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画

中国名人字画欣赏,著名书法家高山作品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11 12:45:07 浏览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精品工笔牡丹图片大全,国画名家精选集让你一次看过瘾

说到工笔牡丹其实大家也挺喜欢的,牡丹嘛,人人都爱,所以画牡丹的人也多,这其中也有画这个工笔牡丹的,工笔牡丹非常的难画,需要非常大的工夫去修行,所以能画出来的人不多,能画出来的都是大家啊,最近很多人都想看这个工笔牡丹的图,下面就给大家来分享分享吧,话说啊,是真的给力!
赵清士牡丹工笔画欣赏
精品工笔牡丹图片二
精品工笔牡丹图片三
工笔牡丹名家赵清士简介
赵清士,邢台柏乡县人,柏乡工笔画院院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他自幼酷爱美术,勤奋好学,专攻工笔花鸟,尤擅牡丹。几十年来,他依托柏乡汉牡丹独特的文化资源,细心观察,潜心研究,积累了成百上千份牡丹写生素材,以其独特的绘画技法创作了大量规格各异的工笔牡丹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展览并获奖,受到国内外书画大家的高度赞誉,许多作品被海内外人士收藏。多年来,赵清士坚持为人民而创作的方向,恪守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用平静、清净的心境创造了宁静、纯净的工笔画艺术意境。赵清士以画笔讲美丽河北故事,讴歌赞美伟大的时代,憧憬展望祖国的美好明天。虽已年逾花甲,但对工笔绘画艺术的不懈追求依然执着,新品不断。2011年他被评为邢台市文化手工艺领军人物,去年被评为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
牡丹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花卉,以其雍容华贵的姿态傲然屹立于群芳之首。被誉为花中之王。我国人民喜爱牡丹,不仅仅因其花朵硕大、艳丽、秀韵多姿,更因其清香宜人端庄绚丽,集天地之灵气于一身。更有美丽的传说,赋予牡丹傲骨丹心的气节。使牡丹成为中国人心中吉祥富贵的载体,备受中国历代各阶层人民的推崇。
牡丹工笔画画法
牡丹工笔画画法第一步:淡墨勾花头后平涂一层淡白色。白色的浓度不要太浓,太浓了以后染色时容易吃色,并且底色也会上翻。勾花的线条不要太粗,尽量做到流畅而婉转自如。花瓣的外边缘线要丰富多变,转折线要圆滑流畅,花瓣中间的结构线要稍微劲挺一些才好。
牡丹工笔画画法第二步:曙红水从根部往瓣尖统染花瓣,这时候不需考虑花瓣的结构、瓣尖掩映等细小变化,主要就是分染花瓣本身的固有色变化。反瓣的根部、转折线的边缘此时都可不留水线。
牡丹工笔画画法第三步:曙红水继续统染2遍后开始用稍浓一些的曙红分染花瓣的结构关系。此时的分染主要集中在花瓣根部和花瓣的结构转折、掩映部分。反瓣用淡曙红继续分染,靠近根部的地方留一条水线。一是为了能和正瓣分开,二是为了求取装饰趣味。正瓣比反瓣大约要多染2到3遍,总体色彩比反瓣也要略深一些。
牡丹工笔画画法第四步:浓曙红提染根部以后,再用胭脂提染最深处,中等浓度的曙红刻画一下瓣尖的细微结构变化。染足明暗关系后用稍浓的白色从瓣尖往根部倒染。不要每一片花瓣都染到,而主要提染花瓣的最亮面和离我们最近的几片花瓣,粉不可过厚,过厚易匠气。染色结束后,淡曙红水复勒开始的淡墨线,复勒的时候保持线条的流畅度。吸满浓粉黄的笔尖略蘸点朱磦立粉点花蕊,白色勾花丝。
牡丹工笔画的写意画法
牡丹花工笔画的颜色众多,各种颜色几乎占尽。以半侧面红牡丹为例:先在调色盘中分别调好白色、红色、胭脂,用大白云笔先蘸白色,笔锋上蘸红色,笔锋向下,侧锋行笔,画出中间花瓣,约五笔,略呈弧状,左边向右行笔,右边向左行笔,花瓣要有向心力,且不可平摆而散。然后,笔锋上蘸胭脂,点花心,花心用笔要碎,色彩略重,率意自然。接着笔锋上再蘸红色,画后面花瓣,有整有碎,飘逸灵动,自然舒展,妩媚可人。
牡丹工笔画,最后画下边的大花瓣,用笔要大而整,体现牡丹花的雍容华贵。花朵的形态不可太圆,要圆中见方,边缘富有凹凸变化,以尽显自然之美。换笔蘸石绿,点画雌蕊,调蘸藤黄和白粉,略稠,根据花朵的朝向,三五笔一组点画雄蕊,勾上花丝,尽显花的灵性与生动。调汁绿,笔锋上蘸胭脂画花萼、花柄,这样,一朵牡丹花头就画完了。画浅色牡丹花,如白、黄、粉红等,要用极淡的花青、汁绿或淡赭色,反衬花头边缘,以显出花朵的娇美姿态。
中国是最早开始栽培牡丹的国家。自魏晋开始,经过国人千百年的精心选育,迄今已培育出500多个品种,牡丹园怒放之时,真正是姹紫嫣红、清香四溢,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动人的诗句,正是牡丹花丰美华韵的真实写照。
中国人喜爱牡丹,诗人画家更是纵情描绘牡丹,古往今来不乏描绘牡丹的丹青圣手。从东晋顾恺之洛神赋中的牡丹形象,至南唐徐熙后蜀黄筌宋元明清无数丹青大家,均有上乘佳作传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学习的范本。

