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釉里红瓷器始于哪个朝代
- 2、釉里红的最大特点是
- 3、釉里红瓷器为什么珍贵?
- 4、什么叫釉里红
- 5、釉里红瓷器怎么鉴定
- 6、釉里红瓷器上的绿胎斑是怎么回事
- 7、釉里红指的是什么瓷器?
- 8、元青花釉里红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该如何制造,有何文化特点?
- 9、请问釉里红瓷器会不会褪色
- 10、釉里红有什么特点?
釉里红瓷器始于哪个朝代
釉里红瓷器始于这一工艺始于元代。明代达到成熟阶段,清代以后,更有所发展。釉里红是元代江西景德镇创烧的一种釉下彩绘。釉里红即釉下的红色。它以氧化铜在瓷坯上绘画图案,然后施透明釉,高温还原焰烧成。
青花釉里红是瓷器釉下彩品种之一,青花是一种高温釉下彩装饰,以金属钴为着色剂,罩透明釉高温烧成便呈美丽的蓝色。而釉里红也是一种高温釉下彩装饰,以金属铜为呈色剂,装饰和烧成工艺和青花一样。这种将青花、釉里红两色同施于一器的装饰方法便称为青花釉里红。
釉里红的最大特点是
釉里红的最大特点是烧制难度大,成品率极低。
资料扩展:
釉里红,瓷器釉下彩装饰手法之一,创烧于元代景德镇。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00℃左右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
主要使用釉里红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即釉里红瓷,也常简称为釉里红。釉里红系用铜红料在瓷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中一次烧成。其红色用铜红料在釉下,故属釉下彩。
瓷器烧造时需要一种环境,专业术语叫“气氛”,瓷器都是在某种气氛中烧成的。一般来说气氛就是两种:一种是氧化,一种是还原。简单来说,就是炉子开着火门,有充分的氧气进去,就叫氧化气氛。
而关着窑门,闷着火,就称为还原气氛。釉里红是以铜为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简单说它是闷着火烧成的。
温度稍高点,或者稍低一点,它立刻就会失败,温度如果一低,颜色就会变黑,非常不好看。温度如果一高,颜色就飞了,没了。
温度高低之间允许的差额大概在十度。在古代,这一点温差是非常难控制的,只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窑工,才能看出来。
釉里红瓷器为什么珍贵?
因为釉里红瓷器稀少,物以稀为贵。
釉里红是到元代才出现的一个瓷器新品种,其原理是用红铜料在瓷胎上绘画纹饰,并饰以透明釉,经过高温还原焰气氛烧制,釉下就会呈现出红色花纹。成品的釉里红瓷器给人一种非常惊艳的感觉。
青花釉里红
青花釉里红是瓷器釉下彩品种之一,青花是一种高温釉下彩装饰,以金属钴为着色剂,罩透明釉高温烧成便呈美丽的蓝色。
而釉里红也是一种高温釉下彩装饰,以金属铜为呈色剂,装饰和烧成工艺和青花一样。这种将青花、釉里红两色同施于一器的装饰方法便称为青花釉里红。
什么叫釉里红
分下列四招: 一、器型:和同时期的青花相比,元代釉里红瓷器种类比青花少得多,而所见器型都是至正型青花造型,有罐、瓶、壶、高足转杯等。元代釉里红有两种类型:一为大气古朴的器物,直口圆肩,鼓腹下斜收,近底外扬,浅圈足;另一为外销瓷,器型较小,有圆罐、方罐、瓜棱罐。 二、胎体:元釉里红和元青花一样,瓷质坚实厚重、致密,大件作品呈灰白色,小件胎白度高,接胎痕明显,修胎不太规整,胎体略显粗糙,常见一些或大或小的黑褐色砂粒,足底中心部位有小乳钉状钮,为器物平添了几分古意。 三、釉色:元代釉里红为两种,一为淡青白色或灰白色,釉面平整,釉色莹润光洁,有玻璃质感,成色鲜艳,纹饰清晰。二为成色不稳,显现浅红、深红夹杂灰色,花纹晕散飞红。这是当时对铜彩料的烧成气温不能有效控制所致。 四、纹饰:元釉里红绘法有三种:线绘、拔白、涂绘。元早期采用涂抹方法,或在胎上刻画纹饰后再做填红,形成红底白花;或在刻画的纹饰上填红,形成白底红花。纹饰题材丰富,有植物、动物和人物故事等。元后期作品多为线描纹饰釉里红,技法单一,勾勒加简单点染。
(1)釉里红,又名“釉下红”,起源于宋代钩窑的紫红斑釉。
(2)釉里红是指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纹饰的瓷器。
(3)以元代的釉里红制作工艺为基础,明宣德和清康熙、雍正时期的釉里红瓷器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历史上颇负盛名。
(4)它可单独装饰,也可把青、红色料结合使用(青花釉里红),釉里红呈色稳定敦厚,在我国传统习惯上,常以这种色彩象征吉祥康乐和繁荣昌盛,是别有特色的传统艺术。
(5)釉里红瓷和青花瓷一样,是景德镇元代陶工的杰出创造。
有人将釉里红称为瓷器中的贵族,然而,它的出世、经历以及自身的气质和价值,更像是一位在江湖上留下诸多传说的侠者,既是旷世奇珍,又有着几经隐退和重出江湖的曲折。
一、什么是釉里红?
