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捷克斯洛伐克女子监狱,请问,这个人是谁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17 04:43:13 浏览1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霍尔蒂·米克洛什人物介绍

霍尔蒂·米克洛什霍尔蒂·米克洛什(HorthyMiklós,1868年6月18日-1957年2月9日),匈牙利王国摄政(1920—1944)。1944年因有意退出轴心国阵营并与纳粹德国断交,致使德国扶植了以箭十字党为首的政权上台,霍尔蒂被德军挟持至德国。1945年德国投降,霍尔蒂被南斯拉夫以战争罪要求引渡,但是被联合国阻止。他一度作为战犯被囚禁在德国巴伐利亚,1946年获释,流亡葡萄牙,到1957年2月9日过世时都未能再踏上匈牙利国土。直到1989年匈牙利民主化之后,霍尔蒂的遗骸才于1993年归葬匈牙利故乡,并逐渐得到一些匈牙利人的正面评价,他著有回忆录《机密文件》等。中文名:霍尔蒂·米克洛什外文名:HorthyMiklós国籍:匈牙利出生地:奥匈帝国肯得里斯省索尔诺克出生日期:1868年6月18日逝世日期:1957年2月9日职业:政治家毕业院校:奥匈帝国海军学院代表作品:《机密文件》人物简介霍尔蒂1868年出生在奥匈帝国一个贵族家庭,14岁那年进入奥匈帝国海军学院学习,毕业后成了一名海军军官,1918年成为奥匈帝国舰队司令官。一战结束后,匈牙利爆发起义,在乱局中,霍尔蒂组建一支武装开进布达佩斯。1920年,霍尔蒂成为匈牙利王国的摄政王,开始了长达24年的统治。有一个笑话总结道:在24年时间里,匈牙利是一个没有国王的王国,它由一名海军上将统治,恰恰这个国家没有舰队也没有海岸线。由于在一战中战败,霍尔蒂统治下的匈牙利被迫以领土和巨额赔款换取和平,这样的屈辱导致匈牙利在上世纪30年代初同纳粹德国迅速接近。不仅如此,霍尔蒂的反共理念也同希特勒一拍即合。不过,霍尔蒂努力使匈牙利保持独立地位,防止沦为德国的附庸国。他意识到匈牙利陷在两大强国(指德国和苏联)之间,但他认为与希特勒周旋更容易。而希特勒也不失时机地向他保证维持匈牙利的主权以及支持匈牙利夺回失去的土地。霍尔蒂一直很谨慎,根据他的记述,他同希特勒的关系有些紧张,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不愿意让匈牙利完全跟着德国的指挥棒走。1938年8月,在霍尔蒂访问德国期间,希特勒要求匈牙利派军参与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霍尔蒂拒绝了,他坚持说希望通过和平方式收回争议领土。但随着《慕尼黑协定》的签署,希特勒允许匈牙利吞并将近1/4的斯洛伐克领土,霍尔蒂按捺不住民族情绪,逐渐把匈牙利绑在了希特勒的战车上。1939年2月,匈牙利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两个月后退出国联。1940年8月,希特勒再度发给霍尔蒂“红包”:迫使罗马尼亚将一块土地划给匈牙利。就这样,到1941年4月,匈牙利事实上已成为轴心国成员。德国入侵苏联后,霍尔蒂在几天后对苏宣战,并派出20万军队远征苏联。不久,匈牙利控制区陆续发生多起针对犹太人的种族大屠杀。霍尔蒂个人对犹太人的态度一直是个争议话题,他曾声称犹太人在商业、工业领域享受了太多的成功,但随着战争的深入,霍尔蒂被证明在保护犹太人方面做了一些事情。一些历史学家认为,霍尔蒂自我标榜为“反犹主义者”可能是为了免遭极端势力的攻击。1943年4月,希特勒要求霍尔蒂对仍然生活在匈牙利的80万犹太人采取更严厉的措施,霍尔蒂把10万犹太人送往劳动营,但其他方面拒绝遵从德国要求。随着战局对轴心国日渐不利,霍尔蒂于1944年开始秘密寻求退出战争。由于担心匈牙利被苏军占领,霍尔蒂试图通过西方国家秘密媾和。同年3月19日,德军突然兵临匈牙利,霍尔蒂不得不任命德国人中意的德迈将军为总理。8月,德军在东西两线一败涂地,霍尔蒂趁机罢黜德迈和其他投靠德国的部长,组建了一个新政府,并下令停止大规模驱逐犹太人。10月11日,霍尔蒂最终和苏军达成停战协定。获悉真相的希特勒怒不可遏,命令党卫军特种部队突袭霍尔蒂大本营,活捉了霍尔蒂。二战最后几个月,霍尔蒂被软禁在德国巴伐利亚,德国投降后被美军逮捕。1945年底,美国军事当局释放了他。据说,斯大林在1945年4月曾这样评价霍尔蒂:不要审判霍尔蒂,因为他已经很老了,并在1944年主动提出过停战。1949年,霍尔蒂一家移居葡萄牙,直到1957年过世都未再踏上匈牙利国土。霍尔蒂死前曾要求,在最后一名苏联军人撤离前,后人不要把他的遗体送回匈牙利安葬。1993年,在苏军撤离匈牙利两年后,霍尔蒂的遗骸得以归葬故乡。人物生平早年出身地主贵族家庭,少年时就被家里送进奥匈帝国的阜姆海军学校学习,毕业后,又进入里耶卡海军学校受训,回国后进入奥匈帝国海军服役。凭借着先天的机敏,霍尔蒂在海军一直步步高升,相继出任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侍从武官、随从参谋、巡洋舰舰长、舰队司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霍尔蒂率领舰队与协约国海军作战,曾数次重创意大利海军,尤其是1917年5月15日奥特朗特之战,还是海军上校的霍尔蒂指挥的奥地利分舰队(3艘轻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在奥特朗特以东海面攻击意大利的运输船队,一举摧毁1艘驱逐舰、14艘武装拖网渔船和2艘商船。等到协约国的巡洋舰和驱逐舰实施追击时,奥地利舰队已经飘然返航。但在其他战场连连的溃败使奥匈帝国的统治开始动摇,1918年2月1日,驻守亚得里亚海卡塔罗的40艘军舰上的6000多名奥匈水兵发动了起义,他们逮捕了大批军官,建立了士兵苏维埃。起义波及了附近的港口,一些工人也相继加入。起义者要求退出战争,签订和约,废除君主制,成立民主政府,承认奥匈帝国内各民族人民的自决权。当时霍尔蒂因拒绝参加起义,被困在军舰上。帝国的高层惊慌了,大批奥匈帝国和德国的军队赶到卡塔罗对付起义。霍尔蒂瞅准这一机会,积极参与了对起义者的残酷镇压。一个月后,霍尔蒂被晋升为海军上将,荣任了奥匈帝国的末代海军总司令。谁知好景不长,摇摇晃晃的奥匈帝国终于在1918年10月崩溃了,由于担心落入革命者手中,霍尔蒂在交接完海军的事宜后,便回到老家隐居了起来。摄政奥匈帝国的崩溃使匈牙利获得了独立。此时的匈牙利出现了两个政权:卡罗利领导的政府和以库恩·贝拉为首的苏维埃。1919年3月苏维埃最终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原上层阶级的大地主,大资本家见势不妙,开始互相勾结,暗地里组织武装对抗革命政权,协约国也决定出兵干涉。霍尔蒂见有机可乘,便参加了一个协约国支持的政府,出任军事部长。他组建了一支忠于自己的武装——国民军,凭借着在一战中树立的威望,这支武装很快便聚集了5万多人,霍尔蒂指挥着它疯狂扫荡革命者。由于反革命成绩突出,霍尔蒂获得了欧洲列强和匈牙利大地主、大资本家的支持,1919年11月16日,他率领国民军开进布达佩斯。霍尔蒂进城后的首要工作依然是对革命者或者是被怀疑支持革命的人进行了血腥的镇压,随后的几个月对于匈牙利而言可谓是血雨腥风,几千人被处死,更多的人被关进监狱。到了1920年春,眼看匈牙利已经没有什么政治力量可以和自己较量了,霍尔蒂悍然派兵包围了国会,迫使议员们选举他为"摄政王"。从此,匈牙利进入了霍尔蒂统治时期。霍尔蒂夺权后,在外交上采取了一个重大的步骤来稳固他在匈牙利的统治,就是与协约国签订了《特里亚农条约》。这个条约是凡尔赛和约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对于作为战败国的匈牙利来说极为苛刻,既要割让大片国土又须支付巨额赔款。尽管霍尔蒂心有不甘,但为了取悦协约国,得到他们长期的信任和支持,他唯有狠下心接受这一屈辱的合约。《特里亚农条约》的签订在匈国内引起极大的震动,反对谩骂声不绝于耳,一些匈牙利上层的保守势力决定复辟哈布斯堡王朝。但霍尔蒂手握重兵,又有协约国撑腰,保皇党人的企图没能得逞。二战早在希特勒上台伊始,霍尔蒂就与之建立了密切关系。虽然存在一些外交投机成分,但霍尔蒂认为与魏玛共和国的历届政府不同,希特勒将建立一个强势政府,何况两国有共同点:一战时是盟友,战败后都饱受宰割,都希望摆脱凡尔赛体系的束缚。而且密切的经济关系也是两国靠拢的重要原因。吞并奥地利后,德匈成为邻居,两国走的更近了。1938年,德国在慕尼黑肢解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积极支持并参与其中,事后分得了斯洛伐克南部。在1939年的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领土纠纷时,德国明显偏袒前者,迫使罗马尼亚将北特兰西瓦尼亚划给匈牙利。虽然早在1939年初匈牙利就加入轴心同盟,但在二战初期,匈还是比较中立的。等到德军击败法国后,霍尔蒂开始认为匈牙利应该参战了,以便在战争结束前多捞点好处。1941年4月,匈牙利的12个旅配合了德军入侵南斯拉夫。在进攻苏联的问题上,霍尔蒂有所犹豫,但在希特勒的不断催促下,他决定赌一把.....结果25万匈牙利军人被派到了苏联,包括他的大儿子。进入1943年,战局的发展趋于明朗化,轴心国开始展露败象,尤其是匈牙利第二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几乎被全歼,使霍尔蒂非常震惊。他几次向希特勒要求撤回匈牙利在国外的部队,遭到希特勒的坚决反对,并指责霍尔蒂搞背叛。霍尔蒂只好开始暗地里联系同盟国,希望尽快议和,使匈牙利和他自己退出战争。纳粹德国的情报机构很快获知了这位元首"坚定盟友"的出格行为,元首本人对此大为恼怒,但他还不想丢掉霍尔蒂这张牌。于是霍尔蒂被请到萨尔斯堡接受希特勒苦口婆心的劝阻和歇斯底里的训斥。希特勒训人时总是滔滔不绝,不给人喘息的机会,平时在匈牙利呼风唤雨的霍尔蒂怎么能忍受,他当上将时希特勒还是士兵一个!结果会谈不欢而散.....当霍尔蒂还在德国时,希特勒不失时机地派出大量党卫军部队,控制了匈牙利全境。霍尔蒂回到匈牙利后,才发觉他的国家已经被德国人“保护”起来了。到了1944年10月,欧洲只剩下匈牙利还是纳粹德国的盟友时,霍尔蒂再也坐不住了,匈牙利可不能陪葬第三帝国,他自己也不想在希特勒这树上吊死。霍尔蒂很快又派出密使频频和盟军各方联系,商讨停战协议。希特勒获知这一情况后怒不可遏,他立即在狼穴召见了党卫军少校奥托·斯科尔兹内,让他马上前往布达佩斯阻止霍尔蒂的反叛行为,此时的匈牙利对德国来说太重要了,尤其是德国30%的石油由其供给。10月11日匈牙利接受了盟军的停战条件,10月15日霍尔蒂在电台中宣布了匈牙利的停战声明。为防止希特勒采取极端行为,霍尔蒂提前派亲信掌控了军队,同时撤换了政府中亲纳粹的官员。但德国人没有等待,奥托·斯科尔兹内率领的突击队于16日凌晨突袭霍尔蒂的大本营布尔格堡,仅花了二十来分钟以死4人的代价制服了霍尔蒂的卫队,活捉了霍尔蒂本人。党卫军和箭十字团则控制了布达佩斯的其他要害地方。霍尔蒂见大势已去,不得已发表了辞职的声明,将政权移交给箭十字党头目萨拉希·费伦茨。接着这位统治匈牙利24年的摄政王与其家人被押上开往德国的火车。流亡到德国后,霍尔蒂作为"元首的客人"被关在巴伐利亚的瓦尔德比希尔,他算是摆脱了这场战争。霍尔蒂在这里享受着舒适的软禁生活,直到第三帝国灭亡后被美军俘虏。霍尔蒂有幸出席了纽伦堡审判,但是作为证人,而不是战犯。南斯拉夫则强烈要求英美引渡霍尔蒂,因为战时匈牙利军队涉嫌在南斯拉夫屠杀了几万当地人。不过在美国影响下法庭没有这么做,不久霍尔蒂竟被宣布无罪释放。尽管霍尔蒂很想回匈牙利,但他自知新建立的匈牙利亲苏政权是不会轻饶他的。在美国的安排下,霍尔蒂辗转到了葡萄牙居住。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写了传记,名为《为匈牙利的一生》(EinLebenfurUngarn)。在书中,他回顾了自己的人生历程,总结了不少经验,抨击了一战后协约国对匈牙利的宰割,并为自己追随希特勒进行战争作了辩解。1957年2月9日,霍尔蒂在葡萄牙的伊什图里去世,享年89岁。霍尔蒂晚年对于1956年匈牙利事件耿耿于怀,他声称,只要还有一个俄国兵留在匈牙利,他的身体就不回祖国,他的后人忠实地执行了他的这一遗愿,1993年,当俄罗斯从匈牙利撤出最后一批士兵后,霍尔蒂的遗体被送回他的家乡肯得里斯安葬。家庭成员霍尔蒂有四个孩子,两个儿子IstvánHorthy和MiklósHorthyJr.,都是其父治国的助手,长子IstvánHorthy在1942年阵亡于苏联,幼子MiklósHorthyJr.在1944年也被德国人绑架,并被关进了集中营,但很幸运地活了下来,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去世。两个女儿是Magda和Paul。人物评价霍尔蒂是一个经历丰富的历史人物,他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在一战时作为军人,在二战是作为国家元首。在他的前半生中,他是一位战功显赫,受人尊敬的将军,但如果在一战后就隐退,那么估计他在匈牙利的历史上难以占据一席之地。霍尔蒂的后半生是作为政治家登场的,诚然,他是通过兵变上台的,但匈牙利当时需要这么个铁腕人物来稳定局势,这符合匈牙利的利益。《特里亚农条约》的签订使许多人认为霍尔蒂是卖国,但在当时换了其他政府结果都是一样的。30年代爆发经济危机时,霍尔蒂毅然学习美国和德国的方法,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积极创造就业,进行土地改革.....使国家很快摆脱了经济萧条。霍尔蒂曾是纳粹侵略别国的帮凶,这是他百口莫辩的,但他并不是纳粹傀儡和爪牙。就举对待犹太人的例子,为了讨好希特勒,霍尔蒂的确颁布了一些歧视犹太人的法令,但1944年3月前,匈牙利并没有发生规模屠犹的事件,也没有将本国的犹太人送到纳粹集中营。可就在霍尔蒂被绑架到德国后,艾希曼便迫不及待地开始执行他对匈牙利犹太人的最后解决,纳粹扶植上台的萨拉希·费伦茨积极配合艾希曼的行动,就这样,50多万匈牙利犹太人在匈牙利解放前夕被送上了去集中营的火车。在对待国内法西斯组织的问题上,霍尔蒂采取了打压与拉拢并重的方针。一般情况,他容许法西斯组织的合法活动,但当箭十字党企图暴动时,霍尔蒂毫不犹豫地给予镇压.....直到各法西斯组织于是纷纷臣服,都尊霍尔蒂为最高领袖,不敢有过激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法西斯在匈牙利掌权,使他们无法为所欲为,也使匈牙利人民在很长时间内免受纳粹荼毒。霍尔蒂终生痛恨共产主义和革命,这驱使他早年镇压革命登上匈牙利的政治舞台,也使他决定出兵苏联从而陷入泥潭,更让他无法在自己的故乡终老。霍尔蒂虽早已作古,但还不能说是盖棺定论。他在肯得里斯故居现今成了一个旅游点,在故居的大院里有他的家人和崇拜者立的一尊半身雕像。雕像中的霍尔蒂身穿海军上将礼服,满脸愁容,目光严峻地注视着前方。最后顺便提一点:霍尔蒂的军衔一直是海军上将,在匈牙利当上摄政王后也没有封自己其他军衔,并依然穿海军上将服,可匈牙利是个内陆国家,没有海军,所以他也被人称为"没有海军的海军上将。年表1868年6月18日生于奥匈帝国的匈牙利东部省份肯得里斯省索尔诺克县的一个贵族地主家庭。1882年进入奥匈帝国阜姆海军学校学习。1886年进入意大利里耶卡海军学校受训。1888年进入奥匈帝国海军服役。1908年—1914年任奥匈帝国国王的侍从副官。1917年被任命为分舰队司令和主力舰舰长,晋升海军少将。1918年3月荣升奥匈帝国海军总司令,晋升为海军上将。1919年5月加入卡罗伊·久拉的政府,任军事部长。1919年8月建立国民军。1919年11月16日率领国民军进入布达佩斯。1920年3月1日指挥军队占领了国会大厦,迫使国会选举他为摄政王。1920年3月28日正式建立独裁政权。1936年8月在贝希特斯加登与希特勒会晤。1938年8月与希特勒在基尔会晤。1941年6月27日向苏联宣战。1944年3月17日与希特勒在奥地利会晤,其间德国派兵占领匈牙利。1944年10月15日在电台中发表讲话,宣布匈牙利的停战声明。1944年10月16日被斯科尔兹内率领的党卫军精锐部队绑架到德国。1945年在达豪集中营被盟军俘获。1946年被宣布无罪,获释。1957年2月9日在葡萄牙伊什图里去世。

请问,这个人是谁

切·格瓦拉:
1928年6月14日出生于阿根廷的罗萨里奥,极富传奇色彩的拉丁美洲马克思主义革命家。他参加了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推翻了亲美的巴蒂斯塔独裁政权。在古巴革命政府担任了一系列要职之后,格瓦拉于1965年离开古巴,到刚果(金)、玻利维亚等国试图发动共产主义革命。1967年10月8日,因内奸泄密,格瓦拉及游击队小分队在丛林中遭玻利维亚政府军伏击,格瓦拉受伤被捕。次日,格瓦拉被杀害。死后,他一直被视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英雄和左翼人士的象征。有大量关于他的文艺作品。
切·格瓦拉
1、人物简介  昵称“切,本名埃内斯托·格瓦拉,全名埃内斯托·拉斐尔·格瓦拉·德·拉·塞尔纳,是阿根廷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医生、作家、游击队领导人、军事理论家、政治家及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曾经与卡斯特罗并肩作战。自切死后,他成为了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征、全球流行文化的标志,同时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英雄和左翼人士的象征。
  切·格瓦拉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自小患有哮喘病。他年轻时游历了整个拉丁美洲,并因亲眼目睹了贫穷的无处不在而深感震撼。他在这些旅行中的所见所闻,使他断定各国根深蒂固的社会不平等现象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结果,唯一的补救方法便是进行世界革命。这个信仰激励他介入了危地马拉在总统哈科沃·阿本斯·古斯曼领导下的社会改革;在美国中情局的暗中策划下,阿本斯政权最终在1954年危地马拉政变中被推翻,结束了危地马拉当时不同凡响的社会变革。
  1955年,格瓦拉在墨西哥城先后结识了劳尔·卡斯特罗与菲德尔·卡斯特罗,加入他们的七·二六运动,怀抱着推翻亲美的独裁者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的理想、乘着格拉玛号返回古巴。不久,格瓦拉便在起义者中崭露头角,晋升为纵队司令,军衔为少校。他亲自指挥并参与了很多著名的战役,如:“以少胜多的圣克拉拉战役,决定了古巴革命的最后胜利。”古巴革命成功后,格瓦拉加入古巴[2],并在革命政府中担任了数个要职,包括国家银行行长、工业部长、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
  生前著作甚多,有《游击战》、《古巴:是历史上的例外,还是反殖斗争的先锋》、《游击战:一种手段》、《切·格瓦纳在玻利维亚的日记》等。
2、宣扬古巴革命 
 格瓦拉曾以宣扬古巴革命的外交家之名横越地球。而格瓦拉所训练的民兵部队也在吉隆滩战役击溃了美国雇佣军,并为古巴带来了苏联的带有核弹头的弹道导弹,其随后在1962年引发了古巴导弹危机。另外,他也是文笔锋利、创作丰富的作家与日记作者,著有影响深远的游击战指南,及关于他横越南美洲的青年摩托车旅行的畅销自传。
  格瓦拉于1965年离开古巴,先后前往刚果(金)及玻利维亚试图点燃革命火种。在刚果(金)的军事行动受挫后,格瓦拉到玻利维亚领导游击队活动,最后因为当地农民出卖,被由美国中央情报局训练的玻利维亚政府军逮捕,惨遭枪决。

