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可染作品,李可染山水画作品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12 11:08:04 浏览1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李可染山水画作品

李可染山水画作品代表作:《江山无尽图》《万山红遍》《漓江胜景图》《井冈山》《爱晚亭》。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原名李永顺,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齐白石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景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创作水墨。
1942年,李可染开始水墨写生,作牛图,在四川重庆参加当代画家联展。同时期,古典写意人物《屈原》《王羲之》《杜甫》以及山水画《风雨归牧》等作品问世。也是李可染山水画形态古典期(1942-1953)的开始。
1943年,李可染应重庆国立艺专校长陈之佛邀请,任中国画讲师至1946年9月。在此期间,致力于中国画教学和研究,主攻山水、古典人物、牧牛图。作《公荫观瀑图》《执扇仕女图》《拟八大山人》《仿石涛》等画。
1944年,《李可染水墨写意画展》在重庆举办,徐悲鸿作序,老舍撰写《看画》一文,并在文中对李可染的山水画和水牛图表示称赞。1945,李可染与林风眠、丁衍庸、关良、倪贻德、赵无极等以山水和写意人物为主,举办《现代绘画联展》。
同年,他在昆明举办了《李可染水墨写意画展》,也作了《放鹤亭》《棕下老人图》等画。1946年,李可染到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翌年春拜齐白石为师,相随10年。同年又深得黄宾虹积墨法之妙。
1948年,李可染在北平举行第二次个人画展。徐悲鸿收藏其《拨阮图》《怀素书蕉》等写意人物画近10幅,藏于徐悲鸿纪念馆。

李可染的主要作品

李可染作品 万山红遍一叶知秋清漓胜境图洗桐图棕下老人午困图鲁迅故乡绍兴城昆仑山色阳朔山顶梯田井冈山清漓帆影图雨中漓江泼墨山水牧童归去夕阳红烟江夕照百重泉密林烟树雨势骤然晴执扇仕女布袋和尚荷净纳凉放鹤亭蕉林鸣琴宋人诗意浔阳琵琶暮归温柔乡里不惊寒钟馗柳溪渔艇图醉翁图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黄山云海春雨江南图苍岩双瀑图黄山烟云峡江轻舟图山静瀑声宣密树自生烟高岩水边人家暮雨初收夕阳中苦吟图轴榕荫渡牛图轴犟牛图轴雨中漓江图轴山水图轴
1986年,李可染大师为岭南大家伍嘉陵题写‘勒流书画研究会’贺词

李可染主要创作什么风格的作品,代表作是什么?

