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汝昌解读红楼梦,周汝昌红楼梦考证失误的红学观点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0-31 13:05:46 浏览1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周汝昌解读红楼梦

周汝昌解读红楼梦内容如下:第一,周汝昌认为《红楼梦》是一本自传性质的小说,而《红楼梦》的创作思想主要是它记载了中华民族文化上万紫千红的大观,如果完全读懂了《红楼梦》就相当于是了解、认识了中国的文化,而且《红楼梦》中通过写妇女的屈辱和不幸,来反映中国人才的悲剧乃至是整个人类的悲剧。第二点周汝昌认为《红楼梦》的主旨是大的方面谈情,说的具体点就是体贴。周汝昌,字玉言,别署"解味道人"。1918年4月14日生人,籍贯天津。曾就学于北京燕京大学西语系。平生耽吟咏、研诗词、笺注、赏析、理论皆有所用心,并兼研红学。有《献芹集》、《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红楼梦的历程》、《红楼艺术》等2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其中《红楼梦新证》是其代表作。

周汝昌解读红楼梦

周汝昌解读红楼梦内容部分如下:
1、黛玉初进贾府时言行谨慎,老先生说是因为林家不够“高贵”。
2、“送宫花”那一节,老先生说周瑞家的一丝儿别的意思也没有,全怪林妹妹这个“外人”让周娘子难堪了、思绪重重了、敬而远之了,这根本不是一个谨言慎行的人该想的事、该说的话。
3、黛玉去梨香院探病看到宝玉也在,顺口说“来的不巧”了,老先生说黛玉“巧舌如簧”,说她心里的醋劲尽人皆知,活该被人议论。这里还出现了一个基本情节错误,本来是宝钗在问黛玉何出此言,周先生这位红学大家却说是薛姨妈问的,措辞是“经薛姨妈之反诘,她巧辩说……”。
4、雪雁来送手炉,黛玉借机“敲打”宝玉,老先生说她“排揎”丫鬟,要替受责者抱不平。
5、周汝昌先生如此不顾一切地“抑黛”,其实本质上还是为了“扬湘”,为了所谓“脂砚斋就是史湘云,是最终真正陪伴贾宝玉的人”,这是他的重要“学术成果”,必须“捍卫”。
6、周先生这篇文章,文字上没有美感,论点没有论据支撑,通篇口吻一丝“专家”的气派也没有,倒活像是林黛玉的black粉的作品。

