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佑二年龙虎榜,在嘉佑二年的进士榜上,章衡是状元,苏轼是榜眼,那探花是谁?第四名是谁?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03 12:45:33 浏览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宋仁宗嘉_二年(1057)的科举考试,为何被称为“龙虎榜”?

因为在宋仁宗嘉二年的科举考试中出现了后来中国很有名的一些文人墨客。
因为当年出现了一文一武两个状元都特别优秀
因为那一年的能人都非常多,后期出来很多名人世家。
因为科考是选举才能的考试,有才能的人又被称龙虎
就是来比喻当时的考生能想龙虎一样,能取得好的成绩。
宋史列传第一百六中载:章衡,字子平,浦城人。嘉佑二年,进士第一。通判湖州,直集贤院,改盐铁判官……宋史列传第八十九中载:窦卞,字彦法,曹州冤句人,进士第二,通判汝州……
也就是嘉佑二年科考的第一名也就是状元是章衡,第二名是窦卞,第三名是罗恺。这三人虽历史上不甚著名,但科举时却也是技压群芳,要知道嘉佑二年考试是龙虎榜,
不但有苏家兄弟,还有曾巩、曾布兄弟,王安石变法中的二号人物吕惠卿,理学思想家程颢、张载、蒋之奇、朱光庭等。那么苏轼与老欧的那段轶闻出自何处呢,还是宋史中的记载:
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但是,
正如以上所说的是“嘉佑二年,试礼部”,即礼部主持的省试(注意,不是殿试,殿试主考是皇帝,不然何以称“天子门生”),也就是苏与欧之间那段事是在老欧主考礼部省试时发生的,
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写的太好了,老欧阅之后“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可惜的是,在礼部省试中文居第二的苏轼,
在殿试时居然落到了进士乙科,真不知道宋仁宗是如何分辨的。还是那句话,苏轼可堪三甲之才,惜无三甲之名,可惜可惜。不过我们著名的理学名师朱熹先生在后来的科举中也没进三甲,但没有几人知道与朱熹那年一起科考的状元榜眼是谁了,但朱熹却是名冠千秋。所以不是状元才是最优秀的,
那仅仅是排名而已。因此,苏轼已经够出名的了,不必杜撰他得过第二名来增加他的名气,鄙人看来,苏轼根本不需要那一点虚名。

清平乐,嘉佑二年科考为什么会被称千年“龙虎榜”?

因为这一年里张载、程颢、而二苏兄弟、三曾兄弟以及王安石改革的第一助手吕惠卿同时及第。开启宋代文化历史、思想生命的年青个体几乎被一网打尽。如果将朝代比喻为卡池,选拔出来的人才比为卡牌,那么嘉佑二年无疑是SSR最多的一年,宋仁宗也就是大家口中的“欧皇了”。
因为有很多历史名臣参与了这场科考,被选为人才,对后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苏轼,苏辙,曾巩。
因为在这次科考中,苏澈,苏轼,曾巩,曾布,吕惠卿,张惇,张载,王韶,程灏,程颐都榜上有名,他们是中国文学,哲学,军事政治领域的顶尖人物。
因为嘉佑二年那场科举真是人才济济,有许多名流千古的人物都参加了这次考试,这些人在一起竞技简直就是神仙打架。其他士子要是没有一点真水平,还真拿不到什么名次。宋仁宗真是上辈子拯救了世界,这才能在他的治下涌现了这么多人才。
首先看看这次科举都有哪些有名的人物考中了进士,苏轼、苏辙、王韶、曾巩、曾布、程颢,程颐、吕惠卿、章衡、章惇、张载。这些人可都是各个方面都非常厉害的人才,在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
苏轼牛不牛,但是却只拿到了这次考试的第三名,而状元这个名头却被他的好友章衡给拿下了。说起这个,还有一个小故事在其中,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巨匠欧阳修,他的弟子曾巩正好也参加了这次的科举,他看到了苏轼的卷子一下子就被它给惊艳了。但是凭感觉他却觉得这个笔风疑似自己爱徒曾巩的文章,于是为了避贤,就没有把这份卷子评为第一。
但是这并不代表着章衡的文章不行,要知道状元、榜眼、探花可都是天子门生,都是天子亲自挑选的,而宋仁宗在这次的“龙虎榜”中选中的状元就是章衡。苏轼对于这位被宋仁宗钦点的状元可是心服口服,亲口夸张“子平之才,百年无人望其项背”。苏轼任职杭州知州事,西湖非常破败,河水干涸长满杂草,于是四处询问解决办法,而这时好友章就建议他治理西湖,这才有了后来的“苏堤”。
程颢,程颐这两人是兄弟,都榜上有名,而这两人之后也成为理学宗师留下的思想也影响了我国上千年。而张载这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不知影响了后世多少人,这句话也成了如今不少小说主角装逼利器。

你对北宋嘉佑二年进士榜的有趣历史,都了解多少?

