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铢半两,汉四铢半两有收藏价值吗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0-31 14:25:20 浏览1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四铢半两的相关介绍

四铢半两直径2.5厘米上下,重2.2 ——2.8克,穿孔明显变小,按内郭分有郭半两与无郭半两两种,背平,半两钱虽为小篆,然笔画方折已显汉隶风韵。官铸有法钱,许民间铸四铢钱,吴王刘濞、大夫邓通等自铸四铢钱而成巨富。四铢半两因较顺应当时的国势民情,在汉初币制多变时铸行长达40年之久。

汉四铢有几种

根据历史记载,汉四铢有两种。
1. 汉文帝五年(前175年)铸的四铢半两,简称四铢钱,又称汉半两。其直径为2.4至2.6厘米,重2.2至2.8克,钱穿孔比较小,无内外廓,钱文制作比较规范。
2. 南朝宋的四铢钱是在六朝时期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时期铸行的。
建议您查询史料获取有关汉四铢钱更详细的信息。
汉四铢有两种。分别是:1、西汉币制。公元前175年(前元五年),汉文帝改铸四铢半两,简称四铢钱,又称汉半两。其直径为2.4至2.6厘米,重2.2至2.8克,钱穿孔比较小,无内外廓,钱文制作比较规范。四铢半两因顺应了当时的国势民情,一直被沿用了四十年。2、南朝宋币制。六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时期,反映在货币制度方面,表现为铸币较为混乱,货币种类繁多,新品层出不穷,四铢钱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铸行的。

四铢钱的解释

四铢钱的解释(1). 中国 古钱币名。亦省称“ 四铢 ”。 汉 币。《史记·平准书》:“至 孝文 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 半两 ’,令民纵得自铸钱。” (2). 中国 古钱币名。亦省称“ 四铢 ”。 南朝 宋 币。《宋书·文帝纪》:“﹝ 元嘉 七年 十月 ﹞戊午,立钱署,铸四铢钱。”《南史·颜竣传》:“ 元嘉 中铸四铢钱……及 孝武 即位,又铸 孝建 四铢。” 参见 “ 半两 ”。 词语分解 四的解释 四 ì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 四方 。四边。四序(即“四季”)。四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四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四 君子

汉四铢半两有收藏价值吗

没有收藏价值。因为汉四铢半两刘恒下令这种钱币可以由民间制造,许多人也因此发家致富。可是制造出来的货币品相一般,制作工艺较为粗糙,所以汉四铢半两没有收藏价值。收藏,本义为收集保藏、保存的意思。收藏又分为国家收藏和民间收藏,国家的收藏品保存在博物馆中。

汉朝的货币

西汉时期的货币
三铢钱:中国货币史上流通时间最短的货币。铸于汉武帝建元元年上有“三铢”二字故名。三铢钱重8铢,铢字金旁从王,背无轮廓。三铢钱刚铸一年,武帝又令停铸三铢,改铸五铢,钱背增加了轮廓,重5铢。
四铢钱:又称汉半两。其直径为2.4-2.6厘米,重2.2-2.8克,钱穿孔比较小,无内外廓,钱文制作比较规范。四铢半两因顺应了当时的国势民情,一直被沿用了四十年。
五铢钱: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均有过铸造,历时长达739年,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长寿钱。
皮币:武帝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发行皮币,用宫苑中的白鹿皮制成。
白金币:亦称白金三品”。西汉的银锡合金币。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铸造。当时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獒如龟,故用为白金币花纹。
东汉时期的货币
铁钱:公元30年,公孙述在四川铸造铁钱,历史上第一次用铁作币材。
五铢钱:公元40年,光武帝从马援建议恢复五铢钱。
扩展资料:
汉初铸造的铜币比较轻,重三株,后来越来越轻。文帝时期,三铢钱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于是文帝下令使用四株钱,重四分之一两,可是币值标的却是半两。汉朝的货币危机其实源自于朝廷放任民间私自铸钱的政策,原本意欲加速货币流通,好改善财政收入。
可是这项政策的弊端远远超过利处,钱本来用铜铸造,但铸币者掺杂了价值低的铅和铁之类的金属,货币渐渐的贬值,民间的经济逐渐紊乱。许多人趁此机会铸造货币发财,如文帝的宠臣邓通依靠铸铜币家产超过王侯。
另外诸侯们都开挖矿山铸造铜币,吴王刘濞凭借铜矿铸币富比天子,他也因此有发动“七王之乱”的底气。汉武帝由于对匈奴的连年征战耗资巨大,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也逐渐用完,财政危机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从建元年间开始,武帝开始对货币动手,期间把四株钱改成三铢钱,后来又改回来。来回一改相当于没变,问题自然没解决。元狩四年,一次规模较大的货币改革出现。汉朝发行了白鹿币和白金货币。下令严令禁止民间私自铸造钱币,违者死罪。
元狩五年,武帝下令铸造五铢钱,铸币技术上也有了改进,有效防止私铸造货币的发生。此后经历一些探索之后武帝决定一劳永逸的解决,下令严禁各个诸侯国私自铸造货币,把货币铸造权收归中央政府所有,此项政策一直沿用至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铢钱