中国10大山水画名家作品欣赏

中国10大山水画名家作品欣赏如下:
山水画是国画的一种,在魏晋、南北朝逐渐发展,隋唐开始独立,从古至今擅长画山水的画家更是从未间断。中国十大著名山水画家,包括:展子虔、李思训、荆浩、关仝、董源、范宽、巨然、石涛等。
展子虔是隋代绘画大师,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擅画佛道、人物、鞍马、车舆、宫苑、楼阁、翎毛、历史故事,尤长于山水,人物描法细致,以色景染面部;画马入神,立马有足势,卧马则腹有腾骧起跃之势。
写山水远近,有咫尺千里之势,被称为“唐画之祖”,是他开创了青绿山水之画法,中国存世最古老的山水画就是他的作品。代表作品:《游春图》、《八国王分舍利图》、《授经图》、《长安车马人物图》等。
李思训是唐代著名书画家,擅画青绿山水,代表作品:《江帆楼阁图》、《九成宫纨扇图》等。
关仝是五代时期杰出画家,是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之一,代表作品:《山溪待渡图》、《关山行旅图》等。
董源是五代绘画大师,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北宋三大家”之一,他擅长山水,人物、云龙、牛虎,无所不能,最有独创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代表作品:《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夏山图》等。

当代名家丨韩沛池水墨画作品赏析

韩沛池

伴月书房主人

号麒麟村人

1964年生

籍贯河北,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

现于北京宋庄,独立书画家

河南省当代艺术馆签约艺术家

作品欣赏

▲▲▲

沛池和他的画 -----邓福星

沛池和我都是河北固安人,是同乡;他的画室和我所住的颐园只有一站之遥,又可以算是邻居。读他的画,自有一种亲近感。

沛池是个老实人,平和谦逊,温文尔雅,木讷寡言。我觉得他性格中带有一种先天的退让和腼腆。他和当下那些自命不凡、神采飞扬、夸夸其谈乃至目空一切的半调子画家形成很大反差。在一些人看来,他这类人显得不合时宜,过于憨厚甚至迂腐,不能“与时俱进”。

也许正因为如此,沛池作画也采取“老实”态度。他从传统入手,悉心研习,沉浸翰墨,孜孜矻矻,寝食俱忘,数十年下来可谓笔冢墨池,废画三千。看得出来,他作画没有搞花架子,练的是真功夫,在崎岖的山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传统花鸟画画到今天,被近现代几位大师推上了峰巅。再要出新,真是举步维艰。像沛池这样从传统入手,一方面,有所凭借,有所依傍和参照,另一方面,高山仰止,又难于突破和出新,一招一式,一笔一划,在同行看来,都知其出处来源,倘若一味“借古”,而无“开今”,必落平庸。所以,必须还要从传统中打出来。打进去费劲,打出来尤其难。看来,沛池选定的这条艺术道路是一条实打实的,既靠才气又靠功力,大器晚成的老路,而不像那些极为聪慧精明者,绕得离传统远一点,另寻蹊径,别开生面,倏忽之间,即出效果,可以尽早弄出些名堂来。

近年来沛池所作画题材中,石榴、紫藤、牡丹、葡萄、茶花、丹柿、玉兰、梅、竹以及果蔬等均有所涉猎,其中尤以荷、丁香最多,也更具个人特色。荷系列作品用笔率意,墨色变化丰富,淋漓尽致,把一种花鸟画中常见的题材画出了个人面貌。丁香花表现的难度较大,不是每一个花鸟画家都敢问津的。在沛池的笔下,繁密而统一,旖旎而淡雅的丁香跃然于纸上,有新意出焉。

话又说回来,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打进传统以后,一旦再打出来,那真是不得了。在几千年积累的传统绘画中浸润一番,一俟到了火候,也就发生了质变。笔在提按之间,墨在滴洒之中,都蕴含了传统文化的某种意味,令人可意会而难以言传。而且,其中也显现出画家个人鲜明的艺术风格,那就叫作“借古以开今”。其间,生性老实本分的画家所付出的心力之巨大是可想而知的。于是,人们便感慨起来:看,老实的画法才是正道,老实人并不吃亏呀!因为,艺术不会违背自然的辩证法。

我们期待着沛池的作品引起更多人的感慨。

邮箱: 1576676036@qq.com

关注 当代艺术在线 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中回复 书画 ,即可获得中国传世精品书法、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册电子版。

