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币

最罕见的战国圜钱,最最极其稀少的古钱币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06 12:42:01 浏览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哪位专家指点一下,这是哪个朝代的钱币

朋友,这是仿品,看看铜的颜色就知道,新铜。
战国钱币,可惜是近年复制品。
现代工艺品一枚
秦朝,圆形方孔钱
这是战国时期秦国铸造的环钱(圜钱),存世极少,形制与一两钱很相近,微有外廓,背平而边削,不同的是铭文字体呈小篆或隶书意味、钱孔变成方形,钱径稍有些大小。现发现有“第三,第四、第十、第十一、第十六、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三”等几种环钱。
圜钱又分两大类:一是圆形圆孔,比较原始;二是圆形方孔(由圆形圆孔逐渐演变而成)。初期圜钱的穿孔比较狭小,后逐渐变大。这种形式的钱币,比起“布币”、“刀币”便于携带,也便于互相接受,符合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它的出现兴起了一种新的铸币体系,在战国时期为各国先后所效仿。图中这枚“第十八”的真假不好评论,建议去古玩市场找专家当面鉴定。

一面写第二三圆孔光背古铜币是什么钱

圜钱。圜钱有两大类:一是圆形圆孔属于原始币;二是圆形方孔一面第二三圆孔光。圜钱也称圜金、环钱,是一种中国古代铜币。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圜钱”是中国战国时期铸行的一类圆形铜质货币,又称“圜化”,简称“环钱。

最最极其稀少的古钱币

太平天国时期的太平通宝太平当千。天国的货币基本上都被清朝销毁回炉另造。
东周古钱币,极其稀少。
东周、西周(圜钱):又称“环钱”,战国时铸币。形制为圆形圆孔,源于玉壁或纺轮,主要流通于三晋地区。
环钱是先秦时期许多仿形铸币中的一种,如布币、刀币和蚁鼻钱(有文铜贝)分别由铲形、削刀和海贝演变而来一样。呈环圆形的圜钱很有可能是由纺轮或玉璧演变而来,由于圜形货币便于携带和清点,所以终于成为金属铸币最普遍的样式。
战国“东周”圜钱,直径27mm,此泉为战国诸钱中之大名誉品,位列古泉五十名珍之一,极罕见。公元前441年,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城。此城在洛阳之西,故称其国为“西周”。
西周君曾铸造 “西周”圜钱,钱径2.7厘米左右,枚重3.8至5克不等。公元前367年,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于巩地。巩地在洛阳之东,遂称“东周”。东周君亦铸行“东周”圆孔圜钱,钱径2.6厘米,重4至4.5克。
旧谱曾收录一种钱径4.1厘米大的“东周”圜钱,此属于大型者,均真。“西周”与“东周”圜钱当年铸量不多,流传至今已成珍稀泉品。

齐国货币环钱图片及价格?

賹化圜钱,齐国铸造的圜钱。圆郭方孔,素平。賹化圜钱有“賹化”、“四化”、“賹六化”三种。直径分别为2.2、2.9、3.5厘米,重分别为1.1-2.3、4.7-6.7、7.4-10.7克。賹,从益从贝,本为齐币专用字。既表示齐币初铸时的币材重量为“益”,又表示币值为贝化廿朋。齐铸圜钱称“賹化”,表明与齐刀(齐法化)同值,四化值四枚,六化值六枚。有人认为賹化圜钱是战国末期齐襄王复国后的铸币。
1960年山东省济南市五星牌坊出土“益六化”305枚,益四化292枚,益化两枚;1979年山东省日照县出土一批齐国铜币中,有“圜钱” 122枚,其中就有“益六化”钱币107枚,“益四化”钱币 95枚,同坑出土的齐刀形铜币有197枚。
价格都在千元以上。

这枚古币是真的吗?

