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正通宝哪种稀少,元朝有什么铜钱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02 14:01:26 浏览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至治通宝价格值多少钱,去哪里鉴定

没有这种钱,北宋有至和通宝,清代有顺治通宝。
没有看到东西不能说价格。我这里可以做鉴定
至治通宝是元朝英宗时期铸造的,元英宗在位不到三年,因此至治通宝极为稀有,网上很多都是仿品。元朝基本都是使用纸币,只有短时期大量铸造过铜钱,分别为至大通宝,大元通宝八思巴文,至正通宝三种,其余的所有元朝铜钱均很珍稀。至治通宝有大小之分,小的直径16-19,大的直径20-24。大样更稀少,钱谱定为四级珍稀币,存世应该不超过百枚。

至正通宝背百的共有几种

至正通宝折二钱,背蒙文“巳“。这类背蒙文的折二钱还有寅、卯、辰、午。加上巳一共五枚。如能集齐也是一件幸事!由于元代主要流行纸钞,铜钱使用及流传下来很少。因此元代铜钱比其它朝代的铜钱价值要高,物以稀为贵。这枚背巳折二钱目前价值在500元左右!

元朝的钱币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他们不仿效宋朝以铜钱作为主要流通货币呢?

在元朝的时候钱币主要是以钞为主要类型,他们之所以不效仿宋朝以铜钱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主要是有独立的运行体系。
他们不仿效宋朝以铜钱作为主要流通货币,元朝是以行钞为主,相传元世祖忽必烈建都上都城后,大朝通宝有铜质、银质两种,铸工粗糙,均为小平钱
元朝是以行钞为主,相传元世祖忽必烈建都上都城后,曾想仿效宋朝以铜钱为主要流通货币。
我国在铸钱造币上有非常深远的历史,至正通宝是元朝顺帝至正年间铸行的钱币,当时按照元朝的文化来发行。
翻阅在我国币历史的,就会发现清朝是比较特殊,这些时期彻底用纸币来替代了铜钱的商品流通,全部皇朝硬币的铸造量特别小,存在的铜钱很有价值。因此有小伙伴逐渐好奇心了:为何清朝只应用纸币而不必币呢?文瀚乐拍给大家细腻讲解。
实际上在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时,这一初生的我国有许多种挑选,比如像金朝一样,选用纸币、铜钱、白金三者相结合的经济体制,或者像宋代一样用纸币和铜钱二者相结合的经济体制,或者像欧美国家一样,用金银币的形式。可是,这个想法最后被刘秉忠给推翻了,刘秉忠在后人被人称为大清朝设计师,他便向提议元世祖忽必烈提议仅用纸币,终止锻造商品流通使用的铜钱。
在那个年代大家的心里,可以做货币,无非金、银、铜钱、纸币这四种。可是金子十分珍贵,从古至今被朝中和皇室控制,从黄金和白银采掘到装饰设计应用,仅有朝中和皇室还有机会接触到了,平民百姓彻底没缘,用金子或者锻造点卷的念头太不太现实了。
再来说白金,白金其价值非常高,在老百姓心里的信用度没什么问题,但怎奈白金的生产量过少,一直是很稀少的贵金属,使用的时候也要要秤重、验色,更适用于赐予或者商业服务里的大额支付,很不合适百姓的日常小额交易。更何况清朝是十分注重商业,现在社会许多白金也被斡脱生意人售卖到中亚和西亚地域,造成华北地域十分缺乏白金。
再来说铜钱,华北地域不产铜,从漫长的外省不远千里运进锡矿得话,成本费又太高,铸币成本又斥资极大,这就导致在华北地域锻造铜钱非常容易资金紧张。例如在金王朝情况下,华北地域就已陷入很严重的“钱荒”状况,那时候缺乏铜料的金朝无力解决,只有上线了金朝纸币来缓解钱荒。
最终,其实就是纸币了。纸币的包装印刷生产制造成本较低,有利于实际操作,身后代表了全部朝中的权威性,在处理钱荒难题的前提下,还能给朝中产生持续不断的财政扶持。并且纸币起源于北宋时期,之后金皇朝和宋王朝都是有发售纸币传统的,中原老百姓针对纸币的接受度非常高,无需担心被抵触。
纸币这类规章制度在那个年代是很前沿的,元宝钞的诞生让当年的欧美国家十分吃惊,原先没有意义的打印纸张,还能这么玩。当年的纸币规章制度与现代化的纸币规章制度差不多,只需操纵恰当,只需朝中有全局意识,不随便滥发超发,纸币就会成为十分最理想的贷币挑选。
根据之上一些原因,针对元世祖忽必烈来讲,纸币便是理想的贷币挑选,一套切实可行的货币制度从此进行,元世祖就是这样设立了世界最早推行的纯纸币规章制度。但是后来好可惜,几个君王不断地改动纸币的相关政策,之后又锻造的铜钱,进而导致纸币体制的全方位垮台,但是这种体制的历史时间创新性则是毋庸置疑的。

