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铢钱六种珍稀种类详,都有哪几种五珠铜币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04 15:00:36 浏览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五铢钱罕见的是哪一种

汉代五铢钱。大体可分为四类:陶范、石范、铜范、泥范。1963年在山西侯马牛村出土一批耸肩尖足空道陶范,有的范中还留有没取出的空道布。1965年山东青州出土两件面范,一件背范,齐法货范的型腔内地章平整,钱范型腔外部是采用模印法。
五铢钱罕见的是汉代五铢钱。大体可分为四类:陶范、石范、铜范、泥范。1963年在山西侯马牛村出土一批耸肩尖足空道陶范,有的范中还留有没取出的空道布。1965年山东青州出土两件面范,一件背范,齐法货范的型腔内地章平整,钱范型腔外部是采用模印法。

五铢钱罕见的是哪一种隋五铢一枚多少钱五铢钱币一个多

隋五铢里面一般的直笔五铢不过几十元一个,曲笔五铢价格可以到两三百,如果是直径超过24mm,重量超过3g的置样五铢,价格可以达到三百到五百。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流通时间最长的货币,前后七百多年时间里,各个种类版别有好几千种。其他的五铢钱里面,君怡王侯五铢,法平五铢,平当五铢,太和五铢,北周五铢,天监五铢,四柱五铢,都比较罕见。常平五铢,永安五铢,大统五铢,永平五铢,永明五铢,天嘉五铢,更始五铢,四出五铢,梁铁五铢,双柱五铢算是少见。
五铢钱是最普通的古币,少见的是四出五铢,市场价在三百至八百之间,普通五铢在五至二十元左右

都有哪几种五珠铜币

六朝.五铢、西汉五珠、五珠(赤仄)、五珠(三官)、五珠(宣帝)、东汉五珠、五珠(四出)、五珠(董卓)、直百五铢、南北朝.常平五铢等.