您这枚是当代工艺品,仿造的是战国时期的东周圜钱,文字、钱体都不对,锈色也是人工做旧,由于圜钱铸造工艺原因,因此版别也较多,市场上出现的文字一摸一样的圜钱一定要注意。贴几枚真的东周圜钱作对比——
东周圜钱存世量绝少,目前市场上见到的东周、西周等圜钱基本都是赝品,须谨慎购买。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请老师帮忙看看这枚钱币年代真假有收藏价值吗,谢谢老师

环钱
存世特别少
所以说仿品历代都有
此枚为现代仿品
第一:铜质不到代
第二:字体扭曲变形
第三:人为做旧,包浆浮躁不吃骨
所以说:没有收藏价值
其次.环钱为五代十国时行用钱
由玉壁衍生而来
圜钱也称圜金、环钱,是一种中国古代铜币。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圆形,中央有一个圆孔。钱上铸有文字。一说由纺轮演变而来;一说由璧环演变而来。是方孔钱的前身。
初期圜钱的穿孔比较狭小,以后逐渐变大。圜钱的正面铸有铭文,反面则无任何文字。圜钱是战国中晚期的青铜铸币,是一种进步的铸币形式。最早的圜钱产生在政治经济制度较为先进的魏国。如面文“垣”、“共”字等。这种形式的钱币,比起“布币”、“刀币”来便于携带,也便于互相接受,符合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它的出现在钱币兴起上就有了一种新的铸币体系,在战国时期为各国先后所仿铸。先是赵国、秦国仿铸,后有齐国、燕国仿铸。圜钱迄今发现有十余种,蔺、离石圜钱属赵。蔺和离石地区是秦国、赵国、魏国争夺之地。战国大部分时期内,这两地都属赵,但也一再为秦所占。你这枚圜钱的真假需拿实物到古玩市场或鉴宝活动的专家当面鉴定,如果是真的,是很有收藏价值。

战国环钱 珠重一两十二,我想问一下具体价格?

战国环钱 珠重一两十二,具体价格象上述品市价值120000元左右.
图中战国环钱 珠重一两十二,属仿真赝品,值2--3元.
您的这一个钱币,战国环钱 珠重一两十二,是典型的现代的仿古工艺品钱币;国内艺术品市场上比较常见,市场上一般喊价在30元左右,超过这一个价格,市场上可以大量供应的;市场上常见不法商人,拿着这样的,冒充老的钱币珍品,高价销售,千万要注意!

收藏界中,十大稀有古币是哪几个?

