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灵通创始人,小灵通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0-29 19:03:44 浏览1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吴鹰是谁,为何他能同时压着马云和马化腾?

吴鹰是小灵通的创始人,曾经是中国互联网产业举足轻重的人物,还曾帮助马云介绍投资商才有了今日阿里巴巴的蒸蒸日上。虽然小灵通已经不复存在了可吴鹰在互联网行业的地位很高,能压着马云和马化腾。
之所以这个吴鹰能够压着马云和马化腾,是因为他曾经是马云的一个恩人,所以他在业界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就算是马云也是要尊敬他的。
吴鹰是小灵通之父,身家不菲,名列2019年的全球富豪排行榜前列,算是马云和马化腾的前辈。
吴鹰是最早的奥克斯集团总裁,在马云和马化腾最困难的时候,他都伸出了援手,帮助他们,所以能压住他俩。
哥不在江湖,江湖却有哥的传说,用这句话来形容吴鹰在科技江湖的地位,一点都不为过。虽然很多人不知道吴鹰这个人,但是只要说起小灵通,肯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小灵通有多火,在当时完全可以媲美现在的阿里巴巴和腾讯公司。而吴鹰就是小灵通的缔造者,被称为“小灵通”之父,他现在虽然不再风光,但依然是科技圈和IT界大哥级别的人物,就连马云和马化腾都会给他面子。那为什么吴鹰能让马云和马化腾这两个IT界的大佬买他的账。
一、吴鹰曾经的辉煌。吴鹰凭借着自身的才能,投入巨资去开发小灵通,5年时间实现了用户数突破1000万,高峰期超过1亿。同时,打破了传统运营商的格局,让移动、电信资费价格也开始快速下降,让越来越多的人用得起电话,对现代通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当然吴鹰也赚的是盆满钵满,是那个时代名符其实的商业大佬,而那时的阿里巴巴和腾讯还正在起步阶段。
二、吴鹰的能力。随着小灵通的没落,吴鹰转身投入了IT界,成为投资人。因为小灵通的原因,在IT界的不仅名气非常高,关键还拥有很多的资金可以投资。据说曾经马云在获得软银孙正义的风投时,就是吴鹰在牵线搭桥,才让阿里巴巴日后熠熠生辉。现在在很多的科技大会上,仍然可以见到吴鹰的身影,而且他还主持了很多互联网大会。他并没有随着小灵通的没落而消散,而是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活跃在IT的圈子内,经常的组局,参加的都是像雷军、刘强东、陆奇、张亚勤等互联网大佬,因此有“马云的圈,吴鹰的局”这一说法,可见他的地位非同寻常。
或许吴鹰现在没有马云、马化腾有钱,但是他曾经缔造的小灵通商业帝国,以及自身能力和人格魅力,让他在IT界举重若轻,受人尊重。所以说他能同时压着马云和马化腾的肩膀,也是自身实力的一种体现。

为何说吴鹰是“成也小灵通,败也小灵通”?

小灵通将移动电话带入了广大老百姓,结束了大哥大只有有钱人才能买得起的时代。不过小灵通不思进取,没看清时代的趋势,最后只有被时代淘汰。
因为吴鹰发明了小灵通通信业务,给全国人民都带来了便捷,全国上千万的用户都在使用它,所以吴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顿时上涨了非常多,但是由于吴鹰在发明小灵通之后,就没有再继续思考未来的发展,导致小灵通风光不再,吴鹰也因为这样跌落了神坛,所以才有了这句话。
因为小灵通在刚发行的时候价钱十分的低廉,很多人都会选择小灵通,但吴鹰没有注重小灵通的科技发展,功能也跟不上,所以小灵通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
吴鹰被称作“小灵通之父”,而在他的一生中离不开的关键词就是“小灵通”,所以对于吴鹰的发展史可以用“成也小灵通,败也小灵通”来形容。
首先,吴鹰靠着“小灵通”的这一机遇获得了成功。吴鹰投资小灵通的成功要在1998年开始,作为UT斯达康公司的创始人当徐福新带着小灵通的技术找到吴鹰的时候也注定了这是吴鹰成为小灵通之父的开始。吴鹰在考察过小灵通的市场之后,果断地投入了数千万的资金来发展小灵通的这一业务,并且获得了成功。与此同时,吴鹰在这一契机下UT斯达康在美国也成功地上市,而且股价一度暴涨。无论是在经济领域上还是声誉上吴鹰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铺天盖地的报道以及小灵通在市场上获得的成功并获得了足够的市场以及用户人群,使得吴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也正是吴鹰“成也小灵通”的体现。
其次,吴鹰没有看准社会发展的趋势,在小灵通上投资失败。小灵通的成功可以说只是昙花一现。随着技术的不断推广,取而代之的产品是可以将小灵通给替代的。但是这个时候的吴鹰仍然坚持自己的判断,认为需要加大对于小灵通的投资并且扩展一定的业务。但是,事实证明吴鹰的这一判断出现了一定的误差。随着3G时代的来临,小灵通身上所搭载的2G网络根本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也可以看到网络技术的发展伴随而来的,也是科技产品的推陈出新。如果将自己的眼光固有的放在旧事物当中,必然会被社会淘汰。所以在这样的情况UT受到了重创,高层也纷纷跳槽,公司的股价暴跌。小灵通的投资也失败,正是吴鹰“败也是小灵通”的体现。

吴鹰:这位手压“双马”的中年男人,是当年小灵通手机的创始人

此前有一张照片刷爆网络。这两位商业领军人物,在同一个聚会上同桌紧邻而坐,但两人面色不佳,而一位蓄着胡子的男子正搭着他们的肩膀,似乎正在劝说着什么。

照片在网络上爆火的同时,引发了大家对这位蓄着络腮胡子男子的热议。他是谁?他怎么敢对马云和马化腾作出如此冒犯且亲密的动作,而"双马"为何允许他如此做?他又是在劝说着什么呢?