不同朝代的五铢钱有什么区别

隋唐以前都是用的五铢钱(除个别钱以外),不同时代的五铢钱都有些不同,你可以看看中国古钱币之类的书,有的只是只是字体区别,还有是方孔的大小,这个不好说
http://www.shuoqian.net/coin_19542/ 说钱网(里面包含了五铢钱的介绍和图片以及市场价格)
http://price.findart.com.cn/932-pic.html(这个网站有详细的图片和介绍)
楼主的问题在这两个网站中就可以解决了。玩古钱这个东西一定要多看图片。有空多去古玩市场转转,五铢钱不是很贵,便宜的几块钱就能买到,楼主可以去碰碰运气,说不定能检个漏。
好像五铢钱是汉朝的,你说很多朝代都发行的应该是圆行方孔钱吧,就是孔方兄。一般是铜钱,宋朝有铁钱。一般的铜钱上都有年代年号,一般靠这个辨认。
区别就在于上面的字。 一般都是年号。 这样可以分辨那个朝代那个年号铸造的
  在中国历史上,先后有10多个王朝和政权,20多个帝王铸行过五铢钱,其铸行情况大致如下:
  汉武帝时,先后铸行“元狩五铢”“赤仄五铢”和“上林三官”五铢钱。
  汉宣帝时铸“小五铢”钱。
  汉孺子婴居摄二年,王莽铸五铢钱。
  东汉刘玄铸“更始五铢”钱。
  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孙述铸铁五铢钱。
  东汉灵帝时铸“四出五铢”钱。
  东汉献帝时,刘备铸“直百五铢”钱。
  三国时,魏明帝铸五铢钱。
  东晋元帝时,沈充铸“沈郎五铢”钱。
  南朝宋文帝时铸“当两五铢”钱。
  北魏孝文帝时铸“太和五铢”钱。
  梁武帝时铸铁五铢钱。还铸有“大通五铢”“大吉五铢”“大富五铢”“五铢稚钱”“五铢对文”等铜钱。
  北魏孝庄帝铸“永安五铢”钱。
  北齐文宣帝时铸“常平五铢”钱。
  西魏文帝时铸“大统五铢”钱。
  东魏孝静帝时铸“悬称五铢”钱。
  梁元帝时铸“十当五铢”钱。
  北齐文帝时铸“两柱五铢”“四柱五铢”钱。
  南朝陈文帝时铸“五铢一”钱,有的称为“天嘉五铢”。
  隋文帝时铸“隋五铢”,其中有“置样五铢”“五铢白钱”等。
  除上述外,还有西域古龟兹国铸的“龟兹五铢”;东汉晚期的“环五铢”“凿边五铢”;六朝时的“平当五铢”,等等。
  五铢钱的版式比较复杂,如果官炉、私铸加在一起,大小版别区别均考虑在内的话,目前已经面世的版别大约有几百个。
  五铢钱的版别主要从形制、宝文和纹饰等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从形制上看,五铢钱有大、小、薄、厚,有廓无廓,穿大穿小,凿穿、剪边、磨廓等多种样式。本来,五铢钱行用早期,是由郡国铸造的,待铸钱权收回中央后,则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这时的五铢钱形制规矩(径2.6厘米),铸工精美,重量标准(3.2~3.4克),记号统一(都为上横杠一种)。但在后来的几百年间,或由于战乱,或为了搜刮民间财富,或苦于铜材不足,或因为整顿币制,或是出于大量的民间私铸,使五铢钱的形制千奇百怪,变化多多。如五铢钱最小者,径仅1厘米,重0.6克上下;较大者,则径达2.7厘米,重6克左右。从当值上看,标准的上林三官五铢就是以一当一,而在其他的一些五铢中,变化就大了。如西汉的赤仄五铢,以一当五;南朝宋文帝铸的五铢重八铢,泉界中有当两之说;梁元帝及梁敬帝时铸的两柱五铢、四柱五铢,虽重不过二三克,却当10~20个小钱使用;而三国时刘备铸的直百五铢钱,一枚顶100枚小钱,则是明显的虚值。总之,各个王朝和帝王时期铸的五铢钱,从形制上看雷同的很少,大多各具特色。
  第二,从宝文上看,五铢钱除古龟兹文外多为篆书,但也有阳文、阴文及书体变化之别。有的篆书类玉筋篆,如梁武帝的天监五铢;有的又是方折篆体,如北魏的太和五铢。而在“五”字的写法上,有曲笔、直笔之区分,又有异五、隔五之说法。在“铢”字写法上,则有升铢细字、金无点、长腿铢、绑腿铢、朱右金左、朱左金右等样式。在宝文排列上,除大多为右读外,还有直读、左读(即传形)以及合背钱文。此外,除大多数宝文为“五铢”二字外,还有外加“直百”“太和”“永安”“常平”“龟兹”等四字宝文的五铢钱。
  在众多五铢钱中,宝文中的异书现象在门类众多的古钱币中可谓独树一帜。如有的宝文是三五一铢,有的是两五一铢,有的是两五两铢,有的是一五两铢,等等。此外,还有些五铢钱在宝文上是简化了的,但同样是五铢钱形制。如“五金”“五十”“五一”“五二”“五子”“五工”“五王”“五泉”“五州”“五君”“五五”“铢铢”,等等。上述情况,有的钱币学家认为多出于私铸,虽存世罕少,却不是正用珍稀品,可作为“戏作”“趣味品”看待,但无论如何,它们还是为五铢钱的版别增添了许多色彩。
  此外,五铢钱中还有一些带吉语文的,如“五铢大吉”“五铢大通”“五铢大富”“长宜子孙”“宜官秩吉”,等等。这些,虽可能多属厌胜性质,但却是不可多见的一些特殊版式。
  除宝文中的上述现象以外,在一些五铢钱上还发现或阳文或阴文、而阴文居多的多种字样,如“母”“王”“工”“小”“大”“田”“为”“川”“平”“土”“中”“卜”“木”“女阳”“公平”“法平”“孝业”“辟关”“五利后”“君宜侯王”“八”“十二”“廿八”“”等等几十种字样,且这些字文的分布多不规矩划一,上下、左右、面、背之处,几乎都有发现。
  对于上述文字的含义,有的是记地点,有的是记人名,有的可能是炉别暗记或记数,还有的可能是行用地所凿之记号。
  第三,关于五铢钱上的纹饰与记号。五铢钱上的纹饰与记号非常之多。1968年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妻合葬墓中出土了许多五铢钱,其中带记号的占了70%,仅四决纹钱就有464枚。多年的发现和研究证明,在五铢钱中,除了四决、四出、三角、星、月、杠、横、竖纹等多见的纹饰、记号外,还有些比较稀见的纹饰成为五铢钱中难得一见的珍稀版别。如八星吻合、四出四星、三柱、四柱、规矩纹、面兽纹、四龙纹、双阙双鸟纹,等等。

五铢钱的种类

五铢钱从西汉至隋代都在流通使用,种类版别极多,早期的汉五珠篆字光背,制作规范工整,后期五铢种类繁多,有直百五铢,蜀五铢,常平五铢、永安五铢、随五铢等等。

五铢钱在中国历史上流通了多少年?都包含哪些种类?

