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为什么上海世博会布置在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区
- 2、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外形像什么,设计者的寓意是什么
- 3、上海世博馆 东方冠 的设计理念符合我国哪些国情
- 4、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是怎样体现中国元素,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 5、上海世博会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上海世博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机会和挑战
- 6、上海世博园中国馆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 7、上海世博中国馆的设计理念,给我们怎样的文化和哲学启示。
- 8、去年上海世博会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什么?
- 9、上海世博会建筑设计理念
为什么上海世博会布置在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区
世博园区的规划以“和谐城市”的理念来回应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积极塑造“和谐城市”的范例,无论是园区总体规划,还是配套服务设施的设计,都竭力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与“人与人的和谐”的理念。
1.总体规划
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面积有 5.28平方公里,为便于参观者游览,整个园区按照“园、区、片、组、团”5个层次进行结构布局,并按这 5个层次配备所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
“园”是指5.28平方公里的整个世博会园区建设用地范围。
“区”则是指3.28平方公里的世博会围栏区,也就是收取门票才能进入的区域。
“片”则是把世博园区划分成5个功能片区,并且用A、B、C、D、E的编号标识,每个功能片区的平均用地面积为60公顷,其中A、B、C三个功能片区分布在浦东,D、E两个功能片区分布在浦西。
“组”是指在每一个功能片区里的若干展馆“组”。每个展馆“组”平均用地规模为10至 15公顷。这样的展馆“组”共有12个,其中8个在浦东,4个在浦西。
“团”是世博园区最小的布局单位,每个展馆“组”可包含若干展馆“团”。展馆“团”一般用地规模约为2至3公顷,在里面可布置40至45个办展单元。世博园区里,这样的展馆“团”共有26个。在每一个展馆团的附近,都设有属于这个区域的小型餐饮、购物、电信、厕所、母婴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方便参观者就近使用。
参观者进入世博园区后,根据明晰的分级指示和导引系统,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自己想去的展馆和公共服务设施。
园区内各个相应的公共场所都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为参观者提供及时、就近的服务。
2.浦东园区
在浦东世博园区,从东到西规划有A、B、C三个功能片区。这三个功能片区几乎云集了参展上海世博会的所有国家馆和国际组织馆。由主办方负责建造的核心场馆,包括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世博演艺中心以及园区内其他的一些重要公共空间也集中分布于此。其中:A片区位于浦东世博轴以东、白莲泾以西,集中布置中国馆和除东南亚外的亚洲国家馆。
B片区位于A片区西侧、浦东卢浦大桥以东,包括了主题馆、世博中心和世博演艺中心等建筑,并规划布置东南亚和大洋洲国家馆、国际组织馆。滨江设置世博公园,建设大型公共绿地和各具特色的园林,形成沿江公共开放空间。
C片区位于浦东卢浦大桥以西的后滩地区,规划布置外国国家馆和国际组织馆。外国国家馆拟布置欧洲、美洲和非洲国家馆。在组团间规划有公共活动广场,另在入口处会有一处约10公顷的3.浦西园区
浦西世博园区规划有D、E两个功能片区,设计布置上海世博会的企业馆、主题馆和城市最佳实践区。
D片区位于浦西世博园区的西部,原址主要是中国现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有着140年历史的江南造船厂,这个船业基地留存了大量的工业建筑和工业设施。上海世博会将这片基地规划设置为企业馆用地,在改造的过程中将延续城市工业发展脉络,保留建筑群的历史特色。企业馆的东侧将利用原址内保留的、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的船坞和船台,结合广场和世博轴的开放空间开辟出一块室外公共展示和文化交流场所,提供参观者互动参与。
E片区位于浦西世博园区的东部,靠近南浦大桥,这里将规划布置城市最佳实践区。城市最佳实践区是上海世博会园区里的一大亮点。大型公共游乐场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外形像什么,设计者的寓意是什么
