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董收藏第一人,李双杰被誉为“家谱收藏第一人”,他此举的初衷是什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06 21:35:27 浏览1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介绍?

  如今,马未都是中国第一家俬立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的馆长,成了中国古玩收藏圈子里如雷贯耳的人物。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马未都,祖籍山东荣成,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俱、玉器、漆器、金属器等。
  马未都,人称“马爷”,有“京城第一收藏家”之美誉;2008年,继易中天、于丹之后,他走上“百家讲坛”,成为家喻户晓的收藏名家。
  马未都从70年代末开始了收藏之旅,至今个人藏品已有数千件***套***。1996年,他做出了大胆而成功的尝试,建立了中国第一家俬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很多人认为马未都今天的成就源于昔日的好眼光,是他抓住了时机,比其他人“动手早”。其实不然,在马未都看来,今天的事业完全拜过去的“不务正业”所赐,是兴趣这株旁枝茁壮发展成了今天的参天大树。正是因为当年的“执迷”,才有如今的“有悟”;接着,他又把这“悟”通过他的私人博物馆、著书和百家讲坛,传递给了千千万万热爱收藏的人们。
  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故事
  1981年,26岁的马未都还是一名机床铣工。作为文学爱好者,他写了篇爱情小说《今夜月儿圆》。《中国青年报》整版刊登了这篇小说,谁都没想到,马未都的命运从此改变。
  小说发表后,马未都被调任为《青年杂志》的编辑。在文学最璀璨的时代,这是个特别优越的身份,哪位读者投稿,他随手写一句“稿子可以,你来一趟”,别人就乐颠颠地来见他了。他就在那时发掘了王朔、苏童,办公室的常客还有刘震云、莫言等人。
  在编辑之外,马未都也一直在坚持创作,而且成绩斐然,中青社曾为他和顾城举行过大型座谈会,他代表小说,顾城代表诗歌。
  而就在文学事业如火如荼时,马未都却选择了江湖隐退。
  他说:“我原来觉得文学神圣得要死,误认为我可以一辈子弄文学,后来只干了十年,在看到文学兴盛和衰退的速度、看到文学业内那种龌龊的嘴脸后就放弃了。”
  1990年,马未都从文坛消失,进军影视圈,跟王朔、刘震云等人,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马未都担任秘书长,随后推出家喻户晓的《编辑部的故事》。
  随后,“海马影视创作室”制作了《海马歌舞厅》。片子还未拍完,影视事业也正如烈火烹油,马未都却在攒足第一桶金后,渐渐淡出影视圈,一头扎进了当时还很冷门的古玩收藏领域,开始了淘宝之旅。
  “文人马未都”变成“商人马未都”,这是他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型,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
  当时,中国古玩市场还处在萌芽阶段。马未都的寻宝历程只能从“菜市场”开始。那时候菜农来北京卖菜,顺便会捎上自家最值钱的老物件。马未都从两块钱的“官窑”开始买,直到它升值到20万。“那时你去地摊上,满地都是宝贝,我只是在宝贝中进行挑选。”
  1982年,马未都用1600元买下了第一件正式藏品——四扇屏。自此,他的收藏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摊上淘到的瓷器买回家,他躺在被窝里,一宿一宿地摸著看。“一是养眼,二是琢磨。”在大多数人尚未意识到艺术品价值的时候,他已经“入道”深矣。
  这段时间,他成功地混迹在地摊中“捡漏”。淘到一个雍正官窑的盘子。1987年,这样一个盘子不到500元人民币***当时公务员的收入每月只有二三百元***,今天,已经拍卖到了几十万,甚至几百万。
  马未都的与众不同是他不仅热爱收藏,更喜欢研究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1993年,马未都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收藏著作《马说陶瓷》,被广大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
  1997年,观复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展出面积400平米。这是内地第一家俬立博物馆,马未都又多了一个身份——“博物馆馆长”。
  后来,他陆续在杭州、厦门、上海等地建了地方馆。他打算在中国建立10座“观复”,“让展览如推磨盘一样转起来”。
  坊间流传:“马未都玩什么,什么就涨”。所以,虽然门儿清,他却从不对文物估价。他做《百家讲坛》主讲人,做脱口秀,都以普及收藏文化为目标。
  马未都之所以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屡次成功转身,实现传奇人生,除了过人的智慧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最重要是凭借对时事的精准判断和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珍贵特质, 使马未都成为诸多文化领域的带头人。
  2007年,马未都加入奥迪英杰汇大家庭,担任“奥迪英杰汇文化大使”。
  马未都被邀请加入奥迪英杰汇大家庭,正是因为他的进取精神与奥迪不断突破自己的品质如出一辙。奥迪品牌的高技术水平、高质量标准以及高强劲动力也契合了马未都的人生理念。
  奥迪英杰汇成立于2005年2月,汇集了来自艺术、文化、商业及体育等领域的杰出代表和社会精英,是高品质的主流精英联盟。
  英杰汇成员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事业成功而不事张扬, *** 、进取而富有品位;他们引领着社会潮流,推动着社会进步,他们身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们是奥迪“尊贵、进取、动感”品牌精神的体现者和倡导者。
  “奥迪英杰汇”是奥迪使用者形象和特点的集中体现,向世人展示奥迪使用者的优秀形象,并使奥迪所倡导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坐拥中国最大私人金库的中国第一收藏家是谁?

这个人就是马未都。马未都是中国第一收藏家。当时他在上海市中心建造了一个5层的私人保管库。要知道当时这个地方总共有5层,可以说是中国最有名,同时规模最大的一个私人保管库了,而在这个保管库里面就是马未都先生个人的收藏品。
马未都先生有着一个非常传奇的经历。当时马未都先生之所以崛起,主要是跟时代背景以及他的眼力有着非常大关系的。当时马未都看准时机,并且也非常的有能力,才能造就现如今的马未都。马未都的私人金库也是中国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私人金库,而这座私人金库现如今正在上海市中心地下5层。这个金库的名字叫观复宝库。
因为是大型的保管中心,所以平常肯定有一些客户要前来进行参观,在上海地下也建立着一个面积比较大的停车场。要知道能够前来参观的人都是非富即贵的人,所以肯定会有车停在这些停车场里面。这个宝库是上海中心最私密的空间,因为里面收藏着非常多的宝物。每一件宝物的价值都非常的高。
当然了即使来到这个宝库面前,并不是随便就能够进去的,必须要经过一个非常严格的检查才可以。首先你要具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才能进入到这个宝库进行参观。在进行检查的时候,也要经过一个非常严格的安检。在进行安检的时候,无论这些参观者身上携带任何的违禁物品,都能够被人们检查到。在进行初级安检的时候,必须要用当前比较先进的扫描仪进行检查。要知道在这个保护中检查的机器全国也只有4台而已,由此就可以看出这个宝库安保的严格。并且这个宝库的玻璃门和墙壁都是防弹的,非常安全。除了经过最初次检查之后,同样也还要经过很多次检查,全部顺利通过之后就可以进行保护进行参观。当通过检查之后,这些工作人员会输入密码和掌纹邀请这些客户进入。

