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画

名人书法字画欣赏,安字优秀名人书法作品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14 01:26:34 浏览1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书法名家的作品欣赏 [古代书法名家及作品]

  在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极为的灿烂,在不同的时代,都出现了非常著名的书法名家,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些书法名家的作品吧。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代书法名家及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古代书法名家及作品欣赏
  古代书法名家及作品图片1
  古代书法名家及作品图片2
  古代书法名家及作品图片3
  古代书法名家及作品图片4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名录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涌现大批书法家受到了人们的景仰,他们的作品备受书法爱好者的喜欢和收藏,那哪些作品值得我们去收藏呢?古代着名的书法家有那一些呢?
  王羲之(321-379):东晋。字逸少,山东琅玡人。其书法成就卓越,有“书圣”之称。
  王献之(344-388):字子敬,羲之第七子。正、行、草、隶各体皆能,与其父并称“二王”。
  王珣(350-401):字元林,琅玡人,官至尚书仆射。善行草。
  羊欣(370-442):南朝宋。字敬元,山东人。沈约评其隶书:献之之后,可以独步。
  薄绍之:南朝宋。宋敬叔,安徽丹阳人。书学王献之,风骨秀异,行草倜傥。
  王增虔(426-485):南朝齐。山东人,羲之四世族孙。善正、行书,丰厚淳朴而有气骨。
  贝义渊:南朝梁。浙江吴兴人。其书精严遒劲,笔势流动。
  郑道昭(?-516):北朝北魏。字僖伯,开封人。其书笔力雄健,结字宽博。
  智永:隋初。王羲之七世孙,浙江绍兴为僧。勤学苦练,继承祖法,闻名当时。
  丁道护:隋代。官至襄阳祭酒。善正书,方严遒劲。
  欧阳询(557-641):唐初。字信长,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楷书最工,世称“欧体”,代表了初唐书风。
  虞世南(558-638):唐初。字伯施,余姚人。承智永亲授,工行草、正书,外柔风刚,自成一格。
  褚遂良(596-659):唐代。杭州人,官至中书令。其正书卓绝,行草婉畅,自成一家。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其独好王羲之书法,以行书为最工。
  颜昭甫:唐代。字周卿,陕西西安人。善篆、籀、草、隶各体。
  李灵夔:唐高祖第十九子,封鲁王,历官五州刺史。书法以善草隶知名。
  陆柬之:唐代。吴县人,虞世南之甥,官至着作郎。其书行、隶,自成风格。
  孙过庭:唐代。字虔礼,苏州人。工草书,学王羲之,对正、草书法,有精辟见解。
  王知敬:洛阳人,武后时,官太子家令。工行、草,善署书。
  钟绍京:字可大,江西赣县人。因善书,武后为帝时,诸宫殿榜及九鼎铭,皆出其手。
  薛稷(649-713):唐代。字嗣通,山西荣河人,官至太子少保。其书体遒丽,得褚遂良为多。
  贺知章(659-744):唐代。字季真,浙江绍兴人,官至秘书监。其书法以草隶见长。
  李邕(678-747):唐代。字泰和,扬州人。书法以行草见长,其书能脱旧习。
  吕向:唐代。字子回,甘肃人。善草隶,能一笔环写百字。玄宗召入翰林,以才称。
  张旭:唐代。字伯高,苏州人。精楷书,尤善草书,逸势奇状,连绵回绕,自创风格。
  张怀瓘:唐代。江苏泰州人。官至翰林院供奉。曾撰《书断》,为重要书法理论着作。
  史维则:唐代。字天问,苏州人,官翰林学士。善写八分、飞白书,为当时八分书大家。
  李白(701-762):唐代。字太白,甘肃秦安人。其书笔法超放,出规入矩,飞舞自得。
  徐浩(703-782):唐代。字季海,浙江绍兴人。其楷法圆劲肥厚,自成一格。
  颜真卿(709-785):唐代。字清臣,山东人。其楷书磊落巍峨,行、草书亦刚劲多姿。
  李阳冰:唐代。字少温,河北人。工篆书,后学篆者多宗其法,有“笔虎”之誉。
  怀素(725-785):唐代。湖南长沙人,出家为僧。以善狂草知名,随手万变,而合乎法度。
  柳公权(778-865):唐代,字诚悬,陕西人。工楷书,用笔方圆兼使,另成一家,世称“柳体”。
  韩择木:唐代。官工部尚书。工八分、正书,《宣和书谱》评其“能追蔡邕遗风”。
  杨凝式(873-954):五代。字景度,陕西华阴人。善行草,结体新奇,一变唐法。
  林鼎:五代吴越。字焕文,福建闽侯人,官至丞相。尤以书写草隶知名。
  应之:五代南唐。僧,原姓王,闽人。以善书知名。
  李建中(945-1013):宋初。字得中,开封人。书法善行楷,草、隶、篆、籀、八分书亦妙。
  文彦博(1006-1097):北宋。字宽大,山西汾州人。善书,笔势清利。
  蔡襄(1012-1067):北宋。字君谟,福建人。其正楷、行书端重婉美,草书自成一体。
  王寿卿:北宋。字鲁翁,河南开封人。工篆书,书法名动京师。
  张友正:北宋。字义祖。书学晋、唐,宋神宗赵顼曾评其草书为当朝第一。
  吕天策:北宋。字彦发,江苏人。书法各体都能,草隶书尤为着名。
  薛绍彭:北宋。字道祖,陕西西安人。工行草,笔致清丽,颇得晋唐法度。
  苏轼(1037-1101):北宋。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官至礼部尚书。其书法擅行、楷。
  黄庭坚(1045-1105):北宋。字鲁直,江西人,官至中书舍人。书工行、草,用笔纵横,自成一格。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善书、画、行、楷纵逸,自变法度,创瘦金书。
  王庭筠(1156-1202):金代。字子端。书法宗米芾,用笔豪放,行笔急速,变化自如。
  张即之(1186-1263):南宋。字温夫,安徽人。其书清劲严整,尤善写大字。
  赵孟頫(1254-1322):元代。字子昂,浙江人。其书尤精正、行书,人称“赵体”。
  鲜于枢(1256-1301):元代。字伯机,北京人。其书法以正、行,草知名。
  钱良右(1278-1344):元代。字翼之,苏州人。书篆书、隶、真、行、小草,知名于时。
  郑元佑(1292-1364):元代。字明德,四川人。工书法,善写行楷。
  康里巙巙(1295-1345):元代。字子山,新疆人。善行草书,以骏快着称。
  宋克(1327-1387):明初。字仲温,苏州人。书法气韵隽秀,尤以章草和小楷知名。
  宋广:明代。字昌裔,河南南阳人。工草书,尤擅章草,能自辟蹊径。
  宋璲(1344-1380):明代。字仲珩,浙江浦江人。善书篆、隶、楷、草各体。
  沈度(1357-1434):明代。字民则,上海人。善楷、隶,风格圆润平稳,称“台阁体”。
  张绅:明代。字士行,山东人,官至浙西布政使。工书法,善写大、小篆。
  詹希原:明代。字孟举。以书法名世,时宫殿、城门边匾,多出其手。
  任道逊:明代。字克诚,官至太常卿。善作直径数尺的大字。
  张骏:明代。字天骏,上海松江人,官至礼部尚书。书善草、篆、隶各体。
  姜立纲:明代。字廷宪,浙江瑞安人,仕至太常寺卿。其楷书尤为清劲方正。
  李东阳(1447-1516):明代。字宾之,湖南人。书法长于小篆,亦工隶、行、草书。
  祝允明(1460-1526):明代。字希哲,号枝山,苏州人。其小楷谨严浑朴,狂草亦自成面目。
  吴承恩(1500-1582):明代。字汝忠,江苏淮安人。善书法,楷书略带行意,劲秀潇洒。
  陈鎏(1508-1581):明代。字子兼,江苏人,官至布政使。善写行草、小楷,自成一家
  。
  顾从义(1523-1588):明代。字汝和,上海人。嘉靖中,诏选善书者,名第五,亦精鉴赏。
  陈克昌:明代。杭州人,嘉靖进士,官至建昌府同知。工书法,善真、行、草书。
  邢侗(1551-1612):明末。字子愿,山东临清人,官至陕西太仆卿。其书大字雄健,小字劲秀。
  王铎(1592-1652):明末。字觉之,河南人。工行草书,用笔遒劲,另树一帜。
  冒襄(1611-1693):清初。字辟疆,江苏人。书擅行草,行笔刚中见秀,独具一格。
  郑簠(1622-1693):清初。字汝器,南京人。擅隶书,自成风格,以洒脱见长。
  孙岳颁(1639-?):清代。字云韶,江苏人,官至礼部侍郎。康熙每有碑版,皆由他代笔。
  蒋衡(1672-1743):清代。字湘帆,江苏人。以楷书写《十三经》,历12年完成。
  王澍(1668-1739):清代,字篛林,江苏人。书法造诣极深,尤长于篆书,浑厚有力。
  范永琪:清代。字凤颉。浙江鄞县人,乾隆举人。工书法,学汉唐篆隶。
  黄树谷(1701-1751):清代。字松石,杭州人。工书法,以写篆隶知名于时。
  庄有恭(1713-1767):清代。字容可,广州人,乾隆初廷试第一。书法圆劲,为时人珍视。
  刘墉(1719-1804):清代。字崇如,山东诸城人,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书法功力颇深,貌丰骨劲。
  梁同书(1723-1815):钱塘人,官侍讲。书法自立一家,善作大字,魄功雄厚。
  王文治(1730-1802):清代。字禹卿,江苏人。书法长于草、楷、行书,字体清秀,名动一时。
  翁方纲(1733-1818):清代。字正三,北京人。善隶书,尤精鉴赏、考证,着名碑帖多经他题跋。
  钱伯垧(1738-1812):清代。字鲁斯,江苏人。其书用笔劲健,结体秀美,为时所重。
  钱沣(1740-1795):清代。字东注,昆明人,乾隆进士。工正楷与行书,皆浑厚有力。
  张廷禄:清代。字雪川,湖南湘阴人,乾隆副贡。以草书最着名。
  王大鹏:清代。字露仲,北京人。书法时誉满京师,力学米芾、赵孟頫。
  邓石如(1743-1805):清代。初名琰,安徽人。书法以篆字成就最高,亦工隶、楷。
  钱坫(1744-1806):清代。字献之,上海人。工篆书,结体工稳,笔法凝练。
  永瑆(1752-1823):清高宗十一子,封成亲王。工书法,悬腕作书,十分得法。
  铁保(1752-1824):清代。字冶亭,满洲人,乾隆进士。时书法与刘墉、翁方纲齐名。
  伊秉绶(1754-1815):清代。字组似,福建人。善隶书,用笔劲健沉着,兼写楷、行书。
  阮元(1764-1849):清代。字伯元,江苏人。官至体仁阁大学士。长于行楷,又精鉴赏。
  李庄来(1768-1817):清代。字章有,江苏武进人,贡生。工书法,善篆隶行草。
  高□(1769-1839):清代。字子才,浙江人。书精小楷。江浙一带名胜碑版,多出其手。
  包世臣(1775-1855):清代。字慎伯,安徽人。工书,用笔以侧取势,倡导北碑。
  邓廷桢(1776-1846):清代。字维周,南京人,官至巡抚。善书篆体,结体匀称,用笔圆劲。
  林则徐(1785-1850):清代。字元抚,福建人,官至两江、两广总督。尤长小楷,为时所重,功力精深。
  梅植之(1794-1843):字蕴生,扬州人,道光时举人。其书法跌宕遒丽。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湖南人,道光进士,工欧柳,善行书,有清刚之气。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阴人,清大臣。书法遒劲挺拔。
  左宗棠(1812-1885):湖南湘阴人,官至军机大臣。书法以行书、篆书见长。
  杨沂孙(1813-1885):江苏常熟人,官至凤阳知府。善篆隶,南北驰名。
  王维珍:咸丰进士。楷书学欧阳询,行书学米芾、董其昌,自成一家。
  杨岘(1819-1896):字见山,浙江人。精研流碑,工隶书,善于变化。
  张裕钊(1823-1894):湖北武昌人,官内阁中书。工魏碑,创新意。
  俞樾(1829-1906):浙江德清人。善篆隶,有金石气,名闻当时。
  赵之谦(1829-1884):浙江绍兴人。书画、篆刻无一不精,行楷尤为精美。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江苏常熟人,咸丰状元。书法闻名当时。
  徐三庚(1826-1896):浙江上虞人,曾为道士。善篆书,有声于时。
  看了上述知识,你是不是已经了解的古代书法名人呢?是不是也想收藏一副他们的作品呢?