趣说北宋嘉佑二年进士榜,这一年的进士榜可谓是群星闪耀,龙虎争斗,无论政治、经济、文学、经学都有独领风骚的人物出现。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趣说这个榜单!
嘉佑二年科举小档案
报考人数:四十万!
录取人数:进士388人,录取率:千分之一。
命题人:宋仁宗
科举考题:民监赋、弯刀诗、重异命论等,
主考官:欧阳修,副主考官:王珪、梅挚、韩绛等,这些大咖作为主考官,欧阳修、王珪当时是什么职位:翰林学士,正三品官员,
阅卷老师:梅尧臣、张子谅等。梅尧臣有没有人知道这位咖:人家可是宋诗的开山祖师呀;“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这种腔调的诗是人家写的,哈哈!
龙虎榜前五甲:状元:章衡,字子平。嘉祐二年进士第一名,授将作监丞、湖州通判。榜眼:窦卞,字彦法。嘉祐二年中进士第二名,初授大理评事、汝州通判。探花:罗恺,嘉祐二年中进士第三名,授大理评事、州通判。郑雍,官至尚书左丞。朱初平,《宋史》无传。哈哈好像前五名,一个都不认识,其实并不是他们不优秀,只是这一届优秀的人实在太多了,再加上他们流传下来的文章实在少之又少,所以大家不认识这些人实在是太正常了,谁让他们不会写点好文章或者有点其他的作为呢!
下面简要给大家趣说几位重要的大咖: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学历:进士,职位: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所获奖项:唐宋八大家,宋四家等,这个人实在是太厉害了,人尽皆知,我就不累述了!
苏辙:北宋著名文学家;学历:进士,职位:门下侍郎、尚书右丞;人家可是混到了宰相级别,比哥哥可是会当官啊,为啥人家这么能当官,人家的性格沉稳呀,而且还不太爱说话。所获奖项:唐宋八大家。
曾巩:北宋散文家、史学家;学历:进士,职位:知州、史官修撰等;曾巩的弟弟曾布可是官居宰相啊,又是一个没有弟弟能当官的哥哥,不过人家的文章写得可是比弟弟好太多。所获奖项:唐宋八大家。
曾布、吕惠卿、章惇:这哥仨为啥放在一起说,因为人家哥仨都先后官居宰相职位,为啥这三人能当上宰相,估计王安石最清楚,这哥仨都是坚定的支持新党的人物,这哥仨抱了王安石的大腿,看来想要升迁,跟对领导还是很重要的。但是这哥仨也不是什么好角色,干了不少坏事,王安石新法执行不下去,跟这哥仨也有一定的关系,各位可以自行补脑!特别是那位吕惠卿,这个哥们支持王安石变法后期可是让老王穿小鞋哦!
这里再插一句,这曾布的妻子魏夫人也是大有来头,人家写词可是一绝,下面为大家送上一首魏夫人写的词:“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斜阳起;隔岸两三家,玉墙红杏花。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菩萨蛮)朱熹说人家可比第一才女李清照,这个后世自有公论,咱就不多说了。
最后再为大家介绍几位重要的理学大咖:大思想家:张载、程颢、程颐 (程颢、程颐是兄弟俩,张载是他们表叔)。
张载:可以说是历史后期程朱理学最重要的开创者,我们只要记住最为有名的就是“横渠四句”是他说的就行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因讲学关中,其学派被称“关学”。

千年龙虎榜,章衡为何能力压群雄成为状元?

千年龙虎榜中,章衡之所以能够力压群雄成为状元,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1. 才华横溢:章衡不仅是一位文人,还是一位能文能武、治国之才。他的试卷深受宋仁宗的喜爱,说明他在文学和治国方面都有出色的能力。
2. 不凡的气运:当时有一位耿直的学子林希,在试卷中直言皇帝过于信任太监,导致太监权力过大。这种言论自然让皇帝不喜。在林希的试卷下面,宋仁宗看到了章衡的试卷,其中展现出了与他不同的才华和智慧,于是章衡因此获得了状元的称号。
综上所述,章衡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年龙虎榜中的状元,是因为他在文学和治国方面具有出色的才华,同时也有着不凡的气运。
宋朝自恢复科举以来,文化到了鼎盛的时期。嘉佑二年的科考进士榜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科举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榜。那时进士的龙虎榜有苏轼、曾巩、程颢等等优秀的人才。后来被名不见经传的一位才子得了状元,他就是章衡。因为章衡的试卷很受宋仁宗的喜欢所以提点他这状元。但是章衡并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他能文能武,还可有着治国的本领。所以被大家称这“天下第一状元”。
一、群星璀璨的龙虎榜公元1057元,宋朝开始科考,当时的宋朝十分的繁荣,尤其是文化已经到达了鼎盛的时代。这一年科考的主考官是欧阳修等人。进入进士的榜单中有我们大家熟悉的苏轼、曾巩、程颢等众多才子。当中唐朝宋八大家就有三名在此次入榜。按理说状元应该是这里面的其中一位。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而是被一个毫无知名度的才子章衡所得。当时在殿试的环节当中,程颢所写的试卷句子虽然不高深,但是句句在夸赞当朝天子的清明。所以宋仁宗一高兴就让状元给了章衡程颢。所以如何说话,情商高不仅现代重要,在古代也同样重要。
二、文武双全的状元如果大家认为章衡只是一个会拍马屁的人,这可错了。他不仅有文采还会武功。当时章衡出使辽国的时候,在宴席上辽国人对宋朝一直不服,看到章衡以为是个文弱书生就想取笑他来灭灭宋朝的威风。于是就辽主决定让他与几个武官比试箭法。没有想到章衡连射数箭全中靶心。从此章衡大扬国威也受到了辽君的尊重;章衡的才华不仅如此,他还发觉许多学者不懂历史,于是凭一已之力编纂了《编年通载》为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还取消禁贩盐令让群众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同时还主持修筑了河堤,避免洪水的祸害。当年苏轼出任杭州知州时还请教过章衡的治水的办法,最后在章衡的帮助下修建了苏堤。
在宋朝能人辈出的时代要想出人头地真的十分困难,章衡的才气虽然不如苏轼、曾巩等人。但是他的文武双全、治国之道让他不愧成为“天下第一状元”的称号。一个人的成就不单单只是他有多少才华,而是将毕生所学的才能用于报效国家和人民,这才是真正的伟大。

为什么说宋朝嘉佑二年的这一届科举,是千年最牛?


