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为什么说宋朝嘉佑二年的这一届科举,是千年最牛?
- 2、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被欧阳修录取的著名文学家有
- 3、北宋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科举考试,殿试取得的等级是什么?同年取得状元的是谁?
- 4、嘉佑二年科举名次排名
- 5、嘉佑二年科举,堪称「 ”神仙打架”,苏轼也未能进前三
- 6、文言文阅读曾巩传
- 7、嘉祐的历史纪事
- 8、宋史 苏轼传全文翻译
- 9、上枢密韩太尉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 10、你对北宋嘉佑二年进士榜的有趣历史,都了解多少?
为什么说宋朝嘉佑二年的这一届科举,是千年最牛?
1057年,是宋仁宗登上皇位的第35个年头,此时的宋朝,签订澶渊之盟,边境无战事,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正是发展壮大的时期,俗话说乱世出英雄,然而盛世同样出人杰,这一年举行了科举的大考。负责监考的主考官正是著名的大书法家欧阳修。
当年三月,全国各地的学子们,收拾行囊,满怀希望的进京赶考,等到初五,成绩公布于天下,各科录取899人,而进士录取最多,达到了388人。
其中状元章状元章衡,榜眼窦卞,探花罗恺。章衡先后出任过润州长史,通判湖州,直集贤院,盐铁判官官职,并且编著有《编年通载》,宋徽宗赵佶对他的评价是:“内德温纯,外容庄重,翰苑词宗,国家梁栋。”
不过无论章衡,还是窦卞、罗恺,进士榜前几名似乎让人感到陌生,然而到了后面才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角色。
古代的唐宋八大家当中,苏轼和苏澈兄弟以及曾巩竟然都是同年的考生,更让人感到啧啧称奇的是,这一年苏轼只有20岁、苏澈只有18岁,能够以这样一个年级考中进士是什么概念?不亚于如今14岁读哈佛的神童,那时候的进士,平均年纪可是在30到40岁的区间。
唐宋八大家是指的唐宋期间,散文颇有造诣的八位著名学者,其中苏轼和苏辙,加上主考官是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曾巩和王安石,则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这一门科举,竟然和八大家一半占据了关系,确实让人叹为观止。
而剩下的人当中,还有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大将:吕惠卿、曾布、章惇,作为宋朝乃至中国昔日以来最大的变法运动之一,对于后市起到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而吕惠卿、曾布等人,即便是在王安石失事以后,仍然不断的推动变法的实行。
程朱理学对于中国古代影响不可谓不深远,而“程”指的正是程颢,程颢的官职谈不上高,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等职务,但是在学术上颇有造诣,他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遗书》《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书》。
因此,这一届科举,才是名副其实的“龙虎榜”,让人感到遗憾的是,随着时间一点点地推进,等到了明清,皇权不断加强,而科举也开始拘泥于八股文的形式,可以说从科举出生的才子就更加稀少了,到了清朝年间,殿试交上去的,基本全都是歌颂天子的文章,而嘉佑二年的人才爆发,在宋朝之后的封建王朝里也消失不见了。
因为宋朝嘉佑二年,这一届的科举出了很多非常牛的人物。并且在这一届出来的牛人基本上都是流芳百世。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宋朝的嘉佑二年,这一年乃至后来的数年,都是宋朝重文轻武发展之年,所以这也为嘉佑二年的考生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会。但是当时在朝廷上的欧阳修看出了这一点所带来的弊端,他认为虽然重文轻武,但是在选拔人才上并不能马虎,要利用科举考试选出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人。所以在那一年它剔除了只会太学体的务虚的人,因为这种太学体它并不实用,因此这一届科举考试,挑选出来的人才,都是货真价实有真才实学的人,并且应用能力很强。
再来说一说那一届的科举考试。那一届的科举考试,说来也比较奇怪。榜眼,探花,状元三个人都不是特别的出名,成就也不大,反倒是在进士当中,出现了很多的牛人。比如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苏辙和曾巩。理学创始人张载,宋代理学的奠基者程颢,还有两位在王石变法中有着突出贡献的吕惠卿,张淳等等。都是嘉佑二年科举考试这年高中的进士。
就上面举例的这些人,在我们对历史的学习中,可以说是占据了很大的地位。尤其是唐宋八大家,不仅出现在历史当中,在文学当中也是经常会出现。而且很多都是我们学习中的必修科目。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且直到现在还被人们所推崇。
当然这也多亏了欧阳修的明智,看出了当时体制的弊端,用自己的方法才拯救了当时宋朝文学。据说欧阳修也因为,弃用没有实用主义的太学题,而遭到了很多落选人的不满,甚至因为这件事差点被打。
因为这一届的考生都非常的有名气,比如状元章衡,榜眼窦卞,探花罗恺。 就连古代的唐宋八大家当中,苏轼和苏澈兄弟以及曾巩竟然都是同年的考生,主考官是欧阳修,让人叹为观止。
宋朝嘉佑二年这一届科举的考生包含了众多的名人,其中监考的主考官是书法家欧阳修,考生有状元章衡、榜眼窦卞、探花罗凯、还有唐宋八大家的苏轼和苏澈、王安石变法中的吕惠卿、曾布、章惇等,因此这一届科举是千年最牛。
因为这一届科举的主考官就是欧阳修,而且这一届科举出了很多有名的人才,比如苏辙,苏洵这些鼎鼎有名的大才
宋仁宗赵祯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一共在位42年,先后用过九个年号。嘉佑是宋仁宗的年号之一,也是最后一个年号,这个年号一共用了八年时间。嘉佑二年是公元1057年,这一年宋仁宗赵祯已经在位35年了。这一年也是科举考试之年,而且嘉佑二年的这一届科举考试创造了辉煌的成绩,被誉为中国古代科举史上最牛的一届。
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用过的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在科举考试制度诞生之前,曾经存在过好几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从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到汉代的察举制,再到晋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这些选拔人才的方式虽然都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局限性也很大。科举制度是从隋朝时期开始的,此后历朝历代都沿用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一直到清朝末年,1905年时科举制度才被废除,算起来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一共存在了近1300年的时间。