  格瓦拉被誉为“人间的耶稣”、“红色罗宾汉”、“共产主义的堂吉诃德”、“拉丁美洲的加里波第”、“完美的人”、“浪漫冒险家”。格瓦拉常现身于传记、回忆录、文章、纪录片、歌曲、电影,甚至电子游戏中也有他的身影,对其的褒扬远多于批判。
  阿尔贝托·科尔达为他拍摄命名为《英勇的游击队员》的照片,被人们美誉为“世上最知名、最有魄力的照片”。出现在T恤上次数最多的照片。
3、个人履历
  1928年6月14日,埃内斯托·格瓦拉生于阿根廷罗萨里奥。他是埃内斯托·格瓦拉·林奇和塞莉亚·德·拉·塞尔纳·德·拉·略萨的长子。
  1947-1953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国立大学医学系读书。
  1950年,在油船厂上当水手,漫游特立尼达和英属圭亚那。
  1951年月12月-1952年8月偕同阿尔贝托·格拉纳多漫游拉丁美洲各国。游历了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然后由委内瑞拉乘飞机途经美国迈阿密返回布宜诺斯艾利斯。
  1953年3月,大学毕业,第二次漫游拉丁美洲各国。游历了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巴拿马,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在危地马拉参加了保卫阿本斯总统的斗争,在阿本斯政府被颠覆后移居墨西哥。
  1954年-1956年,在墨西哥行医,后又在心脏病学研究所兼职。
  1955年,结识菲德尔·卡斯特罗,加入他的革命队伍,参加“格拉玛”远征的准备工作。
  1956年6月-8月,因加入菲德尔·卡斯特罗的远征部队被捕,囚禁于墨西哥城监狱。
  11月25日,作为菲德尔·卡斯特罗率领的82名起义者中的一员,乘“格拉玛”号游艇从图斯潘河口出发,前往古巴。
  12月2日,“格拉玛”号抵达古巴。
  1956年-1958年底,参加古巴马埃斯特腊山等地的武装斗争,在战斗中两度负伤。
  1957年5月27-28日,参加乌维罗之战。
  6月5日,晋升为少校,被任命为第四纵队司令。
  1958年8月21日,奉命率领“西罗·雷东多”第八纵队进军拉斯维利亚斯省,并被任命为拉斯维利亚斯省城乡起义部队总司令。
  10月16日,切的纵队抵达埃斯坎布拉伊山。
  12月底,指挥部队攻打圣克拉拉。
  1959年1月1日,圣克拉拉获解放。
  1月2日,切的纵队进入哈瓦那,驻扎在卡瓦尼亚要塞。
  2月9日,总统颁法令宣布切为古巴公民,享有与出生在古巴的人相同的各种权利。
  6月2日,同阿莱达·马奇结婚。
  6月12日-9月5日,受古巴政府委派,访问了埃及、苏丹、巴基斯坦、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日本、摩洛哥、南斯拉夫、西班牙。
  10月7日,被任命为土地改革全国委员会工业司司长。
  11月,被任命为古巴国家银行行长。
  1960年2月5日,出席在哈瓦那举行的苏联科学、技术和文化成就展览会的开幕式,第一次同米高扬见面。
  5月,切的《游击战》一书在哈瓦那出版。
  10月22日-12月9日,率领古巴经济代表团访问中国、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朝鲜。
  11月18日-12月1日,访问中国期间,受到了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总理周恩来及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的接见。
  1961年2月23日,被任命为工业部部长和中央计划委员会委员,不久该委员会也归其领导。
  4月17日,雇佣军入侵吉隆滩。切负责指挥驻防比那尔德里奥省的部队。
  6月2日,同苏联签订经济协定。
  8月,代表古巴出席在乌拉圭埃斯特角举行的泛美社会和经济理事会特别会议。在会上揭露了美国建立"争取进步联盟"的目的。访问了阿根廷和巴西,同弗朗迪西总统和夸德罗斯总统进行了会谈。
  1962年3月8日,被任命为古巴革命统一组织全国领导成员。
  3月12日被任命为革命统一组织书记处书记和经济委员会委员。
  4月15日,在哈瓦那古巴劳动者工会会议上发言,号召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8月27日-9月3日,率领古巴党政代表团赴莫斯科。继访问莫斯科之后,又访问了捷克斯洛伐克。
  10月下半月至11月初,负责领导比那尔德里奥省的部队。
  1963年5月,由于革命统一组织改组为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切被任命为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
  7月,率领政府代表团赴阿尔及利亚,庆祝该共和国独立一周年。
  1964年1月16日,签署古苏技术援助议定书。
  2月20日-4月13日,率领古巴代表团参加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4月15日-17日,访问法国、阿尔及利亚、捷克斯洛伐克。
  11月5-19日,率领古巴代表团赴苏联,参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周年庆祝活动。
  12月9日-17日,率领古巴代表团参加在纽约举行的第十九届联合国大会。
  12月下旬,访问阿尔及利亚。
  1965年1月-3月,访问中国、马里、刚果(金)、几内亚、加纳、达荷美、坦桑尼亚、埃及、阿尔及利亚。在阿尔及利亚参加亚非团结组织第二届会议。
  2月3日,率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代表团抵达北京,在机场受到了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小平和北京市市长彭真的热烈欢迎。
  2月9日,结束在中国的访问,邓小平和彭真再次亲往机场,为他送行。
  3月14日,返回哈瓦那。
  3月15日,向工业部的工作人员报告国外之行的情况,这是他在古巴最后一次公开讲演。
  4月1日,给菲德尔·卡斯特罗写了告别信。
  10月3日,卡斯特罗在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宣读切·格瓦拉的告别信。
  1966年11月7日,到达玻利维亚尼阿卡瓦苏河畔的游击队营地。
  1967年,3月22日,以拉蒙为化名的切·格瓦拉领导游击队(玻利维亚民族解放军)开始军事行动。
  4月17日,切·格瓦拉的《通过三大洲会议致世界人民的信》在哈瓦那发表。
  7月29日,拉丁美洲团结组织成立大会在哈瓦那开幕。会议主席团根据许多代表团的建议,宣告象征性地成立“拉丁美洲国”,并宣布"敬爱的游击队员埃内斯托·切·格瓦拉少校为我们共同的祖国-拉丁美洲-的荣誉公民"。
  10月8日,在尤罗山峡战斗中,切·格瓦拉受伤被俘。
  10月9日,切·格瓦拉在拉伊格拉村被玻利维亚特种部队“突击队”杀害,时年39岁。
切·格瓦拉,1928年6月14日出生于阿根廷的罗萨里奥,极富传奇色彩的拉丁美洲马克思主义革命家。他参加了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推翻了亲美的巴蒂斯塔独裁政权。在古巴革命政府担任了一系列要职之后,格瓦拉于1965年离开古巴,到刚果(金)、玻利维亚等国试图发动共产主义革命。1967年10月8日,因内奸泄密,格瓦拉及游击队小分队在丛林中遭玻利维亚政府军伏击,格瓦拉受伤被捕。次日,格瓦拉被杀害。死后,他一直被视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英雄和左翼人士的象征。有大量关于他的文艺作品。
切-格瓦拉 古巴的名族英雄,科斯特罗的战友。
是切.格瓦拉(1928年6月14日--1967年10月8日)阿根廷罗萨里奥人,参与,领导古巴革命,卡斯特罗亲密战友,古巴的民族英雄,视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英雄和左翼人士的象征
他是刘伯温、常遇春结合体,陈友谅听他的,就不会败。
切格瓦拉

这个人是谁?

切.格瓦拉
切格瓦拉平凡而伟大的一生(ZT)
1928年6月14日出生在阿根廷罗萨里奥市一个资本家兼庄园主家庭。他是家中的长子。1941年,格瓦拉进人中学学习,文学和体育是他最喜爱的两门课。 1947-1953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国立大学医学系读书。决心用医道造福人类。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在大学期间,格瓦拉利用节假日外出考察旅行。
1949年,为了取得研究麻风病和热带病的第一手资料,格瓦拉骑自行车和徒步到全国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中,格瓦拉亲眼目睹了印第安人的贫苦生活,加深了对被压迫者的同情。
1950年,在油船厂上当水手,漫游特立尼达和英属圭亚那。 1953年3月,25岁的格瓦拉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并获得医生资格。凭格瓦拉的成绩,他完全可以获得一份理想的职业,但他却毅然选择了到委内瑞拉加拉加斯一所麻风病人收容所工作。当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车站与父母告别时,意味深长地说:“一个美洲士兵向你们告别了!” 此后,格瓦拉到过处于民族革命高潮中的玻利维亚,接着,进入秘鲁,又横穿中美,抵达中美洲最北边的国家危地马拉。当时的危地马拉在阿本斯总统领导下实行反帝反封建的改革措施,因而遭到美国的反对。在那里,格瓦拉结识了许多由于反抗独裁统治者而被迫流亡的革命者。格瓦拉与这些革命者一起投入保卫阿本斯政权的斗争,积极为阿本斯民主政府服务。阿本斯政府被颠覆后,格瓦拉也上了美国中央情报局黑名单,被迫潜入革命者的避难所—墨西哥。 在危地马拉的革命经历使格瓦拉认识到:要用医道去造福人类,必须首先发动一场革命,推翻反动独裁统治。
1955年6月的一个夜晚,格瓦拉在墨西哥城的一所小公寓里见到了古巴革命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共同的志向,使俩人一见如故,通宵畅谈革命形势和策略。在卡斯特罗的再三邀请下,格瓦拉参加了正在组建中的古巴远征军,成为这支远征军中只早的成员之一。
1956年6月8日,格瓦拉因参加卡斯特罗的远征军,被墨西哥警方速掳,囚于墨西哥城监狱。同年8月,获释出狱。
1956年11月25日凌晨2时,82名古巴远征军成员在墨西哥湾的图斯潘港悄悄登上了破旧的“格拉玛”号游艇,缓缓地向古巴出发。想到即将投入到一场革命的风暴中去,格瓦拉兴奋不已,和卡斯特罗领着大家不停地高唱古巴国歌和《七月二十六日赞歌》。经过7天7夜的漂泊,他们终于到达古巴东南部科洛腊多斯海滩一个叫贝利克的地方。不料,他们刚一登陆,就遭到巴蒂斯塔政府军队的袭击。结果,82名远征队员中有70人丧生。格瓦拉作为随队医生,一面救死扶伤,一面参加战斗。在突围的过程中,格瓦拉的哮喘病复发,又在战斗中负了伤。他以顽强的毅力,忍住疾病和伤痛的折磨,和卡斯特罗一起率余部冲出重围,转移到层峦叠嶂的马埃斯特腊山区,创建了游击运动基地。
1957年1月14日,游击队在拉普拉塔河口打了第一个大胜仗。不久,游击队成交了由6人组成的指挥小组即总参谋部,格瓦拉是成员之一。5月28日,格瓦拉参加了著名的乌维罗战斗。6月5日,他被任命为第2纵队司令(后改称第4纵队)。纵队有75人,下辖3个排,相当于连队。7月,格瓦拉被授予起义军的最高军衔——少校。此后,他亲自指挥了布埃西托和翁布里托等多次战斗,与卡斯特罗密切配合,将政府军逐出了马埃斯特腊根据地。1958年5月,游击队转入反攻。格瓦拉奉命率“西罗·雷东多”第8纵队,冲破政府军的阻拦,向拉斯维利亚斯这个古巴中央省挺进。12月下旬,格瓦拉率第8纵队攻打拉斯维利亚斯省会、战略重镇圣克拉腊市。经数日血战,于1959年1月1日,解放了这个重兵守卫的拥有15万人口的城市。此战,震惊了古巴全国,巴蒂斯塔被迫辞去总统职务,独裁政府如鸟兽散。格瓦拉也因此而名声大振。随后,格瓦拉乘胜挥师西进,于1959年1月4日,一举攻占首都哈瓦那。一时间,在古巴,乃至整个中美洲地区,格瓦拉成了传奇式的人物,被誉为古巴起义军中“最强劲的游击司令和游击大师”。
1959年2月9日,古巴政府宣布格瓦拉为古巴公民,此后,又给予了他极高的荣誉和地位。格瓦拉先后担任过古巴土地改革全国委员会主任、国家银行行长、工业部长、古巴统一革命组织全国委员会书记处书记。在他看来,革命尚未完成,拉美大多数国家,包括他的祖国仍被独裁者所统治。
1960年2月9日,出席在哈瓦那举行的苏联科学,技术和文化成就展览会的开幕式,第一次同米高扬见面。5月,切的《游击战》一书在哈瓦那出版。10月22日--12月9日,率领古巴经济代表团访问中国,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1月18日--12月--1日,访问中国期间,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主席毛泽东,周恩来总理及陈毅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接见。
1961年2月23日,被任命为工业部部长和中央计划委员会委员,不久该委员会委员,不久该委员会也归其领导。4月17日,雇佣军入侵吉隆滩。切负现指挥驻防绋那尔德里奥省的部队。6月2日,同苏联签订经济协定。8月,代表古巴出席在乌拉圭埃斯特角举行的泛美社会和经济理事会特别会议。在会上揭露了美国建立"争取进步联盟"的目的。访问了阿根廷和巴西,同弗朗迪西总统和夸德罗斯总统进行了会谈。 1962年3月8日,被任命为全国领导成员,3月12日被任命为革命统一组织书记处书记和经济委员会委员。4月15日,在哈瓦那古巴劳动者工会会议上发言,号召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8月27日--9月3日,率领古巴党政代表团赴莫斯科。继访问莫斯科之后,又访问了捷克斯洛伐克。10月下半月至11月初,负责领导比那尔德里奥省的部队。
1963年5月,由于革命统一组织改组为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切被任命为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7月,率领政府代表团赴阿尔及利亚,庆祝该共和国独立一周年。1964年1月16日,签署古苏技术援助议定书。3月20日--4月13日,率领古巴代表团参加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4月15日--17日,访问法国,阿尔及利亚,捷克斯洛伐克。11月5--19日,率领古巴代表团赴苏联,参加士月社会主义革命周年庆祝活动。12月9日--17日,率领古巴代表团参加在纽约举行的第十九届联合国大会。12月下半访问阿尔及利亚。
1965年1月--3月,访问中国,马里,刚果(金),几内亚,加纳,达荷美,坦桑尼亚,埃及,阿尔及利亚;在阿尔及利亚参加亚非团结组织第二届会议。2月3日,率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代表团抵达北京,在机场受到了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邓小平和北京市市长彭真的热烈欢迎。2月9日,结束在中国的访问,邓小平和彭真再次亲自前往机场,为他送行。3月14日返回哈瓦那。3月15日,向工业部的工作人员报千国外之行的情况,这是他在古巴最后一次公开讲演。4月1日,给菲德尔。卡斯特罗写了告别信。辞去党内外的一切职务、军籍和军衔。为了避免连累古巴,他还宣布放弃古巴国籍。【他对单一的苏联模式感到不解和失望,对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忧虑,因为他发现不少的革命者都是在豪华的汽车里、在漂亮的女秘书的怀抱里丧失了往日的锐气。所以,为保持革命者的完美形象,他只能选择战斗,选择一个凤凰涅盘式的壮美结局】。10月3日,卡斯特罗在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宣读切·格瓦拉的告别信。
1965年6月,格瓦拉率领一支有125人的古巴游击小分队,开赴非洲的刚果(现在的扎伊尔)金沙萨地区,化名“塔图司令员”,指挥那里的起义军,想在非洲的心脏地带建立一个“新古巴”。然而,格瓦拉领导的起义军屡遭挫折,格瓦拉认为这里不适宜建立游击中心,便撤回了古巴游击队。格瓦拉决定在玻利维亚的尼阿卡瓦苏建立游击中心。尼阿卡瓦苏位于圣克鲁斯省一个被峻峭的丛山所包围的峡谷之中。格瓦拉准备以此为中心。 1966年11月7日,格瓦拉化名“拉蒙”,并化装成一位秃顶、圈眼镜的乌拉圭商人,从蒙得维的亚经巴西圣保罗市乘飞机抵达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
1967年,3月22日,以拉蒙为化名的切·格瓦拉领导游击队(玻利维亚民放解放军)开始军事行动。4月17日,切·格瓦拉的《通过三大洲会议致世界人民的信》在哈瓦那发表。7月29日,拉配美洲团结组织成立大会在哈瓦那开幕。会议主席团根据许多代表团的建议,宣告象征性地成立"拉配美洲国",并宣布"敬爱的游击队员埃内斯托。切·格瓦拉少校为我们共同的祖国--拉配美洲--的荣誉公民"。1967年8月,由于叛徒的告密,游击队的秘密仓库被捣毁,城市中的联络网也遭到破坏。8月31日,游击队分两路突围。由于华金率领的一路在横渡马西库里河时,遭到玻政府军的袭击,全军覆没。格瓦拉北领的17名游击队员被围于尤罗峡谷。10月8日下午l时,格瓦拉率游击队员滑下峡谷准备突围。傍晚,格瓦拉腿部不幸中弹。一个游击队员将他由谷底拖到山顶。当他正埋头包扎伤口时,玻政府军枪口已对准了他。格瓦拉镇静地说了句:“我是切·格瓦拉”。 格瓦拉被俘的消息象闪电一样迅速传到了玻利维亚最高当局和美国中央情报局。次日黎明,玻利维亚武装部队司令亲自乘直升飞机赶到现场,确认被俘者就是格瓦拉,并对其进行审讯。格瓦拉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拒不回答任何问题。 审讯一无所获。最后,审讯者问:“你现在在想什么?”格瓦拉坚定地回答:“我在想,革命是永垂不朽的。”
1967年10月9日下午,审讯者见从格瓦拉口中得不到任何口供,便将格瓦拉枪杀,年仅39岁。 美国中央情报局早已将格瓦拉视为心腹大患,曾多次派特工追杀他。格瓦拉遇难后,西方阵营一阵欢呼,并切下烈士的双手运往巴拿马美军南方司令部以“验明正身”。在危地马拉,由于格瓦拉常用“切”(表示友好)这个感叹词,战友们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切”。这个绰号成了他战斗的代号,同他的姓名融合在一起。 无论今天或者将来,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着压迫、剥削与不公正,熟知和钦敬格瓦拉的人们还会发出同一种声音:切还活着!
他是刘伯温、常遇春结合体,陈友谅听他的,就不会败。
古巴独立战争英雄、革命领导人切·格瓦拉
下面那位兄台,单看图你知道他是谁嘛?希望你不是粘贴“切·格瓦拉”然后去百度搜索。
一修改竟然把我的回复降到后面。。果然真呛=__=|||
这个人叫:
连勋
连勋是参加湖南卫视
我是大美人
一夜成名

