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砚台收藏:四大名砚指的是什么,都有什么特点?
- 2、历代研台
- 3、宋代的砚台的特点是什么呢?
- 4、古代时期的砚台是什么样子的?
- 5、中国四大名砚分别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 6、砚台的介绍
- 7、宋代砚台的形制是怎样的?
- 8、砚最显著的发展在哪个朝代?
- 9、澄泥砚详细资料大全
- 10、中国历代砚雕纹饰的变化有哪些特点
砚台收藏:四大名砚指的是什么,都有什么特点?
砚台在古时候是文房用品,而我国制造砚台的历史也追溯到原石社会时期,开始的砚台,是用颜料在上面涂,在石头上进行研磨。到春秋时期砚台基本成型,到汉代砚台基本被接受,并从此抛开研石自成一体。那么,四大名砚是哪些呢?
1.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市的端溪,端砚石品常见的有鱼脑冻、荡青花、蕉叶白、天青、翡翠、金星点、水纹、金钱线和石眼等等。它的制作过程十分辛苦,从探察、开凿、运输、选材、雕刻、打磨、洗涤到装盒,工序多而且细致。
2.歙砚:产于安徽歙县,唐朝开元年间开始制作。它有天然生成的纹理,如金星、眉子、细罗纹、水浪纹等。“金星”融结在砚石之中,形状很像谷粒,数量很多,有光泽;“眉子”像眉毛,有粗有细有疏有密,各不一样;“水浪纹”像水的波纹,变化无穷。歙砚的雕刻艺术受徽州砖雕和木雕的影响,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造型浑朴,大方匀称。
3.洮河砚:产于甘肃西南洮砚乡的洮河水底,颜色墨绿,经过研磨后可看到黄膘水纹,如浪似云。洮河砚在唐代就已名扬天下,它具有发墨快、耐用、蓄水持久、色浓保湿、利笔等优点。
4.澄泥砚:唐代以前,歙、端石砚还没有出现,泥砚就成为古人作书作画的唯一研墨器,其中山西绛县和江苏宝山烧制的澄泥砚十分出名。澄泥砚的好坏可以从颜色和斑点上看出:鳝鱼黄颜色的最好,绿头青次些;黄土有斑点,叫砂斑点,点大些的叫豆瓣砂,小的叫绿豆砂,一般大小斑点都有的是上等,很适合落墨。
历代研台
砚台与笔、墨、纸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易水砚、松花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
砚台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最早出现的砚台是石砚。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于是砚台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铜砚、陶砚、银砚、徐公砚、木胎漆砂砚等等,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砚的出现。唐代是砚台的重要发展时期,出现了端石和歙石两大砚材,明清时期制砚的材质更加丰富,出现了瓦砚、铁砚、锡砚、玉砚、象牙砚、竹砚等等。木砚研究始于何时,没有定论,但以清代居多。木材因其本性所限定,实际并不适宜做砚台,但文人的浪漫将这种大胆的尝试,与工匠的巧思融合在一起,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颇为精美的文房陈设品。
除石砚以外,我国还生产过一些用其他原料制作的墨砚。汉代有瓦砚,陶砚,玉砚,铁砚和漆砚,晋代有木砚,瓷砚,和铜砚,唐代有泥砚,宋代有水晶砚,石泥砚,砖砚和天然砚,明代有化石砚,清代有纸砚,而今有橡皮砚。
经过很长时间的历史,砚台已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具,而成为了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成为文人墨客收藏的对象。
如果要探究起中国砚台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打造工具的研磨器了,作为与笔、墨、纸并称“文房四宝”,中国历代的文化人对砚台的珍爱,可以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刻砚、赏砚、藏砚,作为一种时尚的风气,砚台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浓缩了中国各个朝代文化、经济乃至审美意识的各种信息。对现代人来说,古砚台完成了由实用品到艺术品的转化,因而也造就了它独特的收藏理财的价值。
砚台与笔、墨、纸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 砚用于研墨,盛放磨好的墨汁和掭笔。因为磨墨,所以有一块平坦的地方;因为盛墨汁,所以有一个凹陷。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
砚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经过很长时间的历史,砚台已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具,而成为了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成为文人墨客收藏的对象。
你说的应该是砚台吧。
砚台是磨墨的工具,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最著名的有四大名砚。随着历史发展,砚台从最初的简单的研磨颜料的石片和陶器,发展为文人和收藏者珍爱的艺术品。
据目前历史考古学家考证,砚台最早的雏形出现于河南新郑发现的裴李岗文化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中,是从研磨谷物的研磨器演变而来,最早用于研磨颜料,用于在石壁、兽皮和陶器上作画。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曾出土过战国至秦代的砚,是一菱形鹅卵石制成,制作简单,带有原始社会研磨器的痕迹。
到汉代,砚台开始快速发展。汉中期之前,墨尚未成锭时,砚都有砚杵,用来捣碎和研磨颜料块。出土的汉代砚台,多为自然石块,也有陶、青铜等质地,常见的形制是一种长方形的平板砚。此时有些砚台开始出现了盖,不光有刻花图案,还有雕刻出来的各类形态,有些也有足。东汉末期,墨已成锭而不是之前的墨球墨块了,所以砚杵渐渐消失,只留下砚台。此时的书法绘画已渐入艺术化,随着佛教文化和中华文化交织融合,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笔墨纸砚已发展为文人在艺术领域的精良用具。此时的砚台盛行圆盘三足式和方形四足式,基本都是石质了。
隋唐以来,科举制度诞生和完善,对砚台的需求大大增加。砚台开始讲究石材和形制,四大名砚相继诞生。唐代的砚台多为箕形砚或称“风”形砚,早期为内无褶痕,砚底两足,砚首落地,砚首内深陷,后期发展为内有褶痕,砚底两足,砚首略成方形,底落地,砚首内深陷。箕形砚便于聚墨,有较强实用性。砚台本身的造型设计和雕刻手法也深刻体现了大唐盛世的时代风尚。
宋代文化艺术高度发呆,砚台的造型、纹饰更加精美和实用。甚至出现专门研究砚台的学科,一些名人也开始著书说砚。宋代的砚形制一扫唐代单一的箕形风格,有斧形、马蹄、日月形、琴形、石渠、太师等几十个品种,雕刻手法大为丰富,彰显浑厚、大方、古朴、雅致的气息。其中较为流行的形制是长方形抄手砚,砚底从前向后挖空,前端与两边留边,底内形成一个前高后低的空间,平整着地,可以手抄底,砚池一端略窄,砚尾一端略宽,砚堂呈坡状,三侧略内敛。抄手砚后发展为为:长方形,底抄手,砚堂平展,三侧垂直,砚体敦厚稳健,也叫太史砚。宋代因瓷器文化发达,也有很多瓷砚。
从明代开始,砚的功能开始更加专注于艺术化,砚台渐渐成为工艺品和收藏品。注重石材,根据石材纹路和花纹进行艺术创作,砚体题刻流行起来。另外材质上除了石质外,连金、银、玉、水晶等不能用来磨墨的材料也被做成砚台,用以收藏把玩。砚台的款式玲琅满目丰富多彩。
清代砚进一步将砚台的艺术性推至顶峰,尤其是康雍乾三帝对文房四宝的热爱,带动朝臣和民间争相追捧构思奇巧、做工精致的艺术精品。砚台制作在清代达到顶峰。至民国以后,硬笔书法工具逐渐流行,砚台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多为文人艺术创作或收藏陈设之用。
你可以百度各个朝代的砚台,直观感受下。
宋代的砚台的特点是什么呢?
