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代玉器三大特征,汉代玉器的特点 汉朝玉器有什么用途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15 20:17:16 浏览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有谁知道汉代玉器的特征有哪些

汉代玉器的原料主要为新疆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以及玛纳斯碧玉和少量的岫岩玉、蓝田玉、水晶、玉髓、玛瑙等。和田玉玉料主要来源于玉龙喀什河,为和田籽料,其时山料因条件不具备尚未开采。
汉代玉器造型丰富多样,总体上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传统造型,同时也开创了属于两汉时期特有的器型。
1、器形上:出现罕见新型器物。如葬玉、玉印、辟邪、刚卯、翁仲、玉舞人、铺首、玉剑具、高足杯、鸡心佩等成为汉代玉器的典型代表,影响深远。 丧葬玉是汉代玉器中较有特色的品种,主要有九窍玉(即一对眼盖、一对鼻塞、一对耳塞、一片口含、一件肛门塞和一件生殖器盖)、玉衣、玉璧、玉握猪等,其完善、齐全程度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玉印比较流行,都是刻有文字,无论是隶书还是篆书,大多方起方收,一气呵成,且转折自然,方中富圆,线条笔画同战国有明显的区别,不再是中间粗两头尖的“柳叶形”了。汉印在千百年来对后人的影响深远,清代印坛名师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事实上,汉印在形制与钮式上的多样,即字体的雕琢,章法的变化等方面已成为宗师,被历代雕刻家公认为唯一法门和楷模。
另外,尤能体现汉代玉器特色和工艺水平的是各种陈设玉,其雕琢精湛,构图变幻莫测,设计新颖活泼,纹饰华丽却不落俗套,整体形象充满动势和灵气,充分显示了汉代自由浪漫、雄浑豪放的时代风貌。作为装饰玉类型的玉蝉、冈卯、司南佩、翁仲都是当时的典型器物。这些发现,对汉代礼义制度和封建集权制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此不一一赘述。
2.材料上:和田白玉被大量使用。汉代玉器的原料主要为新疆玉、岫岩玉和部分蓝田玉。汉代的佩饰及部分剑饰,用料大都为新疆的白玉,玉色浑噩苍旧,古气十足。和田玉也被大量用于玉衣制作上。1995年年底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金缕玉衣”让世人赞叹不已,报载这是“世界上最完美的金缕玉衣”,由4000多块玉片连缀而成,且均系和田玉,玉片晶莹剔透,堪称绝品。汉代贵族生活的奢侈,用玉之多也就可想而知了。
3.雕工上:雕刻手法多样,不乏精雕细琢之作。在汉代的玉器中,艺术价值较高的应属于圆雕和高浮雕的陈设艺术品,往往这类作品玉质极好,琢磨精细,造型优美,在中国的玉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汉代玉器出现了许多反映平常生活的题材,以玉雕牛、羊、鸟、龟、熊等为最常见,开始走向写实,并一反平面雕刻,代之以立体圆雕。典型的如卧牛,丝丝入扣地刻画出牛儿辛勤劳作后疲倦慵懒的神态。这种自然主义的写实表现手法,特征化的传神刻画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4.技法上:简练的雕刻技术。汉代玉器的品种、数量达到玉器史上第一次顶峰,它的雕琢技术当然也有所改进,最突出的是“汉八刀”和双沟碾法(又称“游丝毛雕”)。明代谢堃《金玉琐碎》提及“只用八刀便刻成一个翁仲”,属于象征性刻画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常被人们称之为“汉八刀”,特别是以玉蝉、玉翁仲、玉猪为代表,这是汉代玉器雕刻技法的一大特色,反映汉代雕饰的简洁明快。高濂《燕闲清赏笺》说:“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这是赞赏汉代玉雕刀法精纯流畅,在双沟线纹饰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双沟线纹饰并非汉代创造,战国时期已有。“汉八刀”“双沟碾法”只是从两个方面体现了两汉玉器纹饰的厚实、简洁与流畅。
5.纹饰上:出现了异兽灵物图纹。玉辟邪的制作首次出现在汉代。玉辟邪的出现一方面是受我国原有异兽神话的影响,另一方面,当时西域有许多关于异兽的传说流入东方,西域一些动物也被带到中原。另外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辟邪灵神)也经常在玉璧上出现。单独的龙、凤纹装饰也常用在玉璧上。汉代玉器有比较多的纹饰,特点是很多的玉璧出廓,谷璧、蒲璧的外边有加添螭龙、螭虎、卧蝉、雷云纹等装饰 ,而且比较成功。玉璧除了出廓的特点外,还出现了吉祥语,如“宜子孙”,这是玉璧雕刻技法上具有语言内涵的装饰内容,首现于东汉。另有许多纹饰是继承前代战国时期,如卷云纹、谷纹、蒲纹,都是战国较流行的,或单独出现,或几种纹饰混合出现。