中国馆共分为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国家馆主体造型雄浑有力,宛如华冠高耸,天下粮仓;地区馆平台基座汇聚人流,寓意社泽神州,富庶四方。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采用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的红色“斗冠”造型,建筑面积46457平方米,高69米,由地下一层、地上六层组成;地区馆高13米,由地下一层、地上一层组成,外墙表面覆以“叠篆文字”,呈水平展开之势,形成建筑物稳定的基座,构造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采用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的红色“斗冠”造型
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中国馆共分为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国家馆主体造型雄浑有力,宛如华冠高耸,天下粮仓;地区馆平台基座汇聚人流,寓意社泽神州,富庶四方。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采用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的红色“斗冠”造型,建筑面积46457平方米,高69米,由地下一层、地上六层组成;地区馆高13米,由地下一层、地上一层组成,外墙表面覆以“叠篆文字”,呈水平展开之势,形成建筑物稳定的基座,构造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上海世博馆 东方冠 的设计理念符合我国哪些国情
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最大优点是结构机理“堂皇端庄、宏伟壮观”,4根大柱子支撑起一个“斗冠”,斗冠由56根(象征56个民族)横梁借助斗拱下小上大的原理叠加而成。象征了中国人民“只要团结,没有什么做不到”的思想主旨。
斗拱是一个极具象征性、并能引发散发性思维的意象,我想中国人都愿意赋予它这样的意义。同时,前来参加世博会的外国人一望便知它是中国的。世界上有三大建筑体系,只有中国古代建筑极其智慧地采用了斗拱。
斗拱是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中的一个奇特构件,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出现。它悬挑出檐,层层叠加,将檐口的力均匀传递到柱子上,其目的是将檐口加大并富有美感。这种形制在北京的天安门、山西应县的木塔、西安的钟鼓楼等建筑上都有应用。斗拱既是承重构件,又是艺术构件,它的应用使建筑形成“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态势。传统建筑中斗拱“榫卯穿插,层层出挑”的构造方式成为中国馆建筑形态的文化表达。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认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很难用一个具象来表达文化的精髓,因此必须从总体意象中提炼。”为了选择一个合理的造型,他们从中国的绘画到雕刻,从出土文物到江南园林,从象形文字到京剧脸谱,每一个文化符号似乎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每一个符号似乎又都不能达到心中理想的境界。经过百般琢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斗拱对建筑设计师启发很大,于是决定从其入手,终获成功。
古代建筑斗拱挑出屋檐最多可以探出4米,而现代建筑用钢结构和混凝土,可以发挥更大优势。在建造过程中,中国馆对传统元素进行了开创性诠释,并大胆革新,将传统的曲线拉直,层层出挑,斗拱最短处就伸出了45米,最斜处伸长达49米,使主体造型显示出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和结构美。这些简约化的装饰线条,自然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
如果俯瞰中国馆的设计,就会发现其顶部平面呈经纬分明的网格架构,这个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古代城市棋盘式的布局,即所谓“九宫格”结构,与历史上唐长安城、皇城、故宫形成呼应。其文化底蕴则来源于周代王城的形制理论,《周礼·考工记》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设计者们在中国文化这个富矿中找了青铜器、陶瓷器等,并从中国传统建筑的九宫网格中汲取灵感,最后对斗拱这一传统建筑构件进行提炼,以“中国之器”展开设计,后来又冠名为“东方之冠”。
建筑本身融合了中国哲学思想,比如“天人合一”、“和谐共生”、“道法自然”等。国家馆与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的愿望,展现了对理想人居社会环境的憧憬,与本届世博会的口号是一致的。
