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光皇帝简介资料大全,林则徐的故事和简介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05 03:11:49 浏览1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林则徐的资料

  林则徐
  林则徐,福建候官人。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教育。嘉庆十六年赐进士。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溢号文忠。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候官(今福州市)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
  在科举时代,林则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林则徐性聪颖,在4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嘉庆三年(1798年),他14岁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嘉庆九年(1804年),20岁中举人。父亲的淳淳教导使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此后由于家庭日难,外出当私塾。在十一年(1806年)秋,应房永清之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这里的鸦片烟毒引起他的注意。次年初,受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招入幕府。他在张幕中获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礼、乐等知识以及官场经验,为他日后的“入仕”准备了些必要条件。
  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会试中选,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入了官场,实现了父母所斯望的入仕做官。十九年(1814)授编修。此后历任国史馆协修、撰文官、翻书房行走、清秘堂办事、江西、云南的正副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在京官时期,他矢志做一个济世匡时的正直官吏。于是,他“文学而潜修”。为了通于政事,“益究心经世学,虽居清秘、于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综核无遗”。在京师为官七年中,他广泛搜集元、明以来几十位专家关于兴修畿辅水利的奏疏、著述,写了《北直水利书》。书中明确指出“直隶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农为天下本务,稻又为农家之本务”。认为只有发展华北水利,提倡种稻,就地解决漕粮,才能合理解决南粮北运及由此产生的漕运积弊问题。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林则徐曾在京参加过一些士大夫“雅歌投壶”的文艺团体“宣南诗社”,结识了龚自珍、魏源等人,在诗社里进行诗文酬唱活动。
  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林则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他积极甄拔人才,建议兴修海塘水利,颇有作为。但他感到仕途上各种阻力难以应付,曾发泄“支左还绌右”“三叹作吏难”这样的苦闷。终于在次年七月借口父病辞职回籍。林则徐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但由于性情过于急躁,请人写“制怒”大字悬挂堂中以自警。
  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复出,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署浙江盐运使,整顿盐政,取得成效。林则徐受到道光皇帝的宠信,很快跨入官场上青云直上时期。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提任江苏按察使。在任上,他整顿吏治、清理积案,平反冤狱,并把鸦片毒害视为社会弊端加以严禁。江苏这一年夏秋之际大雨成灾,松江饥民聚众告灾,汹汹将变。林则徐反对调兵镇压,亲自赴松江安定灾民,采取一系列救灾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年底入觐归来,署江宁布政使,让林则徐负责全省灾赈事务。但道光四年秋,林则徐先后遭父母丧,在籍守制。直至十年正月再度出仕。
  道光十年(1830年)服丧完毕。从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则徐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岁之中,周历三省、所至贪墨吏望风解缓。疆臣重其才,皆折节倾心下之。”他为清朝统治的长远利益,锐意整顿财政,兴修水利,救灾办赈”,“一时贤名满天下。”十月,升任河东河道总督。面对关系到河道民生重大问题,决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节,工固澜安。”为了治理黄河,亲自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对备用的几千个治水商梁秸进行检查,还将沿河地势,水流情况。绘画张挂,便于了解和治理。林则徐办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调任江苏巡抚。从这一年起到十六年间,他对农业、漕务、水利、救灾、吏治各方面都做出过成绩,尤重提倡新的农耕技术,推广新农具。他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地力必资人力,土功皆属农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林则徐这种农耕思想,是在实际考察中体验出来的。道光十二年(1833年),江苏大水灾,林则徐不顾报灾限期和朝廷斥责,详尽陈述灾情,呼吁缓征漕赋,提出“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请求,这对发展生产,苏息民困在客观上起了有利的作用。同时,他分析水灾原因是由于吴淞江、黄埔江、娄河及与之相表里的白茆河年久失修,逐年淤塞所致,于是决定兴修白茆河、娄河,还修建海塘,这些在我国水利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在这一时期,林则徐对清王朝的财经政策、贸易政策提出异议,反对一概禁用洋钱,并第一次婉转地向道光帝提出了一套自铸银币,建立本国银本位制度的主张。这是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这也是适应政治经济形势变化,保护本国工商业者,保护民族经济独立发展,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先进思想。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升湖广总督。面对湖北境内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滥成灾,林则徐采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对保障江汉沿岸州县的生命财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林则徐整饬吏治,严惩贪赃枉法。“要正人,先正已”。“身教重于言教”,林则徐十分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则,处处为人表率。在出任湖北布政时,入湖北发出《传牌》,禁止沿途阿谀奉迎,借端勒索。在总督任内,仍保持“一切秉公办理”的作风。林则徐办事兢兢业业,是当时官场中最廉明能干、正直无私受群众爱戴的好宫。
  当时鸦片问题渐成为政治性争论问题之一。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倡“驰禁论”,请准民间贩卖吸食,使鸦片走私合法化;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炉寺卿黄爵滋提出“严禁论”,以重治吸食为先。林则徐曾向朝廷上奏,请求严禁鸦片。未等皇上批示,就开始在全省厉行禁烟,收缴烟土、烟膏与烟具,并配制“断瘾药丸”,供人戒烟,成效卓著。随后又一道奏折,力陈烟禁特别是杜绝鸦片来源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并针对反对派的驳斥强调说:“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举棋不定的道光帝认识到严禁鸦片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于是,被迫接受严禁主张,决定禁烟。十一月十五日(12月31日),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
  入广州之前.林则徐先弄清广州受鸦片毒害情况,查找各家烟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于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广州,于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则徐会同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绝交出,经过坚决的斗争,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这就是闻名世界的虎门销烟,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林则徐在广州查鸦片的过程中,意识到英国会发动侵略战争。为了战胜敌人,需要知己知被。他经过多方面分析研究,得出:变敌人的长处为自己的长处,即魏源归纳阐述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于是林则徐亲自主持,组织翻译班子,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一种“参考消息”;为了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西方地理的书;还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其中一条规定:“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权利。”说明中国禁烟完全合乎《国际法》。在军事方面,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林则徐专门从外国买来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为了改进军事技术,又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料。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中国。林则徐在广东一边禁烟,“边积极备战,修建炮台,拉拦江木排铁链,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渔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道光帝盲目骄傲,下旨停止英国贸易。于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一日(1840年1月5日),清廷授林则徐任两广总督。鸦片战争爆发后,定海失陷,琦善到广州,与林则徐反其道而行之。在英侵略者威胁利诱下,擅自签定割让香港,赔偿烟价六百万元的《穿鼻草约》。但他却把这一切都归罪于林则徐。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光绪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在赴戌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到新疆。林则徐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林则徐所译资料中发现沙俄对中国的威胁,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于是他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他还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人们为纪念他的业绩,称为“林公井”“林公车”。林则徐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胁的严重性,临终时尚告诫“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林则徐的远见卓识,已被后来的历史所证实。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朝廷重新起用林则徐,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在任滇都时,他提出整顿云南矿政,鼓励私人开采,提倡商办等主张。这反映出他的思想中包含着萌芽中的资本主义思想。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因病辞归。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道光三十年(1850)清政府为进剿太平军,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理广西军务。在赴任途中,于十月十九日(31日12日)暴卒于潮州普宁县,终年66岁。死后晋赠太子太傅,谥文忠。
  林则徐从政40年,历官13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虽然作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镇压过少数民族起义,但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这是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林则徐不愧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生平爱好诗词、书法,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和《林文忠公政书》等著作。所遗奏稿、日记、公牍、书札、诗文等,建国后辑为《林则徐集》。
林则徐
林则徐,福建候官人。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教育。嘉庆十六年赐进士。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溢号文忠。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候官(今福州市)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
在科举时代,林则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林则徐性聪颖,在4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嘉庆三年(1798年),他14岁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嘉庆九年(1804年),20岁中举人。父亲的淳淳教导使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此后由于家庭日难,外出当私塾。在十一年(1806年)秋,应房永清之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这里的鸦片烟毒引起他的注意。次年初,受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招入幕府。他在张幕中获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礼、乐等知识以及官场经验,为他日后的“入仕”准备了些必要条件。
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会试中选,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入了官场,实现了父母所斯望的入仕做官。十九年(1814)授编修。此后历任国史馆协修、撰文官、翻书房行走、清秘堂办事、江西、云南的正副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在京官时期,他矢志做一个济世匡时的正直官吏。于是,他“文学而潜修”。为了通于政事,“益究心经世学,虽居清秘、于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综核无遗”。在京师为官七年中,他广泛搜集元、明以来几十位专家关于兴修畿辅水利的奏疏、著述,写了《北直水利书》。书中明确指出“直隶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农为天下本务,稻又为农家之本务”。认为只有发展华北水利,提倡种稻,就地解决漕粮,才能合理解决南粮北运及由此产生的漕运积弊问题。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林则徐曾在京参加过一些士大夫“雅歌投壶”的文艺团体“宣南诗社”,结识了龚自珍、魏源等人,在诗社里进行诗文酬唱活动。
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林则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他积极甄拔人才,建议兴修海塘水利,颇有作为。但他感到仕途上各种阻力难以应付,曾发泄“支左还绌右”“三叹作吏难”这样的苦闷。终于在次年七月借口父病辞职回籍。林则徐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但由于性情过于急躁,请人写“制怒”大字悬挂堂中以自警。
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复出,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署浙江盐运使,整顿盐政,取得成效。林则徐受到道光皇帝的宠信,很快跨入官场上青云直上时期。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提任江苏按察使。在任上,他整顿吏治、清理积案,平反冤狱,并把鸦片毒害视为社会弊端加以严禁。江苏这一年夏秋之际大雨成灾,松江饥民聚众告灾,汹汹将变。林则徐反对调兵镇压,亲自赴松江安定灾民,采取一系列救灾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年底入觐归来,署江宁布政使,让林则徐负责全省灾赈事务。但道光四年秋,林则徐先后遭父母丧,在籍守制。直至十年正月再度出仕。
道光十年(1830年)服丧完毕。从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则徐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岁之中,周历三省、所至贪墨吏望风解缓。疆臣重其才,皆折节倾心下之。”他为清朝统治的长远利益,锐意整顿财政,兴修水利,救灾办赈”,“一时贤名满天下。”十月,升任河东河道总督。面对关系到河道民生重大问题,决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节,工固澜安。”为了治理黄河,亲自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对备用的几千个治水商梁秸进行检查,还将沿河地势,水流情况。绘画张挂,便于了解和治理。林则徐办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调任江苏巡抚。从这一年起到十六年间,他对农业、漕务、水利、救灾、吏治各方面都做出过成绩,尤重提倡新的农耕技术,推广新农具。他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地力必资人力,土功皆属农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林则徐这种农耕思想,是在实际考察中体验出来的。道光十二年(1833年),江苏大水灾,林则徐不顾报灾限期和朝廷斥责,详尽陈述灾情,呼吁缓征漕赋,提出“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请求,这对发展生产,苏息民困在客观上起了有利的作用。同时,他分析水灾原因是由于吴淞江、黄埔江、娄河及与之相表里的白茆河年久失修,逐年淤塞所致,于是决定兴修白茆河、娄河,还修建海塘,这些在我国水利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在这一时期,林则徐对清王朝的财经政策、贸易政策提出异议,反对一概禁用洋钱,并第一次婉转地向道光帝提出了一套自铸银币,建立本国银本位制度的主张。这是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这也是适应政治经济形势变化,保护本国工商业者,保护民族经济独立发展,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先进思想。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升湖广总督。面对湖北境内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滥成灾,林则徐采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对保障江汉沿岸州县的生命财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林则徐整饬吏治,严惩贪赃枉法。“要正人,先正已”。“身教重于言教”,林则徐十分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则,处处为人表率。在出任湖北布政时,入湖北发出《传牌》,禁止沿途阿谀奉迎,借端勒索。在总督任内,仍保持“一切秉公办理”的作风。林则徐办事兢兢业业,是当时官场中最廉明能干、正直无私受群众爱戴的好宫。
当时鸦片问题渐成为政治性争论问题之一。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倡“驰禁论”,请准民间贩卖吸食,使鸦片走私合法化;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炉寺卿黄爵滋提出“严禁论”,以重治吸食为先。林则徐曾向朝廷上奏,请求严禁鸦片。未等皇上批示,就开始在全省厉行禁烟,收缴烟土、烟膏与烟具,并配制“断瘾药丸”,供人戒烟,成效卓著。随后又一道奏折,力陈烟禁特别是杜绝鸦片来源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并针对反对派的驳斥强调说:“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举棋不定的道光帝认识到严禁鸦片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于是,被迫接受严禁主张,决定禁烟。十一月十五日(12月31日),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
入广州之前.林则徐先弄清广州受鸦片毒害情况,查找各家烟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于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广州,于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则徐会同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绝交出,经过坚决的斗争,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这就是闻名世界的虎门销烟,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林则徐
林则徐,福建候官人。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教育。嘉庆十六年赐进士。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溢号文忠。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候官(今福州市)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
在科举时代,林则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林则徐性聪颖,在4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嘉庆三年(1798年),他14岁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嘉庆九年(1804年),20岁中举人。父亲的淳淳教导使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此后由于家庭日难,外出当私塾。在十一年(1806年)秋,应房永清之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这里的鸦片烟毒引起他的注意。次年初,受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招入幕府。他在张幕中获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礼、乐等知识以及官场经验,为他日后的“入仕”准备了些必要条件。
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会试中选,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入了官场,实现了父母所斯望的入仕做官。十九年(1814)授编修。此后历任国史馆协修、撰文官、翻书房行走、清秘堂办事、江西、云南的正副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在京官时期,他矢志做一个济世匡时的正直官吏。于是,他“文学而潜修”。为了通于政事,“益究心经世学,虽居清秘、于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综核无遗”。在京师为官七年中,他广泛搜集元、明以来几十位专家关于兴修畿辅水利的奏疏、著述,写了《北直水利书》。书中明确指出“直隶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农为天下本务,稻又为农家之本务”。认为只有发展华北水利,提倡种稻,就地解决漕粮,才能合理解决南粮北运及由此产生的漕运积弊问题。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林则徐曾在京参加过一些士大夫“雅歌投壶”的文艺团体“宣南诗社”,结识了龚自珍、魏源等人,在诗社里进行诗文酬唱活动。
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林则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他积极甄拔人才,建议兴修海塘水利,颇有作为。但他感到仕途上各种阻力难以应付,曾发泄“支左还绌右”“三叹作吏难”这样的苦闷。终于在次年七月借口父病辞职回籍。林则徐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但由于性情过于急躁,请人写“制怒”大字悬挂堂中以自警。
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复出,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署浙江盐运使,整顿盐政,取得成效。林则徐受到道光皇帝的宠信,很快跨入官场上青云直上时期。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提任江苏按察使。在任上,他整顿吏治、清理积案,平反冤狱,并把鸦片毒害视为社会弊端加以严禁。江苏这一年夏秋之际大雨成灾,松江饥民聚众告灾,汹汹将变。林则徐反对调兵镇压,亲自赴松江安定灾民,采取一系列救灾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年底入觐归来,署江宁布政使,让林则徐负责全省灾赈事务。但道光四年秋,林则徐先后遭父母丧,在籍守制。直至十年正月再度出仕。
道光十年(1830年)服丧完毕。从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则徐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岁之中,周历三省、所至贪墨吏望风解缓。疆臣重其才,皆折节倾心下之。”他为清朝统治的长远利益,锐意整顿财政,兴修水利,救灾办赈”,“一时贤名满天下。”十月,升任河东河道总督。面对关系到河道民生重大问题,决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节,工固澜安。”为了治理黄河,亲自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对备用的几千个治水商梁秸进行检查,还将沿河地势,水流情况。绘画张挂,便于了解和治理。林则徐办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调任江苏巡抚。从这一年起到十六年间,他对农业、漕务、水利、救灾、吏治各方面都做出过成绩,尤重提倡新的农耕技术,推广新农具。他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地力必资人力,土功皆属农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林则徐这种农耕思想,是在实际考察中体验出来的。道光十二年(1833年),江苏大水灾,林则徐不顾报灾限期和朝廷斥责,详尽陈述灾情,呼吁缓征漕赋,提出“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请求,这对发展生产,苏息民困在客观上起了有利的作用。同时,他分析水灾原因是由于吴淞江、黄埔江、娄河及与之相表里的白茆河年久失修,逐年淤塞所致,于是决定兴修白茆河、娄河,还修建海塘,这些在我国水利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在这一时期,林则徐对清王朝的财经政策、贸易政策提出异议,反对一概禁用洋钱,并第一次婉转地向道光帝提出了一套自铸银币,建立本国银本位制度的主张。这是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这也是适应政治经济形势变化,保护本国工商业者,保护民族经济独立发展,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先进思想。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升湖广总督。面对湖北境内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滥成灾,林则徐采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对保障江汉沿岸州县的生命财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林则徐整饬吏治,严惩贪赃枉法。“要正人,先正已”。“身教重于言教”,林则徐十分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则,处处为人表率。在出任湖北布政时,入湖北发出《传牌》,禁止沿途阿谀奉迎,借端勒索。在总督任内,仍保持“一切秉公办理”的作风。林则徐办事兢兢业业,是当时官场中最廉明能干、正直无私受群众爱戴的好宫。
当时鸦片问题渐成为政治性争论问题之一。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倡“驰禁论”,请准民间贩卖吸食,使鸦片走私合法化;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炉寺卿黄爵滋提出“严禁论”,以重治吸食为先。林则徐曾向朝廷上奏,请求严禁鸦片。未等皇上批示,就开始在全省厉行禁烟,收缴烟土、烟膏与烟具,并配制“断瘾药丸”,供人戒烟,成效卓著。随后又一道奏折,力陈烟禁特别是杜绝鸦片来源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并针对反对派的驳斥强调说:“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举棋不定的道光帝认识到严禁鸦片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于是,被迫接受严禁主张,决定禁烟。十一月十五日(12月31日),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
入广州之前.林则徐先弄清广州受鸦片毒害情况,查找各家烟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于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广州,于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则徐会同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绝交出,经过坚决的斗争,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这就是闻名世界的虎门销烟,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林则徐在广州查鸦片的过程中,意识到英国会发动侵略战争。为了战胜敌人,需要知己知被。他经过多方面分析研究,得出:变敌人的长处为自己的长处,即魏源归纳阐述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于是林则徐亲自主持,组织翻译班子,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一种“参考消息”;为了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西方地理的书;还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其中一条规定:“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权利。”说明中国禁烟完全合乎《国际法》。在军事方面,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林则徐专门从外国买来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为了改进军事技术,又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料。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中国。林则徐在广东一边禁烟,“边积极备战,修建炮台,拉拦江木排铁链,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渔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道光帝盲目骄傲,下旨停止英国贸易。于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一日(1840年1月5日),清廷授林则徐任两广总督。鸦片战争爆发后,定海失陷,琦善到广州,与林则徐反其道而行之。在英侵略者威胁利诱下,擅自签定割让香港,赔偿烟价六百万元的《穿鼻草约》。但他却把这一切都归罪于林则徐。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光绪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在赴戌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
1785年8月30日,在福建侯官(今福州)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家庭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虎门销烟”时威震中外的林则徐。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最多赞誉的政治家。其谥号“文忠”,是清朝皇帝表彰其维护朝廷长远利益的辛劳所赐,维新派则称颂其开学习西方“长技”之先河。全国解放后,从开国领袖毛泽东到改革开放后的创业者,又都称赞过林则徐的变革开拓精神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评价最贴切,那就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到广州前也认为洋人的腿不会打弯,接触“夷务”后迅速开阔了眼界 林则徐一生的大部分轨迹,还是按传统封建仕途行进。1785年他生于福建,20岁时中举人。26岁便金榜题名中了进士。后来,他历任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成为汉族大臣中最受满清皇帝重用的人物。 1838年,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揭开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章,也不自觉地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幕。他在禁烟时,又积极整顿海防,筹备战守。1840年夏,英军入侵后,道光皇帝认为是他惹的祸,将他革职后充军伊犁。后来,皇帝又念及林则徐的忠心,于1846年重新起用他,并授予林则徐陕甘总督、云贵总督等要职,直至他1849年因病辞官返乡。 林则徐禁烟前,中国封建王朝仍以“天朝君临万国”的妄自尊大心态紧闭大门,国人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认为英国人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不化,离开中国的茶叶、大黄就会“大便不通而死”。清朝官员也称英国人膝盖不能打弯,所以拜见中国“万岁”就不能下跪。林则徐刚到广州时,也称茶叶、大黄是“制夷之大权”,相信夷人膝盖伸展不便,认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因此,他对英国发动战争的估计也是不足的。 不过,林则徐和那些顽固、愚昧的封建官僚的区别在于,他一旦接触到外部世界,便逐步发现和承认西方有许多长处值得中国学习借鉴。他虽然不懂外语,却注意“采访夷情”,派人专门收集澳门出版的外国人办的报纸书刊,并把出身低下却懂英文的人招入钦差行辕,进行被当时顽固派认为是大逆不道的翻译工作。林则徐夜夜仔细阅读、研究译文资料,并把译成中文的《澳门月报》编辑为《论中国》、《论茶叶》、《论禁烟》、《论用兵》、《论各国夷情》等5辑。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他组织翻译了1836年伦敦出版、英国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命名为《四洲志》,成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状况的译著。 1841年,林则徐被流放途经扬州时,遇到了学识渊博的友人魏源,便把《四洲志》等有关资料交给魏源。魏源随后编出《海国图志》,书中概括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正是源自林则徐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求富强,来抵抗西方侵略以求独立的爱国主义主张。 -举国痛感英国威胁时,他却最早敲响俄患警 钟,后来北方果然失去最多的领土 鸦片战争中英国的坚船利炮,一时使国人感到很大威胁。然而林则徐在率先进行抗英后,又最早预见到北方俄罗斯的威胁更为严重。 1849年10月,林则徐因病势加重辞去云贵总督之职回闽治病养老。途经长沙时,经人推荐在舟中招见了左宗棠。鸦片战争时,二十多岁的左宗棠就对这位老人无比钦慕,见面后便拜师求教,两人彻夜畅饮阔论天下形势。林则徐此前在新疆办理过屯垦和水利,深感西北边防须未雨绸缪,并把自己收集的资料送给了正在研究地理和兵法的左宗棠。当左宗棠请他畅谈对英国等海上强敌的制敌方略时,林则徐却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 林则徐注意到沙俄隐患决非偶然,他早在广东抗英时就了解到俄国不但可以通过水路,也可从旱路运走中国的茶叶。后来,他充军到伊犁时,受当地官员多方优待并委以治边之任,于是又对国境附近的形势进行三年实地研究。尽管当时边境基本相安,他却目睹守备松弛,并了解到俄军实力强大,预感到这一可任骑兵驰骋的陆地边患最为严重。由于清廷将守备力量多移往沿海,又以主力对付国内起义,林则徐死后仅十几年,沙皇俄国果然乘北方空虚,兵不血刃地侵吞了150万平方公里中国土地,不祥的预言变成了灾难性的事实。 更糟糕的是,当时新疆也一度沦于外人之手。幸亏弟子左宗棠后来始终记住“林文忠公”的嘱托,于19世纪70年代经营西北,力排众议率军远征收复了新疆,并以武力为后盾“探已投虎口之食”,向沙俄索回伊犁,在中国近代受尽屈辱的历史上总算写下令人欣慰的一页。 -死因曾有“被毒害”之疑团,从朝 廷记载看却是自然病亡 以对外反侵略著称的林则徐,最后猝死于弹压内变途中(从后来的政治评价看却是幸事,否则曾国藩那顶“镇压太平天国”的帽子肯定会扣在他头上)。1850年秋,因洪秀全在广西组织拜上帝会造反,天地会也起事呼应,刚继位的咸丰皇帝又倚重林则徐,派他赴桂总督军务。林则徐毕竟是封建统治阶级一分子,虽年已65岁且抱病在原籍休养,接诏后仍以忠君之心躺在轿子里“星驰就道”。仅17天后,便于11月22日在广东普宁县驿馆猝然逝世。林则徐去世时在场的三儿林聪彝曾回忆,其父临终最后一刻,曾举起一个手指只大呼一声:“星斗南……”后来,福州民间及部分林氏后裔认为:“星斗南”实为广州十三洋行附近的“新豆栏”街。林则徐禁烟时曾严惩过十三行的鸦片贩子,他们对林则徐一直怀恨在心,就以重金收买了厨子往其粥中搅入巴豆汤,致使林则徐吐泻不止,衰竭而终。 不过,从林则徐死后的官方记载看,还找不出中毒证据。当时,他官居一品且为特命钦差大臣,警卫森严,又有儿子和侍从医官跟随照顾,不仅投毒不易,若真中毒也应迅速发现症状。林则徐亡故之地的官员奏报称,他是因年老体虚途中又感伤寒,导致吐泻不止病亡。 得知林则徐死讯,正盼他奏凯的清廷大为伤悼。咸丰皇帝曾命御医审看了当地医生上报的临终药方,最后确认用药正确,钦命对医生给予表彰。于是有人认为,他临终大呼“星斗南”,可能是提醒洋行洋商仍将是中国之祸,表达了对失败的禁烟斗争的遗憾之情。
http://www.mrmy.net/show_mr.asp?id=4882&wz=0上有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侯官县(今福州市)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编修,历任江西、云南乡试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苏和陕西等省按察使,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布政使。道光十一年(1831年),道光皇帝以则徐“出膺外任已历十年,品学俱优,办事细心可靠”,擢升为东河河道总督,主持修浚黄河、运河等工程。十二年升江苏巡抚,十八年(1838年)任湖广总督,严禁吸食鸦片,成效卓著,十一月,钦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并节制广东水师。林则徐在广东宣誓旦旦:“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英商义律等慑于林则徐的正气,被迫缴出鸦片2万多箱,即于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林则徐因此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抵御外侮的第一个民族英雄。
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病逝。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赐祭葬,谥号“文忠”,晋赠太子太傅。林则徐逝世后,全国哀悼,福州建祠奉祀。
福州的林则徐祠堂额称“林文忠公祠”,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高大的牌楼式的大门樯,气势凌空。大门前有一对石狮拱护,栩栩如生。入大门是“仪门厅”,中间石铺甬道,两侧分立8尊青石雕刻的石人、石兽,两旁的回廊里,则陈列20多面的仪仗执事牌。在“紫禁城骑马”、“湖广总督”、“两广总督”、“江苏巡抚”、“陕西巡抚”等等。有楹联曰:“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鬼魅人心。”令人高山仰止,感佩万端。
“林文忠公祠”是于1982年改为“林则徐纪念馆”的,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临街的门墙新匾“林则徐纪念馆”,又左匾“中兴宗衮”,右匾“左海伟人”。福州市人民教育委员会以“林则徐纪念馆”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基地。这里在福州人民,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个硕大的丰碑。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侯官县(今福州市)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编修,历任江西、云南乡试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苏和陕西等省按察使,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布政使。道光十一年(1831年),道光皇帝以则徐“出膺外任已历十年,品学俱优,办事细心可靠”,擢升为东河河道总督,主持修浚黄河、运河等工程。十二年升江苏巡抚,十八年(1838年)任湖广总督,严禁吸食鸦片,成效卓著,十一月,钦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并节制广东水师。林则徐在广东宣誓旦旦:“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英商义律等慑于林则徐的正气,被迫缴出鸦片2万多箱,即于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林则徐因此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抵御外侮的第一个民族英雄。
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病逝。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赐祭葬,谥号“文忠”,晋赠太子太傅。林则徐逝世后,全国哀悼,福州建祠奉祀。
福州的林则徐祠堂额称“林文忠公祠”,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高大的牌楼式的大门樯,气势凌空。大门前有一对石狮拱护,栩栩如生。入大门是“仪门厅”,中间石铺甬道,两侧分立8尊青石雕刻的石人、石兽,两旁的回廊里,则陈列20多面的仪仗执事牌。在“紫禁城骑马”、“湖广总督”、“两广总督”、“江苏巡抚”、“陕西巡抚”等等。有楹联曰:“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鬼魅人心。”令人高山仰止,感佩万端。
“林文忠公祠”是于1982年改为“林则徐纪念馆”的,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临街的门墙新匾“林则徐纪念馆”,又左匾“中兴宗衮”,右匾“左海伟人”。福州市人民教育委员会以“林则徐纪念馆”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基地。这里在福州人民,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个硕大的丰碑。
回答者:一次七夜郎 - 秀才 二级 10-1 19:14
  作为鸦片战争中的林则徐。到“革职查办”也就告一段落了,其后,关于战争的进程以及“胜负”之结果。对于林公而言。实属力所不及,自无所挂碍了。
林公一生的主要业绩就是“查禁鸦片或通称为禁烟”其成功的高潮与顶点就是“虎门销烟”。
禁烟斗争,就其基本性质而论。乃是一场集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于一体的综合斗争,又是一场 联国际,因内,高官,下民一体的特殊斗争。因此,这一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远非一般的“用兵打仗”所可能相比。而作为这场斗争的主事人,统帅,在这诸多因素之中,任何一项若处理不妥,都可能,甚至必会引发“失败”。而它直接牵涉到主事人的祸福,安危。诗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况之于此,末为过也。
因此,对于这场斗争而言。安所耐要的既是品格。勇气。是献身精神,又是眼界,胸怀。是对国际,国内诸多事物的识别。理解。又是.智谋,方略;是驾御,处理事物的能力:是深谋远虑,是临机果断;是坚定不移的意志与毅力;是宽广无比的怀柔与仁慈;是乎不贷的律例与法制……唯真有统帅全局之能力者方可任之。
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一高官。由人臣跷足引领以相攀附的“钦差大臣”到“革职查办。发配新疆。遣戎伊犁”作为林公本人的“政治生涯”。这显然不能不说是重大的“挫折”是“失败”,而是形成一生之生命转折的“重大失败”。
一般说来,作这斗争一方,林公既遭此惨败,我们不禁在问。谁是“胜利者”谁是“成功者”。
是琦善吗?作为林公政治生涯中的一名重要对手,琦善的疏奏,确是导致林公“革职查办的主要原因。
语云: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宋高宗,秦桧以”莫须有“罪岳飞。明英宗,以”意欲”罪于谦。其“无”为“有”。已实属可恶。此道光皇帝,竟以已之重托谕首,推之臣下,是非何在?