发墨效果好,符合书画艺术家对研墨的各种要求。宋人同时对石砚的色彩、纹理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甚至成了一种追求。
如端石的鱼脑冻、冰纹、石眼、火捺等;歙石的眉纹、罗纹、金星等;洮河石的鸭头绿、湔墨点;红丝石的紫红地灰黄丝品、黄丝纹品等等,这些名贵石品是天然而独特、固有的,色彩丰富,变化莫测。
扩展资料1)宋代文化学术高度发达,文人学士们对文具的实用和审美要求也相对提高。书写之余,鉴赏和收藏名砚,成为文人的一大乐事,苏轼、米芾,黄庭坚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
2)同时咏砚、赞砚,铭砚的诗文层出不穷,还出现了《砚史》《砚谱》《砚笺》等研究论著。北宋砚台,时代特征比较显著;真品值钱的;真品有收藏价值的;不过今年的行情持续低迷,真品有一定市场潜力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砚台
宋砚,是以实用与欣赏并重。宋人之所以重视石砚,主要原因是它的发墨效果好,符合书画艺术家对研墨的各种要求。宋人同时对石砚的色彩、纹理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甚至成了一种追求。如端石的鱼脑冻、冰纹、石眼、火捺等;歙石的眉纹、罗纹、金星等;洮河石的鸭头绿、湔墨点;红丝石的紫红地灰黄丝品、黄丝纹品等等,这些名贵石品是天然而独特、固有的,色彩丰富,变化莫测。
在宋代,上至皇帝下至文人墨客,都醉心于风花雪月,它的时代特征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在砚台上。除了注重石质外,还对砚的造型十分讲究,趋于多样化,其样式一扫汉唐圆形三足和箕形的单一风格。据宋唐积《歙州砚谱》记载,歙砚就有各种砚形四十多种,主要有月形砚、凤字砚、古钱砚、琴式砚、兰亭砚、蓬莱砚、砚板、仙桃砚、鼎形砚、壶形砚、圭形砚、钟形砚、秋形砚、秋叶形砚等等。端砚的式样更是名目繁多,除了歙砚的各种形制外,还有太史砚、凤字砚、石渠砚、长方砚、正方砚、随形砚等等。雕刻更讲究图案布局和谐,技法有深雕、浅雕、浅浮雕、线刻等,线条细腻工整,刀法简洁流畅。宋砚开始从单一的文房用品逐渐发展为欣赏与使用相结合的艺术品了。
柳新祥认为,宋砚的特点是外形轮廓朴素大方,实用、雅观,主要样式是抄手砚(太史砚),所谓抄手,即可用手抄砚底截取而得名,它是宋砚的主要特征之一。
特点:
1、宋代文化学术高度发达,文人学士们对文具的实用和审美要求也相对提高。书写之余,鉴赏和收藏名砚,成为文人的一大乐事,苏轼等。
2、宋砚的材质十分丰富,诸如石料,陶瓷,澄泥、金属、水晶、漆,玉等应有尽有。潭石等数十种之多,而其主流则为端石和歙石砚。
3、宋砚的形制也多种多样。据宋高似孙《砚笺》所载,其形制“近雅者”即有:风池砚、玉堂砚、五台砚、蓬莱砚,、蟾砚、马蹄砚等二十余种。
扩展资料
一、组成:
砚亦称为研,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
二、运用:
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其中以山东青州的红丝砚、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卓尼的洮河砚最为突出,称“四大名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砚台
古代时期的砚台是什么样子的?
古代砚台如:端石嘉庆御赏长方砚,长16.4cm,宽11cm,厚3.3cm。砚端石质地,呈青紫色,温润细腻,砚为圆角长方形,流淌式砚池,落潮处雕方形螭纹图案,边框环饰缠枝莲纹。砚台石材精良,造型规整浑朴,雕刻尤显精细飘逸,工艺特色是清代中期的作品所具有的。
一般都是比较瓷实的,而且一般都是黑色的,然后表面上都是比较平坦的,然后面上也会向上凸起,而且也没有盖子,然后中间的位置上是凹下去的。
古代的砚台都非常的精致,上面都雕有特别精细的花纹,使用的材料也非常的好,这样研磨出来的墨水特别滑润。
砚台是中国的书法必备的用具,这也是文房用具其中的一件,也因为其性质非常坚固,就算流传百世,也不会腐朽。
砚台的材料非常丰富多样,正因为它们特殊的材质也成为历史文人收藏的物品,可以制作砚台的材料很多,比如菊花石,红丝石,澄泥石,还有玉砚,瓦砚,铁砚,石砚等等,种类非常繁多。
端砚自从在唐代问世以来,就受到文人学士的青睐,这种砚台的材料主要是来自广东肇庆高要县,因为它们体重很轻,摸着无异响,非常光滑,而且不容易有损耗,而且因为纹理特别绮丽,所以这种砚台才可以在我国石砚之首,长盛不衰。
歙砚在砚台排名也保持着非一般的地位,这种砚台材料是来自江西婺源县的龙尾山,所以用这种材料做成的砚台又被称为龙尾砚。
洮砚材料是来自甘肃卓尼洮河深水处,这里的石质非常细致,而且纹理如丝,在宋时的时候就变得比较稀少。
澄泥砚就不是用石头制作的,材料主要是用一些过滤的细泥,参到黄冈团之后努力游出,最后放到模具中定型,再用竹刀进行雕琢,等到干燥之后还需要放到窑内烧制,最后的步骤就是裹上黑腊,这种制作是从晋唐时期开始的,在宋朝的时候就变得比较兴盛,制作而成的砚台非常的坚硬而且很耐磨,并且不费墨。
砚台的种类太多太多了,使用得最广泛的就是在古代时期,文人墨客都需要用到砚台,所以古代的砚台也是品种繁多,发展了几千年的历史,正是因为许多砚台的质地非常坚固,所以在许多年后都得以保存,让大家看到了古代时期的精美工艺。
中国四大名砚分别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端砚端砚以石质优良、细腻滋润和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优点,被推为「群砚之首」,是著名的实用工艺美术品。用于书画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端石制砚,以石质要达到「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无声,储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者」为佳品。
端石产于现在的广东省肇庆市东南烂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带。肇庆古称端州,此处石料制成的砚台称为「端砚」。端砚砚石是在唐代武德年间发现的,端砚石由于石质优良、细腻嫩爽、滋润、具有发墨不伤毫和呵气可研墨的特点。端石中的佳品长年浸于水中,温润如玉。《端溪砚史》称之:「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寂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歙砚和端砚并称,而端砚又较歙砚更佳,据说历代皆采端溪,到南唐李后主时端溪石已竭,不得已才采用次之的歙石。
端砚有“群砚之首“的称誉,为砚中之上品,亦可再分等级。它出产自广东高要城斧柯山,唐之前属端州,故得名。采集端石的地方,通常距江滨三、四里处,逐渐升高分下岩、中岩、上岩、龙岩、蚌坑等采石之所;下岩洞在山底,终年浸水,而砚石贵润,所以下岩之质量最佳。
但浸在水里的下岩想开采可不容易,只有每年秋冬河水降低之时才可进入,潭水无出口,须七十个人排排座,一个个将装水的瓮往上传至岩口,如此做个月余,潭水始得涸,才能进入取石。明年春天水涨,则又得重新来过了。若非如此,下岩之石所做的砚岂能如此发墨,真是好的东西必须经过淬炼才能成材。但下岩到北宋时已开采净尽,明朝以后另辟的新坑或中、上岩,质量就没有那么好了。
端石的开采是非常艰巨的,因此古代的砚石真是得来不易。从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在「端溪铭」中说:「千大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可看出采石过程是非常艰巨。唐代诗人李贺在「扬生端州青花紫石砚歌」中,用「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意思是说:赞石工攀登高处,凿取紫色岩石来制砚,他赞美端石的名贵和颂扬了端州石工采石的高超技艺。
端砚还有另一个特征,为「有眼」。如「鹦哥眼」、「了哥眼」等,据说是石嫩则眼多,石老则眼少,也有以眼来发质量优劣的,最上为活眼,再来是泪眼、死眼等。
