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台北故宫玻璃顶上是什么书法名帖
- 2、四大名砚中为何端砚排第一
- 3、鉴宝小说排行榜前十名
- 4、唐代金银器设计的艺术成就【急】
- 5、《青花瓷》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请讲一讲?
- 6、《流云尼玛》txt全集下载
- 7、求几本好看的都市小说,不要太多女主,三四个就行,不要女频文!!!
- 8、求一些完本小说!
台北故宫玻璃顶上是什么书法名帖
唐代大书法家怀素 自序帖
台北故宫有什麼珍宝:
当初挑选装箱运至台湾的文物, 著重具有在中华文化延续性的文物, 也就是著重在各朝历代的重要文物。但由於时间以及载运船只不足, 因此大件器物大多舍弃不带。也因此大件器物成为北京故宫的特色比如大禹治水玉山以及磁王等。
然,台北故宫带走的器物,以当时的博物学来说, 皆多为上上等。比如:
在书画方面, 当时记载於宣和画谱, 石渠宝笈, 秘殿珠林 中几乎当时所能拿到的全部的宋元以及重要绘画皆装运至台湾,至於有些留在宫中的,则大多为来不及清点或是在当时有争议的书画, 比如徽宗的听琴图。因此这里有汉晋以来,唐宋元明清历代大家的书画真迹。如王羲之、怀素、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岳飞、赵构、米芾、马远、文征明、唐寅、祝允枝、郎世宁、郑板桥等人的传世之作。
比如书法,宋代是代表了中国书法的巅峰,苏轼, 黄庭坚, 米芾,蔡襄 这四人更是宋代书法公认最好的,可惜的是我国内博物馆中能藏有一幅苏轼, 黄庭坚, 米芾,蔡襄真迹的真的屈指可数,但台北仅米芾相关的真迹竟达78福,且件件是代表作,比如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宋 米芾《苏太简参政帖》,但比起台北蜀素帖又差上一截了,更遑论台北故宫珍藏的赤壁赋,寒食帖 这千年前苏轼的真迹了。这里陈列的唐代法书也堪称绝品,怀素的自叙帖,颜真卿祭侄文稿,后人将其书品列为“唐人第一,神品之首”。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精品《快雪时晴帖》、《七月都下帖》王羲之《长风帖》王羲之《远宦帖》王羲之《大道帖》王羲之《何如》、《奉橘》帖,个个铁划银钩,形神兼备,刚柔相 济,更是令人大开眼界,大饱眼福。
绘画当时几乎是全部装箱南迁,南迁中除了不重要的清代帝王的手迹,历经宋元明清历代珍藏的的书画史上的代表作更是几乎都带去台湾了除了及少数留在宫中的,则大多为来不及清点或是在当时有争议的书画, 比如徽宗的听琴图。因此收藏於台北故宫的画卷中有唐至清历代名家代表作,这里收藏了中国书画史上80%以上的代表作品。如唐代阎立本《职贡图》等,无不价值连城。其他名家的画作还有李公麟的《免胄图》、陈居中的《文姬归汉 图》、仇英的《汉宫春晓》、范宽的《溪山行旅》、郭熙的《早春图》唐代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李昭道《明皇幸蜀图》韩干《牧马图》唐人《宫乐图》後梁荆浩《匡庐图》关仝《秋山晚翠图》赵岩《八达春游图》南唐董源《洞天山堂图》、《龙宿郊民图》巨然《层岩丛树图》、《秋山问道图》赵干《江行初雪图》五代人《秋林群鹿图》、《丹枫幼鹿图》北宋范宽《临流独坐图》 黄居寀《山鹧棘雀图》宋徽宗《蜡梅山禽图》、《文会图》、《池塘秋晚图》李唐《万壑松风图》、《江山小景图》钱选《桃枝松鼠图》易元吉《猴猫图》、《枇杷猿戏图》崔白《双喜图》文同《墨竹图》蘇汉臣《秋庭戏婴图》宋人《小寒林图》、《梅竹聚禽图》、《江帆山市图》金代武元直《赤壁图》南宋牟益《擣衣图》宋高宗《女孝经马和之补图上卷》张胜温《梵像图|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赵伯驹《汉宫图》萧照《山腰楼观》刘松年《罗汉》马远《雪滩双鹭》轴、《华灯侍宴图》马麟《静听松风图》夏圭《溪山清远图》陈居中《文姬归汉图》宋人《岷山晴雪图》、《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图》、《折槛图》、《秋塘双雁图》轴、《寒林楼观图》、《翠竹翎毛图》、《如来说法图》元代赵雍《骏马图》高克恭《云横秀岭图》王渊《松亭会友图》王蒙《谷口春耕图》方从义《神岳琼林图》刘贯道《元世祖出猎图》吴镇《双松图》赵孟頫《鹊华秋色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等。一幅幅字画笔意严谨工细,气象清劲潇洒,都是历代书画中的极品。
在青铜器方面, 当时选择自两晋、隋唐、宋、元、明、清代, 历代王朝交替而传下来的传世国器以及重要史料价值的河南出土文物装运至台湾,如世界铭文最多的青铜器毛公鼎, 世界最早的土地议合契约散氏盘,现存最多铭文的青铜编钟宗周钟, 春秋历史的重要史料子犯龢钟等,珍藏於台北故宫的青铜器机囊阔了古中国青铜时代的各类型作品, 此外如北魏太和元年的《青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坐像》等历代的重器与金铜佛像件件都极具史料价值与历史意义,件件是惊绝的国之瑰宝。
在瓷器方面选择在该种类中最为精美的,比如红宝石僧帽壶就是当时最好的红宝石宣德款瓷器, 再比如当时所能找到依据”埏埴流光”册中记载的23件汝瓷全都带来了台湾。所谓“天下名瓷,汝窑为魁”, 如果汝窑是瓷器中的第一的话那这件收藏於台北故宫的北宋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就是汝瓷中第一了, 因为她是现存汝磁中唯一完美无暇 几乎看不到显著开片的北宋汝瓷。 此外台北故宫当时著将年代较久远的宋代五大名窑,因此五大名窑几乎悉数都运到了台湾。而之後的元代以及明代清代希珍瓷器,比如元朝青花, 成化斗彩, 万历五彩的最精美作品,所以明代官窑特别是最顶峰的永宣青花2248件绝品在台北故宫,也就是世界上永宣青花超过70%在台北故宫且件件是精品和绝品,在明瓷,台北故宫还聚珍了清宫遗藏的大量成化瓷精品。我们知道国内能藏有一件以上成化瓷器的博物馆已是凤毛麟角,但是据资料可考,台北故宫所藏成化器就达 599 件,其中斗彩 247 件,仅以成化斗彩鸡缸杯为例,全中国也仅12件,仅台北故宫就藏有 11 件,数量之多令世人无语。除此之外,弘治604件、正德700馀件、嘉靖966件、万历522件等时期的官窑制品也蔚为大观,堪称系列,件件皆是无法以金钱计算的国宝。至於清代特别是康雍乾三代最重要的瓷器-珐琅彩瓷,现存不超过460支, 其中460件被带到了台北故宫。这些堪称清代瓷器中无上的菁华绝品,所以最终也被国民政府辗转带到台湾,然不仅珐琅彩瓷,台北所藏其它官窑质量也非常高,件件都堪称该类典型代表,不论绘画质量还是制作数量都不可多得,由於60年前国民政府代子的这批皇家藏瓷,另台北故宫瓷器收藏足以傲视世界其他博物馆,堪称世界第一。
再器物方面(当时仅简单分为这几类) 著重在点集中有记载的器件, 比如乾隆钦定《西清砚谱》所收载之中华古砚正谱为二百方、另有附录者为四十方,总计为二百四十方。超过世界现存半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95方。或是皇宫御用珍玩(比如多宝格巧器全数藏於台北故宫), 或是具有特别难得雕刻技法(比如痕都斯坦玉器), 这是种一器一色 薄胎如蝉翅的玉器, 乾隆诗云:「西昆率产玉,良匠出痕都。」痕都斯坦玉精品,原均集中於北京紫禁城内乾清宫暖阁内与圆明园殿座之中。乾清宫於乾隆归政前,被一场大火烧得精光。圆明园则在八国联军时被毁, 因此所有现存古籍善本所提及的痕都斯坦玉精品当时几乎全都到了台北故宫。
再者台北“故宫”珍藏善本图书,共149514件,约50万卷。首数文渊阁《四库全书》,自然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史最重要的典籍,是七部《四库全 书》中最珍贵的一部。此外,尚有《四库荟要》和《宛委别藏》,系《四库全书》编妥后,把继续收齐到的书籍173种编成此书,这是嘉庆皇帝最真爱的书籍,更具有无上的史学价值。在善本图书中,可以见到宋元旧堑、旧钞,如宋本《尚书》、《周礼》,宋版欧体的《大字莲华经》,宋道藏本《云宝签》,元刊本《元丰类稿》、 《宣和画谱》、《元典章》,以及宋朝最古老的淳化、咸平年间,由杭州龙兴寿所刊的《华严经》等。明代永乐年间中国与邻国交往的字典《华夷译语》,实为研究 中国古代外交史的珍贵工具。在蒙藏文书类中的《藏文甘珠》及《甘珠》等,全部用泥金写成。至于文献一类,共38万件,其中包括中国近代史每一个朝代的公 文档案,如来批与敕论,内外臣的题本与奏本,各国及外藩的国书表章,历朝的“玉雕”、“圣训”、“实录”等,都是中国近代史极其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其中特 别珍贵的有:明太祖朱书御笔多件,清太祖本纪、清穆宗亲政诏、韩国致清国国书、清国致英国法国国书、民国大总统袁世凯致清帝宣统国书等等。
此外63箱重要外交文档也收藏在台北故宫,因此台北故宫收藏了近代几乎所有重要条约文本,如《中俄续增条约》《伊犁条约》《马关条约》《南京条约》辛丑条约 中德通商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 中法北京条约 中英北京条约 中法天津条约 中英天津条约 中美天津条约 中俄天津条约 中俄瑷珲条约《尼布楚条约》等外交文本
哀所以北京故宫有宫无宝, 台北故宫有宝无宫
四大名砚中为何端砚排第一
中国四大名砚是指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山西绛州的澄泥砚,它们是中国传统的四大优质名砚,也有人主张,以天然砚石雕制的鲁砚中的徐公石砚代替澄泥砚,以及山东青州的红丝砚合称四大名砚。 砚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
端砚自唐代被列为贡品以来,前后有60多位皇帝与之结缘。国家级雕刻大师【钟创荣】雕刻的作品能给人一种返璞归真,自然典雅的感受,使端砚文化与中国的茶文化一脉相承,以达到品茗赏砚,启迪智慧,修身养性的自然境界。