元朝有什么铜钱

一般有至正通宝,至元通宝,至大通宝,大元通宝。晚期快灭亡时还有很多起义军的钱币如徐天启,天定通宝,天佑通宝,龙凤通宝,大义通宝,大中通宝等。
元朝铜钱:大朝通宝、中统元宝、至元通宝、元贞通宝、大德通宝、至大通宝、至大元宝、大元通宝、大元国宝、皇庆元宝、延祜元宝、延祜通宝、至治通宝、至治元宝、泰定通宝、泰定元宝、至和元宝、天历元宝、至顺元宝、至顺通宝、元统元宝、元统通宝、至元通宝、至元元宝、至正通宝、至正之宝、天估通宝、龙凤通宝、天启通宝、天定通宝、大义通宝、天统元宝、天统通宝等品种。
大元通宝,大元通宝巴斯文,至正通宝,大朝合金,
太多了
大朝合金。稀少。
至大通宝。量大。
至正通宝。版式繁多,一般也都很贵。
大元通宝,八思巴文。量大,和袁大头一个价。
至正之宝。大珍。
大元国宝。大珍。
这些都是政府发型的通用币。
还有一些庙宇自已铸造的祈福钱之类的,也很珍贵。

存世量稀少古钱币 你收藏有哪些?

常言道,“物以稀为贵”,问题是哪些古钱币属于稀世钱币,这就需要收藏爱好者潜下心来多阅读书籍,多查看专著谱录,多了解各类古钱币铸行以来的出土情况和存世量的有关报道,做到胸中有数。这些稀世钱币是我国古钱币历史长河中闪光的“珠贝”,本人现将这些稀世钱币从浩渺无边的古钱币“大海”中采撷出来,以供古钱币收藏爱好者辨认和识记。
先秦时期:桥足半布,三孔布,博山刀,晋阳匕,齐六字刀,“东周”、“西周”(圜钱),共屯赤金(圜钱),特大型空首布,“东周”、“安周”空首布,耸肩尖足空首布,晋半平首布,梁半尚二百(金)当,垂二,阴晋半,洮涅锐角布。新莽时期:中泉三十、壮泉四十。
南北朝时期:太夏真兴、永光、景和。
唐代:咸通玄宝。
五代十国:开平通宝、开平元宝、天成元宝、永平元宝、天德重宝、天策府宝、乾封泉宝(楚)、广政通宝、大蜀通宝、保大元宝(背天)、永通泉货、大齐通宝、乾亨通宝、永安一十、永安五百、永安一千。
两宋时期:建国通宝、圣宋通宝、咸平元宝(折十)、祥符元宝(折十)、九叠篆皇宋通宝、建炎元宝、大宋通宝(当拾)、临安府铜质钱牌、绍熙通宝、绍熙元宝(折五)、庆元通宝(背永)、开禧通宝(折十背利)、嘉定元宝(背越)。
辽代:天显通宝、应历通宝、保宁通宝、通行泉货、会同通宝、天禄通宝、天朝万顺(契丹文)、清宁元宝、咸雍通宝、乾统元宝、乾统通宝。
西夏时期:贞观宝钱(西夏文)、元德重宝、元德通宝(楷书)、大安通宝、大德通宝、乾元宝、光定元宝(篆书)、人庆宝钱(西夏文)。
金朝时期:皇统元宝、崇庆元宝、崇庆通宝、至宁元宝、贞通宝、贞元宝、天眷通宝、大定通宝(折五)、泰和通宝(折十楷书)、泰和重宝(折三篆书)。
元朝时期:大朝通宝、中统元宝、大元国宝、至正权钞、大德通宝(折三)、至大通宝(蒙文折三)、大元通宝(汉文)、至治通宝(折五)、至元通宝(折十)、至正通宝(背满汉文记值十)。
明朝时期:大中通宝(背鄂、济、福、京、桂二、三福、广二、广三、广五)、洪武通宝(背京、鄂、济、广二、广五、桂三、桂五)、永乐通宝(背三钱)、弘治通宝(折五)、嘉靖通宝(背二钱、三钱、五钱、十一两、光背大钱)、崇祯通宝(背二大钱、背十二两)、大明通宝(光背大钱)、弘光通宝(楷书光背)。
当然,这些稀世古钱币基本上已进入各个博物馆或已成为大收藏家的箧中珍品,难得一见。如今,以“捡漏”价买入它们的机会几乎等于零。但是,如果我们对它们做到了如指掌、烂熟于心,万一将来碰到了“捡漏”的机会,就不至于因为不了解而错失“珍品”。
存世数量少的钱币唐代叛将史思明占领洛阳后铸有“得壹元宝”,后发现“得壹”两字不吉利,改为“顺天”,铸“顺天通宝”,这两种钱币传世很少,“得壹元宝”尤其罕见。另外,现仅发现一枚的南唐“大齐通宝”及1972年在吉林库伦旗辽墓中出土的“大康六年”纪念铜币,都是稀世珍品。小编微信15330009363