其实所谓「眼」便是砚上石纹,倒不一定和质量相关了。写字时多个水灵灵的眼注视是不错,又可增加砚的可欣赏性,但长出眼的地方不好,影响磨墨,却不如不要的好。另外端石的颜色也被视为和质量有关,有紫、青、白等颜色,而以白色最佳,紫色最下。端砚的优点,一是下墨,二是发墨,三是不损亳。
端砚的石质能达到致密、坚实、幼嫩、滋润,这与端砚的石品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端砚石品中有蕉叶白的,有火捺的,兼有青花。只要是砚石质地致密、坚实、幼嫩、润滑,发墨而不伤毫,就能成为一方好砚材。
端石石品繁多,真正好的名贵石品也是难得的。石品中有鱼脑冻,是较名贵的石品,有如受冻的鱼脑而得名。清吴兰修《端溪砚史》中载:「一种生气,团团圞圞,如澄潭月祥者,曰鱼脑冻」。其质细腻、幼嫩、滋润,一般产于水岩。
青花是名贵的石品,青花细致有如波面微尘,像轻纱,似水藻,隐约在紫石上面,秋之无形,沈入水中,方清晰可见。细润如玉,叩磨无声。蕉叶白是端石品中之一,形状如蕉叶初展含露欲滴,上下四旁有火捺花纹装饰。蕉叶白处细嫩,石质较软,易于发墨,主要产于志坑。端石中还有天青、火捺、猪肝冻、金星点、金银线、冰纹、石眼等品名。端石石眼,以其形似而定名,有鸲鹆眼、乌鸦眼、鹦哥眼、象眼等;按其神态之分有活眼、泪眼、瞎眼等,还有高眼、低眼、底眼之分,石眼在端石砚雕刻艺术中起着装饰美化作用。具有欣赏价值,被文人视为珍宝。古代文人以石眼视为端石质地高洁、细润有神,犹如人的眼睛,别具一格,以此认为鉴别端石质量高低的标准。其实,石眼对端石没有直接价值,只不过起了装饰效果,令古人称宝,视为珍藏。
端砚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工序繁多。主要分采石、维料、制璞、雕刻、配合、打磨(即磨光)、上蜡等等工艺过程。清代端石砚要求因材施艺,因石构图,在题材、立意、构图、造型、利用何种雕法都要精心推敲,刻划得当。保持了端砚的古雅、朴实,古色古香、形态自然的特点。如北京故宫收藏的「端石双龙砚」、「猫蝶砚」是端砚中的佳品。
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产于现今江西婺源龙尾山西麓武溪,人称「龙尾砚」又称「罗纹砚」就是古歙砚,以砚石在古歙州府治(歙县)加工和集散而得名。
歙砚始于唐开元年间。据宋洪迈《歙砚谱》的记载,说明在唐朝开元年间,叶姓猎人逐兽至长城里,见迭石如城,莹洁可爱,携归成砚,自是歙砚名闻天下。据五代陶谷《清异录》的记载,唐开元二年,赐宰相张文蔚、杨涉等人龙麟月砚各一,歙产也。歙砚初产时间,应是开元之前,大约公元700年左右。歙砚石质优良,莹润细密,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
歙砚的品种有罗纹、眉子、金晕、银星、古屏、玉带、紫云等多种,尤以罗纹、眉子之奇特者为上品。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曾得到一方长约尺余的歙砚,砚前刻有山峰36座,大小间错、延伸至边,当中琢成砚池,池中碧水荡漾,妙趣横生,他竟然以此砚换得苏仲泰一座豪华宅邸!现在,歙砚多次被作为"国宝",送给外国贵宾。歙砚的名砚有"龙尾砚、眉子砚、龙潭石砚、金星砚、庙前青石、歙红"等。歙砚闻名是在南唐时代,由于歙砚石色青莹、石理缜密,坚润如玉,磨墨无声,深得元宗的喜爱,故歙州设置了砚务,并选砚工高手李少微为砚务官,专门搜罗佳石,为御府造砚。之后李后主所用的澄心堂纸、李廷珪墨、龙尾石砚成为天下之冠。歙砚石质坚密细腻,色黑深沈,纹理自然,以青黑多金星者为上品。
歙砚石品很多,大致分为眉纹,是歙砚石中花纹之一。眉纹石按其石纹可分为七种,以雁湖、对眉子最佳。歙石中还有罗纹,石纹如丝罗形状,可分金花罗纹,操作数罗纹、松纹罗纹等。金星纹理也是歙石的一个品种,是砚石中融有谷粒的结晶物,撒布砚面,在光线照耀下,熠熠发光,犹如天空星斗,金星久研磨而不褪,且越磨越亮,是歙砚中的佳品。古代称为,罗纹砚,石纹有如罗丝精细,其色青莹,纹理紧密。刷丝罗纹砚,银色刷丝,如发之密。眉子砚,石纹像甲痕如人画眉,遍地成对。雨点金星砚,星如雨点,灿然遍地。
歙砚石质坚密细腻,色黑深沈,纹理自然,以青黑多金星者为上品。
歙砚的制作与端砚的制作差不多。造型多样化,工匠用心立意后取材,达到歙石端庄、设计美观大方、浑厚特点。如北京故宫收藏的「歙石竹节砚」、「歙石鱼子竹节砚」。
洮河石砚因产于中国甘肃省临潭县境内洮河故而得名。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材料于深水之中,所以非常难得,是珍贵的砚材之一。洮河石质细密晶莹,石纹如丝,似浪滚云涌,清丽动人,有绿洮、红洮两种,而绿洮特别贵重。唐代洮砚制作比较盛行,与当时的端、歙、澄泥称为全国四大名砚。纹理不多,传世的作品也较少。洮河砚多为雕刻大面积的图意,它以线刻后填黑,清晰感强,以浮雕、透雕、高浮雕手法,雕工质朴。如宋代「洮河石蓬莱山方砚」。
洮河砚是古称,洮河砚之石材产于甘肃临洮大河深水之底,现在被简称为洮砚。用以刻洮砚的岩石取自甘肃卓尼喇嘛崖,精品常卧深潭水底,取之极难,获之不易。洮河石的石品高雅,常呈绿色,但不翠绿,多为淡绿泛蓝,晕点片片,酷似薄云晴天﹔石质温润如玉,叩之却无脆声,浑朴而无火气。涩不损毫,滑不拒墨﹔发墨迅疾,久蓄不涸。总之,无论观赏,抑或实用,均属上乘,故被古代文人雅士共识为中国三大名砚之一,名列端、歙砚之后。呜呼,此乃画中窥美,欲亲眼目睹精品洮砚,难矣。它虽位列第三,存世量却远寡于端、歙,何耶?可能是佳石难求吧。
澄泥砚以过滤的细泥的材料制作的砚具。它并非石材,是以澄江之泥,精工烧炼而成,也是中国名砚之一。澄泥砚制作起源于唐代,至宋代兴盛起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质地坚硬耐磨,易发墨,不损毫不耗墨,能与石砚媲美。唐时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已成为制澄泥砚的著名产地。澄泥砚造型朴实无华、山东的鲁概砚都属于澄泥砚的一种。
澄泥砚始于晚晋唐初之山西绛州,是人工手作之陶类砚,制作方法沿革自秦砖汉瓦,经无数改良而精制所成。佳品坚实过于石,不涸水不伤毫。色多作鳝鱼黄、虾头 红、 朱沙红、绿豆青等。真正澄泥砚制法因古人不轻易传授秘方于宋初已失唐人之法,后来制成之作品多不属佳品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砚的实用性慢慢的淡化,而它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也随之得到升华,一个好的高档次的砚,不但可以作为珍贵的礼品赠送朋友,而且还是拍卖和收藏的宠儿,如果是材质佳、流传有序的古砚,那么它的价值则更高。所以要鉴别砚的优劣是十分重要的,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品、工、质、铭、饰等五个方面来鉴别:
(1)品,指明的是砚的品相和外形,砚的造型品相一般以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为上品。
(2)工,指明的是砚的雕啄,砚雕啄的优劣决定了其艺术价值的高低。
(3)质,指明的砚的质量,砚的标准质量应是:温润如玉、坚实细腻、易发墨、不吸水、不损伤笔锋、夏天储水不易腐、冬天储水不易冰。
(4)铭,指砚的雕刻者在砚的某个部位题诗或作句,像这样的砚一般能提高其艺术价值
(5)饰,指明砚的装饰,如:锦套、砚匣之类,虽说然这些东西只作美护和装饰作用,但对砚的优劣也起衬托作用。
砚台的介绍
砚亦称为研,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唐、宋时,砚台的造型更加多样化。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其中以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卓尼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最为突出,称“四大名砚”。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其中采用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作的砚台,被分别称作端砚、歙砚、洮河砚。史书将端、歙、临洮砚称作三大名砚。清末,又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也有人主张,以天然砚石雕制的鲁砚中的徐公石砚代替澄泥砚,合称四大名砚。
宋代砚台的形制是怎样的?
