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价格歧视案例分析,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01 12:20:44 浏览1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给两个价格歧视的例子,来说明它影响消费者的供给、生产者的供给和总供给

1价格歧视,是指同一个出售者的同样的物品,对不同的顾客或在不同的市场以不同的价格出售。
2价格歧视是商家为了榨取消费者剩余,它可以使得社会总剩余增加。
3捆绑销售是指这样的现象:不同的物品或不同的部分,明显地可以散买,而事实上起码有某部分在市场是有散买的,但卖家坚持捆绑在一起,否则不卖。
4捆绑销售的目的是商家为了降低信息费用。
麦当劳经常以某种形式发放优惠券,例如,在麦当劳的网站上发放,顾客只要打印这张优惠券,就可以凭券到麦当劳以7-8折不等的优惠价格享受某种套餐。或者把优惠券夹在麦当劳的宣传报纸里,顾客只要看这张报纸就会得到优惠券,或者在路边免费发放。等等,事实上,不仅仅是麦当劳,许多餐厅也有类似的优惠券。
为什么要发放优惠券呢?
一种容易想到的解释是:吸引更多的顾客,扩大销售量。但如果是这样的目的,那么为什么不直接降价呢?可见,这个解释不对。
另一种解释是:麦当劳想借此进行价格歧视——把顾客分开。请读者注意,要获取麦当劳的优惠券,总是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的,而不是随手可得——上麦当劳的网站浏览寻找优惠券,打印优惠券,或者阅读麦当劳的宣传报纸,或者倒路边索取,都是需要花费少许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通常是什么人才愿意花费这些成本呢?是时间成本比较便宜的人。能上麦当劳的人中,什么人时间比较便宜呢?显然是一些收入偏低的人——工薪阶层。
另外,优惠券能够购买的通常是某种指定的商品组合,而不是随意购买。也就是说,使用优惠券的顾客,是要付出代价——不能随意挑选商品的代价。这也是一种成本。
总而言之,使用优惠券,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者成本也。
通过上述种种方式,麦当劳成功地把麦当劳的顾客中的富人和穷人分开,然后,对于富人——不持有优惠券的人,麦当劳供给他们的商品就比较贵(没有优惠),而对于穷人——持有优惠券的人,麦当劳给他们打折。时间地点商品相同但价格不同,这就是典型的价格歧视。通过价格歧视,麦当劳向消费者榨取了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增加了利润。
如何验证上述理论解释呢?
首先,我们需要由上述理论解释出发,推出可以验证的含义:按照上述理论解释,穷人应该消费额低一些,而富人消费额高一些,所以,拿优惠券的人消费总额必定低一些,而那些不拿优惠券的人,必定买的东西更多更贵一些。这显然是可观察的一个含义。
其次,观察事实是否与推出来的可观察含义相符。这一步骤不难:只要找一个好位置,仔细观察麦当劳的销售情况就可以知道验证结果是否与理论的推测是否一致了。
案例内容:
在广州很容易以750元左右的价格买到从广州到济南的经济仓飞机票,但是在济南只能买到1420元的从济南到广州的经济仓飞机票,乘的是同一航空公司的飞机,甚至是同一架飞机,同样的机组,时间里程也一样,价格虽然相差如此悬殊。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种事也是常有的。以美国为例,航空公司之间经常发生价格大战,优惠票价常常只是正常票价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然而,即使是价格大战航空公司也不愿意让出公差的旅客从价格大战中得到便宜。但是,当旅客去买飞机票的时候,他脸上并没有贴着是出公差还是私人旅行的标记,那航空公司如何区分乘客和分割市场呢?原来购买优惠票总是有一些条件,例如规定要在两星期以前订票,又规定必须在目的地度过一个甚至两个周末等等。老板叫你出公差,往往都比较急,很少有在两个星期以前就计划好了的国内旅行。这就避免了一部分出公差的旅客取得优惠。最厉害的是一定要在目的地度过周末的条件。老板派你出公差,当然要让你住较好的旅馆,还要付给你出差补助。度过一个周末,至少多住两天,两个周末更不得了。这笔开支,肯定比享受优惠票价所能节省下来的钱多得多,更何况,度完周末才回来,你在公司上班的日子又少了好几天。精明的老板才不会为了那点眼前的优惠,而贪小便宜吃大亏。就这样,在条件面前人人平等,这些优惠条件就把公差者排除得八九不离十了。
五、案例评析
上述行为在经济学上就叫“价格歧视”。“价格歧视”也叫差别定价,是指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把同一产品按购买者不同而规定的不同价格,一部分购买者所支付的价格高于另一部分购买者所支付的价格。
1、“价格歧视”是否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价格歧视”是违反市场经济规则的,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必须实行严格管制。有人认为,“价格歧视”有其合理性,应允许存在。