端砚,由来就是中国“文房四宝“中的极品。它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
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
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外。还与其开采、制作的艰辛有关。一方端砚的闻世,要经过从探测、开凿、运输、选料、整璞、设计、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十多种艰辛而精细的工序。采砚石无法用机械化操作,只能以手工为主。历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脉走向,顺其自然向深层采掘,从接缝处下凿。采出来的砚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属难得。坑道向下倾斜、曲折蜿蜒,工人进出要下蹲弯腰,有些地段仅能容一人裸体匍匐爬行。古人云:“老坑匍匐仔坑斜,采石人同隔世赊。刈取紫云烦镂削,千金一砍未为奢。”
加上历代制砚艺人的精雕细作,使其造型式样多姿多彩,由初唐的实用型逐渐提高到明清时期的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高度,步入了民族工艺美术的行列。现在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闻名遐迩。使来肇庆观光的中外游客无不以拥有一方工艺精湛、多姿多彩的端砚为荣。
现今,世界上最大的端砚是《端溪龙皇巨砚》,其长为2.76米,宽2.16米,厚0.21米,重达二吨。被誉为“中华文化瑰宝”,并入选《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大全》。现收藏于鼎湖山宝鼎园内。
鉴宝小说排行榜前十名
鉴宝小说排行榜前十名如下:
1. 《鉴宝王》
2. 《捡漏》
3. 《极品鉴宝王》
4. 《鉴宝生财》
5. 《神藏》
6. 《黄金瞳》
7. 《天下珍玩》
8. 《古董局中局》
9. 《鉴宝大师》
10. 《哑舍》
以上小说排名不分先后,仅供参考。
鉴宝小说排行榜前十名有《鉴宝王》、《捡漏》、《极品鉴宝王》、《黄金瞳》、《天才相师》、《逍遥大亨》、《鉴宝金瞳》、《哑舍》、《最牛古董商》、《大鉴宝师》。
1、《鉴宝王》
一次机遇中,拥有了一项特异功能,可以用眼观察出古董是真是假。凭借这项技能,走向人生巅峰。
2、《捡漏》
小说中专业知识储备丰富,使读者越读越觉得自己的渺小,有种打开了世界新大门的感觉。
3、《极品鉴宝王》
张子健心地善良,无意中收了个陈年夜壶,里面包裹一块带着修真者血袍老祖残魂的血玉精魄,获得一部《鉴宝诀》。
4、《黄金瞳》
一本大男主“爽文”,打怪升级,一路登顶,但是当代北京的鉴宝小说还是比较少的。
5、《天才相师》
小说曾获第一届网络文学双年奖优秀奖,历来被称为鉴宝小说的顶峰之作之一。
6、《逍遥大亨》
小说的主角穿越回到八十年代,赶在收藏热潮之前发家致富。
7、《鉴宝金瞳》
该书曾获得第四届橙瓜网络文学奖年度百强作品,目前还在连载中。
8、《哑舍》
其讲述的是一件件古玩背后的故事,有意思的是采用了小故事的形式,基本上几章就是一个故事。
9、《最牛古董商》
主角回到过去并没有对真正的历史产生蝴蝶效应,而仅仅是停留在做个赚差价的商人。
10、《大鉴宝师》
一次电击让主角融合了鉴定系统,通过鉴定文物升级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功能符,使用功能符可以获得相对应的技能,鉴宝、搜宝和动物交流等。
《鉴宝》
是2003年10月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文化类节目,由罗晰月主持。节目以百姓大众化的收藏品为对象,采用演播室现场鉴定的形式,内容有藏品展示欣赏、收藏趣闻轶事、专家鉴定评述、观众竞猜藏品价格等。
唐代金银器设计的艺术成就【急】
1
青铜器始于夏代,风格经商代的神秘化和周代礼制化,到战国时期逐渐成为贵族的生活用品,风格也趋生活化.到了汉代,青铜器进一步向轻便,灵巧,实用的生活器具和观赏器具发展.其最高成就有:
长信宫灯(Gilt Bronze Human-Shaped Lamp)
概述
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 厘米,重15.85公斤。宫灯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故名。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通体鎏金,作宫女跽坐持灯状,中空。整体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组成,各部均可拆卸。宫女着广袖内衣和长袍,左手持灯座,右臂高举与灯顶部相通,形成烟道。灯罩由两片弧形板合拢而成,可活动,以调节光照度和方向。灯盘有一方銎柄,内尚存朽木。座似豆形。器身共刻有铭文九处65 字,分别记载了该灯的容量、重量及所属者。因灯上刻有“长信”字样,故名“长信宫灯”。据考证,此灯原为西汉阳信侯刘揭所有。刘揭文帝时受封,景帝时被削爵,家产及其此灯被朝廷没收,归皇太后居所长信宫使用。后来皇太后窦氏又将此物赐于本族裔亲窦绾。此灯做为宫廷和王府的专用品、礼品,可见它在当时也是很珍贵的。长久以来,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我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
长信宫灯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堪称“中华第一灯”。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一致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
释名
长信宫灯是汉代青铜鎏金灯具之一,前172年铸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文物。由考古学工作者白荣金在1968年对满城汉墓中窦绾墓(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西南约1.5公里的山崖上)的发掘作业中发现。现藏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石家庄市河北省历史博物馆“满城汉墓”展区。
考古学家在宫灯灯身上辨识出“阳信家”的铭文,周长山等部分学者据此推测长信宫灯原属汉代阳信夷侯刘揭(前179年受封为侯)家中所有,《史记》记载刘揭之子刘中意因参与“七国之乱”而遭到废黜,封国与家财收为国有,长信宫灯被送入皇太后窦漪的宫殿“长信宫”浴府使用。故又增加了“长信宫”字样的铭文以示宫灯易主。
窦绾与窦漪有亲戚关系,推测长信宫灯由窦漪送给窦绾,窦绾所以死后宫灯便随她葬入墓内。灯上还有“长信尚浴”字样,故发掘出土后被命名为“长信宫灯”。此外学者赵化成等认为依照汉代“阳信家”青铜器的出土记录,包括长信宫灯在内的大量“阳信家”铜器均属于汉武帝之姊平阳长公主(阳信长公主),故长信宫灯最早属于哪位皇室成员尚没有确实定论。
结构
宫灯的形态为一梳髻的跣足侍女跪坐在地,手持铜灯。整件宫灯通高48厘米,重15.85千克。由头部、右臂、身躯、灯罩、灯盘、灯座6个部分分别铸造组成,头部和右臂可以组装拆卸,便于对灯具进行清洗。宫灯部分的灯盘分上下两部分,刻有“阳信家”铭文,可以转动以调整灯光的方向,嵌于灯盘沟槽上的弧形瓦状铜版可以调整出光口开口的大小来控制灯光的亮度。右手与下垂的衣袖罩于铜灯顶部。宫女铜像体内中空,其中空的右臂与衣袖形成铜灯灯罩,可以自由开合。
燃烧的气体灰尘可以通过宫女的右臂沉积于宫女体内,不会大量散逸到周围环境中。灯罩上方部分残留有少量蜡状残留物,推测宫灯内燃烧的的物质是动物脂肪或蜡烛。宫灯表面没有过多的修饰物与复杂的花纹,在同时代的宫廷用具中显得较为朴素。
灯上刻铭文九处,共65字,内容包括灯的重量、容量、铸造时间和所有者等。 如: “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 (位于灯座底部)。
外观
宫女梳髻覆帼,着深衣,跣足。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部分组成。各部分可拆卸,灯盘可转动,灯罩可开合。宫女体臂中空,右臂为烟道,可将灯烟导入器内,以保持室内清洁。灯上刻铭文九处,内容包括灯的重量、容量、铸造时间和所有者等。因刻有“长信尚浴”字样,故名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出土于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这妻窦绾墓,通高48cm。灯的形象为跪地执灯的年轻宫女,通体鎏金。宫女头上梳髻,戴头巾,身穿长衣,衣袖宽大。她面目端庄清秀,目光十分专注,头略向前倾斜,神情恭谨、小心翼翼,表现出一个下层年轻宫女所特有的神态。宫女左手持灯盘,右臂上举,袖口下垂成灯罩。灯盘可以转动,灯盘上的两片弧形屏板可以推动开合,以调节灯光的亮度和照射方向。宫女身体中空,烟灰经右臂进入体内,以保持室内清洁。灯的各部分还可以拆卸,有利于清洁。此灯上面刻有“长信尚浴”等铭文共65字,所以被命名为“长信宫灯”。长信官灯将灯的实用功能、净化空气的科学原理和优美的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整个造型自然优美、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