宋元时期的砚形基本为唐代砚形的延续和演变,总的趋势以实用为主。
经唐、五代至宋,砚的形制出现了一种体轻且稳的造型,称为抄手砚。从砚的外观造型到墨堂的处理,以至砚背抄手的掏挖,制作讲究,线条处理流畅,造型大方稳重,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工艺水平及艺术风格。这时砚的形制,砚池与砚台已明显分开。
宋代是砚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宋代有重文轻武的风尚,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人们对砚的需求大大增加,不仅仅停留在实用上,而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砚的使用更加普及,特别是对端砚和歙砚的开发、制作工艺起到了推动作用,名砚不断生产。“四大名砚”的发展和高品位,已被文人士大夫所认同,砚因其丰富多彩的石品花纹,形制花式的不断创新,典雅考究的雕刻工艺,在全国范围掀起热潮。
砚最显著的发展在哪个朝代?
砚是文房四宝之一。据史料记载,砚起源于黄帝时代,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它见证了伟大华夏文化的发展,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砚的制作和雕琢水平的不断提高,砚材种类的多层次发展,文化艺术的定向融入,使砚集雕刻、绘画于一身,浓缩了中华民族各个朝代文化、经济乃至审美的各种信息,逐步从单纯的书写工具变为有相当高艺术品位的观赏品和收藏品。它集历史、艺术、使用、欣赏、研究、收藏价值于一身,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传统艺术,是华夏艺术殿堂中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葩。
砚是中国传统的书写用具,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相适应的,在人类文明进步中曾起着重要的作用。据近年考古发现砚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一直可以上推至5500年前黄帝时。
砚是文字产生之后,随着文字交流的频繁和书写中其他工具(如墨、毛笔)的出现而形成的。1975年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砚、墨,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书写砚和人造墨。该砚用鹅卵石打磨成圆饼形,没有一点纹饰雕刻,旁边附有杵棒。质地比较粗糙的墨锭为圆柱形,要用杵棒助研。
砚的显著发展是在西汉时期。西汉砚大多为配置有精致木盒或彩绘漆盒的长方形石砚。从此,砚逐步从实用性的书写工具中脱胎,步入了工艺品的殿堂,玉砚、漆砚、陶砚应运而生,成为汉代人们社会地位和财富的标志。
东汉时期,砚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转折点。在造型上大多为圆形、三足、有盖,有的还附有磨石,其工艺水平较以往有明显的提高,在装饰上采用了透雕、浮雕相结合的手法,三足和边沿及盖还常常刻有动物图案的纹样,如云龙、鸠鸟等。但从实用的角度看,秦汉时期的砚从质到形都还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仍处于初创的阶段。
魏晋南北朝到隋统一的三百余年中,瓷器大量出现,替代了昂贵的铜、漆器。圆形三足的青瓷砚,成为魏晋南北朝砚的主要品种。
这一时期,除青瓷砚外,陶砚继续存在。同时,带有突出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的北方雕刻方形石砚开始出现。其中,尤以北魏石雕刻最精美。
隋唐时期,瓷砚更加盛行,除了圆形三足砚外,出现了多足砚。唐代除瓷砚外,出现了端石、歙石等著名专用砚材,红丝石和澄泥也相继成为制砚的材料。此时,制砚工艺迅速发展,诞生了我国的四大名砚。
唐代砚较典型的是箕形有足砚,一端呈圆(或方)而窄,一端平而阔,开若簸箕。砚底一端用足支撑,有单足、双足、梯足;又因其像“凤”字而称为凤字开砚。
红丝石在唐代曾经名重下,产地在山东青州,其色彩艳丽,品种多样。这时,人们开始对优良的石材有研究。唐代的大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中认为:“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宫铜雀台瓦,然皆不及端,而歙次之”。(绛州位于山西省新绛县,是“澄泥砚”的产地)。中唐以后砚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从质地上看,有石砚、陶砚、瓷砚、铜砚、铁砚、漆砚、玉砚等,不仅品种多,式样繁,而且制作、样式也比秦汉六朝的精致。
五代时期虽然时间不长,但文房用具被宫廷重视。南唐国主李璟首次在歙州设置了砚务官,专门管理开石和歙砚的制作,向王府提供精品,大大提高了砚本身的地位。加之桌椅的进一步普及,人们写字作画逐渐形成了伏案的习惯,于是有足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无足的平台砚代之而起,砚的形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宋代石砚日益普及。这时砚石的开采除了青州红丝石、紫金石、端州石、歙州石之外,又相继开发了淄州金雀石、唐州紫石、泸州石、永嘉观音石、浮盖山仙石等等。宋代人对石砚的色彩、纹理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甚至成了一种追求。据史料记载,名贵石砚本身固有的色彩使人们越来越珍视,越来越觉得神秘。
宋代石砚的造型趋于多样化,其式样一扫汉唐砚圆形三足和箕形的单一风格。自此石砚一统天下,造型呈现多样化。宋唐积《歙州砚谱》就记载有端样、月样、圭样、蟾蜍样等40种之多。端砚的式样也有太史砚、兰亭砚等。宋砚轮廓外形朴素大方,实用雅观,其主要样式是抄手砚。所谓抄手,是可用手抄砚底攫取,体积较小而得名。
从宋代开始,“四大名砚”相继确立了自己不可动摇的地位。宋苏易简《砚谱》指出:有四十余品,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为第二,歙州龙尾石为第三,甘肃洮河石为第四。后因红丝石脉断而开尽,被澄泥砚所代替,于是自明代起,“四大名砚”成了“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
明砚的制作和工艺装饰指导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功能由实用为主转变为以艺术为主,成为文人墨客的收藏品。明代制砚,依然以端石、歙石、洮河石为贵。此时,由于端石的开采一直未停止过,而歙石的开采规模很小,洮河石因水深难取,所以端石的声誉日隆,名气越来越大,被推为诸砚之冠。明代成化年间,由于端石水坑的开掘,发现了许多更美的砚石,如青花、冰纹、鱼脑等等。明人雕砚风格端庄厚重,纹饰简洁,优雅精致。随形砚(异形砚)生动活泼,开创了追求风韵的文人砚雕的先河。
清代是砚石制作的辉煌时期,所用的砚材除延续前代著名砚材外,还出现了水晶、漆砂、翡翠、象牙、玻璃(旧称“料器”)等质料,其中一些是不能够研磨的。此时砚注重灵巧,又大又厚者非常少见。清代砚雕吸收了石雕、牙雕、木雕和漆雕的长处,图案多种多样,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川日月、历史典故、人物故事、名家书法、印章铭刻等等;圆雕、深雕、镂空雕、浮雕、浅浮雕、阴刻等多种雕工手法交错运用。
由于雕砚技艺的日新月异,明清对砚石的审美情趣越来越高,对砚石的评判越来越考究,砚已从实用转为艺术欣赏和收藏对象,整理砚史,研究砚石和砚雕艺术的许多著述先后问世,仅流传至今的就不下三十五种,如:明曹昭《古砚论》、张应文《论砚》、清黄钦阿《端溪砚史汇参》、吴兰修《端溪砚史》、朱彝尊《说砚》、曹溶《砚录》、余怀《砚林》、朱楝《砚小史》、计楠《墨余赘稿》、《端溪砚坑考》、金农《冬心斋砚铭》、高兆《端溪砚石考》、于敏中《西清砚谱》等。