1057年,是宋仁宗登上皇位的第35个年头,此时的宋朝,签订澶渊之盟,边境无战事,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正是发展壮大的时期,俗话说乱世出英雄,然而盛世同样出人杰,这一年举行了科举的大考。负责监考的主考官正是著名的大书法家欧阳修。
当年三月,全国各地的学子们,收拾行囊,满怀希望的进京赶考,等到初五,成绩公布于天下,各科录取899人,而进士录取最多,达到了388人。
其中状元章状元章衡,榜眼窦卞,探花罗恺。章衡先后出任过润州长史,通判湖州,直集贤院,盐铁判官官职,并且编著有《编年通载》,宋徽宗赵佶对他的评价是:“内德温纯,外容庄重,翰苑词宗,国家梁栋。”
不过无论章衡,还是窦卞、罗恺,进士榜前几名似乎让人感到陌生,然而到了后面才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角色。
古代的唐宋八大家当中,苏轼和苏澈兄弟以及曾巩竟然都是同年的考生,更让人感到啧啧称奇的是,这一年苏轼只有20岁、苏澈只有18岁,能够以这样一个年级考中进士是什么概念?不亚于如今14岁读哈佛的神童,那时候的进士,平均年纪可是在30到40岁的区间。
唐宋八大家是指的唐宋期间,散文颇有造诣的八位著名学者,其中苏轼和苏辙,加上主考官是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曾巩和王安石,则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这一门科举,竟然和八大家一半占据了关系,确实让人叹为观止。
而剩下的人当中,还有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大将:吕惠卿、曾布、章惇,作为宋朝乃至中国昔日以来最大的变法运动之一,对于后市起到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而吕惠卿、曾布等人,即便是在王安石失事以后,仍然不断的推动变法的实行。
程朱理学对于中国古代影响不可谓不深远,而“程”指的正是程颢,程颢的官职谈不上高,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等职务,但是在学术上颇有造诣,他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遗书》《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书》。
因此,这一届科举,才是名副其实的“龙虎榜”,让人感到遗憾的是,随着时间一点点地推进,等到了明清,皇权不断加强,而科举也开始拘泥于八股文的形式,可以说从科举出生的才子就更加稀少了,到了清朝年间,殿试交上去的,基本全都是歌颂天子的文章,而嘉佑二年的人才爆发,在宋朝之后的封建王朝里也消失不见了。
因为宋朝嘉佑二年,这一届的科举出了很多非常牛的人物。并且在这一届出来的牛人基本上都是流芳百世。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宋朝的嘉佑二年,这一年乃至后来的数年,都是宋朝重文轻武发展之年,所以这也为嘉佑二年的考生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会。但是当时在朝廷上的欧阳修看出了这一点所带来的弊端,他认为虽然重文轻武,但是在选拔人才上并不能马虎,要利用科举考试选出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人。所以在那一年它剔除了只会太学体的务虚的人,因为这种太学体它并不实用,因此这一届科举考试,挑选出来的人才,都是货真价实有真才实学的人,并且应用能力很强。
再来说一说那一届的科举考试。那一届的科举考试,说来也比较奇怪。榜眼,探花,状元三个人都不是特别的出名,成就也不大,反倒是在进士当中,出现了很多的牛人。比如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苏辙和曾巩。理学创始人张载,宋代理学的奠基者程颢,还有两位在王石变法中有着突出贡献的吕惠卿,张淳等等。都是嘉佑二年科举考试这年高中的进士。
就上面举例的这些人,在我们对历史的学习中,可以说是占据了很大的地位。尤其是唐宋八大家,不仅出现在历史当中,在文学当中也是经常会出现。而且很多都是我们学习中的必修科目。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且直到现在还被人们所推崇。
当然这也多亏了欧阳修的明智,看出了当时体制的弊端,用自己的方法才拯救了当时宋朝文学。据说欧阳修也因为,弃用没有实用主义的太学题,而遭到了很多落选人的不满,甚至因为这件事差点被打。
因为这一届的考生都非常的有名气,比如状元章衡,榜眼窦卞,探花罗恺。 就连古代的唐宋八大家当中,苏轼和苏澈兄弟以及曾巩竟然都是同年的考生,主考官是欧阳修,让人叹为观止。
宋朝嘉佑二年这一届科举的考生包含了众多的名人,其中监考的主考官是书法家欧阳修,考生有状元章衡、榜眼窦卞、探花罗凯、还有唐宋八大家的苏轼和苏澈、王安石变法中的吕惠卿、曾布、章惇等,因此这一届科举是千年最牛。
因为这一届科举的主考官就是欧阳修,而且这一届科举出了很多有名的人才,比如苏辙,苏洵这些鼎鼎有名的大才
宋仁宗赵祯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一共在位42年,先后用过九个年号。嘉佑是宋仁宗的年号之一,也是最后一个年号,这个年号一共用了八年时间。嘉佑二年是公元1057年,这一年宋仁宗赵祯已经在位35年了。这一年也是科举考试之年,而且嘉佑二年的这一届科举考试创造了辉煌的成绩,被誉为中国古代科举史上最牛的一届。
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用过的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在科举考试制度诞生之前,曾经存在过好几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从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到汉代的察举制,再到晋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这些选拔人才的方式虽然都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局限性也很大。科举制度是从隋朝时期开始的,此后历朝历代都沿用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一直到清朝末年,1905年时科举制度才被废除,算起来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一共存在了近1300年的时间。
科举制度比起古代其他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优越性比较明显。科举制度最大的优势在于公平和公正。以往世袭制,察举制或者九品中正制,都很难做到公平和公正,因为无论是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都是人为向朝廷举荐人才的。人为向朝廷举荐人才的方式主观性很强,而且很容易被人为掌控,结果一些社会底层的优秀人才往往都没机会得到举荐。相对来说科举制度就要公平,公正许多。首先,它是以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的,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人为操控。其次,科举考试是面向全社会的读书人,而不是面对社会上层人士。所以寒门子弟也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的。
科举制度自从隋朝诞生以后,就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历史上许多有重要影响的人物都是通过科举考试登上历史舞台的。在中国历史上也诞生过许多家喻户晓的科举盛事,但是如果要问中国古代哪一届科举考试最厉害,那么无疑是宋仁宗嘉佑二年的这一届被誉为“千年最牛”的科举考试。
嘉佑二年的这届科考为中国历史贡献了不少重要的人物。唐宋八大家里面有四位都与这一届科举考试有关。其中,大文学家欧阳修是这一届科举考试的主考官。而苏轼,苏辙兄弟正是在这一届科考考中进士的。此外,欧阳修的得意门生曾巩以及他的弟弟曾布也是在这一届科考考中进士的。苏轼,苏辙兄弟以及曾巩三人都是唐宋八大家里面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而曾巩的弟弟曾布是王安石变法时期的得力干将。
除了以上几位杰出的人才,这一届科举考试还选拔到了程颢、张载、吕惠卿、章惇等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人物。因此,宋仁宗嘉佑二年的这一届科举考试被誉为科举史上最牛逼的一届。

