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瓷器十大名家,民国时期粉彩瓷绘作者都有哪些?越全越好谢谢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03 03:50:53 浏览1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明代、清代、清末民初和民国的瓷器画家有哪些?

  光绪前10年(1875——1844年)浅绛瓷画师有:
  程门  王少维  王凤池  金品卿
  汪潘  周子善  俞子明  程次笠
  江永源 罗允夔  罗畅谷  李维翰
  任焕章(字巍山) 汪章(字汉云)
  黄士陵 潘福泰  邵美之  万子铭
  蒋玉卿 周友松  梁楚材
  胡有农(字子耕) 李蕴辉  余焕文
  朱少泉 王岐山  陈子常  达山
  范金镛 经生   联碧   吟香居士等。
  光绪中期10年(1885——1894年)浅绛瓷画师有:
  程门  王少维  王凤池  金品卿
  汪潘  程次笠  李友梅  俞子明
  江永源 任焕章  汪章
  蒋玉卿(字寿春) 余焕文  朱少泉
  王岐山 陈子常  汪绰章  江楼梧
  周鼎(字筱松)  许品衡  李端山
  方家珍 汪照藜(字筱青)  方少溪
  张云(字子英)  李梦丹(字子乔)
  许子成 徐善琴(字长庚)  南樵子
  梅峰樵 高心田  万辅廷  吴待秋
  胡荣发 张舍云  汪棣(字友棠)
  黄铭光 李松如  雷光亨  雷桂泉
  胡干  许达生  茂盛   清标
  启明  何明谷  舒以氏  喻春
  锡泉氏 少卿   秀山氏  江潮宗。
  光绪后14年(1895——1908年)浅绛瓷画师有:
  王少维 金品卿  王凤池  程次笠
  俞子明 江永源  任焕章  汪章
  蒋玉卿 王岐山  陈子常  周筱松
  许品衡 方家珍  汪照藜  张子英
  徐善琴 高心田  汪友棠  黄铭光
  喻春  许达生  松石   周达和
  王子卿 戴裕成  何子林  梅春茂
  焦佩兰 高恒生  敖少泉  全廷
  安少山 王琦   俞裕元  钟德发
  戴焕昭 吕尚文  马庆云  汪廷至
  汪永泰 任逢端  叶淮清  刘芳谷
  颜筱云 江春   程英   程宝珍
  叶巽斋 余筱秋  杨紫卿  冯启顺
  詹顺太 江祥发  何明谷  胡献瑞
  江潮宗 子珍   洪发   顺发
  宝文氏 昌山   吉人   子云
  启明  松竹轩  义隆   义兴
  鸿兴  永兴氏  孙玉卿。为什在光绪一朝会涌现出如此多的浅绛瓷画师和浅绛瓷作品?笔者认为:首先,同治后期至光绪一朝,在景德镇大的战乱基本结束,人们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其二,由于战后百姓正常生活的恢复和家庭安稳,家家都需要添置些生活日用瓷。这样,价廉物美的浅绛瓷就有了一个广阔的市场。当时的日用瓷中,几乎无处不是浅绛瓷。第三,朝廷的腐败,国力的衰微,御窑厂长期无御窑可烧,画师们尽可多画浅绛瓷。第四,御窑厂的老画师在前朝所培养的“后学新手”,此时都已脱颖而出,涌现出了一批新秀。除御窑厂的新、老两代画师外,在市场的刺激下,景德镇的瓷器作坊与“红店”陡然也多起来了。此时浅绛瓷上署字号、轩氏的作品也多了,他们都还努力地培养第二代、第三代画工。御窑厂有老、中、青三代画师画浅绛瓷,一时精品纷呈。从器形上看,既有普通的日用瓷,又有大件的陈设瓷,还有不少精美的浅绛彩瓷板画。更有些作品直接标注有表明是绘于御窑厂内的落款,如“画于珠山官主廨”、“珠山官舍”、“珠山环翠亭”等。而“红店”的浅绛瓷作品其画技水平,相比之下就差距较大,具商品气息,而少艺术氛围。  
钱币在拍卖市场,一般都是跟邮票同归为一个板块,叫做“邮品钱币”,但这并不代表钱币在拍卖市场的边缘位置。“钱币”与其他拍品门类相比更为大众化,在拍卖市场之外的其他市场层面交易也比较普遍。而在拍卖场上,近年来钱币多散见于各个拍卖会的瓷器杂项拍卖中,专场拍卖则集中在少数几家拍卖公司,如中国嘉德、北京诚轩和北京华辰,香港淳浩拍卖公司也设有钱币拍卖,但涉及的品种基本上是外币。整体行情先抑后扬 “钱”途光明1997年春,中国嘉德就开设了“邮品钱币”的专场拍卖,业绩可圈可点。目前,最新的邮品钱币历年成交价格排行前100位里仍然有4项纪录是嘉德1997年秋拍创下的.钱币专场近年来的成交率也呈现出稳定升高的趋势。以中国嘉德为例,2001年维持在20%-30%,极不理想,处于钱币拍卖的“寒冬”时期;2002年、2003年两年维持在50%左右,进入了“暖春”;2004年至今则维持在70%-80%之间,成绩相对理想,个别名人专场则高达90%以上。2004年秋拍的“林崧邮品收藏”专场,甚至达到了100%的成交率。北京华辰的“邮品钱币”专场拍卖仅举办了5场,从2002年春季拍卖会到2004年春季拍卖会的5次大拍中,均设有专场,成交率相对较低,徘徊在44%-58%之间,此后至今,北京华辰未设钱币专场。钱币市场的真正上扬起自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整体涨幅较大,频频创出高价。2006年钱币专场则集中在中国嘉德和北京诚轩两家,分别有5个和4个专场,成交额达到6129万元和4422.9万元。中国嘉德春拍“马定祥收藏中国历代钱币”专场中“中华民国十五年张作霖像陆海军大元帅纪念壹圆金币”以319万元的价格成交,成为当年钱币拍卖最高价。2007年春季拍卖,嘉德更是把“钱币”专场单独出来,另设地点和时间进行拍卖,可见嘉德公司对“钱币”未来发展市场的信心。嘉德共设有4个专场,成交额达到5605.7万元。从2007年春季拍卖的结果来看,前两年的高热度还在持续,尤其一些名人收藏的精品成交价格居高不下,整个市场的成交率也有所提高,反应良好。中国嘉德春拍“马定祥钱币收藏”专场中,钱币收藏大家、“泉学宗师”马定祥收藏的“孙中山像背嘉禾壹圆银币金质呈样试铸币”以人民币616万元成交。这一纪录,远远超出了嘉德2006年春拍“马定祥收藏中国历代钱币”专场中“中华民国十五年张作霖像陆海军大元帅纪念壹圆金币”319万元的成交价纪录。除马定祥之外,这一领域的其他知名藏家包括李安深、陈达农、沈曾华、林崧的藏品,也都有不错的市场反应。诚轩在2007年春拍中设有3个专场,成交总额达到3028.8万元。