网络红人
,同时和Jivin,
俺命
,被评为MCC红人
费沁源
,2001年3月20日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内地
流行乐
女歌手、影视演员,
SNH48
TEAM
XII成员
这图片上不都写了嘛
切.格瓦拉
切格瓦拉平凡而伟大的一生(ZT)
1928年6月14日出生在阿根廷罗萨里奥市一个资本家兼庄园主家庭。他是家中的长子。1941年,格瓦拉进人中学学习,文学和体育是他最喜爱的两门课。 1947-1953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国立大学医学系读书。决心用医道造福人类。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在大学期间,格瓦拉利用节假日外出考察旅行。
1949年,为了取得研究麻风病和热带病的第一手资料,格瓦拉骑自行车和徒步到全国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中,格瓦拉亲眼目睹了印第安人的贫苦生活,加深了对被压迫者的同情。
1950年,在油船厂上当水手,漫游特立尼达和英属圭亚那。 1953年3月,25岁的格瓦拉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并获得医生资格。凭格瓦拉的成绩,他完全可以获得一份理想的职业,但他却毅然选择了到委内瑞拉加拉加斯一所麻风病人收容所工作。当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车站与父母告别时,意味深长地说:“一个美洲士兵向你们告别了!” 此后,格瓦拉到过处于民族革命高潮中的玻利维亚,接着,进入秘鲁,又横穿中美,抵达中美洲最北边的国家危地马拉。当时的危地马拉在阿本斯总统领导下实行反帝反封建的改革措施,因而遭到美国的反对。在那里,格瓦拉结识了许多由于反抗独裁统治者而被迫流亡的革命者。格瓦拉与这些革命者一起投入保卫阿本斯政权的斗争,积极为阿本斯民主政府服务。阿本斯政府被颠覆后,格瓦拉也上了美国中央情报局黑名单,被迫潜入革命者的避难所—墨西哥。 在危地马拉的革命经历使格瓦拉认识到:要用医道去造福人类,必须首先发动一场革命,推翻反动独裁统治。
1955年6月的一个夜晚,格瓦拉在墨西哥城的一所小公寓里见到了古巴革命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共同的志向,使俩人一见如故,通宵畅谈革命形势和策略。在卡斯特罗的再三邀请下,格瓦拉参加了正在组建中的古巴远征军,成为这支远征军中只早的成员之一。
1956年6月8日,格瓦拉因参加卡斯特罗的远征军,被墨西哥警方速掳,囚于墨西哥城监狱。同年8月,获释出狱。
1956年11月25日凌晨2时,82名古巴远征军成员在墨西哥湾的图斯潘港悄悄登上了破旧的“格拉玛”号游艇,缓缓地向古巴出发。想到即将投入到一场革命的风暴中去,格瓦拉兴奋不已,和卡斯特罗领着大家不停地高唱古巴国歌和《七月二十六日赞歌》。经过7天7夜的漂泊,他们终于到达古巴东南部科洛腊多斯海滩一个叫贝利克的地方。不料,他们刚一登陆,就遭到巴蒂斯塔政府军队的袭击。结果,82名远征队员中有70人丧生。格瓦拉作为随队医生,一面救死扶伤,一面参加战斗。在突围的过程中,格瓦拉的哮喘病复发,又在战斗中负了伤。他以顽强的毅力,忍住疾病和伤痛的折磨,和卡斯特罗一起率余部冲出重围,转移到层峦叠嶂的马埃斯特腊山区,创建了游击运动基地。
1957年1月14日,游击队在拉普拉塔河口打了第一个大胜仗。不久,游击队成交了由6人组成的指挥小组即总参谋部,格瓦拉是成员之一。5月28日,格瓦拉参加了著名的乌维罗战斗。6月5日,他被任命为第2纵队司令(后改称第4纵队)。纵队有75人,下辖3个排,相当于连队。7月,格瓦拉被授予起义军的最高军衔——少校。此后,他亲自指挥了布埃西托和翁布里托等多次战斗,与卡斯特罗密切配合,将政府军逐出了马埃斯特腊根据地。1958年5月,游击队转入反攻。格瓦拉奉命率“西罗·雷东多”第8纵队,冲破政府军的阻拦,向拉斯维利亚斯这个古巴中央省挺进。12月下旬,格瓦拉率第8纵队攻打拉斯维利亚斯省会、战略重镇圣克拉腊市。经数日血战,于1959年1月1日,解放了这个重兵守卫的拥有15万人口的城市。此战,震惊了古巴全国,巴蒂斯塔被迫辞去总统职务,独裁政府如鸟兽散。格瓦拉也因此而名声大振。随后,格瓦拉乘胜挥师西进,于1959年1月4日,一举攻占首都哈瓦那。一时间,在古巴,乃至整个中美洲地区,格瓦拉成了传奇式的人物,被誉为古巴起义军中“最强劲的游击司令和游击大师”。
1959年2月9日,古巴政府宣布格瓦拉为古巴公民,此后,又给予了他极高的荣誉和地位。格瓦拉先后担任过古巴土地改革全国委员会主任、国家银行行长、工业部长、古巴统一革命组织全国委员会书记处书记。在他看来,革命尚未完成,拉美大多数国家,包括他的祖国仍被独裁者所统治。
1960年2月9日,出席在哈瓦那举行的苏联科学,技术和文化成就展览会的开幕式,第一次同米高扬见面。5月,切的《游击战》一书在哈瓦那出版。10月22日--12月9日,率领古巴经济代表团访问中国,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1月18日--12月--1日,访问中国期间,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主席毛泽东,周恩来总理及陈毅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接见。
1961年2月23日,被任命为工业部部长和中央计划委员会委员,不久该委员会委员,不久该委员会也归其领导。4月17日,雇佣军入侵吉隆滩。切负现指挥驻防绋那尔德里奥省的部队。6月2日,同苏联签订经济协定。8月,代表古巴出席在乌拉圭埃斯特角举行的泛美社会和经济理事会特别会议。在会上揭露了美国建立"争取进步联盟"的目的。访问了阿根廷和巴西,同弗朗迪西总统和夸德罗斯总统进行了会谈。 1962年3月8日,被任命为全国领导成员,3月12日被任命为革命统一组织书记处书记和经济委员会委员。4月15日,在哈瓦那古巴劳动者工会会议上发言,号召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8月27日--9月3日,率领古巴党政代表团赴莫斯科。继访问莫斯科之后,又访问了捷克斯洛伐克。10月下半月至11月初,负责领导比那尔德里奥省的部队。
1963年5月,由于革命统一组织改组为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切被任命为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7月,率领政府代表团赴阿尔及利亚,庆祝该共和国独立一周年。1964年1月16日,签署古苏技术援助议定书。3月20日--4月13日,率领古巴代表团参加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4月15日--17日,访问法国,阿尔及利亚,捷克斯洛伐克。11月5--19日,率领古巴代表团赴苏联,参加士月社会主义革命周年庆祝活动。12月9日--17日,率领古巴代表团参加在纽约举行的第十九届联合国大会。12月下半访问阿尔及利亚。
1965年1月--3月,访问中国,马里,刚果(金),几内亚,加纳,达荷美,坦桑尼亚,埃及,阿尔及利亚;在阿尔及利亚参加亚非团结组织第二届会议。2月3日,率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代表团抵达北京,在机场受到了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邓小平和北京市市长彭真的热烈欢迎。2月9日,结束在中国的访问,邓小平和彭真再次亲自前往机场,为他送行。3月14日返回哈瓦那。3月15日,向工业部的工作人员报千国外之行的情况,这是他在古巴最后一次公开讲演。4月1日,给菲德尔。卡斯特罗写了告别信。辞去党内外的一切职务、军籍和军衔。为了避免连累古巴,他还宣布放弃古巴国籍。【他对单一的苏联模式感到不解和失望,对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忧虑,因为他发现不少的革命者都是在豪华的汽车里、在漂亮的女秘书的怀抱里丧失了往日的锐气。所以,为保持革命者的完美形象,他只能选择战斗,选择一个凤凰涅盘式的壮美结局】。10月3日,卡斯特罗在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宣读切·格瓦拉的告别信。
1965年6月,格瓦拉率领一支有125人的古巴游击小分队,开赴非洲的刚果(现在的扎伊尔)金沙萨地区,化名“塔图司令员”,指挥那里的起义军,想在非洲的心脏地带建立一个“新古巴”。然而,格瓦拉领导的起义军屡遭挫折,格瓦拉认为这里不适宜建立游击中心,便撤回了古巴游击队。格瓦拉决定在玻利维亚的尼阿卡瓦苏建立游击中心。尼阿卡瓦苏位于圣克鲁斯省一个被峻峭的丛山所包围的峡谷之中。格瓦拉准备以此为中心。 1966年11月7日,格瓦拉化名“拉蒙”,并化装成一位秃顶、圈眼镜的乌拉圭商人,从蒙得维的亚经巴西圣保罗市乘飞机抵达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
1967年,3月22日,以拉蒙为化名的切·格瓦拉领导游击队(玻利维亚民放解放军)开始军事行动。4月17日,切·格瓦拉的《通过三大洲会议致世界人民的信》在哈瓦那发表。7月29日,拉配美洲团结组织成立大会在哈瓦那开幕。会议主席团根据许多代表团的建议,宣告象征性地成立"拉配美洲国",并宣布"敬爱的游击队员埃内斯托。切·格瓦拉少校为我们共同的祖国--拉配美洲--的荣誉公民"。1967年8月,由于叛徒的告密,游击队的秘密仓库被捣毁,城市中的联络网也遭到破坏。8月31日,游击队分两路突围。由于华金率领的一路在横渡马西库里河时,遭到玻政府军的袭击,全军覆没。格瓦拉北领的17名游击队员被围于尤罗峡谷。10月8日下午l时,格瓦拉率游击队员滑下峡谷准备突围。傍晚,格瓦拉腿部不幸中弹。一个游击队员将他由谷底拖到山顶。当他正埋头包扎伤口时,玻政府军枪口已对准了他。格瓦拉镇静地说了句:“我是切·格瓦拉”。 格瓦拉被俘的消息象闪电一样迅速传到了玻利维亚最高当局和美国中央情报局。次日黎明,玻利维亚武装部队司令亲自乘直升飞机赶到现场,确认被俘者就是格瓦拉,并对其进行审讯。格瓦拉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拒不回答任何问题。 审讯一无所获。最后,审讯者问:“你现在在想什么?”格瓦拉坚定地回答:“我在想,革命是永垂不朽的。”
1967年10月9日下午,审讯者见从格瓦拉口中得不到任何口供,便将格瓦拉枪杀,年仅39岁。 美国中央情报局早已将格瓦拉视为心腹大患,曾多次派特工追杀他。格瓦拉遇难后,西方阵营一阵欢呼,并切下烈士的双手运往巴拿马美军南方司令部以“验明正身”。在危地马拉,由于格瓦拉常用“切”(表示友好)这个感叹词,战友们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切”。这个绰号成了他战斗的代号,同他的姓名融合在一起。 无论今天或者将来,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着压迫、剥削与不公正,熟知和钦敬格瓦拉的人们还会发出同一种声音:切还活着!?
真呛 - 见习魔法师 二级,嘿嘿,你别不开心,大家都是上来找知音的,我想baishigao也是吧.