中国馆的建造既吸取传统文化营养,又开拓创新,使其造型雄浑有力,宛若华冠高耸,具有现代意识,符合当代国际上的高层审美趋向。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是怎样体现中国元素,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中国馆“东方之冠”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它融合了多种中国元素,并用现代手法加以整合、提炼和构成,国家馆的造型还借鉴了夏商周时期鼎器文化的概念。鼎有四足,起支撑作用。作为国家盛典中的标志性建筑,光有斗拱的造型还不够,还要传达出力量感和权威感,这就需要用四组巨柱,像巨型的四脚鼎将中国馆架空升起,呈现出挺拔奔放的气势,同时又使这个庞大建筑摆脱了压抑感。这四组巨柱都是18.6米×18.6米,将上部展厅托起,形成21米净高的巨构空间,给人一种“振奋”的视觉效果,而挑出前倾的斗拱又能传达出一种“力量”的感觉。 通过巨柱与斗拱的巧妙结合,将力合理分布,使整座建筑稳妥、大气、壮观,极富中国气派。同时向前倾斜的倒梯形结构,是现代建筑向力学的又一挑战。将传统建筑构件科学地运用,是中国人的又一创造,它向世界传达了一个大国崛起的概念,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中国馆的造型具有标志性、地域性和唯一性的特征,它的外表是什么颜色,这又是人们关注的问题。那么,什么颜色最能代表中国特色呢?设计者自然想到了“中国红”,一种代表喜悦和鼓舞的颜色,一种大气、稳重、经典的颜色。可是红色在大型建筑中非常难用,由于红色的波长强、刺眼而跳跃,搞不好会有飘起来的感觉,从而影响整体形象。其实,中国红是一个概念比较模糊的颜色,大红的对联,火红的灯笼,红红的中国结,这些都叫中国红。可是在不同的历史时空环境中,它又呈现出多种审美表达。如故宫太和殿所展示的“红”就达五种之多,怎样在现代建筑中用好“中国红”呢?为此,设计者专门请来中国美术学院研究所的专家,通过反复试验,现场观察,实物对比,最后商定中国馆不可能用一种红,而是借用故宫红的色彩,采取多种渐变。于是,就有了中国馆外表从上到下,由深到浅四种红色的“退晕”渐变,上面重一点,下面轻一点,既传统又时尚,丰富了中国红的内涵,使整个建筑呈现出一种层次感和空间感,极富生气和活力。中国馆披上了“中国红”,传达出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展示着“热情、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这是对中国特色的又一最好解读。 东方之冠,高高耸起,象征着中华的鼎盛与繁荣。而舒展平卧于国家馆之下的地区馆,则形成深厚的依托之态,为人们活动提供了厚重坚实的平台。它的布局借鉴了《禹贡》对疆土的概括,即“九州”之说。这个在圆明园中也有体现,其文化理念和空间意识的文化之根,可追溯到《周易》。 国家馆和地区馆的巧妙布局,主次有序,象征着国家一统的精神,寓意社泽神州,富庶四方。地区馆周边自然折转的空中游廊、台阶步道和园林小品,相互衔接得异常完美,建筑外观镌刻有叠篆文字,环廊外侧立面印有中国历史朝代名称,象征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环廊中的小品表面,还刻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名称,象征中国地大物博和各地区间的团结合作。所有这些都对中国特色做了全面而细致的表达。
中国馆“东方之冠”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它融合了多种中国元素,并用现代手法加以整合、提炼和构成,国家馆的造型还借鉴了夏商周时期鼎器文化的概念。鼎有四足,起支撑作用。作为国家盛典中的标志性建筑,光有斗拱的造型还不够,还要传达出力量感和权威感,这就需要用四组巨柱,像巨型的四脚鼎将中国馆架空升起,呈现出挺拔奔放的气势,同时又使这个庞大建筑摆脱了压抑感。这四组巨柱都是18.6米×18.6米,将上部展厅托起,形成21米净高的巨构空间,给人一种“振奋”的视觉效果,而挑出前倾的斗拱又能传达出一种“力量”的感觉。 通过巨柱与斗拱的巧妙结合,将力合理分布,使整座建筑稳妥、大气、壮观,极富中国气派。同时向前倾斜的倒梯形结构,是现代建筑向力学的又一挑战。将传统建筑构件科学地运用,是中国人的又一创造,它向世界传达了一个大国崛起的概念,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中国馆的造型具有标志性、地域性和唯一性的特征,它的外表是什么颜色,这又是人们关注的问题。那么,什么颜色最能代表中国特色呢?设计者自然想到了“中国红”,一种代表喜悦和鼓舞的颜色,一种大气、稳重、经典的颜色。可是红色在大型建筑中非常难用,由于红色的波长强、刺眼而跳跃,搞不好会有飘起来的感觉,从而影响整体形象。其实,中国红是一个概念比较模糊的颜色,大红的对联,火红的灯笼,红红的中国结,这些都叫中国红。可是在不同的历史时空环境中,它又呈现出多种审美表达。如故宫太和殿所展示的“红”就达五种之多,怎样在现代建筑中用好“中国红”呢?为此,设计者专门请来中国美术学院研究所的专家,通过反复试验,现场观察,实物对比,最后商定中国馆不可能用一种红,而是借用故宫红的色彩,采取多种渐变。于是,就有了中国馆外表从上到下,由深到浅四种红色的“退晕”渐变,上面重一点,下面轻一点,既传统又时尚,丰富了中国红的内涵,使整个建筑呈现出一种层次感和空间感,极富生气和活力。中国馆披上了“中国红”,传达出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展示着“热情、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这是对中国特色的又一最好解读。 东方之冠,高高耸起,象征着中华的鼎盛与繁荣。而舒展平卧于国家馆之下的地区馆,则形成深厚的依托之态,为人们活动提供了厚重坚实的平台。它的布局借鉴了《禹贡》对疆土的概括,即“九州”之说。这个在圆明园中也有体现,其文化理念和空间意识的文化之根,可追溯到《周易》。 国家馆和地区馆的巧妙布局,主次有序,象征着国家一统的精神,寓意社泽神州,富庶四方。地区馆周边自然折转的空中游廊、台阶步道和园林小品,相互衔接得异常完美,建筑外观镌刻有叠篆文字,环廊外侧立面印有中国历史朝代名称,象征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环廊中的小品表面,还刻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名称,象征中国地大物博和各地区间的团结合作。所有这些都对中国特色做了全面而细致的表达。
