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汝昌晚年彻底露馅,87红楼梦34集贾琏从外面回来后为什么突然揭发凤姐?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01 20:18:51 浏览1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胡适学术知己,痴迷红学研究,编撰内容充为史料,晚年为什么被称骗子?

这是因为很多人对他的文学研究产生了争议,觉得他以假乱真。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世界范围内有极高的影响力。《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盛衰败为背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故事主线,描绘出了亦真亦幻的人生百态。
无论是书中的衣食住行还是诗词歌赋都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再加上作者曹雪芹“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奇异笔触,让红楼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因此,从上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界产生了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的学问——红学。一大批优秀的红学家也涌现出来,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周汝昌。但对于这样的红学泰斗,文学界也不乏批评的声音,甚至有人说:不要理会周汝昌,他就是个骗子!
“铁第一” 语言能力极强
红学的研究,围绕《红楼梦》开展。研究者的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对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都极高。
《红楼梦》虽然是虚构的小说,但其中的历史文化,诗词名篇具有极其高的艺术价值,所以能提得上名字的红学家一定都是文学造诣极其高的人。周汝昌就是这样的人。
从小学开始,周汝昌就表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每一次考试都是第一名,“铁第一”这个外号就由此而来。他的学生时代,就是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燕京大学,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学的前身。
除了学习成绩优异,周汝昌在语言上的天赋也极其惊人。中学时代,原版的英文著作就已经在他眼中毫无障碍,对诗词歌赋的探索也初见端倪,文章更是信手拈来,在初中时文章便在报纸上发表出来。
他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文人气质,凡是和文,字沾边的,他总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听个曲儿,也要细细咀嚼戏词,读本书,熬油点灯到天明,对书中的一字一句细嚼慢咽,细细品味。
这些钻研,学习,让周汝昌进入大学后,深受当时一众名家的喜爱,钱钟书曾评价他是英才,随意出入张伯驹的家,甚至不需要打招呼,张伯驹甚至还为他在家中设宴送别。
就连胡适,也表示了对他的欣赏和提携。周汝昌在晚年出版的《我与胡适先生》一书中,不光体现二人深厚的友谊,还赞扬了胡适先生对于红学做出的巨大贡献。
幼时启发 胡适帮助
要说周汝昌和红学的联系,有两个关键人物,一位是他的母亲,另一位就是胡适。
在周汝昌幼年,母亲经常读《红楼梦》给他听,作为语言的启蒙读物,《红楼梦》给周汝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周汝昌也读过母亲手中的古本《石头记》。
幼时的经历算是红学的启蒙,真正让周汝昌走进红学的人,是胡适。
在周汝昌还在燕京大学读书时,他的朋友在看到胡适的一篇关于曹雪芹的考证文章后,托周汝昌替他在学校的图书馆查找资料。
周汝昌查到资料后,便把这一发现撰写成了文章,并在报纸上发表。胡适看到后,立刻与周汝昌取得联系,二人在从此开始经常有书信往来,研讨红学。
在胡适的影响下,周汝昌对红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红学就成为了他倾其一生的热爱。周汝昌和胡适关于红学的书信,被人们称赞为推动红学发展的书信。周汝昌称能够遇到胡适这样学术上的知己,实在是幸运至极。
决定专注红学的研究后,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最为著名。若说胡适先生为红学研究开了先河,那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则是红学研究的实质内容。
从此,红学有了研究范本,海内外红学家都不可否认《红楼梦新证》是红学研究史上最重要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之一。
随着周汝昌对红学研究的深入,周汝昌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不仅是在中国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学范围内,周汝昌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曾多次受邀到美国多所大学演讲,宣传红学文化。据听过他讲座的学生说,凡是周老的讲座,一定是座无虚席。不仅我们在海外的中国学生感兴趣,许多外国人都慕名前来听他的讲座,周汝昌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九十高龄仍坚持学术研究
周汝昌年轻时对红学的感情可以说是热爱,老年的周汝昌对于红学的情感可以称得上是执念。周汝昌的听力一直不太好,随着年龄增长,只能带上助听器,别人在耳边高声说话才可以听得到。不仅如此,因为过度用眼,周汝昌的视力也越来越差。
在1975年时就已经几近失明。即便在身体情况极其欠佳的条件下,周汝昌还是没有放弃对红学的研究。最初,眼睛看不清,就用放大镜照着写,女儿回忆到那时父亲写的一个字已经和核桃一样大小。
到后来,眼睛彻底失明后,就靠口述,让两个女儿负责记录。通过这样原始的方式,周汝昌还能保持在每天写出两三千字的文章。
对于红学的研究,是支撑周汝昌和疾病对抗的力量。在周汝昌九十岁时,凡是有人邀请他去讲红学,他都来者不拒。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红学,走进曹雪芹的精神世界,是周汝昌希望看到的。
以假乱真 引发争议
周汝昌对红学的研究,不是浮于表面,而是真正走进《红楼梦》。他称曹雪芹为“芹兄”,仿佛是他的一位老友,而《红楼梦》就是朋友送给他的一份厚礼,值得他用一生去品味。周汝昌对曹雪芹有多了解呢?
他曾补充过曹雪芹的一首残诗,被同为红学研究家的吴世昌认为是曹雪芹的原作,为此闹出了不小的笑话。从这件事我们也能看出,周汝昌已经将《红楼梦》和自身融为一体。但人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你觉得好的东西并不会被所有人都认可。
对于周汝昌晚年的一些文章,有人提出质疑的声音,认为他用自己编撰的内容充作史料,以假乱真,实在是红学界的耻辱。俞平伯甚至说出:“不要理会这种人!”这样的话。
不管怎样,红学的研究是以《红楼梦》为蓝本,扩充,考证,得出结论。不同的人必定会出现不同的观点,这其中的是非对错,可能只有九泉之下的曹雪芹才能做出判断吧。
周汝昌一生研究红学,最爱湘云,为的是她英豪阔大宽宏量,还是个有容为大。可能是周汝昌在湘云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崇拜的精神吧!

