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阳家和道家的区别,道家和阴阳家有什么区别?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0-25 14:24:05 浏览7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道家和阴阳家有什么区别?

阴阳家,这个“家” 指的是对某种学术有深入研究者。说的是人。
道家,这个“家” 指的是门派。
这两个词不能这么比较。
就算是转换成门派,也不能等同,阴阳,本指的是周易的阴爻和阳爻,继而引申为指周易,在日本的一些文化中又引申扩大倒道家法术,但是道教文化则博大精深,包括道教神学,道教养生学,道教武术,道教法术,道教宇宙观,道教价值观等等等等。所以依然不能等同。

诸子百家时期,阴阳家与道家的区别在哪里?

道家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
阴阳家的历史由来 "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
道家的思想影响到了阴阳家,而阴阳家的思想或多或少也影响到了道家。
阴阳家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他们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他们提倡阴阳和五行学说,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而道家讲究无为而治,是事物的自然发展。
在春秋战国的时候,除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之外,古代的学者和思想家们各自有各自的学说和理念,因为太多观念和学说同时存在,春秋战国时期,一度出现过百家争鸣的景象。而阴阳家和道家就是其中的两派。
要说阴阳家和道家的思想,或许从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往回去看的话,多多少少有那么一点点的相似之处,或者说,在数千年的时间里,道家的思想影响到了阴阳家,而阴阳家的思想或多或少也影响到了道家。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他们提倡阴阳和五行学说,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万物皆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组成,这中间还有相生和相胜两种定律,阴阳学说把历代王朝的更替兴衰都归入五行主运,而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邹衍。
道家的代表人物则是老子和庄子,道家思想崇尚的是自然和辩证,主张无为而治。讲究的是道法自然和顺其自然。
对于道家,我们可能会比阴阳家更熟悉一点,因为我们小时候看《西游记》时,里面出现的很多神仙人物,他们的形象和事迹都是以道家为蓝本创作的。
道家学说因为更贴合执政者的政治需求,所以千百年来一直都流传下来,相反的,阴阳学则不被执政者所支持,我们很少在身边能接触到,只能够从书籍中去认识这个古老的学派了。

诸子百家里的道家和阴阳家区别在哪

道家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阴阳家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中国古代道家和阴阳家有什么区别?

中国古代道家和阴阳家在思想、学派、文化等方面存在区别。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思想崇尚自然、逍遥、无为,追求清静寡欲、无为而治。阴阳家则以邹衍为主要代表,关注阴阳、五行、气运等,研究天体运行规律和世间万象,试图把握宇宙的规律。两者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思想:道家追求自然、无为,强调“道”是世界的本源和本质,认为世间万物都是自然而然地由“道”所演化而成。阴阳家则注重阴阳、五行等理念,将它们视为宇宙的构成要素和运行规律,试图通过研究阴阳五行来揭示宇宙的奥秘。
2. 学派:道家属于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而阴阳家则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学派,后来逐渐融入到其他学派中。
3. 文化:道家文化注重养生、修身、治国、平天下等方面,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通过返璞归真、清静寡欲的方式来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阴阳家则主要关注天文学、历法、气象等方面的研究,试图掌握宇宙的规律和运行机制。
虽然道家和阴阳家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两者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也有相互影响和融合。道家思想在秦汉时期逐渐吸收了阴阳家的学术观点,发展出了更加完备的道教体系。同时,阴阳家的研究成果也为后世的天文学、气象学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道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是解释此原理的内涵,从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基本上 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 道家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 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虚心实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 等等。   道家从维护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在经济理论、社会实践方面创立了“人本”的思想观点,主张通过维护每个人的个人利益来达到社会的和谐繁荣,道家尖锐批判了以天下为根本的政治观点,认为这是“悉天下奉一身”的罪恶表现,在社会制度上主张以维护私有制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大同”,这跟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以私有护私有有所不一样,道家的观点是以私有来促公有。道家主张不损害个人利益,也不能侵犯个人利益,只要每一个人的利益得到应有保障,每一个人的个人利益不受到侵犯,甚至包括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的利益不受侵犯,把不受侵犯的个人利益加在一起就是社会的利益得到保障,只有每个人的利益得到了保护,整个国家才能是真正的繁荣。道家的这种思想对今天的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卓越的作用。 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也是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中国贤哲拈出"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即《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便是讲"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   其基本思路:阴阳交感而生宇宙万物,宇宙万物是阴阳的对立统一。阴阳学说是在气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在气说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天地,日月,昼夜,晴明,水火,温凉等运动变化中一分二的结果,这样就抽象出来"阴"和"阳"两个相对的概念。阴阳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事物,所以"阴阳者,有名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   阴代表消极、退守、柔弱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的事物和现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用"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八字括之。   阴阳家出于方士。《汉书·艺术志》根据刘歆《七略·术数略》,把方士的术数分为六种。   第一种是天文:“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   第二种是历谱:“历谱者,序四时之位,正分至之节,会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杀生之实。···凶厄之患,吉隆之喜,其术皆出焉。”   第三种是五行:“其法亦起五德终始,推其极则无不至。” 阴阳界碑 第四种是蓍龟。这是中国古代占卜用的两种主要方法。后一种方法是,管占卜的巫史,在刮磨得很光滑的龟甲或兽骨上,钻凿一个圆形的凹缺,然后用火烧灼。围绕着钻凿的地方,现出裂纹。根据这些裂纹。据说可以知道所问的事情的吉凶。这种方法叫“卜”。前一种方法是,巫史用蓍草的茎按一定的程序操作,得出一定的数的组合,再查《易经》来解释,断定吉凶。这种方法叫“筮”。《易经》的卦辞、爻辞本来就是为筮用的。   第五种是杂占。   第六种是形法。包括看相术以及后来叫做“风水”的方术。风水的基本思想是:人是宇宙的产物。因此。人的住宅和葬地必须安排得与自然力即风水

