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青花瓷片标本,元青花碎片有收藏价值吗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04 20:52:46 浏览1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鉴别瓷片真假?

废话不多说,直奔主题。图1、2、3、4、9为元代青花瓷片真品标本多角度图片,图5、6、7、8为现代仿元青花瓷片标本多角度图片。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真品花叶内(例如图4)的勾拓用笔非常自然、有力、熟练,而仿品(如图5所示)的花叶,其勾拓用笔非常的做作,毫无力度。真品标本(图3所示)的植物花卉线条运笔苍劲,而仿品(图6所示)的线条非常的绵软,运笔没有一气呵成的气势,明显在刻意描绘。真品标本的釉水虽然稀薄,但釉面坚硬、通透清澈,玉质感极强。仿品的釉水虽然想尽力做到与真品无二,但釉面火气大,釉子松软、浑浊。真品的釉面侧光看有非常明显的使用痕迹,表面的滑痕非常的自然,明显是无意当中形成的。而仿品的釉面虽然也做了牛毛纹(不了解什么是牛毛纹的可以侧光看一下自己的手机屏幕)之类的痕迹,但依然是刻意的,不够自然。真品的胎(图9)非常的细腻洁白,淘洗的比较干净,由于时间长,胎的表面已形成姜黄色的氧化痕迹。仿品(图8)虽然尽量还原了元代青花瓷制作工艺流程,采用一比一的高仿技术诸如人工淘炼、模印制作等工艺,但胎色显然不是元代瓷石加麻仓土的二元配方,胎质粗湿,呈色铁青。真品标本的青花发色沉稳,明快艳丽。由于青料淘洗的干净,铁锈斑较少,这符合元代高档青花瓷器的工艺制作水准。仿品的青料虽然仿制苏麻离青,但矿物料已经绝迹,只能以化工料调和,发色漂浮,较为死板。铁锈斑的生成呆滞,过于刻意,没有真品铁锈斑自然流淌的痕迹。
以上几点粗浅的介绍,纯属个人臆断,对与不对,全凭列为看官任意处置。

元青花如何鉴定真假?