原来这位胡子男士,便是小灵通的创始人——吴鹰。也许现在的年轻人对小灵通的概念已经很模糊了,但在当时,小灵通可是风靡一时,人手一部小灵通成为当时的风尚。

都说"创业十有八九死",其实不在于创业项目本身,其实更多在于创业者的知识经验积累以及眼界决策等诸多方面。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同一项目,有的人成功了,但多数人却以失败为告终。

吴鹰的大学专业是数字通讯专业,后来还凭借出色的成绩进入著名的贝尔实验室。作为公司的最好决策者,若没有坚固的知识体系,仅凭借一腔热血,创业之路一定是难以走长远。而吴鹰的这些求学经历都为他往后的创业打下了基础。

结束学业后,吴鹰并没有选择留在国外,而是看准了国内暂时落后的通讯市场,认为未来这个行业将有一个光明的前景,为此,他毅然回国,可是对于一个刚起步的不发达行业,吴鹰的很多想法都很难实现。

幸好他得到了好友的点拨和帮助,两人就通讯市场的规划和未来发展畅谈,发现彼此的很多理念都非常相似,两人一拍即合,一起成立了UT斯达康国际通信公司。

公司成立后,一切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吴鹰想要把公司主要精力放到小灵通业务。但是公司高层以及同行业的朋友,纷纷劝他放弃,认为他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

吴鹰却坚定认为小灵通将来能在中国市场引领风骚,因此他不顾大家的劝阻,力排众议、孤注一掷投入小灵通的业务。吴鹰的果敢和执行力,似乎是印在他的骨血之中。因此他一旦决定好要做的事情,就会立刻进行规划和筹办,把想法变成行动,付诸实践。

但是想法与具体执行总是存在差距的,小灵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品,人们在怀有热情的同时,也持谨慎观望态度。为了让大家对于小灵通业务的熟悉,打开小灵通的知名度。吴鹰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宣传方式,比如,传单、电视广告投放、赞助活动等。

皇天不负有心人,随着小灵通广告越大范围、越频繁的投放。人们对于小灵通的喜爱和接受度直线攀升,小灵通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产品。

随着小灵通的备受热捧,公司的业务也随之暴增,一时之间,斯达康公司享誉内外。不久之后公司就完成了上市,公司股价暴增,成为当时股市的热门之选。

小灵通的成功,奠定了吴鹰在中国通讯行业的地位,被通讯行业的后辈奉为"先驱者";小灵通的成功也为吴鹰带来巨大的财富,这为他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财富基础。

正当春风得意,吴鹰却再次迎来人生转折点,这一次他失去了幸运之神的眷顾。

市场的需求变化之快,要求企业的发展要及时跟上市场的需求变化,当下风靡一时的的东西,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人们所抛弃。倘若做不好迎合市场需求的更新,等待企业的一定是淘汰的结局,无一例外。

风靡一时的小灵通固守传统,逐渐被人们淘汰,小灵通业务因此一落千丈。但是吴鹰没有及时察觉到市场的需求变化,等到市场开始淘汰自己产品时,才恍然自己竟被市场和对手甩出这么远的距离。

吴鹰对小灵通有着很深的 情感 ,毕竟自己一手开发出来、并陪伴它成长的产品。但吴鹰并不是感情用事的人,经过深思熟路和市场的调查,他认为小灵通已被市场所淘汰。虽然一部分人还在处于情怀而坚持使用,但是情怀又能坚持多久呢。因此吴鹰毅然放弃了小灵通业务,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创业之路。

放弃小灵通业务之后,吴鹰经过一段时间对市场的考察和分析,他决定开启IPTV业务。

IPTV业务也称宽带电视,即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最大的优势在于支持电视直播和回放、点播,能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但此时的IPTV业务尚未成熟,国家政策、客观市场环境以及电信运营商自身资源的限制,IPTV业务一直不温不火。因为这些限制,用户群打不开,导致IPTV业务并没有大火,吴鹰也未能如愿实现他最初的设想。本想把IPTV带领成小灵通一样火爆的吴鹰,遭受到了自我怀疑,他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被自己的固有思维圈住了。

由于小灵通和IPTV的两次"滑铁卢",斯达康公司盈利和运营状况直线下降。为了公司的发展,斯达康公司决定辞退吴鹰,此时的吴鹰尝遍人生的荣辱兴衰。

但吴鹰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在商界打拼,我觉得吴鹰就像天生的战士,他身上具备了常人少有勇气和热血。

两次的败北,让吴鹰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一次,吴鹰跳出了自己的固定的思维圈。他决定放弃创业之路,转型成为一名投资者,为此他转卖斯达康公司的股份,把这笔资产投资各类有创新、有潜力的新公司。

人生的经验不管成败,对于往后的人生而言总是有所助力的,所以不要否定失败的作用,学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从实业家到投资人,吴鹰表示,过去十几年做企业的经验,为他转战风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比如资源的积累:资本市场、政府、企业、电信等方面,比如企业的管理经验:从白手起家到上市公司,积累很多与人打交道的经验。

吴鹰表示:现在很多新兴企业的思路和管理模式很好,但是会有各方面的欠缺,比如市场欠缺、资本运作欠缺、人才欠缺等。而我和我的合伙人、团队,就是在在做这样的一件事情:帮助这些新的有创新、有潜力、敢突破的企业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国的经济领域有更多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

马云创办阿里巴巴之初,寻求融资不畅,迟迟融不到资金,项目被搁浅。吴鹰慧眼识珠,帮助阿里巴巴进行融资。马云感恩吴鹰当初的雪中送炭,也敬佩吴鹰人生的大起大落中所悟的智慧。

而马化腾,对于吴鹰这样的通讯领域前辈,欣赏他曾经的成就和当下的发展,也肯定他经历人生波折后依然不放弃的精神。

对于商界创业者来说,吴鹰这样的前辈,他的不言弃、不服输精神,比他曾经的荣誉和当下的成就,更值得让人敬佩!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吴鹰这样享受过满身荣誉的人,遭遇人生的"滑铁卢"都能永不言败、积极进取,作为普通人,命运对我们再惨,也并无太多东西可失去,若有一天不幸遭遇失败,重新积蓄力量重新来过,也会有另一番作为。