科举制度比起古代其他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优越性比较明显。科举制度最大的优势在于公平和公正。以往世袭制,察举制或者九品中正制,都很难做到公平和公正,因为无论是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都是人为向朝廷举荐人才的。人为向朝廷举荐人才的方式主观性很强,而且很容易被人为掌控,结果一些社会底层的优秀人才往往都没机会得到举荐。相对来说科举制度就要公平,公正许多。首先,它是以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的,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人为操控。其次,科举考试是面向全社会的读书人,而不是面对社会上层人士。所以寒门子弟也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的。
科举制度自从隋朝诞生以后,就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历史上许多有重要影响的人物都是通过科举考试登上历史舞台的。在中国历史上也诞生过许多家喻户晓的科举盛事,但是如果要问中国古代哪一届科举考试最厉害,那么无疑是宋仁宗嘉佑二年的这一届被誉为“千年最牛”的科举考试。
嘉佑二年的这届科考为中国历史贡献了不少重要的人物。唐宋八大家里面有四位都与这一届科举考试有关。其中,大文学家欧阳修是这一届科举考试的主考官。而苏轼,苏辙兄弟正是在这一届科考考中进士的。此外,欧阳修的得意门生曾巩以及他的弟弟曾布也是在这一届科考考中进士的。苏轼,苏辙兄弟以及曾巩三人都是唐宋八大家里面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而曾巩的弟弟曾布是王安石变法时期的得力干将。
除了以上几位杰出的人才,这一届科举考试还选拔到了程颢、张载、吕惠卿、章惇等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人物。因此,宋仁宗嘉佑二年的这一届科举考试被誉为科举史上最牛逼的一届。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被欧阳修录取的著名文学家有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被欧阳修录取的著名文学家有苏氏兄弟二人:苏轼、苏辙,还有曾巩。三人和欧阳修后来都成为了唐宋八大家里的成员。
宋仁宗嘉佑二年被欧阳修录取的著名文学家有苏轼等。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被欧阳修录取的著名文学家有A.苏洵B.苏辙C.苏轼D.曾巩E.王安石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被欧阳修录取的能被称为著名文学家的有苏轼、苏辙、曾巩三人,他们三人也都和欧阳修一起成为唐宋八大家的成员。
北宋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科举考试,殿试取得的等级是什么?同年取得状元的是谁?
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科举考试,殿试取得的等级是乙等。同年取得状元的是章衡(1027-1098年),他字子平,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
北宋嘉佑二年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是欧阳修,小试官是梅尧臣,这场考试被后世誉为“千年科举第一榜”,苏轼取得的等级是二等,状元是章衡,榜眼窦卞,探花罗凯。同时参加考试的还有:苏洵、苏轼、苏辙、曾巩、曾布、程颢、张载、吕惠卿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人物,据说是欧阳修以为苏轼的试卷是自己的弟子曾巩的,为了避嫌所以列为了二等。
嘉佑二年科举名次排名
一甲三名为,状元章衡,榜眼窦卞,探花罗恺。同年考中进士的还有: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轼、苏辙、曾巩;宋明理学的引路人张载、程颢;以及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干将吕惠卿、曾布、章惇等。这一年试举,光辉照耀整个大宋。
在宋仁宗嘉佑二年科举,被后世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这一年,震铄古今的"唐宋八大家"有五位与这科有关,其中三人金榜题名!上榜的三人分别是苏轼、苏辙兄弟和曾巩,天才似乎成群结队而来。
这一年的科举,从正月初六,欧阳修权知贡举,到三月初五,奏名进士,各科共录取899人,其中,进士388人。
嘉佑二年科举,堪称「 ”神仙打架”,苏轼也未能进前三
嘉佑二年科举,堪称「 ”神仙打架”,苏轼也未能进前三 古代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方式,多是由官员选举、推荐,到了曹魏时期,才开始有了九品中正制,但是这个制度的弊端也非常明显,到了魏晋时期,寒门子弟几乎没有机会为官。直到隋朝建立科举制度后,选才方式开始才逐渐完善。 隋炀帝剧照 不得不说,在古代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是一个比较公平的选才方式,许多出身低微的读书人,也能通过科举考试,走向仕途,完成鱼跃龙门的蜕变。然而,科举虽然公平,但是难度却非常大。 毕竟古代官员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因此,许多士子头悬梁锥刺股,十几年如一日的苦读,只为换来金榜题名。可是,科考进士的录取比例非常低,每三年一次,几十万人参加科举,最后只录取两、三百人,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科举金榜 所以,能够从众多考生脱颖而出者,无一不是人中龙凤。而北宋嘉佑二年的科举考试,恐怕是整个科举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一次,因为这场考试,聚集了太多的大文豪,每个拎出来,都是能够震动文坛的人物。 唐宋八大家,这场科举占了三个,这对于那些成绩在进士线上徘徊的读书人来说,简直是一场噩梦,毕竟被誉为「 ”千古第一文人”的苏东坡,也没有进入前三,成绩只是二等。这场科举的状元叫做章衡,榜眼为窦卞,探花为罗凯。 唐宋八大家画像 当然,不要以为这一甲三位籍籍无名,要知道,接下来登场的许多大人物,都排在他们之后: 苏轼、苏辙 这两兄弟文名远播、四海皆知。苏轼堪称全才,诗词书画文章,无一不通,而且每一项都是宗师级的水平,他的文学作品,不仅给人美的感受,更融合了许多人生感悟。 他将自己对儒、释、道三中学说的理解,融会贯通,书于笔下,其作品蕴含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人,并且,他自己本人宦海浮沉几十年,一直乐观豁达。后世对苏轼的评价,已经上升到世界伟人的高度。 苏轼剧照 苏辙的文学思想受父兄的影响,也是摒弃华藻、以议论说理见长,相比兄长苏轼,他对政治和历史有独特的见解,每每提出的观点,令人深省,其《历代论》鉴古知今,为一时著作。 曾巩、曾布 曾巩也是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学家,是欧阳修的得意弟子,其文风平实质朴,对后世的古文创作影响非常大。曾布是曾巩的弟弟,后来成为变法派的得力干将,被宋神宗所倚重。 曾巩雕像 程颢 理学,影响了几个朝代的思想学说,程颢便是这门学说的奠基人之一。程颢极有修养和气度,远离朝廷政治漩涡,潜心治学、讲学,不仅著作等身,门下弟子也遍布天下。后来朱熹在二程(程颢、程颐)的理学上加以继承发扬,形成了「 ”程朱理学”。 张载 张载是风月最为敬仰的一位儒家先贤,他年少好武,欲上阵杀敌,为国家建功立业。但是北宋名臣范仲淹觉得这位年轻人非常有才华,鼓励他读书,张载听从劝告,努力学习,在嘉佑二年考中进士。 张载祠 当然,张载读书,不仅是为了自己中进士当官,而是有着远大的志向,这些志向,他归纳成了四句话,令后世无数的读书人,有了为之奋斗的目标,或者说是信仰,这四句话便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不仅止于言,更付诸于行动,他继承圣人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关中讲学,以仁、德育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像程颢、程颐等人也受到他的恩惠和影响,当时的人,都称他为横渠先生。 结语: 后世之人,都将嘉佑二年的科举誉为「 ”千年科举第一榜”,因为这一科中,有十余位进士,对后世的文学、政治、思想等领域影响非常之大。当然,能够同时选拔出这么多的人才,这一科的考官也是慧眼识才之人,这位考官,便是是北宋文坛的领袖欧阳修。