认为“价格歧视”不应该存在的人的理由是,根据择优分配的原理,商品和资源的最佳配置必须达到均一的边际产出,在市场经济中就是均一的价格。因为公平有效的定价是“长期边际成本”,这种成本是一个确定的数,不能因人而异。所以歧视价格破坏了市场规则,必将破坏资源的最佳配置,降低社会的经济效率。
认为“价格歧视”有合理性的人的理由是,“价格歧视”完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价格歧视”中的歧视是经济学的术语,而不是一个贬意词。如果由于扩大市场,使生产者能得到规模经济利益,在满足了付高价的消费者的消费之后,可以降价再满足一部分只能出低价的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而使整个平均成本进一步下降,这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好处。因为,通过这种策略,厂商可以依据客户的消费能力将其分为不同的消费群,分别定价,赚取更多的利润。“价格歧视”堪称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游戏规则之一。
2、实行“价格歧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较多的利润。如果按较高的价格能把商品卖出去,生产者就可以多赚一些钱。因此生产者将尽量把商品价格买得高些。但是如果把商品价格定得太高了,又会赶走许多支付能力较低的消费者,从而导致生产者利润的减少。如何采取一种两全齐美的方法。既以较高的商品价格赚得富人的钱,又以较低的价格把穷人的钱也赚过来。这就是生产者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价格歧视”产生的根本动因。青壮年是能挣钱的社会群体,而退休工人的收入通常就低得多。以较高的价格赚得了青壮年这个社会群体的钱,再以较低的价格向退休工人提供服务;航空公司以正常票价向公差人士提供服务,同时用低得多的机票价格让“可去可不去”的旅客也花钱进入旅游市场,这就是价格歧视现象共同的经济学伦理。当然,“价格歧视”也有更好听的说法和理由。如在中国,“尊老爱幼”被说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美国,“尊老爱幼”被标榜为体现他们文明社会的温馨。
3、“价格歧视”的前提是市场分割。市场分割包括边界分割、距离分割和身份分割。如果生产者不能分割市场,就只能实行一个价格。如果生产者能够分割市场,区别顾客,而且要分割得不同市场具有明显不同的支付能力。这样企业就可以对不同的群体实行不同的商品价格,尽最大的可能实现企业较高的商业利润。
如果没有歧视,人人平等,实际上必然造成对高“需求者”的(需求弹性小支付意愿强的消费者)歧视。厂商向每一位顾客收取其刚好愿意支付的价格的做法叫做“完全价格歧视”。“完全价格歧视”表面上看,好像不公平,但其实未必。这是因为,在整个价格歧视中,不同的有效需求者都能得到有效的供给,因而从需求与供给相等的意义上说,没有任何人遭到歧视。对高“需求者”歧视不行,对价格敏感、需求弹性大的普通百姓而言,如果不被“歧视”,可就更不答应了。美国P&G 公司曾经一直在采用“折扣券”制度,对积攒、保存、携带、出示“折扣券”的顾客(往往都是收入较低的顾客)实施优惠价格。1996年,P&G公司以区分消费者需求弹性成本太高之名决定取消这种制度。P&G公司的顾客火了,连纽约州司法部都介入了此事,要求强制P&G公司执行“折扣券”制度。
假期到了,大学生要放假要回家,如果铁道部坚持价格无歧视,取消学生票半价,结果可想而之。所以说,价格歧视本身也是公平另类的一种市场体现。
价格歧视的例子如下:
1、ABC三个人都想买冰激凌,预算分别是2元、3元、5元,一个冰激凌的成本是1.5元,卖家的定价统一为3元,那么只有B和C会购买冰激凌,卖家分别可以赚到1.5元和3.5元,但是如果卖家能够知道ABC各自的心理预期,并分别定价,对A收取2元,B收取3元,对C收取5元,这样一来,卖家的利润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买家也以符合自己预期的价格得到了物品。
2、另一个很常见的例子就是学生票打折,商家从身份上区分了顾客的购买意愿,从而提供不同的价格。
从歧视这个词来看,很容易被判断为一个贬义词,其实在经济学上是一个中性词,指的就是企业把同一种物品以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顾客。部分等于我们常说的“杀熟”,因为“熟”客消费频次、浏览时长等各项数据都比“生客”多,平台拥有更多的信息去分析判断用户的购买力,从而给出不同的定价。价格歧视的最终目的就是利润最大化。
扩展资料
从价格歧视的例子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价格歧视是利润最大化垄断者的一种理性策略。
这点很明确,企业都是以赚取利益为目的的,获得最大化利润一直是企业的目的。
2、价格歧视可以增加社会的整体经济福利。
社会福利可以用社会总剩余去衡量,社会总剩余=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交易价格-最低供给价格,消费者剩余=支付意愿-交易价格,价格歧视可以使生产者剩余最大化,消费者剩余最小化,从而降低了无所谓损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价格歧视