铜钱只有2个字,请告诉我类型,年代,价格走向。谢了只有2个字,可能是北宋

这是一枚秦半两钱
秦半两钱,形制为圆形方孔,重12铢(我国古代规定1两为24铢),有钱文曰“半两”。“半两”二字分列方好(即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两”。战国末期,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初行钱”,即指秦国开始由王室铸造货币的流行,标明秦国王室专铸货币制度的确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战国时期流通的刀、布、郢爰和贝币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货值不一的庞杂混乱的六国货币,把秦统一货币的政策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西汉初年所铸的钱,虽陆续减轻重量,仍称“半两”。如吕后二年(前186)减为八铢,文帝五年(前175)减为四铢,民间私铸的半两,有轻不足一铢的,因其轻薄如榆荚,故称“榆荚半两”。汉武帝初铸三铢钱,元狩五年(前118)废除半两钱,始铸五铢钱。
您的这一个钱币,是典型的汉代的四铢半两,是大开门的老的,常见版式
市场上一般在20元左右;跟一组我的藏品,比较看看。

古者皮币,诸侯以聘享。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今半两钱法重四铢,而奸或盗摩钱裏取鎔,

这段文言文出自《史记-平准书》意思是:古时候有皮币,诸侯聘享时使用。金有三等,黄金是上等,白金为中等,赤金为下等。如今的半两钱法定重量是四铢,而奸盗人等摩钱里以取铜屑,钱更轻薄而物价更贵,远方用钱很不方便。于是以白鹿皮一尺见方,饰以绣文,制成皮币,值四十万钱,规定王候宗室来朝觐聘享,玉壁都必须以皮币衬垫进献,然后礼仪得行。

中国古代历史上刘邦统一了中国用的什么钱币?