历朝砚台,以其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质地,不同的种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构成一部丰富多彩的中国砚史。
澄泥砚详细资料大全
澄泥砚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品之一,也是毛笔书法练字的必备工具。澄泥砚具有质地细腻、坚实耐用、水吸收快、不易滑动等特点,制作工艺精湛,色泽红润自然、线条流畅有韵律美。下面是关于澄泥砚的详细介绍:一、澄泥砚的基本概念澄泥砚,又称澄泥坑、澄泥盆、澄泥斛,是指以澄泥为原材料,经过洗净、精选、制作等多道工序制成的一种书画工具。澄泥是一种罕见的泥土,在中国南方不多见,且使用范围狭窄,因此其产出量比较稀缺,制作时间久、制作成本高,因此也被称为“泥中珍品”,其价值极高。二、澄泥砚的历史起源澄泥砚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早在唐朝时期,澄泥砚就已经成为贵族、文人士大夫等的文化工具之一。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经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中“盘中餐”指的就是用澄泥制成的盛食物的器皿,可见澄泥制品在古代已经非常普遍。而在宋代,澄泥砚更是被大力推广,成为当时书画家们广泛使用的文化工具,并形成了澄泥砚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明清时期,则是澄泥砚的黄金时期,由于其制作工艺更加精湛,工艺美学更加高超,成为书画爱好者追捧的收藏品。三、澄泥砚的选购技巧1. 砚面平整光滑,表面细腻均匀,没有气泡、坑洞、毛刺等瑕疵。2. 砚体造型均匀稳定,钵口、钵底、钵体比例协调。3. 砚体重量适中,手感舒适,不会因为太重或太轻而影响使用。4. 砚体具有一定透气性能、吸水能力,可尝试用毛笔沾水在砚面试画,观察是否能够充分吸收水分。5. 砚体颜色自然、质地细腻。四、澄泥砚的使用方法1. 洗涮法:将新买来的澄泥砚用清水洗净,然后浸泡八个小时左右,反复用清水涮几遍,最后晾晒干燥即可使用。2. 擦制法:先将澄泥砚用水擦净,然后在砚面上用毛巾或湿海绵均匀涂抹石膏或细微的油,待干后反复用毛巾或布擦制,使其达到平顺、光洁的状态。3. 喷水法:将澄泥砚用水喷湿,待砚面充分吸收水分后即可用毛笔进行书法、绘画等创作。总之,澄泥砚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品之一,在书法、绘画、篆刻、文房雅趣等领域得到长足发展和广泛应用,其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成为国内外收藏爱好者追捧的佳品。
澄泥砚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传统书法用具之一,始于汉,盛于唐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
澄泥砚用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因烧过程及时间不同,可以是多种颜色,有的一砚多色,尤其讲究雕刻技术,有浮雕、半起胎、立体、过通等品种。澄泥砚由于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因此澄泥砚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而且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的特点,因此前人多有赞誉。今日所见古澄泥砚极为稀少,上品更是难求。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澄泥砚 产地 :洛阳、山西 诞生时期 :汉 兴盛时期 :唐宋 地位 :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简介,历史,制作工艺,特点,澄泥砚的学术研究,产地,相关记载,辨别真伪,综述,宋代澄泥砚,元代澄泥砚,明代澄泥砚,清代澄泥砚,其他方法,四大名砚台, 简介 澄泥砚的砚体形有圆、椭圆、半圆、正方、长方、随意形的。雕式有号、耳瓶、二龟坐浪、海兽哮月、八怪斗水、仿古石渠阁瓦等立体砚。平面雕刻有山水人物、草树花卉、走兽飞禽;又有犀牛望月、台山白塔、嫦娥奔月等。这些雕砚刀笔凝练,技艺精湛,产地却莫衷一是,虽各有说法,但都没有离江河太远,古人说取河泥澄而制砚不假。只是这个制法却颇费周折,光是淘洗澄结便要一二年,出泥后“令其乾,人黄丹团和搜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击之,令其坚。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小随意。微阴乾,然后以利刀刻削如法,曝过,间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伏时,”然后再用黑蜡、米醋相参蒸多次。如此繁复的工序,使砚台坚如铁石。今日所见古澄泥砚极为稀少,上品更是难求,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制作工艺繁复而产量甚低了。加上石砚中的佳砚理当比泥砚更胜一筹,流传久远者当然比泥砚更多。到清代,澄泥砚已经没落衰微,偶有较好的,也多是世俗之品。 历史 绛州澄泥砚始创于唐代(公元618~907年),历史悠久,当时曾被列为“贡砚”。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到清代(公元1644~1911年)时其制作工艺就已失传。随着澄泥砚制作方法的失传,绛州澄泥砚的生产出现了一个近三百年的断档;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版画艺术家蔺永茂携其子蔺涛历经千辛万苦终将澄泥砚恢复生产后,绛州澄泥砚又重新在砚海中展露新姿,重新成为古城绛州的一大地方特产。 制作工艺 澄泥砚由于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因此澄泥砚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而且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的特点,因此前人多有赞誉。澄泥砚由于原料来源不同、烧制时间不同,具有鳝鱼黄、蟹壳青、绿豆砂、玫瑰紫等不同颜色。澄泥砚一般注重图案,讲究造型,器物线条凝练。 绛州汾河湾的泥质干强度偏高、手感滑腻、无砂、可塑性高、韧性强。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为什么绛州澄泥砚能以唯一的非石质砚跻身中国四大名砚之中。砚,它的实用功能是磨墨,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细腻滋润容易发墨,并且墨汁细匀而无杂质。在同样的硬度下,由于澄泥砚是用泥土烧制,研磨后砚面的光滑度肯定会逊于石砚,同时却增加了澄泥砚的滑动摩擦系数,也就是说,澄泥砚比同等硬度的石砚发墨程度要好。陶的烧成温度在900℃-1000℃左右,瓷的烧成温度在1300℃以上,而绛州澄泥砚的烧成温度正是介乎于两者之间。制陶工艺是澄泥工艺的先导,它的发展孕育创造了澄泥工艺,制陶工艺升华的结果,是瓷器的出现。澄泥工艺是独立发展的结果,历史上的澄泥砚、紫砂器的问世证明了它的存在,直至今日仍有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显示了它的价值,它是介于陶与瓷中间的另一路产品,归类于炻器。但澄泥砚又具有研磨工具这一特殊性,烧制时的技术要求就高了许多;控制温度是把握质量的关键之一:烧制时的温度过高就会瓷化,墨在砚上打滑,发墨功力差,不可取;若烧制时火候不够,就会烧成陶质,硬度差,磨墨时泥磨俱下,更不可取。所以,煅烧工艺是制作澄泥砚最为复杂的一个环节,澄泥砚的颜色、硬度、莹润程度等都与此密切相关。