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风眠简介,艺术教育家林风眠简介 死后为何不愿返乡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03 22:05:36 浏览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艺术教育家林风眠简介 死后为何不愿返乡

林风眠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画家,艺术家,也是国立艺术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的第一任校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的副主席。


林风眠
林风眠出生在广东梅州,从小就非常喜欢画画,1919年,十九岁的林风眠从好友林文铮处得知法国有勤工俭学的机会,所以就告别了父亲,奔赴法国留学。到法国之后林风眠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就读,并且进入了柯而蒙的工作室工作,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

1924年林风眠参加了斯特拉斯堡莱茵宫举办的展览会,被当时的驻法公使蔡元培发现了林风眠的才华。2015年在巴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林风眠的许多作品都得以参展,还有许多作品被海外的收藏家收藏。1926年,林风眠受到蔡元培的赏识,在北京国立艺专任教,兼任教务长。
1927年,蔡元培通过了《筹办国立艺术大学院提案》,决定林风眠负责等建国立艺术学院,这就是中国美院的前身了。次年,年仅二十九岁的林风眠就担任了国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学院首任院长的职务。之后林风眠潜心绘画和教育事业。1938年,教育部将北平艺专、杭州艺专两校合并,迁到湖南三沅陵,学校改组,被迫解职。之后林风眠潜心艺术,在职业生涯上也是几经沉浮,在文革的时候还被安上了日本特务的嫌疑,因此入狱四年。1991年,林风眠因患因脏病病逝于香港的港安医院。
画家林风眠作品
林风眠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念的倡导者,也是重要的代表人物。在他的画作之中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之后的现代绘画的精髓,还融入了中国水墨画的元素,可以说是中西合并的开拓者。


林风眠《双鹭》
林风眠有许多非常著名的作品,这里将不再一一多做介绍,只介绍一些相对来说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创作的作品《渔获》。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在一个丰收的季节里渔村中的妇女和小孩庆祝“渔获”的情景,在香港苏富比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专场拍卖会上,这幅作品拍出了1634万港元的天价。
除了《渔获》,还有非常展现林风眠绘画功的《双鹭》和《渔村》。在《双鹭》中,林风眠精准的将白鹭的羽毛、双足、尾、喙等用浓细相交的笔墨展现的淋漓尽致,脖颈的屈伸更是刻画的活灵活现,两只白鹭之间也体现出了一种生命互动的盎然生机。而在《渔村》却能够体会到明显的西方写实主义的应用。画中虽然只有聊聊几笔,但是去却用简单的构图,巧妙的配色和精准的描绘,将渔村的惬意与安逸表现出来,可见林风眠超高的绘画水平。
另外林风眠作品较多的是以仕女等人为主题的画作,其中《读书仕女》可以说是他集大成之作。画中仕女的恬静的姿态,低垂的眼睑都表现了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追求。其他林凤眠作品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林风眠的艺术改革有哪些
林风眠是艺术改革的实践者,他身体力行,对中西绘画艺术的融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一个实践者,对于绘画的所有理解,和对艺术的改革,也都体现在了林风眠的作品中。


林风眠
对于林风眠的印象应该就是他在中西方艺术融合中所做的贡献,所以林风眠的艺术改革,我们可以从林风眠的作品中来看看,林风眠是怎么对着中西方艺术进行融合的,林风眠的艺术改革又是如何发展的。
林风眠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就对毕加索有所研究、还有布拉克等人的立体主义林风眠也都有所涉猎,还专门翻译了不少欧洲当代艺术的文章,自己也搞过专题讲座。在1948年《毕加索与现代绘画》的讲座上,林风眠林风眠已经感觉到了毕加索的伟大,于是我们可以在林风眠的许多作品中对于毕加索作品的痕迹。特别是在看了戏曲之后,林风眠感触很大,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所以创作了一些列京剧中人物的作品,这其中也有不少毕加索的味道。
在作品《宇宙锋》中,林风眠将京剧人物的宽袍大袖和绚丽服饰进一步抽象为一片片相互堆积的三角形,这和立体主义形体的解构与重组很相似。这也是林风眠对中国传统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结合,更是对中国绘画的改革。后来林风眠的画风又发生了大变,接近了抽象艺术,已经和国际上抽象主义的先锋人物走到了一起。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后,他的作品里不但有一种膨胀的画面感,以及西方抽象艺术中的动感效果,摒弃了西方张扬、攻击性的内容,但保持了东方艺术柔美、温情的神韵。
林风眠怀念家乡却不愿返乡的原因
“我出生于广东梅江边上的一个山村里,当我六岁开始学画后,就有热烈的愿望,想将我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表达出来。后来在欧洲留学的年代里,在四处奔波的战乱中,仍不时回忆起家乡片片的浮云、清清的小溪、远远的松林和屋傍的翠竹。我感到万物在生长,在颤动。当然,我一生所追求的不单单是童年的梦想,不单单是青年时代理想的实现。”这是林风眠先生九十岁高龄在日本版展览时候所说的一段话。