1完全垄断的“价格歧视”案例分析

1.这是价格歧视中的三级价格歧视现象。
2.经营者的实行价格歧视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但是就这里来说,只是一种弱势群体的福利政策,在国外一般是直接发放交通补贴,而非在终端上实行价格差别。
3.按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学来说实行三级价格歧视的条件是不同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价格弹性,但是在公共服务领域我们不能简单的用市场经济学来分析,如果硬要说来一般市民的消费价格弹性较低,也就是不管价格多少,公共汽车还是要做坐的。而老人、学生的消费价格弹性较低,也就是价格提高一点,就选择别的交通工具(当然,公交是最便宜的,可能选择步行或者不出门什么的)。

微观经济学的案例分析

A公司的做法是妥当的。
因A公司的货已全部备妥,信用证又未规定必须分批装运,是不可以分批出运的,因此A公司于7/10一次装船运输是正确的。
timfuhang 的解释基本上正确,补充一点,电影院半价卖票给老张是理性的商家为了增加边际利润而采取价格歧视的做法。因为电影票是有时效性的,如果到开演没有满场,那没卖出去的这场电影票将一文不值,而以较低的价格在开场前一分钟卖出一张,增加的成本基本上等于零,整个票价几乎都是利润。对于爆米花这种没有时效性约束的产品的边际成本是固定的(不是近乎零),因此采取价格歧视的做法可能无利可图甚至亏本。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大二水平 谢谢

这是三级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收取不同的价格,或者对不同的人收取不同的价格,但使得每一市场上出售产品的边际收益相等。实行三级价格歧视需要具备两个重要的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存在可分割的市场,第二个条件是被分割的各个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实行价格歧视必须在完全垄断的条件下才能进行,避暑山庄全国只有一家,没有竞争者,所以价格稍高一些,也照样吸引游客。价格歧视就是垄断者为了榨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对同一成本的产品对不同的消费者规定不同的价格,避暑山庄之所规定不同的价格是因为外地人比本地人的需求弹性要小,实行价格歧视可以获取更多的利润。为了避免套利行为,售票者对于本地人买票时可以采取验明身份证或户口同时进行登记,如果有人一年内多次买票,或者一次同时买票多张,则可能是为了进行套利交易,这时售票者可以通过登记记录或有效证件的核查而适当禁止。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急求 谢谢

这是三j级价格歧视,三c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同一h商品在不d同的市场上m收取不o同的价格,或者对不u同的人b收取不v同的价格,但使得每一b市场上v出售产品的边际收益相等。实行三z级价格歧视需要具备两个r重要的条件。第一i个k条件是存在可分0割的市场,第二v个c条件是被分0割的各个c市场上y需求价格弹性不d同。实行价格歧视必须在完全垄断的条件下a才k能进行,避暑山p庄全国只有一t家,没有竞争者,所以7价格稍高一s些,也c照样吸引0游客。价格歧视就是垄断者为8了u榨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对同一s成本的产品对不o同的消费者规定不a同的价格,避暑山z庄之u所规定不q同的价格是因为2外地人e比7本地人q的需求弹性要小i,实行价格歧视可以6获取更多的利润。为0了k避免套利行为4,售票者对于e本地人c买票时可以4采取验明身份证或户0口n同时进行登记,如果有人p一z年内5多次买票,或者一n次同时买票多张,则可能是为1了k进行套利交易,这时售票者可以6通过登记记录或有效证件的核查而适当禁止2。
bヵ
食用油属于生活必需品,按目前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绝大多数人不会因为食用油价格上涨就明显减少消费,也不会轻易的转向寻求替代品。替代品有:1、动物油,以猪油为主,但猪肉也在涨价,且炼油和保存比较麻烦,容易引起肥胖,故不会替代;2、非超市销售的杂牌油,或许价格有优势,但极有可能是地沟油,食用安全无保障,也不会替代。因此,可近似地认为食用油需求完全缺乏弹性,尽管价格上升了10%--30%,但需求量(也就是超市的销量)不会明显下降。上述分析观点或许与你老师想的不一样,但经济学就是这样,合理的就是正确的。

价格歧视用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如何解释?