文言文阅读曾巩传
1. 文言文《曾巩传》翻译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2. 文言文《曾巩传》翻译 曾巩传
曾巩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贱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杀人劫财,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①,使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自是外户不闭。
后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而诊。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②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巩负才名,久外徙,一时后生辈锋出,世颇谓其偃蹇不偶③,而巩视之泊如也。过朝廷,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①保伍:古代百姓五家为伍,又立保相统摄。此处泛称基层户籍编制。
②委废单弱:家境衰败,无所依靠
③偃蹇不偶:命运不济
译文
曾巩在齐州担任知县,他的管理把快速严厉地打击奸邪之事和盗窃犯罪作为根本。曲堤有户姓周的人家,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动摇权贵和富有人家,州县里的官吏不敢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民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抢钱,没有一件事不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结为保伍,让他们侦查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每次都能抓到盗贼。从此,百姓不用关门睡觉。
后来迁任洪州。正逢江西当年瘟疫流行,曾巩命令县镇全部储存药品以备需求,士兵百姓不能养活自己的,招来在官府里吃饭住宿,把吃的喝的穿的全部供应足,分别派医生诊治。
曾巩孝顺长辈,与朋友友爱,父亲已逝,侍奉继母更加周到,在家境衰败的时候,抚养四个弟弟和九个妹妹,做官上学,谈婚论嫁,全是曾巩出的力。他写文章,思维广阔,当时擅长写文章、作诗词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曾巩久负才名,长时间地在各地做官,当时官场上有很多后辈出人头地,世间都说他命运不济,但是曾巩把这件事看得淡泊。上至朝廷,宋神宗召见他,慰劳询问,十分宠信他,任命为中书舍人。
3. 文言文《曾巩传》翻译 【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
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
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把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
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
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
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
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
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
曾巩则 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
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 ,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 。
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曾巩介绍】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元丰五年(1082年),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
4. 宋史 曾巩传阅读答案 参考答案:
4、D(轻:以……为轻,轻视。) 5、C(①③是仁政带来的结果)
6、D(应是曾巩和王安石疏远。)
7、(1)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2)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能有超过他的。
附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5. 曾巩文言文全文翻译 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
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
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
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
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
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
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
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
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加直龙图阁、任福州知州。南剑州将乐地方的盗匪廖恩被赦免向官府投降,余下的部属溃散以后又纠合在一起,暗地里结成团伙,遍及各个州,一个尤其凶残暴虐的盗匪根本不听招降,当地百姓非常恐惧。
