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人民币》观后感
- 2、藏富于民纪念币是谁出的
- 3、笫三套人民币小全套有钱猫银章,熊猫银币面值多少
- 4、藏富于民什么意思
- 5、简述人民币国际化的看法 (1000字左右)
- 6、人民币在国内流通,如果不赚外汇,那经济如何增长的呢?
- 7、郎咸平说的寓富于民什么意思
- 8、如何解读“藏富于民,藏粮于民”的政策措施呢?
- 9、“藏富于民”与“还富于民”有什么区别么?
- 10、藏富于民为什么要用“藏”字?有何历史依据?
《人民币》观后感
当今世界,人民币已是非常普遍的流通货币,全世界约有五分之一的人每天都在使用。画家石村说过,人民币是国家与人民以及人与人之间最大的连接点,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媒介,一个财富的分配工具。人民币内涵丰富,它讲述过去,反映现在,预示未来。人们对战争,危机和变革所持的态度,决定了它的设计。
当我们每天在跟它打交道的时候,是否有思考过它的发展历史呢?它的各个组成又有什么意义??
1931年,此时还是国共对抗的时候,共产党发行了第一套货币——苏币,头像为列宁。那时正逢苏联的十月革命节,中共也因此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权,并且规定,凡是在中共的区域,一律使用苏币,其他货币必须兑换成苏币才可使用,这个政策推动了所在地的经济发展。而在当时,全国上下的货币不下几百种,形态各异,币值不一,经济相当混乱。1935年,孔祥熙推动了国民政府的货币改革,统一了法币,虽然如此,发行的银行私人股份太多,甚至中国农民银行的所有人是蒋介石,这使得国民党变得越来越腐败,也渐渐地失去了民心。1941年,国共合作破裂,共产党被逼到了边境,在边区发行边币,而国民党的法币由于发行过多,导致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与此同时,共产党先后在十四个省份发行了超过250种区域货币,覆盖全国近四分之一的人口,从这点上看,共产党已掌握了先机条件,它的成功是民心所向,群众基础比较庞大。
1947年10月,共产党确定了主权在民这个理念,以“人民”的名义命名货币;相反的,国民党发行的金圆券更加导致人民倾家荡产,这个也是三大战役胜利的因素之一。1948年12月1日,第一套人民币问世,它的横批是楷书写的中国人民银行,主图景是人民的形象,象征着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币的发行不是为了残酷的掠夺人民,而是为了使货币制度更简单,更稳固,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第一套人民币在战争年代起到非常作用,而且有利于在经济领域、货币领域,建立新的秩序。共产党把人民币与政治主张结合在一起,强调人民币要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命运就是人民币的命运,也是国家的命运。一个政权可以借助一种可信的货币,重建一个全新的国家。人民币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一个全新起点,改变了国家命运。
1953年,苏联帮中国印刷的第二套人民币出现,印刷人民币的一个重要之处是要防伪。直至1955年,第二套人民币才正式流通,最高面额为10元,首次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纪年改为公元纪年,正面图案为工农联盟,也就是这套货币,把中国的计划经济启迪了。为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政府发行公债,筹资超过30亿。而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象征,被印上第三套人民币。由于苏联对中国在物资、技术等方面的援助,也渐渐地把他们的计划经济输送到了中国。
计划经济使个人的主体性消失,对生产起到严格的控制和约束。购买证的出现,使得人民币和中国老百姓之间的关系渐行渐远,计划经济时期,人民币的购买力被限制,人民币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根本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人民公社化运动,更加剧了这个情况,人民币成了最无足轻重、最被人们所不耻的东西,人们觉得它完全可以被代替,根本没有什么用武之地,因此,人民币的功能在逐渐萎缩,正如当时的中国经济一样。
1978年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坚冰开始瓦解,但它的惯性如此之大,已经渗入到中国人民的骨髓,改造了中国人的思维,人民币在那个年代里显得十分尴尬,稍有不慎,就会把人们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对于宗福先来说,人民币是烫手山芋;对于“星期日”工程师郭琨来说,人民币是没有给他带来幸福反而带来的是精神和肉体的折磨,甚至是刻骨铭心的恐惧。人民币也不再是纯粹的货币,因为绝大多数交易市场被禁止,即使是日常使用,人民币
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
还要受到种种粗制滥造票证的限制,人民币在票证的压迫下黯淡无光,失去活力。人民币在那个年代里不能帮助人们建筑自由的空间。也不能让人民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利。中国人的命运在那个年代里与人民币一样处境窘困,尴尬无比。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陆。个人和财富的联系被肯定,个人有追求财富,追求幸福的权利。也改变了国家优先,个人滞后,国富先于民,重于民的思想,承认人追求财富的欲望的合理性。民间的创造力和活力,被人民币的力量所唤醒,中国人开始思考个人该不该以及如何致富的问题。在这一期间,陈志雄,高德良等一大批个体户开始追求自己的权益,不断冲击着这个僵化的经济体制,锤炼着计划经济的枷锁。姜维更只身上京“找政策“,成为中国私企第一人。个体经济推动着这个国家发生日益深刻的变革,随后的几十年发展中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成为市场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更成为民富的重要渠道。温州的”藏富于民“政策让国家再次看到了人民的力量。
