于各种动机,对古陶瓷制作了大量复制品或伪品,真真假假,鱼目混珠。稍不留神,就有可能买到赝品。了解并能应用基本的古董瓷器鉴定方法就变的尤其重要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古董瓷器都有什么鉴定方法吧!
  古董瓷器鉴定的方法有哪些?
  1、看古董瓷器的釉质:不同时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烧成的器物质地、釉色各不相同,成为我们鉴定古董瓷器的重要依据之一。一般是看古董瓷器釉质的粗细、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例如老瓷器所谓的宝光,指的是站一米之外就能看出油油的光泽,光泽里含油,新瓷器的则是光泽直白,没有油光;很多仿古瓷器经过加工处理后,也能看见“油光”,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自然的光泽。
  2、看古董瓷器的款识:款识表明一件瓷器的时代、制作者、窑口等,也是鉴定古瓷器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书款的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明清古董瓷器大多是青花为主,如果用放大镜照一下,发现多是深厚下沉,是后世绝难仿效的特征。道光以后的款字泛青则散涣,而且浅淡上浮。清末有不少仿清代乾隆官窑的瓷器,然而字体、笔法与乾隆时不同,基本可以判断为赝品。因此,掌握款识特征来断代和辨伪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依据。
  3、看古董瓷器的注浆工艺:如果一件款式为清康熙年制的,采用的是注浆工艺,那么就可以确定是仿造品。因为注浆工艺是到了1949年之后才出现的制作工艺。
  4、看古董瓷器的纹饰:瓷器上的纹饰都刻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又如元青花瓷器的纹饰,少则三、四层,多则七、八层,层次多布局密,这些不同的特征,都为我们判断瓷器年代提供宝贵线索。
  5、看古董瓷器的成型工艺:瓷器成型工艺不同,烧成气氛和燃料不同,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征。例如,定窑瓷器采用覆烧工艺,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俗称“芒口”;而元代的青花瓷时,就要看它的瓷器史如何成型的。元代的青花瓷是脱坯脱出来的,而不是手拉坯。它们的区别就是拉坯薄厚较均匀,脱坯摸上去则会高高低低,不很均匀;这些特征,都应着重掌握。
  以上是古董瓷器常用的鉴别方法,它对学识、经验都有较高的要求,尽管借助专家经验来对一个瓷器做鉴定师目前主流的做法,然而随着高科技工具在瓷器鉴定不断崭露头角,诸如热释光鉴定、碳14等在鉴别瓷器的公信力也越来越被玩家接受与青睐。拓展:古董瓷器鉴别更多方法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

古瓷器鉴定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作,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下面列举了26个常用的古瓷器鉴定方法,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瓷器的品质、时代和价值。请注意,这些方法并非所有都适用于每个瓷器,鉴定师通常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做出准确的判断。
1. 胎质:观察瓷器的胎质,包括质地、密度和纹理,以确定其制作工艺和时代。
2. 釉面:检查釉面的颜色、光泽和质感,辨别是否原釉、变色或修复过。
3. 渗透:寻找釉面内部的微小开裂、渗透和斑点,判断釉层的质量和年代。
4. 装饰:分析瓷器上的装饰图案、绘画风格和技法,对比历史时期的风格特征。
5. 彩绘:鉴别彩绘的颜料类型和使用情况,如釉上彩、釉下彩和五彩等。
6. 口沿:观察瓷器口沿的形状和处理方式,判断制作工艺和时代特征。
7. 底款:查找瓷器底部的款识、题字和印记,了解瓷器的制造者和年代。
8. 骨料:通过化学分析确定瓷器所用的原材料类型和来源地。
9. 窑口:对比瓷器窑口的形状和特征,辨认不同的窑口和产地。
10. 烧综合:综合考虑瓷器的胎质、釉面和烧成情况,判断瓷器的真伪与制作水平。
11. 研磨:通过对瓷器断面进行研磨、抛光,观察交界处的纹理和颜色变化。
12. 反光:利用直射光和倾斜光来观察瓷器表面的反光效果,检测釉面和修复痕迹。
13. 景德镇鉴定:结合景德镇陶瓷历史和特点,判断瓷器是否为景德镇产。
14. 釉下纹:观察瓷器釉下的纹饰,包括刻线、镂空和压花等技法。
15. 漆料:检测瓷器上的漆料及涂层,辨别是否为古代使用的材料。
16. 触感:通过触摸瓷器表面,感受其质地和处理方式,分析制作工艺。
17. 色釉:研究瓷器釉面的颜色变化、均匀性和渐变效果,判断年代和真伪。
18. 瓷器类别:对比瓷器的形态特征和功能用途,确定其所属的器物类别。
19. 损伤状况:检查瓷器的完整性、修复痕迹和表面磨损情况,综合评估价值。
20. 器型:根据瓷器的形状、口径和底部结构,识别不同的器型和风格。
21. 重量:称量瓷器的重量,参考相似时期的瓷器作对比分析。
22. 牙口:用牙齿轻轻咬合瓷器口沿,感受其材质和口感,评估瓷器的真伪。
23. 烧制标志:寻找瓷器上的窑口标志、款识和纪年等信息,了解制作背景。
24. 温度变色:用火或温度变化来观察瓷器颜色的变化和反应。
25. 烧制痕迹:检查瓷器底部或断面的烧制痕迹,判断出产的窑口和工艺。
26. 鉴定经验:借助专业鉴定师的经验和知识,综合运用上述方法进行鉴定。
需要强调的是,瓷器鉴定需要对各种历史、文化和瓷器制作技术有深入的了解,只有经验丰富的专业鉴定师才能准确判断一个古瓷器的真伪、年代和价值。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购买古瓷器时最好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以避免受到假货的欺骗。

古瓷鉴别真伪的方法与技巧有哪些

古代陶瓷作为一种器物,不同的造型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用途,或用于实用,或用于陈设欣赏,或作为明器随葬。如果你想要收藏一个古代的瓷器,那么应该如何辨别真伪呢?以下是懂视小编为你整理的古瓷的鉴别方法,希望能帮到你。古瓷的鉴别方法一、远距离摆放好,先观形,看造型尺寸比例是否协调对称,因为古瓷制作十分讲究协调对称。二、近距离再看釉,古瓷施釉较厚,釉面闪烁柔光;新瓷施釉较薄,闪火光。三、看纹饰画工,古瓷纹饰多有寓意,线条都很自然流畅;新瓷运笔呆滞,线条僵硬。四、看彩料颜色,古瓷施彩从视觉上看,感觉柔和,但施彩较厚,颜色发色也十分准确纯正;而新瓷施彩感觉生硬,但施彩却不如古彩厚。彩釉结合不紧,有粗松的感觉。五、看底足,古瓷底足修整自然,足端刮釉留下的脚线流畅整齐。各个时期的修足都有固定的手法和尺寸。新瓷底足端脚线刮釉较浅,切足较随意,圈足一般都过于做作。六、看胎质,古瓷胎质细密坚致,上手感觉重量适中,因为每件瓷器根据胎壁厚度尺寸长短,都有固定数量的用料。新瓷胎质虽然也细密坚致,但因不能掌握古瓷胎壁厚薄和长短比例尺寸,所以和古瓷相比,上手的比重或重或轻。七、看款识,古瓷官窑器大多都有款识,古瓷款识书写工整严谨,底款字都与主题图案相对应。八、最后,还可以上手敲敲,听听声音,古瓷因为年代久远,胎质经过多年的风化,敲出的声音也显沉闷,新瓷声音则显清脆悦耳。如何鉴定老瓷器1.辨伪:即鉴定这件陶瓷确是真品,还是后代的仿品或伪作。这是鉴定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例如,一件带有“大清康熙年制”年款的瓷器,应鉴别出它确是康熙时期制作的瓷器,还是后代仿造的伪品,要仔细识别。2.断代:即鉴定陶瓷制作的时代。例如,龙泉窑瓷器,宋、元、明均有生产,要鉴别出它是宋代、还是元代事明代的产品。3.断窑口:即鉴定陶瓷的产地,属于某一窑口的产品。例如,一件印花青釉瓷器,要鉴别它窨是耀州窑制作还是临汝窑制作、或是其它窑口制作的。4.评价:即评定这件陶瓷质量的优劣,以及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例如,器物是否完整,是否有裂痕、变形等,然后评定其艺术水平如何?经济上值多少钱?对此种种应作出正确的评价。陶器与瓷器的六大区别一、概念不同陶器pottery:用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烧制而成的物品。瓷器china: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经混炼,成形,煅烧而成的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二、烧成温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三、使用原料不同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四、坚硬程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五、透明度不同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六、釉料不同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猜你感兴趣:1.珠宝鉴定真伪的方法与技巧2.星月菩提辨别真伪的方法与技巧3.古瓷收藏如何辨别真伪4.枸杞的真伪鉴别方法与技巧5.古董瓷器鉴定知识瓷器的鉴定技巧

怎么辨别瓷器真假(古董)