国内有哪些知名古玩鉴定专家

文物鉴定专家刘传友
马未都,李鉴宸,王刚,翟建民,杨伯达,耿宝昌这都是最顶级古玩鉴定专家,就看你花多少钱请他们了,怕你有钱也请不动
刘传友老师不错
比较专业,比较实在靠谱
瓷器找丘小君,杂项找蔡国声或者马未都。
艺术通讯社联合腾讯网,时隔三年再次进行权威统计,本次专家排行更加注重德行,同时参考专业知识程度,在国内3000多位报名专家里,经过多轮筛选,最后选出十位权威专家,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1.马未都,1955年3月22日出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收藏家、古董鉴赏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主讲系列节目《马未都说收藏》。现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同时也是超级畅销书作家。
2.金申,1949年北京出生,回族。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教授。 [1]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会员。著名佛教文物鉴定专家,文史学家,画家。文革中内蒙古上山下乡,后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在内蒙古和北京文博系统工作多年。八十年代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多年研究佛教考古。归国后为国家文博系统培训文物骨干、为海内外高等院校授课;为国内外博物馆鉴定佛教文物。在佛教学术研究、文物鉴定、文史考证等方面著述丰富,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除了学术研究著述以外还善禅意题材和草原人马书画。
3.蔡国声,男,1941年出生,浙江定海人。中国近代书法家,文物鉴定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这是一个中国文物鉴定界内响当当的名字,他从事文物、古玩鉴定40余载,出版《珍宝鉴别指南》、《古玩与收藏》、《蔡国声隶书阿房宫赋》、《过眼云烟录——蔡国声谈古玩鉴赏》等书二十余本,在文物鉴定界被誉为“高产专家”。
4.贾文忠,字闻钟,号铜斋,1961年生于北京金石世家,老北京古铜张派第四代传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 ,九三学社中央教育文化委员会委员 [2] ,硕士研究生导师 [3] 。大学文化,北京大学考古系“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研究生班毕业。先后就职于北京市文物局、首都博物馆。现为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等客座教授。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理事。《文物修复研究》期刊主编,《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期刊编委。2002年入选《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博界百位“学术成就显著,具有创新精神”的专家学者。
5.李鉴宸,曾名李健,祖籍江苏南京,现居上海,国际著名艺术品鉴定评估师,全日制文物鉴定与修复科班毕业,先后取得劳动保障部文物艺术品鉴定师中级高级资质高级文物艺术品评估师鉴定估价师三级等一系列中国国内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资质,2016年至2018年任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艺术品市场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2016年至2019年任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特约研究员,长期在香港,新加坡,雅加达三地发展,截至目前,在全球开办有十二处李鉴宸工作室。
6.金运昌,蒙古族,北京市人,1957年生。金运昌任北京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主任。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鉴定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咨询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
7. 丘小君,著名的陶瓷评鉴专家,从事陶瓷文物鉴定工作30余年,目前居于香港和纽约两地﹐是香港著名收藏家学会“求之雅集”的董事和陶瓷鉴定顾问,还兼任海内外多家拍卖行、博物馆的征集顾问。
8.叶佩兰(1937-),浙江金华人,生于北京,汉族,为中国世家鉴定委员会鉴定专家、中国文物学会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瓷器专家。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鉴博艺苑(北京)收藏品鉴定委员会委员、博宝艺术网瓷器鉴定专家,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了中国的彩瓷。1956年供职于故宫博物院。40余年来,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陶瓷的整理、保管和鉴定工作,并对故宫博物院庋藏的古陶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系统地整理海内外收藏的中国古陶瓷,利用世界各国已发表的有关资料编著古陶瓷类的《海外遗珍》。
9.单国强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1942年2月出生于上海,196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毕业后在故宫博物院从事业务工作。主攻古代书画史论和书画鉴定研究,撰写发表文章百余篇,专著主要有《古画鉴赏与收藏》、《戴进》、《中国绘画史· 明代》、《中华艺术通史·明代美术》、《古画鉴定》、《巨匠与中国名画·任伯年》、《中国巨匠》"戴进"、"吴伟"、"林良"、"吕纪"、"禹之鼎"等。
10.马秀银,女,1946年生。杂项专家,北京石渠雅集文物鉴定中心金牌鉴定专家,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从事文物、历史研究和鉴定工作近四十年,主要研究鉴赏范围:玉器、铜器、金银器、木器、瓷杂等。

谁知道中国排名前十的古董收藏家,私人收藏家也可以

排名前十的古董收藏家有王健林,扬子,刘益谦,马云,普通人联系不上他们的,他们都有投资团队成员做参谋,比如说仇国仕,李鉴宸,程寿康,这都是顶级富豪参谋。

李双杰被誉为“家谱收藏第一人”,他此举的初衷是什么?

他的初衷是为了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收藏家谱了解中国姓氏和中华民族源流史,从而将这种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和文化传承下去。
可能是为了宣传这方面的文化知识,为了给下一代留下纪念,这样做为了让人们了解家谱的意义。
主要是家谱里不光有家族的兴衰荣辱,而且还有很多历史文化信息,家谱就是一部演变着的历史。
李双杰收藏家谱,是想让年轻人感受到家谱并非是土气的老古董,而是一部部有趣的寻根宝藏。
中国人是非常讲究传承的,家谱记载着一个家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对于一个家庭来讲,是自己的根系所在,大家都是非常重视的,它也代表了我国的历史和文化。李双杰喜欢收藏家谱,从来都没有觉得枯燥,反而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并且乐在其中。
李双杰收藏家谱
李双杰原本是一家公司员工,家庭条件一般,住在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自己修建的小院里。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古玩市场发现了一部家谱,家谱的厚重感让他着迷,于是就花钱买了下来。
回家后越看越喜欢,从此就对家谱情有独钟,开始大量寻找搜集。如今,他搜集到的家谱已经达到了上百个姓氏,其中不乏非常珍贵的家谱。
李双杰被誉为“家谱收藏第一人”
据李双杰讲,目前他已经收藏了三百多个姓氏。因此,被称为“家谱收藏第一人”,对于这个称号,励双杰非常谦虚地表示,自己不敢当。因为中国姓氏庞大,他感觉自己目前搜集的这些并不算多。
他不仅在线下各个古玩市场购买,而且还建起了寻找家谱的网络,发起网络征集家谱。有很多人都知道励双杰收藏的家谱很全,慕名而来,希望从他那里能够寻到自己的根。
他此举的初衷是什么?
他收藏家谱,除了感觉到有很大的收藏价值和历史记载,最重要的还是源于对家谱文化的热爱。他可以完全沉浸在家谱的研究中丝毫不觉得疲倦,感受其中所蕴含着的丰富历史文化。他希望如今的年轻人,对于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有新的认识。

何鸿燊的收藏物品,钻石排名第一,黄金像座山,兽首更不值一提,还有什么?