根据铭文考证,此灯是公元前172年(汉文帝时代)铸造的。灯的最初主人是阳信夷侯刘揭,后来刘揭子中意“有罪国除”,此灯被没收进少府的“内者 ”(官名),归长信宫所有。长信宫是皇太后居信的宫殿,文帝的皇后窦氏是刘胜的祖母,景帝时为皇太后,很有权势。后来窦太后又把此灯送给了她娘家族裔中的一位叫窦绾的女子,窦绾将铜灯视为珍宝,死后就将灯随她埋入墓中。
相关资料
长信宫灯与金缕玉衣等一同出土于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墓,据考证,长信宫是汉景帝时皇太后窦氏(景帝之母,刘胜之祖母)居住的宫殿,此灯原是宫中之物,由窦氏送给她心爱的孙儿的。
197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枚“长信宫灯”邮票(编73,面额8分 1973年11月20发行)。2000年10月,国家邮政总局再次发行出土文物“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朱雀衔环杯”“蟠龙纹铜壶”一套4枚邮票(2000-21,面额80分 2000年10月20发行)。满城汉墓中出土的“金缕玉衣”“长信宫灯”图片及介绍文字编入了初中历史课本古代史部分。
长信宫灯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宫灯,是我国特有的手工艺品,它以工艺复杂、做工精良、造型雅致而闻名于世。相传在南朝梁武帝时,我国民间就有正月十五挂灯赏灯的习俗,这种习俗逐渐从民间传到宫中,在唐代,宫灯逐步形成,到了明清,宫灯发展到极致,成为皇家的专用品。
《虎牛形祭案》是云南省古代滇国墓葬出土的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的用于祭祀的青铜器。案作牛形,背有沿,形成盘状,便于安放祭品。为保持器物的稳定性,牛尾处设计了一只咬住牛尾的小虎。牛的腹下横一头小牛,别有一番生活情趣。牛与虎都是滇民族青铜文化中常见的母题,故此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2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官窑和民窑分道扬镳,竞相发展。在釉瓷生产上,打破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多色釉瓷开始发展。
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这些窑系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使用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帝国时代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
从造型的角度分析,宋瓷的器形较之前代更为丰富多彩,几乎包括了人民日常生活用器的大部分:碗、盘、壶、罐、盒、炉、枕、砚与水注等,其中最为多见的是玉壶春瓶。总的说来,民间用瓷的造型大部分是大方朴实、经济耐用;而宫廷用瓷则端庄典雅、雍容华贵。最能反映皇家气派的是哥、官、钧、汝与定窑口烧制的贡瓷,最能体现百姓喜乐的是磁州、耀州窑口烧制的民间瓷品。
3
唐代金银器是古代工艺美术中的绚丽的瑰宝。唐代金银器图案装饰表现出内容丰富、造型优美、布局合理、装饰形式多样等特点。唐代金银器图案装饰内容广泛,最主要的是写实装饰图案的应用。写实图案包括动物”植物和其它三类,纹样优美,形象生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一定的特殊含义。
动物图案由幻想的形象、瑞兽、水族、珍禽等构成。幻想形象有龙”、凤、独角兽等等。龙、凤的形象多装饰于皇家用品上。独角兽,俗称辟邪,传说它头生独角,可以分善恶,辨曲直,主正义,见不直者以角抵之。瑞兽有狮、犀、羊、鹿、狐、兔等。狮为百兽之王;羊在图案中取其谐音,表示吉祥。水族有鱼、龟、海兽等图案纹饰。人们常以龟命名,取其长寿之意。珍禽有孔雀、鹦鹉、鸳鸯等多种禽类图案。孔雀属瑞鸟;鹦鹉能言。而鸳鸯更为唐代金银器上禽类的主要图案,它包含有百年偕好,永不分离的祝愿。
唐代金银器中植物图案也同样丰富,它包含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健康长寿的追求。牡丹是追求富贵的象征;莲花身处污泥而不染;石榴为多籽植物,有子孙繁衍的意思。
图案装饰形象的其它类主要有山岳、云气、人物等。云的造型多样,有如意云、和合云等多种形式,充分表现了金银工匠丰富的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唐代金银器图案装饰造型气韵生动,动态优美,装饰感强。以龙为例,由于龙是皇室的象征,所以工匠们对龙的刻画也更为精心和讲究,特别是盛唐时期龙的形象。这个时期,龙的形象常常塑造成硕头、长角、虎口、鹰爪、莽身,集各种动物特征与一体。无论头部、躯干、肢爪均表现出龙腾空遨游、穿云破雾的气势和强大的威慑力。
唐代金银器的制作加工技术亦即复杂精细巧妙。在当时,就已广泛使用了锤击、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錾刻、镂空等工艺。从出土的唐代金银器可以看出,装饰工艺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准,有些还一直沿用至今。在这些技艺不断发展的同时,政府机构也对金银器的制作大力支持。唐前期,在朝廷中就建立了金银作坊院,将大量的工匠集中起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且在这种机构里制造东西,可完全不受外界物质条件的影响,这就大大促进了金银器的发展。
南北朝以来,胡风盛行,皇室贵戚尤其喜好西方的珍玩器皿。外来文化和艺术品对日常生活习俗以及审美要求都产生深刻的影响,直至唐代风气不减。与此同时,另一方面,由于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中外商贸交流的频繁,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诞生了一大批新的器物其特点是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如青铜器、石刻、绘画等。另一方面又广泛地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独树一帜,鲜艳夺目一朵奇葩。
在唐初期,西方的工艺品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视觉冲击,但众所周知,这些器物的欣赏使用多与我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人们不可能去接受那些不适合生活情趣或审美要求的事物。于是工匠艺人们通过了解外来商品文化,又从传统文化中移植作品,进行了许多新的创造,于是,唐金银器就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这一过程充分反映了反映出一个社会对外来文明的惊奇—认同—消化的过程,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总的来说,唐代金银器在器型上与外来文化的因缘要多于纹饰,受到拜占庭、波斯等地的影响,但又有所变化。唐代工匠是在悉心筛选的前提下消化吸收,也就是说这些器皿的制作者,保持自己具有鲜明特色的审美情趣,对外来文化是博采众长而择优吸取,并未在主体上失掉自我,他们并未胡化,而只是对胡文化加以消化。他们既保持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也保持着对外来文化的借鉴,从而使中外文化交流得到空前的发展。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唐代的工匠以其惊人的智慧和巧夺天工的手艺, 描绘出一个个优美动人的画面,将唐代装饰艺术推向高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4
清代设计更多的是一种沿袭,只是将以往的艺术风格都包罗进去,并无太多的创新,比如圆明园,都说是万园之园,但是其艺术设计风格早就是明朝之前就已经固定化了,只是来一个大汇总
5
元代的瓷器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青花瓷和釉里红是元瓷的主要特征。
元朝政府重视有一技之长的工匠,对他们免除差役,其职业可世袭,再景德镇专门设立了“浮梁瓷局”,掌管制瓷事物,使中原的制瓷业渐渐向景德镇集中。从传世和出土的元代瓷器中可以发现,当时景德镇除继续烧制青花白瓷以外,又创造出卵白釉瓷。元代的这两样瓷品,就奠定了景德镇为瓷都的地位。
进入元代,瓷器的装饰手法是以绘画为主的,宋代也有绘画为主的瓷器,如磁州窑。其他窑的瓷器多为刻花. 剔花。磁州窑的瓷器都是手绘画作。南宋以后,磁州窑的制瓷工匠大量南迁,这些工匠把绘画的技巧带入景德镇等南方各窑口。由此,景德镇出现了完美的青花瓷。
元代的青花瓷再中国瓷器中属于极品,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非常之高,它的艺术水平甚至是空前绝后的。为什么元代的青花瓷会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呢?
所谓青花,就是白地兰花的图案,这种图案,您随便翻一本有关瓷器的书都能看到。有人根据唐代的残片,认为唐代就已经开始烧制青花了。宋代的一些残片也被认定为青花瓷器。这些看法和认定仅是理论上的平定,与实际上的青花瓷,特别是元代的青花瓷有很大的差异。有些人说的青花瓷,一般人谁看谁也不会认为它是。
元代青花有一个奇异的现象,从诞生到成熟的时间非常短,也就是说,青花瓷器一出现,从造型到画意就非常完美。一个孩子呱呱坠地,马上就能唱歌. 跳舞,你说奇怪不?
