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风眠作品,林风眠最著名的画是哪一幅?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03 08:05:35 浏览1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林风眠作品

林风眠作品:
1、《打渔杀家》描绘的是京剧同名剧目,故事背景源自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水浒传》续作《水浒后传》,讲述梁山一百零八将之“活阎罗”阮小七弃官隐居,化名萧恩,携女桂英力抗太湖恶霸丁子燮的经典桥段。
正如艺术家在上述书信中所言,他是借阮小七利落干脆、不屈于管教及勇于与封建权势作斗争的品格隐喻其反对封建人文色彩之主观意念,和对艺术自由的固执追求。
2、《绽放》是林风眠的重彩水粉画作,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屋内,花瓶内一大束盛开绽放的向日葵,桌上新鲜的双梨,一切那么宁静、平和与美好,鲜艳的黄色象征着希望、憧憬与强烈的热力,这件作品既有油画的深度、坚实与明丽,又具有水墨的渗透、空灵与飘逸。
3、《渔村暴风雨之后》,画的是暴风雨后,渔家妇女在海边等待归舟的情景:人们面向大海站立,外表的平静正掩盖着内心的不安和紧张。视觉效果的戏剧性,对平凡劳动者命运的深切关心,是这件作品的特色。
4、《摸索》是一幅巨构(2X4.5米),着意表现思想家们在摸索人生的路,全幅布满古今伟人,个个相貌不特毕肖而且描绘其精神,品性人格皆隐露于笔底。
5、《悲哀》是《人道》《痛苦》的姊妹作,源自同一精神母题。画幅左侧的壮年男子,双手托着一死去的、骨瘦如柴的少年,右侧是两个悲痛的人肩抬着一裸体女尸。调子浓重,人物以粗壮的轮廓线勾出,似是借鉴了法国表现主义画家卢奥的画法,那沉滞的力感,使人觉得画家悲哀中,还含着一种愤怒。

林风眠国画作品

林风眠国画作品包括《鹭》、《柏林之醉》、《暴风雨后》、《摸索》等。
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本名绍琼、剑生,后易名凤鸣,又名风眠,广东梅县人,中国近现代画家、艺术教育家,其主要绘画作品有《鹭》、《柏林之醉》、《暴风雨后》、《摸索》等;主要著作有《中国绘画新论》、《林风眠画集》等。
林风眠于1920年入读于法国迪戎国立美术学院,后转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并在巴黎各大博物馆研习美术;1925年,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教务长、西画系主任;1927年,任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另创作油画作品《人道》。
林风眠国画作品特点
1、画幅:林风眠一改传统国画以长条形幅面为主的形式,采用了方形进行创作。这种创新使得画面更加活泼、多变,同时也能更好地展示画面的内容。
2、绘画材料:林风眠善于运用多种绘画材料,包括水墨、水彩等传统中国画材料,也融合了西方绘画中的一些技巧和手法,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3、用色:林风眠的用色丰富多彩,他根据画面的不同内容和形式,灵活运用色彩进行表现。在《渔获》这幅作品中,林风眠用丰富的色彩表现了渔村丰收的喜悦氛围;而在《双鹭》中,他则运用浓淡相间的墨色,将白鹭的羽毛和环境表现得栩栩如生。

林风眠作品

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宫女与花瓶图》等。
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家名绍琼,字凤鸣,后改风眠,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自幼喜爱绘画。
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等。林风眠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毕业后,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央美术学院)校长兼教授,后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主持筹办国立艺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并任院长。
人物纪念
1999年11月22日,为纪念林风眠百年诞辰,将杭州市林风眠故居按原样整修后,辟为林风眠故居纪念馆。该馆分上、下两层,楼下陈列室展示了林风眠生平事迹和遗物。
2010年是林风眠先生诞辰110周年,为弘扬林风眠的艺术精神,传承林风眠的艺术教育理念,广东威华集团投资在林风眠的故乡修建了“林风眠艺术产业园”。
“国美之路——林风眠师生联展”10月22日起在浙江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院隆重开幕,从而拉开了纪念林风眠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的序幕。
同年,广东林风眠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共出资四千万,成立“林风眠教育基金”,包括“林风眠助学金”与“林风眠艺术研究与奖学金”各两千万。2012年10月20日,梅州市林风眠故居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林风眠国画作品

林风眠国画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等。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1991年8月12日10时,林风眠因心脏病、肺炎并发症,病逝于香港港安医院,享年91岁。