不论是瓷器鉴赏,还是瓷器鉴定,上手亲自触摸与感受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感不仅可以印证、补充观感和判断,甚至可以修正、矫正、否定观感结论。虽因人有异,却也异中有同,下面是瓷器的九大鉴定诀窍,或能助你一臂之力!
1、轻重感
瓷器的轻重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因而需要大量的上手实践和感知揣摩,才能形成既贴近客观真实又有个性差异的“轻重感”。瓷化度的高低、胎体或釉层的薄厚、器皿的大小等任何细微的差别,都足以导致瓷器轻重的变化。
我们只有通过尽可能多的上手实战,并不断自我感知、体悟、对比、修正,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用来区分新旧好坏真假仿赝的轻重感。而一旦形成自己的轻重感的系统和体系,对于不明瓷器的断代以及区分窑口、品质、品位和新旧、真假、仿赝等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提示】手感尽管很重要,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不可替代性,但由于其具有必然的模糊性、差异性和含混性,不可量化、复制和对照,因而也往往作为观感目鉴的必要补充性的辅助手段来使用,很难独当一面、一锤定音。
2、干湿感
有句话说:“古瓷会出汗”。瓷器的年龄不同,衣着也不同。所以在相同的温度、湿度下,捧在手里,其干湿感也会有明显的不同。一般说来,瓷器的年龄只有在200岁以上者才会有出汗的手感,但800岁以上的瓷器却也少有出汗的湿润的手感。
200年以下的新瓷,其手感是干而涩、干而滞、干而燥,反复揉搓瓷器表面或者呵气摩挲釉面会发出干涩、钝滞、刺耳的摩擦声;而800年以上的瓷器却虽比较干,却有润、滑、爽的感觉,无论如何揉搓与摩挲都绝对不会出现干涩刺耳的摩擦声。
所谓涩、滞、燥与润、滑、爽,每一个字都是一片天地,每一个字都是经验、汗水甚至泪水的结晶!要品味出其中的真意、深意和精意,一定需要成千上万次地反复上手、揣摩、总结、凝练、提纯。
【提示】在瓷器断代时,干或湿的手感只是辅助的手段。所谓“古瓷会出汗”和干湿的手感,都是一种手上的感受而已,并不是真的有可见的汗液或汗滴出现;另外,瓷器干湿的手感与你是否汗手无关。
3、润涩感
百年以上的老瓷器手感上非常地朗润、爽润、舒润和温润,而且是越古越润、越老越爽。
新的瓷器,无论是蒸煮还是烧烤,无论是打磨还是涂药,无论是土埋还是海泡,任他绞尽脑汁、搜索枯肠、百计千方也终究无济于事,诸多努力也许能蒙骗人们观感,但绝对欺骗不了人们的手感!
【提示】新瓷的生涩感、滞涩感、阻涩感是绝对不可以人为地令其跨越岁月的年轮的,拔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
4、软硬感
软硬感是一种极其微妙、精细的手感,只对个别瓷器品种如越窑、定窑、耀州窑等具有一定的区分和标识意义。
瓷器手头的软硬感是一种综合了视觉的线性刚柔感、触觉的锐性利钝感的复合性感觉,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质地刚性的软硬感。越窑瓷器无论是釉色、廓线还是文饰相 较于其他任何瓷器品种都有一种冷硬、生硬、挺硬感,定窑的阴线刻画与耀州窑的阴地刻花工艺,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刚硬的特性。
【提示】硬感是一种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和表述的犀利感、尖锐感、鲜明感、独特感的复合体,复杂、混杂而微妙,惟有反复上手、揣摩、分析、比对方可略见端倪。
5、温凉感
温凉感是区别瓷器品质优劣、品位高低的分水岭和试金石。顶级的瓷器,尤其是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特别是顶级的哥窑、汝窑瓷器),的确像宝玉和宝石一样,温润如玉、冬暖夏凉!
【提示】许多瓷器在同等条件下的温差确实明显存在,这也许与“玛瑙入釉”或者古人的“爱不释手”有关。
6、生熟感
瓷器也像瓜果一样,由于烧成温度不同而有生熟之分。烧成温度低,在1150度以下,则其声若瓦,为生;烧成温度稍高,在1200度左右,则其声类硬木,为半生;烧成温度再高,在1260度左右,则其声如石,略有回声,为半熟;烧成温度若在1320以上,则其声像金,回声悠长,余韵悠然,为熟。
与瓜果的生熟状况正好相反,瓷器越生其手感就越轻,也越易破碎,反之瓷器越熟则其手感就越重。熟悉了瓷器的生熟感,也就基本把握了宋代五大名窑的烧成温度的主要特征,当生者熟或当熟者生自然都不对了。
【提示】所谓瓷器的生、半生、半熟与熟,既不是瓷器品质好坏的分水岭,也不是瓷器成败的试金石,而是不同瓷器品种、不同釉层釉质的客观特殊需求,是古人巧夺天工的技艺、智慧和能力的最高展示。
7、滑滞感
滑滞感既是润涩感的延续,又是润涩感的结果和原因:润则滑、润必滑,滑就润、滑定润;涩必滞、涩定滞,滞则涩、滞才涩。
凡古瓷必滑,光滑、润滑、油滑不等,滑溜、滑润、滑腻、滑爽有别,但滑不可少、滑不可缺,凡古必滑,是古定滑。因而也就无滑不古,不滑非古,凡滞必新,是滞就新!
【提示】古瓷之滑源自岁月、发自肌骨、来自年轮,是历史的烙印、是衰变的结果、是沧桑的必然。这种自然之滑爽决不是人为打磨、涂油、上蜡等机巧所能仿效和再现的。
8、粗细感
瓷器的品种窑口不同、历史年代不同、保存环境不同、脱玻程度不同,都会导致瓷器釉面粗细感方面的巨大差异和不同。
古代民窑的瓷器,往往简易、粗糙、率意,其粗细感最为粗糙;古代官窑瓷器,尽管技艺水平和用工选料方面为历代之最,但终究逃脱不掉历史自然衰变的法则,所以其手感并不如近现代的新瓷那样精细,反而略显粗糙。
【提示】古代官窑瓷器却往往寓巧于拙、驭精于粗、御美于陋,简约而不简单,朴素而不普通,平凡而不平常,这是值得把握的。
9、凹凸感
明中期以前的青花瓷器用的都是低锰高铁的苏麻离青进口青花料,所以在青花着料略重之处,往往呈现明显向下凹陷和釉面有锡银光泽结晶这两大突出特征。
釉里红的情形与青花恰好相反,由于以铜为着色剂的釉里红对温度极为敏感,也极易流淌从而形成凸起,所以真正的明中期以前的釉里红瓷器往往都呈现出明显向上凸起和红色深浅不一有发黑、烧飞和绿苔点等突出特点,极易辨认且很难仿造。
另外,宋官钧窰所独有的蚯蚓走泥纹也有凸起、凹陷和平展的三种形态和手感。在民国以前,曾被作为判断钧釉的唯一标准。
【提示】瓷器凹凸感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很难仿制;而凹凸感所形成的特殊美感,则是别有味道。
纵横华夏上下五千年,中国陶瓷史是一部中国文明史,文明古国历史都与陶瓷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古朴自然节俭的秦汉陶瓷、雄浑大气奢华的唐代瓷器、精致内敛豪放的宋代瓷器、一枝独秀浓厚色彩的元代瓷器、浓艳多姿五彩的明代瓷器、繁缛富丽荣华的清代瓷器、良莠不齐时代特征的民国瓷器,是历史最耀眼的光环,这就是文物收藏价值意义所在!

由于瓷器如玻璃易碎,不易保存,以及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影响,不是传世就是盗墓而来,古瓷能完整留传下来十分稀少和珍贵。所以升值空间极大,一件精美的清代青花瓷上万元很正常,越窑或者汝窑高古瓷器价值上千万更不罕见,随着中国国民越来越富足,更多投资者开始收藏瓷器,古瓷热持续火爆。但是唯利是图的不法分子也看到这点,利用逼真的高仿瓷器,骗取收藏者血汗钱,令人不齿。当今古玩市场都是鱼目混珠,真真假假,一百件有一件真品都算烧高香了,应验了一句老话“古玩市场水好深”!
在这里我还是希望大家多学点瓷器鉴别知识,理论加实践,打铁需自身强,而不是人云亦云,被所谓的专家牵着鼻子走!我也跟随师父下乡收瓷(铲地皮)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在就分享给大家,主要是揭秘行内不敢说的内幕,不法分子做旧瓷器的手法,以及怎么去鉴别真假。

一. 化学品做旧。以仿传世品的特征为主。传世品如果保护得完好,不会像盗墓类的出土瓷器不同程度的釉面破损,其釉面具有脱玻化特征,釉光温润如玉,且底胎细腻,内壁可见“鸡爪纹”等特点。中低档次的仿品由于节约成本赚取更大利润,往往会采用在釉面上涂抹高锰酸钾来造效果。我2006年在景德镇樊家井一家仿品瓷器店里就看到一个50出头的老师傅正在加工一堆从别的店送来的“雍正粉彩碗”,塞给他一包烟套近乎,隐约间透露到,他每次加工一个收150元工钱,一天下来也能赚个几百元。首先在做好的新瓷上泼化学品高猛酸钾,具体做法是在高锰酸钾溶液,掺入少许红糖,搅拌均匀涂遍器身,瓷器底部和足圈为重点,要反复涂抹。大概四十八小时后用干布擦拭干净。奇迹出现了,瓷身露胎处、开片和断裂处都呈不同程度的古色的紫褐色。如果觉得效果不佳比如底足颜色过深,用洗衣粉擦洗,然后用细砂纸打磨,使胎微露白色,似糯米胎。高档次仿古瓷则会采用中药浸泡的方式造老瓷效果,掌握这种技巧段的师傅为数不多。一般没熟人引荐,是不会帮陌生客户加工的。中药的配方是严格保密的,在他们店里可以看到很多颜色各异的药水瓶,但是标签已被撕掉以免泄露。用中药煮泡做旧也会因对象不同而略有差异,比如,为了造粉彩瓷蛤蜊光效果,会在中药里加少许酒精,而为了消釉下彩瓷的贼光,会滴入少许氢氟酸(一小瓶氢氟酸可以用半年)。你会好奇这种以假乱真的仿品,都销到哪里?其实樊家井一条街大部分客户都是外省来的古玩商店老板,他们半个月来一趟,一个小时之内就大包小包的扛走。现在物流发达,有的在维信看好宝贝图片,打款,直接发快递。过几天后,仿品就出现在各大古玩街!