【“红学痴儒”周汝昌,一卷《红楼》梦一生】 红楼梦真实结局很恐怖

  人物名片  周汝昌(1918.4.14-2012.5.31),中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书法家和诗人。历任四川大学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中国曹雪芹研究会荣誉会长等。从事曹雪芹及《红楼梦》研究60余载,是继胡适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他一生红学著作多种,《红楼梦新证》、《曹雪芹》、《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献芹集》等,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
  “一介书生总性呆,也缘奇事见微怀。” 一个人,一卷书,一辈子,其情也深,其人也真。周老一生淡泊名利,潜心学术,生活清贫,为人天真,就像老人对自己的评价那样:一个书生,一个孩子气的书生。
  1.结缘胡适,步入“研红”
  就读燕京大学时,周汝昌选择的是西语系。他的毕业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如果没有遇见胡适,或许他就会成为颇有建树的翻译家。
  1947年,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来的信,言及他看到胡适之新近的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提到敦诚、敦敏系曹雪芹生前挚友,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兴奋之下,他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很快,周汝昌去拜访胡适先生。让他意外的是,胡适居然慷慨地将珍贵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借与他拿走细看。
  在胡适的指导和影响下,1953年,周汝昌出版了自己历时5年的第一本红学专著《红楼梦新证》。这部40万言的著作,以丰富详备的内容及开创性,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三个月内再版三次,一时洛阳纸贵,周汝昌也由此奠定了在红学史上的地位。为此,胡适也倍感高兴与欣慰,1954年在给吴组缃的信中说道:“你在信里称赞周汝昌的书,我完全同意。此君乃是我的《红楼梦》考证的最后一个、而最努力最有成绩的徒弟。”
  ◇编辑提点:如果不是亲自尝试,或许我们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到底在哪里,自然也不会遇见之后的种种成功与惊喜。周老在红学上的建树,固然离不开他终其一生的努力,但如若没有兄长的那封信,没有胡适的指导与鼓励,或许也就没有了今天的“红学第一人”。所以,勇于尝试各种新鲜事物吧,因为或许就在尝试中,你会找到一生的目标与乐趣。
  ◇适用话题:把握机遇;勇于尝试;遇见美丽……
  2. 痴迷红学,孤独求索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曾发出如此的感慨,只是他不知道,对《红楼梦》痴迷的不仅他一人,了解“其中味”的也不止他一个。
  因痴迷《红楼梦》,老人的书斋就叫脂雪轩,那自然是脂砚斋和曹雪芹的合称。曹雪芹著红用了10年时间,周汝昌研红则用了近70年。他痴迷到什么程度?痴到不记得自己家人的生日,却对曹雪芹的生日、忌日记得一清二楚。几十年下来,老人著述等身,尤其是晚年,研究成果呈现井喷的态势。继《周汝昌红学精品集》之后,《红楼夺目红》5个月内连续7次印刷,创下学术书畅销的纪录。2004年出版的十卷本、500万字的《石头记会真》,是他和四哥周祜昌字字校订、56年才得以酬愿的心血结晶。
  成就的光环易被人记住,可光环背后的辛苦却鲜有人知。要知道,老人继1954年双耳失聪之后,1974年又因用眼过度导致左眼失明,右眼只有0.01的视力,只能靠两个高倍放大镜重叠一起方能看书写字。可以想见,能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要付出怎样的艰辛!
  老人是孤独的,没有一个专职的助手,只能靠儿女帮他记录、整理。为了帮助父亲,儿子周建临提前退休加入专事录音。每天上午听儿女读书报后,老人便开始以口述的方式延续自己的红学研究,九年前从中国艺术研究院退休后,中国红学会仅为他保留一个“顾问”的头衔,老人说:我一直都是单干。周汝昌谈及此倒是颇为大度。只是,偶尔仍是会流露出一丝的期待,“我需要助手啊。”
  ◇编辑提点:正如老人所言,痴方能执著,方能锲而不舍。周老先生对红学的这份痴迷和付出、敬业和专注实在令我们感到钦佩和感动。当下的我们拥有比周老便利和丰富千万倍的学习、学术条件与资源,却早已不再拥有周老那样的做稳冷板凳的踏实与坚持。
  ◇适用话题:拥有的和不再拥有的;坚持到底;痴的力量……
  3. 钟情传统,传播文化
  周汝昌不仅是个红学家,还是中华文化学家。他治学始以诗词理论、赏析和中外文翻译为主,后从事曹雪芹及《红楼梦》研究。他曾在著作中写道:“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节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老人酷爱曲艺、尤爱京剧,喜欢书法和作诗。就在今年的雅琴诗社的聚会上,他还当场吟诵诗歌,不知老之将至。
  为了将包括《红楼梦》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老人年逾90还被请上百家讲坛,他分析唐诗宋词的讲座至今还反复在央视播出。而在国外,老先生也曾讲学宣传,尤其是在美国的那次名为“罕见的文化小说——《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的演讲,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汇聚一堂,在他讲演结束时,主席多次提议他续讲,与会人士纷纷表示:太精彩了!
  老人就这样默默地为传统文化忙碌着,贡献着,2002年,他曾对采访的记者说:“我虽然84岁了,经历了大悲、大喜,但我很留恋人间事。我现在靠半只眼睛拼命干,就是因为我还有没做完的工作,我积累了几十年,不就是要把成果留给后人吗?”
  ◇编辑提点:在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热爱,什么才是真正的大爱。因为热爱,老人丝毫不求回报地做着别人不屑做的事情,自觉地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贡献着一己之力;因为大爱,老人在遭受**、言论攻击等“百般挫辱、诬陷、排挤”后仍无怨尤和悔意,这份赤子情怀,这种宽广胸怀,除了老人,还有谁能做到?
  ◇适用话题:赤子情深;爱的奉献;敬仰……
  4. 淡泊纯真,扶持后辈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五十多年来,老人就一直居住在北京的一套60平的小房子里。学者刘心武至今还记得他第一次去周老家的情形:“家里只有一些旧家具,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他的学术环境非常艰难。不像有的红学家,住着大宅院,他完全没有那些。”老人一生淡泊名利,虽然清贫,却乐在红楼梦的研究中。女儿周伦玲回忆说,周汝昌视红楼如生命,平时与人交谈,吟出红楼诗句,虽捻熟于心久矣,却仍会如孩子般,情不自禁鼓掌赞好,情真意切,令人动容。难怪刘心武这样评价:他是一个很天真的人,不接触社会,不善于经营人际关系,处事就像孩子。
  最令刘心武感动的还是老人对于他研究《红楼梦》的支持,“他对于所谓‘外行’、‘业余研究者’的包容和支持最让我难忘,是他用肩膀扛着,让我进入了红学研究领域。”这一点上,邓遂夫也十分敬佩和尊敬周老的为人,“先生对年轻人十分扶持、爱护。”
  在《红楼梦》里,周汝昌最喜欢史湘云,最佩服刘姥姥,他觉得湘云可爱,刘姥姥质朴,而他亦是这样一个单纯、朴实的人。据女儿周伦玲表示,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
  ◇编辑提点:周老之所以被人们尊称为“大师”和“泰斗”,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学术上造诣的深厚,更在于他性情的纯真和品质的高贵。人们常说,只有灵魂安放在高处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心底无限纯净,才能做到淡泊和低调。之于周老,我想是这样的。
  ◇适用话题:大师的魅力;有种品质叫高贵;洗涤心灵……