曾巩设计谋抓住了他,接着相继出来自首的有二百多人。福州佛寺很多,僧侣认为佛寺的富饶有利可图,争着想做寺院主持,行贿之事公然进行。
曾巩让僧徒们共同推选主持,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次序补缺。在官府公开张贴文告,拒绝私下赠谢,来杜绝身边人窃取贿赂的弊端。
福州没有职田,官府每年用卖园圃蔬菜来增加薪俸,太守自己收入常常三四十万。曾巩说:“太守与民争利,怎么可以?”就停止了这种做法,后来的官员也不再这样获取收入了。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任地方官,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
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后辈晚生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他经过京城,神宗召见他,犒劳慰问十分宠幸,于是留下他在三班院当判官。
他上疏议论经费问题,神宗说:“曾巩把节约资财作为理财的关键,世上谈论理财的,没有说到这点的。”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
几个月以后,因母丧离职。又过了几个月,曾巩也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
曾巩写文章,引古论今,纵横捭阖,而且越写越好。他的写作以“六经”为本,借鉴司马迁、韩愈,当时善于写文章的人,很少能超过他的。
原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
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
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
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
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欠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
6. 宋史 曾巩译文 《宋史曾巩传》 【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
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
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
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
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
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
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
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
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
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
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
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原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7. 曾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注释:(1)至:周到、周全;(2)一:全、都;(3)鲜:少;(4)之:代词,代指王安石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
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
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嘉祐的历史纪事
嘉祐二年——幽州地震。嘉祐二年——苏轼中进士。嘉祐四年——王安石写《上宗仁皇帝言事书》请求变法。嘉祐四年——蔡襄著《荔枝谱》,是中国第一部专门写荔枝的书。嘉祐四年——福建泉州洛阳桥建成,是今天中国现存最老的海港桥。 嘉祐元年春正月甲寅朔,御大庆殿受朝。是日,不豫。辛酉,辅臣祷祠于大庆殿,斋宿殿庑。近臣祷于寺观,及遣诸州长吏祷于岳渎诸祠。壬戌,御崇政殿。癸亥,赐在京诸军缗钱。甲子,赦天下,蠲被灾田租及倚阁税。戊辰,罢上元张灯。辛未,命辅臣祷天地、宗庙、社稷。是月,大雨雪,木冰。二月甲辰,帝疾愈,御延和殿。三月丁巳,诏礼部贡举。辛未,司天监言:自至和元年五月,客星晨出东方守天关,至是没。壬申,遣官谢天地、宗庙、社稷、寺观、诸祠。癸酉,契丹遣使来谢。闰月癸未朔,以王尧臣参知政事,程戡为枢密副使。诏前后殿间日视事。夏四月壬子朔,六塔河复决。丙辰,裁定补荫选举法。甲戌,录系囚。是月,大雨,水注安上门,门关折,坏官私庐舍数万区。诸路言江、河决溢,河北尤甚。六月辛亥朔,诏双日不御殿,伏终如旧。辛未,免畿内、京东西、河北被水民赋租。乙亥,雨坏太社、太稷坛。戊寅,遣使安抚河北。己卯,诏群臣实封言时政阙失。秋七月乙酉,命京东西、湖北监司分行水灾州军振饥蠲租。丙戌,赐河北流民米,压溺死者,赐其家钱有差。己丑,出内藏银绢三十万振贷河北。月入南斗。乙巳,贷被水灾民麦种。是月,彗出紫微垣,长丈余。环州小遇族叛,知州张揆破降之。八月庚戌朔,日有食之。癸亥,狄青罢,以韩琦为枢密使。是夕彗灭。甲子,出恭谢乐章,肄于太常。乙亥,朝谒景灵宫,减京城系囚徒罪一等,杖笞释之。戊寅,诏湖北招安彭仕羲。九月庚寅,命宰臣摄事于太庙。辛卯,恭谢天地于大庆殿,大赦,改元。丁酉,加恩百官。庚子,赐致仕卿、监以上及曾任近侍之臣粟帛酒馔。癸卯,举行御史迁次格。自京至泗州置汴河木岸。十一月辛巳,王德用罢,贾昌朝为枢密使。十二月壬子,刘沆罢,以曾公亮参知政事。甲子,白虹贯日。是岁,西蕃磨毡角、占城、大食国来贡。融、桂州蛮杨克端等内附。 二年春二月己酉,梓夔路三里村夷人寇淯井监。庚戌,录系囚,降罪一等,徒以下释之。遣使录三京、辅郡系囚。壬戌,杜衍薨。澧州罗城洞蛮内寇,发兵击走之。癸酉,王德用卒。是月,雄、霸州地震。三月戊寅,振河北被灾民。乙未,契丹使耶律防、陈觊来求御容。戊戌,淮水溢。遣张昪报使契丹。癸卯,狄青卒。是月,赐礼部奏名进士、诸科及第出身八百七十七人。亲试举人免黜落始此。夏四月丁未,以河北地数震,遣使安抚。丙寅,幽州地大震,坏城郭,覆压死者数万人。己巳,邕州火峒蛮侬宗旦入寇。癸酉,以彭仕羲未降,遣官安抚湖北。五月庚辰,管勾麟府军马公事郭恩为夏人所袭,殁于断道坞。己亥,诏举行磨勘法。六月戊午,夏国主谅祚遣人来谢使吊祭。戊辰,以淑妃苗氏为贤妃。秋七月辛巳,诏河北诸道总管分遣兵官教阅所部军。辛卯,命孙抃、张昪磨勘转运使及提点刑狱课绩。丁酉,诏陕西、河北诸路经略安抚举文武官材堪将领者各一人。八月己酉,诏:每岁赐诸道节镇、诸州钱有差。命长吏选官和药,以救民疾。壬子,命富弼等详定《编敕》。庚申,录系囚,降罪一等,徒以下释之。癸亥,策制举人。丁卯,置广惠仓。九月庚子,契丹再使萧扈、吴湛来求御容。冬十月乙巳,遣胡宿报使契丹。丙午,班《禄令》。十一月丙申,诏三司使体量判官才否以闻。十二月戊申,诏:“自今间岁贡举,天下进士、诸科解旧额之半,置明经科,罢说书举人。”辛亥,立内降关白二府法。是岁,西蕃瞎毡并诸族、西平州黔南道王石自品、西南蕃鹣州来贡。 三年春正月戊戌,凿永通河。二月癸卯,契丹使来告其祖母哀,辍视朝七日,遣使祭奠吊慰。癸丑,录系囚,降罪一等,徒以下释之。