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治中兴,清朝后期国力这么衰弱如何能叫同治中兴呢?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0-31 11:40:23 浏览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同治中兴具体指的是下面哪一时期

“同治中兴”是指清朝后叶,同治帝在位期间(1862-1874年)的一个中兴阶段。适逢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媾和,及太平天国被消灭(1864年),政治上出现了一个和谐时期,下开洋务运动。 也有人把清代咸丰至同治时期定为咸同中兴,作为一个中兴的阶段,但现时普遍都认为中兴时期主要在同治统治年间。
措施
编辑
自然修补内部的政治秩序。基于封建统治者利益,部分儒生与农民在官僚带领下,收编武装力量,试图剿灭太平天国的叛乱。
对内乱后的经济调整。降低农村赋税,鼓励耕作及发放粮种,安抚人民的反抗情绪。
大兴科举,增加考试取录名额以笼络人才,防止类似太平天国的出现,笼络更多人才维护清廷统治,客观上造成近代中国人思想进一步腐化。
同治皇帝
办洋务,主要在外交方面,与外国列强谋求共同合作。
影响
编辑
中兴的主持大臣主要是奕?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胡林翼。他们在镇压反抗人民和平定社会动乱方面发挥了很大效果,同时亦成为了之后洋务运动的重要官员。
钱穆《国史大纲》有提:
"曾氏同治元年五月七日日记,详论洋务,谓:“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云云。"[1]
不同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同治中兴”是促进中国近代历史进步的一个阶段,主要体现洋务运动上,当时大兴洋务,先提出“自强”以后标榜“求富”创办了一系列近代企业,包括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开平煤矿等等,这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过后的“实业救国”思潮不能说与这段时期没有关系。同时洋务运动种的近代企业虽然管理不属于规范的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但是也从某些方面刺激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出现。 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认为当时的外国人(外国殖民者)对中国兴起的这股潮流感到吃惊、害怕和敬佩,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的大小官员全部行动起来了”。
一种观点认为“同治中兴”,实际上是慈禧太后、恭亲王的自我吹捧。太平天国之后,清政府收拾战乱之后的烂摊子,因为富庶的江南十几年不能正常交税更显得困窘,恭亲王等引进国外技术,希望用西方技术和企业挽救清王朝,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努力下欣欣向荣,于是就人宣扬“同治中兴”。洋务运动最想做的,是造出西方的“船坚炮利”,一方面抵御外国侵略,更重要的是镇压国内的人民运动。到了后来也办民用工业,总体上是官办工业配套和为官员们敛财的。其最大的“政绩”是北洋水师。洋务运动思想上,留下一批拥有西方视野,能够全面批判传统文化的思想精英,但这些人没有形成民族振兴的合力;有近代化的军事思想人才,但因为上有保守权贵排挤下有人民揭竿造反,这些人才成了后来军阀混战的基础;有中国现代企业的发端,但是畸形又脆弱,到了光绪皇帝戊戌变法的时候,已经是第二代企业。封建制度的腐朽,统治者的愚昧最终毁掉了这场“自强”的迷梦。
对于这段历史的研究,可参考美国汉学家芮玛丽(mary c. wright)的经典之作《同治中兴》。
改革分析
其一, 明治维新本质是一场革命,所谓同治中兴只是一场自中(注意不是上)而下的改革。明治维新以军事变革为前提(倒幕运动),政治(建立明治政府)经济(维新)变革随之。在这场革命中完成由封建社会转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变革”。前者通过暴力革命扫除了一切障碍,后者只是部分地方实力派官僚自发图强;“同治中兴”主要体现洋务运动上,其主持大臣主要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胡林翼。对清朝来讲,一方面历史包袱严重,“竭天下之物力,八分以养兵勇”,另一方面固有利益阶层没有扫除,改革阻力大成果小。洋务运动的失败有必然性,明治维新的成功不乏偶然性。
其二,日本殖产兴业的基本路线是政府扶持民间资本,鼓励私有资本自由竞争,其初始官营企业迅速私有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私人企业集团迅速壮大。中国洋务运动则始终没有走出“官督商办、政权垄断、官商勾结、中饱私囊”的死胡同,民间私人资本始终没有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主体,私人资本的竞争力完全无从谈起。
其三,日本很快放弃“尊王攘夷”的治国哲学,转向“全面开化”,奉行“和魂洋才”理念,全国上下奋起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以海外开明之治为范,唯一途,乃弃己之短,取彼之长,破陋习,变古格”(大久保利通语)。中国则顽固死守天朝大国虚荣,极力排斥西方先进思维和制度。“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及”(李鸿章语)。长期陷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争论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连“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亦未真正付诸行动。