  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自幼习画,深受潘天寿、林风眠影响,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学画,曾在多所艺术院校任教。擅山水、重写生,并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代表作品: 《江山无尽图》 《万山红遍》 《一叶知秋》
  李可染作品
  《一叶知秋》——立轴、设色彩本,67×37cm 四十年代,李可染转向中国画创作时,他的人物画创作表现出更成熟的个人风格,充分地反映了他艺术个性中潇洒放逸的性情。这种风格特色一直保持到晚年,成为其艺术审美表现中与山水画雄浑厚重审美趣向对立统一的一个重要的互补因素。 题句:"正问秋消息,一叶落中庭。" 郭沫若题:"梧桐是秋之精神,清爽二字尽之。" 《万山红遍》——1962年镜框、设色纸本,69×45cm 以朱砂绘万山红遍诗意图,此幅为开篇之作,作于1962年。以后两年又有创作,目前已知的"朱砂山水"作品仅有五件,分藏在私人及美术机构。从艺术上讲这类特别山水创作是李可染从"写境"跃向"造境"的创新,浑然灿烂,极为感人。 题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清漓胜境图》——1977年、152×128cm 江山明澄似镜,两岩景物和江山舟楫皆入影成双。参差错落的房舍,茂郁林丛,还有奇形怪状、千变万化的山峰,好像故意排列在江水两岸,任人观赏。画家用宏大布局,把漓江最令人倾倒的景物一揽子铺展于画面上。 《洗桐图》(1944年 纸本水墨设色镜片 钤印:三企,可染,一尘不染 65.5×37.2cm) 《棕下老人》(1945年94.4×43.5cm) 《午困图》(1948年 纸本水墨设色镜片 钤印:可染,莫名其妙,有君堂 71.3×34.3cm) 《鲁迅故乡绍兴城》(1962年 纸本水墨设色镜片 钤印:李可染 62.3×44.6cm) 《万山红遍》(二)(1964年136×84cm) 《昆仑山色》(1965年 纸本水墨设色立轴 钤印:可染,寄情,河山如画 67×45cm) 《阳朔》(1972年 纸本水墨设色镜片 钤印:可染 69×95cm) 《山顶梯田》(1974年 纸本水墨设色镜片 钤印:可染,李 51.3×38.7cm) 《井冈山》(1976年 纸本水墨设色镜片 钤印:李,可染 129×81cm) 《雨中漓江》(1977年 纸本水墨设色镜片 钤印:李,可染,河山如画 71.2×48.7cm) 《清漓帆影图》(1979年立轴、设色纸本,60×96cm) 《泼墨山水》(1981年 纸本水墨设色镜片 钤印:可染,日新,李 68.7×45.9cm) 《牧童归去夕阳红》(1984年 纸本水墨设色镜片 钤印:李,可染,孺子牛,李下不正冠,陈言务去 69×58.5cm) 《烟江夕照》(1987年68.5×103cm) 《百重泉》(1987年109.6×60.2cm) 《密林烟树》(1988年 纸本水墨设色镜片 钤印:李,可染,陈言务去 76.5×50cm) 《草原放牧》(1988年77.5×102.5cm) 《雨势骤然晴》(1988年 纸本水墨设色立轴 钤印:白发学童,李,可染,师牛堂( 82.7×52.2cm) 《执扇仕女》(1943)、《布袋和尚》(1943)、《荷净纳凉》(1943)、《放鹤亭》(1945)、《蕉林鸣琴》(1946)、《浔阳琵琶》(1946)、《宋人诗意》(1946)、《暮归》(1946)、《温柔乡里不惊寒》(1947)、《钟馗》(1948)、《柳溪渔艇图》(1960)、《醉翁图》(1947)、《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1954)、《黄山云海》(1982)、《春雨江南图》(1983)、《苍岩双瀑图》(1983)、《黄山烟云》(1984)、《峡江轻舟图》(1987)、《山静瀑声宣》(1988)、《峡江帆影图》(1988)、《密树自生烟》(1988)、《高岩水边人家》(1988)、《暮雨初收夕阳中》、《苦吟图轴》、《榕荫渡牛图轴》、《犟牛图轴》、《雨中漓江图轴》、《山水图轴》等。

归牧图是谁画的?

《归牧图》是由中国著名山水画大师--李可染的作品。
《归牧图》的作者很多,因为《归牧图》很多。
《归牧图》是中国现代画家李可染的作品。该画为尺寸为:69×46cm。此幅《归牧图》乃是李可染水墨写意中的经典之作。作品介绍《归牧图》的尺寸为:69×46cm。 钤印为:“可染、孺子牛、李下不正冠”。 款识是:“归牧图。元浩同志指正,可染。”。作品赏析此幅《归牧图》中,朴拙的水牛与天真的牧童构成这一田园牧歌的主角。两只水牛形态各异,以墨色渲染而出,看似随意却又极其生动。牧童手执柳条,坐于前牛牛背,却又向后眺望后牛,一人一牛,似在对视。画面上方用浓墨折出枝干,石青色点出繁茂枝叶。枝桠,牛背,牧童的视线,形成奇妙的三分法构图。李可染一生奔波于各地写生素描,呕心沥血致力于开创国画的新技法,生命中难得有闲散恬淡的时光。而画面中那种纯净得几乎一尘不染的田园牧歌,透明而晶莹,安静而悠扬,可能只存在于画家追忆故乡的梦境里。那是“纯真”和“童心”的至高境界,是画家在饱览名山大川后,返璞归真的心态。

无限江山入画图,是否属于现代中国画?

是的。
《无限江山入画图》是近现代画家李可染的作品。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原名李永顺,江苏徐州人,中国近现代杰出的画家。
这个是李可染大师的作品,虽然是国画,但是作为现代艺术家的画作,它是属于现代中国画的。
是,是中国现代山水大师李可染的作品,曾获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荣誉奖。
李可染作品。虽然中画,但作为现代画绘画,属于现代中画。

李可染与儿子李庚、李小可作品欣赏

李可染作品《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李可染画牛图


李可染画牛图


李可染画牛图


李可染画牛图


李可染画牛图


李可染画牛图


李可染画牛图


李可染画牛图


李可染画牛图


李可染画牛图


李可染画牛图



李可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有两幅拍出了高价。其中一幅拍了2.9亿元,另一幅拍了1.8亿元。

李可染先生对牛和牧童也有很深的感情,创作了一系列的牛和牧童的画作,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李可染的儿子,李庚,著名画家李庚先生四尺整纸青绿山水画精品一幅,《富春江写生》佳作精品欣赏!