中国历史上最牛最强的一次科举:宋代嘉佑二年进士榜

我国历史上最牛最强的一次科举是在公元1057年,即宋仁宗嘉佑二年这一届,当时科举的前三名默默无闻,前三之后能人辈出。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谁吧!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方式,由于采取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次进士考试终止,历经了一千三百年。每届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极少,隋唐史录取进士每次不超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宋代的时候就多了,每次可以录取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但是这个录取的比例也是非常低的,所以说能上金榜的人都是人中龙凤。
在宋朝有一届科举是群英荟萃,其中唐宋八大家之中的五位,更是因为这次科举考试而齐聚京城,苏轼等众多少年学霸金榜题名,堪称是空前绝后。
我们先来说这一届的考官,那一届的主考官是著名的宋朝政治大家、文学大家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也是其中成就最为突出的一位。宋朝时期最著名的诗文革新运动就是由他发起的,而且副考官是梅尧臣,他也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文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再来说考生,首先当年的前三名其实很尴尬,这三个人在历史上基本没有建树,文学界也没有他们的身影,但是后面的进士们,却有好几位成长成为了宋朝各界举足轻重的大咖级别人物,甚至对后世影响极大。
这其中有苏轼、苏辙、章惇、曾布、吕惠卿和曾巩,苏轼在后来成为了北宋中期的文学领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成就。他也没有辜负老师欧阳修的期望,极大地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他十分重视培养和发现文学人才,后来的黄庭坚、秦观等人都是出自他的门下,而且苏轼的文章也是流传千古。
他的弟弟苏辙虽然没有苏轼有名,但是也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官至丞相,他的学问受到了哥哥还有父亲的影响颇多。唐宋八大家的另一位苏洵就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三人并称三苏。
再来说曾巩,同样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父亲跟祖父都是北宋的名臣,不过曾巩并不靠父亲和爷爷,从小他就十分聪慧,记忆力更是了得。
除了上面这几位大文学家,这一届还出了两位名气不在他们之下的大思想家,一个叫程浩,另一个叫张载,程浩和他的弟弟程颐就是著名的二程,他们同是朱熹的学生和朱熹并称程朱理学,直接影响了之后近千年的中国人的思想。而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也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说出了儒家学说的真谛。
另外这些科考在政坛上也是人才济济,共有九人官至丞相。比如大名鼎鼎的吕慧晶、张敦、苏辙、曾布,其中张敦是本科状元张衡的叔叔,曾布是曾巩的弟弟,也在这些考试当中,后来官至宰相。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名传千古的大牛人,在这一科考试的名次都不是很高。比如苏轼,史书上没说是第几名,只说拿了个二等,至少跟前三名没有关系。大文学家、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全都汇集到了这一届的科举考试当中,而且全都是顶尖级的,所以此次科举考试成为史上第一榜,一点儿都不为过。

在嘉佑二年的进士榜上,章衡是状元,苏轼是榜眼,那探花是谁?第四名是谁?

嘉祐二年丁酉(1057年)科 登进士第388人:
  【状元】:章衡,字子平。建州浦城县人。嘉祐二年进士第一人,授将作监丞、湖州通判。仕至宝文阁待制、集贤院学士、知郑州。
  
  【榜眼】:窦卞,字彦法。曹州冤句县人。纲子。嘉祐二年中进士第二名,初授大理评事、汝州通判。仕至天章阁待制、判昭文馆、将作监。
  
  【探花】:罗恺,嘉祐二年中进士第三名,授大理评事、州通判。历官屯田员外郎。
  
  注:苏轼、苏辙兄弟本年进士,传苏轼为第二名,误。苏轼实为进士乙科(第二等)。
苏轼是宋仁宗嘉佑二年,即公元1057年高中的进士第二名及第,同榜的第一名状元是建安的章衡,眉山苏轼为榜眼,同榜的进士有名的还有曾巩、章敦、苏辙、张璪、张师道、邓文约等
探花:王衢
【状元】:章衡,字子平。建州浦城县人。嘉佑二年进士第一人,授将作监丞、湖州通判。仕至宝文阁待制、集贤院学士、知郑州。
  
  【榜眼】:窦卞,字彦法。曹州冤句县人。纲子。嘉佑二年中进士第二名,初授大理评事、汝州通判。仕至天章阁待制、判昭文馆、将作监。
  
  【探花】:罗恺,嘉佑二年中进士第三名,授大理评事、州通判。历官屯田员外郎。
 注:苏轼、苏辙兄弟本年进士,传苏轼为第二名,误。苏轼实为进士乙科(第二等)。 答案补充 嘉佑二年(1057年)春,仁宋皇帝亲临考场,罗恺考取了第三名(该科进士共388人)。

曾巩:普通人也能名垂青史

? ? ? ? ? ? ? ? ?