道光皇帝简介(清朝十二位皇帝列表)

道光皇帝简介道光皇帝,清朝的第八位皇帝,值得一提的是,道光皇帝是清朝历代皇帝中唯一一个以嫡子之身继承皇位的,道光帝在位期间正好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之时,这一时期中国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南京条约》,或许是与先辈历经了九龙夺嫡相比道光帝的皇位来得太过容易以至于不知道珍惜,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道光是怎么做皇帝的,一起来看道光皇帝简介。道光皇帝简介道光帝清宣宗道光皇帝,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宁。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后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生于乾隆四十七年九月十六日。据记载,道光皇帝是嘉庆病死后继位,他是清入关后的第六个皇帝,在位30年。病死,终年69岁,葬于慕陵。清朝皇帝道光帝生平事迹及个人解析道光皇帝是清代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虽然嘉庆皇帝很早就决定传位给宁,但嘉庆十八年发生的一件事,更坚定了他的决心。道光帝即位之前起义军攻入北京城当时反清复明的组织天理教在京畿非常活跃,一部分义军准备趁嘉庆皇帝出宫之际,拿下北京,他们的主攻目标是紫禁城,而且已经买通了几个太监做内应,义军按计划混入城中,准备从东,西华门冲入紫禁城。但东华门的义军过早暴露了身份,不得已总攻提前开始。义军在太监的带领下迅速冲进了宫中,此时嘉庆皇帝正在避暑山庄,宫内一切由宁掌管,正在乾清宫上书房读书的宁得到报告后,带着另两位亲王冲了出去,当时内宫的大门已经关上,但还是有几个义军爬上了墙头。绵宁用鸟枪当场射杀了两个义军,其中一个因为找不到弹药,把黄金做的纽扣给扯下来当炮弹。这时清军援兵到了,冲进紫禁城的义军被全部杀害。由于绵宁的行动,保住了内宫女眷没有受到伤害。事后,得到了嘉庆皇帝的赞许,并封他为智亲王,宁嗣皇帝的位子也就更加稳固了。道光帝即位之初史称“嘉道中衰”道光即位之初,中国正面临最严重的内外危机。清王朝已经开始走下坡,史称“嘉道中衰”,其突出表现在吏治腐败,武备张弛,国库空虚,民众反清斗争频频;在外,西方列强势力东侵,鸦片荼毒国民。道光颇想有一番作为,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企图中兴。他虽然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以俭德著称。但内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起色。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虎门销烟之后鸦片战争爆发道光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守其常而不知其变”。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使他寝食不安。最后下决心严厉禁烟,道光十九年初,道光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共19179箱、2119袋,总计2376254斤,在虎门当众销毁。是历史上规模最大、销毒数量最多的一次。清朝十二位皇帝列表清朝十二位皇帝分别是: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胤_、弘历、_琰、?_宁、奕_、载淳、?载_、溥仪。1、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生于1559年,死于1626年9月30日,赫图阿拉人,女真族。清朝奠基者,后金第一位大汗。2、爱新觉罗·皇太极生于1592年11月28日,死于1643年9月21日,又译黄台吉、洪太主,满族。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开国皇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3、爱新觉罗·福临生于1638年3月15日,死于1661年2月5日,清朝第三位君主,清朝定都北京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4、爱新觉罗·玄烨生于1654年5月4日,死于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5、爱新觉罗·胤_生于1678年12月13日,死于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君主,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西藏称呼为“文殊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6、爱新觉罗·弘历生于1711年9月25日,死于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7、爱新觉罗·_琰生于1760年11月13日,死于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在位二十五年。8、爱新觉罗·_宁生于1782年9月16日,死于1850年2月25日,原名绵宁,清朝第八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蒙古称之为托尔格勒特汗,年号道光,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嘉庆帝第二子,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9、爱新觉罗·奕_生于1831年7月17日,死于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拥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奕_是清宣宗道光帝第四子,生母是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10、爱新觉罗·载淳生于1856年4月27日,死于1875年1月12日,即清穆宗,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八位皇帝,为清文宗咸丰帝长子,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11、爱新觉罗·载_生于1871年8月14日,死于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父亲醇亲王奕_,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在位三十四年。12、爱新觉罗·溥仪清朝末代皇帝,字曜之,号浩然。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是道光帝_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_之孙、摄政王载沣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1908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君主嘉庆道光咸丰谁最无能个人感觉应当是同治皇帝。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同治十二年亲政。次年卒,年19。庙号“穆宗”。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间,清朝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等一系列的农民起义。也办了一些所谓的“洋务新政”。但这些与同治皇帝都没多大关系。当时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慈禧。载淳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作为一个青年皇帝,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亲政两年后,死于天花。清朝12帝王中,努尔哈赤开创基业,统一满洲;皇太极建立大清;顺治成功入关统一中国;康熙平三藩、收台湾,开创康乾盛世;雍正勤政刚猛,大力推行改革,刷新吏治,增加了国库收入,为乾隆朝社会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乾隆皇帝更不用说,文治武功赫赫有名,号称“十全老人”,将清朝的统治推向了顶峰。嘉庆虽然不如父祖,但也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道光皇帝最大的功绩就是支持林则徐严禁鸦片,他为挽救清朝颓势做了一些努力;咸丰皇帝比较失败,统治期间内忧外患,要说功绩那就是平定了太平天国;最失败的我认为是同治,6岁即位,一直是慈禧太后当政,当了13年的傀儡,19岁去世,一生无所事事;光绪虽然也是傀儡,但是却认识到了中国要抵抗外辱,必须变法图强,发起了“戊戌变法”,虽然在慈禧的干预下最后失败了,但是精神可嘉。最后一位溥仪,虽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帝王,三次即位、一生奔波,也不乏精彩。清朝12个皇帝顺序清朝十二位皇帝的排列顺序如下:1、努尔哈赤????????????2、皇太极?????????????3、顺治4、康熙???????????????5、雍正???????????????6、乾隆7、嘉庆???????????????8、道光???????????????9、咸丰10、同治??????????????11、光绪?????????????12、宣统拓展资料:清朝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军事上在随后的二十余年间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郑氏台湾,逐步掌控全国。参考资料:清朝_百度百科道光皇帝一脚踢死自己的儿子是这样的。奕纬是个纨绔子弟奕纬是个纨绔子弟,所以道光帝觉得他缺乏教育。道光以前从来没有注意过对这个儿子的教育,所以他自以为是,成了一个纨绔子弟。后来,皇帝不得不亲自教育他,只是为了让他继承皇帝的位置。但是因为他变成了纨绔子弟,皇帝非常生气,所以想亲自教育他,让他回到正道上来。道光帝为什么会踢死自己的长子?据记载,道光帝是因为奕纬侮辱老师而生气,就踢了他几脚,却不小心踢到了他的裤裆,导致他的伤亡。奕纬确实是道光的长子,但据史书记载,奕纬被道光踢死,实在令人惊讶。说到底,还是因为道光在奕纬小的时候没有好好培养他。在道光得知奕纬辱骂自己的老师后,道光非常生气,就踢了他几脚。他只是想教训他一顿,却没想到奕纬会死。据记载,道光三十九岁时,道光的父亲去世,于是道光登基。道光一登上皇位,就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但中间发生了一些事情。道光49岁的时候,他的二儿子和三儿子都相继去世,所以只有长子奕纬能继承自己的皇位。然而,道光年轻时,并没有被培养成继承人,但后来再训练就已经有点晚了。道光帝一脚踢死了自己的长子奕纬,但道光帝并不是故意的。道光当时不是故意的。他不想踢死他的儿子。当时,他因为儿子的蛮横话语而非常生气。他想给儿子一个教训,所以就踢了他一脚。谁知道他踢的地方是个不合适的地方,最终导致了儿子的死亡。这并不是道光帝的本意,所以说他儿子的死实际上是一场意外。

鸦片战争的头号当事人


鸦片战争的头号当事人
道光皇帝简介: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后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九月十六日。旻宁在位期间清朝日益衰弱,他为挽救清朝衰落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顿吏治,整理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他本人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作为一个帝王他的资质不高,加之社会弊端积重难返,清王朝在旻宁的统治时期进一步衰落,和西方的差距也越来越大,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此后十年旻宁苟安姑息,得过且过,没有任何学习西方,振兴王朝的措施。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驾崩。在位30年,终年69岁。
道光皇帝生平经历介绍: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日,爱新觉罗·旻宁生于紫禁城撷芳殿。他出生时,父亲嘉庆帝颙琰尚为普通的皇子。母喜塔腊氏为颙琰福晋(嫡妻)。是嘉庆帝嫡出的皇次子,由于长子早夭,所以他是事实上的嫡长子。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八月,十岁的旻宁跟随祖父乾隆皇帝打猎获鹿,乾隆帝大喜,赐黄马褂、花翎。
嘉庆元年(1796年),旻宁进行大婚,娶满洲镶黄旗布彦达赉之女钮祜禄氏。十一月奉嘉庆帝赐册,立为皇子绵宁的嫡福晋。嘉庆四年(1799年)四月,嘉庆帝根据密建皇储的家法,亲自写上旻宁的名字,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鐍匣之内。嘉庆十三年(1808年)正月,原配嫡福晋钮钴禄氏薨,继娶佟佳氏为嫡福晋。
嘉庆十八年,天理教徒攻进紫禁城,他又以鸟枪击毙两贼。嘉庆帝很高兴,封他为和硕智亲王,其御枪也赏赐了一个封号,叫“威烈”,嘉庆帝称赞他“忠孝兼备”。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嘉庆帝亲赴热河秋狝,旻宁跟随父皇前往。此时嘉庆帝病重,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禧恩、和世泰等人当众开启乾清宫的鐍匣,宣布嘉庆四年的时候的诏书,立旻宁为皇太子。嘉庆皇帝驾崩后,当日就护送嘉庆帝的灵柩回北京。八月,旻宁在太和殿登基。
道光元年(1821年)三月,旻宁加封托津、曹振镛为太子太傅。四月,授予伯麟为体仁阁大学士,曹振镛为武英殿大学士。封阮福晈为越南国王。封松筠为兵部尚书,庆惠为热河都统。道光四年(1824年)十月,回部匪酋张格尔率兵进入乌鲁克卡伦,清军围剿失利,侍卫花山布等阵亡。巴彦巴图等率兵剿张格尔,大败张格尔,张格尔奔喀拉提锦。
道光六年(1826年)七月,张格尔纠结安集延、布鲁特的回部部众进入清军哨卡。喀什噶尔的回部部众也为之响应。旻宁命杨遇春为钦差大臣率兵进剿张格尔。不久,张格尔攻陷和阗城。旻宁命长龄为扬威将军,命武隆阿作为钦差大臣,与杨遇春一起协助管理军务。八月,回部匪酋巴布顶等人攻陷英吉沙尔。张格尔攻陷喀什噶尔城,然后接着攻陷叶尔羌。
道光七年(1827年)正月,和阗地区的回部部众投降,但是不久又被张格尔攻陷。旻宁任命惠显为驻藏大臣。四月,长龄等人攻克喀什噶尔,张格尔逃走未能将其捉拿。道光八年(1828年)五月,抓获匪首张格尔,并且行献俘礼。旻宁亲临午门受俘。旻宁亲自宣布张格尔的罪恶,将其处以极刑。
道光十年(1830年)九月,回匪安集延等人再次攻陷喀什噶尔,围喀什噶尔城。旻宁命玉麟前往新疆围剿。十二月,喀什噶尔、英吉沙尔的回匪被清军平定。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三月,英国女王颁布香港皇家殖民地宪章(即《英王制诰》),以璞鼎查为首任总督兼驻港英军总司令。八月,耆英与璞鼎查在虎门签订《五口通商章程》。九月,上海开埠。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五月,耆英与美国代表顾盛签订不平等的《中美望厦条约》。九月,耆英与法国代表签订不平等的《中法黄埔条约》。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六月,耆英照会比利时来华谈判专使兰纳,准许比利时按五口通商章程办法通商。十一月,上海道台宫慕久公布了与英国驻租界地之先河。十二月,广州人民反对英人入城,数千人众冲入府署。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十一月,容闳等随马礼逊学堂校长赴美留学,开启近代留学先河。以皇五子奕誴为恪亲王绵恺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月,耆英与瑞典、挪威签订五口通商章程。为皇四子奕詝指婚,女为太仆寺卿富泰之女萨克达氏。十月,命京师及各省编查保甲。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正月,重申不准法人擅入内地传教。二月,册萨克达氏为皇四子奕詝之嫡福晋。青浦教案发生。五月,拒绝俄罗斯在新疆通商贸易。十二月,英驻沪领事阿利国上书香港总督文翰,建议对中国再次发动战争,以便获得更多利益。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二月,葡萄牙澳门总管亚马勒非法宣布澳门为自由港,停征关税,并下令封闭粤海关衙门。十二月,皇太后逝于慈宁宫,移梓宫于绮春园之含晖殿。
道光皇帝是怎么死的?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上大行皇太后谥为“孝和”。旻宁病重,召宗人府宗令载铨、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尚阿、总管内务府大臣文庆等,公启秘匣,宣示御书“皇四子立为皇太子,封皇六子奕欣为恭亲王”。
旻宁病逝,皇太子奕詝即皇帝位,以第二年为咸丰元年。追封藩邸嫡福晋为皇后,上谥“孝德”。封皇七弟奕譞为醇郡王。二月,命左都御史柏葰、内务府大臣基溥为孝和睿皇后营建昌西陵。四月,上大行皇帝尊谥为“成”,庙号宣宗,陵为慕陵。
道光皇帝陵墓在哪里?
清慕陵即为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孝慎成皇后佟佳氏、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合葬的陵寝,位于清西陵昌陵西南15公里处的龙泉峪。慕陵在清东陵、清西陵中,规制比较特殊,基本上不遵从祖陵制度,简化了清代帝陵原有的一些规制,是清代所有帝陵中规模最小的一座,没有方城和明楼。

道光皇帝是什么样的皇帝?

道光皇帝是历史上最抠门的皇帝,倡导节俭的皇帝不少,特别是北宋皇帝,大多节俭,但论节俭程度与道光无法相提并论。更不用说那些口头上节俭,实际奢侈的皇帝了。
道光已经不能用节俭两个字形容了,他完全可以说是极度的抠门,十足的吝啬鬼,道光时期后宫生活非常悲惨,长期见不到荤腥,吃肉简直太奢侈了。有一年皇后过生日,这是宫中重大事件,千秋大寿,历来都是备受重视的,道光皇帝看到大家都很期盼,格外开恩,杀了一头猪,做了一顿肉丁打卤面。
道光皇帝
有人说道光是假节俭,龙袍一块补丁都要花很多银子,但是没有人说如果不打补丁,换一件新龙袍要多少钱。道光皇帝两次俢陵,耗资巨大,这也是臆造,道光的陵墓本来在东陵,因为地宫进水废弃,在西陵重建,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道光执意重建的真实原因,其实主要原因是东陵的那座陵墓不符合道光节俭的理念,修建时因为有祖宗规制与以前的帝陵没有太大的改动。他认为【甚弗朕意】在清西陵重建的陵墓寒酸的不成样子,规制极其简单,甚至不如贵妃陵寝豪华,弄得他儿子咸丰非常尴尬,死后四年陵墓都没建成,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建,仿照道光的太寒酸,肯定都不满意,又不敢超过太多,最后在慈禧的授意下采取折中的办法。
道光一生是真节俭,但他也是个没什么大作为的皇帝,嘉庆登基,处理了和珅之后,大清潮的情况急转直下,康乾盛世的辉煌再也难以重现,到了道光继位,不得不大幅缩减皇宫开支来维持,但他苦心积攒的钱财基本都当赔款给了列强,咸丰皇帝虽然是个勤奋的皇帝,也一直大权在握,但大清国已经带了岌岌可危的程度,大厦将倾,咸丰忧虑加劳累,早早地死掉了,幸亏有慈禧这么个有远见的女人,重用汉臣、平定内乱、开展洋务运动,国家经济实力大增,实现了同治中性的局面,是大清国又多延续了几十年。但大清国积弊太深,不是慈禧能够完全振兴的起来的。
虎门销烟
嘉庆和道光都是没什么大作为的皇帝,说嘉庆是守成之君的已经是过誉了,道光庙号宣宗,这个属于中等偏下的一个庙号,一般是指功业不足、有功有过的皇帝。对于道光来说这个庙号还算符合他的作为,道光节俭勤奋,早期也有一些成绩,整顿吏治、改盐政、禁烟等,但后期鸦片战争以后,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如果他有慈禧的眼光,鸦片战争后痛定思痛,向西方学习,在那个时候就搞洋务运动,还是有追赶的机会的,可惜错过了最后一班车,此后中西差距越来越大,在想发愤图强追赶就不容易了。
胆小怕事贪生怕死软弱无能,没有执政国家发展的潜力,道光帝心胸狭窄个人生活也节约的很,心胸狭窄的人想为国家大局着想心想却不做,再说没发展的潜力一个无能的皇帝,自从他到慈禧太后都是腐败的清政府,要是清末有潜能的皇帝中国也就可以抬起头不落后于其他国家,慈禧太后更是对明治维新的爱国人士赶尽杀绝,甲午战争只顾自己过大寿大量花钱还出大量银两改造圆明园,当时有人提出不能小看日军,现在战争需要银两,圆明园的改造银两可加强军事,她却拒绝啦,相信保守派的吹牛义和团刀枪不入可以有能力帮清政府把洋人赶走就放开城门只让义和团'和八国联军打,最后失败又赶尽杀绝义和团,赔款战争损失导致穷更穷,按照当时大清人口4.5亿银两,要百姓缴纳,拿国家大事当儿戏,要开战就应该命令全国抵抗,她只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义和团的身上,自己执政大全却因为他的决定让全国各地遭受外国人的抢、强无恶不作让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的封建社会,邻国的沙俄也认为好时机从中国捞到好处出兵在东北杀平民百姓一万多人,直到战败而告终,满清的腐败无能也让从此被打醒,不强盛只有挨打的分甚至会国家在灭亡的严重,越忍对方也觉得好欺负就越想从你身上得到好处,忍耐性有限度,越忍只证实软弱无能直到想反抗就无能为力,因为中国和西方国家打的第一个中法战争,中国作为战胜国,那时候法国物资短缺,英国当时也支持大清,法国被战败英国以为清政府会要求法国赔款缴纳武器,可清政府偏偏战胜国身份找法国签条约给法国好处,以为这样法国就不再侵犯,清政府的软弱让法国看透,他们只等强大起来再次入侵,而英国也有想从清捞到好处的企图也就这样鸦片战争走到甲午战争战败走到八国联军让大清沦为半殖民地
处于内忧外患历史转折关键时期的道光皇帝,为何他“外耻未雪,内忧未除”,满腔“恨与愁”,忧郁而终。 身体力行倡导节俭,却事与愿违 道光即位后,首先想到提倡节俭,力戒奢糜,希望满族臣民都能“返本还淳”,恢复入关前淳朴节俭的旧风俗,文武百官及天下百姓都以俭朴为荣,从而使国库丰盈,恢复祖宗的盛世。于是带头从吃、穿、用上提倡节俭,决心挺大。从吃上,取消皇帝每餐至少有二十几样菜肴的惯例,每天每餐最多准许做4样菜,有时只要1碗豆腐烧猪肝。道光如此节俭,开始文武百官将信将疑,直到道光两次大宴群臣,亲眼目睹的赴宴官员相信道光是来真的。其中一次是皇后生日,道光设宴赏赐内廷诸大臣,大臣以为皇后的生日应该不会马虎,定能一饱口福。谁知面前就放着一碗打卤面,搞得赴宴文武哭笑不得。另一次是大学士长龄平定“回疆”叛乱,班师回朝,文武百官认为道光高兴,定会好好庆祝一番,谁知每张桌上只摆了几样小菜,质低量少,搞得文武不敢动筷。从此以后文武百官上朝装出节俭的样子。有一次,道光问及颇受宠信的大学士曹振镛,在家吃鸡子要花多少银子,曹振镛竟说因自幼患有“胀气病”,生平从未吃过鸡子。从穿上,道光服饰的节俭,在历代君王中也实属罕见。以前清代皇帝冬季常穿珍贵毛皮罩衣,道光以为“出风”部分纯系装点好看,毫无实用。于是想改制,谁知官员上奏“改制罩衣,需要白银一千两。”,立即改变主意,下令:“改制花费既多,著暂免,此后新制,概勿出风。”。随后又将此事上谕给当值的军机大臣,致使京城大小官员,从此冬季穿着毛皮罩衣,十几年间不敢有“出风”的人。为了节俭,道光长年多穿旧裤,日久膝盖处先行磨破,就令内务府差人给他补上一块圆形补丁。于是大臣们也尽力“节俭”,不管是真破了还是假的破了裤子,纷纷在膝盖处打起补丁来,一时间,套裤打补丁之风盛行。从用上,取消为皇帝准备御用砚台40方的惯例。御用毛笔历来都是特制紫毫笔,道光觉得紫毫笔珍贵难得,即命令此后不再征用,御用笔改换为普通臣民常用的纯羊毛或羊毛与一般的兔毛相间合制而成的毛笔,如此俭朴,在历代封建帝王中,简直是笔中紫毫,“千万毛中选一毫”了。道光身体力行,如此节俭,却事与愿违。表面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治阶级上层的一部分人,多少遏制了奢侈之风的恶性发展,但经康乾盛世之后的奢糜之风业已形成,要再想吃惯了满汉全席的文武百官再回去挖野菜,谁也不愿意,为了给道光一点面子,只好装模作样,“俭外奢中”。传统的节俭观丝毫无助于“起弊振衰”,大清王朝不可避免地在腐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一位勤政节俭的皇帝,却鲜有作为。一个看似平庸的王朝,却成为中国历史的“分水岭”。 作为清朝的第八位皇帝,道光帝算不上是昏君也绝非明主,很容易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湮没无闻,但作为鸦片战争的头号当事人,却成为后世无法回避并屡屡提及的人物。   在鸦片战争前的二十年间,他力图继承嘉庆帝的遗志,勤政图治,克勤克俭;他也曾戡定西陲,严禁鸦片流毒,以重现盛世的辉煌。但是道光的性格疑虑犹豫、反复无常,加之社会弊端积重难返,他的治国之举成效甚微。他在禁烟时,严禁与驰禁犹豫摇摆;他在战争时,主战与主和反复无常;他在用人时,任贤与任奸功罪倒衡。战争失败后,他苟安姑息,得过且过。鸦片战争失败、丧权辱国《南京条约》的签订,历史责任是道光皇帝,道光皇帝的名字应当钉在中华民族历史的耻辱柱上,让那些丧权辱国、割地赔款者引以为鉴。
道光帝(1782~1850),爱新觉罗·旻宁,原名绵宁。清朝第八位皇帝,1820-1850年在位,在位期间正值清朝衰落,他为挽救清朝颓势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他本人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作为一个帝王他的资质不高,加之社会弊端积重难返,清王朝在道光帝的统治时期进一步衰落,和西方的差距也越来越大,1842年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此后十年道光帝苟安姑息,得过且过,没有任何学习西方,振兴王朝的举措。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崩于圆明园,终年69岁。庙号宣宗,谥“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成皇帝”,葬于清西陵慕陵。
道光皇帝是清代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嘉庆帝第二子,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九月十六日。道光皇帝在位一共有三十年,他是在1850年去世的。
张玉芬评价:就个人品行来说,道光在清朝乃至中国历代帝王中,绝非贪暴、淫逸之君,相反,其“俭德”向为旧史家所津津乐道。道光治理朝政,也称得上勤、谨。如果按照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道德标准来衡量,道光大概不失为有德之君。
扩展资料
旻宁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其才略有限,社会弊端积重难返。
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此后八年旻宁苟安姑息、拒绝变革,而内忧外患日益严重,太平天国运动也已在酝酿之中,清王朝陷入危机。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驾崩。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慕陵,传位第四子奕詝。