三月甲戌,诏礼部贡举。夏四月甲子,吴育卒。乙丑,罢睦亲宅祖宗神御殿。丙辰,诏:“守令或贪恣耄昏,以弛为宽,以苛为察,以增赋敛为劳,以出入刑罚为能,而部使者莫之举劾。自今其各思率职,毋挠权幸,毋纵有罪,以称朕意。”五月壬申,增国子监生员。甲午,契丹遣使致其祖母遗留物。六月丙午,文彦博、贾昌朝罢,以富弼为昭文馆大学士,韩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宋庠、田况为枢密使,张昪为枢密副使。甲寅,诏学士院编国朝制诰。丁卯,交?止贡异兽。秋七月丙子,诏广济河溢,原武县河决,遣官行视民田,振恤被水害者。癸巳,以夔州路旱,遣使安抚。八月己亥朔,日有食之。己未,王尧臣卒。庚申,彭仕羲率众降。九月癸酉,议罢榷茶法。己丑,契丹遣使来谢。冬十月癸亥,除河北坊郭客户乾食盐钱。十一月癸酉,议减冗费。己丑,置都水监,罢三司河渠司。十二月己巳,诏三司岁上天下税赋之数,三岁一会亏赢以闻。闰月丁卯朔,诏:“吏人及伎术官职,毋得任知州军、提点刑狱,自军班出至正任者,方得知边要州军。”丁丑,诏裁定制科及进士高第人恩数。庚辰,诏明年正旦日食,其自丁亥避正殿,减常膳。宴契丹使,毋作乐。壬午,录系囚,降三京囚罪一等,徒以下释之。是岁,安化上中下州、北遐镇蛮人来贡。 四年春正月丙申朔,日有食之。用牲于社。辛丑,御正殿,复常膳。以自冬雨雪不止,遣官分行京城,赐孤穷老疾钱,畿县委令佐为糜粥济饥。壬寅,赐在京诸军班缗钱。颁《嘉祐驿令》。二月己巳,罢榷茶。庚午,广南言交阯寇钦州。乙亥,以广惠仓隶司农寺。戊子,白虹贯日。三月戊戌,命近臣同三司减定民间科率。是月,赐进士、诸科及第出身三百三十九人。夏四月丁卯,诏孟冬大袷于太庙。癸酉,封柴氏后为崇义公,给田千顷,奉周室祀。丙子,复银台司封驳制。癸未,陈执中薨。辛卯,诏中外臣庶居室、器用、冠服、妾媵,有违常制,必罚毋贷。壬辰,录系囚,降罪一等,徒以下释之。大震电,雨雹。五月戊戌,诏:“两制臣僚旧制不许诣执政私第,所举荐不得用为御史,今除其法。”庚子,诏内臣员多,权罢进养子入内。壬子,遣官经界河北牧地,余募民种艺。六月己巳,群臣请加尊号曰“大仁至治”,表五上,不许。癸酉,诏诸路经略安抚、转运使、提点刑狱各举本部官有行实政事者三人,以备升擢。尝任两府者,许举内外官。丁丑,诏转运司,凡邻州饥而辄闭粜者,以违制论。辛卯,放宫女二百十四人。秋七月丁未,放宫女二百三十六人。八月乙亥,策制举人。冬十月壬申,朝飨景灵宫。癸酉,大袷于太庙,大赦。诏诸路监司察士有学行为乡里所推者,同长吏以闻。民父母年八十以上,复其一丁。复益州为成都府,并州为太原府。戊寅,加恩百官。十一月庚子,汝南郡王允让薨。十二月丁丑,白虹贯日。是岁,唃厮啰来贡。 五年春正月辛卯朔,白虹贯日,太白犯岁星。己亥,录刘继元后。二月壬戌,录系囚。三月壬辰,诏礼部贡举。癸巳,刘沆薨。乙未,岁星昼见。壬子,诏以蝗涝相仍,敕转运使、提点刑狱督州县振济,仍察不称职者。夏四月癸未,程戡罢,以孙抃为枢密副使。丙戌,命近臣同三司议均税。五月戊子朔,京师民疫,选医给药以疗之。己丑,京师地震。丁酉,诏三司置宽恤民力司。己酉,王安石召入为三司度支判官。丁巳,录系囚,降罪一等,徒以下释之。六月乙丑,诏戒上封告讦人罪或言赦前事,及言事官弹劾小过不关政体者。乙亥,遣官分行天下,访宽恤民力事。秋七月癸巳,邕州言交阯与甲峒蛮合兵寇边,都巡检宋士尧拒战,死之,诏发诸州兵讨捕。丙申,诏待制、台谏官、正刺史以上各举诸司使至三班使臣堪将领及行阵战斗者三人。戊戌,翰林学士欧阳修上新修《唐书》。庚戌,诏中书门下采端实之士明进诸朝,辨激巧伪者放黜之。八月壬申,诏求逸书。庚辰,置陕西估马司。乙酉,罢诸路同提点刑狱使臣。丙戌,置江、湖、闽、广、四川十一路转运判官。九月己丑,太白昼见。冬十月乙酉,深州言野蚕成茧,被于原野。十一月辛卯,罢内臣寄迁法。辛丑,宋庠罢。以曾公亮为枢密使,张昪、孙抃为参知政事,欧阳修、陈升之、赵概为枢密副使。十二月己卯,苏茂州蛮寇邕州。辛巳,补诸州父老百岁以上者十二人为州助教。是岁,大食国来贡。 六年春正月乙未,许两制与台谏相见。二月丁巳,诏宗室赐名授官者,须年及十五方许转官。乙丑,诏良民子弟或为人诱隶军籍,自今两月内,父母诉官者还之。丙寅,录系囚,降罪一等,徒以下释之。三月己亥,富弼以母丧去位。庚子,以富弼母丧,罢大宴。戊申,给西京周庙祭享器服。是月,赐进士、诸科及第同出身二百九十五人。夏四月辛酉,诏岭南官吏死于侬贼而其家流落未能自归者,所在给食,护送还乡。庚辰,陈升之罢,以包拯为枢密副使。出谏官唐介、赵抃、御史范师道、吕诲。五月丙戌,官诸路敦遣行义文学之士七人。庚戌,录系囚,降罪一等,徒以下释之。分命官录三京系囚。六月壬子朔,日有食之。乙丑,太白昼见。壬申,岁星昼见。丙子,以司马光知谏院,入对。戊寅,以王安石知制诰。秋七月乙酉,泗州淮水溢。丙戌,诏淮南、江、浙水灾,差官体量蠲税。戊子,录昭宪皇太后、孝明孝惠孝章淑德皇后家子孙,进秩授官者十有九人。癸巳,诏:“台谏为耳目之官,乃听险陂之人兴造飞语,中伤善良,非忠孝之行也。中书门下其申儆百工,务敦行实,循而弗改者绌之。”八月乙亥,策制举人。丁丑,诏:“诸路刺举之官,未有以考其贤否,比令有司详定厥制,其各务祗新书,以称朕意。仍令考校转运、提刑,课绩院以新定条目施行。”戊寅,诏州县长吏有清白不扰而实惠及民者,令本路监司保荐再任,政迹尤异,当加奖擢。闰月乙酉,复以成都府为剑南西川节度。庚子,以韩琦为昭文馆大学士,曾公亮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张昪为枢密使。辛丑,以胡宿为枢密副使。冬十月壬午,定内侍磨勘法。丙戌,诏京西、淮、浙、荆湖增置都同巡检。壬辰,起复皇侄、前右卫大将军、岳州团练使宗实为泰州防御使、知宗正寺。辞以丧,不拜。十一月己巳,许夏国用汉衣冠。癸酉,赐昭宪皇太后家信陵坊第。戊寅,许康州刺史李枢以己官封赠父母。十二月丙戌,复丰州。庚寅,命诸路总管集随军功过簿,以备迁补。是岁,冬无冰。占城国献驯象,安化州蛮来贡。 七年春正月辛未,复命皇侄宗实为泰州防御使、知宗正寺。乙亥,诏南郊以太祖配为定制。改温成皇后庙为祠殿。二月己卯朔,更江西盐法。诏开封府市地于四郊,给钱瘗民之不能葬者。癸未,录系囚,命官录被水诸州系囚。三月辛亥,诏礼部贡举。乙卯,孙抃罢,以赵概参知政事,吴奎为枢密副使。甲子,以旱,罢大宴。乙丑,祈雨于西太一宫。庚午,谢雨。壬申,徐州彭城、濠州钟离地生面十余顷,民皆取食。夏四月壬午,颁《嘉祐编敕》。己丑,夏国主谅祚进马,求赐书,诏赐《九经》,还其马。五月戊午,太白昼见。庚午,包拯卒。六月丙子朔,岁星昼见。秋七月戊申,太白经天。壬子,诏季秋有事于明堂。八月乙亥朔,出明堂乐章,肄于太常。己卯,诏以宗实为皇子。癸未,赐名曙。丁亥,奉安真宗御容于寿星观。庚子,以立皇子告天地宗庙诸陵。九月乙巳朔,以皇子为齐州防御使,进封钜鹿郡公。己酉,朝飨景灵宫。庚戌,飨太庙。辛亥,大飨明堂,奉真宗配,大赦。己未,加恩百官。冬十月乙亥,皇子表辞所除官,赐诏不允。丙戌,白虹贯日。乙未,太白昼见。丙申,诏内藏库、三司共出缗钱一百万,助籴天下常平仓。十二月甲午,德妃沈氏为贵妃,贤妃苗氏为德妃。丙申,幸龙图、天章阁,召群臣宗室观祖宗御书。又幸宝文阁,为飞白书,分赐从臣。作《观书诗》,命韩琦等属和,遂宴群玉殿。庚子,再召从臣于天章阁观瑞物,复宴群玉殿。是岁,冬无冰。占城来贡。 八年春正月辛亥,交阯贡驯象九。二月癸未,帝不豫。甲申,下德音:减天下囚罪一等,徒以下释之。丙戌,中书、枢密奏事于福宁殿之西阁。三月戊申,庞籍薨。癸亥,御内东门幄殿,优赐诸军缗钱。甲子,御延和殿,赐进士、诸科及第同出身三百四十一人。辛未,帝崩于福宁殿,遗制皇子即皇帝位,皇后为皇太后,丧服以日易月,山陵制度务从俭约。谥曰神文圣武明孝皇帝,庙号仁宗。十月甲午,葬永昭陵。赞曰:仁宗恭俭仁恕,出于天性,一遇水旱,或密祷禁庭,或跣立殿下。有司请以玉清旧地为御苑,帝曰:“吾奉先帝苑囿,犹以为广,何以是为?”燕私常服浣濯,帷帟衾裯,多用缯絁。宫中夜饥,思膳烧羊,戒勿宣索,恐膳夫自此戕贼物命,以备不时之须。大辟疑者,皆令上谳,岁常活千余。吏部选人,一坐失入死罪,皆终身不迁。每谕辅臣曰:“朕未尝詈人以死,况敢滥用辟乎!”至于夏人犯边,御之出境;契丹渝盟,增以岁币。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宋史 苏轼传全文翻译
