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币

大中通宝背五福,给大中通宝,背五福钱币估估价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02 22:51:49 浏览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大中通宝背五福的存市量多吗

不多。大中通宝背五福主要分为上五福和下五福,两个版本的古钱币,现在的存世量都非常的稀少。大中通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元末起义军领袖朱元璋称吴王时所铸。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市)设宝源局铸“大中通宝”钱,以四文为一钱、四十文为一两、四百文为一贯。

一枚大中五福,一枚洪武挂五,各位看看能值多少钱?

从图片上看,锈色和包浆不对,个人看假。高仿品。
元末起义军朱元璋铸大中通宝背五福(直径39mm),大字版,仅见于目录拓片,目前存世仅见此枚,是大中背福系列钱的名誉品,存世量少于大中背三福,真品在8000元/枚以上; “洪武通宝”的制钱格局沿用了“大中通宝”的制式,也分为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等.按照面值大小比例不同,从最小的“一福”到最大的“十福”,具有很高的收藏与观赏研究价值。“洪武通宝”增值很快,如今700-800元/枚了。 建议找专家上手,以明真假。

今天把所有99年以前收的铜钱里找到一个大中通宝,背五福,老师给看看,谢谢

大中通宝,元未起义军钱。背文纪值纪地有京,广,鄂,豫,桂,济,浙,福,北平等,种美复杂,多寡不一,背五福,真品稀少,按等级(2上)共5级。参考。

大中通宝背下有个福字值多少钱啊

大中通宝 楷书 小平 背“福”6500元
大中通宝 楷书 折二 背“三福”4500元
大中通宝 楷书 折三 背“三福”5500元
大中通宝 楷书 小平 背“豫”500元
大中通宝 楷书 折二 背“豫”500元
大中通宝 楷书 折三 背“豫”500元
大中通宝,铸于元至正21年,由朱元璋铸造。背福,为朱元璋在福州铸造,皆为珍稀品,市价皆在5000元以上。
大中通宝,背“福”分“福”“二福”“三福”“五福”,“福”价格最高,在千元以上,其他在百元以上,关键还是要看品像。

大中通宝背五福现在值多少钱?

这样的钱币不值钱。一般都在5元至10元左右。

请高手看看这个大中通宝背五福的真假

大中通宝背五福,真品是明代的钱币品种风格;时代特征比较显著;真品收藏价值比较高的;真品有一定市场潜力的。

给大中通宝,背五福钱币估估价

市价是在五千块以上,是比较少见的钱币了

请教大中通宝 背鄂的价值??

楼主你好~明代大中通宝是朱元璋在建明前于1361年在应天府设宝源局铸此钱。后在以后各省设局鼓铸。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五等,除光背外,余各铸局名。折二以上背纪值。重量依次一钱到一两。版别多。光背者3—10元。小平“京”5000元,福、济、鄂2500元。折二京、鄂、济、桂二2500—3000元;二福、二广1000—2000元。折三济、鄂、桂三、广三、三福价2500—3000元,北平、京1500元。折五京、鄂、济、桂五、广五2500—3000元,北平、五福120元。各种当十多在50—500之间,十广1500元,其它局150—300元。