道光皇帝后是谁

第一任皇后,孝穆成皇后:
基本信息
孝穆成皇后(1781—1808年),钮祜禄氏,户部尚书、一等子布颜达赉女。时宣宗道光帝为皇子,嘉庆元年,仁宗嘉庆帝册封其为嫡福晋。十三年正月戊午逝世,无子。道光帝即位后,追册谥曰孝穆皇后。初葬王佐村,移宝华峪,因地宫浸水,再移龙华峪,后来清西陵的慕陵就起于此处。咸丰初,上谥号。光绪年间加谥,曰孝穆温厚庄肃端诚株惠宽钦孚天裕圣成皇后。在去世十二年后当上了“孝穆皇后”——这个谥号在往后的若干年间又被咸丰光绪陆续加码,最终全称为:“孝穆温厚庄肃端诚恪惠宽钦孚天裕圣成皇后”。追册皇后的礼仪完成之后,两位使节又将孝穆皇后钮祜禄氏的牌位接回了紫禁城,入祀太庙及奉先殿。钮祜禄氏既成了孝穆皇后,她的父亲布颜达赍也自然水涨船高,晋升为“三等承恩公”。
相关史料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宣宗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户部尚书、一等子布颜达赉女。宣宗为皇子,嘉庆元年,仁宗册后为嫡福晋。十三年正月戊午,薨。宣宗即位,追册谥曰孝穆皇后。初葬王佐村,移宝华峪,以地宫浸水,再移龙泉峪,后即於此起慕陵焉。咸丰初,上谥。光绪间加谥,曰孝穆温厚庄肃端诚恪惠宽钦孚天裕圣成皇后。
编辑本段第二任皇后,孝慎成皇后:
基本信息
孝慎成皇后(1790—1833年)佟佳氏,道光帝皇后。三等承恩公舒明阿女。道光帝为皇子时,嫡福晋钮钴禄氏(即孝穆成皇后)于嘉庆十三年逝世,后嘉庆帝册封佟佳氏为继嫡福晋。嘉庆十八年(1813年)十月初二日酉时生道光帝长女端悯固伦公主,公主早夭。道光帝即位后,佟佳氏被立为皇后。道光十三年四月己巳,崩,谥曰孝慎皇后,葬清东陵龙泉峪。咸丰初,上谥。光绪间加谥,曰孝慎敏肃哲顺和懿诚惠敦恪熙天诒圣成皇后。
相关史料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孝慎成皇后,佟佳氏,三等承恩公舒明阿女。宣宗为皇子,嫡福晋薨,仁宗册后继嫡福晋。宣宗即位,立为皇后。道光十三年四月己巳,崩,谥曰孝慎皇后,葬龙泉峪。咸丰初,上谥。光绪间加谥,曰孝慎敏肃哲顺和懿诚惠敦恪熙天诒圣成皇后。女一,殇。
编辑本段第三任皇后,孝全成皇后:
基本信息
孝全成皇后(1808年—1840年)钮祜禄氏,二等侍卫、世袭二等男、赠一等承恩侯、晋赠三等承恩公颐龄女。嘉庆十三年(1808年)二月 孝全成皇后
二十八生。道光帝第二任皇后。道光元年七月封为全嫔,三年十一月二十五册晋全妃,五年二月二十生皇三女端顺固伦公主。四月十三晋全贵妃。六年四月初六生皇四女寿安固伦公主。十一年六月初九生皇四子奕詝(咸丰帝),十三年八月十五晋称皇贵妃摄六宫事。十四年十一月立为皇后。二十年(1840年)正月十一崩,寿三十三。十七日宣宗赐谥孝全皇后,当年十一月葬入清西陵慕陵龙泉峪地宫。经过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累次上谥,谥号全称为:孝全慈敬宽仁端悫安惠诚敏符天笃圣成皇后。
死因之谜
关于孝全皇后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都说皇后死于非命,且矛头都指向婆婆孝和皇太后。 一、被迫自杀说 此说法有两个版本,一是为父乞官被太后责备,羞愧自杀。 《清宫词》中第二首写孝全成皇后的诗云: 如意多因少小怜,蚁杯鸩毒兆当筵,温成贵宠伤盘水,天语亲褒有孝全。 作者原注:“孝全皇后由皇贵妃摄六宫事,旋正中宫,数年暴崩,事多隐秘。其时孝和太后尚在,家法森严,宣宗亦不敢违命也,故特谥之曰:‘全’。”照这首诗看,孝全皇后暴崩,似是新年宫中家宴,酒中为人下毒所致。但“温成贵宠伤盘水”兼用宋仁宗张贵妃恃宠称骄及庆历八年(1048年)近侍作乱纵火,曹皇后率宫人救火擒贼的故事,含沙射影,牵连到了孝和皇太后。史载:宋仁宗张妃颇与闻外事,曾为其伯父尧佐乞官,或者孝全皇后亦有类似的举动,为父亲颐龄向道光帝求官,而孝和皇太后有所责备,孝全皇后因而羞惧服毒。真相究竟如何,没有人敢再追查下去,只能不了了之,诚所谓“宫闱事秘,莫得闻矣”! 奕?《清朝野史大观》中还有一种说法,即谋害奕?阴谋败露,被迫自杀。 奕?(即后来的恭亲王)是道光帝的静贵妃(后谥孝静成皇后)所生,文武双全,而且聪明过人,后来更支持洋务运动,和西方人(中国人蔑称为“洋鬼子”)接近,有“鬼子六”之称;而孝全皇后所生的奕詝则软弱无能,一副老好人模样,难堪大任,道光帝原先最中意奕?,有意立他为嗣。孝全皇后为确保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皇位,遂摆下毒鱼宴,企图毒死奕?。一天,奕?正好来孝全皇后和奕詝所住的钟粹宫找奕詝玩,皇后便派人通知奕?之母静贵妃,说让奕?在自己寝宫里吃饭。临近开宴,皇后偷偷叫来儿子奕詝,让他不要吃桌上的鱼。奕詝不明白原因,不肯听从,皇后只好把图谋告诉了他。但奕詝忠厚仁慈,且与奕?关系最好,所以在吃饭时,当奕?要夹鱼吃时,他狠命地踩了奕?一脚,如此数次,聪明的奕?自然明白了,便再也没有要吃鱼。皇后的图谋没有得逞。这时,皇后宫中的一只猫在桌底下吃了奕?吃掉下来的鱼骨头,但吃完没多久,就突然狂窜起来,没跑多远就倒地而死。奕?大惊,回家告诉了母亲静贵妃,静贵妃也大吃一惊,忙去告诉孝和皇太后。太后大怒,便命令道光帝赐死皇后。道光帝虽然不舍得皇后,但母命难违。孝全皇后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够保全,只好自尽。 然而这两种说法都有着极大的硬伤:孝全的家族极其显贵显贵,其祖为清朝著名将军,战功显赫,其父拥有世袭爵位,更在实际职务上官至从一品的驻防将军,孝全并没有为其父乞官的必要。二来孝全皇后所生的奕詝当时即使道光帝的嫡子,又是长子,很难想象同为嫡长子的道光帝会偏心庶子。 且终道光一朝,孝全皇后所获盛宠也远非奕?之母静贵妃所能稍及,且当时奕詝身体尚且健康(他受伤坡脚是在孝全皇后去世后),据说面貌也颇似皇后,且一直有“仁孝”之名,综上所述,起码在孝全皇后还在世时,奕?并没有形成对奕詝的威胁,很难想象道光会在孝全皇后还在世就属意奕?。孝全皇后没有必要冒着严酷的清朝家法谋害一个年幼的庶子。 另一个原因则是这样说的:孝全皇后当年在做“全贵妃”生下皇四子的时候捣了鬼。全贵妃原本的预产期,在生下皇五子的祥妃之后。但当时皇长子早逝,谁要是先生下了儿子,谁的儿子就是事实上的庶长子,日后能问津帝位。于是全贵妃就暗中找了太医,软硬兼施,逼着太医配制了催产药物,终于比祥妃提前七天生下了儿子。——世上没有不漏风的墙,皇太后与皇后婆媳反目,皇后又失了权,于是就有人向皇太后报告了这个多年前的隐秘。此事一发,皇太后更不能容忍,于是逼着皇后自尽。 不过,在众多说法中,这种说法倒是最站不住脚的。且不说清宫中对后妃生育管理极严;也不说以那年头足月婴儿尚且极低的成活率,焉有哪个后宫女人愿意主动让自己的儿子“早产”,增加夭折的机率;就是这种说法的理论根据——事实上的庶长子能够问津帝位,其母能够爬上皇后之位,就已经很不对头。清朝皇位传承与其它皇朝不同,从来没有“立长”的祖制。况且皇四子出生时,佟佳皇后还活得很精神,一点也没有提早死掉空出后位的迹象。 二、太后下毒说 但也有人认为《清宫词》诗注中所说下毒者乃是孝和皇太后本人,至于太后为何下毒,也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和被迫自杀的第一种说法差不多,即皇后大概因为父乞官犯了家法而被太后责备,不同的是皇后没有羞愧自尽,而太后却用毒酒害死了皇后。 不过第二种说法更为流行,即婆媳二人早就关系不和,太后因此用毒酒害死了皇后。 相传道光十五年(1835年)孝和皇太后六十岁大寿时,道光帝为讨太后欢心,亲自制作皇太后六旬寿颂十章,在太后寝宫寿康宫(在圆明三园之一的绮春园中)颂读贺寿。而皇后为了讨得皇帝和太后欢心,也来凑热闹,且她诗词文章无一不精,当下一挥而就,写成“恭和御诗十章”,献给太后。 过了几天,道光帝去向太后请安时,随便聊起皇后赋诗祝贺一事。太后却说:“皇后敏慧过人,未免可惜。”道光帝觉得她讲得奇怪。太后又道:“妇女以德为重,德厚方能载福,若仗着一点才艺卖弄,恐不是有福之人。” 言下之意即是“女子无才便是德”。道光帝听了也没放在心上。但宫中有好事之徒把太后的这种随意闲聊添油加醋地说给皇后听。皇后有些不高兴,心想:“我乃一国之母,生下皇子,又是皇长子,将来免不了身登大位,我便是皇太后的命,难道能说我没有福份么?”觉得太后有意损她。 才色俱佳的皇后,因道光帝的宠爱,更生骄娇之气,太后小看她,便不免心存芥蒂,表面上也就流露出来。有时去寿康宫请安,言语中颇含讥讽。太后一贯养尊处优,无法忍受。婆媳两人越来越生分了,再加上宫女嫔妃们从中搬弄是非,关系更加不和。道光十九年(1839年)冬,皇后偶然受了些风寒,太后亲自驾临皇后寝宫探视,态度十分慈祥,使道光帝颇觉欣慰。转眼过了元旦,皇后的病已有起色,便坐上凤辇去寿康宫叩头谢恩,婆媳两人聊得很开心,关系似乎好转。过了几天,太后派人送了一瓶酒给皇后,皇后喝过后当天就暴崩了。照此说法,太后下毒的可能性很大,但都没有其它确切的证据。
相关史料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二等侍卫、一等男颐龄女。后事宣宗,册全嫔。累进全贵妃。道光十一年六月己丑,文宗生。十三年,进皇贵妃,摄六宫事。十四年,立为皇后。二十年正月壬寅,崩,年三十三。宣宗亲定谥曰孝全皇后,葬龙泉峪。咸丰初,上谥。光绪间加谥,曰孝全慈敬宽仁端悫安惠诚敏符天笃圣成皇后。子一,文宗。女二:一殇,一下嫁德穆楚克紥布。
编辑本段第四任皇后,孝静成皇后:
基本信息
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刑部员外郎花郎阿之女,大概生于嘉庆九年(也有可能是十年)。初入宫为静贵人,十四年为贵妃,二十年为静皇贵妃。文宗即 孝静成皇后
位尊为皇考康慈皇贵太妃。咸丰五年七月太妃病笃,尊为康慈皇太后,七月初九日崩,享年44岁。 子三:奕纲、奕继(均早殇)、皇六子恭亲王奕? 女一:寿恩固伦公主,道光二十五年四月下嫁景寿 咸丰年间初谥为:孝静康慈弼天抚圣皇后,不系宣宗谥,不祔庙。 穆宗即位,祔庙、加谥。 尊谥为:孝静康慈懿昭端惠庄仁和慎弼天抚圣成皇后。
谥号风波
咸丰帝为康慈皇太后拟定的谥号为孝静康慈弼天辅圣皇后,不系道光帝谥,也就是不加道光帝谥号——“成皇帝”中的“成”字,不称“成皇后”,神位不祔太庙,强调孝静“皇后”和真正的皇后嫡庶有别,不能享受后代的香火,也不能得到宗室的承认。 皇后不系帝谥,始于明代,有很多明朝皇帝是庶出,也就是说他们的生母不是先朝皇后,即位后照例要追尊自己的母亲为皇太后,但规定她们的谥号中不加皇帝的谥号,以区别嫡庶,所以明朝的皇后中只有原配皇后的谥号中才有皇帝的谥号。但此制度在清朝未曾实行,例如顺治帝生母孝庄文皇后也没当过皇太极的皇后,但照样加上皇太极的谥号——“文皇帝”中的“文”字。咸丰帝不以家法而沿用前朝故事,一来认为自己已经尊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太后,实在是加倍报了抚育之恩,二来觉得毕竟嫡庶有别,博尔济吉特氏既不是先朝皇后也不是自己的生母,出身也远逊于道光三后,能被尊谥为皇后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帝谥是不能系的。然而恭亲王却仍然不满,对此,咸丰帝毫不让步,认为自己做法无可厚非,对恭亲王的防范也愈发明显。 咸丰五年七月二十日(1855年9月1日),孝静皇后的身后事操办完成,第二天(1855年9月2日),咸丰帝借奕?在办理皇太后葬礼时礼仪疏略,罢去了他的军机大臣、宗人府令和正黄旗满洲都统职务,退回上书房读书,从此对待奕?同其他异母兄弟没什么差别了,以至于后来咸丰帝临终时也未把奕?列入辅佐儿子同治帝的顾命大臣名单,将他排除于最高统治集团。整个咸丰朝,除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与英法联军谈判,奕?几乎没有受重用。 不能不说,孝静皇后百般索要“太后”名分的行为,不仅是挑战理法制度,也违抗丈夫道光对其地位的钦定,更是实实在在挑战养子咸丰内心的感情底线,尽管咸丰一忍再忍,但最后恭亲王矫诏的行为彻底断送了咸丰对孝静母子最后的亲情。孝静皇后在宫中生活30多年,应该是十分清楚她自己是没有资格和理由当太后的,也清楚如此欺凌皇帝强封太后的风险,若非后来咸丰不可预知的早逝,恭王的前途命运可想而知。但是为了一己私欲,为了一辈子居于妾室不得扶正的怨妇情结,她用自己养子的感情和亲子的前途做牺牲品,终于换来了“皇后”的名分,同时也换来了养子的彻底反目和亲子前途的断送。 咸丰五年八月初十(1855年9月20日),正式加上“孝静皇后”称号。咸丰七年(1857年)四月,孝静皇后梓宫下葬于慕陵妃园寝(后改称慕东陵。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去世,同治帝奉遗诏即位,两宫皇太后(指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发动祺祥政变,杀咸丰帝顾命大臣,垂帘听政。为了在政局稳定得到恭亲王的支持,两宫皇太后于同治元年四月初八(1862年5月6日)以同治帝的名义发下诏书,为恭亲王的生母孝静皇后加谥懿昭端惠,系道光帝谥号“成”字,恭亲王借机篡改“辅佐”之“辅”字为“抚育”之“抚”字,美化孝静皇后不是“辅佐”而是“抚育”了咸丰帝,从而大大抬高孝静的身份,这样谥号即被改为孝静康慈懿昭端惠弼天抚圣成皇后,同年九月初二(1862年10月24日),将孝静成皇后神位升祔太庙。至此,博尔济吉特氏正式获得了道光帝皇后的地位,可以享受后代的香火。 以后,光绪元年(1875年)六月加谥庄仁,宣统元年(1909年)四月加谥和慎,这样博尔济吉特氏的谥号全称就为孝静康慈懿昭端惠庄仁和慎弼天抚圣成皇后。
后陵奇观
孝静皇后死后,葬于清西陵道光帝慕陵的东面的妃园寝,改称慕东陵。 按清朝规制,皇后先于皇帝驾崩的与皇帝合葬,后于皇帝驾崩的则另建陵寝。但是慕东陵却异反常规,既非帝、后合葬,也非另建陵寝,而是皇后和皇妃埋葬在一个陵寝之中。 因孝静既不是“正牌皇后”,也不是“母以子贵“,道光生前只承认其“妾室”身份,并于生前亲定位次,授意康慈葬于慕陵妃园寝不能更改。还有一点,从慕东陵的平面图上可以看出,静妃在成为太后之后,竟然仍然和琳贵妃并排,可以想见,道光生前的安排上,慕妃园寝得第一排为此二人并排而葬。如果一排是单数,一般以中间的为尊,一排要是只有两个人,一般认为地位相当。静妃被安排和一个出身低下,份位也不及的晚年宠妃并排入葬,足见道光对其感情十分有限。 康慈去世时,为尊父命,又敬养母,咸丰帝谕令诸军机大臣:“将来大行皇太后奉安,即拟以慕陵妃园寝做为山陵,惟宝城城后,必须筑墙一道,……至围墙亦有顺路可通。”宝城内葬孝静皇后,宝城外至中间葬十六个嫔妃,使整个妃园寝形成了以孝静皇后为中心的大园套小园的形状。这样既不违反道光帝的旨意,又突出了孝静皇后的位置。为进一步表示孝敬,咸丰帝又决定将原妃陵的绿琉璃瓦改为黄琉璃瓦,陵前加建神厨库,妃园寝改为后陵——慕东陵。
这有个口诀把清代的皇帝全窜下来了,比较好记,见下:
天天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第一个“天”指天命年间的努尔哈赤
第二个“天”指天聪年间的皇太极
“顺”指顺治
“康”指康熙
“雍”指雍正
“乾”指乾隆
“嘉”指嘉庆
“道”指道光
“咸”指咸丰
“同”指同治
“光”指光绪
“宣”指宣统
所以道光帝后面的皇帝是咸丰。以下是咸丰帝生平:
咸丰
属相:兔
谥号:显皇帝
庙号:文宗
咸丰帝原名:奕詝
陵寝:定陵(清东陵)
父亲:道光
母亲:钮祜禄氏,孝全成皇后
初婚:16岁结婚,配偶萨克达氏,为嫡福晋
妻妾:16人
皇后:萨克达氏等
子女:2子,1女
最得意:运用智巧登上皇位
最失意:英法联军攻入北京
最不幸:签订《北京条约》
最痛心:圆明园被焚掠
最擅长:听戏
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咸丰即位时,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紫荆山前金田村爆发。接踵而来的又有英法联军之役,迫使咸丰逃往热河承德。咸丰在位11年,民怨沸腾,并不任战,“大局糜烂,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筹莫展,于是沉湎于声色,纵欲自戕,临死前两天还传谕“如意洲花唱照旧”。志高才疏的咸丰帝陷于祖宗的框框之中,终未能跨过这一门槛,带者无穷的忧虑,去了那个没有忧虑的世界。
咸丰,名爱新觉罗·奕詝,20岁登基,在位11年,31岁病死,咸丰是清朝秘密立储继承皇位的最后一位皇帝,他被后人称为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的“四无”皇帝。他登基不久就发生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之后又有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他在重大事件面前无所决策,迷于酒色,荒废朝政,宠爱叶赫那拉(日后的慈禧),误国殃民,留下千古遗憾。http://baike.baidu.com/view/84502.htm
是咸丰皇帝。
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奕詝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大手笔地对朝政改革。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颇思除弊求治。
他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
同时,罢斥了道光朝军机大臣穆彰阿、耆英等。但此时的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最后以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场。咸丰朝以后也因企图重新扭转对内交外困的局面而开启洋务运动。
咸丰帝的资质在清朝帝王中大概能居中游偏上,他继位以后,重用汉族大臣,严惩贪污腐败,改革力度超过了嘉庆、道光两代君主。
与其他的一些封建帝王一样,在一生中有败笔也有功劳,但是他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对于世界大势缺乏了解,最终没能挽救清朝的衰落。
扩展资料:
道光皇帝的立储风波:
道光帝晚年在立储的大事上,犹豫不定。道光帝共有后妃二十多人,先后给他生了十个公主和九个皇子。其中长子奕纬死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终年二十三岁。
皇五子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过继给嘉庆帝第三子绵恺为嗣,袭郡王位。皇六子奕欣,是诸皇子中颇受道光帝钟爱的一个。
道光帝晚年,又陆续得了皇七子、皇八子和皇九子,但都年幼无知。道光帝建储较晚。道光帝即位后,并没有按清朝惯例马上着手秘密立储。
道光帝晚年才想起建储,从道光帝后来在立储时极为谨慎的性格来看,可以这样进行推论,他是希望在决定接班人时有更多的挑选机会。
因为奕纬之后,二子、三子幼殇,可以选择的嗣君只有奕纬一个人,是否建储并没有意义可言。道光十一年(1831年)后,随着奕纬的过世,几个小皇子的出生,道光才面临着建储这个本应早就解决的问题,在奕詝为长的几个儿子中,道光皇帝最看重的主要是皇四子和皇六子。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帝用立储家法,书名缄藏。道光三十(1850年)年正月丁未,道光帝不豫,宣召大臣示朱笔,立其为皇太子。
正月十四日,道光帝病危,急召宗人府宗令载铨,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冲阿、何如霖、陈孚恩、季芝昌,总管内务府大臣文庆,公启匣,宣示建储朱谕:“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
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特谕。”道光正式宣布: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
道光三十年(1850年)二月二十五日午时,道光帝驾崩于圆明园慎德堂,按照清代制度,新皇帝奕詝当日下午护送大行皇帝的遗体至城内紫禁城乾清宫停放。宣宗逝世后,己未,咸丰帝即位,颁诏覃恩,以第二年(1851年)为咸丰元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咸丰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光皇帝

道光皇帝是什么样的皇帝?

道光即位之初,中国正面临最严重的内外危机。清王朝已经开始走下坡,史称“嘉道中衰”,其突出表现在吏治腐败,武备张弛,国库空虚,民众反清斗争频频;在外,西方列强势力东侵,鸦片荼毒国民。道光颇想有一番作为,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企图中兴。他虽然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以俭德著称。但内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起色。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 道光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守其常而不知其变”。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使他寝食不安。最后下决心严厉禁烟,道光十九年(1839年)初,道光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共19179 箱、2119 袋,总计2376254斤,在虎门当众销毁。是历史上规模最大、销毒数量最多的一次。 虎门销烟也引发了中英之间的紧张关系。道光二十年(1840年)年六月,英国远征军到达中国海面,鸦片战争爆发。战争伊始,骄傲自大的道光认为英军不堪一击,但随着战事的发展,英军围困珠江口、攻占浙江定海、直逼天津大沽,使得道光大为震惊,忙派琦善等人与英军谈判。最后对外妥协,将林则徐、邓廷桢、杨芳等主战派查办,重用穆彰阿、琦善、奕山等人,重新开放广州。然而,英军并不满足于此,他们继续对虎门、宁波、厦门等地进行攻击,并于一八四二年攻占吴淞。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二十九日清政府与英国签下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偿英国共2100万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等等。此后,清政府又与法美等国签定了中法《黄埔条约》和中美《望夏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公元1849年正月,道光在内外交迫中忧愁成疾。开始还勉强支撑着临朝办理政事。到第二年正月丙午日,病情加重。他知道没有康复希望,忙宣召宗人府宗令载铨、大臣载恒、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尚阿、何汝霖,内务府大臣文庆等进宫,命令他们随同总管太监从正大光明匾额后取下锦合,宣读诏书,诏书上只有皇四子奕泞五字。中午,道光死于圆明园慎德堂内。 【大事记】 道光十四年(1834年)- 律劳卑事件 道光十九年(1839年)- 林则徐查禁鸦片 道光二十年(1840年)- 鸦片战争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南京条约
处于内忧外患历史转折关键时期的道光皇帝,为何他“外耻未雪,内忧未除”,满腔“恨与愁”,忧郁而终。 身体力行倡导节俭,却事与愿违 道光即位后,首先想到提倡节俭,力戒奢糜,希望满族臣民都能“返本还淳”,恢复入关前淳朴节俭的旧风俗,文武百官及天下百姓都以俭朴为荣,从而使国库丰盈,恢复祖宗的盛世。于是带头从吃、穿、用上提倡节俭,决心挺大。从吃上,取消皇帝每餐至少有二十几样菜肴的惯例,每天每餐最多准许做4样菜,有时只要1碗豆腐烧猪肝。道光如此节俭,开始文武百官将信将疑,直到道光两次大宴群臣,亲眼目睹的赴宴官员相信道光是来真的。其中一次是皇后生日,道光设宴赏赐内廷诸大臣,大臣以为皇后的生日应该不会马虎,定能一饱口福。谁知面前就放着一碗打卤面,搞得赴宴文武哭笑不得。另一次是大学士长龄平定“回疆”叛乱,班师回朝,文武百官认为道光高兴,定会好好庆祝一番,谁知每张桌上只摆了几样小菜,质低量少,搞得文武不敢动筷。从此以后文武百官上朝装出节俭的样子。有一次,道光问及颇受宠信的大学士曹振镛,在家吃鸡子要花多少银子,曹振镛竟说因自幼患有“胀气病”,生平从未吃过鸡子。从穿上,道光服饰的节俭,在历代君王中也实属罕见。以前清代皇帝冬季常穿珍贵毛皮罩衣,道光以为“出风”部分纯系装点好看,毫无实用。于是想改制,谁知官员上奏“改制罩衣,需要白银一千两。”,立即改变主意,下令:“改制花费既多,著暂免,此后新制,概勿出风。”。随后又将此事上谕给当值的军机大臣,致使京城大小官员,从此冬季穿着毛皮罩衣,十几年间不敢有“出风”的人。为了节俭,道光长年多穿旧裤,日久膝盖处先行磨破,就令内务府差人给他补上一块圆形补丁。于是大臣们也尽力“节俭”,不管是真破了还是假的破了裤子,纷纷在膝盖处打起补丁来,一时间,套裤打补丁之风盛行。从用上,取消为皇帝准备御用砚台40方的惯例。御用毛笔历来都是特制紫毫笔,道光觉得紫毫笔珍贵难得,即命令此后不再征用,御用笔改换为普通臣民常用的纯羊毛或羊毛与一般的兔毛相间合制而成的毛笔,如此俭朴,在历代封建帝王中,简直是笔中紫毫,“千万毛中选一毫”了。道光身体力行,如此节俭,却事与愿违。表面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治阶级上层的一部分人,多少遏制了奢侈之风的恶性发展,但经康乾盛世之后的奢糜之风业已形成,要再想吃惯了满汉全席的文武百官再回去挖野菜,谁也不愿意,为了给道光一点面子,只好装模作样,“俭外奢中”。传统的节俭观丝毫无助于“起弊振衰”,大清王朝不可避免地在腐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既想有所作为但却平庸无为,既俭朴又抠门,既想一蹴而就但却优柔寡断的复杂性格的皇帝~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处于内忧外患历史转折关键时期的道光皇帝,为何他“外耻未雪,内忧未除”,满腔“恨与愁”,忧郁而终。 身体力行倡导节俭,却事与愿违 道光即位后,首先想到提倡节俭,力戒奢糜,希望满族臣民都能“返本还淳”,恢复入关前淳朴节俭的旧风俗,文武百官及天下百姓都以俭朴为荣,从而使国库丰盈,恢复祖宗的盛世。于是带头从吃、穿、用上提倡节俭,决心挺大。从吃上,取消皇帝每餐至少有二十几样菜肴的惯例,每天每餐最多准许做4样菜,有时只要1碗豆腐烧猪肝。道光如此节俭,开始文武百官将信将疑,直到道光两次大宴群臣,亲眼目睹的赴宴官员相信道光是来真的。其中一次是皇后生日,道光设宴赏赐内廷诸大臣,大臣以为皇后的生日应该不会马虎,定能一饱口福。谁知面前就放着一碗打卤面,搞得赴宴文武哭笑不得。另一次是大学士长龄平定“回疆”叛乱,班师回朝,文武百官认为道光高兴,定会好好庆祝一番,谁知每张桌上只摆了几样小菜,质低量少,搞得文武不敢动筷。从此以后文武百官上朝装出节俭的样子。有一次,道光问及颇受宠信的大学士曹振镛,在家吃鸡子要花多少银子,曹振镛竟说因自幼患有“胀气病”,生平从未吃过鸡子。从穿上,道光服饰的节俭,在历代君王中也实属罕见。以前清代皇帝冬季常穿珍贵毛皮罩衣,道光以为“出风”部分纯系装点好看,毫无实用。于是想改制,谁知官员上奏“改制罩衣,需要白银一千两。”,立即改变主意,下令:“改制花费既多,著暂免,此后新制,概勿出风。”。随后又将此事上谕给当值的军机大臣,致使京城大小官员,从此冬季穿着毛皮罩衣,十几年间不敢有“出风”的人。为了节俭,道光长年多穿旧裤,日久膝盖处先行磨破,就令内务府差人给他补上一块圆形补丁。于是大臣们也尽力“节俭”,不管是真破了还是假的破了裤子,纷纷在膝盖处打起补丁来,一时间,套裤打补丁之风盛行。从用上,取消为皇帝准备御用砚台40方的惯例。御用毛笔历来都是特制紫毫笔,道光觉得紫毫笔珍贵难得,即命令此后不再征用,御用笔改换为普通臣民常用的纯羊毛或羊毛与一般的兔毛相间合制而成的毛笔,如此俭朴,在历代封建帝王中,简直是笔中紫毫,“千万毛中选一毫”了。道光身体力行,如此节俭,却事与愿违。表面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治阶级上层的一部分人,多少遏制了奢侈之风的恶性发展,但经康乾盛世之后的奢糜之风业已形成,要再想吃惯了满汉全席的文武百官再回去挖野菜,谁也不愿意,为了给道光一点面子,只好装模作样,“俭外奢中”。传统的节俭观丝毫无助于“起弊振衰”,大清王朝不可避免地在腐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面对洋枪洋炮,望洋兴叹,苦吞恶果和屈辱 正当道光做着重振祖宗雄风之梦的时候,西方殖民者的大炮,敲响了中国的大门。道光即位后,西方殖民者为了扭转在对华贸易中的不利地位,赢得巨额利润,开始费尽心机,不择手段地将大批鸦片运进中国。随着鸦片的不断输入和烟毒的日益泛滥,严重摧残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国库越来越空虚,民不聊生。道光开始忧心忡忡,左右为难。平民吸烟严惩好说,官员严惩就比较难办,何况涉及皇亲国戚。但为了大清江山,道光觉得保国保民保位子才是头等大事,于是他革去了屈指可数的国戚王爵或公爵,下令禁烟,且雷厉风行,看过电影“虎门销烟”可能大家还记忆犹新,屡颁布禁令,实行“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策略方针,搞得如火如荼,甚至断绝了中英贸易。如此看来鸦片似乎从此真要从华夏大地烟消云散了,但事实却跟道光开了一个玩笑,鸦片并没有禁止,而且越来越多。英国殖民者于1840年正式挑起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洋枪洋炮的殖民者以少胜多,击败了腐败无能的清军,虽屡有抵抗,但整个鸦片战争,中国军队没有守住一个英国人攻击的地点,没有夺回一个英国人占据的地点!于1842年在英国侵略者的军舰上签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由于对外战争,战费支出大,加上赔偿销毁英国的鸦片烟费,本已十分拮据的国库开支,濒于崩溃。本来道光试图整顿吏治,但都遭到百官反对而最终不了了之。在此情况下,战后的道光就更顾不了这么多,只有默认各级官吏尽情搜刮民脂民膏了。这样正合腐朽堕落的官员的味口,本来在鸦片输入过程中,各级官吏就无视朝廷禁令,袒护中外鸦片贩子,致使烟毒迅速弥漫全国。有了道光的默认,这些提笼架鸟、吸食鸦片、精神萎靡的各级官员就更不会管什么国格、人格,变本加厉巧取豪夺了。如此下去腐败的各级官员在醉生梦死,而道光就只能苦吞恶果和屈辱,消然地长逝。 道光朝纲独断,身体力行,节俭一生,想励精图治,为何有如此悲剧? 逝者如斯乎?笔者知识浅陋,只是谈点看法而已: 皇帝制度的建立的结果,是权力上收,责任下放。除导致权力角逐外,还会伴生出另一个恶果,即层层把责任往下推,而只对上尽忠,导致整个政治体系无人对社会负责。秦汉以后,皇权日重,相权日轻。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皇权专制的出现。这种管理模式,实现了高效紧凑的运行节奏,又保证了分权和集权的统一,但由于不能很好地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大臣丧失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这样对皇帝个人能力要求极高,一旦皇帝不具备相应的素质,国家运行就将出现紊乱。而恰恰道光是个才智平庸的皇帝。乾隆后期,吏治日趋腐败,民不聊生,曾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一句笑话,可见腐败到了何等的地步。在康乾盛世的外衣下,是千疮百孔的社会危机,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按理要像雍正那样“言出必行”,毫不留情,整治腐败。无奈嘉庆性格偏软弱,惩治腐败和整治吏治不够彻底。腐败就是这样,此消彼长,导致官员精神萎靡不振,恶性循环,祸国殃民,最终统治阶级离灭亡的道路越来越近。虽然道光曾试图整顿吏治,但都遭到百官的反对而最终不了了之。腐败日重,官员意志渐弱,迷失方向,战斗力能强?雍正的锁国政策,致使科技上与西欧脱节,这种政策的延续,不能知道外面世界的变化,做到知己知彼,谁知一直自信自己武功的清朝皇帝,到道光面对突如其来的洋枪洋炮,自惭形秽,丧失自信,不知殖民主义为何物,战守茫然,毫无方略,加上清朝官员腐败无能,道光只能在自恨自愧中,望洋兴叹,忍辱接受英国的城下之盟了,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屈辱。跟任何封建王朝一样,清王朝也走不出“奴性”思想的怪圈,也就走不出不能“以民为先”的怪圈,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助长了高人一等的思想,固步自封,标榜着泱泱大国,就闭关自守,以为万无一失了。清朝自开国以来,满族臣民就是高人一等,就连康熙这样的英明君主,任用汉人都屡屡提防,无形之中给满族臣民一种心里优势,后来雍正更加强思想文化的统治,使文化不能百家齐放了,这样循环的结果,使满族官员养尊处优,贪图安乐,不能居安思危。出现了“八族子弟”这种情况:提笼架鸟,吸食鸦片,无所事事,到处招惹是非……那清朝的江山又怎么能够稳固。这种思想的支配,道光皇帝面对皇亲国戚的吸烟成性,左右为难;面对平民就好说了。其结果民族矛盾激化,对统治者丧失信心,按理白莲教的起义就给道光一个警钟,谁知道光的主要心思不在安抚民心,休生养息,使之民不聊生。这样“内忧”就更多,由于思想的局限,到死没有找到事业发达的方法,使百姓更加痛恨清朝政府,到咸丰时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农民起义。道光处于内忧外患历史转折关键时期,按理要敢于冲破传统思想文化羁绊并有足够胆识去开拓未来,他却偏偏“守其常而不知其变”。除个人能力,无知人善用之名,不可避免地出现,像曹振镛那样的权奸小儿,同时恐怕就是道光思想上不能与时俱进,导致他临危无应变之策。如此看来,道光朝纲独断,身体力行,节俭一生,想励精图治,悲剧难免了,似乎清王朝气数已尽,就只好坐以待毙,灭亡是早晚的事。