林风眠与女儿外孙合影
能够看出来林风眠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他印象中的家乡也是他很多创作也都是因为他情系家乡,想必他的渔村系列的作品也都因为他出生在广东梅州一个小渔村。而且每隔一段时间,林风眠都要写一篇回忆家乡的文章,直到去世,都“乡音未改”,常讲客家话。还表示“希望回家乡,看几十年的变化”
但事实上林风眠并没有回到家乡,林风眠怀念家乡却不愿返乡是为什么呢?
1977年10月19日,林风眠离开上海,来到了广州。在广州玩了几天,然后去了香港。尽管当时林风眠已经身处广州,但是却还是没有回家乡看一眼。
林风眠怀念家乡却不愿返乡,这其中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她的母亲,因为在林风眠很小的时候,她的母亲和一个村子里的小公逃走了。在当时这种行为对女人来说是大过,于是十几天之后他们就让人给抓了回来。村子里的人还浇了汽油,烧了他的母亲。后来族里的人就把商量把他妈妈给买了,林风眠和母亲也就再也没有见过面。知道后来托人打听才知道,她的母亲几经转卖在一个尼姑庵当佣人,早就已经死了。

林风眠国画作品

林风眠国画作品如下:
林风眠早期的水墨画还有灵动飘逸的特色,后来渐渐转向沉静与孤寂,即便那些热烈浓艳的秋色或和煦明媚的春光,也带有此种特色。当然,林画的孤独感并不是空虚感,也不同于佛家说的空茫境界,更没有现代西方画家如契里柯、达利作品中那种荒诞式空漠。
换言之,它只是一种寂寞,一种独自欣赏世界的自足的寂寞,不妨再作个比较:八大山人的画也充满孤独,但那是孤独而愤,演为清狂。
林风眠简介
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
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
林风眠的学生中最著名的五位: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苏天赐、席德进。他们有活跃在北方与南方者,有在巴黎者,也有一位在台湾。他们的创作都可看出发端于林风眠,后来逐渐各自走上不同的方向。他们都成为近数十年来享有大小不同盛名的画家。