汉朝古玉的特点

汉朝玉器概述:
到两汉时期,由於社会稳定,国力强盛,玉文化也蒸蒸日上。从王公贵族到官宦人家甚至绅士富商等阶层日常用玉品种丰富、数量众多、加工工艺精湛。此时出现了许多精美的作品,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最高水平。汉代玉器继承了战国时代玉器的传统,并有所变化和发展。玉礼器(所谓瑞玉)较前减少,已不再是玉器品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各种作为装饰用的玉佩饰大大增加,用於丧葬的玉冥器亦显著增加,玉用具也有较大的发展。在雕琢工艺方面,圆雕、高浮雕、透雕的玉器和镶玉器物较前增多。纹饰的风格由以抽象为主转向以写实为主,一些像生类玉器也有了现实感和生命力,形神能巧妙地结合於一体,这些都为先秦玉器所不及。
我们现今能看到大量的汉代玉器,其中尤以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大量玉器为代表作。另外还有各博物馆收藏的传世汉代玉作,有高足杯、角形杯、带托高足杯、盒、枕、带钩、印章等。装饰品可分为人身上的玉饰和器物上的玉饰两大类。人身上的玉饰主要是佩玉,计有璜、环、琥、珑和玉舞人等。玉环的纹饰优美多样,在佩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汉代还有一种专门用於辟邪的玉制品叫刚卯,除见於著录的传世品外,发掘出土的刚卯为数不多。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考察,汉代用於礼仪的玉器和先秦时期有所减少,只有璧和圭仍然作为礼器使用。玉璧在汉墓中出土很多,玉圭则从西汉中期以後逐渐消失。汉代虽然还存在「六器」中的琥和璜,但已是作为装饰用的佩玉了。另外,璋和琮在汉代可能已不再制造和使用。汉代时人们认为玉石能使屍骨不朽,所以用於丧葬的玉器在汉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葬玉主要有玉衣、玉九窍塞、玉琀和握玉。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完整的玉衣由头罩、上衣、裤筒、手套和鞋5部分组成,每部分都由许多小玉片编成,是汉代治玉工艺高度发展的产物。玉九窍塞是作为填塞或遮盖耳、目、口、鼻、肛门和生殖器等九窍用的,这些玉制品皆为素面。玉琀一般作蝉形,置於死者口中,制作简单,俗称「汉八刀」。至於死者手中的握玉,在西汉中期以前多作璜形,系用玉璧改制而成,到西汉中期以後,逐渐流行为玉猪。死者手握玉猪的习俗,在东汉直到魏晋南北朝都很流行,但玉猪造型变化不大,刻纹也都比较简单
  汉朝古玉的特点色调淡雅、纹理清晰、图案美观
   汉白玉:它是一种晶莹洁白的大理石,色白纯洁,内含闪光晶体,给人一尘不染和庄严肃穆的美感。汉白玉的产量占整个大理石产量的30%左右,多作为雕塑人像、佛像、动植物等。
  从历史资料看,大理石的开采, 起码可以追溯到唐代南诏以前, 一千多年前唐代修建的大理崇圣寺三塔,建筑上就已采用精美的大理石雕刻制品,而且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历史上的皇宫陵墓如北京故宫和十三陵,均大量使用了云南大理石。五十年代以前大理石的开采、加工,一直停留在手工生产的方式上, 直到1953年大理建起了大理石厂,逐步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产品种类增多,工艺不断提高。其产品,除国内需要外,还远销东南亚和阿拉伯市场。
  可能不少人都见过烧白灰的原料———石灰岩,大理石就是由这种普普通通的灰色石头变来的。把石灰岩变成大理石的“功臣”,是地下炽热的岩浆。当岩浆涌到大片的石灰岩岩层里时,在岩浆的挤压、烘烤下,组成石灰岩的碳酸钙颗粒,变成了结晶的方解石,不起眼的石灰岩也就变成光洁美丽、花纹清晰的大理石。大理石有各种各样的色调和纹理,洁白无瑕的大理石就是汉白玉,其晶莹洁白,内含闪光晶体,熠熠生辉,是一种十分名贵的建筑材料。
从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建立汉王朝,至汉献帝刘协延康元年(220),历时400多年。汉代的历史经过西汉(前206~8)、新莽(9~25)与东汉(光武帝至献帝,25~220)三个阶段。从西汉开始,玉雕就进入一个“自我”的领域,除部分器物形制相同外,还大胆地创造出独特的雕琢风格。首先表现出来的是汉代刀法,其刀法苍劲有力,粗犷流畅;其次是动物造型优美,转折有序,大有慑人魂魄之势,故又称之为“真浮雕”。 玉材和玉色:汉代玉器材质基本属于透闪石软玉,其中新疆和田玉和玛纳斯玉占很大比重。和田玉中又多见水料中的籽玉、羊脂玉。其他玉石有玛瑙、水晶、滑石、琥珀、绿松石等。玉材颜色有白玉、青玉、黄玉、绿玉、褐玉等,还有一部分玉器是用蛇纹石玉制造的。造型:汉代玉器器物造型可分为几何形和人物动物形两大类。几何形有璧、环、珠、管、圭、戈、琮、璋等;人物动物形有舞人佩、凤形佩、龙凤佩、螭纹佩、玉猪、玉蝉、玉马、玉熊等。