当然作为一种新创瓷器的出现,到走向完善,是有一个逐渐发展过程的,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达到完美无缺。同时,经历漫长的宋代,景德镇的影青瓷的烧制越来越白,为青花瓷的表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元青花使用的原料是钴料。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两种。用进口料绘画的青花色泽浓艳,釉面有黑色斑点。大件青花瓷器,多采用进口青料。国产青花钴料,蓝中带灰,没有黑色斑点。
从科学上讲青花瓷没有毒,我们现在用的碳盘大多就是青花瓷。一般的彩瓷为釉上彩,长时间洗刷摸扶就掉了,现在有些饭店用的粉彩瓷器,应该说都不卫生,因为彩釉中含铅. 有毒性。青花是釉下彩,历久不褪。
这种青花不仅成为元代瓷器的主流,也在以后明. 清瓷器中占有主要地位。
元代的青花有两种:一是没有款识,却带浓厚的宫廷味道,器型体积大,比如直径超过40厘米的盘,高度50余厘米的大罐。这种造型风格与元人大吃大喝的习俗有关。一只烤羊端上来,盘子小了放不下。
这类元青花不仅宫廷使用,而且曾被官方作为与西方交流的商品。西亚. 中东地区的很多博物馆内藏有大量的元青花,这都是当时国家之间相互赠送的。
另一种是民间所用的青花瓷器。这类瓷器,制作草率,个头小,再今天的文物市场和地摊上有时能碰到,艺术价值不是很高,价格也没有高的不得了。
总的看,元代青花瓷器造型上的大体风格是形大,胎厚,掂起来很重。器物主要有梅瓶. 玉壶春瓶. 执壶. 四系小口扁壶. 葵口盘等。装饰特点是层次多,画面满,从器口直到器足满饰各种花纹,有十几层之多。有人说鉴定元代青花的诀窍是数层,层越多越像是真的,有些道理。元青花瓷层次清楚,繁而不乱。纹饰内容有人物故事. 松竹梅. 龙凤花鸟. 瓜果. 变形莲瓣以及杂宝等。
与青花瓷出现的同时,景德镇还烧制出了釉里红。釉里红是以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再瓷胎上绘画纹饰,施以透明釉,高温还原。一次烧成的,瓷器釉下呈现红色。
元代釉里红初创,工艺掌握不好,红色往往不够纯正,常现晕散. 发灰或黑色。纹饰比较简单。元代制作精湛,成色艳丽的釉里红现在极为少见难得。
元代还有一种卵白釉瓷器,叫枢府瓷,这种瓷器早年特别受收藏家青睐,但近些年似乎有些失宠。带款识的枢府瓷比较难得,它代表了元王朝的风貌。据史籍记载,元王朝“国俗尚白,以白为吉”,枢府瓷的白再员瓷中有极高的地位,员青花中至今未见属官款的,而枢府瓷中的带有“枢府”. “太禧”款识的是仅可以认定的元代官窑瓷器。
元代的瓷业比较发达,磁州窑系的瓷器在河南. 河北. 山西. 山东. 江西. 甘肃等地广泛生产,以白瓷及白釉黑花瓷为主。黑花瓷黑中发褐,不如宋代黑亮,器形很大,胎体厚重。虽为汉人烧制,却带有明显的元人风格。元代钧瓷也继续生产,但是与宋代相比,大为逊色。大量生产的是一般民用瓷,胎质粗松,光泽较差。
6
几何形式的规整和对自然的犀利观察二者相结合,这是古埃及艺术的特点。
在古埃及的艺术里,“装饰”这个词可能很难使用,因为除了死者的灵魂以外,这种艺术无意给别人观看,事实上,那些作品也不想让人欣赏,他们只意在 “使人生存”。在残忍的上古时期曾经有个惯例,有权势的人物死后,任他们的仆役和奴隶陪葬。牺牲他们为的是让死者带着一批合适的随从进入冥界。后来,这些恐怖行径不是被认为太残忍,就是被认为太奢侈,于是艺术就来帮忙,把图像献给人间的伟大人物,以此代替活生生的仆役。在古埃及的坟墓中发现的图画和模型就跟着种想法有关,为的是让灵魂在另一个世界有得力的伙伴。
正面律:表现人物头部为正侧面,眼为正面,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侧面;
横带状排列结构,用水平线划分;
根据人物的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构图位置;
填塞法,画面充实,不留空白;
固定的色彩程式:男子皮肤为褐色,女子为浅褐或淡黄,头发为蓝黑,眼圈为黑色。
雕塑的程式在古王国就已形成,以后被当作典范沿袭下来:
姿势必须保持直立,双臂紧靠躯干,正面直对观众;
根据人物尊卑决定比例大小;
人物着重刻划头部,其他部位非常简略;
面部轮廓写实,有理想化修饰,表情庄严,几乎没有表情;
雕塑着色,眼圈描黑,有的眼球用水晶、石英材料镶嵌,以达到逼真的效果。
7
圣彼得大教堂
巴塞罗那大教堂
比卡索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
圣日维涅大教堂(巴黎万神庙)
比萨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8
联系:古罗马极力倡导崇尚希腊风格的思潮,古希腊神话,宗教题材,古典理想主义,古希腊晚期自然主义以及肖像雕塑类型都为罗马人接受。即使古罗马后期开始有自己创作主题后,在肢体或情感等艺术表现上仍终于古希腊传统。
区别,古罗马没有古希腊那么有想象力,多采用现实题材,热衷表现日常世俗生活
9
工艺美术与宗教的关系,在艺术理论中也是重要的内容,原始工艺美术与宗教在起源中就紧密联系在一起,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属于艺术活动的许多东西,如歌舞、绘画、雕塑、建筑等,在原始社会是一种宗教活动或巫术活动,不是单纯的审美活动,原始人对宗教和巫术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宗教美术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在远古,因为重鬼神,艺术概念的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多是在洞穴、悬崖峭壁的凹出或者岩石的隙缝出,在人迹难以达到的地方作画,多是动物,显然不是为了审美或者是装饰使用,而是原始巫术的一种观念,动机则如鲁迅先生说的”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了关于野牛或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等”.换言之,原始人作画带有一定的实用或者功利目的,并不是现代人随手涂鸦的产物.当时的环境对工艺美术的利用也很简单,具体就是想象中的动物图案,几笔勾勒,材料也是简单,没有系统的概念.所以我们在讨论工艺美术在宗教上的运用,要正确认识到他们首先是相互不可分离的,宗教艺术色彩伴随着工艺美术的起源和发展,宗教艺术的特点是这种艺术不但具备宗教色彩而且具备了一定的审美价值,是有浓郁的精神内涵的艺术形式,它最早奠定了工艺美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初级角色,造型简洁有目的,代表了一种尊敬的想法.集中体现了古代人们将工艺美术与原始宗教以及人类生活的有机结合
10
他反复强调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即
1、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是为千千万万的人服务的,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活动;
2、设计工作必须是集体的活动,而不是个体劳动。
这两个原则都在后来的现代主义设计中得到发扬光大。
“红屋”的取得了很大成功,不仅仅是采用功能需求为首要考虑,部分吸取英国中世纪、特别是哥特风格细节来设计住宅建筑,从而摆脱了维多利亚时期繁琐的建筑特点,同时还在于莫里斯从统一的方案出发,设计了整个建筑的室内、家具等等。“红屋”的建成引起设计界广泛的兴趣与称颂,使莫里斯感到社会上对于好的设计、为大众的设计的广泛需求,他希望能够为大众提供设计服务,为社会提供真正的好的设计,改变设计中流行的矫揉造作方式,反对维多利亚风格的垄断,也抵御来势汹汹的工业化风格。
《青花瓷》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请讲一讲?