到电驴下载<白话二十四史>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26089/
翻译:
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答应我这样做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
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士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
服母丧。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欧阳修因他才能识见都好,举荐他进秘阁。考试作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而已。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前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管理制诰之事。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
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英宗说:“姑且给他修注一职如何?”
韩琦说:“记注和知制诰地位相近,不可马上授予。不如在馆阁中较靠上的贴职授予他,而且请召来考试。”英宗说:“考试不知他能否胜任,像苏轼会有不能担任的吗?”韩琦还是不同意,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
苏轼听到了韩琦的话,说:“韩公可以说是用德行来爱护人的呀。”适逢苏洵去世,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要求赠父亲一个官职,于是赠光禄丞。
苏洵将死,因哥哥太白早死,子孙没有成人,妹妹嫁给杜氏,死了还未下葬,嘱咐苏轼。苏轼服丧期满后,就马上安葬了姑母。后来大官可以让子孙得荫,就推让给了苏太白的曾孙苏彭。
原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
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洵将终,以兄太白早亡,子孙未立,妹嫁杜氏,卒未葬,属轼。轼既除丧,即葬姑。后官可荫,推与太白曾孙彭。
此文出自元朝·脱脱《宋史》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宋史》的主要史料来源是宋代的国史、实录、日历等宋朝史官的原始记述,而这些史籍如今几乎全部佚失了,在其他书中虽然也有引用,但取舍、详略各不相同,加上在记载宋朝历史的各种文献中,只有《宋史》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状况,内容广泛而丰富,史料价值相当高。
史家普遍认为,《宋史》是保存宋朝官方史料和私人著述最系统全面的一部史书,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要想了解宋朝历史便不可能脱离《宋史》,后世众多的修订之作,虽然确实各有其长处,但却不能取而代之或者与之并行于世。
作者简介:
脱脱(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 脱脱幼养于伯颜家,从浦江吴直方学。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脱脱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
当时伯颜为中书右丞相,权倾朝野,向为元顺帝所忌,脱脱恐受其累,与顺帝密谋逼退伯颜。至正一年(1341年)脱脱为相,大改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至正三年(即1343年),脱脱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
至正四年(即1344年),脱脱因病辞职,到至正九年(即1349年)复出为相,发行新钞票“至正交钞”,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绩斐然卓著,赢得水患灾民的民心,上赐号答剌罕(意谓:自在),被赞誉为“贤相”。至正十二年(1352年)九月,脱脱亲率大军镇压镇压徐州芝麻李红巾军起义,执意屠城,军事成就卓著,功封太师。
上枢密韩太尉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宋代文学家苏辙于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写给太尉韩琦的一封信。上枢密韩太尉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我整理的上枢密韩太尉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上枢密韩太尉书文言文原文 上枢密韩太尉书
作者: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chèn)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xiàn)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yòu)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gǔ mò),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sōng)、华(huà)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yòu)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dàn)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shào)公,出则方叔、召(shào)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文言文注释 执事:侍从。
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文章是由气形成的 , 然而文章不能靠学来达到好 ,气质却可以靠加强修养得到它。
养:培养。
浩然之气:正大刚直的气质。
宽厚宏博:宽大厚重宏伟博大。
充:充满。
称:相称,符合。
周览:饱览。
豪俊交游:豪杰来往。
疏荡:洒脱而不拘束。
颇:很。
奇气:奇特的气概。
岂尝:难道,曾经。
气充乎其中:精神气质充满在他们的胸中。
而溢乎其貌:洋溢在他们的外表。
动乎其言:反映在他们的言辞里。
而见乎其文:表现在他们的文章中。
游:交往。
乡党:乡里。
自广:扩大自己的视野。
陈迹:陈旧的东西。
以:用来。
其:我。
治:研习。
遂汩没:因而埋没。
决然舍去:毅然离开。
求:探求。
奇闻壮观:奇异的事物和宏伟的景象。
广大:广阔。
恣观:尽情观赏。
高:高峻。
顾:看到。
奔流:奔腾流泻。
慨然想见:感慨的想到。
仰观:瞻仰。
壮:壮丽。
仓廪:粮仓。
苑囿:猎苑。
富:富丽。
大:广大。
巨丽 :极其美好。
宏辩:宏伟善辩。
秀伟:秀美魁梧。
聚:聚集。
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凭借才能谋略天下第一 全国人依靠他可以无忧无虑。
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四方夷人害怕你才不敢作乱。