小灵通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1998年1月,浙江余杭区正式开通小灵通,实行单向收费,月租费20元,资费每分钟0.2元,标志着小灵通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小灵通采用微蜂窝技术,通过微蜂窝基站实现无线覆盖,将用户端(即无线市话手机)以无线的方式接入本地电话网。
使传统意义上的固定电话不再固定在某个位置,可在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内自由移动使用,随时随地接听、拨打本地和国内、国际电话,是市话的有效延伸和补充。
扩展资料
国内发展
小灵通发展的三个阶段
1、1996年~1997年为技术准备期
2、1998年~2000年为技术引入期
3、2001年~2003年为市场发展期。
2009年2月3日,工信部发文表示,明确要求所有1900MHz——1920MHz频段无线接入系统应于2011年底前完成清频退网工作,以确保不对1880MHz——1900MHz频段的TD-SCDMA系统产生有害干扰。
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接到工信部相关文件,2011年前将妥善完成小灵通退市的相关工作。以确保不对1880-1900MHz频段TD-SCDMA系统产生有害干扰。2010年,小灵通确认将于2011年1月1日起正式退市为通讯新宠3G让路。
2014年,自2014年10月1日,原有的小灵通基站将被关闭。由更先进的移动网络承接小灵通服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灵通
大家好,我是小枣君。
确实,作为一项被淘汰的技术,小灵通离开我们已经好多年了。虽然当时它风靡大江南北,但是昙花一现,没过多久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只是熟悉这个名字,却记不清它的模样。
大部分人只知道,它是一个“不是手机的手机”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小灵通的故事。
小灵通的诞生
1978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科幻小说,名字叫《小灵通漫游未来》。
这本小说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叶永烈先生。他于1961年就完成了这部作品,但是,因为众所周知的时代原因,一直未能发表。
改革开发的第一年,这本小说终于得以出版。出版之后,迅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初期印刷就达300万册,成为了70、80后永远的童年回忆。
在书中,名叫“小灵通”的主角,是一位聪明可爱的小记者,它漫游未来世界,有各种各样的神奇见闻。
谁曾想到,20年后,“小灵通”这三个字重现江湖,成为一项热门通信技术的名字,家喻户晓。
1998年1月,浙江省余杭电信局正式开通了小灵通业务。这是一个半手机半固话的业务。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看上去就像一个手机,但是,它使用的却是固定电话的网络。
小灵通的诞生,有它独特的历史背景。
当时,移动和电信分家,移动有手机通信业务,发展势头迅猛。而电信呢,信息产业部不给它无线牌照,它只能眼睁睁看着移动闷声发大财。
同样背负利润增长压力的电信,当然不会就这么坐以待毙。所以,它一直在努力寻找机会。
有一次,浙江电信下属的余杭电信局局长徐福新,去日本考察,看到了小灵通这个技术,顿时感觉如获至宝——“哎,这个不是刚好符合我们的需求嘛!”
这个小灵通,当时在日本的时候,名字并不是这么叫的。它的原名是PHS,也就是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是一种个人手持式无线电话系统。
PHS属于第二代通信技术,也属于WLL技术(Wireless Local Loop,无线本地环路),通过微蜂窝基站实现无线覆盖,将用户终端(即无线市话手机)以无线的方式接入本地固定电话网(PSTN),使传统意义上的固定电话不再“固定”,而是可以在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内自由移动使用。
说白了,它就有点像加强版的无绳电话。
这项技术其实是日本闭门造车开发出来,在本国推出后并不受欢迎,被称为“穷人的蜂窝”。主要就是因为它的基站覆盖范围很小,所以很容易信号效果不佳,但胜在资费便宜。
当时,正是因为它基于固定电话网络,所以严格意义上,并不是移动通信技术,所以,满足电信的需求(电信没有移动通信牌照)。
说到小灵通,不得不提到一家公司,那就是——UT斯达康。
1995年,UT斯达康(UTstarcom)公司在美国成立,它的创始人是吴鹰。
这个标志性的大胡子,大家也许还有印象。
就是吴鹰,瞅准了PHS技术的商机,和徐福新一拍即合,决定全力将PHS技术引入中国。当时UT斯达康花了几千万,买下了这个技术。
“小灵通”这个名字,就是徐福新给取的(徐也被称为“小灵通之父”)。
当时,小灵通这个名字是专属于UT斯达康PHS产品的(获得了叶永烈先生的无偿授权)。后来,正是因为这个名字好记,慢慢变成了PHS技术的“昵称”,所有厂家都叫这个名字。UT斯达康也干脆听之任之,放弃了对这个名字的专属所有权。
我们来详细看看小灵通的特点。
前面说了,小灵通在日本被称为“穷人的蜂窝”。
它的建设成本是远远低于传统2G(GSM)。成本低,所以资费就很便宜。
就像余杭电信首先推出的这个小灵通业务:单向收费,接听不要钱,月租20元,通话费每分钟只需要0.2元。
这个资费标准当时是非常轰动的,远远低于移动和联通(大约只有1/5),基本上和固话业务差不多。再加上小灵通手机(其实是无线市话终端,为了方便,以下都称为手机吧)的价格也很便宜,只要几百块,所以,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办理并使用。
除了资费之外,小灵通还有一些显著的优点:
更多新鲜干货,尽在鲜枣课堂,欢迎来玩。
1996年,1996年,UT斯达康公司得到叶永烈先生的无偿授权,将“小灵通”命名为一类无线市话产品的称呼。
小灵通发展的三个阶段:1996年~1997年为技术准备期;1998年~2000年为技术引入期;2001年~2003年为市场发展期。
1996年,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分家。浙江余杭电信局局长徐福新提出把PHS无线市话嫁接到固定电话网上,用中国电信网络,前端接上PHS的无线技术,就成了一个建立在固定网上的小手机。UT斯达康的总裁吴鹰成为徐福新的合作伙伴。
扩展资料:
小灵通的发展历程:
2000年6月,原信息产业部下发通知,将小灵通定位为“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这标志着限制小灵通发展的政策有所松动。
2002年8月,小灵通在中国大陆200多地市开通,系统网络容量达1100多万线,网上用户数超过600万。
2002年12月,小灵通业务在除京、沪之外的地区全面开禁。
2003年3月,原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向媒体表示,对小灵通的政策是“不鼓励不干涉”。
2003年3月,小灵通在北京怀柔区放号,正式冲破“禁止在京、津、沪、穗发展小灵通业务”的政策限制。
2003年9月,UT斯达康宣布中国UT斯达康小灵通用户人数突破1500万大关。
2003年12月,中国北方10省市区小灵通实现短信互通。
2004年2月,小灵通攻克最后一座大城市,正式进入上海市区。
2004年4月,截止到2004年3月底,中国大陆小灵通用户总数已突破4700万,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355个城市。全国小灵通网络容量达到6700万。
2004年7月,小灵通、手机7月实现短信互通。
2005年5月,机卡分离小灵通上市,广东地区率先在广州、惠州、肇庆三地进行试商用。
2005年9月,截至2005年7月底,中国大陆小灵通用户达到8127.5万户。
2006年8月底,中国大陆小灵通用户达到9300万。海外小灵通用户超过700万。全球范围内的小灵通用户已经突破一亿。
2006年10月, 中国大陆小灵通用户达到历史顶峰,9341万户。
2007年6月,UT斯达康董事会解除了吴鹰的总裁职务。标志着UT斯达康对小灵通的态度发生转变。
2007年8月,小灵通终端充电器及接口也开始执行新的统一标准,小灵通充电器将可以和手机互通。
2007年11月,中国信息产业部在公布中国最新电话用户数据时透露,小灵通用户大量减少,10个月减少250万户。
2008年3月,手机用户发短信给小灵通用户,取消106前缀。
2008年5月,中国大陆小灵通用户已经跌破8000万,小灵通在移动资费的直线下调中防线崩溃。
2008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谢飞波副局长表示,小灵通所用1900-1920MHz频段今后将用于TD-SCDMA的使用。
2009年1月,中国联通在公布2008年业绩预告时披露,将小灵通列入贬值资产。
2009年2月,根据工信部的相关统计,截止2008年底,中国大陆小灵通用户数已降至6893.1万户,跌破7000万户大关。
2009年2月3日,工信部发文表示,明确要求所有1900MHz——1920MHz频段无线接入系统应于2011年底前完成清频退网工作,以确保不对1880MHz——1900MHz频段的TD-SCDMA系统产生有害干扰。
2010年,小灵通确认将于2011年1月1日起正式退市为通讯新宠3G让路。
2014年,自2014年10月1日,原有的小灵通基站将被关闭。由更先进的移动网络承接小灵通服务。请小灵通用户在2014年9月30日之前持机主有效证件到指定营业厅或拨打10000办理升级手续,并可享受相应的升级优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灵通