北京名人书法作品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经济文化的中心,那么首都的书法底蕴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北京名人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北京名人书法作品欣赏
  北京名人书法作品图片1
  北京名人书法作品图片2
  北京名人书法作品图片3
  北京名人书法作品图片4
  北京著名书法家启功
  启功(1912年7月26日-2005年6月30日),字元白,也作元伯。北京人,满族。中国书法家、画家、文物鉴赏家和鉴定家。曾为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九三学社顾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
  启功自幼喜爱书法,是当代负有盛名的书法家。启功曾被称为“诗、书、画”三绝。此外,启功亦精于古代书画和碑贴的鉴定。
  启功对学生迟殿宽说:“字,只要写得好看就成了,本无法。”
  自述
  我叫启功,字元白,也作元伯,是满族人,属正蓝旗。我的老伴儿叫章宝琛,比我大两岁,也是满族人,我习惯地叫她姐姐。
  我既然叫启功,当然就是姓启名功。有的人说您不是姓爱新觉罗吗?现在很多爱新氏非常夸耀自己的姓,也希望别人称他姓爱新觉罗;别人也愿意这样称他,觉得这是对他的一种恭维。这实际很无聊。事实证明,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什么好夸耀的呢?何必还抱着它津津乐道呢?这是我从感情上不愿以爱新觉罗为姓的原因。我虽然不愿称自己姓爱新觉罗,但我确实是清代皇族后裔。我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雍正的第五子名弘昼,是乾隆皇帝的异母兄弟。乾隆即位后,封弘昼为和亲王。我们这支就是和亲王的后代。我平生用力最勤、功效最显的事业之一是书画鉴定。我从实践中总结了七条忌讳,或者说社会阻力容易带来的不公正性,即一、皇威,二、挟贵,三、挟长,四、护短,五、尊贤,六、远害,七、容众。简而言之,前三条是出自社会权威的压力,后四条是源于鉴定者的私心。
  家族背景
  启功为清朝皇室后裔,属正蓝旗,为雍正帝九世孙,远祖是雍正帝第五子、和恭亲王弘昼,曾祖父溥良为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进士,祖父毓隆为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进士,父亲恒同封奉恩将军。清朝皇室虽姓爱新觉罗氏,但启功明确表示不再以“爱新觉罗”或“金”为姓氏,而以“启”为姓。
  师从贾尔鲁(羲民)和吴熙曾(镜汀)学习书法丹青,从戴绥之(姜福)学习古典文学。曾受业于史学家陈垣,专门从事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中国历代散文、历代诗选和唐宋词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启功字体被方正公司制成电脑中的方正启体。
  2005年2月9日下午6点,因突发脑血栓形成住进北京北大医院,昏迷至6月30日2时25分,因脑血管、心血管病并发症逝世。