冯其庸与周汝昌

周汝昌与冯其庸。周汝昌与冯其庸都是红学研究大家,二人都活了九十多岁,得以长寿。二人一个代表了正统,一个代表了民间。冯其庸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周汝昌社会地会低一些,但其承继胡适对《红楼梦》的研究方法,以一部《红楼梦新证》奠定了红学研究大家的地位。周汝昌晚年失聪失明仍写作不断,冯其庸晚年做了二月河的贵人,冯病重时二月河送其5000元钱,冯其庸不收,后二月河向红学会捐款30万元。冯晚年在西藏考古方面也有新成就。冯其庸早年学业平平,但晚年社会地位不低,属更富贵之人。周汝昌早年学习优异,但晚年身体不好,红楼梦研究的学术地位在民间更高,他是第一个系统地认为《红楼梦》是自传体小说的人,他认为80回以后曹雪芹已创作,只是因故失踪,《红楼梦》实为108回,且宝玉与宝钗离婚后,与史湘云相依终老是最终结局,他对高锷等人的续写并不认同。从人生的角度看,二人均为大学问家,只是走的不同历程,这符合人生规律。人生不可能得到全部,总有起落和得失,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常想一二,任何时候别失去奋斗的心劲。

田蕴章:周汝昌先生的书法,人家吹捧是瘦金体,其本质是什么?

周汝昌是红学泰斗,一生致力于《红楼梦》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红楼梦》及其时代背景的大门。尽管研究《红楼梦》的人比较多,可如先生自始而终的则少之又少。《红楼梦》的研究不仅仅是研究《红楼梦》本身,更是历史学、文学、艺术、美食学、建筑学等多领域的交叉研究,对文化素养要求极高。换言之,一般人还真研究不了《红楼梦》。所以,周汝昌不仅仅是“红学大家”,更是一代大儒。
除了研究《红楼梦》老本行之外,周汝昌书法造诣极高。赞誉者,认为其书法可媲美瘦金体;贬损者,则认为其书法,难免有松塌浮滑之感。凡此种种,说什么的都有。在笔者看来,他的津门后辈田蕴章说法倒是颇为可信。田蕴章表示,周汝昌的书法,人家吹捧是瘦金体,其实不过就是盲写。据悉,田蕴章对周汝昌先生是推崇备至,为何会有此番言论呢?这背后有何隐情?
周汝昌书法很能代表老一辈的整体水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众所周知,周汝昌早年生于民国,那个时代没有什么专门的书法课程,更没有所谓的书法学博士。你要想写出一手漂亮的字,又该靠什么呢?靠的是自觉。周汝昌所处的时代,恰恰是新老交替,虽有新学可传统文化的精华还没有丢失,书法是一种本能,你要是搞学问却不搞书法,那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所以,周汝昌书法是一个自觉的学习过程。周汝昌表示书法只能靠练,不能靠说。这一点说得很好,指出了临帖的重要性。周汝昌初学欧楷,后又钻研二王、米芾等书法流派。最重要的是他能够结合自身所悟,写出了自己的书法风格。从周汝昌的书法历程来看,算得上是中规中矩。得益于周汝昌老先生的治学与学术,学界普遍认为周汝昌写的是瘦金体,捧得地位是相当的高。范曾开山弟子崔自默认为周汝昌先生书法并不是瘦金体,而是出自王羲之,以贴为宗。
田蕴章所言,与崔自默的说法是如出一辙,也认为周汝昌老先生书法不是瘦金体。部分人将周汝昌先生书法吹捧成瘦金体未免言过其实,实际上周汝昌书法大多数都是盲写。田蕴章所言其实不过就是盲写,也是有根据的。周汝昌年过七旬后目力不济,看什么东西都看不清楚,只能盲写了。虽然有部分字出现错笔、漏笔,可依旧不失为是精品之作。然而,网络上最擅长的就是断章取义,田蕴章这句话也经常被拿来黑周汝昌书法。其实,田蕴章还是推崇周汝昌书法的,“周汝昌纪念馆”题词即是明证。
总而言之,田蕴章说周汝昌先生书法不是瘦金体,不过就是盲写,并无太多恶意。相反在笔者看来,周汝昌先生在目力不济的情况下,拿出上等书法作品着实不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周汝昌晚年书法是走心之作,盲写亦是书法大家。其实,书法的最高境界是用心去写,正如曾祥蒙着眼睛写书法一样,把盲书称之为心书,用心去写书法,从而创造无限的艺术可能。从这个角度来说,周汝昌晚年盲书之作,足以吊打当代所谓的书法大家。