天佑通宝最珍稀是哪种

天佑通宝中最珍稀是天佑通宝钱,铜质赤褐,制作精良,文字秀美,是效仿当时元朝的“至正通宝”钱所铸,并且精美程度与之相比,丝毫不逊色。天佑通宝钱文直读,面文为楷书,背面为楷书或篆书,目前没有发现光背钱,背字都是纪值。它出现的年代自身就限制了流通的范围,再加上后来朱元璋的上位之后币进行了大量的收缴,导致现在市场上的数量相当少,成为了稀有的古钱币品种。1.从外观来看,天佑通宝在设计方面还是十分不错的,它有着精美的外观,又提高了增值的机会。影响古钱币收藏价格的主要原因,就是它的市场现存量,天佑通宝因为现存量较少,收藏它又比较困难,距离我们现代的时间又很久,种种原因让它的价格保持在上升的阶段。2.天佑通宝是元末的时期铸造的,是元末的起义军制造的。有小平、折二、折三和折五等四种。直读,楷书。天佑通宝的铸造工艺在中国古钱当中属于中上水平,币文具有较高的清晰度,其中有部分钱币为毁佛所铸,铜质比较精良。拓展资料:据周新国先生的“武陵藏珍”记载:“天佑通宝”钱是元末农民起义首领张士诚所铸。张士诚,泰州白驹场(今江苏东台境)人。1353年,率盐丁起义,占领高邮,踞承天寺为宫,国号大周,自称诚王,改元天佑。他毁铜佛像铸“天佑通宝”钱,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四种。正面为楷书,背面为篆书,皆纪值。今见钱文从“佑”不从“_”。彭信威《中国货币史》认为“这是史书的错误,天_乃唐的年号。”邱思达《古钱百咏》则认为“二字可以通用”。

元朝铜钱都叫什么

有以下几种叫法:大朝合金、至大通宝、至正通宝、版式繁多,大元通宝,八思巴文、至正之宝、大元国宝、这些都是政府发型的通用币。
元朝以纸币为主要通货。所以政府对铜钱的铸行大大减少。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1206年建国,1271年改国号“元”,1279年灭南宋,建立起横跨欧亚大陆的元帝国。元纸币为主要货币,铜钱种类多,数量少。
元代通行纸钞。早期钱币除蒙文大元及至大通宝外,铸额均少。有些年号仅有庙宇钱传世,旧称供养钱。元末的至正权钞币埴大,面背错范没有对准,造成文字和轮廊都倾于一边的现象,但出于自然,无造作之气。
扩展资料:
八思巴文钱:
惠宗至十年(1350)铸至正通宝钱,正面汉文,背面用蒙文纪年(有蒙文地支纪年“寅”“卯”“辰”“巳”“午”五种),两个民族的文字出现在同一枚钱上。还有用蒙汉文同时在钱背记值的,如折二、折三、折五、折十。
元钱中更有甚者,还发现了一枚有四个民族的文字同时铸在一枚钱上的,如“至元通宝”,正面只读汉文,背文为直读“至治通宝”四字,分别由蒙文、西夏文和察合台文组成,显现了多民族国家的特色。
大朝通宝:
在元世祖入关前,曾经铸过“大朝通宝”钱。有铜、银两种,银质的大朝通宝钱应该也是作为通货发行的。在中国历史上金、银的方孔元钱多数是厌胜类的性质,不做正式通货使用。而大朝通宝银钱则是真正的正用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朝通宝
至元通宝,大德通宝,大元通宝,大元国宝,字为元代 八思巴文。至大通宝,至大元宝,大元通宝,延祐通宝,至治通宝,泰定通宝,至元通宝,至正通宝,天佑通宝,天定通宝,大义通宝,字为汉文。
大朝合金。稀少。
至大通宝。量大。
至正通宝。版式繁多,一般也都很贵。
大元通宝,八思巴文。量大,和袁大头一个价。
至正之宝。大珍。
大元国宝。大珍。
这些都是政府发型的通用币。
还有一些庙宇自已铸造的祈福钱之类的,也很珍贵。
元代曾铸行过少量铜钱,但货币主要流通纸币。这在中国古代是较突出的。元代的纸币称为钞。原钞本不许挪用,纸钞发行量有严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败,皇室奢侈,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滥发纸币来弥补,引起物价飞涨。加上黄河改道泛滥,天灾人祸,故称“开河变钞祸根源”,可见滥发纸币与元朝灭亡很有关系。
例:至正通宝,至正之宝,中统元宝交钞等
补充一楼:天启通宝,洪武通宝,崇祯通宝 。
元朝有大朝通宝、中统元宝、至元通宝、元贞通宝、大德通宝、至大通宝、至大元宝、大元通宝、大元国宝、皇庆元宝、延祜元宝、延祜通宝、至治通宝、至治元宝、泰定通宝;
泰定元宝、至和元宝、天历元宝、至顺元宝、至顺通宝、元统元宝、元统通宝、至元通宝、至元元宝、至正通宝、至正之宝、天估通宝、龙凤通宝、天启通宝、天定通宝、大义通宝、天统元宝、天统通宝等品种。
扩展资料元朝为了加强对经济的统制,以使用纸币为主,铸造钱币比其他朝代为少。1260年元世祖发行了以丝为本位的交钞与以白银或金为本位的中统钞(中统钞没有设定流通期限),钞币持有者可以按照法令比价兑换银或金,虽然其后曾一度废除,但持续使用到元朝末期,成为元朝货币的核心的纸币。全国各路都设有兑换的机关——“平准库”。
兑换基金充足,准许兑现,兑换的时候征收两到三分的手续费(工墨钞)。1276年由于元廷大肆搜括,增发纸币,并将各路准备金银运往大都,引起物价上涨,纸钞贬值。1280年,纸币贬值成为原来的十分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朝经济