古代与现代轮回的爱情故事。讲的是一对男女拍卖青花瓷瓶从而引发的爱情
《
青花瓷
》的MV描述一段轮回的
爱情故事
,有着
前世今生
的感情纠葛。
MV中陈楚河扮演的大侠因为
心爱的女人
被掳走,必须拿
稀世珍宝
《青花瓷》去交换,没想到坏人在拿到《青花瓷》。之后还是杀死了陈楚河的爱人,时空流转来到了
现代
的
骨董
拍卖场
,夏如芝饰演大哥的女人在拍卖场上
标下
了流传久远历史的《青花瓷》,还在拍卖场上邂逅了陈楚河,私下幽会的代价,却蕴酿一场悲剧…
爱情故事
应该有吧
填词人方文山对歌词的解释
首先跟亲爱的网友们分享此次填写杰伦新专辑里这首“青花瓷”的创作过程。前一阵子我认识了几个鉴赏古董艺术的朋友,在与他们时而青铜、时而宋瓷、时而明清家具等横跨千年谈古论今的聊天中,触发我想用那些传世的中华艺术品来当歌名的动机。当时第一个想到的是青铜器,原本是要以殷商时期开始铸造的青铜器来做为歌名,以青铜的厚实来象征爱情的坚真;以千年斑驳的铜锈来比喻世事的沧桑;以器皿上难解的铭文来阐述誓言的神秘。但刚开始落笔时却发现杰伦这首“青花瓷”的曲调温柔委婉、淡雅脱俗,以至於我脑海中浮现的全是烟雨江南的画面。又因当时的青铜器也同时制作成杀敌的兵器,这显得“青铜器”这三个字太过厚重笨拙,充满厮杀的硝烟味,于是尚在构思中的歌词尚未落笔便已放弃。
后来我再选定宋朝时曾盛极一时的汝窑瓷,主要是因为它的珍稀度。因为战乱的关系,与釉料配方与烧制过程的窑变等因素,全世界现传世的汝窑珍品竟只有70余件,堪称国之重宝,弥足珍贵。但问题又来了,因为纯正上品的汝窑,只有一种颜色,就是“天青色”,完全没有任何花俏的纹饰,而且造型简单素雅,在我看来犹如现今极简主义大师的作品,虽有一种朴素的内涵,与经久耐看的质感,但总觉得不足以形容诡谲多变,爱恨兼具的爱情。虽然最后还是没有用汝窑当歌词名,但我在收集写作资料的过程中,却因为一句“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词句,触发我灵感而写下副歌的第一句“天青色等烟雨”。此话据传语出宋徽宗,因当时的汝窑专供宋皇室使用,而窑官将汝窑瓷烧制完成后,请示宋徽宗为其色定名时,徽宗御批:“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此后,天青色即为汝窑瓷钦定的颜色名。(此句另有一说为五代后周柴世宗所说)但后来我还是放弃用汝窑当歌名,除了因为它的特性不适用於缠绵悱恻的爱情外,汝窑的名字也稍嫌不够凄美。几经转折,最终歌名才确定用初烧於唐代至今已绵延一千多年为中国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外销艺术品—“青花瓷”。当初当我确定了“天青色等烟雨”的歌词后,没多久就又顺手写下副歌第二句“而我在等你”,於是副歌第一行的关键词即孕育而生:“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因我歌词里所描述的天青色,是无法自己出现的,它必须耐心的等待一场不知何时会降临的雨,才能够在积云散去的朗朗晴空以天青的颜色出现。因为雨过天晴后才会出现天青色,先降雨才能有天青,但我倒过来说,想看到天青色唯有先等待下雨。还有,之所以用“烟雨”,而不用“下雨”,则纯粹是因为烟雨的意境比较美。而我用“天青色等烟雨”此句来对仗较为白话的一句“而我在等你”,一连用了二个“等”字,是为来强调爱情里最无力的无奈就是“等待”。换个散文式的说法就是:“那天气的变幻莫测,那里是我们平凡人所能掌握的呢?想看到纯净被雨洗涤过的天青色,就只能耐心的等待骤雨自然的停,就如同我也只能被动而安静的等待著不知何时才会出现的你。”这首青花瓷里还出现“芭蕉”这个歌词里较不常出现的植物,实在是因为个人对“芭蕉”这款植物的莫名喜爱,情有独钟。就像椰子树会让人联想南台湾,棕榈树等同於热情的海滩,仙人掌的场景则理所当然在沙漠一样,不知怎地,对於“芭蕉”我就自然而然的会联想起宋词中烟雨江南里的苏州林园。如李煜的长相思里就有“……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棵,夜长人奈何。”其实你只要仔细观察宋词里常出现的植物,“芭蕉”出现的频率还颇高。另外日本著名的俳句诗人松尾芭蕉,也是取芭蕉为自己的别名,这又让芭蕉这植树增添些文人气质。
还有顺带一提的是“惹”这个字在歌词中的用法,是我从六祖慧能那句著名的谒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中,得到的体会。因为“何处惹尘埃”其实也可写成“何处“沾”尘埃”,或“何处“染”尘埃”,但因为沾与染的语意都没有“惹”来的强烈,沾与染只是一种与他物接触的用词,但“惹”字却有不请自来的招惹之意,主动性很强,比较具侵略与戏剧性。也因此,我用“门环惹铜绿”,而不用“门环染铜绿”;还有另一句歌词我也是用“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也不用“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遇见”你”是同样的道理。其实在“南拳妈妈”的《花恋蝶》中我就已经用了“惹”这个字,在第一段歌词里“幽幽岁月、浮生来回、屏风惹夕阳斜..”,我用“屏风“惹”夕阳斜”来表示夕阳西下时因屏风的阻挡斜射进屋内的光线,而不用“屏风“遮”夕阳斜”。
最后,关於“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的词意,在此容我再累字赘语的解释一下;一场大雨后满园的翠绿,空气里充满湿润的水气,芭蕉叶上滚动著晶莹的雨滴,此时此景,最是诗意;还有那历经风霜风吹雨打后,依旧镶嵌在门板上只是多了些锈蚀斑驳的铜环,最富古意。我先用“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这段文言词句以景入情,然后再承接较为白话的下一段“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以为对仗。因为芭蕉与门环都是静态的实物,只能被动的等骤雨,等岁月侵蚀后慢慢氧化的铜绿;但人称代名词的“我”却跟芭蕉与门环不一样,因为“我”是可以自由移动的,於是我偶然间经过江南小镇邂逅“惹了”你,并不是被动的等你了,而是主动的去认识你。所以虽然同样都是用动词的“惹”,但其主动与被动性却迥然不同,而且在这段词里我一连用了三个“惹”字,字义相同,用法却不同,饶富趣味。总之这首歌写的很辛苦,但也很有成就感。
☆歌曲评论
从《东风破》里的“一盏离愁孤灯伫立在窗口”到《发如雪》中的“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再到《千里之外》里的黯然神伤“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离恨是歌者永恒的主题。《青花瓷》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在于这种离愁别绪被描写得更加婉转细腻,隐藏得愈加含蓄而韵味别生,仿佛青橄榄在口,可以慢慢回味。
论意境,《青花瓷》宛然一出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山水,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裙带纷飞;
论词句,《青花瓷》却是一幅笔端蕴秀临窗写就的素心笺,走笔曲折只因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论曲调,《青花瓷》仿佛微风中静静流淌石上的山泉溪涧,清泠透亮而又蜿蜒回环多有不尽之意;
这三者叠加至一处,《青花瓷》一曲正如其名,恰似那“自顾自美丽”的青瓷极品,洗尽铅华,古朴典雅,清新流畅。古筝撩拨,牙板清脆,琵琶淙淙,《青花瓷》的中国风分外动人。方文山用“素胚”“仕女”“汉隶”等系列词汇描摹了传世青花瓷的风采,周杰伦的唱腔柔情而古朴,略带江南戏曲的雏形,绝妙填词配复古音乐,构成了一阕R&B佳作。
在《青花瓷》里我听到了《东风破》里旧地重游物是人非般淡淡的哀愁,听到了《发如雪》里前尘后世轮回不息般轻轻的喟叹,也听到了《千里之外》天各一方生死难忘的一生等待,甚至听到了《爱在西元前》里风化千年而精魂不死的爱的誓言……心中五味陈杂,漫天的思念翻滚如潮,而耳旁却依然只是轻轻淡淡的吟唱而已,云淡风清。
《青花瓷》里最感人的一个字,我以为是这个“等”字。
一个“等”字,唱尽多少无奈和惋叹。这一等,是无望的等,是来生的等,是明知不可等的等,可是曲中却只用淡淡的语调唱来,再平常不过,仿佛只是每天等待日出那般简单;等待的时候,可以看书写字,可以吟诗作画,可以赏花弹琴,只是时时不曾忘记等待的人。痛苦吗?不,《青花瓷》里唱得如此悠然,原来满腹的离愁别恨也可以慢慢洗淡。求不得、爱别离又怎么样呢?众生皆苦,等待也是一种美丽的心情,不如就当此生的相遇,只是为了来生的重逢埋下伏笔,这样想来,不禁释然。就算不能再相遇,也应当感恩曾经那惊鸿一瞥的际遇。谁能凭爱意将富士山私有?青花瓷,也是一样。
至少,我们能够隔着千里山水遥遥眺望江南的袅袅炊烟,隔着茫茫人山人海默默想念回忆中那一抹淡淡的背影,正如隔着重重历史静静观赏传世青花瓷不变的美丽。
芭蕉帘外雨声急,匆匆而过的是时间;
青花瓷里容颜旧,老去的只是我自己,而你的美丽,永远定格在永不褪色的青花瓷里,可以欣赏,可以玩味,也可以守望。
☆另种解释
第一段其实已经清晰地说明了歌词所描述的对象,“我”一边为素胚上色,一边思念一个曾经邂逅的如青花瓷一般秀丽的江南女子。冉冉檀香中,心中微酸,再也画不下去,纵是丹青圣手,瓶上的牡丹终究是不如伊人含苞待放的笑容,不知玉人生在何方,不免心自忧伤。从文笔和选用的意象来看,开首直叙,并不词藻华丽,但是已然奠定全篇清韵雅致的基调。值得一提的是“去到”是典型的台湾的说法,改成“去了”更符合内地的语言习惯。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全文的点睛之语,优雅而深情。有人误认为“天正在等烟雨”等说法,是因为对青花瓷还缺少一定的了解。“天青过雨”是青花瓷上品中的上品,存世极少,也是最美丽的颜色。这种釉色必须在烟雨天才能烧出来,(以现代科学的眼光看,其实主要是湿度)所以说,烟雨天时出现天青色的决定性条件之一。“天青色等烟雨”不但诗话了语言,而且串联“而我在等你”彰显出伊人于“我”而言多么的可贵。再加上动人优美的旋律,令人如闻天籁。“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画面感极强,一石三鸟,既描述江南美景,也是青花瓷上的常见景色,更以景衬情,唯美的场景给思绪抹上了淡淡的伤感。“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依然秉承一边勾勒青花一边展开思绪,而伏笔一词其实对以后的结局作了暗示。“我”是否与曾经邂逅的女子缘悋一面呢。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同样的旋律再次吟咏,一个“晕”堪称绝妙,什么是晕?我举个例子,当你把一滴墨汁滴入一碗清水,看他缓缓扩散,这就是晕。人说:“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朦胧的月光下,结局竟真的被打开了?朝思暮想的伊人看到了么?“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本句是一个标准的倒装,是的,看到了,如真似幻,似乎一切都融入了江南的美景里,似乎是个喜剧结局。然而笔者更倾向于认为这是“我”久念成痴,眼前出现了幻觉,朦胧月光消逝,不过更相思。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倒叙手法,交待和伊人匆匆相见,匆匆话别的来龙去脉,依然是一边勾勒一边追忆。不得不说方文山有着天生的对文字的敏感,连续三个惹字用得极妙,虽然“帘外芭蕉惹骤雨”活剥自前人诗句。顺便说说,这种方式也叫做“无理而妙”,最早来自元曲,显然骤雨不是芭蕉惹来的,这样说没有道理,但是味道就出来了。
还有一种说法:
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无疑是2008春晚的一个亮点。但是这首歌曲的歌词中却存在着错误———著名收藏家、鉴定家马未都说,该歌词中有两处错误,其中一处错误“谬误”。
