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币

中国古代钱币介绍,古钱币有多少种类?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09 08:18:00 浏览1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古代钱币都有哪些?

我国钱币有数千年的流通历史,数量之大、种类之多,都是相当可观的;同样,对纵跨数千年的钱币要进行详细分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只能从几个方面对它作一个大致的分类。从材质上看,我国货币中有金、银、铜、铁、锡、铅等。当然也应包括先秦曾使用过的海贝、石贝、骨贝、珠、玉、龟壳等和宋代最早出现的纸币“交子”。从形状上看,有刀削状,主要指齐、燕刀化;农铲状,主要指周和三晋布钱;壁环状,主要指秦代圜钱;贝状,指楚的蚁鼻钱;版状,指楚的“郢爱”;饼状,指楚的“陈爱”。从秦行半两钱到清末,这两干多年间所用的铸币基本上是形圆孔方,到清末时又出现了机制铜元,圆形钱币中间的方孔消失了。从钱文上看,我国古代钱币有汉、辽、西夏、满、蒙、突厥、回纥、吐蕃、女真等我国境内诸民族的文字。其中历代钱币中的汉字包括真、草、行、隶、篆各种书体,还有不少钱文出自著名书法家的手笔,如欧阳询的八分书(开元通宝),宋徽宗的瘦金体(大观通宝、崇宁通宝),党怀英的玉箸篆(泰和重宝)等等。从用途上看,钱币除了用于贸易往来以外,往往还有其它用途,主要有厌胜钱、佩钱、洗儿钱、撒帐钱、宫钱、供养钱等等。
中国古钱币在长达5000年的历史文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品种多如牛毛,在10万种以上,10天10夜都跟你说不完,你自己去北京中国钱币博物馆查一下吧!
1、商朝:甲骨文
2、商周:金文
3、秦朝:大篆、小篆
4、汉代:草书、行书、隶书
5、唐朝:楷书
6、宋朝在此基础上添加、运用宋体字。
7、蒙元用汉字,蒙古文字,八思八文。
8、辽代用汉字,契丹字。
9、金代用汉字,女真字。
10、西夏用汉字和党项字。
11、清朝用汉,满,蒙,藏四族文字。
一、贝币
是我国最早的一种货币二、先秦铜币
布币、刀币、圆钱
三、秦汉铜币
秦、汉半两、两汉五铢、新莽钱币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的货币
王铢钱
五、唐、五代铜币
开元通宝、年号钱、五代十国钱币
六、两宋铜钱
北宋铜钱、南宋铅钱
七、辽、西夏、金、元铜币
辽代铜钱、西夏铜钱、金代铜钱、元朝和元末农民起义铜钱。
八、明、清铜钱
明、南明和明末农民起义军铜币,清、三藩、太平天国铜钱。铜元
九、铅钱、铁钱
十、金、银和金、银币
黄金和金币、白银和银币
十一、纸币
北宋交子和南宋会子,金、元纸币,明、清纸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货币

在我国历史上,货币一共有几个种类,是怎么演变过来的?

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以赵国的铲币、齐国的刀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楚国的蚁鼻钱较著名。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
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应该有7个种类的货币,从最开始的以物换物,到用比较稀有的物品当作货币(例如贝壳),接着出现了金属货币,随着冶炼和开矿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金银货币,由于金银携带不方便,后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又出现了银票。到了近代又制作出了比较精良的银币(袁大头),后来规范出了纸币,在使用纸币的时候我们的共产主义社会还同时流通着像饭票,粮票等可以换取相对物品的票子。最后形成了我们现在流通的纸质和金属制成具有特殊标记形状的货币。
最早在汉代出现了鹿皮币,唐代出现为异地总换票券的飞钱。纸币作为正式流通的手段,是从北宋的“交子”、“钱引”开始的。后来南宋出现了“会子”、“关子”。金人印发交钞宝券,元、明印发宝钞。清代官府曾印发官钱、钱票、鸦片战争后,随着近代银逐步兴起,银行兑换券开始盛行,纸币逐步成为主要货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货币历史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先后经历了数次极为重大的演变,组成了我国灿烂的货币文化。
历史上中国货币的种类,你知道多少?快来看看吧!
一、贝币:
贝币被确信是中国中部最早的货币形式,在商代已经开始以贝壳作为货币使用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的贝壳作为货币渐渐供不应求了,于是出现人工贝币,如石贝币、骨贝币、蚌贝币等。到了商代晚期,出现了用铜质的金属贝币。
二、铜制铸币: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存在着各种货币,然而铜铸币却日益普遍流行,成为民间商业来往中的主要货币。
1. 铜贝:殷商、西周时长期使用天然贝作货币,春秋战国仍流通。由于天然贝来源不多,为适应流通的需要,所以西周晚期以后出现了骨制和铜制的贝。战国时,贝大都用铜制。这种铜贝,称之为蚁鼻钱。
2. 刀币:形状似刀,最初可能以习用的工具--刀,作交换媒介。后来用铜仿制作货币用,西周时就有仿制的刀。春秋战国时又加改进成为通货流通。而后为携带方便,减轻其重量,缩小其体积,而又袭用其形制,就成为刀币。刀币主要流行在齐、燕、赵三国。齐国刀币形制较大,尖头。燕、赵形制较小,为方头或圆头。
3. 布币:形似农具中的镈,即所谓铲币,由镈、铲一类农具逐渐演化而来。布币的主要流行区在三晋,即韩、赵、魏三国。此外,周王畿和燕也有流行。春秋战国时,布币逐渐广泛流行,重要性远在刀币之上。
4. 圆钱:即圆形钱,内有方孔、圆孔的出现较晚。这种货币始于周,流通范围最初也在周王畿内。
三、交子
由于携带大量的铜币极其不便,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北宋时期,出现了交子的纸币。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之一。但是比起现代意义上的纸币来,它更象一种汇票。
4、 钞
明代大力推行纸币——钞,明初只用钞不用钱,后来改为钱钞兼用,但明代只发行了一种纸币——大明宝钞。白银在明代成为了法定的流通货币,大的交易多用银,小交易用钞或钱。明代共有十个皇帝铸过年号钱,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

古代的钱币是怎样的?你能介绍一两个朝代的钱币吗?

一、古代钱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3000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
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这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出土。中国钱币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二、钱币
1、乾隆通宝
乾隆通宝是乾隆时期的流通货币, 乾隆皇帝在位的60年里施展其“文治武功”的治国策略,创造了封建社会里最后一个辉煌盛世,之后民间便盛传佩带“乾隆通宝”铜钱可驱灾辟邪,又因乾隆二字谐音“钱隆”而备受后世藏家所喜爱的钱币。
该钱币铸于清高宗乾隆年间(1736-1795年),背面的满文比较复杂,上面有很详细的价格和钱币拓片。乾隆通宝钱径约25毫米,重约3g。
钱面文字"乾隆通宝"以楷书书写,其字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文字沿雍正满文钱式穿孔左边有"宝"字,穿孔右边铸有各局名。币种与不同时期形状与大小也有不同。
2、大观通宝
大观通宝是北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年间(公元1107年至1110年)所铸造的年号钱。它有小平、折二、折三、折十等多种版式。
3、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为唐代货币。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唐初沿用隋五铢,轻小淆杂。唐高祖武德四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
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面文“开元通寳”,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
4、永平元宝
永平元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五代十国时期,前蜀高祖王建,永平年间(公元911~915)铸造。
永平元宝的版式为小平钱,有大样[早期]、小样[晚期]之分,铸工不精,面文粗糙, 钱文“永平元宝”隶书,旋读;然“永平”二字已近真书,“平”字中竖粗长。
径约2.3厘米,重3克左右。背平夷无文,穿上或有仰月。无大钱及铅锡钱。王建所铸五种年号钱中,永平元宝传世独少,极为罕见。传世多见一种文字纤弱之“永平通宝”小钱,系安南所铸。
永平元宝传世稀见,被评为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5、天成元宝
天成元宝为五代时期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年间的货币。“天成元宝”的天成为五代时期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年号。天成年间(926-929年)明宗废铝锡铸造的劣等钱币,所铸成“天成元宝”。
这种钱在制作上精整,文字十分清晰,钱径约2.3厘米,重3.4克左右,"天成元宝"几个字从上往右依次旋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钱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成元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永平元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元通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观通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乾隆通宝

中国古代钱币的种类

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从形状和分布上分为布币、刀币、圜钱和蚁鼻钱(鬼脸钱)四种。
布币主要用于三晋地区;刀币用于齐国燕国;圜钱用于秦国魏国和蚁鼻钱(鬼脸钱)用于楚国。
一、具体分布:
1、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
2、圜钱也称圜金、环钱,是一种中国古代铜币。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
3、蚁鼻钱是江淮流域楚国流通的货币,是从仿制贝转化而来的。
4、布币是中国古代货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春秋早期出现,直至战国晚期铸行并流通的铲形货币。“布”是“镈”的同声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币是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的,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按布币形状划分,可分为空首布、平首布两大类。
二、
刀币是商周时期的工具青铜削演变而来的,所以刀币的柄端均有环,柄上有裂沟,形状上有针首刀、尖首刀、圆首刀、弧背刀等,主要流通在东方的齐、燕等地,后来又发展到赵、中山等国与布币并存。种类很多,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针首刀、尖首刀、圆首刀和明刀等。上面铸有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币制,废贝、刀、布等币。其后,王莽所铸造的钱币中有金错刀。