针对这种赝品的鉴别也不难, 1、用清水将瓷器清洗干净。使用过高锰酸钾的,水会呈紫色。用手指醮点水一摸擦,手指会染成紫褐色。 2、在自然光下,用10倍以上的放大镜观察瓷器表面釉层,因为老瓷表面的磨损纵横交错,粗细深浅不一,不规则而自然则为真品。仿品无这现象,因为人为的用砂纸擦,线条、方向和力度都一样。 3、老瓷有自然剥釉现象,因胎釉结合不好或时间久远造成的,剥釉的周围还可再剥。方法是在沿口上,用什锦锉刀的尖端先撬出一个缺口,然后继续延伸。 但新瓷由于刚烧制不久剥釉则是打出来的,剥釉的周围胎釉结合处还是紧密的。 4、用小头针撬缩釉处或破裂的气泡,用放大镜观察其氧化程度。如果氧化自然自内而外,则为真品。

二. 做土锈。主要仿出土瓷器物为主。最原始的方法是先用牛皮将表面的光亮擦去,这道工序持最低一个星期,多则一个月。然后将瓷器放入茶叶加碱的水中,煮六个小时左右,使其去掉表面的“贼光”。最后,将瓷器擦上皮鞋油,然后埋入土中,瓷表面会把泥土“吃”进瓷器,古旧瓷器就做好了。高明点的大师做法是用砂纸打磨新瓷釉面,或者面,具体是:将氢氟酸兑水各半,用刷子均匀涂刷瓷器釉面,刷油漆一样由下往上氢氟酸腐蚀釉刷,釉层厚的地方反复涂刷,薄处次数少点,涂刷半分至一分钟左右后,即马上用清水冲洗干净,防止时间过长,釉层表面腐蚀得严重会毫无光泽。假如太亮,可以表面涂点色拉油,会使它温润如玉。然后涂刷泥水,泥水渗透到被破坏的釉面内,于达到出土的效果。顶级大师则采用在缩釉处、露胎处以及想做土锈的地方涂少量强力胶水,撒上黄泥,黄泥采用古墓的泥土,带有少量老石灰。也可在瓷器某个部位放上几枚铁钉,撒点盐,一个礼拜后,瓷面上的铁锈用刀刮不掉,盐酸也难以洗去。然后在瓷器的底部扔点甜食碎渣,吸引昆虫,结上蜘蛛网,撒上蟑螂屎,蒙上灰尘。最重要的工序是戳破气泡,用尖刀将釉面的大气泡戳破,器物的底部一般来说釉层较厚,这样就达到做旧效果!

对这种瓷器鉴定主要有:1.看火光,新瓷器火光称为贼光,因为釉面闪光耀眼刺眼。老瓷器的光,是从瓷器内部发出来的温润光芒,看着养眼。用牛皮磨砂过的瓷器虽然没有了火光,但是看着呆滞无光泽。所以只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不难分别它的真伪!2.看棕眼(泡眼)。古人在胎做好后,用釉浆(石英,长石,滑石研磨加水调制成)一层一层刷上去做成釉面,限于当时的工艺水平,釉浆里面有砂石等杂质,空气含在釉面,当烧制时空气遇热破裂而出形成细微的泡眼,随着岁月老化中气泡都会产生破点。鉴定时必须上手!近观泡眼是否是人为还是自然老化而行成!自然老化的泡眼无规律可循。一定有毛边,大小不一。但新瓷上的则不同,那只是一个人工做旧程序!3.用手持显微镜观察老瓷釉面,凡用氢氟酸处理过的高仿瓷器,显微镜下会出现无数个被酸腐蚀过的小孔。 注意 这小孔跟棕眼定义不一样。

三. 移花接木(接老底和加彩)。通俗讲接底就是用有官窑底款的旧瓷片,接上个新瓷器。这一招也是迎合收藏家鉴定瓷器时喜欢看瓷器底足,完整的老瓷不好找,但破瓷碎瓷就好找。找到好点的老瓷下半部,最好是底部有款的官窑瓷,然后去景德镇进货低廉的做旧瓷器,用它的瓶身和老瓷在强力胶咬粘,然后小心补彩修整,变成无缝对接。为使釉面色泽统一看上去自然无破绽,加喷强硬度的胶漆在釉上,形成透明润泽的油膜,就做成观感很逼真的老瓷。加彩是用清代的白瓷器,画上粉彩或者珐琅彩,这种瓷器釉面明显比胎新,还要配合化学做旧才完美!
鉴定手法主要为:1.因为一般是真碗底接假花瓶,因为碗底多,花瓶贵。真古董碗的底足薄,花瓶的底足厚。如果是白胎的话,放大镜下可以看出有拼接的痕迹。但颜色釉的接底,很难看出来有拼接,只能细心观察釉面和瓶里面找出破绽。2.一件瓷器,胎、釉、形、画上都是整体细腻自然,比如纹饰,因为是接老底,所以瓶身的纹饰上应该是大气自然而神韵,而不是一条纹饰纹到一半突然不见,对不上,非常不协调,这一点就可以断定是新瓷。3.看窑变,有些老瓷器底部有火石红现象,明代比较明显,有些已经形成胎红和裂纹,老瓷器都有不同程度的大小裂纹。4.看底款。老瓷器有的有款,有的没款,有款的也不一定是老瓷器,新仿的也有款,重要问题是鉴别是不是做旧瓷器,老瓷器底部有使用过的摩擦痕,新瓷器没有使用痕迹。要看款的新旧程度,要分辨底部是不是用酱油烧色做旧。

四。老釉新胎:21世纪初景德镇陆续出土了一些古代的釉料,仿制者会利用老的釉水去装饰新胎,方法为:在剥釉时最好是在瓷器沿口上,用什锦锉刀的尖端先撬出一个缺口,然后继续延伸。小心翼翼的把釉和胎分离,一个老师傅手法熟练的话,一天可以剥5个花瓶瓷器。然后在用烧制好无釉的胎,用强力胶水跟老釉无缝拼接。

鉴定这种瓷器方法也不少:1.观察釉面与胎面的结合紧密程度,用胶水粘和会有破绽。新胎泥质都是机械研磨,比较细腻,程粉状。而老胎都是人工和制,有颗粒状。新胎比较扎手。老胎有细腻的手感。2.碗,盘,碟,杯等瓷器在日常应用之中跟油和水接触较多。在洗刷中都会行成磨蹭也会产一层自然的包浆,所以观察瓷器整体包浆,是否出现一两个地方无包浆现象,则鉴定为做旧品。

五,整体翻旧。这种达到以假乱真的高仿虽成本高,但是没有深厚鉴定功夫的收藏家是很难发现它的破绽。传闻景德镇有这技术的大师,年薪都是几百万,平常很少出山,一年只做几件瓷器,不反复做同一款瓷器。因为要答应客户市场上不会出现两件一摸一样瓷器。做法很讲究,比如做一件明朝永乐青花瓷,首先去博物馆参考或翻阅古籍,按照一定比例用3D打印技术复原大概瓷器模样。然后从原料到工艺,每一个环节都用明朝永乐时代的。泥用明代相近的,陈腐地下最少3年,不能用球磨机,要脚踩泥。釉和色料都用过去的配方,装匣钵,必须柴窑烧,也有的将老的瓷片碾碎成粉末,加上其他矿石原料,做坯烧胎。这些都是按照当时永乐工匠的烧制手法,所以这些大师对古代瓷器历史演变和工匠烧制的技术了如指掌,专研度不亚于专家。这种高超技术做出来的瓷器任凭专家有多丰富阅历还是科学仪器都检测不出个所以然,自然送拍到拍卖行不在话下。

正所谓魔高一丈道高一尺,对这种高仿瓷器也要专门的鉴定手法:1. 嘉庆以前的瓷器,由于瓷土的关系,经过自然老化,非常掂手(即重量大)。嘉庆以后包括现在的新瓷,基本是胎质疏松,也有胎厚,但上手后感觉轻飘飘的。所以建议大家有空时去老城区建筑工地上捡旧瓷碎片,或者购买明清青花旧瓷片观察研究,熟悉那如脂似玉的胎骨,晶莹剔透的釉水,流畅的线条,回味无穷的青花色和画面上浓郁的生活气息。2.看釉.大约从战国开始进入汉代,古匠便在陶器上挂釉。西周至唐多为石灰釉,而后发展为石灰碱釉。唐时釉中加入昂贵的玉粉,后来又在玉粉的基础上,加入玛瑙粉等稀有原料。于是自从瓷器上釉发展到民国,每个年份的瓷器上手抚摸,手感都不一样的用手摸,摸多了,自然领悟出老瓷器的特点。看釉的另一个方法,传世品就观传世痕迹。只要传世的一定有传世痕,也就是包浆和自然磨损。盗墓出土之类,则一定有土沁。因为入过土的,在瓷器面上必有入土痕迹(不涉及釉下,而是指釉面被地下土质中的酸与碱包裹之痕)。这种痕迹,见水以后便在器表有显现,细如粉剂的尘沫状,为灰白,有涩手之感。3.看纹。纹包括绘、刻、划、印、堆、贴、塑、镂空、镶嵌等纹刻。瓷器的绘画、装饰、纹饰反映和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特征,风土人情,君王嗜好,工艺水准等,掌握这些知识,就不会把定窑划、印花与耀州地刻花混为一谈;也不会将元的贴花和吉州的印花分不开,所以了解纹饰很重要。4.辨其声。用手指弹器皿,一只手悬空托住瓷器底部,另一只手用手指轻弹瓷器边缘。若是好的古瓷器,你将听到如钟声一般悠远悦耳的声音,而且余音袅袅,回旋声将持续很久,非一般瓷器可比。

这些知识都是在本人师傅教诲下和日积夜累实践总结而来,非常实用。当你拥有一件真品老瓷,滋润细媚有细纹的它能让人仿佛置身当时古代气氛中,这就是古瓷奥秘的地方。
当今社会,不要相信人家会买真东西给你,都是骗子,小心上当
收藏古瓷,首先要对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状况有所了解,因为各个时期陶瓷器都有不同的特征,无论在造型、花纹、胎釉、款识以及制作工艺方面都存在一个由早到晚的演变过程,这是鉴别古陶瓷的基础。鉴别时可以从器形、胎质、纹饰、款识、底足等五个方面进行识别。

一看器形。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如此次鉴宝会上的第一件宝物———兰溪一位藏友提供的宋代白瓷碗,敞口平底造型、碗中刻花浮雕莲瓣纹都体现了当时的审美风格。加上宋代生产白瓷窑系多见,但在色泽上偏黄,这是与其他时期白瓷最大的不同之处。

二看胎质。不同年代的瓷器在胎质上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陶瓷是火和泥的艺术,随着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胎骨的质量越往后期,质地越细腻,上釉的工艺方法也越多。这使得每个时期烧制的釉彩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三看纹饰。瓷器上的纹饰有着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中国古代陶瓷纹饰繁多,但按类别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装饰四大类。纹饰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这就需要藏者对我国各个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四看款识。款识也叫年款。在一些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着某某皇帝的年号等,有“官窑”款、“民窑”款之分。这些款识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不同朝代使用的颜料不同,其成色也不一样。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鉴定出一个古瓷器的年代及价值的高低。