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就同一种商品或者服务,对若干买主实行不同的售价,则构成价格歧视行为。价格歧视是一种重要的垄断定价行为,是垄断企业通过差别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定价策略。
地区性压价行为、没有正当理由对交易条件相同的若干买主实行不同的价格都是价格歧视行为的具体表现。根据《罗宾逊—帕特曼法》的规定,适用价格歧视禁止规定的行为必须符合两个要件,其一是企业将同样的货物以不同的价格卖给了不同的顾客;其二是有理由认为这种行为会导致竞争受到损害。但是,并非所有的价格歧视行为都是自身违法的,如果供应人能够证明他相应地降低了成本,实行差别价格,确定低于其他竞争者的价格是合理的,也可免责。
基本定义编辑
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又称价格差别,指厂商在同一时期对同一产品索取不同价格的行为。价格歧视既可以是对不同购买者索取不同价格,也可以对同一个购买者的不同购买数量收取不同价格。 [2]
一般说来,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所有的购买者都对同质产品支付相同的价格。如果所有消费者都具有充分的知识,那么每一固定质量单位的产品之间的价格差别就不存在了。因为任何试图比现有市场价格要价更高的产品销售者都将发现,没有人会向他们购买产品。然而,在卖主为垄断者或寡头的市场中,价格歧视则是很常见的。
存在需要编辑
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
1.厂商必须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即产品的需求与其价格成反比。
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购买团体必须能在某一成本下区分开,该成本不超过区分他们所能带来的收入。即厂商能够以合理的成本进行市场细分。
3.必须阻止不同购买集团之间贱买贵卖的转卖行为。
4.不同的购买集团对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必须不同,并且为厂商所知。即厂商了解购买集团对产品的不同的需求程度。
小邦财商系列原创
记得好几年前经常看到“杀熟”的新闻,特别是当时的旅游热让不少人吐槽自己买机票或者订酒店时被杀熟了。
那时就有朋友说,大数据时代会让杀熟的门槛越来越低。
果不其然,今天看到新闻《大数据“杀熟”行为下月明令禁止!这些套路你中过招吗?》,某种程度上表明杀熟情况堪忧。
其实,大数据或者网络是实现杀熟的手段,但杀熟的原理是源于经济学的定价策略以及价格歧视理论。
定价策略 Pricing Strategy
一个商品的价值和价格是两码事。
政治经济学里的“价值规律”认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价格虽然以价值为基础,但价格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两者不相一致。
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例如细分市场、支付能力、市场条件、竞争对手行为、目标客户、贸易利润和投入成本等等。
定价是任何一个商家或者企业顶重要却也很头疼的事,追求利润最大化只是定价的目的之一。
为什么唠叨这些?
人们问“东西值不值”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价格从来都不是直观地体现价值。
从某个角度看,定价策略其实是一个多种确定价格的方法的集合。
下图只是列举了一些方法,还有不少其他的方法。
价格歧视——谁在歧视谁?
价格歧视的名字是英文的直译,即 price discrimination,乍一看感觉相当贬义。
也有人用 differential pricing(差别定价)来表达差不多的意思,但其实两者有区别。
价格歧视是定价策略中的一个方法。
用一句话定义就是——价格歧视指的是同一或者相似的商品向不同人群收取不同的价格。
(是不是听起来就是杀熟呢?)
前面提到的差别定价虽然也有用来描述对相同质量和数量的产品向不同购买者收取不同价格的做法,但它也可以指价格差异和产品差异的组合。
有别于差别定价,价格歧视依赖于垄断力量,包括市场份额、产品独特性、独家定价权等。
如果说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会出现均衡价格,那么价格歧视下的所有价格都高于均衡价格,消费者不可能从中受益。
既然说了价格歧视出现在垄断市场,这里看看三个具体条件(举例)。
1、商家是定价者。
例如某果手机可以深度影响市场其他商家的定价,或者某程APP已经得到最大的市场份额,可以自行定价使其自身利益最大化。
2、独立的市场。
例如在无人机细分市场中,某疆品牌的无人飞机就是市场本身,或者那个在日本存活了1400多年的金刚组,它们处在一个寺庙修建的独立市场,几乎可以随意定价。
3、客户对价格不敏感。
例如,土豪对买一件衣服基本不考虑价格,只要能满足自己的期望(例如穿起来就能玉树临风),多少钱不是个问题。
早些年爆出的某些线上出游APP杀熟,不少的案例是在杀商务旅行者,或者经常出境游的土豪,就是因为这类消费者着眼点首先是商品或者服务要满足自己的要求。
总的来讲,消费者在价格歧视的情况下,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
价格歧视——分三级
价格歧视有三级,但不是指级别高低,更多是根据不同的形式去区分。
一级价格歧视也称为完全价格歧视,每一单位产品都有不同的价格,而且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听起来好像有点理论化了,因为消费者的最大支付意愿很难确定,因此,这种定价策略很少被采用。
二级价格歧视所指的根据消费者购买的数量来定价,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买二送一,多买多送之类的。
三级价格歧视又称群体价格歧视,是指根据特定的细分市场或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例如有特殊要求的消费者需要给更多的钱从商家那里量身定制。
如果单看这三级,似乎没感觉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些定价方法在高度发达的消费社会稀疏平常。
问题在网络和大数据让价格歧视的效率大大提升。
杀熟是效率极高的价格歧视
回想当年,在没有大数据的帮助下,确定合适的定价并非易事。
稍微想一想就知道要收集海量的数据然后再加以分析,即便有那么多的人力手工进行,准确度必定会打折扣。
现今有了大数据,几乎随便一个APP都能生成一些可用的数据,直接能看到每一天甚至每一秒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稍微再花点钱横向和纵向分析更多行业或者竞争者的数据,定价的精准度会大幅提高。
科技已经完全可以针对单独某个消费者定向推送价格各异的同一产品,被杀熟者差不多就如接受癌症中的标靶治疗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大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使商家得以创造超额利润的原因。
#每天学点经济学# #差异化定价现象仍存在# #大数据杀熟# #消费# #财商#