? ? 在唐宋八大家中,若论资质最平庸、性格最踏实、学习最刻苦的人,那一定是曾巩。曾巩的名气远不如其他几位大家,但这才是一个普通人原本的模样。

? ? 后世给他了一个评价,叫:天下第一迂阔之人。“迂”是指迂腐,其实凡是那些坚守正统法则的人,大多被视为迂腐。但这并不代表他们都是错的。而“阔”既指胸怀,也包含品行和学识。就拿读书来说吧,曾巩涉猎广泛,农林牧副渔什么都看。就是不读佛教和道教的书。他对这些很排斥。可以这么说——他是自韩愈之后又一位坚定捍卫儒学的继承人;一代文章大家;一个清贫而刻苦的穷书生!

? ? ? ? ? ? ? ? ? ? ? ? ? 将落第视为常态

? ? 和韩愈比起来,两人的家境差不多。曾巩的老父亲三十六岁中进士,之后一直在地方做官,最大也不过是知县。后来被弹劾罢免,家里那点微薄的经济来源也便断了。而曾巩一考多年考不中进士,于是也就有了后来在农村种田十年的传奇经历。

? ? 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十八岁的曾巩和大哥曾晔一起,从老家南丰县出发,进京参加考试。结果成绩公布后,两人一同落榜,成了一对难兄难弟。本来心情十分差,但曾巩这时结识了一个人。这个人说是结识,不如说是相见,因为他和曾巩有着亲戚关系。此人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改革家——王安石。

? ? 据史料记载,曾巩的表姐嫁给了王安石的老爹王益。这样算来,王安石应该把曾巩称表叔。而此时的王安石不过十六岁的青年,比曾巩小两岁。所以两人虽有叔侄之名,实为兄弟情谊。

? ? 王安石说:“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考试落榜没关系,回去好好复习吧。过两年再来。”曾巩第一次失败,所以也没当一回事,很快就收拾东西回家了。不久还给王安石写了首长诗,抒发自己的志向以及对他的推崇。那时两人初识,岁月一切静好。

? ? 等到庆历元年,二十三岁的曾巩再次来到京城参加科考,陪同他的是弟弟曾牟,大哥已经放弃考试了。兄弟俩在太学读了一段时间,一同参加了考试,结果又是双双落榜。这时有人写了一首诗:

? ? 三年一度举场开,落煞曾家两秀才。

? ? 有似帘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 ? 说句实在话,这诗写得很让人气愤。上次和大哥两个人来落榜,这次换了弟弟后又是落榜。好像曾家的子弟都是草包,来一对折一对。而说出这话的十有八九就是他那些乡亲们。曾巩和弟弟参加落榜后心情难受不说,还要遭受乡亲们的讽刺和嘲笑。这种“风俗”,古往今来一直如此。

? ? 欧阳修曾经写了一段话说: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 ? 宝宝心里苦。但是没办法,生活还得继续。而他那个同样备受亲戚嘲讽的外甥王安石,这次却中了进士,而且差点名列状元。他给表叔寄来一首宽慰的诗: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挟才乘气不媚柔,群儿谤伤均一口。吾语群儿勿谤伤,岂有曾子终皇皇。借令不幸贱且死,后日犹为班与扬。

? ? 不得不怨一句:王安石是真不会说话。好歹是你表叔,动不动就提“死”字。虽然是夸赞不错,但是这代价也太大了。而且这时曾巩的文章还没有到达那种句如金玉的地步。就这样,他回到了老家讨生活。

? ? ? ? ? ? ? ? ? ? ? ? ? 欧阳公的首席弟子

? ? 曾巩比欧阳修小十二岁,第一次读到他的文章是《贾谊不至公卿论》。这篇文章刚正秉直,大义凛然,将贾谊的不幸与国家的不幸批露得一览无余。令读者义愤填膺,惋惜钦佩。这正是曾巩所喜爱的类型。

? ? 而欧阳修素来不顾俗流,以改革文坛风气为己任,更加令曾巩叹服。两人又同是江西老乡,于是拜他为师,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 ? 曾巩向欧阳修诉说自己家境贫寒,只能读书写字,希望于圣人之道上有所启发。而能入您的门下,向您学习,其实就是在向圣人学习。曾巩说出这番话后,欧阳永叔感慨万千,当下送了他很多学习用品。曾巩又献上自己的几篇文章,欧阳修每天坐在书房里,一边喝茶一边品读着。时常对身边的人说:“我门下的弟子成百上千,能得到曾巩这个学生是最让我高兴的。”

? ? 曾巩得教于欧阳修,水平遽升,名气也越来越大。如今他回归乡野,一边读书,还一边还向老师推荐王安石。等到庆历七年,曾巩的父亲收到了朝廷的诏令,进京等待重新调配。这时家里已经穷得叮当响了。父子俩收拾行装,出发前往汴京。