在中国货币史上,论铸行时间最长的钱币非五铢钱莫属。五铢钱采用青铜铸造,铭文五铢,是典型的纪重铜钱。自西汉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行五铢钱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止,五铢钱共铸行了739年。同时,铸行五铢钱的朝代、帝王数目之多,也是其他钱币无法相比的。
汉武帝时期,虽然西汉国力有所增强,但是经过汉匈战争,原来国库里堆积如山的粮食和铜钱消耗殆尽,为弥补日益浩繁的战争开支,汉武帝开始进行货币改革,这样,在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五铢钱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元狩五年,各郡国开始铸造五铢钱,是为“郡国五铢”。但是五铢钱铸造成本高,无利可图,郡国在铸造时偷工减料现象非常严重,所以到了后来,“郡国五铢”越铸越轻,越晚越粗劣。于是,在汉武帝元鼎二年,中央政府开始发行一批“赤仄(侧)钱”,又称“赤仄(侧)五铢”,币材为紫铜,钱纹、形制都非常精美。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接受桑弘羊的建议,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将之收归中央,建立皇家铸币厂,统一大汉朝的铸币。这个造币厂只生产一种钱,就是重量为五铢的铜钱,负责铸钱的是上林苑水衡都尉辖属的三个令丞,即钟官、技巧和六厩。这个钱又被称作是“上林钱”或“三官钱”。汉宣帝在位时五铢钱无论在铜质、形制及书体等诸多方面都更趋完善精美,即“宣帝五铢”。
由此可见,光是西汉一朝就有如此之多的五铢钱,更别提一直到唐朝这期间经历了多少朝代,甚至包括魏晋南北朝这种大变革时期。不过正是因为这样,可以认识到五铢钱在中国历史上的额重要意义。

请问各种五铢钱的特征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元狩五铢最初形制是同汉文帝半两钱接轨的平背五铢,铸造不精,面背无内外廓,这就是五铢钱的雏形。至于郡国五铢有人以为就是平背五铢,本人以为应是汉武帝最初允许各宗亲诸侯国的自铸币,开始形成外廓,窄轮穿,铜色昏暗之类币。汉武帝元鼎二年为改变币粗劣轻薄、商民拒用状况,下令币制改革,铸出以赤铜为廓边、无毛刺、规范工整的钱体,此钱特征是“铢”侧厚、“五”侧薄,呈倾斜式,史称“赤仄五铢”,又叫“子绀钱”。由于诏令以一当五收回郡国五铢,商户不乐意,且操作不便,元鼎四年武帝只好又下令收回。所以至今“赤仄五铢”难寻。 为根本解决币制,汉武帝再铸钱币,规定官炉铸造,史称“上林三官五铢”。此为汉币标准模式。该币特点是“五”字中间两行直,“铢”字金旁顶似等腰三角形,“铢”字朱旁方折。此币投入市场商民称便。此币经历代汉帝相继鼓铸,流传甚广,今所见汉五铢十有九为该式。 西汉中期宣帝时将该币外廓稍加宽,“五”字比上林三官五铢交叉更弯曲,“铢”字头呈三角形。钱文笔划细致,地张平整,钱面穿上一横、穿下一星点或一月作记号,钱币界称为“宣帝五铢”。 东汉之始,淮阳王刘玄铸更始五铢,汉光武六年公孙述铸“铁五铢”,光武十六年铸“铜五铢”,样式仿西汉“上林三官五铢”和“宣帝五铢”。东汉五铢较西汉五铢轻薄,笔划平弱,“铢”字朱旁上横圆折。东汉五铢最好区别的是,晚期汉灵帝中平二年铸背四斜文到廓币,史称“四出五铢”,面穿四角有决文的称“四决五铢”。 魏、蜀、晋五铢与汉五铢稍有区别,曹魏五铢沿用汉制,“五”字肥大基本仿“宣帝五铢”式。蜀五铢二种面文,直百五铢和背键称为“键为五铢”。西晋承魏传统仿魏,比较著名的是沈充铸“沈郎五铢”。 南朝萧梁五铢“五”字二横不出头,铢字与汉五铢相比瘦长且铸工粗糙,不如汉五铢色泽赤亮,并有铁铸五铢。南朝宋五铢是“纟延环五铢”,钱体一分为二,为大穿外廓、内穿无廓两种,属剪轮轻薄类,更有恶劣小钱史称“鹅眼钱”,千文积起来不足三寸,入水不沉,随手一碾则碎。南朝“陈五铢”铜色黄白色,宽缘,“五”字直线如对顶角。另外小如鸡目五铢钱也是南朝陈文帝所铸。北朝“魏五铢”、“齐五铢”形同南朝“梁五铢”,但粗犷些。铸币均有年号,面文四个字。如“太和五铢”、“永安五铢”、“常平五铢”等。 “隋五铢”是五铢钱最后流通的朝代,钱含铅较多,铜质青白。“五”字有直笔、曲笔之分,宽缘类似“陈五铢”,钱径小于“陈五铢”,其显著特点是“五”字旁多一划,内廓与“五字”相连,转90度看像一“凶”字。隋炀帝五铢稍小于隋文帝五铢。扬州是隋代重镇,炀帝客死扬州,隋代钱币遗留很多。