简单介绍中国古代的钱币

中国古代钱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纷敏,多姿多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几千年来中国的货币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才能,创造出自成体系、光彩夺目、独具特色的东方货币文化。
根据中国的历史文献和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由于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开始出现了“物物交换”的现象。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价值形态的渐次演变,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在漫长地交换过程中,于诸多的交换物中间逐步筛选出与交换相适应的货币形态。
到夏、商时代,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货币——贝,为以后的货币文化开创了先河。在殷商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中都有记载,特别是出土大量铜仿贝、包金贝,证明我国在殷商时期已进入金属铸币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急剧变化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货币经济讯速发展的时代,西周晚期,随着领主经济的动摇,出现了独立的商业资本,在货币经济发展与金属铸币流通范围上亦相应扩大,由于不同的生产方式,产生了不同的货币形态,形成了不同的流通区域。
北方的周、郑、晋、卫以农业为主并产生了由农具镈划演变而来的布币区,滨海的以渔牧业为主并由渔猎工具削演变而来的刀币区;南方以楚国为主沿袭贝币形制的蚁鼻钱区;此后,由于手工业的发燕尾服,并由手工业的工具纺轮演变而来的圜钱体系在周、韩、魏、赵、秦、齐、燕广大地区铸造和流通。
由于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各地区的商品交换逐步扩大,原来不同形制的货币流通范围亦逐步被突破,燕、赵则成为刀、布并行区。圆钱分东方系和西方系,东方系圆钱的特征为圆钱方孔,以“化”为货币单位;西方系圆钱的特征是由圆钱圆孔到圆钱方孔,以釿、两为货币单位。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悉刻六国货币,将圆钱方也的“半两”钱推行全国,成为全国统一的法定铸币形式。此后两千多年的我国货币,基本上皆 沿袭此种形制。
汉承秦制,仍铸行“半两”钱,吕后铸八铢半两,继而更铸“五分钱”,由于减重现象愈演愈列,文商时铸行四铢半两钱,直到武商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更铸五铢钱。由于五铢钱更能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成为中国铸行时间最长的货币,历经西汉、江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诸朝代,直至唐武德四年(621年),才由铢、两货币改为按数计算的通宝制,五铢钱先后行用了700多年之久。
有隋,唐始,由于铸造技术由模铸法改进为母钱翻砂铸法,此后宋、辽、金、元、明、清皆沿袭此法。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加之历代上几次大的政治动乱,封建割据政权几经更迭,各自为政,私铸、盗铸钱之几屡禁不止,致使中国钱币从形制、版别、大小、数量及币村等方面形成的多样化和货币流通范围的区域性特点。
由于中国货币文化历史悠久,对东方货币文化亦有较大的影响,尤其邻近的国家和地区,诸如朝鲜、越南、日本、琉球、爪哇及东南亚地区,不仅铸造自己的汉文钱,还仿铸中国历史的某些年号钱,并且从形制、币材等方面亦与中国钱币雷同。这样就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东方货币文化体系。
以历史古钱币为内涵的中国货币文化,它不仅反映出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及铸造技术进程,从以钱文为主的古钱币,还反映出中国文字和书法艺术的发展状况
一句话一个伟大帝国崛起的象征
  秦朝:(前221~206)
  秦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
  西汉:(前221~23)
  帝王:高祖(刘邦)年号:无 发行钱币及备注:三铢半两.榆荚半两
  帝王:少帝恭(刘恭)年号:无 发行钱币及备注:八铢半两
  帝王:少帝弘(刘弘)年号:无 发行钱币及备注:五分钱
  帝王:文帝(刘恒)年号:无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铢半两
  帝王:武帝(刘彻)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三铢钱 郡国五铢
  赤仄五铢 上林三官五铢
  帝王:昭帝(刘弗陵)年号:始元、元凤、元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昭帝五铢
  帝王:宣帝(刘询)年号: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 发行钱币及备注:宣帝五铢、小五铢
  帝王:元帝年号:初元、永光、建昭、竟宁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出五铢
  新(8~23)
  帝王:王莽(莽 巨君)年号:始建国、天凤、地皇 发行钱币及备注:契刀五百.货布.布泉.货泉. 国宝金匮直万 一刀平五千 六泉.十布
  帝王:更始帝(刘玄)年号:更始 发行钱币及备注:更始五铢、铁半两五铢(公孙述)
  东汉:(25~220)
  帝王:光武帝(刘秀) 年号:建武、建武中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建武五铢
  帝王:灵帝(刘宏) 年号:建宁、熹平、光和、中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出五铢
  帝王:废帝(刘弁)年号: 发行钱币及备注:减边五铢、延环五铢
  帝王:献帝(刘协)年号:初平、兴平、建安、延康 发行钱币及备注:董卓五铢(无文小钱)
  三国
  魏(220~265)
  帝王:文帝(曹丕) 年号:黄初 发行钱币及备注:沿用汉五铢
  帝王:明帝(曹睿) 年号:太和、青龙、景初 发行钱币及备注:压五压金五铢
  吴(222~280)
  帝王:大帝(孙权) 年号:黄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蜀(汉)(221~363)
  帝王:昭烈帝(刘备) 年号: 发行钱币及备注:蜀五铢 直百五铢 直百 直一. 太平百钱.世平百钱.太平百金.定平一百
  西晋、东晋、十六国
  西晋(265~316)
  帝王:武帝(司马炎)年号:泰始、咸宁、太康、太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沿用旧钱
  帝王:惠帝(司马衷) 年号: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宁、太安、永安、建武、永兴、光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一类小型私铸泉泉、货货、货泉、布泉、货布可能为当时豪强铸造
  东晋(317~420)
  帝王:元帝(司马睿)年号:建武、大兴、永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赵王石勒造“丰货”
  帝王:明帝(司马绍) 年号:永昌、太宁 发行钱币及备注:沈充造“沈郎五铢”
  帝王:成帝(司马衍) 年号:太宁、咸和、咸康 发行钱币及备注:成汉李寿造“汉兴”钱
  帝王:安帝(司马德宗)年号:隆安、元兴、义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北凉造“凉造新泉”
  帝王:恭帝(司马德文) 年号:元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夏造“大夏真兴”
  南北朝 (420~581)
  南朝:宋(420~479)
  帝王:文帝(刘义隆) 年号:元嘉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铢
  帝王:孝武帝(刘骏)年号:孝建、大明 发行钱币及备注:孝建四铢、大明四铢
  帝王:前废帝(刘子业) 年号:永光、景和 发行钱币及备注:两铢、永光、景和、孝建(二铢)
  南朝:齐(479~502)
  帝王:武帝(萧赜) 年号:永明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川蒙山铸南齐五铢
  南朝:梁(502~557)
  帝王:武帝(萧衍) 在位时间:502~549 年号: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监五铢、公式女钱、背四决铁五铢、太清丰乐
  帝王:敬帝(萧方智) 在位时间:555~557 年号:绍泰、太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柱五铢、两柱五铢
  南朝:陈(557~589)
  帝王:文帝(陈倩) 在位时间:560~566 年号:天嘉、天康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嘉五铢
  帝王:宣帝(陈顼) 在位时间:569~582 年号:太建 发行钱币及备注:太货六铢
  北朝:北魏(386~534)
  帝王:太武帝(拓跋寿) 在位时间:423~452 年号:始光、神迦、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太和五铢
  (北魏)495年