五看底足。因各时期的烧制工艺不同,在烧制时支撑的方式方法也不同,这使得陶瓷器皿的底足部位有着明显的差异,底足因为有支撑物,凹凸点不同,有的上釉、有的无釉彩。这些都是鉴别瓷器时代的重要特征。

要把握上述五个方面,所要涉及的知识内容是方方面面的。但最为重要的是实践,特别是时下一些“高仿”古瓷的出现,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这就需要多看,看书、看实物、看真品也看仿品;通过到博物馆、文物商店,逛古玩市场,多摸多看多学。一些有经验的收藏大家,在鉴定一件古董的时候,只要把它拿在手里摩挲一会,就能把这件器物的真假和价值估摸得八九不离十,就是这个原因。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是什么


1、鉴定古瓷器可以看釉面老化程度,古瓷器存在的时间长,釉面老化程度比较严重,光芒比较内敛。
2、可以看釉层内部结晶,古瓷器釉层内部老化会产生很有规律的结晶,这些结晶会形成花朵状,在显微镜下,釉层的上中下层次非常清楚。
3、古瓷器如果有缺损,可以通过看钙化现象来辨别,古瓷器的断口部位一般会出现钙化现象,钙化程度有轻重不同,老化程度也不一样。
4、可以通过看足胫部水土浸蚀的状态来辨别真伪,真古瓷器会存在水土浸蚀的痕迹,而老化状态是现代人工不能做出来的。
5、从古瓷器胎土表面附生物的坚固程度和古旧程度来看,古瓷器的附生物古旧,并且坚固,这两个特点必须同时存在,而常见的附生物在土碱、水锈。
6、若是古瓷器釉面出现“银星”、“汗星”等斑点或“银色”釉膜,则说明是很古老的古瓷器,这种古瓷器上面的银膜、银星、汗星在釉面上洗不掉。
7、从古瓷器的材料颜色来看,古瓷器从视觉上给人的感觉是柔和的,施彩较厚,颜色较为纯正,新瓷器的施彩生硬,彩釉结合不紧,有粗松的感觉。
8、从古瓷器的纹饰画工来看,古瓷器的纹饰大多有寓意,线条给人自然流畅的感觉,新瓷器的纹饰线条比较呆滞、僵硬。
9、从古瓷器的声音来看,古瓷器年代久远,胎质经过多年风化,轻轻敲击会发出略显沉闷的声音,新瓷器经过敲击发出的声音会比较清脆。
10、从古瓷器的款式来看,古瓷器大多都有款式,并且书写工整严谨,底款的字会和瓷器的主题图案相对应,而新瓷器的落款相对随意。
11、从古瓷器的式样上看,真的古瓷器式样传统,具有所属时期的时代特点,反映了人们当时的审美标准,假的古瓷器式样奇特,显得不伦不类。
12、从古瓷器的边口颜色上看,因为制作工艺的原因,真的古瓷器边口内外颜色一致,假的内外颜色不同。
13、从古瓷器底部的接口上看,瓷器的制作工艺不同,真的古瓷器接口处釉色相同,假的古瓷器接口釉色有些差异。
14、从古瓷器的花纹上看,真的瓷器花纹不易脱落,颜色一致,假的瓷器花纹部分易落。
15、从古瓷器表面的包浆上看,真的古瓷器表面的包浆均匀透亮,假的古瓷器表面的包浆一擦就掉。
16、从古瓷器表面的斑点上看,真的古瓷器表面有银膜斑点,假的古瓷器表面没有任何斑点。
17、从古瓷器釉层的厚度上看,真的古瓷器釉层厚度较厚,假的古瓷器釉层厚度较薄。
18、从古瓷器的胎质上看,真的古瓷器质地细密坚韧,假的古瓷器胎质比例不均匀。
19、从古瓷器底部的粘沙现象上看,真的古瓷器底部有粘沙现象,假的古瓷器底部没有粘沙现象。
20、从古瓷器底部的火石红上看,真的古瓷器底部的火石红较为浓艳,假的古瓷器底部的火石红轻浮不定。
21、从古瓷器花纹的线条上看,真的古瓷器上的花纹是手绘的,线条自然流畅,假的古瓷器上的花纹线条是机器绘制的,比较僵硬。
22、从古瓷器的底足上看,真的古瓷器的底足自然整齐,因为是手工捏造的原因摸起来有些凹凸不平,假的古瓷器底足较为随意,造型较为单一。
23、从古瓷器的工艺上看,每个年代都有不同的工艺水准,这需要进行专业检测,假的古瓷器的工艺基本是采用机械和化学材料制作的。
24、从古瓷器的年代来看,将古瓷器拿到专业的鉴定机构进行专业鉴定,得知古瓷器是哪个年代制造的。
25、从古瓷器的痕迹上看,真的古瓷器经历了岁月的侵蚀,表面会有腐蚀老化的痕迹。假的古瓷器表面容易做旧,表面的痕迹比较新。
26、从古瓷器表面的光泽上看,真的古瓷器年代较长,表面的光泽较为柔和,假的古瓷器表面十分明亮。

怎样鉴定古陶瓷

  中国陶瓷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就刚入门的人来说,只要你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
古陶瓷的鉴别
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下面小编介绍几种鉴定古陶瓷的方法。
  一、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二、从各朝代陶瓷的纹饰去判断 鉴定陶瓷,除了看其器皿的胎骨和釉色之外,纹饰的鉴定也很重要。瓷器上的纹饰就象一个人的衣冠,它有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我们鉴定古陶瓷时千万不要忽视它。中国古代陶瓷纹饰繁多,但按类别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装饰四大类。纹饰本身有它的时代性,它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例如,明代中期,正德年间,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在社会广泛兴起,所以,瓷器上出现了八仙、八宝图、真武大帝、花捧回文、书写回文、仙人朝圣图等图 案。又如,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训,对尚武和习文极为重视。所以,在瓷器图案中,尚武方面有各样的刀马人物和清装射猎图等出现;在习文 方面,在瓷器上大量书写诗词,以文字作为图案装饰。
  三、从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断 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 饭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一般人对它也许注意不多。其实,它的造型也是不断地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唐代的饭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实平足,胎厚,体重。明代的碗,口外撇,腹深而丰满,圈足较高,给人以古拙稳重之感。入清以后,特别是康熙时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没有明代大,腹深但显得瘦小,圈足开始变矮。到雍正以后,其圈足最下处,一改明代的平齐而向圆形(俗称泥鳅背)演变。
  四、从历代陶瓷的款识来判别 款识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里,身的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上某某皇帝的年号,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样,以表示年记。这种年款,有一部分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叫官窑款;有一部分是民间烧制的,叫民窑款。除了记年款,还有殿名款(如体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这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居住过的殿堂)、齐名款、轩名款、赞誉款、吉祥款、陶工款、供养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样款(如白兔、双鱼、折枝花朵等),等等。这些都称为款识,是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已知陶瓷上最早的款识,应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商、周青铜器上铭纹和徽号已经盛行,但在陶器上有官方款的,可以肯定是在陕西咸阳出土的一件秦代陶器上的王字。前些时候,广州中山五路发掘一处秦汉遗址,曾发现有带官字的陶片;在三元里一个西汉初年墓中,也发现有居室款。 瓷器的款记一般都以官方有关。五代至北宋初,北方白瓷中常有官、新官的刻款;在宋代的瓷器中,也见有大观、政和等带国号的款;在元代,景德镇的瓷器中常有枢府、太禧款识 的。这些都是和官方用瓷有关的记年款。 明代开国至清代末,有500多年,换了27个皇帝。这个时期的瓷器,普遍书写皇帝的年号。对于这些年 号,我们在鉴定时,可以从中找出其规律性和特殊性。明清的款识最多,但伪款也特别多。所以,在鉴定时要多作比较,要注意每个朝代的字体、风格、每一笔划的特征,这样,才能准确的判断出真伪。 明清的记年款有一定的规律性。绝大部分的记年款,都写上国号和皇帝的年号。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仅有隆庆一朝写年造而不写年制。明代最早写款从永乐开始,但它的款识也仅写永乐年制四字篆书。大明永乐年制、永乐年制从未有楷书款,若有则是假款。从明宣德至清康熙的年号款,都是六字楷书款。但雍正一朝楷、篆书款同时使用,有六字款、四字款(即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乾隆时款识,篆书盛行,楷书渐少。嘉庆、道光两朝以篆书款为主。但由咸丰至宣统三年,这四朝又恢复了楷书写款,篆书款已不使用了。这是明清款识的规律性。例如,同治时的写款应是楷书,而我们鉴定时发现一件同治瓷器的写款是篆书,那就应该对这件作品的真伪多打几个问号了。
  鉴定古陶瓷,除了注意它的各朝写款的规律、风格和特征外,还要注意各朝写款的颜色。不同朝代使用的颜料不同,其呈色也就不一样。以青花料为例,明代至清代初期的青花款,在放大镜下可见其色下沉,周围有细小的均匀的小气泡,清代后期的仿制品则没有这种特征。 上述这些是大家鉴定瓷器必须注意的。
鉴定古陶瓷,一般有四大任务,那就是:辨真伪、断窑口、定时代、评价值。四项任务的首要是辨真伪。古陶瓷真伪的鉴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种是传统的经验鉴定,另一种是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古陶瓷进行鉴定的科技鉴定。第三种就是物质自然老化痕迹的微观鉴定。以下就这三种鉴定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一、传统经验鉴定的分析
  所谓传统经验鉴定,是指鉴定者在长期的古玩鉴定实践中,依据个人所积累的经验,通过眼看、手摸、耳听、鼻闻等感觉器官,对器物进行鉴别的行为过程,包括“六看”,即看胎、看釉、看色料、看器形、看纹饰、看款识。因此,传统经验鉴定俗称“眼学”,又称“目鉴”。
 二、科技鉴定方法的分析
  科学技术鉴定,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古陶瓷进行分析、鉴定的方法,又称“科鉴”。目前,按照它们所依据的理论又可归纳为三类:第一,依据化学理论的有“元素成分分析法”;第二,依据光学理论的包括:“激光拉曼光谱仪分析法”、“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谱仪分析法”、“可移动式实体显微镜和不可移动式电子显微镜”;第三,依据物理化学理论的有:“中子活化分析(INAA )”、“电子探针(EMPA )”、“原子吸收光谱仪(AAS)”、“热释光分析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等。
  科技鉴定方法的优势在于:第一,能够对被鉴器物的自然(物质)属性作出客观的、准确的定量分析和判断;第二,应用范围比较全面而广泛;第三,有利于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
三、物质自然老化痕迹的微观鉴定
  “微痕鉴定”作为一门科学,主要是通过对事件发生后的内在或外在的痕迹表现,推论出导致这些痕迹发生的原因或过程。痕迹学是对时间的反向指证,它同“与时间有关的所有信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微痕鉴定是研究过程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发生信息传递、交换的规律和特点,以及研究接收和破译这些信息。微痕鉴定发展到今天,已经广泛应用于侦查、文物考古、古陶瓷鉴定等多个领域。
  陶瓷是由不同的晶相、玻璃相、气相等组成的复合体,它们的显微结构特征都要受到陶瓷的化学成分、晶体结构以及工艺过程等因素的影响。显微结构中包括主晶的含量、形态、大小,主晶相间的排列关系,主晶相与非主晶相的相互关系,晶相与其他矿物间的关系等。有鉴于此,现代科技便采用显微结构技术对古陶瓷进行研究和鉴定。显微结构分析技术就是利用光学系统或电子光学系统的设备,观察肉眼所不能分辨的微小物体形态结构及其特征的技术。