林风眠的作品风格

1、作品风格
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
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
2、个人简介
林风眠(1900—1991),家名绍琼,字凤鸣,后改风眠,广东梅县白宫镇阁公岭村人。
出生于贫农之家。父伯恩,兼做石匠,工于宋体碑文。风眠幼时,即喜爱绘画,中学时代,其习作常受老师的称赞。1917年梅州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学院。1918年参加勤工俭学赴法留学。因其家境清贫,曾得到毛里求斯华侨团体旅毛林风眠集义会的资助。
1920年入读法国迪戎(DIJON)国立美术学院。不久又转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并在巴黎各大博物馆研习美术。1925年参加巴黎国际装饰艺术展览会。是年冬回国,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教务长及西画系主任等职。1926年春在北京艺专举办个人画展。
1927年任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28年创办杭州西湖国立艺术学院,任院长。次年,组织“亚波罗”社,出版“亚波罗”杂志。1931年率艺术教育考察团赴日本考察。抗日战争期间,曾执教于重庆国立艺术学校。抗日胜利后,在杭州西湖国立艺术学院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美协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委员。1977年定居香港。先后在法国、巴黎、日本、中国台北举办个人画展;1989年梅州客家联谊会成立庆典时将其70年代以来的作品80余幅,在梅州大会堂展出。
林风眠毕生致力于艺术教育和绘画创作。在留法期间,他认真学习西洋画法,并融入中国文化,创作过许多以反封建为题材的油画,当时受到赞扬的《人道》、《痛苦》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回国后,对中国传统绘图,如隋唐山水、敦煌石窟壁画、宋代瓷器、汉代石刻、战国漆器、民国木版年画、皮影等等,也一一加以研究。此外,他对中国文学、诗词、音乐也认真学习,以丰富自己的艺术素养。
在创作上,他尊重中外绘画和民间艺术的优秀传统,但极力反对因袭前人,墨守成规;主张东西方艺术要互相沟通,取长补短,以自己民族文化为基础,发展新的中国艺术。他的作品追求意境,讲究神韵、技巧,强调真实性与装饰性的统一;
构图常密不透风,但不觉局促,运用明亮的色彩,强烈中显示出柔和,单纯中蕴含着丰富,既对立,又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香港《文汇报》1991年8月14日报道中说:(林风眠的作品)“融汇中西文化传统于一炉,创造出个人独特画风,蜚声国际艺坛。”其代表作有《鹭》等。
1991年8月12日病逝于香港,终年91岁。有《中国绘画新论》、《林风眠画集》等著作传世。
扩展资料:
代表作品
绘画
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宫女与花瓶图》等。晚年林风眠客居香港,深居简出,凭记忆重画在“文革”中毁掉的作品,几乎一直画到生命的终点。
专著
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风眠
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
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
他无愧于是一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大师,对许多后辈画家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林风眠是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
林风眠(1900—1991)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蒂戒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扩展资料:
林风眠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倡导者、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
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画家。受到学界泰斗蔡元培的赏识与提携,成为我国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的首任院长。
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培养出李可染、吴冠中、王朝闻、艾青、赵无极、赵春翔、朱德群等一大批艺术名家。
林风眠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承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波澜,倡导新艺术运动,积极担负起以美育代提高和完善民众道德,进而促成社会改造与进步的重任。
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全国艺坛为之欢呼。
他提倡兼收并蓄,调和中西艺术,并身体力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为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也是20世纪实践中西文化融合具有革新开拓精神的先驱。
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画坛的艺术大师,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的创始人。是中国现代绘画史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
他的作品总有一种淡淡的哀怨和孤寂,而正是这种哀怨和孤寂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审美情趣的悲剧美。这与画家本人颠簸曲折的一生有关。
扩展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风眠
1、沉郁浪漫;
2、呼唤人道;
3、诗意孤寂;
4、沉吟呐喊。
