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青花瓷器鉴定方法,元青花瓷鉴定技巧有哪些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11 17:13:05 浏览1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元青花的鉴定绝招大盘点,学会这十五招秒成鉴定专家

说到元青花其实大家也知道的,那就是这个收藏类别现在是非常非常受欢迎的,为何这么说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由于辨别技术的提高,几乎不会买到赝品了,所以大家懂的呀,这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收藏项目,所以最近很多人说了,既然大家鉴定水平都这么高,那么这个鉴定绝招都有些什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盘点了十五个,嘿嘿,大家速度来看看吧,让你秒变鉴定专家!
在现实的圈子当中,许多资深行家和藏家通过眼学鉴别元青花瓷器真伪,他们只是近距离看胎体受沁、秞面老化痕迹、绘画笔触和是否高修等。
毕竟高仿技术越来越突破我们以往的鉴别经验,
所以,低手看热闹,中手看门道,高手看行道,极手看神道。
以下总结了15个鉴定方法供各位参考:
1、大花大叶,叶为满色,但花朵不填满色,且外部绘有较明显的空白边线。
山石、海水、人物、动物纹等、亦相类,纹饰内露白。
2、缠枝莲叶,叶形多呈葫芦状,或有一至五个尖瓣。
3、变形莲瓣边饰,有的为一组、有的画二组,构成上下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装饰。
除盘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莲瓣,均呈单体形式排列,莲瓣间留有空隙、互不相连。
明洪武时,除部分执壶和盏托外,瓶、罐、盘及碗的莲瓣纹边饰均呈并拢(共边)型、此后,这种绘法贯穿于明清两代。
4、蕉叶纹,多数作分开状、叶与叶之间留有空隙,少量为并拢型或叶与叶呈重叠状。
此外,元代蕉叶的主脉,均以浓笔的粗线条表示;
入明后,蕉叶的主脉均留白、呈中空型、同元代蕉叶主脉的粗实线条,在视觉上泾渭分明,非常醒目。
明初以重叠状多见,偶见有分开的。
宣德以后,蕉叶纹几乎不见有分开的,都为拼拢重叠状。
5、如意云头纹(亦称云头纹、云肩纹、垂云纹)。
云头与两云脚相交之尖头,指向呈前后相背形态。
即,如意云纹两云脚间的尖头,与云头的尖头,方向相反,很少例外。
湖南电视台《东方寻宝》第七季全国海选报名:一五零七九九八一四一零
而洪武,如意云的头与脚的尖头指向,均方向一致,并沿袭至永宣。
成化起,如意云头的两尖头,既有朝向一致的,亦有相背的。
6、回纹边饰。
由互不相连的单体回纹组成、有的回纹呈规矩的方形,有的为变形回纹,有的为减笔式回纹。
明洪武时,回纹边饰由一正一反两方相连形式排列组成。
明永乐以两方连为主,同时又出现一笔环连式的回纹边饰。
宣德以后,除少数边饰仍作一正一反两方相排列连外,多数回纹边饰呈整圈一笔环连式,并延续至清末。
7、龙纹。
元代青花瓷器上,画龙的不少。
龙躯细长,且细颈,细腿、细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体态轻盈。
头较小,长鹿角,张口、吐舌,龙的下腭有须,上颌一般无须,
但是,至正十一年铭标准器的龙上颌有双须,而此类带双须现象,在元青花件的其他龙纹图案上十分少见。
龙身鳞片分两种,以网状细鳞片(图多见,以留白大鳞片少见,后者龙纹更加精美龙有背鳍,腹下通常无横纹带。
胸与背部,常饰有火焰状飘带。肘部有长毛三至四根或一撮。
龙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极为罕见。
8、元青花立件中的玉壶春瓶与出戟尊,其内口沿部位,常常加绘一道卷草纹或云头纹边饰。
入明后,此类内边饰现象,起初仍存在于明洪武朝玉壶春瓶上,洪武以后消失。
9、元代纹饰采用平涂法,有的则是在浓笔边线内施以淡色(孙瀛洲),小件器上为一笔点划,这就是所谓一支笔的画法。
从明成化起,以二支笔工艺见长,构线与填色是分别完成的。
明代青花多是填色或素描。这种技法上的不同,也可以作为划分元、明青花瓷器的旁证(孙瀛洲)。
10、元代瓷胎,同明代后期及清代瓷胎相比较,有硬中见柔的感觉。
胎质淘练得不如明清瓷细致,因而在砂底处多有砂眼、刷痕和铁质斑点,并在底足、口边与缩釉露胎处呈现火石红色(孙瀛洲)。
11、除执壶、玉壶春瓶外,器物的底部一般露胎。
涩底上往往粘有釉斑,这是时代风貌。
把杯、把碗底足内部多不挂釉,个别的在高足的里部挂半载釉(孙瀛洲)。
大罐的口部通常施釉,小罐的口部多露胎、梅瓶原本都带盖,盖内不施釉,这亦是特征,仿制品有的却盖内施釉。
12、罐的造型多数为口大足小,不同于明清罐的口小足大或口足大小相偌形制。
碗、碟、杯的圈足较小,足墙较宽、较厚,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
有的器物底部可见明显的旋坯痕,个别有粘砂现象。
碗、碟、杯圈足的底心常见凸乳,俗称脐,为元瓷特征之一。
13、大件器的胎体普遍厚重,小件器却都很薄,胎体大多薄于后世明朝同类器。
而仿制品则不然,小件器也显得很厚实。
14、除露胎较高的一些立件外,元代小罐、小瓶近底足处(胫部)常见指印痕。
指印痕通常呈三个,系工匠捏着浸釉或刷釉时所遗。
此现象,延续至明中期。
15、入土之物,于器内的修胎痕(类似竹丝刷痕)上,
常会出现土蚀痕迹(元器内壁多为荡釉、釉最薄,
故竹丝刷痕处极易受到土蚀)。
土沁斑是否自然、分布是否合理,辨伪时值得重视。
最后要说的是,不管是窖藏的还是传世的。
元青花终究会凝固住时光一些印迹:
埋于地下的,其釉层稀薄处,不可抗拒地要染带上土沁、土斑;
秘藏于地窖,釉面也会因年代久远,显出质地老气、宝光内含。
而传世品,由于人间沧桑和岁月抚摸缘故,釉汁则越发滋润、宝光四溢;
或因为历经使用,棱角的釉面不免要出现轻微的剥蚀或磕碰。
支撑点和受力部位会因磨损划痕纵横、细密,而附上累累旧气。