金银锭快速升温 勇夺头彩出于东方人自古“藏金收银”的传统,更由于国际金银价格的坚挺,艺术品市场上金银锭的拍卖价格也被带动起来,金银锭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以及不可再生、数量稀缺的特点,逐渐进入了收藏领域,更吸引着投资者的视线。2007年秋拍,中国嘉德首次大规模推出“中国历代金银锭专题”。这个专题在拍卖会前就备受关注,热烈的场面早在预料当中。11月11日是拍品最多的一天,金银锭部分从晚上6点多才开始拍卖,然而,热情的买家却丝毫没有倦意,场上依旧保持着火热的人气。晚上12点,作为压轴大戏,明代永乐六年银作局五十两银锭果然不负众望,从26万元起拍,价格一路飙升,众多买家纷纷举牌,好几位都表现出势在必得的决心,经过几十轮的激烈竞价,最终以156.8万元成交,同时打破了银锭拍卖的世界纪录。这件明代永乐六年银作局五十两银锭是目前拍卖市场上仅见的带有年号的明代银作局银锭,铭文详细,品相上佳,极为珍贵。银作局作为明代二十四衙门之一,是专为宫廷制造金银器饰的作坊。这件银作局五十两银锭制作规范,为永乐六年十一月铸造,而且采用了千字文编号,铭文显示出该锭是第1670号,说明这种五十两银锭是专为明代宫廷铸造的银两。纵观金银锭专题的拍卖,成交比率颇高,很多拍品都以高于底价2至3倍的价格成交。由此可以发现,尽管金银锭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收藏群体,但是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发展空间不容小觑。尤其是能够折射中国古代经济、历史信息的银锭也已经得到了收藏者的认可,如本场拍卖的明代内承运库花银二十五两银锭,是研究明代皇帝私库的重要实物资料,有着很高的收藏价值,更具备了研究价值,并且是首次发现,十分珍贵,因此,拍出了56万元的高价。另外,一些造型独特、品相精美的拍品更是得到了藏家的青睐,如清末民初的一本万利一两金锭,以及同为结婚礼金的上海同福双喜图案一两金锭,广州华泰赤金双喜一两金饼都成为众多买家竞拍的焦点。这次金锭板块成交超过80%,民国中央造币厂制孙中山像布图十两金条为中华民国中央准备金,重312.1克,面打有“号码DB1693”、“成色991.0”、“重量10.000市两”字样,拍出了17.92万元的价位。可以看出,投资者对于拍品的成色、重量等因素投入了较多的关注。机制币高调依旧 空间无限
近现代机制币是嘉德公司几年来一直重点培育的项目,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收藏群体。11月10日,机制币作为第一场拍卖,刚开场十几分钟便迎来了本场第一个高潮,光绪丙午年造大清金币库平一两以91.84万元成交,成为本场最高价。这枚金币为光绪三十二年天津造币总厂铸造,数额不多,后因为政府欲执行的“金本位汇兑制”未确立而未获发行,是清政府时期铸造的两种大型金币之一。紧接着,另一枚清政府大型金币,光绪丁未年造大清金币库平一两,也拍出了67.2万元。此外,著名收藏家耿爱德(E?Kenn)旧藏的孙中山像民国二十四年壹圆银币小型铜样以89.6万元成交,名列本场第二,此币为目前仅见,极为珍罕。古钱热度不俗 爆发在即在古钱专场中,西夏元德通宝旋读是本场重头,最终以53.76万元的高价被一位藏家收入囊中。这枚元德通宝旋读大样钱是著名的海内孤品,堪称中国古钱中的大珍品,从未见任何记载,极为珍罕。此钱为典型的西北坑口,品相上乘,钱体锈色无多,字口间杂以斑点绿锈,硬度有加;包浆甚好,润而色古;钱文疏密有致,拙中见巧,粗旷大气;其形制大字大样,肉厚质重,铜色近水红,制作规范,极为精美,有初铸试样的可能。纸币钱票开始发力 精品受宠
纸币专场中,清代及解放区的板块表现较为突出。其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国通商银行广东通用银元壹圆拍出了31.36万元。此票广东地名为目前仅见,未见任何著录,是研究广东近代历史及金融的珍贵资料,极为珍罕。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淮北地方银号贰拾元加盖淮海贸易公司本票贰仟圆、伍仟圆样票各一枚,加盖“样张”字样,估价仅为1000元至3000元,但由于原拟民国三十五年发行的此票贰拾圆票未能发行,被用来改作“淮海贸易公司”本票使用,此本票是首次出现在拍卖场上,极具收藏及研究价值,最终拍出了10.98万元高价。从中国嘉德2006年春拍与2007年春拍比较来看,2006年春季一共有4场“钱币”专拍,上拍量为4566件,成交额为5436.6万元,成交率达到76%;2007年春拍则有7个专场,上拍量为6672件,成交额为8634.5万元,成交率达到77.4%,与去年同期相比成交额增长了54个百分点,而上拍量增长了46年百分点,整体呈现出上涨的趋势。这一方面是由于2004年以来的市场热度,促使钱币上拍数量剧增,基数扩大;另一方面,由于名家藏品的陆续上拍,致使拍品总体品质提高,因此,成交额和成交率的提高,也是意料之中的。可以说,钱币的市场是“名人专场带动了整体行情”。
1,何朝宗(1522-1600年),又名何来,明代瓷塑家。
江西临川人,生于福建省德化县,浔中镇隆泰后所村人。
2,唐英(1682-1756年),清代初期陶瓷艺术家。
能文善画,兼书法篆刻且又精通制瓷。沈阳人,隶属汉军正白旗。
1728年奉命兼任景德镇督陶官,在职将近30年,
先后为雍正和乾隆两朝皇帝烧制瓷器。
3,焦佩兰,清末民国时期浅绛彩瓷绘艺人。生卒年不详。
有作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商山四皓图盘”传世,
图中四位老者须发皆白,精神矍铄。衣纹作钉头鼠尾描,顿挫转折,流畅自如,类似任伯年笔法。
4,邓碧孙――邓碧珊之子。民国时期瓷器艺人。
自小从父学画瓷艺,绘鱼藻,风格与父相近,但功力稍一筹。
他1937年投笔从戎、抗战期间客死他乡。其传世作品较少。
5,王步(1898--1968),字仁元,号竹溪。
晚年所作青花瓷及中国画常署“陶青老人”,江西丰城县人。
从一九零七年来到景德镇至一九六八年病逝,从事陶瓷美术工作长达六十余年。
生平创作釉下、釉上、堆雕、刻花瓷器数以万计,尤精于青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何朝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英