古代名家书法作品欣赏

  古代书法名家作品,非常优美精秀的书法作品,跟着我一起进入古代书法名家的书法世界吧。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代名家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古代名家书法作品欣赏
  古代名家书法作品图片1
  古代名家书法作品图片2
  古代名家书法作品图片3
  古代名家书法作品图片4
  古代草书大师十大家
  一、张芝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评价相当高,尤以草书为最。
  张芝书法的原迹流传极少,只有宋刻的《淳化阁帖》卷二载张芝五帖,这些是真品还是伪品,众说纷纭,至今难以论定。
  二、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三、王献之
  王献之(344年-386年),东晋书法家、诗人,字子敬,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为与后世书法家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象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但是宋代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四、孙过庭
  孙过庭,648年生,703年逝世,字虔礼,其籍贯有二说:一说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一说富阳(今杭州西南部)人。一般均称富阳人,可是他自称吴郡(今江苏苏州)人。陈子昂为其作墓志铭,谓过庭“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他是唐高宗、武则天时人,官右卫胄曹参军、率府录事参军。擅长书法和书法理论,他博雅能文章,真行草书尤工。草书师法“二王”。“工于用笔,俊拔刚断”(《书断》),如“丹崖绝壑,笔势坚劲”(唐韦续《续书品》)。以草书擅名,尤妙于用笔,隽拔刚折,尚异好奇。他又善于临摹古帖,往往真赝不易分辨。唐高宗曾谓过庭小字足以迷乱羲、献,其逼真可知。陈子昂《祭率府孙录事文》说:“元常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把孙书迹,比作魏的钟繇,可见对孙氏的书法造诣推崇备至。过庭又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著有《书谱》,深得书法之旨趣。至今流传,成为学习草书的楷范。宋高宗评述:“《书谱》匪特文词华美,且草法兼备。”可见此《书谱》不但书法浓润圆熟,而且文中有很多精辟的独到见解,可以说是书文并茂的典范。他还书有《千字文》、《景福殿赋》等。他的名迹《书谱》,墨迹本,孙过庭撰并书。书于垂拱三年(687),草书,纸本。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每纸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余字。衍文70余字,“汉末伯英”下阙30字,“心不厌精”下阙30字。《书谱》在宋内府时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后,现传世只上卷。孙氏在数十年的书法实践中,认为汉唐以来论书者“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因撰《书谱》一卷,于运笔评加阐述,故唐宋间亦称为《运笔论》。《书谱》真迹,流传有绪,原藏宋内府,钤有“宣和”、“政和”。宋徽宗题签。后归孙承泽,又归安岐,后归清内府,旧藏故宫博物院,现藏台湾,俗称真迹本《书谱》。有影印本出版。《书谱》是中国书学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论著,提出他著名的书法观:“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为书法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是与他在书法理论上的成就相统一的。孙过庭书法,上追“二王”,旁采章草,融二者为一体,并出之己意,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
  五、张旭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陆氏世代以书传业,有称于史。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这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的真实写照。难怪后人论及唐人书法,对欧、虞、褚、颜、柳、素等均有褒贬,唯对张旭无不赞叹不已,这是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
  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六、怀素
  怀素(737~799),唐代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湖南零陵郡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卒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因他出家为僧,书史上称他“零陵僧”或“释长沙”。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忽发出家之意”,父母想阻也阻止不了。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喜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蕉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乾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在长安怀素声誉青云直上,歌颂他草书的诗篇有37篇之多。他的草书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笔》等等。其中《食鱼帖》极为瘦削,骨力强健,谨严沉着。而《自叙帖》其书由于与书《食鱼帖》时心情不同,风韵荡漾。真是各尽其妙。米芾《海岳书评》:“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唐代诗人多有赞颂,如李白有《草书歌行》,曼冀有《怀素上人草书歌》。
  七、黄庭坚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贬所。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有《山谷词》。
  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
  八、董其昌
  明代后期著名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华亭派”的主要代表。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年,他字玄宰,一字元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人称“董华亭”。万历进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华亭(上海松江)人。一作上海人(上海在唐为华亭县地,清属松江府。华亭、云间、松江、上海、娄县俱为一地)。
  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备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赵孟頫尤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最多,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据说,康熙还亲自临写董书,致使董书得以风靡一时,出现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一时追逐功名的士子几乎都以董书为求仕捷径。在康熙、雍正之际,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拟的。
  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王文治《论书绝句》称董其昌的书法为“书家神品”。谢肇称其“合作之笔,往往前无古人”。周之士说他“六体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苏,入乎米,而丰采姿神,飘飘欲仙”。
  九、王铎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号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幼时家境十分贫寒,过着"不能一日两粥"的生活。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累擢礼部尚书。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多变,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祯帝自缢于景山。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待为东阁大学士。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顺治九年病逝故里。福王南京称制等待为东阁大学士。入清官至大学士,擢礼部尚书。铎博学好古,工诗文。画山水宗荆、并、丘壑峻伟,皴擦不多,以晕染作气,傅以淡色,沉沉丰蕴,意趣自别。山水花木竹石,皆用书中关纽。间作兰、竹、梅、石,洒然有物外趣。尤擅书法,行草宗二王,正书师钟繇,亦多自出胸臆,有《拟山园法帖》,诸体悉备,名重当代,学者宗之,顺治三年(1646)作《渔舟萧闲图》,收入《历代名贤画粹》;顺治七年(1650)作《雪景山水图》,收入日本《支那名画宝鉴》;顺治八年(1651)罢官归里,作《兰石图》卷、《山水卷》,分别收入《新版世界美术全集》、《支那名画宝鉴》。顺治九年卒,享年六十一岁,谥文安。
  王铎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以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
  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十、傅山
  傅山,明万历三十五年至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07──1684,78岁),字青主,号真山,山西阳曲(今太原)人。是我国明末著名的学者、书法家、诗人、医学家。傅山出身于书香门第,祖上多有文名,但至其父,家道开始中落。傅山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兄与弟都是平常之人,惟独傅山自幼聪敏,博文强记,勤奋好学,善于思考。他继承家学,并发扬光大,著有《霜红龛集》四十卷。
  在诗、文、书、画诸方面,傅山皆善学妙用,造诣颇深。其知识领域之广、成就之大,在清初诸儒中,无出其右者。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他的书法初学赵孟頫、董其昌,几乎可以乱真。他的《上兰五龙洞场圃记》为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作,与宋人风范毫无二致。宋代文人喜欢用生辟的字眼和典故,傅山也是如此。他学富五车,积学深厚,又颇具个性,加之书法界有了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和倪元璐等诸名家的影响,傅山的书法更是具有一种奇特的怪味。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他的人生观和审美观起了决定性作用。他对颜真卿的人品书品推崇倍至,简直是五体投地。他写大字喜用颜体,如《集古梅花诗》,就是写小楷也用颜体,如《逍遥游》。邓散木《临池偶得》中说:“傅山的小楷最精,极为古拙,然不多作,一般多以草书应人求索,但他的草书也没有一点尘俗气,外表飘逸内涵倔强,正象他的为人”。他的颜体写得非常好,流传至今的颜体大字楹联和榜书多件,皆端庄遒劲,刚健有力。他总结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于直率毋安排”的经验。
  傅山草书的线条和语言上有很多自己的东西,连绵气息排山倒海,情感比王铎更充沛。他以大草形式写行草,增加了联绵的线条与组合,更加丰富,更有表现力。

