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票证时代什么时候开始
- 2、票证时代什么时候开始
- 3、票证时代是什么时候?
- 4、新中国当时为什么要用票证来消费?比如粮票,面票
- 5、中国票证制度的演变
- 6、初二历史 票证时代产生的原因
- 7、票证制度出现的时间是多少年代到多少年代
- 8、为什么我国能从票证时代到消费大国其根本原因
- 9、20世纪90年代初期,票证时代为什么能够结束
- 10、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票证时代为什么能够结束啊
票证时代什么时候开始
1955年。票证时代是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按人口定量发行了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来购买东西的时代,是在1955年开始的,是现实中的硬通货,充当着准货币的角色,与人民币并行。
票证时代什么时候开始
票证时代是指人们不再携带大量现金进行支付,而是使用各种形式的票证,如支票、信用卡、电子支付等。这种方式的出现,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还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那么,票证时代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信用卡
20世纪50年代,信用卡开始在美国发展,并逐渐传播到全球各地。信用卡是一种便于消费但要后付款的银行卡,其形式各异,如Visa、MasterCard、American Express等。信用卡广泛使用,不仅解决了人们携带现金带来的负担,还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购物消费。
80年代出现高速公路通行证
1980年代,世界各地开始普及高速公路,这时候也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票证,那就是高速公路通行证。该票证可以让车辆在高速公路上无需停车,直接通行,提高了路面的通行能力。目前,很多国家都实行高速公路通行证制度,如日本、美国等。
90年代电子支付逐渐兴起
20世纪90年代,电子支付开始兴起。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人们开始寻求一种更为快捷、便利的付款方式。最开始的电子支付方式是通过信用卡进行在线支付,后来出现了各种电子支付方式,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电子支付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
21世纪QR码支付风靡全球
21世纪,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QR码支付开始大行其道。QR码支付是指顾客使用扫码器对商家二维码进行扫描,进行支付的一种新型支付方式。QR码支付不仅方便快捷,而且相对于传统的信用卡支付更为安全。目前,QR码支付已经在全球很多国家得到普及,特别是在中国市场,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总结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创新,票证使用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和进步。从信用卡、高速公路通行证,再到电子支付和QR码支付,每一种票证的出现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大的便利,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票证的形式和使用方式也必将不断变化和进步。
票证时代是什么时候?
1966年开始
票证时代是指中国从1955年开始至1993年结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商品供应极为匮乏,因此政府采取了票证制度来限制和分配商品。票证包括粮票、肉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甚至还有粪票、尿票等。小小一张票证,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上世纪50-70年代末:曾经,一票难求解放初期,市场商品供应严重不足,为保证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国家决定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即发放各种商品票证,有计划地分配商品。从1955年第一张粮票发行开始,中国老百姓进入了漫长的 “票证时代”,粮票、油票、布票、肉票、糖票、豆制品票、工业券……各式各样的票,成了百姓过日子的基本保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供应有了根本性好转。至1985年前后,凭证凭票供应的除粮、油及电视机、自行车、洗衣机等大宗商品外,其他各类商品基本上敞开供应。直到1993年,粮票正式谢幕,这段凭票供应的历史——“票证年代”宣告终结。
新中国当时为什么要用票证来消费?比如粮票,面票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物资匮乏,关系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突出,国家在1953年10月出台了统购统销政策,从此百姓生活进入了长达40多个春秋的“票证时代”。
那时,各类票证五花八门充斥山城,粮票、肉票、布票、盐票、油票、煤票、烟票、蔬菜票……就连买糖果糕点、火柴肥皂也要凭票,票证渐渐成了城乡居民吃饱穿暖的一种保障。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票证才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缩小了消费品定量配给的范围。到1983年,国家统一限量供应的只有粮食和食用油两种,1985年长达30多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被取消。
1992年—1997年间,票证制度终于在全国范围内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一时代的结束预示着中国由计划经济的短缺时代走向市场经济的过剩时代。
扩展资料:
分类与特点
各地的商品票证通常分为“吃、穿、用”这三大类。吃的除了各种粮油票外,还有猪、牛、羊肉票、鸡鸭鱼肉票、鸡鸭蛋票,各种糖类票,各种豆制品票及各种蔬菜票等等。穿的除了各种布票外,有化纤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棉胎票等等。
用的有手帕、肥皂、手纸、洗衣粉、火柴、抹布票、煤油票,各种煤票、商品购买证、电器票、自行车票、手表票,还有临时票、机动票等,真是五花八门,涉及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总之,大多数商品都是凭票供应的。
什么样的商品就用对应的粮票去购买,对号入座,缺一不可。那么在粮票这一大家族里有些什么品种呢?略举一些有:有直接称粮票的,有大米票、面粉票、粗粮票、细粮票、小米票、土豆票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粮票
中国票证制度的演变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在商品供应极为匮乏的年代,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了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这些凭证通称为“票证”。 票证种类繁多,有粮票、布票、油票、棉花票、鱼票、肉票……在当年,没有票证,有钱也寸步难行,生活中如果缺少票证,日子都没法过。那时的人们可谓视票证为“命根子”。那时可以称之为“票证时代”。