林则徐的故事和简介

一、林则徐的故事
太极芋泥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时,英、德、美、俄等国的领事为了奚落中国官员,特备了西餐凉席“招待”林则徐,企图让林则徐在吃冰淇淋时出丑。事后,林则徐也设丰盛筵席“回敬”,这些领事先生。
几道凉菜过后,端上了一盘颜色暗灰而发亮,深褐又光滑,似两条鱼颠卧其中,不冒热气,犹如冷菜。一位外国领事拿起汤匙舀了一勺,往嘴里一送,烫得两眼发直,吐都来不及。这时,林则徐漫不经心地站起来介绍说:“这是中国福建的名菜,叫做太极芋泥。”从此,该菜名噪远近。
雨化事件
林雨化,字希吾,是林则徐的同族长辈,亦是林宾日所创立的真率会的中坚分子,为人正派不阿,不畏权势。他揭发当时的福建按察使钱士椿营私舞弊,遭钱士椿罗织罪名报复,林雨化拒不认罪,钱士椿则迫林雨化父亲代押。
结果林雨化被监禁七个月后,遣戍新疆,途中受尽折磨,直到六十岁时获释归乡。林宾日对林雨化的遭遇感到无限愤慨,林则徐少时已经从父亲口中听闻林雨化事件,希望一见林雨化。在父亲的引见下拜见了林雨化,拜读其著作。
二、林则徐简介
林则徐,字元抚, 1785年生,清朝中期户籍福建侯官县, 祖出莆田九牧林。据考,迁居福清杞店(今海口镇岭兜村)的莆田九牧林一支为林蔇的裔孙宋进士林高德,他在供奉有妈祖神龛的高家寨巷内老莆阳会馆一住就是半年时间,对妈祖事迹可谓了若指掌。
在广州禁止鸦片的过程中,林则徐意识到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中国。为抗击鸦片侵略,他进行了大量的的军事变革实践。林则徐在广东一边禁烟,一边积极备战。
扩展资料人物评价
林则徐从政40年,历官13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虽然作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镇压过少数民族起义,但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
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这是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林则徐不愧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同许多伟大历史人物一样,林则徐是人,不是神,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
他和爱国开明的封建士大夫魏源、龚自珍等人一起,矢志探索挽救腐朽的清王朝,臻国家于富强和外御强敌、捍卫国家独立、民族生存之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则徐
简介: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
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
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故事:
1、贤德在《林则徐集戏》中出现了一闪一闪的语言: "政府的方式, 官员的检查第一"。
林则徐, 无论是担任当地考官, 还是后来担任部长, 都非常关注官员的检查和任命。当时, 科举考试出现了严重的不当行为, 一些富强人士尽一切努力让孩子出类拔萃, 破门而入。
林则徐痛恨此, 及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杜绝任何不当行为的发生, 选出了大批忠诚的六月人和富才人才。在日常生活中, 林则徐也非常注重人才的识别和考核。《冥想》记录在这篇文章中: 林则徐: "每个客人都必须首先问问自己的生活、技能、爱好和山川的习俗, 交给了郝杰"
退市即使, 4 人专门处理此事。寨中的大柜子, 方框 18, 分为藏族。凡审查, 根据国籍 "。在《林则徐年表》中, 还写道: 林则徐 "接待了边锋绅士, 一定要在桌子上, 在屏幕后的小官员准备语言, 每天大家都是。
共同的原因证明其异同, 以区分他们的人的诚意, 事物的对与错。当时, 南族小里斯本成立了 "南诗俱乐部", 经常聚集在北京宣武门南部的一个院落里喝诗歌, 对古今。
林则徐总是在那里的每一个机会都参加活动, 以便找到更多的人才。此外, 林则徐还注意到周围的人和他们的家人, 也注意到了他们的观察和培养。
如老朋友龚力强的儿子龚自珍、边锋魏邦如的儿子魏元, 一直得到他的教诲和支持。后来, 他们都去参加了金石的考试, 取得了很多成绩。
其中, 龚自珍以礼仪为荣, 以 "全集龚自珍", 他的 "我劝人民要轻快, 兼收并蓄地减少人才" 的诗句, 至今仍受到世界的称赞。魏源以高邮志洲为笔下, 写得比较丰富, 特别是按照史学和林则徐的翻译《四国之图》, 曾经在野外流行, 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2、惠及四方林则徐在10个省管辖下的数千个县。
无论身在何处, 他都坚持为人民服务, 做实事。在河南, 他看到洪水, 数千人无家可归, 立即轻轻汽车,亲自赶往受灾严重的兰考现场办公室, 帮助那些流离失所的受害者迅速返回自己的故土。当他发现河南州长齐河的缺点时, 他立即建议法院扣押经销商囤积的河流材料, 以负担得起的价格购买。
因此, 一方确保了和平。在江苏和浙江, 他不仅带领人民修复了海堤、兴水利, 而且倡导改进稻种, 增加新技术, 促进农业发展。
他还鉴于实际情况,,消除管理不善, 创造性地实施 "盐票" 制度, 从而打击非法商人, 大大增加了国家的盐税收,促进人民的生活。
特别是江苏发生严重洪灾后, 又饿又冷的人们曾经包围了这位松江官员, 强烈要求减租、分配救济。江苏省长韩文贤连夜招兵买马时, 准备被武力镇压。林则徐赶忙劝阻庭审, 并前往松江安抚遇难者, 布置救灾, 从而缓解了迫在眉睫的严重局势, 使数千人饥饿, 避免了杀戮。
随后, 他组织了各种救援活动。支付了收养一些孤儿和老年人的费用, 动员非灾区支持灾区的贫困家庭, 甲骨文、商店出售负担得起的食品, 以及抢劫恶棍欺负和腐败的官员;坚决命中。
因此, 人们一致称赞他的严峻, 周毅和唐斌的博览会, 他盛赞他是 "林绿天空"。林则徐负责胡光, 鉴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向中国倾倒大量鸦片, 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并站起来, 打到法庭上同意, 在部长的能力下进行 "腐殖烟灭" 的行动在英雄的场景中。不幸的是, 禁烟令引起了 "禁派" 的不满, 对英军的入侵也引起了道光皇帝的不满。
不久, 他被解职, 降级为新疆驻军。在新疆, 林则徐仍然为人民的利益尽最大努力。
尽管他 60岁, 他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走过山、山和沙漠, 长途跋涉 PostScript 团伙的步伐, 遍布新疆南部 30, 000 英里, 探索通天英亩, 规划水利;在吐鲁番, 他提拔康尔静;在整个新疆, 他推动纺车;三年后, 林则徐被流放到新疆时, 他在哈米被释放。经过不到半年的陕西甘省长, 并被任命为陕西省长。
由于陕西正在遭受自然灾害, 他还利用当年江苏和浙江的救灾经验, 妥善完成了陕西的救灾工作。一年后, 林则徐被调到省长云贵。这时, 他已经病重了。
但他生病了, 在当地激烈回归汉代的情况下, 处理棘手的民族矛盾。他反对他的前任, 他改变交易, 和其他人反对他帮助汉人的政策, 并认为回归和汉人都应该区分好与善。谁是守法的好人, 无论是回到汉代, 都应该爱, 所有的浩强恶霸, 而不回到汉人, 都会受到惩罚。
因此, 它赢得了回归汉代的人们的一致欢迎。
也正因此,有人为林则徐写了一副对联:“为政若作真书,绵密无间;爱民如保赤子,体贴入微。”这副对联,曾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3、教子有方
林则徐一向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早在他担任两广总督时,因次子聪彝随夫人住在老家,便特地给夫人写信说:“务嘱次儿须千万谨慎,切勿恃有乃父之势,与官府妄相来往,更不可干预地方事务……次儿在家,实赖夫人教诲。”
后来,他被发配新疆,其夫人和女儿、儿媳住在西安,他又给夫人写信,请夫人勿忘每日教他们读书写字。当夫人和女儿、儿媳从西安返回福建后,又常常给次子写信,向他提出自己的希望和要求。有一次,林则徐给其次子写信说:“你的哥哥在北京做官任职,我又被流放到边远的新疆,只剩下你侍奉你母亲和带领弟妹在家居住了。照顾家庭,责任是很重的。
你应该认真遵守的事有5条:第一必须勤奋读书,尊敬老师;第二必须十分孝敬地侍奉母亲;第三必须对弟妹友爱;第四对于亲戚本家必须和睦相待;第五必须爱惜光阴,努力上进。”
之后,他又写道:“士、农、工、商四种人中,农民最重要,是世界上第一等高贵的人”;“你如果能够舍弃应科举,而改学种田作农夫,这是我最为高兴的事。”还劝他“长期住到乡下去,跟着长工学习种田技能,天刚明就起床,整天勤劳动。”林则徐在家中还常常谈及幼子读书的事。他令聪彝督促弟弟爱惜光阴,并具体指出:“除了读书作文以外,有空闲时要翻看一些历史书。不过每看一种,须从头到尾仔细看完,然后再换别的书看。最忌东拉西扯,一本看不完就换另一本。
这样看过就忘,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还强调说:“应准备一个看书笔记本,遇有心得收获,要随手摘录下来;如果有看不懂或疑问的地方,亦要摘记下来,去请姚先生给讲解一下。”
扩展资料:
主要贡献
1、兴修水利
水利河工是清辑吏治中积弊之一。林则徐早在嘉庆末年任监察御史时即因清查南河工程拖延的弊端而获声誉,受到重视,先后担任官办江浙水利和督修南河河工,因成绩卓著而提任河东河道总督。他接任之初即决心“破除情弊——力振因循”,达到“弊除帑节,工固澜安”的目的。他更超越俗吏的率由旧章,采取较科学的图表作施工依据,使全河形势“孰险孰夷,一览而得,群吏公牍,不能以虚词进,风气为之一变”。
根据多年经办河工水利的实际经验,林则徐认识到兴治水利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他说:“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畴多一分利赖。”因此任官东南地区时,疏浚河道,开渠凿井,修塘筑堤,无不成绩卓著。道光十九年,他更综括各种资料完成了一部有关农田水利的优秀著作。
《畿辅水利议》。这一著作总结了历史上北方农田水利的经验,证明北方宜发展水面,栽种高产作物。在他谴戍回疆时,这一认识依然坚定,如在赴吐鲁番途中见到当地民间水利设施“坎儿井”,便认为有利于改变农田水利条件而加以改进推广。
2、赈荒救灾
道光三年(1823年)春夏之间,长江中下游水灾严重,加上地主逼粮催租,江苏某些地区“聚众告灾,汹汹将变”。林则徐时任苏臬,一面反对地方大吏的武力镇压,一面劝平粜、禁囤积、养耕牛。道光十年(1830年)。
林则徐在赴江苏布政使任途中,目睹“灾民于沿堤搭棚栖止”的惨状,提出救灾12项建议,并在江督陶澍的支持下得到实施。林则徐救灾赈荒在发展生产、苏息民困、稳定社会等方面起到了有利作用。
3、改善漕运
漕运也是清朝弊政之一,林则徐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就任苏抚时就较全面地论议漕弊说:“漕务已成痼疾,辗转生奸……不独州县之浮勒,旗丁之刁难,胥吏之侵渔,莠民之挟制,均为法所不宥。即凡漕船经由处所,与一切干涉之衙门。在在皆有把持,几乎无一可恕……漕额愈大之州县,仓库愈不完善。其致弊之故,人人能言;而教弊之方,人人束手。”
林则徐针对这些痼疾,提出了一条既坚决又灵活的原则建议,即“当执法者不敢以姑息启玩心;当设法者不敢以拘牵碍大局”,并提出4项纠正漕弊办法:正本清源、补偏救弊、补救外之补救及本源中之本源。每项之后还有具体解决办法,成为一篇完整的整理漕弊的重要文献。
4、发展生产
革除弊端是林则徐为政的消极对策,而发展生产则是其积极措施。他很注重农业生产,推广区田法、龙尾水车和双季稻等,都取得较好的效果。即使在西戍时期,依然奔波回疆,调查研究,开垦荒地,使新疆“大漠广野,悉成沃衍,烟户相望,耕作皆满”。
此外,他在云南时认真对待开矿问题,鼓励私人开采,提倡官督商办,并制定宽铅禁、减浮费、严法令、杜诈伪等4项章程。林则徐为了发展生产,对商品和商人的作用也有所认识,主张给商人以贷款、免税和严禁需索等优惠条件,以加速商品流程。
5、开一代之风气
林则徐虽然长期接受封建教育,但他青年时期曾受教于福建经世学家郑光策和陈寿祺之门,研读过《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读史方舆纪要》等著作,又曾亲至“通洋正口”的厦门观察和研究社会情态,所以并不自我封闭,在一定程度上能接受外来事物,并善加选择。
在反鸦片战争中,他根据外交和军事的需要,网罗各种人才,开展对西书、西报的翻译,如《广州周报》《华事夷言》等,除供自己参考外,还把某些部分附奏进呈给道光皇帝。道光十九年六月初,林则徐为了查办林维喜事件,曾邀请英国人伯驾和担任译员的袁德辉从《国际法·运用在行为和民族主权事物的自然法则的原则》中摘译有关篇章,写成《各国律例》。
他又摘译了英国的《对华鸦片贸易罪过论》,以揭示英国也有人反对鸦片贸易的事实。此外,他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译为《四洲志》,成为日后魏源撰《海国图志》的主要依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 则徐之名的来源:则,君子是则是效。徐:巡抚徐嗣曾(新任福建巡抚徐嗣曾是一个清官)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谥号文忠。晚号竢村老人、竢村退叟。元抚:以巡抚徐嗣曾为榜样的意思。少穆石麟,据程恩泽《题林旸谷年丈饲鹤图遗照》诗及注的解释,林则徐出生那天晚上,林宾日“梦中亲见凤凰飞”,这使他立即联想到有“天上石麒麟”之类的南朝才子徐陵(字少穆),以为是吉兆,因此在给儿子取名“则徐”之余又给字“少穆”,“石麟”。林则徐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教育。嘉庆十六年赐进士。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
  青少年
  林则徐于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
  在科举时代,林则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林则徐性聪颖,在4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嘉庆三年(1798年),他14岁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嘉庆九年(1804年),20岁中举人。父亲的淳淳教导使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此后由于家庭日难,外出当塾师。在十一年(1806年)秋,应房永清之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这里的鸦片烟毒引起他的注意。次年初,受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招入幕府。他在张幕中获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礼、乐等知识以及官场经验,为他日后的“入仕”准备了些必要条件。
  入官场
  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会试中选,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入了官场,实现了父母所斯望的入仕做官。十九年(1814)授编修。此后历任国史馆协修、撰文官、翻书房行走、清秘堂办事、江西、云南的正副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在京官时期,他矢志做一个济世匡时的正直官吏。于是,他“文学而潜修”。为了通于政事,“益究心经世学,虽居清秘、于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综核无遗”。在京师为官七年中,他广泛搜集元、明以来几十位专家关于兴修畿辅水利的奏疏、著述,写了《北直水利书》。书中明确指出“直隶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农为天下本务,稻又为农家之本务”。认为只有发展华北水利,提倡种稻,就地解决漕粮,才能合理解决南粮北运及由此产生的漕运积弊问题。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林则徐曾在京参加过一些士大夫“雅歌投壶”的文艺团体“宣南诗社”,结识了龚自珍、魏源等人,在诗社里进行诗文酬唱活动。
  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林则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他积极甄拔人才,建议兴修海塘水利,颇有作为。但他感到仕途上各种阻力难以应付,曾发泄“支左还绌右”“三叹作吏难”这样的苦闷。终于在次年七月借口父病辞职回籍。林则徐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但由于性情过于急躁,请人写“制怒”大字悬挂堂中以自警。
  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复出,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署浙江盐运使,整顿盐政,取得成效。林则徐受到道光皇帝的宠信,很快跨入官场上青云直上时期。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提任江苏按察使。在任上,他整顿吏治、清理积案,平反冤狱,并把鸦片毒害视为社会弊端加以严禁。江苏这一年夏秋之际大雨成灾,松江饥民聚众告灾,汹汹将变。林则徐反对调兵镇压,亲自赴松江安定灾民,采取一系列救灾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年底入觐归来,署江宁布政使,让林则徐负责全省灾赈事务。但道光四年秋,林则徐先后遭父母丧,在籍守制。直至十年正月再度出仕。
  道光十年(1830年)服丧完毕。从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则徐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岁之中,周历三省、所至贪墨吏望风解缓。疆臣重其才,皆折节倾心下之。”他为清朝统治的长远利益,锐意整顿财政,兴修水利,救灾办赈”,“一时贤名满天下。”十月,升任河东河道总督。面对关系到河道民生重大问题,决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节,工固澜安。”为了治理黄河,亲自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对备用的几千个治水商梁秸进行检查,还将沿河地势,水流情况。绘画张挂,便于了解和治理。林则徐办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调任江苏巡抚。从这一年起到十六年间,他对农业、漕务、水利、救灾、吏治各方面都做出过成绩,尤重提倡新的农耕技术,推广新农具。他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地力必资人力,土功皆属农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林则徐这种农耕思想,是在实际考察中体验出来的。道光十二年(1833年),江苏大水灾,林则徐不顾报灾限期和朝廷斥责,详尽陈述灾情,呼吁缓征漕赋,提出“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请求,这对发展生产,苏息民困在客观上起了有利的作用。同时,他分析水灾原因是由于吴淞江、黄浦江、娄河及与之相表里的白茆河年久失修,逐年淤塞所致,于是决定兴修白茆河、娄河,还修建海塘,这些在我国水利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在这一时期,林则徐对清王朝的财经政策、贸易政策提出异议,反对一概禁用洋钱,并第一次婉转地向道光帝提出了一套自铸银币,建立本国银本位制度的主张。这是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这也是适应政治经济形势变化,保护本国工商业者,保护民族经济独立发展,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先进思想。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升湖广总督。面对湖北境内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滥成灾,林则徐采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对保障江汉沿岸州县的生命财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林则徐整饬吏治,严惩贪赃枉法。“要正人,先正已”。“身教重于言教”,林则徐十分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则,处处为人表率。在出任湖北布政时,入湖北发出《传牌》,禁止沿途阿谀奉迎,借端勒索。在总督任内,仍保持“一切秉公办理”的作风。林则徐办事兢兢业业,是当时官场中最廉明能干、正直无私受群众爱戴的好宫。
  禁鸦片及之后经历
  当时鸦片问题渐成为政治性争论问题之一。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倡“驰禁论”,请准民间贩卖吸食,使鸦片走私合法化;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炉寺卿黄爵滋提出“严禁论”,以重治吸食为先。林则徐曾向朝廷上奏,请求严禁鸦片。未等皇上批示,就开始在全省厉行禁烟,收缴烟土、烟膏与烟具,并配制“断瘾药丸”,供人戒烟,成效卓著。随后又一道奏折,力陈烟禁特别是杜绝鸦片来源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并针对反对派的驳斥强调说:“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举棋不定的道光帝认识到严禁鸦片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于是,被迫接受严禁主张,决定禁烟。十一月十五日(12月31日),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
  入广州之前.林则徐先弄清广州受鸦片毒害情况,查找各家烟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于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广州,于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则徐会同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绝交出,经过坚决的斗争,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道光18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已经来临的1839是使禁烟史上最重要的翌年,对林则徐一生来说是最辉煌的岁月。
  在查禁鸦片时期,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幅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幅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象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林则徐提倡的这种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经过两个月的旅程到达广州,成千山万的人挤满了珠江两岸,人人争睹钦差的风采。整个广州都在等待和倾听钦差大臣的声音,林则徐的回答是第二天在辕门外贴出的两张告示《收呈示稿》宣明钦差大臣道广州的目的使查办海口事件。另一个《关防示稿》无异于钦差大臣此行的第一个宣言,是采取禁烟行动的先声。这个告示是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向广州官员、百姓和外国人的首次公开亮相,它不仅再次以清廉告白天下,而且是为了驾奴极其复杂的局面。林则徐的日记记载,他当天住在越华书院。
  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发布两个谕贴。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国鸦片贩子颠地。
  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到来,矛盾自然转移到他身上,他到达当天,林则徐下令停泊在黄浦江上的一切外国船只封舱,当天晚上封锁商馆,并且撤走一切差役和中国雇员。但是义律是一个十足的大流氓,面对林则徐的命令,出尔反尔,采取无赖、讹诈、欺骗、撒谎的卑鄙手法交替使用。义律狡猾多端,但不是林则徐的对手,3月28日,向林则徐呈送了《义律遵谕呈单缴烟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禀》。
  从林则徐1839年3月10日到达广州,到义律3月28日被迫同意缴出全部鸦片,总共18天,这充分说明了林则徐收缴鸦片第一回合的胜利。
  林则徐与邓廷桢等人会商后,就收缴的地点、验收、押运、存储、看管、守卫等各个环节做了无懈可击的指令和安排。
  4月10日林则徐、邓廷桢邓亲赴虎门检查收缴前各项准备工作。
  4月11日开始收缴,林则徐亲自监督收缴全过程。
  5月18日,实用了34天,共收缴烟土19187箱,又2119袋,总重量1188127公斤。
  收缴的这段日子,林则徐一刻不怠的监督这一庞杂的过程。日夜操劳,一丝不苟,无一纰漏。缴烟获得了完全的胜利,但如此巨量的鸦片如何处置,外国人推测中国可能对鸦片实行专卖,从而使鸦片买卖合法化,但他们想错了。林则徐报告道光皇帝,要求验明实物数量,然后焚毁。道光对林则徐表示了很大的信任,他让林则徐和邓廷桢、怡良等人将收缴的鸦片就地销毁。
  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毫无愧色地成为历史巨人了。
  150年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他不断的在世界各地疯狂的掠夺殖民地,还企图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
  广州市外国烟贩子的贩毒中心。1838年广州地方政府处决一个中国的鸦片贩子,英国烟商竟然出来阻挠,激起了广州人民的义愤。1839年2月,一万多名群众到外国人民居住的旅馆前示威,声讨外国烟贩干涉中国内政的罪行。
  1839年3月,林则徐到了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他一面加紧整顿海防,严拿烟贩;一面限令外国烟商交出鸦片。林则徐在给外国烟商的通知中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由于林则徐坚定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外国烟商被迫交出鸦片2万多箱。
  林则徐下令在虎门将鸦片公开销毁,并带领大、小官员亲自监督。他令人将鸦片放入挖好的两个大池子里,池中放入卤水,鸦片浸泡半日后,再加上生石灰,生石灰降生水煮沸,就把鸦片销毁了。经过22天,才把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
  销烟的正义行动,取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虎门海滩每天都有上万人观看,人们无不拍手称快。外国人看到这情形,也对林则徐禁烟的果断表示钦佩。
  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中的光辉一页这就是闻名世界的虎门销烟,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林则徐在广州查鸦片的过程中,意识到英国会发动侵略战争。为了战胜敌人,需要知己知被。他经过多方面分析研究,得出:变敌人的长处为自己的长处,即魏源归纳阐述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于是林则徐亲自主持,组织翻译班子,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一种“参考消息”;为了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西方地理的书;还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其中一条规定:“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权利。”说明中国禁烟完全合乎《国际法》。在军事方面,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林则徐专门从外国买来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为了改进军事技术,又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料。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中国。林则徐在广东一边禁烟,“边积极备战,修建炮台,拉拦江木排铁链,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渔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道光帝盲目骄傲,下旨停止英国贸易。于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一日(1840年1月5日),清廷授林则徐任两广总督。鸦片战争爆发后,定海失陷,琦善到广州,与林则徐反其道而行之。在英侵略者威胁利诱下,擅自签定割让香港,赔偿烟价六百万元的《穿鼻草约》。但他却把这一切都归罪于林则徐。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在赴戌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到新疆。林则徐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林则徐所译资料中发现沙俄对中国的威胁,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于是他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他还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人们为纪念他的业绩,称为“林公井”“林公车”。林则徐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胁的严重性,临终时尚告诫“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林则徐的远见卓识,已被后来的历史所证实。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朝廷重新起用林则徐,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在任滇都时,他提出整顿云南矿政,鼓励私人开采,提倡商办等主张。这反映出他的思想中包含着萌芽中的资本主义思想。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因病辞归。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道光三十年(1850)清政府为进剿太平军,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理广西军务。在赴任途中,1850年11月22日暴卒于潮州普宁县,终年66岁。死后晋赠太子太傅,谥文忠。
介绍
林则徐(1785-1850) 则徐之名的来源:则,君子是则是效。徐:巡抚徐嗣曾(新任福建巡抚徐嗣曾是一个清官)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谥号文忠。晚号竢村老人、竢村退叟。
故事
禁鸦片及之后经历
当时鸦片问题渐成为政治性争论问题之一。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倡“驰禁论”,请准民间贩卖吸食,使鸦片走私合法化;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炉寺卿黄爵滋提出“严禁论”,以重治吸食为先。林则徐曾向朝廷上奏,请求严禁鸦片。未等皇上批示,就开始在全省厉行禁烟,收缴烟土、烟膏与烟具,并配制“断瘾药丸”,供人戒烟,成效卓著。随后又一道奏折,力陈烟禁特别是杜绝鸦片来源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并针对反对派的驳斥强调说:“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举棋不定的道光帝认识到严禁鸦片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于是,被迫接受严禁主张,决定禁烟。十一月十五日(12月31日),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

入广州之前.林则徐先弄清广州受鸦片毒害情况,查找各家烟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于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广州,于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则徐会同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绝交出,经过坚决的斗争,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道光18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已经来临的1839是使禁烟史上最重要的翌年,对林则徐一生来说是最辉煌的岁月。