中国当代十大名家书画真迹的作品赏析

刘咸宜 《听泉》 评赏:其国画既有山川河流的气势恢宏,又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庄户人家之雅趣,再加以自然巧妙的结合、融会贯通,使其国画具有自然、生活、唯美、天人合一的神韵。此山水画寓意:青春永驻、长命百岁、财源滚滚、步步高升。张为熙 《双喜觅春》评赏:喜鹊登梅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梅花是春天的使者,喜鹊是好运与福气的象征,。此国画寓意步步高升,双喜临门,百年好合,吉祥好运的到来。梁兆金 《大野猎手.鹰》评赏:笔墨大胆泼辣却又严谨紧凑,笔法变化丰富,突破了前人风格局限,不以细腻传形,而是以独特风格结合纸、笔、墨之间的互渗效果形成动感的轮廓成形。正所谓“谷深水潜墨化鹰,绢素斑飞笔惊人”。整幅画,笔墨雄阔、气势磅礴纯以水墨大写意,使得鹰成为一种豪强人格的化身。此国画寓意:志向远大、高飞腾达、官运通达、财运亨通,事业蒸蒸日上。刘玉妹 《寿三千》评赏:此国画中的桃子——又称蟠桃。蟠桃,泛指西王母所居处之仙桃。《山海经》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相传西王母寿辰常举行蟠桃盛会,各方神仙群往祝寿。所以蟠桃又称寿桃,寓意幸福、富裕、长寿。霍玉山 《紫气东来》品赏:此国画葡萄寓意硕果累累,给生活带来了甜美。葡萄鲜活灵动艳而不俗,用笔简练流畅,每一笔都能表达出作者长期艰苦磨练的深厚功力。田园风格的挂篮中那密匝匝的葡萄,好似一颗又大又有光泽的“猫眼”,使人口生蜜意,甜沁心脾。这幅国画体现了写意画的艺术独特性。画面还配了几只麻雀(麻雀喻指爵位高升)既丰富了画面内容,又扩大了画面境界,作品形象逼真,神采飞动,麻雀跃然于纸。真乃“情物交融,借物达情”之佳作。潘世钊 《锦上添花》品赏:此国画为工笔画,寓意锦上添花。作品陈色,艳而不俗,雅俗共赏,锦鸡被中国古人视为吉祥鸟,寓意前程似锦,牡丹更被国人视为国花,牡丹花开时节,繁花似锦,灿烂辉煌。唐代诗人刘禹锡不禁赞誉:“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由此,自唐宋以来,牡丹成为吉祥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并得以世代延续下来。此幅作品描绘了春暖花开时节,在怒放的两株牡丹和奇石旁,两只锦鸡昂首翘望,与牡丹相映成趣,意趣盎然。高瑀 《神》评赏:此书法作品淋漓洒脱、气韵灵动、妙趣横生;笔力雄健、气势豪放,作者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根据“书画同源”之理,自出胸臆,独创象形书法。他以字为本,围绕字形字意,大胆创意、巧妙构思,跨越“似与非似之间”。用书法的笔意,实现“道学”的意境,形神兼备,自然天成。作品具有以字为本,焦墨简笔、以书入画的艺术特点,开焦墨定“画”象形书法之先河。刘奇新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品赏:从本幅作品的字里行间既能看到“于派”草书的法度严谨,笔势流动,又能感受到行草相宜相融,错落有致,笔锋斗转星移、雄健有力,笔迹肥瘦相间、虚实相生、收放相应、生动有力、舒展洒脱、优美严谨、婉转圆润、结构饱满、质朴自然。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表现得动感十足,令人耳目一新。吴凤 《八仙过海 各显其能》品赏:此书法作品“远看为花,近看为字,花中有字,字里藏花,花字融为一体,字体刚劲有力”。这幅作者独创的“梅花组合篆书”作品,不仅提升了书法作品本身的美观度,更是给“梅花篆字”赋予了更多深层次的书法艺术文化内涵,也使的此作品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梅花篆字书法的一块“活化石”。李家原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赏:其书法作品笔法古秀苍劲,风神潇洒,笔势遒逸,风味古澹。以雄强笔法辅以丰富墨法,自有一种苍茫沉郁、古厚纯朴之气。自创风格十足,可谓大家风范、大家之作。

