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宋哥窑青釉葵瓣口盘的事件质疑
- 2、故宫一级文物损坏事故的事件回顾
- 3、故宫一级文物损坏事故的相关疑问
- 4、破碎的古代瓷器有没有收藏价值?
- 5、故宫事件怎么回事
- 6、古玩鉴定怎么办?
- 7、古人瓷器破了为什么还要锯补,再买一个不行吗
- 8、瓷器破损缺失有什么办法修补吗
- 9、求几个文物被人破坏的事例
- 10、瓷器破损缺失大,该怎么修
宋哥窑青釉葵瓣口盘的事件质疑
故宫回应称是操作失误挤坏的网友爆料说是出库时摔碎的国宝如何损坏7月30日晚,网友“龙灿”发布微博,称故宫器物部手续不全,将国家一级品宋代哥窑瓷器出库,不料被工作人员摔碎,故宫一级品才1106件。微博很快被转发过万,不少网友表示惋惜,“极其珍稀的宋代哥窑再减一员,默哀”。有网友对故宫的文物保护措施提出质疑,并指出故宫未及时通报事件,有瞒报嫌疑。“龙灿”表示,消息来源于他的老师、一位业内专家。据称,当时故宫器物部将这件哥窑瓷器出库,打算送到科研处,利用新引进的设备进行成分分析,以便研究。但器物部一名工作人员在出库过程中将瓷器摔碎。“龙灿”表示不了解现实中故宫管理细节,但摔碎价值连城的哥窑瓷器已说明出库程序存在严重问题。至于微博中提到的“封口”一说,他表示,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故宫器物部和科研部工作人员都应该知情,但“向社会隐瞒是不对的”。当晚,记者向故宫博物院有关负责人求证此事,得到的答复是“已经看到这条微博,是否属实正在抓紧进行了解,一旦情况查明会尽快向社会公布”。7月4日,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对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进行无损分析时,科研人员操作失误,样品台上升距离过大,致使文物发生挤压损坏。 一名理工科毕业的女硕士苗建民称,事故当事人是一位理工科毕业的硕士研究生。2004年就来到这个实验室,进行过正规的培训。相当一段时间都是她来操作这台设备。其专业技术职称是中级。由于这个实验室2005年才组建,她是第一批来实验室工作的,算是资深。去年50多件古瓷的检测她也参与了,没有出现过情况。此外进行这种一级文物检测的设备是美国EDAX公司生产的,我国至少有七八家机构都选购、采用了这台设备。在国内算是比较普遍。为什么这次会出现操作失误?苗建民说:“有主客观原因。客观原因是,仪器上也还有可根据故宫的特殊需求改进的地方。例如,这台仪器在输入一个数值后,没有再次确认的功能。就像手机要删除一条信息,会提示用户是否真的要删除,但这台仪器没有这个功能。但我们还是认为,应该从主观上找原因,是我们自己操作失误造成的。当事人很痛心,这不只是个人要承担什么责任的问题。这件文物是故宫收藏的一件珍贵瓷器,由于我们的失误造成永远的损失,这恐怕是无法弥补的,大家非常痛心。不光是当事人,我作为部门负责人,也非常自责。” 故宫称修复不成问题马未都说不可能恢复原貌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处长娄玮称:按照国家规定,珍贵文物分一、二、三级。一级文物是其中最珍贵的。故宫博物院又把一级文物具体分为一级甲、一级乙。只要是够一级,就是非常珍贵的。我们院共有63件哥窑文物,其中57件是一级品(国宝级),包括一级甲和一级乙。目前这件文物破损成6瓣。破损情况虽然有些复杂,但修复应不成问题。国内对陶瓷修复有很丰富的经验,不只是故宫博物院,还有上海博物馆等文博机构,都有很成熟的修复经验。然而,针对故宫文物受损事件,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马未都表示“价值无法估计。”马未都称,损坏的文物即使进行了修补,也不可能完全恢复原貌,价值大打折扣。很多网友对于这件文物的损坏非常惋惜。称全世界只有三件,并且对它的估价称达到几个亿。马未都对此称:存世稀少是事实,据了解全世界几百件还是有的。当然,故宫的东西肯定要更珍贵。不能以价格为绝对标准。 律师称个人难担责北京周温兵律师称,鉴定责任的关键要看是故意行为还是意外事件。如果是故意行为,该员工要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但文物价值较高,即使判定需要赔偿,员工可能也无力承担。因此,此事故更大的意义在于提醒故宫,今后要在管理工作中加倍小心。故宫馆藏文物属于国家财产,发生损坏后,作为实际管理者,故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管理不当。具体的处理和赔偿事宜,可能会通过行政部门进行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馆藏一级文物损毁的,应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核查处理。馆藏文物损毁未报文物行政部门核查处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文物收藏单位工作人员因不负责任造成珍贵文物损毁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开除公职或者吊销其从业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小时内就应上报根据2007年7月30日实施的《国家文物局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管理办法》规定:“国有文物事业单位应当在知道突发事件发生后或者应当知道突发事件发生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另一方面,“县级以上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2小时内,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同时向国家文物局报告。”对此,故宫方面表示,是要彻底调查清楚,形成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后上报。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事故调查组组长陈丽华称这次事故的发生,既有人为的因素,也涉及到机器的使用。在事发第一时间要求立即停止检测工作,要求对所有仪器进行检查、测试。复杂性就在对机器的测试过程上。如果可以简单断定为操作人员的失误,这会造成一定的后续问题。当事人当时的直觉是,输入的数值没有问题。因此,必须进行检测,对她输入的数据反复进行模拟……每做完一次,都要进行讨论,并请来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科技考古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进行相关分析、讨论。最后断定是人为操作失误。陈丽华称,单就目前这个事故来讲,完全是为了求得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回答。院里要求一定要做得细致、准确,一定要有科学性。这次事故完全是因为事故的复杂性导致了这样一个时间过程。但确实没有网民质疑的所谓瞒报问题。 破解学术难点问题千年珍藏一朝损毁,网友纷纷对故宫博物院的“无损分析测试”提出质疑。情况说明对此亦做出回应,称鉴于宋代五大名窑的学术研究中长期存在诸多的难点问题,故宫博物院近年来将传统研究方法和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逐步开展检测、研究,以期推动其中一些重要问题的解决。从去年开始,作为宋代官窑瓷器研究课题的一部分,故宫博物院利用这台无损检测仪器顺利完成了对50余件陶瓷文物的分析测试工作。无价之宝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马未都称,哥窑的鉴赏价值突出表现在“化残缺为神奇”。哥窑是碎片的,这本来是一个烧瓷的缺陷,结果经过文人的归纳,认识到这是一种美。所以哥窑是典型的缺陷美。就像断臂维纳斯一样,属于美的另外一个范畴和境界。
故宫一级文物损坏事故的事件回顾
