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陈佩秋简介
- 2、陈佩秋有多少弟子
- 3、河南画家排名前10名
- 4、陈佩秋是书画大家,开创了什么样的中国画新风?
- 5、法云寺主持妙谛与国画泰斗陈佩秋的情缘
- 6、陈佩秋 书法对联真迹 精,精,精
- 7、书画圈里可从不缺浪漫,画坛“名家夫妻档”
- 8、被誉为卧枕宋元、融汇中西,陈佩秋先生擅长哪一方面?
- 9、高花枝头晚始开,香在琼楼最顶层。出自哪里
- 10、声闻全国的书画大家,陈佩秋先生的画作有何特点?
陈佩秋简介
1、陈佩秋(1923年2月14日-2020年6月26日),女,河南南阳人,字健碧,室名秋兰室、高华阁、截玉轩。2、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艺术顾问、上海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上海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西泠印社理事,也是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的终身成就奖获得者。3、2020年6月26日凌晨三点,陈佩秋逝世,享年98岁。
陈佩秋有多少弟子
一个。陈佩秋(1923年2月14日至2020年6月26日),女,河南南阳人,字健碧,室名秋兰室、高华阁,截止至2022年12月10日,其只有一个弟子,陈佩秋是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的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河南画家排名前10名
河南画家排名前10位的有:李唐、吴道子、武宗元、荆浩、李剑晨、郭子昂、靳尚谊、陈佩秋、梵功、王威。
1、李唐
李唐(1066—1150),南宋画家。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州)人。初以卖画为生,宋徽宗赵佶时入画院。南渡后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擅长山水、人物。存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烟寺松风》《采薇图》等。
2、吴道子
吴道子(约680年—759年),又名道玄,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3、武宗元
武宗元(约980—1050),初名宗道,字总之。河南白波(今河南洛阳吉利区)人。北宋画家。宋真宗景德年间,建玉清昭应宫,征全国画师,分二部,宗元为左部之长。他家世业儒,以荫得太庙斋郎,官至虞部员外郎。擅画道释人物,曾为开封、洛阳各寺观作大量壁画。主要作品:《朝元仙仗图》、《圣帝出队图》、《旃檀瑞像》。
4、荆浩
荆浩(约850-911年),字浩然,号洪谷子,河内沁水(一说河南济源人,一说山西沁水县人),唐末五代时期著名画家,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著有《笔法记》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六要”。作品《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
5、李剑晨
李剑晨(1900年2月25日—2002年2月20日),男,原名李汝骅,字剑晨,河南省内黄县宋村乡北沟村人。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创立了自己独特的水彩画理论体系,被称为“中国水彩画的开山大师”、“中国水彩画之父”。同时,擅长中国画和油画,被称为“国画大师”、“油画巨匠”、“美术教育泰斗”。
6、郭子昂
郭子昂,祖籍河南汝州,定居北京。中国当代山水画家。中国嵩岳画派创始人,多年来深入研究中国嵩岳文化,曾数十次赴嵩山写生,其嵩岳山水画作品风格朴茂厚重、大气磅礴。尤其焦墨写生,笔走龙蛇、自由灵动、温润妩媚。被诸多研究专家赞为上乘之作。上千件作品发表或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性展览。
7、靳尚谊
靳尚谊,1934年12月出生于河南焦作,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家、教育家,其主要作品有《塔吉克新娘》《青年女歌手》《晚年黄宾虹》《八大山人》等。
8、陈佩秋
陈佩秋(1923年2月14日—2020年6月26日),女,河南南阳人,字健碧,室名秋兰室、高华阁、截玉轩。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艺术顾问、上海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上海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西泠印社理事,也是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的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9、梵功
樊功先生,1969年生,祖籍河南项城。樊功作品在“海峡两岸书画展”、“世界华人书画大赛”等数十次书画大赛展出中获得重要奖项。人物传略入编《中国书画家作品集》等数十部大型辞书。
10、王威
王威,别名肖佛,河南杞县人。擅长版画、中国画。中学时代学工笔人物山水。195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原浙江美院)。主要作品有《二七风暴》、《春暖出耕早》、《听涛》、《胸中自有雄兵百万》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李唐百度百科-吴道子
陈佩秋是书画大家,开创了什么样的中国画新风?