清代,清末民初和民国的瓷器画家有哪

光绪前10年(1875——1844年)浅绛瓷画师有:
程门  王少维  王凤池  金品卿
汪潘  周子善  俞子明  程次笠
江永源 罗允夔  罗畅谷  李维翰
任焕章(字巍山) 汪章(字汉云)
黄士陵 潘福泰  邵美之  万子铭
蒋玉卿 周友松  梁楚材
胡有农(字子耕) 李蕴辉  余焕文
朱少泉 王岐山  陈子常  达山
范金镛 经生   联碧   吟香居士等.
光绪中期10年(1885——1894年)浅绛瓷画师有:
程门  王少维  王凤池  金品卿
汪潘  程次笠  李友梅  俞子明
江永源 任焕章  汪章
蒋玉卿(字寿春) 余焕文  朱少泉
王岐山 陈子常  汪绰章  江楼梧
周鼎(字筱松)  许品衡  李端山
方家珍 汪照藜(字筱青)  方少溪
张云(字子英)  李梦丹(字子乔)
许子成 徐善琴(字长庚)  南樵子
梅峰樵 高心田  万辅廷  吴待秋
胡荣发 张舍云  汪棣(字友棠)
黄铭光 李松如  雷光亨  雷桂泉
胡干  许达生  茂盛   清标
启明  何明谷  舒以氏  喻春
锡泉氏 少卿   秀山氏  江潮宗.
光绪后14年(1895——1908年)浅绛瓷画师有:
王少维 金品卿  王凤池  程次笠
俞子明 江永源  任焕章  汪章
蒋玉卿 王岐山  陈子常  周筱松
许品衡 方家珍  汪照藜  张子英
徐善琴 高心田  汪友棠  黄铭光
喻春  许达生  松石   周达和
王子卿 戴裕成  何子林  梅春茂
焦佩兰 高恒生  敖少泉  全廷
安少山 王琦   俞裕元  钟德发
戴焕昭 吕尚文  马庆云  汪廷至
汪永泰 任逢端  叶淮清  刘芳谷
颜筱云 江春   程英   程宝珍
叶巽斋 余筱秋  杨紫卿  冯启顺
詹顺太 江祥发  何明谷  胡献瑞
江潮宗 子珍   洪发   顺发
宝文氏 昌山   吉人   子云
启明  松竹轩  义隆   义兴
鸿兴  永兴氏  孙玉卿
为什在光绪一朝会涌现出如此多的浅绛瓷画师和浅绛瓷作品?笔者认为:首先,同治后期至光绪一朝,在景德镇大的战乱基本结束,人们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其二,由于战后百姓正常生活的恢复和家庭安稳,家家都需要添置些生活日用瓷,这样,价廉物美的浅绛瓷就有了一个广阔的市场,当时的日用瓷中,几乎无处不是浅绛瓷。第三,朝廷的腐败,国力的衰,,御窑厂长期无御窑可烧,画师们尽可多画浅绛瓷。第四,御窑厂的老画师在前朝所培养的“后学新手”,此时都已脱颖而出,涌现出了一批新秀,除御窑厂的新、老两代画师外,在市场的刺激下,景德镇的瓷器作坊与“红店”陡然也多起来了。此时浅绛瓷上署字号、轩氏的作品也多了,他们都还努力地培养第二代、第三代画工。御窑厂有老、中、青三代画师画浅绛瓷,一时精品纷呈,从器形上看,既有普通的日用瓷,又有大件的陈设瓷,还有不少精美的浅绛彩瓷板画。更有些作品直接标注有表明是绘于御窑厂内的落款,如“画于珠山官主廨”、“珠山官舍”、“珠山环翠亭”等。而“红店”的浅绛瓷作品其画技水平,相比之下就差距较大,具商品气息,而少艺术氛围。谢谢
清代,清末民初和民国的瓷器画家有唐英、王步、邓碧珊、焦佩兰、邓碧孙等。
一、唐英
唐英(1682-1756年),清代陶瓷艺术家,能文善画,兼书法篆刻且又精通制瓷。沈阳人,隶属汉军正白旗,雍正六年(1728年)奉命任景德镇御窑厂协理官,乾隆元年(1736年)起先后管理淮安关及九江关并兼理窑务,直至二十一年(其中十五、十六两年一度中止)。
二、王步
王步(1898-1968),字仁元,号竹溪,晚年所作青花瓷及中国画常署“陶青老人”,江西丰城县人。从一九零七年来到景德镇至一九六八年病逝,从事陶瓷美术工作长达六十余年,生平创作釉下、釉上、堆雕、刻花瓷器数以万计,尤精于青花。
三、邓碧珊
邓碧珊(1874年一1930年),男,字“辟寰”,号“铁肩子”, “珠山八友”之一,中国陶瓷美术大师。堂号晴窗读书楼,江西省余干县人。清末秀才。科举废除后,在余干县从事教学,后来到景德镇瓷业学堂任教习,于是一面代人书写瓷字,一面功习鱼藻画技。
四、焦佩兰
焦佩兰,清末民国时期浅绛彩瓷绘艺人。生卒年不详。有作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商山四皓图盘”传世,图中四位老者须发皆白,精神矍铄。衣纹作钉头鼠尾描,顿挫转折,流畅自如,类似任伯年笔法。
五、邓碧孙
邓碧孙,邓碧珊之子,自小从父学画瓷艺,绘鱼藻,风格与父相近。邓碧孙1937年投笔从戎、抗战期间客死他乡。
邓碧孙所作瓷板画《水乡鱼藻图》,是一幅传世佳作。此图以墨彩、碧绿、草绿描绘《水乡鱼藻图》。以墨彩干浓之笔细致勾勒轮廓,笔浅线条纤秀流畅;复以细碎之笔似点似勾画鱼鳞,背深腹浅、层次分明。

民国瓷器八大名家都写珠山吗

是的,应该都写
您说的是“珠山八友”吧,当然不是,民国瓷器八大名家不是一个组织,而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景德镇在瓷板画方面影响较大的几个人,时人尊称他们为“八大名家”。。而且珠山八友也并非八人,江西美术出版社编纂了大型图录《珠山八友》,“成员是谁”这个问题才终于有了一个相对确定的结论:“八友”实为十人,他们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何许人、邓碧珊、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徐仲南和田鹤仙。
他们的作品后还是题款自己名字。
珠山八友之一:毕伯涛
珠山毕伯涛
珠山刘雨岑
“在一九二八年秋,有王琦、与外舅王大凡、汪野亭、何华滋、邓碧珊、刘雨岑、程意亭及先父毕伯涛,慨斯社之沦散,欲以恢复以图强,于是年秋间,八人相约,各带纸画作品一幅,在市内文明楼酒馆内二楼(今珠山西路),开茶话会,品茗论画,相互观摩。在座八人,便定名为‘珠山八友’,并订每月望日,开会一次,名为‘月圆会’。”