著名书法家高山作品

  高山本名高炳山,1957年生于河北省沧州。幼年随父移居黑龙江,毕业于牡丹江师范学校。高山的行草隶篆融为一体,老辣神奇,独具 匠心的艺术手法,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是我国当代知名书法家。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著名书法家高山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著名书法家高山作品欣赏
  著名书法家高山作品图片1
  著名书法家高山作品图片2
  著名书法家高山作品图片3
  著名书法家高山作品图片4
  高山个人简介
  本名高炳山,1957年生于河北省沧州。幼年随父移居黑龙江,毕业于牡丹江师范学校。现居 北京,专攻书法创作研究。高山先生少年时代就酷爱书法,刻苦临摹名家书画艺术品,于翰墨结缘。求 学、从教闲暇之时,常常走访求教江南塞北书画名家,博览揣摩古今百家书画碑帖佳作,笔不离手,目不转帖,进而研究发挥创作一种卓而不群的运笔艺术和奇特的章法,行草隶篆融为一体,老辣神奇,独具 匠心的艺术手法,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在2001年全国获奖艺术家博览会荣获最高销售奖,在全国书法 艺术大赛中多次获奖,作品曾在多家报刊杂志发表。高山先生的书法艺术作品颇得国内外宾客的青睐和 好评。应中央电视台邀请,挥毫泼墨为第二套节目题写“文化北京”四个大字。高山先生的书法艺术作 品国内外知名度很高,他正在不遗余力的为中国书法艺术潜心研究,再接再厉,再创辉煌。高山先生现为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老年书画联谊会会员、北京御苑书画院理事、中国艺术研究员会员、 中国国际名人书画院会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九州书画院理事、中国书法协会会员、清华同方艺术顾问。
  书法小知识文竹方笔筒介绍
  文竹方笔筒,清,高15厘米,口、足边长12厘米。清宫旧藏。
  笔筒近似立方体,壁稍厚,浅方足,内外均贴饰浅色竹簧,作并排竹竿纹。其纹饰简单,却耐人寻味。竹节以几何进化纹表示,各根竹竿的节数不等,纹的方向呈规律性的变化,错落有致,形成节奏感与动态感,加之修胎讲究,竹节处均微微突起,竹节间则稍稍低凹,起伏均匀,令竹簧不显轻薄,增添了立体感。
  此笔筒竹簧片粘贴紧密,拼接细致,过渡圆融,色泽温润,有类牙、玉,尽显独特韵味。在清中期宫廷工艺追求繁缛富丽的风潮中,能出现这种技艺精湛、以简驭繁、风格清新的作品,实属难能可贵。

[古代历代书法大家作品] 历代名家书法作品欣赏

  我国书法历经千年,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书法家,让我们来细数历代的著名的书法家。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代历代书法大家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古代历代书法大家作品欣赏
  古代历代书法大家作品图片1
  古代历代书法大家作品图片2
  古代历代书法大家作品图片3
  古代历代书法大家作品图片4
  中国最负盛名的古代书法大家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 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
  王羲之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最终“兼撮众法,备成一家”. 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行书和草书成就相当高.是一位影响及其深远的大书法家.后世尊其为"书圣".几乎可以说,王羲之决定了其后2000年的书法发展方向.
  其作《兰亭序》: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
  王献之
  王献之(344-386)东晋书法家,字子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至中书令,故世称大令,为羲之第七子。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二王”。
  王献之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草书名作《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帖”,之一.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是后世书家所叹为观止的.
  张旭
  张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工诗书,草楷俱佳尤长草书。 他的草书,名噪当代,影响后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时与李白诗,裴文剑舞称“三绝”.被后世誉为“草圣”.
  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为一代名臣.德宗诏文称之曰:“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
  在书法史上,颜真卿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广收博取,一变古法,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对后世影响巨大。“颜体”犹如:“关羽坐帐,正气逼人.”其楷书《多宝塔碑》,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行书《祭侄文稿》是在极其悲愤的心情下进入的最高艺术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米芾《书史》:“《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
  颜真卿秉性正直,笃实纯厚,大义凛然,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他一生忠烈杯壮的事迹,提高了其于书法界的地位。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人称“颜体”。颜体奠定了他在楷书史上千百年来不朽的领军地位,颜真卿是中国书史上最富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
  柳公权
  柳公权在我国的书法史上,有一位擅长楷书,以骨力清劲著称于世的大家,这就是为人所熟知的柳公权。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陕西耀县人。他继承了前辈书体结构,自创所谓“柳体”,并为后世百代楷模。穆宗帝问他怎样用笔最佳,他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句名言被后世传为“笔谏”佳话。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柳体”与“颜体”齐名,并称“颜筋柳骨”。
  柳公权成功的桂冠既是由辛勤刻苦的荆棘编成,又是站在巨人的肩头上去摘取的。他善于吸取书艺大家的智慧与成果,变化成自己一家书艺。柳公权从颜真卿处接过楷书的旗帜,自创“柳体”,竖起了一座巍峨丰碑.人们瞻仰这丰碑时,景行仰止,重其书,慕其人,故书与人并垂不朽。
  柳公权的楷书成就之高,以至其后一千年来,在柳体一路中再无名家.所谓:“自古学柳无大家.”
  怀素
  怀素(725~785),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以“狂草”名世。
  怀素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刻苦临池,采蕉叶练字,木板为纸,板穿叶尽,秃笔成冢,其后笔走龙蛇,满纸云烟,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
  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他的书法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具备。怀素与张旭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不可企及的高峰。
  米芾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因他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官”。
  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米芾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对古代大师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芾学书在传统上下了很大功夫。他少时苦学颜、柳、欧、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实的基本功。
  米芾的书法在宋四家中,列苏东坡和黄庭坚之后,蔡襄之前。然如果不论苏东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的影响,但就书法一门艺术而言,米芾传统功力最为深厚,尤其是行书,实出二者之右。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无怪乎苏东坡说:“米书超逸入神。”米芾的书法影响深远,尤在明末,学者甚众,像文徵明、祝允明、陈淳、徐渭、王觉斯、傅山这样的大家也莫不从米子中取一“心经”,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米芾擅水墨山水,人称“米家云山”,米芾以画代笔,颇有意趣。
  苏轼
  苏轼(1037~1101),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苏轼有着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皆有精湛的造诣。他是中国杰出的文豪,是北宋文坛领袖.建树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苏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诗清新刚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一代诗歌新貌.词风豪放雄浑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改革了词风,开拓了词境,提高了词品.他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苏轼同时是宋代杰出的书法家,居北宋书坛“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之首。苏轼书法早年学徐浩、柳公权,中年又学颜真卿、杨凝式,最后形成独特的风格。他精于行书及楷书。苏轼的行书与黄庭坚的清劲、蔡襄的温淳婉媚不同,而是笔墨丰肥圆润、浑厚爽朗;因其修养广博,故“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天真平淡,格调俊逸,以气韵见胜。其作《黄州寒食帖》用笔浑厚遒逸、跌宕多变,富有情感,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其书风之影响至今不绝.
  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由于赵氏艺术的出类拔萃和政治上的位高权重,赵孟頫晚年名声显赫,“官居一品,名满天下”。
  赵孟頫同时是一位气贯古今的书画大家,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绘画上,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亦无所不精。“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赵孟頫的这首题画诗已成为我国书画界的座右铭。
  作为一位士大夫画家,赵孟頫一反北宋以来文人画的墨戏态度,这是十分可贵的。作为价值学原则,赵孟頫既维护了文人画的人格趣味,又摈弃了文人画的游戏态度;作为形态学原则,赵孟頫既创建文人特有的表现形式,又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力格法,并在绘画的各种画科中进行全面的实践,从而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
  应该说,赵孟頫使职业正规画与业余文人画这两种原本对立或并行的绘画传统得以交流融汇,从此,一个以文人画家为主角,以建构文人画图式为主题的绘画新时代,拉开了序幕。赵孟頫也成为文人画的一代宗师.
  赵孟頫同时还是元代的书坛领袖.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五岁起,赵孟頫就开始学书,几无间日,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可谓对书法的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法作品华美而不乏骨力,流丽而不落甜俗,潇洒中见高雅,秀逸中吐清气。这是赵氏深厚的功力、丰富的学养、超凡脱俗的气质所致。世称“赵体”。到其晚年更是达到:人书具老,超神入圣的境界.为中国书法史立下了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鉴于赵孟頫在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以赵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史的贡献。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
  董其昌才溢文敏,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画及理论他是海内文宗,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书画家。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画史绘要》评价道:“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董的绘画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很大,并波及到近代画坛。
  董其昌的书法成就也很高,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倍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赵孟頫尤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最多,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虽然康熙有些言过其实,但董其昌的书法成就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董其昌是可以与赵孟頫比肩的扛鼎书家.在其之后再没有一位有如此影响的书法大家.另外,在康熙、雍正之际,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所无法比拟的。