陈佩秋先生开创彩墨结合中国国画新风,他被誉为“海上丹青大家” 2014年获颁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陈佩秋是当代书画大家,早年以山水画为起点,画风浓丽俊秀。他以国画的笔墨结合西方绘画的色彩,开创了彩墨结合的中国国画新风。
陈佩秋将中西文化结合在一起,开创了彩墨结合的中国画新风 。代表作为八珍图卷、月下花前图卷,可惜这位书画泰斗于今年6月逝世。
陈佩秋先生用国画的笔墨元素,结合西方的绘画色彩,开创了彩墨结合的中国国画新风,并获得了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陈佩秋是根据自己努力,开创了中国画新画风,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陈佩秋背景,再来了解中国画。
陈佩秋1922年12月生,女,河南南阳人。字健碧,室名秋兰室、高华阁、截玉轩。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擅长中国画 。作品有《天目山杜鹃》;《水佩风裳》入选第三届全国美展;《红满枝头》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 。
陈佩秋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对周遭的新事情有了新的观察和感应。除了依旧坚持临摹古画,她开始关注西方的艺术。陈佩秋不断地改变自己的风格,她欣赏马奈、雷诺阿及德加闪烁的颜色和精炼明确的笔触,并参照了印象派。在陈佩秋成熟时期的作品中,西方艺术带来的影响益发明显见于山水画和用色方面。
陈佩秋认为艺术创造贵乎“新”和“难”。她本身的艺术根基立足于传统,她对创新的观念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旧就没有新。她细心钻研国画的绘画元素,用精炼的线条和传统的笔墨,配合启发自西方绘画的色彩运用去描绘景象的质感、体积和动感。她认为“新”是要经过知识和技巧的累积,而经验的累积和驾驭技巧是费时费力的,这曲折艰难的过程就是“难”。
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以前的国画我们都统称为古画。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
法云寺主持妙谛与国画泰斗陈佩秋的情缘
文图/李根勇
最近,山东省嘉祥县法云寺年仅32岁的主持妙谛,到上海专门拜访当代泰斗级国画大师、海派画家代表人物、九十七岁高龄陈佩秋老先生。隔辈人相谈甚欢,双方佛缘广结,渊源深厚,分别时陈佩秋先生题写"海印天镜"四字相赠,传为佳话。
妙谛:老先生是虔诚的佛教徒,年轻时既皈依我的师公圆瑛老和尚,对师伯明暘长老赞不绝口,与恩师明哲长老也结过缘。到现在每天仍然早晚功课诵持心经各九遍,让人赞叹!
陈老先生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谦逊随和,气质高雅。我们相谈甚欢,应我所求欣然题写“海印天镜”四字,其中“妙谛法师正腕”一句让我动容,一代大师如此的谦虚和对出家人如此之恭敬。更让人感动的是,我们走时,老人家近百岁高龄,一直坚持送到门口,合掌送别,看着我们上了电梯才肯回去,让人感叹!
真诚祝愿陈老先生,身心安康,福寿绵长!