国家是一个所有国民的共同体,没有国民微观的,主观的的个人追求利益的推动,实现民富是不可能的。民富了,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整体素质,文化水平才能提高,国家也就强盛了。正是人们对财富的追求才使得人民币重新焕发生机。1992年也迎来了属于她的货币元年。人民币所代表的货币化是市场化的基础,而市场化有事现代化最核心的推动力与最核心的基础。在这30年中人民币伴随着我们从禁锢的岁月走向开放的新世纪。
回顾人民币走过来的岁月,不难发现,每一套人民币都有它独特的时代特征。第一套人民币发行于1948年,它的主题思想是按照毛主席说的“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设计的,人民币上的工人就是杨琦,农民就是翟英。第二套人民币发行于1955年。人民币重树了信用,中国的货币制度涣然一新。信用是无价的,人类发展史上已经有大量事实表明,没有信用的社会,必定不是人类所愿意选择的社会。第三套人民币发行于1962年,它改变了传统的黑头发黄皮肤,开始触碰到了其他颜色的肌肤,开始流通于世界。第四套人民币发行于1987年,这套人民币率先站在世界舞台,开始赢得世界的信任。在面对各种挑战下,人民币依然保持币值稳定,赢得了世界的肯定。1999年第五套人民币发行,人民币的一次次成功发行,世界越来越信任中国,人们呼吁,让中国和它的人民币一起站上世界舞台,去担负起更重大的责任。
人民币就像一面镜子,它明亮的映照着中国的进步,也清晰的折射出中国的某些缺失,中国人民币的成功发行,不仅诚实地体现了中国的发展史,也让世界更加正确认识中国,正视中国,理解中国!
藏富于民纪念币是谁出的
中国邮政。根据查询今日头条得知,藏富于民纪念币是中国邮政推出的,纪念币是一个国家为纪念国际或本国的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杰出人物、名胜古迹、珍稀动植物、体育赛事等而发行的法定货币。
藏富于民纪念币是中国邮政推出的。
纪念币是一个国家为纪念国际或本国的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杰出人物、名胜古迹、珍稀动植物、体育赛事等而发行的法定货币。它包括普通纪念币和贵金属纪念币。贵金属纪念币主要目的是为了收藏和投资,其价格通常高于其包含的贵金属的价值。
请注意,投资有风险,投资者需要谨慎决策。
笫三套人民币小全套有钱猫银章,熊猫银币面值多少
抱歉,我还没学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您可以问我一些其它的问题,我会尽力帮您解决的。
235元。根据查询7788收藏网得知,截止至2023年8月8日,2023熊猫银币面值为235元。熊猫银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授权中国金币总公司总经销的非流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以“熊猫”为主题的一种纪念银币。熊猫银币在1983年首发,是中国金银纪念币的代表性产品。
藏富于民什么意思
“藏富于民”,就是让农民拥有财富,可以享受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就是让农民积累一定的家底,可以保持发展生产的活力。
很多老百姓不知道国家提出的藏富于民的政策是什么,那么我来告诉大家。就是因为我们国家,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面临的就是国门打开,外国的产品就会不断的进入我们的市场,他们赚到我们的钱,是不会要我们的人民币,因为我们的人民币,拿到他们的国家花不了,不流通,所以他们要到我们的国库去兑换黄金,然后把黄金运回他们的国家,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挖空我们的国库,让我们变成第二个苏联,美国和日本曽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未来不用费一枪一炮,就能把中国瓦解了,现在就是打的经济战,所以国家领导人就想到了这个办法,就是把黄金发放到老百姓的手里,这叫藏金于民,防止资金外流。
中央官员考核GDP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人民的财富越多,国家GDP就越高。
发展资产阶级,走资本主义道路。
藏富于民是指中国古代主张国家减轻赋役征发,通过藏富于民的方式来发展生产、稳定国家财政收入的经济思想。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说: “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 (《国语·齐语》)主张国家徭役的征发与赋税的课征要适时适量,以此来富民富国。
扩展资料:
经济意义
藏富于民是避免踏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警示灯”。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贫富分化现象极为严重,城乡资源配置不平衡引发的社会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饱受诟病,国民收入未能与GDP保持同步增长更是令居民生活幸福感减弱,再加上内需严重不足,经济转型升级困难,中等收入陷阱在我国已初见端倪。
藏富于民是激发民间创业热情的“发动机”。为缓解高校就业压力,国家出台了扶持应届毕业生创业的诸多优惠政策,但居高不下的物价成本和萎靡不振的市场需求却令很多人丧失了创业致富的激情、动力。
藏富于民是使国民永葆爱国热忱的“保证书”。政府只有藏富于民,保证人民生活水平随着GDP的增长而稳步提升,才能保持安定和谐的大好局面,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藏富于民