  帝王:宣武帝(元恪) 在位时间:500~515 年号:景明、正始、永平、延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永平五铢
  帝王:孝庄帝(元子攸) 在位时间:527~530 年号:建义、永安 发行钱币及备注: 永安五铢(北魏)529年
  北朝:东魏(534~550)
  帝王:孝静帝(元善见) 在位时间:534~550 年号:天平、元象 发行钱币及备注:小样永安五铢
  北朝:西魏(535~557)
  北朝:北齐(550~577)
  帝王:文宣帝(高洋) 在位时间:549~559 年号:天保 发行钱币及备注:常平五铢(齐)553年
  北朝:北周(557~581)
  帝王:孝闵帝(宇文觉) 在位时间:557 年号: 发行钱币及备注:五行大布(北周)547年
  帝王:武帝(宇文邕) 在位时间:560~578 年号:保定、天和、建德、宣政 发行钱币及备注:布泉(北周)561年
  帝王:静帝(宇文衍) 在位时间:579~581 年号:大象、大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永通万国(北周)579年
  隋:(581~618)
  帝王:文帝(杨坚) 在位时间:581~604 年号:开皇、仁寿 发行钱币及备注:置样五铢、五铢白钱
  唐(618~907)
  帝王:高祖(李渊) 在位时间:618~626 年号:武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开元通宝
  帝王:高宗(李治) 在位时间:649~683 年号: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 发行钱币及备注:乾封泉宝
  帝王:肃宗(李亨) 在位时间:756~762 年号:至德、乾元、上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乾元重宝.(史思明)得一元宝 顺天元宝
  帝王:代宗(李豫) 在位时间:762~779 年号:宝应、广德、永泰、大历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历通宝
  帝王:德宗(李适) 在位时间:779~805 年号:建中、兴元、贞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建中通宝(新疆铸)
  帝王:顺宗(李诵) 在位时间:805 年号:永贞 发行钱币及备注:有“大”、“中”、“元”字钱
  帝王:武宗(李炎) 在位时间:840~846 年号:会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会昌开元有背:昌、京、洛、益、蓝;荆、襄、越、宣、兖;洪、润、潭、鄂、平;兴、梁、广、梓、福;永、丹、桂共23局
  五代 十国
  后梁(907~923)
  帝王:太祖(朱全忠) 在位时间:907~910 年号:开平、乾化 发行钱币及备注:开平元宝 附刘仁恭铸: 永安一十、一百、五百、一千.顺天元宝当千.应天元宝.应圣元宝.铁货布.铁五铢(仿隋式样)
  帝王:末帝(朱友贞) 在位时间:911~923 年号:乾化、贞明、龙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徐知诰铸: 大齐通宝
  后唐(923~936)
  帝王:庄宗(李存勗) 在位时间:923~926 年号:同光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前蜀铸:永平元宝.通正元宝.天汉元宝.光天元宝.咸康元宝.乾德元宝
  帝王:明宗(李嗣源) 在位时间:926~934 年号:天成、长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成元宝
  帝王:闵帝(李从厚) 在位时间:934~935 年号:应顺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南汉铸:铅开元通宝.乾亨重宝.乾亨通宝
  后晋(936~946)
  帝王:高祖(石敬塘) 在位时间:936~944 年号:天福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福元宝
  帝王:出帝(石重贵) 在位时间:944~947 年号:天福、开运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闽铸:开元通宝背闽、福.永隆通宝.天德重宝
  后汉(947~950)
  帝王:高祖(刘知远) 在位时间:947~948 年号:天福、乾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汉元通宝
  帝王:隐帝(刘承佑 在位时间:948~951 年号:乾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楚铸:开元通宝小铅钱.乾封泉宝大铁钱.天策府宝
  帝王:太祖(郭威) 在位时间:951~954 年号:显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周元通宝
  北宋(960~1127)
  帝王:太祖(赵匡胤) 在位时间:960~976 年号:建隆、乾德、开宝 发行钱币及备注:宋元通宝
  帝王:太宗(赵光义) 在位时间:976-997 年号: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发行钱币及备注: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 (李顺)应运元宝
  帝王:真宗(赵恒) 在位时间:998~1022 年号: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僖、乾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宝.天僖通宝
  帝王:仁宗(赵祯) 在位时间:1022~1063 年号:天圣、明道、景佑、宝元、康定、庆历、皇佑、至和、嘉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佑元宝.皇宋通宝.康定元宝.庆历重宝.皇佑通宝.至和元宝.至和重宝、至和通宝.嘉佑元宝.嘉佑通宝
  帝王:神宗(赵顼) 在位时间:1068~1085 年号:熙宁、元丰 发行钱币及备注:熙宁元宝.熙宁通宝.熙宁重宝.元丰通宝.元丰重宝
  帝王:哲宗(赵煦) 在位时间:1086~1101 年号:元佑、绍圣、元符 发行钱币及备注:元佑通宝.绍圣元宝.绍圣通宝.绍圣重宝.元符通宝.元符重宝
  帝王:徽宗(赵佶) 在位时间:1101~1125 年号: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 发行钱币及备注:建国通宝.圣宋元宝.圣宋通宝.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崇宁元宝.大观通宝.大观元宝.政和通宝.政和重宝.重和同胞.宣和元宝.宣和通宝
  帝王:钦宗(赵桓) 在位时间:1126~. 年号:靖康 发行钱币及备注:靖康元宝.靖康通宝
  南宋(1127~1279)
  帝王:高宗(赵构) 在位时间:1127~1162 年号:建炎、绍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建炎通宝.建炎重宝.建炎元宝.绍兴元宝.绍兴通宝
  帝王:孝宗(赵shen) 在位时间:1163~1190 年号:隆兴、乾道、淳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隆兴元宝.乾道元宝.淳熙元宝.淳熙通宝
  帝王:光宗(赵敦) 在位时间:1190~1194 年号:绍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绍熙元宝.绍熙通宝
  帝王:宁宗(赵扩) 在位时间:1195~1224 年号:庆元、嘉泰、开僖、嘉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庆元通宝.庆元通宝.嘉泰通宝.嘉泰元宝.开僖通宝.开僖元宝.嘉定通宝.嘉定元宝.嘉定杂宝
  帝王:理宗(赵昀) 在位时间:1225~1264 年号: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佑、宝佑、开庆、景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宋元宝.大宋通宝.圣宋重宝.宝庆元宝.绍定元宝.绍定通宝 端平元宝.端平通宝.端平重宝.嘉熙通宝.嘉熙重宝 淳佑元宝.淳佑通宝.皇宋通宝.开庆通宝.景定元宝
  帝王:度宗 在位时间:1265~1274 年号:咸淳 发行钱币及备注:咸淳元宝.临安府钱牌--南宋后期
  帝王:恭宗(赵显) 在位时间:1275 年号:德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端宗 在位时间:1276~1278 年号:景炎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帝丙(赵丙) 在位时间:1278~1279 年号:祥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
  辽(907~1125)
  帝王:太祖(耶律阿保机) 在位时间:907~926 年号:神册、天赞、天显、 发行钱币及备注:通行泉货.天显通宝
  帝王:太宗(耶律徳光) 在位时间:926~947 年号:天显、会同、大同 发行钱币及备注:会同通宝
  帝王:世宗(耶律阮) 在位时间:947~951 年号:天禄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禄通宝
  帝王:穆宗(耶律璟) 在位时间:951~969 年号:应历 发行钱币及备注:应历通宝
  帝王:景宗(耶律贤) 在位时间:969~982 年号:宝宁、乾亨 发行钱币及备注:宝宁通宝
  帝王:圣宗(耶律隆绪) 在位时间:982~1031 年号:乾亨、统和、开泰、太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统和通宝
  帝王:兴宗(耶律宗真) 在位时间:1031~1054 年号:景福、重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景福通宝.重熙通宝