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画家。
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家,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
扩展资料:
林风眠毕生致力于艺术教育和绘画创作。在留法期间,他认真学习西洋画法,并融入中国文化,创作过许多以反封建为题材的油画,当时受到赞扬的《人道》、《痛苦》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回国后,对中国传统绘图,如隋唐山水、敦煌石窟壁画、宋代瓷器、汉代石刻、战国漆器、民国木版年画、皮影等等,也一一加以研究。此外,他对中国文学、诗词、音乐也认真学习,以丰富自己的艺术素养。
在创作上,他尊重中外绘画和民间艺术的优秀传统,但极力反对因袭前人,墨守成规;主张东西方艺术要互相沟通,取长补短,以自己民族文化为基础,发展新的中国艺术。他的作品追求意境,讲究神韵、技巧,强调真实性与装饰性的统一;
构图常密不透风,但不觉局促,运用明亮的色彩,强烈中显示出柔和,单纯中蕴含着丰富,既对立,又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香港《文汇报》1991年8月14日报道中说:(林风眠的作品)“融汇中西文化传统于一炉,创造出个人独特画风,蜚声国际艺坛。”其代表作有《鹭》等。
 林风眠(1900—1991)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蒂戒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他无愧于是一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大师,对许多后辈画家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林风眠是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
  林风眠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倡导者、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画家。受到学界泰斗蔡元培的赏识与提携,成为我国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的首任院长。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培养出李可染、吴冠中、王朝闻、艾青、赵无极、赵春翔、朱德群等一大批艺术名家。
  林风眠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承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波澜,倡导新艺术运动,积极担负起以美育代提高和完善民众道德,进而促成社会改造与进步的重任。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全国艺坛为之欢呼。他提倡兼收并蓄,调和中西艺术,并身体力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为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也是20世纪实践中西文化融合具有革新开拓精神的先驱,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画坛的艺术大师,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的创始人。是中国现代绘画史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 他的作品总有一种淡淡的哀怨和孤寂,而正是这种哀怨和孤寂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审美情趣的悲剧美。这与画家本人颠簸曲折的一生有关。
  林风眠是广东梅县人,原名凤鸣,出生于1900年。早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在第戎美术学院,后又来到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绘画。20年代,年仅25岁的林风眠出任国立北平艺专的校长。1928年又在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出任校长。抗战期间,林风眠辗转西南,生活清苦,每天面壁作画,极力试图打破传统绘画程式。1950年林风眠辞去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之职,迁居上海南昌路的一幢法国式的二层楼房里,专门从事绘画求索。不久,法籍妻子携女离国,他孑然一身,过起略似重庆大佛般的生活。除了美协组织他到农村、山区、渔场深入生活外,他就闭门作画,每天子时已过,邻居五能看到林风眠画室里的亮光。十几个春秋过去,艺坛几乎忘记了林风眠,然而这正是他的艺术黄金时代,“林风眠格体”在寂寞耕耘中臻于炉火纯青。50年代,他的艺术更受到贬抑,生活拮据,每月只得上交两幅画以换取一点儿生活费。10年动乱期间,面对一次次抄家,无奈之中的林风眠将其数十年的心血千余张精心之作浸入浴缸,从抽水马桶中冲出去。80年代,在其晚年又在香港过着隐居般的生活。老人的头发几乎全部脱落了,人老了但艺术却不老,他的画色彩更热烈、笔墨更放纵、韵味更醇厚。
中西融合的风格。
林风眠是最早接受西方艺术教育的中国画家之一 ,在他游学法国时,不但对印象主义之后的西方现代艺术风格有所接受,而且研习了各大东方博物馆、陶瓷博物馆内宝贵的中国艺术,他不仅是临摹技法,而是吸收其艺术精髓。
学习西方艺术也不忘东方传统艺术的林风眠,对东西艺术的长短已了然于胸,形成“中西融合”的艺术思想,并创造出全新的绘画风格。
扩展资料
沉吟呐喊。
1977年,林风眠被获准出国探亲,并从此移居香港,直至逝世。在港十几年,他数度赴巴西探亲,重游了阔别60载的巴黎,先后在日本、法国、香港、台湾办了个展。
香港是国际性的大都会,卖画方便,信息灵通,闭塞耳目的日子永远过去了。但他年逾八旬,习惯了安静生活,不轻易待客,也极少参加社交活动。身边有义女冯叶照料他的生活起居及展览、卖画等诸事宜。这是他数十年来最舒心、自由的时期。
作画勤、作品多,被收购、收藏的也多,是这一时期的特色。他在40至70年代的作品,大部分毁于“文革”。到港后,他画了不少追忆旧作的作品,还是风景、静物、仕女、花鸟和戏曲人物。新增加的画,有基督、修女、梦境、屈原等。总起来看,他重现了呼唤人道、吟诵生命两大主题,风格更加自如、奔放和强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风眠