同治中兴具体指的是什么?揭秘历史上真正的同治中兴!

说到“同治中兴”可能很多人不是太了解了,但是其实仔细的辨认分析的话会发现这个事件在当时虽然不出名吧,但是在慈禧掌权的这段时间内是很值得大家去肯定的一件事情,这是慈禧唯一一次有想振兴大清的事件了,那么同治中兴具体是指的什么呢?下面就着这些事情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同治中兴具体指的是什么?
同治中兴,是指清朝中叶后,同治帝、光绪帝在位期间(1862-1908年)的一个中兴阶段。适逢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媾和,及太平天国被消灭(1864年),政治上出现了一个和谐时期,并开启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现代史学家芮玛丽所著《同治中兴》里面对“中兴”的定义如下:
同治年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19世纪60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60年,这就是同治中兴。
中兴之功臣主要是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胡林翼。他们在平定内乱方面发挥了很大功用,同时亦成为了之后洋务运动的重要官员。
同治中兴的主要原因:
自然修补内部的政治秩序。基于利益及传统的儒家思想,部分儒生与农民在官僚带领下,组织湘、淮团练,对抗太平天国。
对内乱后的经济调整。降低农村赋税,鼓励耕作及发放粮种。
大兴科举,增加考试取录名额以笼络人才,防止类似太平天国的出现。
办洋务,主要在外交方面,极力与西方列强维系友好合作的关系。
但是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同光中兴”,实际上是慈禧太后、恭亲王的自我吹捧。太平天国之后,清政府收拾战乱之后的烂摊子,因为富庶的江南十几年不能正常交税更显得困窘,恭亲王等引进国外技术,希望用西方技术和企业挽救清王朝,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努力下欣欣向荣,于是就人宣扬“同光中兴”。洋务运动最想做的,是造出西方的“船坚炮利”,一方面抵御外国侵略,更重要的是镇压国内的人民运动[来源请求]。到了后来也办民用工业,总体上是官办工业配套和为官员们敛财的。其最大的“政绩”是北洋水师。洋务运动思想上,留下一批拥有西方视野,能够全面批判传统文化的思想精英;有近代化的军事思想人才,但因为上有保守权贵排挤下有人民揭竿造反,这些人才成了后来军阀混战的基。
同治中兴虽没能挽救大清,却带来了近代化
大清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到19世纪初已经走向衰落,但是依然由于数千年传统的文化惯性而保持稳定。然而到了1840年,古老的大清王朝开始面临着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崛起与挑战。鸦片战争后清朝的统治进一步走向衰落,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再次遭到惨败,同时又有南方的太平天国运动,古老的大清王朝几乎可以说是到了奄奄一息的境地。
但是清王朝还是在这场浩劫中挺了过来,即使变得千疮百孔,摇摇欲坠!于是清王朝开始了自己的改革运动。由于在以往的战争中吃惯了洋人洋枪洋炮的亏,所以改良的主要途径便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武装大清王朝的传统。从19世纪6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大规模的洋务运动其实持续到清朝灭亡),清王朝耗费巨资从西方引进了大量技术,主要是军事武器技术和工业技术。
技术方面的计划无疑是成功的。清王朝的新军在中法战争前,清朝新军基本完成了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升级。清陆军的装备甚至可以和西方同时期近代军队相提并论。19世纪80年代还建成了三支强大的海军舰队,其中光是北洋舰队的规模就在全世界排第六(争议)。不仅是军事技术的进步,工业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比如南方出现了近代化的机器织布局和钢铁厂等民用工业。一切都在快速的发展起来,加之中法战争后的十余年间西方列强的侵略放缓了脚步。本来一只脚已经踏入坟墓的大清王朝出现了回光返照,史称“同光中兴”。
历史无法改变,“同光中兴”的所支撑起来的老大帝国的架子在甲午战争的战火中顷刻间垮塌。所谓的同光中兴虽然一方面摆脱不了历史上的循规收据,但是另一方面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这场中兴运动虽然没有挽救大清王朝和民族危亡的命运,但是中国却在这场“失败的中兴”中奠定了完成近代化所需的最底层的基石,基本实现了近代化转型。无论如何,晚清洋务派的这一历史功绩是永远无法否认的。