  帝王:道宗(耶律洪基) 在位时间:1054~1101 年号:清宁、咸雍、大(太)康、大安、寿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通宝.大康元宝.大安元宝.寿昌元宝
  帝王:天祚帝(耶律延禧) 在位时间:1101~1125 年号:乾统、天庆、保大 发行钱币及备注:乾统元宝.天庆元宝
  西夏(1038~1227)
  帝王:毅宗(李谅祚) 在位时间:1048~1067 年号:延嗣宁国、天佑垂圣、福圣承道、拱化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福圣宝钱.
  帝王:惠宗(李秉常) 在位时间:1067~1086 年号:乾道、天赐礼盛国庆、大安、天安礼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大安宝钱.大安通宝
  帝王:崇宗(李乾顺) 在位时间:1086~1139 年号:天仪治平、天佑民安、永安、贞观、雍宁、元德、正德、大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贞观宝钱.元德通宝、重宝.大德通宝
  帝王:仁宗(李仁孝) 在位时间:1139~1193 年号:大庆、人庆、天盛、乾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乾佑宝钱.天盛、乾佑元宝
  帝王:桓宗(李纯佑) 在位时间:1193~1206 年号:天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天庆宝钱.天庆元宝
  帝王:襄宗(李安全) 在位时间:1206~1211 年号:应天、皇建 发行钱币及备注:皇建元宝
  帝王:神宗(李顺顼) 在位时间:1211~1223 年号:光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光定元宝
  金(1115~1234)
  帝王:太宗(完颜晟) 在位时间:1123~1135 年号:天会 发行钱币及备注:伪齐刘豫:阜昌元宝、通宝、重宝
  帝王:海陵王(完颜亮) 在位时间:1149~1161 年号:天德、贞元、正隆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眷通宝、元宝.皇统元宝
  帝王:世宗(完颜雍) 在位时间:1161~1189 年号:大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定通宝
  帝王:章宗(完颜景) 在位时间:1189~1208 年号:明昌、承安、泰和 发行钱币及备注:承安宝货银铤.泰和通宝、重宝
  帝王:卫绍王(完颜永济) 在位时间:1208~1213 年号:大安、崇庆、至宁 发行钱币及备注:崇庆元宝.崇庆通宝.至宁元宝
  帝王:宣宗 在位时间:1213~1223 年号:贞佑、兴定、元光 发行钱币及备注:贞佑元宝、通宝
  元(1279~1368)
  帝王:世祖(忽必烈) 在位时间:1260~1294 年号:中统、至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朝通宝.中统元宝.至元通宝
  帝王:成宗(铁穆耳) 在位时间:1294~1307 年号:元贞、大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元贞元宝、通宝.大德元宝、通宝
  帝王:武宗(海山) 在位时间:1308~1311 年号:至大 发行钱币及备注:至大通宝、元宝.大元通宝、国宝
  帝王:仁宗 在位时间:1311~1320 年号:皇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皇庆元宝
  帝王:英宗(硕德八剌) 在位时间:1321~1323 年号:延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延佑元宝、通宝
  帝王:泰定帝(也孙贴木儿) 在位时间:1323~1328 年号:至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 至治元宝、通宝.大元至治
  帝王:天顺帝(阿速吉八) 在位时间:1328 年号:泰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泰定通宝、元宝
  帝王:顺帝(妥欢贴睦尔) 在位时间:1333~1368 年号:至顺、元统、至元、至正 发行钱币及备注:至顺元宝、通宝、至元元宝、通宝.至正通宝、之宝
  明(1368~1644)
  帝王:太祖(朱元璋) 在位时间:1368~1398 年号:洪武 发行钱币及备注:洪武通宝
  帝王:成祖(朱棣) 在位时间:1403~1424 年号:永乐 发行钱币及备注:永乐通宝
  帝王:仁宗(朱高炽) 在位时间:1425 年号:洪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洪熙通宝
  帝王:宣宗(朱瞻基) 在位时间:1426~1435 年号:宣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宣德通宝
  帝王:考宗 在位时间:1488~1505 年号:弘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弘治通宝
  帝王:世宗(朱厚璁) 在位时间:1522~1567 年号:嘉靖 发行钱币及备注:嘉靖通宝
  帝王:穆宗(朱载厚) 在位时间:1567~1572 年号:隆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隆庆通宝
  帝王:神宗(朱翊钧) 在位时间:1573~1620 年号:万历 发行钱币及备注:万历通宝
  帝王:光宗(朱常洛) 在位时间:1620 年号:泰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泰昌通宝
  帝王:熹宗(朱由校) 在位时间:1621~1627 年号:天启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启通宝
  帝王:毅宗(朱由检) 在位时间:1628~1644 年号:崇祯 发行钱币及备注:崇祯通宝
  帝王: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发行钱币及备注:永昌通宝.大顺通宝.西王赏功
  帝王:南明 在位时间:1644~1662 发行钱币及备注:弘光通宝.隆武通宝.大明通宝.永历通宝.兴朝通宝
  帝王:三藩 在位时间:1673~1680 发行钱币及备注:利用通宝.昭武通宝.洪化通宝.裕民通宝
  清(1616~1911)
  帝王:太祖(努尔哈赤) 在位时间:1616~1626 年号:天命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命汉钱、天命通宝
  帝王:太宗(皇太极) 在位时间:1626~1643 年号:天聪、崇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聪汉钱
  帝王:世祖(福临) 在位时间:1644~1661 年号:顺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顺治通宝
  帝王:圣祖(玄烨) 在位时间:1661~1722 年号:康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康熙通宝
  帝王:世宗(胤禛) 在位时间:1723~1735 年号:雍正 发行钱币及备注:雍正通宝
  帝王:高宗(弘历) 在位时间:1736~1795 年号:乾隆 发行钱币及备注:乾隆通宝
  帝王:仁宗(顒琰) 在位时间:1796~1820 年号:嘉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嘉庆通宝
  帝王:宣宗(旻宁) 在位时间:1821~1850 年号:道光 发行钱币及备注:道光通宝
  帝王:文宗 在位时间:1851~1861 年号:咸丰 发行钱币及备注:咸丰通宝.重宝.元宝
  帝王:穆宗(载淳) 在位时间:1862~1874 年号:同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祺祥通宝、祺祥重宝、同治通宝.重宝
  帝王:德宗(载湉) 在位时间:1875~1908 年号:光绪 发行钱币及备注:光绪通宝.重宝
  帝王:(溥仪) 在位时间:1909~1911 年号:宣统 发行钱币及备注:宣统通宝
  太平天国
  帝王:洪秀全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国通宝.天国圣宝.太平天国.太平圣宝
  编辑本段古币的价格
  某些古币虽年代久远,由于其铸量极大,出土的数量也很多,故其价格并不一定比后期钱币的价格高,如西汉从武帝至平帝共铸五铢钱280亿枚,使用300多年之久。其普通品目前定价仅1至3元;而比汉代晚1000多年的明朝钱币定价普遍高于汉五铢,如明代“宣德通宝”、“弘治通宝”定价均在20元以上。
  宋、明、清的古币价值较低,先秦、汉、隋、唐、元各代的古币价值较高;黄铜、红铜、铁质古币价值较低,金、银币价值较高;正式流通的钱币价值较低,非正用钱,如供养钱、春钱、秘戏钱、宫钱、打马钱等价值较高;方孔圆钱价值较低,圆孔圆钱、刀币、布币价值较高;正统王朝的古币价值较低,偏安王朝、区域政权的古币价值较高;光背古币价值较低,双面均有钱文、双面均为钱背、背星、月纹、背文字等古币价值较高。
  一些皇帝年号较短暂的货币,以及执政时间较短的少数民族政权、农民起义政权和地方割据政权所发行的货币,因流通时间短、数量少,故价格较高。如宋钦宗的“靖康通宝”、“元宝”每枚的价格从数百元至数千元不等,而普通宋钱只值1元左右。
  价格由珍稀程度而定
  明末张献忠农民政权所铸“西玉赏功”铜钱,现价格达3万多元。我国历史上几个少数民族所建立的辽、金、西夏、元等朝代铸造的钱币.其价值也远远高于同期汉族政权铸币,“雕母”、“母钱”、“钱范”、“开炉钱”,“库镇钱”等更是古钱中的珍品,其价格往往在数千元到数万元之间。
  不同比值,不同宝文的钱币有时价格悬殊。如宋代“皇宋通宝”,一般铜钱价格在一元以下,而折二篆书铜钱如今定价在2万元以内;南宋的“建炎通宝”的价格却在3000元以内。
  古钱币在市场上价格相差很大,有些虽然年代久远,如秦半两、汉五铢等,但因出土数量多,所以价格低廉。