小灵通创始人63岁再出发 互联网平台式造车可行吗

小灵通创始人63岁再出发 互联网平台式造车可行吗

  全世界新兴的造车公司几乎100%都是IT出身,因为他们都觉得汽车行业太落后了。

  十七年前一起在纳斯达克敲钟的三个人,又一次同台了。

  90年代初,王祖光回到国内,与陆弘亮、薛蛮子共同创办了UT斯达康,成功推出一款后来家喻户晓的产品小灵通。2000年,三人赴美上市,留下了一个历史性的镜头。

  2017年5月,已经63岁的王祖光又叫来了两位好友助阵新品发布会。这一次,王祖光推出的是新能源物流车,陆弘亮和薛蛮子依然是王祖光的合伙人。

  王祖光最早接触汽车行业是在2006年,当年,他是中工装备集团的合伙人,研发柴油发动机和变速箱,这是红杉投的唯一一家工厂。但王祖光很快发觉,排放的标准在逐年提高,标准每提高一个档次发动机的价格就要翻一番,“价格上涨需求就会下降,相当于你走到一个需求逐年下降的产业里了”。

  2010年,王祖光开始寻找新的动力。当时,王祖光在美国投资了一家动力公司。电子工程师出身的王祖光,慢慢觉得电动车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做,相对传统造车来说比较简单,因为它以电子控制为主,而不是以机械控制为主。

  王祖光觉得可能有戏,就逐步进入整车研发。结果样车的研发花了一年时间,而从样车到量产是一个更长的过程。王祖光已经花费了近600万美元的个人投资。

  在王祖光犹豫要不要继续开发新能源整车时,一家名为SITL-Brandt Motors的法国电动汽车公司进入破产重组程序。这家法国公司为了开发一款电动物流车花了2亿欧元,最后走向破产。

  “机会难得。” 当时,王祖光已经在薛蛮子、李开复、徐小平、杨向阳、蔡文胜等共同投资下,成立了恒源电动汽车公司。王祖光看中了这款车,花800万欧元买下了该公司全部的技术、知识产权、设备和工人,并将这辆电动物流车命名为“迈乔”(Metro)。通过收购法国公司,恒源开始想做全球性的.企业。

  事后回想起来,王祖光发现自己陷入了另一个错误之中。

  王祖光介绍说,法国的供应链不成熟。比如雨刮器,在法国的采购价格与中国差10倍,国内一个50人民币的雨刮器,在法国卖到270欧元。同时,法国的劳工素质与中国也有差距。“法国员工中午都要喝酒,还是中国人更勤奋、更有创造力。”

  800万欧元很快就花完了,王祖光决定把总部迁回中国。“中国有成熟的供应链和更大的市场。”

  事实上,当时国内的新能源物流车市场还是空白。王祖光告诉界面创业记者,国内的物流车仍以五十铃车型为主,还是很早以前中国机械工业部从日本引进的车型。目前国内市面上的新能源物流车,都是改装车,把内燃机和变速箱换成电池。

  这种改装版的物流车存在很大问题。汽油车不用考虑轻量化的问题,所以内燃机的车身都很重,而对于电动车来说,轻量化非常重要,轻意味着同样的电池情况下可以跑更远,用的电池少了价格也更便宜。

  王祖光认为,与乘用车市场相比,物流车的前景更大。去年,物流车的增长为20%,而乘用车在全世界的增长率都在3%以下。未来的互联网商业环境只会导致物流车越来越多,而乘用车则会慢慢减少,公共交通会越来越发达,出行靠自己开车的情况会越来越少。

  “现阶段,与电动乘用车相比,轻型电动物流车推广起来更容易。”王祖光说。

  乘用车最关键的两个问题——充电和续航里程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方面,充电桩还不普及,另一方面,乘用车需求的不确定性,导致用户对续航里程要求很高。

  “但城市内物流车不存在这两个问题。”王祖光说,物流企业有自己的车库和停车场,晚上都可以充电,另外,物流车的路程是固定的,城市内的轻型物流车一般一天跑100多公里,需要多少电就装多少电池。

  王祖光介绍说,算上国家补贴,新能源物流车的采购成本与汽油车差不多,但是使用成本只有汽油车的1/10。另外,传统物流车很多都达不到大城市的排放标准,无法进入城市内。“很多小微卡连欧三的排放标准都达不到,是必然要被取代的。”

  在整车制造上爬了几年坑之后,王祖光最想避开的就是生产环节。

  “汽车产业是消费产业的十倍,但这个行业由于资产重、投入资金大、投资期长、行业保护严,导致行业非常低效,变化很慢。”