简述人民币国际化的看法 (1000字左右)
从几个方面说明
1.我国国力渐强,是人民币可以实现国际化的根本。
2.经济危机的到来,中国的经济可以从容发展,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
3.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之大,消费人民币的习惯影响世界。
4.人民币印刷的防伪技术如果能独占鳌头,其他各国都假币重重,可能会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人民币现金在境外 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
人民币国际化,也是最重要的,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为此,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三,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这是衡量货币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其中最主要的是后两点。 当前国家间经济竞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货币竞争。如果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替代性增强,不仅将现实地改变储备货币的分配格局及其相关的铸币税利益,而且也会对西方国家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一点看法 首先,应该明白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包含以下3点:第一,是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为此,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三,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这是衡量货币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其中最主要的是后两点。 对于中国来说,随着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国际地位更是日趋上升,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和机遇,人民币国际化势在必行! 那么,人民币国际化对于中国到底有何利弊? 一、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的主要正面影响分析: 1. 巩固我国作为政治大国的地位。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全球经济发展影响力的提高,必然加强我国的世界大国地位。通过参与更多的国际事务和多边协商,我国将最终顺利实现和平崛起。为什么美元、欧元能成为国际货币?这不正是因为美国、欧盟经济实力强大和国际信用地位较高的充分体现吗?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中国就拥有了一种世界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发言权也将随之增加。同时,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改变目前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减少国际货币体制对中国的不利影响。 2. 有利于我国改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其理论基础是: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和自由浮动汇率,将减少净出口,降低外汇占款,减少货币,从而降低我国的通胀水平,提高我国居民的实际购买力,进而增加我国的消费需求。减少我国净出口的实质,就是减少对进口国的补贴,增加本国居民的收入,实现“藏富于民”! 3. 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后最直接、最大的收益就是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铸币税是指发行者凭借发行货币的特权所获得的纸币发行面额与纸币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在本国发行纸币,取之于本国用之于本国。而发行世界货币则相当于从别国征收铸币税,这种收益基本是无成本的。 4. 使中国缓解外汇储备积累的压力,降低储备资产缩水风险,减少对大国经济体(主要是美国)的依赖。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大多以美国政府债券的方式持有,这使得中美之间处于微妙的博弈状态,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如果美国经济持续低迷,则中国外汇储备随时会缩水,而目前中国短期内找不到其他可供选择更好的投资,或者说目前持有美元债券是最优的选择;此外,即使中国有其他更好的投资选择,也不敢贸然减持自己的美元外汇储备资产,因为中国对美元债券的大规模减持会使美国经济进一步恶化,而这势必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不利的影响,进一步恶化中国经济,因此一定程度上中国依赖于美国经济的复苏。 二、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的主要负面影响分析: 1.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产生一定影响。