元青花瓷器如何鉴定

元青花瓷器鉴定方法:
1、看瓷器底部
一般元青花瓷的底部是没有釉的,如果被鉴别的瓷器底部有釉就可断定为假。元青花底部因为没有上釉,所以能看到瓷器胎体的颜色,元青花瓷胎体制作过程中掺入了高岭土。
大件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如果加了高岭土就不会变形。如果被鉴赏瓷器底部没有上釉,这还不能确定起就是元青花,如果底面颜色及胎体颜色为又细又白者,则多为假冒。
2、元青花瓷器鉴定之釉质和釉色
元青花所罩的透明面釉是承袭宋代景德镇影青釉而加改进的高温石灰碱釉。由于含铁量较高,釉色白中泛青,釉面不如明代永宣青花那样肥润,积釉处呈湖蓝色。
3、观察瓷器上的图案
青花瓷中比较常见的图案有山水、人物、动物等,元青花瓷中绘有人物图案的最为珍贵。
4、元青花瓷器鉴定之釉质和釉色
元青花所罩的透明面釉是承袭宋代景德镇影青釉而加改进的高温石灰碱釉。由于含铁量较高,釉色白中泛青,釉面不如明代永宣青花那样肥润,积釉处呈湖蓝色。
5、看釉
真正上乘质量好的元青花,釉色很有特点,能感觉出幽兰绽放、靓丽坚硬,胎釉结合平滑细腻。普通元青花的釉同样有着一种气质,简单说可以用一个“润”字来形容,仿品元青花的釉则可以用一个“嫩”字来表达,这需要一定条件、一定时间去观察培养锻炼。

元青花瓷,怎样鉴别?

首先是元青花瓷器的地釉。总的观感为青白色,但青白的程度不一致,有的白中泛点青,有的较白,有的偏青,更重要的是釉面坚实感强烈。看釉色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 第二,元青花的原料和青花斑点。从元青花瓷器分析,一种大型漂亮的青花瓷器,多为进口原料,色调蓝艳,有宝石蓝的感觉,带有黑褐色的斑点,有的微微带点锡光,手感微微下凹。 第三,看器形鉴别一件元代青花瓷首先要看器形,对瓶、罐之类的器形要细看它的沿口、颈部、肩部、腹部、足底等器身进行全面认真鉴别。是否有元代器形的特征,同时也要鉴别器形的胎体重量,对器形全面进行分析。元代瓶、罐之类的器形一般胎体较厚重、胎质坚硬。 第四,元青花的纹饰绘画潇洒自如,笔线有力,一般均是中锋用笔,线条图案均是一笔画成,具有一种壮美之感。多层次绘画装饰的器物,纹饰紧凑和谐,留的地釉不多。新制品笔线拘谨无力,有的画面纹饰较稀松,器表给人的感觉工细漂亮。 第五,元青花底部釉斑现象一般表现在大罐、大瓶的底部。可能是工匠在施满釉后需将底部釉很快擦掉,但又没有完全彻底擦掉,只要达到在窑内不粘连就可以了,没有擦掉的釉,即成为后人说的釉斑,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釉斑有大有小,或宽或窄,釉斑周围有的还有浅淡的火石红色。现在的新产品,釉斑给人的感觉仿佛是使用类似毛笔工具随便抹成的,釉面扁平,光亮不自然。 第六,看足底。元代青花瓷瓶罐类器的底部多呈内凹圈足状,足底宽厚,少量足底呈外侧斜削状,挖足较浅,碗盘类器圈足则多呈外侧斜削状,但无论是琢器还是圆器,圈足均有不规整之感。瓶罐之类砂底胎质略呈疏松感。细小砂眼及黑糊麻点清晰可见。 第七,元青花瓷器很少写款识。目前只发现一对收藏在英国的至正11年大瓶和几件民间现世的收藏品。而新制品中出现许多写有"大元国某某年制"的字样,迷惑他人。 元青花仿制时间大概是从本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仿制时间仅仅不到30年。所以,在世面上,根本不存在明仿和清仿的说法。能接触和了解元青花瓷器,就是知名专家也很难有机会。据叶佩兰、张浦生先生的著作介绍和汪庆正先生文章的介绍,大致有三种途径能接触和看到珍品元青花:一是国内的博物馆。国内博物馆有元青花藏品100件左右。二是国外博物馆。土耳其、伊朗、英国、日本、美国等地的博物馆共计200余件,中国只有少数人见过土耳其的馆藏。香港天民楼藏有20余件,台湾也有少许。这就是已经公开发表的材料全部。能接触元青花实物,而且接触得比较多的人,在中国少之又少。三是民间收藏。但许多专家权威对民间收藏不屑一顾,因此,许多在民间收藏的元青花很难被世人关注。
满意请采纳
1.看瓷底。一般元青花瓷的底部是没有釉的。如果被鉴定的瓷器底部有釉,则可判定为假。因为元青花底部没有釉,所以可以看出瓷胎的颜色。在元青花瓷胎的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高岭土。在烧制过程中加入高岭土,大块瓷器不会变形。如果鉴赏的瓷器底部没有上釉,就不能确定是元青花。如果底色和胎体颜色又细又白,多半是假的。2.元青花瓷的珐琅彩和釉色。元青花覆盖的透明釉是一种高温钙碱釉,继承了宋代景德镇的影青釉,并加以改进。因含铁量高,釉色白中带青,釉面不像明代永宣青花那样肥,积釉呈湖蓝色。3.观察瓷器上的图案。青花瓷中常见的图案有山水、人物、动物等。元代青花瓷中,人物最为珍贵。4.元青花瓷的珐琅彩和釉色。元青花覆盖的透明釉是一种高温钙碱釉,继承了宋代景德镇的影青釉,并加以改进。因含铁量高,釉色白中带青,釉面不像明代永宣青花那样肥,积釉呈湖蓝色。5.看这釉面真正高品质的元青花,釉色鲜明,能感觉到兰花盛开,美丽而坚硬,胎釉光滑细腻。普通的元青花釉也有一种气质。简单来说,可以用“润”来形容,而仿元青花釉可以用“嫩”来表达,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时间去观察和培养。