半两钱也被称为榆荚半两或者是荚钱,这种钱币的重量是2.1克,即三铢,是秦半两的四分之一
毫无疑问用的是五铢钱。
铁钱是中国古代以铁铸成的钱币。由于铁的价值小,所以铁钱的铸造,意味着货币的贬值。
中国铁钱的铸造始于汉代。而最早的铁铸钱,有人认为是西汉末年,公孙述在四川称帝时(公元25年-36年)铸造的铁五铢。但据1956年衡阳出土的“西汉小半两”铁钱和1960年从长沙古墓中出土的“面文篆书半两,方孔无廓与有廓两种形制的铁钱,轻重与汉武帝四铢半两相近”。这种铸于西汉早期的铁钱才应是我国最早的铁铸钱。按年代推算,距今已有2000多年!
铁钱是中国古代以铁铸成的钱币。由于铁的价值小,所以铁钱的铸造,意味着货币的贬值。
中国铁钱的铸造始于汉代。而最早的铁铸钱,有人认为是西汉末年,公孙述在四川称帝时(公元25年-36年)铸造的铁五铢。但据1956年衡阳出土的“西汉小半两”铁钱和1960年从长沙古墓中出土的“面文篆书半两,方孔无廓与有廓两种形制的铁钱,轻重与汉武帝四铢半两相近”。这种铸于西汉早期的铁钱才应是我国最早的铁铸钱。按年代推算,距今已有2000多年!
公孙述
西汉成立初年,汉太祖刘邦并未改变货币制度,一直沿袭秦朝,使用半两钱,而直到汉武帝确定五铢钱为止,当时的钱币依然和之前一样,因而也被称为半两钱,为西汉半两。西汉半两前后共铸造了五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改变:
西汉半两
第一次:汉太祖刘邦时期的半两钱也被称为榆荚半两或者是荚钱,这种钱币的重量是2.1克,即三铢,是秦半两的四分之一。实际上,民间私自铸造的半两钱都达不到三铢,因而到了汉惠帝时候,已经明令禁止民间私自铸造钱币。
西汉半两
西汉半两
第二次:吕后时期吕后时期的西汉半两重量是八铢和五分。据史料记载,吕太后亲证之后,觉得钱币太重,行走携带不便,钱币重量太轻,又容易折损,因而在高后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86年的时候,铸造了八铢半两钱。这种钱主要是减重,其特点是体大肉薄,而且背面没有文字。此时西汉半两的书体扁平,有隶书的趋向,钱币的直径是2.8厘米到3.2厘米之间,重量在4.8克到5.5克之间,是西汉半两中最大的。其制作非常工整,而且此钱流通不久,就被很多商人私自熔化,改成小的荚钱牟利。六年之后,高后不得不停止铸造,改成五分钱,重量只有2.4铢,为秦半两的五分之一。
西汉半两
第三次:汉文帝时期。公园前175年,汉文帝下令铸造了四铢半两,也被称为四铢钱,其直径为2.4厘米到2.6厘米,重量是2.2克到2.8克,穿孔很小,没有外廓,制作工艺比较规范。汉文字铸行四铢半两钱顺应了当时的国势民情需要,因而之后的三四十年里一直没有改变,百姓也得到了一定的安稳。
西汉小半两
第四次:景帝时期。在七国之乱被平定之后,汉景帝就下令削减诸侯王国官吏等措施,把行政大权归拢中央。公元前144年,下令禁止民间私自铸造货币,同时只准许郡国铸币。而郡国都是由中央统一管理的,因而此时的西汉初步掌握了铸币权。
西汉半两
第五次:到汉武帝时期,刘彻推行了五铢钱,此时的钱币无论是重量还是大小,都极为规范,因此也被称为半两钱。而从汉太祖时期到汉武帝时期,所铸行的钱币都被称为半两钱,因而统称西汉半两,受收藏人士追捧。
西汉半两
西汉半两
南北朝梁武帝普通五年(公元524年)又铸“铁五铢”(梁铁五铢),重五铢(二钱),体形体略小,背纹四出,是我国首次大批量铸造的铁钱,因而使当时的物价飞涨。
铁五铢

半两钱是那个朝代的?