关于周汝昌对红楼梦中人物可卿的分析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红楼梦》的结局,这是毫无疑问的。无生只谈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周汝昌先生自然是红学耆老,如果按周先生的分析,以他偏爱湘云的程度,一定要把她和宝玉撮合在一起;但是,这个观点并没有得到多数“红迷”和专家们的认可
刘心武先生最近十分活跃,他的观点也非常多;可是坦率地说,他的很多分析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列举的部分文献也有点捕风捉影;真正的“红迷”和专家们恐怕只是因为他提出了各种新鲜的猜测而礼貌地倾听,然后为了他曾如此辛苦地整理资料而评价他“这是一种看法”等等,仅此而已。想要真正地了解《红楼梦》和其中隐讳的内容,建议不要参照刘先生的演说,只把它当野史或外传来听,还比较有娱乐性
曹雪芹在后四十回中到底写了什么结局,因版本的遗失,今天已经难以考证;不过当年拍摄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集众多红学权威之观点,不但演员阵容空前绝后,情节演绎的结果也应该比较符合曹老的原著:
一、黛玉确实夭亡了,但不是在宝玉娶妻的当天,而是因宝玉出海未归,担忧成疾,在梦到宝玉溺水而死的心灰意冷之下,旧病缠身而逝。著名的黛玉焚稿也已经有各大剧种来体现过了。无生最喜欢陈晓旭版的黛玉,形神兼备,楚楚动人。另外,越剧里的王文娟也很有黛玉的风骨
二、宝钗确实是在黛玉死后嫁给宝玉的,而不是因为什么“调包计”。首先从凤姐的角度来说,如果她真想给宝玉找一位夫人,她绝对不会挑选能干到可以分享她的权势的宝钗,反倒是不通世事的黛玉才是上佳之选;何况从前八十回来看,凤姐也是一直在想方设法地把宝黛二人相提并论的。黛玉死后,宝玉回来了,万念俱灰之时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任家人摆布地娶了宝钗(有可能是为了给家族留下一个后代),但是他那时应该就已经看破了红尘,对家族的兴衰不抱什么期望了
三、宝玉最后的结局应该是潦倒后出家为僧。荣宁二府被查抄后,不可能像续书所写的,后来获得了什么特赦;应该是像电视剧演的那样,整个家族分崩离析,重要人物或者死去(包括鸳鸯等人的自尽)或者被卖。宝玉是被贾芸和小红(就是红玉)设法从狱中救出的唯一一人,续写中把贾芸写成了恶人,毫无根据。但是宝玉没有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而是独自离开了,途中曾经遇到过着安稳富足的平淡日子的蒋玉涵和袭人夫妻,他只在他们家住了一夜就又不辞而别了(剧中巧妙地交待是因为蒋玉涵把宝钗接来了的缘故,宝玉是有意与宝钗失之交臂)。宝玉后来也曾遇到过被迫卖身为娼的湘云,但是当时沦为乞丐的他并没有能力让湘云脱离苦海,只能像电视中所演的那样,他在岸上眼睁睁地看着湘云被花船上的恩客们拖走并划船远离,听她哭叫着“艾哥哥”(二哥哥),满心凄惨。一直陪伴在宝玉身边的,只有黛玉曾经戏谑地形容他们是渔翁渔婆时给他的玻璃绣球灯;后来被官差无赖打破,他仍然留着那些碎片,他对黛玉的深情与专情,可见一斑。最后,他的结局如果不是死去,就肯定和惜春一样,遁入空门,逃避俗世的烦恼,从此青灯古佛,了此残生
四、凤姐最后的结局是贫病交加死于狱中。无生很喜欢凤姐,也喜欢邓婕版的凤姐,除了她,没人能演活那个角色。她在最后被草席拖出去的镜头完全吻合她个人的判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可是她实在是个厉害角色,放在今天,绝对是一流的女强人,超级白领。但是有件事她为自己留了后路,就是曾经善待过刘姥姥,因此老人感恩而从青楼的火坑中救出了凤姐的独女巧姐。像古人所说的那样,太精明的人,无法留下男孩子当后代的吧!曹老在这方面还是很有点迷信色彩的,呵呵!
一部红楼史,其实就是宝黛钗三人的情感纠葛史,也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把主要人物的结局弄懂了,也就能理解“满纸荒唐言”,从而痛洒“一把辛酸泪”了——都云读者痴,各解其中味吧!
秦可卿是贾蓉之妻,听说是在养生堂抱养的,可卿是她的乳名。
周汝昌的分析:秦可卿是贾蓉之妻,是在养生堂抱养的,可卿是她的乳名。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红楼梦》的结局,这是毫无疑问的。一部红楼史,其实就是宝黛钗三人的情感纠葛史,也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把主要人物的结局弄懂了,也就能理解“满纸荒唐言”,从而痛洒“一把辛酸泪”了。
扩展资料: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因《红楼梦》异常出色的艺术成就和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而产生了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红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楼梦》

你同意周汝昌对红楼梦的解读吗?