2011年7月30日:网友在微博发布消息 网名“龙灿”在新浪微博发布消息称故宫器物部在将一件国家一级品宋代哥窑瓷器出库时,被工作人员摔碎。这条微博在网络迅速转载,仅三个多小时的时间,转载次数已过万。很多网友表示惋惜,更多网友对故宫的相关管理提出质疑和不满。对此,故宫方面称,他们已经看到了这条微博。是否属实有关部门正在抓紧进行了解,一旦情况查明,会尽快向社会公布。2011年7月31日:故宫证实一级文物损坏故宫博物院7月31日证实,国家一级文物宋代哥窑代表作品青釉葵瓣口盘在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发生文物损坏事件。7月4日,故宫对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发生文物损坏。事故发生后,故宫博物院成立事故调查组,彻查事故成因。判定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实验室科研人员操作失误,导致样品台上升距离过大,致使国家一级文物青釉葵瓣口盘受到挤压损坏。2011年8月1日:故宫否认瞒报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事故调查组组长陈丽华表示,在事发第一时间要求立即停止检测工作,要求对所有仪器进行检查、测试。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处长娄玮表示,首先得摸清楚产生事故的原因,才能向上级和公众报告。如果没有搞清原因,将对厂家、对当事人都有可能造成伤害,引起其他相关问题。这是一个科学的严谨的态度,不存在瞒报情形。
故宫一级文物损坏事故的相关疑问
故宫管理混乱、技术人员不专业“故宫又出大事了!”7月30日,网友“龙灿”在微博发布消息称:“故宫器物部手续不全,将国家一级品宋代哥窑瓷器一件出库,不料被工作人员摔碎,故宫一级品一共才1106件。现在,故宫、文化部下封口令。”微博很快被转发过万,不少网友表示惋惜:“极其珍稀的宋代哥窑再减一员,默哀。” 龙灿表示,消息来源于他的老师、南方瓷器界一位权威专家,“但我现在不能公布他的名字。”据称,当时故宫器物部将这件哥窑瓷器出库,打算送到科研处,利用新引进的设备进行成分分析,以便研究。但器物部工作人员在出库过程中将瓷器摔碎。在得悉故宫解释的事故真正原因后,龙灿表示:“我认为这比失手打碎更严重,因为这说明故宫管理太混乱、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太差、太业余!”若无曝料故宫会主动公开吗从7月4日事发,到7月30日晚被微博曝料,7月31日故宫对外承认事故,期间相隔26天之久。面对网友对于瞒报的质疑,陈丽华表示,事故的发生既有人的因素也涉及到机器的使用,通过对当事人输入数据反复模拟,并请相关科技考古专家、物理学专家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断定是人为操作失误。这次事故完全是因为事故的复杂性导致了这样一个时间过程,但确实没有网民质疑的所谓瞒报问题。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处长娄玮则称:“文物法对在业务工作当中出现的损毁等情况没有规定上报时限。故宫鉴于事故原因的复杂性,规定了一个月的时限。”针对故宫方面的解释,不少网友表示难以接受。有人称:“规定一个月时限?如果没有微博曝料,你们会在8月4日时主动告诉公众吗?”曝料者龙灿则质问:难道先报告藏品损坏会影响调查真相吗?据了解,此次文物损坏事件内部相当保密,此前故宫绝大部分工作人员均无从知悉。而据中广网报道,一位故宫现任中层领导称,故宫内部已就此次文物损坏事件开过专门会议,个人不能接受媒体采访。陈丽华昨天接受央视采访时称,不大范围公布此事是出于对当事女硕士的保护考虑。受损文物价值几何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定、钧窑齐名,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除了宫廷收藏,民间流传极少。因宋代哥窑窑址至今尚未发现,今人只能从传世作品中去解读哥窑历史。对于此文物的价值,娄玮介绍:按照国家规定,珍贵文物分一、二、三级,一级文物自然是最珍贵的。故宫博物院又把一级文物具体分为一级甲、一级乙。只要够一级,就是非常珍贵的。故宫共有63件哥窑文物,其中57件是一级品,包括一级甲和一级乙。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说:“哥窑存世稀少是事实,据我了解,全世界仅存几百件。如果从经济价值角度来说,苏富比去年5月在伦敦拍过一件哥窑瓷器,价值为100万英磅,同年秋天苏富比在纽约拍的另外一件哥窑瓷器是176万美元,近年最贵的有成交记录的价格大约是300多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000多万元。当然,故宫的东西肯定要更珍贵。”受损文物能否完全修复关于本次事故原因,故宫方面解释是把器物放在样品台进行检测时,需要将样品抬升到一定高度进行调焦。由于操作的科研人员输入数值出现问题,导致仪器内的样品台上升距离过大,使瓷器受到挤压被损坏。对于外界关心的瓷器损坏情况及有无修复可能性,娄玮表示,目前这件文物破损成6瓣,破损情况虽有些复杂,但修复应不成问题。娄玮说:“国内对陶瓷修复有很丰富的经验,不只是故宫博物院,还有上海博物馆等文博机构,都有很成熟的修复经验。”而马未都则认为,完全修复文物是不可能的。马未都表示,由于故宫给出的说明中没有交代瓷器的具体损毁程度,所以很难说能修复到什么程度。不过即便是最理想的状态,瓷器只是一分为二了,用技术手段完全可以将其粘合成一体,但其价值、寿命跟从前比都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女研究生如何担责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苗建民介绍,造成此次文物损坏的是一位理工科毕业的女硕士研究生。“她2004年就来到这个实验室,进行过正规的培训。相当一段时间都是她来操作这台设备。其专业技术职称是中级。由于我们实验室2005年才组建,她是第一批来实验室工作的,算是资深。去年50多件古瓷的检测她也参与了,没有出现过情况。”陈丽华昨天表示,对女硕士的处理将按照操作失误造成一级品损坏的标准,严格依规处理当事者。此前,苗建民认为事故有主客观两重原因,其中事故的客观原因归咎于仪器:这台仪器在输入一个数值后,没有再次确认的功能,“但我们还是认为,应该从主观上找原因,是我们自己操作失误造成的。”苗建民表示,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很痛心,自己作为部门负责人也非常自责。7月26日,调查组专门就该报告进行了集体讨论,对事故相关责任人的处理进行了初步讨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馆藏一级文物损毁的,应当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核查处理。文物收藏单位工作人员因不负责任造成珍贵文物损毁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开除公职或吊销其从业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关于故宫的回应,事故曝料者龙灿昨天在自己微博中撰文称:“故宫……别让女硕士独自顶包。”龙灿认为,事故责任不在操作者而在管理者。对于事故原因调查,应让上级、下级、媒体、业内专家都参与。故宫自己成立调查组,是“既当原告又当法官”。文化部事先不知情根据《国家文物局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管理办法》规定,国有文物事业单位应当在知道突发事件发生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如发生一级文物丢失或者损坏等情形,县级以上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2小时内,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同时向国家文物局报告。《办法》还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文化部相关部门昨天上午证实,已在7月31日收到故宫博物院的事故调查报告,但具体内容暂时不便透露。事故发生在7月初,但工作人员表示,不确定当时是否收到事故通知,“以故宫方面的说法为准”。而根据网友“曝料”,文化部早就知晓此次事故,甚至“指导”故宫方面向公众隐瞒此事。暂停的是怎样的测试事故发生后,故宫暂停了实验室的全部测试工作,对该设备进行检测。随后成立了由相关院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事故调查组。此次损坏文物的“无损分析测试”,是指在不给所测文物带来任何宏观物理化学变化和潜在危害而获取与文物产地、制作年代、制作工艺等相关的物理化学信息的分析测试技术。由于哥窑瓷一直没有找到确切的古窑遗址,对其进行系统的无损分析测试十分必要。从去年开始,作为宋代官窑瓷器研究课题的一部分,故宫博物院已利用这台无损检测仪器顺利完成了对50余件陶瓷文物的分析测试工作。苗建民表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现代科技方法结合起来,对古陶瓷进行综合研究,这是一个不会改变的发展方向,“我们现在需要做到的是在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故宫新闻发言人冯乃恩也表示,故宫博物院不会“因噎废食”,出了一次事故就不做这个科研了,但要从事故中汲取教训。
破碎的古代瓷器有没有收藏价值?