上海世博会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上海世博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机会和挑战
本人觉得这次世博会讲的是环保。
当你工作的时候,不管任务有多繁忙,压力有多大,都不要抱怨你的工作要喜欢上你的工作,不要带着怨气去开始一天的生活,要喜欢你的工作,一步步去完成你的工作会有成就感的,陌生人,祝你好运
2010年举行的上海世博会将是全球经济、科技与文化的一次大融合,世博会的几个核心理念如下:
科学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要求我们在各项工作中体现出来。在参展的理念上,要牢牢把握科学与发展这根主线;在展品的组织上,要首选高科技产品,进行高精尖技术展示;在展馆的设计上,要体现现代化的建筑设计水平;在观众的接待与服务上,要运用国际化的水准采集信息,提供便利服务等等。作为全球盛会,世博会本身就是一个展示世界领先技术的平台,在这个舞台上,进入人们视野的应该是新理念、新科技、新技术,所以,在起点上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这个思想底线。否则,就会与大会主题相背离,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另外,数以千万计的观众之所以参观,也是想从世博会上了解现在的技术水平到底是什么样的程度,发展到将来又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结果。要满足观众的这个要求,也要求一切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线展开。
创新为底色理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在参与世博会过程中,各省市应结合当地实际,以体现创新为底色阐释当地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状况,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未来的再认识。这样参与世博会就有了高度,不是简单地为参展而展,而是通过展示,给人带来一种力量,一种憧憬,一种愿望。
追求生态理念。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丰富之后,现在人们开始追求良好的环境生态。因此,参与世博会应该把各地的“生态”作为重要表现内容。早在1971年,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就明确提出“生态城市”的说法。它的本质内涵是资源高置换化、产业高效益化、流通高节能化、环保高质量化、绿化高功能化、社会高祥和化、管理高现代化。也就是说,生态城市应是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和谐、经济高效、发展持续的,社会—自然—经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居住区。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一种理想模式,强调城市建设和发展要充分融合社会、文化、生态和经济等因素,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实现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自然、经济、社会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又互为补充,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充分和谐。生态应该是展示城市形象的最佳通道之一。
贴近全球百姓理念。世博会是高端盛会,但是这个盛会是办给全球老百姓看的,是让他们有一种信心,有一种理念,有一种渴望。不是束之高阁,被神圣化了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世博会百姓化,要求我们在阐释一种精神,讲述一段历史,描绘一个故事等的时候,要言简意赅,就像现代小说描述故事的语言一样易懂,不要含蓄的让人捉摸不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世博会期间,很多国外嘉宾与游客到中国参观,而中国的汉语语言系统、文化系统又比较复杂,怎样照顾到这些特定人群是一个大问题。就目前各地的准备工作来说,可能还没有深入思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既然世博会是全球的,那么作为东道主国家,理应在各方面让外国的境外的朋友们相对能看得懂,相对能理解。组织这么庞大的盛会,全球百姓如果看不懂,看不明白还有啥意义呢?所以,各地在标新立异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你的国际观众,他们能看明白你的创意吗?中外文化融合,需要我们精力上付出再多一些努力!