陶瓷史上的能工巧匠

  赵慨。字叔朋,据传生于西晋。东晋时官至五品,后退隐于景德镇,把其所熟知的越窑青瓷技术应用于景德镇瓷业,被后世景德镇瓷工尊为陶瓷业的师祖,并建庙供奉。
  陶玉。相传是唐武德年间景德镇镭秀里人。制成“土坯白壤,体稍薄,色素润”的瓷器,载人关中,且贡于朝廷,所制瓷器被称为“假玉器”,所烧窑场又称陶窑。
  霍仲初。相传是唐武德年间景德镇东山人。所制瓷器“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续如玉”,所烧窑场又称霍窑。
  周丹泉。字时道,苏州人。明隆庆、万历年问的制瓷名家,在景德镇开办窑厂,被称为“周窑”。周氏善仿古器,所制器皿足以乱真。
  昊十九。本姓吴,名昊,十九为其排行,又名吴为,自号“壶隐道人”,生于明嘉靖前期,卒于明万历后期,是明代制瓷名家。昊十九出生于瓷业世家,一生从事陶瓷制作,所制瓷器精美绝伦,其所制作的流霞盏,明如朱砂,色如晚霞;制作的卵幕杯,薄如蝉翼,晶莹透亮,重仅半铢(1/24两);制作的茶壶,造型优美,风格典雅。世称“壶公窑”。
  童 宾。字定新,明代浮梁里村人。幼年读书,秉性刚直,以父母早丧,遂投师学艺,执役窑业。因万历年间烧造龙缸,久不成功,瓷工受到迫害,童宾被逼,以身投窑,以骨作薪,以示抗议。据说次日奇迹出现,龙缸烧成。为纪念塔,后人尊他为“风火神”。
  郎廷极。字柴垣,清康熙年间江西巡抚兼景德镇督陶官。郎氏对陶瓷颇有研究且酷爱古器,督陶期间对陶瓷业多有建树,世称“郎窑”。所制描金双龙酒杯、脱胎碗等巧奇天工;创烧的红釉瓷器华美名贵,被称为“郎窑红”。
  年希尧。清雍正年间兼管景德镇御窑厂窑务。年希尧任窑务期间生产的瓷器,世称“年窑”,所制瓷器极其精雅,并发明了不少新的釉色,其中以胭脂釉为佳,胎骨极薄,时人称“国朝陶器美匹,迩来年窑称第一”。
  唐英。字俊公,别号隽公、蜗寄、蜗寄老人、陶成居士、陶人、榷陶使者等,关东沈阳人。生于1982年,卒于1756年。自雍正六年(1728)奉命驻景德镇督陶,前后15年,为发展景德镇陶瓷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著有《陶成纪事》,绘制了《陶成图》、《陶治图说》等著作,系统地总结了景德镇的制瓷工艺。还亲手制作瓷器,传世作品甚多,所督造的官窑产品史称“唐窑”,产品之精美达到景瓷历史的高峰,被世人公认为是瓷中珍品。
  陈国治。安徽祁门人。清道光、咸丰年间景德镇的陶瓷雕塑名家,善于在瓷板、文具等半成品上雕塑龙、马等,施以各种色釉,其作品棚棚如生,作品精细中饶有画意。 二、近现代陶艺名家
  黎勉亭。江西新建人,清未民初景德镇的刻瓷名家。首创用钢针、钢刀等工具在烧成的瓷器上刻饰各种画面,其形神逼真,层次丰富,画意宾永。当年袁世凯曾邀他人京,为英王乔治刻像,刻成后轰动京城,获得好评。
  王 琦。字碧珍,别号陶迷道人,江西新建人。生于1886年,卒于l 933年,民国时期的绘瓷名家。受中国绘画史上清代“扬州八怪”的影响,与王大凡等发起组织“月圆会”,研习陶瓷绘画技艺,在景德镇陶瓷艺坛上产生重大影响,后人称他们为“珠山八友”。他擅长绘画人像,技法上,他创造性地运用绘像方法绘一般瓷器人物头面,俗称西法头子,使作品呈现出清新柔和的美感,能仿黄瘦瓢写意法画衣纹,画风新颖,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王大凡。名望,号默山柜子,安徽解县人;生于1888年,卒于1961年,著名的陶瓷美术家,“珠山八友”之一。从事陶瓷艺术创作近半个世纪,是一位多产的陶瓷艺术家。他的作品注重古为今用,能巧妙地运用文人画中的意兴和契机,画风古朴,用笔纤秀,构图严谨,他擅长人物画,以工兼写见长,于秀逸严谨中见奔放洒脱。1915年,他27岁时作的人物画大瓷瓶“富贵寿考”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1939年,他发明了陶瓷“落地粉彩”技法,别具一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进景德镇陶资研究所工作,创作了许多歌颂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好作品。
  刘雨岑。又名雨城,安徽太平县人。生于1904年,卒于1969年,是景德镇著名的陶瓷美术家,“珠山八友”之一。他擅长兼工带写的中国花鸟画技法,在构图、设色、气韵诸方面能与陶瓷造型巧妙结合,首创“水墨粉彩装饰技法”,并发明了著名的“水点桃花”画法,其作品清新、素雅、莹润,在陶瓷绘画领域自成流派。他一生创作了许多精湛的粉彩花鸟作品,为中外陶瓷爱好者珍藏。
  徐仲南。原名咳,号竹里老人,江西南昌人。生于1872年,卒于1953年,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陶瓷名家,“珠山八友”之一。青年时专攻人物,中年时专攻山水,晚年时专攻松竹。他画的人物,神形兼备,呼之欲出;画的山水,层次丰富,意境高深;画的松竹,苍劲挺拔,清新秀丽。
  邓碧珊。字壁寰,号铁扇子,江西余干人。生于1874年,卒于1930年,民国时期的陶瓷名家,“珠山八友”之一。工画鱼藻,所制作品真实、生动、活泼,在景德镇享有“鱼王”美称。
  汪野亭。别号传芳居士,江西乐平人。生于1888年,卒于1942年,清末民初的陶瓷名家,“珠山八友”之一。初画花鸟,后改画山水,首创在陶瓷装饰中运用国画技法,使画面色调明朗清新,生动自然。他的作品色彩清新素雅,画面秀丽高雅,力作之一—18寸粉彩墨彩瓷板画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
  程意亭。字甫,号泊山山民,江西乐平人。生于1897年,卒于1948年,民国时期景德镇陶瓷名家,“珠山八友”之一。工花鸟,其作品构图新颖,运笔流畅,写实与夸张巧妙结合,画面清新俏丽,活泼传神。
  田鹤仙。原名田青,号荒园老梅,浙江绍兴人。1894年生于江西抚州,卒于1952年,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陶瓷名家,“珠山八友”之一。早期善画山水,中晚期专攻梅花,其作品线条苍劲,而活泼,挺拔而潇洒,用色淡雅脱俗,构图新颖,风购独具,意境售永,时人称其“山水清晕成一格,梅花作出更元双”。
  游长子。福建人,生卒年不详,是民国时期景德镇的雕塑瓷名家。善作大型瓷雕和捏像,曾制作1丈多高的太白醉酒卧像,形神兼备,引起轰动。
  汪大沧。号一粟,别号桃源老农,安徽黔县人。生于1901年,卒于1952年,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陶瓷名家。擅长山水画,首创以秃笔技法绘画粉彩山水,运笔简练沉着,画面意境深远。
  何许人。名处,字德达,安徽南陵人。生于1882年,卒于1940年,民国时期景德镇陶瓷名家。擅长山水,尤工雪景,所作“寒江独钓”寂寥空阔,意境很深;“梁园飞雪”雪拥丹阁,华贵荣然。并善微刻,能在寸径印泥盒上书写《出师表》、《赤壁赋》等全文。
  刘仲卿。字锡祖,江西南昌人。生于1898年,卒于l 969年,是景德镇著名的陶瓷美术家。擅长粉彩工艺装饰,专攻领毛草虫,尤以蝴蝶见长。他将景泰蓝、刺绣、工笔绢画等多种艺术精华溶于一体,创造出独特的“点结”技法,画面以线为骨架,以点成明暗,线条流畅细腻,柔中见刚,具有典型的清代雍正粉彩瓷的艺术特色,赢得国内外收藏家的高度评价,当时的“公和安”、“奇宝斋”、“阂泽轩”等古玩商家对其作品赞不绝口,包购包销。
  王 步。字仁元,号竹溪,晚年所作常著“陶青老人”,江西丰城人。生于1898年,卒于1968年。从事陶瓷美术创作近60年,乎生所作数以万件,尤其精于青花瓷的绘制。其作品创造性地运用“铁线描”的笔法,采用水墨画的技法绘制青花。在传统技法上,他吸取国画泼墨方式,并发明一种会流动也会顿住的色料,使作品色泽鲜润发光,画面格外活泼而自然,画意浑厚、清新、简洁、淳雅,运笔自如,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被称为“青花大王”。其青花艺术已自成画派,成为当今陶瓷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他的作品大多为国内外博物馆和收藏家珍藏。
  杨海生。字海昧子,江西丰城人。生于1922年,卒于1970年,是著名的陶瓷雕塑家。其作品以捏雕为主,堆、雕、楼俱精,技艺全面,艺术造诣极高,为陶瓷捏雕技艺在景德镇发扬光大做出了贡献。
  徐播生。字顺元,号盘古,江西丰城人。生于1891年,卒于1966年,是著名的陶瓷雕塑家。他的作品融合画、刻、塑、楼、捏等多种技法,创造出“索浆法”龙船制作工艺,首次以雕塑形式创作了陶瓷楼空龙船,从而把陶瓷搂空技术推到一个新水平。
  曾龙升。字龙生,江西丰城人。生于l 900年,卒于l 964年,景德镇著名的陶瓷雕塑家。早年创作的3米高孙中山瓷像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他的作品中传统技法基础坚实,同时追求新的表现风格,使作品形式与内容融为一体。无论传统题材还是现实题材,都有大量佳作,如“十八罗汉”、“济公和尚”、“天女散花”等久负盛名。
  龚耀庭。江西南昌人。生于1910年,卒于l 975年,著名的陶瓷美术家。专长山水瓷画,年轻时便颇负盛名,不论青绿、浅绦、雪景等都有较高成就,尤以浅绦山水画见长。其作品兼工带写,以浅蜂为基调,笔法苍劲有力,刻画细腻,设色雅致明快,构图生动,变化自如,突破了山水画大红大绿之俗,给人以意境深远的美感。
  毕渊明。安徽敲县人。生于1907年,卒于1990年,著名的陶瓷美术家。其作品专长动物,尤精于画虎,被誉为“毕老虎”,所画之虎富有威猛之气,在构图、设色、布景、运笔等方面继承了中国画的优秀传统,既有张善子画风的工整笔力,又有高奇峰岭南派画风的神韵;既有工笔,又有写意,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余文襄。江西都昌人。生于1910年,卒于1994年,景德镇著名的陶瓷美术家。擅长工艺粉彩雪景山水,其作品风格意境深远,用笔雄浑,给人以高洁旷达,豪放壮观的感觉。他在继承传统雪景技法的基础上,另辟途径,在岁寒萧索、冰天雪地的景致中表现春的信息和勃勃生机,作品充满纯朴庄重的意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被人誉为“雪景大王”。代表作有“扫雪图”、“雪归图”、“赏雪图”等,在全国多次陶瓷美展中获奖。
  余翰青。江西乐平人。生于1904年,卒于1986年,景德镇著名的陶瓷美术家。擅长花卉翎毛、虫鱼瓜果,兼画山水人物等,从艺60多年,作品驰名中外。其早期作品工整典雅,形象逼真,富有诗意;晚年作品笔墨纵横、苍劲练达。“批耙莲子瓶”等许多作品被北京展览馆和国内外其他博物馆所珍藏,并在国内外各种美展中获奖。代表作有“批杷”、“牡丹”、“寿桃”、“益寿年丰”、“育雏”等。
  叶冬青。安徽默县人。生于1923年10月,卒于1995年,景德镇著名的陶瓷美术家。专攻龙、凤等陶瓷图案装饰,享有“画龙专家”之誉。他的作品以博取胜,融唐之雍容典雅、宋之严谨精致、明之劲健挺拔、清之华丽纤细等风格于一体,色彩繁而不杂,讲究完美丰满,突出明暗对比,富有浓顿的民族色彩和传统特色。他的“团龙多彩洋莲”双耳鸡心瓶等多件作品分别被景德镇陶瓷馆和国内外工艺美术馆珍藏,在国际土享有盛誉,多次在国内外展评中获奖。