怎样鉴别古董瓷器

鉴定古瓷器主要从款识、造型、纹饰和胎釉特征方面下手,
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都不尽相同
提防新瓷作旧。把新瓷退去光泽,以显出古朴的风味
根据款式鉴别
识别真伪时,首先看款识,注意款识的笔法,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仿制者过于谨慎,就难免失于局促,笔法不生动不自然。这种破绽,为鉴定瓷器提供了线索。
根据纹饰和色彩鉴定瓷器
从纹饰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随着绘瓷原料和技术的不断丰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时代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就成了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根据胎釉鉴别
从胎釉方面看,由于时代和地区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故在鉴别瓷器时应对此细致的观察。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
总之,辨别瓷器既要用眼来辨其色泽、厚薄、片纹、气泡,也要用手摩以别粗细,用指扣敲以察音响。必须耳、目,手三者并用。最后评定质量的优劣,以及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下面是关于鉴定的视屏参考
不论是瓷器鉴赏,还是瓷器鉴定,上手亲自触摸与感受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感不仅可以印证、补充观感和判断,甚至可以修正、矫正、否定观感结论。虽因人有异,却也异中有同,下面是瓷器的九大鉴定诀窍,或能助你一臂之力!
1、轻重感瓷器的轻重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因而需要大量的上手实践和感知揣摩,才能形成既贴近客观真实又有个性差异的“轻重感”。瓷化度的高低、胎体或釉层的薄厚、器皿的大小等任何细微的差别,都足以导致瓷器轻重的变化。
我们只有通过尽可能多的上手实战,并不断自我感知、体悟、对比、修正,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用来区分新旧好坏真假仿赝的轻重感。而一旦形成自己的轻重感的系统和体系,对于不明瓷器的断代以及区分窑口、品质、品位和新旧、真假、仿赝等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提示】手感尽管很重要,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不可替代性,但由于其具有必然的模糊性、差异性和含混性,不可量化、复制和对照,因而也往往作为观感目鉴的必要补充性的辅助手段来使用,很难独当一面、一锤定音。
2、干湿感有句话说:“古瓷会出汗”。瓷器的年龄不同,衣着也不同。所以在相同的温度、湿度下,捧在手里,其干湿感也会有明显的不同。一般说来,瓷器的年龄只有在200岁以上者才会有出汗的手感,但800岁以上的瓷器却也少有出汗的湿润的手感。
200年以下的新瓷,其手感是干而涩、干而滞、干而燥,反复揉搓瓷器表面或者呵气摩挲釉面会发出干涩、钝滞、刺耳的摩擦声;而800年以上的瓷器却虽比较干,却有润、滑、爽的感觉,无论如何揉搓与摩挲都绝对不会出现干涩刺耳的摩擦声。
所谓涩、滞、燥与润、滑、爽,每一个字都是一片天地,每一个字都是经验、汗水甚至泪水的结晶!要品味出其中的真意、深意和精意,一定需要成千上万次地反复上手、揣摩、总结、凝练、提纯。
【提示】在瓷器断代时,干或湿的手感只是辅助的手段。所谓“古瓷会出汗”和干湿的手感,都是一种手上的感受而已,并不是真的有可见的汗液或汗滴出现;另外,瓷器干湿的手感与你是否汗手无关。
3、润涩感百年以上的老瓷器手感上非常地朗润、爽润、舒润和温润,而且是越古越润、越老越爽。
新的瓷器,无论是蒸煮还是烧烤,无论是打磨还是涂药,无论是土埋还是海泡,任他绞尽脑汁、搜索枯肠、百计千方也终究无济于事,诸多努力也许能蒙骗人们观感,但绝对欺骗不了人们的手感!
【提示】新瓷的生涩感、滞涩感、阻涩感是绝对不可以人为地令其跨越岁月的年轮的,拔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
4、软硬感软硬感是一种极其微妙、精细的手感,只对个别瓷器品种如越窑、定窑、耀州窑等具有一定的区分和标识意义。
瓷器手头的软硬感是一种综合了视觉的线性刚柔感、触觉的锐性利钝感的复合性感觉,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质地刚性的软硬感。越窑瓷器无论是釉色、廓线还是文饰相 较于其他任何瓷器品种都有一种冷硬、生硬、挺硬感,定窑的阴线刻画与耀州窑的阴地刻花工艺,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刚硬的特性。
【提示】硬感是一种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和表述的犀利感、尖锐感、鲜明感、独特感的复合体,复杂、混杂而微妙,惟有反复上手、揣摩、分析、比对方可略见端倪。
5、温凉感温凉感是区别瓷器品质优劣、品位高低的分水岭和试金石。顶级的瓷器,尤其是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特别是顶级的哥窑、汝窑瓷器),的确像宝玉和宝石一样,温润如玉、冬暖夏凉!
【提示】许多瓷器在同等条件下的温差确实明显存在,这也许与“玛瑙入釉”或者古人的“爱不释手”有关。
6、生熟感瓷器也像瓜果一样,由于烧成温度不同而有生熟之分。烧成温度低,在1150度以下,则其声若瓦,为生;烧成温度稍高,在1200度左右,则其声类硬木,为半生;烧成温度再高,在1260度左右,则其声如石,略有回声,为半熟;烧成温度若在1320以上,则其声像金,回声悠长,余韵悠然,为熟。
与瓜果的生熟状况正好相反,瓷器越生其手感就越轻,也越易破碎,反之瓷器越熟则其手感就越重。熟悉了瓷器的生熟感,也就基本把握了宋代五大名窑的烧成温度的主要特征,当生者熟或当熟者生自然都不对了。
【提示】所谓瓷器的生、半生、半熟与熟,既不是瓷器品质好坏的分水岭,也不是瓷器成败的试金石,而是不同瓷器品种、不同釉层釉质的客观特殊需求,是古人巧夺天工的技艺、智慧和能力的最高展示。
7、滑滞感滑滞感既是润涩感的延续,又是润涩感的结果和原因:润则滑、润必滑,滑就润、滑定润;涩必滞、涩定滞,滞则涩、滞才涩。
凡古瓷必滑,光滑、润滑、油滑不等,滑溜、滑润、滑腻、滑爽有别,但滑不可少、滑不可缺,凡古必滑,是古定滑。因而也就无滑不古,不滑非古,凡滞必新,是滞就新!
【提示】古瓷之滑源自岁月、发自肌骨、来自年轮,是历史的烙印、是衰变的结果、是沧桑的必然。这种自然之滑爽决不是人为打磨、涂油、上蜡等机巧所能仿效和再现的。
8、粗细感瓷器的品种窑口不同、历史年代不同、保存环境不同、脱玻程度不同,都会导致瓷器釉面粗细感方面的巨大差异和不同。
古代民窑的瓷器,往往简易、粗糙、率意,其粗细感最为粗糙;古代官窑瓷器,尽管技艺水平和用工选料方面为历代之最,但终究逃脱不掉历史自然衰变的法则,所以其手感并不如近现代的新瓷那样精细,反而略显粗糙。
【提示】古代官窑瓷器却往往寓巧于拙、驭精于粗、御美于陋,简约而不简单,朴素而不普通,平凡而不平常,这是值得把握的。
9、凹凸感明中期以前的青花瓷器用的都是低锰高铁的苏麻离青进口青花料,所以在青花着料略重之处,往往呈现明显向下凹陷和釉面有锡银光泽结晶这两大突出特征。
釉里红的情形与青花恰好相反,由于以铜为着色剂的釉里红对温度极为敏感,也极易流淌从而形成凸起,所以真正的明中期以前的釉里红瓷器往往都呈现出明显向上凸起和红色深浅不一有发黑、烧飞和绿苔点等突出特点,极易辨认且很难仿造。
另外,宋官钧窰所独有的蚯蚓走泥纹也有凸起、凹陷和平展的三种形态和手感。在民国以前,曾被作为判断钧釉的唯一标准。
【提示】瓷器凹凸感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很难仿制;而凹凸感所形成的特殊美感,则是别有味道。
老瓷器看包浆和图案做工胎,还有釉的烧致成度。
元明清的陶瓷瓷器,想分清真假陶瓷,你得先把这几本书给吃透了
一:老瓷器站一米之外就能看出油油的光泽,光泽里含油,这就是所谓的宝光,新瓷器光泽直白,无油;老瓷器外面的釉释挂上去的,很厚,释透明釉。仅此一点可以避免买到新的瓷器。所谓民间的看宝光就是这个技巧。这点过去师傅也是传男不传女的。
其次:老瓷器的的断面通常的米粉状,有空隙。新瓷器很密实,现代机器做出来的。
二,根据青花的色泽判定判定明代或者清代,辅助判断:瓷器的底足造型,明代挖足过肩,清代泥鳅背。青花釉里红的纹饰具体断代用的。 三,世纪九十年代,造假者发明了“蜡僵土”粉碎后裹烧去新瓷火气的方法。新瓷器按古代样式画工做好烧成?大多仿宋元古瓷 ,再用含有蜡僵石的杂土,粉碎成细面后裹瓷重烧。烧出来后新瓷火气全无。河北省邯郸一带用此方法烧制出的白釉剔黑花梅瓶,让不少收藏家上了当。鉴定这一类瓷器,看线条内是否存有“蜡僵”残土。这种器物虽无火气,却暗淡无光。注意造假人常用胶粘墓土涂瓷器底部和内里。若遇小口梅瓶,观察瓶内有无手拉坯的流畅连贯的旋纹,是否同外部光色不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国内建筑业兴盛,盖房修路,不断有古代窑址面世。特别是金元钧窑,沿太行山东侧发现很多。窑址里没有完整器,残瓷碎片不少。造假人信息灵通,80元买一个碗底,回去后重烧。河南安阳有几个人,专门干这个活。他们把碗底买回后,从禹县请来烧钧瓷师傅,按照钧窑的样式立坯,按照钧窑的釉料上釉,有的还加了铜元素做红斑。用这个方法造出来的假钧瓷,多运往北京古玩市场,把京城里的“玩家”耍的不轻。辨认这些假钧瓷,先要看造型,是哪个年代的。真的金元钧窑瓷器,大多坚硬压手不厚重,假器为了掩饰接胎痕迹,多上厚釉掩盖。另外看釉光和棕眼,新器釉光扎眼,棕眼少。有的用腐氢酸去光,釉表失光显暗,失去了钧窑的硬闪光度。有的用硫酸腐蚀,遍体小眼密集,嗅起来隐显酸味。仿钧瓷上假红斑同真红斑也不一样,真红斑从里到外紫、红、蓝三色,色与色分界明显,假红斑颜色单调。老玩家看瓷先看底,遇到这一类真底假坯的,可一定要看仔细。 还是用那句老话来说,只要第一眼不对,就值得怀疑。造型、窑口、胎骨、釉色、绘画手法、装烧方法,逐一对证看,看钧窑必须综合都对,有一项对不上号,就不能当真的买。 要想收藏真品,必须学会辨假。除上述介绍的几种造假手段外,近几年青铜器造假还有用电镀仿黑创光的,书画方面利用现代制版技术照相透影再加手描,书画做旧用冷冻和紫外线照射的等等。新文物法允许民间收藏的条款激活了中国的古玩市场,许多懂行和不懂行的竞相下海,许多人刚下海便让浪呛了。古玩市场上有假所以必须辨假才感到有意思,但是,那些呛水的退回岸上也很可惜。 时代在前进,造假的技术也会不断更新,每一个立志古玩收藏、爱好古玩鉴定的朋友,都应当从收藏室里走出去,到窑址学鉴瓷,到玉雕厂学鉴玉。公安局里有警察做“卧底”,搞文物鉴定的如果能有机会探知造假秘诀,肯定能提高鉴定水平。千万不能照本宣科,以为多读了几本介绍文物的书籍就成了专家。那些书籍是前人的经验,只能参考不能照搬。时代前进,文物鉴定也要与时俱进。