纹饰: 汉代玉器纹饰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几何纹,另一类是动物纹。汉代玉器上的几何纹以涡纹、谷纹和蒲纹最为常见。谷纹和蒲纹主要是刻在玉璧上。涡纹和卷云纹有的可能是由蟠虺纹发展而来的。动物纹又可分为写实和图案化两种。汉中期的玉器特色比较明显,逐渐摆脱了传统模式的影响,开始形成了自己雄浑豪放的风格。特别是这时期的动物形态的圆雕作品、丧葬玉、佩饰玉大量流行。汉代玉器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的影响在汉玉中是根深蒂固的。汉早期的玉器同战国晚期的玉器如果不是出自墓葬玉之中,是很难判断其是战国还是汉,只有出自战国的墓葬才能明确其真实身份,即使是出自汉的墓葬,也有战国晚期器物的可能。汉中期的玉器特色比较明显,逐渐摆脱了传统模式的影响,开始形成了自己雄浑豪放的风格。特别是这时期的动物形态的圆雕作品、丧葬玉、佩饰玉大量流行。汉代的玉雕动物多为圆雕动物,动物的造型一改抽象的图案为并非全貌的写实图案,非常生动优美,幻想与写实;绘画与文字;外来的影响与中土文化的融合,一切都是两个极端的调和,同时并进。用写实的方法刻划出动物充沛的生命力和动物生动的神态,用自然主义的表现风格体现出特征化的精神刻画,而并非是靠玉器本身品貌的逼真写实。战国时期的谷纹转化为汉时期的乳钉纹,玉璧出现了多层分区,浮雕螭纹更为挺拔,都是站立形态。牛的刻画只是以结实憨厚为特征;狗的刻画是表现其忠实俏皮的一面;龟的刻画则表现出其铠甲的坚实感。在汉代的玉器中,艺术价值较高的应属于圆雕和高浮雕的陈设艺术品,往往这类作品玉质极好,琢磨精细,造型优美,在中国的玉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丧葬玉则是汉玉器中较有特色的品种,主要有九窍玉、握豚、玉衣、棺璧,其完善、齐全程度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作为装饰玉类型的玉蝉、冈卯、司南佩、翁仲都是表达当时的人们向往祥和、太平的美好愿望。汉玉的雕琢技法中,有的雕工是明显的“汉八刀”。“汉八刀”的刻法是起脚浅落脚深,线条简练明快,干净利索,棱角线分叉,表现方法对称,形似神往。汉代的玉蝉就是“汉八刀”的典型作品。西汉的蝉翼是伸展形的二边分开,顶端非常尖,扎手的;而东汉的蝉翼是并在一起不分的,顶端圆浑不扎手的。汉代的组佩由于儒家思想的流行,佩玉成为象征身份和品德的“德佩”,而多用腰带的玉印和玉刚卯,仅是佩戴的装饰品。玉印比较流行,都是刻有文字,无论是隶书还是篆书,大多方起方收,一气呵成,且转折自然,方中富圆,线条笔画同战国有明显的区别,不再是中间粗两头尖的“柳叶形”了。汉印在千百年来对后人的影响深远,清代印坛名师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事实上,汉印在形制与钮式上的多样,即字体的雕琢,章法的变化等方面已成为宗师,被历代雕刻家公认为唯一法门和楷模。刚卯是汉代人佩带在身,用以驱逐疫鬼之物,是柱形的,中空穿孔,四面都刻有辟邪的四字句,字体多为篆或隶书,文字均为阴线刻划,草率不很规整,卯面也无纹饰,后仿的刚卯刻的都数是楷书。司南佩因为佩带者都是有身份的士大夫,所以一般都是用价值很高的和阗玉料雕制而成。司南佩的造型很奇怪,顶上像把钥匙,中间穿孔,上下两截,下面有钮。翁仲也是汉代佩玉之一,既有装饰性,也有辟邪的作用,翁仲的形象源于秦时的一位阮姓的勇士,身高1.3丈(秦量),神勇非常,匈奴人闻风丧胆,称他为石将军。翁仲的纹饰很简单,几道线条表现出鼻、眼、耳,脸部很长,身着长袍,宽袖,两手插在宽袖之中,无手脚可见,有上下通天钻孔德,也有横腰穿孔的。在汉代的人物雕刻中,除了翁仲外,还有著名的东汉舞人。东汉舞人的造型一般是单面工,动态的舞人刻画其衣姿和舞姿都是顺一致方向的,如是相背的方向的话,那肯定是后仿的,舞人的衣饰上有很细的纹饰,舞人腰部显得很柔很美。汉代玉器有比较多的纹饰,特点是很多的玉璧出廓,谷璧、蒲璧的外边有加添螭龙、螭虎、卧蝉、雷云纹等装饰,而且比较成功。龙头是背对背的出廓较多,不是一头一尾相互追逐的,头尾相互追逐是后仿的。龙的尾部雕刻有很细的旋纹,像绳索纹。螭龙的头部是扁形的,龙身扭曲,尾巴是甩过来的。玉璧除了出廓的特点外,还出现了吉祥语,如“宜子孙”,这是玉璧雕刻技法上具有语言内涵的装饰内容,首现于东汉。高古玉的造型简单,拙朴,材料来源比较广泛,同时市场交易利润偏高,就使得自清代以来,高古玉仿品极多,高古玉埋于地下,几千年受地气的浸浊,熏蒸,变色变质,自有其辨识的特点:首先,从沁色来辨识。高古玉受沁变化的颜色比较丰富,有地火沁、血沁、水银沁、土沁、寿衣沁等,有的跟陪葬物也有关,其如果长期接触金银器、铜器、铁器,就会受沁变色,形成红、黄、蓝、白、青、绿、紫、褐、黑等不同的杂色外表。如果用现代化学的方法加工处理出来的沁色,易变色,效果是完全不同的。真品高古玉沁色自然渗入纹理内部;伪品高古玉沁色呆板,无渗透性,入色较浅,颜色刺目,不柔和,有人为作伪的痕迹,因其产生的是物理变化而非化学变化。其次,纹饰鉴定也是很重要的。真高古玉的纹饰,不论是蒲纹、谷纹,它们的平地、勾线、碾轧、镂空都是生动而又规整、洒脱的整型,所呈现出的是装束美的效果,不是现代人按葫芦画瓢仿制出来的。固然有的仿品几可乱真,但不会没有一点破绽可寻,有的把玉器上本是加工留下的痕迹改为对称的纹饰,有的形似但无神似,有的加工技艺特点不对。