民国时期粉彩瓷绘作者都有哪些?越全越好谢谢

太多太多了大名家和小名家,加起来有几百号人了.比较有名的是珠山八友及其四周的一些瓷绘名家比如汪晓棠,汪野亭,王大凡,何许人,程意亭,田鹤仙,王琦,徐仲南,毕伯涛,刘雨岑,邓碧珊,汪大仓,汪小亭,程门,王步等都是大家了其他还有很多名家,象仙槎,刘仲卿,刘顺太,胡鑫源,余焕文,杨学义,宝昌,徐成,章云,梁楚材,石庐,程芸,新和氏,少山氏等
汪佩璋是民国小名家,我见的多的是他的仕女图盖罐.
子英氏应该是张子英吧,江西人,画风有点学扬州八怪.他的传世作品较多,名头较大,而传世品中以花鸟居多.
是啊,由于近五六年,民国瓷器收藏越来越热,景德镇的仿民国瓷器也多起来,仿得好的确实以假乱真.
张子英的仿品也算多的,不过从彩头,从画功,从落款,还是可以分辩真假的.
民国瓷匠因为生活所迫,多以作日用瓷为生,很少做陈设器的. 而摆设类的瓷板画一般艺术价值要远高于日用瓷器.
你说的摆盘,我很少见过.不知道是什么样的.
如果人物画的好,而且能确定是张子英真品,而且尺寸大且完好,六百以内拿下都绝不吃亏的.
你最好去拍几张图片来,这样看的比较真切.

清末民国时期景德镇瓷厂画师代表人物?高分!

  公元 1911年至1949年这一时期,称为民国时期。是中国瓷业处于萧条衰落的黑暗时期。客观讲在这30多年里,也生产出不少精品瓷器。在这些精品瓷器中有传承,有融会,也有创新,倒给古老的制瓷业注入了新的曙光和希望。


  以郭葆昌为主导的传承派,制造了以 "居仁堂"为款名的瓷器,其胎质、釉面和彩绘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公元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规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为了效仿明、清历代皇帝的做法,在景德镇设御窑,烧制名贵瓷器,写上年号,供宫廷使用。传世的"居仁堂"、"居仁堂制"和景德镇御窑督陶官郭葆昌,后用自己的别号"觯斋"为款识,烧制了一部分瓷器,堪称名贵。题"洪宪"年号的瓷器均为托名之作。到了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洪宪年号随之取消。
  清末民初的仿古风盛行,无论什么年代,什么窑口无所不仿,仿古范围包括瓷质,釉色及彩绘等各方面,青花器也不例外。的确,少数器物在技巧上达到 "乱真"的地步。如民国孙瀛洲先生专仿明代前朝青花器。他仿制的永乐、宣德青花盘、碗类,其凝重结晶的青花斑点深入胎骨之间,效果与真正永乐、宣德青花器相似,极难辨识。
  民国初期出现了新粉彩。新粉彩瓷画与传统粉彩相比,无论在造型、线条、光泽、色彩等方面都吸收了近代画的营养,作品以工见长,色彩浓艳,更符合大众市民的欣赏水平。
  新粉彩瓷画的先行者汪晓棠和潘陶宇,他们的新粉彩瓷画影响了整个景德镇瓷画风格。到了 1928年在王琦倡导下,王大凡、程意亭、汪野亭、何许人、徐仲南、邓碧珊、田鹤仙、毕伯涛、刘雨岑画师成立了"月圆会",称为"珠山八友"。同时与珠山八友齐名的著名画师还有张志汤,方云峰,汪大沧,余翰青,张沛轩,汪小亭,程芸农等人。新粉彩作品以瓷板画居多,有方瓶、筒形瓶、印盒、水盂、扁壶等造型简单的器物。
  为了挽救我国传统的陶瓷工艺,民族工商业者,在中国瓷器手工业中进一步改革,创办了一批新式瓷厂。郭葆昌在景德镇监督烧制瓷器时,聘请绘画、填彩、浇釉、造型、烧窑等名家,采用官商合股开办了 "江西瓷业公司"。烧制的器物,胎骨轻薄,釉色洁白,彩质纯净鲜明,绘画精美。器物的底部落"公司"款。这些器物给陶瓷鉴定家们称为:"中国瓷业史中仅有的一朵复兴之花。"


  

在近代制瓷的成就中,除景德镇外,湖南醴陵的釉下五彩独树一帜。


  

地处湘东的醴陵产优质瓷土,从清初至清末,制瓷业几度兴旺,但工艺落后,仅生产大众日用粗瓷。民国初年,时任国务院总理兼财政部长的湖南人熊希岑,赴日考察瓷业,回国后在他家乡主持创办了湖南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公司。在景德镇艺人和日本瓷匠的帮助下,创造了釉下五彩。这种独具特色的釉下五彩,色彩丰富,晶莹润泽,清雅明快,独具风味。有红、橙、黄、绿、紫、黑、灰等各色。每种颜色又细分几种色调,达到了 "艳而不俗,淡而有神"的艺术境界。既古朴典雅,又鲜艳浓郁。当时的制瓷绘画高手有张晓耕、彭筱琴、傅道惠、游先理、吴寿祺等艺人。醴陵釉下五彩问世仅20多年(1909-1930年)先后四次在国内外大赛瓷会上获得金奖,曾风靡一时。目前传世作品稀少。