著名书画家杨星泉诗词书画作品欣赏

著名书画家杨星泉诗词书画作品欣赏——鲵影萍踪编撰

(2018年5月23日)

杨星泉,四川兴文县大坝镇人,著名书画家。现居成都眉山。

挥毫泼墨,书写人生!这是著名书画家杨星泉先生2018年4月8日返乡,应邀出席兴文县香山中学弘扬国学传承文明书画研讨座谈会时,即席挥毫的生动场面。

香山中学交流书画现埸

书赠香山中学副校长万启蓉

书赠香山中学书记张天才

香山中学合影

杨星泉(后左二)认真观摩恩师伍中一(前一)的行书小楷的用笔技法。



杨星泉师从著名书法家伍中一先生。


杨星泉(右一)与恩师伍中一(右三)联袂参加四川省书画联展合影。




伍中一艺术简介

伍中一,名岳,号渡叟。中国诗书画研究馆研究员、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楹联学会顾问。1985年受聘于乐山大佛、峨眉山文物管理局主持碑林兴建工作。  

伍老先后出版字贴数本并多次再版,其中《历代名文选》、《历代名人咏峨眉》畅销书肆,被日本书界一次购去5000册,《眉州远景楼记》、《伍中一墨迹》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著名书法家杨星泉手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现场旨在广种福田,共沐法雨。书法家所抄写者不仅仅是经文,更是对佛法的虔诚之心和自己的内心修养。如能参与,楮端禅露,无不欣悦;纸上流光,皆为慈悲。



四川书法家用8小时手书《心经》(图)

中新社发夏劲摄


京报网 2012年10月11 日15:33

10月10日,四川著名书法家杨星泉手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并现场捐赠给峨眉大佛禅院。手书的书法作品用了38张纸,总长度达45.6米,高2.4米,书写260个字耗时8个小时。


自幼习字艰辛求索


  杨星泉四岁入塾描红,先生见他领悟快,特别为其书写了临摹范本《集腋成裘》,要他每日习写24字。先生审视,每每加双红圈表示认可。杨父见他写字有天分,不时加以诱导,长此以往,杨星泉对写字情有独钟,日日临池,未有一日闲过。

杨星泉六岁已可为父书写川剧脚本和账目,七岁书写春联。从小学到初中,各种文科作业全用毛笔书写,秀丽、整洁,常常被展览,很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赏识。杨星泉写字兴趣愈浓,由是一发而不可收。

其时,因家境贫寒无钱买纸,杨星泉就用米汤在草纸上书写,水湿的字形跃然纸上,干后不留痕迹,可反复使用。就这样,他将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临写了10遍,几可乱真。