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中最欣赏的女性角色是?

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中最欣赏的女性角色是 史湘云
他最欣赏的女性角色是史湘云
周汝昌先生最欣赏的女性是:史湘云。
周汝昌几十年如一日辛苦研究《红楼梦》,自许为胡适的弟子,最后周汝昌在晚年接连出了两本书《红楼真梦》《与贾宝玉对话》,其得出的结论为:
史湘云才是红楼梦第一女主角、宝玉挚爱!

冯其庸与周汝昌谁的红学成就高

当然是周汝昌,冯其庸根本算不上是周汝昌的对手,只是搞些政治手腕而已,而周汝昌才是红学集大成者,胡适开辟新红学,而真正有成就的还是周汝昌。冯其庸没什么贡献。
两位都是红学界的泰斗,红学成就的高低不具有可比性,纠正一下,周汝昌先生于2012年仙逝,俞平伯会长至今仍在为红学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周汝昌的成就比冯其庸成就高。
冯其庸主要成就:以研究《红楼梦》著名于世
代表作品:《春草集》,《秋风集》等
职务:中国文字博物馆首任馆长
学术履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贡献:
冯其庸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梦边集》、《漱石集》、《秋风集》等专著二十余种,并主编《红楼梦》新校注本、《红楼梦大词典》、《中华艺术百科大辞典》等书。
他还在研究中国文化史,古代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等方面做出了成就,研究了中国大西部的历史文化艺术,著有考证丝绸之路和支架取经之路的大型摄影图册《瀚海劫尘》,获得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冯其庸还擅于书法和绘画,书法宗二王,画宗青藤白石。所作书画为国冯其庸作品内外所推重,被誉为真正的文人画。
周汝昌主要成就: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集大成者、创立曹学、脂学、探佚学三大分支、考证高峰、悟证先河
代表作品:《红楼梦新证》《曹雪芹传》《石头记会真》《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千秋一寸心》
荣誉:中国艺术研究院首批终身研究员
人物荣誉:
周汝昌先后任燕京大学西语系教员、华西大学与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编辑。
是第五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大观园文化协会顾问,中国曹雪芹学会荣誉会长、《红楼梦学刊》编委等职。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首批终身研究员。
1980年赴美国出席“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1984年受国家委派赴苏联考察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1986-1987年,获美国鲁斯基金,赴美国访学讲学一年并任威斯康辛大学客座教授;2002-2008年,数次登上百家讲坛,讲授唐诗宋词鉴赏、解读《红楼梦》以及中国四大名著等。
2013年1月6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名家收藏委员会等主办,《收藏界》杂志等单位承办的“2012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经典人物”在京揭晓。周汝昌先生入选。
扩展资料
周汝昌红学贡献
周汝昌关于曹雪芹的家世生平考证,使得人们对于《红楼梦》作者有了一个空前清晰的印象。《红楼梦》汇校工作:周祜昌、周汝昌二位先生五十六年心血的结晶《石头记会真》。
汇集已发现的现存于世的古抄本10余种,对其进行全面汇校,展示所有异文,使之成为接近曹雪芹原本真笔的一部可以信赖的《石头记》。周汝昌把《红楼梦》上升到中华文化小说的高度,提出“红学”应定位于“新国学”,《红楼梦》应列为第十四经。
周汝昌一生致力于红学研究,其研究方法师承于胡适,但又独树一帜。周汝昌重点考证了曹雪芹的身世与家世,并且仔细研究了大量清宫档案之后,得出了《红楼梦》是自传体小说的观点。
并且通过对前八十回的仔细研读结合曹家史实,经过严密思考和逻辑推理,为人们揭开了隐藏在书中的深刻艺术内涵,伟大的诠释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的艺术成就。其研究观点为广大红学研究者和人民群众所接受。
参考 资料:百度百科--冯其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周汝昌

在红楼梦研究领域,周汝昌和冯其庸,谁的水平更高?

对于过去的红学研究,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已经没必要评判前辈的水平和成果了。因为都是错误的!然而错误和挫折教育了我们,会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会使大家更能读懂《红楼梦》、也会使《红楼梦》在今后社会科学的天地中闪烁更耀眼的光芒! 如果让我评判水平,我认为冯老要比周老高一些,因为到了晚年,他说过———《红楼梦》绝不是普通家庭的问题,而是隐喻社会一个大问题的小说! 个人观点,慬做参考!

87红楼梦34集贾琏从外面回来后为什么突然揭发凤姐?