还有很多精美的艺术品,比如用黄金雕刻的金龙船,金孔雀,金钟,还有很多玉石,和瓷器,字画。
爱国人士
其实他收藏的东西非常多,不管是古董还是一些名字名画之类的都体现出来了,他对于文物的爱好非常的大,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
他曾经无私地将圆明园流失的兽首捐献给国家,多年来累计向博物馆捐献了100多件文物。“赌王”之所以被称为赌王,除了他在博彩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一颗拳拳爱国之心,因此才得到了人们的尊敬。不过和赌王捐出来的收藏相比,赌王的私人收藏,可以用“帝国”两字来形容。 何鸿燊一生将近70年的时间,都在致力于保护文物,抢救流失文物当中。1987年,他一次性捐出了147件中国古代文物,1988年向故宫捐献黄杨木雕达摩像。2007年,他向国家捐献了五副珍贵的油画。
众所周知,何鸿燊的家财简直是数不胜数,而他作为一代赌王一生当中也留下了十分传奇的经历,除了他的家族构造还有的就是他的爱国热情。
曾经他因为为了能够赎回我国的国家宝藏,而花费了巨额的资产,到最后无偿的献给了我国的博物馆所有。这样的爱国热情是大家十分值得学习的事情,可在他的资产当中最为值钱的并不是那间兽首,而是另外一个。
家道中落有人了解过何鸿燊和自己原配妻子的故事之后,就会让人联想到何鸿燊是一个穷小子借着。入赘豪门而发家致富的故事,可事实却并非是如此。何鸿燊之前也算得上是一个名门望族的富贵公子,他的父母也都是从事着商业的买卖。
在当时的港澳台地区也有着十分出名的名气。可奈何在他的幼年时期家道中落,父母的生意也就此停止,他才被迫地成为了一个平民。而他虽然成为了平民,却并没有放弃骨子里的那股傲气。
他先是凭借着自己在商业上混出了一点点的名堂,后来又借着自己原配妻子的加试才开始将自己的生意做大做强之后,从一个丧家犬变成了一代传奇赌王。
这一生的经历虽然在最初的时期有着自己岳父的推波助澜,可大部分的时间也都是他自己在单打独斗。所以说单凭能力这一点,何鸿燊要比所有的人都要强,因为他有一颗百折不挠的心,以及十分灵敏的商业嗅觉与头脑。
豪门争夺而除了他一生传奇的经历之外,他的家庭构造也一直都是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原因就是因为他有着四位夫人。虽然说这四位夫人在位分和排名上也会分大小,可是在信息时代如此发达的如今,人们也并不会太过于看重真实意义上的大小,反倒是对于这四位夫人以及儿女们的财产争夺战比较感兴趣。
港台的媒体不止一次的爆料出他家在财产方面的明争暗斗,除了原配妻子已经离世以外,其他的三位太太均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谋取最大程度的利益。
而他的子女们也是十分的争气,在不同的行业都是十分出色的代表性人物。有些子女从事了商业,有些子女从事了艺术行业,甚至就连最小的女儿也在悉心的栽培之下,在国外的知名大学成功的毕业,如今也投身于家族的产业当中。
爱国商人何鸿燊一生将近70多年的时间当中,一直都致力于将我国流失在外的文物找寻回来,曾经他以600万的资金将我国曾经流失在国外的猪首找了回来,并且无偿的捐献给了国家博物馆,后来又以7000多万元的价格买回了同样流失在外的马首。
除了这两处文物以外,他还将自己珍藏多年的100多件中国古代文物捐献给了我国的博物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何鸿燊是十分希望我国能够统一安定的。
除此之外何鸿燊还利用自己的资产建造了我国的第一家航天技术慈善机构,为的就是能够给予国家一大笔的费用,用来培养我国的新型科技技术人才,为了也就是能够让中国在全世界的当中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让祖国越来越强大。
有些人总是认为港澳台地区的人们对于我国的统一情绪并不强烈,可是何鸿燊一家用自己的行动向外界宣布,他们十分的希望我国统一祖国的富强,并且以此呼吁更多的人投身到为祖国统一而努力建设的事业当中。
璀璨夺目而何鸿燊本人也有着十分传奇的经历,曾经他耗费了30亿元的资金建造了我国港台地区最大的赌场,也就命名为新葡京,而有人传闻声称在新葡京当中藏着一颗何鸿燊的至爱钻石,那么便是一颗重达218克拉的大钻石。
而这颗宝石虽然并没有我国之前出土的那颗金鸡钻石那样重,可无论是在质量还是在成色当中都要优秀的许多。它可以算得上是完美无瑕的,并且人们也将它命名为何鸿燊之星。
而这颗钻石也是何鸿燊耗费了一个多亿在外国的商人手中所购买的。除了这颗宝石以外,在他的收藏列表里面还有着一些和田玉以及金子做成的各种物件,所以说这颗钻石在他看来并不值得一提。
而他的家族资产造在2011年的时候便达到了5000亿元。这也是大家一生当中可望不可即的事情,能够跻身到全球福布斯富豪排行榜当中,相比他的资产也是十分令人惊叹的。
虽然如今何鸿燊已经因病离开了人世,可他将近一个世纪的传奇人生也一直是被大家所谈论的事情,因为很少有人能够像他一样在人生当中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成就了如此传奇的一生。而何鸿燊为人一直是十分低调的,他的行为也是留有后人评说。

从慈善家到“文物大盗”,百年慈善第一人李春平,晚年生活如何?

他并没有受到影响,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他犯罪了,并且在他晚年的时候给国家捐了特别多的钱。
晚年生活的很幸福,因为他很满意自己的生活状态,过得很好。
他全身而退了,因为他给国家捐了很多钱,做了很多慈善事业。
一提起慈善家,人们的印象都会是那些西装革履的企业家,或者是穿金戴银的富豪。一般家庭的人,平时吃饭养孩子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更不用说捐钱给别人了。所以搞慈善,就成了那些富豪们另外一种显示自己很有财力的办法。但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人就有点特殊,他也是一名慈善家,并且在圈儿里还算挺有名的,经常一掷千金,但是他的钱却不是他自己的,而是通过继承妻子的财产得来的。如果他不自己说的话,可能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个人之前过的生活是怎样的?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李春平,在遇到自己的妻子之前,他的生活很贫穷,穷的快要连饭都吃不上的地步。据李春平自己讲述,自己的妻子之所以能看上自己,是因为自己年轻的时候面容清秀,特别像她的初恋男友。1978年在北京饭店第一次邂逅比他大38岁的好莱坞女影星之后,两人之间的情感便已经埋下了伏笔。当时对他一见倾心的好莱坞女星马上就提出想要邀请他跟自己一起回美国的想法。但看着眼前比自己大整整38岁的这个女人,李春平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接受。
拒绝之后,李春平在英国不小心遭遇车祸,疗伤已经花费了他所有的积蓄,走投无路之下,得知那个女富豪还在等着自己,便同意了她的请求,跟随她一起回到了美国,和她一起生活了整整13年。女影星在去世之前承诺将自己所有的财产都留给他,财产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很顶级的车、房、世界名画,还有大量的不动产。在美国的这么多年里,李春平也早已入籍美国,在1991年的时候,继承了大量财产的李春平以美籍华人的身份又重新回到了祖国,他的慈善之路也就此开始。
从1991年回国到2014年,这长达23年的时间内,李春平已经累计捐款198次,捐献金额的数目也令人十分吃惊,总的算下来,李春平的捐献金额竟然达到五亿九千万元,并马上就要突破6亿。也正是因为他在慈善事业的一掷千金,也让李春平大火了一把。别人奋斗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钱,李春平靠继承就得到了,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嫉妒和怀疑,有一些网友就对他的巨额财产提出疑问,认为他除了那一部分继承的钱,另一部分其实是靠走私文物获得的。
事情也不是无中生有,突然就这么传开的。起因就是李春平个人比较喜欢古董,而且还曾经卷进了一起重大盗窃走私文物的案件。其实除了在慈善业小有名气,李春平在古董界同样也有一些地位。因为他收集古玩的眼光毒辣,能够收集到他的手上的文物也都价值连城,在众多文物类别中,李春平尤其喜欢收集瓷器、佛像、玉器和青铜器。为了淘得更多的古玩真品,几乎每个月都会去古玩城。
2002年的时候,警察终于将特大盗窃走私文物案的主犯李海涛抓住,据李海涛透露,他所盗窃的文物很大一部分都卖给了北京的一个非常有钱的富豪,而那个富豪就是李春平。在了解到这一消息之后,警方随即就赶到了李春平家中了解情况,经上级批准之后对其进行抓捕,关押了六天之后,就被巨额的保释金保释了出去。据李春平自己的口述,他对此次重大盗窃案丝毫不知情,而且不知道自己所购买的文物竟然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的,他要是知道肯定不会进行购买的。
在李春平家中,公安部门的人只找到了八件文物。至于其他剩余的文物,李春平则表示这些文物在搬家的过程中不小心弄丢了,也不知道到底放到了哪里。在2004年7月7日对这起重大文物盗窃案进行审判的过程中,没有出现李春平的身影,最终只能以证据不完整,李春平没有构成犯罪为结局了结了这次事情。至于李春平到底是不是一个真正的文物大盗,很多人也无从知晓。很多人觉得,晚年的李春平为国家捐了这么多钱,就算真的做了,也算是赎罪了。
小结
无论李春平是不是真的走私和贩卖文物,我们只有知道一件事情就可以了,那就是这种事情是违法的,也是我们坚决不能做的。对于国家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不仅不能进行走私贩卖,还要好好的将其保护起来。因为每件文物背后所蕴藏着的历史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陈毅追悼会上,毛主席看到一老人所作挽联:他对国家有功,要照顾