妙谛点赞:陈佩秋和她已故的丈夫谢稚柳,可以说是沪上画坛的双璧,在整个当代中国书画界,他们亦闪耀着各自的光辉。圈内人喜欢用“赵管遗韵”来形容这对夫妻的风雅,将他们比作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与他的夫人管仲姬。更有人认为,陈佩秋的格调,远在管仲姬之上。管仲姬的作品未脱闺阁脂粉之气,而陈佩秋雄沉端庄、绮丽典雅,自创一格。
陈佩秋 书法对联真迹 精,精,精
陈佩秋(女),1923年生,河南南阳人。现为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杭州西泠印社理事。1942年西南联大经济系学习,1943年肄业。1944年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50年毕业。1950年在上海市文管会工作。1951年在家画檀香扇及其他零星图案设计。1956年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作品《天目山杜鹃》获上海青年美展一等奖,获全国第一届青年美展二等奖。
书画圈里可从不缺浪漫,画坛“名家夫妻档”
天下第一伉俪
赵孟頫和管道升
赵孟頫和管道升是元代非常著名的丹青伉俪。即使按现在的眼光,管道升也是一个“剩女”了,在二十八岁才嫁与大书画家赵孟頫。但爱情不在乎来的早晚,两人婚后意趣相投,心心相印。
赵孟頫自画像大都会博物馆藏
赵孟頫是元代首屈一指的书画大家,而管道升也能诗词书画,尤善绘梅竹,笔意清绝,曾给太后画过一幅墨竹,太后极为欣赏,封她为魏国夫人。
赵孟頫吹萧仕女图
当然,赵孟頫虽然是才情盖世,可还是免不了普通男人的嗜好,在地位高升后想纳妾,但又不敢之言,便试探妻子。
管道升墨竹立轴水墨纸本
管道升冰雪聪明又立场坚定,回了一首词:“尔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尔,塑一个我。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尔,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尔,尔泥中有我。我与尔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赵孟頫看后十分感动,于是打消了纳妾的念头。
管道升梅花
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对这两位的婚姻深表羡慕之情,写诗道:“亦有同心人,闺中金兰契,书画掩文章,文章掩经济,得此良已足,风流渺谁继。”
管道升(款) 墨竹立轴
大师身后竟藏着一位临画高手
齐白石与胡宝珠
一次,齐白石看到画桌上一幅《群鹅图》,竟以为是自己所作,挥笔署款“三存印富翁齐璜作于故都”,并连钤三印。过了一天再仔细品味才发觉是夫人的临摹之作,于是题跋更正:“此小幅乃宝姬所临”。
齐白石与胡宝珠
胡宝珠虾蟹图
本幅齐白石题:此幅乃宝珠初学时作,求予书数字,即可令儿女笑存,老夫应之。丙子四月,白石记。钤印:齐大
后来,宝珠又作了一幅《群虾图》,拿与丈夫品评。白石老人欣赏之余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者夫人有此成就,构图着色无不酷似自己的亲笔;忧者恐人散布流言蜚语说齐白石作画有夫人代笔,连借山馆出来的画也不可靠了。
齐白石作品
宝珠作画原为消遣,她知道丈夫的心事后,从此搁下了画笔。这对相差近40岁的忘年夫妻恩爱可见一斑。齐白石怀着既感激又内疚的心情在《群虾图》上题跋:“此幅乃内人宝珠画,可与予乱真……”题毕觉意犹未尽又加题:“予使宝珠弃画,因恐人猜疑替老夫代作”。时年82岁的齐白石还郑重地写上“当语儿辈珍藏”。
胡宝珠佛手双鼠图
齐白石题:此幅乃予继(屋)室宝珠所画,惜志不坚,未成而弃,且不永年,殊可感也。老夫八十六岁题记,白石。钤印:白石翁、痴思长绳系日齐良迟题签条:母亲画佛手樱桃鼠子,父亲题字。四儿良迟藏。
胡宝珠画齐白石题字老鼠偷书
厮守半生,相爱到老
张大千与徐雯波
1943年的—天,张大千在家中“大风堂”发闷,却迎来了一位俏佳人。俏佳人是张大千的大女儿心瑞的女同学,名为徐雯波,喜绘画,一直对才华卓绝的张大千仰慕不已。心仪之余,一直要拜师学画,但是张大师却一次次地拒绝了。
徐雯波为张大千理须