破损的高古的瓷器也有的,我就是从残件收起的,不过要确定是不是真的。到古玩市场可以去询价,另外再不确定价值值钱不要轻易出手,如果是好东西,现在出了,以后该后悔了。建议楼主先找资深的藏友或者古玩市场的人长眼,如果不确定的话,上网找那几个比较有名的专做收藏的网站,比如雅昌、瓷库中国、东方收藏、博宝、盛世收藏等,这类网站删更有很多专门做收藏的人,照片派给他们让他们看看,如果大家反应都很好,可以请当地的收藏或鉴定专家看了。等待确定好价值之后,再决定藏或出。
古瓷器碎了,真品有价值的;不过今年的行情持续低迷,真品喜欢就可以当一个品种收藏。
是否有价值,取决于瓷器本身是否有价值。
可以找高手修补,缺损多的话留下来做鉴定标本。
对大多数初学的古瓷爱好者来说,学习伊始,就购买大量的古瓷完整器作参考资料是不现实的,从伤残古瓷器和古瓷片入手进行古瓷鉴定知识的学习,是最有效、最便捷、最经济的途径。 古瓷片是学习鉴定知识最好的老师 第一,它量大品全,容易寻找。自东汉至今,无论何朝何代,全国各地瓷窑林林总总,有的此起彼伏,有的长盛不衰。除有宋以来朝廷设官窑专为宫廷烧制非卖品的御用瓷外,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各地民窑,生产过数量极大的古瓷运销大江南北。虽经历史的振荡,传世的完整器为数不多,但这无数古瓷以残伤或碎片的状态仍然留存下来,或在窑址,或在弃坑,或在村落旧址,或在城镇遗迹,甚至田间地头、断崖陡坡都会有古瓷残片散布。它像一座古代瓷器的实物宝库,供给学习者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参考资料。 第二,古瓷片内涵丰富,信息量大,几乎专家著作中对各朝代各时期古瓷特征的所有论述,都能从古瓷片中找到实物证据,这为学习者从本质上理解古瓷特征与发展规律提供了直观的教材。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瓷器的造型、胎质胎色、釉质釉色、彩料呈色、纹饰特征、烧制工艺以及明代以降各朝官民窑器的款识花押等,都能通过瓷片的收集得到感性认知。古瓷片真是一部能看能摸的古瓷百科全书! 第三,碎瓷片真品率高,通过对它的观察学习能得到真知。一般说来,古瓷片大都是从工地、遗址以及古代各个时期人们生活过的地方出土或散布于地表浅层的。它售价低,利润少,几乎无人专门仿制,因此,在古瓷仿品泛滥成灾之今日,古瓷片的真品率是最高的,是古瓷收藏者最廉价、最可靠的学习材料。 破碎古瓷片 学术价值高 在中国古陶瓷历史上,由于天灾战祸、经济淘汰,许多古瓷窑已经湮灭无存,使传世瓷品找不到窑址实证而无根可寻,一些古代名瓷因传世稀少而无法进行系统科学的总结。这样,珍稀古瓷片的发现,往往成为填补科学空白的实证和古瓷窑考古重大发现的先导。例如古瓷专家为寻找宋代名窑之首汝窑窑址,曾踏破铁鞋找遍以河南临汝为中心的中州大地,但没有结果。后来还是几位文博工作者先后以宝丰县清凉寺村捡拾的瓷片为线索,才使汝官窑址的确切位置重见天日。从古瓷窑址的发掘研究来说,瓷片更是唱着主角。无论是越窑、邢窑、定窑、龙泉窑、耀州窑、景德镇窑……,几乎所有的古瓷窑址瓷器资料,都主要以瓷片堆集的发掘和整理为特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古瓷片就没有古瓷窑址的研究成就,没有古瓷片也同样没有博物馆古瓷工作者的研究成就。 对业余古瓷收藏爱好者来说,古瓷片的珍贵性也不言而喻。普通古瓷片是他们学习的第一手实物资料,而能够拥有典型的珍贵瓷片,已成为玩瓷者引以自豪的财富和收藏水平的标志。比如明代成化官窑斗彩瓷器,珍若拱璧,价值连城,一只鸡缸杯1999年春季在香港拍卖到近3000万港币。普通收藏者别说购买,就连想看一看也得到故宫去。那么从地摊上买到一片有“天”有“地”、有纹饰有整款的成化官窑斗彩团菊纹碗残片,从而能够真真切切地上手观察它的质地特征,该是多么令人心醉的收获。 六朝故都的南京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国内收藏和研究古瓷片人数最多,成果最丰的地方。南京古陶瓷研究会旗下聚集了一大批知识层次高、研究能力强的古瓷爱好者。他们痴迷于古瓷片的收藏与研究,一年四季,风吹日晒,石头城内,秦淮河边,到处留下他们寻寻觅觅的足迹。“身上泥水惹人笑,手中瓷片惊世珍”,辛勤的耕耘换来丰硕的成果:有人捡到青花瓷之源唐代青花残碗,有人拾得元红绿彩高足杯残件,更有人找到了以往仅有文字记载而不见实物的元代戗金玉壶春瓶残器。请不要小看这些东西,国内著名的大博物馆都没有这些资料,它们的学术价值是那些有钱就能买得到的明清传世官窑器所无法比拟的! 古瓷片是判定鉴别对象的真正权威 对一件瓷器的窑口、生产年代和其他要素,是专家说了算还是瓷片说了算?归根结底是古瓷片说了算。因为能够说出真理性结论的专家,并不是凭空想象、心血来潮得出正确判断的,而是依据了对古瓷实物实地,包括古瓷片的综合深入研究才总结出科学结论的。当专家的已有结论同新发现的古瓷片等客观事实发生矛盾时,我们信谁?当然信实物证据!因为“实践(包括实物证据)高于理论的认识”。 过去人们(包括专家)一直认为北宋汝官窑器以釉色取胜,光素者多,并且“汝官无大器”。但清凉寺村汝官窑址发掘结果推翻了过去这种结论,众多的刻花、印花、雕镂瓷片和一些复原器物证明,汝官器不但有韵味迷人的釉色,而且有丰富多彩的装饰;不但有小巧典雅的碗盘盏洗,而且有器型硕大的陈设精品。 正因为古瓷片是破碎的,因此器物的胎釉断面、“肠肠肚肚”一览无余地暴露出来,使人们不但能知其表,更能察其里。这比之单纯地观察完整器学习鉴定,在对古瓷特征的掌握上具有更加深刻全面的优势。 用古瓷片作标准对照物进行古瓷鉴定,是以标型学为特征的古瓷科学的基本方法。古代瓷器无论官窑民窑,都是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大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同一产品、同一窑场、同一器类,大体上都有着与当时制瓷科技术平相一致的工艺水平和时代审美共性,这就是古瓷标本可以用做鉴定标准的客观依据。以胎土粉碎为例,景德镇元明清时期没有引进机器粉碎以前,一直在江边利用水椎粉碎。官民窑胎质的区别,民窑高中低档瓷器的区别,只在于瓷石、高岭土质量的高低和胎泥过滤除腐工艺精细程度,同现代球磨和粉碎、强磁场去铁的制胎效果有着本质的区别。而元明清时期不同制瓷工艺发展阶段的区别和同一时期的共性特征也是十分明显的。这样,我们把不同时期古瓷片标本系统排列,从断面露胎部分进行排比分析,就可以归纳出十分科学的胎质时代特征序列,为鉴别古瓷找出一种非常有说服力的实证标准。瓷胎是这样,釉质釉色、纹饰彩料、制作工艺都可以这样。 在我结识的古瓷藏友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大凡重视古瓷片的搜集、整理、研究的人,入道快,“走眼少”,能从理论和实物的结合上掌握古瓷的本质特征,其眼力、藏品的真品率和档次都比较高。相反,那些不重视从古瓷片和伤残古瓷器入手,结合古瓷理论进行学习,只想一下子收藏到宋元名瓷或明清官窑瓷器,照着书本按图索骥的人,几乎都是败绩累累,全军覆没。仅2000年在香港拍卖出4400万港币的“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我在国内藏友处就见到过3件。在鉴别时,有的人一点即悟,表示要改弦更张,重新选择正确路子搞古瓷收藏。有的人则不然,他和你急。你指出是赝品,他坚持是真货,而且搬出书本指点着一处一处给你讲理论。你说这种名品历来传承有绪,国内外共有几件都记录在案,他却说“为什么我这件不能是未发现的另一件呢?”你具体向他指出不对的地方,他说瓷器是人工制造,火的艺术,哪能都一个样。问他有无古瓷片?他说我要那玩意儿干啥! 实际上,许多这样的朋友不懂得,真正有成就的古瓷专家,无论专业的还是业余的,并不是整天捧着完整的国宝珍器著书立说,相反,无不极其重视各种古瓷片或伤残器的研究。翻开《收藏家》看看,不少文章中介绍的主角是古瓷片。上海博物馆的陶瓷分馆内,专门有展示国内各个时期各个窑口古瓷片标本的专柜。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以精美的印制,出版了由故宫博物院编的一部大型图册《故宫藏传世瓷器真赝对比——历代古窑址标本图录》,这部图册在编写中专家云集,阵营庞大,故宫古瓷精英几乎全军出动,可见古瓷片在这些专家们心目中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古瓷专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先生在其最有影响的古瓷巨著《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所选的唯一一张工作照,就是登在“后记”页的“鉴赏研究陶瓷碎件”的认真形象。我想,这种选择是意味深长的,读者应从中悟出些什么吧。 当然,古瓷片的搜集收藏不能无原则地乱收乱买。一要选典型的。二要注意进行科学系列的整理与补充。三要提高警惕,谨防少数利欲熏心者用现代仿品的碎片冒充古瓷片出售。买了这种假古瓷片,经济损失不说,更重要的是以它为师就把自己引入到错误的鉴别观念上去。这种现象目前在耀州窑瓷、越窑瓷、钧窑瓷和龙泉窑瓷上都有发现,藏友不可大意。祝你好运,祝你发财!