瓦尔特·施伦堡的人生历程

成长期1910年1月16日, 施伦堡出生于德国西南德法边境处的萨尔州首府萨尔布吕肯(Saarbrücken),是家中7个孩子中最小的,父亲古伊德 弗兰兹 伯恩哈德 施伦堡(Guid Franz Bernhard Schellenberg)是一名钢琴制造商,母亲是卡特丽娜 利迪娅 舒伦堡,旧姓丽德尔(Katherina Rydia Schellenberg, 旧姓Riedel)。那时的小施伦堡还是个小少爷,作为最幼小的孩子深受宠爱,从小就喜爱音乐,学习各种乐器。1916年起,小施伦堡在家乡的公立小学就读,上完了普通的四年小学。好景不长,没几年一战开始了,7岁的小施伦堡受到空袭,饥饿和寒冷等种种磨难,留下终身难以磨灭的记忆。1918年德国战败,根据凡尔赛条约,法军占领了萨尔布吕肯,施伦堡的家境随着占领区经济的衰落而日渐窘迫,由于经济原因,他中断了学业,学习大提琴,他最擅长的乐器是大提琴。1920年,他重新到萨尔布吕肯的一所高等实科中学学习,并在9年后顺利毕业。到了1923年, 情形更坏,于是父亲举家迁往卢森堡,那里有他家的一个分店。于是13岁的小施伦堡和国外接触,学习法语等西欧知识。小施伦堡在特别预科学院补习时,受一位历史教授影响,喜欢研究人民国家关系及其产生的政治经济力量等问题。1929年的夏天,贫穷的施伦堡在马尔堡(Marburg)大学求学,先读两年医科,为了将来能谋个赚钱的好职业,他在和父亲商量之后,改修了法律。5个学期以后,他转学到波恩(Bonn)大学修同样的专业3个学期。在大学中,施伦堡与其他许多学生一样参与了“荣誉与决斗规则”的学生队,在击剑时留下了面部伤疤。1931年,施伦堡认识了一名叫卡特 科尔特坎普(Kathe Kortekampf)的女裁缝,比他大三岁,留着贞德式的短发,长得很甜,新潮时尚。她日夜脚踩缝纫机赚钱包养施伦堡并供他的学费,他们同居了7年直到结婚。1933年,他在骑马时从马上摔下,双手骨折了,左手留下了残疾,手指无法正常弯曲,一拉揍大提琴时就疼痛难忍,于是施伦堡放弃了大提琴,不过他还能演奏小提琴和钢琴。加入党卫队1933年1月30日,纳粹党上台执政,然而经济依旧困难,找工作不是那么容易。春天,施伦堡在正式毕业以前开始实习,他援例申请政府为实习生准备的补助,审查人员告诉他纳粹党员或参加纳粹组织得到补助的可能性更大,施伦堡认为党卫队制服威武美观,是精英组织,于是他同时申请加入纳粹党和党卫队。1933年3月18日,顺利通过法律助理的资格认证考试后,他开始在杜塞尔多夫市(Düsseldorf)担任地区高级法庭助理,同时兼任莱因河畔辛齐希(Sinzig)地方法院的高级律师。1933年4月1日, 施伦堡作为预备队员被接纳入党卫队,编号是124 8171933年5月1日, 施伦堡被吸收为纳粹党员,党证号码是3 504 508作为一个初级大律师,他在辛齐希地方法院度过了一段时间,在波恩的州律师办事处,与法兰克福州警察(Staatspolizei)在一起,并在杜塞尔多夫的省法院和与国家秘密警察在一起工作。1934年1月10日,他成为党卫队正式队员(SS Mann)并加入党卫队法兰克福保安处警员。施伦堡开始党卫军正规军事化训练,每星期分三个晚上向上级汇报工作,周六日佩戴全副武装参加长途跋涉的越野行军,他对枯燥单调的训练感到厌烦,于是设法获得更适合于自己的工作形式:担任宣扬主义理论和专题演讲的工作。第一次演讲就引起了莱茵哈德 海德里希(Reinhard Tristan Eugen Heydrich)的注意,海德里希当时大力反对教会,他打算挑几个年轻人送到神学院打入教会内部,当他看到施伦堡关于反对教会的报告时,他感到这个年轻人正是他需要的人才,于是他开始暗中提拔并亲手栽培这个他中意的年轻人。一天晚上,两位身穿党卫军制服的年长者站在听众后面,演讲完后他们向施伦堡自我介绍是波恩大学的哲学和历史教授,邀请施伦堡参加情报安全处(SD,Sicherheitsdienst)的工作,施伦堡毫不迟疑地同意加入并立即被录用。长刀之夜1934年6月30日,施伦堡需完成去SD之前的最后一个任务:被派到哥德斯堡一家上等旅馆“德里森”担任警卫工作,他第一次见识情报机关绝高无比的权力和海德里希无情残暴的手段。据施伦堡回忆当时情形:大约凌晨一点,勃鲁克纳中尉找我来了。他神情严肃,对我说,必须打通通往波恩——汉格拉机场的道路。该机场距哥德斯堡至少有15公里。元首就要出发,他不想耽误时间。我立即向上级报告了这一命令。阿道夫·希特勒在随行人员的簇拥下走出来,他和饭店老板,老战友安东 德菜森握手告别。几辆“奔驰”停在有列柱的台阶前,元首和戈培尔钻进第一辆车,在后排就坐;勃鲁克纳坐在司机旁边。总理的轿车立即开动上路了。随后开来几辆卡车,那是运送警卫队的。我们坐上车,卡车紧随轿车在茫茫的黑夜里前进,直奔波恩——汉格拉机场。元首的座机驾驶员汉斯保尔已经在飞机旁湿漉漉的跑道上等候。这是一架容克—52大型三引擎客,当看到元首和共它6人向飞机走来时,保尔便跳进驾驶舱,启动马达。希特勒带着戈培尔,新闻秘书奥托 狄特里希,维克多·卢策及三个贴身警卫(勃鲁克纳,夏勃和施莱克)登上飞机。飞机慢慢飞离地面,向慕尼黑方向飞去,当时是凌晨两点钟。 不久,施伦堡开始替情报安全局担任秘密调查工作,任务是搜集各大学中有关教授概况政治问题和私人关系,上级指定施伦堡每星期前往H教授的宿舍去联络一两次。有时候,施伦堡在一家很小的旅馆受到一个贸易商人的接见与指示,同一时期,还与KS先生接头。期间他成为了保安处荣誉成员(ehrenamtlicher Mitarbeiter)。后来 N教授访问并建议施伦堡去法兰克福继续接受在警察总部内国家法律调查的训练。施伦堡被调到法兰克福(Frankfurt-am-Main)保安处工作。他在这个位于法兰克福的盖世太保分局里呆了三个月。在法兰克福,施伦堡参加了许多有趣而重要的案件,任务是调查有失职嫌疑的最高级党务工作人员。有两个党卫队员因为锤杀了一个犹太人被判了10年徒刑,施伦堡认为其中一个是无辜的,他只是借给另一个人一把锤子而已,根本不知道他要干什么。施伦堡夜间溜进监狱,打开牢房门锁,擅自放走了那个无辜者。这件事引起了内务部长弗里克(Frick),司法部长古特纳(Guertner)和纽伦堡地方官施特莱歇尔(Streicher)的激烈争吵,施伦堡两次去柏林取得弗里克的支持以应对地方官的指控。之后,施伦堡被派往法国,去巴黎的索邦神学院(Sorbonne University)学习了四周,专门了解一些大学教授在索邦的政治态度。从法国回来,施伦堡奉命前往柏林继续在内政部受到的训练,向内政部人士单位报道,根据指示谒见盖世太保人事主管舒弗尔博士,得到工作指示的表格。1935年,施伦堡在为州警察工作时,引起了电气工程师和前自由兵团(Freikorps)成员威廉 阿尔伯特(Wilhelm Albert)的注意,他是一个杰出的党卫队成员和柏林SD总部管理部门的负责人。阿尔伯特把年轻人叫去德国首都,用他来写改革州的法律文件。1月15日,施伦堡再次被升为党卫队四级小队长(Rottenführer)。接着,施伦堡被调到了柏林的秘密警察总局(Geheime Staatspolizeiamt)担任法律助理。期间他负责在安全局做讲师。因为他的父母曾计划让他参加一个家族朋友的法律实践,他短暂地离开了柏林去试试这个机会。被晋升为党卫队三级小队长(SS Unterscharführer)有一天,施伦堡奉命向二处长海因里希 缪勒(Heinrich Müller )报告工作,缪勒告诉施伦堡海德里希欣赏他的报告,来这里只是一种例行的手续,他将去安全局本部工作,施伦堡这才了解到自始至终的一切都是海德里希在操纵他。进入保安处本部几天后,施伦堡到达安全局本部,和赫尔伯特 美尔亨博士(Dr. Herbert Mehlhorn)一起工作。1935年11月9日,施伦堡正式加入了保安处,被调入保安总局(SD Hauptamt)工作,成为中央保安局办公室负责人(in der Stabskanzlei des SD-Hauptamtes),同时被提升为党卫队二级小队长(SS Scharführer)。不久,海德里希第一次接见施伦堡,谈话一个半小时,让他去做名律师X先生的助手,并特别鼓励他重视德国的反情报制度和国外秘密政治工作的组织与发展问题。1936年1月9日,施伦堡被任命为保安总局第3分局(管理新闻和档案)第1行政处(Zentralabteilung)处长。1936年6月17日,施伦堡成为保安总局第11职务监督分局(Dienstaufsicht)的第1处处长1936年9月13日,他被升为党卫队一级小队长(SS Oberscharführer)1936年12月8日,他通过了陪审员级别的法律考试,此后他就开始全职在盖世太保机构工作。图哈切夫斯基案1937年春天,库尔特 冉克(Kurt Albert Jahnke)让施伦堡给局长整理德国陆军与苏俄红军的关系报告,施伦堡完成后,在海德里希的猎场向他报告。冉克警告海德里希注意斯大林的意图,却被海德里希监禁了3个月。海德里希派了两个小队去参谋本部的秘密档案室偷档案,把情报卖给斯大林,收了三百万金卢布,一花才发现是假的,气的要死,施伦堡亲自毁了这些钞票。但当图帅等将领被清洗时,海德里希又得意起来。可实际上斯大林早就想收拾图帅了,海德里希只不过正好给他提供了口实而已。1937年4月20日,施伦堡被晋升为党卫队三级突击中队长(SS Untersturmführer)。还担任了德国内政部专员和保安总局(Sicherheits-Hauptamtes)第1分局(普通组织领导部门)下第1行政处处长和人事处的助理。1937年,海德里希促使荣誉法庭控诉美尔亨,结果美尔亨博士就被排除于情报工作组织之外。但是美尔亨博士仍旧被派作一次环球旅行,并赋予向希特勒提出世界形势观察报告的任务。1937年9月25日,墨索里尼第一次访问柏林。 施伦堡前往意大利负责墨索里尼即将访问柏林的安全保卫工作,他利用这个机会收集了意大利外交政策的情报,出色的工作令他引起了注意。1937年10月,温莎公爵和夫人不顾英国政府劝告,去纳粹德国会见希特勒,施伦堡负责运送看管他的37件行李。 弗里契事件1938年1月,海德里希手下的警探麦辛格接到一个流氓惯犯施密特的举报,说亲眼目睹陆军司令瓦尔纳 冯 弗里契触犯175条,盖世太保们还发现国防部长维尔纳 冯 布洛姆堡新婚的夫人以前是个妓女。1938年1月24日晚上,戈林将两份材料交给希特勒,希特勒解除了布洛姆堡的职务,强迫弗里契退休,弗里契拒绝离职并强烈要求一个真正的军事法庭来审理对他的指?控,他相信自己是无罪的,于是接受了盖世太保的审问。在一次审讯期间,希姆莱在隔壁房间召集了12名党卫队军官,命令他们集中精神对弗里契进行压迫。施伦堡走进会议室,看到“这些军官们“围坐成一圈,所有人都陷在静静的沉思中,那是一个不寻常的现象。”在准备审判期间发现,施密特把另一位弗立契上尉与弗里契搞错了。海德里希和希姆莱气急败坏地想让这个真相成为秘密,然而消息还是泄露出来,海德里希害怕被陆军报复,便让神枪手施伦堡当保镖一起吃晚餐。凌晨一点钟,海德里希才准施伦堡离开。1938年1月30日,施伦堡被晋升为党卫队二级突击中队长(SS Obersturmführer)吞并奥地利1938年初,施伦堡收集关于德奥合并的情报。纳粹要求他研究关于各个地方的国际法某些问题,如苏台德地区,但泽和奥地利。很快他就发现他是做”整个帝国行政管理部门的调动工作。1938年3月12日,德军进入奥地利,施伦堡坐海因里希 希姆莱(Heinrich Himmler)专机去维也纳。施伦堡和希姆莱到机尾谈话,救了靠在没关好的舱门上的希姆莱,让希姆莱感激不尽。这是施伦堡与希姆莱第一次亲近的接触,从此希姆莱开始关注并保护这个机灵的年轻人。后来海德里希也开着专机自己的到达维也纳,下令让施伦堡获取荣格奥地利情报主管罗吉上校的文件。1938年3月13日,施伦堡得到了德奥合并纪念章,此后的两周,施伦堡草拟法规完成对奥地利的管制工作。当希特勒来到维也纳时,施伦堡负责12小时的安全保卫工作,他接到报告说抓到三个在桥上安装定时炸弹的嫌疑分子,立即驱车前往出事地点,检查了爆炸器确认不会爆炸。当天晚上,施伦堡把保卫工作交还给缪勒。后来施伦堡负责调查1934年奥地利总理陶尔斐斯被害一案。1938年4月,施伦堡对德国吞并奥地利这一事件前往意大利搜集情报,了解意大利政府的态度。他在保安处挑选了500名语言专门学员以旅行人士的身份派到意大利记录并报告意大利的反应。不久,希特勒访问墨索里尼,施伦堡负责安全保卫工作,德意联盟结成。在罗马,发生了一件为时短暂而令人焦急的事件: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离车步行,去欣赏一个古泉的美景,就在那一霎,群众一阵狂乱冲破了警戒线,当地的观察员立即电话报告施伦堡说看不见希特勒的所在,施伦堡焦急万分。但是不到一会,警备队便将群众驱回,重新维持住秩序。1938年5月18日,施伦堡回到柏林,5月22日,他的上司阿尔伯特说他和卡特同居那么长时间应该负起责任来,于是5月25日,施伦堡和卡特正式成婚。吞并苏台德地区1938年6月,施伦堡调入四处E科反间谍部门。在捷克境内进行秘密工作,专门负责经常检查苏台德德国党和孔拉德 海宁(Konrad Henlein)的情况,该党中的亲纳粹派领导人弗兰克主张彻底破坏捷克共和国,而海宁仅仅要求三百万苏台德德国人的自治权。所有这些组织都收集大量的重要情报,为了把情报转送到柏林去,施伦堡派人在边境两边架设了若干直通柏林的特殊电话线。后来海宁受到海德里希和德国其他部门的巨大压力,终于1938年7月所举行的会议中接受了希特勒打垮整个捷克的主张。1938年8月1日,施伦堡晋升为一级突击中队长(SS Hauptsturmführer)。1938年8月初,英国间谍克里斯蒂安与海宁在苏黎世会晤,海德里希令施伦堡检查他们的谈话记录并负责监视海宁,提醒海宁履行他给希特勒的诺言。与此同时,希特勒发表了著名的纽伦堡演说,威胁捷克政府,拒绝任何破坏苏台德省自治的建议。1938年9月15日,张伯伦赴伯希特卡登,德意法英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1938年10月1日,捷克政府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施伦堡获得吞并苏台德纪念章布拉格徽标,二级铁十字勋章。1938年10月初,海德里希多次与施伦堡谈话,施伦堡清楚希特勒意图彻底摧毁捷克。于是他建立了第一支政府人员和纳粹党员的联合部队供海德里希在占领布拉格时使用,海德里希受此启发,下令大规模推广此原则。调查达喀尔港1938年夏天,希特勒想与西方作战,海德里希与施伦堡商讨形势。1938年秋天,海德里希要施伦堡作为海外间谍去搜集并整编达喀尔(Dakar)港口和非洲法国主要海军基地的情报,他给施伦堡一只莱卡相机,一本荷兰人的护照,以及巨额的外国钞票,让施伦堡作名义上的18天全国性业务视察。施伦堡伪装一位荷兰珠宝商的儿子,搭机飞往西班牙。他在里斯本与冉克的旧伙伴日本人接头,后来他们很快成为至交,日本朋友教给施伦堡作为间谍的实际经验。到达达喀尔后,施伦堡住在一个犹太裔的葡萄牙人家中。经过五天的辛勤努力,施伦堡的葡萄牙主人从港务局搞到了详细的海港设备资料,公开寄往德国。在一个饭店里,施伦堡与海军保险公司,葡萄牙和法国的船主交谈,得到了很多关于达喀尔港口的有用情报。施伦堡神经过敏,过于紧张,加上热带气候和生疏的环境,每夜都疲惫不堪,无法入睡,整夜噩梦,早上起来总精神困乏全身出汗。葡萄牙主人安排施伦堡同他家人一起游览港口,施伦堡拍摄了很多以重要设备和建筑物为背景的照片。九天后,他和他的日本朋友带着愉快的心情回到里斯本。施伦堡在他的大腿上划破一道伤口,将底片藏在绷带中偷带过境,借以争取海关人员和边防警察的同情和避免他们的注意。施伦堡花了两个钟头时间向海德里希报告此行概况,第二天又连同照片整编了一个详细的书面报告给他,每一件都非常令人满意,这一次经验充实了施伦堡的情报思想。 1939年1月,希特勒召集海德里希和情报机关中其他的高级官员举行会议,下达密令支持反捷克运动,造成捷克共和国内部的分裂与瓦解。希特勒希望保安处的特务火上浇油和点燃政治混乱之火,以制造“保护”捷克的借口。1939年1月30日,施伦堡被晋升为党卫队二级突击大队长(SS Sturmbannführer)1939年2月24日的原始备忘录,虽然生硬书面化却也体现了施伦堡当时计划中的洞察力。施伦堡改建党卫队并把它的事纪律和思想行为特别的法规写成条文。吸收了政府部门的警察,由此创建一个新的保安部队。毒酒事件这段时间海德里希和施伦堡都忙得无暇回家,让海德里希夫人丽娜守活寡,丽娜正在烦恼时,正好施伦堡夫人也被施伦堡冷落于是醋意大发,找丽娜诉苦。丽娜受到施伦堡夫人启发,觉得醋意能让局长重新在意她,便故意勾引施伦堡,施伦堡也因为婚姻不和谐而渴望得到丽娜的安慰。在波罗的海中弗曼音岛上,海德里希有一座精美的避暑别墅,当党卫军和警察首长的会议结束后,海德里希驾机先回柏林。丽娜来找施伦堡陪她到百萝奴湖边散步,湖里有两个人正在游泳,他们热切地讨论着这两个人的怪异行为,却完全没有想到这是缪勒派来监视他俩的密探。施伦堡晚上回家时,他醋意大发的老婆向他的脸上泼了一瓶硫酸。4天后,施伦堡被海德里希和缪勒带去酒吧,同样醋意大发的海德里希给施伦堡灌下毒酒让他说真相,否则施伦堡就会在6小时内死去。直到施伦堡对他发誓忠诚,海德里希才给他解药。1939年3月3日晚,施伦堡晚上开会,10点半回家,事先让卡特准备吃的。当他到家时,桌上什么也没有,他从冰箱里取出一盘西红柿,突然他妻子猛揍他的胁部你这个臭东西!今天我跟你拼了!施伦堡一言不发穿上大衣想离家出,她强行拴上门,他们吵了半小时。施伦堡终于让她安静下来听他把话说清楚,坐在床边明明白白讲他们婚姻不和谐,她终于同意离婚,施伦堡在扶手椅上熬了一夜。1939年3月4日早上,两人又吵了起来,施伦堡夫人威胁要自杀,施伦堡答应为她买个服装店才平息她的愤怒,同意离婚。两人还是老吵架,海德里希发现我最好的最值得信赖的支持者因为吵架只上半天班,于是派人把施伦堡夫人接到办公室,和她谈了50分钟,要求她离开柏林,她不听,最后海德里希说要把施伦堡调走,突然她说愿意离开柏林,她已经为她丈夫做了种种牺牲,何况这一次呢。她哭喊你们谁也不了解我丈夫,他太自私,说话从不算话!几个月后,施伦堡夫人写信给希姆莱问能不能当面谈这个问题,希姆莱没理她。占领捷克占领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3月间,希特勒决定这是以行动对付捷克的时候了。同时,德国党卫队派出若干恐怖分子组成的工作队到斯洛伐克人居住的地区,设法进行挑拨,以扩大斯洛伐克与捷克中央政府之间的紧张形势。海德里希派遣另一特遣队,由阿尔弗雷德 瑙约克斯(Alfred Helmut Naujocks)指挥的破坏小队,在一个巧克力糖厂引爆炸弹并且使这个事件看上去是斯洛伐克民族主义者干的,捷克政府如德国预期的那样,解散斯洛伐克政府并宣布斯洛伐克进入紧急状态。1939年3月12日的晚上,德国秘密机关代表与狄梭博士举行最后一次并且具有决定性的会谈,狄梭表示愿意宣布捷克接受德国的保护。1939年3月13日,他便乘德国秘密机关的专机到柏林。1939年3月14日,狄梭宣布成立自治的捷克斯洛伐克。年迈的捷克总统埃米尔 哈查(Emil Hácha)冒雪赶到柏林,晋见希特勒。施伦堡被强迫留在最后以确保哈查从布拉格到柏林的回程。当天,哈查就被迫在“把捷克人民和捷克国家的命运交到德国元首手中”的公报上签了字。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与捷克总统签订协议,和平占领捷克。希特勒日夜兼程赶到布拉格的雷德兴堡,施伦堡安排他的住处。1939年5月,施伦堡因为工作和家庭的原因病倒了

捷克有什么著名景点,一定要详细

  捷克著名旅游景点
  克鲁姆洛夫
  卡罗维拉利
  布拉格城堡
  位于伏尔塔瓦河的丘陵上,已有1000多年历史,60多年来历届总统办公室均设在堡内,所以又称“总统府”,城堡包括以下部分。布拉格城堡画廊新近重新整建完毕的布拉格城堡画廊(Obrazarna Prazskeho Hradu)必须另外付费才可进入,其内收藏了许多古典绘画,最早从16世纪开始,而以16到18世纪绘画为主,涵括了意大利、德国、荷兰等各国艺术家作品,共有4,000馀幅。布拉格城堡画廊的原址是城堡马厩,在改建为城堡画廊的过程中,发掘出布拉格城堡最早的教堂-圣女教堂,部分遗迹存放在城堡画廊中。
  圣维塔大教堂(Katedrala sv. Vita)
  是布拉格城堡最重要的地标,除了丰富的建筑特色外,也是布拉格城堡王室加冕与辞世后长眠之所。圣维塔大教堂历经3次扩建,西元929年的圣温塞斯拉斯圆形教堂,在西元1060年时扩建为长方形教堂,1344年查理四世下令建造的哥德式建筑,却一直到西元1929年才正式完工。圣维塔大教堂的几个参观重点包括20世纪的彩色玻璃窗、圣约翰之墓和圣温塞斯拉斯礼拜堂。走进教堂入口,左侧色彩鲜丽的彩色玻璃是布拉格著名画家穆哈的作品;教堂 内有纯银打造、装饰华丽的圣约翰之墓,他是1736年的反宗教改革者。圣温塞斯拉斯礼拜堂位于圣约翰墓之后,壁画和圣礼尖塔均有金彩装饰。
  旧皇宫(Stary Kralovsky Palac)
  是以往波西米亚国王的住所,历任在位者对不同部分进行修缮。整个皇宫建筑大致分为3层,入口一进去是挑高的维拉迪斯拉夫大厅,也是整个皇宫的重心,往上层的新领地大厅有许多早期书记的图像;下层有哥德式的查理四世宫殿,和仿罗马式宫殿大厅,大多数房间在1541年的大火中受到毁坏,因此部分是后来重建的遗迹。
  圣乔治教堂
  位于圣维塔大教堂(Bazilika sv. Jiri)后方,红色外墙,有双塔。圣乔治教堂是捷克保存最完好的仿罗马式建筑。教堂的基石和两个尖塔从10世纪一直保存至今。
  圣乔治女修道院
  是波西米亚第一个女修道院,曾在18世纪被拆除改建为军营,现为国家艺廊,收藏14至17世纪的捷克艺术作品,包括哥德艺术、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等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
  火药塔
  这里的火药塔(Prasna Vez-Mihulka)与旧城广场的火药 塔一样,原本都是作为守城护卫的要塞,后来则为存放火药之用。16世纪时,国王让术士居住于此研究炼铅成金之术,18世纪后改为圣维塔大教堂储藏圣器的地方,现为展出中古艺术、天文学和炼金术文物的博物馆。
  黄金巷(Zlata Ulicka)
  是布拉格古堡最著名景点之一。卡夫卡曾居住过的22号,现为一家书店。黄金巷原本是仆人工匠居住之处,后来因为聚集不少为国王炼金的术士,因而得名。在19世纪之后,逐渐变成贫民窟。20世纪中期重新规划,将原本的房舍改为店铺,出售各类纪念品和手工艺品。
捷克布拉格景点~~ 有点长,不过相应都是有介绍的,很方便打印~~
*根据城区对景点进行介绍
城堡区
1.布拉格城堡PRAGUE CASTLE 位于伏尔塔瓦河畔的小山上,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布拉格城堡长570米,平均宽约130米,是世界最大的古城堡[13]。这座城堡包括波希米亚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王宫,也是掷出窗外事件的发生地点;后来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国的历届总统也都在此办公。城堡内保存着波希米亚王国的王冠,还收藏有16到18世纪意大利、德国、荷兰等国绘画作品4,000余幅。
*该区域一些主要景点是收费的,可以单独买票,也可以买套票。套票有2种,一种是包裹一些展览和几乎所有景点,一种是不含展览但包含主要景点。后面有票价格的介绍。
2.圣维特主教座堂St. Vitus Cathedral兴建于14世纪查理四世时代,直到1929年才完全建成,它不仅是布拉格总教区的主教座堂,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加冕教堂。查理四世将它建成全城最为显赫的一座建筑,这也是中欧地区的第一座哥德式大教堂,以其金色大门、飞扶壁和独特的波希米亚风格室内装饰而着称,两座尖塔高达97米。
*开放时间: 周一到周六 9:00 – 17:00 周日12:00 – 17:00 免费进入
3.广场和庭院Courtyards and Squares at Prague Castle进入布拉格城堡的主要入口在Hradcanske namesti,同时你能在门口发现捷克斯洛伐克第一任总统Tomas Garrigue Masaryk的雕像。通过一个雕刻着战斗的巨人以及花瓶的门,就是第一个庭院。通过第二个庭院的门是捷克最古老的巴洛克式纪念碑。
到了第二个庭院,里面有建于16世纪的Kohl喷泉以及St Cross礼拜堂。从这里,你还可以到达布拉格城堡画廊。
在第三个庭院,你可以看到著名的圣维特教堂。在右手边,你可以看到一个花岗岩石料,这个是用来纪念自1928年一战开始以来的受害者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独立10周年。
4.圣乔治修女院Romanesque St. George′s Basilica是布拉格第二古老的教堂。内收藏了不少14-16纪哥德、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品.
*收费景点,低价格套票内包含。
5.黄金巷Golden Lane两侧均为小巧房舍,昔日曾是为国王炼金的术士们聚居之处,现在则改为出手工艺品的店铺。卡夫卡故居位于该巷22号。
*收费开放时间:四月到十月 9:00 – 17:00 十一月到三月 9:00 – 16:00
*免费开放时间: 四月到十月 5:00 – 24:00十一月到三月6:00 – 23:00
不过此景点包含在低价格套票内,没必要晚去。
6.城堡下的花园Gardens below the Prague Castle一个放松的好地方,可以再次欣赏到布拉格红色的房顶景观。
7.Daliborka塔Daliborka Tower一个著名的监狱,直到18世纪末才停止使用。起初,只是关押贵族的地方,后来也开始关押百姓。
8.老皇家宫殿Old Royal Palace 位于第三个庭院的老皇家宫殿Stary kralovsky palac,曾经是曾经是Bohemian王子的住处。始建于9世纪。
9.Mihulka火药塔Mihulka Powder Tower建于15世纪末,由国王Vladislav II主持建造。最早作为加农炮堡垒和布拉格城堡北部防御工事的一部分。已经无法考究此塔是否作为加农炮堡垒使用过,在1541年,被一场大火烧毁。后来被一个军械工人和钟匠Tomas Jaros重建,他用此塔当作他的住处以及工作间。在这里,他制造了国家公园周围的音乐喷泉以及布拉格最大的钟Zikmund(在圣维特教堂)。根据传说,如果此钟被击破,那就预示着黑暗时期的来临。
*开放时间:四月至十月:9:00 – 17:00
10.白塔White Tower 有时候也被称作为新白塔和位于第二第三庭院的白塔区分,位于黄金小巷的西边的尽头。自1584年期,作为囚禁贵族的监狱,最后一个囚犯于1743年离开白塔。大多数被囚禁这里的人都是债务人和暴徒。虽然白塔并不向众人开放,但它还是有一个有趣吓人的传说。在1534年二月24日,在捷克历史上最血腥的女人,Karlstejn的妻子,被囚禁在白塔最底部的地牢内。她因杀害14个人罪名被处以死刑,14人中大多是年轻的女孩。她的很多残酷的行为得到了证实,比如用刀子割下受害者的皮肤,然后在伤口处撒盐。她后来死在白塔内,因为饥饿和寒冷。
*小贴士:
关于套票,分2种。
Long tour包含了: Old Royal Palace, permanent exhibition “The Story of Prague Castle”, St. George’s Basilica, Convent of St. George – National Gallery, Golden Lane with Daliborka Tower, Prague Castle Picture Gallery
Short tour包含了: Old Royal Palace, St. George’s Basilica, Golden Lane with Daliborka Tower
套票2天内有效
票价:
Long tour 350czk学生票 175czk儿童 500czk成人
Short tour 250czk 125czk 300czk
小城区
1. 查理大桥 Charles Bridge是伏尔塔瓦河布拉格市区河段10几座桥梁中最著名的一座,长520米,宽10米,兴建于1357年,桥上有30尊精美的圣徒雕像。这座桥上汇集了各种露天艺术表演,是体验布拉格波希米亚风情的重要场所,当然也是布拉格游客最为密集之处。
2. 约翰?伦农墙 Lennon Wall原本是布拉格一面普通的墙。从1980年代起,人们开始在这面墙上涂写约翰?伦农风格的涂鸦以及披头四乐队歌词的片段。伦农墙位于Malá Strana的Velkopevorské náměstí (修道院大广场).
3. 圣尼古拉教堂St. Nicholas Church小城广场的主要建筑。它也是中欧最好的巴洛克式建筑。
4. 胜利之后圣母堂Church of Our Lady 这个早期巴洛克式教堂最早是一个加尔默罗修会的教堂。
5.圣多马教堂Church of st Thomas建于1285年,于1379年完工。
旧城区
1.胡斯纪念碑Jan Hus monument于旧城广场的中心,完工于1915年。1915年也是胡斯逝世500周年。纪念碑展示了两群人,一个年轻母亲代表着国家的重生,胡斯的雕像强调了他为国家奉献了自我。
2.旧市政厅Old Town City Hall,在旧市政厅的外墙上,有著名的天文钟Astronomical Clock(一种特别设计,能同时显示天文信息的时钟。它可以显示太阳、月亮、星座在该时刻的相对位置,有的更可显示主要行星的位置。)
3.泰恩教堂 The Church of Our Lady before Tyn(俗称魔鬼教堂,黑色墙面)泰恩教堂是布拉格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仔细看的话,你会发现双子塔的大小是不一致的,一个比较坚固的感觉,代表着家庭内坚强的一方,男人。教堂的内饰是布拉格最富有的。圣坛画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Karl Skreta的作品。
*不是任何时间开放,我大概中午那会去就没有开。在门口写着时间。
4.金斯基宫Goltz-Kinsky Palace 老城广场显著的建筑。由美丽的白色粉色粉饰的宫殿。为了Jan Arnost Goltz而建造。
*位置: Old Town Square 12
5.火药塔 powder tower 建于1475年,本具有防卫功能。后来人们用来储藏火药,所以得此名。
新城区
1. 瓦茨拉夫广场 Welceslas Square 最早是一个马市,
在19时期中期更名。瓦茨拉夫广场是布拉格新城的中心,被商店,影院,写字楼,酒店,餐厅包围。这个750m长,60米宽的广场是捷克历史上很重要的一环。在1969年,一大大学生Jan Palach通过自焚来反抗华约的侵犯,1989年九月,一个反抗残暴警察的聚会在次召开,并且引发了天鹅绒革命,导致了共产主义在捷克斯洛伐克的终结。广场的中间是St Wenceslas骑马的雕像。
2. 舞蹈的房子Dancing House 很具争议的建筑。我没去看,觉得没意思。
犹太区
1.老犹太公墓 Old Jewish Cemetery 建于1478年,是欧洲幸存最古老的犹太公墓。后来埋葬的人需要埋在其它人的上方,因为实在是太拥挤了。这里大概有12层,超过12000的墓碑。
2.老犹太会堂 Old-New Synagogue 大约建于1270年,是欧洲最古老的至今还在使用的会堂,也是布拉格最早的哥特式建筑。
3.新犹太公墓New Jewish Cemetery(包括弗兰兹.卡夫卡的墓地)。
高堡
1. 高堡Vysehrad是布拉格城市的发祥地,有着高贵的
公主与英俊的农夫相爱的美丽传说;它高踞在山崖上,居高临下,成为俯瞰布拉格全城美景的观景台。
2. 圣彼得和圣保罗教堂The Church of St. Peter and St. Paul
3. 墓地 cemetery 教堂旁的墓地,葬有很多捷克的名人。
还有步行路线和消费概况,不过太长了。。。
原文:http://www.tripgarden.com/community/blog/20213/35188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去看看吧~~