1963年,杨星泉当兵,军营生活紧张,写字因此中断。1968年复员进眉山车辆厂上班,又因工作繁忙,中断了五年习字。直到1973年,偶然在朋友处看到有正书局发行的石版精印碑帖,书中晋唐至清各大书家的代表作,可谓字字珠玑,十分惹人喜爱,重又勾起了他习书的兴趣。

久未提笔,杨星泉遇到了第一个拦路虎:提笔写字手腕颤动不止。他做了一支长300毫米、约一斤重的铁笔,日日划沙达半年之久,尽管十分疼痛,但终于闯过稳笔难关。他以水为墨、地为纸,如是练习10余年,将家中粗糙的水泥地写成了镜面,光可鉴人。

研习小楷书就长卷


  1984年,杨星泉有幸投于著名书法家、诗人、四川文史馆员伍中一门下,得其亲授笔法、墨法、结字谋篇的奥妙,书艺始初露曙色,自此由习写转为创作。

杨星泉草书《桃花源记》(陶渊明)

其间,伍先生为星泉讲历代书论,一步步引他入书法殿堂。杨星泉因此懂得,书者的思想意志、品德情怀、才学知识、审美观点均可表现在书法中。


杨星泉草书《桃花源记》(陶渊明)


杨星泉行草《前赤壁赋》(苏东坡)


书法家杨星泉应永寿法师之邀,来到乐山大佛禅院。峨嵋大讲堂的地上,早已铺开了三十八张八尺整宣在等他。杨星泉先生脱鞋上阵,左手端盆砚,右手握狼毫,弯腰蹲地,笔走龙蛇,一气挥就国内最大《心经》,令围观者惊叹不已。永寿大和尚喜形于色地说:这是乐山大佛禅院的宝藏!



著名书法家杨星泉巨幅书法长卷《心经》捐赠仪式


此卷《心经》长45.6米,展开达109.4平方米,共用宣纸38张,是杨星泉老先生的第100卷《心经》作品。在整卷《心经》完成后,杨星泉老先生将这部作品捐赠给大佛禅院,完成了他多年来的夙愿。


“书品即人品!”明白这个道理后,杨星泉以“慎独”二字警示规范言行,培养作风。杨星泉从王羲之的书法中感受到阴阳四时、寒暑调畅、虚灵安详、圆转生动、宁静简远的阴阳会合之美;从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中读出内含刚柔、平正端凝、蕴藉高远、清心淡泊的含蓄之美;从《张黑女墓志》中读出俊丽朴茂、虚灵静穆、境界深远、余味不尽的典雅之美。四十余年以来,杨星泉把读书、读帖、临池作为系统工程严格对待,一丝不苟,三更灯火五更鸡,又先后临写了《兰亭》20卷、《丧乱帖》100多卷、《书谱》8卷、《石门颂》四十通等。其间,还在伍中一先生的传授下学习小楷,从临习《灵飞经》、《汲黯传》、《玉版十三行》中吸取营养,先后书写了《唐诗三百首》一卷、《孙子兵法》四卷、《金刚经》一卷、《前后出师表》等数十卷。

“在取精用弘、兼收并蓄的基础上,一定要写出有自己个性的字来。”杨星泉下定决心。从1994年4月16日着墨至1998年10月24日,他用小楷工工整整书写出四尺对开幅面、长500米、74万余字的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全卷。

衣带渐宽终不悔。于书坛中一路走来,个中寂寞、甘苦有谁能知?值得庆幸的是,他通过读书习字,不仅提高了文学修养,夯实了书法基本功,还磨练了意志,培养锻炼了临池不辍的书法作品创作毅力。

淡泊名利启迪后人


  “艺品人品两得知,当不虚此生。”杨星泉悟出了人生哲理。  伍中一先生曾赠他三方闲章:“不羡人”、“磨穿铁砚”、“但能花好不嫌迟”。从中杨星泉受益匪浅。他以李贺的“踏天磨刀割紫云”诗句为座右铭,取法乎上,不随流俗以“踏天”;勤修苦练,深蓄厚养以“磨刀”;继承传统,冲出传统,以我之笔,为我之字,写出自家风格,割得半片“紫云”。

据我了解,杨星泉习字多年,从未参加过全国展览。“我从不因为自己的书法作品不能登上中国书坛而懊悔!”欣慰的是,爱好书法的国内外朋友常来函索字。对此,他都有求必应,所书作品流入日本、韩国、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区,深得赞誉。最近,杨星泉为日本学者北株先生写了一帧四尺对开的《前后赤壁赋》,在日引起小小旋风,时有越洋电话索书。


杨星泉书画双璧


杨星泉的画作更得益于深厚扎实的书法功底,笔墨线条遒劲柔美。

如这幅《兰生幽谷》,纯以墨色写出茎叶、花瓣,作画行笔与书法题跋融为一体,可谓相得益彰。


国画《高品天成》



国画《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是书法家杨星泉应著名书法家、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之嘱,为他用小楷书写的一部《金刚经》册页长卷。(部分展示)

杨星泉先生诗书画具善的艺术家,其书法根底雄厚,研习书法六十余载,尤擅小楷。其书作继承了小楷书写艺术,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笔势恍如飞鸿戏海,生动至极。



杨星泉虽然身体瘦弱,但精神矍铄、直爽健谈。很难想象,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用顽强的毅力,历时四年半,以繁体蝇头小楷写就四尺对开幅面、长500余米、74万字的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杨星泉诗词欣赏