? ?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次入京不仅没讨到什么好处,曾巩的老爹还病死在了南京客舍。临死之际只有一张破旧的凉席裹身。除了身无分文,还欠着许多医药费和住宿费。曾巩心灰意冷,更兼一筹莫展,不知如何将老爹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这时,前任宰相杜衍向他伸了一把手。

? ? 杜衍不仅替他还了欠债,还为曾父置办棺椁,给了曾巩一笔钱让他扶柩还乡。如此情义,自觉无以回报,曾巩一连写了几篇文章来感恩戴德,立誓要向先生一样行公义之举。

? ? ? ? ? ? ? ? ? ? ? ? 把种田当成一件乐事

? ? 读书人在乡下种田。我的第一印象是陶渊明,其次是孟浩然,然后才是曾巩。陶渊明自不待言,孟浩然和曾巩都有点被迫的成分。曾巩喜不喜欢种田呢?老实说一开始并不太喜欢。但他又不得不去做。

? ? 和其他体验田园之美、品茶饮酒、弹琴作画的隐士不同。他们是功成名就后的享受,或者说是待价沽名。曾巩呢?他不种地就只能饿死了。自曾巩的老爹病逝后,家里好不容易还完了贷款,已经一贫如洗。这时曾巩上有年纪四十、身体虚弱、没有什么劳动力的长兄需要照顾。下有又四个弟弟,九个妹妹,最小的只有五岁。虽然老爹已经西去了。但身为家中的二子,这些你能不管吗?于是曾巩成了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他在诗中诉说道:“荏苒岁坐暮,家诗已独当。经营食众口,四方走惶惶。一身如飞云,遇风任飘扬。”

? ? 记得大学刚毕业那一年,父亲突然心肌梗塞。数月之内两度送去医院抢救,家中那点微薄的积蓄瞬间被一扫而空。而我自己没有考上特岗教师,不能给家庭的困境带来一点儿好转。我没有工作,没有女朋友,没有出路,不知道希望在哪儿。常常一个人蹲坐在马路边迷茫。一蹲就是半晌。后来实在找不到出路,干脆回家放羊。在田里的那段时间,我一直想起曾巩,想起那个因为没有出路和我一样回乡种田的人。我也做好了和他一样三十多岁再结婚的准备。也许还不止。

? ? 所以,曾巩这十年,是一个二十多岁没有背景的农村贫困青年最直观的体现了。而他也真的只是一个普通人,不是那些一开始就贴上“大师”标签的高高在上者。我喜欢曾巩,即缘于此。

? ? ? ? ? ? ? ? ? ? ? 在山野里卧薪尝胆

? ? 皇佑二年(1050年),曾巩终于娶了媳妇。女方是光禄少卿晁宗恪的长女晁德仪。曾巩寒门农家,拿不出巨额彩礼。人家能把女儿嫁给他这个大龄青年,无非是因为一件事——文名于世。曾巩当时文章的名气很大,已经超过了王安石。而苏轼等人还没有成名。他有一篇著名的《墨池记》,无论是我还是后世一些天分平庸却酷爱书卷之人,相信读了之后都会喜欢。

? ? 这篇文章中的墨池就是相传王羲之当年练笔的地方。因为经常在这儿洗笔,池子里本是烹茶的甘泉,结果就变成了墨汁。王羲之索性就蘸着水写。这个故事在曾巩笔下得出的结论是: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 ? 曾巩将王羲之书法成就的重点落在了两个字:勤奋。勤能补拙,滴水穿石。无论是天资平庸的,还是天分高明的,都应该坚持这个道理。然而还是有人不信,于是王安石写出了《伤仲永》。

? ? 曾巩深明此理,所以即便身处乡野,仍未放下读书。他给自己搭建了一个书斋,命名为“南轩”。周围种了几竿绿竹,几团蔬菜,夫妻俩过得恬静而自在。遂写诗道:

? ?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 ?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 ?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 ?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

? ? 同时代的人多说曾巩写诗不行。从这些日常的记事来看,确是有待提高。不过对一位彼时还身处乡野的农夫来说,用一流诗人的标准来要求未免太无理了。真正让他名成大家的,是此后二十多年的成就。

? ? ? ? ? ? ? ? ? ? ? ? 天下第一迂阔之人

? ? 嘉佑二年(1057年),曾巩第三次参加科举,终于名登进士榜。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如果到了一定年纪,即使实现梦想,也没了当初的那份欢喜。因为你所有的期待已经磨灭在了这条漫漫长路上。对于生活在当下的每一个人,包括我在内,都被这句话给定义了。可是曾巩不同,曾巩是一个有着圣人情怀、广其学而守其志的人。他的志向除了立德、立言,剩下的就是立功了。

? ? 而这次考试,由曾巩牵头,弟弟、堂弟、妹夫一共六人全部高中,一洗原来那“一双飞去一双来”的嘲讽,改为人人瞻仰嗟望了。而这次的同年中,还有二苏、程灏、张载,堪称宋代的“龙虎榜”。

? ? 因为苏轼的文章笔力不凡,和这位大哥哥曾巩之间还闹了笑话。欧阳修身为主考官,在看到全场最精彩的文章后,立刻想圈为第一。但转念一想:这样的文章除了自己的弟子曾巩,还有谁能写得出来?于是为了避嫌,将其屈居第二。这个事件除了告诉我们苏轼的文章水平不输曾巩外,还透露出一个信息,那就是欧阳修对曾巩的文章特别看好。然而无论是苏轼还是曾巩,他们终究赶上了——赶上了文坛盟主的改革。

? ? 嘉佑二年(1057年),曾巩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从此踏上公务员之路。相比之下,弟弟们的仕途则更为顺畅。等到熙宁二年,王安石开始“搞事情”,曾巩已经开始了长达十二年的外任生涯。每当王安石要求青苗、免役、均输、市易、方田均税法,他必定一一针砭后落实。这与他们多年的兄弟之情无关。只要是有利于民的政策,他都积极履行。