切.格瓦拉 是怎么死的?

是1967年10月8日被捕后,于10月9日,切。格瓦拉在依格拉村被"突击队"枪毙而死的. 不是卡斯特罗让他离开的,是他自愿离开古巴去玻利维亚尼阿卡瓦苏河畔的游击队营地的. 切·格瓦拉生平简表 1928年6月14日,埃内斯托·切·格瓦拉生于阿根廷罗萨里奥市。他是埃内斯托·格瓦拉·林奇和塞莉亚·德拉·塞尔纳-德拉·略萨的长子。 1947-1953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国立大学医学系读书。 1950年,在油船厂上当水手,温游特立尼达和英属圭亚那。 1951年月12月台票1952年8月偕同阿尔维托。格拉纳多斯温游拉美洲各国。游历了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然后由委内瑞拉乘飞机途径美国迈阿密返回布宜诺斯艾利斯。 1953年平均月,大学毕业,第二次漫游拉配美洲各国。游历了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巴拿来马,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在危地马拉参加了保卫阿本斯总统政府的斗争,在阿本斯政府被颠覆后移居墨西哥。 1954年月日956年,在墨西哥行医,后又在心脏病学研究兼职。 1955年,遇见菲德尔。卡斯特罗。加入他的革命队伍,参加"格拉玛"号远征的准备七作。 1956年6月8月,因加入菲德尔。卡斯大林特罗的远征部队被捕,囚禁于墨西哥城监狱。11月25日,作为菲德尔。卡斯特罗率领的82名起义者中的一员,乘"格拉玛"号游艇从图斯大林潘河口出发,前往古巴。 12月日,"格拉玛"号抵达古巴。 1956年1958年底,参加古巴马埃斯腊山等地的武装斗争,在战斗中两度负伤。 1957年5月27,28日,参加乌维罗之战。6月5日,晋升为少校,被任命为第四纵队司令。 1958年8月21日,奉命率领"西罗`雷东多"第作纵队进军拉斯维利亚斯省,并被任命为拉斯维利亚斯省城乡起义部队总司令。 10月16日,切的纵队抵达埃斯坎布拉伊山。 12月攻打圣克拉腊市。 1959年1月1日,圣克拉腊城获解放。 1月2日,切提纵队进入哈瓦那,占领卡瓦尼亚要塞。 2月9日,总统颁法令宣布切为古巴公民,享有与出生在古巴的人相同的各种权利。 6月2日,同阿来达。马你厅结婚。 6月12日--9月5日,受古巴政府扫派,访问了埃及,苏丹,巴其斯坦,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锡兰,日本,摩洛哥,南斯拉萨市夫,西班牙。 10月7日,被任命为土地改革僵委员会工业司司长。 11月,被任命为古巴国家银行行长。 1960年2月球日,出席在哈瓦那举行的苏联科学,技术和文化成就展览会的开幕式,第一次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米高扬见面。 5月,切的《游击战》一书在哈瓦那出版。 10月22日--12月9日,率领古巴经济代表团访问苏联,中国,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1月18日--12月--1日,在苏联受到民族英雄般的欢迎,赫鲁晓夫、勃烈日捏夫、苏斯洛夫一起去机场迎接,答应满足古巴的一切要求。访问中国期间,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主席毛泽东,周恩来总理及陈毅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接见。 1961年2月23日,被任命为工业部部长和中央计划委员会委员,不久该委员会委员,不久该委员会也归其领导。 4月17日,雇佣军入侵吉隆滩。切负现指挥驻防绋那尔德里奥省的部队。 6月2日,同苏联签订经济协定。 8月,代表古巴出席在乌拉圭埃斯特角举行的泛美社会和经济理事会特别会议。在会上揭露了美国建立"争取进步联盟"的目的。访问了阿根廷和巴西,同弗朗迪西总统和夸德罗斯总统进行了会谈。 1962年3月8日,被任命为全国领导成员,3月12日被任命为革命统一组织书记处书记和经济委员会委员。 4月15日,在哈瓦那古巴劳动者工会会议上发言,号召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8月27日--9月3日,率领古巴党政代表团赴莫斯科,瞻仰列宁墓。继访问莫斯科之后,又访问了捷克斯洛伐克。 10月下半月至11月初,负责领导比那尔德里奥省的部队。 1963年5月,由于革命统一组织改组为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切被任命为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 7月,率领政府代表团赴阿尔及利亚,庆祝该共和国独立一周年。 1964年1月16日,签署古苏技术援助议定书。 3月20日--4月13日,率领古巴代表团参加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4月15日--17日,访问法国,阿尔及利亚,捷克斯洛伐克。 11月5--19日,率领古巴代表团再次赴苏联,和世界各国共产党一起参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周年庆祝活动。 12月9日--17日,率领古巴代表团参加在纽约举行的第十九届联合国大会。 12月下半访问阿尔及利亚。 1965年1月--3月,访问中国,马里,刚果(金),几内亚,加纳,达荷美,坦桑尼亚,埃及,阿尔及利亚;在阿尔及利亚参加亚非团结组织第二届会议。 2月3日,率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代表团抵达北京,在机场受到了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邓小平和北京市市长彭真的热烈欢迎。2月9日,结束在中国的访问,邓小平和彭真再次亲自前往机场,为他送行。 3月14日返回哈瓦那。 3月15日,向工业部的工作人员报千国外之行的情况,这是他在古巴最后一次公开讲演。 4月1日,给菲德尔.卡斯特罗写了告别信。 10月3日,卡斯特罗在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宣读切。格瓦拉的告别信。 1966年11月7日,到达玻利维亚尼阿卡瓦苏河畔的游击队营地。 1967年,3月22日,以拉蒙为化名的切。格瓦拉领导游击队(玻利维亚民放解放军)开始军事行动。 4月17日,切。格瓦拉的《通过三大洲会议致世界人民的信》在哈瓦那发表。 7月29日,拉配美洲团结组织成立大会在哈瓦那开幕。会议主席团根据许多代表团的建议,宣告象征性地成立"拉配美洲国",并宣布"敬爱的游击队员埃内斯托。切。格瓦拉少校为我们共同的祖国--拉配美洲--的荣誉公民"。 10月8日,在尤罗山峡战斗中,切。格瓦拉受伤被俘。 10月9日,切。格瓦拉在依格拉村被"突击队"杀害,时年39岁。 1968年6月,切。格瓦拉《在玻利维亚的日记》第一版在哈瓦那出版。