1972年1月21日,74岁的 张伯驹 收到了一份来自于文史研究馆的聘书。这封聘书之所以能够送到张伯驹的手上,还要从陈毅追悼会上的一副挽联说起。
时间退回到11天前,毛主席去参加陈毅的追悼会,偶然间看到了一副挽联,一问才知这挽联就是出自张伯驹之手。因着这幅挽联, 毛主席让周总理给张伯驹安排一份工作 ,于是这才有了文史研究馆的那份聘书。
张伯驹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挽联呢?他为什么会引起毛主席的注意呢?他和陈毅又是如何相识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张伯驹的故事。
张伯驹,字家骐,号丛碧,是近代鼎鼎大名的收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
陈毅,字仲弘,是为新中国成立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十大元帅之一。
这两个人一个文,一个武,看起来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人, 却因为一场书画作品展览会而结缘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事情还要追溯到1957年的那个夏天。
陈毅虽然是一个军功卓著的元帅,但他却不是一个只懂得打仗的武夫,相反,他对诗词和书法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工作之余,陈毅时常会自己动手写一些诗词。“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春蓓蕾”,“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等诗句都是出自陈毅之手。
新中国成立之前陈毅忙着指挥战斗,很少有机会去欣赏名家著作,因此新中国成立之后, 他只要有机会就会去参加各种书画展。
1957年,一场在北海举办的明清书画作品展览会开幕,陈毅得到消息之后便想着要去看一看。
这场展览会上的作品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想要集中展览本就不易,再加上整个展览会的安排布置也十分雅致,于是陈毅便对这场展览会的主办人有了一丝想要结识的兴趣。
陈毅向友人打听主办人的消息,从而知道了张伯驹。又从友人口中得知,这次展览会的不少作品其实本是张伯驹的私藏,要不是张伯驹慷慨捐赠,这次展览会怕是也办不起来。
听到友人的介绍,陈毅对这个张伯驹也更多了一分兴趣,于是便给张伯驹送去了一封请帖,邀请他到家里一见。
张伯驹早就知道陈毅的大名,并且在七年前就曾经想要去上海拜访,只是可惜那次陈毅不在家。而之后他又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上海,便再也没机会前去拜访。万万没想到七年之后竟还能收到陈毅送来的请帖,张伯驹自然是激动万分。
张伯驹应邀来到了陈毅的住处,两个人虽然是第一次见面,却没有丝毫初见面的尴尬。 他们从诗词聊到书法,从书法聊到名画,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就在他们的畅谈中呼啸而过。
所谓知己,大概从来就不需要时间来培养默契,第一眼见到时就明白,你懂我,而我同样懂你。
聊完了诗词书法,陈毅和张伯驹都还不过瘾,于是陈毅拿出了围棋,两个人一边闲聊一边下棋,时间一晃而逝。
这次见面之后两个人都把对方引为了知己,但是因为工作忙碌和居住地不同的原因,他们大多还是以书信往来为主。
1958年,张伯驹遇到了事业上的难题。他知道如果他写信给陈毅,这个难关是有可能过去的,但是他的自尊和风骨却不允许他因为这些事向陈毅求救。然而知己本就是你不说我也懂的朋友,虽然张伯驹没有开口, 陈毅却主动为他解决了问题。
陈毅私下里找到了自己的好友于毅夫。于毅夫是吉林省的省委书记,陈毅便想着让于毅夫帮张伯驹在吉林找一份合适的工作。 于毅夫 听说过张伯驹的名号,再加上好友所托,自然是一口就答应了陈毅的请求。
回到吉林后,于毅夫和吉林省宣传部长宋振庭说起了这件事。听到张伯驹的名字,宋振庭也十分激动:“这可是文化名家,你放心,我一定给他好好安排。”
就这样,在陈毅、于毅夫和 宋振庭 的帮助下,张伯驹来到了吉林省博物馆工作。
张伯驹和陈毅熟识是因为书画作品,那么于毅夫和宋振庭又为什么对张伯驹如此敬重呢?这或许还要从张伯驹前半生的经历说起。
张伯驹出生于1898年,他的亲生父亲本是张锦芳,然而在他六岁那年被过继给了伯父张镇芳。 张镇芳 是清朝最后一任直隶总督,但这个总督却没当多久就下了台。
由于张镇芳和袁世凯有些亲戚关系,所以张振芳在下台之后便投身到了袁世凯门下。
张伯驹9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写出不错的诗句了,因此素有“神童”的美称。但是因为父亲跟着袁世凯,所以张伯驹从小就接受了军事训练,并在1918年的时候成为了一名军人。
虽然参了军,但张伯驹的心思并不在此,他在军中待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大部分职位却都只是一个名誉职。
1927年,张伯驹离开部队到了银行上班。当时的银行还承接了一部分的 文物抵押工作 ,而张伯驹也就这样接触到了文物行业。
张伯驹自幼就对文化十分感兴趣,虽然中途参军,但对于传统文化及文物的兴趣却一直保留了下来。在银行见到了太多蒙尘的佳作,张伯驹心有不忍,便萌生了由自己来收藏文物的心思。
想要收藏文物就得先有鉴赏文物的眼力,而锻炼眼力的一个好去处就是古董店,于是张伯驹开始频繁出入各种古董店。