? ? 青苗法实行中。贫困户虽然贷到了种子,秋天收获后除去赋税和贷款,生计又成了问题,无法过冬。曾巩二话不说,直接以赈灾的方式给其粮食。这样既收了富户的利息,又救助了即将饿死的人。接着便是推行“义田制”,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而关于保甲法,别人推行起来差点引发起义。曾巩却在毫州给皇帝上书时说:“臣昨守毫州,毫为多盗重法之地,臣推行保甲之法,以禁盗贼,幸不至谬戾。”就这样,他真正实现了王安石心中的构想,领会了改革的精髓。

? ? 元丰三年,神宗任命曾巩勾当三班院,对他说:“以你的才能,无怪乎他们要诬陷你。今后你就留在这儿做自己喜欢的事吧。”次年,曾巩开始修《五朝国史》。

? ? 任何本朝国史都不好修。“避讳”二字从古至今已经深入骨髓,那些自称讲真话的往往成为了谣言编造者。曾巩刚开始修,就遭到了皇帝的斥责。曾巩写了一篇《进太祖皇帝总序并状》开卷,谈了一下“烛影斧声”的故事。这是天下人讳而不提的,曾巩不仅提了,还说这是师法尧舜禅让的明政之理。接着就有人站出来诋毁曾巩。所幸神宗是一个英明的君主。越是有人出来极尽诋毁之能事,神宗越觉得这事另有隐情。他把曾巩叫来大骂了一顿,让其继续编写。后来因为一手资料不全,曾巩放弃了这项大业,被调任中书舍人。算是升官。

? ? ? ? ? ? ? ? ? ?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 ? 元丰五年,曾巩继母病逝。次年,兄弟几人送母亲的灵柩归乡。路过江宁之时,曾巩突然病倒。于是便住在了王安石家里。那时王安石已经隐退,看见邸报上说:皇帝召蔡京试为中书舍人。不觉感慨道:“除修注诰词这是子固的行当,别人怎么能做得了?”既是为表叔抱不平,也在诉说着自己晚年对官场的失望。

? ? 这天,王安石推着曾巩在院子里看梨花飞舞、柳絮初生。曾巩因为病情加重,无法言语。安石道:“还记得那年柳絮飞舞的时节,我们在京城相遇。如今,已经过去快五十年了。五十年,弹指一挥间啊!”曾巩点点头,两行混浊的泪水从眼角溢下。四月十一日,他终于与这位最好的兄弟告别,享年六十有五。三年后,王安石逝世。

? ? 回看曾巩的一生,可以堪称一代醇儒。他既是纯粹的学者、文章大家,也是一位品德深厚、不入俗流的翩翩君子。有人笑他迂腐,不懂得变通,转战七州,无大作为;种田十年,无异于蹉跎岁月。但其实从一开始,他就只想着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无论是写文字还是种地;无论是为了生活还是追求理想;无论是任人嘲讽还是瞻仰嗟望。他一直是平静的,一直是十年如一日的。

? ? 路遥说:“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只有永不停歇地坚持,持续不断地奉献,才是有意义地活着。而能够做到这样的人,即便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也能在历史的河道中留下自己的脚印。





























? ?

北宋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科举考试,殿试取得的等级是什么?同年取得状元的是谁?

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科举考试,殿试取得的等级是乙等。同年取得状元的是章衡(1027-1098年),他字子平,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
北宋嘉佑二年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是欧阳修,小试官是梅尧臣,这场考试被后世誉为“千年科举第一榜”,苏轼取得的等级是二等,状元是章衡,榜眼窦卞,探花罗凯。同时参加考试的还有:苏洵、苏轼、苏辙、曾巩、曾布、程颢、张载、吕惠卿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人物,据说是欧阳修以为苏轼的试卷是自己的弟子曾巩的,为了避嫌所以列为了二等。

王安石的猪队友

吕惠卿以斗筲之才,穿窬之智,谄事宰辅,同升庙堂,乐祸贪功,好兵喜杀,以聚敛为仁义......手实之祸,下及鸡豚,苟可蠹国害民......

苏东坡在此将吕某人给骂了个狗血喷头。骂其才华只有饭碗里装的那么一丁点,骂其智慧只能用来钻墙洞,还陷害宰辅老王,乐祸贪功,好兵喜杀,蠹国害民,如此文笔,笔笔如刀,刀刀割肉。

苏轼的风流文采天下人为之倾倒,出自苏轼之手的文章会以极快的速度一传十,十传百,瞬间传遍全国,还能传出疆域,能传到西夏,大辽,大理,高丽,甚至是荒蛮之地吐蕃,东坡一出手必能引发整个东亚文明圈的沸腾。

如此贬文,真乃千古奇文。一流传,天下轰动!吕惠卿仰天长叹“完了完了,万世不得翻身了”。

可以理解当时吕先生的郁闷心情,但是我想安慰一下,在后世您老还不曾像秦桧那样跪在坟头前,被千万人唾弃,在您的家乡福建南安的一处隐蔽村庄里,还有一座祠堂里面供奉着您的塑像,这处方寸之地是全中国唯一一个纪念您的地方,您的子孙也够争气的,出了一个叫吕大奎的民族英雄。宋史里,您的名字只是被挂在奸臣传里而已,未曾遭到华夏子孙咬牙切齿的痛恨。

说了那么多,可能有人要问吕惠卿是何许人也?

让王安石来回答吧,王安石说:福建子是我的猪队友!