飞越疯人院的主题是什么,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本人理解的较浅显,应该是反映了当时精神病院的十分不人道的管理制度与治疗方式,尤其是在影片的最后,麦洛非被切除了大脑额叶这一极为残忍的所谓的“治疗方式”,所以病人们在里面完全没有人权,只能任凭医生来判断其是否有病来对其进行各种残忍的“治疗”,同时应该也表现了主角麦洛非和“酋长”想要冲破医院里的管理制度与铁笼追求自由的渴望,这就是我所能理解到的
《飞越疯人院》的主题为自由、反抗与自我救赎,影片以疯人院为背景,通过麦克墨菲与这个社会秩序的抗争和失败,来反映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和缺陷。
主题包括:自由,希望,反抗。。。
一、 关于本片的背景
  (一)、原著背景
  《飞越疯人院》原本为美国作家肯?克西于1962年发表的小说,作者以疯人院暗喻美国的社会体制,全文充满了浓烈的反体制提倡个人自由意味。而在小说的发表年代(60年代)也正是美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二战结束后的东西方冷战、麦卡锡主义、马丁路德金倡导的黑人民权运动、肯尼迪总统被暗杀、美国卷入越战……,相应的艺术领域也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作家、诗人、歌手纷纷借以文字、音乐来表达对60年代美国体制的失望和不满。荒谬的大时代成就了美国文学史上一批杰作:《二十二条军规》(约瑟夫。海勒)、《五号屠场》(库儿特。冯内古特)……
  (二)、电影背景
  导演米洛斯?福尔曼于12年后(1974年)根据这本小说改编而成电影,由于米洛斯?福尔曼个人复杂的意识形态背景使得这部同名电影似乎有了更为深远和独特的蕴意。也许只有了解导演个人背景才能更好诠释米洛斯?福尔曼不合时宜在70年代的美国拍摄如此一部反体制的电影动机何在。(美国50年代有以艾伦。金斯堡和克鲁亚克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以及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60年代有呼唤“爱、自由、和平”的嬉皮士和花童为表率的“迷惘的一代”,70年代的美国年轻人则被史学家称之为“享乐的一代”)
  米洛斯?福尔曼原籍捷克,犹太教徒的父亲和清教徒的母亲二战死于纳粹集中营,他从小在布拉格亲戚家中长大,毕业于布拉格戏剧音乐学院。(这里同样诞生了优秀的捷克导演史瓦拉父子——“菁菁校树”),其早期在捷克完成的电影作品既显露锋芒,“black peter”(1964)、“loves of blonde”(1965)、“the fairman's ball”(1967)分获威尼斯、戛纳电影节奖项。60年代捷克国内日渐浓厚的艺术创作自由使得米洛斯?福尔曼打算在布拉格一直发展自己的电影事业,但在1968年,随着苏联坦克轰隆挺进布拉格,米洛斯?福尔曼被迫逃亡到法国。这就是现代史上知名的“布拉格之春”。
  或许从“布拉格之春”里可以探求出米洛斯?福尔曼赋予本片的另一层深意——不仅只是个体对体制的反叛(个体与社会的对抗),而且尚可看做是捷克对苏联把持的社会主义联盟之反叛!(弱国与强国的对抗)
  (三)、布拉格之春
    1968年是现代史上的“捷克斯洛伐克年”,这个中欧小国以“布拉格之春”而闻名于世,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一颗明星。
    1968年8月20日的晚上11点,由苏联国防部副部长,陆军司令巴甫洛夫斯基将军指挥的华约部队的24个师(16个苏联师,3个波兰师,两个东德师,两个匈牙利师,一个保加利亚师。)以闪电战的形式瞬间占领了捷克首都布拉格,占领军冲进捷共党中央大厦,扣押了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捷共第一书记亚?杜布切克,国民议会主席斯姆尔科夫斯基;政府总理切尔尼克也在政府所在地被捕。引得苏共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大发雷霆做出攻打布拉格举动正是因为捷克国内的“布拉格之春”事件。
    1953年斯大林去世,标志着斯大林时代社会主义联盟的政治恐怖和强权统制的结束。1956年2月25日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在克里姆林宫第二十次苏共代表大会上,对斯大林实行独裁专制和血腥暴行的控诉。赫鲁晓夫一边在控诉斯大林罪行的同时,一边相继对社会主义联盟内部的小兄弟东德、波兰、匈牙利国内出现的试图反抗和摆脱苏联摆布的状况派兵镇压。
    捷克国内也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声音,一些作家充当了呼唤自由的先锋,在1967年6月27日捷克斯洛伐克第4次作家代表大会上党员作家(及我们所熟知的后来写下“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生活在别处”的作者)米兰?昆德拉提出的“自由与专制、人道和非人道”的话题和瓦丘利克所做的关于政治恐怖和专制统治的话题将会议推向了高潮。反专制,要民主;反斯大林主义,要人道精神;反审查制度,要文化、新闻自由的呼声成了这次大会的主旋律。
    时任捷共第一书记的诺沃提尼,是斯大林的真正崇拜者。他处处模仿斯大林:给自己设计了一套和斯大林一样的元帅服;还有,同样尊严地紧闭着嘴,同样拿着一个斯大林式的大烟斗。他对于这次作家大会大为光火,对“传播对社会主义有害的、与共产党格格不久的意见和思想”实行全面反击。随后就开除了几位作家的党籍,将作协的文学报划归新闻部和文化部直接领导,开除了全部19名编辑,限制在报上谈论改革,禁止一些所谓“改革家”公开讲话。
    此时捷共主席团成员杜布切克开始反对诺沃提尼的文化专制和镇压浪潮。提倡进行改革,包括政治上的党政分开和经济改革。在经过几次激烈的政治对抗后,杜布切克这位并未掌握着党、政、军大权的政治家因在国内获得大多数人民支持最终在1968年4月成为了新一任的国家领导人。他提出了民主与自由的行动纲领。
    同时,作家瓦丘利克也写下了“布拉格之春”里最耀眼的2000字宣言——“统治者的主要罪恶和最大骗局是,他们把自己的专横说成是工人阶级的意志。”、“削弱了共产党的权威的,并不是人民的批评和反对意见,而是这个制度本身”……
    该份宣言引起了苏共极大愤怒,在苏联的主持下,华约五国领导人共同写给杜布切克一封联名信,信上说“反动势力利用了捷共领导的软弱,滥用了”民主化“的口号蛊惑人心,发动一场反对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及其忠诚可靠的干部的运动,其目的显然是要取消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反社会主义和修正主义势力把黑手伸向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去,把它们变成攻击共产党的讲坛……这正是反动派能够利用《2000字宣言》的形式向全国发出号召,公开自己的政治纲领的原因。这个声明直言不讳地号召反对共产党和合法政府,煽动罢工和骚乱。因此我们相信,坚决击退反共势力的进攻,保卫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制度不仅是你们的任务。也是我们的任务。”
    杜布切克在复信里断然否定了里面的指责。随后双方开始了漫长的谈判和争执。在经历了数轮会议后,并未达成一致。到了8月,便出现了如上情景。在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也可多次看到这位作家谈起“布拉格之春”及苏联入侵。
  苏联入侵后不久,布拉格的作家、电影工作者、知识分子等文化人士纷纷逃离苏联军队进驻的布拉格,前往法国。其中就包括本片导演米洛斯?福尔曼。
  二、 疯人院的寓言理论
  对于该片的理解最为畅快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破解本片丰富的隐喻及微观的象征,这部分之所以称为寓言理论,是因为这部分引用了一些权威人士对影片象征意义的读解。在后结构主义理论家福柯在他的著作《癫狂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精神病史》中,提出"现代精神病院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权力机构。"疯人院在福柯那里预示着关于现代文明社会的经典寓言。我们知道,无论何种机构,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家精神病院,都有其自成体系的一套结构性特征。而片中所展现的疯人院的体系结构,正是“资产阶级社会及其价值观的象征性缩影。家庭与子女的关系与父亲的威严为中心,违法与惩罚的关系一直接伸张正义为中心,癫狂与神经紊乱的关系则以社会和道德秩序为中心。” 不难看出,疯狂与疯人院在于福柯无疑成了一个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寓言。在福柯那里,疯人院与监狱不仅是文明社会的典范,也是西方文化的典范。本片由于独特的选材和在美国影坛上的轰动效应,引起了人们的持续关注,引发了人们寓言式解读的兴趣。曾有国内论者在一篇颇有见地的文章 中详尽的论及了影片作为一部反美国现存体制之语言的含义。此论者认为:影片包含着一个由拉查德护士长所指称的关于“秩序的深化”,和由印第安酋长和麦克墨菲指称的“反叛的神话”。此论者指出,占据了秩序/反叛间一项的,是麦克墨菲,“他被封锁在疯人院般的现存体制中,其欲望的核心就是逃离和反叛这一异化的牢笼。而作为这一体制本身所造就而成的产物,逃离和反叛的结局只能被自诩的强权是以惩罚并被剥夺意志和行为的能力。”而占据了非秩序/非反叛这一中立项的,是疯人院的众疯子,他们“构成了一种奇怪而普遍的语义——社会关系”,“他们既不遵从和信赖现存体制的合理和可靠,却又没有能力彻底打碎和逃离之一异化了的秩序。”而作为秩序/非反叛一项之指称的,是拉查德护士长。“作为现存体制的守护神和管理者,其职责和功能就是非反叛,即遏制一切具有反叛意向的人对秩序本身的亵渎、破坏和逃离。”她既是规则秩序的代名词,表面上是以一个治疗者的身份对对疯人们进行管理和治疗,实质上就是对病人追求自由的天性的一种压抑和泯灭,“是压抑和改写疯子般的反叛者”。作为反叛/非秩序,即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叛者之指称的,是印第安酋长,他是影片中“唯一的逃离者”,“他的逃离表征着他本来就不是属于这一现存体制中的产物:实质上,在影片的情节体系中,他代表了一种非美国文化的,充满原始生命力的问候。他的始终装聋作哑、沉默不语,恰好在语义层面上,象征着他与深陷其中的文化秩序格格不入,因而实际上他不接受拉查德的话语权力的管理和改写。正是由于他根本不是这一体制所造就的个体,它才成为芸芸众生中唯一的逃离者。
  同名小说以疯人院意指美国式的社会体制,反体制意味浓烈。由于该片是由六十年代末从捷克斯洛伐克逃往美国的移民导演米洛斯?福尔曼之手改编,其复杂的意识形态背景给影片蒙上了一层特殊的光泽,似乎有了更多可以揣度的空间尺度。好莱坞拿他的这一情况大做文章,似乎《飞越疯人院》是影射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然而该片中疯人院是美国病态压抑的工业化社会缩影的说法是被主流影评人士推崇的说法。其实该片是揭露了美国自己的"家丑"。影片中所描绘的那所精神病院是美国病态、压抑的社会缩影。正如有的评论指出:"该片以触目惊心的画面揭露了资本主义文明社会的弊病 ──压制人性和束缚自由。现代的管理社会竟如此恐怖,给欧美观众以极大的冲击。"
  然而既然界定本片为一部睿智的颇富启示的反体制影片,为什么又会“为体制所赞赏”?既然说他是一部与好莱坞传统电影语言相悖的反神话电影,为什么又会一举夺得奥斯卡五项大奖?接下来就让我们从本片结构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
  三、飞越疯人院的影片结构
  (一)、人物分析与人物结构
  1、麦克墨菲
  墨菲是一个没有患精神病而却无意中闯入精神病院的热血青年。他热爱自由不喜约束的天性导致他的种种反叛行为,导致他把一个原本看似平静、安详的精神病院搞得天翻地覆。在电影中的疯人院里,体现出的是一种被遮蔽的压制,看起来似乎气氛和谐、光线柔和,实际却有着诸多空间约束,更演化为一种精神枷锁,桎梏个体自由的条例规章,麦克默菲轻易地击中看似完美的疯人院静谧世界中的脆弱。一进疯人院,当警卫给他解开手铐,他就开始纵声欢呼,并激动的在警卫连上吻了一下,昭然若揭的这有装疯卖傻之嫌,但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为自由得欢呼。一开始,他就要求把音乐声减弱,而不是象其他人那样乖乖地在音乐下吞咽无名的药丸。是墨菲第一个人孤军作战要求能看世界杯的棒球转播,是他第一个试图抬起看似坚不可摧的压水台子,并在失败后说“But I try,didn’t it?”;是他带领大家玩牌、打篮球,给死气沉沉的疯人院注入新的活力;是他第一个爬出去偷开汽车把众疯子带到海边尽情嬉戏,出海钓鱼一段无疑是本片最绚丽的一段,刹那间它动摇了很多固有的偏执观念分崩瓦解,博取了人类心灵深处共同的笑声。自由与快乐潜移默化地疗救枯竭的心灵,疯子们表现出来的生命气息和运动节奏几乎模糊了观众对他们的成见和定义。
  麦克默菲破除的是一种仪式,他到来之后,吃药、开会心理治疗这些程序都遭到质疑,尽管他显得有些缺乏教养,具有流氓无产者的一切劣根性,但是有两点确是不容置喙的:对自由的崇尚和对弱者的同情。尽管麦克默菲每次的要求都遭到拉奇德的拒绝,但是对于一直机械、呆板地重复这些程式的疯子们,麦克默菲的举动无疑触动了他们。使得他们在面临这种非暴力的压抑时,可以产生新的反应。墨菲显得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与冲动,他千方百计地让病人们感觉到自由是可以获取的,欲望是应该得到释放的。基于这个信念,率直的墨菲甚至不吝将女友暂借比利,“亲爱的,就一次,把他想象成我就好了”,他两次出逃都为了比利耽误下来,最后被残忍的施以切割脑蛋白的手术,变成不折不扣的白痴。
  2、拉查德护士长
  拉查德护士长是一个绝对权威的象征,她管理、维护着医院秩序,从影片中她所展露的表情而看,她大多时候都是一副不动声色,端庄威严的神情。她对整个局势的把握游刃有余,她调度着这个规范化世界里的病人们,她熟知他们的弱点,尽管她并不曾从人性的角度去了解过他们,面对病人她从未发出过来自心底的关心体贴。一旦病人对其规章制度有所质疑的时候,她总会狡猾地寻找各种理由搪塞过去。当墨菲要求关小音乐的音量以至于不会影响人们的正常交谈的时候,拉查德会和蔼的笑着以规章制度不能随便更该为推辞搪塞过去;当墨菲等要求看世界杯电视直播的时候,她又假意民主要求投票表决,众病人在她的淫威之下不敢举手,直至酋长在墨菲的游说下举起手凑够票数,她又以时间已到为托辞拒绝打开电视。
  她永远掌握着决定权,每周召开集体治疗讨论会,讨论没有意义的问题。
  她有两次明显的露出真面目的表现,一次是在墨菲装模作样的解说一场实际上不存在的比赛,一次是看到比利和埃蒂赤裸的躺在床上。在对待比利的问题上,她又代表了一位恶毒母亲的形象,她面目狰狞的呵斥比利,且用妈妈威胁他,甚至比利在她的恐吓下自杀后她都会冷静的关上门说:“安静下来,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回到日常生活。”
  3、印第安酋长
  酋长作为一个从原始森林里走出的少数族裔,他抵制着美国的主流话语强权,作为一个没有精神病的精神病人,他也抵制着正常人组成的管理阶层。于是他装聋作哑,拒绝与任何人交流,处于一种“物欲”状态。其实酋长的心中是很孤独的,他的心中充满了渴望,我们可以注意片中几处细节,当墨菲刚来时跟他说话他冷峻的脸无动于衷;当墨菲准备搬压水台子的时候他充满好奇的看了一眼(或许他以前从没有见过这么有生命力,有反抗欲念的人吧);当墨菲鼓动大家举手投票看棒球比赛的时候犹豫的举起了手;当墨菲站在他身上翻出院墙那开心的笑容;当墨菲被警卫制服的时候仗义的出手相救;打篮球是有一开始的僵硬变得活跃快乐;当他第一次开口对墨菲说“谢谢”的时候,那一个简单的单词似乎包含了许多,包含了对墨菲的信任、感激与崇拜。
  最后当酋长一边说着“我不能这样留下你,咱们走吧”,一边含泪用枕头门闷死已变成白痴的墨菲,他用解除躯壳束缚的方式让麦克默菲的灵魂随着他回到丛莽之中,搬起了麦克默菲生前扬言要举起,却没有力量举起的压水台,用它砸破了桎梏,砸碎玻璃,在病人莫名其妙的欢呼声中飞越了麦克默菲没有来得及飞越的疯人院,向着晨光微曦的地平线奔去的时候,我们都不得不为之动容。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对印第安人的灭绝是美国光荣与梦想之历史的起点,也是一块抹不去的斑点。在《飞》中,酋长作为美国社会的天敌,无疑是影片之表象认知系统的一次成功误导,一种主流话语所实现的谎言效应 。
  3、比利
  病人比利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注脚式人物,这一形象以他孩子般孱弱、单薄的体型,一对清澈的、时常为恐惧所充满的大眼睛和令人难以忍受的口吃而引动观众无限同情和认同。从片中诸多对话处我们可以看出,比利残缺的语言能力正是他在心理上作为未成年者的指标,是他占有欲强烈的恶魔母亲的造物。他有一个自己喜欢的女孩,却因为对妈妈的惧怕而不敢表白。是一个逃避现实、拒绝真相、消极对待生活的角色,他口中不出场母亲带给他无形巨大的压力,其实治愈比利的手段异常的简单,给他一个无须点缀太多爱情的女人,就可以使他告别怯懦的童年,变成一个真正的男人。在狂欢夜后当护士长发现仍怀抱美女酣睡的比利时,当她不再掩饰她的凶悍面目狰狞的时候,呈现在前景中的比利一脸明亮的笑容,他流利而勇敢的说到:“我可以解释一切。”然而阴险的拉查德再次把比利的妈妈拿出来威胁他:“我担心的是你妈妈会怎么想。”已经变成男人的恢复了语言能力的比利再次变得结结巴巴,最终跪倒在拉查德面前苦苦哀求。在绝望与恐惧中他以自杀结束生命。事实上,比利这个角色对墨菲的影响甚大——麦克墨菲的出逃,而这似乎轻而易举、唾手可得的行动两次被耽搁下来,都是因为比利,并因为比利被永远的耽搁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麦克墨菲正是为了不利牺牲了自己。比利以弱者的身份反衬了强制政权体制下人性的不自由。
  4、其他病人
  是一群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下麻木生活的人群的缩影。整天在固定的时间吃药、睡觉,直到墨菲的到来让他们意识到原来生活也不是必须一成不变,他们也可以享受阳光、运动、激情的乐趣。强烈的异化感和墨菲的启蒙,他们开始产生对医院的不满,萌动对自由的自觉追求。戏剧性的一幕是,当墨菲向管理船只的人逐个介绍:这些都是来自国家精神病研究所的医生时,他们表现的比医生还像医生。这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我不禁想起一个笑话,警察在机场到处搜罗精神病人,忙乎了一天,最后还真找到了三个人,一经调查,结果出乎意料:他们都是精神病医生。当墨菲对着一个关着的电视机进行虚张声势的解说,病人们疯狂的欢呼;当他们乘着渔船满载而归,他们疯狂欢呼;当墨菲带来两个女人和酒,进行告别前的狂欢,他们疯狂欢呼;但是,当墨菲被切除脑白质变成白痴后,他们恢复了平静,只有只言片语的猜测说墨菲已经逃走了;当酋长砸碎玻璃逃出疯人院,他们又一次疯狂欢呼……
 关于本片的主题
  (一)、反讽社会体制制度的主题
  现实社会或者说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就像一个疯人院,而管理者们就像影片中的护士长,以绝对的权威与统治地位来压榨病人们的自尊与激情,假使你不是他们所界定的“疯人”——比如说那个没有教养的麦克墨菲,那么他们最终就会把你变成一个麻木没有反抗意识的“疯人”——通过切除脑白质手术来消除你的叛逆与反抗,以符合他们的秩序与法则。
  (二)、关于自由与反叛的主题
  墨菲显得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与冲动,他千方百计地让病人们感觉到自由是可以获取的,欲望是应该得到释放的。是已经麻木太久的病人们重新认识到有些权利是要自己去捍卫的,有些需求是要自己去争取的。
  (三)、逃避现代社会、回归原始自然的主题
  从影片最后,帮墨菲得到解脱的酋长砸碎窗户,奔向茫茫的晨光微熹的地平线,我们能体味出一个逃避现代社会、回归原始自然的主题。 
  (三)、于相关影片《肖申克的救赎》的类比
  两部影片有诸多相似之处。
  其一,两部影片的公人主都失去自由,身陷囫囵。一个被关进了监狱,一个被关进了疯人院。这两个地方并没有太大本质上的区别,特别在影片的表现上也是如此,,身在监狱的,他其实是清白之身,而住在疯人院的他,其实是正常的人。两部影片的主人公在这限制了自由的地方,都有一个知心的好朋友,,安迪的好朋友是瑞德,墨菲的好朋友就是那位身材魁梧的印第安酋长。这两位好朋友,对于剧中主人公的帮助都是至关重要的……
  其二,两部影片都揭示了当时美国式的教条主义制的社会体制,这也是我认为两部影片最重要的精神相似的地方。
  监狱和疯人院都是被几堵高高的围墙围起来的,人们在其间失去自由。其实这几堵高墙之外,还有着更高更大的无形的墙,影片的表现手法把监狱和疯人院比作当时社会缩影,当时的社会体制限制着人们的思想和自由,目的无疑是让所有的人服从于当时的统治阶级,尽管有些思想是正确和鲜活的,但它违反规矩,违反统治阶级制定的法律,就是不行。两个地方似乎都是在改造人,但怎样的人才算是真正属于“改造”成功的人呢,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见解,像白痴,行尸走肉般的人,或许才是他们所需要的。
  两部影片中都有着这样一个代表统治阶级的人物,《肖》片里面是那位衣着光鲜的监狱长,《飞》片里面是那位永远端庄,表面上永远受人尊敬的护士长,她的古板间接造成一位刚刚在圣诞夜完成“成人仪式”的病人自杀。当墨菲发疯般的冲向她,用暴露着青筋的大手死命的卡住她脖子时,观众心里多多少少有一种说不出的畅快。
  第三,影片的结局都是完美的或者说接近完美,《肖》片的安迪和瑞德都获得了自由,安迪用了十九年时间挖了通道,然后爬过相当于五个足球场般长的下水道。已经不奢望再会有自由的瑞德也终于假释,在那美丽的墨西哥海岸,两人开始了新的生活。
   《飞》片里的墨菲最后变成了白痴,酋长含泪用枕头蒙死了他,然后带着他的遗志,用强壮的身驱举起他生前没能举起的压水台,砸烂了象征着教条主义的铁窗,向着那太阳初升的地方奔跑而去。
   这样美好的结局,都不是轻易得来的,是主人公历经了万般磨难才终换回来的自由。这也是影片所象征的希望。
  