在古代,诸子百家时期阴阳家与道家有何不同?

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其思想文化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老子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崇尚贵虚守雌、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底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底气概。”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他们的核心思想是“道”。强调“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并且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
老子的哲学思想认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是老子看不到转化的条件,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之中。庄子的思想体系中,除了“道”,还强调“齐物”和“逍遥”的思想。
总体说来,道家无为而无不为,道法自然,代表了当时社会的隐士派。
“阴阳五行,相辅相成,相生相离,去一不可存焉”。两千多年前的华夏大地上,一群特立独行的人发出了这样的呐喊声。
而他们,就是阴阳学家,一群渴望利用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理论对宇宙构成、万物变化规律进行探讨的伟大哲学人士。他们的研究内容不仅构成了华夏几千年来的哲学体系基石,而且更是成为华夏子孙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逻辑思维之一。
可以说,阴阳家,是中国东周战国中期主要学派之一。以提倡阴阳五行学说为宗旨,故名阴阳家,又称“阴阳五行家”或“五行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列“阴阳家”为六大学派之首。《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战国末期齐国的邹衍。
邹衍(约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汉族,战国末期齐国人。阴阳家代表人物、五行创始人 相传墓地在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相公庄街道郝庄村。主要学说是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子。他活动的时代后于孟子,与公孙龙、鲁仲连是同时代人。著有《邹子》一书,《永乐大典》等将其列入道家部。《绛云楼书目》子部道家类《邹子》不著卷数。
邹衍生活的年代是在中国历史的战国时期,是道家代表人物、五行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阴阳家的创始人。
邹衍生活的年代是一个战乱的年代,七个国家之间连年征战,百姓生活在战乱之中,十分艰难。邹衍在战国大约活到了七十岁,在当时已经算是高寿了。邹衍原是齐国人,齐宣王在位的时候,邹衍就学于稷下学宫。后来齐闵王即位,邹衍无法容忍齐闵王,所以没有在齐国任职,反而是燕国的燕昭王对邹衍礼遇有加,据说还曾经亲自拿着扫帚为他扫地,就怕灰尘落到了他的身上,于是邹衍就在燕国从事。邹衍在燕国如鱼得水,发挥了自己的才能,但是好景不长,燕昭王去世,新上任的燕惠王对邹衍并不看重,于是邹衍就回到了齐国。当时的齐国是齐襄王在位,十分地强盛。邹衍的记载在燕赵之战之后就没有了,没有人知道他到底在哪里,后来又做了什么。对于邹衍的出生年月,历史上没有详细的记载,根据推断,他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24年,去世于公元前250年,享年约70多。在齐宣王时期,邹衍就学于下学宫,至于邹衍学了什么,司马迁有很深刻的认识。