而:可是。
焉:啊。
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没有立下大志,即使学得多又有什么用。
大:浩大。
深:深远。
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却还是因为没有见到太尉(感到遗憾)。
观:看到。
光耀:风采。
闻一言以自壮:听到你的一句话来激励自己。
尽:看尽。
大观:雄伟景象。
通习吏事:通晓官吏的事务。
向:先前。
斗升之禄:微薄的俸禄。
赐归待选:等待朝廷的选拔。
优游:从容闲暇。
益治:更加研究。
且学为政:并且学习治理政务。
苟:如果。
辱教之:屈尊教导我。
幸:幸运。
上枢密韩太尉书文言文翻译 太尉执事:苏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衬。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苏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但是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敌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
况且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苏辙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激发自己雄心壮志,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苏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创作背景 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苏洵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嘉祐二年,十九岁的苏辙与兄苏轼同中进士。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这是一篇干谒文,文章着重阐释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者气之所形”,同时表达了对韩琦的仰慕之情及拜见之意,但在表现仰慕韩琦时,苏辙行文中没有流露出攀高枝、求高 官的意思,只是将求见高人心切。盼望高人指点以达养气目的的内心表露出来了,文辞恳切,才华毕显。[3] [6]
上枢密韩太尉书作品鉴赏 内容赏析
全文欣赏
文章的第一段,大意是提出了“养气与作文”的关系这样一个观点,并且以孟子、司马迁作为内心修养和外在阅历的例证。第二段,大意是叙述自己通过周览和交游两条途径来养其气,可惜的是没有见到太尉。第三段的大意是从“志其大” 的假设,落实到求见太尉的宗旨。最后一段是求见太尉的结束语。
首先是称谓问题。为了表示尊重,不直呼对方,而称“太尉执事”。“执事”,左右的人。这是表示谦谨的说法。
第一段,先从作文当有养气之功谈起,明确提出:“以为文者,气之所形”,文章是“气”的表现。接着提出总领全文的“养气”说。在具体阐述“养气”说的时候,作者引古人事例作了说明。一是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作者认为,孟子的文章,内容宽厚宏博,并且充溢在天地之中,正是跟他的“气”的大小相称。这实际上强调的是内在修养问题。二是司马迁。作者认为司马迁遍游天下,知多见广,所以他的文章风格疏放潇洒,跌宕多姿,颇有奇气。这实际上是强调外在阅历问题。最后,作者总结道,孟子、司马迁二人的文章,都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因为“气”充满在他们心中。这段论述很周严。
第二段,就自身经历进一步对“养气”说展开论述。作者有前后不同的两种学习经历。第一种是交游不广、见闻不博,只学古人陈旧过时的东西。第二种是“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作者在谈到第二种学习经历时,列举了四个事实:一是经过秦汉故都,尽情观赏;二是眺望黄河,想像着古时的英雄人物;三是到了京城,饱览一切,知道了天地的广阔、美丽;四是谒见了欧阳公,知道天下的好文章都汇集在这里。归纳起来,实际上是游览天下名山大川 ,广交天下的文人学士。而这两样,实际上说的都是外在的阅历,可见,苏辙是更重视外在的阅历的。
写信的目的是想要求韩琦接见,文章至此,却还只字未提。
第三段,由上文欧阳公,自然引出韩琦。这一段主要是颂扬韩琦。表明欲见之意。“才略冠天下”,才能谋略位居天下第一。“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是说韩琦在内政方面有如周、召二公之贤,在领兵方面就像方叔、召虎那样能干。“这段最后“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明确求见之意。
第四段,再次自明志气,再次表明求见之意。“且学为政”,并且学习治理政事。这一段特别申明入京师“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可见其志向宏大。[1]
艺术欣赏
这是一封求见的书信,本义意在谒见。为何不迳直提出,却要从大谈“为文”的见解入手。
这叫“言此意彼”的手法。“养气”除读书外,当寻访“天下奇闻壮观”;而得见太尉“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这样求见韩太尉之意就自然地表露出来了。
这种信由于它的功利主义目的,往往会写的干瘪、空泛、甚至庸俗不堪。但韩琦不是一般的以权势自重的人、权贵显要。苏辙也并不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平庸之辈。在两个通达事理、识见高超人之间进行交流,实在容不得庸俗、阿谀奉承的,所以这封信要(一)达到求见太尉的目的;(二)表现出自己的不同流俗,从而引起韩琦的重视。但又不能写得非常狂傲,以免引起韩琦的反感。这样,这封信在立论、布局方面就需下一番功夫,苦心经营。作者找到了一个求见太尉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从写文章谈体会说起,从而涉及了作文与养气的关系,养气与阅历的关系,阅历与求见太尉的关系。这一层又一层的关系,就像抽丝剥茧,最终达到求见的目的。由于作者是从作文这一特殊角度来立论,来陈述自己的意见。因此这书信的意义,就远远超越了它本来求见的目的,而成为一篇很有价值的文学论文。
其一,是由虚而实,步步推进,层层深入。
《上枢密韩太尉书》的宗旨是求见太尉,《古文观止》的编者认为,作者是采取了“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写法。“注意”就是该文宗旨之所在,这文中所追求的实在目标,就是求见太尉。“立言”就是文章开始提出的养气、作文观点。这是一种“虚”的议论。这里存在着一实一虚的问题。文章不从实处落笔,不从求见太尉入手,而是从虚处发端,即文章第一段首先提出的养气观点,然后再从养气的两个途径:内心修养和外在阅历进行论证。关于内心修养,举了孟子的例子;关于外在阅历举了司马迁的例子。
第二段就着重从外在阅历方面来阐述自己的经历,如见终南、嵩、华等高山,见“大且深”之黄河,见议论宏辩、容貌秀伟的文坛宗师欧阳公,逼出来未见“才貌冠天下”的韩太尉之遗憾。这又使第一段的议论(虚)逐渐过渡到实——求见;由一般议论转到有所专指。作者从名山说到大川;又从大川说到京师;又从京师说到欧阳修。这样一一陪衬,层层深入铺垫,由物及人,最终到了第三段,文章之意真正落到了实处,提出求见太尉的具体要求。