  基于汽车制造重资产、长链条的模式,恒源推出了容大智造平台,通过整合研发资源、零配件供应商、整车组装厂,用平台合作伙伴的方式造车。“恒源自己没有工厂,也已经有了生产新能源车的能力。”

  “供应链是我们最大的挑战。”不同于电脑、手机等的供应链,汽车的供应链非常不统一。王祖光介绍说,由于汽车产业以车厂为中心的特点,车厂对后市场特别关注,原厂的零配件会卖到成本价的4、5倍,是车厂的一个重要利润来源。这导致每一辆车的供应链都不一样,每一个厂、每一款车的供应链是不一样的,甚至相同款式、不同年份的车型的零件都不同。一个零配件供应商,同样一个零件生产几千种不同的样式,零件数量巨大。

  “供应链极其复杂,极其难做。”王祖光说。

  恒源当时把公司从欧洲市场迁到中国市场,车的零件、动力系统等要全部要改造成本地的供应链,这一块恒源花了两年半时间。

  恒源建立的容大智造平台,就是希望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统一、标准化供应链的组成,来简化对采购链供应的管理和控制,让供应链尽可能通用,就不需要每一辆车都花很多力量去做供应链。

  经过两年半的时间,恒源的供应链里有150家配件厂和9家整车组装厂,一年的产能为35万台。

  目前,恒源推出的第一款车型“迈乔”,一次充满电的续航里程为198公里,能够满足城市内物流运输,198公里耗电量为25度,而市面上改装版的新能源物流车需要40度电。

  “供应链有一个爬坡过程,要慢慢爬上去,一旦爬上去就好了。”王祖光说,今年恒源计划销售4000辆“迈乔”。

  “全世界新兴的造车公司几乎100%都是IT出身,因为他们都觉得汽车行业太落后了。”王祖光说。 ;

他被称为“胡子大叔”,一手压马化腾另一手压着马云,他到底是谁?

此人一手压着两位“中国首富”,这位神秘大胡子,江湖地位仍没变
这个人就是吴鹰。他曾经是小灵通的创始人,而且他还给了马云许多的帮助。
他就是吴鹰。吴鹰的一生无疑是精彩且跌宕起伏的,他的人生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不甘平凡展翅翱翔。无论经历什么样的困难挫折,都能够再次起飞。
他是吴鹰,也是商业界一位非常厉害的人物,人生过得非常精彩,在跌倒之后能够再重新归来,非常的有勇气,有毅力。
右手搭着马化腾左手搭着马云,想象一下这个画面都让人觉得非常震惊。但是这样的画面却是真真实实存在的,而这个将手搭在马化腾和马云肩膀上的人是谁呢?相信很多人都非常好奇。我们都知道在互联网起步的时候,那些抓住机遇的人在现如今都已经赚到盆满钵满。而这些人也已经成为了在互联网行业内的大佬们。马云和马化腾这两个作为我们中国非常出名的企业家,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而这个将手搭在他们两个身上的人的人,长着一脸的胡子,被称为“胡子大叔”,其实他就是吴鹰。
一、吴鹰的辉煌
说到吴英,可能有一些人对他不太熟悉了,但是如果说到他所缔造的商业传奇的话,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时候,我们国家的很多企业还都没有发展起来,吴英在那个时候可以说是作为一批新的创业者。在当时妻子的支持下,只有两千美元启动资金的吴英就创立了斯达康企业。这个企业所涉及的领域就是通讯领域,当时吴英在企业的发展上非常具有独特的眼光,他和一些华人留学生合作。并且通过自己良好的口才说服了中国电信浙江的负责人,顺利的进入到了通讯领域,当时他的那一项通讯领域的技术并不被国内的一些大佬们看好。
所以这也就是吴英在一开始的发展非常的顺利。一开始的时候,这项技术只是在几个小城市当中推广,随后反响不错就加大了推广面积。之后,这项技术就可以说是在全中国都火了起来,这就是小灵通。凭借着小灵通在全中国红火起来,吴英的企业也越办越好,甚至在后来他的企业还在美国达克纳斯上市了。因此,他一时间成为了人们争相倾慕的对象。
二、跌倒
而我们也都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通讯领域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小灵通渐渐的就开始没落了,接着小灵通的很多缺点都暴露了出来,也不再适应人们的需求。随后吴鹰还将企业发展的目光放到了IPTV,但是这个业务却一直不温不火,没有什么起色。在小灵通和IPTV业务都不好的情况之下。吴英的公司就开始走向没落,而董事会也不再支持吴英的决定,最终吴英离职了。那个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吴鹰就此跌倒了。
三、重新归来
在那段风波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吴英本人在大众面前也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在不久后他就在此出现了。这个时候的吴英不再是之前的创业者,而是一个资深合伙人。他从当初一个经历了辉煌也经历了低谷的企业家成为了一个实战型的投资人,可以说经历是十分丰富的。他也能够为很多年轻的创业者提供更多的分享和经验。吴英可以说是当时互联网时代的第一代创业者,在当初马云创业的时候,他就为马云提供了不少的机会。所以在现如今,他才能够将手搭在马云的身上。
结语:吴鹰的一生无疑是精彩且跌宕起伏的,他的人生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不甘平凡展翅翱翔。无论经历什么样的困难挫折,都能够再次起飞。

小灵通之父是谁,小灵通有何历史?