我同意。因为周汝昌是红学大家。几乎花了一辈子经历在研究《红楼梦》。他看得肯定比我们这些普通人更加透彻。
同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完之后的解读都可以不一样,但你又能从他的解读中读到你没有看懂的那一部分,还是很有意思的。
认同??他对红楼梦研究贡献最大??胡适送给他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角本。如今在档案馆吗?他连“红楼梦”一齐评了??老人家当年搞研究时。没有互联网。没有可支配经费。条件是很有限的。窗口老人家不是没发现。而是环境限制了现实。
我是比较同意的,我觉得解读的很不错,非常的有意思,里面还有他自己的见解,很完善的感觉。
我还是很同意周汝昌对红楼梦的解读的,我觉得他解读得很到位,字字如矶
不认同,但是也有可取之处,周汝昌的个人色彩和情感太鲜明了,特别是后期对史湘云的偏爱,太过浓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周汝昌对《红楼梦》的专业态度是没有人可以比拟的,他将这一生都投入到《红楼梦》中,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对《红楼梦》的研究当中,其实我们可以不同意不赞成他的一些解读,但是不能避开他对《红楼梦》的热忱,他的一些文字,是绝对适合入门级红学者的。
我们身边很多人是怎么开始认真爱上《红楼梦》的呢,是刘心武在《百家讲坛》上大开的脑洞,还是《红楼梦》几版影视剧的代入,其实没必要深究,只要最后归结到书上去就可以了。说到红学研究者,能配得上这个称呼的人不多,因为周先生这个范本太高标准了,刘心武甚至都不能算,其实现时代的很多研究者都不能算,只有旧时代的那种纯粹,或许才可以对《红楼梦》了解片刻,就比如张爱玲。
再说回周汝昌,我不愿对周老先生这个人做任何评论,大家都知道有一些争执,既然谈文学,谈认知,就专心谈这个就好了。周汝昌的汇校本中收录了很多的全脂批,几乎没有遗落,就这一点,就值得所有人的尊敬。要知道,光读《红楼梦》没有用,脂批是《红楼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像戚序本、甲戌本、庚辰本、甲辰本、己卯本、杨藏本、郑藏本、蒙古王府本、列藏本、舒序本等所有批文都收录进来。
或许周汝昌的文字会让人有些不认同,但是周汝昌的汇校本是一本非常具有包容性的《红楼梦》汇总,你可以在这儿找到所有关于《红楼梦》的解读,大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抵触的地方就不看,能借鉴的地方就看看,而且他的板书排列也让观者非常的享受,就是一场美的盛宴,其他的都可以放在一旁。

读《周汝昌梦解红楼》

同在这天,2月16日,除了读完《缘缘堂随笔》,还读完了《周汝昌梦解红楼》。

读《缘缘堂随笔》带来的是心灵上的洗涤,而读《周汝昌梦解红楼》则是为了带来见识。以前读《红楼梦》,总是以读完为目标,对书中的人物角色并不深究。后来读《蒋勋讲红楼梦》方知红楼梦如此有趣、生动,于是才有对红楼梦一书种种的好奇。
读《周汝昌梦解红楼》一书正是为此。

《周汝昌梦解红楼》书中提到了一些自己不曾知道的东西,但是有些文章未免重复。讲来说去,内容一样,看多了自然会觉得无趣。因自己并不是专业人士,看此书并不为治学,故所得其实不多。但不管怎样,毕竟从中看到了一个学者的治学态度;而且也知道《红楼梦》一书,留给世人实是迷团多多。大概,这也已足够。

周汝昌如何评价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与史湘云?