人民币国际化使中国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国际金融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中国经济金融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货币国际化后如果本币的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出现偏离,或是即期汇率、利率与预期汇率、利率出现偏离,都将给国际投资者以套利的机会,刺激短期投机性资本的流动,并可能出现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产生的“群羊效应”,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产生一定影响。 2.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人民币国际化后,国际金融市场上将流通一定量的人民币,其在国际间的流动可能会削弱中央银行对国内人民币的控制能力,影响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效果。比如,当国内为控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而提高利率时,国际上流通的人民币则会择机而入,增加人民币的供应量,从而削弱货币政策的实施效应。 3.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使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遇到一定困难。在人民币没有区域化、国际化的情况下,不管中央银行投放多少基础货币,它都只是在我国境内流通。而当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以后,便有相当部分是在境外流通,这部分流出境外的货币虽然暂时对国内物价不发生作用,但其准确数据难以掌握,其数量增减也难以为货币当局所控制,这就必然会增加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难度。一旦条件成熟,这些境外人民币又可能大量回涌,从而影响国内货币流通和币值的稳定。此外,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情况下,由于取消了对资本流出流入的限制,本国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连成一体,资本可以自由进出中国国境,因此,也会使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削弱。 综上所述,人民币国际化有利有弊。但从长远来说,人民币国际化应该是利大于弊的。因此,怎样在人民币的国际化过程中管理好国际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风险、并充分利用国际化带来的好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加强金融体系的建设,积极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今后金融改革与开放的长期任务。
人民币在国内流通,如果不赚外汇,那经济如何增长的呢?
呵呵,楼主还是比较喜欢动脑筋的。
GDP的计算实际是通过交易价格来计算的,这里就碰到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货币是从哪里来的?
原来交易时是没有货币的,是商品跟商品的交换,商品是人对生产资料加工的产物,可以定义为凝结了劳动的生产资料。比如你用2斤米换来一根木头,然后花两天做了把椅子,然后用椅子换了3斤米回来,赚的1斤米就是你的劳动价值。
进入货币社会后,椅子不直接跟米换了,而分别跟货币兑换,所以你的劳动就会变成增发的那些货币。
然而,由于劳动的价值不好估计,所以会出现发的货币多于劳动的或少于劳动的结果,因而会产生货币估值的失真。
所以,没有国际贸易的前提下,人民币也不是总量不变的。
所谓藏富于民,是把国家作为整体持有美元改为人民作为个体持有美元,从而分散美元估值变化产生的风险,这种转换涉及对应的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兑换,理论上讲货币总量是没有变化的,因而从货币总量的角度看,不会产生金融赤字。
国家也不是根据经济增长而增发货币的,GDP和货币流通量之间是有各种金融工具进行缓冲的,其中主要的工具是存款,债券,股市以及房地产等等。国家的货币的投放量是通过一系列货币政策调节的,其主要的政策制定者是央行,央行通常不直接对口企业和个人,而是对口各商业银行,因而,其调节手段大概是调息,调整准备金,以及发行央票等来控制各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数量。从而间接控制社会流动资金总量及资金使用成本。
是的,顺差导致人民币总量远大于国内资产总量,如果这些资金全部流通势必导致通货膨胀直至资产总值等于货币总量达到平衡,然而,实际上,央行通过各种政策,把过剩资金变成了储蓄,债券,准本金,央票等金融资产固定了下来。
基于以上几点,如果央行一定要控制通胀,还是有足够的手段和工具的,目前,主要困难的问题是形势的判断,由于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显著,所以,经济经常在通缩与通胀之间非左即右,所以调控上难度比较大,因而经济目标一般也只是设定一个宽松的目标,例如通胀率不大于3%,而非一定不通胀。
另外,适度的通胀对经济发展非常有好处,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这里不讲了。
郎咸平说的寓富于民什么意思
你好。郎咸平说的是藏富于民。如果详细说他的理论很复杂,具体的你可以多听多看些他的书、演讲、节目。总的来说他的主题思想就是让国家通过各种手段提高人民的收入。将更多的钱去拉动人民消费而不是搞基础建设。
晕了,那是藏富于民!
就是把人民币合理公平的方式分给老百姓!
让老百姓可以放心消费,拉动经济!
中国现在是靠出口拉动经济,受制于人,如果人家给你加关税你的制造业就完蛋了,
中国的制造业利润太低,所有要转型!