——来自豆瓣影评

国外有那些国家废除了死刑

一、 2005年10月4日止废除和保留死刑的国家
在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国家在法律上或实践中废除了死刑。 数字如下:
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的国家: 86个。
对所有普通罪行废除了死刑的国家: 11个。
在实践中废除了死刑的国家: 24个。
在法律上或实践中废除了死刑的国家: 121个。
保留了死刑的国家: 75个。
以下为四类国家的名单(2005 年10月4日止);最后是自1976 年以来废除了死刑的国家的名单。最近几十年的情况显示, 平均每年有三个国家在法律上或实践中废除了死刑:
1. 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的国家和地区: 86个。
即法律对任何罪行不实行死刑,这些国家包括:安道尔, 安哥拉, 亚美尼亚, 澳洲, 奥地利, 阿塞拜疆, 比利时, 不丹, 波黑, 保加利亚, 柬埔寨, 加拿大, 佛得角, 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哥特底瓦, 克罗地亚, 塞浦路斯, 捷克, 丹麦, 吉布提, 多米尼加共和国, 东帝汶, 厄瓜多尔, 爱沙尼亚, 芬兰, 法国, 佐治亚, 德国, 希腊, 几内亚比绍, 海地, 洪都拉斯, 匈牙利, 冰岛, 爱尔兰, 意大利,基里巴斯, 利比里亚, 列支敦士登, 立陶宛, 卢森堡,马其顿, 马耳他, 马绍尔群岛, 毛里求斯, 墨西哥, 密克罗西亚岛 (联邦的状态 ), 摩尔多瓦, 摩纳哥, 莫桑比克, 纳米比亚, 尼泊尔, 荷兰, 新西兰, 尼加拉瓜,纽埃, 挪威,帕劳, 巴拿马, 巴拉圭, 波兰, 葡萄牙, 罗马尼亚, 萨摩亚, 圣马力诺, 圣多美岛和普林西比岛, 塞内加尔,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 塞舌尔群岛, 斯洛伐克语共和国, 斯洛文尼亚, 所罗门群岛, 南非, 西班牙, 瑞典, 瑞士, 土耳其, 土库曼, 图瓦卢, 乌克兰, 英国, 乌拉圭, 瓦努阿图, 梵地冈, 委内瑞拉
2、 对所有普通罪行废除了死刑的国家和地区: 11个。
法律只为例外的国家罪行,譬如根据军法或叛国罪而产生的罪行设置死刑。这些国家包括:阿尔巴尼亚, 阿根廷, 玻利维亚, 巴西, 智利, 库克群岛, 萨尔瓦多, 斐济,以色列, 拉脱维亚, 秘鲁。
3、 在实践中废除了死刑的国家和地区: 24个。
对普通的罪行譬如谋杀保留死刑,但在过去 10 年期间,实践中未执行任何人死刑。 名单中还包括虽然法律上没有废除死刑,但做出国际承诺不使用死亡的国家。这些国家包括:阿尔及利亚, 比宁, 汶莱,伯金那法索, 中非共和国, 刚果(共和国), 冈比亚, 格林那达, 肯尼亚, 马达加斯加, 马尔代夫, 马里, 毛里塔尼亚, 摩洛哥, 缅甸, 瑙鲁, 尼日尔, 巴布亚新几内亚, 俄联盟, 斯里兰卡, 苏里南, 多哥, 汤加, 突尼斯.
4、 保留死刑的国家和地区:75个。
即对普通罪行保留死刑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包括:阿富汗、安提瓜和巴布达, 巴哈马, 巴林, 孟加拉国, 巴布达,贝拉鲁斯, 伯利兹, 博茨瓦纳, 布隆迪, 卡麦隆, 乍得, 中国, 科摩罗, 刚果 (民主党共和国), 古巴, 多米尼加, 埃及, 赤道几内亚,厄利特里亚, 埃塞俄比亚, 加蓬, 加纳, 危地马拉, 基尼, 圭亚那, 印度, 印度尼西亚, 伊朗, 伊拉克, 牙买加, 日本, 乔丹, 卡扎克斯坦, 朝鲜, 韩国, 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 老挝, 黎巴嫩, 莱索托, 利比亚, 马拉维, 马来西亚, 蒙古, 尼日利亚, 阿曼, 巴基斯坦, 巴勒斯坦当局, 菲律宾, 卡塔尔, 卢旺达,圣克里斯托夫和内维斯,圣罗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沙特阿拉伯, 塞阿里昂, 新加坡, 索马里, 苏丹, 斯威士兰, 叙利亚, 台湾(地区), 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泰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乌干达,阿联酋, 美国, 乌兹别克斯坦, 越南, 也门, 赞比亚, 津巴布韦
二、自 1976 年以来世界各国废除死刑的情况
1976 年: 葡萄牙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
1978 年: 丹麦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
1979 年: 卢森堡, 尼加拉瓜 和 挪威对所有罪行废除死刑。 巴西, 斐济 和秘鲁对普通的罪行废除了死刑。
1981 年: 法国 和 佛得角对为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
1982 年: 荷兰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
1983 年: 塞浦路斯 、 萨尔瓦多对普通的罪行废除了死刑。
1984 年: 阿根廷对普通的罪行废除了死刑。
1985 年: 澳洲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
1987 年: 海地, 列支敦士登 、民主德国(1)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
1989 年: 柬埔寨, 新西兰, 罗马尼亚 和 斯洛文尼亚 (2) 对所有罪行 废除了死刑。
1990 年: 安道尔, 克罗地亚 (2), 捷克斯洛伐克 (3), 匈牙利, 爱尔兰, 莫桑比克, 纳米比亚 和圣多美普林西比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
1992 年: 安哥拉, 巴拉圭 和 瑞士对所有罪行废除死刑。
1993 年: 几内亚比绍, 香港 (4) 和 塞舌尔群岛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
1994 年: 意大利对所有罪行 废除了死刑。
1995 年: 吉布提, 毛里求斯, 摩尔多瓦 和西班牙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
1996 年: 比利时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
1997 年: 佐治亚, 尼泊尔, 波兰和 南非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 玻利维亚对普通罪行废除死刑。
1998 年: 阿塞拜疆, 保加利亚, 加拿大, 爱沙尼亚, 立陶宛和英国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
1999 年: 东帝汶, 土库曼 和 乌克兰对所有罪行废除死刑。 拉脱维亚 (5) 对普通的罪行废除了死刑。
2000 年 : 哥特底瓦和 马耳他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亡惩罚。 阿尔巴尼亚 (6) 对普通的罪行废除了死刑。
2001 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 (7) 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智利对普通的罪行 废除了死刑。
2002 年:塞浦路斯、 南斯拉夫 (以后为塞尔维亚和 黑山共和国) 对所有罪行废除死刑。
2003 年:亚美尼亚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
2004 年:不丹, 希腊, 萨摩亚, 塞内加尔 和 土耳其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2005 年:利比里亚 (8) 和 墨西哥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
2005 年9月:利比里亚对所有罪行废除了 死刑。
注:
(1) 在 1990 民主德国成为了统一德国。1949 年西德的死刑就被废除了。
(2) 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当他们是社会主义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一部分的时候就废除了死刑。 两个共和国于 1991 年获得独立。
(3) 在 1993 捷克斯洛伐克分成了两个国家:捷克和斯洛伐克。
(4) 在 1997 年香港回归中国。成为保留死刑的国家中废除死刑的地区。
(5) 在 1999 拉脱维亚人议会投票批准加入欧洲人权公约,在和平时期废除死刑。(6) 2000 年阿尔巴尼亚议会投票批准加入欧洲人权公约,在和平时期废除死刑。
(7) 在 2001 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批准了加入《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对所有罪行废除死刑。
(8) 在 2005 年利比里亚批准了对《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第二个任意协议, 对所有罪行废除死刑。
三、 2004年世界各国死刑执行和裁判的情况
在2004 年期间, 至少在 25 个国家有 3797 人们被执行了死刑。至少在64 个国家有 7395 人被判了死刑等待执行。 以下情况是根据已知的案件统计出来的; 真实的数字一定是更高的。
2004 年已经得知执行了死刑的国家:阿富汗、 孟加拉国、 帕劳、 中国、 埃及、 印度、 印度尼西亚、 伊朗、 日本、 乔丹、 朝鲜、 科威特、 黎巴嫩、 巴基斯坦、 沙特阿拉伯、 新加坡、 索马里、 苏丹、 叙利亚、 台湾、 塔吉克斯坦、 美国、 乌兹别克斯坦、 越南、 也门。
2004 年已经得知判决了死刑的国家和地区:阿富汗、 阿尔及利亚、 巴哈马、 孟加拉国、 巴布达、帕劳 、 伯利兹、 汶莱、 布隆迪、 卡麦隆、 乍得、 中国、 刚果(民主党共和国)、 埃及、 赤道几内亚、厄利特里亚、 埃塞俄比亚、 危地马拉、 圭亚那、 印度、 印度尼西亚、 伊朗、 伊拉克、 牙买加、 日本、 乔丹、 肯尼亚、 朝鲜、 韩国、 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 老挝、 黎巴嫩、利比亚、 马来西亚、 摩洛哥、 尼日利亚、 阿曼、 巴基斯坦、 巴勒斯坦当局、 巴布亚新几内亚、 菲律宾、 卡塔尔、 卢旺达、 沙特阿拉伯、 塞内加尔、 塞阿里昂、 新加坡、 索马里、 斯里南卡、 苏丹、 叙利亚、台湾、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泰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乌干达、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美国、 乌兹别克斯坦、 越南、 也门、 津巴布韦。
和往年一样, 大多数死刑的执行出现在全世界极少数国家。 2004 年有 97%的死刑执行发生在中国、伊朗、越南和美国。根据有限的和可利用资料的不完全统计表明:在2004年中国至少有3,400人被执行了死刑, 真实数字被认为是更高的。 伊朗执行死刑至少 159人, 越南至少 64人 。在 美国,则从 2003年的65人下降到2004年的59人。
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是最严厉的一种刑罚。
全世界尚保留死刑的国家约为40个,其中约有近10个国家在近二十年来没有真正执行过死刑(实际上已无死刑),在其余约三十个国家中,约有一半国家对非暴力犯罪不判死刑(即死刑只针对暴力犯罪),从人类文明的角度来说,死刑是统治者为维持统治而采取的极端“合法暴力”,以剥夺犯罪生命是目的的最高处罚形式,是人权社会所禁止的,世界人权组织在尊重各国主权的前提下,积极呼吁在全世界取消死刑。
我国现行刑法对死刑的罪名共有68种,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还不能取消死刑,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人口从多,整体国民素质较低,对犯罪的仇视、对死刑的认可(这可能是最主要的)、“杀人偿命”等原始法律理念根深蒂固,以前法院宣判死刑布告中常出现“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是“中国特色”吧。而取消死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死刑在我国最终也肯定会取消,事实上,我国在近来的司法实践中已减少对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并没有公开承认这一事实)。
湘潭大学法学院的一名教授(名字记不起来了)是一个取消死刑的最为积极的倡导者,曾多次发表了相关论文,也多次举办过全国性的研讨会。
顺便说一句:美国是保留死刑的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之一,在六十年代发生过一次死刑冤案而引起举国哗然,从此以后,对死刑的判决变得“艰难”了,从罪犯审判到执行死刑的时间平均达九年,这主要是给予罪犯充分的申辩和相关机构对犯罪进行更为详细、完整的调查,以减少冤案的发生,这也体现了对死刑的谨慎。
在绝大多数欧洲国家,包括当年的东欧国家,死刑或已被废除
迄今为止,全世界已经有一半以上的国家废除了死刑。据有关组织的最新统计,75个国家的法律明确规定,任何犯罪,不论轻重,都不得将犯人处以死刑,另有14个国家规定,除战犯外,其他犯人不得处以死刑。还有20个国家虽然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废除死刑,但也被认为实际上废除了死刑,因为这些国家在过去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没有处死过任何犯人,从而使得在法律上或实际上已经废除了死刑的国家达到了109个。其他86个国家仍明确保留执行死刑,但这些国家每年处死犯人的人数并不多,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执行死刑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态度。据统计,在2000年,65个国家的3058人被处以死刑,全世界共处死了1457名死刑犯,他们分别来自27个国家,其中沙特处死123人,美国处死85人,伊朗处死75人。美国自1977年恢复死刑后处死的人数达到683人。
我国1979年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死刑的核准权在最高人民法院。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我国的社会治安环境恶化,严重犯罪增多,最高人民法院任务过重,为从重从快打击犯罪分子,全国人大修改了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杀人、强奸、抢劫、爆炸以及其他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判处死刑案件的核准权,最高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得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行使。”此后,最高人民法院先后授权云南、广东等省高级人民法院核准部分毒品犯罪死刑案件。虽然1996年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对最高院的死刑复核权进行了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依然是部分案件的复核权由各地的高级人民法院行使。在实际操作中二审和死刑复核往往就合二为一,死刑复核往往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死刑复核的目的就在于慎杀、少杀,防止错杀。
死刑复核作为一个特殊的审判程序要具备三种特性,一是最高性,即审判法院必需具有最高的级别,二是最严性,即审判程序必须最为严格,三是最终性,即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复核,否则死刑裁判不发生任何效力,更不得执行,死刑复核程序的这三种特性是由死刑案件所涉及的是剥夺被告人生命权,即最严厉的刑罚适用问题所决定的。
我认为一个人犯了非常严重的罪行,如果被关进监狱,过了许多年之后还可以发现他在服刑之后会有所改变,但如果执行了死刑就剥夺了他能够改变的机会,所以执行死刑就是一个非常野蛮的行为了。
目前 对所有罪行废除了死刑的国家和地区有86个:安道尔, 安哥拉, 亚美尼亚, 澳洲, 奥地利, 阿塞拜疆, 比利时, 不丹, 波黑, 保加利亚, 柬埔寨, 加拿大, 佛得角, 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哥特底瓦, 克罗地亚, 塞浦路斯, 捷克, 丹麦, 吉布提, 多米尼加共和国, 东帝汶, 厄瓜多尔, 爱沙尼亚, 芬兰, 法国, 佐治亚, 德国, 希腊, 几内亚比绍, 海地, 洪都拉斯, 匈牙利, 冰岛, 爱尔兰, 意大利,基里巴斯, 利比里亚, 列支敦士登, 立陶宛, 卢森堡,马其顿, 马耳他, 马绍尔群岛, 毛里求斯, 墨西哥, 密克罗西亚岛 (联盟的状态 ), 摩尔多瓦, 摩纳哥, 莫桑比克, 纳米比亚, 尼泊尔, 荷兰, 新西兰, 尼加拉瓜,纽埃, 挪威,帕劳, 巴拿马, 巴拉圭, 波兰, 葡萄牙, 罗马尼亚, 萨摩亚, 圣马力诺, 圣多美岛和普林西比岛, 塞内加尔,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 塞舌尔群岛, 斯洛伐克语共和国, 斯洛文尼亚, 所罗门群岛, 南非, 西班牙, 瑞典, 瑞士, 土耳其, 土库曼, 图瓦卢, 乌克兰, 英国, 乌拉圭, 瓦努阿图, 梵地冈, 委内瑞拉
2、 对普通罪行废除了死刑的国家和地区有11个: 阿尔巴尼亚, 阿根廷, 玻利维亚, 巴西, 智利, 库克群岛, 萨尔瓦多, 斐济,以色列, 拉脱维亚, 秘鲁。
3、 在实践中废除了死刑的国家和地区有24个:阿尔及利亚, 比宁, 汶莱,伯金那法索, 中非共和国, 刚果(共和国), 冈比亚, 格林那达, 肯尼亚, 马达加斯加, 马尔代夫, 马里, 毛里塔尼亚, 摩洛哥, 缅甸, 瑙鲁, 尼日尔, 巴布亚新几内亚, 俄联盟, 斯里兰卡, 苏里南, 多哥, 汤加, 突尼斯.

美国女间谍

1903年,一位专门跳印度婆罗门神婆舞蹈的舞娘玛塔·哈里出现在巴黎,在这个欧洲享乐天堂中引起不小轰动。“玛塔·哈里”在爪哇语中意为“清晨的明眸”。这位东方舞娘的身世很离奇:她出生在印度南部马拉巴尔角,是一位印度活佛与神庙中的舞娘所生。一出生,母亲就死了,她被几名神庙祭司收养。从会走路起,就被强迫学习祭祀神舞。
玛塔·哈里身世富有东方传奇色彩,而且舞姿性感、撩人,这一切使她在巴黎迅速走红。同时,凭借独到的奉承男人的本领,她很快成为巴黎社交界红得发紫的高级交际花。姣好的容貌,机敏的头脑,无数男人都拜倒在玛塔·哈里的石榴裙下。
事实上,玛塔·哈里不是什么印度活佛与神庙中的舞娘的女儿,她出生于默默无闻的荷兰北部吕伐登小城,父亲是一家帽子店老板,她本名叫玛格丽特 ·格特鲁德·范泽勒。这个未来名震欧洲的交际花直到15岁之前,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15岁时,家道中落,最疼爱她的母亲病死,父亲很快再婚。玛格丽特被送入师范寄宿学校。美好的少女生活结束了,她人生的噩梦就此开始。
15岁的玛格丽特已经出落成远近闻名的美人。道貌岸然的校长强暴了她,后来她也成了教师们的玩物。玛格丽特无法忍受屈辱的生活,急于摆脱困境。1 895年1月一个寒冷的清晨,报纸上的一则征婚启示引起了她的注意。启示中写道:鲁道夫·麦克·里奥德,39岁,诚实、善良,荷兰驻印度部队上尉……当时18岁的她涉世未深又渴望家庭的温暖,当即提笔回复了里奥德上尉。天真的姑娘不知道里奥德上尉是个彻头彻尾的赌棍、酒鬼和好色之徒。一无所知的玛格丽特嫁给了里奥德,从此走入了地狱般的婚姻。1896年她随丈夫来到印尼爪哇岛的一个小村驻防。1899年6月26日,年仅3岁的儿子诺曼被土著人保姆用砒霜毒死。原因是保姆的丈夫———一个印尼士兵被诺曼的父亲里奥德毒打。玛格丽特肝肠寸断,与丈夫的关系更加恶化。
一天晚上,玛格丽特随丈夫参加了爪哇岛的一次节日聚会。聚会上,一名印度舞娘扭动着身体跳舞,妖娆的舞姿令她目瞪口呆。她过于全神贯注,没有听到丈夫在叫自己。里奥德粗暴地当众把她推倒在地,狠狠地抽了20鞭子,还威胁要杀死她。玛格丽特担心丈夫有一天会杀了她。表面上她依旧对丈夫惟命是从,私下却开始秘密学习那种令她着迷的印度神婆舞蹈,为日后离开丈夫独立生活做准备。1902年8月,她与丈夫正式离婚,只身独闯巴黎,并化名“玛塔 ·哈里”。
玛塔·哈里神秘的东方舞蹈使她获得了巨大成功并开始到各国巡演。在德国演出期间,她结识了许多高级德国军官。他们不断向她透露国家机密。起初,他们是在酒精的作用下吐露真言,后来出于好奇玛塔·哈里开始主动套取重要情报,她意识到自己手中掌握的这些情报价值连城。
1915年,玛塔·哈里正式成为德国情报机关的间谍,她受命以巡演为掩护,到西班牙搜集情报。她的到来,令西班牙人痴狂,据说甚至有情侣因为她反目成仇。她与社会名流们打得火热,有关西班牙各方面的情报被源源不断发往柏林。可是不久,玛塔·哈里在西班牙的行动被英国情报部门的密探跟踪,她与德国间谍机构的联系被英国情报部门通报给法国反间谍机构。
被法国以间谍罪处死 此时,玛塔·哈里心中已经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她回到法国并设法与法国间谍头目拉杜见了面。她告诉拉杜自己可以为他搞到德国的机密情报。不过,拉杜似乎并不相信她。他表面上欣然同意了玛塔·哈里的提议,不过建议她,为避免引起怀疑,还是先到中立国西班牙去。此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拉杜的目的是通过玛塔·哈里将假情报输送给德国。
玛塔·哈里在西班牙焦急地等待着拉杜给她指示,就在此时法国情报部门截获了一份马德里与柏林间的密码电报,电报中写道:“通知H21速回巴黎待命。克雷默(德国一战期间间谍)将付给其15000法郎的支票。”
综合有关情报,法国情报部门认为H21就是玛塔·哈里,她极有可能为德国方面提供了大量情报。1917年2月13日,玛塔·哈里刚刚抵达法国边境,就被以间谍罪逮捕。另一方面,玛塔·哈里的情人参议员埃米利奥·胡诺伊证实,她当时的确接到过一封来自巴黎的电报,不过,胡诺伊认为法国情报部门截获的那封电报纯粹是有人为陷害玛塔·哈里设的局,与她接到的电报是两码事。但法庭无情地驳回了她的律师的申诉,同年7月宣布判处她死刑。
1917年8月15日,玛塔·哈里被带出巴黎女子监狱执行枪决。这一天,她刻意打扮了一番,戴上了一顶宽檐黑帽。临死前,玛塔·哈里拒绝被蒙上双眼。她说想看着那些杀死她的男人的眼睛。枪手扣动扳机前,她向他们送去了最后的飞吻。也许,对于她 来讲,死亡是最后的解脱,是她对男人最大的嘲笑。
玛塔·哈里死后,有人猜测说,是她的情人西班牙作家恩里克·戈麦斯向当局告密害死了她。也有人认为是他的妻子因为妒忌玛塔·哈里勾引了自己的丈夫,而设局陷害了她。颇具讽刺意味的是,1999年英国情报部门公开的20世纪初的情报档案显示,当年英国情报机构并没有掌握玛塔·哈里犯有间谍罪的真凭实据。
玛塔·哈里的头在她死后被保存在巴黎阿纳托密博物馆,经过特殊的技术处理她的头仍保持了她生前的红唇秀发,像活着一样。2000年玛塔·哈里的头颅不翼而飞,估计是被她的崇拜者盗走了。今年玛塔·哈里基金会决定在她的故乡吕伐登为她建造一座博物馆,里面展示大量实物,包括玛塔·哈里充满激情的情书、绚丽多彩的舞台服装,光彩耀目的珠宝首饰,姿态各异的裸体照片和她被捕后写的一份自述。尽管引起争议,但现在博物馆还是建成了。
肯定的假的
  你说的应该是古巴的 卡斯特罗
  前不久,一位名为玛莉塔的女子出版了《亲爱的菲德尔·卡斯特罗:我的生活、我的爱情、我的背叛》一书,披露了她年轻时和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的一段恋情,以及美国中情局利用她刺杀卡斯特罗的内幕……
  “要杀菲德尔,我下不了手,他太迷人了,我把中央情报局给的毒药扔进浴盆,在最后一次缠绵之后,我走了。”
  一切好像是电影里才有的情节。然而这正是美国中情局策划的500多次暗杀卡斯特罗的行动中的一次,也许是中情局认为最有把握却又最失败的一次。
  事隔40余年,玛莉塔在马德里的公寓里忆起这段尘封的往事,仍然激动不已。61岁的她显得有点发胖,但仍掩盖不住她的美貌和气质。
  玛莉塔是德国纳粹集中营里的幸存者,后来受雇于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
  甜蜜而短暂的爱情
  1959年2月27日,古巴革命胜利才6个星期。卡斯特罗与其他革命同志要进入玛莉塔的父亲在古巴开设的“柏林银行”检查时,玛莉塔挡住了他们。
  “你们是在侵犯德国的领土。”
  “这是古巴人的土地”卡斯特罗反驳道。
  19岁的玛莉塔初次见到卡斯特罗,就坠入了情网。
  回忆起和卡斯特罗相处的8个半月时间,玛莉塔兴奋中掩饰不住忧伤和悔意。她曾经怀上了卡斯特罗的孩子,最后早产。悲伤的玛莉塔一到美国,中情局就盯上了她,他们拿着一张不知从哪儿弄到的死婴照片对她说:“这是你死去的孩子,看看卡斯特罗都做了些什么,他杀了你们的亲骨肉!”他们怂恿她回到古巴杀卡斯特罗,还鼓吹“与共产主义斗争是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在威逼利诱下,玛莉塔1960年重返古巴,带着中情局交给她的毒药丸,准备伺机放进卡斯特罗喝的咖啡里。但是强烈的爱最终战胜了一切,她不但没有下手,临走的时候反将中情局给她的6000美元报酬留给了卡斯特罗。
  她向记者透露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你是什么时候意识到你根本下不了手杀卡斯特罗的?
  当我知道还是那样爱他的时候。中情局想利用我们的孩子的死来激起我的仇恨。
  你当时怀孕有几个月?
  7个半月。那是一个早产儿。
  你和卡斯特罗约好了给孩子取名吗?
  是的,我们约定给孩子取名为安德雷斯。
  我想这对你来说是一件很悲伤的事情,还记得孩子出生时的情况吗?
  菲德尔当时并不在场。接生的是一个男人,后来我就不省人事。中情局的人欺骗了我,我相信我的孩子还活着。我最后一次见菲德尔的时候,他将一个学医的小伙子介绍给我,并说是他的儿子,那个年轻人很像我的儿子马克。我真想让他做一个DNA鉴定。菲德尔有6个或者7个孩子。
  他以他的孩子们为荣,总说革命事业是为了他们。他不可能杀自己的孩子。
  你为什么要写那本书呢?
  我希望人们理解我所做的一切。因为我没有做任何对不起菲德尔的事,我梦想去古巴和卡斯特罗一起生活。
  特工生涯
  没有完成任务而回到美国的玛莉塔受到了关押6个星期的惩罚,中情局威胁她说如果想逃走就杀死她。中情局认为一个能够在纳粹集中营生存下来的女人,肯定有干特工的天赋,因此决定正式招募她,并在迈阿密的反卡斯特罗基地对她进行专门训练。在那里她认识了她生命中的第二个男人:委内瑞拉的前将军马科斯·佩雷斯。玛莉塔与佩雷斯结婚并有一个女儿。
  1972年,玛莉塔与中情局的一个特工结婚,因为婚姻可以掩护他们的行动。他们当时以一栋豪华公寓的管理人员身份活动,公寓里住着许多来自联合国、苏联、民主德国、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以及中国的外交官。
  你为中情局工作了多少年?
  30年。
  你经历过痛苦的日子,是吗?
  是的,威胁、恐吓等等。我曾经是一名间谍,但已成为过去,永远也不会再有了。
  为什么?做间谍很难吗?
  当然。与其他工作不同,那是疯狂的游戏。你每时每刻都得说谎,如果你犯错就会非常危险,你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特别是想做一个好母亲又去做间谍,那是非常困难的。
  “我过去和现在都爱他,他也对我很好,如果不是美国的介入,也许我们会继续生活在一起。”
  你确信是因为美国破坏才使你们分开的吗?
  绝对是,他们控制一切。
  你认为卡斯特罗还爱你吗?
  我不知道。菲德尔现在有自己的生活,但我坚信他不会忘记我,他至少还有一点点爱我。
  你为什么相信他还记着你呢?
  因为他还是很尊重我,也很尊敬我的父亲,他和我的父亲很熟。尽管时间过去了这么久。
  重逢的喜悦
  玛莉塔曾经做过处理古巴难民事务的联邦雇员。她认为卡斯特罗使许多“无辜的古巴人流亡”,因此1981年决定重返古巴当面“谴责”她心中的“偶像”和“至爱”。那是她最后一次见到卡斯特罗。
  菲德尔是不是已经原谅你曾经要杀他?
  是的。我们已经在1981年见面时和解,现在是好朋友。我们当时热情拥抱,我请求他原谅,并告诉他以后的每一天都要照顾好自己。他非常亲切和蔼。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
  你和他谈了几个小时?
  我们聊了5个小时,我在他那里呆了3天,那是十分美好的3天。
  你喜欢刺激的生活吗?
  不,不喜欢。我现在喜欢安静,很幸福,喜欢我养的狗。我只想有一个带花园的小房子,花园里可以种蔬菜和花。
  你现在还有梦想吗?
  回到古巴,见到菲德尔,感受他的魅力!