古铜钱,古钱币的问题

元丰通宝,篆书,真品,普通品,价格:3——5元。
永平元宝,赝品,五代十国时期前蜀高祖王建永平年间(公元911~915)铸造。版式为小平钱,有大样[早期]、小样[晚期]之分,铸工不精,面文粗糙,但存世绝少,古钱之大珍。照片中的钱币是赝品。价格:1——2元。
康熙通宝,宝泉局,真品,普通品,价格:3——5元。
洪武通宝,赝品,包浆不对,真品价格:3——8元
多子多孙,疑似赝品,宴胜钱,包浆不对,照片中的钱币是赝品,价格:1——3元
多福多寿,疑似赝品,宴胜钱,包浆不对,照片中的钱币是赝品,价格:1——3元
大蜀通宝,赝品,包浆和铜质与真品有差异,真品的铜质应该是青铜,而且必须是青铜,因为黄铜是在宋代以后发明的;锈色多样,主要包括绿、蓝、红和晶体状的水银等锈色,不是照片中的“锅烟黑”,照片中的钱币是赝品,价格:1——2元
贺泉,赝品,包浆和铜质与真品有差异,真品的铜质应该是青铜,而且必须是青铜,因为黄铜是在宋代以后发明的;锈色多样,主要包括绿、蓝、红和晶体状的水银等锈色,不是照片中的“锅烟黑”,照片中的钱币是赝品,价格:1——2元
五行大布,赝品,包浆和铜质与真品有差异,真品的铜质应该是青铜,而且必须是青铜,因为黄铜是在宋代以后发明的;锈色色彩多样,主要包括绿、蓝、红和晶体状的水银等锈色,不是照片中的“锅烟黑”,照片中的钱币是赝品,价格:1——2元
文信,赝品,包浆和铜质与真品有差异,真品的铜质应该是青铜,而且必须是青铜,因为黄铜是在宋代以后发明的;锈色色彩多样,主要包括绿、蓝、红和晶体状的水银等锈色,不是照片中的“锅烟黑”,照片中的钱币是赝品,价格:1——2元
照片中的钱币中很多都是高端钱币,收藏高端钱币不要按照钱谱去收购,应该从普通品入手,从锈色、文字、版式等方面一步一步的来提高自己的眼力;有些高端钱币,收藏者只有看看书上的彩图,由于数量太少了,太稀有了,因此根本不可能在市场上出现,尤其要提防价钱特别高的高仿品。
大蜀通宝偶有一个假滴,当时花了1.5买的