“同治中兴”是什么意思?同治是怎样建立外交的?

同治中兴简单直白的来说,就是清朝在同治帝统治时期,相较于前三位君主,国力有了一些恢复,政治上也出现了一些鸣音。若是具体来说,就要从此次中兴,为政者的举措,以及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来看了。
公约1862年吗,到公元1874年,为清朝后叶,是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统治的时期。同治皇帝当政期间,推出新政,开办实业,兴办洋学,并且还送出了一些国民,用以学习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以期能增强本国实力。那么在这么多的大范畴中,有哪些具体的措施,从而带来了中兴呢?
面对太平天国的不断反击抵抗,地方上的官员儒生,在传统忠君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将太平天国之人,视为反贼,人人得而诛之。因此在官僚的带领下,农民与儒生自发组织湘淮团练,对抗太平天国。
另外在经济上,兴办实业,开办军工厂等,大部分都作用于军事方面,虽然为后来民生运动奠定了基础,但此时暂且不谈。真正使得经济得以恢复的,是对于内乱之后的经济调整。请 *** 颁布政策,降低农村赋税,鼓励耕作及发放粮种。经过这一系列的政策推动,国民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基于天平天国起义的教训,清 *** 大兴科举考试,以增加考试取录名额以笼络人才,防止类似太平天国的出现。
在外交上,与西方列强维持友好合作的关系。在同治帝统治时期,清 *** 与俄国、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家,建立了外交联系。
从当时的大环境来说,当时清 *** 与英法媾和,太平天国被消灭,给予了清 *** 一个得以喘息的机会,这才有了后来的恢复和中兴。
当然因为时局的特殊性,这个中兴阶段,历来存在争议。一些人说不是中兴,因为当时的清 *** ,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也有人认为,当时兴办的洋务运动,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先例,为后来中国自身的不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任何事物都是存在着两面性的,若要判断同治时期,是否有这么一段时间算是清朝的中兴,那当然要看当时的整体实力来看!

为什么说同治中兴延缓了清朝的灭亡?

“同治中兴”一方面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另一方面学习西方科技和军事,国力有所提升,从而使得清王朝获得了喘息的时间,也延缓了清朝的灭亡。\x0d\x0a“同治中兴”是指清中叶后,同治在位期间(1862-1874年)为维护满清统治的一个惯性恢复阶段。适逢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合作,及太平天国崩溃(1864年),政治上出现了一个平静时期,下开洋务运动。\x0d\x0a亦有人把清时咸丰至同治时期定为咸同中兴,作为一个惯性恢复的阶段,但现时普遍都认为恢复时期主要在同治统治年间。\x0d\x0a“同治中兴”是促进中国近代历史进步的一个阶段,主要体现洋务运动上,当时大兴洋务,先提出“自强”以后标榜“求富”创办了一系列近代企业,包括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开平煤矿等等,这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过后的“实业救国”思潮不能说与这段时期没有关系。同时洋务运动种的近代企业虽然管理不属于规范的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但是也从某些方面刺激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出现。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认为当时的外国人(外国殖民者)对中国兴起的这股潮流感到吃惊、害怕和敬佩,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的大小官员全部行动起来了”。

同光中兴和同治中兴的区别?