汉代玉器的特点 汉朝玉器有什么用途

汉时期及其以前的玉器称为高古玉,业内有专家认为,高古玉是艺术收藏品中的顶级奢侈品。而充满浪漫、神秘、张扬、大气、精美、珍贵的汉代玉器又是这类顶级奢侈品中的极品。汉代,因为儒家道德学说从礼制上维护封建国家制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以礼器、佩饰为主的儒家玉器体系应运而生。而当时国势强盛,中原同西域的交通来往方便,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新疆和田玉材源源进入中原,汉代玉器便在继承前朝琢玉精华的基础上把中国古代玉器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并由此确立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玉文化的基本格局。
汉代玉器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1:材质上: 新疆和田玉被大量使用。汉代玉器的原料主要为新疆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和新疆昆仑山北麓的玛纳斯碧玉以及少量的岫岩玉、蓝田玉、水晶、玉髓、玛瑙等。而汉代以前和田玉、尤其是和田羊脂白玉的使用是不多见的。
2:器型上:在春秋战国玉器器型上,演化出现了大量新器型。如葬玉中的金缕玉衣、九窍塞、玉含蝉、玉猪握等。玉印、辟邪、刚卯、严卯、司南佩、翁仲、玉舞人、玉乐舞俑、玉祭祀人、玉铺首、玉剑具、高足杯、角形杯、鸡心佩等成为汉代玉器的典型代表,影响深远。3:线条及雕工上:
a:千古卓绝的“汉八刀”。“汉八刀”是汉代特有的攻玉刀法,多用宽阴线,线条简洁明快,所琢出部位,看似一刀刀切削而成,平顺光滑,其实,大刀阔斧的的切削面是用砣轮反复琢磨而成,刀痕悉数磨平,工艺要求十二分的严格。这种雕工以玉猪握、翁仲、玉蝉等器型上多见。b:叹为观止的“游丝描”。“游丝描”又叫“游丝毛雕”或双沟碾法。这种游丝毛雕,是用传说中的“昆吾刀”(刀头类似于现代的金刚钻。钻石的摩氏硬度为10,而和田玉的摩氏硬度在6~6.5)一刀一刀的刻划而为,故在放大镜下观察,进刀深、出刀浅,呈似断似续状。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中所说:“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人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在放大镜下观察应是似断似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 游丝毛雕起源于春秋,流行于战国,盛行于汉代。汉代的比战国的更纤细、匀称、浅显。及至明清,则是用砣具拉出的, 线条深、粗、呆滞。c:拍案叫绝的“琢磨工艺”。好的古玉器通常琢工精湛,转折有序、线条流畅、圆润饱满、地子平滑。具有出神入化、巧夺天工的艺术美,绝不会给人以粗制滥造的感觉。例如汉代圆雕玉器中动物的眼睛通常圆而突起(那一突起要剔除很多玉料,且工艺要求极高、费时费力),几与真实的无异,因而炯炯有神,而赝品通常是寥寥几笔阴线草草而为,不突起圆鼓。汉代玉器的地子处理技术也是令人拍案的绝技,例如整齐划一、平滑如镜的“阳纹地平”,不仅在汉代以前没有发现,汉代以后也难得一见。汉代玉剑首的中心部位多有这种工艺。d:出神入化的弧线与直线的组合。汉代玉器中经常运用弧线与直线的组合来装饰或表现动物肢体的动作力度和羽翼毛发的油光闪亮。如神马的飞翅纹,辟邪的飞毛纹、螭龙的肌肉纹,熊的密毛纹,凤、鹰的翼、尾羽纹等。这些线条有阴刻、阳凸、有宽一面坡、也有减地起凸等…因而充满活力与动感;充满艺术的美感。而赝品,线条通常多用粗糙的阴线,呆滞刻板、毫无神韵。e:巧夺天工的高浮雕、浅浮雕、镂雕。汉代的陈设性玉器,大多为高浮雕、镂雕作品。也在佩饰玉上大量应用。4:纹饰上:在春秋战国螭纹上发展为汉螭五式,成为汉代的特征纹饰之一。在儒、道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创新出四灵纹,所谓四灵是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汉代玉器通常纹饰较多,如很多的玉璧出廓,在谷纹璧、蒲纹璧的外边添加螭龙、螭凤、龙、凤、神纹等装饰,且优美异常、神秘莫测。玉璧除了出廓的特点外,还出现了吉祥语,如“长宜子孙”、“延年宜寿”、“长乐”、“益寿”等,这是玉璧雕刻技法上具有语言内涵的装饰内容,在东汉顶级玉器中较为多见。另有许多纹饰是继承前代,如卷云新纹,又称为“括弧云”,不同于春秋的内卷和战国的隆卷。