小灵通之父”是徐福新 频段就是一定的频率范围。 退市是因为小灵通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需要吗,而且维护费用高
“小灵通之父”是徐福新 日前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已正式下文,明确要求所有1900-1920MHz频段无线接入系统应在2011年底前完成清频退网工作,以确保不对TD-SCDMA系统产生有害干扰。这意味着征战十余年的小灵通业务,将在未来三年内退出历史舞台,为通信新宠3G让路。 【大事记】 ●1998年01月,浙江余杭区正式开通小灵通。 ●2003年03月,小灵通在北京怀柔放号。 ●2006年8月底,中国小灵通用户达到9300万,小灵通达到巅峰。 ●2007年11月,信息产业部数据显示小灵通用户10个月减少250万户。 ●2009年2月,工信部发文要求小灵通在2011年底前彻底退网。 1998年,小灵通正式在中国开通,带着中电信、中联通的使命杀入移动通信市场;2006年,小灵通用户突破一亿。而如今,3G牌照发放了,电信资费下降了,CDMA环保了,TD需要频谱了。小灵通用户也已跌破七千万。 12年来,仅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小灵通上累计投入就将近一千亿元。耗费如此大的投入和社会资源,一直处于“非主流”地位的小灵通仍难逃被弃命运。其在中国“特殊国情”下诞生,也在通信垄断巨头们错综的利益博弈中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也许就像某通信媒体老总说的,“不放弃,不抛弃,在这个领域不成立”。 【诞生】日本插柳中国成荫 小灵通三年内退市的消息一出,徐福新教授的小灵通这两天就响个不停。一拨拨采访电话打来,他已经有些疲惫:“反对已经无效,该不该退市,明年就可见分晓。时间会证明一切。” “小灵通退市,我很高兴。”大胡子吴鹰则尽量想洒脱一些。 上面两人是创造“小灵通神话”的关键人物。徐福新被誉为“小灵通之父”,正是他研制出小灵通。而吴鹰则是UT斯达康的创始人之一,这家公司曾经几乎是小灵通的代名词。 12年前,小灵通在中国落地开花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国人发明的新鲜玩意儿,其核心技术来自日本。当年为了拯救景况不佳的固定电话业务,日本试验了一种被称作PHS的无线本地环路技术,不过并没有在日本市场上取得太大的成功。 1996年某日,该技术无意中被徐福新在杂志上看到。当时徐福新的身份是浙江数字移动公司总经理,兼任余航电信局局长。PHS让徐福新萌生了新想法:把PHS嫁接到固定电话网上,用中国电信已有的网络,前端再接上PHS的无线技术,就成了一个建立在固定网上的小手机。这个“小手机”就是后来的“小灵通”。 在UT斯达康公司和吴鹰的支持下,徐福新1996年10月底开始在余杭市区进行小范围试验。 1998年01月,浙江余杭区正式开通小灵通,标志着小灵通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巅峰】14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使用 单向收费,月租费20元,资费每分钟2毛。凭借这些平价优势,小灵通迅速在市场上攻城略地。余杭实验成功后,肇庆开通小灵通,仅一个月就放号5万多个;昆明市开通当日,装机量1000部;而西安市在小灵通正式开通前,已有6万多迫不及待的入网用户,开通当天放号4000多个。 但是,关于小灵通的名分问题,一直争议未断。当时中国电信在剥离移动业务给新的运营商中国移动后,申请移动牌照一直未获批准。由于不忍割舍移动通信市场蛋糕,中国电信就打起了政策“擦边球”,转而采用“固网延伸技术”小灵通。由于给其它移动运营商带来压力,小灵通备受攻击,“技术落后”、“信号不好”……各种攻击的理由不断。 争议中,国家渐渐为小灵通放行。2000年1月,原信息产业部下发通知,将小灵通定位为“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标志着限制小灵通发展的政策开始松动;2002年12月,小灵通业务在除京、沪之外的地区全面开禁;2004年02月,小灵通攻克最后一座大城市,正式进入上海市区。 据了解,中国电信在小灵通业务上投放的资金历史累积超过600亿,伺机而入和中国联通也在这一业务上投入了300多亿。小灵通的全球用户量在2006年达到了巅峰值。据信息产业部统计,截至06年8月底,中国小灵通用户达到9300万。海外小灵通用户超700万。全球小灵通用户已经突破一亿。 那个时候,大概平均每14个中国人里就有1个使用小灵通。 【黯淡】为TD让道难逃淘汰命运 2004年底,小灵通到达巅峰时刻的前期,UT斯达康的大胡子吴鹰曾放下豪言:“小灵通用户达到1.5个亿完全没问题。” 其实,那时小灵通所面临的压力就已慢慢显现。当时就有人当面质疑吴鹰:3G大趋势的到来,小灵通迟早要走向末路。吴鹰则说:“即使3G牌照发下来,也不会影响小灵通的发展,它最后扮演的角色是取代最后一公里铜线。” 自2006年突破一亿用户后,小灵通就渐渐开始走下坡路。移动、联通在多重压力下屡屡调价,逐渐把小灵通逼向绝路。价格优势渐渐消失后,小灵通客户不断流失。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小灵通用户数为6893.1万户,跌破七千户大关。 后来UT斯达康转战WCDMA,吴鹰也辞去公司总裁职务,离开了小灵通。2009年01月,中国联通在公布2008年业绩预告时,更是“将小灵通列入贬值资产”。 工信部最新文件下发后,小灵通三年内将清频退网,为通信新宠3G让道。 “小灵通之父”徐福新对小灵通的黯然离场并不甘心。“现在用户虽然少了,但其市场还有很大空间。”徐说,3G来临对小灵通不是终止,而是一种解放。在日本,小灵通用户达500多万,其高速传输业务占了50%以上,国内小灵通技术并不落后,成本还可再降,话费还可再便宜。“为什么一定要淘汰它呢?” “对于运营商来说,小灵通漫游问题没法解决,是一个没有前景的产品。现在中国电信拿到了移动牌照,没有谁想重蹈过去联通CDMA和GSM两网左右互博的覆辙。”有运营商分析。 业内人士余亚仕评论道,当初因为行政力量导致通信市场竞争不充分,让并不富裕的中国人长期缴纳着世界上最昂贵的手机话费,“非主流”的小灵通这才面世。“如今虽是一纸公文令小灵通退市,但其实质仍是市场良性竞争的结果与必然。” “一个产品发展了十余年,退出市场,也是正常的,我很高兴。”吴鹰想让人忘掉那段辉煌的历史。 ■产业分析 后小灵通时代有什么值得期待? 小灵通的退出,虽然显得有些无奈,但是产业的发展脚步并不会因此徘徊。没有了小灵通,但是3G还在等着我们呢?而且因为小灵通的逐步消失,电信运营市场的低端用户群体需求势必需要有新的服务来满足,而小灵通手机的淘汰,也意味着将近7000万的换机需求将在未来三年中释放,这岂不让产业链的巨头们充满期待? 低端资费大战必有精彩 小灵通是特殊时期的产物,当年电信运营政策的封闭性造就这个学名为“无线市话”的另类产物,但不可置疑的是,小灵通的出现的确满足了很大一部分低端用户的通信基本需求,甚至是一些特殊的中高端用户也被吸引了进来。调查显示,小灵通的主要用户集中在较少漫游需求、月话费支出在50元左右的中老年人群,另外一部分政府公务员、医务人员也被其低辐射的特点所吸引。 如今小灵通要退市了,这部分用户群体的需求要怎么满足,这无疑是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运营商将要研究的问题。就目前三大运营商已有的资费体系来看,能够在资费优惠上直接和小灵通相比的仍然相当稀少,要想将退市的小灵通用户揽到旗下,运营商们无疑需要制定出更有竞争力的资费方案。 对此,战国策咨询机构的电信行业分析师杨群表示:“电信重组后三大运营商竞争的格局确立,已经注定了资费竞争升级的发展方向,对于退网小灵通用户的争夺,则将直接引爆这场新的大战。” 手机多模化时代将到来 同样精彩值得期待的还有手机终端市场,目前我国的手机用户总数已经超过5亿,巨大的存量市场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用户换机需求,和手机资费不断下降的情况相比,手机终端的多媒体化、智能化则呈现出水涨船高的势头。小灵通的用户近年来不断流失,除了移动运营商的资费不断下降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手机终端的技术较为落后,多媒体功能基本没有。 但如今小灵通注定将会退出市场,剩余的近7000万用户拥有了重新选择的权利,这对于终端厂商来说可谓是利好。首先换机人群的基数得到了扩大,其次,中高端产品的推广也有了更多的受众。此外,由于中国3G时代将出现GSM、CDMA2000、WCDMA、TD-SCDMA等多种制式并存的局面,中高端的双模甚至是多模手机在市场上将会呈现出丰富化的势头。 据宇龙酷派常务副总裁李旺告诉记者,手机将来的多模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在TD-SCDMA、CDMAEVDO等3G技术上,运营商的高端用户争夺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多模手机的支持。即使是对于小灵通的退市用户,由于中国移动网络的多样性,资费竞争的白热化,多模手机也能满足其中部分中高端用户的需求。(记者程鹏) 记者手记 退就退了别拿技术落后说事儿 小灵通终于还是退了,作为一位使用了多年小灵通的用户,难免感到有些惋惜。虽然这次小灵通的退出是为中国3G进程让路,但平心而论,小灵通还是相当好用。 个人对于小灵通技术落后、早应该淘汰的说法不是太认同。这次小灵通被确定退出,网上的“技术落后论”再度声嚣尘上,对此,我更是强烈反对。在移动通信技术最为普及的日本,小灵通目前仍然有着数百万用户,并且时髦的上网、手机支付、无线增值服务也一应俱全,技术是具有可升级性的,日本小灵通的上网速度近几年来也不断提升,几乎要赶上3G了,有什么落后可言。 如今小灵通退市的大局是已定了,再去讨论小灵通到底是因为什么退市其实已经没有太多意义。但是小灵通上千亿投资就这样被一纸公文“烟消云散”掉,数千万用户等待未知命运的“教训”则值得我们吸取和反思。要知道当年上小灵通时,就已经很多人说技术落后了,可这落后技术还是上了,而且还花了上千亿,如果这是个错误,希望我们的电信行业管理机构千万可别再犯了,因为这代价实在有些贵。 频段就是一定的频率范围。 例如中波广播频段就是从526.2千赫到1605.2千赫。其他各种业务也都有自己的频段。除此以外,在每个频段里工作的无线电台又都有各自的频率,例如540千赫就是在中波广播频段中指配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专用频率。每个电台只能在规定的频段中使用自己的专用频率,不能乱用,否则就会互相混淆,造成干扰。就像快、慢车道和人行道上的车辆和行人一样,各行各的车,各走各的路。因而互不碰撞,互不干扰。 希望这些资料能对你有所帮助^_^