同治中兴是指清朝后叶,同治帝在位期间(1862-1874年)的一个中兴阶段。同治中兴是否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不取决于“同治(1862—1874)”这个年号,这仅表明两位太后共治。
同光中兴就是洋务运动,以曾国藩,李鸿章,胡林翼,张之洞为主要代表人物。同光中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兴”。清朝自乾隆中后期就一直走下坡路,以后没有可以称为“治世”或者是“盛世”的。的确以休养生息为主要目的历同治、光绪两朝,清朝的经济得到恢复,并且逐步引入了西方的生产技术,我国进入了历史上第一次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发展阶段。

同治中兴为何能出现?这次发展良机清朝又为何错失?

同治中兴是指晚清同治在位期间,大清做出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清朝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局面,史称“同治中兴”。
同治中兴为何能出现?
首先政治环境对于清廷是有利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了,清政府与英法以及美俄四国媾和了,通过出卖国家利益以及领土,暂时喂饱了这些列强。
双方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和平时期,毕竟获得如此巨大的利益也需要消化一下,只要清政府能够认真履约,洋人是暂时不会没事找事的。
而对清廷有巨大的威胁的太平天国也已经走向了终点,至于捻军起义也在不断打击下被烟消云散了。
与此同时,清朝统治层在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后,只有一个声音了,可以说大清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时期。
崛起的奕?以及地方上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企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使得大清走上富强之路。
清朝开始和西方列强合作,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一定程度上对大清还是有益的。
那么这次发展良机清朝又为何错失?
首先我们说,清政府的洋务运动虽然标榜的是自强新政,但其实学习的只是西方的先进技术,引进了一些设备和武器罢了。对于更关键的政治体制却没有改革,还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我陶醉。
可以说在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思想下,这样的学习是不可能成功的。
其次,清朝统治者对于新政根本不懂,他们对于改革根本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方案,走到哪说到哪。
我们对洋务运动的印象始终停留在地方实权派身上,而朝廷只有一个代表人物就是奕?。
这样的改革,就是各省各管各的,各玩各的,这样根本不可能对大清有实质性的改变。我们就从单一的军事改革说,其实大清自从太平天国后进行了数次改革,可都是依靠地方,各管一摊,始终没有让清军有整体的提升。

为啥出现“同治中兴”后,清朝就迅速走向灭亡了?