大德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2000元 成宗大德年间铸,有蒙汉文两种版式,汉文楷书直读,光背无文,制作粗糙,文字不精,小平径2.4厘米,重3.4克;折二径2.7厘米,重6.3克,折三径3厘米,重9.4克,小钱径1.4厘米左右,大德钱存世出土均少,尤以蒙文折三钱为珍罕。.
大德通宝楷书折三光背 4500元
大德通宝蒙文折二光背 3000元
元贞通宝蒙文折三光背 2800元 成宗元贞年间铸。钱文分蒙古,汉文两类,大小不一,钱文楷书直读光背,制作精糙,小平径2.1厘米,重2.5克;折二径2.5厘米,重3.6克。特小钱径1.4克,重不足2克。
至大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15元 顺帝至元年间铸,汉文钱,通宝大小多种,版别繁杂,制作精整,小钱径1.7--2.1厘米,小平径2.4厘米,重3.4克,折二径2.8厘米,重6.5克上下,除光背外,复有星月,玉字。元宝只有小钱,径约1.5厘米,至元钱存世均稀。
至大通宝楷书折二光背 500元
至大元宝楷书小平光背 400元
至大元宝楷书折二光背 3000元
至大元宝楷书小平供养钱 350元
大元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10000元 武宗大年间铸,分蒙文,汉文两种,蒙文为当十大钱,径4厘米,重19克。为大元钱中最多一种,汉文楷书直读,背无文,径2.4厘米,制作精整,存世罕见。
大元通宝蒙书折十光背 30元
大元通宝楷书折十背四体文 5000元
大元通宝楷书小型供养钱 350元
大元国宝篆书折十背龙 30000元 面文篆书,背至大,径约4.5厘米,此钱存世赝品较多。
大元国宝篆书折十铅质雕母 20000元
至元通宝楷书折二光背 3500元 四体文大钱,面文对读,穿上下为八思巴文,穿右察合台文,穿左西夏文,背汉文,径4.5厘米,重20克以上,此钱建园后未闻出土,至为稀罕。
至元通宝楷书折十光背 6000元
至元通宝楷书折十背四体文 7000元
至元七年楷书小平大样光背 850元
至正通宝楷书小平背“寅” 500元 顺帝至正年间铸,品类繁多,但规律划一,钱文端庄秀丽的汉字楷书,背穿上记年或记数用蒙文,以背穿下有无汉字记数可将至正钱分为三大类,地支记年钱,穿下无汉字,穿上蒙文为寅、卯、已,午五个地支记处字。所记为至正十至十四年。每一记年均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俗称五年三等十五品。小平于折五径2.5--4厘米,重3.6--21克。此十五品为元钱中最佳美者,另有蒙文穿上记值为折三,折五,折十,三种。背穿下汉文“壹两重”大钱径4.9厘米,重42克,为元钱中最重大者,至元钱铸量颇丰,存世较多。.
至正通宝楷书折二背“寅” 600元
至正通宝楷书折三背“寅” 700元
至正通宝楷书小平背“午” 300元
至正通宝楷书折二背“午” 200元
至正通宝楷书折五背“午” 200元
至正通宝楷书折五背“五” 850元
至正通宝楷书折十背“十” 80元
至正通宝楷书折五背“戌五” 1800元
至正通宝楷书折十背“亥五” 1800元
至正通宝楷书折十背“戌十” 1800元
至正通宝楷书折十背“亥十” 1800元
至正通宝楷书折十光背 1800元
至正通宝楷书折十背“十一两重” 1200元
至正通宝楷书折十背蒙汉文“十” 8000元
至正之宝楷书折十背“吉权钞五分” 1000元 顺帝至正年间铸,权钞钱。用以代交钞,与纸钞并行,钱文美丽楷书,直读,背穿上吉字,穿右权钞,穿左记值,五分径4.1厘米,壹钱径5厘米,壹钱伍分径6厘米,贰钱五分么7厘米,伍钱径8厘米,重达140余克。
至正之宝楷书折二十背“权钞壹钱” 7000元
至正之宝楷书折五十背“壹钱伍分” 7000元
至正之宝楷书折五十背“贰钱伍分” 8000元
至正之宝楷书特大型背“伍钱” 7000元
龙凤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2000元 元末大宋龙风年间铸。元末大宋红巾军领袖韩林儿,栾城人,至正15年在毫州为帝,建元龙凤,“国号大宋。钱文楷书,光背,分小平径2.5厘米,重3.3克,折二径2.8厘米,折三径早期径3.4厘米,中期3.3厘米,后期径3.2厘米,龙凤钱出土多在江、浙一带,传世甚罕。
龙凤通宝楷书折二光背 4000元
龙凤通宝楷书折三光背 2000元
龙凤通宝楷书折五光背 4000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大样光背 6000元 元末天启间铸,徐寿辉为红巾军领袖,元至正十一年攻克蕲水被摇篮立为帝,国号天完,铸行天启通福,此钱均为楷书,分小平,径2.4厘米,折二径2.8厘米,折三径3.3厘米,重7.8克,存世甚罕,出土多在浙江一带,尤以折二钱更属凤毛麟角。
天启通宝楷书折二光背 1000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五光背 3000元
天启通宝篆书折五光背 60000元
天定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450元 元末起义军徐寿辉称帝后,于元至正十九年改天启为天定,并铸行天定通宝,分小平,径2.4厘,折二径2.8厘米,重6.4克,折三径3.2厘米,重10克,此钱较天启钱多。钱文楷书,光背。在起义钱中属精美品,为泉家所喜爱。
天定通宝楷书折二光背 450元
天定通宝楷书折五光背 450元
大义通宝楷书折二光背 450元 元末大汉政权建立陈友谅于元至正二十年铸。闰五月杀徐寿辉自立为帝,铸大义通宝,钱文楷书,直读光背,分小平,径2.3厘米,折二径2.65厘米,重6克,折二径3.1厘米,重11.2克,此二泉均出浙江。
大义通宝楷书折二光背 450元
大义通宝楷书折五光背 450元
天统通宝真书小平光背 无定价
天统通宝篆书小平光背 无定价
天佑通宝楷书小平背“一” 2000元 元末割据江浙一带的武装首领张士诚,元至正十四年正月称王,建国大周,改元佑铸天佑通宝,分小平,径2.5厘米,重3.5克,折二径2.85厘米,折三径3.3厘米,重10.25克,折五径4厘米,重20克,钱文楷书直读,背记值,穿上一,贰,叁,五。此钱存世较少,折二钱更难求。
天佑通宝楷书折二背“二” 4000元
天佑通宝楷书折三背“三” 1000元
天佑通宝楷书折五背“五” 1000元
【益·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2006-12-20 23:06:38举报帖子
-
Admin
头衔:天石兵马三军大都督
级别:管理员
帖子:393
积分:3147
注册:2006年12月12日 第 13 楼 QQ
--------------------------------------------------------------------------------
-