蔺氏父子正是在这一关键环节的研制上取得了突破,烧制出了色彩绚丽、造型生动的鳝鱼黄、绿豆砂、玫瑰紫、朱砂红等各种品相的澄泥砚。 黄河澄泥砚的制作需经过几十道工序。首先,将采掘来的河泥放置在一个绢制的箩中过滤,(古法制砚,是将一种特制的双层绢袋吊挂于汾河中,河水中裹带的泥沙流入绢袋中,经第一层绢袋过滤后,沉入第二层绢袋的细泥即是澄泥。随着时代的变迁,汾河的水流量和流速都起了很大的变化,滤出的极为细致的泥土就是制砚的原料——澄泥。澄泥砚之名也由此而来。再将滤制出的澄泥放置一年以上的时间,历经冬夏以去其燥性才能使用。澄泥砚“取之于水而成之于火”。这使我联想到中国道教的炼丹术:水中取泥譬若生药,火中成砚终似结丹。在遵循古法的同时又独出机杼,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予以创新,在炼泥这个工序上,购置了机械设备,以电为动力替代了原来的手工操作;这样做的结果是既加强砚的密度和硬度,又使澄泥砚在烧制时不会产生任何气泡和微小的裂纹。密度是决定砚质是否坚实、是否发墨的主要条件;一般澄泥砚的密度在1.4-1.6左右,绛州澄泥砚运用现代工艺使它的密度提高到了2.0-2.2左右,已接近了花岗石的密度。绛州澄泥砚研制所烧制的仿古石砚,不论在重量上、视觉上、手感上都与石质无异,达到几可乱真的程度。 在造型艺术上,澄泥砚也别具一格。它十分注重图案和造型,雕刻形式多样,色泽典雅秀丽,显得极为古朴大方。 澄泥砚属陶类,它的前身是古代的陶砚。可能古人受秦汉间砖、瓦当生产的启示,结合陶砚再精工制作,遂步升华为澄泥砚。澄泥砚的形成约在晋唐之间而略早于端、歙。 特点 澄泥砚以沉淀千年黄河渍泥为原料,经特殊炉火烧炼而成,质坚耐磨,观若碧玉,抚若童肌,储墨不涸,积墨不腐,厉寒不冰,呵气可研,不伤笔,不损毫,倍受历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皆为贡品。武则天、苏东坡、米芾、朱元璋均有所钟,并著文记之;乾隆皇帝赞誉:抚如石,呵生津。其功效可与石砚媲美,此砚中一绝。 澄泥砚以“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豆绿砂、檀香紫、为上乘颜色,尤以朱砂红、鳝鱼黄最为名贵。华夏澄泥砚不施彩釉,采用科学周密的原料配方,精心的药物熏蒸,特殊的炉火烧炼,使之自然窑变,同窑之中的澄泥砚幻变神奇、色彩各异、无不巧夺天工、不但保持了史书记载的名贵颜色,而且烧制出古砚从未有过的花石纹,其纹理天成,美妙多姿,令人叹为观止。经专家评鉴确认,完全具备古砚“泽若美玉、击若钟磬、易发墨、不伤笔、冬不冻、夏不枯、写字做画虫不蛀等特点。 2015年,李喜阳对古法工艺进行了改良,研制出“天然水纹砚”,触之若童肌,扣之若金声,备受文人墨客喜爱,被海内外诸多收藏家收藏。 澄泥砚的学术研究 澄泥砚是四大名砚中唯一一种由泥合成的名砚,它色彩多变,造型独特,在中国砚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澄泥砚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历来被文人墨客所推崇。澄泥砚具有“贮墨不耗,积墨不腐、呵气生津,触手生晕、发墨而不损毫的特点。澄泥砚由泥而来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为什么笔者还要把澄泥砚姓什么作为命题来探讨呢?这要缘于前段时间做澄泥砚的经历。 我有幸随俞飞鹏大师一起做了一批试验性质的澄泥砚,这次做澄泥砚,我们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另辟溪径,做出和当下市面上不一样的澄泥砚。当我第一次从俞飞鹏大师那里听到“澄泥砚姓泥而不姓石”的时候,心头不禁为之一震,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到底有多少制砚者能想到澄泥砚姓“泥”而不姓石呢?多年来,澄泥砚虽贵为名砚,但因历史的原因,它的传承出现了断层。澄泥砚的制作,很大程度上是在运用模具进行,而雕刻,总是在沿袭著石砚,虽然,澄泥砚的制作者在竭尽所能,但因人的固有观念以及泥的特性所致,人们在认识上,总觉得澄泥砚逊于石砚。澄泥砚姓什么?澄泥砚的特色在哪里?出路在何方,以下,笔者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澄泥砚为什么姓泥? 这似乎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话题,知道澄泥砚的人,都了解澄泥砚由泥烧制而成。但是为什么还要强调澄泥砚姓泥呢?因为既然姓泥,它就应该具有泥的特性。但是,在当今澄泥砚的制作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它的泥性,而用模具的方式框着它,固化它,用石砚的成砚面貌来修正它,细化它,结果,做出的澄泥砚不仅既失去了泥料的本真,泥味,同时,亦达不到石砚的细腻和逼真,一方本可以自然出趣,个性分明的名砚,或因此被扼杀在一个错误的认识里。所以我认为,澄泥砚应当姓泥,因为只有姓泥,才能展示她的独有,个性,不可多得,才能回归名砚的本来,再现名砚的辉煌。 1、 古今澄泥砚的比较 (1)、古代澄泥砚 砚的型制变化,最根本的一次变化是从“研”到“砚”的变化,作为非石质砚,澄泥砚代表着古代合成砚的制作高峰。远在汉唐,澄泥砚一度非常流行,从型制来看,宋代澄泥砚更是变化多端,如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澄泥虎符砚和蕉叶砚,较唐时的澄泥砚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在尚武轻文的元代,澄泥砚虽远不如唐宋时期的鼎盛,但是民间制砚并未中断,多以动物型、人物型、花卉型为主体。明代,澄泥砚不仅注重造型,色调更是异彩纷呈,雕刻技艺也更加细腻丰富,最典型的代表作莫过于朱砂红荷鱼砚,同时,带有文学色彩的砚铭也被雕刻到砚台上,从而使明代澄泥砚从实用工具开始步入收藏品和艺术品的行列。而到了清代,随着制作,风貌上的一味仿古,澄泥砚逐渐步入衰落期,澄泥砚的历史出现了断层。 (2)、澄泥砚的学术研究 作为四大名砚之一,澄泥砚的研究价值显而易见。以古砚谱和当代出版的砚著看,澄泥砚的学术研究,以记录古砚或古法制澄泥的居多,研究澄泥砚制作方向的极少,研究澄泥砚如何烧制,窑变的产生与变化的更是鲜见。似乎澄泥砚沿用固有的雕刻方法已是既定的不可变更的模式,至于澄泥砚姓什么,澄泥砚应怎么样,它有怎样的独具一格的砚雕语言,作品是否有砚雕家独到的个性,具地域人文特色,是否灵动机变,不泥一格,随泥随心则鲜见论及。不少人以为,当下澄泥砚的面貌,只是泥料的问题,与制砚者无甚关联。也因此,让很多人产生了误解:以为澄泥砚就是那样,只能这样…… 2、 澄泥砚和石砚的比较 澄泥砚和石砚比,比什么呢?它的材质不同,决定了澄泥砚和石砚的制作手法不同。 (1)、从材质而论 澄泥砚以材质而论,它姓“泥”,而石砚姓“石”。两类不同的材质注定了不同的品性、从而影响到它的造型、构图、以及雕刻等种种手法的不同。在对澄泥砚做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后,俞飞鹏大师曾对它们各自的特性作了如下形象化的概括:“如果说,做石砚的功夫是少林功夫,那么,做泥砚的功夫更像是绵柔的太极。又如果,石砚是男人,充裕的是阳刚之气,那么,泥砚如女性,流溢的则是和柔之美。” (2)、从砚的雕刻到成型而论 在亲历试验性质的澄泥砚研制过程中,笔者目睹了俞飞鹏大师手制澄泥砚的全过程,并有幸参与其中,这批澄泥砚,没有一方经由过模具,更没有刻意比照石砚的雕刻,没有图纸,没有雷同,一团泥拿在手中,全是灵感的再现和胸有成竹的操作,泥听话了,砚就自然了,这就是天人合一。它没有砚石的硬度,只有让你触手可及的温柔和沁人心脾的泥的清香。于是,美妙的构思在手中幻化成不同的造型,多彩的图样,笔者第一次体验到和做石砚完全不同的感受和兴奋。原来,砚也可以这样做!正如俞飞鹏大师所言:“泥砚的魅力在泥性,做澄泥砚,不应等同于做石砚。” 是啊,一块石料拿在手中,你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审视它、描绘它。任何一处石品或是石色,都会影响到你的构思,你的创意,你会为它激动,也会为它烦恼。