古代钱币的资料

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从商朝铜币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形状很多。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以赵国的铲币、齐国的刀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楚国的蚁鼻钱较著名。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货币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于是“盗铸如云而起”。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5、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随着交换的发达,货币流通额增加,北宋太宗时,年铸币八十万贯,以后逐渐增加。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北宋创印的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宋真宗时,在政府的许可下,由成都十六家富户共同经营。“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鉴定成色的金属称量货币逐步不适应,而被金属铸币所取代。
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货,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下作简介。
1、中原地区即赵、韩、魏三国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币。布币脱胎于青铜铲形农具“”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时期的布币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装柄的空心銎。而战国时期的布币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对“空首布”而言,已无装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铲状铜片,布币形制大致分平肩,耸肩,圆肩和方足,尖足,圆足等类别,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耸肩尖足布,圆肩圆足布演化,地区后扩展到楚国和燕国等地。
2、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
3、西北方的秦国独用环币,其形制取象于纺轮或玉壁演化而来。环币分圆形圆孔和方孔两种。战国时期即较早铸行的是圆形圆孔,后秦惠文王,秦始皇铸圆形方孔“半两”钱。圆形环钱是方孔钱的原始状态。
4、南方楚国铸币铜贝称蚁鼻钱,由贝币演化而来。铜贝钱文“”形似鬼脸,为“贝化”二字组合。蚁鼻喻小,意即小钱。楚国有文铜贝铸币俗称“鬼脸钱”、“蚁鼻钱”。楚国除蚁鼻钱外,还有黄金称量货币,是战国时期唯一以黄金为流通货币的国家。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四大货币体系分别由刀、铲、纺轮等劳动生产工具演化而来,由此可见当时各地征战、渔猎、制陶,纺织与贸易往来等经济生活地区特色与社会风貌。同时形成四大货币区也是诸候割据的产物。随经济与商品交易发展。各国货币互相流通,要求并相应促进币制出现统一与标准化趋势。
三、历朝纲钱沿革
纲钱指国家或地方政权法定发行的一类钱币。由一种纲钱的不同版别派生出“目钱”。纲举目张,构成钱币的统系。以纲钱为线索可了解货币沿革史;以目钱为线索可涉足古钱币鉴赏与考古。下文主要由历朝纲钱沿革解读古代相关的政治,经济与历史变幻。
纲钱体系从秦汉到明清可分二大阶段。第一阶段:秦汉与隋唐以铜铸币为主,是以秦“半两钱”和汉“五铢钱”为主干铢两体系阶段。第二阶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铸币出现年号,宝文体系有别于前铢两体系外,还出现纸币与银本位体系,下分叙。
(一)秦汉“半两钱”
秦统一六国后,政治统一要求经济统一作基础,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在统一文字,度量衡同时,也统一了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钱文“半两”与实重相符,这种方孔圆钱从此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为何取这种形制呢?主要是环形便于携带,而方孔穿绳索铜钱不易旋转,可防磨损。也有人认为这种形制表达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秦朝方孔圆钱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货币。
鉴别战国和秦朝的“半两钱”可从书法入手。战国币钱文“半两”为大篆:而秦朝币钱文“半两”为小篆。相传秦币由宰相李斯所书。大概受此影响,秦朝之后的钱文大都出自达官贵人或书法名家之手。宋朝还出现皇帝御书钱。中国古钱币与西方货币的区别之一是中国古钱版面以钱文为主,流通币极少有图案为主的,而西方货币则以动植物,人象等图案为主。古钱上的书法艺术为另一话题当别论。
据说秦始皇为防备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铸十二金人。这势必影响铜钱的铸量。因铜价极高,货币流通量不足,故秦半两钱价值很高。汉初发生“秦钱重(价高)难用”问题。汉承秦制沿用半两钱,但刘邦当皇帝时国家很穷,改铸了许多小钱,先后出现“榆荚半两八铢半两,四铢半两等。一两为二十四铢,因对秦半两大幅减重,“半两”名实不符。尤其是一种小半两,形似榆树果实而称“榆荚半两”重不足1克,直径不足1厘米。汉还允民间私铸与郡国铸币,引起币制紊乱与通货膨胀,至汉武帝大改币制。
(二)汉“五铢钱”与沿革
1、汉武帝首创“五铢钱”。
汉武帝即位后,“外事四夷,内兴功利”急需开辟财源。同时郡国自由铸钱,造成币制混乱,物价上涨,威胁中央财政。于是汉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上林三官”即钟官(掌铸钱)、辨铜(掌原料)、均输(掌制范),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也称上林钱和三官钱。五铢钱质量高,改变了货币混乱现象,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从汉武帝起历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铢长期为历朝法定货币。因五铁钱轻重合宜,中国以“五铢”为主要形制的方孔圆钱还影响日本、安南、朝鲜等国。而泰国现在的货币单位仍称“铢”与此不无关系。
2、新莽币制大乱与铸钱精品问世。
西汉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滥发货币。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后为解决经济危机而铸行的一种大钱。“泉”是“钱”字的借用。王莽相信纬学说,在他夺取刘姓天下后,为讳忌“刘”字,刘字由卯、金、刀三字组成,故钱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汉五铢钱重量的二个半,却要当五十个五铢钱用。意味着每发行一枚大钱就要从百姓手中夺走四十七个半五铢钱财富,这必然引起人民不满,于是民间仍用五铢钱交易。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规定:凡敢私藏五铢钱者将作为犯人充军戊边。由币制混乱可见王莽统治不得人心,必垮无疑。此外还有一种大钱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钱当五千个五铢钱。如此大额钱币必有人冒死伪造。为防盗铸私钱,除颁行刑法重治外,另创造了一种新币形,即把古代刀币和圆钱结合,创造出世界上第一枚双色金属钱币。为防假私铸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币“做工精绝”,这一扭曲风情也令后人千年叹息。
东汉恢复西汉以来的五铢钱制度,到东汉末年,董卓进京毁五铢钱,更铸小钱,引起通货膨胀,货币制度再陷混乱。
3、“六朝五铢”劣钱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分裂时期,战争频繁,政局动荡,社会经济遭破坏,史称此时“钱法大坏”。为了省铜,五铢钱越做越小,有“鹅眼”、“鸡目”之称,更有剪凿边圈,称剪边五铢,一枚钱改二枚,面额却大,百当千用。钱币界把这一时期五铢钱统称为“六朝五铢”。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一时期五铢钱除铸造粗劣且钱文革率、笔画不全。有将“五铢”写成“五金”者,也有写成反文“铢五”的。但期间五铢钱也有个别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史称“重如其文”,质量上乘,不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4、隋朝“五铢钱”与传闻。
隋代隋文帝铸造“开皇五铢”结束了汉末以来三百多年钱制庞杂局面,这也是最后一个使用五铢钱的朝代。隋炀帝暴政,有人辩认隋“五铢钱”五铢的“五”即“X”字左边加竖|为“|X”,放倒后似为“凶”字。于是有人说是隋的凶兆,预示其灭亡为时不远了。故隋朝“五铢钱”较好辩认。其实这种写法北魏也曾有过,这不过是老百姓借此诅咒隋暴政而已。
(三)唐朝起方孔圆钱由铢两体系转变为以“文”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沿革两宋至清,这是货币发展的第二阶段。
1、唐高祖首创“宝文”“年号钱”
唐代是一个经济文化都发达的强盛朝代。据考唐高祖武德年间621年铸行“开元通宝”钱,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钱币体系,而开创了唐宋以后以“文”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铜铸币。“开元”有创始,首创之意,“通宝”即流通的宝货。其在重量单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铢为一两。“开元通宝”开创十进位制,每枚重二铢四为一文钱,积十文钱重一两,即十钱一两“以钱代铢”。开元通宝在唐代铸行二百多年而使币制长期稳定。唐以“文”计数,以钱两为重量单位的宝文钱体系沿袭到清朝历时千年。另相传唐高祖铸行的“开元通宝”由初唐书法大家欧阳间所书的增文采,被誉书法币。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为对付财政困难、铸造大钱,称“乾元重宝”。这是最早称“重宝”的钱,一文重宝当开元钱十文,引起通货贬值,物价飞涨,盗铸严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废佛,取佛铜大量铸“会昌开元”钱,使延续了半个世纪的通货紧缩现象才有所缓和。“乾元”,“会昌”均为纪年。
五代十国是军阀割据混战分裂时期,由于政权林立,货币五花八门,是一个货币混乱时期。币材除铜外还有锡、铁等。大额钱币当十当百,甚至当千当万流行。钱制的混乱复杂反映出割据战乱带来的经济恶化。
综上所述,铜铸币方孔圆钱从铢两体系转变为年号,宝文体系为货币发展一大转折时期。
(四)两宋到明清除铜铸币外,还产生了纸币与银本体系为货币发展的又一转折时期。
1、两宋“年号钱”、“御书币”与“纸币”
两宋的铜铸币以采用年号为显著特点。据考证年号首创于汉武帝,而“年号钱”始于十六国时四川成都李寿的“汉兴钱”。最后一枚年号钱为袁世凯复辟帝制铸行的“洪宪元年,当十铜元。”此钱随袁世凯垮台,存在不到四个月。“年号钱”因铸有年号,标明铸造时间,使人在考证古币年代时可一目了然,这在钱币形式发展上是一个进步。历朝年号钱中宋、明、清三朝的钱币最容易收集。
另外,历代书法中要数宋朝见著。相传宋神宗元丰年间所铸元丰钱有篆、隶、楷、草四种书体,其中苏东坡手笔的隶书钱文沉着、豪迈,被称“东坡元丰”。宋哲宗年间司马光和苏东坡用篆、行两种书法写过对文钱“元裕通宝“。使宋朝流行书币币对文钱。擅长书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钱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书写的“御书钱”,据考证第一人为宋太宗赵炅,而历代皇帝中书法成就最高为宋徽宗赵佶。他治国安邦无能,“靖康之耻”与儿子钦宗一起被掳为金兵俘虏。但对琴棋书画情有独钟,尤其是书法“瘦金体”铁画银钩,别具一功。宋朝书法币见著与皇帝身体力行推崇不无关系,尤其是年号御书钱流行。此钱文风到明朝有变。明代中叶开始钱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体呆板,不讲布局结构,谈不到书法艺术了。
两宋时期铸币铜铁钱并行,因铜器比铜币值钱,有毁钱铸器现象,少见铜钱而出现铁钱。另外随经济重心南移,货币流通扩大,两宋产生的纸币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这纸币是一种象征性货币,它是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与造纸和印刷技术的进步也有关。北宋的纸币主要有交子,南宋有会子、关子。交子、会子都是当时对票据、证券、况换券类的俗称。而币值是否稳定成为经济财政局势的晴雨表。
辽、宋、西夏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与汉族交往中受中原经济文化影响,除了使用唐宋所铸铜币外,也发行过民族文字与汉文类铜铸币。
2、元代币制以纸币为主
元代曾铸行过少量铜钱,但货币主要流通纸币。这在中国古代是较突出的。元代的纸币称为钞。原钞本不许挪用,纸钞发行量有严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败,皇室奢侈,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滥发纸币来弥补,引起物价飞涨。加上黄河改道泛滥,天灾人祸,故称“开河变钞祸根源”,可见滥发纸币与元朝灭亡很有关系。
3、明朝由纸币政策转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体系。
发行纸币在货币史上虽是一个进步,但历代统治者无不利用它来剥削,掠夺人民而使纸币纸策崩溃。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纸币政策,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并用。但大明宝钞不定发行限额,也没准备金,很快就导致通货膨胀,故明中叶嘉靖年后,宝钞已不能通行,民间主要用白银和铜钱。如明朝“班匠”以银代役、雇工工资,富豪积家产等都主要用银量了。银量被铸为一定标准的银锭从元朝开始,从元朝至元年间开始,银锭自名“元宝”,这是中国称银锭为“元宝”的开始。同时民间流行铜制钱,质材由青铜转黄铜,铸行以年号为号的通宝钱。
4、清朝铜钱,纸币和机制币
清代铜钱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铸行小平钱。清代铜钱中以咸丰钱最为复杂,钱文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之分,面值不同,钱局不同。清朝民间商务大数用银,小钱用钱,钱、银并行。
清初一百年以银锭为主币,征税一两以上必须收银,清朝各州县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田赋,完粮必须是足银。因中央不铸造统一流通银两,民间使用的银子未必是足银,各地银锭形式、成色、平码不同,因此每逢纳税前由银匠和银铺将民间散银熔铸成足银上当。一些银匠勾结吏役趁机在银两成色,分量上苛剥百姓,造成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
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明朝中叶起,在对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用他们的银元购买中国丝、茶、瓷器等,使各种外国银元开始在中国流行。到清道光年间,从签不平等《南京条约》开始,赔款用的银元都是“洋钱”,当时中国本国还没银元。库存洋钱不足抵销数目剧增的对外赔款,于是迫使清末政府开始自己铸造银元。中国最早的机制洋式银元为光绪年间的“光绪元宝”,俗称“龙洋”,因银元背面一般铸有龙纹而得名。同时出现机制铜元,又称“铜板”。机制银币和铜元的出现对中国传统的银两货币和方孔圆形为主的铜钱制是一种巨大冲击。
清代发行的纸币品种复杂,有官钞和私钞之分,官钞即由官府金融机构发行,私钞由民间金融机构发行,纸钞又可分铜钱票(可兑换方孔铜钱)、铜元票(可兑换铜元)、银两票(可兑换白银)、银元票(可兑换银元)四种。发行纸币开始有库银准备金、钞本来凭证。