汉代汉代玉质腰佩腰佩有哪些特点

特点:线条流畅,纹样优美,工艺水平很高。人身上的玉饰主要是佩玉,计有璜、环、琥、珑和玉舞人等。玉环的纹饰优美多样,在佩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衍生知识点:汉代的佩玉(以南越王墓为例)
汉代初期的玉器基本上继承了战国时代的传统,但是逐渐开始有了变化,至后来,长期积累的变化,已经使汉代玉器几乎全面改观了。两汉时期的用玉特征和发展趋势大致是葬玉制度兴盛,仪式用玉开始衰退,佩玉制度逐渐发展。
南越王墓出土玉器共计有二百多件,无论是玉器总体数量还是质量和品种都是目前单一汉墓出土玉器之冠。其中的部分佩玉,可以让我们一窥汉代佩玉的面貌。
玉组佩,汉代组成“组玉”的各种玉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南越王墓出土组玉佩11套。除墓主佩带的一套外,其余10套皆出于殉人。殉人玉佩饰的组件多寡不一,少的只有3件,多的由20件组成。
南越王墓出土的玉组佩,共由玉、金、玻璃、煤精球等不同材料的32个饰件组成,以双凤涡纹璧、透雕龙凤涡纹璧、犀形璜、双龙浦纹璜4件玉饰自上而下为主件。中间配以4个玉人、5粒玉珠、4粒玻璃珠、2粒煤精珠、10粒金珠,玉套环居于最末端,形成一套大小有别、轻重有序、色彩斑斓的华贵配饰。
南越王随葬有四位夫人,右夫人的地位最高,右夫人的两套组玉佩最突出、最精美。其中B组组玉佩由七件玉雕组成,自上而下依次为两件透雕玉环、玉舞人、两件玉璜、玉管。小玉环双面透雕龙纹,大玉环双面透雕两龙两兽,互相缠绕。玉舞人高4.9厘米,宽1.8厘米,工匠将舞女长袖飘飘、扭腰摆臀的瞬间定格,极为传神。两件玉管一头大一头小,中间中空。最下面的玉璜雕成二龙合体状。两个透雕玉环虽题材相似,但均富有动感,雕刻手法各显其趣。长袖玉舞人的舞姿曼妙生动,是汉代流行的翘袖折腰舞的舞蹈形象,整组玉佩浑然一体,构图精致,均属汉代玉雕的上乘之作。
玉带钩,其中尤以一件八节铁芯玉带钩最为精美,带钩19.5厘米,重197.5克。由一根铁柱穿连8块玉而成。钩首为龙头。钩尾为虎头,钩身刻有鳞和鳍和缭绕的云纹。
另外南越王墓还出土有玉韘佩,玉韘佩最早是由实用器“韘”演变过来,韘又被称为决,是古代射箭时套在拇指上用于钩弦的工具。商代妇好墓就曾出土过玉韘,至东周时期,玉韘的形制发生变化,由圆柱形变为心形,其功能也逐渐由实用器变成装饰器。西汉时期,玉韘佩逐渐与战国时期的玉韘不同,玉韘两边开始出现附属纹饰。南越王墓出土的玉韘佩形制就是如此。如墓主玉衣左腿外侧出土的一件玉韘佩,长4.3厘米、宽3.6厘米,孔径1.6厘米,青玉制成,两侧皆有纹饰。