帮帮忙 实施价格歧视的难处

价格歧视及其难题
1. 使用范围: 第六章 “垄断市场”
2. 要考核的知识点: 价格歧视的含义及其表现
价格歧视的后果 实行价格歧视的条件
3.思考题:
(1) 就案例中的资料或现实中的事例,总结价格歧视的种类及其表现。
(2) 分析价格歧视对消费者或厂商的影响或后果?
(3) 如何理解执行价格歧视的结果是“劫富济贫”式的重新分配财富的过程?
(4) 现实中进行价格歧视会都有效吗?有什么难处?要有效的话需要哪些条件?
(5) 你认为现实中的价格歧视都合法吗?为什么?
我们可以花费10元钱看成龙的最新电影“神话”,但在校外的电影院看同样的电影却要花30-50元。海淀图书城附近的餐馆,如果有人下午3点以后来就餐就能以6-8折的价格享用到中午要付原价的同样一餐饭。许多大商场为了促销,常常打出买100送50元现金(或购物券)或买200送100元现金(或购物券)的广告。在广州很容易以750元左右的价格买到从广州到济南的经济仓飞机票,但是在济南只能买到1420元的从济南到广州的经济仓飞机票,乘的是同一航空公司的飞机,甚至是同一架飞机,同样的机组,时间里程也一样,价格虽然相差如此悬殊。总之,这些同样商品向不同人群索取不同价格的作法叫做价格歧视。它暗示着垄断势力的存在,所以在经济上是无效率的,并常常是非法的。然而社会上价格歧视不仅普遍,而且还是社会隐蔽地、非预期地再分配消费品的重要方法,多数情况下,是由富人到穷人来分配。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价格歧视是对同样商品向不同群体索取不同价格的作法。在现代社会中,单一定价市场占统治地位,但稍微考虑一下,我们就会确信多重定价市场也是非常重要的。价格歧视可用来增加公司的利润。不管怎样,它对具有垄断力的单—定价公司的产量与福利的影响是明显的。另外,多数影响趋于使消费品在各收入阶层中的分配更均等。让我们看看这是怎样发生的。
—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避免混淆。基于成本的价格区别很重要,但在这儿我们关注的不是它。对一个法国葡萄酒制造商来说,在北京比在巴黎向消费者索价更高也许仅意味着运送成本更高。基于成本的价格区分是合法的,为社会所接受的,也不含有难题或悖论。我们感兴趣的那种价格歧视依靠这样的事实:即不同的人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判断不同,因此价格差别由于需求不同而非成本不同而发生。价格歧视是需求刺激的,并产生前面已提及的令人困惑的结果。
因为在一个单一价格市场中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即他的预期价格通常不同于他不得不支付的市场价格。市场价格和预期价格的差距产生了消费者剩余,对于卖者来说它是潜在的利润来源。在一个单一价格市场中有大量消费者剩余,因为市场中全部商品的价格来源于消费者对消费的最后一单位商品的价值判断,因此在较早消费的价值较大的商品中产生消费者剩余。这反映出对于任何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遵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因此随着价格的下降,越早消费的商品价值越大,越晚消费的商品价值越小。例如,对小李来说,水最重要的用途是饮用,以维持他的生命,不太重要的用途是洗脸洗衣服和涮洗卫生间,更不重要的用途是给狗洗澡和清除汽车道上的油及叶子。但是小李为水花的钱很少,每吨水的价格很低,这反映出水的总体消费者的最后商品效用。像小李一样的人从所有较早使用的水(洗衣服、冲厕所、喝等等)中得到剩余,集中在一起我们叫做总体消费者剩余。卖者成功地构建价格歧视策略以诱使消费者显示他们的预期价位,从而卖者增加了利润。因为价格歧视暗示着和垄断势力联系在一起的产量限制,所以它的存在意味着产出小于理想产出,并存在无效率。然而,因为相对于无价格歧视策略,价格歧视策略能增加产出,却又不需要增加产出,所以它们的配置效率对于具有垄断势力的单一定价公司的影响是不确定的(Katz&Rosen,1991:484-486)。虽然如此,价格歧视已招致意义重大的立法,为的是在美国阻止它。
1914年的克莱顿(Clayton)法案,稍后由1936年的罗宾逊一帕特曼(Robinson-Patman)法案加以修订。克莱顿法案禁止未基于制造、销售或运输成本的价格歧视,禁止削弱或阻碍工业内自由竞争的价格歧视。该法案也阻止间接价格歧视,如伪造经纪人佣金以及为取悦消费者而提供促销津贴和服务。该法案允许卖者降低价格来迎合特定的消费者,但不能打击他人的竞争性定价行为(Blair&Kasserman,1985:58-60)。
这些法律主要是由商业间的利害关系促成的,并且在实践上,它们已被企业用来反对其他企业的定价行为,而不是由零买的消费者用来针对向其他消费者提供优惠价格的商人的。因此,零售上的价格歧视很普遍。即使这样,它也不是到处都有,因为,在买者间实行的价格歧视是为了增加卖者的利润,有几个条件须遵守。