民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画家,个人简介

民国时期著名的画家有吴昌硕(虽多生活于晚清,还是想把他纳入进来介绍)、周湘、黄宾虹、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齐白石等。简介如下:
吴昌硕(1844-1927) 原名俊、俊卿,字昌硕,又字仓石,别号缶卢、苦铁、大龙等,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的“清末海派四杰”。就其绘画方面来说,最擅长写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最大,亦受赵之谦、任伯年影响。尤以金石书法入画,如盘虬屈铁,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自己说:“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他常常用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老辣,力透纸背,纵横恣肆,气势雄强,布局新颖,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的格局,或作对角斜势,虚实相生,主体突出。其画笔墨淋漓,色彩浓郁,用色上似赵之谦,喜用浓丽对比的颜色,尤善用西洋红,色泽强烈鲜艳,气魄醇厚,一振晚清萎靡干柘之风,开现代写意画派新景象,形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抒胸襟、酣畅淋漓的“大写意” 表现形式。
周湘(1871~1933)字印侯,号隐庵,别署灌园老叟,黄渡镇人,近代的著名画家,是我国油画艺术的先驱者和美术教育家,亦是中国绘画艺术由传统的师承相授转变为正规的美术学校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就读私塾时,即喜爱绘画。曾从上海名画家杨伯润学山水,从钱慧安习人物。复师事胡鼻山、吴大徵、王秋言、姚梅伯、胡公寿、金保三、周存伯等名流。工于山水,兼及仕女人物,又擅治印和书法。 戊戌变法失败,周湘流亡日本,在长崎、东京以卖画治印为生,受到当时日本文艺界的重视,画名大振,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后又到西欧英、法、德等国,与众多外国画家交游,学西洋画法。光绪三十三年(1907)回国,在上海八仙桥创办布景画传习所,有学生三四十名。刘海粟、徐悲鸿、张秉光、汪亚尘、丁悚、陈抱一等著名画家,早期均在此接受教育。后又创办中西图画函授学堂和上海油画院,边创作边从事美术教育。著有《周湘山水画谱》4册,民国13年自序成书。
黄宾虹(1865-1955),原名懋质,名质,字朴存、朴人、亦作朴丞、劈琴,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徽州府歙县人,出生于浙江金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开派巨匠,有“千古以来第一的用墨大师”之誉。其画风于丰富多变的笔墨中,蕴涵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与自然内美的美学取向。几十年来,黄宾虹的绘画一直受到美术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影响着当今中国画坛。而其艺术价值的显现,又是全方位的。除其山水画外,花鸟画也境界不凡,书法成就更不能等闲视之;他还有着自己的画学理论建构;其金石篆刻、文字学、考古学也颇有建树。黄宾虹的确是一位“不能仅以画史目之”的学者型艺术家。由于黄宾虹在美术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他90 岁寿辰的时候,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荣誉称号。其著作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古画微》、《画学编》、《金石书画编》、《画法要旨》等,与邓实合辑《美术丛书》并有辑本《黄宾虹画语录》。
刘海粟(1896年3月16日-1994年8月7日) ,原名槃,字季芳,号海翁。祖籍安徽省凤阳,1896年3月生于江苏省常州。 擅长油画、国画、美术教育。七十余年从事美术教育和创作,对中国画、油画、书法、诗词和艺术理论都有精深造诣,学贯中西、艺通古今,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国画创作博取传统精英而不泥古,注重写生,师造化而又欺造化,擅山水、花鸟、走兽,喜作泼墨泼彩法。画风豪放奇肆,苍莽劲拔,醇厚朴茂,多彩多姿,卓然自成一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12年11月与乌始光、张聿光在上海创办现代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国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任校长。 历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名誉院长、教授, 上海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英国剑桥国际传略中心授予“杰出成就奖”。 意大利欧洲学院授予“欧洲棕榈金奖”。出版有《刘海粟画集》《刘海粟油画选集》《刘海粟国画》《学画真诠》等。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江苏宜兴人,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尤以画马享名于世。其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博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在油画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使印象主义的光与色的表现与古典主义严格而完美的造型相结合。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在创作上他以“师法造化,寻求真理”为原则,作品多取材现实生活,或借古喻今,寄托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情怀,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无与伦比,影响深远。
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法国蒂戎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6年受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华民国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西子湖畔创办中国第一个艺术高等学府暨中国美术高等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任校长。他提倡兼收并蓄,调和中西艺术,并身体力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为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也是20世纪实践中西文化融合具有革新开拓精神的先驱。林风眠关于中西融合的观点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传统笔墨观念,同时开启了对于诸如形式、材料等方面的关注,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中国绘画的创作面貌,为众多后继者诸如吴冠中、赵无极、刘国松等提供了可借鉴、深入的课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实在可算作是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启蒙者。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画坛的艺术大师,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的创始人,是中国现代绘画史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
齐白石(1864一1957),湖南湘潭人,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书画大师和书法篆刻巨匠。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代表作品有《花卉草虫十二开册页》,《白石草衣金石刻画》等。他将中国画的精神与时代的精神统一得完美无瑕,使中国画得到国际的重视;在他的笔下,大凡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无一不精,无一不新,为现代中国绘画史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他成功的以经典的笔墨意趣传达了中国画的现代艺术精神,深深得益于经典样式而又善于出新,故而他的画能够直接的感动人心,向天下众生传达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他的山水画表达他对自己艺术创新的自信与深刻体悟,他的人物画长于传神达情,他将书法简约大方、雄健浑厚的笔意融入人物画中,完善了人物内在的神情的表达。
上述都是近现代著名的画家,至于以民国时期界定还是不见得科学的,仅供参考。
张大千(Chang Dai-Chien,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港人,斋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城郊安良里(现市中区公园湾半坡井“芭蕉井”[1])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
20 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2]
他与二哥张善子昆仲创立“大风堂派”,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工。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名号多如牛毛。与黄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齐名。二十多岁便蓄著一把大胡子,成为张大千日后的特有标志。1983年4月2日逝世。
1、黄宾虹(1865-1955),原名懋质,名质,字朴存、朴人琴,徽州府歙县人,出生于浙江金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开派巨匠,有“千古以来第一的用墨大师”之誉。其著作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古画微》、《画学编》、《金石书画编》、《画法要旨》等。
2、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江苏宜兴人,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尤以画马享名于世。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
3、周湘(1871~1933)字印侯,号隐庵,近代的著名画家,是我国油画艺术的先驱者和美术教育家,亦是中国绘画艺术由传统的师承相授转变为正规的美术学校教育的创始人之一。著有《周湘山水画谱》4册。
4、齐白石(1864一1957),湖南湘潭人,名纯芝,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品有《花卉草虫十二开册页》,《白石草衣金石刻画》等。
5、刘海粟(1896年3月16日-1994年8月7日) ,原名槃,字季芳,号海翁,1896年3月生于江苏省常州。 擅长油画、国画、美术教育。代表作有有《刘海粟画集》《刘海粟油画选集》《刘海粟国画》《学画真诠》等。