元青花作为青花瓷中的霸主,如今世人对元青花的钟爱,导致景德镇元青花仿品销量大升。因此,对于鉴别高仿品确有一定难度,必要时,还要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鉴定,但就一般仿品而言,只要熟练掌握古陶瓷工艺知识,就能作出明确判断。
第一:元代青花瓷的胎质重而坚,器壁较厚,大器较多。由于含杂质多,胎里大多有铁褐色小点。
真正的元青花瓷胎质厚重而坚硬,且多是大型成品,鉴于制作工艺的限制,元青花瓷胎里面含有较多杂质,多呈现为铁褐色的小点,胎土不够细致,胎壁上的小孔也较多,另外,元青花瓷外形圆润、线条流畅,没有刀痕。仿制的青花瓷往往是土质细腻,没有杂质和气孔,刀修得痕迹较明显。
第二:元青花瓷圈足一般大而矮,器底和器内盖不施釉,但是器底和器内会有釉斑,罐瓶类的元青花瓷的胎体一般是四段三接或者是五段四接的,接口一般位于底部、腹部和颈部,接口处用泥浆粘住,会有明显的凸起。元青花瓷的内壁和器底一般是不施釉的,内壁呈现火石红色,器底布有红色斑,仿制品在这些细节处都会有破绽,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第三:老的元青花,都是用柴木窑烧的,而现在大多仿品都是用气窑烧的,这两种工艺不同,釉质的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也有所不同。特别是釉中气泡的形成过程上,它是不一样的,古代柴木窑烧的气泡要显得大小不一疏朗,气泡明亮。而现代气窑烧的气泡较细小大小相间,不透亮。这只是相对而言,也不能排除现代造假者用柴木窑仿造的器物,还得在器形、纹饰等各方面深入研究,以致判断。
第四:青花发色有浓艳、淡雅、青灰三种。浓艳是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淡雅是进口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相当部分的青花烧成后有黑色斑点、且较深。至正型的元青花用的都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而苏麻离青料有一个特点,就是高铁低锰,青花深沉蓝中带点紫色,青中微微地泛绿。元代使用的“苏勃尼青”主要成份是氧化钴兼有少量氧化铁。在高温的作用下“苏勃尼青”中的氧化铁会在硅酸盐液态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结晶斑点。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不规则状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
第五:元青花瓷采用手工拉坯后脱坯,成品内壁上常常留有指纹和旋纹,修坯常用的两种刀是条刀和板刀,清康熙之前,使用条刀修整青花瓷外壁,内壁是不修的,清康熙中期之后,板刀开始使用,青花瓷的内壁也才开始修整,如果标明为元青花瓷的瓷器出现了内壁修整的痕迹,那就一定是赝品了。
相信这些能在元青花鉴别方面帮到大家~
元青花的鉴定方法都是通过实践过程中总结的经验,没有明确的方法,这里给出几个经验之谈供参考:
一、元青花一般胎体厚重,上手感觉适中;
二、器底无釉,多数器底有明显旋纹,个别有跳刀痕并黏有填砂。
三、青花色泽有浓艳、灰浇两种,均有铁锈斑;
四、具有圈足外墙斜削处理,往往留有浸釉时的手抓指痕,露胎部分呈褐红色;大件器底无釉露胎部分常黏有较大面积的釉块。
五、分段制造,拼接而成,接底痕迹十分明显,特别是罐类内壁釉面有不平状。
六、有人说元青花都有火石红,没有火石红不是元青花,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不少元青花露胎处没有火石红。只要胎骨、釉面、青料、工艺、绘画等都对的,不管有没有火石红都是元青花。
鉴别技巧:
一、在收藏交流学习中一定要找对门路和结识良师,包括书籍资料一定要寻找正确,参考图标选用确保正确。
二、我们也是从学习标本入手的,标本就是古瓷碎片。这些珍贵的古瓷片,正是认识元青花、熟悉元青花、掌握元青花特性的法宝。通过大量的摸索研究总结,才能让我们的收藏研究达到从量变到质变升华,才能练就出一双火眼金睛去鉴别真伪,淘得真品。
元代青花瓷的胎质重而坚,器壁较厚,大器较多。
由于含杂质多,胎里大多有铁褐色小点。胎是用高岭麻苍土做的。高岭麻苍土的特点是白而不细,因为当时粉碎的条件有限,工艺有限,所以可以见到很多气孔。现在的胎是非常细的没有气孔。
过去老的胎泥,是有经过陈腐的过程,有机物经过陈腐会发生变化。所以它的胎有细腻的感觉,现在做的胎没有陈腐显得很干。现代机械加工出来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备的原料。
现代景德镇流行的陶瓷成型工艺说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
也就是说,器物的成形主要是用刀修出的。元代工艺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主要是由于元代泥料可塑性较强,可以拉的很薄,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内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对下半部和圈足做简单修整。
元青花是非常珍贵的一种瓷器,主要通过下面几个手段辨别真假。
在纹饰的层次上,层次不一样的元青花会有对应的大小,就相当于一个容器一样,容器有的容量就决定这个容器的大小,这个就是辨别出元青花的一个方法之一。
在长久的鉴定里,还有也些小细节就可以看出元青花的真假了,如果这个元青花的装饰层为七的话,那么不好意思,这个就是仿品的了,因为这个七字是元朝时比较忌讳的,作仿品的很多人是 不知道的,一旦有这样的元青花,那就是仿品的概率很大。
元青花瓷器总体分两种色调,一种呈灰蓝色,较浅淡,一种是深蓝色,较艳丽。传统概念中,呈色灰蓝者为国产料,呈蓝艳者为进口料。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国产钴料仅用于中、小型器。
第一,在一定的色感上造假的无斑,而真的则有斑,造假的褐色也不够,往往造假的釉子非常的厚重;第二,真的斑痕在运笔的笔路中,这种斑痕是非常自然的存在纹路中,斑痕有动感。假的用重笔和多次复笔,有的重笔再加复笔。
1、独有的青花云散与独有的模糊迷离感。
2、画工自然奔放,无半点滞续感。
3、底足的沧桑感无法复制。
4、青花与白釉的互动,应用到了极致,后代再无超越。
5、任何一种有历史岁月的瓷器,都会留下一些陈旧微痕迹,需要细心发现。
6、其实,任何门类的仿品,包括所谓的高仿,都无法仿制其气韵。
元青花的鉴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看型。
窑工们在器物工艺把握上非常熟练,分段接胎塑造器形是基本工艺,器形朴实优美,手艺潇洒自如,淳朴的窑工在被压迫、管制的环境下,靠着祖辈传下来的高超娴熟手艺,创造出的每一件艺术品,看上去都会有时代印痕,我们理解的神韵就要从器形上找到,看型是第一关。
二、看青。
元青花的青花色彩是多种多样千姿百态的,这种青花色调,是根据器物的质量来使用的,各地区的元青花色彩不是统一的,并不都是铁锈斑明显深入胎骨,也不都是有夕光和触摸有凹凸感觉。
有时候一件器物会出现几种青花色调,这样的装饰手法,既能节省优质青料,又能突出主题,还能感觉出青花色泽所表现出的层次感。
三、看花。
绘画是元青花的一大特色,画面不断创新,流畅随意、豪放粗犷、精美粗细结合,笔功有速度、笔法有气度,不迟钝而有气势。
一些人物故事场面的绘画,应该是已经在社会上有了一定影响力的画家参与其中,甚至几件著名的人物罐有可能出自一人之手。这种超级水平的发挥,带动了整个元青花的水平提升。
四、看釉。
真正上乘质量好的元青花,釉色很有特点,能感觉出幽兰绽放、靓丽坚硬,胎釉结合平滑细腻。普通元青花的釉同样有着一种气质,简单说可以用一个“润”字来形容,仿品元青花的釉则可以用一个“嫩”字来表达,这需要一定条件、一定时间去观察培养锻炼。
五、看胎。
元青花的胎土是多种多样的,表现在每一件器物之上差别很大,越是高档产品,胎土越是淘练精细,总体越是坚硬匀称有空气,断茬处有凹凸面。有些胎土还能呈现出我们所说的“糯米胎”,这种胎质洁白细腻,使用在薄装、模印、器物上成型非常好。
元青花大器看上去显厚重,但实际手头非常适中,不压手,给人一种稳重感。而胎土,是仿品的致命弱点,即便能够仿制出胎内的小气孔,仔细对比就会看出这些气孔没有自然活力,尤其表现在底足上。历史沧桑和自然痕迹是漫长岁月造成的,仿品是无法超越的。
六、综合看。
元青花从制作到分配有很多等级,会有千变万化的情况,仔细观察,元青花都会多少带有一些缺陷,器形不够规正,生烧、过烧造成发色不够艳丽,有的还有少量窑沾窑裂等,窑工们会根据手里现有的泥料,随意制作出胎质薄厚不一的产品,要注意每一件器物胎釉的结合部位,区分淡淡的“窑红一线”的变化.。