周汝昌曾说他多次研读《红楼梦》,多次品评书中的人物,他认为曹雪芹脂砚夫妇,后来落拓,仍旧傲骨峙嶒,感于世情的冷暖,不愿意低声下气的求人。这其中的意思就是,周汝昌认为史湘云就是曹雪芹的妻子。  周汝昌认为史湘云之于贾宝玉,就像是正妻的身份,也就是玉麟才是一对有情人。在《红楼梦》中菊花诗的那一情节中,湘云和宝玉写的其实是爱情诗,史湘云的《对菊》“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唯有我知音”,这首诗在周汝昌看来是十二首诗的绝唱,是比林黛玉的好的,在诗中湘云是在称赞宝玉,这也是折射出曹雪芹的生活态度,即傲世尘世,不摧眉折腰。  而且周汝昌认为史湘云和贾宝玉在后四十回合应该是结为夫妻的,在黛玉死后,宝玉离家出走,宝玉回来后就和史湘云白头偕老了,所以周汝昌先生对于史湘云是非常喜爱的。
我有想过最后宝玉和湘云相遇并且一起生活。因为曹雪芹后来娶的就是一位风尘女子
周汝昌靠〈红楼梦〉混了一辈子,一会说贾宝玉就是曹雪芹,一会说脂砚斋就是曹雪芹老婆。他的胡说八道迷惑了不少读者。这种〈红楼梦〉专家有屁用?
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大旨谈情是大谬论。枉费作者苦心。
支持周汝昌和刘心武!
周汝昌是中国新派红学届的泰斗级别的人物,他一身都致力于红学的研究,所以他的学术观点一直是备受关注,尤其是他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品评,那么周汝昌是怎样评价王熙凤的呢?    周汝昌曾说《红楼梦》中的两大主角是贾宝玉和王熙凤,因为贾家的败落是内外夹击而造成的结果,王熙凤也是有一定责任的,她一直偷偷放高利贷、毒害尤二姐......可以说是做了不少有心机的事情。但是周汝昌认为王熙凤依然是当之无愧的“脂粉英雄”,因为她办事果断、胆大心细,在无比复杂的环境下苦苦支撑着那个将要倾倒的家族,那样的才能、那样的干练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所以在书中,王熙凤也是曹雪芹后半部分重点描写的对象,她与前半部分的贾宝玉可以称作是“双峰并举”。  周汝昌对王熙凤并没有像一些红学研究者持有贬低的态度,周汝昌认为有心机的要分为明哲保身和利己害人两种类型,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心机来评论王熙凤这个人,不能错评了王熙凤。王熙凤虽然心机多,但是多数情况下她都是为了明哲保身,并不是有意要加害别人,她是属于还有些良心的那种。比如《红楼梦》中,她疼惜邢蚰烟,而且非常爱惜丫鬟小红,对自己的贴身丫鬟平儿也是爱护有加,而且非常反对和厌恶赵姨娘,在大观园被抄检的时候,她也没有站在坏人的那边等等。所以周汝昌先生对于王熙凤是保持中立的态度的。  周汝昌认为史湘云之于贾宝玉,就像是正妻的身份,也就是玉麟才是一对有情人。在《红楼梦》中菊花诗的那一情节中,湘云和宝玉写的其实是爱情诗,史湘云的《对菊》“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唯有我知音”,这首诗在周汝昌看来是十二首诗的绝唱,是比林黛玉的好的,在诗中湘云是在称赞宝玉,这也是折射出曹雪芹的生活态度,即傲世尘世,不摧眉折腰。  而且周汝昌认为史湘云和贾宝玉在后四十回合应该是结为夫妻的,在黛玉死后,宝玉离家出走,宝玉回来后就和史湘云白头偕老了,所以周汝昌先生对于史湘云是非常喜爱的。  周汝昌曾说《红楼梦》里的人物中自己最喜欢的就是史湘云,因为史湘云既可爱又可贵,具有英豪阔大宽宏亮和非常宽容的性格,和林黛玉比起来,史湘云的真性情更是显露无疑。周汝昌在品评林黛玉的时候,林黛玉时有讽刺史湘云的地方,周汝昌先生认为林黛玉和史湘云比起来更是自私和冷漠。