中国书法史上最具代表人物及作品。

1、王羲之:
善于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作品: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
2、颜真卿: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作品:《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等。
3、柳公权: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
作品:《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伏审帖》、《十六日帖》等。
4、赵孟頫:
赵孟頫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
作品:《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独孤本《兰亭十一跋》等。
5、欧阳询:
欧阳询精通书法,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善于书法,父子俩被合称为“大小欧”。书法于平正中见险绝,号为“欧体”。
作品: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
首先当然是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了,以及楷书四大家:欧阳询《九成宫》颜真卿《祭侄稿》柳公权《玄秘塔碑》赵孟頫《洛神赋》
书法史上其他人物及其简介如下:
被明代大书家董其昌盛赞为“烜赫有名之迹”的东晋王献之的传世名作《鸭头丸帖》,应是“二王”经典法书中最具代表的作品之一。王献之作书先承其父,后师张芝,行笔流畅舒展,结体妍美自然。《鸭头丸帖》为王献之书与友人的一通手札,内中所及“鸭头丸”,是一味利尿消肿的丸药。彼时人们互通信札可谓寻常之事,然因王献之的书写功力和书写才华之故,便显得不同寻常。他的不同寻常正如张怀瓘在《书议》中说得颇真切:“子敬才识高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献之字)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中最为风流也”。显然,以彼时所论作书方式,与现今惯常术语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可以断言,即王献之作书除了在具体技法上迥异于前人外,一定还带着“情驰神纵,超逸优游”的创作情感,因此才开创了具有俊逸爽迈鲜明风格的书法新体。
身为“初唐四大家”之一的楷书代表人物虞世南,虽然有着相当身份和不凡名声,但他的作品流传却非常有限。此中,除书道中人人尽相知的碑刻楷书经典之作《孔子庙堂碑》外,墨迹本《汝南公主墓志铭书卷》,便被认识为传世唯一的最接近虞世南书风的作品。
《孔子庙堂碑》在唐贞观时已遭毁坏,所拓之本当然珍贵无比,北宋大书家黄庭坚说的“孔庙虞书贞观刻,千两黄金那买得”,就是指此碑此拓而言的。《汝南公主墓志铭书卷》彼时为《宣和书谱》所载“虞书九迹”之一。总十八行,二百廿二字,已残。此书温润圆融,有遒丽之气,笔体意近智永《千字文》,亦似王羲之《兰亭叙》神采。
素有“颠张狂素,以狂继颠”之称、与张旭齐名的怀素,在唐代书坛享有崇高的地位。流传至今向有定论的怀素书迹,除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苦笋帖》,辽宁省博物馆所藏《论书帖》、及私人所藏《食鱼帖》,连同台湾故宫所藏但尚存不确定因素的《自叙帖》外,不过4件而已。
怀素书法初学欧阳询,后专从张旭弟子邬彤学习草书,始知运笔之法。时评怀素草书有“惊蛇走虺、骤雨狂风”之势,陆羽也称赞他“草书古势多矣”!乃至张旭也用“孤蓬自振、惊沙坐飞”这样的句子,来形容怀素书法之妙。怀素的晚年创作,渐从激越飞扬趋于稳健安雅,运笔结体尤多内蕴。如果说,《自叙帖》和《论书帖》偏于狂放的书写特性,大体能够表现怀素中年时代的独特风格的话,那麽,《苦笋帖》和《食鱼帖》的逐显平正,则标志了他的中年以后直至晚年的基本风貌。
高闲是唐代后期的一位僧人书家,所作草书盛名一时。高闲作品的主要特征是,既有张旭“变动泣鬼神,不可端倪”的笔意,又有怀素“深穷开张”的体势,即用笔娴熟痛快淋漓,又结体丰厚富有内含,可谓法则俱备。这在唐代书家中极其难得。高闲书作传世稀少,北宋时宣和内府仅收得《五原帖》、《中丞帖》和《雨雪帖》三事。此件《草书千字文》虽为残卷(仅存248字),却无疑可称为高闲的草书杰作,也是流传至今的高氏唯一可见之迹。
为显虔诚重礼尚,历来写经一向多工致齐整的楷书。上海博物馆所藏唐代《法华玄赞经卷第六》却为少之又少的特例。此卷系用草书写经,但见乌丝栏画格中,作者以浓淡相间的墨色,大体不失草书书写法则地作小字经文。抄写经文自然不同于书法创作,书法不必工整多求其神韵,而写经,虽说毋需斤斤计较于技法,然须求其清晰整饬状,此犹进士写策,一笔不容苟简。从这一审美视角出发,《法华玄赞经卷第六》在运笔结体上似更接近于书法之作。故尔,董其昌于卷后题赞曰:简淡一洗唐朝姿媚之习,宋四大家皆出于此……。当代鉴定家谢稚柳继题道:……此法华玄赞乃出唐人,草书经卷中绝少经见,笔势颇类怀素晚年体,尤为奇妙。唐人无名氏草书经卷虽不大差书写法则,但与彼时所谓正统书风自然也有所不同,而董氏断言“宋四家”皆学此式,则未免令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宋四家”书法脉出“二王”正统,此已素有所论,即便当时有“尚意”之说,然仍不悖帖学格辙。尤其从具体作品看,彼此差异显而易见。至于谢氏所谓类似怀素晚年体,则多限于其结构形态,异于此为清健彼为疲滞的两类不同的用笔方式。此卷曾入藏清宫。
北宋原刻《淳化阁帖》拓本,为上海博物馆于2003年购藏的一部四卷本残本,为有史第一部传习古贤法书的大型丛帖。原帖十卷,此版宋时已毁,故原刻本传世殊罕。上博所藏四卷本《阁帖》第四为历代名臣法书,第六、七、八为王羲之法书。其间显示时代特征的多处枣木版横裂纹和银锭纹清晰可见,相鉴之下,其中卷六为泉州本祖本,卷四、七、八为足能资信的北宋原刻拓本。此外,帖中所钤公、私印鉴,皆印证了此帖的藏有所自和流传有绪。
宋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不言而喻。两宋书法中,北宋四家无疑为有宋一代的重要篇章,而“宋四家”中,甚至可说是欧阳修之后的文坛执牛耳者,皆理当苏轼莫属。
对历代书法创作状态,向有“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的说法,至于宋代”尚意”,或许出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诗句。苏轼的书法似无波澜壮阔吞吐腾挪之态,然却以韵度胜人一筹。除“二王”之外,苏轼作书,同时还选择颜鲁公《争座位帖》作为临摹和参悟的对象,他崇尚信手自然的创作方式,加上他在文学上的修养,以最终形成自己的鲜明风格。苏东坡传世墨迹量亦可数,较之公、私之藏,上博收藏的《祭黄几道文卷》及《答谢民师论文卷》,无论从书写水准还是从作品篇幅看,都属至精之品。
“宋四家”之中,襄阳的米芾是北宋后期一位集古出新的大书家,也是唯一通擅真、行、草、隶、篆五体的书家,其中,行书是他最为杰出的同时也是数量最多的创作。米芾和黄庭坚都是苏轼弟子。也许是受乃师的影响,除了追摹颜鲁公一体外,米芾同时也学性格中所钟爱的在用笔上显见劲健爽畅特征的王献之、欧阳询和褚遂良的书作,久而久之形成了他自己的书写风格。米芾的用笔之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叫“振迅” ,即蕴含动荡、摇曳和痛快峻急之意。苏东坡竟然也激赏自己学生的书法创作是“风樯阵马,痛快淋漓,当与‘钟、王’并行……”,《宋史》本传称赞米芾“特妙于翰墨,沉着飞翥”,时宋觌也夸他“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而绝出笔墨径畦之外”,至为的评。米芾作书勤奋异常,当时所临晋唐法书无数,故今存世晋唐名迹或有“米临”之说。
米氏的片纸只字已是难得,大字之作更难之难矣。包括《研山铭》、《虹县诗》和上海博物馆所藏《多景楼诗册》在内,存世米芾大字本总共三件,然以字数、字径和充分体现米书个性书写的总体风格相论,《多景楼诗册》应称首屈一指。
“宋四家”外,北宋时还有一位名声极大一度和苏轼为邻的书家沈辽。沈辽一生颠沛坎坷,传世墨迹仅三通尺牍。《秋杪帖》和《颜采帖》在台湾故宫,而《动止帖》归藏上海博物馆。沈辽的书法注重远绍晋唐传统, 却不在乎时贤。在“宋四家”之一——蔡襄之后的相当一段时日,沈氏几乎可称独步天下。当时苏轼书名尚未显扬,人们多接踵沈家而不顾苏家,由此可见沈辽影响。沈辽日后的未享大名,想来是由于自己消极的人生态度所致。《动止帖》以精湛的手工水纹砑花笺书写,亦称难得。
元代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一页,赵孟俯是元代书坛当之无愧的领袖。赵孟俯初学“二王”,复踪宋高宗。此《行书杜甫秋兴诗卷》书卷虽为赵氏三十岁以前之作,然羲献笔体和宋高宗“韵度丰艳”的风格已经显现。赵氏书学尽管以“二王”为本,倾心于“圣翰”,却依然深研钟繇、褚遂良和李北海诸家。所以,元代大书家虞集曾有一段至理之评:“赵松雪书,笔既流利,学亦渊深,观其书,得心应手,会意成文。楷书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 ,行书诣《兰亭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可谓书之兼学力、天资,精奥神化而不可及矣!”此语十分概括地道明了赵孟俯其人其书。
赵孟俯的独立高标,使元代书坛的创作风气发生了巨大转变,从此,一股书学魏晋不为时风所束的崇古扬新的潮流席卷朝野。在书学理论上 赵孟俯提出了“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著名理论,并从结字、用笔关乎资质、学力两个方面,系统地阐述创新和继承的彼此关系。他的这一划时代论见,其意义所及,岂止于一时!除书法创作外,赵孟俯在绘画、印学甚至诗文、音乐等领域,同样卓有建树。
元代另一位重要书家,就是和赵孟俯齐名的鲜于枢。书史上的“元初三大家”,即指赵孟頫、鲜于枢及邓文原。由金入元的鲜于枢可说是赵孟俯古典主义书法风格的推行者。和赵孟俯的艺术主张一样,鲜于氏的书法亦绝去两宋时风而直追晋人,小字学钟繇,草书步武怀素。鲜于枢书法以大字和草书最为著名。从运笔结体看,尤其是他所擅长的富有一泻千里之势的悬腕回腕手段,确是从唐代法书的技艺规则中来。
上海博物馆藏本鲜于枢行书《诗赞卷》,为传世稀见的高头大卷。但见字里行间旷放疏秀、既竣还缓,尤其是此中沉稳从容、徐疾相顾的通篇气韵,最为不易。连同所有题跋文字在内,流传于今的海内外公、私所藏鲜于枢书作,总共三十余件。上博藏品不仅有十一之胜,更为难得的,是拥有标志着鲜于氏至高创作水准的大字作品。
明初书家普遍受到赵孟俯的沾溉,“三宋”中的宋克虽追求魏晋古朴之风,宋璲亦意欲从古篆中取法,然都难脱出赵字清秀婉雅书风的门径。永乐朝的“二沈”也取法赵书,但因流于齐秀板正,反成“馆阁”一体。张弼为明代前期活跃于成化年间的书家,他擅长草书,彼时董其昌称赞“其书学怀素、名动四夷”,陆深更是说他“东海先生以草圣盖一世,喜作擘窠大轴,素狂旭醉震荡人心”。从张弼的创作风格看,他的草书,应是变元人蕴藉有度为狂放外张书法风貌的代表人物,陆深有意将张弼跻身于张旭、怀素之列,其旨一为让人充分认识张弼书法水准,此外更企得窥作者一脉相承于唐代草书创作的表现新境。
在画坛上与文徵明、唐寅和仇英同称为“明四家”的居首人物沈周,虽是“吴门画派”的领袖人物,在书法上也有相当造诣。《明史》称沈氏之书仿黄庭坚,彼时吴宽也说“启南(沈周字)所藏黄书(指黄庭坚之书)数种,予尝获遍览”,由此可见沈氏学黄是直面真迹的。这般时所难见的学书一式,如方法得当,则更可使沈氏得尽真传。书画之间,沈氏创作自然以画为主,从流传至今的沈周书法看,人们所熟识的具有明显黄山谷书风倾向的,应以沈氏四十之后的作品为多。
在明代书坛,有两位在书学上专师一家不择另格的典型人物,一位是上所述直宗黄庭坚的沈周,而另一位便是忠实追摹 “宋四家”之首苏轼的吴宽。彼时吴宽的地位很高,工书法,有诗名。吴宽的书作酷似苏东坡,从个性风格看虽无创意可言,然这迥异于时的审美立场所反映的崇尚宋人意趣的另种艺术观念,客观上却影响了当时书坛的创作趋尚。
至明代中期,书坛逐渐摆脱了台阁体及其流风的影响。随着江南地区的经济日益发展和象征着文化繁荣的书画一域的空前活跃,书坛所谓“吴门书派”因运而生,并很快占据主流地位。
严格地说,身为“吴中四才子”(另三位为唐寅、文徵明、徐有祯)之一的祝允明只能说是一位“吴门书派”的前驱式人物。祝氏五岁即能作径尺大字,九岁能诗可谓奇才。他精于各种书体,青年时代多作小楷,凡《三表》、《黄庭》、《玉版》等皆遍临习涉及,直至酷肖的程度。中年行草居多,至晚年则喜作大草。由于涉猎广博才分自高,祝氏所书下手便直接晋唐宋元,融会贯通之下独立高标。尤其是他五十岁之后的草书之作,更是吞吐腾挪出神入化。他的此类创作显然得法于唐代张旭、 怀素两家,同时也受“宋四家”中黄庭坚的影响,但相形之下愈加狂放烂漫。所以,同朝书家莫是龙曾如此相称道:“……虽笔札草草在有意无意,而章法结法一波一磔皆成化境,自是我朝第一手耳”!人们能从上海博物馆所藏祝氏《小楷九歌卷》及大草《赤壁赋卷》两件书法作品之中,得到参证。
由于沈周、祝允明下世时适值文徵明盛年之岁,加上彼时文氏自身的创作造诣之故,因此,文徵明自然成了吴门画坛和吴门书坛众望所归的当家人物。就书法功力论,自元代赵孟頫之后,或可说唯文徵明能与其相颉颃。受沈周、吴宽等影响,青年时代的文氏便“既悟笔意,专法晋唐”,至中年,文徵明已是位兼通诸体饮誉四方的书家了。在众多体式中,除了他的清健秀雅的小楷作品外,人们多为称道的,还有风格独到的行草之作。文徵明行书初学“宋四家”中的苏东坡及王羲之《圣教序》,后渐参入《兰亭序》和黄庭坚笔意,所书从工整刻勒到遒健放达。客观地看,文徵明的行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还不时流露出赵孟頫遣笔结体的某些特性,这一现象始终映现在文氏各个时期的创作之中。此间,人们或可反窥赵孟頫的影响所及。
在“吴门书派”创作群体及其传脉之中,主要有陈淳、王宠、文彭、王毂祥、陆师道、周天球、王穉登和王世贞昆仲、文氏族系等。
至明代中后期,“吴门书派”渐成弱势,继之而起的是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书派”。亦称“云间书派”或“华亭书派”的 “松江书派”,和“吴门书派”从表面上看是两个书学流派,但从地理环境及文化渊源上说却又不无干系。董其昌是一位锐意创新的先驱人物,他在中年时已名震四宇。在书法创作领域,面对日趋靡颓的吴门书法,董其昌矢志力挽狂澜并不遗余力张扬松江一派。其中代表人物有同是松江人士的陆深、莫如忠父子、陈继儒和孙克弘等。
董氏学书初习颜真卿《多宝塔帖》,继从莫如忠后,懂得取法乎上,学书应从晋唐入手之要。
楷书及行书,是董其昌最为擅长的两种书体,上博收藏的《楷书阴符经府君碑合卷》和《行书苏轼词轴》,应为他的代表之作。楷书卷由《阴符经》及《徐浩书府君碑》两段合成,前者类颜真卿“多宝塔”体,后者接近徐浩所书。从落款看,此为他晚年为数不多的正体之作。董氏楷书从风格各异的唐代诸家而来,除以上两家外,尚有褚遂良、李邕,甚至是柳公权。董氏行书以淡雅清逸为主要特点,从根本上说,是出自他的用笔方法。这一方法最初得自“二王”,此外,“宋四家”中米芾的用笔是董其昌最为倾佩的,他曾顶礼膜拜道“米海岳‘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看来,董其昌内涵丰富举重若轻的运笔之法,正是与此相关。自然是,董其昌的存在意义岂止于此,尤其是他的以古入新时古时新的创作观念,对整个明代书坛的影响,更是何可估量!