故宫事件怎么回事
有网友发微博称“故宫又出大事了”,透露了故宫工作人员摔碎重要文物的消息,引起公众关注。随后故宫方面回应称,他们看到了这条微博,是否属实有关部门正在抓紧进行了解。在7月31日,故宫博物院终于证实,国家一级宋代瓷器青釉葵瓣口盘确因科研人员操作失误损坏。
故宫摔坏的这个青釉葵瓣口盘,是宋代哥窑的代表作品,据说价值连城。当然,这盘子到底能值多少钱,外行很难猜透。不过,有点文化常识的人都明白,这种盘子是文物,盛着历史与文化的记忆,有难以替代的价值。
所以,故宫摔碎了一个盘子,绝对不同于家里夫妻吵架拿过来一个盘子摔碎撒气,事后关起门来打扫干净就完事了。今天的故宫不再是谁的私家花园,故宫的盘子就是大家的盘子。盘子摔碎了,要是不能给公众及时交待,就真是对公众撒气摆脸色了。
问题是,故宫这个盘子早在7月4日就摔了,此后20多天,故宫一直把门关着,不透出一点风,不想让人看到那些破损的文化碎片。要不是某个“业内专家”对外漏出口风,人们根本不知道故宫出了这么件大事。面对公众询问,故宫前两天竟然还称“是否属实要抓紧了解”,这种官话套话之虚伪,实在令人鄙夷。幸亏今天故宫已经不再是旧时皇权专制的领地了,要不然,走漏消息的专家估计很可能早就人头落地。
不要简单以为故宫站出来承认事实就带着一脸诚恳与歉意。恰恰相反,现在故宫的姿态,掩蔽不了虚伪的面目。事故发生后,为什么不在第一时间告诉公众,他们的盘子被摔碎了呢?故宫方面称,他们成立调查组来彻查原因,强调经过反复模拟试验和多次专家论证,在十日前得出初步结论是实验室科研人员操作失误造成的。这些话就有点答非所问了,毕竟,对外公布事故发生了,并不影响调查进行,只会有利于对相关调查更为有效的监督。
故宫不但关起门来摔盘子,关起门来自己找原因,而且在十天前找出原因了,也没有及时公布。如果不是因为“网友爆”实在藏不住了,真不知道那个宋代盘子会不会就此无声消失于世。故宫的大门太封闭了,之前公众已经见识过“盗窃门”、“会所门”、“错字门”等等,这些事件也都是从门缝里一点点艰难被挤出来的。太多事实表明,在这个讲求开放与文明的年代,故宫依然是大门沉厚,庭院深幽,权重气腐,在这样的领地,摔碎一个盘子,哪怕是声音再过清脆响亮,外面的人们,很难听得到。
故宫曾经是皇权的象征,在今天,则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文化与文明的聚集地,是一个公共文化场域。故宫不应该再被层层包裹在权力屏障下了,否则的话,故宫就依旧不能真正属于公众。今天故宫管理者的身份,不应该是依附于相关人事制度体系下的权力身份,而应真正转变为公共文化管理者,以公共身份来践行文化开放的使命。没有开放,文化就只能是一潭死水。故宫大门失去文化钥匙,只依赖于权力之手推动,那么,这片领地成为私人会所,发生丢失藏品,摔碎了文物,都不奇怪。
所以,故宫摔碎的不只是一个宋代的盘子,而是现代社会应有的开放与文明
就是故宫博物馆的宝物被偷了
中新网5月12日电 综合报道,北京警方11日晚间将故宫展品失窃案嫌疑人抓获,部分展品被追回。据其交待,自己并没有预谋作案,而是听了导游讲解后临时产生盗窃念头。尽管嫌疑人落网,但其如何能突破故宫重重防线等诸多疑点,仍有待破解。
北京警方58小时抓获嫌疑人
故宫失窃案发生后,北京警方经过58小时缜密侦查,并综合运用科技手段,于11日晚18时40分,在京城一家网吧将故宫展品失窃案嫌疑人石柏魁抓获。目前,公安机关已追回部分被盗展品。
5月8日,故宫斋宫诚肃殿展品被盗案发生后,警方通过指纹比对,将目标锁定犯罪嫌疑人石柏魁。此后,警方综合运用科技手段,掌握其相关网络信息,最终在石柏魁上网时将其控制。
经初步审查,嫌疑人石柏魁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已被警方刑拘。石柏魁1983年出生,山东省曹县人。有媒体报道称,嫌疑人石柏魁交代,其作案动机主要是因为缺钱。
抓捕现场目击者:他挑了网吧最内侧的座位
据《京华时报》报道,嫌疑人被抓获的那家网吧一名管理员称,在他印象中,被抓男子此前未来过该网吧。其进门时,特意挑选了最内侧、周边无人的座位。警方临走时,让大家谁都别碰这台电脑。目前,网吧已将该机锁定。
嫌疑人自称并非预谋作案:旅游时突然起意
嫌疑人石柏魁在被警方控制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当时进去旅游时没打算偷东西。进去听了导游介绍后,不知怎么了,脑子里一转圈,就想起了这个(盗窃)念头。
故宫博物院院长助理冯乃恩:继续在网上关注消息
据媒体报道,故宫博物院院长助理冯乃恩昨晚守候在电脑旁不时刷屏,嫌疑人被抓获的消息令他为之一振。他表示,故宫方面会积极配合警方,继续在网上关注新消息。
香港展方:没想到神速破案 为国家骄傲
香港两依藏博物馆馆长王夏虹在接受中新网连线采访时表示,得知破案非常激动,没想到警方如此神速破案,为国家骄傲。她表示警方尚未联系两依藏博物馆方面,但相信“所有的展品应该都还在”。
展品追回情况:有的被扔进垃圾桶?
北京警方宣布抓获犯罪嫌疑人,部分展品被追回,但并没有透露更多信息。北京日报报道称,部分展品被追回,其他的则被嫌疑人扔进垃圾桶。
律师说法:量刑取决被盗物品价值
据《新京报》报道,北京市翰盛律师事务所律师郭召利介绍,5月1日施行的刑法修正案草案(八),对盗窃罪罪名量刑改为最高无期徒刑。“在修法之前,盗窃珍贵文物罪的最高量刑是死刑。”郭召利说,不过,需要考虑的量刑因素很多,包括文物价值、造成的社会影响等。
郭召利认为,盗窃故宫的影响肯定很大,不过,最终考量被盗物品的价值,量刑会不一样。
故宫方面回应质疑:坚决杜绝利用故宫品牌进行炒作的行为
案件发生后,关于故宫与香港两依藏博物馆共同举办的这次展览,也引发了外界一些其他质疑。
有人质疑,与私人合办展览,会造成私人藏家借助故宫抬高身价。对此,马继革说,对于利用故宫品牌进行炒作的行为,故宫坚决予以杜绝。因此双方在展览举办前签署的协议中已经明确,所有展品禁止售卖。
案件影响:国家文物局下发紧急通知
11日上午,故宫博物院与香港两依藏博物馆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交融——两依藏珍选粹展》展品失窃信息。故宫新闻发言人冯乃恩在新闻发布会上在众多媒体镜头前鞠躬检讨,并表示:“失窃案发生后,我们保卫部门正在内部自查,寻找一切安防漏洞,并将形成报告,据此制定提升安防的有效措施。”
针对故宫博物院发生的展品被盗事件,国家文物局紧急发出“关于切实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各文物单位务必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切实加强文物安全工作。
安保问题成焦点:“京城第一保卫处”为何失手?