林风眠国画作品

林风眠国画作品如下:
林风眠早期的水墨画还有灵动飘逸的特色,后来渐渐转向沉静与孤寂,即便那些热烈浓艳的秋色或和煦明媚的春光,也带有此种特色。当然,林画的孤独感并不是空虚感,也不同于佛家说的空茫境界,更没有现代西方画家如契里柯、达利作品中那种荒诞式空漠。
换言之,它只是一种寂寞,一种独自欣赏世界的自足的寂寞,不妨再作个比较:八大山人的画也充满孤独,但那是孤独而愤,演为清狂。
林风眠简介
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
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
林风眠的学生中最著名的五位: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苏天赐、席德进。他们有活跃在北方与南方者,有在巴黎者,也有一位在台湾。他们的创作都可看出发端于林风眠,后来逐渐各自走上不同的方向。他们都成为近数十年来享有大小不同盛名的画家。

著名画家林风眠的作品有哪些

  林风眠的作品介绍
  林风眠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念的倡导者,也是重要的代表人物。在他的画作之中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之后的现代绘画的精髓,还融入了中国水墨画的元素,可以说是中西合并的开拓者。
  林风眠有许多非常著名的作品,这里将不再一一多做介绍,只介绍一些相对来说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创作的作品《渔获》。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在一个丰收的季节里渔村中的妇女和小孩庆祝“渔获”的情景,在香港苏富比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专场拍卖会上,这幅作品拍出了1634万港元的天价。
  除了《渔获》,还有非常展现林风眠绘画功的《双鹭》和《渔村》。在《双鹭》中,林风眠精准的将白鹭的羽毛、双足、尾、喙等用浓细相交的笔墨展现的淋漓尽致,脖颈的屈伸更是刻画的活灵活现,两只白鹭之间也体现出了一种生命互动的盎然生机。而在《渔村》却能够体会到明显的西方写实主义的应用。画中虽然只有聊聊几笔,但是去却用简单的构图,巧妙的配色和精准的描绘,将渔村的惬意与安逸表现出来,可见林风眠超高的绘画水平。
  另外林风眠作品较多的是以仕女等人为主题的画作,其中《读书仕女》可以说是他集大成之作。画中仕女的恬静的姿态,低垂的眼睑都表现了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追求。其他林凤眠作品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林风眠的艺术作品改革
  林风眠是艺术改革的实践者,他身体力行,对中西绘画艺术的融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一个实践者,对于绘画的所有理解,和对艺术的改革,也都体现在了林风眠的作品中。
  对于林风眠的印象应该就是他在中西方艺术融合中所做的贡献,所以林风眠的艺术改革,我们可以从林风眠的作品中来看看,林风眠是怎么对着中西方艺术进行融合的,林风眠的艺术改革又是如何发展的。
  林风眠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就对毕加索有所研究、还有布拉克等人的立体主义林风眠也都有所涉猎,还专门翻译了不少欧洲当代艺术的文章,自己也搞过专题讲座。在1948年《毕加索与现代绘画》的讲座上,林风眠林风眠已经感觉到了毕加索的伟大,于是我们可以在林风眠的许多作品中对于毕加索作品的痕迹。特别是在看了戏曲之后,林风眠感触很大,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所以创作了一些列京剧中人物的作品,这其中也有不少毕加索的味道。
  在作品《宇宙锋》中,林风眠将京剧人物的宽袍大袖和绚丽服饰进一步抽象为一片片相互堆积的三角形,这和立体主义形体的解构与重组很相似。这也是林风眠对中国传统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结合,更是对中国绘画的改革。后来林风眠的画风又发生了大变,接近了抽象艺术,已经和国际上抽象主义的先锋人物走到了一起。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后,他的作品里不但有一种膨胀的画面感,以及西方抽象艺术中的动感效果,摒弃了西方张扬、攻击性的内容,但保持了东方艺术柔美、温情的神韵。
  林风眠的作品绘画特点
  林风眠绘画特点是怎样的'呢?林风眠擅长描绘的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从作品内容上看,林风眠的作品是悲凉、孤寂、空旷、抒情;但是从形式上看林风眠绘画特点鲜明,正方构图,还没有无标题。
  我们都知道,林风眠倡导的是中西融合,所以他一生都在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在中西方艺术之间造搭建一座互通的的艺术桥梁。所以林风眠无愧于是一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大师,对中国许多后辈画家都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林风眠是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当然,林风眠也是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
  林风眠的作品中总有一种淡淡的哀怨和孤寂,这种哀怨和孤寂,使他的作品中具有了非常难能可贵的悲剧之美,也多了许多别样的审美情趣。这与林风眠本人颠簸曲折的人生经历脱不了关系。林风眠终生致力于溶合中西绘画传统,创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林风眠提倡的是兼收并蓄,经历在中西艺术调和,并身体力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属于林风眠自己的抒情画风。林风眠是20世纪中西文化融合具有革新开拓精神的先驱,更是中国现代画坛的艺术大师,在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史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现代绘画史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