所谓的釉里红是指以铜红料在胎上装点或绘画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焰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纹样的瓷器。
釉里红对窑中气氛要求严格,铜非得在还原焰气氛中才能呈现出红色。烧制温度稍微高一点红色就烧没了,温度稍微低一点,红色就偏黑,都为失败品,在1300度的高温里,允许的温度差只有10度,也就是连1%的差池都不允许。如今有温度计非常容易控制温度,但在古代,窑工们只能用肉眼去观察掌握这10度的温差,这1%的温差就决定了釉里红的生死,因此釉里红的成品率非常低,烧造成本极高,价格昂贵,这也是断烧的原因。
二、釉里红的发展历史
釉里红的烧造始于元代,兴于明初,成熟于永宣,精于清初。
釉里红创烧于元代,它与青花几乎是同一时期产生甚至更早。
盛行于明朝初期洪武年间,这个时期的釉里红明显多于青花。洪武釉里红多的原因:红色代表正统;红色代表南方的颜色(朱元璋发迹在南方);朱元璋的朱指红色;洪武的洪跟红谐音;朱元璋历史上参加的是红巾军。因此我们今天能看到洪武时期的釉里红反而多于青花。
明初洪武以后紧跟着就是永乐、宣德,也就是”仁宣盛世”,洪武尚红的风气直接影响到永乐、宣德,到宣德时期釉里红的烧造就变得游刃有余了。
宣德以后进入了陶瓷的黑暗期,釉里红在宣德以后突然就销声匿迹了,大约停烧了200年的时间。
到了清康熙时期,沉寂多年的釉里红又重出江湖,康熙时期国力明显增强,康熙早期的釉里红常常泛黑(温度不敢过高,在釉里红过高温的无色与过低温的泛黑之间,大多选择低温)。
清雍正时期,雍正对瓷器的要求导致釉里红装饰画得非常精细,轻描淡写,笔道非常细,不晕散。
乾隆初期釉里红的地位非常高。乾隆对瓷器非常重视,但到乾隆后期釉里红就没有得到重视,它就没有突破,随着乾隆盛世的结束,釉里红的黄金时代也结束了。
清晚时期,咸丰一朝曾经烧过一些釉里红,画得更加细弱,之后就没有再烧造了。
釉里红在清代衰败的原因:其它彩瓷品种的出现,尤其粉彩的出现对釉里红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其它红釉非常多(康熙时期的郎红釉、豇豆红;雍正时期的霁红;乾隆时期的珊瑚红、矾红);釉里红尽管工艺成熟,烧造难度依然大,成本依旧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釉里红的收藏价值
釉里红的存量少、身价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烧造难度大,废品率高,在过去的收藏中,釉里红的价格远远高于青花,一直是青花的10倍,2004年美国旧金山有一家拍卖行拍卖了一只洪武年间的大盘(直径48公分),当时成交价为570万美金,创下了当时的世界纪录。
釉里红,这种稀少的瓷器品种以其卓然大气的风范,成为瓷器收藏中真正的贵族!有一种藏而不露的美!与青花搭配装饰后的“青花釉里红”,更加迎来了釉里红的春天,相较于青花的淡雅、釉里红的热烈,青花釉里红则兼具二者之美,形成青红相间、冷暖相对,是素雅与艳丽的和谐统一,形成了高雅而又朴实的艺术风格。
好茶,岂止于茶
茶好器不对,是暴殄天物
茶遇好器,妙不可言
我是佳逸茶具茶小逸
只做好茶具,让喝茶更快乐
釉里红瓷器怎么鉴定
鉴定方法:
1、洪武釉里红瓷器主要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多数是清官旧藏之物,以尺寸超过30厘米的大盘子居多,口沿分为两种,一种是圆的,另一种是菱花形的。釉里红呈色多数灰暗,有些甚至容易与青花混淆,需要仔细观察纹饰线条中的细部显露出的红斑,方能将二者准确的区分。
这种盘子在造型和花纹装饰方面与元代瓷器没有区别,唯底足修饰与元代有微小差距,元代底足看似粗糙,但是用手摸的感觉不扎手,洪武的底足则感觉扎手。
2、看釉里红陶瓷的釉质