汉代古玉的特点是什么

汉朝古玉的特点色调淡雅、纹理清晰、图案美观
汉白玉:它是一种晶莹洁白的大理石,色白纯洁,内含闪光晶体,给人一尘不染和庄严肃穆的美感。汉白玉的产量占整个大理石产量的30%左右,多作为雕塑人像、佛像、动植物等。
从历史资料看,大理石的开采, 起码可以追溯到唐代南诏以前, 一千多年前唐代修建的大理崇圣寺三塔,建筑上就已采用精美的大理石雕刻制品,而且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历史上的皇宫陵墓如北京故宫和十三陵,均大量使用了云南大理石。五十年代以前大理石的开采、加工,一直停留在手工生产的方式上, 直到1953年大理建起了大理石厂,逐步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产品种类增多,工艺不断提高。其产品,除国内需要外,还远销东南亚和阿拉伯市场。
可能不少人都见过烧白灰的原料———石灰岩,大理石就是由这种普普通通的灰色石头变来的。把石灰岩变成大理石的“功臣”,是地下炽热的岩浆。当岩浆涌到大片的石灰岩岩层里时,在岩浆的挤压、烘烤下,组成石灰岩的碳酸钙颗粒,变成了结晶的方解石,不起眼的石灰岩也就变成光洁美丽、花纹清晰的大理石。大理石有各种各样的色调和纹理,洁白无瑕的大理石就是汉白玉,其晶莹洁白,内含闪光晶体,熠熠生辉,是一种十分名贵的建筑材料。

汉代玉璧都有哪些特征

汉代玉璧品种丰富,主要有蒲纹璧、谷纹璧、螭纹璧、廓外带有装饰的璧、镂雕玉璧等类型。
◆蒲纹璧汉代玉壁是丧葬的重要器物,因此墓葬中出现大量的玉壁就不足为奇了。这类玉璧有下列特征:第一,玉质多为水苍玉,似青玉而深碧,中似有白斑,少数为青玉。第二,玉璧表面亮而有光,似玻璃光但色暗,有些因入葬而失去光泽,但带有水沁或土沁。第三,玉璧上的粗阴线为极细的线条密集而成,细线条则若断若续。
◆谷纹壁战国玉器上的谷纹,谷粒似旋涡,抚摸时留有尖硬扎手的感觉,而且排列紧密。汉代的谷纹璧则不同,谷粒小而圆、为较高的凸起,且排列稀疏。这类谷纹璧,最初出现于战国长沙地区的楚文化,由于楚文化对汉代艺术的巨大影响,致使汉代玉器中出现了这种谷纹壁。
◆蝻纹璧螭纹在战国时期楚文化器物上已出现,又影响到汉代,大量使用于玉酒器、玉剑饰、玉佩饰上。螭纹玉璧大量出现于汉代,大致有三种类型一、出廓玉璧,廓外部位装饰螭纹,二、镂雕玉璧,中心部位饰螭纹,三、双螭玉璧,即在璧的表面凸雕双螭,目前考古发现中尚未见汉代双螭璧,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双螭纹玉璧,沁色、工艺及螭纹结构皆为汉代王器特征,可定为汉代。
◆廓外带有装饰的璧
这类玉璧产生于战国时期,壁的圆廓之外,带有两处以上装饰,汉代的装饰璧一般是有一处,但廓外部分面积较大,有的高度超过壁的直径。皆为镂雕, 一般来看,装饰部分镂雕多为勾连纹,井饰有螭、龙或双螭、龙、凤。
◆镂雕玉壁在甓的表面带有镂雕图案。汉代镂雕璧大致分为三类:一、廓外带有镂雕的璧,即前述的四类;二_、镂雕圆形璧。即圆形玉璧带有镂雕图案,北京大葆台汉墓出土的一件玉璧尤为奇特,璧中心为一长形鸡心佩,两侧月牙形空白处分别镂雕螭龙、朱雀,似璧与鸡心佩两件玉器相合而成,三、全镂雕廓外带有装饰的璧,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这娄玉璧,圆形部分为镂雕,廓外部分亦为镂雕。
满意请采纳