偶然一次机会,张伯驹在一家古董店看到了康熙真迹 “丛碧书房” 。他花了1000大洋把这幅真迹带回了家,这也成为了他收藏的第一幅名品,而他“丛碧”之号也是因此而来。
有了第一幅藏品之后,张伯驹就开始了自己收藏的半生。《平复帖》、《上阳台帖》、《蔡襄自书诗》、《游春图》等等各种名家真作都被张伯驹收入了囊中。
张伯驹收藏这些作品并不只是出于欣赏的目的,更多的反而是 为了保护中国文物不落到外国人手中。
当时中国正处于动荡之中,不少外国人便趁机盯上了中国文物。身为一名中国人,张伯驹不愿文物漂流海外,于是只能自己花大价钱买回家。
为了买这些名贵的文物,张伯驹花光了家里几乎所有的积蓄,连房子以及妻子的首饰都变卖了不少。有一些黑心的商人知道了张伯驹的义举,还会在张伯驹购买文物时特意提价,只求自己能大赚一笔,而这也就导致了张伯驹的困境。
张伯驹也清楚有人故意提价,但他却没办法阻拦,人家一句“你不愿意买我就卖给别人”就让张伯驹哑口无言了。他不知道如果自己不买,这些文物会不会就要背井离乡,一生漂流海外了,他不能忍受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只能一次次掏空自己的家底购买高价的文物。
张伯驹收藏的都是名家作品,又在诗词、书画等领域小有成就,因此在文化界十分有名气。而除了涉足文物等领域之外,张伯驹还结识了梅兰芳等人,一起组建了“国剧学会”,并在1937年演了一出《失空斩》,名震京城。
张伯驹确实有着丰厚的家底,他手中的藏品随便拿出一件都价值千金, 但他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肯变卖一件文物。
1937年之后,战争愈演愈烈,张伯驹为了躲避战乱只能背井离乡。为了保护他收藏的那些文物,张伯驹一路吃了不少苦头,但他的藏品却每一件都完好无损。
越是在艰难的时刻越能看出一个人的风骨,同样身处战争年代,同样面对生活的诘难,有的人选择背弃国家出卖良心,有的人选择哄抬物价以换来大富大贵,但也永远有人选择披挂上阵保家卫国,永远有人选择以一己之力为国家留下一点文化的根。 张伯驹能够得到于毅夫等人的尊重正是因为他们都是后两种人。
张伯驹为保护文物而做出的贡献足以值得所有人的尊敬,但说起他的传奇经历却还不止这些。
1941年,张伯驹被人绑架,历时近八个月才得以获救。
这件事说起来不过是一句话,但在被人绑架的那八个月里,没有人知道张伯驹到底都经历了些什么。
绑匪留信给张伯驹的妻子潘素 :“二百两黄金或《平复帖》,换张伯驹一命。”
《平复帖》是晋代书法大家陆机创作的一副草隶书法作品,因其年代久远,艺术价值极高,称它为镇国之宝都一点不为过。
作为张伯驹的妻子,潘素深知丈夫不会同意用《平复帖》换自己一命,因此只能努力筹钱。但是张伯驹的钱都用来买收藏品了,根本就凑不出来二百两黄金。潘素无奈之下只能向张伯驹的朋友求助。
虽然有朋友的帮忙,但二百两黄金毕竟不是小数目,他们还是凑了好几个月才勉强凑齐。赎金凑齐了,张伯驹也终于被绑匪放了出来。
其实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绑匪的第一目标并不是黄金,而是《平复帖》以及张伯驹手中的其他文物 。张伯驹本人也明白,只要把文物交出去,他就能平安度日,但他的良心却无论如何也不肯让他这么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家及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天好过一天,张伯驹也终于看到了他手中那些文物的最终归属地。
1956年,张伯驹无偿把自己手中珍藏的八件国宝级文物交给了国家,其中就包括了 《平复帖》 以及展子虔的《游春图》,而他最后只拿走了一张薄薄的奖状。
1957年,张伯驹结识了陈毅。1961年,张伯驹到了吉林省博物馆工作。
从1962年到1972年,张伯驹渡过了人生中较为艰难的十年。陈毅有心再出手帮张伯驹一把,但当时他自己尚且自顾不暇,再加上病痛缠身,他也只能是有心无力。
1971年1月,陈毅被诊断出了肠癌。1972年1月6日,陈毅因病逝世。
在陈毅离世之后,陈毅的妻子张茜把这个消息告知了张伯驹。已经74岁的老人在得到消息后失声痛哭。
十年的苦难生活没有让他流过一点眼泪,但知己的离世却让他嚎啕痛哭。
怀着满腔的悲痛,张伯驹为陈毅写下了一副挽联:
张伯驹虽然1957年才认识了陈毅,但他对陈毅的了解却不比陈毅的那些战友们差。一副挽联,道尽了陈毅一生的波澜壮阔,说完了陈毅一生的铁骨柔情。
在陈毅的追悼会上,毛主席一字一字读完了张伯驹的这副挽联,心中感慨颇多,曾经和陈毅并肩作战的日子在眼前一一划过。
毛主席想要见一见张伯驹,但此时的张伯驹在北京穷困潦倒, 没有工作、没有户口,最难的时候只能变卖家产勉强度日 。这样的张伯驹自然是没办法参加陈毅的追悼会的。
张茜听到毛主席问起了张伯驹,便在一旁开口说起了张伯驹的故事和他的现状。张茜没有开口请毛主席帮忙,但毛主席懂她没说出口的求情。
毛主席转头告诉周总理 :“他对国家有功,晚年也该得到照顾,你看看帮他找一个合适的工作吧。” 周总理点头应下了这件事。
陈毅生前一直挂念的就是张伯驹的晚年生活,如今毛主席开口,周总理也点头答应了,张伯驹颠沛流离的生活也终于能结束了。如果陈毅知道了这件事,想必也能离开得更从容一些吧。
1972年1月21日,张伯驹接到了 中央文史研究馆 的聘书。1982年2月26日,张伯驹体面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张伯驹用一生的时间诠释了文人的风骨,他把中国文人在国难面前的骨气和坚毅演绎得淋漓尽致,而或许也就是这份骨气和坚毅才让他和陈毅这个从炮火中走出来的元帅成为了知己。
毛主席是战士,也是文人,因此他能懂张伯驹的风骨。他在陈毅的追悼会上嘱咐周总理给张伯驹找一份工作,这是对张伯驹的敬重,也是对中国文人风骨的敬重。