明代后期书坛,有着独特人生经历、在艺术上极富才华的徐渭,是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如果说,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书派”的艺术表现,是以温文而雅为创作主调的话,那末,徐渭所执意表现的,则是在反映形态上恰恰与之相对立的充溢狂放个性的书风。以绘画中的工笔和写意相比拟,毫无疑问,徐渭书法应归于写意一类。因性格之故,徐渭书法主要从宋代“尚意书法”而来,“宋四家”中,他主要取法米芾和黄庭坚两家,从传承关系看,米、黄两家自渊源于“二王”及唐代草书大家怀素。如细析徐渭行草书特性,则更可见其笔体形态和由此汇成的通篇气息,分明来自宋元而不是晋唐。具有反叛精神的徐渭书法,当然是别具一格的,他的这一艺术风貌的形成,看来还和董其昌寻求变革、以古入新创作思想的启示不无关连。时袁宏道有一段为人熟知的赞语道:“……文长(徐渭之字)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在王雅宜、文徵明之上。不论书法而论书神,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此番言论可谓褒扬之至,尽管为一家之言,却可见徐渭个性书风足能比肩于 “吴门书派”首领人物的相当地位和客观影响。
上海博物馆展品《行书女芙馆十咏卷》及《草书杜甫怀西菇茅舍诗轴》为徐渭书法名件。此两件皆未具年款,然从书写风格看,前者点画明快遣笔从容,推为中年之作。而后者笔致开张笔体狂放,犹百舸争发渴骥奔泉状,应是他晚年所作。从“泣鬼神、惊天地”到“潦倒新停浊酒杯”,无疑是徐渭鲜明艺术个性的自我写照。徐渭一生命运多舛,生前声名未广,然其人其作却紧系中国艺坛。
由赵孟俯创立并力主提倡的以秀逸丰润为主要表现风格的书体,至明代仍余响不绝。时适皇室以书取仕的科举制度,导致“台阁体”流行。明中期,法帖汇刻进一步促进了当时崇尚帖学的摹古习尚,以“吴门书派”为代表的创作群体,试图表现书法体态,形成一时之风。至明代后期,一代宗师董其昌在书法艺术上上主张师古借鉴,力图创作既古朴又清新的个人风貌。同时观念相合者徐渭,也以迥异当时的个性化书画作品跻身艺坛。这样,便为不久后书坛出现的奇崛书风 ,创造了条件。
兴起于明末清初的以张扬个性风格为主调的书法表现一派,大胆突破千百年来的传统书写法则,创新实践,直抒性情。此中的代表人物是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和王铎、傅山。
撇开人品等诸种因素不论,彼时书坛,张瑞图确可说是别开生面的一位。他的独到之处,首先在于不同常人的用笔方式。古来正统书道向来强调笔笔中锋最忌扁侧之锋,而张氏却一反常态地以扁平笔肚纵横刷扫,其高明之处,正在于其完全出于己意的以方折寓圆浑的笔调,同样显现了中锋用笔的厚重质感。此外在结体上,张瑞图喜用映带自然、力避平匀和稳中见险的结字之法,则使通幅间生机盎然。
和张瑞图绝然不同的是,黄道周是位极富节气的刚正不阿之士,同时也是一位饱学之士。他的书法以行草书和小楷书最为擅名。有评家说他“行草笔意离奇超妙,深得“二王”神髓”,又说他“楷格遒媚直逼钟王”,皆不无在理。从传统眼光看,书法之道的用笔和结体之论,理应有一个相对固化的技法规范,而富有新意但笔笔入古的黄道周的“笔意离奇”和“深得神髓”,正是他越出规范而不失矩度的超人之处 。在书学上,黄道周从借鉴钟繇和索靖入手,波磔多停蓄少,方笔多圆笔少。故而表现于充满隶意的楷书创作如断崖峭壁快刀截流,草书创作若急湍奔泻被咽危石。黄氏自己也说“书字自以遒媚为宗,加之浑深,不坠佻靡,便足上流矣”,由此可见,黄道周书法创作不拘一格和与众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 ,便是在实践中完善书法创作的准确审美。
倪元璐、黄道周及王铎为同年进士,其中倪、黄性格相近,可谓情投意合。反映在书法创作上,观念亦颇多接近。倪、黄两家皆主张书法之作应兼顾遒美和浑厚深秀的表现内质,而倪氏更执意要不受古人之囿地自出新意,所以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到“明人无不能行书者,倪鸿宝(倪元璐之字)新理异态尤多”。倪元璐作书的所谓“新理异态”,首先体现在看来主要传之于徐文长的“颤笔”运用上。颤笔之妙,在于颖毫停蓄间所显现的徐疾得当的特殊笔意,而这种既传之徐氏又有自家心得的用笔方法,正是倪氏与同辈书家的区别所在。如果说,在结体上黄道周多以斜势的话,那麽倪元璐则取之纵势,加上倪氏结字疏密相间点画多变 ,自有一种生涩古朴的境界之美。
晚明诸家中,王铎和傅山是两员善作大草的书家。
从书学途径看,王铎上起钟繇、“二王”和颜真卿,广至宋元名家以及《淳化阁帖》,各家各派几乎无不涉猎。从作品看,王铎创作受王献之和米芾的影响最大,由于其深厚的功力,三十岁前已卓然成家。和晚明其他书家一样,王铎的书法也充满了鲜明个性,尤其是他的纵横跌宕虚实相生的草书作品,在当时书坛更是有着突出的地位。王铎信笔所至的运笔结体方式,的确反映了他在草书创作上的高度技巧,晚清学者马宗霍曾说道“明人草书无不纵笔以取势者,觉斯则纵而能敛,故不极势而势若不尽……”马氏所语是为的言。 和上述几家有所不同的是,王铎的高于众人处还体现于他近五十岁时在用墨上的突破。这个突破正如傅山所评 “写字无奇巧,只有正拙,正极奇生。……无意合拍,遂能大家”。如此看,王铎在用墨上化幻生趣点墨成金的作派,想来就是“正极奇生”和“无意合拍”的自然结果。另外,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王氏自语)的独特创作方式,也是使他的书法能够不离传统精华、最终走向极致的重要因素。
王铎的传世楷书向来不多,更何况小楷作品。上博所藏王铎小楷《贺张老年伯荣寿卷》为其崇祯十二年之作,王氏时年48岁。是时虽渐中晚之岁,但通篇间所透出的深厚功力和精绝用笔仍令人赞叹。楷书创作最不易渗入作者性格,此卷的难能之处,正在于王铎小楷在显现晋唐笔墨意韵的同时,所流露的自然创作个性。
晚明遗民傅山也是一位气节志士,他精于医道并对先秦诸子亦多有研究,当然造诣最高的还是书法一门。傅山自幼遍临晋唐法帖,尤其对初唐楷书,更是下过很大工夫,间而偶涉篆隶书体。然因性格所致,在熟悉技巧后便多以己意出之,在艺术见解上,更惟我独尊。此孤傲不群的性格颇相象于徐渭,故在创作及创作思想上皆具极其鲜明的个性。傅山尝言书法之道须“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此可谓彼时石破天惊反对陈式提倡创新的至理之言。
此次展出的傅山《草书自书七绝四屏》,为傅氏大草的典型风貌,观其信手而来的笔体意象多有似王铎之处,然因个性故,傅氏作书不免也有面壁虚造自我为法的成分,有些揖让过度的狂怪笔调,甚至已入俗格。
晚生于傅山近二十年的朱耷,在清初艺坛可谓独立独行。他曾为明宗师后裔,明亡后一度为僧。在当时水墨写意画领域,朱耷无疑是一位峰巅人物,在书法创作上他也自成风格。朱耷楷书起步唐代欧阳询,继师宋代黄山谷,六十岁前后大量习古,融合魏晋风骨,终创一家面貌。朱耷行书《五言诗卷》和《题画诗轴》,皆说明了八大(朱耷之号)书法所走过的由模拟到自创、由外形到内质的创作历程,也印证了朱耷晚年作书善用秃笔中锋、以求圆通饱满浑脱自然之风的书写特征。
由遗民意识和反叛思想而生的具有强烈自我表现心理的晚明书家,在书法功能的表现上,可说是最具“形其哀乐、达其性情”艺术心态的创作群体。和帖学书派相比,它的形成时间和发展过程虽不算长,却为书法艺术的另种审美类式,提供了形象依据。
清初书坛的隶书创作以郑簠为中心人物。尽管有记载说郑簠“遍摹汉唐碑碣”,但据郑氏自己所言,彼时隶作胎息于明代宋珏,而宋氏则自本朝的孙克弘、文彭、文徵明,并反溯流源地历经元、宋,唐诸代而直至东汉的《熹平石经》一体。这个时段的书家除王时敏、朱彝尊、石涛外,成就最高的应数金农。
金农才艺高迈,他长于诗文,精于书画,位“扬州八怪”首领之尊。金农的书法以隶书成就最高,他除了受郑簠影响接触《夏承碑》(郑氏隶书得自《夏承碑》)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丁敬。身为“浙江印派”之首的丁敬和金农是同好同里,故此,这对金农性喜金石广涉碑版文字的完整体验,其作用自不可估量。金农隶书的意义,正在于他的对原本描摹对象的再行创造,他的鹤立于当时的隶书体貌,应被看作为摆脱时风直取汉人的典范之作。金农前期隶书用笔圆润安雅,结体严整匀密。五十岁之后变圆融为方楞,表现在点画趋于刻勒方硬,结体愈显滞重之意,此即“截毫漆书”之谓。《金农画竹题记册》为作者72岁所书,但见锋芒内敛非楷非隶,结构错落因字而易,是典型的“漆书”风格作品。
尽管晚明书法已有相当影响,然因时过境迁,清代前期的书坛表现,除尚未形成气候的少量篆隶书创作外,,基本上还是以秀丽流美的董其昌书风和累代相传的固有“帖学”方式 为主流,彼时最负名声的有以“翁(方纲)、刘(墉)、梁(山舟)和王(文治)”为代表的所谓“帖学四家”。
梁同书的书作主要起自以秀美婉丽著称的赵孟頫和董其昌两家,后继法于颜、柳楷帖,兼得雄浑深秀之美。帖学书派多以功力见长,梁氏的高明之处,在于能举重若轻地将所学诸体融为一家风格,虽无脱净前人痕迹,然从其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帖宜置几案,以自表发,不宜刻画以自缚”的艺术观念和暮年操笔自运信手为书的创作状态看,时人将他喻为晚年胜书的欧阳询和文徵明,庶几可说是大体恰当。
清代中期前后,鉴于当时严酷的文字狱,使众多文人学士把治学兴趣转向与世无涉的小学研究。彼时适值乾嘉学派兴起,考据之学日盛一日地带动了文字学和金石学的蓬勃发展。由探勘寻古的文化现象所引来的人们对于碑刻文字的高度热情,客观上刺激和推动了书法创作的全新审美理念。同时,考订研究之风和金石文字的空前被重视,必然地吸引了一大批原本热衷于金石文字、甚至是崇尚帖学创作的书家,使他们把创作主诣,转移到不同往常的表现风貌上来。在这种新的社会文化环境里,加之千年之下陈陈相因缺乏生机的帖学书法,实际上已渐成强弩之末,于是,由阮元竭力倡导、继有包世臣推波助澜的碑学书法便适时而出。
在碑学书法整个创作体系中,有金农、黄易等滥觞人物,继之者有“四体书本朝第一”之誉的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等。
1、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
善于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2、王献之的《洛神赋》
王献之精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在楷书和隶书上有深厚功底。在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有“小圣”之称。又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3、张芝《八月帖》
出身名门,拒绝朝廷征召,潜心研习书法。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李志敏评价:“张芝创造了草书问世以来的第一座高峰,精熟神妙,兼善章今”。
4、钟繇《宣示表》
钟繇出身名门望族颍川钟氏,相貌不凡,聪慧过人。东汉时期,举孝廉出身,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协助汉献帝东归洛阳,册封东武亭侯。
5、羊欣著有书法史著作《采古来能书人名》。
传世书法作品有《暮春贴》《大观帖》《闲旷帖》等,与同时代书法家薄绍之并称“羊、薄”。
首当其冲的是
王羲之了,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颜真卿 “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稿》。“天下第一楷书”即颜真卿所做的《麻姑山仙坛记》
还有楷书四大家:欧阳询《九成宫》《化度》、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赵孟頫 《洛神赋》
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代表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快雪时晴贴》,王献之的《中秋帖》、《鸭头丸贴》;
隋唐时期的颜真卿 《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多宝塔碑、《麻姑山仙坛记》、《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1、东晋著名书法家、“书圣” 王羲之
王羲之是中国最著名的、成就最高的书法家,他广采众长,自成一家,不仅作为中国书法史上一座极具象征性的丰碑深远影响着中国千年书法,还留下了大量的丰富多样的书法精品。
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代表作: 《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太宗独爱之,《快雪时晴帖》,亦是一代帝王乾隆的最爱。
2、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颜真卿
颜真卿是继王羲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他的行草传递出沉着痛快、豪迈洒脱的大师气象。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
颜鲁公书法既以卓越的灵性系之,境界自然瑰丽;既以其坚强的魂魄铸之,境界自然雄健;又以其丰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阔大。晚年犹求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其“颜体”在书坛巍然屹立。
代表作:传世作品主要有《祭侄稿》《争座位》以及《麻姑碑》等众多碑刻。《祭侄文稿》是唐代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不计工拙,一气呵成,常常写至枯笔,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3、唐代著名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 欧阳询
欧阳询为史上著名楷书四大家之一,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八诀”。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其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
代表作: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其他书体,也无一不佳,《九成宫醴泉铭碑》被后世喻为“天下第一楷书”或“天下第一正书”,享有“楷书之极则”的美誉,被历代书家奉为楷书的楷模,亦是历代书法初学者临摹最多的作品。
4、唐代书法家、“草圣” 张旭
张旭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称为“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书法与怀素齐名。
张旭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5、北宋书法家、画家、“宋四家”之一 米芾他是“宋四书法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
因其衣着行为以及迷恋书画珍石的态度皆被当世视为癫狂,故又有“米颠”之称。
米芾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等。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欧阳询
百度百科-颜真卿
百度百科-王羲之