【“红学痴儒”周汝昌,一卷《红楼》梦一生】 红楼梦真实结局很恐怖

  人物名片  周汝昌(1918.4.14-2012.5.31),中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书法家和诗人。历任四川大学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中国曹雪芹研究会荣誉会长等。从事曹雪芹及《红楼梦》研究60余载,是继胡适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他一生红学著作多种,《红楼梦新证》、《曹雪芹》、《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献芹集》等,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
  “一介书生总性呆,也缘奇事见微怀。” 一个人,一卷书,一辈子,其情也深,其人也真。周老一生淡泊名利,潜心学术,生活清贫,为人天真,就像老人对自己的评价那样:一个书生,一个孩子气的书生。
  1.结缘胡适,步入“研红”
  就读燕京大学时,周汝昌选择的是西语系。他的毕业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如果没有遇见胡适,或许他就会成为颇有建树的翻译家。
  1947年,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来的信,言及他看到胡适之新近的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提到敦诚、敦敏系曹雪芹生前挚友,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兴奋之下,他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很快,周汝昌去拜访胡适先生。让他意外的是,胡适居然慷慨地将珍贵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借与他拿走细看。
  在胡适的指导和影响下,1953年,周汝昌出版了自己历时5年的第一本红学专著《红楼梦新证》。这部40万言的著作,以丰富详备的内容及开创性,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三个月内再版三次,一时洛阳纸贵,周汝昌也由此奠定了在红学史上的地位。为此,胡适也倍感高兴与欣慰,1954年在给吴组缃的信中说道:“你在信里称赞周汝昌的书,我完全同意。此君乃是我的《红楼梦》考证的最后一个、而最努力最有成绩的徒弟。”
  ◇编辑提点:如果不是亲自尝试,或许我们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到底在哪里,自然也不会遇见之后的种种成功与惊喜。周老在红学上的建树,固然离不开他终其一生的努力,但如若没有兄长的那封信,没有胡适的指导与鼓励,或许也就没有了今天的“红学第一人”。所以,勇于尝试各种新鲜事物吧,因为或许就在尝试中,你会找到一生的目标与乐趣。
  ◇适用话题:把握机遇;勇于尝试;遇见美丽……
  2. 痴迷红学,孤独求索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曾发出如此的感慨,只是他不知道,对《红楼梦》痴迷的不仅他一人,了解“其中味”的也不止他一个。
  因痴迷《红楼梦》,老人的书斋就叫脂雪轩,那自然是脂砚斋和曹雪芹的合称。曹雪芹著红用了10年时间,周汝昌研红则用了近70年。他痴迷到什么程度?痴到不记得自己家人的生日,却对曹雪芹的生日、忌日记得一清二楚。几十年下来,老人著述等身,尤其是晚年,研究成果呈现井喷的态势。继《周汝昌红学精品集》之后,《红楼夺目红》5个月内连续7次印刷,创下学术书畅销的纪录。2004年出版的十卷本、500万字的《石头记会真》,是他和四哥周祜昌字字校订、56年才得以酬愿的心血结晶。
  成就的光环易被人记住,可光环背后的辛苦却鲜有人知。要知道,老人继1954年双耳失聪之后,1974年又因用眼过度导致左眼失明,右眼只有0.01的视力,只能靠两个高倍放大镜重叠一起方能看书写字。可以想见,能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要付出怎样的艰辛!
  老人是孤独的,没有一个专职的助手,只能靠儿女帮他记录、整理。为了帮助父亲,儿子周建临提前退休加入专事录音。每天上午听儿女读书报后,老人便开始以口述的方式延续自己的红学研究,九年前从中国艺术研究院退休后,中国红学会仅为他保留一个“顾问”的头衔,老人说:我一直都是单干。周汝昌谈及此倒是颇为大度。只是,偶尔仍是会流露出一丝的期待,“我需要助手啊。”
  ◇编辑提点:正如老人所言,痴方能执著,方能锲而不舍。周老先生对红学的这份痴迷和付出、敬业和专注实在令我们感到钦佩和感动。当下的我们拥有比周老便利和丰富千万倍的学习、学术条件与资源,却早已不再拥有周老那样的做稳冷板凳的踏实与坚持。
  ◇适用话题:拥有的和不再拥有的;坚持到底;痴的力量……
  3. 钟情传统,传播文化
  周汝昌不仅是个红学家,还是中华文化学家。他治学始以诗词理论、赏析和中外文翻译为主,后从事曹雪芹及《红楼梦》研究。他曾在著作中写道:“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节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老人酷爱曲艺、尤爱京剧,喜欢书法和作诗。就在今年的雅琴诗社的聚会上,他还当场吟诵诗歌,不知老之将至。
  为了将包括《红楼梦》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老人年逾90还被请上百家讲坛,他分析唐诗宋词的讲座至今还反复在央视播出。而在国外,老先生也曾讲学宣传,尤其是在美国的那次名为“罕见的文化小说——《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的演讲,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汇聚一堂,在他讲演结束时,主席多次提议他续讲,与会人士纷纷表示:太精彩了!
  老人就这样默默地为传统文化忙碌着,贡献着,2002年,他曾对采访的记者说:“我虽然84岁了,经历了大悲、大喜,但我很留恋人间事。我现在靠半只眼睛拼命干,就是因为我还有没做完的工作,我积累了几十年,不就是要把成果留给后人吗?”
  ◇编辑提点:在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热爱,什么才是真正的大爱。因为热爱,老人丝毫不求回报地做着别人不屑做的事情,自觉地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贡献着一己之力;因为大爱,老人在遭受**、言论攻击等“百般挫辱、诬陷、排挤”后仍无怨尤和悔意,这份赤子情怀,这种宽广胸怀,除了老人,还有谁能做到?
  ◇适用话题:赤子情深;爱的奉献;敬仰……
  4. 淡泊纯真,扶持后辈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五十多年来,老人就一直居住在北京的一套60平的小房子里。学者刘心武至今还记得他第一次去周老家的情形:“家里只有一些旧家具,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他的学术环境非常艰难。不像有的红学家,住着大宅院,他完全没有那些。”老人一生淡泊名利,虽然清贫,却乐在红楼梦的研究中。女儿周伦玲回忆说,周汝昌视红楼如生命,平时与人交谈,吟出红楼诗句,虽捻熟于心久矣,却仍会如孩子般,情不自禁鼓掌赞好,情真意切,令人动容。难怪刘心武这样评价:他是一个很天真的人,不接触社会,不善于经营人际关系,处事就像孩子。
  最令刘心武感动的还是老人对于他研究《红楼梦》的支持,“他对于所谓‘外行’、‘业余研究者’的包容和支持最让我难忘,是他用肩膀扛着,让我进入了红学研究领域。”这一点上,邓遂夫也十分敬佩和尊敬周老的为人,“先生对年轻人十分扶持、爱护。”
  在《红楼梦》里,周汝昌最喜欢史湘云,最佩服刘姥姥,他觉得湘云可爱,刘姥姥质朴,而他亦是这样一个单纯、朴实的人。据女儿周伦玲表示,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
  ◇编辑提点:周老之所以被人们尊称为“大师”和“泰斗”,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学术上造诣的深厚,更在于他性情的纯真和品质的高贵。人们常说,只有灵魂安放在高处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心底无限纯净,才能做到淡泊和低调。之于周老,我想是这样的。
  ◇适用话题:大师的魅力;有种品质叫高贵;洗涤心灵……