收藏家朱奎瓷器联系方式

朱奎,1953年生于北京西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童话家,收藏家,瓷器鉴赏家。1988年去德国留学至今,德籍华裔,现为中国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德国分社社长。
第三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文献之一。
载于第三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论文集。
人到年龄了,喜欢回忆过去,有些记忆虽然说不上是刻骨铭心,却时不时浮现在脑子里。
小时候,从记事起,三件事印象最深刻。
一个是父亲快下班的时候,刚刚开始记事的我常常坐在北京宣武一个四合院门口的门礅上,望眼欲穿,等父亲下班,有时候,会在门礅上睡着了。
一个是睡觉总做相同的梦,梦见从什么地方掉下来,摔的满眼冒金星。原因是,我一个人睡单人床,每逢这个时候,准是从床上掉下来。父亲发现了,就把我抱回床上,如果没有发现,就会在床下睡到天亮。
前面两个与收藏没有任何关联,却是永不忘记的,下一个最深刻的记忆,却与我后来的收藏多多少少有些关联。年长了,回想起来,我把她归结为潜移默化。从20多岁开始收藏瓷器开始,脑子里总浮现出从16岁下乡后直到二爷作古再也没有见过的二爷手里提啦着一个刚从北屋铺底下拿出来的瓷瓶,去收购瓷器古玩的店里售卖。那时候,年纪小,好奇。就特意趴到北屋铺底下去看,撩开挡下来的床单,床铺地下摆满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瓷器,北屋里屋的铺底下也是如此。因为整个四合院里住的都是家族内的亲戚,出于好奇,索性把大院里各屋的铺底下看了个遍,南屋婶子的铺底下也有。
长大以后,从父亲口里得知,爷爷解放前是开当铺的,去世以后,买卖连同大院就都归了二爷。解放以后直到二爷做古,二爷从来没有工作过,全靠变卖家里的古玩家具补贴家用。后来,有一次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同道共同参观故宫瓷器馆的展览,说起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很多藏品来源于建国以后政府的征集和民间的捐赠,我曾经骄傲地对同道说,故宫博物院里一定有我二爷变卖的瓷器,二爷有意无意一定做了不少贡献。也许受此影响,或是与生俱来有这个好古的基因存在,于是,从小就喜欢这些东西,因为小,没有钱买,碰见喜欢的瓷器,就细细揣摩。后来,有了稿费收入,就全都用来收藏。
1974年,因为发表了几篇文章,从黑龙江兵团被借调到了黑龙江文艺编辑部(北方文学编辑部前身),随着创作日丰,就经常被邀请去开创作会议或者笔会,熟悉我的邀请单位都知道我喜欢参观博物馆,所以,不管去哪里开笔会或者会议,他们一定会做出特础安排,安排我去参观博物馆,有时候,整个博物馆就接待我一个人。有的地方还没有博物馆, 或正在筹建,也为我一人大开方便之门。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人在一位老先生的带领下,参观还在筹建的湖北荆州博物馆和还没有建成的河北平山博物馆。
?
好像是78年,具体记不太清了,上海有个有名的作家周锐,当时在上海开会,他邀请我去参观他家里祖上的传承,几件清代官窑瓷器,我太喜欢了,因为喜欢,所以卖给了我一件大盘子。此类官窑器太少见了,我把她看成了我这次上海之行最大的收获。要离开上海了,车要开了,为了不出意外,我把盘子抱在怀里。这时候,我的忘年交,上海少儿社的老孟找到我,告诉我,这个盘子你拿不走了。周锐的太太和他闹翻了天,威胁要和他离婚,他不好意思来,所以,让我把钱还给你,把盘子拿回去。我半天无语,泼出去的水怎么可以覆收?在老孟的执意坚持下,盘子被抱走了。我坐火车回北京这一路都不愉快。于是,圈子里很快都知道了周锐如何丢了面子以及上海人如何怕老婆。
78年下半年,我来到北京组稿,一个舅舅知道我喜欢瓷器,特意来找我,请我去他的家里看看。父亲也喜欢古玩字画,我和父亲骑车去了舅舅家,舅舅家里的桌子上摆放着一个青花大罐,我震撼了,从画工,青料,工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明代早期的青花大罐。喜欢瓷器这么多年,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器皿。舅舅说,知道你喜欢,懂,想让你看看,我不懂,你如果喜欢拿走。我二话没说,直接奔主题,多少钱我可以拿走。舅舅要一百元,父亲还价20,最后商定,80元我拿走。因为东西太大,骑车不方便。说好过几天去拿。
几天过去了,舅舅来了,进门对母亲说的第一句话,姐姐,建国真懂(我的小名叫建国)然后对我说,建国,你拿不走了,广州的一个朋友开价一万。我就是来问你,卖不卖?我对舅舅说,一万我没有,您知道,我喜欢瓷器这么多年,我第一次见这么漂亮的青花瓷,这么大的器皿,再过几年,不知道什么价位。舅舅说,好,建国,我听你的,不卖了。一会儿,父亲回来了,笑着对舅舅说,我们那天如果拿走就拿走了。舅舅说,谁让你们没拿。
好像是年底,舅舅又来了,这回手里拿着一张参考消息,指着一条消息说,舅舅得谢谢你。这张参考消息有一个报道,还有图片,和舅舅的青花大罐连图案都一样的青花大罐,在美国的苏富比拍卖行,以76万美元成交,创造当时中国瓷器拍卖的最高记录。直到今天,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个大罐还保存在舅舅的保险箱里。
我这个年龄的人都知道著名评剧艺术家马泰,文化部艺术局局长孟伟哉,和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鲍昌,或因为喜欢或因为想要附庸风雅,直接或间接他们手里都有我的收藏。
1986年,河北省文物局一位先生(名字记不住了)找到我,因为看过及了解我的收藏,提出要拿河北省博物馆的清代瓷器和我交换我所收藏的老窑瓷器,我没有同意,但是,今天看来,老窑瓷器在中国国内几乎没有市场,清三代瓷器可以拍卖出天价的畸形需求,一方面感叹国内拍卖市场的虚高及无序,一方面感叹集东方简约含蓄美及古典美于一身的宋代瓷器在今天的中国古玩市场所遭遇的尴尬及冷遇,欧洲的一位大藏家曾不无感慨的对中国的同道说,你们中国人要过三十年才能欣赏你们中国的宋瓷之美。其实潜台词是,你们没有文化,不具备欣赏宋瓷美的素质。不知听说此论的人作何感想,我一开始也不以为然,这两年回国多了,了解了国内文博界的现状,我不得不承认被这位欧洲藏家不幸言中。时下的中国,你处处可以感觉到我们民族文化的缺失。这真是莫大的悲哀,亦或是九泉下有知的老祖宗的悲哀,他们曾经创下的辉煌,举世闻名。可是他们的后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却不能欣赏他们曾经创下的全世界奉为经典的辉煌。而要由西方人远离中国来欣赏。我不希望这个不幸言中会延续很久,我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古玩及艺术品市场会给宋瓷之美宋瓷之古韵以应得的地位。 还老祖宗应有的辉煌。
只有欣赏辉煌,才可以再创辉煌。
?
十几年前,我从德国回来,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高洪波请我鉴赏他的瓷器和玉器收藏时特意说了一句,你看看马未都现在,你搞收藏的时候,马未都还在爬格子。这虽然是句玩笑话,但却也是大实话,以说明我收藏之早。