对于这首歌曲,马未都认为最好的一句是开头,即“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但马未都认为,其中谬误最重的一句是“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此,马未都的解释是:青花自诞生之时迅速成为中国瓷器的霸主,700年来无人撼动。可瓶底从未书写过汉隶,仅在明崇祯一朝某些青花器身偶写过隶书。另一处错误是“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马未都说,这句歌词的错误之处在于“宋体落款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见过。”马未都还指出,在周杰伦前面唱歌时,后边背景中出现了几件瓷器,其中一件是晚清仿品,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赝品”。
为《青花瓷》平反——裴光辉驳马未都之谬误说
裴光辉:原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客座文物教授。著名文物鉴定家,青花瓷学者。出版《至正型青花瓷》《空白期青花瓷》《转变期青花瓷》《克拉克瓷》《康雍乾青花瓷》等青花瓷学术著作多部。2005年在伦敦佳士得公司的“鬼谷门事件”中,因质疑该公司拍卖的成交价为2.3亿人民币天价的元代青花鬼谷罐而蜚声海外,被称为是第一个向国外著名拍卖公司说不的中国文物专家。
今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歌星周杰伦演唱的一首《青花瓷》,成为晚会亮点,好评如潮,并获得“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歌舞类二等奖。这是一首以中国青花瓷为创作元素的歌曲,以瓷器作为“中国元素”来创作歌曲,思路新颖,开拓了“中国风”歌曲创作的新路。歌词和演唱都十分维美,舞台大屏幕背景的古代青花瓷美图更增加了节目的视觉冲击力,可称是视听皆佳的一个节目。难怪其一播出很快就在国内广为流行传唱起来。
然而歌曲的热度还在强劲上升之际,京城的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发话了:《青花瓷》歌词出现谬误,并且“这些错误很低级,一般水平的人都能看出来”。娱乐新闻界的过敏神经马上被调动起来了,于是报章马上端出这样“夺人眼球”的标题:《周杰伦被找茬,收藏家称词者不懂瓷器》(《新闻晨报》)、《藏家马未都称周杰伦歌词错得离谱》(《成都商报》)、《马未都:周杰伦的歌词错得离谱》(《新闻午报》)《周杰伦有硬伤,专家称作者不太懂瓷器》(《现代快报》)《周杰伦歌词大穿帮》(《长江商报》)《是赝品》(《青岛早报》)……
那么词作者方文山先生到底犯了哪些“很低级”的错误呢?马先生挑出了两处:
“马未都认为,其中谬误最重的一句是‘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此,马未都的解释是,青花自诞生之时迅速成为中国瓷器的霸主,七百年来无人撼动。可瓶底从未书写过汉隶,仅在明崇祯一朝某些青花器身偶写过隶书,显然,写词者并不太懂瓷器。另一处错误是‘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马未都说,这句歌词的错误之处在于,‘宋体落款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见过’。”(《北京晨报》:《著名鉴定家:周杰伦《青花瓷》犯了低级错误》)
原来马先生是要求词作者像写学术论文那样来写歌词,不能使用虚构、想象、夸张等等文学手段,否则就难免犯“低级错误”。这不由使我想起宋代文豪苏东坡闹的一个笑话:说的是宋代诗人王祈创作了两句“竹诗”,他很得意地在苏东坡面前吟诵起来,诗曰“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东坡心里颇不服,挑刺道“好确实是极好,但这样算起来,十条竹竿才有一片竹叶啊。”事后还对人说“世间事忍笑为易,惟读王祈大夫诗,不笑为难。”(事见《苕溪渔隐丛话》卷五十五《宋朝杂记》下)其实该笑的不是王祈而是苏东坡,作为大文豪的他,不应该连文学创作的特殊规律都不懂,而用加减乘除这样的算术工具来给诗作挑刺,文学运用的是形象思维,算术运用的是逻辑思维,岂可混为一谈?这样的笑话,明代的杨升庵也闹过,他曾给杜牧的名诗《江南春》挑刺说:“千里莺啼绿映红”原来应是“十里莺啼绿映红”,“今本误作“千里”。若依俗本,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杨慎《升庵诗话》八)
对于这种迂腐的见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曾经举例“以其之矛攻其之盾”曰“其尤酸迂不通者,既于诗求出处,抑以诗为出处,考证事理。杜诗‘我欲相就沽斗酒,恰有三百青铜钱’,遂据以为唐时酒价。崔国辅诗‘与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钱’。就杜陵沽处贩酒,向崔国辅卖,岂不三十倍获息钱耶?求出处者,其可笑类如此。”马先生的不通之处恰恰正是犯了这种“诗求出处,抑以诗为出处,考证事理”的错误。故其“棒喝”一出,马上被歌唱家的fans指责为“吹毛求疵”。
然而,更令我讶异的是:经我反复琢磨,《青花瓷》歌词中被马先生挑出来的两处“毛病”,即使从“考证事理”的迂腐的“学术角度”来苛求,结果竟然是无“毛”可吹,无“疵”可求。也就是说,《青花瓷》歌词关于青花款识的描写完全符合古代青花瓷的实际,并不存在马先生指出的“低级错误”和“谬误”。现不妨就马先生挑出的两处“硬伤”分析如下:
一、按马先生的说法,最严重的谬误是“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一句。外?因为青花瓷“瓶底从未书写过汉隶,仅在明崇祯一朝某些青花器身偶写过隶书”。其实,在明末清初(学术上称“转变期”)的青花瓷上,隶书款识大量存在,隶书款乃转变期青花瓷的一个重要特征,虽然大多是出现在器身和器口,但在器底者也绝非不见,只是相对较少而已。如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青花婴戏夺标图钵式炉,底部即有“大明嘉靖年制”青花隶书款;泉州的晋江博物馆也有一件明末青花麒麟纹象耳簋,底部有青花隶书“鹤台珍玩”款。2006年秋季杭州艺术品拍卖会更出现一件清代乾隆青花八宝缠枝大瓶(拍品号1317 )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隶书款。说明青花瓶底部书隶书款的做法不但转变期存在,还延续到了清中期。一般青花琢器(包括炉、瓶、花觚等)底部的隶书款的以堂号款为多,也有少数赞颂款及年号款。
二、马先生挑出的另一出错误是“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外?因为“宋体落款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见过。”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马先生对什么是宋体字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或者说还不够正确、全面和深入。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上面的蓝料款、红料款乃是宋体字的其中一种,即所谓的“宋椠体”。(按“宋椠体”一词不是出版业的正规术语,它是传统古玩界对一种明代宋体字的俗称,最早见于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其实宋体字的面貌是很多的,最主要的有两种:形成于宋代的“仿宋体”(日本称“宋体”)和形成于明代的“宋体”(日本称“明体”,也就是古玩界所谓的“宋椠体”)。两种宋体都是从毛笔的楷书演变而来,是楷书运用于刻版而形成的印刷字体。但仿宋体由于形成较早,故保留了较多毛笔字特征;宋体由于形成时间较晚,刀刻特征更多。两种宋体其实也不难辨认:即“仿宋体”的横画和竖画粗细相当,没有悬殊的差别,风格接近于手书;“宋体”则横细竖粗,横竖差别悬殊,风格接近于刀刻(见图3)。长期以来,古玩界许多人有一个误区,即将主要出现在珐琅彩瓷上的所谓的“宋椠体”(即明代形成的那种横细竖粗的宋体字)当作宋体字的唯一风格,却将在瓷器上大量出现的风格接近于手书的仿宋体称为“楷书”。其实考察青花瓷自有款识以来的实际情况则不难发现:自明代永乐宣德以讫清末,青花瓷器上的宋体(绝大多数是具手书风格的“仿宋体”)落款比比皆是。不但有宋体年号款,还有宋体堂号款、吉语款、赞颂款等等。然而因为古玩界许多人一方面误以为“宋椠体”是唯一的宋体字,另一方面又将大量“仿宋体”等混同于楷书,有这样的误区,则他们对在青花瓷上大量出现的宋体字竟然视而不见就不足为怪了。还应该进一步指出的是:在青花瓷器上,不但有“仿宋体”的落款,还有“宋椠体”的落款,后者并非“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只是在青花瓷上为数数量不如仿宋体多而已。故马先生所说的“宋体落款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见过。”并不符合事实。
顺便更正一下马先生的另一个错误,即关于舞台背景出现所谓“赝品”的问题。马先生说:“在周杰伦前面唱歌时,后边背景中出现了几件瓷器,其中一件是晚清仿品,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赝品’。”行内人都知道,所谓“赝品”的认定是有时间相对性的。比如康熙仿明代宣德的瓷器,在康熙时代的人看来,可以称之为“赝品”,但如这件瓷器传到了光绪,在光绪时代的人看来已经是“古董”了。同理,如果一件晚清仿前朝的瓷器传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它已经是一件很够格的古董了,如何还称之为“赝品”?莫非马先生把自己当成了“晚清人”了?故舞台背景出现所谓“赝品”的指责并不成立。
但是马未都在他开在新浪上的博客中评论此歌的末尾还写上了这么一段话,也许可以表示他的意思:不管如何,青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众情人,周董将七百年来的大众情人描眉画眼,重新打扮一番,推至春晚前台,功不可没。
《流云尼玛》txt全集下载
链接:
提取码: if5t
《流云尼玛》是一部玄幻小说,作者是阿曼达。
流云尼玛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连早喻开了一间小小的珠玉行,铺面不大,只有九个平米。卖的却尽是些市面上寻常难得一见的小玩艺:栩栩如生的绿玉蝴蝶,象极了泼墨山水的黑玛瑙坠子,还有用翡翠雕出来的十二生肖之类的东西。连早喻是孤儿,她的父母在那场大地震中丧生。那年她才两岁,后来在孤儿院中长大,十年前的一段奇遇,使她结识了一位大隐于市的高人,从此入了这一行。后来,那位高人,也就是她的师傅,去世前留了一批珍玩给她,着她以此为生。珠玉这一行不同于金铺,若非真正极品之作,是不会有什么大买家的,而且懂得鉴赏辨别的人也实在不多,连早喻的这间珠玉行其实也就是小本经营,但求收支平衡而已。好在连早喻这女孩子也没什么大志气,乐得安逸,每日里朝九晚五,权当一项消遣。这日一早,早喻打开门做生意,照例仔细将每一件物品拂拭干净,摆上架子。一回头,看见一个二十来岁的女孩站在窗外向里张望,白白净净的脸庞,一双细长微向上挑的凤眼,眼底深处有一丝迷茫的神色。……
《流云尼玛》百度网盘免费资源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CpuaKlNoti5InEfuWSKCCw
提取码: w4wi
《流云尼玛》是一部玄幻小说,作者是阿曼达。
求几本好看的都市小说,不要太多女主,三四个就行,不要女频文!!!