凤姐的判词是: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最初她能干又厉害,贾母王夫人都喜欢并信任她,所以贾链对她也是言听计从,敢怒不敢言;之后随着她得罪的人越来越多,贾母又已死,贾琏也便开始敢于反抗她甚至兴师问罪,并最终一纸休书休了她。
因为凤姐平时所作所为已经快要影响到自己的命运了
在长时间的压迫下,是人都会反抗啊
电视剧后40回没有采用原书,而是根据红学家研究成果重新编排的。因为红学家们(周汝昌)研究发现,后40回无论是文学语言造诣以及人物故事安排等均与曹雪芹初衷脱节。
贾琏为何前后反差如此之大,因为曹雪芹早就安排好了王熙凤的悲剧结局。周岭编写的后40回,逻辑性还是很强的。首先是宝玉和宝钗成婚,王夫人说以后当家的事情交给宝钗,另外说邢夫人要王熙凤搬回婆婆邢夫人哪里去住,王熙凤失去权力。接着老太太听说元妃死了,晕倒。王熙凤没有人撑腰了。【宝钗是精明女子,王夫人自然会让自己儿媳妇当家,王熙凤毕竟是老大家儿媳妇(同时也是王夫人侄女),但是也不比自己儿媳妇亲近吧。这个丫鬟们也说过,王熙凤支持宝黛是为了保住自己地位,不想让宝钗成为王夫人儿媳妇而当家做主。】
贾琏是很喜欢尤二姐的,尤其后来知道尤二姐怀的是男婴,不过被使坏流产了,贾琏对尤二姐的死一直耿耿于怀,当王熙凤失去权势和撑腰的,也就是贾琏反击的时候了【前面旺儿并没有谋害张华,为日后翻账埋下伏笔)。同时彰显做坏事没有不露馅的这个道理,坏人总会有报应,最起码王熙凤是很自责的(庙里和刘姥姥对话那段)。】加之此时贾府马上被抄家,也是和主线呼应一下。
最后王熙凤打发小红护送巧姐去金陵投奔王仁(王熙凤弟弟),剧情接着就是锦衣军来抄家了,两府人员全部入狱,小红和巧姐正好躲过。王熙凤在牢里检讨自己的一生,然后死在了牢中。死后被破草席包裹着,在雪地里被拖着尸体。耳边响起聪明累。