在查禁鸦片时期,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幅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幅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象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林则徐提倡的这种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经过两个月的旅程到达广州,成千山万的人挤满了珠江两岸,人人争睹钦差的风采。整个广州都在等待和倾听钦差大臣的声音,林则徐的回答是第二天在辕门外贴出的两张告示《收呈示稿》宣明钦差大臣道广州的目的使查办海口事件。另一个《关防示稿》无异于钦差大臣此行的第一个宣言,是采取禁烟行动的先声。这个告示是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向广州官员、百姓和外国人的首次公开亮相,它不仅再次以清廉告白天下,而且是为了驾奴极其复杂的局面。林则徐的日记记载,他当天住在越华书院。
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发布两个谕贴。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国鸦片贩子颠地。
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到来,矛盾自然转移到他身上,他到达当天,林则徐下令停泊在黄浦江上的一切外国船只封舱,当天晚上封锁商馆,并且撤走一切差役和中国雇员。但是义律是一个十足的大流氓,面对林则徐的命令,出尔反尔,采取无赖、讹诈、欺骗、撒谎的卑鄙手法交替使用。义律狡猾多端,但不是林则徐的对手,3月28日,向林则徐呈送了《义律遵谕呈单缴烟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禀》。
从林则徐1839年3月10日到达广州,到义律3月28日被迫同意缴出全部鸦片,总共18天,这充分说明了林则徐收缴鸦片第一回合的胜利。
林则徐与邓廷桢等人会商后,就收缴的地点、验收、押运、存储、看管、守卫等各个环节做了无懈可击的指令和安排。
4月10日林则徐、邓廷桢邓亲赴虎门检查收缴前各项准备工作。
4月11日开始收缴,林则徐亲自监督收缴全过程。
5月18日,实用了34天,共收缴烟土19187箱,又2119袋,总重量1188127公斤。
收缴的这段日子,林则徐一刻不怠的监督这一庞杂的过程。日夜操劳,一丝不苟,无一纰漏。缴烟获得了完全的胜利,但如此巨量的鸦片如何处置,外国人推测中国可能对鸦片实行专卖,从而使鸦片买卖合法化,但他们想错了。林则徐报告道光皇帝,要求验明实物数量,然后焚毁。道光对林则徐表示了很大的信任,他让林则徐和邓廷桢、怡良等人将收缴的鸦片就地销毁。
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毫无愧色地成为历史巨人了。
150年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他不断的在世界各地疯狂的掠夺殖民地,还企图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
广州市外国烟贩子的贩毒中心。1838年广州地方政府处决一个中国的鸦片贩子,英国烟商竟然出来阻挠,激起了广州人民的义愤。1839年2月,一万多名群众到外国人民居住的旅馆前示威,声讨外国烟贩干涉中国内政的罪行。
1839年3月,林则徐到了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他一面加紧整顿海防,严拿烟贩;一面限令外国烟商交出鸦片。林则徐在给外国烟商的通知中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由于林则徐坚定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外国烟商被迫交出鸦片2万多箱。
林则徐下令在虎门将鸦片公开销毁,并带领大、小官员亲自监督。他令人将鸦片放入挖好的两个大池子里,池中放入卤水,鸦片浸泡半日后,再加上生石灰,生石灰降生水煮沸,就把鸦片销毁了。经过22天,才把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
销烟的正义行动,取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虎门海滩每天都有上万人观看,人们无不拍手称快。外国人看到这情形,也对林则徐禁烟的果断表示钦佩。
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中的光辉一页这就是闻名世界的虎门销烟,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林则徐在广州查鸦片的过程中,意识到英国会发动侵略战争。为了战胜敌人,需要知己知被。他经过多方面分析研究,得出:变敌人的长处为自己的长处,即魏源归纳阐述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于是林则徐亲自主持,组织翻译班子,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一种“参考消息”;为了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西方地理的书;还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其中一条规定:“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权利。”说明中国禁烟完全合乎《国际法》。在军事方面,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林则徐专门从外国买来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为了改进军事技术,又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料。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中国。林则徐在广东一边禁烟,“边积极备战,修建炮台,拉拦江木排铁链,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渔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道光帝盲目骄傲,下旨停止英国贸易。于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一日(1840年1月5日),清廷授林则徐任两广总督。鸦片战争爆发后,定海失陷,琦善到广州,与林则徐反其道而行之。在英侵略者威胁利诱下,擅自签定割让香港,赔偿烟价六百万元的《穿鼻草约》。但他却把这一切都归罪于林则徐。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在赴戌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到新疆。林则徐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林则徐所译资料中发现沙俄对中国的威胁,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于是他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他还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人们为纪念他的业绩,称为“林公井”“林公车”。林则徐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胁的严重性,临终时尚告诫“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林则徐的远见卓识,已被后来的历史所证实。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朝廷重新起用林则徐,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在任滇都时,他提出整顿云南矿政,鼓励私人开采,提倡商办等主张。这反映出他的思想中包含着萌芽中的资本主义思想。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因病辞归。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道光三十年(1850)清政府为进剿太平军,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理广西军务。在赴任途中,1850年11月22日暴卒于潮州普宁县,终年66岁。死后晋赠太子太傅,谥文忠。
一、林则徐的故事
太极芋泥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时,英、德、美、俄等国的领事为了奚落中国官员,特备了西餐凉席“招待”林则徐,企图让林则徐在吃冰淇淋时出丑。事后,林则徐也设丰盛筵席“回敬”,这些领事先生。
几道凉菜过后,端上了一盘颜色暗灰而发亮,深褐又光滑,似两条鱼颠卧其中,不冒热气,犹如冷菜。一位外国领事拿起汤匙舀了一勺,往嘴里一送,烫得两眼发直,吐都来不及。这时,林则徐漫不经心地站起来介绍说:“这是中国福建的名菜,叫做太极芋泥。”从此,该菜名噪远近。
雨化事件
林雨化,字希吾,是林则徐的同族长辈,亦是林宾日所创立的真率会的中坚分子,为人正派不阿,不畏权势。他揭发当时的福建按察使钱士椿营私舞弊,遭钱士椿罗织罪名报复,林雨化拒不认罪,钱士椿则迫林雨化父亲代押。
结果林雨化被监禁七个月后,遣戍新疆,途中受尽折磨,直到六十岁时获释归乡。林宾日对林雨化的遭遇感到无限愤慨,林则徐少时已经从父亲口中听闻林雨化事件,希望一见林雨化。在父亲的引见下拜见了林雨化,拜读其著作。
二、林则徐简介
林则徐,字元抚, 1785年生,清朝中期户籍福建侯官县, 祖出莆田九牧林。据考,迁居福清杞店(今海口镇岭兜村)的莆田九牧林一支为林蔇的裔孙宋进士林高德,他在供奉有妈祖神龛的高家寨巷内老莆阳会馆一住就是半年时间,对妈祖事迹可谓了若指掌。
在广州禁止鸦片的过程中,林则徐意识到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中国。为抗击鸦片侵略,他进行了大量的的军事变革实践。林则徐在广东一边禁烟,一边积极备战。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林则徐从政40年,历官13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虽然作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镇压过少数民族起义,但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
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这是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林则徐不愧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同许多伟大历史人物一样,林则徐是人,不是神,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
他和爱国开明的封建士大夫魏源、龚自珍等人一起,矢志探索挽救腐朽的清王朝,臻国家于富强和外御强敌、捍卫国家独立、民族生存之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则徐