元青花如何鉴定真假?

元青花作为青花瓷中的霸主,如今世人对元青花的钟爱,导致景德镇元青花仿品销量大升。因此,对于鉴别高仿品确有一定难度,必要时,还要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鉴定,但就一般仿品而言,只要熟练掌握古陶瓷工艺知识,就能作出明确判断。
第一:元代青花瓷的胎质重而坚,器壁较厚,大器较多。由于含杂质多,胎里大多有铁褐色小点。
真正的元青花瓷胎质厚重而坚硬,且多是大型成品,鉴于制作工艺的限制,元青花瓷胎里面含有较多杂质,多呈现为铁褐色的小点,胎土不够细致,胎壁上的小孔也较多,另外,元青花瓷外形圆润、线条流畅,没有刀痕。仿制的青花瓷往往是土质细腻,没有杂质和气孔,刀修得痕迹较明显。
第二:元青花瓷圈足一般大而矮,器底和器内盖不施釉,但是器底和器内会有釉斑,罐瓶类的元青花瓷的胎体一般是四段三接或者是五段四接的,接口一般位于底部、腹部和颈部,接口处用泥浆粘住,会有明显的凸起。元青花瓷的内壁和器底一般是不施釉的,内壁呈现火石红色,器底布有红色斑,仿制品在这些细节处都会有破绽,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第三:老的元青花,都是用柴木窑烧的,而现在大多仿品都是用气窑烧的,这两种工艺不同,釉质的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也有所不同。特别是釉中气泡的形成过程上,它是不一样的,古代柴木窑烧的气泡要显得大小不一疏朗,气泡明亮。而现代气窑烧的气泡较细小大小相间,不透亮。这只是相对而言,也不能排除现代造假者用柴木窑仿造的器物,还得在器形、纹饰等各方面深入研究,以致判断。
第四:青花发色有浓艳、淡雅、青灰三种。浓艳是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淡雅是进口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相当部分的青花烧成后有黑色斑点、且较深。至正型的元青花用的都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而苏麻离青料有一个特点,就是高铁低锰,青花深沉蓝中带点紫色,青中微微地泛绿。元代使用的“苏勃尼青”主要成份是氧化钴兼有少量氧化铁。在高温的作用下“苏勃尼青”中的氧化铁会在硅酸盐液态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结晶斑点。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不规则状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
第五:元青花瓷采用手工拉坯后脱坯,成品内壁上常常留有指纹和旋纹,修坯常用的两种刀是条刀和板刀,清康熙之前,使用条刀修整青花瓷外壁,内壁是不修的,清康熙中期之后,板刀开始使用,青花瓷的内壁也才开始修整,如果标明为元青花瓷的瓷器出现了内壁修整的痕迹,那就一定是赝品了。
相信这些能在元青花鉴别方面帮到大家~
元青花的鉴定方法都是通过实践过程中总结的经验,没有明确的方法,这里给出几个经验之谈供参考:
一、元青花一般胎体厚重,上手感觉适中;
二、器底无釉,多数器底有明显旋纹,个别有跳刀痕并黏有填砂。
三、青花色泽有浓艳、灰浇两种,均有铁锈斑;
四、具有圈足外墙斜削处理,往往留有浸釉时的手抓指痕,露胎部分呈褐红色;大件器底无釉露胎部分常黏有较大面积的釉块。
五、分段制造,拼接而成,接底痕迹十分明显,特别是罐类内壁釉面有不平状。
六、有人说元青花都有火石红,没有火石红不是元青花,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不少元青花露胎处没有火石红。只要胎骨、釉面、青料、工艺、绘画等都对的,不管有没有火石红都是元青花。
鉴别技巧:
一、在收藏交流学习中一定要找对门路和结识良师,包括书籍资料一定要寻找正确,参考图标选用确保正确。
二、我们也是从学习标本入手的,标本就是古瓷碎片。这些珍贵的古瓷片,正是认识元青花、熟悉元青花、掌握元青花特性的法宝。通过大量的摸索研究总结,才能让我们的收藏研究达到从量变到质变升华,才能练就出一双火眼金睛去鉴别真伪,淘得真品。
元代青花瓷的胎质重而坚,器壁较厚,大器较多。
由于含杂质多,胎里大多有铁褐色小点。胎是用高岭麻苍土做的。高岭麻苍土的特点是白而不细,因为当时粉碎的条件有限,工艺有限,所以可以见到很多气孔。现在的胎是非常细的没有气孔。