看釉里红陶瓷釉质的粗细、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比如旧瓷常有“莹光”或“酥光”一类的光泽,新瓷则多有“火光”,虽然很多仿古陶瓷经过加工处理后,也能看见“火光”,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自然的光泽。
扩展资料:
釉里红瓷器特点:
1、明代釉里红碗型
洪武釉里红碗有直径40厘米的大碗和直径20厘米的中碗两类。
直口大碗直口,深壁,矮圈足。釉底或底足露胎,砂底有火石红,涂姜黄色或赭色护胎汁,胎体厚重。碗心饰折枝花卉纹,碗心外饰一圈回纹,内外壁绘缠枝花卉纹,常见有莲、菊、牡丹三种。
内外沿有灵芝、卷叶、海浪及莲、菊纹等几种边饰,外腹一周16瓣仰莲纹,圈足回纹。口径40~42厘米不等。这种大碗另有青花者,是洪武官窑特有造型。青花大碗见赏赐或外销,釉里红大碗唯在宫内使用。
撇口大碗撇口,深弧壁,圈足,足底露胎,胎质洁白细腻,釉里红呈色较灰。内壁白釉,碗心饰折枝菊或折枝牡丹纹,外壁饰缠枝牡丹或缠枝莲纹。另有红地白花装饰。口径38厘米左右。为洪武晚期产品。
中碗直口或侈口窄唇,深壁,矮圈足,胎骨厚重,足底部分露胎,有些釉面布满冰裂纹,呈色大多红艳,有晕散。口沿内外及圈足绘回纹,内外壁及碗心绘菊花纹或牡丹纹。口径20厘米左右。
2、明代釉里红胎釉
洪武釉里红器有釉面白腴光润,色彩鲜艳,也有釉面干涩开片者,这是窑温不足所致。洪武胎体多坚实厚重,底部多为涩胎无釉,泛火石红,这是胎土淘洗不精,金属杂质自然泛出所致,烧成后,器底显得有涂施浆泥的抹刷条痕,或呈现红白相间的斑片。
洪武釉里红瓷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元代特征,红色晕散,不太鲜艳,在多数情况下由于烧制技术的限制,多呈较淡或偏灰的色泽,个别器物上还有飞红的现象,称之为釉里黑或釉里褐。
3、明代釉里红纹饰
从装饰方法来看,洪武釉里红采用了白地红花和红地白花两种工艺,基本上是对元代青花工艺的承袭,其中红地白花的工艺在洪武以后很少见到,永乐、宣德时改用红地剔花的方法替代。各种纹饰不同于元代层次繁密。元代扁菊花纹仍然较多运用,少见人物故事,动物纹饰。
4、明代釉里红绘画笔法
釉里红性能特殊,线描技巧难以驾驭,洪武釉里红有两种主要笔法,一种为单笔勾勒,如卷草纹、变体莲瓣纹、花卉的枝叶、花瓣等都用粗细不一的线条单笔勾勒,犹如中国画的没骨画法。用这种笔法的釉里红呈色大多红艳,釉层肥厚、乳白。
另一种是双钩填色,双钩线条有粗细变化,填色有浓淡深浅。用这种笔法的釉里红呈色大多灰暗,釉层白或白中含青灰。
5、明代釉里红纹饰题材
洪武釉里红的装饰纹样和同期青花基本相同,只是受到釉料性能限制,画法稍简,如牡丹花的花瓣外勾勒一圈细线留白,青花在留白处再染淡青色,釉里红则没有这道工序。
洪武釉里红装饰纹样以四季花卉纹为主,主要有牡丹、菊花、莲花和茶花,另外松竹梅也较多使用。辅助纹有卷草纹、回纹、灵芝纹、蕉叶纹、变体莲瓣纹、海水纹等。其纹饰的时代特征基本同青花,两者可相互参照断代。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明洪武釉里红研究
人民网-元代及明洪武釉里红瓷器的鉴定
釉里红瓷器上的绿胎斑是怎么回事
釉里红,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5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因为含铜元素,经过长时间的氧化,产生绿胎斑正常。
釉里红主要是靠铜元素或铁元素产生红色,当环境中氧含量有变化时,这两种元素就会产生绿色
釉里红瓷器上的绿胎斑是由铜元素在高温下与氧气反应产生一种具有绿色光泽的氧化铜化合物形成的。这种化合物会在釉面的红色部分和白色部分的交界处发生聚集和晶化,形成一种绿色的环带状图案,即绿斑。绿斑的形成机理比较复杂,与釉料的成分、还原气氛、烧成温度、烧成时间等因素都有关系。
釉里红指的是什么瓷器?