邹衍是我国战国时期十分伟大的思想家,他继承了道家的思想,同时加上了自己的想法,提出了五行的说法,同时在各国之间游学讲座,在当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后世也对邹衍的学说十分认同,比如东方朔、董仲舒、诸葛亮等人都曾经学习过邹衍的学说,并且对此都有不同的理解,对他们的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邹衍最大的成就是提出了五行、五德终始说还有大九州理论。所谓的“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作解释。
而阴阳本指事物两种相互对立的方面,“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传》),庄子将之定义为气所包含的矛盾对立要素,“阴阳,气之大者也”(《庄子·则阳》)。阴阳家则把阴阳矛盾作用引起的变化推演至神秘化,“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比如如今我们熟知的“五行相生相克”“阴阳平衡”,便是出自于他们的研究结果。
由此可见阴阳学家是多么的杰出,而在战国末期,阴阳学家也的确凭借其独特而深具魅力的理论博得众人所爱,成为诸子百家中前三的代表学派。
并且在秦始皇一统全国之后,亦是信奉五行学说,使得阴阳学家到达了新的高度,而后世王朝也皆延续此说。那么说到这里,按理说,阴阳学家应该会一直繁盛延续下去才对呀。
但实际情况大家都是知道的,我们大部分人除了能说出几句“五行相生相克”以外,对阴阳学家的其它内容,可谓一无所知。而纵观汉朝以后,也几乎未曾听闻历史上有哪些著名阴阳学家闻名于世。
这说明,阴阳学家并未流传下来。确实,阴阳学家在战国末期经历了一个高峰过后,很快便在西汉中期灭绝了。
阴阳学说内容甚广,有对立统一、同性相斥、异性相斥、消长转化等,细分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与佛家“四大”之理贯通:木对应风,火对应火,土对应地,水对应水。五行之金有坚硬、肃降、收敛之意,对应“空”,地水火风四大能变化,本有“空”在起作用,故也可谓“五大”。五行之金,正合“空性”如“金刚之固”,能息一切,又能生水,水即流动之念。
“河图”中“天一生水”,天,乾金也,乾为天,为阳卦,为动,为天行健,为动能也。天为乾金生水,水为坎卦,坎卦外阴内阳,由纯阴之静卦“坤卦”中间阴爻一变为阳。坤卦为静,中间一动而为坎水,坎卦为阳。此乾金生水,则乾对应“空”、坤对应“有”,五行金对应“空”之理明矣。
阴阳家和合神仙家在战国时盛行于齐燕一带,齐国是当时道家学派的大本营之一,有诸多道家高人曾在稷下学社执教,阴阳家从诞生开始就是道家支脉,在几百年的发展后阴阳家又融回道教。
儒学精英董仲舒便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于是他便将阴阳学家的五行理论吸纳到了儒学之中,成为皇帝权力来自于天的有力支持点。
而这也是阴阳学家在历史舞台上的最后一段时光,有利于统治者的内容被统治者拿去,剩下的内容便被无情的抛弃掉了。
阴阳学家消失了吗?作为一种单独的学派,它确实可以说消失了,但作为一种学说,却不能够说其消失了。
因为它早已融入到了百家之中,儒家吸纳了其五行之说,用来维护封建君王的统治。而它的阴阳之说也早已与道家的阴阳相互融合,构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阴阳。包括在医学、天文、历法领域等等,这些实际上都有着阴阳学家的影子。
可以说,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出现时间不同、研究者追寻的旨趣不同,然后是两者的流长迥异。联系则在于,象中国所有可以持续流传下来的文化一样,道家有吸收融合阴阳家的某些看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以矛盾的观点来解释世界。
事实上,一种理论如果成为系统,然后再被世人接受,需要的不是清晰,而是无解,和虚幻,道家从此可以从理论上站住脚,并流传下来,甚至是后来传入我国的佛教也受到了本土道家思想的影响,然后是二者互相吸取理论精华,并各自发展。
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的变革与动荡,学问从庙堂流向民间,理性精神的萌生,共同造就这场知识与思想的爆炸。放眼全球,同时代的古印度诞生了佛陀,古希腊诞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这个大神扎堆的时代,被现代学者称为“轴心时代”。