曹雪芹的人生经历

 曹雪芹
  (1715?~1763?)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祖先原为汉人,后入旗籍,为正白旗。清朝建立后,曹家成为管理宫廷杂务的“内务府”成员。曹振彦因建立军功,官至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盐法道。从曹振彦之子曹玺(即雪芹曾祖父)开始,曹家三代四人相继担任江宁织造60多年。康熙南巡六次,有四次住在曹氏任职期间的织造府内。曹玺之妻孙氏做过康熙的保姆。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曹家与皇帝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属于最高统治层中的成员。
  曹寅有很好的文学修养,是有名的藏书家和刻书家,工诗词,又兼作戏曲。曹雪芹出生在南京,少年时代过了一段富贵荣华的生活。雍正五年(1727),大约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雪芹之父曹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等罪名,被人参奏,革职抄家。次年曹家从南京迁回北京。大约在乾隆元年(1736),曹家家道稍有复苏,但不久便彻底败落。晚年流落到北京西郊,生活十分穷困,靠朋友接济和卖画维持生计。他性格豪放,喜欢饮酒,多才多艺,工诗善画。“诗笔有奇气”,诗风接近唐代诗人李贺。他有气骨,孤傲不屈,嫉恶如仇。在穷困艰难的环境里,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坚持写作长篇小说《红楼梦》。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80回的稿子(生前已传抄行世),80回以后也可能有部分残稿,但佚失不传。今传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1724~1764),名沾,号雪芹、芹圃、芹溪、梦阮。
他的祖上明末前居住在今辽宁铁岭西南郊腰堡大汛河村一带。在努尔哈赤的后金兵掠地时,曹雪芹的远祖曹锡远被后金的军队俘虏,给多尔衮当家奴,属正白旗包衣(“包衣”即满语“家奴”一词译音“包衣阿哈”的简称)。清朝建立以后,设立“内务府”,负责为皇帝管理财产、饮食、器用等各种生活琐事和宫廷杂物,曹家成为“内务府”的成员。曹锡远的儿子曹振彦因建立军功,官至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盐法道。从曹振彦的儿子曹玺和曹玺的长子曹寅,曹寅的长子曹颙和侄儿曹,三代四人相继担任江宁织造一职。织造的职务,主要为皇帝管理制造和采办宫廷用品,但除此之外,还同时担任替皇帝搜集情报的工作,曹寅就经常向康熙密奏南方各方面的情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治安、民情等等。曹家几代人担任这一职务,表明他们跟皇帝有一种特殊亲密的关系。曹玺的妻子孙氏做过康熙的保姆,康熙南巡时还在江宁织造府内接见过孙氏,称她为“吾家老人”。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小时候曾做过康熙的伴读,以后又担任御前侍卫。曹寅在给康熙的奏折中自称“臣系包衣下贱”,说明曹家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对于皇帝来说是奴才,但对一般人来说,则是一个极为显赫的大官僚,是属于最高统治层中的成员。雍正 继位后,曹家遭受冷落,曹时受斥责。雍正五年(1727)末、六年(1728)初,曹因织造差员勒索驿站及亏空公款等罪,被下旨抄家,曹被“枷号”,曹寅遗孀与小辈等家口迁回北京,靠发还的崇文门外少量房屋度日。曹家从此败落。经历这样家族变迁的曹雪芹,因此而获得对贵族之家种种黑暗与罪恶的深切体验,这便成为他创作《红楼梦》重要的生活基础。
曹寅有很好的文学修养,藏书极富,是当时一位有名的藏书家和刻书家。会作诗词,又兼作戏曲,有《楝亭诗抄》、《楝亭词抄》、《楝亭文抄》等著作。他曾奉旨主持刊刻了《全唐诗》和《佩文韵府》。他跟当时一些著名的诗人和作家如施闰章、陈维崧、尤侗、朱彝尊、洪升等都有过交往。家庭中这样的文化传统,必定使曹雪芹从小受到很好的文化教养和艺术熏陶。他在《红楼梦》中表现出来的非凡艺术天才,是所来有自的。
胡适通过他的代表作《红楼梦考证》,对曹雪芹家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他所编订的曹氏家族世系,也只是从曹雪芹的远祖曹振彦而下,已经考出的人物关系,随着新资料的发现和研究的逐步深入,可探讨和分析的地方逐渐增多。
1992年7月,在北京东郊通县张家湾出土了一块曹雪芹墓石。据发现此墓石的当地村民李景柱讲,这块墓石是1968年被发现的,当时“文革”还在高潮期间,乡里为了平掉张家湾镇周围的荒坟,改为庄稼地,才决定把张家湾村西北的窦家坟、马家坟、曹家坟平掉。这三座大坟是相连的,面积很大,曹家坟高出地面有1米多。就是在平曹家坟的过程中发现了这块墓碑,墓碑埋在地下1米多深处。墓石正面刻“曹公讳沾墓”五字,左下端刻“壬午”两字。“午”字已残。在墓碑下面约离地面1 5米左右的深处,挖出来一具尸骨,没有棺材,是裸葬的,尸体骨架很完整,据说是一具男尸。
当时急于要平坟地,特别正是在“文革”中“破四旧”,李景柱自称没有敢多想。他读过《红楼梦》,知道曹沾就是曹雪芹,并告诉了在场的人。当时有一位一起平地的人听说曹沾就是曹雪芹,认为墓里很可能有东西,就下去墓坑里拨弄尸骨,结果一无所获。到晚上,李景柱就与他的堂弟李景泉一起把这块墓碑拉回了家里,埋在院子里。直到1992年镇里规划要发展旅游,建立“张家湾人民公园”,想把周围的古碑集中起来建碑林,因而想起了这块碑,才又把它拿了出来。由于当地没有人研究《红楼梦》,就辗转请来了红学会的会长冯其庸先生,请他来做鉴定。冯先生通过仔细观察勘定,认为这块墓石应该是属于那位文坛巨匠曹雪芹的。
墓碑约1米左右高,40多厘米宽,51厘米左右厚,墓碑质地是青石,做工很粗糙,像是一块普通的台阶石,只有粗加工,没有像一般墓石那样打磨,碑面上粗加工时用凿子凿出来的一道道斜线都还原样未动,证明是根本未打磨过,碑面上凿刻有“曹公讳沾墓”五个字,也不像一般碑文的写刻,就像是用凿子直接凿的,因为字体是笔画一样粗细、方方正正的字体,有点类似八分书,但毫无笔意,所以说可能是未经书写,直接凿刻的。总之给人以十分草率的印象。因为刻得很浅,字迹与石色一样,几乎已看不清楚,仔细看看,才可以辨认出来。
由此关于曹雪芹的家世祖籍问题,更加引发了学术界一直在进行的争论与研究。其中周汝昌、冯其庸两先生用力最勤,多年来汇集了不少有关资料进行考订。
周先生的观点,是曹雪芹上祖的籍贯是河北丰润,在学术界影响很大,虽然此说中有着一定猜测成分,与之商榷的文章也出了很多,
如南京师院中文系编的《曹雪芹年表》中说:“雪芹远祖曹世选(又作‘锡远’)祖籍河北省丰润县咸宁里,后迁居东北。”西北大学中文系的《论曹雪芹》一书也说:“曹家原籍河北丰润县,后迁居到东北铁岭卫(今辽宁铁岭县)至辽阳这一带地方。”可见这个说法确是代表了当前关于曹雪芹祖籍的较为普遍的看法。
但冯其庸先生的主张,证明当河北丰润曹家的一支迁到辽东,却已是康熙九年的事,认为曹雪芹的上祖则应该就是原籍辽阳、后迁沈阳的《五庆堂曹氏宗谱》的始祖。他的籍贯确是辽阳、沈阳,而不是河北丰润。
无论是“河北丰润说”,还是“辽阳说”,双方所能确考的曹雪芹家族的最早祖上,都是见于《八旗满洲始祖通谱》的“曹锡远,世居沈阳地方”。这一记载是最为可靠的。并且证实了曹家在天命、天聪、崇德之间,原是明朝的军官,在明与后金的战争中归附后金,开始隶汉军旗,后来才归入满洲正白旗包衣的。至于曹锡远之上的曹家祖先,从他们的籍贯、事业甚至包括名字,都由于史料的缺乏,仍处于学界各派相互争论的状态。