据报道,故宫的安保体系极其严密,号称“内外监控无盲点”,故宫内的纵深体系被区分为防护区、监控区和禁区三大块,博物馆内还有技防、人防、物防和犬防四道防线。技防方面,每天闭馆后,至少有1600个防盗报警器、3700个烟感探测器和400个摄像头在运行。人防方面,负责故宫安保的故宫保卫处曾被称为“京城第一保卫处”,总人数超过240人,下设警卫队、技术科、防火科等8个科室。物防方面,故宫内部安装了大量的铁栅栏、铁窗、防爆玻璃和铁柜等,并定期加封加固。犬防方面,自从1987年发生了盗贼企图切断报警装置的盗窃案后,故宫院内开始加强警犬防御。
按照故宫文物安防规定,每天闭馆后,各展厅都要对厅内文物进行清点,巡查院内所有可能藏匿人或物的角落,之后还要再拉网检查一遍,最后由故宫犬队到各角落巡查,即每天至少三遍清查才能闭馆。
此外,故宫在一级风险地点装有最先进的设备和至少三种复核手段,其中珍宝馆等重点巡查区域内24小时开启红外线、微波等多种报警器探头进行全方位监视,在故宫中央监控室中,保卫处工作人员24小时面对40多台显示器进行监视并录像。
如此严密的安保措施却被一个自称“临时起意的游客”破解,外界对故宫的安保也发出诸多疑问。嫌疑人为何能在被发现的情况下逃跑?展馆内的监视器是否没有发出警报?摄像头有没有拍到作案画面?诸多疑点,还有待事件的进一步发展来揭开谜题。
有专家对故宫此次失窃表示“离奇”。他猜测,窃贼作案前,应当是先切断了电源,致使监控室没有监控到情况。
在1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记者关于监控线路是否被切断的问题,故宫方面没有透露更多情节,但发言人冯乃恩表示,故宫安保工作的确存在不到位的地方,一些老的设施可能会出一些问题。
媒体归纳七大谜团
对此次故宫展品失窃事件,有媒体归纳出七大待解谜团。
谜团一
失窃展厅是否有摄像头? 失窃时展厅现场安保措施是否达标?
谜团二
为何警报设施没有报警?安保人员发现嫌疑人前,监控设备为何未能发现嫌疑人?如果探头已经发现了嫌疑人,报警设施为什么没有自动报警?
谜团三
发现嫌疑人为何还让其逃脱?
谜团四
嫌疑人如何逃出故宫大门?嫌疑人逃脱了安保人员的视野后,又是如何逃出故宫的重重大门的?
谜团五
既然已经发现嫌疑人,并且没有搜寻到人,为何到第二天才发现被盗?
谜团六
故宫的立体安防实际效果如何?窃贼为何能突破“四大防线”盗窃得手?
谜团七
隐患没有彻查,故宫是否具备开放条件?
背景资料
5月8日,香港在故宫斋宫临时展出的9件展品失窃,其中2件展品遭窃贼遗落,已于9日下午在故宫南侧城墙下找到,藏品局部变形破损。这些展品均是香港两依藏博物馆收藏的制作于上世纪30-80年代间的西式金银镶嵌宝石化妆盒、西洋香粉盒和手袋等,据称价值数千万元。
据了解,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警方曾有记载的故宫盗宝案一共发生过5起
古玩鉴定怎么办?
古玩鉴定,一是学习历史资料查阅,二是要上手把玩学习,最好找些瓷片多看看,有空可以多交流交流,望采纳,谢谢。
上图看看
收藏古玩,最紧要的前提是鉴别新(今)旧(古)真伪,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有对古玩认知的“眼力”。对于一般的收藏爱好者来说,无论是出土的还是传世的古玩,目前的识别方法仍是靠“眼”来观察。如同计算机信息库储存信息数据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分析的结论一样,眼见过的古玩实物多少,也会存储到你记忆的脑库里,并形成你鉴定真伪、辨别年代的经验。因此眼力高低与见识多寡也往往成为衡量古玩收藏家或爱好者“专业水平”等级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说,见识见识,见到过才能认识、识别,少见就会多怪。
“见”的途径很多,如翻阅各种彩印逼真的图片、参观博物馆、上网,这些为间接之见。逛市场、考察窑址、藏友间相互观赏藏品,这些为直接之见。前者犹似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对提高鉴别水平起辅助作用。后者为眼耳口鼻手的切肤之验,对提高鉴别水平起主导作用。前者的印象与后者的体会是不能同日而语的,而我则更重视对后者的感悟。
如何鉴定古玩
俗话说:“乱世藏黄金,盛世兴收藏。”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古玩收藏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然而,最令广大收藏爱好者烦恼的是,市场上的古玩常常是真假难辩,有人甚至将多年积攒的巨资付之东流。
据省文物专家介绍,眼下在文物市场上流通的古玩相当一部分为赝品。古玩收藏爱好者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难免上当受骗。那么,怎样才能摆正心态,游刃于古玩市场而不上当受骗?日前,记者进行了一番探究——
“仿古”与“作伪”是两码事
3月初,记者走访了数名省内知名的文博专家。提起古玩造假,专家们一直认为,首先要分清仿古与作伪的异同。
所谓仿古,是指后代模仿前代的名品而仿制出来的品种。仿古的原因有二:一是为了学习前代和别家的长处,如宋代的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在当时便有其他的窑仿造,虽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风行于世。二是慕古,即对古人的崇敬和钦佩。从古至今一直就有仿制古玩的风尚。
而伪作品一般出现在清末民初,即在原有古玩珍品基础上进行重新加工,采取后加彩、后加年款、磨底、重组、作旧等方法,冒充真品。这种以追求纯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伪造,早已脱离了仿古,就是作伪。
专家认为,仿古品与作伪品虽都不是真品,但在价值上相差很大。以一件明代万历年间仿制的宣德炉为例,其价值虽不如宣德炉真品,但仍有很大的收藏价值。而现代仿制的“宣德炉”,其价值当然大打折扣。
为了便于阅读,记者特地将古玩收藏分为四大类,一一请专家加以评说,希望能给广大收藏爱好者敲响警钟。
揭秘之一:仿制瓷器真假难辨
瓷器作伪的手法多种多样,让广大的收藏者防不胜防。一位已在收藏业内浮沉十年的贾先生为记者详细说了其中关节。为了收藏瓷器,他没少“交学费”。根据老贾的经历以及省文物专家的分析,记者大体将瓷器作伪分了几类。
1、新瓷老锔老贾第一次上当,就是花高价买了这种赝品。当时经验尚少的老贾,在北市古玩市场上发现了一件青花瓷瓶,因确定瓶上的锔子(用来连接器物的金属两脚钉)是元代的,便认为这个瓶子也是元代的。后来,找专家鉴定才知道是假的。
专家解析:把新制的瓷器打碎,用古代的锔子将碎片连接在一起,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作伪手法。一般收藏者确定了锔子的年代,就依此推断瓷器的年代,上了仿制者的当。由于仿制容易,明代的锔子现在市场上能卖到几百元一个。
2、新瓷老底收藏瓷器的第四年,老贾与几个朋友一起去农村“搜宝”。当地人出示了一件底儿上有贡御落款的瓷碗。“我看落款和宋代建州窑的非常相似,觉得比较有收藏价值,就买了下来。回来后和朋友仔细研究才发现,碗底儿处有一圈胶,说明这个碗的底儿是粘上去的!”