2010年举行的上海世博会将是全球经济、科技与文化的一次大融合,世博会的几个核心理念如下:
科学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要求我们在各项工作中体现出来。在参展的理念上,要牢牢把握科学与发展这根主线;在展品的组织上,要首选高科技产品,进行高精尖技术展示;在展馆的设计上,要体现现代化的建筑设计水平;在观众的接待与服务上,要运用国际化的水准采集信息,提供便利服务等等。作为全球盛会,世博会本身就是一个展示世界领先技术的平台,在这个舞台上,进入人们视野的应该是新理念、新科技、新技术,所以,在起点上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这个思想底线。否则,就会与大会主题相背离,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另外,数以千万计的观众之所以参观,也是想从世博会上了解现在的技术水平到底是什么样的程度,发展到将来又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结果。要满足观众的这个要求,也要求一切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线展开。
创新为底色理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在参与世博会过程中,各省市应结合当地实际,以体现创新为底色阐释当地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状况,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未来的再认识。这样参与世博会就有了高度,不是简单地为参展而展,而是通过展示,给人带来一种力量,一种憧憬,一种愿望。
追求生态理念。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丰富之后,现在人们开始追求良好的环境生态。因此,参与世博会应该把各地的“生态”作为重要表现内容。早在1971年,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就明确提出“生态城市”的说法。它的本质内涵是资源高置换化、产业高效益化、流通高节能化、环保高质量化、绿化高功能化、社会高祥和化、管理高现代化。也就是说,生态城市应是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和谐、经济高效、发展持续的,社会—自然—经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居住区。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一种理想模式,强调城市建设和发展要充分融合社会、文化、生态和经济等因素,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实现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自然、经济、社会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又互为补充,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充分和谐。生态应该是展示城市形象的最佳通道之一。
贴近全球百姓理念。世博会是高端盛会,但是这个盛会是办给全球老百姓看的,是让他们有一种信心,有一种理念,有一种渴望。不是束之高阁,被神圣化了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世博会百姓化,要求我们在阐释一种精神,讲述一段历史,描绘一个故事等的时候,要言简意赅,就像现代小说描述故事的语言一样易懂,不要含蓄的让人捉摸不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世博会期间,很多国外嘉宾与游客到中国参观,而中国的汉语语言系统、文化系统又比较复杂,怎样照顾到这些特定人群是一个大问题。就目前各地的准备工作来说,可能还没有深入思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既然世博会是全球的,那么作为东道主国家,理应在各方面让外国的境外的朋友们相对能看得懂,相对能理解。组织这么庞大的盛会,全球百姓如果看不懂,看不明白还有啥意义呢?所以,各地在标新立异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你的国际观众,他们能看明白你的创意吗?中外文化融合,需要我们精力上付出再多一些努力!
上海世博园中国馆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以和谐为核心,展现中国古代科技智慧和现代科技的飞跃发展,中国城市文明的进程,展示中国庄重详和的国家形象。
东方之冠 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多花钱,多宣传
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由于形状酷似一顶古帽,因此被命名为“东方之冠”。
“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以和谐为核心,展现中国古代科技智慧和现代科技的飞跃发展,中国城市文明的进程,展示中国庄重详和的国家形象。
上海世博中国馆的设计理念,给我们怎样的文化和哲学启示。
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了“城市发展”的主题,被誉为世界范围内探讨城市问题的头脑风暴,摒弃成就展、实力展的设计思维和语言,凸显出探索和反思的内涵。可以说,在这一世博平台上,设计很大程度上不再是已有文化成果的诠释,而是探寻未来路径的创意表达与实践;设计不再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追随者,而是观照人文与自然和谐,开掘先进技术的先行者;设计不再是“求新”或“复古”的单纯演绎,而是前所未有地祈望融会传统智慧,汲取发展的力量;设计也不再简单定位为商业助推器、消费引导力,不只是追求艺术的感染力,而是承载了新的人文使命,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关系到生活的和谐与幸福。