十大稀有古币是:永光钱、战国三孔布、齐六字刀、壮泉四十、太夏真兴、永光钱、开平通宝钱、天成元宝、永平元宝、共屯赤金圜钱。
1、战国三孔布
战国三孔布是先秦货币中最为珍贵的品种,是现今钱币界公认的名珍之一,如今发现的“三孔布”大概有三十余种,大多流失海外。因为存世量比较低,价格也比较昂贵,一旦拍卖就是抢手的大热藏品。
2、齐六字刀
齐六字刀,齐刀为齐国铸造的货币,主要流通在古代齐国,如今的山东地区。齐刀比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称,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圆环,面、背有文字或饰纹。
3、壮泉四十
“壮泉四十”是西汉末年王莽政权所铸造的六泉之一,铜质精良,文字精美,悬针篆“壮泉四十”,因王莽政权不得民心,很快瓦解,“壮泉四十”流通时间也不长,铸造量又不大,存世极其罕见,为中国古代钱币之大珍。
4、太夏真兴
“太夏真兴”钱是我国最早的一枚国号、年号并铸在一起的钱币,存世稀见,为“华夏古泉一百名珍”之一目前仅发现共7枚(含博物馆馆藏),近年国内无拍卖纪录。收藏界估价为460万以上。
5、永光钱
南朝宋前废帝永光元年铸钱,钱体薄小,钱径约18mm,重1.2g左右,铸行时间最长不超过6个月,存世稀见。香港市场拍卖价为320万左右。
其实说到稀有古钱币,它并不只有十个。在古钱币中有个分类,叫做“铜钱五十珍”,也叫“古泉五十珍”,根据字面意思来看也知道,就是指铜钱中的五十枚极为珍贵的古钱币。
第一个是三孔布,是先秦货币中最为珍贵的品种,因为它的形状质地十分特殊,因此也被称为先秦货币中最具有神秘色彩的一种。
这种布币发现极少,但目前所现的面文有二十多种,价格一般是从几十万到近千万,而如今发现的三孔布大概有三十余种,除了被博物馆收藏为藏品的,其余大多流失海外。
永平元宝,天成元宝,开平通宝钱,这些肯定是十大稀奇古币中的,其他的就不知道了,对古币不是太了解,
想要了解收藏界十大稀世的收藏纪念币,就需要对这个圈儿有明确的认识,比如越是古老的越少就越稀有。
我觉得收藏界中的十大稀有古币可能是景和钱币。还有永光钱,还有开平通宝钱。以及战国三孔布。
其实说到稀有古钱币,它并不只有十个。在古钱币中有个分类,叫做“铜钱五十珍”,也叫“古泉五十珍”,根据字面意思来看也知道,就是指铜钱中的五十枚极为珍贵的古钱币。
而且其中很多都只有一枚,甚至有的已经失传许久,所以它的价值不可估量。在这里就不一一跟大家讨论了,挑几个比较特殊的,跟大家聊聊。
第一个是三孔布,是先秦货币中最为珍贵的品种,因为它的形状质地十分特殊,因此也被称为先秦货币中最具有神秘色彩的一种。
这种布币发现极少,但目前所现的面文有二十多种,价格一般是从几十万到近千万,而如今发现的三孔布大概有三十余种,除了被博物馆收藏为藏品的,其余大多流失海外。
在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在2010年,嘉德春拍卖了一枚“武阳”背“两”三孔布,成交价格为352.8万元,曾是古钱币拍卖的最高纪录,震惊了许多人。
第二个是六字刀,在2015年时,被称为中国最贵的古币之一,原名“齐造邦长法化”,是田氏列为诸侯时的开国纪念币。这种刀币都出自石范之手,精妙绝伦,被称为当时刀币中的佳品。
还有太夏真兴钱、永光钱、景和钱等许多钱币,至今都存世极少,甚至有的刚一出土后便没了踪迹,连史书也没有后续记载。
而且,这些钱币大都流传至海外,要么就是在博物馆被好好珍藏,所以,假如你手上拥有类似的钱币,记得先去辨认清楚,它是否是真货。

比较值钱的圆形方孔铜钱有什么?分别是什么朝代的?叫什么名字?