春秋战国,阴阳家与道家有何不同

  道家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阴阳家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阴阳家的主要学说在于“阴阳五行”,其代表人物为齐人邹衍,代表作为吕不韦的《吕氏春秋》;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其代表人物有老子(李耳)和庄子(庄周),代表作有《道德经》(老子著)和《庄子》(庄子著)。其相同点为都主张“阴阳五行,不同点在于阴阳家主要是神学,而道家是无为!
阴阳堪天象 道家一气三清
阴阳家是流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学派,齐人邹衍是其代表人物。《史记》称其:“深观阴阳消息,而作迂怪之变。”《吕氏春秋》则直接受到邹衍学说的影响。大体而言,邹衍的阴阳家思想表现在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试图进一步的发展,用来建构宇宙图式,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
道家,即后来的道教,玄学。道家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代表人物有伏羲、女娲、神农、黄帝、伊尹、许由、巢父、老子、列子、庄子、慎到、杨朱、王诩等。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无所不容,不所不包,和谐统一等,据此提出无为而治、
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哲学、逻辑、宗教、天体科学、生命科学、文学语言、医学、生理学、心理学、化学、生物学、医
药学、物理学、气象学、环境学,天文学、地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宗教学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道教则
是我国的宗教之一,东汉是形成,到南北朝是兴盛起来,道教徒尊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尊老子为祖教,尊称其为"太上老君”。
其实没什么区别,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古代的阴阳家与道家有何不同呢?

阴阳家把阴阳五行奉为圭臬,是其教义的主旨;但是道家则只是将阴阳五行作为其描述世界的一个工具。后来阴阳家、道家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变成了道教的一部分,阴阳之说也就成了道教的理论基础之一。
起源不同,道家主要由老子创立,主要是道法传教,更加注重自然,而阴阳家是出自于五行占卜,更多倾向于推演。
道家讲究的是自然无为,天人合一。而阴阳家讲究的是术数、阴阳、天时、地理是术的方面。
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阴阳家信奉万物如阴阳一样相生相克;而道家则信奉道法自然,尊重万物的生长规律,他们的侧重点不一样。
四气为径五德为纬!
秦亡之后,刘邦建立了汉朝,在现在看来是一件比较正常的事情,但在当时遇到了问题。
刘邦之前所有帝王,包括天子和诸侯皆为贵族,到了刘邦这里,非贵族的人却当上了皇帝,成为了最大的贵族。
这打破了当时的成例,自然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否则就会对贵族的固有地位产生冲击。
在皇权领域里,这个问题被称为“帝王合法性”,而在国家层面上来说,这涉及到“正统”地位的确立。
即,汉代能不能成为一个正统王朝。
阴阳家将“五行”学说和朝代更迭联系起来,曾创造出了“五德终始”的说法,后世继承者用此来解决汉代正统问题。
邹衍曾经推算,黄帝为土德,那么夏商周依次就是木德、金德和火德,周之后是秦,那么秦就为水德。
刘邦本来也认为自己是水德,“北畤待我而起”,北方属水,服饰尚黑。但是张苍却认为汉应该是火德,因为刘邦当时宣传的是自己为“赤帝子”,斩白蛇起义。
而秦朝暴虐无道,不能算在“无德”之中,所以汉朝所承继的是周的火德。所以虽然服饰尚黑,但旗帜上却有红色。
汉朝的花饰多为黑红,与此有关。
但是秦朝毕竟也是一个正统王朝,不能不算,于是有人提出汉朝既不是火德也不是水德,而是克秦的土德。
这种说法也有人提出反对,认为“五德终始”不是相克关系,而是相生。周朝不是火德,而是木德,正因为秦朝是水德,顺序不对,所以才短命而亡,正该汉朝火德出世。
这一系列争端到了汉朝灭亡都没有争出一个结果来,但也能看出阴阳家在这一方面的努力。
道家:以“自然”、“无为”谈治国
很多人认为道家学说比较“玄”,更像是对世界本质的阐发,其实不是,道家作为诸子百家中的一个,也是宣扬其治国理念的学说。
道家的治国思想主要是“无为”,是和儒家、法家等相对立的一种方法。
道家的阴阳观念和阴阳家不同,它更注重事物在对立中存在的辩证,有高才有低,有上才有下,所以因为将“德”作为推崇的品质,那么一定是因为有“失德”的现象存在。
所以,道家的阴阳观念很多时候并不是用来支持自身理论的,而是用这样的论证方式来证明如何治国。
道家认为,当人们觉得某一件事情是好的,那么就说明这个世上已经出现了坏的事情。
这就是:
天下皆之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所以,统治者如果想要达到圣人一般的统治,那么就需要让百姓将善行、善事当做本能来行动,而不是大力提倡。
它要求的是让治下百姓回归到一种原始的状态,而具体做法就是所谓的“愚民”。
道家的“愚民”随便不像法家那么残酷,它认为只要治下人民得到满足,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更好的生活,那么自然就不会产生比较的心理,也就不会去“争”。
在一个范围内,所有人的生活其实相差并不大,人民不羡慕其他人的生活,同样也不认为自己的生活有多么糟糕,这样一来,小国寡民的社会就会变得稳固,国家也便更为安定。