如何鉴定古玩瓷器

鉴定古瓷器主要从款识、造型、纹饰和胎釉特征方面下手,
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都不尽相同
提防新瓷作旧。把新瓷退去光泽,以显出古朴的风味
根据款式鉴别
识别真伪时,首先看款识,注意款识的笔法,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仿制者过于谨慎,就难免失于局促,笔法不生动不自然。这种破绽,为鉴定瓷器提供了线索。
根据纹饰和色彩鉴定瓷器
从纹饰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随着绘瓷原料和技术的不断丰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时代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就成了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根据胎釉鉴别
从胎釉方面看,由于时代和地区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故在鉴别瓷器时应对此细致的观察。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
总之,辨别瓷器既要用眼来辨其色泽、厚薄、片纹、气泡,也要用手摩以别粗细,用指扣敲以察音响。必须耳、目,手三者并用。最后评定质量的优劣,以及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下面是视屏鉴定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不论是瓷器鉴赏,还是瓷器鉴定,上手亲自触摸与感受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感不仅可以印证、补充观感和判断,甚至可以修正、矫正、否定观感结论。虽因人有异,却也异中有同,下面是瓷器的九大鉴定诀窍,或能助你一臂之力!
1、轻重感
瓷器的轻重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因而需要大量的上手实践和感知揣摩,才能形成既贴近客观真实又有个性差异的“轻重感”。瓷化度的高低、胎体或釉层的薄厚、器皿的大小等任何细微的差别,都足以导致瓷器轻重的变化。
我们只有通过尽可能多的上手实战,并不断自我感知、体悟、对比、修正,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用来区分新旧好坏真假仿赝的轻重感。而一旦形成自己的轻重感的系统和体系,对于不明瓷器的断代以及区分窑口、品质、品位和新旧、真假、仿赝等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提示】手感尽管很重要,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不可替代性,但由于其具有必然的模糊性、差异性和含混性,不可量化、复制和对照,因而也往往作为观感目鉴的必要补充性的辅助手段来使用,很难独当一面、一锤定音。
2、干湿感
有句话说:“古瓷会出汗”。瓷器的年龄不同,衣着也不同。所以在相同的温度、湿度下,捧在手里,其干湿感也会有明显的不同。一般说来,瓷器的年龄只有在200岁以上者才会有出汗的手感,但800岁以上的瓷器却也少有出汗的湿润的手感。
200年以下的新瓷,其手感是干而涩、干而滞、干而燥,反复揉搓瓷器表面或者呵气摩挲釉面会发出干涩、钝滞、刺耳的摩擦声;而800年以上的瓷器却虽比较干,却有润、滑、爽的感觉,无论如何揉搓与摩挲都绝对不会出现干涩刺耳的摩擦声。
所谓涩、滞、燥与润、滑、爽,每一个字都是一片天地,每一个字都是经验、汗水甚至泪水的结晶!要品味出其中的真意、深意和精意,一定需要成千上万次地反复上手、揣摩、总结、凝练、提纯。
【提示】在瓷器断代时,干或湿的手感只是辅助的手段。所谓“古瓷会出汗”和干湿的手感,都是一种手上的感受而已,并不是真的有可见的汗液或汗滴出现;另外,瓷器干湿的手感与你是否汗手无关。
3、润涩感
百年以上的老瓷器手感上非常地朗润、爽润、舒润和温润,而且是越古越润、越老越爽。
新的瓷器,无论是蒸煮还是烧烤,无论是打磨还是涂药,无论是土埋还是海泡,任他绞尽脑汁、搜索枯肠、百计千方也终究无济于事,诸多努力也许能蒙骗人们观感,但绝对欺骗不了人们的手感!
【提示】新瓷的生涩感、滞涩感、阻涩感是绝对不可以人为地令其跨越岁月的年轮的,拔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
4、软硬感
软硬感是一种极其微妙、精细的手感,只对个别瓷器品种如越窑、定窑、耀州窑等具有一定的区分和标识意义。
瓷器手头的软硬感是一种综合了视觉的线性刚柔感、触觉的锐性利钝感的复合性感觉,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质地刚性的软硬感。越窑瓷器无论是釉色、廓线还是文饰相 较于其他任何瓷器品种都有一种冷硬、生硬、挺硬感,定窑的阴线刻画与耀州窑的阴地刻花工艺,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刚硬的特性。
【提示】硬感是一种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和表述的犀利感、尖锐感、鲜明感、独特感的复合体,复杂、混杂而微妙,惟有反复上手、揣摩、分析、比对方可略见端倪。
5、温凉感
温凉感是区别瓷器品质优劣、品位高低的分水岭和试金石。顶级的瓷器,尤其是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特别是顶级的哥窑、汝窑瓷器),的确像宝玉和宝石一样,温润如玉、冬暖夏凉!
【提示】许多瓷器在同等条件下的温差确实明显存在,这也许与“玛瑙入釉”或者古人的“爱不释手”有关。
6、生熟感
瓷器也像瓜果一样,由于烧成温度不同而有生熟之分。烧成温度低,在1150度以下,则其声若瓦,为生;烧成温度稍高,在1200度左右,则其声类硬木,为半生;烧成温度再高,在1260度左右,则其声如石,略有回声,为半熟;烧成温度若在1320以上,则其声像金,回声悠长,余韵悠然,为熟。
与瓜果的生熟状况正好相反,瓷器越生其手感就越轻,也越易破碎,反之瓷器越熟则其手感就越重。熟悉了瓷器的生熟感,也就基本把握了宋代五大名窑的烧成温度的主要特征,当生者熟或当熟者生自然都不对了。
【提示】所谓瓷器的生、半生、半熟与熟,既不是瓷器品质好坏的分水岭,也不是瓷器成败的试金石,而是不同瓷器品种、不同釉层釉质的客观特殊需求,是古人巧夺天工的技艺、智慧和能力的最高展示。
7、滑滞感
滑滞感既是润涩感的延续,又是润涩感的结果和原因:润则滑、润必滑,滑就润、滑定润;涩必滞、涩定滞,滞则涩、滞才涩。
凡古瓷必滑,光滑、润滑、油滑不等,滑溜、滑润、滑腻、滑爽有别,但滑不可少、滑不可缺,凡古必滑,是古定滑。因而也就无滑不古,不滑非古,凡滞必新,是滞就新!
【提示】古瓷之滑源自岁月、发自肌骨、来自年轮,是历史的烙印、是衰变的结果、是沧桑的必然。这种自然之滑爽决不是人为打磨、涂油、上蜡等机巧所能仿效和再现的。
8、粗细感
瓷器的品种窑口不同、历史年代不同、保存环境不同、脱玻程度不同,都会导致瓷器釉面粗细感方面的巨大差异和不同。
古代民窑的瓷器,往往简易、粗糙、率意,其粗细感最为粗糙;古代官窑瓷器,尽管技艺水平和用工选料方面为历代之最,但终究逃脱不掉历史自然衰变的法则,所以其手感并不如近现代的新瓷那样精细,反而略显粗糙。
【提示】古代官窑瓷器却往往寓巧于拙、驭精于粗、御美于陋,简约而不简单,朴素而不普通,平凡而不平常,这是值得把握的。
9、凹凸感
明中期以前的青花瓷器用的都是低锰高铁的苏麻离青进口青花料,所以在青花着料略重之处,往往呈现明显向下凹陷和釉面有锡银光泽结晶这两大突出特征。
釉里红的情形与青花恰好相反,由于以铜为着色剂的釉里红对温度极为敏感,也极易流淌从而形成凸起,所以真正的明中期以前的釉里红瓷器往往都呈现出明显向上凸起和红色深浅不一有发黑、烧飞和绿苔点等突出特点,极易辨认且很难仿造。
另外,宋官钧窰所独有的蚯蚓走泥纹也有凸起、凹陷和平展的三种形态和手感。在民国以前,曾被作为判断钧釉的唯一标准。
【提示】瓷器凹凸感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很难仿制;而凹凸感所形成的特殊美感,则是别有味道。
纵横华夏上下五千年,中国陶瓷史是一部中国文明史,文明古国历史都与陶瓷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古朴自然节俭的秦汉陶瓷、雄浑大气奢华的唐代瓷器、精致内敛豪放的宋代瓷器、一枝独秀浓厚色彩的元代瓷器、浓艳多姿五彩的明代瓷器、繁缛富丽荣华的清代瓷器、良莠不齐时代特征的民国瓷器,是历史最耀眼的光环,这就是文物收藏价值意义所在!