最值钱的古钱币排名(俗称古泉五十名珍),从第六个开始都是圆钱。
  1 桥足半釿布:战国时期铸币。系从空首布演化而来,因其钱文多铸有货币单位“釿”字而得名。产生于战国早期,主要流通于魏国地区。基本形制为首部平实、圆肩(或平肩)、圆裆、方足。钱文纪地、纪值,一般分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等。除此之外,当时楚国地区也曾铸行过钱文分别是“殊布当釿”和“四布当釿”的长足釿布。
  2 三孔布:圆足布之一种。因其首部和两足部各有一小孔而得名。这种布币发现极少,所见面文有二十余种,背文纪值,分“两”和“十二朱”等。
  3 博山刀:齐明刀之一种。燕昭王二十八年至齐襄王五年(前284-前279),燕国攻占齐大片领土时铸。清代嘉庆年间山东省博山香峪村出土,字样特殊,习称“博山刀”,传世极少。背面铸有三字或四字,一般开头两字都是“莒冶”。1979年,山东莒县故城遗址曾出土有这种刀币的钱范。
  4 晋阳匕:即圆首刀,战国时期铸币,又称直刀、赵刀。形体轻薄,钱文有“甘丹化”、“甘丹”、“白人化”、“白人”、“白化”、“王化”、“城”等十几种,多出于今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成白”又释作“成帛”,河北灵寿战国中山故都城址曾出土这种刀币的钱范,可证其铸地。
  5 齐六字刀:齐刀,战国时期齐国铸行的“齐返邦长大化”、“齐大化”、“齐之大化”、“即墨之大化”、“即墨大化”、“安阳之大化”等刀币的总称。除此之外,一般将“莒邦”等残刀亦归入齐刀范围。
  6 东周、西周(圜钱):又称“环钱”,战国时铸币。形制为圆形圆孔,源于玉壁或纺轮,主要流通于三晋地区。
  7 共屯赤金(圜钱):又称“环钱”,战国时铸币。形制为圆形圆孔,源于玉壁或纺轮,主要流通于三晋地区。
  8 壮泉四十:新莽钱,始建国二年(10)铸。“六泉”指规则直一、么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十布”指小布一百、么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弟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其中规则直一在始建国元年(9)已铸,大泉五十则在西汉居摄二年(7)已铸,始建国元年(9)又铸。
  9 国宝金匮直万:新莽时铸钱。上部方孔圆形,有直读“国宝金匮”;下部方形,“直万”两字直书于两竖纹之间。传世仅两枚。
  10 大泉五千:三国吴钱,史志无载。近年曾有出土。
  11 太夏、真兴:夏赫连勃勃真兴年间(419-475)铸钱。钱文隶书,面重郭,存世极少。
  12 永光:南朝宋前废帝永光元年(465)铸钱。形制薄小,重二铢,存世极少。
  13 景和:南朝宋前废帝景和元年(465)铸钱。重二铢,钱形薄小,存世极少。
  14 咸通玄宝:唐钱。咸通十一年(870)桂阳监钱官王彤所铸,寻即废止,存世极罕。
  15 开平通宝、元宝:梁钱。开平是五代梁朱温年号(907-911),存世仅通宝、元宝大铜钱各一枚,对其真伪钱币界看法不同。另有开平元宝铅质小钱,系南汉刘隐奉梁正朔而铸。
  16 天成元宝:五代后唐钱。天成年间(926-930)铸。
  17 永平元宝:前蜀钱。永平年间(911-915)铸,存世极罕。
  18 天德重宝:闽钱。天德年间铸,有铜、铁两种,当百使用,背穿上“殷”字,以纪国号。
  19 天策府宝:楚钱。马殷受梁封天策上将军,建天策府,于乾化元年(911)铸天策府宝,有铜、铁两种。据《十国纪年》载,当时城中行用铁钱,城外使用铜钱。其所指城中城外可能是指境内境外。铜钱又有背龙及鎏金等品。
  20 乾封泉宝(楚):楚马殷所铸大钱。有铜、铁二种,背有天、策、天府、天策、策府等字,铜钱数量少于铁钱,钱文隶书,与唐高宗乾封泉宝不同。