汉代玉器的鉴别方法

一、看资料:优质玉材关于一件玉器至关重要,如玉质、玉色、光泽、致密度、绺裂、玷污等等都是玉材等级的要素,不该无视。二、辨外型:外型是玉器审美的构架,也是决议玉器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外型是由功用及玉坯形状决议的。其份额权衡要恰当、匀称而不呆板。三、鉴纹饰:纹饰是玉器的装修,它的美丑简单为大家察觉、感触,通常说它服从于器型的需求,或许它们两者都取决于社会功用的需求。装修要看布局、规矩、繁简、疏密等处置,凡布局规矩有条有理、一致调和即是美的,具鉴赏价值。四、析技能:技能是由料变为器的技能条件,它的性质比较稳定,不易被人真实知道,是鉴赏上的一个难题。凡刻工流通必定是美的,反之,呆板柔弱、牵丝攀藤则保藏价值会锐减,应慎重处置,不行轻率集之。五、品艺术:艺术是每件玉器所寻求的最高境地,也是最难做到的。凡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的都是艺术美的体现,具有丰厚的保藏价值;反之,徒具形骸,一味摹古者都是违背艺术美的著作,鉴赏价值就差劲得多了。六、观立异:仿古玉器中含有两大类艺术形状:立异与仿古。这也是中国绘画、雕塑以及技能美术中普遍存在的表象,玉器概莫能外。立异的或仿古的玉器都是保藏价值与鉴赏价值兼具的。

秦汉时期的玉器有哪些特点?

秦汉玉器与精雕细做的周玉不同,风格趋向雄浑豪放。汉玉隐起处常用细如毫发的阴线雕饰,有如古画上游丝描一般刚劲有力,这种汉玉技法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汉玉大部分被用作葬玉,玉衣是汉代较有特色的玉制品,又称玉匣,是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的殓服,由许多玉片组成,用纤细的金丝、银丝或铜丝加以编缀分等级使用。在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其妻窦绾墓中,我国首次发现了完整的金缕玉衣,刘胜的全套玉衣由2498片玉片组成,玉片的制作需经选料、锯片、钻孔、抛光等工序,再缀编成形。广州象岗南越王墓不仅出土了金缕玉衣,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佩玉和玉饰件。