第一,卖者必须有一些垄断力——对要价的控制。除了完全竞争公司外所有公司都满足这个条件。第二,卖者必须能根据对一产品的不同需求强度来鉴别购买者或购买者群。如果买者间不存在可辨别的需求强度,价格歧视将无法增加卖方利润。第三,和单一价格策略相比多重价格策略会产生预期的利润增量,该增量必须高于用需求差别来区分买者所需的交易成本。第四,卖方必须能确切地区分买者,以至于他们索要的不同价格不会导致低价位买者向高价位买者再次出售。第四种情况通常不会在服务业中遇见,因为服务本身无法被重复出售,而且能够重复出售的服务合同,例如汽车担保,多数情况下不能使市场得到发展。如果位置、知识、个人情况或个人品味的差别可鉴别,并在购买者或购买者群中间相对稳定,而且这些差别能导致大体上不同的支付愿望,那么在商品市场上也能遇到第四种情况。
这四个条件出现在美国为数众多的市场中,且价格歧视有三种类型。当每一独立购买者在给定产品市场中支付他们愿意支付的价格时,第一类价格歧视就发生了。在这种情况下卖方得到了全部的消费者剩余,对于卖方来说,需求曲线变成边际收入曲线。真正意义下的第一类价格歧视实际上不可能实现,因为对于卖方来说,判断每一购买者愿意为一单位商品付什么价钱所需成本太高,参与状况良好的拍卖也许代表了最近似的情况,但即使这里获胜的购买者也许愿意为赢得的标的支付更高的价格。协议价格市场也是第一类价格歧视的近似情况,它包括草坪服务和收集私人垃圾的协议价格。在这些市场中,由于某些服务(例如汽车担保)或法律禁止的第一类价格歧视(例如生命和医疗保险规则)的可交易契约的缺乏,购买者间进行有关价格/质量特征的系统性交流变得异常困难,从而区分买者变得可行。
当在一给定市场中公司依据可消费的数量索要不同价格时,第二类价格歧视就发生了。既然消费者有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他们对数量多的商品比对数量少的商品付的钱少。一个人买得越多每单位要价越低,这叫数量折扣,这是公司获得单一定价策略放弃的那些消费者剩余的一种典型方法。在这里,买者有不同的需求水平,允许卖者用多重定价策略占有消费者剩余,来获得更多利润。这里存在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生产额外产品的边际成本更低,卖者也有给数量折扣的激励。在典型情况下,边际成本不像产出增加那样有连续性或增长性,但是边际成本在商业企业给出数量折扣时不因诱因的刺激而刚烈波动。第二类价格歧视是关于商业行为的,因为大型零售公司对资源供给者拥有市场影响力,它们可以为得到数量折扣签订协议,从而使自己比较小的竞争对手有成本优势,小公司无法合算地吸纳如此多的供给。因此,数量折扣能导致产业竞争缺乏,在罗宾逊一帕特曼法案中,许多案例被引用来阐述这一问题。
当在分市场中买方发生变化或进行产品定位以吸引具有不同需求弹性的购买者群时,第三类价格歧视就出现了。
我们能看出对于卖者来说可获利的价格歧视策略的关键是,鉴别出对一种产品具有不同需求的群体或市场,并向需求更缺乏弹性的群体或市场索要更高价格。一天汽车租赁费比周租费按天计算出的费用要高,因为汽车出租公司认为,单天汽车出租市场相应地比按周出租的汽车市场有更多的商务旅行者和那些需求更强烈或需求更缺乏弹性的人。航班上,工作日时载客率较高,相应地周六载客率较低,依据这一情况,同样的购买者群被定为目标。在服装店高价购进最新款的成衣为的是吸引这样一群购买者,他们的需求缺乏弹性,这反映出他们想赶时髦。那些等待的人在减价时买同样的衣服花的钱少得多,但大多数减价预先已被计划好,以便获得随价格歧视策略而来的最大的利润。同样,餐馆、汽车旅馆和其他服务行业的赠券和打折是商家能够用以进行价格歧视、提高利润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异常珍惜时间的人以及/或者对打折作法不感兴趣的人将支付高价,即使这种价格比在单一定价体系中高很多。
对于第三类价格歧视的一些类型讲,对购买者群划分的合法性和社会可接受性变得非常重要。很容易就能在购买者间基于性别、年龄、种族以及密切相关的差异作细分,但是在多数前后联系的情况中这样作细分既不合法又不为社会接受。银行曾经能但现在已不能基于种族(或居住地,它是种族的代言物)的差别对待潜在的借款人,汽车经销商也不能有组织地向女人比向男人索要更高价钱。无论如何,我们的社会认为一些商家的行为是社会可接受的、合法的。例如,对多数商品和服务,商家给上岁数的公民和孩子们打折,而且一些酒吧例如“女人们的夜晚”,根据性别提供免费的或打折的饮料。