据大千解释:“我收门生的规矩十分严格,定了师生名分就不能涉及其他,我没有收她作学生,倒乐意她做我贤慧的太太。我太太有时候想起来了,还时常翻出老话来埋怨我,说我看不起人,不收她这个门生,其实呀!实在是因为我太看得起她了,才不收她作门生的!”1949年,48岁的张大千与18岁的徐雯波正式结婚。
徐雯波兰花镜心水墨纸本张大千题跋
徐雯波在张大千的后半生中,天南地北,一直追随在他左右,悉心照顾,无微不至。由内地到台湾,由台湾到香港,由香港到印度大吉岭,再到巴西的“八德园”、美国的“环荜庵”,最后定居台湾外双溪的“摩耶精舍”,克尽相夫持家的责任。
张大千《双寿》
可以说张大千后半生的成就,就是徐雯波一手促成的!徐雯波多年后对早年伴着大千旅游欧陆的这段岁月,一直怀念不已,认为是他们40年夫妻生活中最亲近甜蜜的一段日子。
张大千荷花
艺坛里的神仙眷侣
谢稚柳和陈佩秋
谢稚柳,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书画家、书画鉴定家之一。谢稚柳的绘画在近现代画坛上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他对于艺术的追求,毫无疑问代表了近现代画坛重现宋元乃至晋唐绘画辉煌的思潮。而在画师唐宋、水墨与丹青并重上与张大千、谢稚柳一脉相承,并将此一道继续发扬光大的乃是谢家夫人陈佩秋。
1970年代,苏庚春(右一)与谢稚柳夫妇留影
陈佩秋是20世纪末“海上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她初学山水从清初六家及石涛等大家入手,然后上溯明四家、董其昌,进而学习宋元山水。她学花鸟则是由宋元开始顺流而下,崔白、吕纪、青藤、白阳、八大、恽南田、金冬心等人的范本她都无所不学。
陈佩秋垂柳鸳鸯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她的兴趣主要在宋人花鸟画方面,所以,凡是能借到的古人(多为宋人)册页、纨扇、手卷真迹,都一一用心加以临摹,这股热情使得陈佩秋对宋代双钩花鸟画技法有了扎实基础。同时,她对生活深入观察,进行大量写生,将宋人画法融入自己的创作。
谢稚柳陈佩秋合作《鸳鸯嘉藕图》 保利2013春拍成交价437万元
谢稚柳与夫人陈佩秋,俱为书画大家。夫妇同擅书画的虽有,但成就能并称卓著的却十分罕见。谢稚柳与陈佩秋可以说是艺坛里的难得的天作之合,他们俩的合绘作品,在拍卖场上也十分抢手!
谢稚柳作品
陈佩秋金秋
大画家与名媛佳丽的爱情
吴作人和萧淑芳
吴作人(1908~1997),是继徐悲鸿之后中国美术界的又一领军人物。在素描、油画、艺术教育方面都造诣甚深,他在中国画创造方面更是别创一格,自成一家。萧淑芳(1911~2005),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以花卉画作,享名于世,兼擅风景、静物、肖像等绘画。其作高迈行云,渐至化境。
吴作人1956年作品《萧淑芳像》
在中央大学艺术系学习时,吴作人才华出众,锋芒初露。北平女孩萧淑芳,作为一名旁听生在中央大学艺术系学习油画和素描。吴作人被这十八岁眉清目秀,身材窈窕,举手投足间都是淑女范的女孩儿深深地吸引住了,陷入了暗恋之中……
少女时代的萧淑芳溜冰不忘画画(1932年摄于北海公园)
一天,萧淑芳拿着习作《一筐鸡蛋》向徐悲鸿先生请教,吴作人正好在旁边,便凑了上去看,无数次设想过与她相对说话的机会,这一回终于来了,可说出来的话竟是:你画的这些鸡蛋是买来的吗?
萧淑芳白了他一眼,没有答理他。在同窗半年的时光里,他与萧淑芳再没有交往。此后,他们各自读书、学画、留学、结婚。
萧淑芳1929年作品《一筐鸡蛋》
二十年后,此时两人都因为种种变故成了单身,吴作人在一个沪上画展偶遇萧淑芳后,春心萌动,特地作了一首表白诗:
“三月烟花乱,江南春色深。相逢情转怯,未语泪沾襟。”
——《胜利重见沪上》
1946年吴作人与萧淑芳新婚留念
这浓得化不开的情思慰藉了萧淑芳的心灵之创。1948年6月,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北平,在两人共同的恩师徐悲鸿先生的见证下,吴作人与萧淑芳喜结良缘。那年,吴作人四十岁,萧淑芳三十七岁。
吴作人《池趣》
萧淑芳花卉
情人眼里出西施
吴湖帆和潘静淑
吴湖帆,二十世纪中国画坛重要画家,书画鉴定家。作为一位集绘画、鉴赏、收藏于一身的显赫人物,其妻子自然也是知书达理。