  21 广政通宝:后蜀钱。孟昶广政年间(938-965)铸,有铜、铁、铅三种平钱。
  22 大蜀通宝:后蜀钱。钱文形制与广政通宝接近。存世极罕。
  23 保大元宝(背天):南唐钱。李璟保大年间(943-957)铸,背上“天”字,形制厚重,存世极少。
  24 永通泉货:南唐钱。显德五年(958),李璟铸永通泉货大钱,以一当十,钱文有篆、隶两种,篆书者较薄小,为后期的减重钱。
  25 大齐通宝:南唐钱。此钱真品仅发现二枚,因其文字形制与大唐通宝接近,所以定为南唐开国者徐知诰升元元年(937)建国号大齐时所铸。一说为南唐后期铸大唐通宝时所铸。
  26建炎元宝:南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铸。“建炎元宝”铸造量极少,钱文篆书,隶书成对,同时期高宗尚铸造有“建炎通宝”,“建炎重宝”,皆罕见,为古钱大珍。
  27至宁元宝:P金代卫绍王至宁元年(公元1213)铸造。存世仅有一枚折五型铜钱孤品,书体与北宋崇宁小平楷书相似。珍罕无定价。
  28大宋通宝(当拾):南宋大钱 大宋通宝当拾 直径一般:52MM.厚:3MM
  29贞佑通宝、元宝:铸期:宣宗贞佑年间(1213-1216年)特征通宝,小平,钱文真书顺读。元宝小平,钱文真书旋读。 贞佑元宝,早年流入日本(日本平岛春水藏) 国内仅发现此一枚。
  30临安府行用铜质钱牌:临安府行用铜质钱牌(俗称“垮牌”),是一种独特的品种临安府行用铜质钱牌,系南宋末年宋理宗淳衤右年间(1241—1252年)所铸。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在北宋时,称为余杭郡,高宗南渡后建都于此,改称临安府。临安府行用铜质钱牌就是由当时的临安府铸行的。其面额分为“准贰佰文省”、“准叁佰文省”和“准伍佰文省”三等。“准”为“平”的意思,“省”为“省佰”,即以七十七文充当一百文铜钱。该铜质钱牌呈狭窄长方形,上端有一圆孔,四周及圆孔有廓;长度和宽度因面额大小而异,“准贰佰文省”长6.2厘米、宽1.9厘米,“准伍佰文省”小型的长7.3厘米、宽2.3厘米,大型的长7.9厘米、宽2.7厘米;面文均为“临安府行用”五个字,背面标明币值,分别为“准贰佰文省”、“准叁佰文省”和“准伍佰文省”;面、背文均楷书,且制作精美。
  31大朝通宝:蒙古汗国在改称元以前称大朝时(公元1227年)铸。钱文楷书,直读,光背无文。有银质、铜质两种,均为小平钱, 存世极少,铜质更罕见。属中国古泉五十名珍。
  32乾亨通宝:五代十国时期南汉 刘龚政权乾亨元年(公元917)铸造。一般制作不精,文字内多流铜,极少见。另有“乾亨重宝”铜钱。
  33天显通宝:天显通宝隶书小平光背 无定价 辽太宗天显年间铸,据内蒙出土:径2.38厘米,重2.7克。文字自然,颇具辽钱风韵,隶书体旋读,传世甚罕。太宗天显年间(947-950年)铸,仅发现1枚孤品,该钱已流入日本。
  34中统元宝: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年间(公元1260-1264年)铸行。钱文楷、篆二体,直或旋读。背可见星纹,平钱。
  35永安一十、五百、一千:,五代十国时期盘踞幽州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所铸造,永安一十有铜铁两种铜钱存世量极少,价格极高,,永安五百有铜铁两种,铜钱存世仅孤品,古钱之大珍。铁钱存世也已屈指可数,价格颇高。此外“永安五百”面文形制独特,按照右左上下顺序读,永安一千有铜铁两种,铜钱存世量极少,价格极高,为古钱珍品。铁钱存世量也已不多,能得善价。
  36应历通宝:辽国穆宗皇帝应历年间铸造(公元951~969),钱文粗糙,制式为小平,现存世仅有数枚。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辽代应历通宝,直径23.5mm,位列古泉五十名珍之一,珍罕,美品。