荻笔堂杂咏? ? ■ 杨星泉



诗八首

一、惜字

吾家笔墨血痕多,涂鸦不肯换群鹅。

若卿果是真羽客,索我黄庭不为过。



二、睡时吟

临街结得半间屋,满壁云烟有龙腾。

忽忆昨宵留醉墨,不期竟是屋漏痕。

三、砚边偶成


人生难得是墨缘,绳系落日书案边。

笔下时有龙蛇动,纸上偶见凤凰眠。



四、学古

翰墨小枝不可轻,旨在山阴道上行。

胸中丘壑书中竟,腕底风云纸上生。

五、自嘲


山翁野老满头霜,笔秃千枝字万行。

休怪时人浑不解,只缘先生太平常。



六、读庄子

闲在书斋读南华,无功无名莫咨嗟。

虚实生白少牵挂,无己无用最堪奢。

七、叹柳永


偶失龙头黄金榜,奉旨填词屈柳郎。

晓风残月杨柳岸,王候未必胜宫商。



八、题梅

凌空铁骨傲苍穹,学得孤山处士风。

不与群芳争高下,独立断桥待放翁。

词二首


一、调寄八声甘州· 峨眉金顶抒怀



对轻薄秋岚锁雄秀,杖藜上峨楼。喜绛草迷津,翠杉拥道,白练飞流。云生幽幽谷底,寒枝戏群猴。鸟声若弦管,蝉唱金秋。

百旋登临绝顶,对千佛万佛、笑傲赵州。 流光抛人去,白了少年头。 休听那、山僧说法;莫孤负、血染旧征裘。从奋起,七尺男儿,再展风流。



二、《望江南·问梅》



凭栏久,仰首问梅花。凌空铁骨铸冰雪,荡胸灵气洗秋霞,松竹共三家。

思往事,追忆旧年华。澄怀不被浮名误,忘求但得一杯茶,欣与梅共话。

高山优秀书法作品欣赏

  在高山先生的作品中,我们能够学到什么样的书法艺术呢?这样的书法艺术对于我们又有着什么样的帮助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高山优秀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高山优秀书法作品欣赏
  高山优秀书法作品图片1
  高山优秀书法作品图片2
  高山优秀书法作品图片3
  高山优秀书法作品图片4
  高山人物简介
  本名高炳山,1957年生于河北省沧州。幼年随父移居黑龙江,毕业于牡丹江师范学校。现居 北京,专攻书法创作研究。高山先生少年时代就酷爱书法,刻苦临摹名家书画艺术品,于翰墨结缘。求 学、从教闲暇之时,常常走访求教江南塞北书画名家,博览揣摩古今百家书画碑帖佳作,笔不离手,目不转帖,进而研究发挥创作一种卓而不群的运笔艺术和奇特的章法,行草隶篆融为一体,老辣神奇,独具 匠心的艺术手法,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在2001年全国获奖艺术家博览会荣获最高销售奖,在全国书法 艺术大赛中多次获奖,作品曾在多家报刊杂志发表。高山先生的书法艺术作品颇得国内外宾客的青睐和 好评。应中央电视台邀请,挥毫泼墨为第二套节目题写“文化北京”四个大字。高山先生的书法艺术作 品国内外知名度很高,他正在不遗余力的为中国书法艺术潜心研究,再接再厉,再创辉煌。高山先生现为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老年书画联谊会会员、北京御苑书画院理事、中国艺术研究员会员、 中国国际名人书画院会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九州书画院理事、中国书法协会会员、清华同方艺术顾问。
  书法的回腕法
  回腕法是执笔法中的一种。腕掌弯回,手指相对胸前,故称。清代何绍基写字即采用此法,执笔时腕肘高悬,能提能按,然不能左右起倒,有违常人的生理机能,故一般多不采用。
  “回腕法”被认为是何绍基创立的一种独特笔法,评者历来对此褒贬不一,本文从相关文献的梳理入手,并通过必要的图示,尝试对回腕的源流和原理进行考证,文章认为,清代以前,回腕本为运腕、万法,与执笔关系不大。碑学兴起后,为了适应生宣纸及长锋羊毫的特性,回腕由回转运腕开始演变为一种重在运肘的方法,成为继运指、运腕之后一种流行的运笔、方式。与此同时,回回腕法功能的转变还孳生出与传统五指法不同的执笔之法。从本质上看,今所谓"回腕法"并非何氏首创,但却因为他的成功运用而定为一格,常言之有悖生理机能多属误解,该法亦是晚近以来访问所流传执笔要笔杆对准鼻尖、指腕可置杯水诸说的主要来源。

书画名家邢浙华先生简介与作品欣赏

邢浙华先生,男,1956年出生于浙江,当代知名书画艺术家。 邢浙华先生自幼即酷爱绘画、书法,在其少年时即刻苦临摹古人名画,锤炼画技。青年时返回家乡山东省海阳市,在海阳文化馆学习工作;后赴上海,得到中国诗书画印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华东分院院长丁四明先生的欣赏与肯定,并在其的指点之下苦心钻研,绘画技术日臻完善。在这一期间,他不仅在国画方面取得了较深的造诣,同时也涉猎油画艺术,也正因如此,其得以吸收东、西方绘画之精髓,使其作品清丽脱俗、大气文雅,不落窠臼、自成一格。国家美术协会副主席、我国当代著名艺术家王宝玺先生对邢浙华先生的艺术作品大加赞赏,曾亲自为邢浙华先生的作品题词,认为其作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与欣赏价值。 附:王宝玺先生为邢浙华的书画作品题词 邢浙华书画作品之山水扇面欣赏(3张) 邢浙华先生山水写意作品欣赏(2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