嘉佑二年的那张科举龙虎榜上,吕惠卿的名字也赫然在目,他是那批黄金一代文士里的佼佼者之一,后来经欧阳修介绍,吕惠卿认识了王安石,两人一见如故,交谈甚是投机,尤其对王安石超越时代的思想和超越现实的理想,吕惠卿崇拜的不得了,对荆公的改革抱负,他更是鼎力支持,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一来二去,打的火热。

当王安石当上宰相开始进行变法,吕惠卿自然成了他的幕僚,逐渐进入变法派的核心圈,最后成了王安石最倚重的助手和最亲密的战友,可以说他是变法派的二号人物。此人也确实有才,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陆续推行,具体内容的讨论和制定,吕惠卿全程参与。事无大小,王安石都会和他商量。其曾主管司农寺,是农业上的专家,变法中涉及的农业问题都由他打理。而且嘴皮子又厉害,新旧两党每次打口水仗,新党里都是他冲在最前面,其三寸不烂之舌,左右开弓,对保守派杀伤力不少。

能干是能干,可是私德存在不少问题。老同志司马光就给王安石写过信告诫要防着点吕惠卿:他是谄谀之士,今日你大权在握,他才顺着你,他日你一旦失势,他必将出卖你。熟读历史的司马光眼光真是老辣,什么都瞒不过他的这双火眼金睛,王安石只看到吕惠卿对自己的配合支持,而司马光看到了他阴险狡诈的一面,司马光看出他一直在利用王安石,谄谀之士,总有一天卖主求荣,苏辙也看出了吕惠卿不对劲,并说:吕惠卿有张汤的辨诈,有卢杞的奸邪,真是诡变多端。一个人集辨诈,奸邪,诡变于一身,那将是个天大的祸害。

可是,这个小跟班让王安石很舒服,王安石说什么,吕惠卿就去办什么,很能揣测人心,并且干的热火朝天,卓有成效,王安石彻底昏头了,以为司马光,苏辙等人是在挑拨离间,并放出狠话,谁和吕惠卿过不去就和我王安石过不去。吕惠卿奉承拍马到:我吕惠卿读儒书,只知道尊仲尼。读佛经,只知道尊佛祖。现在,只知到尊介甫。介甫就是王安石的字。

吕惠卿对变法产生的诸多弊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青苗法原是一项惠民措施,就在于防患不够及时,演变成了害民之法。此法内容是青黄不接之时,官府向农民放贷,收成之后农民再还本金及少数利息。当农民去申请贷款时,由于不识字,往往要花钱请人写申请书,来到官府后还要层层打点,贪官污吏还会随意调高利息,尽入私囊,甚至强行贷款,这些问题被苏辙看到了,苏辙说:底层官吏狼狈为奸,官官相护,有法律也禁止不了这些行为。前宰相韩琦也说了:官吏自行放款自行取息,和本意相违了。此时的王安石早已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也没工夫去倾听。而负责实际工作的吕惠卿却完全闭上两只眼睛不闻不问,他只要做出更好的业绩让老板满意,自己才有进一步升迁的可能性。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里?和自己一点关系都没。王安石越发厚爱这个门生了,并说:惠卿有大才,前世的大儒生也和他没法比,我身边能担当大任的人只有他一个。

熙宁六年,一个叫做郑侠的城门小官每天面对进进出出的难民,生恻隐之心,他们为何成了难民,是为新法所苦,新法本意是好,实行出错,造成百姓苦不堪言,后世有观点说王安石变法主要是损害了地主官僚集团的利益,太过偏面,新法对上层有冲击,对下层的冲击更加大。王安石超前的执政理念根本没有配套的制度护驾护航。城门小官把见到的难民形象一个个绘制下来,完成了一幅《流民图》,画里难民携儿牵女,衣衫褴褛,形销骨立,哀嚎哭泣。这一年,郑侠冒着死罪,将此图秘密送进皇宫。支持变法的宋神宗,看到此图后,面色凝重,终于动摇了。接着,新法逐渐停止实行。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王安石第一次罢相。

宋神宗还是信任新法的,毕竟是开源,效果有目共睹。撤掉王安石只是权宜之计,总会有一天再启用他。新旧两党都能接受的韩绛接替了王安石的位置,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稳重的韩绛只是个摆设,王安石推荐吕惠卿担任参知政事,就是副宰相,希望自己最信任的信徒接过变法大旗,继续实践自己的理念。吕惠卿终于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职位。

他知道,王安石总有一天会复出,只要王安石活着,宋神宗活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职永远属于王安石。自己好不容易走到了副相的位置,何不继续往上再走一步。不可能让皇帝死去,只能让王安石万劫不复才行。于是乎,王安石一隐退,吕惠卿立刻对王安石采用各种手段进行打击,目的是彻底打垮王安石,让其回不了朝,所有的权力自己就能掌控了,这是老二要当老大,于是乎他向皇帝上书弹劾王安石,公布自己和王安石的私人信件曝光王安石,老王被黑的死去活来,这种行为就是在别人的伤口上撒盐啊。这下不仅变法派看傻眼了,连保守派都看得目瞪口呆。吕惠卿这小子是在玩哪出?难不成在玩无间道?

退居金陵的王安石大怒,常常坐在书房里手书仨字“福建子”,因为吕惠卿来自福建南安。他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悲愤和失望。总算明白,吕某人以前对自己的忠诚,是因为背叛的代价不够。

吕惠卿上蹿下跳不停折腾,最后谁都烦了,他成了北宋政坛上的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多行不义必自毙,最终被贬,从二品官参知政事一职一路贬到八品官建宁军节度副使。

插图:王艾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