马云和马化腾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8月7日中午,根据福布斯实时富豪排行榜的数据,马化腾个人财富达到了362亿美元,超越马云356亿美元的个人身价,成为中国新首富。腾讯的市值也顺便超越了阿里巴巴成为市值最高的中国公司。
马化腾与马云首富的争夺,其实是比拼的是腾讯和阿里巴巴股价对应的市值之间的比拼。前段时间,贝佐斯短暂(半天光景)超越比尔·盖茨成为世界新首富,亦是股价增长的功劳,当然,在几个小时后,拜亚马逊股价收跌所赐,比尔·盖茨又从容拿回来了属于自己的头衔。
腾讯控股在周一日盘中再创历史新高价320.6港元,市值高达30394亿港元,股价现报319.8港元,涨2.7%,今年以来涨幅扩大至69%。腾讯最新总市值为30375亿港元,超阿里巴巴的3878.27亿美元(约30325.7亿港元)。
腾讯市值13年涨500倍。从2004年6月16日上市,到2014年1月底突破1万亿港币用时将近10年,而从1万亿元到2万亿元,用了31个月,从2万亿元到3万亿元,只用了11个月。2014年1月30日,腾讯股价突破540元,最高到545元。当时腾讯的总股本为18.62亿股,而后又是购股行权,又是在当年5月份进行了1股拆5股,总股本达到93.28亿股。2016年9月6日,当时腾讯总股本为94.66亿股,当天股价最高上冲到216元,公司总市值突破2万亿元。2017年8月1日,腾讯控股总股本94.98亿股,股价达到315.86元,就突破3万亿元。
2004年6月16日上市,前复权,2004年7月26日股价最低至0.6元,如今最新股价为319.8元,股价涨幅高达533倍。
腾讯控股股价大涨与其大热的游戏产品——王者荣耀脱不开关系。《王者荣耀》一季度营业收入在60亿元左右,估计为腾讯控股贡献了17.6亿元的净利润。这不是马化腾的身家今年第一次超越马云,5月18日,腾讯股价受前一日腾讯公布的第一季度财报的刺激股价飙升,让马化腾的身家在当日短暂超越过马云。如今再现了这一幕,不过马化腾是否能坐稳这首富的位置,要看腾讯股价的增长势头是否能稳住了。
事实证明,马云之后又超越了马化腾,只要半天的时间,首富位置便易位了。
创客海,一个能让你知道创业知识的地方,如果你也想改变自己的话,关注我们,相信你会很好,你也要相信我们会让你更好!你也可以了解我们其他文章,让你不漏下任何一条创业秘籍哦!本文由创客海发布,转载需声明。
当今时代,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互联网金融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网络借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当然在这其中马云的蚂蚁借呗依托着活跃人数达3亿人的支付宝,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而马化腾也步其后尘,推出了微粒贷。马云和马化腾作为中国BAT三巨头之二,实力自然不俗。可是对于两人推出的借贷平台,蚂蚁借呗和微粒贷,究竟哪个更好用呢?今天小编就从三个方面给大家分析一下。
第一,开通条件
许多人到现在也没搞清,为什么自己没有开通蚂蚁借呗和微粒贷,甚至连申请开通的界面都找不到。这是因为,蚂蚁借呗和微粒贷都是被邀请开通制,并不支持用户主动申请开通。蚂蚁借呗是基于用户的使用习惯,芝麻信用积分和支付宝流水等诸多数据,经由蚂蚁金服分析,评估,综合确定。而微信微粒贷的用户,则是通过腾讯名下的微众银行和腾讯内部的白名单来确定是否开通。从这一点来看,两者门槛都较高,区别不大。
第二,在借款金额,期限和利息
蚂蚁借呗的授信额度在1000元到30万元之内。借款期限分为六个月和十二个月两种,利息按日结计算。日利率在0.02%到0.05%之间。淘宝卖家甚至可以低于0.02%。蚂蚁借呗最多单笔可借5万,其利率采用差异化方式,用户的信用率越好,利率越低。
微粒贷的授信额度在500到30万之间,单笔最多可以借4万。借款期限由五个月,十个月和二十个月三种,也是按照日利率计算,其利率并未设置差异化,而是统一规定0.05%。在这一点上看,微信支付的还款分期方式更加灵活,但却利率较高。
在确定具体授信额度方面,蚂蚁借呗是通过各电商平台数据,以及使用支付宝时积累的芝麻信用分来确定。而微粒贷,除了手机用户的社交数据外,还会查询用户在央行的个人征信。就这一点看,蚂蚁借呗更为便利安全。但在开通上,借呗和微粒贷都是邀请制开通的,所以很多人都使用不了,所以两人在比较的同时不妨为更多的用户考虑一下。
第三,用户体验
经由小编亲身评测,用蚂蚁借呗借款时放款的速度非常快,基本申请成功之后就能立刻到账,而且可以选择是到支付宝的余额,还是到某一个特定的银行卡。而微粒贷,借款程序则相对于蚂蚁借呗繁琐许多。首次借款的申请,需要九步程序,而且要输入两次财付通的密码。即使是第二次借款,也还是需要七步程序。微粒贷在十五分钟之内放款,只能放到银行卡。
综合以上小编认为,蚂蚁借贷比微粒贷更好用。
小伙伴们你怎么看呢?
竞争对手,同行是冤家,也有交流与合作,希望他们为中国腾飞而比翼齐飞
作为互联网行业的大佬,马云和马化腾两人经常是网友拿来对比的对象,在我们的印象中,他们两人关系并不是很好,而且经常闹一些矛盾,就说说在网上流传甚广的一张照片,就是马云和马化腾闹得很僵,而作为小灵通公司创始人吴鹰就搂着两人帮忙调解,而这篇照片也经常出现在媒体朋友的文章里,而且这些文章也会提到吴鹰的创业史。
不过咱们今天就不说吴鹰,单单就说马云和马化腾的关系如何?其实两人的关系并非外界所看到那样,他们之间是很好的朋友,咱们看看他们是如何评价对方的。
在一次发布会上就有记者问马化腾,你和马云的关系到底如何?而马化腾就回应:我和他私底下交情很好,有时还会一起吃饭,并且还一起投资,比如华谊兄弟、美团网等,有时还会一起相互讨论,虽然我们在业务方面有很多竞争,但更多是合作方面。
而在许多论坛,两人一起出现时也是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对于大家的评价,马云也毫不客气的回答,阿里在电子商务行业已经称霸中国,在支付领域更是占领国际地位,这一点我们比腾讯强,我们赚国外钱,腾讯赚国内钱,而且腾讯也做过电子商务,不过却死在路上,所以他还是不行。不仅如此,最近蚂蚁融通上线,只要你懂得怎么查找公众号,就可以按照正常的步凑操作,找到他们建立在微信上面的平台,一般情况,五十万以内的都可以解决。当然这对于土豪来说完全用不到的,但是可以高抬贵手,给真正需要的人留一点希望。
而作为腾讯的创始人的马化腾一笑回应:在社交方面你也不行。
现在大家觉得他们俩谁更牛呢?