吴湖帆与夫人潘静淑
潘静淑是位富贵人家的千金,她既无金玉纨绮之好,又不喜应酬,从小就在深深庭院接受传统的淑女教育,读书习字,吟诗作画。
吴湖帆《红霞秋霁》
吴氏夫妇是包办婚姻,吴湖帆7岁,潘静淑5岁就定下的娃娃亲。情人眼里出西施,潘虽长得并不出色,但她却是吴湖帆的一生挚爱。步入婚姻殿堂后,俩人的生活更是是充满情趣与快乐的,“闺房之乐,有甚于画眉”。潘静淑也喜欢画画,两人有着共同的爱好,每日徜徉在吴家深深的庭院里,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潘静淑花卉
他们有时同赏着一幅古画;有时摩挲着博古架上的古代青铜器皿;有时共读一篇诗歌,沉浸在诗意的氛围中;有时一起完成一幅画,把它看作两人爱情的表徵;有时为了市场上的一幅古画,潘静淑还质钗售书,凑足了钱去收购,为了闻名已久的心爱之物,潘静淑宁愿舍去一般妇女宝爱的首饰。
吴湖帆人物画
自潘静淑死后,为了悼念亡妻,吴湖帆毫不犹豫地卖掉了自己心爱的一千多方汉印集资,得了四千元,出版妻子画集《梅景书屋画集》,表达了对亡妻寄托了无尽哀思。
潘静淑花卉
看遍了画坛的夫妻恩爱,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那温婉绵长、举案齐眉的素淡爱情,他们画苑中相携游艺,给世人留下了感人佳话,直至今日也叫人为之感动惊羡!
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看懂了,真正的爱情是:时光静好,与君语的如胶似漆;细水长流,与君同的相知相守;繁华落尽,与君老的不离不弃。
被誉为卧枕宋元、融汇中西,陈佩秋先生擅长哪一方面?
陈佩秋擅长山水画,尤其注重构图,常常能用简单的水墨勾勒出古朴淡雅的意境来,画法苍劲有力。
陈佩秋先生最擅长的是中国画和山水画,代表作如《天目山杜鹃》,《牡丹诗意图》,《 海棠黄鹂图 》,每一副作品都栩栩如生,很有深意。
她比较擅长山水花鸟,画风秀美,委婉含蓄,花鸟呼之欲出。比如《天目山杜鹃》、《红满枝头》。
92岁的上海书画大家陈佩秋,为2014年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请柬,书写了“请柬”二字。陈佩秋与她所挚爱的中国书画,精彩亮相。
在接受《解放周末》独家专访时,这位书画大家娓娓道来的,不仅是自己完成这个国家任务的故事,不仅是这一生投身书画的不懈坚持,还有老艺术家的心声:“一个艺术工作者,如果丧失了社会责任感,整天就知道围着钱转,怎么可能有大格局,也无法成为真正的大家。那将有愧于自己,更有愧于家国。”
陈佩秋先生在花鸟、山水、工笔画、书法等方面的成就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被誉为卧枕宋元、融汇中西。她早年曾以山水为起点,上世纪50年代后专攻花鸟,画风浓丽秀美,格调委婉含蓄。上世纪90年代,她探索细笔青绿山水,吸收西画光、色的表现技巧,别开生面。她晚年的青绿山水大多用彩墨写成,开创了彩墨结合的中国画新风。她的艺术创作出入古今之间,做到了“笔墨当随时代”,载入中国近代绘画史册,并将中国女性画家的绘画成就抬升到新的高度。
陈佩秋认为艺术创造贵乎“新”和“难”。她本身的艺术根基立足于传统,她对创新的观念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旧就没有新。她细心钻研国画的绘画元素,用精炼的线条和传统的笔墨,配合启发自西方绘画的色彩运用去描绘景象的质感、体积和动感。她认为“新”是要经过知识和技巧的累积,而经验的累积和驾驭技巧是费时费力的,这曲折艰难的过程就是“难”。
陈佩秋先生是中国当代画坛上极为知名的艺术大家,她以重彩工笔,泼墨写意的花鸟画誉满艺坛,以工笔写意的风范重振了古典的高华和大雅。在艺术技巧和艺术境界上,以精深的造诣,把工笔花鸟画推向新的高度,她的艺术是启迪性的、引领性的。
高花枝头晚始开,香在琼楼最顶层。出自哪里
我认为是出自下面这篇短文的:最高的兰花最后开放
最高的兰花最后开放
姜常红