因为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与世界拉开了差距。也因为这个原因,清朝走向了灭亡。
清朝衰亡是因为制度太落后,根本无法和西方相比较,军队实力也不是西方对手。
晚清的时候,从1862年到1874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十多年的“同治中兴”。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出现了“中兴”,必然会带来盛世,整个王朝将会由此往前延续很多年,但是,清朝晚期的时候出现了这样一个“同治中兴”,国家却很快就灭亡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在“同治中兴”中,有什么变化。
其一,慈禧确立了领导权。由于同治是小皇帝,又由于慈安皇后不太管事。因此,在这个阶段,基本确立了慈禧的领导权,慈禧太后逐渐成为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国家做到了政令统一。
其二,汉人官员逐渐走上最高政治舞台。由于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及回民叛乱中的优异表现,包括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在内的一大批汉人官员走上了清朝最高的政治舞台,和满人官员分庭抗礼。改变了满人官员在朝廷中一枝独大的局面。
其三,洋务运动在中国兴起。由于在对外国列强的战争中,清政府看到了自己武器的落后,因此以奕欣、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为代表,大力展开“洋务运动”,让中国的近代工业兴盛起来。并且因此收留了不少流民,解决了很多人的吃饭问题。
其四,加大科举力度吸纳了不少民间有才之人。由于洪秀全因为科举失败,揭竿而起的事实,因此,清政府在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以后,加大了科举考试的力度,把更多的人吸纳进来,让整个社会的怨气得到了较好的疏解。
因为有以上一些措施和做法,因此使得清政府在那一段出现了短暂的和谐安宁,似乎出现了复兴的景象。
但是,“中兴”以后,清朝却不断受挫,一泻千里。因此,让人产生怀疑,这个“中兴”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中兴”以后,清朝反而更衰了呢?
有人说,所谓“中兴”,其实是虚构的。是慈禧太后以及李鸿章之类的大臣为了笼络人心,哄骗全国人民的。
诚然,慈禧太后与李鸿章等大臣,确实会大肆宣扬这个“中兴”。因为对于慈禧来说,那是她“垂帘听政”的政绩。为了她能够继续“垂帘听政”,确实需要这样做。对于李鸿章等汉人大臣来说,也是需要大肆宣传的,因此这是整个清朝时期,汉人大臣第一次主宰朝廷。他们需要表达汉人很厉害,很管用,比满人大臣管用,这也符合他们的心理。
不过,这个说法却抹杀不掉,在那一段时期,清朝确实出现了一段短暂的和谐蓬勃。虽然比较微弱,但至少是一个反弹。那么,既然那时候已经出现了好的局面,后来清朝为何恶化得那么快呢?
我认为,恰恰是这一个“中兴”的状况,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为什么说呢?
首先,我们要看看,这个“中兴”,究竟“中兴”了什么?
从上面的列举,我们大致可以发现,“中兴”实际上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
在政治层面上,就是造成了慈禧的一家独大。而且这种一家独大,还在往极端方向发展。特别是同治皇帝早死,以及慈安太后越来越边缘化,以至于后来莫名去世以后,整个朝廷,就完全到了慈禧的手里。一家独大,确实可以保障政令畅通。但是却也因此造成独断专行,造成思想僵化和武断。在西方逐渐走向民主的同时,中国走向独裁,政治方向是相反的。
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的上台,确实是一个新变化。但是这个新变化,只是满汉之间的人员变化,并没有带来思想变化。尤其是曾国藩,大力提倡在当时来说,较为封闭落后的儒家文化,他也成为儒家的“圣人”。这对当时的中国,不是好事,反而是坏事。
在经济层面,清朝实施“洋务运动”。但是这个“洋务运动”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连李鸿章都说,中国与西方人比,就是武器落后,其它方面都比西方人先进。这个认识显然是极为狭隘和落后的。在这种思想指引下,洋务运动最终只是小敲小打,并没有引起经济上革命性的变化。而且由于制度的腐败,大量财物流入贪腐者的腰包,并没有给国家带来什么帮助。
在文化层面上,当时在科举制度上的加大力度,虽然说搜罗了不少人才,但这些人才,并不是对社会发展有帮助的“英才”,反而是在科举杠杆的指导,搜罗了一些维护旧制度旧秩序的腐朽之才。靠这样一些人,怎么能够推行社会往前发展呢?
所以,短暂的“中兴”,其实是把清朝往更加相反的方向推动了。清朝后期怎么能不急速往后下滑呢?

同治中兴,两宫听政

说成语典故 讲历史故事(97)


同治中兴,两宫听政

文/石岩磊





1861年,咸丰帝驾崩前,为6岁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任命了8位顾命大臣,载淳的生母便是叶赫那拉氏慈禧。权力欲极强的慈禧联合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将“八大臣”逮捕,或斩首,或革职,然后由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共同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同治”,而实际上,慈禧独揽了朝政大权。


民间关于慈禧与奕欣的绯闻很多,传说他们叔嫂间关系暧昧,但史书上并无相关记载,二人应该是为了共同的权益而走到一起的,不会有感情的因素,这从奕欣跌宕起伏的仕途即可窥见一斑。由于帮助两宫太后听政有功,奕欣被封为议政王,得势的他随即就有些膨胀,没把小皇帝和两个女流之辈放在眼里。慈禧迅速把奕欣降职,让他领教了自己的厉害,使其明白他们之间仅是“君臣关系”,后来奕欣虽然官复原职,但从此只有夹着尾巴做人的份。