林则徐资料

  编辑本段简介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竢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主要功绩是从英国手里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
  名字的来由
  则,学习、效法。
  徐,指的是福建巡抚徐嗣曾。
  元抚,以巡抚徐嗣曾为榜样的意思。
  少穆,石麟,据程恩泽《题林旸谷年丈饲鹤图遗照》诗及注的解释,林则徐出生那天晚上,林宾日“梦中亲见凤凰飞”,这使他立即联想到有“天上石麒麟”之类的南朝才子徐陵(字少穆),以为是吉兆,因此在给儿子取名“则徐”之余又给字“少穆”,“石麟”。
  嘉庆三年(1798年),林则徐中秀才,就读鳌峰书院。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后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先后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浙江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兴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声。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编辑本段生平介绍
  青少年
  林则徐于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侯官鼓东街(今福州市鼓楼区)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
  在科举时代,林则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林则徐性聪颖,在4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嘉庆三年(1798年),他14岁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嘉庆九年(1804年),20岁中举人。父亲的淳淳教导使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此后由于家庭日难,外出当塾师。在十一年(1806年)秋,应房永清之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这里的鸦片烟毒引起他的注意。同年,受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招入幕府。他在张幕中获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礼、乐等知识以及官场经验,为他日后的“入仕”准备了些必要条件。
  入官场
  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会试中选,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入了官场,实现了父母所斯望的入仕做官。十九年(1814)授编修。此后历任国史馆协修、撰文官、翻书房行走、清秘堂办事、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在京官时期,他矢志做一个济世匡时的正直官吏。于是,他“文学而潜修”。为了通于政事,“益究心经世学,虽居清秘、于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综核无遗”。在京师为官七年中,他广泛搜集元、明以来几十位专家关于兴修畿辅水利的奏疏、著述,写了《北直水利书》。书中明确指出“直隶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农为天下本务,稻又为农家之本务”。认为只有发展华北水利,提倡种稻,就地解决漕粮,才能合理解决南粮北运及由此产生的漕运积弊问题。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林则徐曾在京参加过一些士大夫“雅歌投壶”的文艺团体“宣南诗社”,结识了龚自珍、魏源等人,在诗社里进行诗文酬唱活动。
  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林则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他积极甄拔人才,建议兴修海塘水利,颇有作为。但他感到仕途上各种阻力难以应付,曾发泄“支左还绌右”“三叹作吏难”这样的苦闷。终于在次年七月借口父病辞职回籍。林则徐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但由于性情过于急躁,请人写“制怒”大字悬挂堂中以自警。
  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复出,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署浙江盐运使,整顿盐政,取得成效。林则徐受到道光皇帝的宠信,很快跨入官场上青云直上时期。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提任江苏按察使。在任上,他整顿吏治、清理积案,平反冤狱,并把鸦片毒害视为社会弊端加以严禁。江苏这一年夏秋之际大雨成灾,松江饥民聚众告灾,汹汹将变。林则徐反对调兵镇压,亲自赴松江安定灾民,采取一系列救灾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年底入觐归来,署江宁布政使,让林则徐负责全省灾赈事务。但道光四年秋,林则徐先后遭父母丧,在籍守制。直至十年正月再度出仕。
  道光七年(1827)六月任陕西按察使、代理布政使,在任一月即调任江宁布政使。等待交接期间,陕南略阳一带发生水灾,遂留陕暂理原职,赴略阳察看灾情,安置受灾百姓,同时还参与了县城移建事宜。往返陕南时,曾赴紫柏山张良庙、定军山诸葛亮墓、武侯祠凭吊。他在《定军山谒武侯墓》诗中写道:“大星虽陨大名留,一线皇纲诩汉刘。抱膝之人知管乐,鞠躬终右匹伊周。定寒沔水居民泪,月黑祁山故垒秋。归首定军军莫定,墓门深锁阵云愁。”
  道光十年(1830年)服丧完毕。道光十年(1830)秋任湖北布政使,翌年春调任河南布政使,擢东河河道总督。从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则徐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岁之中,周历三省、所至贪墨吏望风解缓。疆臣重其才,皆折节倾心下之。”他为清朝统治的长远利益,锐意整顿财政,兴修水利,救灾办赈”,“一时贤名满天下。”十月,升任河东河道总督。面对关系到河道民生重大问题,决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节,工固澜安。”为了治理黄河,亲自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对备用的几千个治水商梁秸进行检查,还将沿河地势,水流情况。绘画张挂,便于了解和治理。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调任江苏巡抚。从这一年起到十六年间,他对农业、漕务、水利、救灾、吏治各方面都做出过成绩,尤重提倡新的农耕技术,推广新农具。他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地力必资人力,土功皆属农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林则徐这种农耕思想,是在实际考察中体验出来的。道光十二年(1833年),江苏大水灾,林则徐不顾报灾限期和朝廷斥责,详尽陈述灾情,呼吁缓征漕赋,提出“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请求,这对发展生产,苏息民困在客观上起了有利的作用。同时,他分析水灾原因是由于吴淞江、黄浦江、娄河及与之相表里的白茆河年久失修,逐年淤塞所致,于是决定兴修白茆河、娄河,还修建海塘,这些在我国水利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在这一时期,林则徐对清王朝的财经政策、贸易政策提出异议,反对一概禁用洋钱,并第一次婉转地向道光帝提出了一套自铸银币,建立本国银本位制度的主张。这是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这也是适应政治经济形势变化,保护本国工商业者,保护民族经济独立发展,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先进思想。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升湖广总督。面对湖北境内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滥成灾,林则徐采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对保障江汉沿岸州县的生命财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林则徐整饬吏治,严惩贪赃枉法。“要正人,先正已”。“身教重于言教”,林则徐十分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则,处处为人表率。在出任湖北布政时,入湖北发出《传牌》,禁止沿途阿谀奉迎,借端勒索。在总督任内,仍保持“一切秉公办理”的作风。林则徐办事兢兢业业,是当时官场中最廉明能干、正直无私受群众爱戴的好宫。
  编辑本段禁鸦片及之后经历
  当时鸦片问题渐成为政治性争论问题之一。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倡“驰禁论”,请准民间贩卖吸食,使鸦片走私合法化;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炉寺卿黄爵滋提出“严禁论”,以重治吸食为先。林则徐曾向朝廷上奏,请求严禁鸦片。未等皇上批示,就开始在全省厉行禁烟,收缴烟土、烟膏与烟具,并配制“断瘾药丸”,供人戒烟,成效卓著。随后又一道奏折,力陈烟禁特别是杜绝鸦片来源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并针对反对派的驳斥强调说:“法当从严,若犹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举棋不定的道光帝认识到严禁鸦片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于是,被迫接受严禁主张,决定禁烟。十一月十五日(12月31日),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
  入广州之前.林则徐先弄清广州受鸦片毒害情况,查找各家烟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于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广州,于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则徐会同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绝交出,经过坚决的斗争,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道光18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已经来临的1839是使禁烟史上最重要的翌年,对林则徐一生来说是最辉煌的岁月。
  在查禁鸦片时期,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幅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幅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林则徐提倡的这种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经过两个月的旅程到达广州,成千山万的人挤满了珠江两岸,人人争睹钦差的风采。整个广州都在等待和倾听钦差大臣的声音,林则徐的回答是第二天在辕门外贴出的两张告示《收呈示稿》宣明钦差大臣道广州的目的使查办海口事件。另一个《关防示稿》无异于钦差大臣此行的第一个宣言,是采取禁烟行动的先声。这个告示是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向广州官员、百姓和外国人的首次公开亮相,它不仅再次以清廉告白天下,而且是为了驾奴极其复杂的局面。林则徐的日记记载,他当天住在越华书院。
  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发布两个谕贴。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国鸦片贩子颠地。
  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到来,矛盾自然转移到他身上,他到达当天,林则徐下令停泊在黄浦江上的一切外国船只封舱,当天晚上封锁商馆,并且撤走一切差役和中国雇员。但是义律是一个十足的大流氓,面对林则徐的命令,出尔反尔,采取无赖、讹诈、欺骗、撒谎的卑鄙手法交替使用。义律狡猾多端,但不是林则徐的对手,3月28日,向林则徐呈送了《义律遵谕呈单缴烟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禀》。
  从林则徐1839年3月10日到达广州,到义律3月28日被迫同意缴出全部鸦片,总共18天,这充分说明了林则徐收缴鸦片第一回合的胜利。
  林则徐与邓廷桢等人会商后,就收缴的地点、验收、押运、存储、看管、守卫等各个环节做了无懈可击的指令和安排。
  4月10日林则徐、邓廷桢邓亲赴虎门检查收缴前各项准备工作。
  4月11日开始收缴,林则徐亲自监督收缴全过程。
  5月18日,实用了34天,共收缴烟土19187箱,又2119袋,总重量1188127公斤。
  收缴的这段日子,林则徐一刻不怠的监督这一庞杂的过程。日夜操劳,一丝不苟,无一纰漏。缴烟获得了完全的胜利,但如此巨量的鸦片如何处置,外国人推测中国可能对鸦片实行专卖,从而使鸦片买卖合法化,但他们想错了。林则徐报告道光皇帝,要求验明实物数量,然后焚毁。道光对林则徐表示了很大的信任,他让林则徐和邓廷桢、怡良等人将收缴的鸦片就地销毁。
  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毫无愧色地成为历史巨人了。
  150年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他不断的在世界各地疯狂的掠夺殖民地,还企图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
  广州市外国烟贩子的贩毒中心。1838年广州地方政府处决一个中国的鸦片贩子,英国烟商竟然出来阻挠,激起了广州人民的义愤。1839年2月,一万多名群众到外国人民居住的旅馆前示威,声讨外国烟贩干涉中国内政的罪行。
  1839年3月,林则徐到了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他一面加紧整顿海防,严拿烟贩;一面限令外国烟商交出鸦片。林则徐在给外国烟商的通知中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由于林则徐坚定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外国烟商被迫交出鸦片2万多箱。
  林则徐下令在虎门将鸦片公开销毁,并带领大、小官员亲自监督。他令人将鸦片放入挖好的两个大池子里,池中放入卤水,鸦片浸泡半日后,再加上生石灰,生石灰将生水煮沸,就把鸦片销毁了。经过22天,才把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
  销烟的正义行动,取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虎门海滩每天都有上万人观看,人们无不拍手称快。外国人看到这情形,也对林则徐禁烟的果断表示钦佩。
  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中的光辉一页,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林则徐在广州查鸦片的过程中,意识到英国会发动侵略战争。为了战胜敌人,需要知己知被。他经过多方面分析研究,得出:变敌人的长处为自己的长处,即魏源归纳阐述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于是林则徐亲自主持,组织翻译班子,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一种“参考消息”;为了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西方地理的书;还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其中一条规定:“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权利。”说明中国禁烟完全合乎《国际法》。在军事方面,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林则徐专门从外国买来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为了改进军事技术,又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料。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中国。林则徐在广东一边禁烟,“边积极备战,修建炮台,拉拦江木排铁链,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渔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道光帝盲目骄傲,下旨停止英国贸易。于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一日(1840年1月5日),清廷授林则徐任两广总督。鸦片战争爆发后,定海失陷,琦善到广州,与林则徐反其道而行之。在英侵略者威胁利诱下,擅自签定割让香港,赔偿烟价六百万元的《穿鼻草约》。但他却把这一切都归罪于林则徐。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在赴戌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到新疆。林则徐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林则徐所译资料中发现沙俄对中国的威胁,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于是他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他还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人们为纪念他的业绩,称为“林公井”“林公车”。林则徐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胁的严重性,临终时尚告诫“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林则徐的远见卓识,已被后来的历史所证实。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开始,朝廷重新起用林则徐,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奉召回京候补,十一月以三品顶戴署理陕甘总督。二十六年(1846) 四月,授陕西巡抚,七月初九(8月30日)抵陕上任。这时的陕西,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鸦片战争时,清廷为解决军费困难,除调拨陕西征收的盐税外,还强令陕西捐银一百多万两。鸦片战争后给外国侵略者的赔款也摊派到陕西,仅西安府咸宁、长安两县的赔款银,年征收就在二万两以上,相当于上缴正银数的三分之一;加上各地接连发生灾荒,劳苦群众生活异常艰难;渭南、富平、三原、大荔、蒲城等地的“刀客”与当地回民联合起来,反抗官府的斗争此起彼伏。
  林到任后下令对“刀客”严加镇压,并申明对地方官中镇压得力者将奏请朝廷予以嘉奖;同时,又采取了一系列赈灾措施。一方面,把西安府等地的一百多万石存粮向贫民平粜,对于无力购粮的极贫户与老弱病残者,由官方收养,省城西安即收养极贫百姓三四千人;劝绅商富户出钱出粮救济其所在村寨的贫困户,并令地方官与各地富户收买、质押耕牛,以免影响耕种;另一方面,向清廷连上《被旱各属分别缓征折》《咸宁等十二州县应征粮石展限奏销折》,请求朝廷缓征钱、粮。为从根本上免除灾荒,他筹议兴修关中水利,命陕西督粮道张集馨对《关中胜迹图志》一书加以研究,提出方案。这一计划终因费用太大,未能实现。林通过上述多种办法,使陕西局势得到暂时的稳定,但他却因劳累成疾,只好奏请朝廷准假三个月,开缺医治。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三月,清廷命林则徐为云贵总督。到任后,以维护云南边境安定得力加太子太保,赏戴花翎。二十九年(1849)秋,因病重奏请开缺回乡调治,翌年三月返抵侯官。九月,又被清廷命为钦差大臣,去广西镇压拜上帝会的反清武装起义。他抱病从侯官起程,十月十九日(1850年11月22日)逝于潮州普宁行馆。在报丧奏折到京前, 清廷于十月二十四日 (11月27日) 还命他暂署广西巡抚。
  在任滇都时,他提出整顿云南矿政,鼓励私人开采,提倡商办等主张。这反映出他的思想中包含着萌芽中的资本主义思想。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因病辞归。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道光三十年(1850)清政府为进剿太平军,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理广西军务。在赴任途中,1850年11月22日暴卒于潮州普宁县行馆,终年66岁。死后晋赠太子太傅,照总督例赐恤,历任一切处分悉行开复,谥文忠。
  编辑本段英国政府对鸦片贸易的态度
  关于鸦片贸易,英国政府的态度十分明确,它在巴麦尊给义律的训令中得到了明确的表达,一八三八年六月十五日,巴麦尊写道:
  “关于构成您一八三七年十一月十八日、十九日和十二月七日来信主题的鸦片走私贸易,我必须说,女王陛下政府不能够为了使英国臣民能够破坏他们前去贸易的那个国家的法律的目的而进行干预。因此,这些人由于更有效的执行中国关于此问题的法律而可能遭受的损失,必须由那些因他们自己的行动造成该损失的人士承担。”〔《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上册),第258页,胡滨译,中华书局〕
  在后来英国政府决定派遣武装部队前来中国时,巴麦尊在发给义律的有关指示中也仍然强调:
  “女王陛下政府绝不怀疑中国政府有权禁止将鸦片输入中国,并且有权查获和没收那些外国人或中国臣民不顾适当制订的禁令而输入中国领土内的任何鸦片。”〔《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下册),第523页〕
  当义律因为全面违反英国政府的指示而遭免职之后,巴麦尊在发给新任全权大臣的长篇训令中再次重申:
  “女王陛下政府对于这件事情(指禁止鸦片)不提出任何要求,因为他们没有权利这样做。中国政府完全有权禁止鸦片,如果它愿意的话,从事一项违禁品贸易的英国臣民必须承担这样做的后果。”〔《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下册),第906页〕
  对于鸦片贸易,义律在通告中说:
  “本首席监督进一步发出通知,警告所有那些在虎门以内的这种帆船、快艇或用其它方式装配的小船中从事上述非法鸦片贸易的女王陛下臣民:如果有任何中国人因任何英国臣民或臣民们严重造成的死亡或任何伤害前来,该英国臣民或臣民们被正式判定有罪后,将受到重大的惩罚,如同该罪行是在威斯敏斯特的女王陛下法院管辖范围内所犯的一样。
  本首席监督进一步发布通知,警告所有那些拥有这种帆船、快艇或用其它方式装配的小船在虎门以内从事该非法鸦片贸易的英国臣民:如果中国政府认为适于捕获并没收那些船只,女王陛下政府将决不进行干涉。
  本首席监督进一步发布通知,警告所有受雇于这些帆船、快艇和用其它方式装配的船只在虎门以内从事非法鸦片贸易的英国臣民:对执行搜寻和捕获任务的中国政府官员进行武力抵抗是一种非法行为,而且他们将按照这种方式承担后果并接受惩罚,即如同上述武力抵抗是在他们本国或任何外国反对他们本国政府官员或任何其它外国政府官员一样。”〔《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上册),第350页〕
  即使就是因为“林维喜案件”而被林则徐驱逐到海上四处飘泊之后,义律也没有改变他对鸦片贸易的态度,他在给巴麦尊的信中写道,没有任何人比他“对于在中国沿海进行的这种强制贸易所带来的耻辱和罪恶抱有更深刻的厌恶态度,我不知道在该贸易与海盗行为之间有何选择”。〔《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上册),第483页〕
  这些史料可以看出,英国政府承认满清政府完全有权制止鸦片走私,对他们所采取的禁烟措施并不企图干预。
  编辑本段林则徐著作
  林则徐从政40年,历官13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虽然作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镇压过少数民族起义,但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这是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林则徐不愧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生平爱好诗词、书法,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和《林文忠公政书》《荷戈纪程》等著作。所遗奏稿、日记、公牍、书札、诗文等,建国后辑为《林则徐集》。
  林则徐对联
  一副对联,写在乾隆纸上的,稍微有点破旧,上书:
  社燕逢春留好语,
  地无寒谷春常在。
  下联有“岁在丁丑年 赠 林则徐 ” 然后有一个“少穆”繁体字的印章(这个看的不是很清楚,大概是) ,一个“林则徐”繁体字的印章。 另外,那个“赠”字, 在对联上看起来是个“木”字旁,是“橧”这样一个字,那到底是不是“赠送”的赠呢,还是有其他什么意思?
  解释:
  1,“少穆”是林公的另一个号,2,社燕就是燕子,因为它们春社之日飞来,秋社之日飞走,所以诗人称其为社燕。至于春社秋社,那是各地民间的社庆习俗,多数是人神共乐的形式。3,逢春,自然是指春天来,燕子归,4,留好语,是指人声燕语好气象。5,寒谷本指深山溪谷。因日光罕照而苦寒,故称寒谷。这里显然泛指处处春暖无寒了。6,橧字本身有这个字,其义是堆聚柴薪的寮房或猪圈等偏隅。7,至此,话题要偏一偏:此文物上的模糊字是一个还是两个?如果是指的同一处,那就要严格分清是“赠”还是“橧”,果只有一“橧”字,则此作品出自林公本身无疑,因为“橧”字是林公自己对住屋的谦称。有“少穆”加章为证,林公墨宝必矣!8,诗句有景有情,景即所见所写,情乃歌太平是也!
  另一副:
  上联:状开元景三阳态,下联:探得花香一树春。落款是 辛丑年少穆林则徐,下面 是两个印章,依次是林则徐印,之后是少穆。都是繁体字。
  编辑本段林则徐名诗与名句
  1.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3.林则徐 说: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容乃大千秋几?无欲则刚百世师. 比武守疆驱虎豹,论文说理寓诗词.为官首要心身正,盖世功勋有口碑
  4.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七律二首
  其一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其二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编辑本段“林则徐星”
  2000年9月20日 在民族英雄林则徐诞辰215周年之际,坐落在林则徐出生地福州市左营司的“林则徐星”纪念碑揭幕,寓意着“林则徐星”从这里升起。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竢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主要功绩是从英国手里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
名字的来由
则,学习、效法。
徐,指的是福建巡抚徐嗣曾。
元抚,以巡抚徐嗣曾为榜样的意思。
少穆,石麟,据程恩泽《题林旸谷年丈饲鹤图遗照》诗及注的解释,林则徐出生那天晚上,林宾日“梦中亲见凤凰飞”,这使他立即联想到有“天上石麒麟”之类的南朝才子徐陵(字少穆),以为是吉兆,因此在给儿子取名“则徐”之余又给字“少穆”,“石麟”。
嘉庆三年(1798年),林则徐中秀才,就读鳌峰书院。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后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先后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浙江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兴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声。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编辑本段生平介绍
青少年
林则徐于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侯官鼓东街(今福州市鼓楼区)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
在科举时代,林则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林则徐性聪颖,在4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嘉庆三年(1798年),他14岁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嘉庆九年(1804年),20岁中举人。父亲的淳淳教导使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此后由于家庭日难,外出当塾师。在十一年(1806年)秋,应房永清之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这里的鸦片烟毒引起他的注意。同年,受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招入幕府。他在张幕中获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礼、乐等知识以及官场经验,为他日后的“入仕”准备了些必要条件。
入官场
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会试中选,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入了官场,实现了父母所斯望的入仕做官。十九年(1814)授编修。此后历任国史馆协修、撰文官、翻书房行走、清秘堂办事、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在京官时期,他矢志做一个济世匡时的正直官吏。于是,他“文学而潜修”。为了通于政事,“益究心经世学,虽居清秘、于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综核无遗”。在京师为官七年中,他广泛搜集元、明以来几十位专家关于兴修畿辅水利的奏疏、著述,写了《北直水利书》。书中明确指出“直隶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农为天下本务,稻又为农家之本务”。认为只有发展华北水利,提倡种稻,就地解决漕粮,才能合理解决南粮北运及由此产生的漕运积弊问题。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林则徐曾在京参加过一些士大夫“雅歌投壶”的文艺团体“宣南诗社”,结识了龚自珍、魏源等人,在诗社里进行诗文酬唱活动。
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林则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他积极甄拔人才,建议兴修海塘水利,颇有作为。但他感到仕途上各种阻力难以应付,曾发泄“支左还绌右”“三叹作吏难”这样的苦闷。终于在次年七月借口父病辞职回籍。林则徐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但由于性情过于急躁,请人写“制怒”大字悬挂堂中以自警。
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复出,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署浙江盐运使,整顿盐政,取得成效。林则徐受到道光皇帝的宠信,很快跨入官场上青云直上时期。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提任江苏按察使。在任上,他整顿吏治、清理积案,平反冤狱,并把鸦片毒害视为社会弊端加以严禁。江苏这一年夏秋之际大雨成灾,松江饥民聚众告灾,汹汹将变。林则徐反对调兵镇压,亲自赴松江安定灾民,采取一系列救灾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年底入觐归来,署江宁布政使,让林则徐负责全省灾赈事务。但道光四年秋,林则徐先后遭父母丧,在籍守制。直至十年正月再度出仕。
道光七年(1827)六月任陕西按察使、代理布政使,在任一月即调任江宁布政使。等待交接期间,陕南略阳一带发生水灾,遂留陕暂理原职,赴略阳察看灾情,安置受灾百姓,同时还参与了县城移建事宜。往返陕南时,曾赴紫柏山张良庙、定军山诸葛亮墓、武侯祠凭吊。他在《定军山谒武侯墓》诗中写道:“大星虽陨大名留,一线皇纲诩汉刘。抱膝之人知管乐,鞠躬终右匹伊周。定寒沔水居民泪,月黑祁山故垒秋。归首定军军莫定,墓门深锁阵云愁。”
道光十年(1830年)服丧完毕。道光十年(1830)秋任湖北布政使,翌年春调任河南布政使,擢东河河道总督。从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则徐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岁之中,周历三省、所至贪墨吏望风解缓。疆臣重其才,皆折节倾心下之。”他为清朝统治的长远利益,锐意整顿财政,兴修水利,救灾办赈”,“一时贤名满天下。”十月,升任河东河道总督。面对关系到河道民生重大问题,决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节,工固澜安。”为了治理黄河,亲自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对备用的几千个治水商梁秸进行检查,还将沿河地势,水流情况。绘画张挂,便于了解和治理。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调任江苏巡抚。从这一年起到十六年间,他对农业、漕务、水利、救灾、吏治各方面都做出过成绩,尤重提倡新的农耕技术,推广新农具。他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地力必资人力,土功皆属农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林则徐这种农耕思想,是在实际考察中体验出来的。道光十二年(1833年),江苏大水灾,林则徐不顾报灾限期和朝廷斥责,详尽陈述灾情,呼吁缓征漕赋,提出“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请求,这对发展生产,苏息民困在客观上起了有利的作用。同时,他分析水灾原因是由于吴淞江、黄浦江、娄河及与之相表里的白茆河年久失修,逐年淤塞所致,于是决定兴修白茆河、娄河,还修建海塘,这些在我国水利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在这一时期,林则徐对清王朝的财经政策、贸易政策提出异议,反对一概禁用洋钱,并第一次婉转地向道光帝提出了一套自铸银币,建立本国银本位制度的主张。这是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这也是适应政治经济形势变化,保护本国工商业者,保护民族经济独立发展,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先进思想。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升湖广总督。面对湖北境内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滥成灾,林则徐采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对保障江汉沿岸州县的生命财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林则徐整饬吏治,严惩贪赃枉法。“要正人,先正已”。“身教重于言教”,林则徐十分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则,处处为人表率。在出任湖北布政时,入湖北发出《传牌》,禁止沿途阿谀奉迎,借端勒索。在总督任内,仍保持“一切秉公办理”的作风。林则徐办事兢兢业业,是当时官场中最廉明能干、正直无私受群众爱戴的好宫。
编辑本段禁鸦片及之后经历
当时鸦片问题渐成为政治性争论问题之一。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倡“驰禁论”,请准民间贩卖吸食,使鸦片走私合法化;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炉寺卿黄爵滋提出“严禁论”,以重治吸食为先。林则徐曾向朝廷上奏,请求严禁鸦片。未等皇上批示,就开始在全省厉行禁烟,收缴烟土、烟膏与烟具,并配制“断瘾药丸”,供人戒烟,成效卓著。随后又一道奏折,力陈烟禁特别是杜绝鸦片来源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并针对反对派的驳斥强调说:“法当从严,若犹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举棋不定的道光帝认识到严禁鸦片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于是,被迫接受严禁主张,决定禁烟。十一月十五日(12月31日),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
入广州之前.林则徐先弄清广州受鸦片毒害情况,查找各家烟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于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广州,于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则徐会同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绝交出,经过坚决的斗争,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道光18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已经来临的1839是使禁烟史上最重要的翌年,对林则徐一生来说是最辉煌的岁月。
在查禁鸦片时期,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幅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幅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林则徐提倡的这种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经过两个月的旅程到达广州,成千山万的人挤满了珠江两岸,人人争睹钦差的风采。整个广州都在等待和倾听钦差大臣的声音,林则徐的回答是第二天在辕门外贴出的两张告示《收呈示稿》宣明钦差大臣道广州的目的使查办海口事件。另一个《关防示稿》无异于钦差大臣此行的第一个宣言,是采取禁烟行动的先声。这个告示是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向广州官员、百姓和外国人的首次公开亮相,它不仅再次以清廉告白天下,而且是为了驾奴极其复杂的局面。林则徐的日记记载,他当天住在越华书院。
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发布两个谕贴。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国鸦片贩子颠地。
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到来,矛盾自然转移到他身上,他到达当天,林则徐下令停泊在黄浦江上的一切外国船只封舱,当天晚上封锁商馆,并且撤走一切差役和中国雇员。但是义律是一个十足的大流氓,面对林则徐的命令,出尔反尔,采取无赖、讹诈、欺骗、撒谎的卑鄙手法交替使用。义律狡猾多端,但不是林则徐的对手,3月28日,向林则徐呈送了《义律遵谕呈单缴烟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禀》。
从林则徐1839年3月10日到达广州,到义律3月28日被迫同意缴出全部鸦片,总共18天,这充分说明了林则徐收缴鸦片第一回合的胜利。
林则徐与邓廷桢等人会商后,就收缴的地点、验收、押运、存储、看管、守卫等各个环节做了无懈可击的指令和安排。
4月10日林则徐、邓廷桢邓亲赴虎门检查收缴前各项准备工作。
4月11日开始收缴,林则徐亲自监督收缴全过程。
5月18日,实用了34天,共收缴烟土19187箱,又2119袋,总重量1188127公斤。
收缴的这段日子,林则徐一刻不怠的监督这一庞杂的过程。日夜操劳,一丝不苟,无一纰漏。缴烟获得了完全的胜利,但如此巨量的鸦片如何处置,外国人推测中国可能对鸦片实行专卖,从而使鸦片买卖合法化,但他们想错了。林则徐报告道光皇帝,要求验明实物数量,然后焚毁。道光对林则徐表示了很大的信任,他让林则徐和邓廷桢、怡良等人将收缴的鸦片就地销毁。
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毫无愧色地成为历史巨人了。
150年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他不断的在世界各地疯狂的掠夺殖民地,还企图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
广州市外国烟贩子的贩毒中心。1838年广州地方政府处决一个中国的鸦片贩子,英国烟商竟然出来阻挠,激起了广州人民的义愤。1839年2月,一万多名群众到外国人民居住的旅馆前示威,声讨外国烟贩干涉中国内政的罪行。
1839年3月,林则徐到了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他一面加紧整顿海防,严拿烟贩;一面限令外国烟商交出鸦片。林则徐在给外国烟商的通知中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由于林则徐坚定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外国烟商被迫交出鸦片2万多箱。
林则徐下令在虎门将鸦片公开销毁,并带领大、小官员亲自监督。他令人将鸦片放入挖好的两个大池子里,池中放入卤水,鸦片浸泡半日后,再加上生石灰,生石灰将生水煮沸,就把鸦片销毁了。经过22天,才把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
销烟的正义行动,取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虎门海滩每天都有上万人观看,人们无不拍手称快。外国人看到这情形,也对林则徐禁烟的果断表示钦佩。
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中的光辉一页,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林则徐在广州查鸦片的过程中,意识到英国会发动侵略战争。为了战胜敌人,需要知己知被。他经过多方面分析研究,得出:变敌人的长处为自己的长处,即魏源归纳阐述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于是林则徐亲自主持,组织翻译班子,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一种“参考消息”;为了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西方地理的书;还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其中一条规定:“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权利。”说明中国禁烟完全合乎《国际法》。在军事方面,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林则徐专门从外国买来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为了改进军事技术,又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料。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中国。林则徐在广东一边禁烟,“边积极备战,修建炮台,拉拦江木排铁链,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渔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道光帝盲目骄傲,下旨停止英国贸易。于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一日(1840年1月5日),清廷授林则徐任两广总督。鸦片战争爆发后,定海失陷,琦善到广州,与林则徐反其道而行之。在英侵略者威胁利诱下,擅自签定割让香港,赔偿烟价六百万元的《穿鼻草约》。但他却把这一切都归罪于林则徐。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在赴戌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到新疆。林则徐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林则徐所译资料中发现沙俄对中国的威胁,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于是他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他还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人们为纪念他的业绩,称为“林公井”“林公车”。林则徐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胁的严重性,临终时尚告诫“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林则徐的远见卓识,已被后来的历史所证实。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开始,朝廷重新起用林则徐,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奉召回京候补,十一月以三品顶戴署理陕甘总督。二十六年(1846) 四月,授陕西巡抚,七月初九(8月30日)抵陕上任。这时的陕西,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鸦片战争时,清廷为解决军费困难,除调拨陕西征收的盐税外,还强令陕西捐银一百多万两。鸦片战争后给外国侵略者的赔款也摊派到陕西,仅西安府咸宁、长安两县的赔款银,年征收就在二万两以上,相当于上缴正银数的三分之一;加上各地接连发生灾荒,劳苦群众生活异常艰难;渭南、富平、三原、大荔、蒲城等地的“刀客”与当地回民联合起来,反抗官府的斗争此起彼伏。
林到任后下令对“刀客”严加镇压,并申明对地方官中镇压得力者将奏请朝廷予以嘉奖;同时,又采取了一系列赈灾措施。一方面,把西安府等地的一百多万石存粮向贫民平粜,对于无力购粮的极贫户与老弱病残者,由官方收养,省城西安即收养极贫百姓三四千人;劝绅商富户出钱出粮救济其所在村寨的贫困户,并令地方官与各地富户收买、质押耕牛,以免影响耕种;另一方面,向清廷连上《被旱各属分别缓征折》《咸宁等十二州县应征粮石展限奏销折》,请求朝廷缓征钱、粮。为从根本上免除灾荒,他筹议兴修关中水利,命陕西督粮道张集馨对《关中胜迹图志》一书加以研究,提出方案。这一计划终因费用太大,未能实现。林通过上述多种办法,使陕西局势得到暂时的稳定,但他却因劳累成疾,只好奏请朝廷准假三个月,开缺医治。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三月,清廷命林则徐为云贵总督。到任后,以维护云南边境安定得力加太子太保,赏戴花翎。二十九年(1849)秋,因病重奏请开缺回乡调治,翌年三月返抵侯官。九月,又被清廷命为钦差大臣,去广西镇压拜上帝会的反清武装起义。他抱病从侯官起程,十月十九日(1850年11月22日)逝于潮州普宁行馆。在报丧奏折到京前, 清廷于十月二十四日 (11月27日) 还命他暂署广西巡抚。
在任滇都时,他提出整顿云南矿政,鼓励私人开采,提倡商办等主张。这反映出他的思想中包含着萌芽中的资本主义思想。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因病辞归。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道光三十年(1850)清政府为进剿太平军,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理广西军务。在赴任途中,1850年11月22日暴卒于潮州普宁县行馆,终年66岁。死后晋赠太子太傅,照总督例赐恤,历任一切处分悉行开复,谥文忠。
编辑本段英国政府对鸦片贸易的态度
关于鸦片贸易,英国政府的态度十分明确,它在巴麦尊给义律的训令中得到了明确的表达,一八三八年六月十五日,巴麦尊写道:
“关于构成您一八三七年十一月十八日、十九日和十二月七日来信主题的鸦片走私贸易,我必须说,女王陛下政府不能够为了使英国臣民能够破坏他们前去贸易的那个国家的法律的目的而进行干预。因此,这些人由于更有效的执行中国关于此问题的法律而可能遭受的损失,必须由那些因他们自己的行动造成该损失的人士承担。”〔《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上册),第258页,胡滨译,中华书局〕
在后来英国政府决定派遣武装部队前来中国时,巴麦尊在发给义律的有关指示中也仍然强调:
“女王陛下政府绝不怀疑中国政府有权禁止将鸦片输入中国,并且有权查获和没收那些外国人或中国臣民不顾适当制订的禁令而输入中国领土内的任何鸦片。”〔《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下册),第523页〕
当义律因为全面违反英国政府的指示而遭免职之后,巴麦尊在发给新任全权大臣的长篇训令中再次重申:
“女王陛下政府对于这件事情(指禁止鸦片)不提出任何要求,因为他们没有权利这样做。中国政府完全有权禁止鸦片,如果它愿意的话,从事一项违禁品贸易的英国臣民必须承担这样做的后果。”〔《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下册),第906页〕
对于鸦片贸易,义律在通告中说:
“本首席监督进一步发出通知,警告所有那些在虎门以内的这种帆船、快艇或用其它方式装配的小船中从事上述非法鸦片贸易的女王陛下臣民:如果有任何中国人因任何英国臣民或臣民们严重造成的死亡或任何伤害前来,该英国臣民或臣民们被正式判定有罪后,将受到重大的惩罚,如同该罪行是在威斯敏斯特的女王陛下法院管辖范围内所犯的一样。
本首席监督进一步发布通知,警告所有那些拥有这种帆船、快艇或用其它方式装配的小船在虎门以内从事该非法鸦片贸易的英国臣民:如果中国政府认为适于捕获并没收那些船只,女王陛下政府将决不进行干涉。
本首席监督进一步发布通知,警告所有受雇于这些帆船、快艇和用其它方式装配的船只在虎门以内从事非法鸦片贸易的英国臣民:对执行搜寻和捕获任务的中国政府官员进行武力抵抗是一种非法行为,而且他们将按照这种方式承担后果并接受惩罚,即如同上述武力抵抗是在他们本国或任何外国反对他们本国政府官员或任何其它外国政府官员一样。”〔《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上册),第350页〕
即使就是因为“林维喜案件”而被林则徐驱逐到海上四处飘泊之后,义律也没有改变他对鸦片贸易的态度,他在给巴麦尊的信中写道,没有任何人比他“对于在中国沿海进行的这种强制贸易所带来的耻辱和罪恶抱有更深刻的厌恶态度,我不知道在该贸易与海盗行为之间有何选择”。〔《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上册),第483页〕
这些史料可以看出,英国政府承认满清政府完全有权制止鸦片走私,对他们所采取的禁烟措施并不企图干预。
编辑本段林则徐著作
林则徐从政40年,历官13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虽然作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镇压过少数民族起义,但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这是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林则徐不愧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生平爱好诗词、书法,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和《林文忠公政书》《荷戈纪程》等著作。所遗奏稿、日记、公牍、书札、诗文等,建国后辑为《林则徐集》。
林则徐对联
一副对联,写在乾隆纸上的,稍微有点破旧,上书:
社燕逢春留好语,
地无寒谷春常在。
下联有“岁在丁丑年 赠 林则徐 ” 然后有一个“少穆”繁体字的印章(这个看的不是很清楚,大概是) ,一个“林则徐”繁体字的印章。 另外,那个“赠”字, 在对联上看起来是个“木”字旁,是“橧”这样一个字,那到底是不是“赠送”的赠呢,还是有其他什么意思?
解释:
1,“少穆”是林公的另一个号,2,社燕就是燕子,因为它们春社之日飞来,秋社之日飞走,所以诗人称其为社燕。至于春社秋社,那是各地民间的社庆习俗,多数是人神共乐的形式。3,逢春,自然是指春天来,燕子归,4,留好语,是指人声燕语好气象。5,寒谷本指深山溪谷。因日光罕照而苦寒,故称寒谷。这里显然泛指处处春暖无寒了。6,橧字本身有这个字,其义是堆聚柴薪的寮房或猪圈等偏隅。7,至此,话题要偏一偏:此文物上的模糊字是一个还是两个?如果是指的同一处,那就要严格分清是“赠”还是“橧”,果只有一“橧”字,则此作品出自林公本身无疑,因为“橧”字是林公自己对住屋的谦称。有“少穆”加章为证,林公墨宝必矣!8,诗句有景有情,景即所见所写,情乃歌太平是也!
另一副:
上联:状开元景三阳态,下联:探得花香一树春。落款是 辛丑年少穆林则徐,下面 是两个印章,依次是林则徐印,之后是少穆。都是繁体字。
编辑本段林则徐名诗与名句
1.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3.林则徐 说: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容乃大千秋几?无欲则刚百世师. 比武守疆驱虎豹,论文说理寓诗词.为官首要心身正,盖世功勋有口碑
4.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七律二首
其一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其二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竢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主要功绩是从英国手里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
名字的来由
则,学习、效法。
徐,指的是福建巡抚徐嗣曾。
元抚,以巡抚徐嗣曾为榜样的意思。
少穆,石麟,据程恩泽《题林旸谷年丈饲鹤图遗照》诗及注的解释,林则徐出生那天晚上,林宾日“梦中亲见凤凰飞”,这使他立即联想到有“天上石麒麟”之类的南朝才子徐陵(字少穆),以为是吉兆,因此在给儿子取名“则徐”之余又给字“少穆”,“石麟”。
嘉庆三年(1798年),林则徐中秀才,就读鳌峰书院。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后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先后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浙江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兴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声。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编辑本段生平介绍
青少年
林则徐于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侯官鼓东街(今福州市鼓楼区)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
在科举时代,林则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林则徐性聪颖,在4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嘉庆三年(1798年),他14岁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嘉庆九年(1804年),20岁中举人。父亲的淳淳教导使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此后由于家庭日难,外出当塾师。在十一年(1806年)秋,应房永清之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这里的鸦片烟毒引起他的注意。同年,受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招入幕府。他在张幕中获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礼、乐等知识以及官场经验,为他日后的“入仕”准备了些必要条件。
入官场
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会试中选,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入了官场,实现了父母所斯望的入仕做官。十九年(1814)授编修。此后历任国史馆协修、撰文官、翻书房行走、清秘堂办事、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在京官时期,他矢志做一个济世匡时的正直官吏。于是,他“文学而潜修”。为了通于政事,“益究心经世学,虽居清秘、于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综核无遗”。在京师为官七年中,他广泛搜集元、明以来几十位专家关于兴修畿辅水利的奏疏、著述,写了《北直水利书》。书中明确指出“直隶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农为天下本务,稻又为农家之本务”。认为只有发展华北水利,提倡种稻,就地解决漕粮,才能合理解决南粮北运及由此产生的漕运积弊问题。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林则徐曾在京参加过一些士大夫“雅歌投壶”的文艺团体“宣南诗社”,结识了龚自珍、魏源等人,在诗社里进行诗文酬唱活动。
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林则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他积极甄拔人才,建议兴修海塘水利,颇有作为。但他感到仕途上各种阻力难以应付,曾发泄“支左还绌右”“三叹作吏难”这样的苦闷。终于在次年七月借口父病辞职回籍。林则徐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但由于性情过于急躁,请人写“制怒”大字悬挂堂中以自警。
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复出,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署浙江盐运使,整顿盐政,取得成效。林则徐受到道光皇帝的宠信,很快跨入官场上青云直上时期。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提任江苏按察使。在任上,他整顿吏治、清理积案,平反冤狱,并把鸦片毒害视为社会弊端加以严禁。江苏这一年夏秋之际大雨成灾,松江饥民聚众告灾,汹汹将变。林则徐反对调兵镇压,亲自赴松江安定灾民,采取一系列救灾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年底入觐归来,署江宁布政使,让林则徐负责全省灾赈事务。但道光四年秋,林则徐先后遭父母丧,在籍守制。直至十年正月再度出仕。
道光七年(1827)六月任陕西按察使、代理布政使,在任一月即调任江宁布政使。等待交接期间,陕南略阳一带发生水灾,遂留陕暂理原职,赴略阳察看灾情,安置受灾百姓,同时还参与了县城移建事宜。往返陕南时,曾赴紫柏山张良庙、定军山诸葛亮墓、武侯祠凭吊。他在《定军山谒武侯墓》诗中写道:“大星虽陨大名留,一线皇纲诩汉刘。抱膝之人知管乐,鞠躬终右匹伊周。定寒沔水居民泪,月黑祁山故垒秋。归首定军军莫定,墓门深锁阵云愁。”
道光十年(1830年)服丧完毕。道光十年(1830)秋任湖北布政使,翌年春调任河南布政使,擢东河河道总督。从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则徐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岁之中,周历三省、所至贪墨吏望风解缓。疆臣重其才,皆折节倾心下之。”他为清朝统治的长远利益,锐意整顿财政,兴修水利,救灾办赈”,“一时贤名满天下。”十月,升任河东河道总督。面对关系到河道民生重大问题,决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节,工固澜安。”为了治理黄河,亲自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对备用的几千个治水商梁秸进行检查,还将沿河地势,水流情况。绘画张挂,便于了解和治理。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调任江苏巡抚。从这一年起到十六年间,他对农业、漕务、水利、救灾、吏治各方面都做出过成绩,尤重提倡新的农耕技术,推广新农具。他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地力必资人力,土功皆属农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林则徐这种农耕思想,是在实际考察中体验出来的。道光十二年(1833年),江苏大水灾,林则徐不顾报灾限期和朝廷斥责,详尽陈述灾情,呼吁缓征漕赋,提出“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请求,这对发展生产,苏息民困在客观上起了有利的作用。同时,他分析水灾原因是由于吴淞江、黄浦江、娄河及与之相表里的白茆河年久失修,逐年淤塞所致,于是决定兴修白茆河、娄河,还修建海塘,这些在我国水利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在这一时期,林则徐对清王朝的财经政策、贸易政策提出异议,反对一概禁用洋钱,并第一次婉转地向道光帝提出了一套自铸银币,建立本国银本位制度的主张。这是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这也是适应政治经济形势变化,保护本国工商业者,保护民族经济独立发展,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先进思想。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升湖广总督。面对湖北境内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滥成灾,林则徐采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对保障江汉沿岸州县的生命财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林则徐整饬吏治,严惩贪赃枉法。“要正人,先正已”。“身教重于言教”,林则徐十分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则,处处为人表率。在出任湖北布政时,入湖北发出《传牌》,禁止沿途阿谀奉迎,借端勒索。在总督任内,仍保持“一切秉公办理”的作风。林则徐办事兢兢业业,是当时官场中最廉明能干、正直无私受群众爱戴的好宫。