  

民国瓷器中最具文化特征的当属时装人物画瓷器。这种创新的时装人物画瓷器,展现了民国时期的新时尚。在瓷绘上采用了艳丽而丰富的新粉彩技艺,使中国瓷器人物画展现了划时代的新姿。


  

民国以前的瓷器上的画面,多绘山水,花鸟和吉祥图案,人物画大都是文人雅士,道释和戏曲故事。很少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妇女。时装人物画瓷器多方面描绘家庭妇女生活的场景,有的对镜梳妆,有的弹琴,有的相互插花,有的戏童。这种在瓷器上描绘身著时装的摩登女性的家庭生活,在中国陶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为研究民国时期的风俗演变和妇女时装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第三章 中国古瓷对国外和东南来地区的影响


  

? 我国陶瓷在唐代已有相当数量销往国外。入宋以来瓷器对外输出有增无减,在亚洲的东部,南部、西部及非洲与海岸很多国家都发现了我国宋代瓷器。明、清时期,中国瓷器大量销往欧洲的荷兰、德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许多国家和地区。


  

有些瓷器在造型、纹饰完全按欧洲人喜爱的式样烧制,具有中西方风格融为一体的特点。如瓷器上的郁金花纹就是荷兰的国花。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表现在唐代陶瓷上绘画艺术风格,比法国现代画代表人物毕加索要早一千多年。 1708年,德国的伯特格尔(1682-1719年)烧制出白色而透明的欧洲硬质瓷。法国继德国之后烧制出相似中国的真正瓷器。英国的韦奇伍德(1730-1795年)首次采用蒸汽机和铅版转印的装饰技术,把陶瓷以低廉的价格推向大众市场。当18世纪末欧洲大规模生产瓷器后,中国瓷器对欧洲的出口已是强弩之末了。


  

中国古瓷对朝鲜和日本瓷器的制作影响巨大。自汉唐以来,中朝日三国就有着频繁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国的陶瓷就大量销往朝鲜和日本。特别是宋太祖和明清时期,以景德镇为代表瓷器销往朝鲜、日本后,备受各界人士的欢迎。朝鲜的高丽和李朝时期受中国的青花、五彩瓷器的影响,先后成功烧制出了具有中国制瓷工艺又有朝鲜特色的青花和五彩瓷。日本于 1616年也成功烧制出青花瓷器,1643年又烧制出与中国十分相似的五彩瓷器。至乾隆时代,日本已成为强大的陶瓷国。中国陶瓷不但失去了日本这个巨大的传统市场,而且还多了一个争夺欧洲和西亚出口市场的强劲对手。


  

一、高丽青瓷


  

高丽青瓷。是指公元 918年至公元1392年高丽王朝统治的这470多年期间所生产的青瓷。高丽青瓷自出现之日起,就是为贵族和宫廷所使用。高丽青瓷深受中国瓷器的影响。当时高丽王朝与宋朝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中国瓷器的输入,对高丽青瓷的产生和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的高丽青瓷大都仿效宋瓷,其纹饰、造型忠实地沿袭了越窑、定窑、耀州窑和后来的汝窑、龙泉窑的风格。据宋代知名画家徐竞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书中记载:"陶器色之青色,丽人谓之翡色。"又说:"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有蹲兽,下有仰莲以承之。诸器惟此最精绝。其余则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大概相类。"这里,徐竞将高丽青瓷与宋汝瓷、越窑瓷相提并论。可见当时高丽青瓷的名贵。


  

高丽青瓷釉色比较接近于龙泉青瓷,以粉青和翡色为主调,釉面光泽,有细小纹片,并镶嵌黑、白纹饰。高丽青瓷流行青、黑二色和其民族所尚相关。据《高丽史》记载: "我国始于白头,终于智异,其势水根木干之地,以黑为父母,以青为身。若风俗顺土则昌,逆土则灾。风俗者,君臣百姓衣服,冠盖、乐调、礼器,仕用是也。今后,文武百官黑衣青笠……凡器用 铜瓦器,以顺土风。从之。"从此不难看出高丽青瓷流行青、黑二色的根本原因。


  

二、李朝瓷器


  

李朝瓷器是指公元 1392年至公元1883年所生产的瓷器。李朝瓷前期受我国元末明初白瓷影响,釉调较深,烧造的白瓷像雪一样纯白。李朝时代人们崇尚清正廉洁、儒家清白理念深入人心,所以白瓷贯穿李朝整个时代。李朝瓷器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从太祖元年到仁祖二十七年(1392-1649年)。中期从孝宗元年到英宗二十七年(1650-1751年)。后期从英宗二十八年到高宗二十年(1752-1883年)。本书介绍一件李朝官窑彩瓷的珍贵实物彩罐,高11.5cm,口径14.6cm,底径12cm,平唇、矮圈足。器里外及底部全部施白釉,呈象牙白,有细纹开片。釉层细致莹润,胎土洁白细腻,手感较重。底部有五角星状排列的六个突出圆点,为官窑产品标志。正面有三具飞龙在云中振翅飞翔,龙纹用黑色釉。灵芝型彩云用豆绿色和浅蓝色浓淡搭配涂盖。这种施彩方法类似中国的斗彩。器物外壁口沿处有两道豆绿色纹样。罐两侧浮雕狮子头,狮子两眼圆睁,目光炯炯,口衔圆环,威猛雄壮,气势磅礴,青花色泽青翠鲜艳,晶莹光润。背面从右至左书写"惠我无疆"黑漆色大字。充分体现了李朝晚期官窑水平,其工艺之精,堪称稀世珍品。李朝中期白瓷釉色略带青色,同时出现了白瓷染色,像釉里红,釉里褐等。这时青花瓷的花纹用笔幼稚,柔弱的流线可以简练到惜墨如金的程度,与我国明初景德镇民窑瓷相类似。


  

三、伊万里窑与吴祥瑞青花瓷及其它


  

明正德六年( 1511年)日本陶艺家伊藤五郎大夫(伊藤五良辅)随日本使节来我国江西景德镇学习制瓷技术,改名为吴祥瑞,两年后回国,称"伊藤五郎大夫祥瑞",以示对中国的怀念,他在日本肥前的伊万里开窑,称伊万里窑,是日本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瓷窑之一。凭借该窑传播青花瓷器的制作技术,日本称青花瓷器为染付,为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作品上一般刻划或书写:"吴祥瑞"或"五郎大夫祥瑞",和"五良大甫吴祥瑞造"款识,称为祥瑞派。其器物的造型、纹饰、釉色都明显地受中国瓷器的影响。由于当时使用烧制青花的青料非常昂贵,当初伊万里窑生产的青花瓷器大多供日本天皇和皇室使用。


  

清代,伊万里窑继续烧造青花瓷器,并且烧制数量可观的外销瓷器,其中有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烧制的带有公司英文缩写 V·OC标志的器物。


  

中国制瓷工艺对日本的陶瓷影响是巨大的,日本所烧制的青花和五彩釉瓷,不但汲取了中国传统的陶瓷工艺,又具有日本制瓷的特色。


  

第四章 中国历代仿瓷及其它


  

收藏圈内的人们常常议论到的话题:仿品。从历史上看,中国的仿品历史是悠久的。先后出现了三次仿古高潮,从宋、明、清末民初。仿品按行话讲,可分为官仿和民仿。按仿品质量论,又可分为高仿和一般仿品。不具备鉴定价值的仿品,又称为赝品。