五铢有多少种类,怎么区分

  主要看五铢的字体特征和连廓的特征,总体看东汉之前的比较粗糙而且外廓比较大,东汉以后的小而精致,按照前面各时期的特征可以确定的.
  武帝五铢
  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铸,含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横廓,四决文等不同形式.轮廓深峻、文字精美.武帝五铢开创了七百三十九年铸行“五铢”钱的历史,成为中国古代“铢两制”铸币的主流.
  东汉前期五铢
  公元40年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采纳马援建议开始大铸行.面文特征是“金”字头较大,“五”字交笔更弯曲,“朱”字头圆折,竖画两头较细.铸造较为规整.
  剪边五铢
  东汉晚期又称“錾边”五铢或“剪轮”五铢,指边廓连同部分钱肉均被剪去或錾切的五铢钱.无外廓,“五铢”二字残留偏旁.
  董卓五铢
  公元190年.东汉末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所铸.无内外廓,“五铢”二字夷漫不全,很难辩认,世讥称之为“无文”.该钱堪称我国货币史上最劣质轻贱之小钱.
  直百五铢
  公元214年汉献帝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入蜀后铸于成都.初铸钱大而厚重,后铸逐渐减重,最轻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书“直百五铢”,即价值“一百枚五铢钱”.常背铸或背刻阴文和文饰,也有背铸阳文,如“为”字或四出文.
  蜀五铢
  公元214-263年.刘备入蜀后铸,时约公元214-263年.形体小于两汉五铢,较厚,面背均有外廓,笔画较肥,铜质晦暗.
  魏五铢
  三国时期.魏文帝,明帝皆铸有五铢,新钱形仿汉制五铢,故称“魏五铢”.魏五铢轮廓清晰,钱形厚重,边廓压金.
  沈充五铢
  公元318-321年.东晋孝元帝太兴年间(公元318-321年),吴兴沈充所铸大孔小钱.钱文作“五朱”、“五金”,外廓隐约,钱体轻小,似为东汉“剪轮”钱式的仿铸品.
  太和五铢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在洛阳铸行年号钱“太和五铢”.其形制与汉五铢类似.钱文直读,光背,字呈方折,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又有增笔.钱体大小轻重不一,大者直径2.5厘米,重3.4克;小者直径2厘米,重2.5克左右.
  永平五铢
  宣武帝永平三年(公元510年),改铸“永平五铢”.永平钱版式复杂,大小轻重不一,大型者多为政府铸造,小型者多为民间私铸.钱直径一般为2.2.5厘米,重2.3.2克;面文“五铢”,横读,制作比较工整,旧谱有的认为是“鸡目五铢”.
  永安五铢
  永安五铢也是年号钱,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铸.钱文直读,“安”字界边减笔,匠心独具.“永安五铢”对于北魏的经济发展没有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它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具有收藏价值的.据史书记载,“永安五铢”钱共有三种:一种是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孝庄帝铸行的光背钱;第二种是永熙年间(公元532~534年)孝武帝铸行背“土”字钱;第三种是北魏分裂后由东魏孝敬帝于兴和三年(公元541年)所铸行的背四出文钱.这三种“永安五铢钱”中,以北魏孝武帝铸行的背土字钱最具特色.该钱背部穿孔上方铸有一个“土”字,“土”字与背穿孔相连,正好组成一个“吉”字,所以当时又称吉钱,人人佩戴,以为吉祥.永安五铢钱大小轻重不一,一般直径为2.2厘米,重3克左右;轻小者直径1.8厘米,重约2克.此钱不光轻小滥铸多,而且严重贬值.
  梁铁五铢
  南朝梁武帝萧衍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铸行.铁“五铢”形体略小,背纹四出,是我国首次大批量铸造的铁钱.
  常平五铢
  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公元550年)铸行.制作精好,钱文优美,“常平五铢”四字玉筋篆直读,构架匀称,笔画圆润,“平”字上横与面穿下廓合一.属设计和铸造都极为考究的泉品.
  隋五铢
  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铸,又叫“开皇五铢”,或称“置样五铢”.钱文“五铢”二字篆书,笔画精整,边缘较宽,面无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竖纹,钱背肉好均有廓.隋五铢是我国“铢两钱制”的终结.