载淳在位的13年间,正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与中日甲午战争中间的空挡期,国内和国外的局势都相对安定,慈禧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也为了复兴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开始重用洋务派人物,实施了一系列的变革。包括兴办枪炮、轮船、铁路、电报、邮政、采矿、纺织等各种新式工业,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西安机器局等官督民营企业即是在此期间建立,清厅还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特别是着重训练新式海、陆军,兴建北洋水师等等。这个阶段清朝呈现了一派欣欣向荣之相,被誉为“同治中兴”。





然而“同治中兴”与同治帝没有多大关系,他始终只是个朝堂上的小傀儡,由于慈禧忙于争权夺利,无暇顾及对儿子的管教,无所事事的载淳便滋生出许多业余爱好。比如喜好蹴踘,类似于现在的踢足球,喜欢演戏,他经常亲自“粉墨登场”饰演戏中人物,且有板有眼很是专业。而随着第二性征的显现,载淳的“性趣”点也被激发出来,他不仅好女色,时常溜出宫门去寻花问柳,甚至逛窑子,而且有重口味的“同志”情,与长相俊美的翰林王庆祺同起同卧。


这就难怪载淳19岁去世时,多有传闻说他是由于得了梅毒而死,但正史记载同治帝因生天花暴毙。中年丧子的慈禧尽管悲从中来,但她更关心的是自己的权势,慈禧将4岁的侄子载湉推上了龙椅,目的不外乎两宫可以再次垂帘听政,她能够继续驾驭朝政。慈禧嗜权如命,视亲情为草芥,面对如此强势的母亲,载淳只能像巨石下的嫩苗,不仅面黄体弱,而且委曲求全难成大器,其继任者光绪帝同样如此。


? ? 2021.3.5

同治中兴出现的原因万历三大标志是什么时候?

揭示同治中兴出现的原因1644年,明朝衰落,满清入关,建立清朝。从朝代到朝代,一般都是封建主义的鼎盛时期。当时的国事开始逐渐缓和,地方上出现了很多反清组织。其中,太平天国运动最为广泛。这个时候,俄罗斯入侵了北方的大片土地。然而,外患内忧的清朝经历了短暂的复兴。同治中兴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同治中兴配图同治时期,邪教组织盛行,其恶行对人民造成极大伤害。平定邪教内乱的清军,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这一时期出现了四位部长。这四位大臣帮助清朝同治皇帝平定了内乱。同时,面对西方势力的入侵,清政府与他们达成协议,进行洋务运动。当时咸丰年间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朝出现了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自救的官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更好地从中国内乱中掠夺中国的资源,与满清政府站在了同一战线。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同时全面镇压太平天国国内叛乱势力。以洋务派的西方科学技术为核心的自救在中国实施了一些改革措施。洋务学校和煤矿开采都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以上是同治中兴出现的原因。统治者美化自己,夸大这一时期的描写,也是同治中兴出现的原因。整体来看,同治中兴出现了短暂的国内和平,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一波西方资本主义浪潮。万历三大标志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明朝万历年间,一、二臣针对明朝的种种不足,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改革的巨大成就使明朝的政治效率和经济得到了提高,也大大增强了明朝的军事实力。万历中兴军中有三大战役,又称万历三大征。万历三大调查的时间为1573年至1620年。万历三征图三大征是指镇压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叛乱,出兵朝鲜打败日本,在东南沿海打败并驱逐荷兰人。万历二十年,朝鲜因被日本攻陷,请求明朝支援。明朝出兵朝鲜是因为地理位置不熟。第一次战败,后于1593年集结4万兵力进攻平壤,击退日军,再次进军朝鲜首都。最后日军撤退了,但是协议的签订失败了。万历二十五年,日军又开始进攻,万历皇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进行战斗,最终打败了日军。第二次战役是平定西北-西南叛乱。蒙古人民崇拜的是前朝军队的投降。虽然投降了明朝,但还是有反叛之心。万历二十年,拜其子塞姆等人造反,占领宁夏。最后明朝派兵平定,将他们驱逐出要塞。万历三大测量发生在明神宗统治时期。万历十七年,西南动乱。杨在亳州统治了几代人。明初是绥靖而不是镇压。杨公囚与苗兵勾结,攻取城镇数十座。万历二十六年,明朝镇压杨,万历二十八年平定叛乱,夺取亳州。万历三大征的时间具体在万历二、三十年之间。在此期间,明朝推行的改革措施得以实施,国力大增有些人对同治中兴的评价过于偏激。他们认为,同治中兴打着向西方学习的幌子,实际上是清朝统治阶级对政治改革的胜利鼓吹。与明治维新同时期出现,但与明治维新所达到的效果大相径庭。虽然政策中也包括向西方学习,但由于清政府的自我宣传,实际效果并不大。教育方面的人才和人才招聘也遭遇了很大的阻力。内部经济的调整主要体现在调整生产关系和收拾太平天国的烂摊子。总的来说,政改的雷声大,雨点小。但是,不得不说,洋务运动让被打压的中国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所以有些人对同治中兴的评价是正面的。他们认为,同治中兴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为中国社会播下了现代化的种子。一方面镇压了中国的民运,给民众一个稳定可持续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它从西方学到了发展要靠科技,只有船强炮利,才能抵御外侮。说白了就是中国近代史开始了。