战汉玉器特征

战汉玉器雕工精湛简练,以“游丝毛雕”及“汉八刀"为代表,创造了玉器雕刻难以逾越的高峰,后世模仿者刀工偏软,风格繁复,远没有战汉玉器的韵味。图案纹饰有汉代玉器的特点,具体你可以找一下相关文献。
  一、看玉质:战汉时期玉器以皇玉为主,选材考究玉质要求严格,以和田玉为主.因此,了解各种玉材的特征很重要,尤其是常见的和田玉、岫岩玉、独山玉、蓝田玉以及九十年代后出现的青海昆仑玉、俄罗斯玉、阿富汗玉等之间的差异。玉材专著中有相关介绍,有条件到玉材产地或玉器厂走走则更好。手中如有各种玉料小块,相互对比,时间久了就易于识别。
  看玉质,要从玉的颜色、温润度、密度、透明度、及糖色、绺裂、斑点、絮状物等进行综合评价。好玉似有油脂含于内,一种内敛的温润。致密度好、比重大、半透明。太透则欠稳重(太灵)、不透则类石质。
  排序为:羊脂白玉、黄玉、青白玉、墨玉、碧玉。白玉在明清以后才被推崇,战汉时重黄玉,很稀少。现在黄玉籽料已很难见到。
  市场上大量的龙山文化玉器赝品,多用地方杂玉或大理岩、透闪石的围岩,量大而价廉。用硫化汞染成黑色或用高锰酸钾,碱性橙染成红色作旧。而仿明清大件玉器则多用白中偏灰的青海玉料。在俄料、青海料价位提升后,不少新疆人在各地摆摊把阿富汗玉当做和田玉卖,蒙骗购买者。阿富汗玉质地疏松,透明度高,价低廉。
  市场上几十元的小挂件,多数是石粉加树脂模压成形,用放大镜观察是模糊的模压痕,看不到清晰琢痕。
  二、看光泽:战汉玉器表面泛有光泽。即使出土时有厚厚的包浆(结晶物),也多有开窗处可看到玉质。深埋几千年,盘过后仍然泛着迷人的玻璃光泽或油脂光泽。严重受沁,钙化成鸡骨白,表面光泽依旧。
  赝品为了作旧会用强酸、强碱及染色,使玉面失去原有光泽,并出现斑痕。地摊上用脏物涂抹玉面的是赝品无异。
  三、看沁色:战汉玉器多数会有沁色。“白玉五百年始沁”。沁色是鉴别战汉玉器真赝的主要依据,沁色也就成为造假的重要手段。深埋几千年,不同的地温地压下,会形成五彩斑斓的沁色。有渗出说和沁入说,是墓里随葬物质与玉质相互间的一种物质变换。沁成黄褐色称土沁,是土中氧化铁的沁人;黑色沁俗称水银沁,是棺木、衣被类碳的沁入;常见的还有绿色沁,是接触铜器,氧化铜的沁入;鸡骨白是玉质的钙化变性。真沁都会有深浅、厚薄的过渡。沁色入骨,深沁到玉质内部,分层次贯穿玉器两面。水银沁如水滴状悬于玉内。一般是土沁、水银沁、鸡骨白杂陈玉内,也有单色沁。玉器上出现黑、绿、白、红多色沁,称五色沁。古有“玉有五色沁,胜抵十万金”的说法,极珍贵。
  玉器表面附着一层半透明薄膜状结晶体称灰皮。擦洗后仍会出现,用油可清除。
  赝品多数做有假灰皮。喷涂染料,或用强碱烧成的假灰皮,成片状,无深浅厚薄变化,边缘整齐,易清洗,有异味。
  传统作伪沁:无论是提油(油炸鬼);氢氟酸浸蚀;边烧边滴蜡油;裹湿棉絮慢烧;涂氢氧化钠、裹石灰后置锯沫内闷烧(成鸡骨白);乌梅水煮;茜草染色;置死狗尸体内埋几年(狗玉);剖放在活羊腿内几年(羊玉);假沁色只能做在玉器表面,深入不到玉质内部,更少有多种假沁在同一玉器上。提油,酸、碱腐蚀多在玉器边缘处,无层次、无深浅变化和过渡。近年作伪者还用高温、高压法等科技手段将颜色染入玉内,有的高仿品染色后呈现无深浅过渡的大片状,边缘整齐生硬。
  真品的土沁、水银沁,强光下观察是悬浮在玉内成云雾状的组合体,深浅变化大,边缘不齐,过渡明显,沁色生动自然。
  白玉入土前涂有油漆,在地压地热作用下会形成非鸡骨白、非沁,玉质腐朽的特殊变化,极为少见。
  绺裂是战汉玉器另一重要的鉴别要点。玉器历经千年才会绺裂,且十玉九裂。因每年几毫米的进度,使绺裂呈现木材裂纹状。有方向,有分支规律,极难作伪。玉硬而脆一摔即碎,用火烧后速冷,会形成走向不一的网状裂纹,这与真品迥异。利用有绺裂的老玉料加工,电动砣具转速快,经过绺裂处必然崩缺,放大镜下容易观察到。利用玉料的皮色、糖色、裂纹仿古,具有迷惑性,要从其它方面综合辨别。(图六:汉代玉壁局部绺裂纹)
  四、看硬度:玉有较高硬度。和田玉在摩氏6.5度以上,岫玉在5度以上,阿富汗玉、方解石只有2-3度。可用小钢刀刻划,小钢刀一般为5.5度。熟练了肉眼可看出大致硬度。
  青海玉、俄罗斯玉、蓝田玉、独山玉硬度与和田玉基本相同。青海玉多有透明水线及墨点,质差者色偏灰白、较疏松。
  战汉时有一种特殊的花纹石,硬度高,光泽温润,不透明,不受沁,有绿色、红色条状花纹。现已绝迹。
  五、看砣工:在“神玉”、“皇玉”两个时期,玉材稀缺,古人以玉为宝,直至隋唐才进入“民玉”阶段。虽然琢玉工具简陋,但古人不计工本,精雕细琢,一件玉器要耗时几个月甚至几年。件件古韵古风,精美异常。现代人造假重成本,急功近利,用电动工具加工出的玉器,绝不会有古玉的神韵。
  手工与电动工具痕迹有极大差别:(1)真品虽然泛着很亮光泽,但纹饰下地子并不平,有明显凹凸感;赝品地子极平,所以泛着贼光。(2)真品玉孔孔经不圆,线钻有绳拉痕,多呈扁圆形。管钻为两面对钻,因工具质地软,越磨越细,玉孔形成喇叭口,外大里小。有时对钻错位,穿绳困难;赝品电动工具一钻成形,孔圆且直。(3)真品阴刻线是慢琢成形,线不很直,无直角,线沟较浅,坡缓,用放大镜观察真品线沟内有细丝状琢痕;赝品线直、深,线尾多出尖角,有电动工具留下的平行纹迹。 (4)谷纹是鉴别重点,古代砣机琢谷纹要7至8砣,出现岐出,经修整也会成锯齿状;赝品多为一细线半环状无凸起的涡纹,易成型。
  古时多用阴刻线、双阴挤阳、沟撤减地等方法形成纹饰,同现代工艺差别大,仔细观察不难区分。
  六、看器形: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每个时期都有典型器。依照图片仿制或者臆造,因工具的不同,审美观念不同,都不难看出破绽。即或器形相似,也绝达不到古玉特有的神韵。真品纹饰精美,活灵活现,其龙、凤、兽面、舞人是“活”的;赝品则眼无神,线条绵软,比例不当是“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