元青花瓷器的特点

元代青花瓷器在江西景德镇地区由宋代的影青瓷过渡到元代枢府瓷而发展起来的.其胎体与任何一个古代窑场的瓷器品种一样,有粗有细,有厚又薄。釉色由两宋时期白中闪青的半透明釉,发展到元代白中微青的乳浊釉,最后发展成元代青花瓷白中闪亮的透明釉。釉色有的白中闪微青,有的白中带黄,有的施釉均匀,有的釉上有棕眼的粘砂青花呈色有的深蓝浓艳,有的浅淡雅致,有的蓝中带黑灰,往往蓝艳者少杂质,结晶黑褐斑并不普遍,而蓝中发黑灰者常有结晶斑,并带有晕散流失现象。纹饰精细者双线勾勒,内填青色,一侧留有白隙,并辅以模印,暗刻花纹,或白地青花或青地留白,繁缛中不失主次,精巧处略显豪放,纹饰简约者一笔勾勒,亦笔亦墨亦染,草率中见出生动.器形继承前朝,推陈出新,高七十厘米的瓶,径五十厘米的盘。棱角花口,毫无烧扁、失圆之病,手把之杯、指握之碗,却有偏陋之病。各类器物底足,常见不规则之乳突、露胎处呈淡黄褐色,粘有黑色窑渣,但有相当一部分海外遗存的元青花底足制作十分规整,细底白胎,不仅没有世称的"火石红",甚至在釉层与胎质结合的边缘,没有一丝国内常见的元青花瓷和永宣瓷上常见的微微窑红。
元青花瓷其中有的底足露胎处没有人们常说的"火石红",并不奇怪,因为在元代 江西景德镇地区烧制的影青瓷和枢府瓷中,也有露胎处没有"火石红"的现象出现,这也自然会影响到与之一脉相承得元代青花瓷器。我们把三件从不同采集地点采集到的元青花瓷的底足特征进行分析元代青花瓷器的各项特点。
从中国海南导沿海发现的元代青花荷塘鸳鸯大碗底足残器上,呈现出碗内残留的荷塘鸳鸯图案与碗外变形莲瓣纹图案同现存土耳其托普卡比宫中一件元代青花松竹梅纹大碗如出一辙。纹饰图案,青花成色、画法以及残留部分形制,表面所施釉色十分接近.尤其是这件从数米深的海水中捞出得元代青花碗底足上、圈足中微微起乳突状,且洁白细腻,没有一丝"火石红",略带几点黑褐色窑渣。制作十分规整,应是在运往海外途中所遗。
另外两件从国内的蒙古地区元代古城遗址中采集到元青花的残存底足上,我们又看到了元青花瓷的又一面貌。
一件小型青花折腰碗盏内,用呈色浅青的青花准确、熟练的一笔勾画,用一只折 枝灵芝纹饰釉色白中闪青,施釉均匀,胎体轻薄,形制规整,特有的小型底足,足墙外撇。厚圈足,地面平切,圈足内微有乳突,露胎处火石红不明显,略带粘砂。另一件青花碗内,用深蓝色青花花缠枝菊纹,纹饰用笔粗放,青花呈色有黑蓝色沉淀斑痕比较多,施釉均匀,釉色白中闪青,胎体较粗厚,形制随意,底足平切、足墙宽厚,圈足内乳突明显,露胎处火石红较重,略带粘砂。
在河南博物院的第六展厅里,有一件光彩夺目的瓷器,它就是元代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该瓶1963年出土于河南荥阳一座明代墓中,根据其胎、釉、青花特点以及制作工艺,有关专家认为是元代作品。该瓶高39.4厘米,口径9.3厘米。敞口细颈,腹部下垂,圈足。从颈部至腹部绘青花云龙纹,青花色泽浓艳,并有黑色斑点。瓶为两节接合而成,有明显的接痕,这也是元代瓷器的显著特点。玉壶春瓶是北宋时创烧的一种瓶式,是由宋人诗句中“玉壶先春”一词而得名,元代以后南北各窑均有烧制,其造型挺拔秀丽。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历代陶瓷艺人都用其作为一种装饰题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体现其艺术魅力。该瓶所绘龙纹形象凶猛,以较长的龙身缠绕瓶体,在飞舞中显示其威武雄浑的气势,加上云纹的衬托,更有穿云布雨的撼天威力,是元代青花瓷器不多见的艺术佳作。
青花瓷是用氧化钴为原料,在未经烧制的素胎上进行绘画,然后上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因为装饰纹饰是绘在釉子下面,所以也称之为釉下彩。它的特点是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窑内气氛对它影响很小,烧成范围较宽,呈色稳定。白地蓝彩,明净优雅,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艺术效果。再则青花纹饰在釉下面,永不褪色,深受人们的喜爱。
关于青花的起源,随着近年来考古发掘的进展,证明它起源于唐代。1975年和1983年江苏扬州唐城遗址就出土有两批青花瓷片标本,其上绘制的釉下蓝彩清楚可见。从器型上看为唐代枕片。关于它的产地,根据对胎、釉测试的结果,证明为河南巩县窑所烧。又根据近年来考古新发现,的确证明河南巩县窑烧制唐青花这样一个不辩的事实。