釉里红是指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工人的重大发明,它与青花工序大体相同,同为釉下彩。
元青花釉里红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该如何制造,有何文化特点?
怎么鉴定元青花和认识它的特征?其实很简单,你要见过六七百年前的,真正的元代青花釉里红,这都不是事儿。可是据我所知,全世界公开的国内外博物馆所藏,元青花釉里红整器,加一块也就四五件也,剩下的两三件只收藏在我手里。全世界大拍卖会,从来也都没有拍过一件,元代青花釉里红宝瓷。在民间至今就没有公开发现,其它的真品出现过。但它的后仿品们,发现不下几十万件了?直到现在还在仿烧,你要多少给你生产多少。以下这几位藏友照片展现的,无疑都是低仿品,说明大家的鉴赏力还需要提高磨励。
此瓶其实很干净,但是我为了卫生,也用水来洗过它,但怎么水泡,底下粘的大焦黄色沁土也稳丝不掉?这是仿品们做达不到的。 但底上面有元代瓷器底部都专有的,白色粘釉痕和旋刀痕。所以这个底是标准的,可做元代瓷器的,底部标本品像依据太棒了!这个梅瓶的根底立面上,还有脱釉的现象。这也是鉴定元青花釉里红,真品特征的证据之一,因为我们看元代的立件瓶类也好,都有这个失釉的特征。连湖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明代郢靖王梁庄王墓出土的元青花梅上,在跟我这个梅瓶同样的位置上,都有这个一样的脱失釉痕的时代特征。
这个龙瓶上边的青花是用,元朝当时进口的苏麻离青一等头青的,宝石蓝钴料绘制。我还放上了几张微观局部放大的照片,你们可以看它的细部的晕散过渡,潇洒流动自然痕迹,这一点仿品的青花做不到。头青就是含铁锡质和其他杂质极少,所以呈现叫宝石蓝或者称紫罗兰色。但往后过一百年,到明朝宣德时,走海路郑和带回来的苏渤泥青,就是较次一等了,钴蓝太少了,铁锡离子杂质多了。所以说那时的宣德青花,蓝色少了,黑杂色多了,而且很容易产生铁锡的吃胎痕斑。这梅瓶太厉害了,可能是有人这辈子是头一次近微观地见到,真迹的大名鼎鼎的元代苏麻离青头青吧!
只有到清代康熙,雍正时才复烧成功。因当时成本也高,并没有普及。等到了清朝晚期道光以后,因为西洋技术的化学彩料被卖引入中国,用化学彩料烧制釉里红成本特别低,而且材料无限的供给。这时就大面积的普及开了,老百姓民间收藏的釉里红瓷,可以说成堆成架的,并不稀罕了。但他们的缺点就是色不正,显得特别含混,要不就刺目看着不舒服,也没有颜色的飞红啊层次过渡啊,最重要的是没有用天然彩料,釉里红烧制的,里边形成的铜离子杂质的斑点痕迹。就像我这个龙瓶釉里红,你看铜杂斑痕特别明显。到现当代,有人仿故意往里大加铜粉末,但也出不了六七百年前的,釉里铜红自然的瘢痕,反而弄巧成拙仿不成。
出现的时间是在元代早期,一定要注意成色,一定要注意抛光,一定要通过高温的方式冶炼,这种东西的艺术价值特别高,然后文理清楚,色泽特别棒。
元青花釉里红是唐朝的时候出现了,制作手法非常的复杂,对温度要求特别高,主要的化学成分是氧化铜,青花釉里红在烧制的过程当中,对于温度把控非常的严格,将锰和钴这两种材料需要制作在一起烧出颜色,是在元朝复兴的,也是制作工艺上的一个工艺转折。
釉里红是唐代出现的,元代复兴的,它的制作手法非常复杂,对于温度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是在工艺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促进了民族文化。
元青花和釉里红在元后成功创烧而成
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存世不多,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器通高41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18.5厘米。盖顶有一狮钮,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胎质细腻,通体绘青花釉里红纹饰。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青花、釉里红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形成一种气度雍容、花团锦簇的艺术效果。