过去老的胎泥,是有经过陈腐的过程,有机物经过陈腐会发生变化。所以它的胎有细腻的感觉,现在做的胎没有陈腐显得很干。现代机械加工出来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备的原料。
现代景德镇流行的陶瓷成型工艺说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
也就是说,器物的成形主要是用刀修出的。元代工艺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主要是由于元代泥料可塑性较强,可以拉的很薄,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内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对下半部和圈足做简单修整。
元青花是非常珍贵的一种瓷器,主要通过下面几个手段辨别真假。
在纹饰的层次上,层次不一样的元青花会有对应的大小,就相当于一个容器一样,容器有的容量就决定这个容器的大小,这个就是辨别出元青花的一个方法之一。
在长久的鉴定里,还有也些小细节就可以看出元青花的真假了,如果这个元青花的装饰层为七的话,那么不好意思,这个就是仿品的了,因为这个七字是元朝时比较忌讳的,作仿品的很多人是 不知道的,一旦有这样的元青花,那就是仿品的概率很大。
元青花瓷器总体分两种色调,一种呈灰蓝色,较浅淡,一种是深蓝色,较艳丽。传统概念中,呈色灰蓝者为国产料,呈蓝艳者为进口料。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国产钴料仅用于中、小型器。
第一,在一定的色感上造假的无斑,而真的则有斑,造假的褐色也不够,往往造假的釉子非常的厚重;第二,真的斑痕在运笔的笔路中,这种斑痕是非常自然的存在纹路中,斑痕有动感。假的用重笔和多次复笔,有的重笔再加复笔。
1、独有的青花云散与独有的模糊迷离感。
2、画工自然奔放,无半点滞续感。
3、底足的沧桑感无法复制。
4、青花与白釉的互动,应用到了极致,后代再无超越。
5、任何一种有历史岁月的瓷器,都会留下一些陈旧微痕迹,需要细心发现。
6、其实,任何门类的仿品,包括所谓的高仿,都无法仿制其气韵。
元青花的鉴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看型。
窑工们在器物工艺把握上非常熟练,分段接胎塑造器形是基本工艺,器形朴实优美,手艺潇洒自如,淳朴的窑工在被压迫、管制的环境下,靠着祖辈传下来的高超娴熟手艺,创造出的每一件艺术品,看上去都会有时代印痕,我们理解的神韵就要从器形上找到,看型是第一关。
二、看青。
元青花的青花色彩是多种多样千姿百态的,这种青花色调,是根据器物的质量来使用的,各地区的元青花色彩不是统一的,并不都是铁锈斑明显深入胎骨,也不都是有夕光和触摸有凹凸感觉。
有时候一件器物会出现几种青花色调,这样的装饰手法,既能节省优质青料,又能突出主题,还能感觉出青花色泽所表现出的层次感。
三、看花。
绘画是元青花的一大特色,画面不断创新,流畅随意、豪放粗犷、精美粗细结合,笔功有速度、笔法有气度,不迟钝而有气势。
一些人物故事场面的绘画,应该是已经在社会上有了一定影响力的画家参与其中,甚至几件著名的人物罐有可能出自一人之手。这种超级水平的发挥,带动了整个元青花的水平提升。
四、看釉。
真正上乘质量好的元青花,釉色很有特点,能感觉出幽兰绽放、靓丽坚硬,胎釉结合平滑细腻。普通元青花的釉同样有着一种气质,简单说可以用一个“润”字来形容,仿品元青花的釉则可以用一个“嫩”字来表达,这需要一定条件、一定时间去观察培养锻炼。
五、看胎。
元青花的胎土是多种多样的,表现在每一件器物之上差别很大,越是高档产品,胎土越是淘练精细,总体越是坚硬匀称有空气,断茬处有凹凸面。有些胎土还能呈现出我们所说的“糯米胎”,这种胎质洁白细腻,使用在薄装、模印、器物上成型非常好。
元青花大器看上去显厚重,但实际手头非常适中,不压手,给人一种稳重感。而胎土,是仿品的致命弱点,即便能够仿制出胎内的小气孔,仔细对比就会看出这些气孔没有自然活力,尤其表现在底足上。历史沧桑和自然痕迹是漫长岁月造成的,仿品是无法超越的。
六、综合看。
元青花从制作到分配有很多等级,会有千变万化的情况,仔细观察,元青花都会多少带有一些缺陷,器形不够规正,生烧、过烧造成发色不够艳丽,有的还有少量窑沾窑裂等,窑工们会根据手里现有的泥料,随意制作出胎质薄厚不一的产品,要注意每一件器物胎釉的结合部位,区分淡淡的“窑红一线”的变化.。