走访林风眠故居作文

  走进林风眠的故居,就有一种怀旧的感觉:木头散发着湿润的潮气和淡淡的陈旧的木香融化在空气中,有一种很古老的气息。一转头,一幅林风眠的画像映入眼帘,这是一幅画在油布上的水粉画画中端坐着的林风眠爷爷在似笑非笑的望着你,你就会经不住笑起来。走进里屋,有一些林风眠爷爷简介,我趴在玻璃窗上仔细看,了解了不少林风眠爷爷身世:林风眠爷爷在广东出生,1919年留学在法国学习画画,1925年回国任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1928年在杭州主持创办中国美术学院,并出任首任院长。1991年在香港逝世。原来中国美术学院是林风眠爷爷创办的。林风眠爷爷的作品很多,我最喜欢他画的.一幅画《秋景》:红中带黄的树叶在空中翩翩起舞,就像春天的红蝴蝶,在五光十色的花丛中飞舞;黄中带绿的树叶,在柔软的树枝上被风吹的上下摆动,但细小的茎任抓住树枝不放;一些大大小小、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树叶飘在水上,荡出一点点波纹……林风眠爷爷画真是传神!

林风眠故居的简介

林风眠故居位于杭州植物园大门旁的灵隐路3号,为西式二层独立小楼。1928年,林风眠应蔡元培之聘,在杭州孤山蔡元培创办我国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学院任首任院长。1934年在玉泉马岭山下建造拥有客厅、卧室、画室、露台、地下室和草地的西式私寓,除抗战时随学校迁往四川外,致意住到1951年才离杭赴沪,在杭州度过了风华正茂的轻壮年。杭州西湖为他提供了绘画素材和艺术灵感,并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品性和画风。

200字左右的名人简介

  为你奉上,请你参考!
  1:李叔同:弘一法师(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祖籍浙江,客居天津。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号弘一。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2: 林风眠(1900—1991)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蒂戒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3: 沙孟海(1900-1992) 原名文若,中年后以字行。号石荒、沙村、决明、兰沙等。浙江鄞县人。
    早年从冯君木学古典诗文,从吴昌硕习书法、篆刻。后又与著名学者朱疆村、况蕙风、章太炎、马一浮等交往,受益良多。曾就读于慈溪锦堂学校,毕业于浙东第四师范学校。曾为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1963年起在浙江美术学院兼课,1979年起为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导师。历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考古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4:
  