  

一、官 仿


  

官仿,是指由于皇帝的爱好或出于某种传世器物稀少原因,由官窑仿制前朝的器物。从历史记载看,仿品最早出现的要数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李世民喜得王羲之《兰亭序》爱不释手。就请书法名家,反复临摹,今日我们有幸看到的《兰亭序》,都是昔日的仿品。我们要感谢那些制造仿品的老先生。要不,谁能见到《兰亭序》。宋徽宗以及明代永乐、宣德皇帝,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对文物非常喜爱,都曾下令仿制了历代的名瓷。宋代六大名窑中有很多器形是仿汉代器物的,如三足尊、四足方鼎等。同时还仿制了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铜器。北京、台北两个故宫博物院都存有明代永乐、宣德仿前代的作品,如永乐仿龙泉窑尊、三系盖罐、宣德仿汝窑盘等。清代官窑大规模仿制了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器物。同时明、清两朝还出现了本朝仿本朝的产品,如嘉靖仿永乐、宣德的,万历仿嘉靖的。乾隆仿康熙的。先人们所仿制的器物大都遵循古人制瓷的规律,从胎土、拉坯、釉色、纹饰、造型和重量,都尽力效仿古瓷的风范和神韵。很少有掠古人之美,据为己有的嫌疑。


  

新中国成立以来,曾有三次由官方出面仿制瓷器。第一次是 1951年春夏之交。中央办公厅遵照毛指示,决定烧制"水浒故事瓷盘"作为国家高级礼品赠送斯大林,要求"高级、特制、美观"充分体现中国陶瓷的"民族特色"。


  

中央决定以景德镇的 "建国瓷业公司"为主,邀请国内瓷业精英,会集景德镇,共同策划,设计烧制"水浒故事盘",以《水浒传》一百零八将典型故事情节,分别手工绘画在108只瓷盘上,为体现毛泽东给斯大林赠送"水浒故事瓷盘"的深刻用意,决定加江西省委所撰七律序诗盘和墉生书的"潜天行道"楷书跋尾盘,共110只为一套。制瓷大师们竭尽全力,从瓷泥精选、制坯、造型、釉料等每一道工序都做到了精益求精。彩绘高手们精心设计画面,把握每个人物的个性特征,勇跃斯文、喜怒哀乐,场景的山石草木,居舍市井,笔触所至,一丝不苟。共烧制3套,堪称仿古瓷的精品。一套为俄罗斯国家博物馆珍藏。其余两套现存景德镇陶瓷研究所。遗憾的是它的特殊意义和收藏价值,多年来没有引起世人的注意。


  

第二次是 1975年初,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通知江西省委,指示景德镇为毛主席研制一套瓷器餐具和文房用具,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等古代称颂的瓷器最高境界为标准,同时要能代表当代中国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造型上要做到既美观又大方,同时还要考虑到毛泽东的生活和工作习惯,图案和色彩要符合这位伟人的思想情趣。


  

景德镇为此抽调出 40多名技术骨干组成攻关小组负责具体实施。许多著名陶瓷艺术家当年都参加过这项工作。其中包括民国时期"珠山八友"的后代和传人,如王大凡的侄儿王锡良、汪野亭的女儿汪桂荣、刘雨岑的儿子刘平、徐仲南的孙女徐亚凤,以及戴荣华、康家忠、辛青山、彭兆贤、稽锡贵、张炳祥等艺人。为了不受外界干扰,此任务以"7501工程"为代号。


  

为了使产品质量达到当时世界一流水平, "7501工程"瓷器的质量指标如白度、光泽度、表面硬度、透光度、化学稳定性能、热稳定性能、机械强度和尺寸精确度等都定得高于世界先进水平。并决定采用以江西抚州生产的一种非常稀有的优质高岭土作基础配料,制作出的半薄胎高釉瓷器通体晶莹剔透、洁白如玉,用手轻轻敲击,清脆悦耳,迎光侧视成半透明状。


  

经过 1400℃高温烧制的"7501工程"4200余件瓷器,是高科技成果和高水平的艺术成就有机结合的产物,是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积累下来的精湛技术成就的再现。到今天都是无与伦比的,堪称国宝。


  

第三次是 20世纪80年代由故宫博物院牵头组织全国著名陶瓷艺人,历经三年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终于仿制出了五套古瓷。其仿品质量和艺术价值,堪称一代精品。为此,中国文物报进行了专题报道,刊出了"百万奖赏悬'克隆'"的擂台。可见仿品之精和仿制过程的难度。


  

二、民 仿


  

民仿,是指民窑的仿品。物以稀为贵。民窑仿品大都以市场为导向,以牟利为目的。从宋代开始就出现了民窑仿官窑的作品。官窑制作的器物,其制作工艺和釉料配方都是秘而不宣的。民窑只能通过传世的器物进行仿制,仿制器物达到乱真的地步,称高仿。仿制器物达不到鉴别价值的,称一般仿品或赝品。明、清和民国时期,都出现了相当一批高仿精品,官仿不论。就民窑的仿制器,如明代仿古瓷高手崔国懋所仿的宣、成窑器物,时称 "崔公窑瓷,四方争售",周丹泉所仿的宋代名窑瓷器,虽善于鉴别的博古家亦为所惑,文献中称他仿的定窑文王鼎是"逼真无双,千金争市"。吴为的"壶公窑"所仿的永、宣两窑瓷器和其他民窑所仿的本朝名窑与宋官、哥窑器物较多。


  

清代仿古之风更是盛行。由于中外爱好古陶瓷的收藏家日见其多,其仿品大量涌现,从唐代至明末几乎无所不仿。今日常见的有仿唐、五代越窑和宋定、汝、官、哥、钧、龙泉、磁州、吉州,以及仿明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天启等窑的器物,其中精品达到乱真的地步。如魏善成、樊汇川所仿的康、乾官窑器物,均能惟妙惟肖。还有河南、山西、浙江、福建等地老艺人和磁县彭城镇刘锁子善仿宋、元、明白地黑花器。禹县神 镇卢光 卢光文弟兄善仿宋钧、珍珠地刻花;北京王佩璋善仿彩陶和唐三彩,孙鹤龄善仿宋磁州窑;常小如、殷维溪善仿宋钧窑加彩;梁耒助梅善仿宋茶 叶末釉钵;孙瀛洲善仿宣德青花和唐、五代越窑、龙泉窑;王柏泉善仿嘉靖、万历三彩和五彩瓷;杜茂群善仿黑陶和清花器等。还有古彩专家詹元广、詹元彬兄弟与吴仲英、詹兴祥、刘春风、洪家华、詹福利、何莽子、刘永清、岳虎臣等善用真坯加彩仿康熙五彩、三彩和雍正、乾隆的粉彩、珐琅彩。


  

进入 20世纪80年代,仿古之风又越刮越烈。现在仿品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仿制。有些仿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谓高仿。如鸿运斋仿制的清化粉彩瓷等仿品接近或达到真品的水平。有些民窑仿品和一家一户小作坊仿品,质地劣次,不伦不类,缺乏古瓷的基本常识,特别是在器物的造型、纹饰和款铭上更是漏洞百出。有的造型随心所欲,千奇百怪。有的纹饰胡涂乱抹,不堪入目。有的款铭信手涂鸦,张冠李戴,缺乏历史常识。这类仿品充斥市场、泛滥成灾,没有任何的鉴定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可谓陶瓷垃圾。


  