文学艺术017-百折不挠的画家林风眠

林风鸣

画家

人物简介

林风眠名绍琼,字凤鸣,后改为风眠。林风鸣是我国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一代宗师,他曾主持筹办中国美术学院,并任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者,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先驱,他倡导“中西融合”的艺术理念,他终生致力于融合中西绘画传统,创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他培养的有李可染、吴冠中、王朝闻、艾青、赵无极、赵春翔、朱德群等一大批艺术名家。他的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宫女与花瓶图》等。

人物传奇

艺术人生:

1900年林风眠生于广东省梅州市(古称嘉应州)的贫农之家。父祖辈都是山村石匠工人,刻宋体碑文。祖父倔强的精神影响了他,他毕生孤身奋战,始终坚定不移,作品孤寂却刚正,有一种雕刻精神。

林风眠5岁开始学习画画,临摹《芥子园画谱》。9岁卖出了第一幅画《松鹤图》。

21岁的时候,就去到法国留学,半工半读,做过油漆工,改名为风眠。第二年靠自己的努力去到法国第戎美术学院,向浮雕家扬西斯先生学习素描。后来也在老师的推荐下,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向名家哥罗孟学习素描及油画人体。

23岁,他的油画《秋》第一次入选了巴黎秋季展览会,两年后,油画《摸索》、中国水墨画《生之欲》,再次入选巴黎秋季沙龙展。

后来1925年的巴黎万国博览会上,《饮马秋水》等数幅作品被海外收藏家收藏。同年,蔡元培赏识他,推荐他担任北京国立艺专校长兼教授。第二年回国赴任,还首次举办了首次大型个人画展。鲁迅有观看这次的画展。后来他因为提出“中西融合”艺术主张,艺术运动失败后,被免除了北京艺专的职务。他主持了三次西化艺术运动,三次失败。

1928年他再次受到蔡元培的提携,被聘任为我国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学院(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同年,南京第一届艺术展,展出了林风眠的《人道》等作品。

后来他多次在教育行业发展艺术。成立“艺术运动社”,后来多次举办美术展览;同林文铮共同制定《艺术教育大纲》;发表许多利于绘画教育如《中国绘画新论》等作品;创作了大量油画如《痛苦》等。

1938年北平艺专、杭州艺专两校合并,后来林风眠被迫解职。

1939年,曾经在上海法租界法国总会举办个人画展,后来还出任国民政府政治部设计委员,负责抗日宣传的任务。

1940年开始,隐居重庆三年,潜心研究中国画也创作了大批水墨画。

1945年,抗争胜利后,回杭州任教,可惜后来杭州艺专改称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林风眠第二次被迫免职。

晚年,他的后半生一直在闭门埋首作画,继续以“我入地狱”精神探索艺术。

可惜的是在文革期间,林风眠受到批判,1966年被逼无奈将自己毕生所画的国画一千余幅浸入浴盆捣成纸浆,从马桶冲掉,一部分油画用火炉烧掉。后来他还被拉去劳动改造。

甚至在1968年,他69岁时以“日本特务”“特嫌”罪名被上海公安局拘捕,后转入上海南市第一看守所,有长达四年半的狱中生涯。

出狱后,1974年他的画还被江青定为黑画,林风眠被定为黑画家,再次遭到批判。

好在,林风眠后来叶剑英元帅的关心下获准移居香港,他赴港前将其在上海时创作的一百零五幅作品存放于上海中国画院,不久又将这批存画全部捐献国家。

艺术家的价值终会被大家认识到,晚年林风眠客居香港,深居简出,凭记忆重画在“文革”中毁掉的作品,几乎一直画到生命的终点。

他多次在国内香港、上海、北京、梅州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后来在他80岁时,应法国政府邀请,在巴黎东方博物馆举办《林风眠画展》,展出作品80幅。他的画作后来还影响了日本,他两次应日本西武集团之邀,赴东京举办个人画展。

1991年林风眠因心脏病、肺炎并发症,病逝于香港港安医院,享年92岁。

感情生活:

24岁学院毕业和挚友林文铮去德国游学,与德国柏林大学化学系学生方·罗拉邂逅,很快二人结婚。遗憾的是,回国以后,25岁,罗拉难产,母子都没保住。

不过,第二年,林风眠和蒂戎美术学院雕塑系法籍学生阿丽丝·瓦当结婚了。27岁,女儿蒂娜出生。后来,他们经历抗战分别,抗争胜利后团聚几年后,因为某些原因,林风眠55岁时,太太阿丽丝与女儿蒂娜移居巴西。后来,在国内历经风雨,79岁时才有机会由香港赴巴西探望夫人、女儿。后来83岁,夫人阿丽丝在巴西逝世。第二年他回巴西探望女儿。

后世追忆

后世多次开展和林风眠相关的活动,包括1999年为纪念林风眠百年诞辰,修整杭州市林风眠故居改名为林风眠故居纪念馆。2010年,林风眠先生诞辰110周年,广东威华集团投资在林风眠的故乡修建了 “林风眠艺术产业园”。广东林风眠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共出资四千万,成立“林风眠教育基金”,包括“林风眠助学金”与“林风眠艺术研究与奖学金”各两千万。在林风眠的家乡梅州,先后成立了林风眠研究会、林风眠艺术基金会;兴办林风眠小学、林风眠美术学院;修缮了林风眠故居;建设了林风眠纪念馆、风眠艺术公园、风眠大道;规划建设林风眠美术馆,将在广东省文旅厅的指导下,在国美、广美、西美、湖美、川美的帮助下,将林风眠先生的故乡西阳镇建设成后人朝拜的圣地,发展成制造美的风眠艺术小镇。

林风眠终生致力于融合中西绘画传统,创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画家。

林风眠也是值得让我们尊称的大师,历经挫折,披荆斩棘,他一直在艺术的道路上探索出国画的另类美,这种美是一种代表着林风眠以及民族精神的百折不挠和坚韧不拔。

艺术的第一利器,

就是它的美。

如何评价林风眠

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 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自幼喜爱绘画。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 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1991年8月12日10时,因心脏病、肺炎并发症,病逝于香港港安医院,享年92岁。
中文名
林风眠
别 名
林凤鸣
国 籍
中国
民 族

出生地
广东梅州市梅江区
出生日期
1900年11月22日
逝世日期
1991年8月12日
毕业院校
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
代表作品
《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
逝世地点
香港港安医院
贡 献
创建国立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

林风眠最著名的画是哪一幅?

1927年返国后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林风眠先后执掌北平艺专与杭州艺专,故主要精力在艺术教育与社会活动上,在创作方面则30年代初以前多画油画,直面现实苦难,作品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风格上不脱欧陆表现主义影响,代表作如《人道》(1927)、《人类的痛苦》(1929)、《悲哀》(1934)等,而其时做中国画较少。
  从1933年至1938年,林风眠的中国画所占比重逐渐加大。他在艺术上的注意力已开始转向对中国画走向作学理上的探讨,并将之落实于创作实践上:力图在造型、色彩、空间处理等方面把西方经验与中国传统融合起来,实现自己在留法期间就已酝酿的“调和中西”的理想。在此期间,他先后完成《东西艺术之前途》、《中国绘画新论》、《我们所希望的国画前途》等论文,提出了改造的原则:吸收西方的新方法,放弃陈陈相因的临摹和袭用。具体言之,有三个需改变的重要方面:一是以自然为对象,寻求质量、色彩、性格和单纯化的表现;二是改进绘画材料、技巧与方法,追求自由的个性化描写;三是以科学方法进行基本训练,从正确重现对象来求得创造之基础。可以说,由于林风眠并没有太多传统画法的师承来历,也就无所谓传统的包袱与束缚,所以他的种种所谓“野狐禅”,却能够使他既不失“了解之同情”,又可保有足够的客观与理性,而其所开之药方正可为积重难返的中国画带来一线生机。
  这里的两幅画正是他早期创作中的杰出代表,虽然都是赠送给友人的礼物,但绝非一般的应酬之作可比,它们完美地体现了他个人探索发轫阶段的成果。而且林早期作品留存极少,绢本材质更是仅见于30年代,如波士顿美术馆藏1930年《秋游图》、广东美术馆藏1930年作《白鹭》、梅洁楼旧藏作于1932年的《三鹭图》、香港艺倡画廊旧藏1931年的《梅鹤家风》等,故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皆备,尤为珍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