清朝后期国力这么衰弱如何能叫同治中兴呢?

清朝的盛世和中兴标准都比较低,只要百姓能过得下去,以清朝的标准就是盛世了,所以同治时期,明明国家还很弱,依然被称为中兴时期。
同治中兴是道光年间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洋务运动,取得了一定的好转,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为这是当时慈禧为了炫耀自己综合国力的强盛,所以就叫同治中兴。
晚清历史虽然是一部屈辱史,但是辩证的来看,也是一部大变革史。它恰逢中国三千年大变局时期,是旧封建制度谢幕淘汰,到向新民主共和理念转变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治中兴”可以算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同治中兴”顾名思义,就是在晚清同治年间,晚清朝廷在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之下,经过统治阶级的不懈努力,终于出现了有利于国家稳定、发展的势头,也可以说是晚清封建制度在中国的回光返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清廷与英法列强休战
在经历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现实打击之后,清政府认识到了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难以战胜,再加上国内太平天国运动此起彼伏,所以统治层从原先捍卫主权顽抗到底的态度渐渐向示弱求和上转变。
在1862年同治皇帝继位后,更是把改善清国和英法列强之间的外交关系摆在首位,意图通过钱财收买英法列强,从而得到政治上的支持和器物上的援助,然后争取时间集中精力解决内部的太平天国运动,所以这一段时期清国和英法列强的外交关系得到改善,英法不仅停止了军事侵略活动,还在某些领域对华施以援助,在同治年间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第二,平息了内部太平天国运动
在清政府外交关系改善后,将主要精力从外转移到了内,粉碎了太平军北伐、西征的军事行动,在湘军、淮军和列强的共同绞杀下,太平天国政权于1864年在南京彻底覆灭。
太平天国的覆灭将国内的反叛力量基本肃清,把南方十几个省的控制权重新收归清廷,令晚清摇摇欲坠的江山再度稳固,把这个棘手的内部问题彻底解决了。
第三,开办洋务运动求富自强
内忧得以解决,外患也得以缓解,稳定的国内外环境让清政府开始了学习西方以自强的变革运动,从引入西方军事装备改革武备,再到创建工厂大机器批量生产,对后来的中国经济、军事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西化运动,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这三大历史事件都是发生在同治年间,同治之前的内忧外患问题大为改善,清政府痛定思痛,降低了民间赋税,大兴科举,倡办洋务,使清廷正式步入了发展的正轨,清朝的整体局势是恢复稳定的,所以就有了“同治中兴”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