正如英国馆以最纯粹的形式传达关于“种子”、关于“生命”、关于交流繁衍的理念,德国馆以和声撼动金属球的装置表达“人心齐,泰山移”的传统智慧,日本馆以超轻发电膜包裹酷似生命体的建筑,并昵称为“蚕宝宝”,人们显然在以不同的方式传递一个共同的理念,关乎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共同命运,那就是我们如何推进生态与人文的和谐,如何以更小的消耗、更少的污染、更低的负效应赢得更幸福美好的生活,如何推进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应该说“和谐”“低碳”“可持续”的理念早已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在设计领域也并非创见,但在世博平台上,当190个国家展馆、56个国际组织从多种角度切入,以多种形式共同表达和探索这一共通命题的时候,毫无疑问,这就是这个时代设计的最强烈共鸣,包含了设计所要引领和正在反思的内容。和谐:文化发展的共识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谐”不仅成为一些国家馆、主题馆、案例馆的关键主题词,也成为文化交流景观的最好概括。如果说世博发展进程中,相当长时期里,作为“炫耀国力、威慑邻邦的工具”、作为世界大战前后和冷战时期世界关系的“晴雨表”,世博会具有相应的意识形态色彩,设计语言主要凸显国家力量,那么,从对抗走向交流,在新的语境中,世博会的设计更突出的是文化交流的内涵。关于交流,本届世博会的设计主要体现为三种形态,即本土文化的发掘和展示、设定对象的对话和交流以及纯粹的理念展示。其中,本土文化展示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对自我的展示;对话与交流大多围绕作为主办国的中国展开,体现为两者间的交流;纯粹的理念展示则超脱于具体的过往和成果,直接抛出概念和命题,供人解读和回味。首先,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世博设计对历史文化的回溯具有较强的意向性,是自觉发掘其中的智慧,而非简单的成就展示,体现了设计的历史视野和承传创新能力。从形如冠盖、层叠出挑的中国国家馆,到生动运用标志文化元素的各国展馆;从远古文明遗址的模拟恢复,到传统文化思想的形象化展示;在新的工艺、科技、文化发展的背景下,设计对传统元素的撷取、对传统文化的把握、对传统智慧的重视,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中国的榫卯工艺、土耳其的古代村落、波兰的民间剪纸、俄罗斯的民族服饰以及西班牙的舞蹈元素等,均通过提炼、应用、融会成为展馆建筑的形式语言,形成的设计文化景观蔚为壮观。第二,在以中国为主要对象的对话性展示中,相似的文化元素、共通的文化精神得到了有效地发掘、阐释和演绎,意大利馆的设计师即表示“希望寻求一种方式,能够将意大利传统城市布局的精神、形式和中国文化结合起来,并重新进行诠释,在展现出意大利当代文化价值的同时,也考虑到主办国家的元素”,于是我们看到了源于上海传统游戏“游戏棒”的意大利馆建筑。可见文化交流其实充满了趣味。第三,纯粹的理念性展示,相对于脉络化的梳理更像一个截面,提供了广阔的阐释和解读空间。以英国馆为代表,从建筑形态到展示内容,紧扣“种子”概念,科技的、哲学的、设计的理念融为一体,形成了富有冲击力的意象与理念展示。如果说“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追求,那么在世界范围的展示与交流中,这种关于融合、和谐、和睦的思想显然已达成共识并得到了设计语言的有力诠释。设计根植于文化,在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不断融会创新发展的内容,通过多元融合与创新,扩大发展的空间并成为发展的重要源泉,势所必然。这也是本届世博会传递给我们的启示
去年上海世博会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什么?
上海世博会以“和谐城市”的理念来回应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
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为主题,总投资达450亿人民币,创造了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记录。
上海世博会建筑设计理念
沟通与融合、创新与进步、成就与体验、传承与未来、和谐与发展。
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以“和谐城市”的理念来回应上海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和谐城市,心灵乐章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
建立“和谐城市”,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和谐,在形式上体现为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和谐城市”的理念将为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出更新的挑战,并将之引入更高的境界。
世博会的理念是“理解、沟通、欢聚、合作”,这意味着世博会是超越了国家、民族、宗教界限的人类文明的盛会,是人类迈向和平与进步的阶梯。
上海世博会理念是沟通与融合、创新与进步、成就与体验、传承与未来、和谐与发展。
〔世博会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全球沟通的平台,跨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是世博会一如既往的使命。
世博会鼓励人类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世博会亘古不变的灵魂,有创新才有进步。
世博会为人类展示其最新的科技成就提供了一个舞台,人们在各种互动和体验中感受世博会的独特魅力。
世博会是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传承历史、探索未来为世博会注入了无穷的动力。
世博会开启了体现多元世界和谐共存之窗,和谐社会的缔造、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世博会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