专家解析:这种方法也比较常见,因为瓷器底上的印记落款很难仿制,所以一些仿制者从破损或者不具备很高经济价值的瓷器上将旧底切割下来,与仿制的瓷身拼接在一起,烧制成新的瓷器,再卖给经验不丰富者。
3、加彩“2003年,我从朋友手里买了一个清康熙时期的五彩人物纹瓶,因为清代人物图案瓷器传世量少,我硬是花了五位数的大价钱。去年,家里着急用钱拿到拍卖行,人家说是假的,人物是新画的。”
专家解析:加彩这类手法中包括真胎假彩,即将无纹饰的古代素瓷加上彩绘,重新烧制而成;补损成新,即将古旧破碎的素瓷粘合成器,在裂合处填上硬彩花饰,以此掩盖破损而成。但采用这种手法的并不太多,一是重新烧制时反而容易将瓷器烧坏,第二古旧的真品素瓷并不容易找到。
4、高仿真瓷
据专家介绍,高科技手段被运用到文物造假上,能使作伪登峰造极、自成体系。比如,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做出的东西和原物一模一样,而硅橡胶翻模技术的运用,使仿品上的花纹与原物没有任何差别。面对这样的高仿真瓷器,即使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也很难分出真伪。
揭秘之二:书画市场鱼龙混杂
古画名作历来是人们追捧的对象,也是进行艺术品投资的一个好项目,更是历朝历代造假作伪者的主要目标。鱼龙混杂的书画市场既是收藏爱好者淘宝的好地方,也是造假者的“天堂”。
张先生对古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他走到哪儿都喜欢找找古书画,一些爱好收藏的朋友给他取了个绰号“寻画人”。据原故宫博物院院长支运亭介绍,张先生手里有上百幅比较珍贵的书画,但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假的。
书画作伪的方法基本可归结两大类:其一是完全作假,即运用勾、填、临、摹等手段,多依名家原本,按其笔法、构图特点进行“创作”。此类方法因经常露出作伪者的笔意风格,破绽较为明显。但有些完全凭空臆造者,只是假借名人之名,不管其书画风格如何,因为无法对证,反而容易骗人。其二是利用原画本身作假。多采取挖、刮、改、添款印,或以拆配、割裂等手段将原作改头换面,冒充名家作品牟利。这类作假的技术处理一般由装裱、修复的艺匠高手与画商或作伪画师合作完成。有时真假相掺,让人不易分辨。例如将通景条屏拆成单幅,手卷割成数段;或以大改小,杂凑册页等。此外,也有一些利用高科技手段如扫描,制作的假画,虽不易辨别,但在市场上非常少见。
揭秘之三:伪造古玉滥竽充数
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一。在中国人眼里,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造假者也正看中了这一点,打起了歪主意。
记者以打算入行学习经验为由,经朋友介绍,来到了皇姑区的一个小院,见到了一位“造”古玉的高手。虽然他看起来也就三十多岁,可圈儿里人却都叫他光叔。
据说光叔的“独门秘笈”是作旧。在古董行里,作旧和做假是一回事,只是作旧的技术含量要大得多,光叔在这一行里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他专,活儿细。让人走眼的概率大小是考察作旧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
“这是个是‘雏儿’,什么也不懂,您给说细点儿。”带记者来的小朴向光叔解释着。光叔拿器桌上的一个佛头给记者看:“咋样?”“雕工出众,颇有神韵,但一看就是新作出来的。”记者乍着胆子,照小朴教的对光叔说。光叔看来挺得意:“哦,眼力不错,你再看看这个。”
“唐的?”“五代的?”“宋的吧?”……看记者发蒙,光叔的眼睛都亮了。“小丫头,和刚才的是一样的,只是处理了一下。”接着,光叔讲了“造”古玉的两个主要方法,一个叫“包浆”,一个叫“沁”。
“包浆”可以用个通俗的例子来解释。一把被常年累月使用的锄头木把,会形成一层光泽。这种光泽润厚自然,和木柄浑然一体,温滑如玉,这就是“包浆”。“包浆”短时间不可形成,也不是各种油漆、涂料能表现出来的。百十年的老桌子、老柜子、老椅子,凡是被经常触及、摩擦的部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包浆。新玉想要有包浆就要用人手不停的摸,至少要两个月才能达到效果。“不瞒你说,刚才你看的佛头我晚上睡觉都搂着。”光叔诡秘地说。
“沁”比较好理解。一些出土的东西,会在埋藏地下的岁月中形成沁。即土中的物质(包括土中水分所含的物质)会逐渐沁渗到这些东西之中,而形成可辨认的痕迹。沁又分土沁、水沁、血沁(古墓中尸棺中或尸棺旁的器物特征)等。即便是没有入土的器物,只要能够上年代,也会出现自然环境留下的沁,这种沁不是高人是不能一眼看准的。仿造沁主要有烤旧和使用化学物质两种方法。例如把玉烤熟放入红褐色的溶液中做假土沁,用火烧做假水沁等等。
据光叔说,识别玉的新旧一方面要看它制造时的刀工,另一方面就要看玉表面的受蚀情况,看玉色。近现代制造的玉器往往追求古玉效果,有时做得很像,但总是有区别。如果你得到了一件古玉,它的颜色同我们所知道的标准作品颜色不一样,那就要认真分析这种颜色是我们所未知的古玉沁色,还是人工做旧,以此来判断作品的新旧。
揭秘之四:假青铜器蔚为大观
公元前21世纪,商周奴隶制社会,青铜礼器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对于收藏界来说青铜器从来都是重中之重。收藏几十件瓷器、木器、字画的藏家并不少见,而收藏几十件青铜器的人屈指可数。随着人们对青铜器认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青铜器,有了市场,作假者便乘虚而入。
记者就这个问题采访了青铜器收藏家黄德先生。黄先生根据自己多年的收藏经历,将青铜器作伪总结出四种方法:
镶嵌法。将新做的青铜器用酸作旧,再用从老器物上刮下的老锈镶嵌在铜器上,这种方式很能吸引那些光考虑老锈、不看器型的初级收藏者。镶嵌老锈一般都选在口沿、纹饰、表皮等容易看到的部位。这种作旧的鉴别方法是,不要光看老锈,而要整体上去鉴别器物真伪。而且,只要仔细把玩,就会发现锈会很不自然地脱落,所以比较好认别。
后刻花法。一件老的器物,上面没有纹饰,后来刻上了花,雕刻细致入微。这种器物的鉴别方法是看凹槽里有没有包浆和锈色,如果是新刻的,凹槽里的包浆肯定被破坏。另外,什么时期的纹饰应该有什么时期的器型,如商代的鼎,刻上战国时期的纹饰,肯定是张冠李戴。
残器凑整器。在市场上,器型古怪的东西一定要注意,有可能就是一些残器拼凑在一起的。比如,用下半部分做成一个鬲;把盆子改成爵等。这种作伪的方法在市场上见得最多,因此在碰到奇特器型的东西时,买家一定要小心。
新胎贴老皮。做成一个新器物,用老皮根据真正器物的花纹刻出来,刻出和老青铜器一样的东西贴到新器上去,做的大部分是高浮雕作品。这种器物就要看胎里锈色和外皮锈色是否一样。
专家建议:求宝应有平常心
针对广大收藏者应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古玩市场,省文物专家建议,收藏者本身不应抱有侥幸心理,希望借收藏古玩一夜暴富,甚至总想拣个小便宜。收藏本是文雅之事,是为了养性,陶冶情操,而不能一味以赢利为目的,这样也不符合收藏的规律。并且这种侥幸心理就是给作伪者提供可趁之机。
此外,书本上的理论鉴定知识,与实际还有很大差距。不要认为自己读了一些有关鉴定知识方面的书籍,就基本可以辨别出真伪了,首先所读的书籍其准确度有多大无法确定,一些书籍上用的都是赝品的照片,这样就会对阅读者产生误导。其次,一件古玩如果没有亲自拿到手上看几遍,在感性认识上就永远有差距,很容易根据片面的经验做出错误的判断。
古人瓷器破了为什么还要锯补,再买一个不行吗
古人瓷器破了要锯补,应该是长期形成的习惯。一方面是那时候的经济条件不好,锯补总比再买一个节省很多,另一方面那时候的瓷器应该也是有批号的,舍不得扔掉,好一点的瓷器都会当成传家宝。
对于穷人来讲,可能是为了留个恋想,老物件有感情,或者是没必要去换一个,或是换不起。
再者就是年代久远的,没得换,又想留着,只能去补。
古人瓷器是古董,别看锯补的,有的价值连城。
古人瓷器破了为什么要锯补,而不是直接购买新的瓷器,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经济因素:古代的经济条件相对现代来说较为落后,人们对于物品的修复和再利用有着较高的重视。因此,对于瓷器这样的高价值物品,进行修复和再利用可以节省生活开支。
2. 工艺价值:古代的瓷器制作工艺复杂,制作周期长,成本高。如果直接丢弃破旧的瓷器,再购买新的,对资源和时间的浪费较大。而进行修复和再利用,可以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的工艺和技术,体现瓷器自身的价值。