怎样鉴定元青花瓷器

元青花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青花加彩期、青花青白釉时期、至正型青花时期。

1、元代青花瓷的胎质重而坚,器壁较厚,大器较多。由于含杂质多,胎里大多有铁褐色小点。胎是用高岭麻苍土做的。

2、老的元青花,都是用柴木窑烧的,而现在大多仿品都是用气窑烧的,这两种工艺不同,釉质的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也有所不同。特别是釉中气泡的形成过程上,它是不一样的,古代柴木窑烧的气泡要显得大小不一疏朗,气泡明亮。

3、青花发色有浓艳、淡雅、青灰三种。浓艳是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淡雅是进口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相当部分的青花烧成后有黑色斑点、且较深。至正型的元青花用的都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而苏麻离青料有一个特点,就是高铁低锰,青花深沉蓝中带点紫色,青中微微地泛绿。而现代绝大多数仿品,都只是在国产青花产中简单地加入氧化铁粉,在高温的作用下,这些氧化铁会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矿渣状斑点。

如何鉴定元青花?

元青花指代的是元朝的青花瓷器,而我们在鉴别元青花的时候要注意瓷器上面的构图,元代的青花瓷算得上是比较成熟的手艺,正因为有成熟的手艺,他们在青花瓷上面所画的图案都是十分丰满的,使得整一个瓷器都遍布在图案当中,而很少会有大片空缺的地方,一旦发现青花瓷上面有一大片空缺的地方的话,就代表了这一个青花瓷是有问题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小心了,通过图案的构图就能鉴定出一个元青花了。
而另外一个鉴定方式就是看元青花的器型,因为元代的时候青花瓷的制作达到了鼎盛,那么制作的手法自然是非常娴熟的了,不会出现很多的纰漏,我们在鉴定元青花的时候要注意它的器型是否流畅,一旦发生不太流畅,甚至是有缺点的时候,我们就要小心了,这一个很有可能是一个假的元青花。
1、大花大叶,叶为满色,但花朵不填满色,且外部绘有较明显的空白边线。山石、海水、人物、动物纹等、亦相类,纹饰内露白。
2、缠枝莲叶,“叶形多呈葫芦状,或有一至五个尖瓣。
3、变形莲瓣边饰,有的为一组、有的画二组,构成上下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装饰。除盘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莲瓣,均呈单体形式排列,莲瓣间留有空隙、互不相连。明洪武时,除部分执壶和盏托外,瓶、罐、盘及碗的莲瓣纹边饰均呈并拢(共边)型、此后,这种绘法贯穿于明清两代。
4、蕉叶纹,多数作分开状、叶与叶之间留有空隙,少量为并拢型或叶与叶呈重叠状。明初以重叠状多见,哆湍成卫偶见有分开的。宣德以后,蕉叶纹几乎不见有分开的,都为拼拢重叠状。此外,元代蕉叶的主脉,均以浓笔的粗线条表示;入明后,蕉叶的主脉均留白、呈中空型、同元代蕉叶主脉的粗实线条,在视觉上泾渭分明,非常醒目。
5、如意云头纹(亦称”云头纹“、”云肩纹“、”垂云纹“)。云头与两云脚相交之尖头,指向呈前后相背形态。即,如意云纹两云脚间的尖头,与云头的尖头,方向相反,很少例外。而洪武,如意云的头与脚的尖头指向,均方向一致、亦绝无例外,并沿袭至永宣。成化起,如意云头的两尖头,既有朝向一致的,亦有相背的。
6、回纹边饰。由互不相连的单体回纹组成、有的回纹呈规矩的方形,有的为变形回纹,有的为减笔式回纹撅掏浑锌。明洪武时,回纹边饰由一正一反两方相连形式排列组成。明永乐以两方连为主,同时又出现一笔环连式的回纹边饰。宣德以后,除少数边饰仍作一正一反两方相排列连外,多数回纹边饰呈整圈一笔环连式,并延续至清末。
7、龙纹。元代青花瓷器上,画龙的不少。龙躯细长,且细颈,细腿、细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抄荛挝毳体态轻盈。 头较小,长鹿角,张口、吐舌,龙的下腭有须,上颌一般无须,但是,至正十一年铭标准器的龙上颌有双须,而此类带双须现象,在元青花件的其他龙纹图案上十分少见。龙身鳞片分两种,以网状细鳞片(图多见,以留白大鳞片少见,后者龙纹更加精美龙有背鳍,腹下通常无横纹带。胸与背部,常饰有火焰状飘带。肘部有长毛三至四根或一撮。龙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极为罕见。
8、元青花立件中的玉壶春瓶与出戟尊,其内口沿部位,常常加绘一道卷草纹或云头纹边饰。入明后,此类内边饰现象,起初仍存在于明洪武朝玉壶春瓶上,洪武以后消失。
9、元代纹饰采用平涂法,”有的则是在浓笔边线内施以淡色“(孙瀛洲),小件器上为一笔点划,这就是所谓”一支笔“的画法。从明成化起,以”二支笔“工艺见长,构线与填色是分别完成的。”明代青花多是填色或素描。这种技法上的不同,也可以作为划分元、明青花瓷器的旁证“(孙瀛洲)。
10、元代瓷胎,同明代后期及清代瓷胎相比较,有硬中见柔的感觉。