周汝昌:《红楼梦》是一部文化小说,提个问题,望大家回答

因为红楼梦中涵盖了几乎中国古代各种类型的文化,首先各种优秀的文学都被吸纳进去(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并不是简单地复制或者套用,更多地是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再创造,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读透红楼梦能让人的文学修养提高一大步;其次,详细描写清中叶中国社会生活的形态(上次皇族,中间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以及当时的风俗等,例如贵族们日常生活中喜欢玩的联诗或者射覆游戏;再次,其中涉及到的饮食(例如茄鲞)、瓷器等文物、中医养生,都可以另对此感兴趣的人好好研究一番;此外,其中提到参禅论佛(无立足境,是方干净)也发人深省。
====这是我一个红楼爱好者的浅见,仅供参考
我觉得可以算是文化大书!!
什么意思?
周汝昌先生曾有一部伟著,叫做《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在这本书里,周先生阐述了“《红楼梦》的性质何属的问题;《红楼梦》的核心何在的问题;《红楼梦》的整体何似的问题”,旨在把《红楼梦》放在中华民族传统的大坐标上去观察思变。梁归智先生评价说:“(《红楼梦与中华文化》)是矗立在那四个分支地基(指红学中的“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四大分支)上光芒四射的‘宝塔尖’”。周汝昌先生也在这部书的最后说道:“《红楼梦》一部书,综括融汇了中华文化的几大‘亮点’:德、才、智、慧、情、文、风、采……作者借此巨著表达了他对中华文化的思维方法:能分析、能综合……书之大旨,作者自谓是“谈情”,实质是追寻人类生命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什么样的生命生活最真、最善、最美”。这正是《红楼梦》是一部文化小说的根本原因。