一代国画巨匠李可染先生之子,李庚先生现任李可染画院院长,国家画院研究员,值得长线收藏投资的的名家大作!


李小可,1944年生江苏徐州人,196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73年开始随父李可染学习山水,1979年进入北京画院,1985年至1987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并参加日本画家加山又造先生举办的短期研修班,现为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黄山书画院院长。

万山红遍属于什么画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属于山水画
1.这幅山水画《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是画家李可染山水画系列《万山红遍》存世七幅中的其中一幅,山水画系列《万山红遍》是李可染根据毛泽东一九二五年创作的诗词《沁园春长沙》而创作的。画名也是取自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的第二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画家李可染用饱满的构图,黑白对比,大面积艳丽的朱砂红,结合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将毛泽东诗词中的秋色美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2.《万山红遍》赏析一、作品背景:《万山红遍》是近现代著名画家李可染的山水画作品,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主题风行,李可染决定改革被称为封建文人画的国画。
二、作品内容:画作取材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一句诗词“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画面主要描绘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直达天际的远山穿过氤氲云气,通向深邃悠长的空间,反射天光的飞瀑、白墙在浓重墨色的衬托下鲜亮夺目。
三、艺术特色:1. 采用了丰碑式(门板式)满幅构图,截掉峰峦和坡脚,使观者的眼光聚集在山体,如同仰望纪念碑,气势震撼雄浑。值得注意的是,画面的平面感虽被刻意加强,但并非全平。一方面,近、中远景的层次关系采用了类似浅浮雕的处理手法;另一方面,为营造“万山”之境界的幽深辽阔,李可染在画面左上角做足了深度的文章。“门板”在这里似乎开了一道窗,可以遥望见氲氲云气中直达天际的层层远山,给人以无限的空感间。
2. 通过这左上角约占全画五分之一的篇幅,传统山水画借以表现辽阔意境的“远”势得以保留,而又全然不妨碍门板式构图所强化的视觉冲击力。李可染把这种微妙的空间处理手法称为“两度半空间”,即以高远立势、以平远结境,使高大雄浑与深远幽邃合二为一。3. 色彩上采用大面积朱砂色,古朴典雅。技法上,采用积墨加积色的方法,以积墨山水做作品背景再逐步加朱砂层层积染,朱砂略浅处,有墨色浮上;中间色调处,则墨色相融;最为明亮处,点以厚重朱砂,庄重雄浑,古朴典雅。同时借鉴素描的五度色阶画法,丰富了画面的明度层次。
属于中国画。《万山红遍》为李可染先生的代表之作,不凡之处便是作者用了大量朱砂来渲染画面,满目红山,意境非凡,据鉴藏家刘文杰考证,1962年至1964年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可染得到了半斤故宫内府朱砂, 开始尝试用朱砂写积墨山水。他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两句为情境, 创作了七幅《万山红遍》题材的作品,这是李可染的里程碑式画作。
《万山红遍》一反平时惯用的淡墨画法,集中突出“红色”。这种色调的强烈转变,塑造出另一种崭新的审美境界,整幅画作构成红白黑三色的交响。画家创作使用了名贵的上等朱砂,墨色映衬下,朱砂的红色鲜艳浓烈却沉稳凝重。 《万山红遍》曾反复画过多次,画面基本格局相同,通幅用大面积的朱砂点染,在色彩表现上是他作品中少见的辉煌灿烂之作。
“红色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20世纪“文革”的政治氛围,虽限制了很多 画家的创作空间,但是也成就了相当一批山水画家对“红色”的别样情怀。而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极 具代表性,也是其山水画的成名作,奠定了李可染在“红色山水画”的地位。

李可染1964年的作品万里江山图有没有外销日本

**李可染1964年的作品《万里江山图》有外销日本**。1964年9月,此作品曾在东京举办的“中国现世画展”上展出,并留在日本买家收藏,后来也登上了多家日本媒体的报道,如《朝日新闻》等。
没有。截止2023年4月24日,《万里江山图》收藏于中国美术馆,并且曾多次在国内举办艺术展览进行展示,并没有外销日本。《万里江山图》是李可染的1964年作品,是中国传统水墨画与现代绘画技法相结合的杰出代表之一。