而做澄泥砚,你面对的只是一团绵软的泥,你要用自己的心智去开发它,创造它,表现它最美的一面。 二、 理解澄泥砚姓“泥”的必要性 对于石砚来说,我们只能做减法,对于澄泥砚而言,我们要做的是可加可减。明白澄泥砚的泥性,对于未来澄泥砚的传承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时下如工厂生产产品一样用模具生产澄泥砚的做法,无疑会给当前澄泥砚的市场雪上加霜。同样,那种生硬照搬石砚的雕刻手法,也会因泥的特性和石砚完全不同,最终成型的澄泥砚不过是在努力地步石砚的后尘,这样做出的泥砚,不但线条生分,更无艺术性和创造性可言。所以倡导,理解澄泥砚姓“泥”,很有意义,非常必要。 1、 理解澄泥砚姓“泥”的科学意义 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它遵循的规律,作为四大名砚之一的澄泥砚也不例外。运用独具匠心的智慧去构筑一方砚固然重要,但不讲科学、不从澄泥砚泥的特性出发去做砚,无疑会造成事倍功半之后果。到最后耗时费力,做出来的砚仍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理解澄泥砚姓“泥”的科学意义,可以避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 2、 理解澄泥砚姓“泥”的艺术价值 一方砚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体现在砚雕者的综合素养以及他的雕刻水平上。作为泥砚,更有砚雕者对泥性的认知和发掘上,只有这样,他才能了解泥,和泥进行沟通,进行对话,才能把具有砚的语言和泥的符号的作品呈现在大众面前。当一部作品能和它的收藏者融入到一起的时候,才能引起收藏者的共鸣。所以说,理解澄泥砚姓“泥”对提升一方砚的艺术价值非常重要。 3、 理解澄泥砚姓“泥”的创新意义 勿容置疑,这种个性化的澄泥砚的做法,给当今澄泥砚的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当市场上那种你一方,我一方,方方都一样的澄泥砚消失在某个角落的时候,相信作为四大名砚之一的澄泥砚,会再度回到收藏者的视野当中。继承传统,而不是一味地固守传统,让创新的风尚把传统的东西发扬光大,既是历史赋于我们的重任,也是我辈共同努力的方向。希望有一天,当这种创新的清风吹遍砚林每一个角落的时候,澄泥砚也会像其它名砚一样被众多收藏者青睐和追捧。 产地 产于山西忻州地区定襄县河边村,原产地为山西南部的绛州。如今河边村生产澄泥砚已成规模,而且技艺越精。到河边民俗博物馆旅游的客人,大多要购买一方澄泥砚作为纪念。 砚在古代又称“研”,用来研磨颜料或墨,是作书、绘画必备的文具。随着历史的发展,砚除了文具功能外,历代能工巧匠还赋予了其艺术生命。 澄泥砚 澄泥砚始于汉,盛于唐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最早产地却莫衷一是,澄泥砚质地细腻,坚实厚古,形制多样,窑变奇幻,为历代文人学士所珍爱。 宋代欧阳修在其《砚谱》中记载:“虢州澄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今人罕用”。河南新安虢州澄泥砚取材于沉淀千年的黄河渍泥,经过火煅气化,质地变瘦,非石而坚于石,非玉而美于玉,不仅是文房四宝之佳品,更是高级之工艺品,与后起之端砚、歙砚、洮砚齐名,并称中国历史四大名砚。 新安属古虢州辖区,民间一直有零星制作,李中献曾祖李廷选,跟从清末制造局陕县张村塬上人马寨村制砚高手王玉瑞学徒十年后回乡传子李虎,李虎又传子李天祥,又传至李德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传至第五代传人李中献。 李中献先生在前人的制砚基础上承古而创新,既保留澄泥砚传统的流程工艺,又融会现代科学技术,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制砚技术。新安虢州澄泥砚坚实厚古,实制迥异,内涵丰富,雅俗共赏。虢州澄泥砚台全部手工制作,药物熏蒸,火中涅槃,窑变百色,烧制出了古澄泥砚少有的鳝鱼黄、朱砂红、檀香紫、蟹壳青等名贵色彩,产品屡次荣获各种大赛的金奖。历经数十年不懈的努力,2003年9月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评定为“中国澄泥砚之乡”,澄泥砚这一古老的制作工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李忠献的澄泥砚事迹也被央视四次拍专题片报导。2002年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授予李忠献“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2005年中宣部及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授予他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澄泥砚类传承人称谓。虢州澄泥砚还曾被洛阳市人民 *** 作为礼品赠予党和国家领导人,受到了一致赞誉。2006年新安虢州澄泥砚制造工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日前,新安虢州澄泥砚被确定为中国2009世界邮展指定产品。 相关记载 唐宋之间,端、歙尚处初创阶段,人们评价澄泥砚为“砚中第一”。宋代李之彦《砚谱》载:“虢州澄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今人罕用。”澄泥砚细腻坚实,形色俱佳,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比肩。 清代《砚小史》云:“澄泥之最上者为鳝鱼黄、黄质黑章名鳝鱼,黄者色若鳝鱼之背,又称鳝肚黄,较细腻发墨,用一匙之水,经旬不涸,一窿之墨,盛暑不干。”其次是绿砂,又叫茶叶末,蟹壳青较硬。又次为玫瑰紫。澄泥砚之所以呈现不同的颜色,是因为烧制时不同温度所致。关于澄泥砚的制作方法宋代的《贾氏谈录》和《文房四谱》中的说法,大致是取河床下的泥,淘洗后,用绢袋盛之,口系绳再抛入河中,继续受水冲洗,如此二三年之后,绢袋中的泥越来越细,然后入窑烧成砚砖,再雕凿成砚。 辨别真伪 综述 澄泥砚起源于秦汉时期的砖瓦,烧造工艺经后世逐步完善,至宋代,已为“四大名砚”之一。宋、元、明、清是澄泥砚发展的高峰期,但由于统治阶层更替以及文化差异,澄泥砚在这一时期展现出不同的工艺特点。了解这些不同的工艺特点,可以说是澄泥砚辨伪的关键所在。 宋代澄泥砚 砚最重器型,修泥简约大气,自内而外蕴含儒雅之韵,柔美但不失刚劲,故有“宋形”之称。因此鉴别宋代澄泥砚的关键在于“观其形”,细细体会便可感受到宋人运刀所流露出的文人气息。 元代澄泥砚 砚由于受蒙古族草原文化影响,一改宋形之雅,外形古拙厚重,展现出游牧民族粗犷的风格。如元蝉形澄泥砚,体积硕大,造型 *** 粗犷,好似蒙古力士一般,与宋代蝉砚比较,显得有些“野蛮”,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明代澄泥砚 明代澄泥砚泥质最优,最为坚密,各类金沙药粉的配比运用已是炉火纯青。其修泥风格也逐渐由元代的“野蛮”转变为“雄健”,既得雅致,又见肃穆。如明龙首澄泥砚,其造型写意夸张,龙头威猛方正,目光炯炯,须发四面披散,足见其“雄健”内韵。而更为巧妙处在于,龙嘴外宽内深,可作一水盂。试想,用毛笔从龙口中取水研墨,多么意趣盎然! 澄泥砚 清代澄泥砚 虽在泥质上不及明代致密,但修泥雕刻工艺却精细至极,可谓是各代澄泥砚中的“巅峰之作”。如清云凤纹澄泥砚,刀工细腻写实,层云之间恰有一凤凰探出,身姿妩媚,翎毛毕现。其卷云纹饰的修泥刀法侧锋斜入,行刀连贯,一蹴而就,毫无滞涩之感。 其他方法 了解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澄泥砚的工艺特点,回过头再看当今市场上的众多仿品、赝品,其糙制拙劣处即能一目了然。以一方现代仿品卧牛望月澄泥砚为例,粗看去,砚体泥质坚硬细滑,砚面卧牛雕刻细致,毛纹清晰,深陷的墨池恰与浮雕云月纹凹凸呼应,右侧砚边还制有仿端石皮,用指轻叩,亦有沉闷之声发出。不过如仔细观察,还是可以轻易看出仿品的漏洞所在。其一,砚体不是澄泥质。此砚泥质虽和“鳝鱼黄”极为相似,但实为石粉与化学胶脂混合铸成,虽表面致密光滑,却不见金沙闪现,更不能用来研墨。其二,刻工呆板。所雕云纹刀法不为侧锋斜入,且描刻痕迹较重。同时,新月的位置有悖常理,澄泥砚纹饰中,无论新月或满月都深入云间,半隐半现,而此新月完全挂置云前,不似古人风格。其三,印款伪制。在砚背面右下角印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识其字迹,松懈涣散,章法凌乱,较真款相去甚远。 四大名砚台 端砚、洮砚、歙砚、澄泥砚。悠悠五千年,在文房四宝中,砚的历史最为悠久,它几乎与华夏文明同生,与文字同兴。所以,砚自古以来就被置于文房四宝之首。砚台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而今,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家族。端砚、歙砚、洮砚和澄泥砚更是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砚”。