编辑本段禁鸦片及之后经历
当时鸦片问题渐成为政治性争论问题之一。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倡“驰禁论”,请准民间贩卖吸食,使鸦片走私合法化;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炉寺卿黄爵滋提出“严禁论”,以重治吸食为先。林则徐曾向朝廷上奏,请求严禁鸦片。未等皇上批示,就开始在全省厉行禁烟,收缴烟土、烟膏与烟具,并配制“断瘾药丸”,供人戒烟,成效卓著。随后又一道奏折,力陈烟禁特别是杜绝鸦片来源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并针对反对派的驳斥强调说:“法当从严,若犹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举棋不定的道光帝认识到严禁鸦片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于是,被迫接受严禁主张,决定禁烟。十一月十五日(12月31日),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
入广州之前.林则徐先弄清广州受鸦片毒害情况,查找各家烟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于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广州,于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则徐会同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绝交出,经过坚决的斗争,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道光18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已经来临的1839是使禁烟史上最重要的翌年,对林则徐一生来说是最辉煌的岁月。
在查禁鸦片时期,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幅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幅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林则徐提倡的这种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经过两个月的旅程到达广州,成千山万的人挤满了珠江两岸,人人争睹钦差的风采。整个广州都在等待和倾听钦差大臣的声音,林则徐的回答是第二天在辕门外贴出的两张告示《收呈示稿》宣明钦差大臣道广州的目的使查办海口事件。另一个《关防示稿》无异于钦差大臣此行的第一个宣言,是采取禁烟行动的先声。这个告示是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向广州官员、百姓和外国人的首次公开亮相,它不仅再次以清廉告白天下,而且是为了驾奴极其复杂的局面。林则徐的日记记载,他当天住在越华书院。
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发布两个谕贴。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国鸦片贩子颠地。
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到来,矛盾自然转移到他身上,他到达当天,林则徐下令停泊在黄浦江上的一切外国船只封舱,当天晚上封锁商馆,并且撤走一切差役和中国雇员。但是义律是一个十足的大流氓,面对林则徐的命令,出尔反尔,采取无赖、讹诈、欺骗、撒谎的卑鄙手法交替使用。义律狡猾多端,但不是林则徐的对手,3月28日,向林则徐呈送了《义律遵谕呈单缴烟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禀》。
从林则徐1839年3月10日到达广州,到义律3月28日被迫同意缴出全部鸦片,总共18天,这充分说明了林则徐收缴鸦片第一回合的胜利。
林则徐与邓廷桢等人会商后,就收缴的地点、验收、押运、存储、看管、守卫等各个环节做了无懈可击的指令和安排。
4月10日林则徐、邓廷桢邓亲赴虎门检查收缴前各项准备工作。
4月11日开始收缴,林则徐亲自监督收缴全过程。
5月18日,实用了34天,共收缴烟土19187箱,又2119袋,总重量1188127公斤。
收缴的这段日子,林则徐一刻不怠的监督这一庞杂的过程。日夜操劳,一丝不苟,无一纰漏。缴烟获得了完全的胜利,但如此巨量的鸦片如何处置,外国人推测中国可能对鸦片实行专卖,从而使鸦片买卖合法化,但他们想错了。林则徐报告道光皇帝,要求验明实物数量,然后焚毁。道光对林则徐表示了很大的信任,他让林则徐和邓廷桢、怡良等人将收缴的鸦片就地销毁。
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毫无愧色地成为历史巨人了。
150年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他不断的在世界各地疯狂的掠夺殖民地,还企图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
广州市外国烟贩子的贩毒中心。1838年广州地方政府处决一个中国的鸦片贩子,英国烟商竟然出来阻挠,激起了广州人民的义愤。1839年2月,一万多名群众到外国人民居住的旅馆前示威,声讨外国烟贩干涉中国内政的罪行。
1839年3月,林则徐到了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他一面加紧整顿海防,严拿烟贩;一面限令外国烟商交出鸦片。林则徐在给外国烟商的通知中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由于林则徐坚定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外国烟商被迫交出鸦片2万多箱。
林则徐下令在虎门将鸦片公开销毁,并带领大、小官员亲自监督。他令人将鸦片放入挖好的两个大池子里,池中放入卤水,鸦片浸泡半日后,再加上生石灰,生石灰将生水煮沸,就把鸦片销毁了。经过22天,才把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
销烟的正义行动,取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虎门海滩每天都有上万人观看,人们无不拍手称快。外国人看到这情形,也对林则徐禁烟的果断表示钦佩。
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中的光辉一页,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林则徐在广州查鸦片的过程中,意识到英国会发动侵略战争。为了战胜敌人,需要知己知被。他经过多方面分析研究,得出:变敌人的长处为自己的长处,即魏源归纳阐述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于是林则徐亲自主持,组织翻译班子,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一种“参考消息”;为了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西方地理的书;还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其中一条规定:“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权利。”说明中国禁烟完全合乎《国际法》。在军事方面,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林则徐专门从外国买来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为了改进军事技术,又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料。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中国。林则徐在广东一边禁烟,“边积极备战,修建炮台,拉拦江木排铁链,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渔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道光帝盲目骄傲,下旨停止英国贸易。于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一日(1840年1月5日),清廷授林则徐任两广总督。鸦片战争爆发后,定海失陷,琦善到广州,与林则徐反其道而行之。在英侵略者威胁利诱下,擅自签定割让香港,赔偿烟价六百万元的《穿鼻草约》。但他却把这一切都归罪于林则徐。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在赴戌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到新疆。林则徐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林则徐所译资料中发现沙俄对中国的威胁,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于是他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他还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人们为纪念他的业绩,称为“林公井”“林公车”。林则徐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胁的严重性,临终时尚告诫“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林则徐的远见卓识,已被后来的历史所证实。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开始,朝廷重新起用林则徐,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奉召回京候补,十一月以三品顶戴署理陕甘总督。二十六年(1846) 四月,授陕西巡抚,七月初九(8月30日)抵陕上任。这时的陕西,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鸦片战争时,清廷为解决军费困难,除调拨陕西征收的盐税外,还强令陕西捐银一百多万两。鸦片战争后给外国侵略者的赔款也摊派到陕西,仅西安府咸宁、长安两县的赔款银,年征收就在二万两以上,相当于上缴正银数的三分之一;加上各地接连发生灾荒,劳苦群众生活异常艰难;渭南、富平、三原、大荔、蒲城等地的“刀客”与当地回民联合起来,反抗官府的斗争此起彼伏。
林到任后下令对“刀客”严加镇压,并申明对地方官中镇压得力者将奏请朝廷予以嘉奖;同时,又采取了一系列赈灾措施。一方面,把西安府等地的一百多万石存粮向贫民平粜,对于无力购粮的极贫户与老弱病残者,由官方收养,省城西安即收养极贫百姓三四千人;劝绅商富户出钱出粮救济其所在村寨的贫困户,并令地方官与各地富户收买、质押耕牛,以免影响耕种;另一方面,向清廷连上《被旱各属分别缓征折》《咸宁等十二州县应征粮石展限奏销折》,请求朝廷缓征钱、粮。为从根本上免除灾荒,他筹议兴修关中水利,命陕西督粮道张集馨对《关中胜迹图志》一书加以研究,提出方案。这一计划终因费用太大,未能实现。林通过上述多种办法,使陕西局势得到暂时的稳定,但他却因劳累成疾,只好奏请朝廷准假三个月,开缺医治。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三月,清廷命林则徐为云贵总督。到任后,以维护云南边境安定得力加太子太保,赏戴花翎。二十九年(1849)秋,因病重奏请开缺回乡调治,翌年三月返抵侯官。九月,又被清廷命为钦差大臣,去广西镇压拜上帝会的反清武装起义。他抱病从侯官起程,十月十九日(1850年11月22日)逝于潮州普宁行馆。在报丧奏折到京前, 清廷于十月二十四日 (11月27日) 还命他暂署广西巡抚。
在任滇都时,他提出整顿云南矿政,鼓励私人开采,提倡商办等主张。这反映出他的思想中包含着萌芽中的资本主义思想。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因病辞归。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道光三十年(1850)清政府为进剿太平军,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理广西军务。在赴任途中,1850年11月22日暴卒于潮州普宁县行馆,终年66岁。死后晋赠太子太傅,照总督例赐恤,历任一切处分悉行开复,谥文忠。
编辑本段英国政府对鸦片贸易的态度
关于鸦片贸易,英国政府的态度十分明确,它在巴麦尊给义律的训令中得到了明确的表达,一八三八年六月十五日,巴麦尊写道:
“关于构成您一八三七年十一月十八日、十九日和十二月七日来信主题的鸦片走私贸易,我必须说,女王陛下政府不能够为了使英国臣民能够破坏他们前去贸易的那个国家的法律的目的而进行干预。因此,这些人由于更有效的执行中国关于此问题的法律而可能遭受的损失,必须由那些因他们自己的行动造成该损失的人士承担。”〔《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上册),第258页,胡滨译,中华书局〕
在后来英国政府决定派遣武装部队前来中国时,巴麦尊在发给义律的有关指示中也仍然强调:
“女王陛下政府绝不怀疑中国政府有权禁止将鸦片输入中国,并且有权查获和没收那些外国人或中国臣民不顾适当制订的禁令而输入中国领土内的任何鸦片。”〔《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下册),第523页〕
当义律因为全面违反英国政府的指示而遭免职之后,巴麦尊在发给新任全权大臣的长篇训令中再次重申:
“女王陛下政府对于这件事情(指禁止鸦片)不提出任何要求,因为他们没有权利这样做。中国政府完全有权禁止鸦片,如果它愿意的话,从事一项违禁品贸易的英国臣民必须承担这样做的后果。”〔《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下册),第906页〕
对于鸦片贸易,义律在通告中说:
“本首席监督进一步发出通知,警告所有那些在虎门以内的这种帆船、快艇或用其它方式装配的小船中从事上述非法鸦片贸易的女王陛下臣民:如果有任何中国人因任何英国臣民或臣民们严重造成的死亡或任何伤害前来,该英国臣民或臣民们被正式判定有罪后,将受到重大的惩罚,如同该罪行是在威斯敏斯特的女王陛下法院管辖范围内所犯的一样。
本首席监督进一步发布通知,警告所有那些拥有这种帆船、快艇或用其它方式装配的小船在虎门以内从事该非法鸦片贸易的英国臣民:如果中国政府认为适于捕获并没收那些船只,女王陛下政府将决不进行干涉。
本首席监督进一步发布通知,警告所有受雇于这些帆船、快艇和用其它方式装配的船只在虎门以内从事非法鸦片贸易的英国臣民:对执行搜寻和捕获任务的中国政府官员进行武力抵抗是一种非法行为,而且他们将按照这种方式承担后果并接受惩罚,即如同上述武力抵抗是在他们本国或任何外国反对他们本国政府官员或任何其它外国政府官员一样。”〔《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上册),第350页〕
即使就是因为“林维喜案件”而被林则徐驱逐到海上四处飘泊之后,义律也没有改变他对鸦片贸易的态度,他在给巴麦尊的信中写道,没有任何人比他“对于在中国沿海进行的这种强制贸易所带来的耻辱和罪恶抱有更深刻的厌恶态度,我不知道在该贸易与海盗行为之间有何选择”。〔《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上册),第483页〕
这些史料可以看出,英国政府承认满清政府完全有权制止鸦片走私,对他们所采取的禁烟措施并不企图干预。
编辑本段林则徐著作
林则徐从政40年,历官13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虽然作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镇压过少数民族起义,但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这是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林则徐不愧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生平爱好诗词、书法,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和《林文忠公政书》《荷戈纪程》等著作。所遗奏稿、日记、公牍、书札、诗文等,建国后辑为《林则徐集》。
林则徐对联
一副对联,写在乾隆纸上的,稍微有点破旧,上书:
社燕逢春留好语,
地无寒谷春常在。
下联有“岁在丁丑年 赠 林则徐 ” 然后有一个“少穆”繁体字的印章(这个看的不是很清楚,大概是) ,一个“林则徐”繁体字的印章。 另外,那个“赠”字, 在对联上看起来是个“木”字旁,是“橧”这样一个字,那到底是不是“赠送”的赠呢,还是有其他什么意思?
解释:
1,“少穆”是林公的另一个号,2,社燕就是燕子,因为它们春社之日飞来,秋社之日飞走,所以诗人称其为社燕。至于春社秋社,那是各地民间的社庆习俗,多数是人神共乐的形式。3,逢春,自然是指春天来,燕子归,4,留好语,是指人声燕语好气象。5,寒谷本指深山溪谷。因日光罕照而苦寒,故称寒谷。这里显然泛指处处春暖无寒了。6,橧字本身有这个字,其义是堆聚柴薪的寮房或猪圈等偏隅。7,至此,话题要偏一偏:此文物上的模糊字是一个还是两个?如果是指的同一处,那就要严格分清是“赠”还是“橧”,果只有一“橧”字,则此作品出自林公本身无疑,因为“橧”字是林公自己对住屋的谦称。有“少穆”加章为证,林公墨宝必矣!8,诗句有景有情,景即所见所写,情乃歌太平是也!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竢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主要功绩是从英国手里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1839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
名字的来由
则,学习、效法。
徐,指的是福建巡抚徐嗣曾。
元抚,以巡抚徐嗣曾为榜样的意思。
少穆,石麟,据程恩泽《题林旸谷年丈饲鹤图遗照》诗及注的解释,林则徐出生那天晚上,林宾日“梦中亲见凤凰飞”,这使他立即联想到有“天上石麒麟”之类的南朝才子徐陵(字少穆),以为是吉兆,因此在给儿子取名“则徐”之余又给字“少穆”,“石麟”。
嘉庆三年(1798年),林则徐中秀才,就读鳌峰书院。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后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先后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浙江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兴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声。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编辑本段生平介绍
青少年
林则徐于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侯官鼓东街(今福州市鼓楼区)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
在科举时代,林则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林则徐性聪颖,在4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嘉庆三年(1798年),他14岁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嘉庆九年(1804年),20岁中举人。父亲的淳淳教导使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此后由于家庭日难,外出当塾师。在十一年(1806年)秋,应房永清之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这里的鸦片烟毒引起他的注意。同年,受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招入幕府。他在张幕中获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礼、乐等知识以及官场经验,为他日后的“入仕”准备了些必要条件。
入官场
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会试中选,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入了官场,实现了父母所斯望的入仕做官。十九年(1814)授编修。此后历任国史馆协修、撰文官、翻书房行走、清秘堂办事、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在京官时期,他矢志做一个济世匡时的正直官吏。于是,他“文学而潜修”。为了通于政事,“益究心经世学,虽居清秘、于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综核无遗”。在京师为官七年中,他广泛搜集元、明以来几十位专家关于兴修畿辅水利的奏疏、著述,写了《北直水利书》。书中明确指出“直隶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农为天下本务,稻又为农家之本务”。认为只有发展华北水利,提倡种稻,就地解决漕粮,才能合理解决南粮北运及由此产生的漕运积弊问题。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林则徐曾在京参加过一些士大夫“雅歌投壶”的文艺团体“宣南诗社”,结识了龚自珍、魏源等人,在诗社里进行诗文酬唱活动。
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林则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他积极甄拔人才,建议兴修海塘水利,颇有作为。但他感到仕途上各种阻力难以应付,曾发泄“支左还绌右”“三叹作吏难”这样的苦闷。终于在次年七月借口父病辞职回籍。林则徐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但由于性情过于急躁,请人写“制怒”大字悬挂堂中以自警。
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复出,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署浙江盐运使,整顿盐政,取得成效。林则徐受到道光皇帝的宠信,很快跨入官场上青云直上时期。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提任江苏按察使。在任上,他整顿吏治、清理积案,平反冤狱,并把鸦片毒害视为社会弊端加以严禁。江苏这一年夏秋之际大雨成灾,松江饥民聚众告灾,汹汹将变。林则徐反对调兵镇压,亲自赴松江安定灾民,采取一系列救灾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年底入觐归来,署江宁布政使,让林则徐负责全省灾赈事务。但道光四年秋,林则徐先后遭父母丧,在籍守制。直至十年正月再度出仕。
道光七年(1827)六月任陕西按察使、代理布政使,在任一月即调任江宁布政使。等待交接期间,陕南略阳一带发生水灾,遂留陕暂理原职,赴略阳察看灾情,安置受灾百姓,同时还参与了县城移建事宜。往返陕南时,曾赴紫柏山张良庙、定军山诸葛亮墓、武侯祠凭吊。他在《定军山谒武侯墓》诗中写道:“大星虽陨大名留,一线皇纲诩汉刘。抱膝之人知管乐,鞠躬终右匹伊周。定寒沔水居民泪,月黑祁山故垒秋。归首定军军莫定,墓门深锁阵云愁。”
道光十年(1830年)服丧完毕。道光十年(1830)秋任湖北布政使,翌年春调任河南布政使,擢东河河道总督。从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则徐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岁之中,周历三省、所至贪墨吏望风解缓。疆臣重其才,皆折节倾心下之。”他为清朝统治的长远利益,锐意整顿财政,兴修水利,救灾办赈”,“一时贤名满天下。”十月,升任河东河道总督。面对关系到河道民生重大问题,决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节,工固澜安。”为了治理黄河,亲自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对备用的几千个治水商梁秸进行检查,还将沿河地势,水流情况。绘画张挂,便于了解和治理。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调任江苏巡抚。从这一年起到十六年间,他对农业、漕务、水利、救灾、吏治各方面都做出过成绩,尤重提倡新的农耕技术,推广新农具。他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地力必资人力,土功皆属农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林则徐这种农耕思想,是在实际考察中体验出来的。道光十二年(1833年),江苏大水灾,林则徐不顾报灾限期和朝廷斥责,详尽陈述灾情,呼吁缓征漕赋,提出“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请求,这对发展生产,苏息民困在客观上起了有利的作用。同时,他分析水灾原因是由于吴淞江、黄浦江、娄河及与之相表里的白茆河年久失修,逐年淤塞所致,于是决定兴修白茆河、娄河,还修建海塘,这些在我国水利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在这一时期,林则徐对清王朝的财经政策、贸易政策提出异议,反对一概禁用洋钱,并第一次婉转地向道光帝提出了一套自铸银币,建立本国银本位制度的主张。这是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这也是适应政治经济形势变化,保护本国工商业者,保护民族经济独立发展,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先进思想。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升湖广总督。面对湖北境内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滥成灾,林则徐采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对保障江汉沿岸州县的生命财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林则徐整饬吏治,严惩贪赃枉法。“要正人,先正已”。“身教重于言教”,林则徐十分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则,处处为人表率。在出任湖北布政时,入湖北发出《传牌》,禁止沿途阿谀奉迎,借端勒索。在总督任内,仍保持“一切秉公办理”的作风。林则徐办事兢兢业业,是当时官场中最廉明能干、正直无私受群众爱戴的好宫。
编辑本段禁鸦片及之后经历
当时鸦片问题渐成为政治性争论问题之一。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倡“驰禁论”,请准民间贩卖吸食,使鸦片走私合法化;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炉寺卿黄爵滋提出“严禁论”,以重治吸食为先。林则徐曾向朝廷上奏,请求严禁鸦片。未等皇上批示,就开始在全省厉行禁烟,收缴烟土、烟膏与烟具,并配制“断瘾药丸”,供人戒烟,成效卓著。随后又一道奏折,力陈烟禁特别是杜绝鸦片来源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并针对反对派的驳斥强调说:“法当从严,若犹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举棋不定的道光帝认识到严禁鸦片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于是,被迫接受严禁主张,决定禁烟。十一月十五日(12月31日),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
入广州之前.林则徐先弄清广州受鸦片毒害情况,查找各家烟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于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广州,于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则徐会同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绝交出,经过坚决的斗争,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道光18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已经来临的1839是使禁烟史上最重要的翌年,对林则徐一生来说是最辉煌的岁月。
在查禁鸦片时期,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幅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幅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林则徐提倡的这种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经过两个月的旅程到达广州,成千山万的人挤满了珠江两岸,人人争睹钦差的风采。整个广州都在等待和倾听钦差大臣的声音,林则徐的回答是第二天在辕门外贴出的两张告示《收呈示稿》宣明钦差大臣道广州的目的使查办海口事件。另一个《关防示稿》无异于钦差大臣此行的第一个宣言,是采取禁烟行动的先声。这个告示是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向广州官员、百姓和外国人的首次公开亮相,它不仅再次以清廉告白天下,而且是为了驾奴极其复杂的局面。林则徐的日记记载,他当天住在越华书院。
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发布两个谕贴。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国鸦片贩子颠地。
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到来,矛盾自然转移到他身上,他到达当天,林则徐下令停泊在黄浦江上的一切外国船只封舱,当天晚上封锁商馆,并且撤走一切差役和中国雇员。但是义律是一个十足的大流氓,面对林则徐的命令,出尔反尔,采取无赖、讹诈、欺骗、撒谎的卑鄙手法交替使用。义律狡猾多端,但不是林则徐的对手,3月28日,向林则徐呈送了《义律遵谕呈单缴烟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禀》。
从林则徐1839年3月10日到达广州,到义律3月28日被迫同意缴出全部鸦片,总共18天,这充分说明了林则徐收缴鸦片第一回合的胜利。
林则徐与邓廷桢等人会商后,就收缴的地点、验收、押运、存储、看管、守卫等各个环节做了无懈可击的指令和安排。
4月10日林则徐、邓廷桢邓亲赴虎门检查收缴前各项准备工作。
4月11日开始收缴,林则徐亲自监督收缴全过程。
5月18日,实用了34天,共收缴烟土19187箱,又2119袋,总重量1188127公斤。
收缴的这段日子,林则徐一刻不怠的监督这一庞杂的过程。日夜操劳,一丝不苟,无一纰漏。缴烟获得了完全的胜利,但如此巨量的鸦片如何处置,外国人推测中国可能对鸦片实行专卖,从而使鸦片买卖合法化,但他们想错了。林则徐报告道光皇帝,要求验明实物数量,然后焚毁。道光对林则徐表示了很大的信任,他让林则徐和邓廷桢、怡良等人将收缴的鸦片就地销毁。
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毫无愧色地成为历史巨人了。
150年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他不断的在世界各地疯狂的掠夺殖民地,还企图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
广州市外国烟贩子的贩毒中心。1838年广州地方政府处决一个中国的鸦片贩子,英国烟商竟然出来阻挠,激起了广州人民的义愤。1839年2月,一万多名群众到外国人民居住的旅馆前示威,声讨外国烟贩干涉中国内政的罪行。
1839年3月,林则徐到了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他一面加紧整顿海防,严拿烟贩;一面限令外国烟商交出鸦片。林则徐在给外国烟商的通知中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由于林则徐坚定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外国烟商被迫交出鸦片2万多箱。
林则徐下令在虎门将鸦片公开销毁,并带领大、小官员亲自监督。他令人将鸦片放入挖好的两个大池子里,池中放入卤水,鸦片浸泡半日后,再加上生石灰,生石灰将生水煮沸,就把鸦片销毁了。经过22天,才把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
销烟的正义行动,取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虎门海滩每天都有上万人观看,人们无不拍手称快。外国人看到这情形,也对林则徐禁烟的果断表示钦佩。
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中的光辉一页,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林则徐在广州查鸦片的过程中,意识到英国会发动侵略战争。为了战胜敌人,需要知己知被。他经过多方面分析研究,得出:变敌人的长处为自己的长处,即魏源归纳阐述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于是林则徐亲自主持,组织翻译班子,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一种“参考消息”;为了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西方地理的书;还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其中一条规定:“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权利。”说明中国禁烟完全合乎《国际法》。在军事方面,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林则徐专门从外国买来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为了改进军事技术,又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料。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中国。林则徐在广东一边禁烟,“边积极备战,修建炮台,拉拦江木排铁链,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渔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道光帝盲目骄傲,下旨停止英国贸易。于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一日(1840年1月5日),清廷授林则徐任两广总督。鸦片战争爆发后,定海失陷,琦善到广州,与林则徐反其道而行之。在英侵略者威胁利诱下,擅自签定割让香港,赔偿烟价六百万元的《穿鼻草约》。但他却把这一切都归罪于林则徐。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在赴戌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到新疆。林则徐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林则徐所译资料中发现沙俄对中国的威胁,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于是他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他还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人们为纪念他的业绩,称为“林公井”“林公车”。林则徐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胁的严重性,临终时尚告诫“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林则徐的远见卓识,已被后来的历史所证实。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开始,朝廷重新起用林则徐,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奉召回京候补,十一月以三品顶戴署理陕甘总督。二十六年(1846) 四月,授陕西巡抚,七月初九(8月30日)抵陕上任。这时的陕西,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鸦片战争时,清廷为解决军费困难,除调拨陕西征收的盐税外,还强令陕西捐银一百多万两。鸦片战争后给外国侵略者的赔款也摊派到陕西,仅西安府咸宁、长安两县的赔款银,年征收就在二万两以上,相当于上缴正银数的三分之一;加上各地接连发生灾荒,劳苦群众生活异常艰难;渭南、富平、三原、大荔、蒲城等地的“刀客”与当地回民联合起来,反抗官府的斗争此起彼伏。
林到任后下令对“刀客”严加镇压,并申明对地方官中镇压得力者将奏请朝廷予以嘉奖;同时,又采取了一系列赈灾措施。一方面,把西安府等地的一百多万石存粮向贫民平粜,对于无力购粮的极贫户与老弱病残者,由官方收养,省城西安即收养极贫百姓三四千人;劝绅商富户出钱出粮救济其所在村寨的贫困户,并令地方官与各地富户收买、质押耕牛,以免影响耕种;另一方面,向清廷连上《被旱各属分别缓征折》《咸宁等十二州县应征粮石展限奏销折》,请求朝廷缓征钱、粮。为从根本上免除灾荒,他筹议兴修关中水利,命陕西督粮道张集馨对《关中胜迹图志》一书加以研究,提出方案。这一计划终因费用太大,未能实现。林通过上述多种办法,使陕西局势得到暂时的稳定,但他却因劳累成疾,只好奏请朝廷准假三个月,开缺医治。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三月,清廷命林则徐为云贵总督。到任后,以维护云南边境安定得力加太子太保,赏戴花翎。二十九年(1849)秋,因病重奏请开缺回乡调治,翌年三月返抵侯官。九月,又被清廷命为钦差大臣,去广西镇压拜上帝会的反清武装起义。他抱病从侯官起程,十月十九日(1850年11月22日)逝于潮州普宁行馆。在报丧奏折到京前, 清廷于十月二十四日 (11月27日) 还命他暂署广西巡抚。
在任滇都时,他提出整顿云南矿政,鼓励私人开采,提倡商办等主张。这反映出他的思想中包含着萌芽中的资本主义思想。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因病辞归。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道光三十年(1850)清政府为进剿太平军,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理广西军务。在赴任途中,1850年11月22日暴卒于潮州普宁县行馆,终年66岁。死后晋赠太子太傅,照总督例赐恤,历任一切处分悉行开复,谥文忠。
简介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竢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主要功绩是从英国手里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
名字的来由
则,学习、效法。
徐,指的是福建巡抚徐嗣曾。
元抚,以巡抚徐嗣曾为榜样的意思。
少穆,石麟,据程恩泽《题林旸谷年丈饲鹤图遗照》诗及注的解释,林则徐出生那天晚上,林宾日“梦中亲见凤凰飞”,这使他立即联想到有“天上石麒麟”之类的南朝才子徐陵(字少穆),以为是吉兆,因此在给儿子取名“则徐”之余又给字“少穆”,“石麟”。
嘉庆三年(1798年),林则徐中秀才,就读鳌峰书院。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后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先后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浙江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兴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声。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生平介绍
青少年
林则徐于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侯官鼓东街(今福州市鼓楼区)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
在科举时代,林则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林则徐性聪颖,在4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嘉庆三年(1798年),他14岁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嘉庆九年(1804年),20岁中举人。父亲的淳淳教导使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此后由于家庭日难,外出当塾师。在十一年(1806年)秋,应房永清之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这里的鸦片烟毒引起他的注意。同年,受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招入幕府。他在张幕中获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礼、乐等知识以及官场经验,为他日后的“入仕”准备了些必要条件。
入官场
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会试中选,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入了官场,实现了父母所斯望的入仕做官。十九年(1814)授编修。此后历任国史馆协修、撰文官、翻书房行走、清秘堂办事、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在京官时期,他矢志做一个济世匡时的正直官吏。于是,他“文学而潜修”。为了通于政事,“益究心经世学,虽居清秘、于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综核无遗”。在京师为官七年中,他广泛搜集元、明以来几十位专家关于兴修畿辅水利的奏疏、著述,写了《北直水利书》。书中明确指出“直隶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农为天下本务,稻又为农家之本务”。认为只有发展华北水利,提倡种稻,就地解决漕粮,才能合理解决南粮北运及由此产生的漕运积弊问题。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林则徐曾在京参加过一些士大夫“雅歌投壶”的文艺团体“宣南诗社”,结识了龚自珍、魏源等人,在诗社里进行诗文酬唱活动。
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林则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他积极甄拔人才,建议兴修海塘水利,颇有作为。但他感到仕途上各种阻力难以应付,曾发泄“支左还绌右”“三叹作吏难”这样的苦闷。终于在次年七月借口父病辞职回籍。林则徐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但由于性情过于急躁,请人写“制怒”大字悬挂堂中以自警。
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复出,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署浙江盐运使,整顿盐政,取得成效。林则徐受到道光皇帝的宠信,很快跨入官场上青云直上时期。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提任江苏按察使。在任上,他整顿吏治、清理积案,平反冤狱,并把鸦片毒害视为社会弊端加以严禁。江苏这一年夏秋之际大雨成灾,松江饥民聚众告灾,汹汹将变。林则徐反对调兵镇压,亲自赴松江安定灾民,采取一系列救灾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年底入觐归来,署江宁布政使,让林则徐负责全省灾赈事务。但道光四年秋,林则徐先后遭父母丧,在籍守制。直至十年正月再度出仕。
道光七年(1827)六月任陕西按察使、代理布政使,在任一月即调任江宁布政使。等待交接期间,陕南略阳一带发生水灾,遂留陕暂理原职,赴略阳察看灾情,安置受灾百姓,同时还参与了县城移建事宜。往返陕南时,曾赴紫柏山张良庙、定军山诸葛亮墓、武侯祠凭吊。他在《定军山谒武侯墓》诗中写道:“大星虽陨大名留,一线皇纲诩汉刘。抱膝之人知管乐,鞠躬终右匹伊周。定寒沔水居民泪,月黑祁山故垒秋。归首定军军莫定,墓门深锁阵云愁。”
道光十年(1830年)服丧完毕。道光十年(1830)秋任湖北布政使,翌年春调任河南布政使,擢东河河道总督。从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则徐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岁之中,周历三省、所至贪墨吏望风解缓。疆臣重其才,皆折节倾心下之。”他为清朝统治的长远利益,锐意整顿财政,兴修水利,救灾办赈”,“一时贤名满天下。”十月,升任河东河道总督。面对关系到河道民生重大问题,决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节,工固澜安。”为了治理黄河,亲自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对备用的几千个治水商梁秸进行检查,还将沿河地势,水流情况。绘画张挂,便于了解和治理。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调任江苏巡抚。从这一年起到十六年间,他对农业、漕务、水利、救灾、吏治各方面都做出过成绩,尤重提倡新的农耕技术,推广新农具。他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地力必资人力,土功皆属农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林则徐这种农耕思想,是在实际考察中体验出来的。道光十二年(1833年),江苏大水灾,林则徐不顾报灾限期和朝廷斥责,详尽陈述灾情,呼吁缓征漕赋,提出“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请求,这对发展生产,苏息民困在客观上起了有利的作用。同时,他分析水灾原因是由于吴淞江、黄浦江、娄河及与之相表里的白茆河年久失修,逐年淤塞所致,于是决定兴修白茆河、娄河,还修建海塘,这些在我国水利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在这一时期,林则徐对清王朝的财经政策、贸易政策提出异议,反对一概禁用洋钱,并第一次婉转地向道光帝提出了一套自铸银币,建立本国银本位制度的主张。这是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这也是适应政治经济形势变化,保护本国工商业者,保护民族经济独立发展,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先进思想。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升湖广总督。面对湖北境内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滥成灾,林则徐采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对保障江汉沿岸州县的生命财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林则徐整饬吏治,严惩贪赃枉法。“要正人,先正已”。“身教重于言教”,林则徐十分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则,处处为人表率。在出任湖北布政时,入湖北发出《传牌》,禁止沿途阿谀奉迎,借端勒索。在总督任内,仍保持“一切秉公办理”的作风。林则徐办事兢兢业业,是当时官场中最廉明能干、正直无私受群众爱戴的好宫。
禁鸦片及之后经历
当时鸦片问题渐成为政治性争论问题之一。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倡“驰禁论”,请准民间贩卖吸食,使鸦片走私合法化;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炉寺卿黄爵滋提出“严禁论”,以重治吸食为先。林则徐曾向朝廷上奏,请求严禁鸦片。未等皇上批示,就开始在全省厉行禁烟,收缴烟土、烟膏与烟具,并配制“断瘾药丸”,供人戒烟,成效卓著。随后又一道奏折,力陈烟禁特别是杜绝鸦片来源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并针对反对派的驳斥强调说:“法当从严,若犹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举棋不定的道光帝认识到严禁鸦片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于是,被迫接受严禁主张,决定禁烟。十一月十五日(12月31日),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
入广州之前.林则徐先弄清广州受鸦片毒害情况,查找各家烟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于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广州,于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则徐会同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绝交出,经过坚决的斗争,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道光18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已经来临的1839是使禁烟史上最重要的翌年,对林则徐一生来说是最辉煌的岁月。
在查禁鸦片时期,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幅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幅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林则徐提倡的这种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经过两个月的旅程到达广州,成千山万的人挤满了珠江两岸,人人争睹钦差的风采。整个广州都在等待和倾听钦差大臣的声音,林则徐的回答是第二天在辕门外贴出的两张告示《收呈示稿》宣明钦差大臣道广州的目的使查办海口事件。另一个《关防示稿》无异于钦差大臣此行的第一个宣言,是采取禁烟行动的先声。这个告示是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向广州官员、百姓和外国人的首次公开亮相,它不仅再次以清廉告白天下,而且是为了驾奴极其复杂的局面。林则徐的日记记载,他当天住在越华书院。
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发布两个谕贴。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国鸦片贩子颠地。
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到来,矛盾自然转移到他身上,他到达当天,林则徐下令停泊在黄浦江上的一切外国船只封舱,当天晚上封锁商馆,并且撤走一切差役和中国雇员。但是义律是一个十足的大流氓,面对林则徐的命令,出尔反尔,采取无赖、讹诈、欺骗、撒谎的卑鄙手法交替使用。义律狡猾多端,但不是林则徐的对手,3月28日,向林则徐呈送了《义律遵谕呈单缴烟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禀》。
从林则徐1839年3月10日到达广州,到义律3月28日被迫同意缴出全部鸦片,总共18天,这充分说明了林则徐收缴鸦片第一回合的胜利。
林则徐与邓廷桢等人会商后,就收缴的地点、验收、押运、存储、看管、守卫等各个环节做了无懈可击的指令和安排。
4月10日林则徐、邓廷桢邓亲赴虎门检查收缴前各项准备工作。
4月11日开始收缴,林则徐亲自监督收缴全过程。
5月18日,实用了34天,共收缴烟土19187箱,又2119袋,总重量1188127公斤。
收缴的这段日子,林则徐一刻不怠的监督这一庞杂的过程。日夜操劳,一丝不苟,无一纰漏。缴烟获得了完全的胜利,但如此巨量的鸦片如何处置,外国人推测中国可能对鸦片实行专卖,从而使鸦片买卖合法化,但他们想错了。林则徐报告道光皇帝,要求验明实物数量,然后焚毁。道光对林则徐表示了很大的信任,他让林则徐和邓廷桢、怡良等人将收缴的鸦片就地销毁。
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毫无愧色地成为历史巨人了。
150年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他不断的在世界各地疯狂的掠夺殖民地,还企图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
广州市外国烟贩子的贩毒中心。1838年广州地方政府处决一个中国的鸦片贩子,英国烟商竟然出来阻挠,激起了广州人民的义愤。1839年2月,一万多名群众到外国人民居住的旅馆前示威,声讨外国烟贩干涉中国内政的罪行。
1839年3月,林则徐到了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他一面加紧整顿海防,严拿烟贩;一面限令外国烟商交出鸦片。林则徐在给外国烟商的通知中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由于林则徐坚定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外国烟商被迫交出鸦片2万多箱。
林则徐下令在虎门将鸦片公开销毁,并带领大、小官员亲自监督。他令人将鸦片放入挖好的两个大池子里,池中放入卤水,鸦片浸泡半日后,再加上生石灰,生石灰将生水煮沸,就把鸦片销毁了。经过22天,才把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
销烟的正义行动,取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虎门海滩每天都有上万人观看,人们无不拍手称快。外国人看到这情形,也对林则徐禁烟的果断表示钦佩。
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中的光辉一页,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林则徐在广州查鸦片的过程中,意识到英国会发动侵略战争。为了战胜敌人,需要知己知被。他经过多方面分析研究,得出:变敌人的长处为自己的长处,即魏源归纳阐述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于是林则徐亲自主持,组织翻译班子,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一种“参考消息”;为了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西方地理的书;还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其中一条规定:“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权利。”说明中国禁烟完全合乎《国际法》。在军事方面,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林则徐专门从外国买来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为了改进军事技术,又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料。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中国。林则徐在广东一边禁烟,“边积极备战,修建炮台,拉拦江木排铁链,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渔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道光帝盲目骄傲,下旨停止英国贸易。于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一日(1840年1月5日),清廷授林则徐任两广总督。鸦片战争爆发后,定海失陷,琦善到广州,与林则徐反其道而行之。在英侵略者威胁利诱下,擅自签定割让香港,赔偿烟价六百万元的《穿鼻草约》。但他却把这一切都归罪于林则徐。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在赴戌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到新疆。林则徐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林则徐所译资料中发现沙俄对中国的威胁,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于是他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他还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人们为纪念他的业绩,称为“林公井”“林公车”。林则徐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胁的严重性,临终时尚告诫“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林则徐的远见卓识,已被后来的历史所证实。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开始,朝廷重新起用林则徐,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奉召回京候补,十一月以三品顶戴署理陕甘总督。二十六年(1846) 四月,授陕西巡抚,七月初九(8月30日)抵陕上任。这时的陕西,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鸦片战争时,清廷为解决军费困难,除调拨陕西征收的盐税外,还强令陕西捐银一百多万两。鸦片战争后给外国侵略者的赔款也摊派到陕西,仅西安府咸宁、长安两县的赔款银,年征收就在二万两以上,相当于上缴正银数的三分之一;加上各地接连发生灾荒,劳苦群众生活异常艰难;渭南、富平、三原、大荔、蒲城等地的“刀客”与当地回民联合起来,反抗官府的斗争此起彼伏。
林到任后下令对“刀客”严加镇压,并申明对地方官中镇压得力者将奏请朝廷予以嘉奖;同时,又采取了一系列赈灾措施。一方面,把西安府等地的一百多万石存粮向贫民平粜,对于无力购粮的极贫户与老弱病残者,由官方收养,省城西安即收养极贫百姓三四千人;劝绅商富户出钱出粮救济其所在村寨的贫困户,并令地方官与各地富户收买、质押耕牛,以免影响耕种;另一方面,向清廷连上《被旱各属分别缓征折》《咸宁等十二州县应征粮石展限奏销折》,请求朝廷缓征钱、粮。为从根本上免除灾荒,他筹议兴修关中水利,命陕西督粮道张集馨对《关中胜迹图志》一书加以研究,提出方案。这一计划终因费用太大,未能实现。林通过上述多种办法,使陕西局势得到暂时的稳定,但他却因劳累成疾,只好奏请朝廷准假三个月,开缺医治。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三月,清廷命林则徐为云贵总督。到任后,以维护云南边境安定得力加太子太保,赏戴花翎。二十九年(1849)秋,因病重奏请开缺回乡调治,翌年三月返抵侯官。九月,又被清廷命为钦差大臣,去广西镇压拜上帝会的反清武装起义。他抱病从侯官起程,十月十九日(1850年11月22日)逝于潮州普宁行馆。在报丧奏折到京前, 清廷于十月二十四日 (11月27日) 还命他暂署广西巡抚。
在任滇都时,他提出整顿云南矿政,鼓励私人开采,提倡商办等主张。这反映出他的思想中包含着萌芽中的资本主义思想。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因病辞归。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道光三十年(1850)清政府为进剿太平军,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理广西军务。在赴任途中,1850年11月22日暴卒于潮州普宁县行馆,终年66岁。死后晋赠太子太傅,照总督例赐恤,历任一切处分悉行开复,谥文忠。
林则徐著作
林则徐从政40年,历官13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虽然作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镇压过少数民族起义,但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这是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林则徐不愧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生平爱好诗词、书法,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和《林文忠公政书》《荷戈纪程》等著作。所遗奏稿、日记、公牍、书札、诗文等,建国后辑为《林则徐集》。
林则徐对联
一副对联,写在乾隆纸上的,稍微有点破旧,上书:
社燕逢春留好语,
地无寒谷春常在。
下联有“岁在丁丑年 赠 林则徐 ” 然后有一个“少穆”繁体字的印章(这个看的不是很清楚,大概是) ,一个“林则徐”繁体字的印章。 另外,那个“赠”字, 在对联上看起来是个“木”字旁,是“橧”这样一个字,那到底是不是“赠送”的赠呢,还是有其他什么意思?
解释:
1,“少穆”是林公的另一个号,2,社燕就是燕子,因为它们春社之日飞来,秋社之日飞走,所以诗人称其为社燕。至于春社秋社,那是各地民间的社庆习俗,多数是人神共乐的形式。3,逢春,自然是指春天来,燕子归,4,留好语,是指人声燕语好气象。5,寒谷本指深山溪谷。因日光罕照而苦寒,故称寒谷。这里显然泛指处处春暖无寒了。6,橧字本身有这个字,其义是堆聚柴薪的寮房或猪圈等偏隅。7,至此,话题要偏一偏:此文物上的模糊字是一个还是两个?如果是指的同一处,那就要严格分清是“赠”还是“橧”,果只有一“橧”字,则此作品出自林公本身无疑,因为“橧”字是林公自己对住屋的谦称。有“少穆”加章为证,林公墨宝必矣!8,诗句有景有情,景即所见所写,情乃歌太平是也!
另一副:
上联:状开元景三阳态,下联:探得花香一树春。落款是 辛丑年少穆林则徐,下面 是两个印章,依次是林则徐印,之后是少穆。都是繁体字。
林则徐名诗与名句
1.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3.林则徐 说: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容乃大千秋几?无欲则刚百世师. 比武守疆驱虎豹,论文说理寓诗词.为官首要心身正,盖世功勋有口碑
4.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七律二首
其一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其二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道光、同治.光绪.有何区别?