对于买者来说检测出大量第三类价格歧视很困难,因为面临的有差异的价格也许部分反映着有差别的成本,所以利润进一步增加了。无论怎样,成本差别不能诱发价格歧视策略,差别需求可以做到。这方面的一个好例子是美国餐馆中“早起的鸟儿”企图捕捉价格更灵敏的市场而宁愿提早吃饭。较早的晚餐通常量少,所以制作起来比正常标价的晚餐更便宜,这一情况倒是真的。无论如何,成本下降无法解释“早起的鸟儿”策略的理由。即使当“早起的鸟儿”的消费者支付较低价格仅接受和晚上提供的食物完全相同的数量(和质量),只要来自“早起的鸟儿”的晚餐的额外收入比提供晚餐的额外成本高,餐馆就会继续“早起的鸟儿”策略。同样的道理可以用来说明航班的多重价格策略。一等机舱中舒适度和服务的水平更高,对航空公司来说这意味着成本更高,但这些座位上更高的利润边际是来自于两类坐飞机者的需求差异,是这个诱发了价格歧视策略。同样的论述也能用于体育场和竞技场的座位。更贵的座位比一般的座位的利润边际高得多,这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城市忙于兴建、整修大型公共设施的一个原因。我们也在诸如游艇、汽车和冰箱之类商品的市场上看到价格歧视,在这些市场上,一些购买者愿意为身份或审美花更多的钱购买“顶级的”或有风格的产品,即使这些产品和较低价位的机型在功能上的差别微乎其微。
当然,人们可以认为在不同种类的消费者的意识中产品的差异构成了差别产品和差别市场的适当基础。按这一观点,第三类价格歧视根本不会发生。无论如何,由于用这种方法定义产品不会影响卖者多重价格策略的功效,语言上的用法就无关紧要了。卖者仍要留意前面提到的四个因素以决定多重价格策略是否将增加利润,决定我们要称它为价格歧视还是分开产品定价。
一般来讲,为赚取利润制定单一定价策略最简单,但它遗漏了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这个最有用的信息。有关消费者需求的更多信息被混合成一个定价策略,使利润更大化。这就是对卖方来说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强烈而持续的刺激,只要他们能做到就会实行价格歧视。阐明个体消费者支付意愿的两个极重要的可测变量是他的知识和收入水平,而偏好不可测量。
基于知识差别的价格歧视暗示着向知识较少的人征收较高价格。在这种市场里,消费的再分配有利于在单一定价市场中知识较丰富的人。可以证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他们的教育水平高度相关,而教育水平是知识的主要标志,因此许多由知识刺激的价格歧视策略趋于由穷人向富人来重新分配消费品。这种情况会出现在特定的市场中,这种市场的产品服务特征观察起来很复杂、很困难,且在这种市场中广告和减价会连同信息在一起产生大量的噪音。像汽车、游艇和冰箱之类的耐用消费晶及人寿保险、伤残和健康保险至少部分基于消费者的知识,在价格上会有差异。
尽管这样,多数第一类和第三类价格歧视策略和消费者收入水平与财富水平相关。多数商品为正常商品,因此收入水平较高或财富较多的消费者偏好的更多。诸如草坪服务和收垃圾的协议价格在低收入社区通常较低,公司差旅人员比钱较少的休闲旅游者在租车和航班座位上花的钱多,赠券用户和折扣用户比不要这些的消费者收入低,岁数大的公民和小孩子们比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收入低得多,当“早起的鸟儿”的食客和减价购物者也比那些不这样做的人挣的钱少。格调和审美喜好可以促使高收入/高学历购买者比低收入/低学历购买者支付更多的价钱。任何价格歧视策略如果对一种商品或服务向一类购买者群体索要更高价格以购买有了些变化的商品,而这些变化所需成本很小,却传达了身份地位或提高了审美情趣, 那么和对低收入购买者定价较高的单一定价策略相比,这些价格歧视策略就向那些收入较少的人们重新分配了实际消费晶。价格歧视降低了总体消费者剩余,比公司没有垄断力的单一定价市场配置效率低。无论如何,大多数价格歧视策略带来的产品特征变化和产品组合随后的多样化,增加了由具有垄断力的公司组成的单一定价市场上的产出和福利。另外随着收入驱动的价格歧视策略,产生了消费品实质上的重新分配。既然一个成功的第一类或第三类价格歧视策略的明显效果,是使支付较低价格的群体比他们在单——价格策略中花的更少买的更多,那么向着低收入阶层就有一个实际消费品的再分配过程。即使传统的经济学理解无法根据背景来承认这些策略的可取之处,仅根据经济效率来否认它,社会仍可以将这种重新分配认作社会上和政治上可取的。测量消费重新分配的类型是—个难以估测的任务,这任务无疑巨大,但至少在美国大体上极有可能是使以知识为基础的策略占统治地位。如果这样(对于拥有垄断力的公司),多重价格策略不仅可以增加产出和经济福利,它们也使消费分配比单—价格策略更加公平。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请参考价格歧视的有关理论。
麦当劳是大型跨国公司,有一定的市场支配力和垄断势力,消费者对它的消费又有地域性,这使得它可以根据不同地域消费者的不同支付意愿来定价,以最大限度地剥削消费者剩余,谋取最大利润。偏远地区的消费者愿意为其支付更高的价格。
1.郊区人收入较低,相对城市需求量小,需求曲线左移!假设供给曲线不变,则价格上升!
2.郊区的物品比较稀缺,所以其需求价格弹性较低,可以通过涨价增加赢利!(为1楼说的价格歧视,根据需求弹性定价)
3.郊区物品稀缺,所以物品的效用相对城市较大,价格上升.注意:此条还要考虑收入问题!
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有错误之处希望大家指正!!