名称书体币型特征 参考价 文字说明
泰昌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15元 熹宗天启年间补铸光宗年号钱,钱文尚工传世仅见小平,楷书直读,有光背,或星、月、合背、合号等,径2.5厘米,重工业2.8克上下。存世尚不难求。
泰昌通宝楷书小平背月 15元
泰昌通宝楷书小平心泰 2800元
泰昌通宝楷书折二光背 3000元 熹宗天启年间铸,分三等,小平径2.4厘米,重2.6--3.6克,折十径4.5--4.8厘米,重18----30克,合背折十钱,径4.4厘米,重21克,天启通宝四字楷书直读,除光背者外,尚有记值,记地,记重数种。明天启与徐天启区别在于:明天启首撇与第二笔相连成“卢”状,集币时稍加注意不难鉴别。另有合号钱多种。.....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3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得 20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月 15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新” 60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浙” 50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工” 8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户” 8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壹钱” 850元
元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京” 650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院” 80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一分一钱” 3500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一钱” 600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旨奉” 1500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一钱二分” 220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一钱” 700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白铜母钱 1000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二背“户” 15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二背星 15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二背“二”星 600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二银质背“二” 4000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十光背 7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十背“十一两” 35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十背“十” 45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十背“府” 30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十背“镇十” 60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十背“十一两密” 200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3元 思宗崇祯元年铸。分四等近百种,为明代版别最杂,品种最多的货币,铜色杂陈可见黄、红、白、同等钱大小不一。面文直读,四字楷书,小平径2.5厘米,折二径2.8厘米,折五径3.4厘米,折十径4.4厘米,重28克。背纹除光背者,有星,月,奔马,记重,记天干,记局,记地,记局兼记值以及吉语钱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一钱” 1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星 3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丁” 15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乙” 1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丙” 3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戊” 1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户” 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户日” 2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嘉” 90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局” 1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广” 3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旨” 220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应” 1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宫”月 1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加” 1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重” 3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宁” 1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下“宁” 30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府” 2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制” 45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制奉” 3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青” 15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清忠” 3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共” 18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忠” 4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合背 10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户二” 3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工二” 12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雕母 无定价
崇祯通宝楷书大型背“户二” 30000元
崇祯通宝楷书大型背“四手” 4500元
崇祯通宝楷书折二背“监二” 200元
崇祯通宝楷书折五背“监五” 35元
崇祯通宝楷书折五背“工五” 250元
崇祯通宝楷书折五背“户五” 30元
崇祯通宝楷书折十光背 2500元
崇祯通宝楷书折十背“寿” 5000元
大明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150元 南明鲁王以海1645年在越称帝,改元监国始铸大明通宝。传世仅见小平,面文楷书,字体欠工,已现衰弱景象,背文有户、工、帅等字,径2.4厘米,重3--3.8克,传世少见。
大明通宝楷书小平背“工”、“户” 150元
大明通宝楷书小平背“帅” 350元
大明通宝楷书小平背“招” 7000元
弘光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5元 南明福王朱由崧弘光年在南京即帝位,时在1645年。并铸弘光通宝,分小平,折二两种,小平有楷隶二体,面文直读。径2.5厘米,重3.4克左右,折二径2.8厘米,重6克上下。小平楷书背穿上星纹,隶书小平背穿上铸一凤字,折二背穿右铸贰字,传世者已难寻。
弘光通宝楷书折二背“贰” 500元
弘光通宝隶书小平背“凤” 120元
弘光通宝隶书折二光背 10000元
隆武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8元 南明唐五朱聿键隆武元年铸于福州,有小平、折二两种,面文楷书,除光背者,穿上有星,工,户,南,小平径2.5厘米,重3.5克,折二径6.3克上下,尚有铁钱,传世甚少。...
隆武通宝楷书小平背“工”、“户” 8元
隆武通宝楷书小平背“南” 2500元
隆武通宝楷书折五光背 120元
永历通宝楷书小平背“工”、“户” 8元 南明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时铸。此钱版式多种,可分四等,小平钱径2.5---2.7厘米,重4--4.8克,折二钱3厘米,折五钱3.2厘米,折十径3.5--4.5厘米,重10--26克,轻重大小悬殊较大,除光背者,小平钱背文,御敕督部道府留粤辅明定国,尚有记局,记值等,折五背文五厘,折十背文壹分。永历帝在广东坚持十六年之久,于1662年被吴三桂父子绞死于昆明,故永历钱传世颇多。
永历通宝楷书小平背“御” 200元
永历通宝楷书小平背“道” 600元
永历通宝楷书小平背“督” 30元
永历通宝楷书小平背“国” 25元
永历通宝楷书小平背“明” 25元
永历通宝楷书小平背“定” 25元
永历通宝楷书小平背“留” 20元
永历通宝楷书小平背“部” 100元
永历通宝楷书折二光背 20元
永历通宝楷书折三光背 80元
永历通宝行书折二光背 80元
永历通宝篆书折二光背 80元
永历通宝楷书折三背“五厘” 10元
永历通宝楷书折十背“壹分” 25元
永昌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60元 明末李自成于1644年在西安建大顺国,铸,永昌通钱,传世有小平、折五两种,面文楷书直读,光背无文,小平径2.3--2.5厘米,重3.5克,折五径3.4---3.75厘米,重8.3---14克。版别又分湖北版,陕西版,传世较少。
永昌通宝楷书折五光背 60元
大顺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15元 明末张献忠于1644年在成都建大西国,,改元大顺,铸大顺通宝钱。面文楷书,工整秀丽,除光背者,有工、户、二字,径2.6厘米,重3.5克,传世户字者难寻。
大顺通宝楷书小平背“工” 25元
大顺通宝楷书小平背“户” 40元
大顺通宝楷书小平背“川户” 6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一钱” 5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京” 5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鄂“ 4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北平” 1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浙” 1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济” 7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桂” 1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福” 1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豫” 8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桂一” 32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广” 6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光背 13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二钱” 2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豫” 4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京” 10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北平” 8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济” 5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桂二” 4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浙” 1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二福” 75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豫” 15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广二” 5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光背 13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三” 4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三钱” 3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北平” 1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鄂” 5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浙” 12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三福” 1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京” 4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济” 4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桂三” 5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广三” 6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豫” 15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光前 11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五” 28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五钱” 5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北平” 12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浙” 3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济” 5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京” 4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鄂” 6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桂五” 5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五福” 4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豫” 28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广五” 5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十” 35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十一两” 6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北平十” 22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十广” 22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京十” 12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济十” 22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鄂十” 28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十豫” 15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桂十” 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十福” 15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十浙” 150元
永乐通宝楷书折三光背 50000元 成祖永乐年间铸,传世以小平较丰,制作精美,面文有宋钱风韵,笔划清秀,径2.5厘米,重4克上下。折三有两枚,一枚为完整者,今已下落不明,残角者钱径3.4厘米,为已故苏州籍钱币学家王荫嘉老先生以银元五百枚购得,使国宝留存今日,永乐平钱传世较多,流布甚广。
永乐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5元
永乐通宝楷书小平银质 6000元
洪熙通宝隶书小平光背 无定价 明仁宗年铸,面文楷书,直读光背,径约2.3厘米,重不详,洪熙年号存在一年月仁宗即位,至洪熙五月死,仅九个月,因而铸量特别少,一般是不容易见到的,已知仅发现两枚,一枚存张叔驯处,钱币学家王荫嘉曾享过眼福,可惜今已不知流落何处?另一枚,罗伯昭生前已捐往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这枚已是海内孤品。
宣德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20元 宣宗宣德八年铸,传世唯见小平钱。制作粗糙为明钱中较差者,面文楷书直读,背无文,同等钱小不一。宣德钱较永乐钱少
宣德通宝楷书小平省一“德” 300元
弘治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15元 孝宗弘治十六年铸。唯见小平钱,制作类宣德钱,楷书直读,光背无文,尚有一种隶书钱,所见甚少,钱币学家郑家相曾获当十大钱财一枚,径约3.9厘米,为存世少见。
弘治通宝楷书折十光背 无定价
嘉靖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10元 世宗嘉靖七年铸。仿洪武钱制,分为五等,小平径2.5厘米,重3--4.5克,折二径2.8厘米,折三径3.3厘米,折五径3.9厘米,当十径4.5厘米,重24克以下。钱文楷书直读,除光背者记重有:二钱,三钱,五钱。记值有:一两。存世平钱较丰。
嘉靖通宝楷书折二背“二钱” 65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三背“三钱” 50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五背“五钱” 50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十背“十一两” 50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十雕母背“十一两” 无定价
嘉靖通宝楷书折五十光背 200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十大观改范 25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二十光背 6000元
你好,看了你的铜钱图片,一共为九枚铜钱,除多子多孙为花钱,年代不详。其他均为行用品,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流通货币。最后三枚从后数,依次为,文信,五行大布,和货泉。分别是先秦,北周和新莽时期的。文信是秦国著名的文信侯吕不韦铸造的。真品总数不超过20枚,其他的如永平和大蜀分别为五代十国时期前蜀王建永平年间,和后蜀国初期。其价格都应在50000以上。至于元丰,洪武和康熙,则是宋,明,清三朝的普通流通币。
你所持有的古币中,除康熙和元丰之外,我认为其他都是赝品,因为仿制低略,所以没有价值。康熙和元丰市场可行参考价格为2到3元。虽然我玩钱时间很短,仅十年时间的一个小辈学生。但所说之言以尽我所能。所以你大可不必再费周章,花钱鉴定。
南京的朝天宫。是最有名的。
元丰、康熙、洪武是真品。其余都是伪品。