对于仿品,我们一不能全盘否定,二不能一概肯定,要有客观公道的态度来认识它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在收藏圈里,往往一提仿品,就嗤之一鼻,不屑一顾,这就扼杀了仿品的艺术生命力。我们不论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仿品,就是新中国成立后 60年代的高仿品,其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也是不菲的。近年来,有些高仿品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也不可忽视。但有些一般性的仿品,那就另当别论,不可同日而语了。


  

三、鉴定与鉴赏


  

谈到真品和仿品问题,就必须谈到鉴定和鉴赏问题了。


  

何谓鉴定?就是辨别并确定器物的真伪和艺术价值的高低。具体鉴定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三种:分类、比较、辨识。


  

分类。是指将混杂在一起的器物,按类别分开、以便保存和研究。


  

比较。是指在相同相类的古瓷中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予以归纳,如隋唐或宋代的单色釉,几大官窑器及其系列,元代青花器的三个产地,以及近代人们比较关注的 "玉溪窑"等。从这些不同年代的器物和几个窑口的产品,进行比较和鉴别,从中寻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特别明、清时期的器物种类繁多,款样和款铭复杂,分类比较难度更大,需要我们下苦功夫去探索。


  

辨识。是指对古瓷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辨识过程中必须在实践基础上,佐以目鉴和借助现代化的科学仪器进行检验。如鉴定一件古瓷,必须从器物的胎体、造型、釉色、纹饰、底足、款铭等方面进行鉴别,才能正确判断其真伪以及器物的年代、窑口和艺术价值。


  

何谓鉴赏。就是对器物的鉴定和欣赏,它是人的高级思维现象,是一种美的追求。是人们对器物的感情、想像、理解、欣赏、判断和藏家的个人情操等多种心理的综合。这种综合的过程是高雅的行为。这就是说鉴赏古瓷过程中自然会产生情感愉悦并升华到一种判断认识。人们通过鉴赏可储存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凝聚在器物上的文明和艺术之美,从而启迪人们的求知欲望。通过鉴赏可以从器物中发现和挖掘其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鉴赏器物的过程,即是认识判断真伪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鉴赏家自身的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的过程。


  

鉴赏并非收藏家个人行为,它是融会了历史知识、科学文化和美学艺术,其内涵是深厚的。有人在鉴赏中抱有偏爱倾向和心态定向而失之平衡,造成偏差和误断。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特别是蕴藏在古陶瓷中的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最令现代人关注的是古陶瓷本身所凝聚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发现和挖掘这种价值的本身就是提高自身修养的过程。难怪古人认为欣赏艺术的本身就是艺术享受,就是延年益寿的最好的养生之道。据史料记载:清代大画家王时敏,喜得王的《溪山红树图》饱玩数日,从而治好了他的咳嗽病。综上所述,鉴赏是人们提高自身审美的高雅行为,这种实践是苦乐共存的,有能力鉴赏方为享受。否则,会无数次上当受骗和鉴定失误,使你痛苦不堪,难修正果。宋代米芾一针见血的道明,收藏家可分为两等,第一等的收藏家懂得鉴赏,精于鉴赏,可称得鉴定家。第二等的收藏家不懂鉴赏或疏于鉴赏,可称得好事家。米芾的观点,为古今收藏家所接受。

沈焕文是谁

沈焕文是清光绪民国初年的著名瓷器画家,尤其擅长浅绛彩,应该是常驻景德镇的。以上内容是我自己根据收集的资料总结的。
他的作品一般会无底价拍卖,根据不同的器皿,价格在几百到几千之间,还要看画工和品相。
沈焕文是活跃于光绪至民国初期的绘画名家,擅长仕女、人物、花卉,书法、诗、印无一不精
沈焕文是清光绪民国初年的著名瓷器画家,尤其擅长浅绛彩,应该是常驻景德镇的。以上内容是我自己根据收集的资料总结的。
他的作品一般会无底价拍卖,根据不同的器皿,价格在几百到几千之间,还要看画工和品相。
民国画家
齐白石、张大千、张善孖、徐悲鸿、陈师曾、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黄宾虹、王梦白、郑午昌、王一亭、王师子、缪谷瑛、吴笠仙、谢公展、溥儒、陈少梅、陈之佛、汪亚尘、吴湖帆、贺天健、吕凤子、刘海粟、林风眠、丰子恺、潘玉良、潘天寿、傅抱石、江寒汀等。

建国初景德镇有哪些瓷画名家

清末及民国时期的其他名匠(10人)
王炳荣 王廷佑 李裕元 李之衡 鄢儒珍 黎勉亭 胡颜标 游长子 吴霭生 曾龙升
王炳荣
清同治、光绪间的雕瓷名匠,尤善雕山水、人物之类。
王廷佑
字少维,安徽省泾县人,清同治、光绪间的绘瓷名家。王氏善浅绛彩绘,作品多以人物、动物为题材。
李裕元
清代末期的雕瓷名匠。李氏擅长雕反瓷。所谓反瓷,就是雕好后不上釉便直接人窑焙烧的一种瓷器。李裕元所作的反瓷虽不上釉,但施以彩。古籍称:"若反瓷而胭脂水彩者,成为罕见之宝"。《说瓷》一书云,当年所产的这种反瓷"多属李裕元所作"。
李之衡
清末民初的诗人,饰瓷名家。李氏对陶瓷颜色釉装饰很有研究,当年他配制出的祭红釉为全镇祭红釉瓷器中的佼佼者。
鄢儒珍
清末民初的制瓷名匠,其制作的瓷器胎质纯白,纹饰精美。
黎勉亭
江西省新建县人,清末民初刻瓷名匠。他善用钢针、钢刀、钢锥在瓷面上刻以各种画面,称刻瓷,此种工艺为黎勉亭所创。当年袁世凯为了实现其个的政治野心,千方百计讨好英国上层人士,于民国四年(1915年)将黎勉亭特地请进北亦为英王乔治刻像,黎氏花去足足半年时间才将瓷像刻成,该像刻得形神逼真,受到好评。
胡颜标
民国时期的绘瓷名家。胡氏能画善填,所仿乾隆古月轩画面,足以乱真。
游长子
福建省人,民国时期的雕塑名匠。善作大型瓷雕和捏像,所作1丈多长的太白醉酒卧像、形神兼备,曾在陶瓷界轰动一时。
吴霭生
名毓麟,广东南海人。生于1886年,卒于1926年。民国时期的制瓷名匠。少时在香港经商,1909年来景德镇创办合兴瓷庄,1912年任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社长。吴氏在景德镇的17年中,所制的白釉瓷器、花釉瓷器颇负盛名。其作的白釉瓷器,釉层肥厚、柔润,当年景德镇的汪晓棠、潘陶宇、王琦等绘瓷名家所用之瓷胎,多为吴霭生所制。
曾龙升
字龙生,景德镇瓷塑名家,江西丰城人。生于1900年,卒于1964年。他所作的寿星、观音、罗汉神态和蔼,有亲切感,衣纹流畅、飘逸。他创作的《钟馗试剑》,吸取木雕块面技法,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地。

民国瓷器画家汪芳林简介

汪芳林,为民国时期画瓷名家。所画多为仕女,收藏价值较高。
汪芳林 民国时期制瓷名家,擅画仕女人物
汪芳林,光绪—民国时期景德镇著名瓷画家之一。生卒年不详,擅长粉彩人物瓷画。其艺术创作主要活跃光绪—民国年间。早年拜汪永泰为师,民国初期成名。汪芳林画的人物瓷画,构图合理,线条简练,寓意深刻,设色独具一格,人物衣饰具有水墨写意画的风采。早期汪芳林拜汪永太为师,所以早期的落款都写汪永太、中期的落款是汪永太在先汪芳林在后,后期名声超过汪永太,作品落款则全写汪芳林或芳林。属高产瓷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