青花瓷器发展至元代已经烧制成功,尤以江西景德镇窑最具代表性。元代青花所使用的钴料有进口的与国产的两种。进口料含铁量高,含锰成份少,所以发色浓艳,釉面有黑色结晶斑点,深入胎骨,用手触摸有下凹感觉。而国产青花料发色较淡,没有黑斑。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元代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是景德镇窑采用进口钴料烧制的杰出产品。 造型:我国各历史时期的瓷器,都具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风格又首先表现在造型上.元代青花瓷的造型,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如玉壶春瓶、梅瓶等,明显地继承了宋代的样式。敞口,颈部细长,腹部下垂,圈足微撇。随着发掘考古资料的增多,改写了过去认为元代青花的造型为形体较大、胎体厚重的偏面认识。在元代青花中不仅有大盘、大碗、大瓶、大罐之类的器物,同时也有像此件玉壶春瓶一样形体精美的较小器物。这件玉壶春瓶是典型的元代晚期的作品。玉壶春瓶的口部撇度较大,呈喇叭形口,颈部比起元代早期明显加粗,腹部下垂也渐渐向肥大发展,整体器形从古朴向稳重过渡,是元代晚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器物。
纹饰:元青花的纹饰在一定程度上受当时文人绘画风格的影响,写意画法较多,题材丰富,取材广泛,有的还借鉴当时丝织品的图案。元青花纹饰的特点是:大型器物的构图严谨、繁密,层次比较多,一件器物有的多达七八层,画面显得比较满。虽然层次多,但处理得当,主次分明,浑然一体,给人以富丽典雅、和谐完美之感。但也有较小的器物装饰以疏朗为特点的,自然活泼。龙纹在元青花瓷器中较为多见,是元青花瓷器的主要装饰之一。龙是传说中的神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呼风唤雨,因此,它以不同的动态表现在瓷器上,有海水龙、云龙等。自唐代始龙纹与皇权有了密切关系,龙纹成了皇权的象征。历代的龙纹各不尽相同,有其突出的时代特征。这件青花玉壶春瓶上所绘的云龙纹,代表了元代晚期云龙纹的基本特征。它仍以龙为主题纹饰,云为辅助纹饰。这时期的龙头一般较小,上下唇较长,身子细长,背部出脊,双角向后,似鹿角状。三爪、四爪居多,也有五爪。该瓶上的龙就是五爪,分张有力。该瓶所绘龙身的鳞为网格纹状,也是元代龙纹主要特征之一。所绘云纹为如意头飘带云,是指它的云角很长,似飘带。这也是元代云纹作为辅助纹饰的一个重要特征。
青花:根据出土和传世的大量实物证明,元代青花大概有三种情况。一是使用进口钴料(来自伊斯兰地区),含锰的成分少,含铁的成分多,因此,呈色浓艳,釉面有黑色结晶斑点,用手摸之,有凹入胎骨的感觉。二是使用国产钴料,含铁成分少,呈色浅淡,釉面没有黑色结晶斑点,纹饰也比较简单。三是进口钴料与国产钴料结合并用。发色浓艳与浅淡相结合。这件玉壶春瓶的青花采用的是进口钴料,发色浓艳,尤其是它的如意头云纹,不仅色彩结晶斑点突出,而且晕散特点也十分明显。它代表了使用进口钴料元代青花的特征。
胎釉:元青花的胎质纯白洁净,是在宋代青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胎骨坚致,份量较重。另外胎内氧化铝成分稍高,机械强度较大。所以我们所见元青花瓷器大件器物相对较多,但是元青花和明清青花相比,胎土淘洗不如明清细致,因而在砂底处多有砂眼和铁质斑点。同时由于胎内含铁量较高,凡是露胎处,均见火石红斑。这件玉壶春瓶的足端露胎处火石红斑点就表现得十分明显。另外,它的釉是白中泛青,晶莹透亮, 这也是元青花釉的一个显著特征。
工艺:元青花中的瓶、罐、壶等,其胎体都是分段制作拼接而成的,接痕一般都很明显,接口修整不细致,用手摸有明显凹凸不平之感。这件玉壶春瓶的腹部就有明显的接痕,不仅能摸得着,我们还能看得见。这也是当时制瓷工匠留给后人鉴定元青花瓷的一个重要特征。
元代青花瓷器的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但传世较少。据不完全统计,大概传世品有300余件,国内有百余件,主要是江西高安与河北保定两批窖藏元青花瓷器最为著名。河南省目前所知收藏元青花瓷器甚少,也只有河南博物院仅此一件。所以,元青花瓷器在传世瓷器中弥足珍贵。