11、除执壶、玉壶春瓶外,器物的底部一般露胎。涩底上往往粘有釉斑,这是时代风貌。”把杯、把碗底足内部多不挂釉,个别的在高足的里部挂半载釉“(孙瀛洲)。大罐的口部通常施釉,小罐的口部多露胎、梅瓶原本都带盖,盖内不施釉,这亦是特征,仿制品有的却盖内施釉。
12、罐的造型多数为口大足小,不同于明清罐的口小足大或口足大小相偌形制。碗、碟、杯的圈足较小,足墙较宽、较厚,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有的器物底部可见明显的旋坯痕,个别有粘砂现象。碗、碟、杯圈足的底心常见凸乳,俗称”脐“,为元瓷特征之一。
13、大件器的胎体普遍厚重,小件器却都很薄,胎体大多薄于后世明朝同类器。而仿制品则不然,小件器也显得很厚实。
14、除露胎较高的一些立件外,元代小罐、小瓶近底足处(胫部)常见指印痕。指印痕通常呈三个,系工匠捏着浸釉或刷釉时所遗。此现象,延续至明中期。
15、入土之物,于器内的修胎痕(类似竹丝刷痕)上,常会出现土蚀痕迹(元器内壁多为荡釉、釉最薄,故竹丝刷痕处极易受到土蚀)。土沁斑是否自然、分布是否合理,辨伪时值得重视。
元青花!如果有人说他是明清瓷器专家,宋元瓷器不太会看,那他就是假专家。如果有人告诉你亚洲人他能看出来,欧洲人他觉得不太像人,你觉得他是人嘛?瓷器也是一样,一件瓷器首先要看她有没有艺术性 是不是一件艺术品有多大的艺术价值。这是第一步,如果你首先没能分清艺术品还是工艺品,那你就可以直接洗洗睡吧!说明你不具备鉴赏能力。第二瓷器的釉决定他的档次,好的釉色是一件瓷器的外衣。画功决定瓷器的价格,好的画功一定出自名家之手。第三能穿名贵的衣裳,戴着高档次的首饰一定出身名门。瓷器跟人不一样,人可以装,制作瓷器的作坊装不了。好釉好画功一定要用好胎,这三样永远是协调统一的。
这三点明白了,就进行下一步。看看什么是好釉,透似水,润如蜡,发青绿色。多去博物馆看官窑瓷器上穿的衣服,记住特征。
接下来说的就是重中之重,画功!元青花一直不被发现最关键的就是太多的人不会看元青花上的绘画。元青花上的绘画是最精美的艺术,不论人物纹,花卉纹都有极高的品味。特别是元青花大罐上的各种纹饰都那么的精妙绝伦,但问题来了,你怎能看懂的人太少,直到现在那些专家也是瞎蒙。只有你能真懂鉴赏字画,那么看元青花就是瞬间的事!凡事那些盯着某一个点在哪比比划划的就一定是不懂装懂的专家。那个朝代有那个朝代的风格,这是千古不变的定论,绘画也是如此。宋元一批绘画方面的艺术家在瓷器上为我们留下了当时也是时至今日最为精美的绘画艺术品,比画在宣纸上还要精美,只有不被打碎就是永恒。
第四就要说说元青花的底,经过岁月的洗礼时光在瓷器上留下了老化的痕迹,麻仓土在土壤的腐蚀过程中一定留有霉点。这是痕迹学在鉴定中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看过青花发色画功的好坏再有底足特征后元青花的鉴定已经变得非常简单!
最后,美术是一个鉴定人必须掌握的。如果一个瓷器鉴定师不会看字画,那么他就非常值得你警惕,美术是艺术的根本!
“元青花”中值钱的特指元代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烧造的青花瓷。胎质紧密细腻是经过陈腐工艺的瓷加石二元配方。釉中含锰,深入胎骨,积釉处深入胎骨并反光泛红。瓶罐等立件器身内有明显“接眙痕”,底足露胎,有典型元代修足风格并有随机沾釉。胎釉结合部呈“火石红”,裸胎处偶有斑点状火石红。绘画风格除了叶子呈“葫芦"形状外,一般肩部蕉叶和下部的莲瓣状开光一笔平涂,无钩线痕迹,而且每瓣莲瓣之间独立,无寄边。
元代青花瓷不是如何鉴定的问题。现在对他的认识所产生的理论都没有成熟。现在所发现的瓷器,与历史上文献对青花瓷的记载,根本解释不通。现在所谓的元代人物纹青花瓷。都是明代初期征服匈奴的作品。跟元代社会文化格格不入。更与历史史料记载没有任何关系。用什么方式鉴定?就连真正元代产生的青花瓷的DNA都没有找到。用什么鉴定也没有用。现在所谓的元代青花瓷,都是明代初期的作品。如此低下的认识程度,就别研究元代青花瓷了。
1.看瓷底。一般元青花瓷的底部是没有釉的。如果被鉴定的瓷器底部有釉,则可判定为假。因为元青花底部没有釉,所以可以看出瓷胎的颜色。在元青花瓷胎的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高岭土。在烧制过程中加入高岭土,大块瓷器不会变形。如果鉴赏的瓷器底部没有上釉,就不能确定是元青花。如果底色和胎体颜色又细又白,多半是假的。2.元青花瓷的珐琅彩和釉色。元青花覆盖的透明釉是一种高温钙碱釉,继承了宋代景德镇的影青釉,并加以改进。因含铁量高,釉色白中带青,釉面不像明代永宣青花那样肥,积釉呈湖蓝色。3.观察瓷器上的图案。青花瓷中常见的图案有山水、人物、动物等。元代青花瓷中,人物最为珍贵。4.元青花瓷的珐琅彩和釉色。元青花覆盖的透明釉是一种高温钙碱釉,继承了宋代景德镇的影青釉,并加以改进。因含铁量高,釉色白中带青,釉面不像明代永宣青花那样肥,积釉呈湖蓝色。5.看这釉面真正高品质的元青花,釉色鲜明,能感觉到兰花盛开,美丽而坚硬,胎釉光滑细腻。普通的元青花釉也有一种气质。简单来说,可以用“润”来形容,而仿元青花釉可以用“嫩”来表达,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时间去观察和培养。