名人优秀的毛笔书法作品欣赏

  毛笔书法在我国有较大的吸引力,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一种体现。现如今,名人的毛笔书法作品有非常高的艺术特色与风格,受到人们的喜爱。下面是我整理的名人优秀的毛笔书法作品欣赏。
  名人精美的毛笔书法作品图片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迄今考古文物发掘的情况判断为始于八千年前的中华黄河流域的古陶器文,再经由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名人好看的毛笔书法欣赏   中国书法史的分期,从总的划分,可将唐代的颜真卿作为一个分界点,以前称作“书体沿革时期”,以后称作“风格流变时期”。书体沿革时期,书法的发展主要倾向为书体的沿革,书法家艺术风格的展现往往与书体相联。风格流变时期的书体已经具备,无须再创一种新的字体。于是书法家梅湘涵就提出“尚意”的主张,“书体”已经固定,而“意”是活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作者的主体作用。

  商至西汉的书法风格   浑然入序的书法

收藏手记·名人字画篇·鲜见者未必水平低

收藏手记·名人字画篇·鲜见者未必水平低

设色山水(局部) 王新铭
在近代天津名人中,我十分偏爱王新铭的作品。新铭先生是弘一大师李叔同推崇的书画家,唯因传世作品稀见,就全国而言知之者鲜矣。
王新铭(1870—1960),字吟笙,清光绪丁酉(1897 年)举人。后以科举废,从事幕僚,曾随天津人陆锦任事多年。王新铭早年即参与地方兴学事业,是天津女学创始人之一。1907 年他在天津东马路天齐庙创办民立第四女子小学堂,为继严氏女学之后的天津早期开办的女学。1926 年又经扩充,改为完全小学校,自建校起担任校长20余年。1928 年天津建市,次年应市教育局长邓庆澜之聘,任教育局秘书。建国后曾任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作为近代著名教育家,王新铭呕心沥血,矢志办学,已被载入史册。而他在书画方面的造诣也是非同一般,其山水画作品尤为世人称道。他的绘画取法明人沈周,多以粗毫勾勒林木、皴点山峦,潇洒淋漓,构图精致而宏阔。陆辛农先生评价他“不拘成法,而磅礴之气甚足”。笔者藏有他的两幅山水画,可见其绘画造诣。
一幅作于 1936 年,为描绘雨景的水墨山水。画中山峦起伏,云缠雾绕。山上山下,丛林密集。茅屋坐落于树丛中、溪谷旁,山涧流畅,溪流上架一小桥,桥上一人撑伞而过,似欲同茅屋中的那位雅士相会,动静互应,静动相宜。粗毫皴点,将山间雨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画上题诗曰:“天公欲仿米南宫,一片云烟墨色浓,冒雨人归擎短盖,山斋饱受满林风。”落款为“丙子春二月,王新铭吟笙甫写并题”,钤朱文“吟笙”印。画美诗亦美,令人心旷神怡。
另一幅大约作于上世纪 50 年代,是一幅长 153 厘米、宽 38 厘米的大幅设色山水。此画用笔纯熟,清新典雅。画面上山川壮阔,崇岭耸峙。近处春树茂密,小桥流水。往上为山岩,几处人家与古庙隐于树丛之中。再上为远山,只见其峰不见其腰,其间为云雾所绕,意境甚幽。从这幅画上可以看出,作者主要是采用刚健的勾勒和水墨晕染相结合的手法,造成一种秀润明丽的审美效果,给人以回肠荡气的艺术享受。
笔者还藏有一副王新铭书写的楹联,上联为“华盖平飞风乌细转”,下联为“ 舟乍动朱鹭徐鸣”。从书法上看,颇有苏(轼)书根基,又掺以黄山谷的纵横取势。前人说他“能诗,尤善联语”,“擘窠字尤见功夫,天津许多学校的匾额出自他的手笔”,由此联可见一斑。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起一代宗师李叔同与王新铭的交往及大师对王新铭书画的评价。
设色山水 王新铭 作者收藏
王和李少年时代都生活在天津粮店后街,王比李年长 10 岁,他们是近邻又是挚友。李叔同在青年时代曾给王刻过数方图章,王一直珍藏使用。王在早年成立广育学会,李出于对王的友情和对新型教育事业的支持,解囊相助。李叔同对王的书画作品尤为珍惜,他在落发出家前有一王新铭赠给的字扇,多年来一直精心收藏。1939 年弘一法师六秩大寿,身在天津的王新铭深深怀念远在闽地的李叔同,他撰写了一首长达 32 句的五言诗,倾诉两人青少年时代的友谊,申明他们对金石的共同嗜好和诗书渊源。
李叔同对王新铭的山水画极为欣赏。据吾师张牧石先生讲,王老在世时,一次张先生为王新铭整理画稿时,找出一幅王所绘绢本山水,上面有弘一大师李叔同所题一首仄韵七绝,王新铭让他用弘一原韵也题了一首书于画上,张先生所题为“驱使胸中万卷书,鹅溪半幅寻诗去。自家醉墨自淋漓,画到烟岚浮翠处”。至于弘一大师之原诗,今已无法得见,但诗中对王新铭所作山水的激赏和珍爱则是毋庸置疑的。
“鲜见者未必水平低”。藏家购藏字画不能只看名头,应有自己的主见。“跟着感觉走”是我数十年收藏生涯中始终坚守的信条,也正是我珍藏王新铭作品的思想动力。
行楷对联 王新铭 作者收藏

国画大师的书法,看谁写得好?