青花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极易挥发,因此对窑室的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元代景德镇工匠创造性地将二者珠联璧合地施于同一器物上,是元代瓷器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釉里红即釉下的红色,先用氧化铜在瓷坯上画彩,然后涂透明釉,在1300℃的还原焰中烧成。铜在高温还原焰中发出了红色,因此叫釉里红 。釉里红的最大特点是烧制难度大,成品率极低。
青花是用氧化钴为颜料,在素胎上绘画,再罩玻璃质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典型元青花青料多使用从波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青花色泽浓艳,纹饰丰富多彩。青花属高温釉下彩瓷器,创烧于唐代河南巩县窑,元代青花瓷已经达到非常成熟而精美的程度。
元青花瓷器造型多样,青花发色青翠浓艳,青花纹饰丰富多彩,纹饰画面主次分明,浑然一体。元代是中国青花瓷器烧造工艺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元青花云龙纹罐,高28厘米,腹部绘二条行龙,奋爪腾身,神态威猛矫健,有翻江倒海之势,辅助纹饰有海水纹,莲瓣纹内八大码纹,变形莲花瓣内绘有朵云、火焰、多花、杂宝等。进口“苏麻离青”青料绘制,呈色浓艳鲜丽,浓厚处有黑色锈斑,时代特征鲜明。
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釉下彩瓷器。用氧化铜为呈色剂,在已经成型的瓷坯上绘画,然后再施一层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由于釉里红烧制对窑室中的气氛要求十分严格,烧成难度大,元代的釉里红瓷器产量低,数量非常稀有,故弥足珍贵。元代釉里红瓷器的装饰技法有三种,一是用铜红彩在胎体上绘画纹饰,二是用铜红单线勾勒,三是涂抹色地及斑块等装饰技法,并经常与刻划花、印花、堆塑结合在一起。元代釉里红瓷器造型有大罐、玉壶春瓶、梅瓶、塔式盖罐、楼阁式谷仓、双系扁瓶、高足杯、匜、诗句盘、碗、四系罐和小件器皿等。
江西高安市博物馆藏元代釉里红开光花鸟纹大罐,非常精美,釉里红发色鲜艳亮丽,绘画精美。元代釉里红瓷器主要纹饰有云龙、云凤、花鸟、玉兔、四灵、文字诗句、凤穿花、芦雁、灵芝、莲花、菊花、牡丹和双鱼纹等。
青花釉里红也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釉下彩瓷器。这种在同一器物上由两种釉下彩并用进行绘画的品种,从元代一直到明清,景德镇御窑厂均有烧造。由于钴青料与铜红料对烧成温度以及窑室气氛要求不同,烧成难度大,故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存世不多。所以,都是非常有文物价值的
请问釉里红瓷器会不会褪色
釉里红瓷器不会褪色,因为他们是金属离子作为着色剂,所以不会褪色;同时釉里红瓷器外有一层透明釉,这种透明釉会防止釉里红釉脱落。所以釉里红瓷器是不会褪色的。谢谢
不会,釉里红瓷器是用铜红料在瓷器坯胎上描绘纹饰,然后罩一层透明釉,在1200℃左右的还原焰中一次烧成,铜发红色,又在釉下,故名“釉里红”。至今为止,流传下来的釉里红依然色彩纯正,色彩华丽、气氛热烈,就可以证明釉里红不会褪色
釉里红有什么特点?
釉里红是指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
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工人的重大发明,它与青花工序大体相同,同为釉下彩,唯呈色红蓝各异,同样用笔在胎上绘花,但用料铜、钴有别,它们同需在高温下烧成,但对气氛要求不同,釉里红对窑室中气氛要求严格,铜非得在还原焰气氛中才呈现红色,由于烧成难度大,产量更低,传世与出土的元代釉里红数量不多,常见的器物有瓶、罐、碗、盘、把杯等。国外菲律宾出土了一批元代釉里红瓷器,国内有北京丰台出土的釉里红玉壶春瓶,保定窖藏的一对青花釉里红盖罐,江苏吴县收藏一件釉里红龙纹盖罐,腹部釉里红为地,衬出白龙,红色艳丽,极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