在古代,“孔方兄是哪种物品的代称?

在古代,“孔方兄"是钱的代称
古币是指古代金属的铸币以及它们的衍生物。古钱包括先秦时期的各类铸币和秦汉以后的各类方孔圆钱,方孔圆钱的铸期一直延伸到清末民国初年。
事实上先秦时期的实物货币,譬如夏商时代的海贝,以及仿制的贝化(货);金属称量货币,譬如西周时代的青铜块等等,也都包括在古币的范畴之内。
中国古代钱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纷繁,多姿多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的货币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才能,创造出自成体系、光彩夺目、独具特色的东方货币文化。古钱币又称之为泉、布、帛,孔方兄等。

已成为新的收藏投资热点,不少古钱币在拍卖会上表现突出。收藏和鉴赏古钱币需掌握包括货币史、钱币学、考古学、金石学及文物、古汉语等诸多知识,有些钱币外貌看上去很普通,实则是珍品,行家们则很容易从不太懂古钱币价值的卖家手中获得珍宝。
古钱有正用品和非正用品之分,所谓正用品,是指在历史上曾经正式发行和使用过的货币,其中包括因为货币的需要而铸造,但因种种原因没有正式发行或流通的钱币。所谓非正用品,我们也可以统称之谓压胜钱(亦称厌胜钱、押胜钱),包括吉语钱、镇库钱、信钱、花钱、打马格钱、宫中行乐钱、瘗钱等等,它们不是货币,不能行使货币职能,但从文化意义上来看,它们和古代的铸币一脉相承,无论从材质、形制、铸造工艺等各个方面,都有共通之处,实际上,铸造精良的压胜钱多是出于官炉,出于政府专门设置的钱监。

古钱还包括了生产铸造过程中的一些遗存物,譬如:样钱、祖钱(雕母钱)、母钱,以及早期浇铸钱币使用的各类钱范。
通宝,是中国唐以后钱币的一种名称,因铸文中有“通宝”字样而得名、在钱币上铸“通宝”字样,起源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五铢钱而铸的“开元通宝”。开元通宝重二铢四垒,十枚重一两。从此,铜钱不再是重如其文,以重量来铸名了,改称“通宝”流通。钱币也真正开始成为货币符号,不再以货币自身价值来交换了。以后历代都沿用通宝,并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铸于币面。