在中国画坛上,有很多的国画大师,他们的书法水平也具有相当的艺术造诣,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气象。小艺现搜集整理一些国画大师的书法作品,大家一起学习和欣赏吧!


齐白石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

齐白石主张艺术“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衰年变法,绘画师法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其书法广临碑帖,历宗何绍基、李北海、金冬心、郑板桥诸家,尤以篆、行书见长。诗不求工,无意唐宋,师法自然,书写性灵,别具一格。其画印书诗人称四绝。一生勤奋,砚耕不辍,自食其力,品行高洁,尤具民族气节。

齐白石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诗、书、画、印无不卓绝的大艺术家,在艺术上的经历很有传奇色彩。对这四绝,他自认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

张大千

张大千(1899~1983),原名张正权,又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四川省内江市人。其二哥张正兰,即是著名的画虎大师张善子。他们的画室名“大风堂”。张大千的一生,才华横溢,极富传奇,建树甚伟,贡献极巨,声名遐迩。

张大千曾广泛学习唐宋元明清中国传统绘画,尤得石涛等大师神髓,被国内外艺坛称为“当代石涛”。其画路宽广,山水、人物、花鸟、虫鱼、走兽等,无所不工。其工笔写意,俱臻妙境。特善写荷花,独树一帜。20年代,他与其兄张善子,被称为中国画坛的“蜀中二雄”。30年代,他与北方大画家溥儒(心畲)齐名,被称为中国画苑的“南张北溥”,被国立中央大学聘为艺术教授。徐悲鸿曾盛赞张大千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40年代,张大千自费赴敦煌,耗时三年大量临摹了石窟壁画,并将之宣传介绍,使敦煌艺术宝库从此为国人和世界广为瞩目。从此,张大千的画风也为之一变,善用复笔重色,高雅华丽,潇洒磅礴,被誉为“画中李白”、“今日中国之画仙”。 被世界舆论称之为“当今世界最负盛誉的中国画大师”。

他的书法在年少时便受到家兄张文修的启蒙,作为李瑞清的入室弟子,张大千的书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了山水画的意境,达到了艺术上的精深境地。仔细鉴赏张大千的墨迹,看上去笔笔有力,但这种力并不是一味求其表面上的张扬外露和剑拔弩张,而是使力与感情相融合的,藏于笔墨之中的锥沙印泥之妙,可以说是达到了“骨力”与“内美”的和谐统一。

潘天寿

潘天寿:(1898-1971)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颐、阿寿、雷婆头峰寿者等。浙江宁海县人。平生积极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工作,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协浙江分会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

潘天寿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落笔大胆,点染细心。形能精简而意远;勾石方长起菱角;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画面灵动,引人入胜。

先生的书法功力很深,得力于卜文、猎碣、二爨及钟太博、颜鲁公、黄石斋、倪鸿宝诸家,真草隶篆,无施不可,豪迈朴茂,独树一帜。自刻印章,亦刚劲苍古,与画格完全一致。诗则从二李入手,转力韩杜,亦受吴昌硕影响,诗格棱峭横肆,颇多古拗老辣之味。先生的画作,熔诗、书、画、印于一炉,凝铸着他多方面的学识修养和创造才能。

黄宾虹

黄宾虹(1865~1955), 中国近现代中国画家。初名懋质,应试改名质,字朴存,以所居潭渡村有滨虹亭,因号滨虹,后改写宾虹,中年后以字行。别号有予向、虹若、虹庐、虹叟、黄山山中人等。原籍安徽省歙县,1865年1月27日生于浙江省金华城,早年为贡生,任小官吏,后弃官参加反清活动。

擅长山水画,兼作花鸟画,并进行绘画史论和篆刻的研究、教学,以及中国美术遗产的发掘、整理、编纂、出版工作。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承前启后的大家。

70岁以后,画风自立面目,渐趋成熟,风格浑厚华滋,意境郁勃澹宕,是黄宾虹山水画的基本特点。在技法理论方面,他总结中国画用笔用墨的规律,提出 5种笔法:平、圆、留、重、变,7种墨法:浓、淡、泼、破、渍、焦、宿。渊博的学识,丰富的书画实践,使黄宾虹的画论画史研究,有着深刻的独到见解。

书法师承钟鼎文和晋魏。行草取法王献之、颜真卿,楷书取法《郑文公碑》、《石门铭》、褚遂良等。博采众长,出以己意,浑朴沉雄之中隐含着清刚秀逸。

徐悲鸿

徐悲鸿 :(1895-1953)现代绘画艺术大师,江苏宜兴人。四岁入塾,从父习画。10岁随父亲乘舟赴溧阳时,便有"春水绿弥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风信好,舟过万重峦"的诗句,以即景成诗的艺术才华闻名乡里。

他9岁读完《四书》、《左传》后,便开始随父亲学画,每日临摹一幅吴友如的界画、人物。在绘画创作上,反对形式主义,坚持写实作风,主张“ 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末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 ”继承我国绘画优秀传统,吸取西画之长,创造自己独特风格。长于国画、油画、尤擅素描。造诣极深,善于传神。

徐悲鸿画马为世所称,笔力雄健,气魄恢宏,布避设色,均有新意。曾将自己一生创作和全部珍藏,捐献国家。平生积极从事美术教育事业,为中国美术事业发展,鞠躬尽瘁,培育不了少优秀人才。



李苦禅

李苦禅(1898-1983)原名英,号励公,山东高唐人。出身贫寒,曾拉过人力车,借住庙宇过活。1920年他拜齐白石为师,不久, 齐白石看出22岁的他乃天纵英才,视他为知已,赞赏他道:“英也奇吾心,苦也过吾,英也无敌,将来英若不享大名,世间是无鬼神也! ” 他的同学林一尽眼见他的困苦,赠他“苦禅”二字。“苦”取自佛门四谛之第一字,“禅”乃他擅常之大写意画,他欣然接受,以苦禅为号,更孜孜习画。

李苦禅求学艺专,未及毕业,即崭露才华,29岁便成为杭州艺专教授。解放后一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生前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政协第五、六届委员会委员。

艺术上,他吸取石涛、八大山人、扬州画派、吴昌硕、齐白石等前辈技法,在花鸟大写意画方面发展出独到的特色。他的画笔墨雄阔,气势磅礴,自成风貌。李苦禅常言:“ 字画如其人,艺术及人品之体现,人无品格,行之不远,画无品格,下笔无方。 ”

陆俨少

陆俨少(1909—1993),原名冈祖,字宛若,生于上海嘉定县南翔镇。1927年拜冯超然为师,并与吴湖帆相识,在两位先生处,看到不少历代名家真迹。途径三峡的经历,引发了先生的创新意识,开始将以前局部改造传统转换为有意识地建立个人风格,先生的个人风格得以发展,最终在晚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陆先生在山水画中独创了两种新技法,一是“留白”,二是“墨块” 。所谓“留白”就是以水墨留出白痕,这种白痕在陆先生的作品种多数用来表现云雾,也可以被看成泉水、山径和浪花。陆先生还擅长用长线条描水勾云,他的水纹描绘写尽了江波万态。他的勾云是以较细的拖笔中锋画云的阳面,以较淡而毛的环曲线条勾云的阴面。另外,先生画石每每空勾无皴,只用一根起伏变化的线条表现山石的结构,往往起笔墨迹厚重,直到墨色淡干飞白,才蘸第二次。

陆先生之所以能与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风格迥异的山水画大家,同时兼擅梅花、竹石,是与他在诗文、书法、画论等多方面的深厚学术修养分不开的。他出版有《陆俨少自叙》、《山水画争议》、《陆俨少画集》多种专著和有关中国山水画的多篇论文,被誉为“当代中国画坛卓然翘首的文人画家。”

娄师白

娄师白,原名娄绍怀,斋号老安馆, 1918年6月生,湖南浏阳县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书法家协会理事。1932年随齐白石习书、画、治印及诗词,为齐白石弟子,长期致力于齐白石艺术的研究及技法传授。全面继承白石艺术技法特色,并有所创新。其作品色彩鲜而不艳、雅而不俗,给人以丰富多采、生机勃勃之感。

娄师白长于写意花鸟画。作品有《蓖麻丰收》、《鸭场》、《八哥百合》等。《南国花木》等藏于中国美术馆。出版有《娄师白画辑》、《画鸭》、《怎样治印》、《齐白石绘画艺术》、《齐白石绘画技法》等专集、专著。



刘海粟

刘海粟(1896-1994)原名槃,字季芳,号海翁。祖籍安徽凤阳,1896年3月生于江苏常州。擅长油画、中国画、美术教育。1912年11月创办现代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国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任校长。首创男女同校,采用人体模特儿和旅行写生。1918年到北京大学讲学,并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1919年到日本考察美术教育,回国后创办天马会。

刘海粟对中国画、油画、书法、诗词和艺术理论都有精深造诣,学贯中西、艺通古今,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国画创作博取传统精英而不泥古,注重写生,师造化而又欺造化,擅山水、花鸟、走兽,喜作泼墨泼彩法。画风豪放奇肆,苍莽劲拔,醇厚朴茂,多彩多姿,卓然自成一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何海霞

何海霞(1908-1999),中国画家。满族。初名何福海,字瀛,又字登瀛。1908年9月生于北京。他自幼喜爱书画,后随韩公典学画。

1934年拜张大千为师,随其学画10余年,并一同游历名山大川,临摹了张氏收藏的大量宋、元、明、清绘画真迹,打下了深厚的传统功底。1956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专业画家,1983年任陕西国画院副院长,后调北京,任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何海霞长于山水,功底扎实,技法全面,举凡界画、青绿、水墨、没骨皆能。