由于瓷器如玻璃易碎,不易保存,以及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影响,不是传世就是盗墓而来,古瓷能完整留传下来十分稀少和珍贵。所以升值空间极大,一件精美的清代青花瓷上万元很正常,越窑或者汝窑高古瓷器价值上千万更不罕见,随着中国国民越来越富足,更多投资者开始收藏瓷器,古瓷热持续火爆。但是唯利是图的不法分子也看到这点,利用逼真的高仿瓷器,骗取收藏者血汗钱,令人不齿。当今古玩市场都是鱼目混珠,真真假假,一百件有一件真品都算烧高香了,应验了一句老话“古玩市场水好深”!
在这里我还是希望大家多学点瓷器鉴别知识,理论加实践,打铁需自身强,而不是人云亦云,被所谓的专家牵着鼻子走!我也跟随师父下乡收瓷(铲地皮)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在就分享给大家,主要是揭秘行内不敢说的内幕,不法分子做旧瓷器的手法,以及怎么去鉴别真假。

一. 化学品做旧。以仿传世品的特征为主。传世品如果保护得完好,不会像盗墓类的出土瓷器不同程度的釉面破损,其釉面具有脱玻化特征,釉光温润如玉,且底胎细腻,内壁可见“鸡爪纹”等特点。中低档次的仿品由于节约成本赚取更大利润,往往会采用在釉面上涂抹高锰酸钾来造效果。我2006年在景德镇樊家井一家仿品瓷器店里就看到一个50出头的老师傅正在加工一堆从别的店送来的“雍正粉彩碗”,塞给他一包烟套近乎,隐约间透露到,他每次加工一个收150元工钱,一天下来也能赚个几百元。首先在做好的新瓷上泼化学品高猛酸钾,具体做法是在高锰酸钾溶液,掺入少许红糖,搅拌均匀涂遍器身,瓷器底部和足圈为重点,要反复涂抹。大概四十八小时后用干布擦拭干净。奇迹出现了,瓷身露胎处、开片和断裂处都呈不同程度的古色的紫褐色。如果觉得效果不佳比如底足颜色过深,用洗衣粉擦洗,然后用细砂纸打磨,使胎微露白色,似糯米胎。高档次仿古瓷则会采用中药浸泡的方式造老瓷效果,掌握这种技巧段的师傅为数不多。一般没熟人引荐,是不会帮陌生客户加工的。中药的配方是严格保密的,在他们店里可以看到很多颜色各异的药水瓶,但是标签已被撕掉以免泄露。用中药煮泡做旧也会因对象不同而略有差异,比如,为了造粉彩瓷蛤蜊光效果,会在中药里加少许酒精,而为了消釉下彩瓷的贼光,会滴入少许氢氟酸(一小瓶氢氟酸可以用半年)。你会好奇这种以假乱真的仿品,都销到哪里?其实樊家井一条街大部分客户都是外省来的古玩商店老板,他们半个月来一趟,一个小时之内就大包小包的扛走。现在物流发达,有的在维信看好宝贝图片,打款,直接发快递。过几天后,仿品就出现在各大古玩街!

针对这种赝品的鉴别也不难, 1、用清水将瓷器清洗干净。使用过高锰酸钾的,水会呈紫色。用手指醮点水一摸擦,手指会染成紫褐色。 2、在自然光下,用10倍以上的放大镜观察瓷器表面釉层,因为老瓷表面的磨损纵横交错,粗细深浅不一,不规则而自然则为真品。仿品无这现象,因为人为的用砂纸擦,线条、方向和力度都一样。 3、老瓷有自然剥釉现象,因胎釉结合不好或时间久远造成的,剥釉的周围还可再剥。方法是在沿口上,用什锦锉刀的尖端先撬出一个缺口,然后继续延伸。 但新瓷由于刚烧制不久剥釉则是打出来的,剥釉的周围胎釉结合处还是紧密的。 4、用小头针撬缩釉处或破裂的气泡,用放大镜观察其氧化程度。如果氧化自然自内而外,则为真品。

二. 做土锈。主要仿出土瓷器物为主。最原始的方法是先用牛皮将表面的光亮擦去,这道工序持最低一个星期,多则一个月。然后将瓷器放入茶叶加碱的水中,煮六个小时左右,使其去掉表面的“贼光”。最后,将瓷器擦上皮鞋油,然后埋入土中,瓷表面会把泥土“吃”进瓷器,古旧瓷器就做好了。高明点的大师做法是用砂纸打磨新瓷釉面,或者面,具体是:将氢氟酸兑水各半,用刷子均匀涂刷瓷器釉面,刷油漆一样由下往上氢氟酸腐蚀釉刷,釉层厚的地方反复涂刷,薄处次数少点,涂刷半分至一分钟左右后,即马上用清水冲洗干净,防止时间过长,釉层表面腐蚀得严重会毫无光泽。假如太亮,可以表面涂点色拉油,会使它温润如玉。然后涂刷泥水,泥水渗透到被破坏的釉面内,于达到出土的效果。顶级大师则采用在缩釉处、露胎处以及想做土锈的地方涂少量强力胶水,撒上黄泥,黄泥采用古墓的泥土,带有少量老石灰。也可在瓷器某个部位放上几枚铁钉,撒点盐,一个礼拜后,瓷面上的铁锈用刀刮不掉,盐酸也难以洗去。然后在瓷器的底部扔点甜食碎渣,吸引昆虫,结上蜘蛛网,撒上蟑螂屎,蒙上灰尘。最重要的工序是戳破气泡,用尖刀将釉面的大气泡戳破,器物的底部一般来说釉层较厚,这样就达到做旧效果!

对这种瓷器鉴定主要有:1.看火光,新瓷器火光称为贼光,因为釉面闪光耀眼刺眼。老瓷器的光,是从瓷器内部发出来的温润光芒,看着养眼。用牛皮磨砂过的瓷器虽然没有了火光,但是看着呆滞无光泽。所以只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不难分别它的真伪!2.看棕眼(泡眼)。古人在胎做好后,用釉浆(石英,长石,滑石研磨加水调制成)一层一层刷上去做成釉面,限于当时的工艺水平,釉浆里面有砂石等杂质,空气含在釉面,当烧制时空气遇热破裂而出形成细微的泡眼,随着岁月老化中气泡都会产生破点。鉴定时必须上手!近观泡眼是否是人为还是自然老化而行成!自然老化的泡眼无规律可循。一定有毛边,大小不一。但新瓷上的则不同,那只是一个人工做旧程序!3.用手持显微镜观察老瓷釉面,凡用氢氟酸处理过的高仿瓷器,显微镜下会出现无数个被酸腐蚀过的小孔。 注意 这小孔跟棕眼定义不一样。

三. 移花接木(接老底和加彩)。通俗讲接底就是用有官窑底款的旧瓷片,接上个新瓷器。这一招也是迎合收藏家鉴定瓷器时喜欢看瓷器底足,完整的老瓷不好找,但破瓷碎瓷就好找。找到好点的老瓷下半部,最好是底部有款的官窑瓷,然后去景德镇进货低廉的做旧瓷器,用它的瓶身和老瓷在强力胶咬粘,然后小心补彩修整,变成无缝对接。为使釉面色泽统一看上去自然无破绽,加喷强硬度的胶漆在釉上,形成透明润泽的油膜,就做成观感很逼真的老瓷。加彩是用清代的白瓷器,画上粉彩或者珐琅彩,这种瓷器釉面明显比胎新,还要配合化学做旧才完美!
鉴定手法主要为:1.因为一般是真碗底接假花瓶,因为碗底多,花瓶贵。真古董碗的底足薄,花瓶的底足厚。如果是白胎的话,放大镜下可以看出有拼接的痕迹。但颜色釉的接底,很难看出来有拼接,只能细心观察釉面和瓶里面找出破绽。2.一件瓷器,胎、釉、形、画上都是整体细腻自然,比如纹饰,因为是接老底,所以瓶身的纹饰上应该是大气自然而神韵,而不是一条纹饰纹到一半突然不见,对不上,非常不协调,这一点就可以断定是新瓷。3.看窑变,有些老瓷器底部有火石红现象,明代比较明显,有些已经形成胎红和裂纹,老瓷器都有不同程度的大小裂纹。4.看底款。老瓷器有的有款,有的没款,有款的也不一定是老瓷器,新仿的也有款,重要问题是鉴别是不是做旧瓷器,老瓷器底部有使用过的摩擦痕,新瓷器没有使用痕迹。要看款的新旧程度,要分辨底部是不是用酱油烧色做旧。