如后梁的“开平通宝”、南唐的“大唐通宝”、北宋的“太平通宝”,辽的“重熙通宝”、金的“大定通宝”、元的“至正通宝”、明的“洪武通宝”。而辛亥革命后广东、福建等地的“民国通宝”则是我国最晚的通宝钱币。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衡制: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也就是说秦朝时一两黄金相当于现在16.14克黄金。
秦始皇统一货币制度有其必要性。有人把钱称作“孔方兄”就是来源于秦国的钱币。那时候,秦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快,商业繁荣起来了,秦孝公重农抑商也要征税,这时候作为等价交换物的钱币应运而生。那时候,秦国的货币是圆钱(先是圆孔圆边,后是方孔圆钱)。
秦统一六国后,货币的同一问题涉及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大事。当时,各国各自为政,自行制造货币,钱币五花八门。楚国用的是爰金和蚁鼻钱,赵国用的是尖足布,齐国用的是法化刀,魏国用的是桥足布,燕国用的是明刀,韩国用的是方足布等等。这些钱币重量不等,形状千奇百怪,关键是换算麻烦,不利于流通。因此秦始皇必须统一货币。


钱币的演变战国时期的圜钱是方孔圆钱,即“孔方兄”的前身。圜钱是战国四大铸币之一,流通于除楚国以外的广大地区。但相对其他铸币而言,其出现的时间既晚,流通总量也不大,而且最初也不是“孔方”,而是“孔圆”,方孔钱的出现要晚一些。
按钱币学术语讲,钱币上的孔叫做“穿”,也称作“好”,而穿周围的钱体称为“肉”,有的钱体内缘或外缘有一圈凸起的边棱,称为“郭”。战国圜钱的基本特征是圆形,圆穿或方穿,圆穿多狭,无郭者多见。大体而言,魏、赵、两周所铸为圆穿,燕、齐为方穿,秦则方圆皆有。
秦朝时,人们对铸币权的认识比战国时期进步了,知道不能让什么人都开炉铸钱;但国家又没有把全部铸币权都收归中央,因此授权一些大贵族铸币,并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所以,这实际上是一种从自由铸币到国家垄断的过渡形态。
至汉初,在准民私铸、郡国铸钱与国家垄断之间几经反复,最后才由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前113年)下令:“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
至此,铸币权才完全收归中央,并延续至今。铸币权的演变,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即从自由鼓铸到贵族控制最后再到国家垄断,这符合事物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性规律。
“兄弟孔方"是古人对钱币的称呼,因为古钱币是圆形方孔的铜钱除此之外,还可以称为“孔方”和“家兄弟”。北宋诗人黄庭坚,写道:“关城子无食肉相,而兄弟孔方有绝交。”这首诗。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首诗中,除了“哥哥孔方",”之外,“管城子”也是另一个名字,即指钢笔。“孔方"兄弟不仅指金钱,有时也指拜金主义。
古代一些文人认为钱里充满了铜臭味,与他们的气质不符。直接叫“钱”难免俗气,所以“钱”的别称很多。除了兄弟,还有、阿楚吾、全、庆富、上清小子等。然而,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你也是万万不能的。钱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问题。现在,这些代词已经很少使用了。
是钱的代称,因为古代的铜钱形状就是外圆内方: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过去中国的货币通常都是用金、银、铜铸造的,而黄金一般铸造成条状,称为金条,而白银通常铸造成锭状,称为元宝。因此,虽然作为货币的有黄金、白银,但是金银价值大,买东西一般人通常用不上,只有铜钱才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所以古代的钱是特指铜钱的。
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时候的铜钱,都铸造成为外圆+内方孔的形状,铜钱有孔,便于用绳子穿起来携带,外圆代表天、内方代表地,所谓天圆地方,体现了中国人世界观、宇宙观的理念,天有点可望不可即,只有地是踏踏实实地存在的,所以,钱就被戏谑的称为“孔方兄",而不是称为“外圆兄”,所以,“孔方兄"就是特指铜钱而言的。当然,现代已经演变成一切财富的含义,而不是特指钱了。
钱。
古代的铜钱是一种辅币,一千个为一贯。在铸造时为了方便细加工,常将铜钱穿在一根棒上,为了在加工铜钱时铜钱不乱转,所以将铜钱当中开成方孔。后来人们就称钱为“孔方兄”,有时候寓指拜金主义。
钱币的演变
战国时期的圜钱是方孔圆钱,即“孔方兄”的前身。圜钱是战国四大铸币之一,流通于除楚国以外的广大地区。但相对其他铸币而言,其出现的时间既晚,流通总量也不大,而且最初也不是“孔方”,而是“孔圆”,方孔钱的出现要晚一些。
按钱币学术语讲,钱币上的孔叫做“穿”,也称作“好”,而穿周围的钱体称为“肉”,有的钱体内缘或外缘有一圈凸起的边棱,称为“郭”。战国圜钱的基本特征是圆形,圆穿或方穿,圆穿多狭,无郭者多见。大体而言,魏、赵、两周所铸为圆穿,燕、齐为方穿,秦则方圆皆有。
秦朝时,人们对铸币权的认识比战国时期进步了,知道不能让什么人都开炉铸钱;但国家又没有把全部铸币权都收归中央,因此授权一些大贵族铸币,并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所以,这实际上是一种从自由铸币到国家垄断的过渡形态。
至汉初,在准民私铸、郡国铸钱与国家垄断之间几经反复,最后才由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前113年)下令:“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
至此,铸币权才完全收归中央,并延续至今。铸币权的演变,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即从自由鼓铸到贵族控制最后再到国家垄断,这符合事物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性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