50年代末~ 60年代初与石鲁、赵望云一同进行山水画创新,从西北山水获得创作契机。为长安画派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骨体坚凝,意象雄奇,具有独特风貌。出版《何海霞画集》、《何海霞书画集》。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安字优秀名人书法作品

  怎么写好按字呢?历代著名书法家已经给了我们很多答案了,那么现在跟着我一起来探索下吧。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安字优秀名人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安字优秀名人书法作品欣赏
  安字优秀名人书法作品图片1
  安字优秀名人书法作品图片2
  安字优秀名人书法作品图片3
  安字优秀名人书法作品图片4
  学书必成的十四条铁律
  一、字如其人,立品为先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固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二、临摹入门,循序渐进
  麓台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见异思迁。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图貌似。先资政公曰:凡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帖为缘,无论何帖,皆足以范笔力。初学书类乎本,缓笔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似而似,不容思议。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
  三、形神相依,意境为重
  形者,神之质地,神者,形之用也。是则形称其质,神音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意境。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发于无意者为上,发于意者次之,发于笔者又次之,发于墨者下矣。
  四、笔墨技法,熟而后巧
  执笔之法,实指虚拳。运笔之法,意在笔先。执笔欲紧,运笔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笔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知执。孙过庭有执、使、转、用之法:执谓长短深浅,使谓纵横牵制,转谓钩环盘纡,用谓点画向背。字划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如羚羊挂角。学者功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诀。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絜出之。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圆笔不绞则痿,方笔不翻则滞。墨须浓,笔须健,以健笔用浓墨,斯作字有力而气韵浮动。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润以取妍,燥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
  五、筋骨血肉,相溶互济
  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也。凡作书,无论何体,必须筋骨血肉备具,筋者锋之所为,骨者毫之所为,血者水之所为,肉者墨之所为,锋为笔之情,水为墨之髓。故其始学得其粗,未得其精,太缓者滞而无筋,太急者病而无骨,损毫侧管,则钝慢而肉多,竖笔直锋,则干枯而露骨。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今吾临古人书,殊不学其形势,唯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
  六、结体章法,辩证安排
  结体不外分间布白,因体趁势,避让排叠,展促向背诸法。书以疏为风神,密为老气。当疏不疏,反成寒乞,当密不密,必至凋疏。作字之体,须遵正法。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不宜密,密则疴瘵缠身,不宜疏,疏则似溺水禽,不宜长,长则似死蛇挂树,不宜短,短则似踏死蛤蟆,此乃大忌,不可不慎!点者,字之眉目,横画者,字之肩背,直画者,字之体骨,撇捺者,字之手足,挑剔者,字之步履,转摺者,方圆之法,悬针者,若垂而复缩。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书体均齐者犹易,唯大小疏密,短长肥瘦,悠忽万变,而能潜气内转,乃称神境耳。
  七、立姿取势,气贯神足
  作字贵有姿,尤贵有势。有姿则能醒人眼目,有势则能摄人心神。否则味同嚼蜡矣。譬如美人有色无姿,则不能动人。姿之于字,宁失之拙,勿伤于巧,宁失之丑,勿伤于媚。作字以精、气、神为主。落笔处要力量,横勒处要波折,转捩处要圆劲,直下处要提顿,挑趯处要挺拔,承接处要沉着,映带处要含蓄,结局处要回顾。写字要有气。气须从熟得来,有气则自有势。大小长短,高下欹整,随笔所至,自然贯注,成一片段。却著不得丝毫摆布,熟后自知。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先必能速,然后为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事速,又多失势。
  八、手随意运,意在笔先
  每欲书字,喻如下管,稳思审之,方可用笔。笔者心也,墨者手也,书者意也,依此行之,自然妙矣。意则应言而新,手随意运,笔与手会,故意得谐称。用笔在乎虚掌而实指,缓衄而急送,意在笔前,字居笔后,其势如凤舞翔鸾,则其妙也。意在笔先,实非易事。穷微测奥,通乎神解,方到此高妙境地。夫逐字临摹,先定位置,次玩承接,循其伸缩攒捉,细心体认,笔不妄下,胸有成竹,所谓意在笔先也。意为笔蒙,则意阑,笔为意拘,则笔死。要使我顺笔性,笔随我势,两相得,则两相融,而字之妙从此出矣。澄心定志,博习专研,字之全形,宛尔在目,笔之妙用,悠焉忘思,自然腕能从臂,指能从心,潇洒神飞,徘徊翰逸。
  九、变化万千,贵在自然
  凡书通既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学书学画者,贵在仿佛大都,而细微曲折之间,正不妨增减出入。若只为依样葫芦,则是以纸印纸,虽云一线不差,少天然生动之趣矣。费纸败笔,随意挥洒,往往得心应手。一遇精纸佳笔,整襟危坐,公然作书,反不免思遏手蒙。所以然者,一则破空横行,孤行己意,不期工而自工也,一则刻意求工,局于成见,不期拙而自拙也。用笔须要活泼泼地,随形取象,在有意无意间,书成自然,机趣天然。方是功夫到境。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气立矣。然欲自然,先须有意,始于方整,终于变化,积习久之,自有会通处。
  十、通晓各体,博而后约
  学书如穷径,先宜博涉,而后反约。楷法与作行草,用笔一理。作楷不以行草之笔出之,则全无血脉,行草不以作楷之笔出之,则全无起讫。楷须融洽,行草须分明。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馀。大字虽大而小,小字虽小而大,正书须有草意,草书须有正笔。真以方正为体,圆奇为用,草以圆奇为体,方正为用,正能含奇,奇不失正。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十一、精研流派,广采众长
  吾之术以能执笔,多见碑为先务,然后辨其流派,择其精奇,惟吾意之所欲,以时临之。碑临旬月,遍临百碑,自能酿成一体,不期其然而自然者。加之熟巧,申之学问,已可成家。书有古学,有今学。古学者,晋帖、唐碑也,所得以帖为多。今学者,北碑、汉篆也,所得以碑为主。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然北自有北之韵,南自有南之骨也。南书温雅,北书雄健。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采花,酝酿之久,变化纵横,自有成效。
  十二、理法兼长,力求上乘
  夫理与法兼长,则六法兼备,谓之神品,理与笔各尽所长,亦谓之妙品。学书之法,考之往言,参之今论,无事再喙也。人之于书,形质法度,端厚平和,参差错综,玲珑飞逸,诚能如是,可以语神矣。笔之执使在横画,字之立体在竖画,气之舒展在撇捺,筋之融结在纽转,脉络之不断在丝牵,骨肉之调停在饱满,趣之呈露在钩点,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间之茂密在流贯,形势之错落在奇正。视行象体,变貌犹同,逐势瞻颜,高低有趣。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铁点银钩,方圆周整。起笔下笔,忖度寻思,引说踪由,永传今古。
  十三、学识修养,字外功夫
  学书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二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古人作字,谓之字画。画,分也,界也。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笔墨之事,天资笃、学力深,而胸襟尤要阔大。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
  十四、莫懈耕耘,精益求精
  学书者,不可视之为易,不可视之为难,易则忽而怠心生,难则畏而止心起矣。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临池日久,腕力生风,自能神运入妙。大要笔圆字方,傍密间豁,血浓骨老,筋藏内洁,笔笔造古意,字字有来历,日临名书,无吝纸笔,功夫精熟,久自得之。古之人不虚劳其心力,故其学精而无不至。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始之生者,学力未到,心手相违也,熟而后生者,不露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出,笔底具化工也。熟则骨力强,步伐齐,心胆大,性灵出。治之己精,益求其精,一旦豁然贯通焉,忘情笔墨之间,和调心乎之用,不知物我之有间,体合造化而生成也,而后为能书之至尔。

你认为于右任书法究竟好在哪里?如何欣赏他的书法?

我觉得他的书法写得非常的苍劲有力。非常有他个人的特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潇洒的人。
于右任书法早在20年代便名播遐迩,与郑孝胥素有“北于南郑”之称,并被称为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他首创“标准草书”,有 “当代草圣”“旷代书圣”之誉。还和王羲之、颜真卿一起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三个里程碑之一。
德风堂考藏于右任书法作品欣赏
一、以碑破帖,取法高古--端严骏爽的魏体楷书
根据现有资料,没有显示于右任曾师法唐楷,他早期楷书主要从赵孟頫、《张黑女墓志》入手,后来便大量融入北碑笔意,特别受到《广武将军碑》的影响较大。于右任曾作《广武将军碑复出歌》云:“碑版规模启六朝,环宇声价迈二爨”,认为它超过《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他还说:“我初学魏碑和汉碑,后发现了《广武将军碑》,认为众美备,即一心深研极究,临写不辍,得大受用,由此渐变作风。”《广武将军碑》的字体介于楷隶之间,结体取横势,恣肆奇古,富于变化,这与于右任所追求的风格相近。因没受唐楷影响,取法上追求古意天然,并杂以隶意,形成了他独特的魏体楷书面目。
德风堂考藏于右任书法作品欣赏
二、笔奇意纵,率意快适--苍茫浑厚的魏体行书
于右任“崇文尚武,出入儒道”,成就了一代天才,前文已作介绍;而于右任把尚武精神投注到他对书法风格的选择,这的确颇耐人寻味。而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就是于右任魏体行书。楷书偏于安静祥和,草书显得疏淡超然,只有行书如歌舞战斗,快刀斫阵,情绪激昂,笔奇意纵。于右任特别强调力的表现,而从不描头画脚刻意求美。他是通过笔画和结构两方面实现力的效果。在笔画上,追求厚重大气,但给人的视觉感受却很含蓄,较少有魏碑中的露锋效果,因此,力在笔中而不外泄,如弓之拉满引而不发,亦如太极功,动作舒缓却力量内聚。武侠演义中所讲的高明的武者常杀人于无形,而剑拔弩张看似凶悍实则不堪一击。此用于于右任的书法亦然。此外在结构上,着重表现一种势。势就是力。通过结构的欹侧摆动形成动势,从而克服了平稳带来的呆板,渲染出一种奇险的效果,给人以动感和力感。
德风堂考藏于右任书法作品欣赏
三、渐老渐熟,反造疏淡--朴拙简约的标准草书
于右任曾说,“我感到每个字都有他的神妙处,但是,这种神妙,只有在写草书时才有,若是写其他字体,便失去了那种豪迈、奔放的逸趣。”可见他对草书的热爱之甚,当然,投入也最多,因此一般认为,草书代表了于右任书法的最高成就,素有“近代草圣”之称而驰誉书坛,影响深远。的确,特别是晚年,于右任草书已入化境,渐老渐熟,反造疏淡。
德风堂考藏于右任书法作品欣赏
四、体兼众备,底蕴深厚--于右任的其他书体
所谓于右任的其他书体,即除了上述所列出的楷书、行书、标准草书之外的篆书、隶书和章草。于右任代表性书体是行书和草书,成就也最大,尤其是草书名声最显。但世人以为于右任不涉篆隶,其实不然。大凡一个有成就书家,总是广泛吸取诸体之长而专攻一体或二体,卓然成家。于右任书法底蕴深厚,除了跟其学养有关外,在于其根基扎实,能够出入篆隶行草间,随心所欲,融会贯通。对于他是否精研篆隶,没有材料可以证明,但从所传的仅有的篆隶书迹来看,他在这方面应该是下过一定功夫的。于右任所传大篆作品另有《彭子益墓志》志盖,笔法含蓄,结构自然,风格质朴。
隶书对联“门无俗士驾,人有上皇风”,笔力沉稳老到,不作取巧之势,而以质朴简约出之,与其行草书风接近,格调不俗,难得一见。此外,于右任对章草多有涉猎,他与章草大师王世镗乃至交,其相互影响可想而知。所临《急就章》片断,沉雄大气,古意盎然,而又活泼生动,跌宕跳跃,堪称上品佳构。另有章草作品《拐子马题记》,是其78岁所书,现藏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笔力苍劲.铁画银钩,用笔老辣,气势雄强。
西安市徳风堂画廊以“传承弘扬、诚信求真”为宗旨。长期购、销近现代书画名家作品。当代名家、名人字画订制(带视频或作者本人与作品的合影),帮您免费鉴定字画。