怎样鉴赏元青花瓷器?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青花虽然不像有些专家说的:不会超过三四百件,但是相比而言还是不多的。正因为如此,市场上出现很多赝品,对于普通收藏爱好者来说难度加大了许多,所以出手要谨慎,再谨慎!
  元青花瓷起源
  元青花瓷器起源于元朝,元王朝(公元1271-1368年)立国虽不到一百年,但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却成就巨大,影响深远。在陶瓷领域里,元代算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有三个变化。其一,突破了宋代名窑林立、百花齐放的局面,自此景德镇一支独秀屹立在中华乃至世界瓷苑里,成就了其“瓷都”的地位。其二,改变了东汉以来瓷器生产以青、黑、白、青白等单色釉瓷为主的状态,彩绘瓷特别是青花一跃成为生产与生活用瓷的主流。元代彩绘瓷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釉下彩,先后有以铁作着色剂的釉里褐,以铜作着色剂的釉里红,以钴作着色剂的青花;另一类是釉上彩,有红绿彩、五彩、沥粉挂彩(即后来人称之为珐华彩)。其三,结束了我国制瓷业历来是私人民营的体制。元蒙元政府于公元1278年(至元十五年)专门设置了浮梁瓷局主营窑务,秩正九品,隶属枢密院,到公元1352年(至正十二年)宣告结束(前后共74年的时间)。这种官民结合的生产体制,有力地促进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大发展。
  中国元青花瓷器创始于公元九世纪的唐代中晚期,由河南巩县窑烧制,国内外考古资料表明,它是远销中东、西亚的外销瓷。到了元代中后期,大约1330年之后景德镇烧制出成熟的青花瓷。它的出现与唐青花没有关系,而是受了宋元时代之磁州窑与吉州窑彩绘瓷的影响,特别是吉州窑。景德镇在元代首先烧制出以铁作为着色剂的釉里褐瓷。1974年南朝鲜新安海底打捞出水的沉船中就有整件釉里褐花草纹、玉兔纹、犀牛纹的器皿,该沉船沉没的年代不会早于公元1331年(元至顺二年)。另据文献记载,元代景德镇画彩绘瓷的工匠大都来自吉州地区的永和人。
  元青花的特点
  1,从造型来说,与宋代相比品种明显减少,以日常用品的盘、碗、杯、碟、瓶、罐为主,另有少量的祭祀器、文房用具,很难看到陈设瓷。由于重视实用,圆器占了绝大多数。常见盘尺寸大,有撇口与折沿两种,大型折沿盘是为迎合伊斯兰人吃抓饭需要而烧造的。高足杯的高足大都是竹节状。
  2,采用进口料与国产料两种钴料。进口料含铁钴比高,呈色浓艳,蓝中闪黑,侧看有一层锡光,局部有下凹感,此种料大都用于高档瓶、罐一类大件琢器与大盘上。国产料含锰钴比较高,呈色浅淡,个别的灰暗,常用于民间日用的大众瓷上。
  3,用进口料绘画的高档瓷上纹饰繁密,主题突出,层次分明,以缠枝花卉者多;龙纹多为小头,三爪或四爪;人物画题材的元青花尤其少见,题材内容主要是戏曲故事、历史故事、高士故事、道教人物等。国产料绘画的普通瓷,纹饰简单,画笔粗率,以折枝菊花、梅花、栀子花居多。
  4,胎采用二元配方,高温烧制不会变形,色泽不白。釉色白中闪青,较少洁白。高档瓷多透明釉,普通瓷用乳浊釉。
  5,元青花很少书帝王年号款,极少的书许愿文款、记事款或刻干支款。元青花不是朝廷官用瓷,而是外销瓷。用进口料的高档瓷主要行销于中东、西亚、东非伊斯兰地区,而用国产料的普通瓷主要行销于东南亚一带。
  元青花瓷的鉴定
  元青花传世品很少,私人能收藏到它也很难得,大多数玩瓷人能亲手把玩一下的机会且不多。因此如何鉴别元青花却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尤其在高仿技术很成熟的今天,市场上以假乱真的假货混杂极乱的条件下,无论是专家、行家都会容易“走眼”。过去许多专家们曾作过不少贡献,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这些方法去面对出土文物,仅仅是为了断代,都是可行的。如果对市场来说,在鱼龙混杂、以假乱真的条件下来判别真假则显得无能为力了。
  我认为要学会识假就要掌握那些想仿也仿不成的特点,从特定的条件下去发现这些特点是目前还来不及仿的东西,至于今后造假者跟上形势又出新招那我们也只好甘败下风了。
  我对元青花真仿识别的要点提出初步的建议,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或补充。
  1、在按照元青花基本特征(胎釉、造型、纹饰)进行观察后,并不存在疑问的前提下再进一步观察其老化程度,如果是“生坑”出土物应该有牢固的土斑和土腥味,如果是“熟坑”的传世物则风化、氧化、磨痕、染旧等自然老化明显,而不是碱咬或人工打磨。几百年前的东西和现代新品之间的比较应该好判断。
  2、真元青花的胎质有两类,一种为白灰色,一种为黄白色。这是由于几百年前的瓷土矿所决定的。那个时候的工艺设备和生产水平所限,其烧制出的胎质比较疏松,其中含有粗大颗粒,显得不那么细腻、不密实、不光滑,而今天的瓷土是洁白、细润、密实的且很光滑,这特点想仿也仿不了。
  3、元青花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始期,为唐、宋青花萌芽期的继续。成熟期,也就是元朝至大代到至元代,这个时期生产青花已经过渡到正常水平,最后发展到顶盛期,也正是国外大批贸易要求出口元青花的时候,由当时中东地区伊朗国人带来的钴矿石,要求按外国人生活习惯烧制大型青花器的至正时代,故又有叫“至正型”青花。这种青花色泽极好的原因是用了国产矿石和进口矿石二元配方的结果。(含钴量超过0.5%)。这三个不同时期所用的青花料中由于含钴量的不同则釉色也不相同,早期的浅灰色青釉已不复存在,故早期元青花很好鉴别。中期的元青花色泽明亮,但青花以兰为主,泛点点灰色,很幽青柔和,与近代青花都不同,唯独这几年来高仿至正型青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仿品的兰艳浓重的程度实不易区分。因此凡遇到至正青花时应多从其它方面进行比较,不应被色调所迷惑,但一般高仿品虽色泽相近,其老化程度远远赶不上自然老化或刚出土的真品。
  4、对早期、中期和至正型青花的区别可以借助镜下观测汽泡的形成,我们发现早期和中期的元青花的釉下极少气泡或不存在气泡,只有至正型元青花才有气泡,且小气泡多,大气泡少。这一点也是仿制者难仿成功的。更是鉴定的一个主要指标。
  5、借助科学仪器帮助鉴定。
  以上只是本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我百度空间里有元青花瓷片标本和最近菏泽古沉船出土的元代青花龙纹梅瓶,你也可以参考一下。