上世纪50-70年代末:曾经,一票难求 解放初期,市场商品供应严重不足,为保证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国家决定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即发放各种商品票证,有计划地分配商品。从1955年第一张粮票发行开始,中国老百姓进入了漫长的 “票证时代”,粮票、油票、布票、肉票、糖票、豆制品票、工业券……各式各样的票,成了百姓过日子的基本保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供应有了根本性好转。至1985年前后,凭证凭票供应的除粮、油及电视机、自行车、洗衣机等大宗商品外,其他各类商品基本上敞开供应。直到1993年,粮票正式谢幕,这段凭票供应的历史——“票证年代”宣告终结。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上世纪50年代,农业基础落后,粮食增产幅度远远赶不上需求增长速度,粮食等关系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突出。
于是国家于1953年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实行统购统销,人们要凭票证来限量购买粮食、油、布、煤、肥皂等生活必需品,各种票证加起来共达60多种。票证成了城乡居民吃饱穿暖的一种保障。由此初步缓解了粮食等重要物资的供需矛盾,保持了市场物价的稳定,保证了建国初期大规模重工业建设的顺利进行。
初二历史 票证时代产生的原因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由于当时中国经济落后,缺衣少食,为了解决国民的温饱问题,为了统一发配中国的资源,施行了政府资源监管制,也就是后来的“计划经济”时期,全国上下每个人严格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各种生活用品和劳动工具等等。
国民经济百废待兴,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低,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需不平衡,需求远远大于供给,为了实现平稳过渡,国家实行计划经济,限制货币在市场的流通,保障了公民平等的权利,缓解了物资紧张的局面。
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生产力低下,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国家采取的计划经济的政策,生产资料都是定量生产,因此只能给没人有定额的生活用品,故出现票证时代。
票证制度出现的时间是多少年代到多少年代
可我记得1991年买方便面时就直接用钱,不用给商家粮票了。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
1955年10月,以粮食部的名义印制全国通用粮票开始在全国各地使用。至1993年1月1日起,除军用粮票外,粮油票停止发行使用,标志着票证年代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为什么我国能从票证时代到消费大国其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拉动内需。
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多年战乱,百姓生活非常贫困。老百姓长期粗茶淡饭,营养不足。
因粮食短缺、供需矛盾日益紧张。1953年,中央出台了统购统销政策。老百姓因而跨入了长达40载的“票证时代”。
1955年,第一张粮票发行。从此,油票、肉票、布票、盐票、煤票、蔬菜票等各种票证填满了中国人的衣食住行。
老百姓的饮食以青菜、罗卜、豆腐等素食为主,逢年过节才能沾一些荤腥。不论男女老少,穿衣打扮也极为朴素,多为中山装、列宁装、学生装、青年装。一件衣服要穿上八、九年,正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在“票证时代”,中国人的需求长期被“限量供应”,天天担心“有上顿、没下顿”,习惯了“勒紧裤带过日子”。
改革开放前,消费方式的单一性严重影响和限制了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到1978年时,中国人均餐饮年消费不足六块钱。
随着粮食产量增加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1993起,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票证制度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此后20多年间,我国农业和制造业产量跃至世界前列,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大增强,实现了从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
197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元,20年后的2018年,这个数字飞跃至29228元。
这意味着我国居民消费支出跨入飞速增长的阶段,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数据显示,1978年时居民消费水平仅为187元,到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水平已上升至22902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超过3万元。
2019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330元。这其中,食品烟酒消费花销最多,居民的教育文化娱乐消费的增长最快。今非昔比,现在的中国人敢花钱、会花钱,享受多样消费带来的生活乐趣。
20世纪90年代初期,票证时代为什么能够结束
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富足,物资丰富
票证是物资短缺的象征与必然产物.在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中,当物资短缺少,而货币供应量较多之时,就会出现通货膨胀甚至是恶性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飞涨,然而中国是由计划经济过度而来的,商品的交易和流通不自由,受到国家行政指令的控制,为了避免恶性通货膨胀,扰乱社会秩序国家安定,甚至引发暴动,危及自身统治,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便通过票证这一强制行政手段讲紧缺的较少的供应不足的货物与其所对应的那部分合理范围内的货币对应挂钩,而超出限额的货币实际上就作废了.这样就避免了通货膨胀,后来中国改革开放,生产力大幅提高,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幅度远远小与物资的膨胀程度,票证便失去了意义,自然要被废除.同时市场经济的新秩序也已经扎根,票证这一倒行逆施的怪态自然要被历史所屏弃.粮票的废除是最晚的,是因为粮食是最重要的民生物资,是非常要命的,必须严加控制,不到最后的关头是不能轻易放手的.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票证时代为什么能够结束啊
生产能力已经很强大,可以满足人民的购买需求。所以不再需要票证来限制大家的消费。所以取消了。
主要是因为票证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当时的中国已经改革开放好久了,商品经济发展快速,人们的购买能力大大增强,票证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急需另一种制度来替代。再着是因为邓小平等人的努力,使当时的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政策,结束了票证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