古钱币有多少种类?

古代钱币多为金属铸币,有一定的形状、大小、重量、成色,其上还多有文字标记,与作为等价物的牲口、布帛、海贝有所不同。在考古学上,钱币对遗迹和遗物的年代断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古代经济发展史的重要资料。中国的金属铸币出现于春秋末期,此前以麻布、海贝等为等价物,表明当时的商品生产尚不发达,钱币还停留在实物阶段。从春秋到清的二千多年,钱币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先秦时期以青铜制的刀、布为主,也有铜的圆钱和铜贝,还有金饼和金版。从秦到清,主要通行方孔的铜质圆钱,但从宋到金、元、明、清,和铜钱并行的还有纸币和银锭。
尤其是铜币,在中国古代,铜币沿用时间长,其发展过程中品类繁多,形制多样,富有特征。
 先秦 春秋末年,晋和周开始用带銎的铜铲形钱币,此即所谓空首布。战国时除布外,还有刀和圆钱。三晋和周、燕广泛使用的是尖足、方足或圆足的平首布。三晋和燕的布币上多有城邑名称,常见者有晋阳、 安邑、离石、蔺、皮氏、蒲坂、襄平等100多个县邑名称。 有的布又分大小几种,如安邑布有二、一、半之分。齐国通行的货币是刀币,上面常有齐、安阳、即墨等地名。燕、赵也用刀,但比齐刀为小。燕刀上有一明字,俗称为明刀。赵刀上则有邯郸、白人等地名。楚用铜的贝形币,钱上也有一两个字,俗名“蚁鼻钱”。战国时在三晋和周还出现了圆孔的圆钱,后来齐、燕、秦也铸造圆钱,但改圆孔为方孔。根据传世品和地下发掘可知,战国时发行的钱币数量是相当多的(见东周货币)。
 秦汉至隋 秦统一后,废刀布,以圆形方孔的半两为法定货币,重十二铢,有钱文曰半两。西汉初仍用半两,惠帝吕后时半两钱大小屡变,出现过薄小的榆荚半两。文帝时铸四铢半两,币制趋于稳定。武帝初铸三铢钱。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始行五铢钱。 从此到西汉末,币制不复改变。王莽代汉,为了复古而造刀、布及大泉五十、货泉等圆钱。半两、五铢及大泉五十、货泉等钱的钱范传世品颇多,近年又多有发现。东汉初恢复五铢钱,沿用到东汉末。西汉末和东汉末,都出现过没有边郭的所谓剪轮钱。东汉末还有被凿去钱心的“环钱”,反映当时社会上普遍凿钱取铜。三国时蜀铸直百五铢等,吴铸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等钱。魏晋到十六国时,蜀中有太平百钱、汉兴等钱,石勒曾铸丰货。南北朝时,南朝宋铸孝建四铢,梁铸五铢,陈铸太货六铢。北朝北魏孝文帝铸太和五铢,孝庄帝铸永安五铢,北齐文宣帝铸常平五铢,北周铸布泉、永通万国、五行大布。魏晋南北朝时期,市场上多以谷帛交易,或用金银,故钱币需求量减少。不少政权虽也铸造钱币,但发行量并不多,而汉以来的各种旧钱,长期以来一直流通。隋统一后仍铸五铢钱,但其边郭较宽。从汉武帝到隋的700多年之中,各王朝或地方政权所铸的钱币,基本上不出五铢的范围。
 唐至明、清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铸开元通宝。这是中国古代币制上的重要转折点。此后,铜钱上不再标明两、铢等重量,而代之以通宝或元宝之类的名称。唐高宗时铸乾封泉宝,肃宗时铸乾元重宝,这两种钱都较少。从玄宗到武宗时,仍铸开元通宝。武宗铸会昌开元,背面有京、洛等字以纪铸地。开元通宝是唐代主要的通行货币,铜质优良,铸工精整,流传下来的实物数量很多,表明唐代货币经济较为发达。五代十国各地方政权所铸造的钱币多达30余种,常见者有后周的周元通宝和南唐的唐国通宝等。但当时不少货币质量极劣。宋统一后,随经济的日益繁荣,货币需求量也不断增长。神宗时每年铸钱达500多万贯,创历代铸钱的最高纪录。南宋铸钱也很多,因而两宋铜钱传世者甚多。宋钱有以下的一些特点:一是年号钱极多,从太宗铸淳化元宝之后,各帝几乎每改元一次便要铸造有新年号的钱币,对元、明铸钱有很大影响;二是铸大小不同的钱。小钱为小平钱,和开元钱相当。较大者为折二、折三,即合小平钱2枚或3枚,还有折五或当十者;三是钱文书体的多样化,从篆到隶、楷、行、草,应有尽有,有时还用皇帝的亲笔,即所谓御书体,如出现于崇宁、大观钱上的瘦金体,就出自徽宗手笔。铸造货币和书法艺术相结合,也是宋代文明发达的例证之一。辽代铸有统和元宝、重熙通宝等十多种钱,但数量较少。金代仅铸正隆通宝、大定通宝等几种,但铸造量较大。元代纸币较多,故铸钱较少,民间多用旧钱交易。传世元钱有至大通宝、至正通宝等。明建国前,铸大中通宝。洪武时铸洪武通宝。明和元一样发行纸币,故明中期铸钱甚少。从嘉靖、万历到天启、崇祯,铸钱数量较以前增多。清沿明制,在各地设局铸钱。康熙、乾隆时国家富强,钱币制作较好,到清代晚期一直采用比较好的铜钱。
古钱币按材质分,可分为金币,银币,铜币,镍币,铝币,铅锡合金币,古币,贝币,陶币,纸币等;按形质分可分为刀币,铲形币,布币,蚁鼻钱,桥梁币,环钱,方孔钱,金银锭,金币,银元,铜圆等。刀币类货币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的燕国、齐国、赵国、中山国所通行的刀类货币。其种类有: a、燕国的明字刀、尖首刀、针首刀; b、齐国的三字刀(齐法化刀)、四字刀(齐之法化刀)、五字刀(安阳之法化和即默之法化刀)、六字刀(齐建邦 之法化刀)、还有齐明刀、博山刀等; c、越国的甘丹刀、白人刀、白人化刀、白化刀、王化刀等; d、中山国的城白直刀和白人直刀等布币类货币春秋至战国晚期铸行的以布为形状的流通货币。"布"是镈的同声假借字,在古代通用。最初的布币酷似劳动工具铲,原始而厚重。后期的布币逐渐减轻亦薄小。按时期先后分为早期空首布,晚期平首布两大类。空首布主要为周王室及晋、卫、郑、宋等国的货币。平首布为战国时期的韩、赵、魏、燕、楚等国的货币。另有一种三孔布为赵国或中山国的货币。圜钱类货币战国时期的周、魏、赵、韩、秦等国铸币。它是由纺轮或璧环演变而来,呈圆形圆孔。至战国中期以后,秦国把圆孔改为方孔。进而,齐、燕地区出现了方孔圆钱。其它货币南方的楚国在货币铸造上独辟蹊径,与别国不同,共铸了四类货币:蚁鼻 郢 爰公元前475-211年造 钱、黄金爰金币、银布币、釿布币。 蚁鼻钱为仿龟形或仿贝形铜质货币。其品种有:、、、空壳、合背、、、、、忻、、、、、 等近20个。主要出土于楚国境内,现为湖南、湖北、河南、江苏、安徽以及邻近的山东、陕西等省。它是楚货币中最小的货币。 楚国的黄金铸币共有无文和有文两大类:有文者分方戳和圆戳二种。方 银空首布公元前475-211年造 戳者有郢爰、陈爰、专锾、、爰;圆戳者有、。出土最多的为安徽省临泉县、阜南县、六安县、寿县、五河县、江苏的盱眙县。 楚国的银布币为空首和实首两类。以往在古书中从未发现有关银布币的记载 银实首布公元前475-211年造 ,1974年8月,河南省扶沟古城村出土了十八枚,其中只有一枚空首布,其余皆为实首布。它为我国现存最早的银布币。 楚国的釿布币有大小两类,其形状有别于三晋地区的布币,特征是钱体狭长缩腰。大布面文殊布当釿(亦有释沛钱当釿),背文十货,意为此一枚大布可当十枚蚁鼻钱使用。小布面文四钱,背文当釿,意为四枚小布当一枚大布。 越国有无货币史书无记载,以前亦无出土报导先例。近年在浙江省境内的绍兴等地多次出土铜戈器,数量很大,地域均在古越国版图内。依此分析,这种戈体薄小、轻重悬殊的微型戈不具备实用戈的条件,亦不为冥器,鉴此,此类戈应为越国的货币--戈币。1) 桥足半釿布 一级 35000.00 2) 三孔布 一级 60000.00 3) 博山刀(齐明刀) 二级 14000.00 4) 晋阳匕 一级 16000.00 5) 齐六字刀(齐造邦长法化) 一级 30000.00 6) 东周、西周 二级 8000.00 7) 共屯赤金(圜钱) 一级 35000.00 8) 壮泉四十(新莽) 一级 80000.00 9) 国宝金匮 直万(新莽) 特一级 ???? 10) 大泉五千(孙吴) 特一级 120000.00 11) 大夏真兴(赫连勃勃) 特一级 100000.00 12) 永光 一级 15000.00 13) 景和 一级 18000.00 14) 咸通玄宝 一级 75000.00 15) 开平通宝、元宝 一级 60000.00 16) 天成元宝 特一级 ???? 17) 永平元宝 一级 28000.00 18) 天德重宝、通宝(背殷) 一级 80000.00 19) 天策府宝\(鎏金 ) 一级 60000.00\95000.00 20) 乾封泉宝(五代楚)\背天 一级 90000.00 21) 广政通宝 二级 50000.00 22) 大蜀通宝 一级 80000.00 23) 保大元宝(背天) 一级 60000.00 24) 永通泉货(真\隶) 二级22000.00\23000.00 25) 大齐通宝 特一级 ???? 26) 乾亨通宝、重宝 二级 9000.00 27) 永安一十、五百、一千 一级 40000.00 28) 建国通宝 一级 50000.00 29) 圣宋通宝 一级 60000.00 30) 靖康通宝、元宝 一级 40000.00 31) 应运元宝 一级 60000.00 32) 应感通宝 一级 60000.00 33) 建炎元宝 一级 60000.00 34) 大宋通宝(当十) 一级 50000.00 35) 临安府铜制钱牌 一级 18000.00 36) 天显通宝 特一级 ???? 37) 应历通宝 特一级 ???? 38) 保宁通宝 三级 25000.00 39) 贞观宝钱(西夏文) 特一级 ???? 40) 皇统元宝 特一级 ???? 41) 元德重宝、通宝(楷书) 一级 35000.00 42) 崇庆元宝、通宝 特一级 120000.00 43) 至宁元宝 特一级 ???? 44) 贞佑通宝、元宝 特一级 100000.00\???? 45) 大朝通宝 一级 15000.00 46) 中统元宝 二级 25000.00 47) 大元国宝 一级 50000.00 48) 至正权钞 二级 14000.00 49) 天启通宝(徐)(篆) 特一级 100000.00 50) 天国通宝 四级 35000.00关于价格都是参考价,并不是交易价格,现在如果要交易基本都远不止这个数.祝你好运,祝你发财!

春秋战国各国货币的分类是什么??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中国古代历代货币介绍( 春秋战国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走向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的大变革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不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和习惯的不同,遂形成了这一时期货币形态的多样性,除西周已有布币外,尚有刀币、环钱、蚁鼻钱和爰金等。
一、空首布币
布币是春秋时期除齐,楚以外普遍使用的货币。早期的布币形体较大而无文字,以后多铸有纪数、纪地、纪干支、纪币或币值的文字。