只要是元青花都有可能上万吗?

只要是元青花是真品,然后的话品相比较好,然后的话,基本上这个元青花的话是比较稀少的,比较珍贵的,这个的话就会上万
元青花存世量是比较少的。即使是一个民谣的残次品经过修补的话。也可以过万的。更不要说。官窑的精品。
元青花鬼谷下山图。到现在还是保持着瓷器拍卖的。记录吧!
元青花真品的话,好一点画面的瓷片标本都要上万!如果是完整的最起码也要几百万了,一般的元青花瓷片标本几百块或者一千块就能买到,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元青花瓷的珍贵程度了。
真品肯定上万,仿的肯定是没有这么多,小心点不要买到仿品了
只要是元青花都能可能上万吗?元青花不一定。可能上万。
只要是正品,即使品相不是非常好,也是要上万的!
元青花是瓷器的精品,价格当然不菲。

元青花碎片有收藏价值吗

如果确认是元代的青花瓷器碎片,那一定是有收藏价值,如果是官窑出的更是价值不菲。
但如果只是现代仿的元青花风格的瓷器碎片,那就一文不值。确定是什么年代产的最重要,直接决定其有没有收藏价值。
看图片好像不是什么老物件,如果周边有古代遗迹古墓之类的,那又不一样了,值得拿去鉴定一下。否则大概率是现当代的仿品,如果有心就找懂行的人看看。
祝好运!
亲,这些是清代青花瓷,尚与元代青花瓷差300多年哦。
有收藏价值,我记得有个人就叫片儿白,还写了一本书叫打眼,专门讲收藏界里的故事,可以看看他对收藏碎瓷片的理解
破了就没有收藏价值了,除非你把它修补好。而且你要看一看是什么年代的
关键是不是元朝的东西。
元青花
元青花瓷碎片
当然有收藏价值
元青花瓷器有假
而瓷瓦为真
没有真就没有假

西风:如何正确鉴定元青花瓷器

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1271—1368)时期,是景德镇的工匠的创新。元青花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这样,釉层的三氧化二铝增加而氧化钙减少,改变了釉面状态,使釉层厚度可以增加,釉表光泽柔和。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部分标本的釉层,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中散落着大气泡,无中等气泡过渡。同期的青白釉和枢府釉并无这种情况。明初青花瓷釉面也见气泡,但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和元青花惟见大、小两类气泡的分布不同。有些器物釉表面有橘皮纹或棕眼。景德镇王掌柜认为元青花的鉴定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釉色
元青花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元代中早期(延祐期)的瓶、罐之类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抚摸釉面似糯米感,有时釉色显出哑光木纳色,近看含青显淡蓝灰色,远看显黄褐色,细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点,少数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细密的皮壳层,斜光透看胎釉略显出无规则状的釉丝线条纹,从至正年间烧制的白釉、枢府釉及卵白釉的青花瓷,胎色多为偏白,微闪青,为含青的白釉,呈现带透明的玻璃质感。
二、气泡
元青花的显色也很重要,盘、瓶、罐的外足圈一般聚釉较厚显出水绿色,也有显出鸭蛋青色,器身釉面往往会显出青白色、浅淡蓝色,或偏黄褐等色。元代中早期的青花瓷瓶、罐之类显色明显,显色是随空气中的干度、湿度、温度、季节的变化来显出釉面不同的颜色。元代中早期(延祜期)瓶、罐之类青花瓷釉面上有时会出现微弱冒汗现象,一般为天气炎热季节,还有元代中早期的青白釉和枢府釉的青花上大多数是没有气泡的。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青花瓷、白釉及卵白釉的青花上会有气泡的,但是会有大小两种气泡,小气泡多,元青花瓷的釉面大多显得干透呈莹润透明状。
三、使用青花的原料:
元青花发色不稳定,青花色泽晕散,青花料分为两种:一种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浓厚处有黑色锈斑,俗称“黑疵”,浓处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这就是使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另一种为国产料,国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有的色泽呈青蓝偏灰或青花发色蓝中闪灰。延祐期青花发色的牡丹纹深入胎骨呈云层块状,像潜伏在胎骨上,呈立体感似有闪动。青花上浮与釉面紧贴,晕散青花呈炸开状,上浮青花釉面显有浓黑丝及小点,青花纹饰紧贴釉面,微呈凹状,这也是鉴别元青花的基本要点。
四、元青花瓷的造型:
从元代大件器物底部或残器断面,可观察到其胎色不够洁白,胎质较粗并有细小的气孔(或称砂眼)。元青花虽然胎内增加了氧化铝的成分,提高了烧成温度,但是瓷化程度还是不如清代瓷器胎体细腻。元瓷制作时胎泥淘炼不够精细,多数器物底部露胎不施釉,采用垫砂支烧方法,烧成后即形成所谓的砂底。砂底的边缘常出现粘砂或铁质斑点,少量器物由于胎土内含有铁质,在器物露胎部位经烧结呈氧化铁红色,俗称“火石红”。碗、高足杯等小件器物则一般不见窑红,大罐、大瓶等大件器物的盖里面虽露胎,但不见窑红。也有些盘底上留有工匠有意涂刷的较浅淡的铁红色砂底,并带有轮旋的旋纹痕迹。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摔不碎的陶瓷值钱吗