俗话说"乱世黄金,盛世收藏",沉寂多年的收藏热随着改革开发而逐渐火爆起来,中国从1949年建国到现在已经70年了,中国已经从一个一穷二白,积弱积贫的国家进入到国富民强的太平盛世了。收藏已经是遍地开花。小编喜欢历史,也喜欢收藏。说一说古代钱币背后的历史。今天说一说秦半两。
中国古代钱币背后的历史——秦半两
秦半两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对天下权利重新分配。分封各地诸侯。周朝800年,这个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仅仅过了不到300年时间,被西部少数民族犬戎所灭,随着周平王迁都洛阳,周天子实力衰微,各诸侯国实行变法图强,各地诸侯你方唱罢我登场,军阀割据,诸侯争霸,天下分崩离析。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各国经济文化不同,造成百家争鸣,大放异彩。钱币也大放异彩,形状不一。流行于中国东北部像燕,赵,齐的刀币;流行于南方楚国的蚁鼻钱,流行于中部韩赵魏三晋之地的布币,流行于西部秦国的环形币等等,各国几乎都有各国的货币。
中国古代钱币背后的历史——秦半两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钱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统一了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繁多复杂的六国旧钱,改币制为二等:黄金为上币,以镒(有十六两、二十两、二十四两三说)为单位,供巨额支付,如帝王赏赐、贵族间馈赠等之用;圆形方孔的铜币为下币,承统一前秦的币制,文曰“半两”(重十二铢),供日常交易用,禁民私铸。秦汉一两合今约十六克,半两约八克。
从此这种外圆内方的孔方兄在以后的2000多年里基本没变。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和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都有关于秦半两的记载,其中《汉书.食货志》“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臧,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
秦汉时期,1斤16两,1斤相当于258.24克,1两等于16.14克。那么半两就是8.07克,秦半两重量也不一.
中国古代钱币背后的历史——秦半两
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嬴政,这个少年在赵国当人质,13岁少年登基,在位37年,除吕不韦、杀嫪毐人,杀伐果断,在38岁时灭东方六国,统一中国,经过多年政治历练才智和精力日渐成熟,他风格独特,在丞相李斯辅佐下锐意改革。
你想秦始皇统一中国,基本上奠定了中国以后2000多年的版图。东起辽东、西抵高原、南据岭南、北达阴山,近2000多人口的东方大国,经济往来都使用秦半两。人们方便多了。
钱文半两为秦朝丞相李斯所书,钱文高挺,多小篆而兼大篆,朴拙而深厚,豪放而俊逸。秦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为小篆,李斯为中国书法第一人。
从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前336年)起算,到秦灭亡(前206年),秦半两钱的生产共延续了130年。
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铸五铢钱后,半两钱遂正式废罢,但这种外圆内方的孔方兄在以后的2000多年里基本没变。直至清末。
 半两钱
  形制为圆形方孔,重 12 铢(我国古代规定 1 两为 24铢),有钱文曰“半两”。“半两”二字分列方好(即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两”。战国末期,秦惠文王二年(前 336)“初行钱”,即指秦国开始由王室铸造货币的流行,标明秦国王室专铸货币制度的确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战国时期流通的刀、布、郢爰和贝币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货值不一的庞杂混乱的六国货币,把秦统一货币的政策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西汉初年所铸的钱,虽陆续减轻重量,仍称“半两”。如吕后二年(前 186)减为八铢,文帝五年(前 175)减为四铢,民间私铸的半两,有轻不足一铢的,因其轻薄如榆荚,故称“榆荚半两”。汉武帝初铸三铢钱,元狩五年(前 118)废除半两钱,始铸五铢钱。