五铢有多少种类,怎么区分

分为汉五铢和隋五铢,细分可分为两柱五铢,隔五,合面,合背,传形等,祝你好运
主要看五铢的字体特征和连廓的特征,总体看东汉之前的比较粗糙而且外廓比较大,东汉以后的小而精致,按照前面各时期的特征可以确定的。
五铢钱的字文得名源于它的重量:枚重五铢(注:以西汉一斤为250克算,一铢约0.65克,五铢约3.25克)。可以推测五铢钱的重量是源于四铢半两与三铢钱等值,民不乐意用之,则私铸成风,故废三铢行五铢。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一,极于九,五为中数,亦表天地人和。
武帝五铢
汉武帝元狩五年,诏令各郡国铸行五铢钱,称为郡国五铢,又叫元狩五铢。钱文为“五铢”,小篆书,光背,正面有轮无郭,背面则轮郭俱备。钱直径2.5厘米左右,重约3.5-4克。“五”字交笔斜直或有弯曲;“铢”字的“朱”头呈方折型,“金”字头较小,仿佛如一箭镞。少数钱上有一横划。
其材料改用紫铜,因而有紫绀钱之称。但各地技术水平不同,铜矿的成分有差别,官吏了解命令的程度与奉行的态度很难一致,所以铸出的钱差别很大,有的与旧汉半两一样,背平无轮郭,有的穿孔大,肉薄,也有肉厚的。
三官五铢
汉武帝收回铸币权以后,由汉武帝中央政府统一铸钱。三官五铢就是这个时候铸造的。该钱制作精美,边郭工整,重量准确,钱文秀丽,为钱中楷模。
小五铢
小五铢约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始铸,俗称“鸡目钱”、“鹅眼钱”,由其形小而得名。在出土的西汉钱币中,有汉代文献记载的小型五铢钱,这种钱及钱范出自西汉时期的墓葬或遗址中,其中,汉宣帝杜陵一号陪葬坑中所出土的是有确切纪年的一例。
冥币
小五铢面文“五铢”,铸造精美,面有周郭,无好郭,背侧肉好,周郭俱备,文字清晰。钱直径在1.15-1.2厘米之间,重约0.62-0.65克。钱文书体亦与武帝、昭帝、宣帝三代各有区别。
“五”字交股有的较直,有的略弯,也有的弯曲甚大,形制上有的穿上横画如三官钱式,也有如五铢最常见的面内无郭的一种。
剪轮五铢
剪轮五铢钱又称“磨郭五铢”、“剪郭五铢”。武帝初铸五铢时“周郭其质”,以防止奸民从钱背面磨铜取熔。可是西汉后期竟出现另一种磨边的剪轮五铢,是一种用普通五铢钱经磨鑢加工而减重的钱币。实际上这种五铢叫磨边五铢最为贴切。
后期五铢
“永平五铢”,孝庄帝永安二年(529)铸“永安五铢”;西魏文帝大统六年(540)铸“大统五铢”,形制似“永安五铢”。萧梁初期,曾铸“大样五铢”;北齐文宣帝天保四年(553)铸“常平五铢”。581年,隋统一后,另铸“开皇五铢”,结束了长达一百余年币制混乱的局面。
废五铢
唐武德四年(621)铸“开元通宝钱”,废止五铢钱。五铢钱流通七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流通时间最久的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