碎掉的瓷器有价值吗?五分钟告诉你瓷片收藏里的门道 。
古时候瓷器碎了,大部分人可能就扔掉了,殊不知,这留下来的碎瓷片到了今天竟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珍品。
时下碎瓷片标本大幅度涨价,尤其是珍贵的、稀少的更是一片难求。一块元青花标本,如果绘画的非常出彩,发色艳丽、器形少见,价格再高都供不应求。
瓷片不仅仅是一块残片,它也是我们认识古陶瓷真品的最好的工具书,我们能够通过瓷片标本来感受古代老瓷器带来的鉴赏信息。
也正是这个特点,有多少古陶瓷爱好者在苦苦的找寻着这些残片,学习鉴赏陶瓷的深谙这点,所以,瓷片标本才被更多的藏友们认可、抢购、炒作。
古瓷器能够完整的保留至今的毕竟还是占少数,有句话叫做“十老九损”,不少的古瓷器由于年代的久远或人为的破坏,变得残损和破碎。
作为古代一些有名窑口出产的瓷器,它往往会成为我们这些后人们研究和考古古文化的重要物证依据,所以具有重要意义的,像南宋的五大名窑瓷片(汝,哥,定,钧,官)龙泉窑,元青花瓷片等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收藏,不单单是为了“一夜暴富”,更重要的是为了传承文化,弘扬文明,陶冶性情。古瓷残片本身承载着大量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好的瓷片可以称得上是那个时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缩影。
我们可以从古瓷残片残存的图案、文字、色彩、胎釉、开片等方面和细节上,管窥到某一段历史、人文、政治,填补我们对历史知识的空白。

在古董行里标本是什么意思

有显著特征,代表某一时期某一收藏类别的特点突出的物品。比如:有款的瓷片、有红斑绿锈的铜片等
准确的说:就是极其符合当时工艺特征,时代特征,和社会民生特征的艺术品。举个例子来说,元青花“鬼谷下山”,就是元青花大罐的标本,现代对元青花大罐的鉴定围绕此标本所呈现的艺术特征来进行比对,校验。如一致,就可以被认为是同时代的藏品。不光瓷器,其他任何艺术品,如青铜,书画,陶器,家具,金银器都依照这样的方法进行鉴定。因此,鉴定被称之为标型学,或者眼学。

元青花釉里红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该如何制造,有何文化特点?