阴阳家是什么意思,和道教一样吗有关联吗有区别吗

一般指具有通灵能力可以跟鬼神沟通的人。道家是修行人。
阴阳家是盛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哲学流派,齐国人邹衍是其创始人,阴阳家的学问被称为“阴阳说”,其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阴阳学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哲学思维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称阴阳家的学问“深观阴阳消息,而作迂怪之变。”《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则直接受到邹衍学说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
阴阳家思想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进一步发展,建构了规模宏大的宇宙图式,尝试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
战国时期,有一支专门主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的学派,被称为“阴阳家”,属于道家支派,史学家一般以齐国人邹衍(驺衍)、驺奭为创始人。
阴阳家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道家“阴阳说”和“五行说”。
“阴阳说”是把“阴”和“阳”看作事物内部的两种互相消长的协调力量,认为它是孕育天地万物的生成法则,这和道家创始人老子所秉承的构成世界的概念“道生阳,阳生阴,阴阳生八卦,太极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相同。
“五行说”则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不断循环变化”的理论发展出“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研究阴阳五行说,能从天体的运行的计算来制订历法,掌握世间万象。到后来,发展出专门研究天体运行规律的“天文家”、研究历法的“历数家”后与“五行家”相结合。
在蒙昧的科学洪荒时代,为了避免灾厄,人们总是希望能预先得知天地变迁的异动,“阴阳五行说”的出现将这一愿望变成了现实。其代表典籍就是自周朝流传至今的《老子》、《文子》、《黄帝四经》、《列子》、《庄子》、《易传》、《鹖冠子》、《管子》、《黄帝内经》、《三十时》、《阴阳家佚书辑本二种》等道家著作。
地位和源头
"阴阳"的主导思想是以五行决定政治,概念最早见于《老子》、《文子》、《黄帝四经》、《列子》、《庄子》、《易传》、《鹖冠子》、《管子》、《黄帝内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即以"阴阳消长,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著录名家著作一百多家,将阴阳家列入“九流十家”;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使“诸子百家”(先秦至汉代出现的学术流派)著作上升到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最为著名的学派不过有几十家,有:道家、德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文家 (儒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
台湾岑压王在2005年发表的《先秦兵阴阳家问题探论》 ,是研究先秦兵阴阳家的专文。作者通过对《汉书·艺文志·兵书》中兵阴阳家书籍的复原,探讨了兵阴阳的定义和具体内容,认为兵阴阳家只是任宏校理兵书时以书籍特色来分类的方法,并非真正是兵家的一个流派;兵阴阳家与仪式、祭祀、卜笼等有密切的关系,但其源头却来自于黄老道家,军礼和兵阴阳家也存在着内在关系。文章探讨了先秦兵阴阳家的基本理论,认为兵阴阳家所用符号系统并非全然迷信而有其合理的成分。而兵阴阳家没落的原因,则包括体系牵涉广泛,学之不易,事涉迷信,战争收效有限以及兵器与战法不断更新等。该文还探讨了兵阴阳与天文、物候、气象、医学间的相互影响。绍岑文主题明确,搜集了较为丰富的史料,是兵阴阳家研究的重要之作。但作者对兵阴阳家的相关概念及关系未做细致梳理,探讨不够全面深入。田旭东《“兵阴阳家”几个问题的初步研究》及《兵书四种之一:兵阴阳家的学术风貌》,从《汉书》所著录兵阴阳文献分析入手,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资料,将兵阴阳家的具体内容归纳为兵忌、龟兆占验(含龟占、日月星气占、五音占、式占)、风角、刑德、辟兵五类。她认为兵阴阳家与阴阳数术家和道家学派之中的黄老之学有密切关系 。’
五行相生含义:
木生火,是因为木性温暖,火隐伏其中,钻木而生火,所以木生火.
火生土,是因为火灼热,所以能够焚烧木,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灰即土,所以火生土.
土生金,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依附着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有山必生石,所以土生金.
金生水,因为少阴之气(金气)温润流泽,金靠水生,销锻金也可变为水,所以金生水.
水生木,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所以水生木.
五行相克含义:是因为天地之性
众胜寡,故水胜火. 精胜坚,故火胜金. 刚胜柔,故金胜木.
专胜散,故木胜土. 实胜虚,故土胜水.五行生克制化宜忌:
金:金旺得火,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强金得水,方挫其锋.
金能克木,木多金缺; 木弱逢金,必为砍折.
金赖土生,土多金埋; 土能生金,金多土变.
火:火旺得水,方成相济.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强火得土,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金弱遇火,必见销熔.