88年初,我去了德国。2010年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我碰到一位台北曾在德国待过的同道,说起当年德国古董店的中国瓷器,老弟非常遗憾地说,可惜那时我还不懂瓷器。可对我来说,却是千载难逢,真是大开了眼界,法兰克福罗马广场附近起码有几十家古董店,邮票店。家家大部分都是漂亮的中国的老瓷器。邮票店里中国的邮票也很便宜。而且只卖不收。于是,我每月的打工的收入就都变成了瓷器或者邮票。
1989年,谢稚柳的关门弟子,旅法画家沈伟宁从法国打来电话,我赶到巴黎,这次见面的契机,使我泛泛的收藏进入了另一个领域。法国国家图书馆请他鉴定被参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法军杜班上校劫掠到法国的圆明园40景图,为查明出处,他接触了大量有关英法联军捎带八国联军当时在中国劫掠的档案资料。欧洲人非常注重家族的传承。尽管实施的难度极大,但确提醒我对这些劫掠者后裔的关注。
德国成立有各种收藏协会,你收藏什么,找什么人,他们都会热心提供相应的帮助。加之当时德国但凡周末,遍布全德国的古董跳市,时不时会让你大为激动。
我相信机缘,更相信我与瓷器的缘分,这也是很多了解我的收藏的朋友的共识,几乎所有人在了解了我的收藏后,都会问同一个问题,你怎么会收藏到这么多好东西?这些好东西为什么都往你这里跑?
机缘来了,有备而来。是的,机缘来自于你为此所花费的心血,机缘亦来自于你为此所做的历史的,文化的和某些潜移默化的不被人知的和上天所赋予的一种对于瓷器特础的感知力。以及你为此机缘所做好的准备及承受能力。
1989年夏的一个周六,在吉森市大厅的古董市场,一个德国人的玻璃柜子里的鼻烟壶吸引了我,我要求拿出来看一看。都是清三代精美的铜胎和瓷胎珐琅彩器,又都署官窑款,有的镂空转心,画工之精美,工艺之复杂精细,难以言喻。后来碰到景德镇懂瓷器工艺的技师告诉我,转心鼻烟壶烧造难度之高,稍有不慎就是废品。几十件或许可成功一件。那时候,中国的瓷器及邮票都非常便宜。这些鼻烟壶,在这里仅售伍拾到一百马克一个不等。德国人不喜欢讨价还价,我准备全部买下,他又递给我一个小杯子,我心跳了,我有一个习惯,读到一本好书,会在地上激动得走来走去,看到一件好东西,也是这个反映,会拿着东西在地上渡来渡去。也因此,在这种时候,太太通常会问,你是不是不要晃来晃去,让我眼晕。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好的中国瓷器,东西虽小,画风潇洒,笔意娴熟,如水墨丹青之小写意。瓷质透脱,如脂似玉。釉下青花色泽淡雅,朦朦胧胧,釉上所填红彩厚腻油红,黄彩开片,含有黄金,金光灿灿,绿彩透明呈鱼子纹状。拿在手上,真如拿了一个小玉杯。太漂亮了,感觉告诉我,我碰到了真正的好东西。我激动了,扭脸就走。开始来回渡步,德国人冲出柜台,一把拉住我,我一开始有点莫名惊诧。太太告诉我,他以为我拿了要走。太太告诉他,不是要走,这个是我的习惯。我为我的失态歉意地笑了笑,他也笑了,拍拍我,走进柜台。这个他卖200马克一个,并告诉我他还有,没有带过来。我带的钱不够,只买了他一个小杯子,几个瓷胎鼻烟壶。留下了他的电话。
回去后,我查阅了所有可查阅的资料,实际上,最能说服我的就是84年沈伟宁送给我的赵汝珍的民国版的古玩指南,我认定,这就是我们太难以寻觅得到的成化斗彩。我马上请太太给他打去了电话。太太从来称我为仓库,反对我的收藏,可见到这么漂亮的小东西,加之我的死缠烂打,只好打去电话。周日,他受邀来到我在吉森的饭店,太太做翻译。下周六,我们趋车到了托马斯曼的住处,他拿出一张照片上有十几个德国兵的老照片,背景是北京的老城墙。指着其中一个告诉太太,这就是他的祖父。同时,他也告诉你了他的东西的来源。他是我在国外接触到的第一个侵华德军老兵的后裔。最后,几十件瓷器,多为小件,也许是便于远道携带的关系。我晕了,头一次见到这么多精美的瓷器。后来才真正了解和知道,这些就是世界顶级收藏家和博物馆梦寐以求的成化斗彩和成化五彩,其中十几件竟是孤品。这些瓷器,成就及奠定了我对中国宫廷瓷器收藏的基础。从另一个角度,应当说,这也是我在德国淘到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为了这一次的收藏,我激动了很长时间。
?
在我类似的收藏活动中,根据藏品,还有三次值得再书一笔。
1991年,在法兰克福罗马广场前街上的一个古董店里,柜子里放的二件瓷塑像吸引了我,心跳加快,凭借对中国瓷文化的了解,及对手上传承明代瓷器的解读,我马上认定这是什么年代,什么彩瓷,一件人身虎首,身穿盔甲,手上握锤。一件人身狗首,作揖抱拳。而且,直觉和对瓷器的敏感告诉我,这是一组,绝不仅仅是这两件。
一般情况下,德国对卖家和买家的身份都保密,因为熟了,古董店老板告诉我是一个德国的小伙子售卖的,我问他的年代,来源,他都说不清楚,只知道小伙子一年前,父母双双车祸去世,生前从来没有提起过,他在收拾地下室时候发现的,知道值些钱,就来售卖。
如果没有错,应该是12个,我告诉老板。
老板告诉我,他抱来的时候是十个不一样的,都卖掉了。
我可以找到小伙子吗?古董店老板看看我,我想问问那2个去了哪里。
停了一下,我又问道,我可以问问谁买了这些瓷塑吗?老板点点头,因为德国的古董店都印有自己的目录,有新目录就寄给自己的老客户。
你想收齐了吗?为什么?他问。
因为这是一套。我回答说。
我明白了,古董店老板打开通讯录,你可以碰碰运气。遗憾,我只能提供2个人的通讯地址,其它都是生客。同时,我也得到了小伙子的联系方式。
我太想收齐了,于是开始了我的追踪收购,从91年到97年,一直到这位德国先生的古董店倒闭,失去了联系。我当时的饭店在吉森,每星期都要采购,为此,我特意绕道60多公里来法兰克福采购,只是为了去这家古董店看看是否有其她瓷塑的信息。我跑了几趟,感动了这位先生,老爷子也替我多方打探及关注他的回头客,我不用再跑路,一有什么信息,老爷子都会在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我。7年时间,我成功地将一件残品,和其她几件同属一个系列不同的瓷塑纳入我的收藏。
著名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在其著名的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整个明代,只论及成化朝雕塑时写到,成化一朝雕塑工艺技巧高超,人物制作尤其精细。因传世无多,耿氏只论及一个所见青花布袋僧。
诚如耿氏所言,所见几件成化瓷塑,制作技巧高超,工艺之精细,叹为观止。本人遍览国内国外博物馆,未见与此雷同之成化瓷塑。器身青花之色淡雅,釉泡幽深,釉面肥润。彩之漂亮,黄彩蜜蜡凝腻,有浅淡之分,因年代关系,多呈鱼子纹状。绿彩亦有浅淡之分,色阶凝腻如蜡。因年代久远,亦多呈鱼子纹。红彩油润凝厚。尤其诧紫之色,惟见此瓷塑大面积使用诧紫之色,色如赤铁。几个瓷塑为将军俑,身穿不同甲胄,手持不同兵器,各个威武神勇,形态各异,神态各异,服饰各异,手持各异,色彩服装设计组合各异。其神态飘逸潇洒,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为成化瓷塑之精华,为中国古瓷文化之奇葩。
1999年,从法兰克福一面临倒闭古董店里,我成功收购一组承载太多明代宫廷御用瓷器,乐器,人体,服饰及发型,审美,乐舞文化的五彩宫廷瓷塑,并历时四年成功将已经分散卖出的几件追回并购入自己的收藏。这套瓷塑蕴含太多文化内涵,工之美,艺之精,形之隽永,难以言喻。真实再现明代绝精的制瓷工艺,为历朝历代少见的艺术精品。
零几年我忘了,曾在网上发过一条消息。
事情是这样的,住在附近的一个德国老太太,80多岁了,没有儿女,孤身一人,从98年饭店开张起,老太太每星期二都会开一辆小白车来我这里吃饭,周末或者过节还会来,熟了,无话不谈。那一年,老太太88了,还精气神十足,每星期都坚持做体操和游泳。身体很好,看的出,老太太活的很充实。