“半两钱币最早出现在秦惠文王二年(战国),汉武帝援元狩五年半两钱停止铸造。半两钱币经历了战国、秦朝、汉朝,历时218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革钱币制度,将秦国原有的外圆内方的半两钱推行于天下。钱币以重量为名称的方法,一直延续至唐朝初期。而方孔圆钱的货币制度沿袭了两千年,直至民国初年才被无孔机制铜币取代”
因每枚重量为当时的半两(十二铢)而得名。在此之前,战国时各国发行有刀、布、贝等货币,种类杂乱,不便流通。秦始皇废除各国货币,发行半两钱统一货币,是巩固国家统一的一项重要举措。汉初所铸的钱虽重量逐渐减轻,但仍称为半两钱。
“半两”大都是秦朝的,汉朝也有。
半两钱的版式那么多,我们要怎样才能区分先秦半两、秦半两和汉半两呢?今天星哥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半两钱
先秦半两
先秦半两:铸法原始、古朴,幕面不甚平整,背面或有铜渍,铸口宽大而不修平,有上下左右流口;外形不圆,厚薄不均,方孔不方,有的甚至作圆孔;钱径较大,钱体较厚;面文“半两”二字,大小不一,“半”字下横与“两”字上横较短,“两”字常见“长人两”。
秦半两
秦半两:是指秦统一中国后全国流通的钱币。铸期为公元前221年——前206年。据传秦半两钱文出自丞相李斯之手,玉箸体篆书、气韵飞动、纤细有力、十分潇洒。 汉半两与秦半两基本上是一脉相承,但是在秦半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区别是客观存在的。相比较而言:秦半两粗放原始,汉半两秀气精致;秦半两厚实不圆,汉半两平整成园;秦半两字体洒脱,汉半两字体规正;等等。只要细心品味,还可以找出许多区别。
秦半两
下面,我们具体地来看秦半两和汉半两的辨别要点:
秦半两标准程度不高,钱肉或厚或薄,或大或小,总体上讲,要比汉半两为厚实,边缘铸口茬多不磨栩,钱体欠圆,穿不方者亦属常见,是比较粗糙的钱币。
秦半两书体用小篆,笔划宽长,方中有圆,文字较高挺;“半”字下横与“两”字上横较短,“两”字除“长人两”外,更多的是“短人两”。后期形小穿广的秦半两中,还出现“连山两”。
目前已经认定的秦半两类型有:原始型(战国中期)、大型、大篆文、小篆文、大字、小字、传形、有郭半两、小型灯笼半两、小型(秦后期)、以及在字体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类型。
汉半两主要有:榆荚半两(秦末至西汉初期,约汉王刘邦元年,前206年,钱体轻薄,重三铢上下----秦汉1铢约合现在的0.7克,形同榆荚)、八铢半两(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仿秦半两书体,略浅,重八铢)、五分钱(吕后六年,前182年,薄小,孔大,重只为秦半两的五分之一)、大半两(西汉早期,字文平整)、四铢半两(汉文帝五年,前175年,钱文平正,重四铢)、有郭半两(建元五年,前136年,新铸的四铢半两,有外郭,亦有内外郭的,也有称三分钱)、铁半两(西汉早期,湖南一带,钱体如四铢半两)、特大型(镇库大钱或开炉大钱)。
汉半两
榆荚半两
榆荚半两:版式复杂,大小亦相差悬殊。大的钱径有至20毫米以上者,重2克左右约合当时三铢;小的径不足10毫米,重仅零点几克,不及汉制1铢。
较厚重的荚钱,多为一个镏口,较宽。钱文“半”字下横与“两”字上横较长,笔法随意,字形方中透圆,少数的似四铢半两写法,字形略长;两字多为“双人两”和“连山两”,“十字两”所占比例较少。这种钱大多数为民间私铸,残存较多秦钱气息,表明为汉初铸。
八铢半两
八铢半两:笔划直角方折,字形结构疏郎;钱文平坦,字口极浅。大多“半”字二横划等长,有的“半”字下横两端上翘;有的“半”字写法有宽阔方正和狭长,上宽而下窄两种;“两”字有“长人两”、“短人两”两种,其“两”字上横笔多短而偏向内侧,下都呈一个不封口的正方形。
从制作工艺上看,比秦半两平素轻薄,皆无内外郭。大样薄肉,钱径在27—31毫米之间,重量多在3.5—5.5克之间;轮郭齐整,穿孔周正,镏口有二至四个不等,且较窄,不磨栩。
八铢半两
五分钱
五分钱:五分意为半两(十二铢)的五分之一,约为1.5—2克之间。形制规整,穿孔较大(11—12毫米);镏口多为两个,或居上下,或处上下斜侧对应位置。
文字狭长细峻,小篆书,“两”字多为“十字两”。
有少数五分钱,肉分高低两层,钱文半在高处,半在低处,术语称“蛇目半两”。
蛇目半两
四铢半两
四铢半两:是官民同铸的钱币,一般早期铸造的“半两”钱比晚期铸造的钱为重。根据陕西省博物馆贮藏的秦“半两”和汉“半两”测定,真数据为:秦的十二铢“半两”钱,平均重量为8.16克;汉吕后的八铢“半两”钱,平均为5.44克;汉文帝的四铢“半两”钱,平均重2.27克;武帝的四铢“半两”钱,平均为2.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