3. 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中,节俭和环保的思想源远流长。对于古人们来说,修复瓷器是一种尊重自然、珍视物品的行为,也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4. 收藏价值:一些古代的瓷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因此即使破损,依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通过修复,这些瓷器可以得到更好的保存和传承。
总之,古人锯补瓷器,不仅仅是出于经济考虑,也体现了他们对物品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
瓷器破损缺失有什么办法修补吗
小磕碰可以用大漆腻子、石膏修复,碎裂就得找锔瓷匠打锔钉。
1,清洗:古瓷器修复前,应先将残片进行认真的清洗。对残片上的泥土和旧缝中存有的黄、黑垢迹,可用清水、漂白粉、洗洁精、双氧水等浸泡,对古瓷器表面的钙化物,盐类物质可用5-10纬的盐酸或硝酸、醋酸等来清洗,并用软毛刷和竹片工具,将其上的泥土、油垢洗净,清洗工作要做到轻缓、心细、勤观察,注意不要继续或加重损伤古瓷器已损坏的断口的口沿。2、拼对:此项工作是修复古瓷器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拼合对接前,应仔细观察需修复器物的残件(片)形状、颜色、纹饰,并进行试拼编号,设计和做好粘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3、粘接与加固:根据需修复古瓷器的质地,准确地选择好豁合剂。在粘接前,首先对呈酥粉状态的瓷器残件,采用5一15%聚醋酸乙烯醋进行加固处理。由于有些待修复瓷器件大、损坏严重,对粘合剂的性能要求较高,只有选用粘接强度高,耐老化强、抗湿性好,而且固化时间适中的粘合剂,才能够修复出高质量的古瓷器。修复古瓷器,一般都选用环氧树脂作胶粘剂,环氧树脂胶粘剂种类较多,它是以环氧树脂为主体,加人一定固化剂及添加剂,固化后线型环氧树脂交联成体型结构,有较高的粘接强度和良好的耐化学性、电绝缘性及收缩率小等优点。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的很多胶粘剂,也可用于瓷器修复。但要考虑选用既无色、透明,又有较高粘接强度,而且又能耐老化、抗水性好、抗湿性能高,并且在室温条件下便于操作的型号树脂和勃合剂。4、补配:瓷器粘接、整合完成后,其修复工作只是完成一半。因为往往粘接、整合的瓷片之间,都会留下粘接细缝和残缺部份,对这些细缝和残缺部份都要进行补配。即:要用加有颜色的腻子填平,也就是油漆工所说的刮灰补平。腻子要选用附着力强的原料(一般采用树脂加瓷粉或石英粉、滑石粉及颜料调制而成),并加上适量的填充物调制而成,然后用小油灰刀,一层层的往缝隙和残缺部位上刮涂,每刮涂一层后都要等待干透,再用水沙纸打磨一遍,形成微薄一层,能遮盖粘结和残缺部位,真正做到,缝隙部位填实、残缺部位补平,达到以肉眼观之,基本上看不修复痕迹的效果为最佳。5、作色:作色是古瓷器修复中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修复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外观的色彩是否与原物一致,能不能还原于原件本身,是导致目前瓷器修复水平上不去的主要原因,同时与原材料不过关,如抗晒能力差、易变色戚戚相关。
求几个文物被人破坏的事例
●圆明园
在1860年10月被英法联军破坏,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此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页屈辱史。
●都江堰
周边古建筑严重损毁
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王琼说,都江堰附近的很多古建筑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其中包括初建于南北朝重建于清代,纪念都江堰开凿者李冰及其子二郎的祀庙。汶川地震发生后,这座建于山坡上的古庙宇随山体滑坡毁于一旦。另外,都江堰景区内绝大多数古建筑都遭到严重损毁。
不幸中的万幸是,建于两千年前的都江堰几大主要水利工程组成部分挺了过来,这被许多考古专家视为奇迹。目前都江堰的主要组成———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口)、飞沙(泄洪堤)基本无恙,只有鱼嘴出现了裂缝。
●青城山
道教古建筑群多受损
“都江堰·青城山”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山上分布大小道观约百余座,地震后,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群严重受损,屋脊、屋面全部毁坏,大部分古建筑倾斜,部分垮塌。其中,伏龙观屋脊坍塌成为危房,上清宫、天师洞也受损。
●窦圌山
李白故居全部被震裂
赵荣川告诉记者,位于绵阳江油市的李白故居在地震中房屋全部被拉裂,部分垮塌,李白故居陇西院山门完全坍塌。连日的余震造成江油市内清代建筑几乎全部倒塌,最重要的文物陇西院照壁、粉竹楼照壁和太白祠偏殿全部垮塌。
窦圌山峰下不远处的云岩寺始建于唐,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大地震过后,云岩寺受到严重损坏,窦真殿、东岳殿全部垮塌。
●张飞庙
墙体严重开裂或垮塌
四川阆中市张桓侯庙又名张飞庙,始建于蜀汉末年,其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可上溯到北宋宣和年间。根据四川省文物局提供的情况,地震后,张飞庙整个建筑倾斜;墙体严重开裂、垮塌;屋脊断裂、塌陷;屋面瓦大面积脱落。此外,中国影响最大的三国古迹———纪念诸葛亮的成都武侯祠在此次地震中一面清代的墙整体剥落。
●皇泽寺
武则天祀庙墙体开裂
四川省广元市相传是中国唯一女皇帝武则天的故里。位于城西嘉陵江畔的皇泽寺是武则天的祀庙,建于公元959年,寺内保存着开凿于北魏至明清的6窟、41龛、1203件摩崖石刻造像及其历代碑刻。地震过后,山体大面积滑坡,严重威胁文物本体和人员安全;墙体开裂;油漆大面积脱落;脊瓦断裂滑落;地面塌陷。
●摩崖像
山体垮塌文物受威胁
距离巴中城南1公里的南龛摩崖造像始于隋,盛于唐,现有石窟176个,2700尊造像,地震时由于山体滑坡,摩崖造像墙体开裂2至5厘米;墙面、门柱倾斜,地基塌陷。今年初,中央财政曾专门拨款1269万元对摩崖造像进行过环境综合整治和维修。
●唐斜塔
塔身变形部分被损毁
阆中滕王阁原有唐代佛塔一座。这尊佛塔甚为奇特,无论朝任何方向看,塔身都是朝着一边倾斜,视觉效果独特,被专家称为“唐代斜塔”。地震发生后,这座佛塔塔身变形;塔刹震落、损毁。
●报恩寺
建筑群受灾情况严重
平武报恩寺兴建于明代,占地近2.5公顷,是一组兼有宫殿和寺庙特征的建筑群。在地震中,3518平方米古建筑均不同程度受损,山门正脊断裂,两侧琉璃墙前壁垮塌,殿内明代塑像手臂断裂;大雄宝殿墙体向外开裂,裂缝达10厘米,壁画受损。
在数千年的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保护文物遗存的行动不乏其例。尤其是许多政体或军事集团在征战中,无不以各种手段保护自己的文物并极力掠夺他人的文物。譬如在国外,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致使世界闻名的伊拉克国家博物馆在48小时内至少有1.4万余件藏品被盗,2.5万余件被毁,伊拉克对科威特的侵略时期,科威特政府首先将大批可移动文物搬迁于安全之处,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木乃伊——拉美西斯大帝的木乃伊长期以来却躺在美国的博物馆里,2011年2月4日,泰国因一座有归属争议的神庙被柬埔寨成功“申遗”,双方爆发长达4小时的交火……。在我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等原因,致使超过1000万件的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万余件,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在自身安危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尽力将故宫可移动文物进行抢救搬迁于安全地带,解放战争时期,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共产党用远见卓识和平解放了北平,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于2000年实施文物保护“3.3亿工程”抢修近百项文物使一批历史价值极高的文物得到修缮堪称“第一古代水文站”和“水下碑林”的白鹤梁题刻记录着唐广德元年起1200余年间的72个枯水年份水位资料三峡库区蓄水位提高到175米后白鹤梁题刻淹没在了长江水下专家提出“无压容器”概念修建水下原址保护工程为原址保护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可能……。等等,这些古今中外的事实,无不见证着人类采取各种手段,甚至不惜用血的代价保护文物或强力掠夺他人文物的史实,而哪些被盗、被毁或流失的文物却是不可再生的,其付出的代价是不言而喻的。