让中国老百姓有人民币,才能以消费拉动经济!
这就是藏富于民!
如何解读“藏富于民,藏粮于民”的政策措施呢?
藏富于民,藏粮于民,这个政策在古代的时候就提出过,而且在盛世,朝代比较兴盛的时候,这个政策也是推崇的相当不错的,现在这个政策也仍然不过时,能够做到这两点,基本上这个国家的发育状态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字面意思的解读就是要把财富把粮食放在民众那里,为什么把粮食和财富放在并列的位置,就是因为古代粮食就是根本古代经常性的出现天灾人祸战争等等,没有办法及时生产粮食,那么人们还要吃东西还要活下去,所以粮食就很重要,财富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那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应对风险的能力的基本构成,所以这两个东西很重要,这两个东西放在国家的手里,只能说经济确实发展了,国家强大了,但是并不是民众的生活好了。
只要真正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就必须做到藏富于民,把财富放在民众那里,政府手里到底有多少钱?这个不是最关键的因素,不是说它不重要,而是说百姓的生活水平要有提升,钱要真正在百姓的手里,钱在他的手里,他才有购买的自由,他需要什么东西他可以去买,他的生活质量才能逐渐提高,如果百姓都很穷,穷的吃不饱穿不暖,这个国家的政府掌握再多的钱,这又能说明什么呢?这样的统治形式也注定不会一直长久的,因为根本上来说,国家的利益和百姓的利益应该是一致的。
百姓能够逐渐富起来,自由起来,在一个共同的社会框架之内过着自己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个社会基本稳定,这个国家才能逐渐发展,逐渐富强,因为很简单道理,如果换做是你的话,吃不饱穿不暖,你会想着每天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吗?当然不会,所以财富的分配就很重要了,这一点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藏富于民”与“还富于民”有什么区别么?
当前农村工作面临许多矛盾,归根结底是经济的原因。统筹提留难收,公益事业难办,无一不与农村经济、农民收入水平息息相关。解决这些难题,必须认真落实党的富民政策,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尽快富起来。农民富裕了,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从农民最强烈的呼声和要求来看,他们“盼的是致富、要的是服务、求的是保护”。可见,尽快致富是农民的最大愿望,是农民的最大利益,也是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
那么,怎样才能让农民尽快富裕呢?关键是要在思想上、行动上落实好党中央富民政策,解决好“藏富于民”、“常富于民”的问题,营造一个富民的环境,创造一个富民的氛围,让农民有其利、有其权、有其教、有其安。
“藏富于民”,就是让农民拥有财富,可以享受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就是让农民积累一定的家底,可以保持发展生产的活力。
中华民族几千年,不少开明君主都主张“富民”。但历史证明,在封建剥削制度下,统治者们无数次地走进误区,他们总是想把财富控制在朝廷,控制在官员手中,以显示“强大”。为此,建立起庞大的官员队伍“与民夺利”。 致使农民始终摆脱不了贫穷。即使一段时期富足了,也持续不了多久,最后还是复归贫困。殊不知,民富才是国强的基础。建立在“夺民”基础上的“强大”,实质上是外强内虚,一则“夺民之利”,必然失去民心;二则遇有大风大浪,仅凭官方财力断难支撑,没有民力支持终将跨台。
新中国成立后,党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为实现农民共同致富进行了长达30年的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中央连续五个“一号”文件,制定了一整套的富民政策。改革之初,国家一方面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使绝大多数农民解决了温饱。继而,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全面推行市场经济,实施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步伐,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使东南沿海和中西部相当一部分地区迈入了小康。与此同时,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扎扎实实解决部分老少边穷山区农民脱贫致富问题,也取得了较大成绩。这些都是富民政策的成功实践。