如何正确鉴定元青花瓷器的真假?

鉴别一件元青花瓷要掌握好以下几点:(一)看器形对瓶、罐之类的器形要细看它的口沿、颈、肩、腹、足底,看是否有元代器形的特征,同时也要鉴别器形的胎体重量,对器形全面进行分析。元代瓶、罐之类的器形一般胎体较厚重、胎质坚硬。(二)看釉色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元代中早期(延祐期)的瓶、罐之类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抚摸釉面似糯米感,有时釉色显出哑光木纳色,近看含青显淡蓝灰色,远看显黄褐色,细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点,少数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细密的皮壳层,斜光透看胎釉略显出无规则状的釉丝线条纹,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白釉、枢府釉及卵白釉的青花瓷,胎色多为偏白,微闪青,为含青的白釉,呈现带透明的玻璃质感。(三)看青花元青花瓷发色不稳定,青花色泽晕散,青花料分为两种:一种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浓厚处有黑色锈斑,俗称“黑疵”,浓处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这就是使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另一种为国产料,国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有的色泽呈青蓝偏灰或青花发色蓝中闪灰。延祐期青花发色的牡丹纹深入胎骨呈云层块状,像潜伏在胎骨上,呈立体感似有闪动。青花上浮与釉面紧贴,晕散青花呈炸开状,上浮青花釉面显有浓黑丝及小点,青花纹饰紧贴釉面,微呈凹状,这也是鉴别景德镇元青花瓷的基本要点。(四)看纹饰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可分两类。一类是以进口料绘画纹饰,具有构图满密、层次丰富、绘画工整的特点。如大盘纹样多由三至五层满密的图案组成,瓶、罐的纹样多由三至八层图案纹饰组成,纹样有主宾协调、繁而不乱的特点,图案题材丰富多样,以人物故事,缠枝花卉、鱼藻、莲池、双凤花卉、开光折枝、竹石花卉瓜果等纹样组成,花卉纹有大花和大叶的特点,其中缠枝莲花的叶瓣多绘成葫芦形,牡丹纹饰边缘绘成白色联珠状,辅助的变体莲瓣纹多有间距,边框内饰有青花等特征。另一类青花以国产料绘画,其纹样具有流畅奔放的特征,纹样构图较简单,绘画较粗率,以各种花卉纹饰为多见。(五)看内壁元青花瓷瓶、罐内壁多不施釉,内壁为砂胎,器身一般采用分段制作粘接而成,故器腹与器底往往留有明显的胎接痕。梅瓶内与肩部连接处多不修胎,故有毛糙感。内壁胎接痕多为凸起约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细大小不规则,手摸有圆润细腻质感。瓶内壁砂胎略带淡黄色,胎内壁砂眼及内壁稀朗小颗料石明显可见,腹上部一般无修胎处理,腹下部至底多有修胎旋痕纹,瓶内壁稀朗砂眼明显可见。强光斜看内壁稀朗砂眼内闪出星光点,发出亮光,也称阴阳光点。(六)看底足元代青花瓷瓶、罐类器的底部多呈内凹圈足状,足底宽厚,少量足底呈外侧斜削状,挖足有浅有深,多为挖浅足。碗盘类器圈足则多呈外侧斜削状,但无论是琢器还是圆器,圈足均有较规则及不规则之感。瓶、罐之类有的足底砂胎显有扎紧感,也有的胎质略呈疏松感,细小砂眼及黑糊麻点清晰可见,有的足底微凸起呈鸡心状。瓶、罐足底多有旋痕纹,呈火石红及赭红色,有的圈底及足底稀朗小颗料石明显可见,粘有稀朗大小块不一的黑釉斑痕,并有自然炸开状。(七)看显色与气泡元青花的显色也很重要,瓶、罐的外足圈一般聚釉较厚显出水绿色,也有显出鸭蛋青色,器身釉面往往会显出青白色、浅淡蓝色,或偏黄褐等色。元代中早期的青花瓷瓶、罐之类显色明显,显色是随空气中的干度、湿度、温度、季节的变化来显出釉面不同的颜色。元代中早期(延祜期)瓶、罐之类青花瓷釉面上有时会出现微弱冒汗现象,一般为天气炎热季节,还有元代中早期的青白釉和枢府釉的青花上大多数是没有气泡的。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青花瓷、白釉及卵白釉的青花上会有气泡的,但是会有大小两种气泡,小气泡多,元青花瓷的釉面大多显得干透呈莹润透明状。