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被人用中文刻上“丁锦昊到此一游”的照片这件事激起了国人的愤怒与自省,仍在上学的丁锦昊遭到中国网友人肉搜索,其父母也不堪压力公开道歉。
2012年1月6日,一名游客为拍照攀上上海古猗园内的万安塔,又因用力过猛不慎摔下,致使塔顶两节球形刹座断裂,掉落时还砸碎两面石质护栏。古猗园官方微博称,损坏的万安塔曾位于元代泰定年间的南翔镇槎溪万安寺中,此次断裂的刹座是古代文物。
位于北京西便门的北京城墙遗址上,青灰色古朴的城砖上随处可见刻痕。沿着楼梯走上巍峨的老城墙,仔细向城砖上看去,“xxx我爱你”“xxx我要和你一生在一起”,几乎所有的砖块上都有字迹,其中也有脏话。
蒙山云蒙峰顶也出现了自喷油漆留下的名字。从现场可以看到,蒋学健和宁东君的名字,被人用喷漆喷涂在景区顶峰的多处石崖上。
长城被人刻字,在埃及的金字塔上刻字,脚踹岳飞墓前的秦桧夫妇像这些都是
孙殿英盗窃清东陵
阿富汗巴米扬大佛被塔利班破坏
IS破坏巴尔米拉古城
文物大省山西公布十起严重破坏偷盗文物案例:
一、榆次市猫儿岭古墓葬损毁事件。1983年,原榆次市政府在拓通猫儿岭公路、建设十里长街工程中,未经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动用大型机械盲目施工,使235座古墓葬遭到严重破坏,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长治市长子县崇庆寺彩塑佛像被盗案。1991年12月,犯罪分子刘文忠纠集赵福锁等人,两次盗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子崇庆寺彩塑头像12尊,损毁佛像3尊,破获此案后,主犯刘文忠被判死刑,被盗文物全部追回。
三、晋中市灵石县资寿寺佛头被盗案。1993年12月,以李全才为首的4名犯罪分子,翻墙窜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石县资寿寺,盗割彩塑佛头18尊走私到境外。该案侦破后,参与盗窃、走私佛头的犯罪分子全部被判刑,被盗佛头由台湾陈永泰先生花巨资购回,捐献给资寿寺。
四、临汾市浮山县博物馆库管员监守自盗案。2003年6月,浮山县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万字符号座佛像”被盗,经公安机关侦查,系该馆库管员将25件文物分批盗卖,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犯罪分子贾生杰被判处无期徒刑。
五、临汾市洪洞县仁文学校在广胜寺保护范围内违法建教学楼案。2003年,临汾市洪洞县仁文学校擅自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胜寺保护范围内违法建教学楼,对广胜寺的整体风貌造成破坏,被依法处罚50万元。
六、运城市平陆县村民马党治损毁前庄遗址案。2004年7月,平陆县坡底乡向阳村村民马党治,在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庄遗址上,动用大型机械强行挖掘作业,堆放矿石,拒不执行文物行政部门的行政处罚,此案当地公安机关已侦查终结,检察机关已向法院提起公诉。
七、临汾市原民康制药厂非法建楼损毁古城墙案。2005年5月,临汾市原民康制药厂建设住宅楼过程中,损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临汾古城墙100余米,造成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
八、大同市天镇县村民张裕在沙梁坡汉墓群违法采矿案。2005年9月,天镇县南河堡乡南园村村民张裕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沙梁坡汉墓群保护范围内动用挖掘机,大规模私挖铁矿石,致使古墓群及其原生景观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九、忻州市偏关县文化局违法审批在偏头关遗址建房案。2006年9月,偏关县文化局等部门违法批准北城村某村民在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偏头关东城墙遗址翻盖新房,致使城墙遗址再次遭到破坏。
十、运城市芮城县宗教局在寿圣寺违法建筑事件。2004年-2007年,芮城县宗教局违反《文物保护法》,未经文物行政部门批准,擅自在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寿圣寺的保护范围内新建大殿、山门等建筑,对寿圣寺的整体风貌造成破坏,影响了文物保护单位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瓷器破损缺失大,该怎么修
行业修复用石膏补,商业修复用原子灰。最好联系当地的陶瓷修复机构,专业、美观。
瓷器的修复方法,是要经过清洗、粘合、补缺、打底、上色、做釉等六个主要程序。
一 清洗、粘合
破损的瓷器基本上都是长期埋在地下,因此新出土的文物,往往全身除布满黄泥外,还有很多水锈紧贴在器物上,有的还粘连在器物断裂的剖面上,给器物的修复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必须予以清除。
先将破碎的瓷器放入相对柔软的塑料盆中,用清水洗去表土,然后用刀具以与器面平直的方向将水锈轻轻地刮去,但不能用刀尖划刮,以免伤害釉面。比较难以清除的是粘贴在断面胎体上的水锈,特别牢固,而如果不清除的话,则会给粘接时产生明显的隔缝,对整器修复的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可用牛角刀或竹签刮削,胎壁较厚的也可用金属刀具轻轻地刮削。另一种办法是用洁厕净等洗涤用品浸泡清洗。若再不行,可两种方法合用。
有些考古发掘品,因研究需要,在器物出土后马上就粘接复原。这种修复的过程往往很粗糙,接口处严重错位的情况十分常见,而残缺部分通常是用石膏补缺。这种修复无神韵,也达不到展示的目的。我们必须进行拆洗,然后重新拼接。拆洗的方法是:将器物置于容器中,用丙酮浸泡,一般只需10至20分钟,粘接处便会自动脱落,然后将剖面的胶水刮净,最后进行拼接、粘合。
二 补缺
补缺,是指器物在拼接后仍有部分残缺,或原本就已残缺的那部分用修复材料进行配补的一项工艺。
1.补缺的方法
补缺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器物的口沿或者腹、底有部分残缺,需要配补。这是最常见的器物破损情况,也是比较容易配补的一种。可在原有保存区块用打样膏翻模取样即可将残缺部分复原。
第二种,残缺的部分在原器物上没处翻模,只能参照同类器物的造型特征,先做出模子,再翻模复原。
第三种,大部分不复存在的残器的配补。如没有同时期样本,这种残器的修复工作只能作罢。
2.补缺的材料
青瓷器的补缺材料主要有
1. AAA强力胶+石粉+矿物颜料;
2. 环氧树脂;
3. 石膏。前一种适合于小范围的补缺,后两者主要用于大范围的补缺,但石膏的牢度不够强,必须再进行加固处理。
修复,是否仿色做旧,以及仿色做旧到什么程度,可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来研究确定。但是,以各种新型材料,逐步取代石膏在古代陶器修补材料中的位置,现今已在进行,并将是今后必然的趋势。
古瓷修复概述
古代中国人瓷器残损后,为了节省可以用下去,用各种办法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