但是,我们也看到改革发展很不平衡,改革进程一波三折。有的地方由于种种原因,富民政策落实不力,农民致富步伐缓慢;有的地方农民利益得而复失,致富热情受到挫伤。1985年后,农村利益格局几度扭曲,城乡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先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种粮成本上升,增收幅度下降;跟着流通改革受阻,不是设关立卡,导致农产品买难卖难;就是给卖粮农民打白条,农民流了一年汗到头来两手空空,只落得一把泪水。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农民负担过重,长期得不到解决。当年的“受益者”一定程度上又成了“受害者”。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我们经常忽视对农民利益的考量。有的人一见农民有了饭吃就想打主意,农民连喘息之机都没有。有的人过高地估计农民的富裕程度,默认、支持、纵容那些机构臃肿,人员膨胀的地方政府和部门一而再、再而三地违反禁令,巧立名目向农民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很多地方农民负担远远超过国务院关于不得超过上年人均纯收入5%的规定。有的地方多达百分之三四十,甚至在百分之五十以上。还有的人习惯了向农民要钱要粮,年年月月、事事处处,总在盘算着怎样向农民索取。搬机子、抬柜子、牵猪子!……什么手段都敢用。如此这般,农民怎能尽快致富?尤其是1997年以来,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连年下降,引起上上下下普遍关注。1997年农民收入增长4.6%,1998年下降到4.3%,1999年又降到3.8%,今年上半年仅为1、5%。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含泪上书,诉说农民负担太重,60%的人口毅然离乡,65%的土地忍痛抛荒;乡村吃税费的干部越来越多,而乡镇财政普遍亏空,村级集体大量负债,……由此,发生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强烈呼声。时隔不久,他本人也辞了职、跑到广东打工去了。虽然,这并不一定是普遍现象,但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前不久,某省请笔者参加一个强县战略研讨会,似乎又看到了这样一幕:决策者们出于挽救县乡财政危机,准备出台一系列强化税费征收的新措施。说真的,我并不反对强化税收征管,但如果认为仅此而已,就可以强县,我很不以为然。既然县乡财政捉襟见肘,出现亏空,为什么不反省一下我们的财政体制?为什么不反省一下我们的政治体制?贪图虚名的“首长工程”、“官赏工程”,多少无效的投资;车水马龙的“迎来送往”、“吃喝拿要”,大得惊人的开支,你减下来了吗?叠床架屋的政府机构,花了多大的管理成本,极度膨胀的官员队伍,又是多重的人民负担,你裁减下来吗?果真要强县强市,何不通过政策激励,资金、技术扶持等,加快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增强县(市)财政的实力,把农民收入增上去,把农民负担减下来,让农民有资有产,有纳税的能力和热情?
一句话,要让农民真正富裕起来必须“藏富于民”。切不可干那种竭泽而渔,伤农害农的蠢事。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764/54106/54108/3769237.html
藏富于民为什么要用“藏”字?有何历史依据?
“藏富于民”,是政权在处理国家与个人财富分配方式上,提出的一种政治思想。
具体说就是“富民政策”,国不与民争利,让百姓获得更多的财富,生活充裕,老百姓富了,国家也就富了。
“藏富于民”其中的”藏“字,很有意思。
”藏“字,又称蓄也,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保管之意。引申开就是:平时赚的钱,你先保管着,也可以用着,但国家有需要,就可以通过增加税赋,发行债券等手段来用你保管的钱,
藏富于民的理论在中国在先秦的诸子百家都有类似的论述,这种理论的提出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多年的战乱,让国家的经济停滞,民生凋敝,老百姓兜里没钱,如继续与民索利,无疑是“杀鸡取卵”,国家的灭亡是注定的。所以只有让利于民,先保障了百姓的基本生活,老百姓有财富累积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才有保障,国家才能发展壮大。
从中国的历朝历代的变更,可以看出,新朝初建时,采用的都是藏富于民的方式。
当与民争利开始时,政权就开始走上了倾覆之路。
西汉时贾谊综合富民与富国思想,提出国家与人民都需积贮的理论
唐初魏徵(580~643)力主"薄赋敛,轻租税"(《贞观政要·君道》)
藏富于民的理论在现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英国人亚当·斯密所写的《国富论》的核心概念国民财富就是国民收入。
斯密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富裕,不是指某一个阶级的富裕,也不是指国家或君主的收入或税收的富裕,而是指全体人民的普遍富裕。
写在最后
藏富于民,主要是指防止或者消除、缓解过大的贫富分化现象,预防公共资源向少数人不当的倾斜,防止政府“与民争利”的现象出现,激励民众积累财富,让财富向民众倾斜,让中等收入者成为社会主要阶层。
藏富于民,一种古已有之的经济理论,是古代“富民说””裕民说”的具体形式。藏富于民是现代东西方发达经济体的特征之一,体现了现代文明的价值观。是一种民主及国家强盛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