推荐五本好看的都市小说,附书评
第一本:《盗香》 作者:走过青春岁月
书评:剧情大致是风流义贼驰骋都市最后人财兼收功成身退的故事。一本五光十色的现代江湖志异,一代侠盗的家国人生梦,一位浪子的风流传奇。书名之意,正是一个总被多情误的“偷心贼”,以无双妙手,盗取无双女儿香。字里行间多的是少年任侠的义气、豪气、戾气、风流气。讲的是追求自由,讲的是报应不爽,讲的是咫尺之遥、人尽敌国,讲的是冲冠一怒、血溅五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描写笔法奇特,韵味盎然:八部天女,双修密法,欢喜禅境,精彩无限。
第二本:《九项全能》 作者:十喜临门
书评:游戏系统附身,都市异能题材,女性角色饱满形象,一个是刻骨铭心的初恋,一个是日久情深的前妻,其一为居家型的小家碧玉,其二则是职场型的OL女王,然而小女人有外柔内刚的坚持,女强人也有惹人怜爱的娇羞,两条感情线交织并行,从前期一直发展到后期,节奏的把握堪称经典;作者通过一系列韩剧式的生离死别,将这两位心性迥异的极品御姐紧紧绑在人渣猪脚的身边,成为小白系统文中唯一驾驭东西宫模式而取得浓墨重彩成果的典范。 生活气息很浓,虽然是系统流,但也没有什么争霸之类的,很休闲的,值得一看!
第三本:《重任》 作者:曲封
书评:一本专写铁路交通故事的小说,不是写科技的,但很有时代感! 铁路系统一直是中国比较独特的一部分,有长久的历史,独立的圈子比如学校、工厂、卫生、军管、官员体系等,很多都是普通百姓接触不到的。内容很新很独到,铁路运营的确让人一探究竟。尽管背景是铁路,重心根本不在铁路产业,而在靠重生金手指博政绩斗政敌升官、做生意炒股发财、和二代们搞关系,总之重生该有的福利都不放过。要说这些也不能算缺点,主角花归花可比起某大企业家那是有人品多了,对家人朋友女人都很照顾。值得一看!
第四本:《官场风流》 作者:天上人间
书评:官场流的始祖+仙草,主角凭借自己的家势、才智、政治觉悟,如鱼得水,抱得美人归,让读者也很爽。同时,没有过于yy的落于太子党小说的俗套。作者深入的了解官场的百态,以主角的视角,把中国的官场的各种美丑善恶写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在各种权谋中也透露出各种无奈,揭露出中国文官等级制度的积弊,而个体反抗而不得的无奈,立意高远。值得一看!
第五本:《天才医生》 作者:柳下挥
书评:这本无论是剧情铺排还是感情戏的描写,都比前作更为细致。当然,柳下挥的书往往更倾向于传统爽文,感情线描写丰富没错,一些情节看得我热血沸腾。题材很好,写中医,弘扬中华文化。女主也各有千秋,绝不是花瓶。林浣溪温婉体贴,厉倾城妖艳迷人,闻人牧月高贵智慧,王九九善良率真,苏子温柔淡然,而且男主也不是看见美女就走不动路,做事果断。另外在主旨中医上描写的很独到,颇具玄幻色彩,把医生流推向一个小高峰。柳下挥写作风格是走轻松调侃路线,经常一句话就令人捧腹大笑。善于塑造人物,笔下人物各有特色,富有个性和亲和力。这书角色鲜明,语言诙谐幽默,里面的女主角闻人牧月是我最喜爱的女主角之一,各位千万不要错过这本神作啊!
比较好看的比如悬疑探险类的《千山暮穴》,文物古玩类的《重生之玩物人生》,悬疑推理类的《古董局中局》,还有《天下珍玩》
求一些完本小说!
[架空]傲雪
[架空]傲焰
[穿越]我在红楼
[穿越]破身为奴
[穿越]下堂媳妇
[穿越]陪玩丫鬟
[穿越]爱在泡沫汐湘恋
[架空]染指帝师
[架空]金屋藏妖
[架空]戏说红楼
[穿越]狂芸傲世
[穿越]错惹狂帝
[穿越]埃及帝妃
[穿越]绝世青夏
[都市]总裁的狂妻
[都市]前夫勿烦我
[穿越]相公不嫌多
[架空]娘子嫁错狼
[都市]儿子你够狂
[穿越]帝君的懒后
[都市]总裁的叛妻
[穿越]穿越成为神医
[穿越]夫君个个是极品
[魔法]我是老公却是受
[穿越]纨绔少爷魔女妻
[架空]黛眉玉颜潇湘魂
[都市]黑道总裁de妹妹恋人
[架空]东宫冷妃
[架空]女帝诛颜
[魔法]异能女皇
[穿越]绝色相公
[架空]笛落剑无声
[穿越]南国太子妃
[穿越]献身奴
[架空]王妃也会发飙
[架空]十岁小父王
[架空]邪王宠妃
[穿越]邀君宠
[穿越]祸水无颜
[玄幻]霉女弃夫
[穿越]妖娆殇
[穿越]看魔女戏耍古代
[现代]灰姑娘不做凤凰梦
[现代]我的滥情老公
[现代]绝魅假女友
[现代]鬼马宝宝明星爸
[现代]想爱的人心已伤
[穿越]夫君七个不能少
[玄幻]桃花溪
[现代]买来的老婆
[玄幻]妙颜狂花
[穿越]小鬼混世
[穿越]夫君多多多
[穿越]凤啸九天
[架空]穿越王妃之卑恋
[架空]大漠王妃续
[穿越]魅惑男妃
[综合]黑兔闹尘世
[玄幻]魔君的宠奴
[架空]佼人僚兮
[穿越]冷情宅女亦多情
[穿越]可乐女孩奇遇记
[架空]此生前世恍然如梦
[玄幻]叛神
[玄幻]驭妖
[现代]毒吻
[穿越]女子官人
[架空]错嫁为妃
[穿越]调教悍龙
[架空]抢亲冷王爷
[穿越]蛮女休夫记
[架空]妾美不如妻
[穿越]桃花挡不住
[穿越]彪悍娘子娇弱夫
[穿越]楼兰一梦醉潇湘
[架空]冷月点颦玉生情
[架空]醉红楼之水溶绛珠
[穿越]天魔
[穿越]无水
[架空]虐婢
[穿越]惑妻
[穿越]绝色逍遥
[穿越]替身宠妾
[穿越]狼王戏妃
[穿越]狂妃御龙
[穿越]冰血妖姬
[架空]帝宠囚后
[架空]冷君的弃妻
[穿越]极品王妃特训营
[穿越]一后二皇三王四杰
[穿越]红楼一梦之这个黛
[架空]七宠
[架空]御风
[穿越]肥婆皇后
[架空]代罪夜奴
[穿越]神偷傻后
[魔法]异能女皇
[穿越]流氓皇后
[穿越]天纵妖娆
[现代]霸爱狐狸妻
[穿越]奶奶十八岁
[穿越]美人夜倾城
[现代]偷生一个宝宝
[现代]双生小鬼寻亲记
[现代]残酷总裁的芭比娃
不知道你喜欢什么类型的,找了几本发给你,感兴趣的话就看看吧……
eugene0909@
这里说说发生在紫禁城中的几桩暴力事件。一是嘉庆八年(1803)的“陈德行刺嘉庆案”。陈德,镶黄旗人,家奴出身,曾于内务府服役,熟悉宫廷门禁、宫内路设及日常护卫情况。因生活窘迫不满于现状,闰二月二十日这天,他混进大内,伏于神武门内顺贞门前,待嘉庆皇帝御辇经过时持刀行刺,在场众侍卫、护军章京、护军校、护军等一时竟都惊惶失措目瞪口呆,后才有一御前大臣迎前拦挡,侍卫门才缓过劲来蜂拥而上,陈德力竭被俘,后桀刑而死。嘉庆皇帝虽幸免于难,但当朝皇上目睹一场御前血战恐其至死难忘,宫廷门禁疏漏又可见一斑。
无独有偶,嘉庆十年(1805)二月二十日这天九点左右,一中年男子肩扛一杆用袍子裹着枪头的铁枪,神不知鬼不觉地摸到神武门外,看见门口有护军把守也不避让就要硬行闯入。这时值班护军图塔布上前拦挡,此人不但毫不畏惧,且用枪直冲图塔布扎去,图塔布一闪身,衣服已被戳破。这时在神武门当班的其他护军听到声音过来围捕,这位中年男子毫不示弱,一看长枪不能发挥作用就抽出藏在腰间杀猪用的两把短刀,冲着护军们劈头盖脸一阵狂砍。鏖战中,砍破守门章京舒当阿帽檐,捋伤了护军莫尔根的手指头,砍伤护军校八十四的头脸,伤势严重。后来行刺人被围上来的护军用乱棍打倒,带至东值房审问,但该人仅供他叫萨弥文,山西五台王家庄人,因盟兄支使来京,其余问话坚不吐露,没过一会儿刺客因为伤势过重当即毙命。嘉庆皇帝马上下谕速查急奏,后来查知:萨弥文原名叫刘士兴,居住在直隶省正定府藁城县岗上镇杜村,山西五台县西王家庄人,出事前两年已拜把结盟很少回家,在外边干些什么家人也不得而知。大动肝火的嘉庆皇帝兴师动众派人访查,但无果而终,最后只能将刘士兴“戳尸枭示”警慑良民,自己解解气而已。