曹雪芹的父亲到底是谁?这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根据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的研究,曹雪芹的父亲,是由曹宣的第四子过继给曹寅为嗣子的曹。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曹雪芹是曹寅之子曹颙的遗腹子。曹颙是曹寅惟一长到成年的爱子,他也深受康熙帝的喜爱与器重,死时只有27岁。关于曹颙的这个遗腹子,在曹入继曹寅一支之后的一封奏折中,有专门的提及:
“……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恐长途劳顿,未得北上奔丧,将来倘幸尔生男,则奴才之兄嗣有在矣。……”
有人认为曹雪芹很有可能就是曹颙的这个遗腹子。但新的资料的发现又引出了曹天佑这个人,从年龄与身份地位来看,似乎他才是曹颙那个遗腹子。那么曹雪芹到底是哪支所出,就又成了疑惑与探讨争议的话题,直至如今。
总之曹雪芹是一位文化巨匠,它博学多才,对诗词、曲赋、绘画、书法等无不喜好和擅长。在《红楼梦》中,被他隐去的时代,其实应该就是他祖辈、父辈和他自己生活的时代,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正是大清帝国的鼎盛时期。
另外,同在江南主持织造与轮流担任两淮巡盐使的,还有一个苏州织造——李煦。李煦是曹寅的妻兄,是内亲,康熙五十一年(1712)七月曹寅在扬州病故后,其后事都由李煦照料,包括曹寅名下所有的亏空,都由李煦奏请补赔。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曹颙在京病故,其后事及家庭事务,也是李煦一手照料的。李煦在给康熙的奏折里说:
“奴才与曹寅父子谊属至亲,而又同事多年,敢不仰体圣主安怀之心,使其老幼区画得所。奴才谨拟曹于本月内择日将曹颙灵柩出城,暂厝祖茔之侧。事毕即奏请赴江宁任所。”
所以要了解曹雪芹家族,是离不开李煦的。
李煦的父亲李士桢,是山东都昌人,本姓姜。据杜臻撰《广东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公士桢墓志铭》说:
“公本姓姜,世居东莱之都昌。……壬午,从龙辽左,继正白旗佐领西泉李公,即以李为氏。”
又有《昌邑县志》记载:
“崇祯十五年壬午十二月,大清兵围昌邑,十六日城破。”
李士桢就是在这次城破被俘,归李西泉的。其身世略如曹雪芹的远祖曹锡远和曹振彦,所不同者,曹氏是明朝驻防辽东的军官,李氏是昌邑的百姓。两年后,甲申,明亡,李士桢就真正从龙入关了。
李煦生于顺治十二年(1655)乙未,长曹寅三岁。康熙十七年(1678)他出任韶州府知府,时年24岁。后来又调浙江宁波府知府,以后又任畅春园总管。康熙三十二年(1693)改任苏州织造,后来又任两淮巡盐御史,与曹寅轮番更替。
李煦与康熙也是有特殊关系的。一、李煦的生母文氏,也是康熙的保姆,这一点与曹寅的身份一样,而且曹寅不是生母而是嫡母孙氏作康熙的保姆,这一点来说,李煦与康熙的关系比曹寅与康熙的关系还要近上一层。康熙对曹家的孙氏很亲切,曾称孙氏“此吾家老人也”;而他对李家的文氏也是同样的亲切,李煦在《谢召见李鼎折》里说:
“蒙温旨下询及奴才,兼及奴才之母,天颜开霁,宛若家人父子。”
在《李鼎蒙允追随哨鹿谢恩折》里说:
“奴才九十三岁之老母,复蒙万岁垂慈询及,一家老幼叠受圣主天恩。”
在《生母病逝遵遗命代具谢恩折》里说:
“窃奴才生母文氏,于十一月初五日忽患内外感之症,虽病势甚重,心神甚清,吩咐奴才云:‘我蒙万岁隆恩,赏给诰封。就是历年以来,汝面圣时节,必蒙问及;即今秋孙儿热河见驾,又蒙万岁温言垂问。我是至微至贱的人,竟受万岁天高地厚恩典。’”
以上可见李煦与康熙之间的特殊亲密关系。
由于有着康熙帝对曹、李两家的背后支持,以及曹、李两家的彼此呼应,此时的曹家与李家,呈现出空前的繁荣。
然而,就在这繁华的背后,已是潜伏着危机。由于曹寅的日用排场,应酬送礼,特别是康熙四次南巡的接驾等等,在经济上造成了巨额的亏空。可以说,曹寅已经给曹家种下了衰败的祸根。
康熙四十八年(1709)十二月初六,时任两江总督的噶礼参奏曹寅,密报康熙说,曹寅和李煦亏欠两淮盐课银三百万两,请求公开弹劾他。康熙把曹寅看成是“家人”,噶礼要求公开弹劾,康熙当然不会批准。但事关重大,康熙不得不私下谆谆告诫曹寅和他的大舅子李煦,必须设法补上亏空。
曹寅面对茫茫债海,已经无法弥补,也没有能力挽回局面。康熙五十一年(1712)七月,一病不起,死在扬州。李煦奏折上说:弥留之际,核算出亏空库银23万两,而且曹寅已经没有资产可以补上。
曹寅死后,康熙为保全曹家的家产免遭搬迁的损毁,特命曹寅之子曹颙继任江宁织造;两年后曹颙病故,康熙又亲自主持将曹寅的四侄曹过继过来,接任了江宁织造的职务。同时康熙又让曹寅的大舅子苏州织造李煦代管两淮盐差一年,用所得的银子补齐曹寅生前的亏空。
康熙五十四年(1715),又查出曹寅生前亏空织造库银三十七万三千两。
康熙只好再次做安排,让两淮盐政李陈常和李煦代为补还。到了康熙五十六年,才总算把这笔账补上。
康熙照顾曹家,是看在曹玺和曹寅的情分,到了曹这一辈,就疏远、淡漠了许多。康熙曾经明确地对曹说:“念尔父出力年久,故特恩至此。”康熙六十一年,因李煦、曹拖欠卖人参的银两,内务府奏请康熙,严令李煦、曹将拖欠的银两必须在年底之前交清,否则就严加惩处,康熙当即就批准了。显然,这与康熙以前对曹寅的态度,已是截然不同了。
雍正上台以后,接连颁布谕旨,开始在全国上下大张旗鼓地清查钱粮,追补亏空。他一再表示,我不能再像父皇那样宽容了,凡亏空钱粮的官员,一经揭发,立刻革职。
仅雍正元年,被革职抄家的各级官吏就达数十人,与曹家既是亲戚又患难与共的苏州织造李煦,也因亏空获罪,被革职抄家。
但一开始雍正并没有把曹家与李煦一起治罪,而是允许他将亏空分三年还完。曹自身的亏空尚未补完,又增加了曹寅遗留的亏空,只好多方求人托人。雍正为防止有人吓唬敲诈曹,特地在曹的请安折上写了严词批语:乱跑门路,交结他人,只能拖累自己,瞎费心思力气买祸受;主意要拿定,安分守己,不要乱来,否则坏朕名声,就要重重处分,怡亲王也救不了你!
雍正皇帝的这个朱批特谕表明,虽然他对曹“乱跑门路”是十分不满的,但是雍正对曹的好意体恤、亲密关怀还是读得出来的。
雍正四年(1726),曹负责操办的缎匹衣料质量“粗糙轻薄”,受到赔偿并罚掉一年俸禄的处分。不久,雍正穿的石青缎褂褪色,经查又是江宁织造的产品,结果又罚掉曹一年的俸禄。曹一次又一次地失职,导致了雍正对他越来越不满和失望。
雍正并没有就此将曹问罪,决定将他召回北京当面考察和训诫。雍正五年五月传旨,命苏州织造高斌不必回京,他所督运的缎匹由曹送来。不料曹在督运织造缎匹的途中,又在山东长清县等处勒索费用,骚扰驿站,终于招致雍正“龙颜大怒”。十二月初四,雍正下令将曹等交由内务府和吏部严审。
在曹被撤职受审的时候,雍正又得知曹转移财物,企图隐蔽,于是新罪旧账一齐算,雍正五年《内务府满文上传档》记载:十二月二十四日传旨查封曹家产。他命令江南总督范时绎,将曹家中财物封存看守,并将重要家人立即捉拿。
范时绎接到谕旨,立即将曹的管家数人拿下,关押审讯,所有房产财物一并查清,造册封存。第二年二月,新上任的江宁织造隋赫德将曹江南家产人口查明接收,曹在京城的家产人口,也由内务府全部查封。六月,骚扰山东驿站案审结,判曹赔银四百四十三两二钱,由内务府负责催讨,并将曹戴上木枷示众。
雍正六年初夏,曹雪芹随同祖母、母亲等全家老少,由南京回到北京,住在崇文门外曹家旧宅,开始了穷困潦倒的悲凉生活。这一年,曹雪芹刚18岁。
曹雪芹从赫赫扬扬的官宦世家,坠入“绳床瓦灶”的地步,特别是由于他亲身经历了家庭的衰败破产,这一急剧的转折,对曹雪芹来说甚为痛苦。如果曹家不是这样的结局,曹雪芹没有这样的经历,那么,很可能也就没有世界名著《红楼梦》。