辛德勒是真的吗

真的。
辛德勒是一位德国人,也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拯救犹太人是利用了德国战争经济组织机构中的某些错误[1] 。利用德国的战争,诱逼犹太人投资,再雇佣廉价的犹太人做工,在这让充满了杀戮与硝烟的年代大赚了一笔钱,同时保护了上千名犹太人的生命,占波兰全部存活犹太人数量的一半左右。辛德勒是“小拉贝”。1958年耶路撒冷的浩劫纪念馆宣布辛德勒为义人,并邀请他在义人大道上植树。1974年10月9日,辛德勒去世,被以天主教方式安葬在家乡的兹维塔齐尔山上,每年都有许多许多幸存的犹太人及其后代来祭奠他的亡灵。
\他的遗物可能一文不值,但却证明了他人格的魅力,特殊环境中的善举,才是至善!向辛德勒至敬!
确实有奥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1908年4月28日-1974年10月9日)这个人,他是个德国人。是个商人,利用德国的战争,诱逼犹太人投资,再雇佣廉价的犹太人做工,在这让充满了杀戮与硝烟的年代大赚了一笔钱,同时保护了上千名犹太人的生命,占波兰全部存活犹太人数量的一半左右,他开始用战争期间赚来的金钱买下一个个必遭集中营厄运的犹太人。1974年10月9日去世。
奥斯卡·辛德勒于1908年4月28日在奥匈帝国摩拉维亚斯维塔维的一个苏台德德国家庭出生,他的父亲乔纳·“汉斯”·辛德勒(Johnann "Hans" Schindler)是一家农机企业的老板,母亲叫弗朗齐斯卡·“芬妮”·辛德勒(Franziska "Fanny" Schindler),母亲的娘家姓是卢瑟(Luser)。奥斯卡还有一个1915年出生的妹妹埃尔弗里德(Elfriede)。念完小学和初中后,辛德勒进入一所技校学习,但于1924年因伪造成绩被开除。不过之后他还是完成了学业,只是没有参加毕业考试来试图进入大学深造。他来到布尔诺学习机械和汽车驾驶等行业技术,并为自己的父亲工作了3个年头。奥斯卡从少年时代就喜欢摩托车,他买下了一辆竞速摩托车并在之后几年里参加山区的赛车比赛。
1928年3月6日,辛德勒与埃米莉·佩尔兹尔(Emilie Pelzl)结为连理,她是苏台德地区一个富有农民家庭的女儿。两人搬进辛德勒父母的家,在楼上的房间住了7年。婚后不久,辛德勒没有再为父亲干活,而是另找过多份工作,包括在摩拉维亚一个电子工艺厂上班和管理一所驾校等。辛德勒这一期间还进入捷克军队服役了18个月,并在第31集团军第10步兵团晋升为一等兵。退伍后他回到了电子工艺厂,但之后不久自己就破产了。他父亲的农用机械厂也在这一时期倒闭,辛德勒为此失业了一年。1931年他进入布拉格的一家银行工作直至1938年。
1931和1932年,辛德勒曾有数次因在公共场所酗酒而被捕。这一时期他还与在学校里认识的奥莱丽亚·施莱格尔(Aurelie Schlegel)有了外遇。后者1933年给他生了个女儿艾米莉(Emily),1935年又有了个儿子小奥斯卡(Oskar Jr)。辛德勒之后声称这个男孩不是自己的儿子。1935年,辛德勒酗酒的父亲抛弃了自己的夫人,后者已长期卧病在床,并在几个月后离世。
1935年,身为捷克斯洛伐克公民的辛德勒加入了奉行分裂主义的苏台德德国党,并于1936年被纳粹德国军事情报局阿勃维尔所吸收,成为一名特工。他被分配到基地位于弗罗茨瓦夫的第2助攻第8突击队。之后接受捷克警察审问时他表示自己这样做是为了钱,当时他也在酗酒,并且还欠了一屁股债。他在阿勃维尔的工作任务包括收集铁路、军事设施、军队调动的情报,并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招募其他间谍,来为纳粹德国计划对该国实施的入侵做准备。1938年7月18日,辛德勒因从事间谍活动被捷克政府逮捕并立即送入监狱,但之后根据慕尼黑协定而作为政治犯获释,苏台德地区也根据这一协定于10月7日并入德国。11月1日,辛德勒申请加入纳粹党,次年获得了批准。
出狱并经过一段时间休养后,辛德勒在阿勃维尔的职位获得了提升,成为其所在小队的副指挥官,并于1939年1月和妻子一起搬到位于捷克和波兰边境上的俄斯特拉发。希特勒攻占捷克斯洛伐克期间,他继续从事间谍活动。埃米莉也在帮他处理文书工作,把阿勃维尔的机密文件处理好并藏在他们的公寓里。辛德勒还多次以经商为由前往波兰,他和手下25名间谍负责为即将展开的波兰战役搜集波兰军队动向和铁路的情报。其中一些有关铁路运输线和隧道方面的情报对德军的行动至关重要。1939年9月1日,德国国防军第14集团军攻占了一条关键的交通要道,并且保持路况完好无损,欧洲战场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展开。辛德勒继续为阿勃维尔工作直至1940年秋,他之后被派往土耳其调查派往德国驻该国大使馆的阿勃维尔军官的腐败问题。
1939年10月,辛德勒奉阿勃维尔之命到达克拉科夫,次月在这里买下一间公寓,埃米莉仍然住在俄斯特拉发的公寓,但每星期会至少过来一次克拉科夫。1939年11月,辛德勒请内部装饰师米拉·费佛伯格装饰自己的新公寓,后者的儿子波德克·费佛伯格很快成为辛德勒黑市交易的中间人。他们之后也成为了一辈子的朋友。这个月辛德勒还认识了伊萨克·斯特恩,他是辛德勒在阿勃维尔一位同事约瑟夫·“塞普”·奥厄(Josef "Sepp" Aue)的会计,奥厄接管了斯特恩以前由犹太人开设的一家工厂。德国入侵波兰后,所有波兰犹太人的财产,包括财物、房子、工厂等全部被没收,犹太人的公民权也遭到剥夺。辛德勒给斯特恩看了一家搪瓷厂的资产负债表,表示自己有意收购这家名叫瑞科德(Rekord)的工厂,控股的犹太人在这年早些时候申请了破产。斯特恩建议他不要直接经营这家公司,而是以托管的形式接手,并且购买或租下公司的业务,这样可以从纳粹手中获得更多的行事自由,比如雇佣更多的犹太工人。在多位犹太投资商的财政支持下,辛德勒于1939年11月13日签下了一份工厂的非正式租赁协议,后于1940年1月15日正式化。辛德勒将工厂更名为“德国搪瓷制品厂”(Deutsche Emaillewaren-Fabrik,简称DEF),这家工厂很快以其绰号“艾玛丽娅”(Emilia)而为人所知。他起初的工人团队有7名犹太工人——其中包括帮他管理公司的亚伯拉罕·班吉尔(Abraham Bankier)——和250名非犹太裔波兰人。到了1944年的高峰时期,工厂一共雇佣了约1750名工人,其中约1000是犹太人。辛德勒还帮助经营着一家做批发衣服生意的施洛莫·韦纳有限公司(Schlomo Wiener Ltd)。
辛德勒在阿勃维尔和德国国防军及其下属军备督查中的人脉让他可以获得为军队生产搪瓷炊具的合同。这些人脉之后也在他保护犹太工人免遭驱逐和处死的努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辛德勒不得不向纳粹军官送去更大数额的贿赂,还有许多只有通过黑市才能获得的贵重礼物来保护工人的安全。班吉尔是辛德勒在黑市的一个重要联络人,他购买了许多东西存放在工厂中以便辛德勒向纳粹行贿。辛德勒本人享受着奢华的生活,与他的秘书维多莉娅·克伦诺斯卡(Viktoria Klonowska)和搪瓷商艾娃·基什·舒纳(Eva Kisch Scheuer)发展婚外情。他的夫人埃米莉于1940年来访并待了几个月,并在1941年搬到克拉科夫与他同住。
辛德勒起初经营这家工厂主要是为了赚钱,雇佣犹太人也是因为自纳粹占领后,这些人的工资水平要大幅低于波兰人。之后他开始不顾成本地为工人提供保护。作为一个对战争有重要作用的军需企业,辛德勒得以更方便地保护他的犹太工人。每当辛德勒的犹太人面对驱逐的威胁时,他就会宣布豁免他们。工人的妻儿子女,甚至残障人士都由他声称为必要的机械或金属工人。其中有一次盖世太保找上门来,命令辛德勒交出一个带有伪造证件的犹太家庭。“他们进来3个小时后,”辛德勒说,“两个喝醉了的盖世太保跌跌撞撞地离开了我的办公室,他们不但没有带走什么犯人,连一开始声称是罪证的文件也没了。”
1940年8月1日,汉斯·法郎克颁布了一项法令,要求克拉科夫的所有犹太人在两周内离开这座城市。只有那些从事直接和德国战事相关工作的人可以留下来。当时有6至8万人生活在这座城市,到1941年3月仅剩15000人。这些犹太人接下来也被迫离开自己居住的卡齐米日社区,统一搬到在原来的工业区中建立的克拉科夫犹太人区。辛德勒的员工每天从犹太人区步行到工厂上班,之后4年的时间里,辛德勒对工厂进行了扩建,增加了厨房、诊所、食堂、办公室等设施。
普拉佐
1941年秋,纳粹开始将犹太人区居住的犹太人转移,其中大部分被送到贝尔赛克灭绝营杀害。1943年3月13日,犹太人已经清空,那些仍然可以工作的犹太人被送到了位于普拉佐的新纳粹集中营。数千名被认为不适合工作的人被送至灭绝营杀害,还有数百人在街头被正在清空犹太人区的纳粹所杀。辛德勒由于在党卫军中有关系,所以提前得知了这一行动,并安排工人留在厂里过夜以免发生不测。他亲眼目睹了对犹太人区的清理并深感震惊。据辛德勒犹太人索尔·乌尔巴克所说,辛德勒从那时起“改变了对纳粹的看法,决心尽可能多救出一些犹太人。”
克拉科夫-普拉佐集中营于1943年3月开始运作,这里原本是两个犹太人墓地,距德国搪瓷制品厂约2.5千米,由党卫队上尉阿蒙·哥特统领,此人曾数次在集中营内随机地处决犯人。这里的犹太人每天都生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之中。艾米莉·辛德勒曾称哥特是“我所见过最卑劣的人”。
哥特起初计划把包括辛德勒工厂在内的所有工厂转移到集中营内。不过辛德勒把奉承、贿赂及外交手腕相结合,不但避免了工厂的转移,还说服哥特允许他自费在厂内建立一个子集中营,除了容纳工厂内的犹太人外,还可以收容附近工厂的另外450名犹太人。这些人在这里不但可以免受随机处决的威胁,而且还配有食宿,甚至可以进行宗教仪式。
辛德勒曾两次因涉嫌参与黑市交易被捕,还有一次因为亲吻了一个犹太女孩违反《纽伦堡法案》被捕。第一次被捕是在1941年末,他为此在拘留所过夜。他的秘书通过辛德勒在纳粹党中的关系网让他得以获释。1942年4月29日,辛德勒因前一日在工厂进行的自己生日聚会上亲吻了一个犹太女子的脸颊而被捕,这次他在监狱里关了5天。第三次被捕发生在1944年10月,他被指控进行黑市交易,并通过向哥特及其他人行贿来改善犹太工人的状况。这回他被关了近一个星期。哥特于1944年9月因受贿和滥权被捕,之前辛德勒的被捕正是对哥特行为调查活动的一部分。哥特从未因这些指控被定罪,但他于1946年9月13日因战争罪行被处以绞刑。
1943年,布达佩斯的犹太复国主义领导人通过犹太抵抗运动成员和辛德勒取得了联系,后者之后数次亲自前往布拉佩斯报告纳粹对犹太人的罪行。他还将以色列犹太人机构提供的资金带回并转交给犹太人地下组织。
布瑞恩利兹
1944年7月,由于苏联红军的节节逼近,亲卫队开始关闭最东面的集中营,把余下的囚犯向西转移到奥斯威辛和格罗斯-罗森集中营。哥特的私人秘书梅特克·庞帕把纳粹关闭所有不是和战争需要直接有关的工厂,包括辛德勒工厂的计划提前预警给辛德勒,并建议将产品从搪瓷制品改为反坦克手榴弹来挽救犹太工人的生命。辛德勒通过贿赂和劝说,最终让哥特及远在柏林的官员同意他把工厂和工人转移到苏德台地区一个名叫布瑞恩利兹(Brünnlitz,音译)的小乡村,从而免除了工人被送入毒气室处死。庞帕把犹太区警察马赛尔·戈德伯格警官提供的姓名整理后打印了一份1200名将转移到苏台德地区的犹太人名单,其中1000名是辛德勒的工人,另外200名是朱利叶斯·马德里奇的纺织制品厂工人。这些犹太人于1944年10月被送往布瑞恩利兹。
1944年10月15日,一辆装载有700名辛德勒名单上人员的火车起初被送到了格罗斯-罗森集中营,并在那里呆了一个星期后才重新送到布瑞恩利兹的工厂。另外300名女性“辛德勒犹太人”起初也被送到奥斯威辛,并且随时可能会被送进毒气室。辛德勒以往的人脉和贿赂这次都不起作用了,他最终派自己的秘书希尔德·阿尔布雷希特(Hilde Albrecht)带上黑市买来的商品、食品和钻石前往奥斯威辛,这些女工人担惊受怕了几个星期后才被送去了布瑞恩利兹。
除了工人外,辛德勒还将250车皮的机械和原料运到了新的工厂,但工厂中生产出的可用炮弹很少。每当有军备官员质问工厂产量为何如此之低时,辛德勒就从黑市上买来成品充数卖给军队。党卫队提供的口粮不足以满足工人的需求,所以辛德勒会花大部分时间在克拉科夫获取粮食、军火及其它材料。他的夫人埃米莉留在布瑞恩利兹,暗中设法获得更多的口粮,并照料工人的健康和其他基本需求。辛德勒还安排了奥斯威辛多达3000名犹太女性转移到苏德台地区的小纺织厂,希望可以增加她们生还的希望。
1945年1月,一辆装有250名犹太人的火车到达布瑞恩利兹,这些人原本是被送往波兰的一处矿场,但被拒绝接收后来到这里。到达时,车厢已经冻得封死。之后工厂一位工程师用烙铁打开了门,车上12人已经死亡,其他人都已经病重,无法参加工作。埃米莉将幸存者送入工厂,并且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医院中照料他们直到战争结束。随着苏联红军的逼近,辛德勒为避免工人被亲卫队所杀而继续向军官行贿。1945年5月7日,他和工人们聚在工厂内,聆听广播中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宣布德国投降的消息。
由于身为纳粹党和阿勃维尔成员,辛德勒有被以战犯逮捕和处决的危险。班吉尔、斯特恩和其他多人准备了一份声明,以便让辛德勒呈交给美国人证实自己曾挽救了一些犹太人的生命。赛门·杰里特(Simon Jeret)还拔掉了自己的金牙,用上面的黄金打造了一枚戒指送给辛德勒,上面刻有“救一人命,如救苍生”(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 entire)的字样。为了逃避苏联人的抓捕,辛德勒和埃米莉乘坐他们的一辆只有两个座位的霍希轿车向西逃亡,起初还有几名一同逃离的德国士兵坐在车两旁的位置上,后面还跟有一辆卡车,上面有辛德勒的情妇玛尔塔(Marta)、几名犹太工人以及一些黑市商品。到了捷克布杰约维采,霍希轿车被已经占领该地的苏联红军士兵没收。辛德勒起初藏在座位下的一颗钻石也没能取回。他们继续通过乘坐火车和步行前进直至到达美国占领区,然后前往帕绍,一位美国犹太人军官安排他们乘火车前往瑞士。1945年秋,辛德勒夫妇搬到了巴伐利亚生活。
到战争结束时,辛德勒的所有积蓄都已经在贿赂和在黑市为工人购买给养中耗尽。几乎一贫如洗的辛德勒曾短暂迁至雷根斯堡,之后再到达慕尼黑,但一直没能在战后的德国发迹。事实上,他已经需要接受犹太人组织的援助来生活。1948年,他向美国犹太人联合分配委员会提出了一份对他的战时开支加以补偿的请求,之后收到了15000美元。他曾估算自己战时的开销超过105.6万美元,包括营地的建设、贿赂,以及包含食品在内的黑市商品支出。辛德勒于1949年移民阿根廷,他在那里试着养鸡和海狸鼠,后者的皮毛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到了1958年就已经破产。然后他离开妻子返回德国,尝试经营包括水泥厂在内的多个产业,但都没有成功。1963年,他再次宣布破产,并于次年因心脏病发而入院治疗了一个月。辛德勒与战争期间认识的许多犹太人保持着联系,来自世界各地“辛德勒犹太人”的资助让他得以继续生活。1974年10月9日,奥斯卡·辛德勒逝世,享年67年。他的遗体安葬在耶路撒冷的锡安山,是唯一一位得以葬在这里的前纳粹党成员。1963年,以色列授予辛德勒国际义人称号,以表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挽救犹太人免遭大屠杀的功勋,此外,1966年德国政府还授予他联邦十字勋章。
作家赫伯特·斯坦豪斯(Herbert Steinhouse)曾于1948年采访过辛德勒,他对辛德勒的事迹作出了这样的评价:“辛德勒的卓越事迹只是源自于基本的礼仪和人性,只不过我们长大后就极少再真诚地相信这些礼仪和人性了。他是一个看到曙光而悔改的机会主义者,并从此背弃了周围的虐待狂和卑鄙的罪犯。”在1983年的一个电视纪录片中,节目引用辛德勒的话表示:“我觉得犹太民族正在遭到毁灭。我对此别无选择,必须帮助他们。”
辛德勒唯一的遗物就是一只破旧的黑箱子,这只箱子一直留在这位医生家里,却从来没被打开过。在这家的男主人去世之后,女主人也于2000年4月谢世了。她的儿子在清理母亲的遗物时发现了这只尘封的皮箱子。箱子已经发黑,但上面的白字依然清晰可辨:奥斯卡·辛德勒。
这位儿子恍然大悟:这位和母亲保持着暧昧关系的穷老头就是奥斯卡·辛德勒!
皮箱里塞满了辛德勒写于40至60年代发自慕尼黑、布宜诺斯艾利斯、法兰克福、纽约、耶路撒冷、特拉维夫等地的几百封信件,成堆的剪报、照片、保险单据、抵押证明,辛德勒工厂的位置草图等等,其中最珍贵的就是那份“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曾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位纳粹党成员,正是因为有这种特殊身份,当他看到纳粹大规模屠杀犹太人时,他以雇工的名义开出了一份1200人的名单交给纳粹党卫军,把这些犹太人从集中营解救到他在波兰南部的一个工厂,从而使他们幸免于难。辛德勒生前共开出了两份名单。其中第二份名单写于“二战”结束前一个月,这份名单被保存在以色列亚德瓦谢姆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里。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正是基于这份名单拍摄的。但据大屠杀纪念馆负责人说,没有人见过第一份名单的原件。
然而,最新发现的这份名单究竟是不是原件,仍有争议,以色列研究大屠杀问题的权威专家正在等待对它进行鉴定。
德国斯图加特警方搜查了《斯图加特日报》编辑部,企图得到发现的装有包括“辛德勒的名单”在内的一些辛德勒文件的箱子,但是一无所获,因为这个箱子已经在被送往以色列的途中。
《斯图加特日报》报道说,根据居住在阿根廷的辛德勒遗孀爱米丽的要求,斯图加特的一家法院决定暂时扣留这个箱子,以“保护申请人的可能具有的所有权”。
《斯图加特日报》的主编说,没有人反对爱米丽对这个箱子提出的占有要求,但是,21世纪的拥有者即发现者明确表明,希望把它交给以色列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如果德国法院裁定它归辛德勒遗孀所有,那么,就应将它送回德国。而德国国家档案馆已将箱子中所有文件都复制下来了。
正在耶路撒冷访问的英国外交大臣罗宾·库克代表以色列向英国前特工兼外交官弗兰克·福利授予“外国正义人士”荣誉称号,以纪念他在本世纪30年代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千百万犹太人逃出德国纳粹分子的魔爪,重新获得自由。
弗兰克·福利被人们称为英国的“辛德勒”,而拉乌尔·瓦伦贝格被称为瑞典的“辛德勒”。
瓦伦贝格是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夫人的舅父。瓦伦贝格在40年代以外交官的身份至少挽救了10万犹太人。
“辛德勒的名单”不只是一件遗物,它更是一种象征,是人类精神遗产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