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言师采药去的全诗
- 2、言师采药去全诗是怎样的?
- 3、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处这句话的全诗是什么??
- 4、言师采药去的上一句是什么?
- 5、()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 6、诗句什么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 7、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 8、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首诗叫什么名字?
- 9、松下问童子的全诗
言师采药去的全诗
这句话对应的诗句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出自唐代诗人贾岛所作的《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全诗原文如下: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白话文意思是我来到苍松下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回答说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他还对我说)不过师傅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我也不知道他具体的行踪。
诗文来源:
这首诗的作者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注意词句锤炼,刻苦求工。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长江集》。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两句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像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实际不单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言师采药去全诗是怎样的?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全文是: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赏析: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处这句话的全诗是什么??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年代:【唐】 体裁:【五绝】 类别:【未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言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的诗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言师采药去的上一句是什么?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四句诗,第一句写向童子问话,第二、三、四句写童子的答活。在问答的话中写出了古松参天,山如云海的景致,侧面表现了隐者放迹山林的不羁生活和旷达的性格。仅仅二十个字,写得事、人、景如影历历,跃然纸上,可以说是少见的笔力。因此常为画家工笔、写意的传统画题。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唐)的《寻隐者不遇》选自唐诗三百首.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意思是:路人在松树下问一名学徒老师在那里,儿童告诉他老师去采药了,就在这座山中,云太密了,我不知道他在那里。
答:是“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的上一句是"松下问童子.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意思:松树下询问一位小童,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山中。山高林密云雾浓,实在难知他的行踪。
松下问童子。
一、原文:
《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唐代: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二、译文:
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师傅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只知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
二、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原句是:“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出自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寻隐者不遇》,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全诗如下: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如下: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
“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
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寻隐者不遇
诗句什么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1. 关于有童子的诗句
2. 关于童子的诗句
3. 关于童子诗句
关于有童子的诗句 1. 描写童子的诗句有哪些
1.《寻隐者不遇》
年代: 唐 作者: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送李童子西归》
年代: 宋 作者: 杨万里
江西李家童子郎,腹载五车于王皇。
选德殿后春昼长,天子呼来傍御床。
口角诵书如布谷,眼光骨法俱冰玉。
紫绡轻衫发锦束,万人回头看不足。
莫言幼慧长不奇,杨文公与晏临淄。
老翁笞儿也太痴,欲鞭辕下追霜蹄。
六岁取官曲肱似,春风昼绣归吾里。
生子当如李童子,至如吾儿豚犬耳。
3.《赠张童子》
年代: 宋 作者: 真德秀
虎头燕颔及鸢肩,自笑都无一事全。
惟有数条瓜样骨,尚堪山泽作臞仙。
4.《送司徒童子》
年代: 唐 作者: 杨巨源
卫多君子鲁多儒,七岁闻天笑舞雩。光彩春风初转蕙,
性灵秋水不藏珠。两经在口知名小,百拜垂髫禀气殊。
况复元侯旌尔善,桂林枝上得鹓雏。
5.《赠严童子》
年代: 唐 作者: 元稹
卫瓘诸孙卫玠珍,可怜雏凤好青春。解拈玉叶排新句,
认得金环识旧身。十岁佩觿娇稚子,八行飞札老成人。
杨公莫讶清无业,家有骊珠不复贫。
6.《送童子下山》
年代: 唐 作者: 金地藏
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
懒于金地聚金沙。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2. 描写童子的古诗,一定要有“童子”或“牧童”这两个字
黄庭坚《牧童》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田园杂兴》范成大
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
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
3. 有哪些古诗带有童子的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不好意思,我重生排下版
诗书课弟侄,农圃资童仆。----白居易 孟夏思渭村旧居寄舍弟 巴童巫女竹枝歌,懊恼何人怨咽多。---白居易 听竹枝赠李侍御 庖童呼我食,饭热鱼鲜香。---白居易 饱食闲坐 今日非十斋,庖童馈鱼肉。----白居易 春日闲居三首 庖童朝告盐米尽,侍婢暮诉衣裳穿。----白居易 达哉乐天行