曹雪芹晚年衣食不饱而留 《红楼梦》一百字故事

《红楼梦》始称《石头记》,作者是曹雪芹,对于这个问题“红学”周汝昌先生已有明考,而且得到红学界多数人的承认。但山东人马孝亮认为,《石头记》是山东临朐人马锜完成的。
马孝亮据《马氏族谱》考证,明代宣德状元马愉是临朐县七贤镇朱位村人,1440年与曹鼐一起出任次宰辅,后曹、马两家成为世交。马愉后人马锜是康熙年间贡生,他和儿子马大观、孙子马益著三代屡试不第,但三人均具有相当强的写作能力。康熙五十年左右,年近六旬的马锜便以曹、马两家遭遇和清朝初期社会大背景为题材,经过近二十年的艰苦创作,于乾隆初年脱稿前八十回,完成《石头记》。因年老体衰,后四十回仅写出提纲、要点和章节回头。马孝亮考证认为,马锜晚年(乾隆八年或九年),让次子马大观和孙儿马益著带上《石头记》,去北京找世交裔孙曹雪芹,三人开始对《石头记》进行修改、润色、审定。三个人中,曹雪芹文化水平最高、写作方法最巧。在署名问题上,曹雪芹占了“天时、地利、人和”,且一直使用“雪芹”这个笔名,而马大观和马益著为保全自己,各自使用了数个笔名,以致被埋名两三百年。
马孝亮认为,《红》书整个创作由马锜等四人协作完成,角色互补,分工合作,马锜是始创者,他是第一作者无可厚非。而马大观从手抄流行到后期刊行,都起到了主心骨、承上启下的作用,贡献不在曹雪芹之下。曹雪芹才华横溢,在修改和作诗方面盖压群芳,因此,曹雪芹署名无可厚非,但据贡献和水平应该是第二甚至第三作者。
你好。
由于家道中落,早曹雪芹写书时,他的生活应该是困苦,据说当时他生活在他的一个仆人家中,死时以一张草席裹尸。
  由于《红楼梦》在创作时期大约在雍正至乾隆年间,写的是康熙——雍正年间的事,书中映射当时社会,所以这是有一定的危险性。
  作者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及衰的过程,由“锦衣纨袴”,降为落魄的“寒士”。当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掾,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这一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忆。
  曹雪芹曾写“我也曾金堂玉马,我也曾瓦灶绳床,你笑我名门落拓,一腔惆怅,怎知我看透了天上人间世态炎凉! 褴裳藏傲骨,愤世写群芳,字字皆血泪,十年不寻常!身前身后漫评量,今世看,真真切切,虚虚幻幻,悲悲啼啼的千古文章。”
  张宜泉:“爱将笔墨逞风流,庐结西郊别样幽。”
  敦诚:“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
  敦敏:“巡视任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