朱之文的“书法”又涨价了,4字值20万,他的字为什么这么值钱?

朱之文没读过什么书,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他写的字自然不好看,虽然后来也认识了一些字,但写的字跟鸡扒的一样,不过上门求“字”的人很多,有的人是真的喜欢朱之文的歌声,有些就别有用心了。
朱之文的书法水平伴随艺术下乡村的潮流,一匹“草根”艺人相继诞生。所谓“草根”是指专业科技差、文化水平低。朱之文就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草根歌手。论“唱功”,朱之文算得上大师人物。
论“书法”,充其量也不过小学生水平。然而,草根艺人偏酷爱“二流艺术”,这种现象又屡见不鲜,社会人又当如何看待之?
大衣哥的字为什么这么值钱?朱之文书法一字值四万的消息迅速传开,大众议论纷纷,说法各一。他的一副书法,上面仅仅写了4个字:中南崛起。观其字体,既无正楷完美、得体,又无隶书工整、圆润,也不像草书笔走龙蛇,可以说是在普通不过的四个字罢了,但这幅书法居然卖了20万的价格。经专家鉴定,给予点评:用墨提笔不讲究,没有艺术价值!
有的人甚至还嘲笑大衣哥是小学生水平,写的字还不如他们写的好。但话虽是这么说,这些人又不得不承认,大衣哥的字虽然“拿不出手“,但却很值钱。自已写得再好,也是一文不值,可能送人都没人要。这就是现实。这就是名人效应。
据一些书法行家说,书法讲究的是技法、文化和情感。同时,也讲究艺术性,这个艺术性包括书法的点画造型、结构布白、章法和神采,最高的是情感。书法是否具有艺术性,除了法的超越以外,还要讲究情感和文化内涵的厚度。只有具备这些要素,才能构成书法的真正价值。
然而,如果按照这些要素来衡量大衣哥的书法作品,显然很多要素都不具备。尽管不具备书法要素,但丝毫也没影响大衣哥书法作品的市场价值体现,这就不得不让人深思了。就像他唱的歌那样,让人真真切切的喜欢,也打心眼里认可他的水平。
人红是非多作为一个旁观者,虽然并不懂什么美感,什么专业,却也认为这幅作品并不能称得上是书法。不由让人深思,这究竟是炒作还是大家的审美变了?似乎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所谓的书法大师,创作出各种各样的书体,自成一派,反正就是怎么样吸引人就这么弄。
但也依然有很多人依然保持清醒,坚信曾经的那些书法家才是真正的书法家,因此并不认可这些民间书法家。相信“大衣哥”也并不是有意炒作,只是人红难免是非多。希望大衣哥一如既往坚持本心,做自己,唱好歌!
刚刚看了评价董卿书法的,书法精彩,功底深厚,这值多少钱倒是没提,这朱之文的书法评价功底方面好象没董姐那样的赞美的高调,不过这4字就值20万来看,这书法功底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收藏者20万买下,想必断定这4字书法价值不非,将来定有极好的回报,不过如今但凡是名人,名星,老干部,不管过去的,还是现在的,是毛笔字,还是钢笔字,好象一个不落下的都有作品问世,这欣赏欣赏倒是一种艺术分享,但如果想收藏以后拍卖会上拍出天价耒可能不太容易,因为这作品太多太滥了。
这是因为他的热度非常的高,知名度非常的高,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歌手,他的身上也有明星效益,所以他的字非常的值钱,价格被炒得非常高。
因为他这个人很火,字写的不错,很多人喜欢他写的字,这些东西有收藏价值,所以他的字才会这么贵。
这是对中国书法的误导和扭曲,四个字卖2O万:不可思议,我看真不如练过书法的小学生,毫无章法,就是胡乱涂鸭,一文不值!有人愿意买所谓的名人效应就随他去吧。千万别拿书法说事,那是在糟蹋中国几千年书法艺木啊。一个人没有自知之明又被一些旡聊人吹捧,胡乱瞎写,可悲,我觉得这种闹剧不会长久的!
想必“大衣哥”朱之文现在已经是家喻户晓了,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歌手,在2011年参加《星光大道》获得了年度总决赛第五名的好成绩,之后又以一首牵动人心的《我要回家》亮相了2012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可谓是一时风光无限啊。
“大衣哥”朱之文因其过硬的唱功和朴实的唱风而一炮而红。不可否认他确实是一名优秀的草根歌手,而且成名后也保持着一贯的朴素作风,依然居住在成名以前的农村老家。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被村里的老乡们道德绑架,借钱不还、甚至很多人去"大衣哥"家逞流量发小视频来谋生,搞得他们一家都无法正常生活了。
关于他们家被踹,村民呜呜泱泱围拍他的日常的事儿,报道已经密密麻麻,咱们就不多赘述。我们来聊下他的另一个新鲜事儿,就是这样一位朴实无华、没有多少读书经历的歌手,竟被曝出他的书法作品炒到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价格,真是让人大跌眼镜。说到这里有必要给大家简单普及一下什么是书法?
朱之文的“书法”又涨价了,4字值20万书法在我国是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它的表现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做基础。每一幅好的书法都有自己本身的美感、韵律以及灵魂,只有这样的书法才能表达出创作者的内心感受,才能达到人与作品的完美契合。书法和写字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不是谁都可以随随便便去写,也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写得出一幅好的书法作品。
我们来欣赏一下大衣哥的书法作品:这样的书法不是大师有意低幼化,而是朱之文真实字体的展现,他的软笔和硬笔,都是这样的表现,我们再来看看朱之文的硬笔书法作品:
真的是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据说朱之文大笔一挥,四个字就值20多万元。不得不让人感叹,名人的臭袜子怕是都比穷人的房子值钱了。
大家都知道,“大衣哥”朱之文只有小学文化,后来也没有文化方面的继续深造,为了养家糊口,老朱早就出去打工了。没有坚实的文化底子和丰富的学识打基础,我觉得他写出的作品未免显得单薄,经不起推敲。曾有书法界专家这样评价“大衣哥”的书法:“用墨提笔不讲究,毫无艺术价值”。
为什么他的作品还会被炒到很高的价钱呢?在以经济为导向的社会中,道德水平的落后致使一些商人“一切向钱看”,借着“大衣哥”的名气炒作一把挣点快钱,不过是为了利益博大众眼球而已。再就是一些不明事理、搞疯狂崇拜的粉丝一再推高这些作品的价格。当一些东西有了名人效应后,你还真不好估算它的真实价值。这就是“大衣哥”写的字一再被推高的主要原因。
但站在市场的角度来看,优胜劣汰也是必然的发展规律,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价值不被认可的东西必然也会落个惨淡的下场。但是,我们也说了买朱之文书法的人,看的是“大衣哥”的名气,所以,收藏和显摆,是最大的价值。在朱之文目前的市场流量来看,收藏价值还是居高不下的。
怕也怕在这里,商人的炒作,加上追星者的爱慕虚荣,大衣哥书法售卖走高的形势下,吃亏的还是那些爱豆至上的人。前面我们也说了,老朱本身就是个质朴无华的乡下人,这些炒作他未必能看到表象背后的真实目的,再或者他压根就没经手,所以他被人利用了,也是受害者。
当然,如果说追根溯源,老朱也是缺乏对自己书法作品的一个正确认识,所以才有了站台商演写字的场景。很多时候,老朱或许出于善良的本性,或许出于明星光环的推动,才导致当初这些事情的发生,但不盲目接下这些私活,甚至不泼墨挥毫,不也是一种坚持吗?
作为明星本身,为粉丝签个名留个念是没什么不妥的,就怕“大衣哥”吃柔不吃刚,别人怂恿他几句,就心花怒放,酒中怂人胆,虚荣纸上飞,大笔一挥,有啥不敢写的呢?不知道在若干年以后,老朱会不会对自己曾经的妥协有所悔意呢?
而且,老朱连电影都演了,写个书法能咋滴?或许正是这样的思维意识,才会给一些商人投机倒把的机会。说起现在的书法,曾几何时,有许多人莫名其妙地将写得杂乱无章的书法说成是独树一帜的好书法,甚至美其名曰“丑书”。审丑的流行,会让这个社会变得怎样?我们不敢深想。
当然,我们还是要相信“大衣哥”,他本无意,也抑制不了市场对他及其一切行为的炒作,但还是希望大衣哥正如他的书法中写道的那样“做好人,唱好歌”“保持本色,为大家唱好歌”,其他的容易被市场误解的东西,尽量不要去触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