带有福字的古钱币有多少种图片

古代钱币多为金属铸币,有一定的形状、大小、重量、成色,其上还多有文字标记,与作为等价物的牲口、布帛、海贝有所不同。在考古学上,钱币对遗迹和遗物的年代断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古代经济发展史的重要资料。中国的金属铸币出现于春秋末期,此前以麻布、海贝等为等价物,表明当时的商品生产尚不发达,钱币还停留在实物阶段。从春秋到清的二千多年,钱币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先秦时期以青铜制的刀、布为主,也有铜的圆钱和铜贝,还有金饼和金版。从秦到清,主要通行方孔的铜质圆钱,但从宋到金、元、明、清,和铜钱并行的还有纸币和银锭。
尤其是铜币,在中国古代,铜币沿用时间长,其发展过程中品类繁多,形制多样,富有特征。
 先秦 春秋末年,晋和周开始用带銎的铜铲形钱币,此即所谓空首布。战国时除布外,还有刀和圆钱。三晋和周、燕广泛使用的是尖足、方足或圆足的平首布。三晋和燕的布币上多有城邑名称,常见者有晋阳、 安邑、离石、蔺、皮氏、蒲坂、襄平等100多个县邑名称。 有的布又分大小几种,如安邑布有二、一、半之分。齐国通行的货币是刀币,上面常有齐、安阳、即墨等地名。燕、赵也用刀,但比齐刀为小。燕刀上有一明字,俗称为明刀。赵刀上则有邯郸、白人等地名。楚用铜的贝形币,钱上也有一两个字,俗名“蚁鼻钱”。战国时在三晋和周还出现了圆孔的圆钱,后来齐、燕、秦也铸造圆钱,但改圆孔为方孔。根据传世品和地下发掘可知,战国时发行的钱币数量是相当多的(见东周货币)。
 秦汉至隋 秦统一后,废刀布,以圆形方孔的半两为法定货币,重十二铢,有钱文曰半两。西汉初仍用半两,惠帝吕后时半两钱大小屡变,出现过薄小的榆荚半两。文帝时铸四铢半两,币制趋于稳定。武帝初铸三铢钱。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始行五铢钱。 从此到西汉末,币制不复改变。王莽代汉,为了复古而造刀、布及大泉五十、货泉等圆钱。半两、五铢及大泉五十、货泉等钱的钱范传世品颇多,近年又多有发现。东汉初恢复五铢钱,沿用到东汉末。西汉末和东汉末,都出现过没有边郭的所谓剪轮钱。东汉末还有被凿去钱心的“环钱”,反映当时社会上普遍凿钱取铜。三国时蜀铸直百五铢等,吴铸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等钱。魏晋到十六国时,蜀中有太平百钱、汉兴等钱,石勒曾铸丰货。南北朝时,南朝宋铸孝建四铢,梁铸五铢,陈铸太货六铢。北朝北魏孝文帝铸太和五铢,孝庄帝铸永安五铢,北齐文宣帝铸常平五铢,北周铸布泉、永通万国、五行大布。魏晋南北朝时期,市场上多以谷帛交易,或用金银,故钱币需求量减少。不少政权虽也铸造钱币,但发行量并不多,而汉以来的各种旧钱,长期以来一直流通。隋统一后仍铸五铢钱,但其边郭较宽。从汉武帝到隋的700多年之中,各王朝或地方政权所铸的钱币,基本上不出五铢的范围。
 唐至明、清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铸开元通宝。这是中国古代币制上的重要转折点。此后,铜钱上不再标明两、铢等重量,而代之以通宝或元宝之类的名称。唐高宗时铸乾封泉宝,肃宗时铸乾元重宝,这两种钱都较少。从玄宗到武宗时,仍铸开元通宝。武宗铸会昌开元,背面有京、洛等字以纪铸地。开元通宝是唐代主要的通行货币,铜质优良,铸工精整,流传下来的实物数量很多,表明唐代货币经济较为发达。五代十国各地方政权所铸造的钱币多达30余种,常见者有后周的周元通宝和南唐的唐国通宝等。但当时不少货币质量极劣。宋统一后,随经济的日益繁荣,货币需求量也不断增长。神宗时每年铸钱达500多万贯,创历代铸钱的最高纪录。南宋铸钱也很多,因而两宋铜钱传世者甚多。宋钱有以下的一些特点:一是年号钱极多,从太宗铸淳化元宝之后,各帝几乎每改元一次便要铸造有新年号的钱币,对元、明铸钱有很大影响;二是铸大小不同的钱。小钱为小平钱,和开元钱相当。较大者为折二、折三,即合小平钱2枚或3枚,还有折五或当十者;三是钱文书体的多样化,从篆到隶、楷、行、草,应有尽有,有时还用皇帝的亲笔,即所谓御书体,如出现于崇宁、大观钱上的瘦金体,就出自徽宗手笔。铸造货币和书法艺术相结合,也是宋代文明发达的例证之一。辽代铸有统和元宝、重熙通宝等十多种钱,但数量较少。金代仅铸正隆通宝、大定通宝等几种,但铸造量较大。元代纸币较多,故铸钱较少,民间多用旧钱交易。传世元钱有至大通宝、至正通宝等。明建国前,铸大中通宝。洪武时铸洪武通宝。明和元一样发行纸币,故明中期铸钱甚少。从嘉靖、万历到天启、崇祯,铸钱数量较以前增多。清沿明制,在各地设局铸钱。康熙、乾隆时国家富强,钱币制作较好,到清代晚期一直采用比较好的铜钱。
有“福”字的钱币多半是福州地区铸造的,最早的应该是开元通宝(会昌开元)背福,五代十国后晋石敬瑭铸造过天福元宝(天福为年号)的年号钱,宋代宋真宗铸造祥符通宝、祥符元宝(祥符为年号)的年号钱,符其实也是福的意思。
明代朱元璋铸造大中通宝、洪武通宝有背后有福字的,也是福州地方铸币;
清代顺治通宝、康熙通宝、同治通宝、光绪通宝都有钱背有福字的铸币,为福州地方铸币,另外清代几乎所有皇帝都铸造过背满文“宝福”的福州地方铸币。
另外安(越)南、日本、朝鲜也铸造过带有福字的货币,这里就不赘述了。
图片要列全是比较困难的的,兄可以去网上搜索,随便找几张给兄凑合看看吧,有钱背,有正面的兄凑合看看吧!
五代天福元宝
明大中背五福
清康熙背满汉福
清同治满文宝福

明代洪武通宝广二真品现在市价多少钱?

洪武通宝形制基本同大中通宝,不同是增加了记重系列,也分五等,较为常见,较稀见的品种有折二、折三、折五光背,背三福、背五福、折十背鄂十,折十背桂十,市场价格在1~2万元,较罕见的品种有折三背三、折五背五、背京系列(京十除外)、背北平系列(小平、折十除外)、背二福、背济系列(济十除外)、背广系列(小平广除外)、背鄂系列(鄂十除外)、背桂系列(小平、折十除外),市场价格均在3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