四。老釉新胎:21世纪初景德镇陆续出土了一些古代的釉料,仿制者会利用老的釉水去装饰新胎,方法为:在剥釉时最好是在瓷器沿口上,用什锦锉刀的尖端先撬出一个缺口,然后继续延伸。小心翼翼的把釉和胎分离,一个老师傅手法熟练的话,一天可以剥5个花瓶瓷器。然后在用烧制好无釉的胎,用强力胶水跟老釉无缝拼接。

鉴定这种瓷器方法也不少:1.观察釉面与胎面的结合紧密程度,用胶水粘和会有破绽。新胎泥质都是机械研磨,比较细腻,程粉状。而老胎都是人工和制,有颗粒状。新胎比较扎手。老胎有细腻的手感。2.碗,盘,碟,杯等瓷器在日常应用之中跟油和水接触较多。在洗刷中都会行成磨蹭也会产一层自然的包浆,所以观察瓷器整体包浆,是否出现一两个地方无包浆现象,则鉴定为做旧品。

五,整体翻旧。这种达到以假乱真的高仿虽成本高,但是没有深厚鉴定功夫的收藏家是很难发现它的破绽。传闻景德镇有这技术的大师,年薪都是几百万,平常很少出山,一年只做几件瓷器,不反复做同一款瓷器。因为要答应客户市场上不会出现两件一摸一样瓷器。做法很讲究,比如做一件明朝永乐青花瓷,首先去博物馆参考或翻阅古籍,按照一定比例用3D打印技术复原大概瓷器模样。然后从原料到工艺,每一个环节都用明朝永乐时代的。泥用明代相近的,陈腐地下最少3年,不能用球磨机,要脚踩泥。釉和色料都用过去的配方,装匣钵,必须柴窑烧,也有的将老的瓷片碾碎成粉末,加上其他矿石原料,做坯烧胎。这些都是按照当时永乐工匠的烧制手法,所以这些大师对古代瓷器历史演变和工匠烧制的技术了如指掌,专研度不亚于专家。这种高超技术做出来的瓷器任凭专家有多丰富阅历还是科学仪器都检测不出个所以然,自然送拍到拍卖行不在话下。

正所谓魔高一丈道高一尺,对这种高仿瓷器也要专门的鉴定手法:1. 嘉庆以前的瓷器,由于瓷土的关系,经过自然老化,非常掂手(即重量大)。嘉庆以后包括现在的新瓷,基本是胎质疏松,也有胎厚,但上手后感觉轻飘飘的。所以建议大家有空时去老城区建筑工地上捡旧瓷碎片,或者购买明清青花旧瓷片观察研究,熟悉那如脂似玉的胎骨,晶莹剔透的釉水,流畅的线条,回味无穷的青花色和画面上浓郁的生活气息。2.看釉.大约从战国开始进入汉代,古匠便在陶器上挂釉。西周至唐多为石灰釉,而后发展为石灰碱釉。唐时釉中加入昂贵的玉粉,后来又在玉粉的基础上,加入玛瑙粉等稀有原料。于是自从瓷器上釉发展到民国,每个年份的瓷器上手抚摸,手感都不一样的用手摸,摸多了,自然领悟出老瓷器的特点。看釉的另一个方法,传世品就观传世痕迹。只要传世的一定有传世痕,也就是包浆和自然磨损。盗墓出土之类,则一定有土沁。因为入过土的,在瓷器面上必有入土痕迹(不涉及釉下,而是指釉面被地下土质中的酸与碱包裹之痕)。这种痕迹,见水以后便在器表有显现,细如粉剂的尘沫状,为灰白,有涩手之感。3.看纹。纹包括绘、刻、划、印、堆、贴、塑、镂空、镶嵌等纹刻。瓷器的绘画、装饰、纹饰反映和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特征,风土人情,君王嗜好,工艺水准等,掌握这些知识,就不会把定窑划、印花与耀州地刻花混为一谈;也不会将元的贴花和吉州的印花分不开,所以了解纹饰很重要。4.辨其声。用手指弹器皿,一只手悬空托住瓷器底部,另一只手用手指轻弹瓷器边缘。若是好的古瓷器,你将听到如钟声一般悠远悦耳的声音,而且余音袅袅,回旋声将持续很久,非一般瓷器可比。

这些知识都是在本人师傅教诲下和日积夜累实践总结而来,非常实用。当你拥有一件真品老瓷,滋润细媚有细纹的它能让人仿佛置身当时古代气氛中,这就是古瓷奥秘的地方。
鉴定古玩瓷器是一个很高神的学问,不是简简单单几个字就能说清楚的,我觉得鉴定涵盖的知识太多了,还是应该多请专业的老师来鉴定,当然必须是说真话的鉴定结果。手机微信上有个家有宝物鉴定评级的小程序,很方便,也说实话。
元明清的陶瓷瓷器,想分清真假陶瓷,你得先把这几本书给吃透了
怎样鉴别瓷器是古董还是现代的仿造的
(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无花足盘)。
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特别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永乐时期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在暗花纹饰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种仿品。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时期造型有:鸡心碗、花浇、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天球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四季委角兽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
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弘治传世瓷器虽不多,但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插屏、墩式碗、磨盘式香盒、七孔出戟圆腹高足瓶等。嘉、万以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文献上有所谓“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记载。只以文具一项来说,就有笔架、笔盒、笔洗、水丞、砚台、颜色碟、颜色仓(俗称温盂)、印盒等多种多样。更有大鱼缸、大罐、大瓶、大盘(嘉靖黄地青花大盘口径有达80厘米的)等,器形之巨尤胜过元代;其他如镂空瓶、壁瓶、捧盒、方斗杯、灯台、绣墩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成时期的作品来未免粗制滥造。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
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文物工作者在鉴别新旧真伪时每以这些作为一部分依据。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纹饰画法和胎釉原料前后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细加以对比,便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时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着碗腹微削的缺点。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往往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前与真器原形尽同,但经过高温烧成后,其形与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别。这可能是由于原料的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而经高温后纵横收缩膨胀的结果,为鉴别器形的关键)。至于有些仅凭传闻或只靠臆测而制成的仿品,如后世所仿的各式各样的所谓“永乐压手杯”之类,在造型上更是愈变愈奇(自嘉、万间开始越仿越大,甚至后来的已不成杯而变为大碗),只要见过真的实物,自然就不致妄断臆测。

(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
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例如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在晋瓷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的单调局面。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更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过程,因此也可据以推断器物年代的远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而且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
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纹饰布局都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至明代中期以后此种画法渐绝,虽间或采用,但为数不多。此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画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极不稳定,很不适于画人物,因而在元代纹饰中画人物的较少,也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至于成化斗彩,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却也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而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点,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着一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对于鉴别真伪会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根据现在掌握的实物资料看,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不是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现,现知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
至于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从而有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这种瓷以乾隆中期以后的制品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时期的官窑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装饰的。清代外销瓷器中也有画着西洋纹饰图案的,都是比较别致的一种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而用大篇诗、词、歌、赋以及表、颂等作装饰文字的则是康熙时期的创作。例如“赤壁赋”、“腾王阁叙”、“前后出师表”、“圣主得贤臣颂”等,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明确这一点,对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根据纹饰的笔法同样也可看出时代特征。例如康熙瓷器由于当时对绘瓷方法十分重视,因而官、民窑瓷器在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观,而且瓷器上的图案纹饰多是模仿名画家的笔法。只以画树方法而论,康熙枝干喜用披麻皴,显得老笔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绘枝干只是描绘皴点,工力虽细,但笔力纤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细从它的起落转折等处看清笔法,自然会有助于我们的鉴定工作。至于明、清官窑纹饰多较为工整而板滞无力,民窑纹饰则气韵生动而粗放不羁,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点。不过,在官窑中又有所谓“钦限、部限”之分,民窑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窑的作品,这种以清代带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民窑瓷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问题。这种封建社会的典型纹饰,一般说来固然也提供给我们一条判断真伪和区分窑口的线索,然而并非是绝对的。相反,在民窑瓷器中既有五爪龙的纹饰,而官窑瓷器画三爪、四爪龙的作品也不是没有的。例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窑青花鱼龙变化折沿洗”等均画三爪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画四爪龙。而元代民窑青花纹器皿则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并且明、清民窑瓷器中也不乏此种例证。
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清道光皇帝嗜爱鸟、犬、草虫,因而这一类的画面也出现得较多。又如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举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赐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并以海水纹饰绘瓶口者为多(此种赏瓶通身共有九层花纹)。使用这种纹饰的含义,据说是表示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为重,莲是廉(莲、廉同音)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万年青)、二蟹(甲)传芦(胪)、三羊(阳)开泰、四十六子、五伦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莲登、百福、百寿、红蝠(洪福)齐天等,类似这些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纹饰,在明、清瓷器上出现的很多,如能进一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我们掌握其发展规律大有裨益。

哪位大神清楚怎么鉴定瓷器古董

瓷器的鉴定主要是根据这几方面:
一、造型:每朝代的陶瓷器物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大小等风格特征,各朝代之间相差很大。看一件器物是否仿古品,主要看它的造型。古陶瓷爱好者可多留意文物图录上每一朝代器物的形状、大小,并用心记下每一朝代的标准器型,在实际辨别中做到心中有数。
二、胎土:从器物有圈足及底部的露胎部分看,古陶瓷的胎土一般较粗糙些,略泛黄色;而仿古陶瓷的胎土较为洁白、精细。
三、釉面:古陶瓷器物的釉表面光泽柔和,一般有细小的棕眼。仿古陶瓷的釉面浮光耀眼,十分光滑。但要注意有些仿古陶瓷已用酸泡去表面的浮光,显得陈旧,若细加分辨,还是能看出破绽的。
四、纹饰:古陶瓷的图案一般笔触流畅、古拙;仿古陶瓷的图案则较为生硬,甚至画些离奇古怪的图案。
五、底款:自明代永乐年开始,各朝代官窑瓷器的底部都印有帝王年号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各朝代陶瓷的底款所用的字体、格式截然不同,根据这些特点也是鉴别真伪古陶瓷的一个直接方法。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