简单的说,同治帝和光绪帝是表兄弟,同治是咸丰帝和慈禧的儿子,光绪帝是慈禧妹妹的儿子(所以同治死后,慈禧给咸丰帝立嗣,而没有给自己儿子立嗣,目的很明显)
道光帝是同治和光绪的爷爷,咸丰帝的生父.
顺序是: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生平与细节可以在百度上找到)
1、所属皇帝不同
道光是清朝第八位、清军入关后的第六位皇帝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的年号,同治是清朝第十位、清军入关后第八位皇帝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的年号,光绪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第九位皇帝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的年号。
2、使用时间不同
道光年号共使用30年,同治年号共使用共13年,而光绪年号共使用34年。
3、使用情况不同
道光: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驾崩后,道光三十年正月清文宗即位沿用,次年改元咸丰。
同治: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最初要用原八位顾命大臣拟定的“祺祥”年号,但慈禧太后联合慈安太后和恭亲王奕欣等人发动辛酉政变以后,采纳了大学士周祖培的奏议,改用“同治”年号。
光绪:其他两个年号使用皇帝皆为父子相继,但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却是上任皇帝同治帝的堂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同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光绪

林则徐是谁 要详细的。

林则徐是谁?林则徐是清代销毁鸦片的民族英雄。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其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清代销毁鸦片的民族英雄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林则徐,名士葆,字子平,号衍圣,福建泉州人,是清朝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名人和民族英雄。他的父亲林鸿勋是一位进士,也是一位政治家和文化人物,曾任福建钦差大臣。林则徐自幼聪明好学,16岁时考中福建府举人,后又考中会试第,成为清朝少有的一位一甲进士。林则徐担任过许多重要的官职,如四川布政使、江苏巡抚等,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进行了许多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改革。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他主持的禁止鸦片贸易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林则徐勇敢地站出来,通过发起\"抵制鸦片\"的活动,发动了全民的抵制和反对,这也成为中国国家历史上的一段壮烈篇章。林则徐还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主张实用主义教育,提倡培养人才,办学兴校,培植国民精神。他的诗文也广为人知,写过许多著名的诗篇,如《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赴广东法台留别堂弟》等。林则徐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和行为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的进程。他的一生也成为了中国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化身,不仅被中国人民敬仰,也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尊重和关注。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其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少年时代贫苦童年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原名林天翰,字孟养,号旸谷,嘉庆侯官岁贡生,是当地的教书先生,于邻居罗氏的地方开设书塾。而林则徐的母亲陈帙,为闽县岁贡生陈圣灵之第五女。林宾日陈帙夫妇一共生育十一名子女:长子林鸣鹤(早夭)、次子林则徐、三子林霈霖及八名女儿。虽然林宾日为私塾教师,中了秀才后又可领取公粮。但家里人口众多,僧多粥少,甚至三餐都无以为继。林母陈帙瞒住丈夫,偷偷以女红这项手艺帮补家计,她也将此剪纸手艺传于女儿,才能维持家庭生活。后来,林则徐在其著文《先妣事略》中忆述:“逾年,家君入学,旋食廪饩。此后馆谷虽稍充,而食指渐繁,贫如故。先妣工针凿,又善翦彩为草木之花。大者成树,其小至于一茎一叶,皆濯濯有生意。岁可易钱数十缗,遂资其值,以佐家计。不孝姊妹八人,皆以先慈之教,备传其妙。不孝幼随家君之塾,每夕归,则敝庐四壁,短几一檠,读书于斯,女红亦于斯。不孝夜分就寝,而先妣率诸姊妹勤于所事,往往漏尽鸡呜尚未假寝。其他困苦之状,类非恒情所能堪者。不孝见而愀然,请代执劳苦或推让饮食,辄正色曰:‘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耶!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家计虽不用代劳,但林则徐每天到书塾之前,都会先为母亲姊妹的工艺品拿到店铺寄卖,放学后,则再到店铺收钱交回母亲。贫苦的童年和严格的家教,使他日后升至高官时都保持清俭的习惯和察民疾苦的作风。接受教育尽管林则徐家境寒苦,但是林宾日非常重视教育。四岁时,父亲林宾日已将他携入塾中,教以晓字。七岁,已经熟练文体,在当时来说是非常早的事。原因由于林宾日幼时家贫,到十三岁才入书塾,常常被同学嘲笑,为免儿子和自己一样命运,教书时便将他携入塾中,抱在膝上,一同听学。林宾日教学方法不同于一般教书先生,教育态度暨讲究又开明。他不只重追求学问,还注重品格修养;不求死背,不求体罚,循循善诱,让学生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在他教书的五十年当中,中举或考上进士的多达数十人,最杰出的还是儿子林则徐,他八、九岁时,就在学堂上写出了“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诗句,震惊四座,他在书塾常常以佳作得到奖金,眼见家境依然贫穷,有人曾叫林则徐改业,但林宾日不许,他认为儿子日后必飞黄腾达,名成利就。林则徐十二岁时,孔庙召童生任佾生,经一轮选拔之后,林则徐当选任佾生,为祭祀乐舞的人员。林则徐童年家境寒苦,但他得到开明的父亲教导,还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童年是非常快乐的。邻居常常听到林家吃饭时的欢笑声,探看之下,不过是十多个人津津有味吃着豆腐。后来林家以此事来教诲子孙知足常乐的道理。河南省永城县知县郑大模有次遇到林则徐,对他文思敏捷留上了心,认为此子必成大器。果然,林则徐十四岁时,就考上秀才,同年,林则徐就与郑大模之女郑淑卿订婚。以当时来说,进士门第出身的郑家千金嫁给家境寒苦的林家秀才,是件罕见的事情。入读鳌峰书院鳌峰书院是福建当时的最高学府,入读书院者皆非泛泛之辈。院长是出名敢于蔑视和珅、刚直不阿的教育家郑光策。在郑光策指导之下,林则徐专心向学,写有读书札记《云左山房杂录》,将诸子百家一同兼收。入读期间,林则徐通过父亲结识汉学家陈寿祺。陈寿祺为人愤世嫉俗,对现实的社会问题和官场有深刻的思考。他经世匡时之思想对林则徐有潜移默化作用。与他同时入读的还有郑光策女婿梁章巨。两人少时已经交往甚频,加上梁章巨早已接受郑光策“经世致用”之学,加深林则徐“经世致用”之思想,两人同时立下“经国救世”之志。林雨化事件林雨化,字希吾,是林则徐的同族长辈,亦是林宾日所创立的真率会的中坚分子,为人正派不阿,不畏权势。他揭发当时的福建按察使钱士椿营私舞弊,遭钱士椿罗织罪名报复,林雨化拒不认罪,钱士椿则迫林雨化父亲代押。结果林雨化被监禁七个月后,遣戍新疆,途中受尽折磨,直到六十岁时获释归乡。林宾日对林雨化的遭遇感到无限愤慨,林则徐少时已经从父亲口中听闻林雨化事件,希望一见林雨化。在父亲的引见下拜见了林雨化,拜读其著作。之后,林则徐对吏治腐败加深了认识,日后对他的改革吏治有重要作用。林则徐的家离南宋抗金将领李纲之墓不远,结果那里成为他和朋友联谊之所。此后,林则徐特别游览历代爱国者的遗迹,感受到爱国及民族思想的熏陶,后来他和友人梁章巨发起修葺李纲墓地行动,又重修于谦祠墓。[1]步入仕途中举成家嘉庆九年(1804年),林则徐参加乡试,中第二十九名举人。就在揭晓成绩排名的那一天,他正式迎娶郑淑卿为妻,自此林则徐在郑淑卿在世时都没有纳过妾侍,终其一生情深不渝(据林则徐长房后人林鸿汉表示,郑淑卿逝世后林则徐曾续弦再娶)。林则徐逝世后,同治至光绪年间,英国的杜莎夫人蜡像馆特地为林则徐郑淑卿夫妇制作蜡像,成为少数可长期展出的名人蜡像,以表敬意。年底,新婚燕尔的林则徐离开家人前往京师参加会试,但名落孙山。回乡后就在福州北库巷开设“补梅书屋”开班授徒,等待下一次的会试。张师诚幕僚时期嘉庆十一年(1806年),林则徐担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专责处理商贩洋船来往、米粮兵饷的文书记录。那时厦门的走私鸦片问题严重,历任厦门海防同知皆是贪官污吏,外商贿赂成风,无人打击走私。林则徐认识到鸦片问题、烟贩伎俩,开扩视野。其任内他得到汀漳龙道百龄和福建巡抚张师诚赏识,张师诚招他成自己的幕僚。张师诚为何选林则徐为幕僚的说法不一,依照林氏家族后人传说,张师诚翻阅各地呈交给他的贺启,发现林则徐的贺启写得最好。那时正值除夕,依惯例各地官员都要向皇帝呈拜折。于是张将林则徐召来代草拜折,途中诸多刁难,整夜在他居所外连放爆竹,又改动拜折,要林则徐重抄一遍。张师诚观察林则徐的修养和态度,只见他认真誊写一遍,非常欣赏他人品及才华,就请他纳入幕僚。张师诚位极人臣,对典章大政等政治学问均有所知,他将自己公事上的知识、权术一一传授给林则徐,甚至他在嘉庆十四年八月(1809年9月),镇压海盗蔡牵时亦一同随往,令林则徐间接参与镇压。张师诚事后称赞林则徐:“是役也,僚属睹余督剿之劳,佥谓非余先得贼踪,飞檄催战,未必能如斯神速。”同年年底,张师诚推荐林则徐父亲林宾日为乐正书院主持,林家经济得以改观。后林则徐又在这年参加燕京会试,可惜仍是落第,他依然留在张师诚幕府当幕僚。直到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终中进士,殿试高居第二甲第四名,从此踏上官宦之路。 嘉庆十八年五月初九(1813年),林则徐入翰林院庶常馆任庶吉士。同年九月初七(1813年9月30日),天理教起事,教徒直攻打至京师,林则徐亲睹事态,他后来作书《强忠烈公遗墨后》,纪念当时被教徒处死的滑县知县强克捷。林则徐在翰林院度过七年岁月,被派往不同地方工作,但仍是微不足道的小京官。七年期间,他的子女相继出世。嘉庆十九年(1814年)正月初四,长子林汝舟出生;次子林秋柏出生三日而殇;后来长女林尘谭、次女林金鸾(后夭折)亦出生,单较二百两银年俸,根本不足以应付家庭开支。唯有间中在书塾教书,或寄卖自己的书法作品帮补家用。在翰林院期间,他著经济专书《北直水利书》。林则徐虽不善社交,但他于嘉庆十九年加入了由地位不高的京官组成的宣南诗社,结交黄爵滋、龚自珍、魏源等人,林则徐成为他们的领袖。[2]愤而罢官嘉庆二十一年闰六月初十日(1816年8月1日),林则徐离开翰林院,往江西南昌任考官,他父亲林宾日得知此事后,因感怀自己过去的经历,特地致信儿子,要儿子慎选人才。林则徐此后多次任考官期间,均公正严肃的工作,因此在士人之间博得良好的名声,甚至落第的考生皆致信向林则徐讨论请教。林则徐后来记述自己对考官工作的态度:“则徐典试江西,府君自以踲于场屋,倍知科名之难,屡谕衡文当慎之又慎。已荐之卷,首场三艺当通阅到底,遂篇分评;未荐之卷,亦必逐卷有朱笔批点”。林则徐如此重视科举,但他的好友龚自珍和魏源见识到科举之弊端严重,认为科举是对人才的埋没和摧残,因此曾为此事争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二月,林则徐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河南南岸河堤缺口,河南巡抚琦善办事不力,引发大水灾,林则徐不惧琦善满洲贵族的背景,向嘉庆帝直奏琦善的无能。他为官清廉,不畏权势,行事果敢,不假情面,导致同僚的猜忌、冷嘲热讽,林则徐因此对官场厌倦。道光元年(1821年),那时林宾日病危,以照顅父亲为由辞官而去。乘船返回家乡期间,妻子郑淑卿在船上诞下三女林普晴,返回福州时,林宾日已病愈。[1]复职林宾日陈帙夫妇及家乡的乡亲父老极为反对林则徐辞官的决定,而且在家乡也不知用什么技能求生,唯有不情不愿地再涉官场。他的主师曹振镛、房师沈维鐈一直为林则徐斡旋,道光帝亦知林则徐任内的政绩卓越,特地召见夸赏他,并破格复林则徐职。自此,深受道光帝宠重的林则徐青云直上,终可以一展抱负。道光三年正月初七(1823年2月17日),林则徐任江苏按察使,在任期间澄清江苏吏治,改革审判程序,亲自裁决案件。甚至黑夜潜行,明查暗访,验尸时亦亲自动手。短短在任四个月内,就把江苏的积压案件处理十之八九,被江苏人民称颂为“林青天”。他并认为江苏之风气败怀,全因鸦片害人,于是下令江苏禁烟。同年夏季,江苏大水灾,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聚集,将成民变,官府照样追税。江苏巡抚韩文琦力主用兵镇压,林则徐极力反对,他乘船前往灾变地区,赈济灾民,平息民愤,恢复社会秩序 林则徐的长处是澄清吏治,但治水却非其长,林则徐曾著《北直水利书》。《北直水利书》除经济之外,亦有治水方略。后来林则徐的学生冯桂芬将《北直水利书》改编成《畿辅水利议》,道光十一年十一月廿二(1831年12月25日),林则徐擢升东河河道总督。他向道光帝表示自己不懂河务,难以胜任,但道光帝鼓励他,于是林则徐往山东邹县接任。到任后,林则徐立即补修治水方面的知识,验催河工,保持质量,处分办事不力之官员,下令检验河堤料垛,他向道光帝呈上的奏折中表示:“周历履勘,总于每垛夹档之中,逐一穿行,量其高宽丈尺,相其新旧虚实,有松即抽,有疑即拆,按垛以计束,按束以称斤,无一垛不量,亦无一厅不拆。”林则徐做事如此认真,令贪官无可作假,桃汛来时,两岸安然无恙,道光帝多次称赞。当林则徐的对治水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日丰,诗人张际亮向林则徐提议将黄河河道改道北流,从山东利津入海。林则徐也有同感,但民意和官员都反对此治河方略,加上林则徐不能独揽全局,张际亮之提议遭否决。直到林则徐逝世前不久,还表示张际亮的治河方略是对的。林则徐逝世后,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循大清河至利津入海。[3]道光七年(1827年)六月任陕西按察使、代理布政使,在任一月即调任江宁布政使。等待交接期间,陕南略阳一带发生水灾,遂留陕暂理原职,赴略阳察看灾情,安置受灾百姓,同时还参与了县城移建事宜。道光十年(1830年)秋任湖北布政使,翌年春调任河南布政使,擢东河河道总督。从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则徐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面对关系到河道民生重大问题,决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节,工固澜安。”为了治理黄河,亲自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对备用的几千个治水商梁秸进行检查,还将沿河地势,水流情况。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调任江苏巡抚。从这一年起到十六年间,他对农业、漕务、水利、救灾、吏治各方面都做出过成绩,尤重提倡新的农耕技术,推广新农具。他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地力必资人力,土功皆属农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林则徐这种农耕思想,是在实际考察中体验出来的。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升湖广总督。面对湖北境内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滥成灾,林则徐采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对保障江汉沿岸州县的生命财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入广州之前.林则徐先弄清广州受鸦片毒害情况,查找各家烟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于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广州,于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则徐会同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绝交出,经过坚决的斗争,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道光18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已经来临的1839是使禁烟史上最重要的一年,对林则徐一生来说是最辉煌的岁月。  在查禁鸦片时期,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幅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林则徐提倡的这种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5]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经过两个月的旅程到达广州,成千上万的人挤满了珠江两岸,人人争睹钦差的风采。整个广州都在等待和倾听钦差大臣的声音,林则徐的回答是第二天在辕门外贴出的两张告示《收呈示稿》宣明钦差大臣到广州的目的是查办海口事件。另一个《关防示稿》无异于钦差大臣此行的第一个宣言,是采取禁烟行动的先声。这个告示是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向广州官员、百姓和外国人的首次公开亮相,它不仅再次以清廉告白天下,而且是为了驾驭极其复杂的局面。林则徐的日记记载,他当天住在越华书院。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发布两个谕贴。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国鸦片贩子颠地。[5]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到来,矛盾自然转移到他身上,他到达当天,林则徐下令停泊在黄浦江上的一切外国船只封舱,当天晚上封锁商馆,并且撤走一切差役和中国雇员。但是义律是一个十足的大流氓,面对林则徐的命令,出尔反尔,采取无赖、讹诈、欺骗、撒谎的卑鄙手法交替使用。义律狡猾多端,但不是林则徐的对手,1839年3月28日,向林则徐呈送了《义律遵谕呈单缴烟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禀》。5月18日,实用了34天,共收缴烟土19187箱,又2119袋,总重量1188127公斤。 收缴的这段日子,林则徐一刻不怠的监督这一庞杂的过程。日夜操劳,一丝不苟,无一纰漏。缴烟获得了完全的胜利,但如此巨量的鸦片如何处置,外国人推测中国可能对鸦片实行专卖,从而使鸦片买卖合法化,但他们想错了。林则徐报告道光皇帝,要求验明实物数量,然后焚毁。道光对林则徐表示了很大的信任,他让林则徐和邓廷桢、怡良等人将收缴的鸦片就地销毁。 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毫无愧色地成为历史巨人了。170年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他不断的在世界各地疯狂的掠夺殖民地,还企图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广州成为外国烟贩子的贩毒中心。1838年广州地方政府处决一个中国的鸦片贩子,英国烟商竟然出来阻挠,激起了广州人民的义愤。1839年2月,一万多名群众到外国人民居住的旅馆前示威,声讨外国烟贩干涉中国内政的罪行。1839年3月,林则徐到了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他一面加紧整顿海防,严拿烟贩;一面限令外国烟商交出鸦片。林则徐在给外国烟商的通知中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由于林则徐坚定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外国烟商被迫交出鸦片2万多箱。林则徐下令在虎门将鸦片公开销毁,并带领大、小官员亲自监督。他令人将鸦片放入挖好的两个大池子里,池中放入卤水,鸦片浸泡半日后,再加上生石灰,生石灰将生水煮沸,就把鸦片销毁了。经过23天,才把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销烟的正义行动,取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虎门海滩每天都有上万人观看,人们无不拍手称快。外国人看到这情形,也对林则徐禁烟的果断表示钦佩。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中的光辉一页,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严厉地打击了外国鸦片贩子,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广州禁烟1838年(戊戌年)11月15日,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在广州禁止鸦片的过程中,林则徐意识到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中国。为抗击鸦片侵略,战胜敌人,他进行了大量的“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军事变革实践。他亲自主持并组织翻译班子,翻译外国书刊。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参考消息”。为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较为系统的介绍世界各国的情况,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还组织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等一系列著作。通过分析外国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他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才能抵御外国的侵略。他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他提出为了改变军事技术的落后状态应该制炮造船的意见。林则徐在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带了头,成为中国近代传播西方文化,促进西学东渐的带头人。在军事方面,他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专门派人从外国秘购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为了改进军事技术,又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料。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的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林则徐将西方国家的“战船制造、火器制造和养兵练兵”作为探求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组织官兵在东较场(今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一带)学习演练西洋武器,学习西法练兵,并经常亲往阅操,抓紧训练官兵。他还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广东巡抚怡良等在东较场检阅军队,准备迎击英国侵略军。当时,数百名精选出来的官兵演习了排枪、火炮等,林则徐看后大为赞赏。为激励官兵的爱国心和责任感,林则徐当即挥毫赋写新联一副,悬挂于东较场的演武厅内。对联云:“小队出郊峒愿士卒功成净洗银河长不用,偏师成壁垒看百蛮气慑烟消珠海有余清。”〔见萨嘉榘辑:《林则徐联句类集》卷1〕林则徐的对联,措词磊落,充满爱国主义的浩然正气,它凝成一股无形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东较场上练武的官兵们,成为官兵刻苦训练的精神动力。林则徐在广东一边禁烟,一边积极备战,修建炮台,拉拦江木排铁链,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渔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但学界有一说法为,鸦片战争并非因为禁烟而起,而是因为禁商。1839年7月7日一伙英国水手来到九龙尖沙咀的小酒馆酗酒闹事,引发斗殴,结果导致村民林维喜伤重死亡。林则徐毫不迟疑地要求英国人交出凶手,按大清律要捉拿水手中的一人来偿命。但义律只同意赔偿死者家属并惩办所有参与此事的水手,而拒绝交出一人来杀头顶罪。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林则徐在8月15日下令禁止一切贸易,并封锁了外国在广州的全部外贸企业。义律在9月5日派特使要求林则徐解除封锁,恢复正常贸易关系。林则徐未达到目的,拒绝了义律的要求。当天下午,英国军舰向封锁他们的中国战船开炮[6]。自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查禁鸦片起,至1840年10月清廷革林则徐两广总督职止,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抗英军事斗争共19个月。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横遭诬陷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以虎门销烟、奋力抗英而闻名中外,成为一代名臣、民族英雄,为后人称颂。但也是因为禁烟和抗英,使林则徐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遭受了5年悲壮的流放生活。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功绩,最初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充分肯定。1839年7月28日,道光帝阅毕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报告,欣喜万分,誉为:“可称大快人心事!”不久,林则徐过55岁生日,道光帝又亲笔书写“福”、“寿”二字的大楷横匾,差人送往广州,以示嘉奖。不久,林则徐先后被任命为两江总督、两广总督。但时隔不久,林则徐所面临的形势就迅速恶化起来。1840年6月,英军派舰队封锁珠江口,进攻广州。林则徐严密布防,使英军的进攻未能得逞。英军受阻后沿海岸北上,于7月5日攻占定海,8月9日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北京。这时,道光帝惊慌失措,急令直隶总督琦善前去“议和”;又命令两江总督伊里布查清英军攻占定海的原因,究竟是由于“绝其贸易”还是“烧其鸦片”,意欲将林则徐作为“替罪羊”。 从此,各种诬陷、打击和指责连续降临到林则徐的头上。琦善是妥协派的骨干,当然不会错过这一陷害和打击林则徐的机会。他声称英国所不满的只是林则徐一人,只要清廷惩治林则徐,所有问题都可解决。其间,林则徐两次上奏,大胆陈述禁烟抗英的合理性和正义性。道光帝翻脸,指责林则徐简直是一派胡言,实在可恶! 9月29日,道光帝下旨,革了林则徐的职,并命令“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这只是林则徐受到的初步惩罚,后面还有更严重的惩罚在等待着他。10月25日,林则徐又收到吏部文件,通知他暂留广州,等待新任钦差大臣博尔济吉特·琦善的审问和发落。1841年5月1日,林则徐又接到圣旨:降为四品卿衔,速赴浙江镇海听候谕旨。到镇海后,林则徐积极参与了当地的海防建设事宜,力图“戴罪立功”。不久,接替琦善的靖逆将军奕山在率军与英军作战中打了败仗。为了开脱罪责,他竟造谣说,英方是愿意议和的,他们恨之入骨的只有林则徐一人。言外之意,就是必须再次惩办林则徐,英方才能罢兵议和。道光帝求和心切,便把广州战败的责任再次归罪于林则徐,说他在广州任职时没有积极筹划防务,以致英军发起进攻后,奕山招架不住。6月28日,道光皇帝下旨,革去林则徐“四品卿衔”, “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