周汝昌红楼梦考证失误的红学观点

◆《红楼梦》是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红楼梦的创作思想:  第一、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文化小说,实际上它记载了中华民族文化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境。读懂了《红楼梦》, 就能了解认识中国文化。  第二、以写妇女人材的屈辱、不幸、悲惨,来写中国人材的悲剧,甚至人类人材的大悲剧。可惜这样一部伟大作品, 硬是被狭隘地庸俗化为哥哥妹妹的爱情悲剧。◆《红楼梦》的主旨:大旨谈情(而非色空),具体就是:体贴,即孔子所说的“恕”,推己度人之义。◆《红楼》文化有三纲:曰玉、红、情。◆《红楼梦》的艺术手法,非仅仅是“形象塑造、心理刻画、描写逼真、分析细密”等西方文艺理论所言,更重要的是在于具有中华一切文学艺术的总特征:“传神写照、追魂摄魄”。◆《红楼梦》的结构章法:整部书所采用的是“大对称”的结构法,包涵了三次重要的元宵节与三次重要的中秋节,这是全书的六大关目。理解了它,又可发过来推考八十回以后的情节轮廓。◆《红楼梦》是了解中华文化的“总钥匙”。◆ 红学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红楼梦》文本的鉴赏、审美、批评不在红学范围内,若“红学”仅局限“小说文艺学”(特别是移植西方的一套) 必然是路子越走越窄,必须回到“学”———即中华文化之学上来,那才海阔天空,前程万里。◆ 红学是中华文化震动世界的三大高峰和三大显学之一。◆ 红学应定位于新国学。◆程伟元、高鹗所刊行的120回《红楼梦》,是有政治目的在内,程高本的后四十回是狗尾续貂,是对曹雪芹前八十回的主旨思想的弱化与歪曲。◆《红楼梦》原本108回,全书是12×9的大结构,以53、54回为分水岭。原书末有情榜,榜上108位女子,与《水浒传》的忠义榜相对应。◆ 曹家的败落与康雍乾年间的政治斗争有关。◆ 曹雪芹,满族正白旗包衣人。◆ 曹雪芹是一位奇人异才,是大诗人、画家、思想家、历史家的“聚合体”,也是是一位创教之人:情教。◆ 曹雪芹父亲曹頫,祖父曹宣,曹寅之子曹颙死后,曹頫过继给曹寅,继任江宁织造。◆ 曹雪芹,关内祖籍河北丰润,关外祖籍辽宁铁岭。◆ 曹雪芹卒于癸未年(乾隆二十八年)除夕,出生于雍正二年闰四月廿六。◆ 脂砚斋即是史湘云,畸笏叟是脂砚斋的化名。◆ 脂砚斋并非如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李卓吾等与原批点作品毫无瓜葛,而是一位与着《红楼梦》及作者极其密切关系的人,他对《红楼梦》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与贡献。◆《红楼梦》的主线:宝玉之经历、家亡、人散。◆《红楼梦》的主角:  一、从贾府衰落史上,贾宝玉男主角,王熙凤女主角。  二、从宝玉情途史上,贾宝玉男主角,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女主角。◆ 史湘云在八十回后,和宝玉结为夫妻。◆ 黛玉之逝,是在中秋之月夜,自沉于寒塘冷月之地。◆ 贾宝玉一生所亲厚、所依伴的《红楼梦》三部曲。  第一部是与黛玉的情缘,不幸她早亡(木石前盟)。  第二部是与宝钗的情缘,虽然成婚也没有白头偕老(“终身误”的金玉良姻)。  第三部是家亡人散之后,经历了千辛万苦,最后宝玉、湘云会和而白天偕老(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周汝昌周先生对87版的红楼梦是什么看法,对09年的呢?

87伪续是周岭编写的,完全违背前八十回和脂批,也不如程高本符合曹雪芹原意。周岭咨询过周汝昌先生的意见,因此周汝昌先生对87伪续是持肯定态度的。
87版的《红楼梦》是那几个红学家商量着编排的,里面顾问是有周汝昌的,也就是说87版里面或多或少有周先生的观点,只是大家都应该知道周先生的一些观点,尤其是关于黛玉所恋之人应为甄宝玉而不是贾宝玉一点上面是跟主流的观点有一些出入的,87版可以说是众多红学家讨论的之中折中的版本,可以说至少是没有脱离小说大致的走向的。
而新版的《红楼梦》完全是沿用了高鹗的伪续,跟周先生观点的出入之大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