采桑子 作者: 黄庭坚 投荒万里无归路, 雪点鬓繁. 度鬼门关, 已拼儿童作楚蛮. 黄云苦竹啼归去, 绕荔枝山. 蓬户身闲, 歌板谁家教小鬟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宿新市徐公店 无名 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花影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守岁诗 苏轼 儿童强不食,相守应欢哗。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过。 初夏睡起 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田家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还有很多很多,看看这个站点:爱诗词 送陈摽(满酌劝童仆) 年代:唐 作者:朱庆馀 作品:送陈摽 满酌劝童仆, 好随郎马蹄。 春风慎行李, 莫上白铜鞮。 送张惟俭秀才入举(清秀过终童) 年代:唐 作者:李嘉佑 作品:送张惟俭秀才入举 清秀过终童,携书访老翁。以吾为世旧,怜尔继家风。 淮岸经霜柳,关城带月鸿。春归定得意,花送到东中。 赠僧(心法本无住) 年代:唐 作者:许浑 作品:赠僧 内容: 心法本无住,流沙归复来。锡随山鸟动,经附海船回。 洗足柳遮寺,坐禅花委苔。唯将一童子,又欲上天台。 村舍二首(自翦青莎织雨衣) 年代:唐 作者:许浑 作品:村舍二首 内容: 自翦青莎织雨衣,南峰烟火是柴扉。莱妻早报蒸藜熟, 童子遥迎种豆归。鱼下碧潭当镜跃,鸟还青嶂拂屏飞。 花时未免人来往,欲买严光旧钓矶。 尚平多累自归难,一日身闲一日安。山径晓云收猎网, 水门凉月挂鱼竿。花间酒气春风暖,竹里棋声暮雨寒。 三顷水田秋更熟,北窗谁拂旧尘冠。 哭吕衡州六首(气敌三人杰) 年代:唐 作者:元稹 作品:哭吕衡州六首 内容: 气敌三人杰,交深一纸书。我投冰莹眼,君报水怜鱼。 髀股惟夸瘦,膏肓岂暇除。伤心死诸葛,忧道不忧余。 望有经纶钓,虔收宰相刀。江文驾风远,云貌接天高。 国待球琳器,家藏虎豹韬。尽将千载宝,埋入五原蒿。 白马双旌队,青山八阵图。请缨期系虏,枕草誓捐躯。 势激三千壮,年应四十无。遥闻不瞑目,非是不怜吴。 雕鹗生难敌,沉檀死更香。儿童喧巷市,羸老哭碑堂。 雁起沙汀暗,云连海气黄。祝融峰上月,几照北人丧。 回雁峰前雁,春回尽却回。联行四人去,同葬一人来。 铙吹临江返,城池隔雾开。满船深夜哭,风棹楚猿哀。 杜预春秋癖,扬雄著述精。在时兼不语,终古定归名。 耒水波文细,湘江竹叶轻。平生思风月,潜寐若为情。
敬请追问,多谢采纳。
4. 描写童子的古诗,一定要有“童子”或“牧童”这两个字
在一个清凉的夏日夜晚,风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明朗的月亮,高高地挂在夜空,把光亮撒向人间,就连往日的欢声笑语也没有了。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一碧千里,好似一片绿色的海洋。一眼望去,宛如无边的绿毯。
这时还没有见到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了牧童悠扬的笛声,他的笛声让人欢快。又时断时续,能使人舒畅,还让人欢心,这随风飘扬的笛声代表着牧童欢快的心情。牧童的笛声愈来愈近,越来越清晰了。
牧童吃完晚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一边用精湛的技巧吹着笛子,一边向草地走去。他悠闲地躺在露天地里欣赏着今晚的明月,心中蹦出了一万个“真美呀!”牧童索性不脱蓑衣,不想错过如此美丽的月亮。牧童一边望着月亮,一边用笛子逗弄着晚风。牧童心里又想:要是天天都有如此美丽的月亮,我就可以让小伙伴们也来欣赏。
牧童虽然已经休息了,可是心里还在想着今晚的月亮。
关于童子的诗句 1. 描写童子的古诗,一定要有“童子”或“牧童”这两个字
在一个清凉的夏日夜晚,风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明朗的月亮,高高地挂在夜空,把光亮撒向人间,就连往日的欢声笑语也没有了。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一碧千里,好似一片绿色的海洋。一眼望去,宛如无边的绿毯。
这时还没有见到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了牧童悠扬的笛声,他的笛声让人欢快。又时断时续,能使人舒畅,还让人欢心,这随风飘扬的笛声代表着牧童欢快的心情。牧童的笛声愈来愈近,越来越清晰了。
牧童吃完晚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一边用精湛的技巧吹着笛子,一边向草地走去。他悠闲地躺在露天地里欣赏着今晚的明月,心中蹦出了一万个“真美呀!”牧童索性不脱蓑衣,不想错过如此美丽的月亮。牧童一边望着月亮,一边用笛子逗弄着晚风。牧童心里又想:要是天天都有如此美丽的月亮,我就可以让小伙伴们也来欣赏。
牧童虽然已经休息了,可是心里还在想着今晚的月亮。
2. 描写童子的古诗,一定要有“童子”或“牧童”这两个字
黄庭坚《牧童》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田园杂兴》范成大
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
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
关于童子诗句 1. 关于儿童生活的诗句
1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2,《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村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4《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2. 诗句松下问童子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山中云雾弥漫,不知道他的行踪。
赏析: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小诗。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简练诗作。
3. 关于古代儿童的诗句
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4、《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6、《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7、《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8、《观游鱼》【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9、《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0、《花影》【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4. 描写儿童诗句有
1、《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
5. 关于儿童的诗句
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这样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全诗仅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作者久居客地,重返家园,故乡的儿童们却不认识他,就笑着问他是哪里来的客人。
这些儿童稚气活泼,彬彬有礼,十分可爱。同样是唐代的崔道融这么写:“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溪居即事》这首小诗描绘了春日渔村溪边的趣事。
篱外不知谁家的小船,忘了系缆绳,被悠悠的春风吹进了钓鱼湾。正在水边垂钓的小童,不知实情,误以为有客相访,便急忙放下手中鱼竿,慌忙跑向家门报信,想打开柴门相迎,忙乱中却把门关上了。
诗人把小童的一系列动作写入诗中,显得平易自然,却又栩栩如生,形象地描绘出了乡村儿童好客的天性。乡村儿童不仅好客,还很勤劳。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中有一首这么写道:“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里描写的是夏天农村紧张劳动时的情景。“村庄儿女”是指成年农民,“童孙”是儿童。
农村的儿童虽还不会耕田织布,但看到大人除草搓麻线,便也在桑枝底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起瓜来。儿童们不仅学种瓜,他们还学垂钓。
唐代诗人胡令能在《小儿垂钓》中这样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你看,这个“蓬头”“侧坐”的小家伙是多么顽皮可爱,怕鱼惊不咬钩,就连路人借问道路都不给回答,虽是“学垂纶”,可却满认真的!诗人信手写来,好似不费丝毫力气,其实功夫很深,诗味也很浓。宋代诗人杨万里也是写儿童天真可爱的高手,他的《宿新市徐公店》里有这样的描绘:“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末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末夏初的画面。