纵观全文,作者从增广阅历,养气入手,叙述现状,表示愿望,提出要求。文章结构显然是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的。《古文观止》的编者说的好,“他讲意只是欲求见太尉,以尽天下之大理,以激发其志气,却从得见欧阳公引起求见太尉。以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引起得见欧阳公”。“以作文养气引起名山、大川,京华、人物”。是说他的宗旨只是为求见太尉,从而使天下之大观真正完备,从而激起自己宏大的志向。但他却写求见太尉之前,见到了欧阳修,从而引起求见太尉;而写求见欧阳修之前,又写他见到了名山、大川、京华、人物,从而再引起能见到欧阳公。写见到名山大川之前,又写作文养气,从而引起后面历见名山大川。这就是说前面一层的意思,都是为后面一层作铺垫;而后面一层意思,又是由前一层意思引发出来的。所以说该文在结构上是由虚而实,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的。
其二,顿挫迭宕,一波三折。
像苏辙自己所说:“子瞻之文奇,吾文但稳耳”。他拿自己的文章与哥哥苏轼相比,苏子瞻的文章奇特,而自己的文章不过平稳罢了。苏轼的散文以奇特著称,而苏辙的散文以稳健见长。“稳”,即冲和、淡泊。但平稳决不是平铺直叙。《上枢密韩太尉书》这篇文章就是在平稳中有波折,淡泊中见深邃。
先来看这篇文章在承接、转折的地方,以突接、暗接为多。课文第一段论说“养气”,第二段开头写“辙生十有九年矣。”离开了第一段的意思,宕开一笔,承接的非常突然。意思好像与上面无关,但读到后面,“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我们才明白,这部分是谈自己的阅历,与第一段说司马迁“周游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原来有着逻辑上的内在联系。再看第三段开头,“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好像又在另辟蹊径,重新开头,转而谈另一个问题。但当我们读下去,读到“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这句时,才知作者所说的“志其大”与第二段里的“以知天地之广大”是一脉相承的。到第四段说自己“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这也无非从反面表明“志其大”的一种胸襟、抱负而已。与“志其大”联系,还是一种暗转形式,作了暗转处理。所以我们在看这篇文章在承接和暗转的地方,往往是突进和暗转的关系。这样就使文章呈现出跌宕、挫折的风格。
其次还可看到行文往往多从正面来论述,用的是一种顺笔,但有时又从反面来反激一句,如第一段中,孟子、司马迁的例子,是在正面说明观点之后,写了一个反问句“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第三段也是从反面提出问题,“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且多而何为?”这样顺笔与逆笔相间、相济,就使行文有了起伏变化,也造成了文势的顿挫、跌宕。
再次在行文中还能看到有纵有收。“纵”,放开。如第二段写“奇闻壮观”“过秦汉之故都……而后之文章聚乎此也。”这段写的铺张、浩瀚,尽情挥洒,这是放开。而当收缩的时候,作者怎样写:如第三段中“辙之来,于山见……于人见欧阳公”三句,一起收卷,犹势如破竹。落到最后一句“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就像悬崖崩石,骤然发作,非常有力。因此刘西载在《艺概》里称苏辙文章“一波三折”,很有道理。[3]
名家评价
清代文人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意只是欲求见太尉,以尽天下之大观,以激发其志气,却以得见欧阳公,引起求见太尉。以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引起得见欧阳公。以作文养气,引起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绝妙奇文。[8-9]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沈惠乐:不像李白这样直白张扬了。他声东击西委婉曲折地向韩太尉求请,达到了目的。[10]
上枢密韩太尉书作者简介
你对北宋嘉佑二年进士榜的有趣历史,都了解多少?
趣说北宋嘉佑二年进士榜,这一年的进士榜可谓是群星闪耀,龙虎争斗,无论政治、经济、文学、经学都有独领风骚的人物出现。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趣说这个榜单!
嘉佑二年科举小档案
报考人数:四十万!
录取人数:进士388人,录取率:千分之一。
命题人:宋仁宗
科举考题:民监赋、弯刀诗、重异命论等,
主考官:欧阳修,副主考官:王珪、梅挚、韩绛等,这些大咖作为主考官,欧阳修、王珪当时是什么职位:翰林学士,正三品官员,
阅卷老师:梅尧臣、张子谅等。梅尧臣有没有人知道这位咖:人家可是宋诗的开山祖师呀;“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这种腔调的诗是人家写的,哈哈!
龙虎榜前五甲:状元:章衡,字子平。嘉祐二年进士第一名,授将作监丞、湖州通判。榜眼:窦卞,字彦法。嘉祐二年中进士第二名,初授大理评事、汝州通判。探花:罗恺,嘉祐二年中进士第三名,授大理评事、州通判。郑雍,官至尚书左丞。朱初平,《宋史》无传。哈哈好像前五名,一个都不认识,其实并不是他们不优秀,只是这一届优秀的人实在太多了,再加上他们流传下来的文章实在少之又少,所以大家不认识这些人实在是太正常了,谁让他们不会写点好文章或者有点其他的作为呢!
下面简要给大家趣说几位重要的大咖: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学历:进士,职位: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所获奖项:唐宋八大家,宋四家等,这个人实在是太厉害了,人尽皆知,我就不累述了!
苏辙:北宋著名文学家;学历:进士,职位:门下侍郎、尚书右丞;人家可是混到了宰相级别,比哥哥可是会当官啊,为啥人家这么能当官,人家的性格沉稳呀,而且还不太爱说话。所获奖项:唐宋八大家。
曾巩:北宋散文家、史学家;学历:进士,职位:知州、史官修撰等;曾巩的弟弟曾布可是官居宰相啊,又是一个没有弟弟能当官的哥哥,不过人家的文章写得可是比弟弟好太多。所获奖项:唐宋八大家。
曾布、吕惠卿、章惇:这哥仨为啥放在一起说,因为人家哥仨都先后官居宰相职位,为啥这三人能当上宰相,估计王安石最清楚,这哥仨都是坚定的支持新党的人物,这哥仨抱了王安石的大腿,看来想要升迁,跟对领导还是很重要的。但是这哥仨也不是什么好角色,干了不少坏事,王安石新法执行不下去,跟这哥仨也有一定的关系,各位可以自行补脑!特别是那位吕惠卿,这个哥们支持王安石变法后期可是让老王穿小鞋哦!
这里再插一句,这曾布的妻子魏夫人也是大有来头,人家写词可是一绝,下面为大家送上一首魏夫人写的词:“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斜阳起;隔岸两三家,玉墙红杏花。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菩萨蛮)朱熹说人家可比第一才女李清照,这个后世自有公论,咱就不多说了。
最后再为大家介绍几位重要的理学大咖:大思想家:张载、程颢、程颐 (程颢、程颐是兄弟俩,张载是他们表叔)。
张载:可以说是历史后期程朱理学最重要的开创者,我们只要记住最为有名的就是“横渠四句”是他说的就行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因讲学关中,其学派被称“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