  夏衍(1900-1995),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祖籍河南 开封,1900年10月 30日生于浙江省余杭县(今浙江杭州)彭埠镇严家弄,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杰出的革命文艺家、社会活动家和电影艺术家。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
  5: 潘天寿(1897-1971)早年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又号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曾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教授。1928年到国立艺术院任国画主任教授。 1945年任国立艺专校长。1959年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他对继承和发展民族绘画充满信心与毅力。为捍卫传统绘画的独立性竭尽全力,奋斗一生,并且形成一整套中国画教学的体系,影响全国。他的艺术博采众长,尤于石涛、八大、吴昌硕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个人独特风格。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
名人简介:
一、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
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享年57岁 。
二、牛顿
艾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定律》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
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三、爱迪生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年2月11日—1931年10月1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米兰镇,逝世于美国新泽西州西奥兰治。发明家、企业家。
爱迪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利用大量生产原则和电气工程研究的实验室来进行从事发明专利而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人。他发明的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电灯对世界有极大影响。他一生的发明共有两千多项,拥有专利一千多项。爱迪生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9名。
四、钱学森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五、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校(现东北大学)。“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贝多芬
百度百科—牛顿
百度百科—爱迪生
百度百科—钱学森
百度百科—鲁迅

林风眠 《金秋》的颜色主要描写

1927年返国后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林风眠先后执掌北平艺专与杭州艺专,故主要精力在艺术教育与社会活动上,在创作方面则30年代初以前多画油画,直面现实苦难,作品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风格上不脱欧陆表现主义影响,代表作如《人道》(1927)、《人类的痛苦》(1929)、《悲哀》(1934)等,而其时做中国画较少。
  从1933年至1938年,林风眠的中国画所占比重逐渐加大。他在艺术上的注意力已开始转向对中国画走向作学理上的探讨,并将之落实于创作实践上:力图在造型、色彩、空间处理等方面把西方经验与中国传统融合起来,实现自己在留法期间就已酝酿的“调和中西”的理想。在此期间,他先后完成《东西艺术之前途》、《中国绘画新论》、《我们所希望的国画前途》等论文,提出了改造的原则:吸收西方的新方法,放弃陈陈相因的临摹和袭用。具体言之,有三个需改变的重要方面:一是以自然为对象,寻求质量、色彩、性格和单纯化的表现;二是改进绘画材料、技巧与方法,追求自由的个性化描写;三是以科学方法进行基本训练,从正确重现对象来求得创造之基础。可以说,由于林风眠并没有太多传统画法的师承来历,也就无所谓传统的包袱与束缚,所以他的种种所谓“野狐禅”,却能够使他既不失“了解之同情”,又可保有足够的客观与理性,而其所开之药方正可为积重难返的中国画带来一线生机。
  这里的两幅画正是他早期创作中的杰出代表,虽然都是赠送给友人的礼物,但绝非一般的应酬之作可比,它们完美地体现了他个人探索发轫阶段的成果。而且林早期作品留存极少,绢本材质更是仅见于30年代,如波士顿美术馆藏1930年《秋游图》、广东美术馆藏1930年作《白鹭》、梅洁楼旧藏作于1932年的《三鹭图》、香港艺倡画廊旧藏1931年的《梅鹤家风》等,故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皆备,尤为珍稀。
1927年返国后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林风眠先后执掌北平艺专与杭州艺专,故主要精力在艺术教育与社会活动上,在创作方面则30年代初以前多画油画,直面现实苦难,作品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风格上不脱欧陆表现主义影响,代表作如《人道》(1927)、《人类的痛苦》(1929)、《悲哀》(1934)等,而其时做中国画较少。
  从1933年至1938年,林风眠的中国画所占比重逐渐加大。他在艺术上的注意力已开始转向对中国画走向作学理上的探讨,并将之落实于创作实践上:力图在造型、色彩、空间处理等方面把西方经验与中国传统融合起来,实现自己在留法期间就已酝酿的“调和中西”的理想。在此期间,他先后完成《东西艺术之前途》、《中国绘画新论》、《我们所希望的国画前途》等论文,提出了改造的原则:吸收西方的新方法,放弃陈陈相因的临摹和袭用。具体言之,有三个需改变的重要方面:一是以自然为对象,寻求质量、色彩、性格和单纯化的表现;二是改进绘画材料、技巧与方法,追求自由的个性化描写;三是以科学方法进行基本训练,从正确重现对象来求得创造之基础。可以说,由于林风眠并没有太多传统画法的师承来历,也就无所谓传统的包袱与束缚,所以他的种种所谓“野狐禅”,却能够使他既不失“了解之同情”,又可保有足够的客观与理性,而其所开之药方正可为积重难返的中国画带来一线生机。
  这里的两幅画正是他早期创作中的杰出代表,虽然都是赠送给友人的礼物,但绝非一般的应酬之作可比,它们完美地体现了他个人探索发轫阶段的成果。而且林早期作品留存极少,绢本材质更是仅见于30年代,如波士顿美术馆藏1930年《秋游图》、广东美术馆藏1930年作《白鹭》、梅洁楼旧藏作于1932年的《三鹭图》、香港艺倡画廊旧藏1931年的《梅鹤家风》等,故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皆备,尤为珍稀。
《金秋》的山色浓重,树林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耀眼的黄色和紫色。
林风眠将中国画的写意情怀与西洋画的浓重色彩进行了大胆的结合。在苍山的存托下,亮丽耀眼的黄色、橙色,将金秋的风韵渲染与纸上。水中的倒影给画面带来几分恬静,使画面热烈的色彩和幽深的意境完美的统一。
运用大面积耀眼的水粉色突出金秋的感觉,使人印象深刻。这种墨、粉混用的画法还有一大好处,即便于修改,色彩与笔触的重叠使修改成为可能,林先生曾说,他的画有些是改好的。林风眠将水粉大胆引入到水墨中,是对中国画改革的一大贡献。
扩展资料:
林风眠(1900—1991)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蒂戒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 
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
他常常融浓丽的色彩于水墨之中,突出画家对大自然新鲜的视觉感受与深厚的情感体验,对于传统水墨画略施淡色的程式有突破性的革新,把自然物象与心灵感悟的对话视为艺术的生命之源。
林先生以西方绘画的光色原理分析自然物象,非常重视观察对象,但从不拘泥于景物表象的写实与再现,而是注重对于画家内心灵魂的诠释。
他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画家。受到学界泰斗蔡元培的赏识与提携,成为我国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的首任院长。