春秋时期空首布币有:
空首耸肩尖足大布空首无文布平肩桥足空首布
这类空首布多有一字或二字地名,也有纪干支、数字的。
“高”空首布:“高”,地名,即高都,春秋时晋地,在今山西省晋城县东北。
“周”空首布:“周”,地名,即平周,春秋时晋地,在今山西省介休。
“留”空首布:“留”,地名,即屯留,属晋,在今山西省屯留县。
“示”空首布:“示”,地名,即示邑,属晋,在今山西省祁县。
“同”空首布:“同”,地名,即“同是”,亦即“铜鞮”,晋邑,在今山西省沁县。
“雨”空首布:“雨”,地名,露的省写,亦即潞,晋邑,在今山西省潞城县。
“吴”空首布:“吴”,地名,即虞山,属晋,在今山西省虞乡。
“智”空首布:“智”,地名,即智城,晋邑,在今山西省解县。
“吉”空首布:“吉”,地名,晋邑,在今山西吉县。
“文”空首布:“文”,地名,属晋,在今山西文水县。
“耒”空首布:“耒”,地名,即耒邑,晋地,在今山西黎城县。
“吕”空首布:“吕”,即晋吕邑,在今山西省霍县西南。
“侯”空首布:“侯”,地名,即晋温邑,今河南武陟县。
“南”空首布:“南”,地名,魏地,今河南南阳。
“于”空首布:“于”,地名,在今河南沁阳西北。
“武”空首布:“武”,地名,赵邑,在河南省北。
“甘”空首布:“甘”,即甘丹,地名,亦即邯郸,赵邑,在河北省。
“向”空首布:“向”,地名,春秋时郑地。今河南洧川县西南。
“是”空首布:“是”,地名,即“同是”。见上释。
“贞”空首布:“贞”,即贞阝,地名待考。
“戈”空首布:“戈”,即武的省写。
“木”空首布:“木”,即木门,地名,属晋。
“尚”空首布:“尚”,地名,即邬,春秋晋邑,在今山西介休县。
“西”空首布:“西”,即西都,地名,本属晋,后属赵。
此外,尚有●、商、宋、毫、粤(或释雩)、羊、阜、成、鬲、土、木、王、羽、易、公、非、朱、工、羔、良、居、益、松、井、文货、大、屯、止、瓦、仁、甘、台、合、●、棐、屰、鸟、贸、莫、阳、定、谷、竹、册、室、城、康、下、云、瑁、皿、白、么、曰、垂、艹、窒、氏、叔、空、安周、金、斤、古、富、田、上、君(群)、群、室、、安臧、宫考等。其中有些字的考释仍有待研究,上已引用的考释是否准确,也还有推敲的余地。空首布中纪数字者已见的有一至十,其中“四”与“九”未见,纪干支的有丙、戊、辛、壬、癸。纪地支者,有子、卯、已、午、未等。
空首布中尚有斜肩的,如王川釿(旧释三川金化或齐金化)、东周、武等数种。
二、平首布币
空首布进一步轻型化和小型化发展,成为首部平直不空,裆部加深的平首布。在其演变过程中,又可分为尖足、方足、园足等。体形亦由大向小发展。
各种形状的平首布分别介绍如下:
尖足布
“晋易”尖足布:“晋易”即晋阳。战国时赵邑,今山西太原。此布有大小两种,小者称“晋易半”,但亦有无字者。半即两枚当大者一枚之意。
“易人”尖足布:“易”为阳字简写。阳人,地名,秦地。在今河南临汝县西。此布亦有大小二种。
“文阳”尖足布:“文阳”现释为“汶阳”,恐不确。汶阳为鲁地,后属齐,故地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齐国用刀不用布,故此文阳当不指此。文阳尖足布亦有大小两种,其背有字者,意同上。
“西都”尖足布:“西都”,地名,战国赵邑,今山西孝义县。
“中都”尖足布:“中都”,地名,本属晋,后属赵,故城在今山西平遥县西北。
“甘丹”尖足布:“甘丹”为邯郸的简写,地名,春秋时属晋,后为赵都。故城在今河北邯郸。
“榆乡”尖足布:“榆乡”,地名,战国赵邑榆次,晋时名榆邑,地在今山西榆次。
“离石”尖足布:地名,战国时赵地,在今山西省。
“平州”尖足布:“平州”,地名,现释为齐地,在今山东省莱芜县。齐不用布,此释恐不确。
“平周”尖足布:“平周”,地名,魏邑,在今山西介休县西。
“莆子”尖足布:“莆子”,地名,在今山西。
“新城”尖足布:“新城”,地名,赵邑。《史记·秦记》:“庄襄王三年,蒙骛攻赵新城。”在今山西朔县西南。
“武安”尖足布:“武安”,地名,战国赵邑,在今河南省。
“皮氏”尖足布:“皮氏”,地名,魏邑,故城在今山西河津。
“长葛”尖足布:“长葛”,地名,郑邑,在今河南长葛县东北十二里。
●丘”尖足布:“●”即显,“显丘”地名,在今河南武陟县西南。
“商丘”尖足布:“商丘”,地名,宋国都,在今河南开封附近。
“霍阝”尖足布:即霍,国名,地在今山西霍县西南,为晋所灭。
“于半”尖足布:“于”即于阝,地名,在今河南沁阳县西北。“半”为二分之一之意,释同前。
“中阳”尖足布:“中阳”,地名,赵邑,即山西中阳县。
“●邑”尖足布:“●邑”,地名“●”字为虢字变体,即北虢所在地,为晋所灭。地在今山西平陆县。
“●”尖足布:即“蔺”字,地名,赵邑,即山西离石县。
“腧”尖足布:“腧”,地名,即山西榆次县,本属魏,后属赵。
“阳化”尖足布:“阳”,地名,即阳邑,在山西太谷县。“化”,币名。
“兹氏”尖足布:“兹氏”,地名,春秋属晋,战国归赵,地在今山西省。
“韦”尖足布:“韦”即韩,地名,在陕西省韩城,韩邑。
“武平”尖足布:“武平”,地名,赵邑,在今河北省文安县、汾阳县附近。
平肩尖足布尚有兹、豕●半、北兹、邪山、●、寿阴、大阴、艹等多种。
方足布
平首方足布是战国时期流通最广的布币,按其形状的不同,可分平首锐角方足布、釿布、小方足布几类。
1、平首锐角方足布:平首锐角方足布是方足布中的早期类型,流通时间约于春秋末至战国初期,其特点是在平首顶端有两锐角分别向两侧突出。这种布传世很少,所见不多,约有下列数种:
“公”方足布:“公”,地名,即公里,宋地。
“垂”方足布:“垂”,地名,魏邑,今山西曹县北。
“涅金”方足布:亦有释作“涅阴”者。“涅”,地名,晋邑,在今山西省武乡县。
“卢氏涅金”方足布:“卢氏”,地名,西虢的别称,在今陕西宝鸡县东。此币上有两处地名,颇费解。
2、釿布:釿布的特点是平首方足圆裆,肩则有圆有方,较厚重。钱文字数较多,内容有纪地及纪值的。
“晋阳二釿”、“晋阳一釿”、“晋阳半”釿布:“晋阳”,地名,战国赵邑,即今山西太原。“釿”,币值。二、一、半则纪数也,二釿等于二枚一釿,又即等于四枚半釿。
“安邑二釿”、“安邑一釿”、“安邑半釿”布:“安邑”,地名,魏旧都,地在今山西夏县。“釿”见上释。
“梁二釿”、“梁一釿”、“梁半釿”布:“梁”即大梁,魏国都。战国时魏都曾由安邑徙大梁,故地在今河南开封。“釿”释见前。
“虞一釿”、“虞半釿”布:“虞”,地名,今山西虞乡。“釿”释见前。
“●一釿”、“半釿”布:“●”,地名,郑邑,后属韩,在今河南登封县。“釿”释同前。
“甫反一釿”布:“甫反”即蒲反,魏邑,今山西永济县北。“釿”释同前。
“安阴”布:“安阴”,地名,赵地,今河南安阳附近。
“分”布:“分”,地名,汾阳之布也,战国时属赵,地在今山西汾阳。
“梁充釿二五十当●”布:“梁”,地名,见前释。“●”重量单位或币值。全部钱文的意思是:“梁二釿布五十枚当一●”。“梁充釿布一百当●”布,意为“梁一釿布一百枚当一●。”
“梁正尚百当●”布:释同上。
“梁半尚二百当●”布:意为:“梁半釿布二百枚当一●”。
3、小方足布
小方足布是战国时期流通较广和流传至今也较多的一种布币,其特点是平首平肩方足方裆,体小而薄,钱文较工整,内容多纪地名。
“安阳”小方足布:“安阳”,地名,赵邑,在今河南安阳。
“宅阳”小方足布:“宅阳”,地名,魏邑,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南。
“宜阳”小方足布:“宜阳”,地名,韩邑,在今河南宜阳县。
“尹阳”小方足布:“尹阳”,地名,在今河南伊阳县。
●阳”小方足布:“●阳”,即平阳,地在今山西临汾。
“平阳”小方足布:“平阳”,地名,赵邑,在今山西临汾县。
“虞阳”小方足布:“虞阳”,晋地,在今山西平陆县。
“晋阳”小方足布:“晋阳”,地名,晋邑,在今山西太原。
“文阳”小方足布:“文阳”,地名,即汶阳,鲁地,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另见尖足布“文阳”释)
“赵邑”小方足布:“赵邑”,地名,赵地,在今河北蔚县。
“邬邑”小方足布:“邬邑”,地名,晋旧地,在今山西介休。
“●邑”小方足布:“●邑”,地名,晋旧地,在今山西霍县。
“阳邑”小方足布:“阳邑”,地名,晋旧地,在山西省。
“祁”小方足布:“祁”,地名,晋旧地,在山西太原。
“平邑”小方足布:“平邑”,地名,赵地,在今河北省。
“中邑”小方足布:“中邑”疑即“中都”,赵地,在今山西平遥县。
“汞邑”小方足布:“汞邑”,地名,韩地,在今河南登封。
“奇氏”小方足布:“奇氏”,地名,即山西猗氏县。
“皮氏”小方足布:“皮氏”,地名,魏邑,在今山西河津。
“曼阝子”小方足布:“曼阝子”,地名,在河南洛阳东南。
“襄垣”小方足布:“襄垣”,地名,赵邑,即今山西襄垣县。
“北屈”小方足布:“北屈”,地名,旧晋地,在今山西吉县东北。
“处奴”小方足布:“处奴”,地名,属晋,在山西省。
“涅”小方足布:“涅”,地名,晋地,在今山西武乡县。
“中都”小方足布:见尖足布“中都”。
“莆子”小方足布:见尖足布“莆子”。
“●丘”小方足布:见尖足布“●丘”。
“分”小方足布:见尖足布“分”。
“同是”小方足布:“同是”即铜鞮的省写,地名,属晋,在今山西沁县。
“露”小方足布:“露”即潞,国名,为晋所灭,遂为晋地,在今山西潞城县。
“咎如”小方足布:“咎如”本为一小国,为晋所灭,地归晋。