画家李可染的作品《万山红遍》体现了中国画技法上的什么特点

幸好,老公一直叫我"老婆",我很喜欢老公这样叫我。有一次,老公去参加朋友孩子的婚礼时,有好多的同事、朋友老婆一同去参加婚礼,在他回来后,见我下班到家就对我是左瞧右看的,然后笑嘻嘻地说:"嗯"还是我老婆年轻漂亮。那些同事、朋友的老婆,看上去感觉都比你大好几岁。你看你的脸上一点皱纹都没有呢。我听了老公的话,虽然嘴上说:你仔细看,我咋没有皱文。其实心里乐开了花。能被朝夕相处的人夸成一朵花,足够体现我在他心里无人能代替的。
画家李可染的作品《万山红遍》是体现李家山水范式所有重要特点的代表作。其一,在技法上,积墨加积色,层层积染,塑造雄浑之势。虽然红为画面主调,但墨色依然是重要的背景和轮廓衬托。积墨山水完成之後,再蘸朱砂由浅至深地逐步点染。可染先生用朱砂如用墨,运用完全相同的笔法和墨法,使得色、墨融合,浑然天成。只见朱砂略浅处,有墨色浮上;中间色调处,则墨色相融;最为明亮处,点以厚重朱砂。整个画面最终呈现出的色调效果颇有明代剔红、剔犀漆器的特点,极为庄重雄浑、古朴典雅。其二,在构图上,呈现出李家山水中典型的“丰碑式构图”和“门板式构图”,又巧妙构成了“两度半空间”。传统山水画里,画面上下总会留出很大空白;然而李可染偏偏截掉了峰峦和坡脚,采用了不留余地的满幅构图。这样,就迫使观众的视线集中於山体,产生如同仰望纪念碑一般的震撼感。此外,可染先生还刻意减弱透视,强化了平面感:画面主景的七八层山几乎被压缩到同一个平面,像门板一样垂直地堵在观众面前。如此,通过丰碑式和门板式构图,山体造型的视觉冲击力被极大地强化,更凸显群山之气势撼人。值得注意的是,画面的平面感虽被刻意加强,但并非全平。一方面,近、中、远景的层次关系采用了类似浅浮雕的处理手法;另一方面,为营造“万山”之境界的幽深辽阔,李可染在画面左上角做足了深度的文章。“门板”在这里似乎开了一道窗,可以遥望见氤氲云气中直达天际的层层远山,并继续通向无限深邃悠长的空间。於是,通过这左上角约占全画五分之一的篇幅,传统山水画借以表现辽阔意境的“远”势得以保留,而又全然不妨碍门板式构图所强化的视觉冲击力。李可染把这种微妙的空间处理手法称为“两度半空间”,即以高远立势、以平远结境,使高大雄浑与深远幽邃合二为一。其三,李可染早年山水画遵循传统,以留白为主、墨色为辅,又以淡墨为主、浓墨为辅。然而这种传统的山水画,黑白对比关系不强烈,整个画面大体上是灰调子,显得不够精神。近代以来,黄宾虹和林风眠两位大师曾分别以“夜山灵光”和引入西画低调高光之手法来尝试突破传统水墨的灰调;曾师从黄、林二师的可染先生,也从中受益匪浅。在前人的基础上,西画功底深厚的李可染又借鉴了素描的五度色阶:以纸张本身的明度为零,屋顶和树干为五,又将绝大部分画面统一在四至五的深色阶上;同时结合丰碑式的满幅构图,不留无谓之虚空,只把反射天光的瀑布、白墙等极小块区域留在零的明度上。从1956年起,沿着这个“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思路,李可染逐渐发展出一套结合了山水画之积墨法与西画之逆光法的艺术语言体系,实现了对传统水墨画黑白关系的“拓扑反转”。《万山红遍》将李可染这种全新的艺术手法体现得淋漓尽致。画面的边角几乎全被填满;浓重的墨、色连同其他中间色调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在挤之又挤、不能再挤之下才留出了飞瀑、白墙、云气等极其狭小的空白。恰恰是因为周围浓郁色彩的映衬,这些挤出来的白才显得愈发明亮夺目、摄人心魄;黄宾虹所说的“灵光如炬”,就正是此意。常有观众误以为李可染在这些“挤白”的地方使用了白色颜料,其实,这不过是可染大师所营造的视觉幻象罢了。这种对光暗的处理,使得画面顿时有了灵性,显得神采奕奕、如沐神辉。被“挤白”点亮的万山,在积墨、积色和“两度半空间”所营造出的气势与意境之上,更多了一层静穆而崇高的精神空间。祖国的壮阔河山,也由此在李可染的笔下被赋予了神圣而永恒的力量。
李可染 万山红遍