中国历代砚雕纹饰的变化有哪些特点
中国砚文化历史悠久,制砚艺术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特征,当代砚文化的普及工作任重道远。那么作为一名优秀的当代砚雕家必须具备那些修养?当代制砚艺术具有那些特点?如何鉴赏一方好的当代砚作?当代藏砚家有那些定位误区?如何引导大众对当代砚台的正确审美取向?――本文就当代砚雕艺术的时代特征,以及鉴赏方法等相关问题略作阐述。
砚雕艺术与其它工艺门类一样,在积累若干年的实践经验之后,对基本技能的把握都能够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砚雕艺人的首要条件,也是基本条件。但如若想要成为一位制砚大师,不仅要能够赋予一方砚石巧夺天工的雕饰及高雅的文化气质,更要能够以特有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来表现出一块原石的天然美的本色,能够让观者体会到砚石鲜活的生命力以及它想要对观者倾述的情感和故事。
砚雕工艺可以分开来谈,工是基础,艺是境界。各种艺术创作都需要扎实的基础,包括书法、绘画、雕刻等,首先要从基础技能的训练开始。想要历练成为一名制砚大师也需要从对圆刀、平刀的使用方法以及砚师对臂力、腕力、指力大小、缓急的把握等基础功课入手。否则即使有超脱世俗的艺术设计理念,也无法通过技艺进行完美地表达,这就是所谓的眼高手低。当刻砚者的雕刻技能经过历练达到一定的极限之后,对制砚艺人来讲在扎实熟练的基础之上充分理解石质、石品的特色、提升对艺的感悟则更为重要,这样才能在不破坏砚石自然之美的前提下得心应手地进行艺术创作。“这既是砚雕艺人乃至制砚大师对一方有天然生命力的大自然的精灵――砚石的尊重,也是对砚艺术创作应该抱有的一份虔诚!”
艺,指的是作者的艺术素养在创作理念上的体现,它不拘泥于宽度和广度的界限,可以延伸并穿梭到与艺术相关的各个领域空间。正如绘画大师李可染九十高龄时曾说:“我到这个年纪,才感觉自己画画刚刚入门。”也正是艺术家对“艺”的理解没有止境,从而使得艺术可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砚雕家对‘艺’的理解也应该是这样,要无止境的汲取,时刻感受到自身文化艺术修养的不足,才能不断推陈出新,制作出砚雕精品。
要之,一个合格的制砚艺术家,必须具备一定的美术造型能力及掌握熟练的砚雕技能,加之文学修养的陶铸,进而追求作品的文化意蕴乃至深邃的哲理性,完美体现出砚的民族气质、人文精神。
砚的两大功能,实用性与观赏性,对当代藏砚家来说,尤其注重砚台款式的观赏性。一方款式优雅的精品砚台,在增添书房案桌灵气的同时也要具有独特的观赏性,自然会成为藏家的最爱。砚石的天然纹理加上砚雕家”点石成金“般的工艺雕饰,在凝聚了自然美感和人文气息的基础上才能调动藏家的收藏激情。
石材质地细腻温润是一方好砚的基础标准,而石品的观赏价值对一方砚材的身价更具有决定性因素。石品,是砚石表面天然形成的直观纹理,品种多样,姿态万千,是体现砚石美感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评判砚石好坏的标准之一。石品的多样能够增添更多的审美趣味,端砚、歙砚石品丰富,品类繁多,收藏几十方也可以品种绝不雷同,这也是端砚、歙砚名冠砚林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同的砚台收藏家对石质、石品的审美需求也有一定的变化,很多藏家仅倾向于喜爱某种砚石的某种石品。藏家对石品的爱好变化自古就有,一段时期注重内敛与含蓄,一段时期追求奢华与艳丽。如宋高宗就主张端石纯净无纹最漂亮,连石眼都认为多余,但历代的多数藏砚家还是推崇端砚石眼,当今一方老坑有眼端砚已是千金难求。所以,虽然个人喜好不同和侧重点不同,但是对砚台石品、坑口品质的评判在主流砚界还是有一个比较趋同的客观标准存在。
当代砚台的雕刻工艺有一定的地域文化差别,有粤工、歙工、苏工、海派等通俗叫法,各有特点,较有代表性。其它砚种如松花砚流行仿刻清代宫廷砚,历史不长但近年来已有一定影响力的苴却砚却很受歙砚工艺的影响。从文化属性上分,也可分为文人砚、宫廷砚、民俗砚等,文人砚以追求书卷气见长,宫廷砚以取材精美、雕刻精美为主,民俗砚的特点则是富有民间趣味。
砚的外形不外乎随形(周边自然形)、规矩形(长、方、椭圆等人工切割成的外形),规矩形如方形砚因其形制规整而对砚师的发挥空间局限性较大,因此,比较适合雕刻一些比较整齐规范的图案,如青铜器纹饰等仿古图案,显得古朴庄重。意味、气韵相比之下少一些。随形砚台,因为外形变化万千,鬼斧神工,天然意蕴浓厚。利用砚石的纹理和颜色进行俏色巧是增添砚石美感的一种常见砚雕手法,很富有趣味性。
文革之后国内从事砚雕工作的有相当部分的艺人都是从石雕、砖雕所转行,而且均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技艺,因此,如砚池的开法及砚堂的规格等具有规律性和原则性的传统砚雕工艺原素传承下来的甚少。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砚文化学者、收藏家和砚雕家对砚文化补救工作的进行以及审美品味和艺术造诣的提升,带有传统砚文化气息,讲究雕工内涵、文化提炼的砚台佳作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
砚雕图饰与人文题材相结合是制砚艺术的一个永恒主题,如自宋代开始已经出现并延续至今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曲水流觞“为题材的兰亭砚。另外,砚雕艺术与书画艺术、建筑艺术、雕塑艺术乃至碑刻艺术等形式的艺术跨界结合,也受到砚雕家的高度重视和藏砚家的普遍关注。”云龙“题材自明清以来就是端砚工艺比较盛行的主题,追求工艺繁缛。歙砚以素雅图案居多,推崇书卷气。红丝砚质地较硬,雕刻图案也以简朴为主。洮河砚因为受到地域文化的局限,雕刻内容以民俗题材为主。古代很有名的澄泥砚,因为材质不具有稀缺性、古法工艺久已失传等原因,在今天已变成一种旅游工艺品。当下各地砚雕界都出现一种比较泛滥的现象,由于作者的文学基础较差,只能抄袭古人诗词并密集的罗列在砚台上,字少功底、词不达意,只能算一种伪文人砚。
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当代制砚工艺主要的价值属性,但是有些砚台虽有经济价值却缺乏文化价。客观地说,虽然社会在进步,信息迅捷,交流方便,砚雕艺人的技艺、藏砚家的鉴赏水平都有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如”文革“造成的传统文化断层等),现今国内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很少,多数为投资获取经济价值的文化商人、古玩从行人员,炒作现象也在市场中有意识或无意识迅速展开,由于买砚或者说藏砚的主要群体审美水平与文化素养参差不齐,买卖转手的砚台多为俗工琐刻。有鉴于此,必须强调的是:砚文化,是承载在砚上的文化属性,一方有生命的砚台,必然是文化含量高的砚台,因此,注重砚雕作品的文化含量、超前的市场预见及审美眼光,是收藏当代的砚台能够在之后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