  37大元国宝: 元朝 元武宗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造。文字形制极为精美,有以孤品背龙纹者尤其精致,疑为开炉试铸样钱。另有铅钱孤品,系雕母。
  38建国通宝:北宋 宋徽宗 赵佶有 建中靖国 年号,但建国通宝仅有篆书,楷书 小平 对钱各一,其中篆书钱铜色金黄,狭穿大字,面带黑斑及松花绿锈,据说出土于苏北,曾被钱币收藏大家罗伯昭先生以400银元购得。也有人认为此钱太过离奇,怀疑是建炎通宝改刻而成,但据考证,建国通宝是取建中靖国年号的首尾二字组合而成铸造的货币,却因赵佶的建中靖国年号中的“建中”二字与唐代某年号重复,所以此币刚刚铸成就马上废止,而改铸非年号的“圣宋通宝”、“圣宋元宝”。因此建国通宝极为珍稀,存世量不超过10枚,无法估价,称建国通宝为北宋第一珍稀币并不为过。楷书建国通宝早在清末,民国时期曾被发现,可惜皆已流失,1956年锦州博物馆在发掘清代范子和墓时,曾经出土一枚隶书“建中靖国”钱,铜质厌白,属于夹锡钱一类,实属仅见。 请大家欣赏国家博物馆所藏名珍篆书体建国通宝。根据实物考证篆书体建国通宝的版别有三种,均属试铸。
  39保宁通宝:辽代辽景宗耶律贤保宁年间(969-978)的铸币,是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存世量极少,版式有大字、小字、宽缘、细缘、狭穿、广穿、背月纹等区别。其钱文右旋读,书体隶兼八分,浑厚朴拙,古意盎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可谓影响了整个辽一代钱风。目前,根据相关资料、图谱及所见所闻,保宁通宝平钱的统计存量大约在数十枚之内,是辽钱中的稀见品之一。
  40至正之宝:元朝顺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铸造.均为大钱,用以代表交钞与纸币并行。钱体厚重,制作精良。有折十,二十,三十,五十等几型。面文“至正之宝”为端丽楷书,直读。背穿上“古”系记江西吉安道监制;穿右“权钞”二字可作权当银钞解。穿右为币值银重,所见有“伍分”、“壹钱”、“壹钱伍分”、“贰钱伍分”及“伍钱”五种。“伍钱”即值银钞半两、铜钱五百文,为“权钞钱”之最大者;径达8厘米,重120克左右,系有史以来出现之最大行用方孔圆钱。以铜钱权钞行使,又称“至正权钞”。钱文书体特别俊秀流畅,与“至正通宝”一类书法相同。这类铜钱均比较罕见,价格极高。
  41圣宋通宝:直径2.4厘米,穿0.65厘米,厚0.1厘米。钱币完整,未见拼接、挖补、改刻的痕迹,应当是一枚真品古钱。“圣宋通宝”行书旋读,字体与行书圣宋元宝相同,只是“元”作“通”。背右下角现一斜月,左侧边郭有一个直径0.1厘米的圆形深孔,形态较规则,似乎是用作定位用。
  宋徽宗赵佶于崇宁二年(1103年)铸圣宋通宝,行、篆二体,以一当五,崇宁三年(1104年)乃止。圣宋通宝钱行世只有8个月,世间所见甚少。
  42贞观宝钱(西夏文):西夏崇庆贞观年间(公元1101~1113年)铸造,形制为小平钱,直径2.5CM。钱形较大。目前存世仅有一枚,极其珍贵。