1944年,陈佩秋考入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在艺专学画时,陈佩秋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不停地临摹、写生、画素描。恩师郑午昌先生为她带来许多明清画作的印刷品和照片,陈佩秋逐一临摹。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陈佩秋临摹了近百幅作品。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三年就可以毕业,陈佩秋以为自己的临摹画作达到了结业水准,没想到郑午昌对她说:“三年太短,学不到什么东西。”陈佩秋不解,老师便让她去龙华苗圃写生,体验生活,并嘱咐她仔细观察兰花的习性。
来到苗圃后,陈佩秋和苗圃女工一起吃住,十分辛苦,大部分人待一个月就跑回去。由于兰花的花期长,为了详细了解兰花的生长过程,陈佩秋坚持了三个多月。在长时间的写生观察中,她终于发现了兰花的秘密。兰花的花苞都是从下往上开放,而顶上最高的蓓蕾是最后开放的,最高的兰花最惹人注目。她终于明白了恩师的苦心。
回校后,陈佩秋主动要求延长留校学习时间,前前后后共读了七年。因为她在校临摹画作时间太长,很多同学都嘲笑她:“一辈子没出息,只晓得临画。”陈佩秋却并不在意。
1955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后,刘海粟、吴湖帆、傅抱石等都被聘为画师,陈佩秋也在受聘之列,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专业画家之一。1956年,陈佩秋凭借工笔画《天目山杜鹃》获得上海青年美展一等奖,参加全国青年美展获得二等奖。
高花枝头晚始开,香在琼楼最顶层。一个人学本事、做学问也是如此,厚积方能薄发,大器往往晚成。
作者:姜常红
上稿:《特别关注》2020年第10期
声闻全国的书画大家,陈佩秋先生的画作有何特点?
它无畏地迎接太阳,它不会被灼热的太阳伤害。体现了她自力更生,不随大流。她孤傲,引文人墨客有无限风情。
陈佩秋擅长构图,一幅画作只留下最重要的景色,多余的装饰都会去掉,这就使得她的画作重点突出,使人乐于欣赏。
陈佩秋先生主攻花鸟,画风秀美,委婉含蓄,画中的花鸟呼之欲出,将女性的柔美充分体现了出来。
92岁的上海书画大家陈佩秋,为2014年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请柬,书写了“请柬”二字。陈佩秋与她所挚爱的中国书画,精彩亮相。在接受访问时,这位书画大家娓娓道来的,不仅是自己完成这个国家任务的故事,不仅是这一生投身书画的不懈坚持,还有老艺术家的心声:“一个艺术工作者,如果丧失了社会责任感,整天就知道围着钱转,怎么可能有大格局,也无法成为真正的大家。那将有愧于自己,更有愧于家国。”
有时晚上画着画着,一抬眼,怎么窗户外天亮了。
九月中旬,书画大家陈佩秋接到一项任务——为即将在北京召开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创作书画。
为了写好会议请柬上的“请柬”二字,陈佩秋再三斟酌,反复推敲,“我尝试了不少字体,也写了十多遍”。终于,定稿行楷体“请柬”,苍劲大气。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陈佩秋成为上海画院最年轻的画师。两年后,她以一幅《天目山杜鹃》获上海市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一等奖和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二等奖,确立了在画坛的地位。
上个世纪80年代后,陈佩秋走出国门,逛博物馆,“孵”书店。她翻阅了大量的印象派原版画册,莫奈、雷诺阿、毕沙罗、塞尚等西方名家斑斓绚烂的画风,给予她新的启思。
年逾花甲,她并未止步于“花鸟与山水画大家”之誉,而是勇气十足地开启了新一轮画风的探索。她将印象派的用色技法运用于中国画上,以层层叠加墨彩的手法,令画面层次更为丰富通透,开创陈氏青绿山水之新风。
回国后,她开始探索一种新的用色方法——叠彩法,在宣纸上试验。大面积的青绿着色,上色—晾干—加色,循环多次,笔笔追加,层层渲染,直至自己心领神会时,方收笔。当时一位知名的评论家看了第一幅她用叠彩法创作的青绿山水《荷净纳凉》后,感叹不已:此画不拘于传统的点染,青绿的远山仿佛在眼前吐纳呼吸,有温度有质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