火赖木生,木多火炽;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水:水旺得土,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木多水缩; 强水得木,方泄其势.
水能克火,火多水干; 火弱遇水,必不熄灭.
水赖金生,金多水浊;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土:土旺得木,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金多土变; 强土得金,方制其壅.
土能克水,水多土流; 水弱逢土,必为淤塞.
土赖火生,火多土焦;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木:木旺得金,方成栋梁.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强木得火,方化其顽.
木能克土,土多木折; 土弱逢木,必为倾陷.
木赖水生,水多木漂; 水能生木,木多水缩.
阴阳思想作为抽象概念,主要源于《老子》、《文子》、《黄帝四经》、《列子》、《庄子》、《易传》是百家思想的发源之地,地球到今天才被世人看到,上古时期的先哲们脑海里只有天地,阴阳,昼夜,四季,晴明,地球的另外一面是对立的,对立的结果则必有阴阳,我为阴则对立为阳,我为阳则对立为阴,寻找道的过程就是寻找人类起源的过程。
在自然观上,利用《老子》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禹贡》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大九州"说,九州只是整个宇宙世界的一部分,认为中国为赤县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之一(胡适曾在其《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大为赞叹阴阳家的这一地理观念);在历史观上,则把《尚书·洪范》的五行观改造为"五德终始"(下面还会谈到)说,认为历代王朝的更替兴衰均由五行所主运;在政治伦理上,亦"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同时强调"因阴阳之大顺",包含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五德又称"五德转移"。阴阳家代表邹衍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阐释宇宙演变和历史兴衰,创为"五德终始"之说,影响甚大。后来的挂名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刘向的《洪范五行传论》(梁任公在其《饮冰室文集·阴阳五行说之来历》中谈到阴阳学说之害时曾提到:宜负罪责者三人焉……曰邹衍,曰董仲舒,曰刘向。可见阴阳家其要)等,都是以阴阳五行为思想基干。
"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其目的在为当时的社会变革进行论证,但却陷入了历史循环论。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的主张各别是什么?

儒家:主张“仁”、“礼”。
道家:主张无为自然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法家:反对礼制重视法律
兵家:就是古代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亦指研究军事的学派。就是研究打战军事的理论。
名家:个人认为就是“诡辩”,著名论断“白马非马”。
阴阳家:关键思想“ 阴阳”、“五行”
纵横家: 游说各方,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
杂家:特点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虽只是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
农家:“重农”就是“重民”,农家的民本主义思想,是农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环。
最早对国学诸子做客观评价的见司马迁《史记》列传第七十《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2012·黄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的是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提出该观点的思想学派是道家。
(2016·孝感)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关于如何治理国家,法家主张以法治国。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四、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五、名家:
  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六、阴阳家:
  代表人物:邹衍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七、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创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八、杂家:
  代表人物:吕不韦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九、农家: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十、小说家: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十一、兵家
  兵家主张运用武力通过战争来达到统一国家的目的.创始人是孙武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汉初有张良、韩信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将苑》、《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各家学说虽有异同,然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