徐蔚博士的码链投资一万元靠谱吗

徐蔚博士的码链投资一万元靠谱。1、凌空集团的创始人徐蔚,号称扫一扫专利发明人,在全球100多个国家获得专利,还号称是全球华人前50位著名科学家,起诉支付宝,起诉苹果公司,暗地里声称有国家的支持。2、趁着国家即将统一收付款码大肆宣传,言称全国有300多家玛链商学院,更是有着小灵通创始人的支持(徐蔚名下的公司中有一家吴鹰占有百分之2的股份)研究出版社出版他的著作:《码链-大变局中遇见未来》。拓展资料:“扫一扫”发明人徐蔚的码链技术在纳斯达克上市1、据了解,码链技术是徐蔚在基于二维码“扫一扫”技术升华的研究成果。码链技术是通过“二维码扫一扫/朋友圈转一转”,叠加数字人DNA,生成新的码,码与码形成“码的链条”,就是“码链”。2、扫码的链条实现全过程可追溯,可监督,可管理。通过码链接入,实施“点、线、面、体、系”的路径,就是以码链技术为基础等研究成果,将可以解决现在的数字货币、数字资产体系的种种缺陷,建立一种“基于物权把控的码链体系”和有效推动并构建一个安全、公平的国际贸易环境。3、以码链技术为基础的“CCC物格数字地产证书”与现有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Facebook的Libra白皮书所描述的区别在于,Libra是以单一货币(美元)为锚定物,是数字美元的代币;自今年3月美联储开启无上限QE以来,截止到4月24日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扩大至纪录高点6.57万亿美元;短短一个多月印刷的钱接近过去100年;恶性滥发,通货膨胀不可避免。4、例如,在易货交易的操作过程中,物物等价交换的供应链智能合约可以分为一份份的智能二维码。即码链数字资产是基于物权把控,所以不存在增发、通货膨胀。比如,在疫情期间,可以以“口罩”刚需品作为“锚定物”,形成“口罩产业码”与CUTXO;在“一带一路”的推进中,以刚需品“高铁”作为锚定物,形成“高铁产业码”与CUTXO;越来越多的实物产业码的形成,物物等价交换的标准(相当于市场汇率)就越完善,奠定“物格数字地产证书”的基础。同时,物格数字地产证书是以智能合约为凭证进行物权交换,所以可高效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