有一天,聊起天来,老太太说,我一直想,我可以活到90岁,还有两年。
我告诉老太太,你身体这么好,最少还可以活20年,30年。感觉很重要。心理暗示也很重要,你如果天天想,我可以活到90岁,也可能,这种心理暗示会在90岁结束你的生命,你应该换一个思维方式,告诉你自己,你可以活到120岁。老太太笑了,谢谢你,120岁太多了,100岁就可以了。
下个星期,老太太来了,特意叫跑堂叫我过去,老太太看见我,拥抱我,贴着我的耳朵说,真的谢谢你,我真的这么想,我可以活到100岁,感觉好多了,身体也有劲了。
一个周末,老太太又来了,手里抱着一个古色古香德国人用来装点心的铁盒子。先拥抱,然后告诉我,这是我送给你的,我以为是点心,接过来,连说谢谢。
我掀开盒盖,不是点心。掀开一层薄海绵,心狂跳起来。老太太指着墙上挂着的德国报纸对我的介绍说,知道你喜欢瓷器,送给你的。
不行,这东西太贵重了。
老太太说,不管多贵重,对我无意义。我小时候就有,我出嫁时父亲给了我,我不懂,知道是好东西。我没有孩子,也没有兄弟姐妹。留着没用,你喜欢,所以我送给你。
我太激动了,知道是什么吗?她们传承下来的是竟然是我梦寐以求的薄胎瓷。
想不到我有生之年还会再见到薄胎瓷。
1980年,在一个在报社工作的藏友手里,我第一次见到了薄胎瓷,印象太深刻了,这是一个被粘合的小杯,西洋母子的珐琅彩绘。底足为乾隆蓝料款。如此透脱,胎薄不足一毫米。小三十年了,从来没有忘记过。
这是一个薄胎六棱碗,采用覆烧工艺,碗口无釉,碗心用双线青花绘成六棱,中间为彩料缠枝菊花,枝叶为绿彩,菊瓣为红彩,菊花心为黄彩。足底也修成六棱。中间署永乐年制青花篆书款。
碗的外口沿一圈苏麻泥青回纹,铁锈斑特征明显,足上边纹苏麻泥青青花料。中间纹饰为凸起彩料缠枝菊花纹。
另一件更是漂亮,同样采用覆烧工艺,然后又回炉,口沿上了一圈红彩。这是一个圆碗,碗心为青花黄红彩皮球花,碗内五朵花心黄绿,花瓣为红,花枝为黄绿兼容,碗外如是装饰,叶子为浅淡平等青,绿彩,黄彩。胎薄约0,8毫米。底署大明成化年制青花双框款。漂亮至极。
看我高兴,老太太笑的很开心。在我执意坚持下,象征性的给了老太太一点钱。
这次老太太送给我的薄胎瓷是我最高档次的收藏之一。
四年前,因为身体的缘故,饭店租给了别人来做。尽管如此,还可以时不时看到老太太的车影。去年的一天,我去饭店里办事,见到了老太太,我们拥抱了很长时间,九十几岁的老太太还是那么棒。老太太贴在我的耳边说,schef(老板)我能活110岁。
我感谢托马斯曼,感谢老太太,感谢与我收藏有关的一切人,是他们的传承使我的收藏成为严格意义上的收藏。
?
从89年之后,收藏,成了我除了经营饭店之外的第一大爱好。以至于我的厨师和工人受我的影响,也开始在德国收购中国邮票。有的回国后,还开了自己的邮票店。当时,德国所有拍卖行的目录都是免费赠送,收费才是近些年的事情。我想,光是这些年各拍卖行寄给我的拍卖目录,就占去我资料房里整整一面墙。我不用趋车到处跑,能够靠目鉴定下来的东西,就电话里叫价。当时,很多好的瓷器,往往只有我这一个中国人出价。
太太为我的痴迷和我吵架,我们的共同收入也分成各拿各的。因为,她怀疑,不如此,她会存不下一分钱。
不管任何场合,我手里总是拿着一个瓷器小件细细把玩,就连每天的散步也是如此,睡觉前,也会把瓷器抱到枕头边上,细细揣摩。有时候,太太会抱起被子,告诉我,你今天和瓷器睡吧,就去了另一间卧室。
我在德国法兰克福附近有一个德国人称为小中国城和小博物馆的中国饭店,房顶为中国订烧的琉璃瓦,四角为琉璃的瑞兽仙人。房脊为两条三米长的琉璃二龙戏珠。停车场的入口处有正宗中式牌楼,对面是与北海九龙壁一样全部琉璃烧造只是长度短些的九龙壁,饭店的入口处为龙亭,花园里有石雕龙亭,谁也想不到,龙亭的顶端我摆放了一件60公分高的龙纹梅瓶,堪称世界之最。墙上的玻璃架里放有我收藏的各代中国瓷器。
时间长了,客人熟了,很多德国人知道老板喜欢中国瓷器,有很多人来吃饭的同时,携瓷器请我来鉴定,当然,好的瓷器我自然不会放过。加之,法兰克福汇报等德国很多报纸都撰文介绍过我的童话创作,顺便介绍了我喜爱中国瓷器的收藏。真的感谢德国媒体对我的宣传。某种意义上,成就及强化了我的收藏。
这么多年,对中国瓷器的痴迷及研究,益发感觉中国瓷器的博大精深,对中国古瓷的欣赏与鉴定,因为古瓷承载了太多的我们民族的历史的文化信息,因此,是一门集历史,文化,工艺,美术于一身的综合性学问。就像书读的越多,越发觉得自己有缺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越解读中国的瓷文化,越觉需要了解及学习的东西太多。不能因为你的中国瓷器文化或因为你自己文化的缺失,误导慕名而来的收藏者。
我以为,我们的老祖宗有别于西方民族的一个特点,就是生前荣华富贵,死后地底下还要继续享受富贵荣华。因为如此,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宝贵的,文化的,物质的财富,需要我们去了解,去解读。因为这些宝贵遗产的特础性,丰富性,蕴含了我们民族太多的历史文化,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收藏家,鉴赏家和鉴定家,就首先要成为一个了解历史,了解我们的文化,并善于解读我们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深刻了解我们延续了千年的瓷文化,懂得美,欣赏美的博闻博学的学者,然后才是欣赏和鉴定。因为如此,就不会在社会面前时不时表现出自身文化的缺失及不懂装懂而贻笑大方。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文博文物界专家的非学者化进程,已经带给或即将带给我们民族文化的缺失及文物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的一家研究机构,在研究了成化瓷器诧紫这一瓷彩之后,得出结论,诧紫一色是得益于瓷器被清代宫廷大火烧过的变异。这样荒唐的理论,国内也大有人来相信。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不是瞎话!
2004年,人民日报海外版曾经撰文介绍我在德国的创业,其中一句表达了一个海外游子在收藏上对祖国的拳拳之心,估算作此文的结束语吧:“朱先生还是位收藏爱好者,他收藏的中国钱币,中国瓷器,很多弥足珍贵,他认为,中国的东西应该带回中国!”
2012年5月8日写于北京

3
顶一下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12351 次
麦溥泰:收藏古瓷名窑很重要 小窑更能表现地方色彩
马未都的藏宝之路
相关新闻 收藏
收藏紫砂壶基本知识 (10/27/2021 12:42:37)
收藏界公认的十大专家之——王世襄 (12/30/2019 15:36:21)
收藏界公认的十大专家之——耿宝昌 (12/30/2019 13:50:48)
饶晓晴作品收藏记录 (12/05/2019 17:15:16)
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戴维佳做客绿宝石艺术 (09/12/2020 17:04:05)
收藏界公认的十大专家之——陈万里 (12/30/2019 14:01:34)
收藏界公认的十大专家之——孙瀛洲 (12/30/2019 13:15:06)
新书《中国民间收藏陶瓷大系》全十二卷已出 (11/09/2019 17: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