老舍简介 关于老舍的故事有哪些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信仰基督教,北京满族正红旗人。[1]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2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信仰基督教,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1]
?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我曾经学过老舍笔下的寓言故事,课文例如有:白鹅
老舍人物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有关老舍的故事:
1、催稿趣事
抗战期间,北新书局出版的《青年界》,曾向作家老舍催过稿。
老舍在寄稿的同时,幽默地寄去了一封带戏曲味的答催稿信:元帅发来紧急令: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吠!马来!参见元帅。带来多少人马?来个字!还都是老弱残兵!后帐休息!得令!正是:旌旗明明,杀气满山头!
2、改稿奴才
作家楼适夷有次去看望老舍。“最近写些什么?”楼适夷问道。满族出身的老舍笑着说:“我正在当‘奴才’,给我们的‘皇帝’润色稿子呢!”一阵大笑,方知老舍正接受一项新任务——为末代皇帝溥仪修改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
3、献丑作诗
一次老舍家里来了许多青年人,请教怎样写诗。老舍说:“我不会写诗,只是瞎凑而已。”有人提议,请老舍当场“瞎凑”一首。“大雨洗星海,长虹万籁天;冰莹成舍我,碧野林风眠。”老舍随口吟了这首别致的五言绝句。
寥寥20字把8位人们熟悉并称道的文艺家的名字,“瞎凑”在一起,形象鲜明,意境开阔,余味无穷。青年们听了,无不赞叹叫绝。
诗中提到的大雨即孙大雨,现代诗人、文学翻译家。洗星海即冼星海,人民音乐家。高长虹是现代名人。万籁天是戏剧、电影工作者。冰莹即谢冰莹,现代女作家,湖南人。成舍我曾任重庆《新蜀报》总编辑。碧野是当代作家。林风眠是画家。
4、到济南站接黑衫女
1933年秋,周铭洗任青岛圣功中学校长后,有事要去济南,因人生地不熟,许地山便打电报给在齐鲁大学任教的老舍请求迎接。
据老舍《敬悼许地山先生》一文中写到周铭洗。“你记得给我打电报,叫我到济南车站去接周校长吗?多么有趣的电报啊!知道我不认识她,所以你教她穿了黑色旗袍,而电文是:‘×日×时到站接黑衫女!’当我和妻接到黑衫女的时候,我们都笑得闭不上口啊”。
就这样,由于许地山的关系,周铭洗与老舍及其夫人胡絜青相识于济南,后来成为终身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