怎么鉴定元青花和认识它的特征?其实很简单,你要见过六七百年前的,真正的元代青花釉里红,这都不是事儿。可是据我所知,全世界公开的国内外博物馆所藏,元青花釉里红整器,加一块也就四五件也,剩下的两三件只收藏在我手里。全世界大拍卖会,从来也都没有拍过一件,元代青花釉里红宝瓷。在民间至今就没有公开发现,其它的真品出现过。但它的后仿品们,发现不下几十万件了?直到现在还在仿烧,你要多少给你生产多少。以下这几位藏友照片展现的,无疑都是低仿品,说明大家的鉴赏力还需要提高磨励。
此瓶其实很干净,但是我为了卫生,也用水来洗过它,但怎么水泡,底下粘的大焦黄色沁土也稳丝不掉?这是仿品们做达不到的。 但底上面有元代瓷器底部都专有的,白色粘釉痕和旋刀痕。所以这个底是标准的,可做元代瓷器的,底部标本品像依据太棒了!这个梅瓶的根底立面上,还有脱釉的现象。这也是鉴定元青花釉里红,真品特征的证据之一,因为我们看元代的立件瓶类也好,都有这个失釉的特征。连湖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明代郢靖王梁庄王墓出土的元青花梅上,在跟我这个梅瓶同样的位置上,都有这个一样的脱失釉痕的时代特征。
这个龙瓶上边的青花是用,元朝当时进口的苏麻离青一等头青的,宝石蓝钴料绘制。我还放上了几张微观局部放大的照片,你们可以看它的细部的晕散过渡,潇洒流动自然痕迹,这一点仿品的青花做不到。头青就是含铁锡质和其他杂质极少,所以呈现叫宝石蓝或者称紫罗兰色。但往后过一百年,到明朝宣德时,走海路郑和带回来的苏渤泥青,就是较次一等了,钴蓝太少了,铁锡离子杂质多了。所以说那时的宣德青花,蓝色少了,黑杂色多了,而且很容易产生铁锡的吃胎痕斑。这梅瓶太厉害了,可能是有人这辈子是头一次近微观地见到,真迹的大名鼎鼎的元代苏麻离青头青吧!
只有到清代康熙,雍正时才复烧成功。因当时成本也高,并没有普及。等到了清朝晚期道光以后,因为西洋技术的化学彩料被卖引入中国,用化学彩料烧制釉里红成本特别低,而且材料无限的供给。这时就大面积的普及开了,老百姓民间收藏的釉里红瓷,可以说成堆成架的,并不稀罕了。但他们的缺点就是色不正,显得特别含混,要不就刺目看着不舒服,也没有颜色的飞红啊层次过渡啊,最重要的是没有用天然彩料,釉里红烧制的,里边形成的铜离子杂质的斑点痕迹。就像我这个龙瓶釉里红,你看铜杂斑痕特别明显。到现当代,有人仿故意往里大加铜粉末,但也出不了六七百年前的,釉里铜红自然的瘢痕,反而弄巧成拙仿不成。
出现的时间是在元代早期,一定要注意成色,一定要注意抛光,一定要通过高温的方式冶炼,这种东西的艺术价值特别高,然后文理清楚,色泽特别棒。
元青花釉里红是唐朝的时候出现了,制作手法非常的复杂,对温度要求特别高,主要的化学成分是氧化铜,青花釉里红在烧制的过程当中,对于温度把控非常的严格,将锰和钴这两种材料需要制作在一起烧出颜色,是在元朝复兴的,也是制作工艺上的一个工艺转折。
釉里红是唐代出现的,元代复兴的,它的制作手法非常复杂,对于温度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是在工艺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促进了民族文化。
元青花和釉里红在元后成功创烧而成
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存世不多,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器通高41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18.5厘米。盖顶有一狮钮,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胎质细腻,通体绘青花釉里红纹饰。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青花、釉里红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形成一种气度雍容、花团锦簇的艺术效果。
青花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极易挥发,因此对窑室的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元代景德镇工匠创造性地将二者珠联璧合地施于同一器物上,是元代瓷器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釉里红即釉下的红色,先用氧化铜在瓷坯上画彩,然后涂透明釉,在1300℃的还原焰中烧成。铜在高温还原焰中发出了红色,因此叫釉里红 。釉里红的最大特点是烧制难度大,成品率极低。
青花是用氧化钴为颜料,在素胎上绘画,再罩玻璃质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典型元青花青料多使用从波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青花色泽浓艳,纹饰丰富多彩。青花属高温釉下彩瓷器,创烧于唐代河南巩县窑,元代青花瓷已经达到非常成熟而精美的程度。
元青花瓷器造型多样,青花发色青翠浓艳,青花纹饰丰富多彩,纹饰画面主次分明,浑然一体。元代是中国青花瓷器烧造工艺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元青花云龙纹罐,高28厘米,腹部绘二条行龙,奋爪腾身,神态威猛矫健,有翻江倒海之势,辅助纹饰有海水纹,莲瓣纹内八大码纹,变形莲花瓣内绘有朵云、火焰、多花、杂宝等。进口“苏麻离青”青料绘制,呈色浓艳鲜丽,浓厚处有黑色锈斑,时代特征鲜明。
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釉下彩瓷器。用氧化铜为呈色剂,在已经成型的瓷坯上绘画,然后再施一层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由于釉里红烧制对窑室中的气氛要求十分严格,烧成难度大,元代的釉里红瓷器产量低,数量非常稀有,故弥足珍贵。元代釉里红瓷器的装饰技法有三种,一是用铜红彩在胎体上绘画纹饰,二是用铜红单线勾勒,三是涂抹色地及斑块等装饰技法,并经常与刻划花、印花、堆塑结合在一起。元代釉里红瓷器造型有大罐、玉壶春瓶、梅瓶、塔式盖罐、楼阁式谷仓、双系扁瓶、高足杯、匜、诗句盘、碗、四系罐和小件器皿等。
江西高安市博物馆藏元代釉里红开光花鸟纹大罐,非常精美,釉里红发色鲜艳亮丽,绘画精美。元代釉里红瓷器主要纹饰有云龙、云凤、花鸟、玉兔、四灵、文字诗句、凤穿花、芦雁、灵芝、莲花、菊花、牡丹和双鱼纹等。
青花釉里红也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釉下彩瓷器。这种在同一器物上由两种釉下彩并用进行绘画的品种,从元代一直到明清,景德镇御窑厂均有烧造。由于钴青料与铜红料对烧成温度以及窑室气氛要求不同,烧成难度大,故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存世不多。所以,都是非常有文物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