  43天启通宝:背面有字的天启通宝是明代的,明光宗未铸钱,因其在位仅数月,未及铸钱,其子明熹宗于天启元年先补铸其父年号“泰昌”钱,称“泰昌通宝”。此钱为小平钱,真书直读,铜色淡红,也有黄铜钱,版本不多,有背月,背星钱,还有钱径达2.9厘米,大如折二钱的宽郭大样钱;也有钱径2.3-2.4厘米的小钱。明熹宗铸泰昌通宝钱只一年,次年便开铸“天启通宝”,同年设立了户部宝泉局,称“钱法堂”,从此由户部主管铸钱。所铸钱币主要用于军需,军队的铸钱炉只保留西北三镇,东南的一律取消,这时全国形成了三个造币中心,分别为两京及四川地区,但天启三年(公元1628年),宦官魏忠贤专权,宦官乱政,滥铸情况又出现,地方钱局大量出现,因此所铸的天启钱版本极多,差异大。钱背文大量的出现记地,记局,记重等形式。此前仅万历时期出现过,但版本有限。所以明朝钱币制式的复杂时期是从天启年间开始的。天启年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继以往的方法,仍采用增加铸钱量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各省钱局滥钱恶钱,好赚取利润。大量的轻劣钱掺入官钱充数,与明朝前期制钱力求精整美观的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天启通宝”初铸为小平钱,后开铸当十钱。天启五年,因官私所铸大钱过多过劣,下令停铸,并由朝廷出白银,回收当十钱,其大钱铸期不过三年;天启钱钱重原定一钱三分,千钱重八斤八两,但后来由于官铸过于滥恶,小钱仅重七分,千钱仅重四斤八两,含铜量不足三成。此外有一种用日本铅锡销熔入铜所铸的铜呈折色的“折沙钱”就是此时所铸。天启小平钱分背无文和背有文两大类,背文比万历钱复杂,背铸有星月纹的种类多;背有文分记重,记事,记局、记地。背记事为“奉旨”二字,是当时宦官、大臣奉旨办事造钱的意思。“天启通宝”小平钱不仅背文多,其它如字文大小,文字水平,轮郭宽窄,钱文结构也有诸多不同,很复杂多变。“天启通宝”当十钱也分背无文和背有文两类,折二钱则大都背无文,存世也较少。这两种钱皆较少见。
  元末南方起义军红巾军领袖徐寿辉公元1358年铸“天启通宝钱”,该币质地为紫铜,就式样有小平钱、折二钱、折三钱三种,钱文有楷书和篆书两种,由于从发行到停铸仅经历了一年,因此元天启通宝比较珍稀,尤其是篆书折三天启钱为一级品,为可遇而不可求之神品;而明天启钱则版式较多,有小平钱、折二钱、折三钱、折五钱、折十钱多种,质地也为黄铜,但钱文却均为楷书。元天启钱光背,而明天启钱背丰富多彩,背字有:日、月、工、户、浙、京、新等多种,纪值有二、十、十一两等,当然还是以光背为常见。
  44靖康通宝:“靖康通宝”、“靖康元宝”是北宋 宋钦宗时期铸造的,他在位16个月就被掳往北方。因此,“靖康”钱铸量很少,“靖康通宝”更为罕见,属国家一级文物。
  45天国通宝:天国背通宝当十是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第一批试铸的通用钱币,因不久即改铸太平天国圣宝钱而属临时过渡性的钱币,因此铸额有限而十分罕见.
  46应运元宝:"应运元宝"铜钱,系北宋淳化年间李顺起义所铸起义军钱,
  47皇统元宝:金代钱币,皇统年间(1141-1149年)铸造,制作极为精美。存世不多枚皇统元宝篆书孤品。
  48应感通宝:北宋时,李顺于994年发动农民起义,攻克成都,建元应运。曾铸应运元宝。李顺死后,部下又铸应感通宝,存世皆罕。
  49崇庆元宝、通宝:崇庆元宝为金卫绍王崇庆年间(公元1212年)所铸,由青铜铸造。有元宝、通宝两种。元宝为篆书当五大钱(即折五,直径为3.5厘米);通宝有小平、折二两种,钱文仿瘦金体所制。崇庆元宝传世极少,有书籍称其为“孤品”,实际上据了解目前全国保存有五六枚真品。
  崇庆元宝史志不载。唯辽中出土一枚孤品,大如折五,形制与文字近似泰和重宝。“崇庆元宝”四字作玉筋篆,旋读,光背无文。钱体铜色青白,制作精整,文字秀美,仿崇宁钱制,然仔细推敲仍不免匠气。近代京沪诸多泉家皆审为赝品,而钱币学家郑家相以为当属金泉。
  50元德重宝:西夏崇宗皇帝元德年间(公元1119-1127)铸造。版式为折二型钱。钱文楷书,直径一般为2.7厘米。今存世仅有两三枚,珍罕无定价。崇宗皇帝朝另铸造有“元德通宝”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