这件事发生后,嘉庆皇帝觉得值班护军精勉骁勇功不可没,马上发出上谕奖励有功人员。但有趣的是此案经仔细审理以后皇上了解到,当萨弥文冲进禁门时当班的护军竟然都没有佩戴武器,有些当班的护军擅离职守甚至在屋内闲坐聊天。是功是过?是福是祸?嘉庆皇帝哭笑不得,只好再发上谕更换守门器械并加强门禁章程了事。
事过八年以后,即嘉庆十八年(1813)九月十五日,紫禁城内又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林清起义军攻打紫禁城案”,史书中又称“紫禁城之变”。这天,林清领导的天理教徒在太监的导引下攻打紫禁城,仅半日时间就直捣皇帝居室养心殿,可惜消息不准,嘉庆帝当时不在宫中。但当嘉庆皇帝得知此事后惊乎“我大清从前何等强盛,今乃至有此事。”更令嘉庆恼怒的是:“当守午门之策凌闻变,竟率兵开门首遁”。宫禁松弛、纪律涣散、守兵虚弱昭然若揭,清廷颓势积重难返。
门禁事件
到了清朝末年,由于种种原因宫禁更加松弛,破禁之事频繁发生,大内宫门上的铜瓦门钉竟能被人窃取并屡屡得手,东华门楼上存放的兵丁盔甲也被贼人洗劫,这些不该发生在紫禁城中的故事虽让外人咋舌,但这类事情毕竟是“古已有之”,而最高统治者立法损法带头破禁就匪夷所思了。
光绪六年(1880)紫禁城午门发生了一件惊动朝野的门禁事件。八月十二日清晨,慈禧太后身边太监李三顺带着两个杂役抬着两千两赏银和一些宫中物品奔醇亲王府而去。不料当他们走到午门时却被值班的护军给拦住了,要他们按规定出示门文(出门证)。李三顺有太后口谕哪能示弱,冲着护军们说:“这是太后特赏的东西,没有门文。赶快放行,别耽误时间!”值班的护军们并不买账,坚持要照章办事。李三顺扯着嗓门说:“向来宫里赏给王公大臣的银子都没有门文只有红单,今天干吗非得要门文?”已经拗起来的护军哪肯服软,仍然坚持一定要出示门文才能放行。李三顺不依不饶地说:“你们要门文你们自己去办!”值班护军也不吃这一套,还是不放行。李三顺无奈就嘟嘟囔囊的转身准备去景运门补办门文,但没走多远就被护军玉林叫住,随即上去就扭住了李三顺的右手,这时,护军祥福也赶过来帮忙,一把抓住李三顺的衣襟将其摁倒在地,一时火气上涌,两人一阵拳打脚踢。李三顺一个太监哪能经得起这折腾,左肋受伤昏死过去。护军章京隆昌一看事情闹大无法收场,赶紧打发护军常禾去景运门向值班大臣禀报。说也巧,也该出事,太监刘钰祥正好从此路过,一看此景声称要回去禀报太后,护军忠禾想制止他,一把揪住了发辫,但由于用力过猛一绺头发当即就被揪下来。这时,在景运门值班的护军统领岳林闻讯赶来……虽然当时仍是两位太后“垂帘”,但谁都知道贪权狡诈的西太后是实权派人物,得罪了当朝实权派人物那还了得。第二天,年仅十岁的光绪皇帝就在“两太后”的授意下发出上谕,要求将起事护军及有关人员均交刑部严惩。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大祸即将降临在那几个倒霉的护军官兵头上。
本来这等事一出,结果也就出来了。不过事也凑巧,在两太后操纵光绪帝下令惩治午门护军不久,又发生了一起由于守门护军失察,疯人刘振生擅入神武门混进深宫后才被拿获的事件。这起事件无疑给一心想发泄私愤的慈禧太后敲响了警钟,虽然她的面子大于国法,但与身家性命相比也只好退而求其次了。经过反复审查、仔细斟酌,两太后终于做出从轻发落的懿旨:“惟念门禁最为重要”故“格外加恩”,但当事人玉林仍被革去护军,杖一百流二千里照例折枷,枷满鞭责发落;祥福革去护军,杖一百鞭责发落;忠禾革去护军,杖一百不准折赎,圈禁二年期满折责三十板。虽然对这几名护军的最后判罚也并不轻松,但这比起圈禁五年发往黑龙江充当苦差遇赦不赦就要好得多了。
了解了以上的各种情形以后,下面介绍的事件就是“情理之中、不足为奇”了。
光绪二十二年(1896)三月十二日夜,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时颐养天年的宁寿宫,被两个盗贼撬开门锁潜入其中,盗出制钱三百四十串,第二天一早,一只装着腐烂菜叶的垃圾筐被运出紫禁城,宫中的制钱也随筐出了禁城。得手后的盗贼故伎重演,直到暴露为止。后来,涉案的两个“内奸”(一满一汉)虽被处置,但宫廷门禁的情况也让老百姓窥见一斑。
光绪三十一年(1905)七月初八日,太和殿(即金銮殿)也就是皇帝登极、举行大典、命将出师等之所在的神圣殿堂,却有人在里面手舞足蹈、拍打窗棂,更可怕的是他随身带有短刀、火柴、石块等危险品(凶器)。此人是什么人?怎么进的禁城?事情是这样的,此人名叫贾万海,顺天府大兴县人,时年二十九岁,患有疯疾,这天病情发作,竟携带利刃、火柴等物混入大内,见无人发觉,他又神不知鬼不觉地窜进大殿,看着金碧辉煌、华贵出奇的殿堂,一时兴起竟手舞足蹈于圣殿之上,而且敲打窗棂以助其兴。此疯病患者最后虽然被处以极刑,但此事对戒备森严的宫廷禁卫状况无疑是有力地嘲讽。
由于破禁之事频繁发生,清政府不断颁发上谕严格门禁制度,厘定门禁章程;加强宫廷守卫人员,更换守卫器械。但也未能确保紫禁城长治久安,破禁之事更是愈演愈烈。应该一提的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紫禁城——皇宫大内,这个对中国老百姓来说神秘莫测、高高在上,让王公大臣也战战兢兢,不胜惶恐的神圣殿堂,却被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的铁蹄踩在脚下,“八国统兵官员及各国公使随意出入大内”。后来清查,宫内仅金银器具、铜瓷器皿等就丢失了数千件,且不说书画陈设、珍玩细软等宝什。宫禁到此地步,“帝国”这般下场,可气!可悲!可叹!
纵观清代紫禁城之禁卫,从整体上说是“禁”大于“不禁”、“偶然”少于“必然”,但是,宫禁从清初设立到清亡为止一以贯之且不断强化,事发一次整肃一次,典章制度再完备一次。机构在扩大,人数在增加,兵械在更换,处罚在加重,而破禁之事却屡禁不止反而愈演愈烈,原因何在呢?古人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正如嘉庆皇帝在陈德行刺案发生后曾朱笔亲书的那样:“必有失德,始有此惊予之事”,实际上岂“失德”二字了得?一言以蔽之:清代紫禁城既防守严密,又漏洞时出;既禁戒繁缛,又网开一面;既严刑峻法,又执法犯法。微观上说,这仅是宫廷“疏于管防”“刁民”兴风作浪而已,宏观上看,宫廷失禁是发展至巅峰时期的封建专制社会走向没落的征兆,是民心向背的反应,事出偶然实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