接着从画面里跃出一个“急走追黄蝶”的儿童。那黄蝶被追急了,一下子隐没在菜花里。
诗到这里就完了,但我们可以想见,那飞奔的儿童怎样一下子站住,又在菜花地里东张西望的神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出自唐代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原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译文: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出自唐代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孙革访羊尊师诗》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全文赏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赅,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答:“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与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隐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炼。在隐逸生活中,悟道、养生与服药(保健养生之药)构成主要的内容。魏晋以还尤其如此。因之,对隐者说来,采药是一项有重要的活动,其效用或还不仅在于服药能养生,更在于为采药而攀峰登岭,就是极好的体育锻炼。于是,对于真正的隐者,善悟道,擅养生,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往来如天马行空。童子言师采药去,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
第二答,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
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像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
这时,山峦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隐者之神逸,蓦然跃进读者的想象中。
围绕这几句答话,实际有两种表现结构在交织演进。一是隐者的行为表现结构,它由虚而实(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实而虚(云深不知处),虚虚实实,宛若云中游龙,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恍惚迷离之感,充分呈现了隐者的风神。一是诗人自己的感情表现结构,它由惆怅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转而更深一层的惆怅,流露出终不可及的慨喟。诗人本来是僧,后还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终倾羡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世谓贾岛的诗过分陷于字句的“推敲”,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往往有佳句而无佳篇;此诗却刚好相反,在谋篇构思方面煞费苦心,无佳句而有佳篇。
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全文翻译及注释 全文翻译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 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注释 ①寻:寻访。 ②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③不遇:没有见到。 ④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⑤言:回答,说。 ⑥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⑦处:地方。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首诗叫什么名字?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作者是唐代的诗人贾岛.知道了吧!
寻隐者不遇
贾岛(唐)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唐·贾岛《寻隐者不遇》,全诗如下: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松下问童子的全诗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 贾岛〔唐代〕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言:回答,说。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处:行踪,所在。
鉴赏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其作年一说公元745年(天宝四载),一说公元746年(天宝五载)。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返回东鲁(在今山东)家园。之后再度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大约作于李白即将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时。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松下问童子”出自唐·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原文如下。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句解释】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去哪里了?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
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注释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贾岛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之情。
【创作背景】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何人不详,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
【相关拓展】
1,贾岛(779~843年),字浪仙,人称诗奴,又名瘦岛,唐代诗人。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还俗。自号"碣石山人"。人称"诗奴"。与孟郊齐名,后人以"郊寒岛瘦"喻其诗之风格。有《长江集》10卷,录诗390余首 。
松下问童子的出处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唐代】 赏析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出自贾岛,《寻隐者不遇》
全诗如下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题我会!松下问童子的全诗: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的出处是《寻隐者不遇》,作者是贾岛。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注释:
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称贾长江。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注意词句锤炼,刻苦求工。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长江集》。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赏析: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