“来阝”小方足布:“耒阝”,即来邑,疑指小国黎,后归晋,地在山西西南。
“木阝”小方足布:“木阝”,即木门,地名,晋邑。
“长阝子”小方足布:“长阝子”,即长子,地名,晋邑,在今山西长子。
“屯留”小方足布:“屯留”春秋时赤狄邑,晋灭之,地在今山西屯留。
“长安”小方足布:“长安”,地名,赵邑。
“共阝”小方足布:“共阝”即共,郑邑,在今河南辉县。
“平原”小方足布:赵国有平原君,或谓平原君所封之地。
“丰”小方足布:“丰”,地名,周旧邑,地在陕西雩县东。
“蔺”小方足布:释见尖足布“蔺”。
“高都”小方足布:“高都”,地名,春秋时属晋,战国属魏,在今山西城县东北。
“马●吕”小方足布:“●”即服的省写。“吕”为营字之省写,居住地。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此当指赵君所封地。
“平阴”小方足布:“平阴”,地名,晋地,在今河南孟津县东。
“辛阝”小方足布:“辛阝”,即莘,地名,原属虢国。
“冥阝子”小方足布:“冥阝”,地名,春秋时虞邑,后归晋。
“于爻”小方足布:“于”为于阝的省写,《古泉汇》认为“爻”为郊字省写。则“于爻”即“于阝郊”,于阝国都城郊所铸。于阝城故地在河南沁阳县西。
“平周”小方足布:释见尖足布“平周”。
“朱邑”小方足布:或释邾,国名,在山东邹县南。
“商丘”小方足布:释见尖足布“商丘”。
“瓦阝”小方足布:即“瓦”,地名,周地,在今河南洧川县。
“成阝”小方足布:“成阝”,国名,在今山东宁阳县北。
“郜”小方足布:“郜”,地名,晋地,在山西祁县。
“郏”小方足布:“郏”,地名,周地,在今洛阳西。
“莱”小方足布:“莱”即时来,郑地,在河南荥泽县东。
“木贝”小方足布:见上“木阝”。
“平贝”小方足布:即“平邑”,见上释。
“兹氏”小方足布:“兹氏”,战国赵地,在山西。此布有署“兹氏半”者,即两枚等于一枚“兹氏”。
“涅阴”小方足布:见前“涅金”释。
“宁”小方足布:“宁”,地名,春秋时为义渠国地,后归秦,地在甘肃宁县西北。
“宝”小方足布:“宝”亦为义渠国地。
“邰”小方足布:“邰”,国名,地在今陕西武功县西南。
“高阝”小方足布:“高阝”,地名,晋邑,在今河南省柏乡。
“甫阝氏”小方足布:“甫阝”,地名,在陕西略阳。
“未邑”小方足布:“未”为妹的省写。妹邦“纣之所都处也”。地在今河南淇县北。
小方足布尚有益昌、阴平、梁阝、戈阝、禾阝、郎、王氏、土易、王易、涿、害等等。
战国布币中,尚有一种形制特殊的,平肩长身而方足,首部有一孔,钱文为四字,有释“殊布当釿”,有释“殊布当十化”,现又有释“旆钱当釿的”,背文为“十货”。又有一种形如两个方足布的足部连在一起,面文及幕文均有二字。有将面、幕文连续释为“四布当十化”的,现有释为“四钱当釿”。这两种布数量很少。
三孔布及圆足布
三孔布的首部及两足均有一孔,故名之为三孔布或三窍布。这种布币是战国末期秦铸行的货币,形制特殊,传世极少。币面有纪地文字,背面则有纪重文,如:两、朱(后作铢)等。
“南行唐”(或释“鲁阳”)三孔布:“南行唐”,地名,战国时赵邑。
“安阳”三孔布:释见上“安阳”条。
此外尚有“上比阝阳”、“下比阝阳”、“上专”、“下专”、“杞”、“雁乡”、“北九门”、“蔺”等。
三、刀币
刀币是由青铜刀类演化而来的,可能起源于渔猎地区,后来在商业和手工业发达地区发展。使用刀币的有齐、燕、赵等国,其使用布币的同时也兼用刀币。刀币大致可分以下几个类型。
1、齐刀:齐刀是齐国的货币,形体较大,制作工整,文字亦美。齐刀往往根据其钱文字数多少称谓之。
齐六字刀:这是传世极少的一种珍贵刀币。它制作精细,文字清秀,充分反映战国时期文化艺术及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币文六字有释为“齐造邦长环化”、“齐造邦●法化”、“齐造邦长法化”、“齐造邦长大化”等,至今尚无一致意见。“造邦”有人释作地名,亦有人释作“开邦建国”之意。
“齐法化”三字刀:背文有中、牛、生、巠、平、工、丙、大、上、士、土、安、方、行、刀、化、匕、亻、吉、木、禾、易、曰、金、法(●)、廿、司、北、二、央、立、互、本、七、正、白、文、工等字。
“齐之法化”四字刀:背文有曰、化、●茴、个、亻、上、十、二等字。
“齐之化”三字刀:此刀传世极少,背文有匕、文等。
“节墨之法化”刀:节墨即墨,齐国即墨地方(在今山东平度)所造。背文有安邦、●大行、曰工、吉、上、化行、司、●等字。
“节墨法化”刀:与上同。背文有土、人、亻、一、七、八、十、匕、上、●、九、曰、大、化、司等。
“安阳之法化”刀:“安阳”,本属莒,后属齐。《史记·六国表》“齐宣王四十四年伐莒及安阳。”背文有化、●、曰、上、工、匕、一、二、●、八等字,字上有一星点,星点上又有三横划。
齐明刀:山东博山县出土较多,故亦称“博山刀”。博山地域古属齐,故知为齐刀币。又因刀上有一“明”字,故全称为“齐明刀”。背文有一字者居多,也有二字和二字以上者。有些文字尚待考释。背文中有共化、齐化、齐化共金、齐●化等字,亦可证为齐刀之一种。
尖首刀:尖首刀是刀币中早期类型,首部较尖削。这种刀有一类首部特别尖,无钱文,有把它称为针首刀的,其流通时间在春秋。一般尖首刀比齐刀薄小简单得多,钱文以一字居多,如:非、城、立、土、易、化、木、吉、生、于、工、上、中、下、水、王、氏、井、曰及数字一、二、三等,二字者较少,有兆阝化、工化、非一、文一、六一、八木、丙匕、六丁,兀城等,尖首刀多出土于河北一带。
2、明刀:因刀面上有一“明”字得名,明字又有释作“召”、“●”、“莒”等字的。明刀的形制有两种:一种柄部和身部曲折如磬,因此也称“磬折刀”。另一种圆折微弯,故又称为“圆折刀”。这种刀币主要出土于河北,一般认为是燕国货币,也有认为赵国也使用这种刀币。刀背上的文字有工、化、干、上、下、左、吉、行、乙、壬、癸、良等,有些字尚不可识。
3、圆首刀:此种刀是战国刀币的晚期类型,刀首两边圆,故称圆首刀。又因刀身与柄连接处近平直微弯曲,故又称为直刀。刀上有无字的,也有有字的,有字的有下列几种:
“甘丹”圆首刀:“甘丹”,即邯郸,赵地。背文有●、刀、六、八、十等,亦有无字的。
“白”圆首刀:“白”,柏的省字,指柏人,赵地。背有一、二、五、六、七、十、一二、二一、廿四、人、厂、鱼、文、田、乙等字,亦有无字的。
“白人”圆首刀:释同上。背有作“二”字的。
“成白”圆首刀:“成白”,地名。
小直刀:刀身平直体形较小,是战国末的刀币。钱文仅见“晋阳化”、“晋阳釿化”、“晋阳”数种。
四、环钱
环钱是由纺织工具纺轮演化的货币,也有人认为是从玉环、石环等装饰品或刀币的环部演化而来的。其形圆而中间有孔,便于携带,亦便于计数,且不易折损,因而最终成为我国方孔圆钱的直接祖先。战国时期除楚国外,其他国家或先或后都铸行过环钱。早期的环钱形较大,无文厚重,孔先圆后方,先无郭后有郭,并有铸文,同时还逐渐向轻小方向发展。兹介绍如下:
“垣”字环钱:“垣”,地名,即长垣,初属卫,后入翟,再属晋,地在今山西垣县西,此钱有认为是春秋时垣地所铸。
“共”字环钱:“共”,地名,战国属魏,在今河南辉县。
“蔺”字环钱:“蔺”,地名,见前释。
“异阴”环钱:旧释“济阴”,今从《中国古代货币通考》读异阴。地在河南新郑、密县一带,为郑地。
“离石”环钱:“离石”,地名,见前释。
“长垣一垣”:“长垣”释见上“垣”条,一垣为货币单位。
“共屯赤金”:《历代古钱图说》释:“屯”,纯者,共邑之铜纯而色赤,故曰共屯赤金。
“共口釿”:第二字待考。
“东周”环钱、“西周”环钱:“东周”、“西周”均为地名。公元前441年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郏邑,为垣公地,在洛阳西北,称西周。公元前357年,周惠王又封其少子班于巩,在洛阳东北,称为东周。东、西周是位处周都洛阳的方向而言,非历史上的东、西周。“东周”环钱为东周君铸,“西周”环钱为西周君铸。
“安臧”:待考。
“明化”、“明四”:均为燕环钱。圆形方孔。
“半环”:“半环”,货币单位,谓一环之半。
“贝益化”、“贝益二化”、“贝益四化”、“贝益六化”:“贝益”,币名。“化”,货币单位。数字则纪币值。此钱圆形方孔。
“一珠重一两。十二”旧释:“重一两十二珠”。此币尚有“一珠重一两·十三”“一珠重一两·十四”的,据考释为秦环钱。
“两甾”:“甾”,重量单位,每甾为六铢,两甾即十二铢亦即半两。此钱圆形方孔,亦为秦币。
五、蚁鼻钱与爰钱
蚁鼻钱
蚁鼻钱是楚国的铜币,是贝币的高级形态,因其形状及上面的刻文形如“鬼脸”,又称“鬼脸钱”。“蚁鼻钱”上的刻文有数种,有释作“坐”、“●”、“金”、“●朱”又有释为“各六朱”的郢爰。
我国不但是最早使用金属铸币的国家,也是最早使用贵金属——黄金作货币的国家。贵金属便于分割、贮藏、携带,体小值大、质量经久不变等优点,是理想的币材。“郢爰”是我国最早的金币,“郢”是地名,楚国首都。“爰”是重量单位。除郢“爰”外,尚有“陈爰”。

古代的货币有什么?

先秦时期的刀币、贝币、布币、古泉
秦朝的秦半两铜钱,西汉的三铢钱、四铢钱、五铢钱、八铢钱,隋朝的隋半两,唐朝开元通宝、飞钱,宋朝的盐引、交子,明朝的大明宝钞,清朝的康熙通宝、乾隆通宝以及清朝末期的银元等等,其中飞钱、盐引、交子是纸币,还有后来的银两、金子和银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