《万山红遍》的诞生,有着特殊而深刻的时代烙印。1954年,李可染、张仃和罗铭克服重重阻力,赴江南写生,由此拉开了中国新山水画变革的序幕。此後,以赵望云、石鲁、傅抱石、钱松岩等为代表的长安画派、新金陵画派等也开始走向真山真水,描绘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山川新貌,描绘新时代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与此同时,毛泽东诗词逐渐成为中国画坛极为重要的创作主题,各家各派纷纷投入创作,以展现其诗词中的山水意境。1960年结束多年写生、重新回归画室创作的可染先生,也自然而然地开始涉足这一题材。
毛泽东诗词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其中的意境又甚为广阔,在革命主题风行艺坛的年代里,是山水画家们乐於表现的主题。60年代开始,可染大师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魄力,以最难表现的毛泽东诗词名句为题,创作了一批经典佳作,如《百万雄师过大江》、《长征》等。《万山红遍》可谓这其中的巅峰之作。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五十年代开始,尽管中国画坛掀起了描绘毛泽东词意的热潮,但极少有画家敢於尝试“万山红遍”这一题材。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更莫提“红遍”了。这两大创作难点,令当时的画家普遍将其视为畏途,无从落笔。
面对这种情况,李可染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再者,从1961年开始,李可染获特许夏天寓居北戴河,冬天南下广东从化温泉,一连三年都在中央高层领导专属的疗养胜地潜心创作,其待遇之优在当时全国的画家中可谓绝无仅有。另一方面,为描绘“红遍”,朱砂自是必不可少;而李可染素以挑剔纸、墨等作画材料闻名,普通朱砂当然也难入其法眼。然而颇为凑巧的是,1961-62年间,可染先生偶然得到了故宫流出的半斤乾隆朱砂(乾隆朱砂是千挑万选始得的极品朱砂,本是乾隆皇帝自备以钤御用宝玺的,其珍稀程度不言自明)。至此,创作“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可谓万事俱备了。
1962年,李可染在广东从化温泉疗养地第一次尝试创作“万山红遍”。1963年,仍在从化温泉,又有了第二次创作。其後,1964年,可染先生在北京西山的八大处疗养地,又接连创作了四张《万山红遍》;同年,应荣宝斋之邀,又为十五周年国庆创作一幅。李可染先生前後共创作了七幅《万山红遍》。
1961年开始的三年,堪称李可染艺术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三年。这期间,李可染“采一炼十”,开辟出全新的山水天地;而“李家山”的范式也逐渐确立下来。这时期的作品,无不见证了一代大师在创作上的革新与突破,其中又以“万山红遍”系列最为典型。
2000年11月,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了“李可染水墨画艺术世纪大展”,共展出一百二十余幅李可染不同时期的山水、人物、书法作品。这些作品里,约六十余幅来自海外藏家,其中就有一张《万山红遍》。时任李可染基金会秘书长的王鲁湘先生陪同可染遗孀邹佩珠女士一同赴台观展,一出机场就觉眼前一红。原来,《万山红遍》作为这次大展的重头作品,被印成大幅灯箱广告,挂满了整个台北。一时间,浓郁的赤红前所未有地“占领”了台北的大街小巷,可见该作影响力之巨、知名度之广。作为展览的主打巨作,《万山红遍》被安放在展厅最显著的位置,也是全场唯一装裱在金色画框中的作品。红与金相得益彰,使得满室生辉。邹佩珠女士在画前伫立良久,看了又看,不禁落泪。她嘱咐主办方一定要向藏家转达谢意,感谢其精心保管,使得画作历经数十年依然崭新如初。《万山红遍》完整地展现了一代大师举世无双的艺术风格与审美境界;与此同时,它也无声地讲述着可染先生在动荡而光辉的二十世纪里,为中国画的继往开来进行过怎样艰苦卓绝的求索,为山水画的传承革新开辟了怎样超凡脱俗的天地。作为李可染大师里程碑式的代表作,《万山红遍》可谓当之无愧的旷世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