鉴别元青花瓷的7个方法 元青花瓷如何鉴别

1、看胎质
元青花瓷可以通过看胎质来鉴别,元青花瓷的胎质厚重、坚实,器壁较厚,并且元青花瓷大器较多。但是瓷胎里面一般都会有铁褐色小点,含有的杂质相对较多。
2、看气泡
此外元青花瓷也可以通过看气泡来鉴别,元青花瓷大多是采用柴木窑烧制而成,瓷器的气泡巨细不一,并且比较亮堂。而元青花瓷仿冒品多为气窑烧制,气泡细小,巨细相间、不透亮。
3、看颜色
从元青花瓷的颜色来看,元青花瓷的发色有浓艳、正艳、青灰三种,并且采用的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烧制出来的青花颜色为带点紫色的深沉蓝,青色中泛点绿色。
4、看圈足
元青花瓷的圈足大多较宽而矮,器底、器内、盖内不施釉。但是大部分元青花器内和器底有釉斑,并且瓶罐类元青花胎体多为四段三接。
5、看纹理
从元青花的纹理来看,元青花瓷大多采用手艺拉坯或脱坯成型技术,因此瓶、罐等类型的元青花瓷内壁一般都会留下明显的指纹、旋纹。
6、看釉面
从元青花瓷的釉面来看,元青花瓷采用了蘸釉、浇釉和刷釉技术,它的釉质给人的感觉是饱满、肥厚的,但是整体的平坦度相对较差。
7、看纹饰
从元青花瓷的纹饰来看,元青花瓷的纹饰繁密、层次多,比较常见的是七至九层纹饰,而这些纹饰的主题以佛教、道教纹饰以及中华民族前史故事为主。

元青花瓷鉴定技巧有哪些

  1、元青花瓷鉴定技巧一:真正的元青花瓷胎质厚重而坚硬,且多是大型成品,鉴于制作工艺的限制,元青花瓷胎里面含有较多杂质,多呈现为铁褐色的小点,胎土不够细致,胎壁上的小孔也较多,另外,元青花瓷外形圆润、线条流畅,没有刀痕。仿制的青花瓷往往是土质细腻,没有杂质和气孔,刀修得痕迹较明显。

  2、元青花瓷鉴定技巧二:元青花瓷使用柴火窑烧制而成,成品的釉中气泡大小不一,疏疏朗朗,还比较明亮,而仿制品则多是由气窑烧制而成,它的釉中气泡细小,均匀,没有亮感。

  3、元青花瓷鉴定技巧三:元青花瓷上的青花有三种颜色:浓艳、淡雅和青灰,且大部分颜色较深,还有黑色斑点。浓艳用的是进口的苏泥勃青料,进口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呈淡雅,而最为纯正的元青花瓷多采用进口苏麻离青料,这种颜料低锰高铁,烧制成的青花蓝中带紫,青中泛绿,苏泥勃青料含有氧化钴和氧化铁,烧制后会形成深色结晶斑点,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仿制品一般还在国产料中加入部分氧化铁,烧制的青花呈现矿渣装斑点。

  4、元青花瓷鉴定技巧四:元青花瓷圈足一般大而矮,器底和器内盖不施釉,但是器底和器内会有釉斑,罐瓶类的元青花瓷的胎体一般是四段三接或者是五段四接的,接口一般位于底部、腹部和颈部,接口处用泥浆粘住,会有明显的凸起。元青花瓷的内壁和器底一般是不施釉的,内壁呈现火石红色,器底布有红色斑,仿制品在这些细节处都会有破绽,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5、元青花瓷鉴定技巧五:元青花瓷采用手工拉坯后脱坯,成品内壁上常常留有指纹和旋纹,修坯常用的两种刀是条刀和板刀,清康熙之前,使用条刀修整青花瓷外壁,内壁是不修的,清康熙中期之后,板刀开始使用,青花瓷的内壁也才开始修整,如果标明为元青花瓷的瓷器出现了内壁修整的痕迹,那就一定是赝品了。

  6、元青花瓷鉴定技巧六:元青花瓷采用蘸釉、刷釉和浇釉的工艺,釉质肥厚丰满,但是不够平整,而仿制元青花瓷的表面釉质往往比较平整。

  7、元青花瓷鉴定技巧七:元青花瓷的花纹层次繁密。常见的有七层纹和九层纹,最多甚至可达十几层纹,花纹的内容多是与佛教、道教或是历史故事有关,花纹风格大气、飘逸,难以复制,一般的仿制品则难以做到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