谁能提供个微观经济学最近的案例分析。并说一下涉及的内容。

双十一
需求理论:
决定需求的因素有五个:第一,市场价格;第二,平均收入水平;第三,市场规模;第四,该商品的替代品的情况,包括数量、品种多少和价格;第五,消费者的选择偏好。
双十一很明显是利用了低价策略,促进了消费。
价格歧视:
消费者消费数量越多则优惠越大;同时也利用了消费者爱贪图小便宜的思想。
效用理论:
消费者认为在这一天买东西会比一年内其他任何一天买都便宜,消费者从中获得的消费者剩余最大。

有关微观经济学论文

  微观经济学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图形、基本理论的教授,使学生对市场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微观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微观经济学论文 范文 一: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微观经济学作为地方 财经 类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程,在经济新常态下,其教学应该结合地方院校转型思路进行改革,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授课 方法 单一等问题,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明确课程目标层次,增强实践教学。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实验教学
  一、引言
  我国经济正处在以新常态为特征的新阶段,经济结构面临着重大转型,在此背景下,经济学 教育 也处在关键性的转折时期。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培养面向市场并为市场服务的人才是经济学教育的最终目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且更加多元化。地方财经类院校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过程中,应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特色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性人才。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 抽象思维 能力,从长期看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经济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其二次就业能力。但在短期内,却不能直接影响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初次就业率,给学校的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和人才培养都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传统教学方法以传授知识为重,学生接受了大量的专业知识,但常常缺乏思考和创新能力。微观经济学作为基础课程,经历上百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内容广泛、前沿性强的一门学科。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微观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也应当不断革新,以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国外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教学中,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从案例研究的角度进行探索,提出了构念效度、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和信度等概念。二是利用复苏情景的方法进行探讨,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理解理论及课堂互动有显著作用,能够弥补案例研究的部分缺陷。三是进行经济学课堂实验。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在课堂上以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经济学实验来解释和检验微观经济学理论,成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得到了美国经济学教育协会的大力倡导。诸多经济学家也针对“完全竞争的新古典理论检验”“寡头市场的价格形成”“柠檬市场”“公共物品搭便车”等问题都设计了精巧的课堂实验。国外的研究为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实验软件和实验平台建设也为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 出国 内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案例和实验,有利于学生感性认识增加,促进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改善。
  二、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从微观经济学教学情况看,普遍存在着授课内容理论性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微观经济学来源于微观经济活动,要求学生了解市场机制、需求、供给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缺乏社会 经验 和社会观察力,普遍感觉经济学抽象难懂,导致许多内容难以理解。国内教材编写内容偏重于理论方面,概念、公式多,案例缺乏,习题也偏重于理论。碍于授课时间和实践条件等原因,学生经过讲授式学习,仍不能化理论为分析工具和能力。面对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不能应用所学理论。如何在教授理论的同时又让学生有所收获,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提升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和经济学素养,成为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目标。
  (二)授课形式相对单一
  目前微观经济学教学以课堂讲授理论为主要形式,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都比较弱,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知识保持率最高的是主动性学习,模拟实际案例,主动做事和参与的有效率高达90%;讨论和演讲的知识保持率达到50%;如果仅是被动听讲,知识保持率仅为20%。改变传统的听讲课堂,教师设计以探究性、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和自主性学习模式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可有效运用web3.0分享与参与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专业背景,以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以项目汇报演讲的形式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和学习体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进行交流和讨论。目前各高校的经济学实验教学日益重视,还可借助实验室资源进行教学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实验资源和辅助教学手段,根据知识的传播、人的认知特点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层次模糊
  国外微观经济学教学培养目标清晰,学科设置在不同学习阶段差别化特征较为明显。例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及耶鲁大学等名校课程的设置层次鲜明,分为基础课程、高级课程和研讨班。相比之下,国内地方财经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课程设置的层次不够明显,多数将其统一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程。面对层次、基础、目标各不相同的学生,作为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教学目标、教学难度渐次提高的特点。其次,国外微观经济学教学比较注重学科和理论发展前沿,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在教学中鼓励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共同分析相关领域的实际问题,以问题分析为导向,以能力培养和鼓励思考为目标,注重学科交叉和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思维模式更加多元和活跃。国外经济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丰富,一年级多为通识教育,经济学原理作为公共课,在随后二年级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后,将系统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经济学专业本科课程目标定位细化,如斯坦福大学强调三项目标定位:熟知现代社会各类经济现象、掌握分析经济问题的技能、具有评估公共政策的实际才能。相比之下,我国各学科间的划分界限仍比较严格,微观经济学作为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较少,对学科发展前沿关注度也不够高。
  三、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内容优化与授课方法改进
  (一)课程目标定位以“直觉为主”“工具为辅”“突出实践”作为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即基于经济人假设,在约束条件下如何实现最优选择。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与学习中,应始终贯穿着对经济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关社会问题的分析。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应围绕各种现实,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运用理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在微观经济学课程目标设定上,要以“直觉为主”“工具为辅”“突出实践”。“直觉为主”指的是在相应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经济直觉”。“经济直觉”就是一种用经济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凯恩斯曾说过,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学习微观经济学,不仅是了解基本原理,更是 思维方式 的训练。对于初学经济学的学生,应该把重点放在培育经济学直觉上,对其经济学素质的构建将大有裨益。“工具为辅”指在强化经济思维培养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必要的数理分析,培养 逻辑思维 能力,掌握必要的分析工具。但是与经济思维相比,数理工具处于“辅助”的地位。“突出实践”意味着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建设必须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把所学理论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在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培养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实现从“黑板经济学”到“生活中的经济学”的飞跃。
  (二)综合利用各种实践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理论讲授教学方法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将理论还原到现实经济生活,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案例、实验中理解和接受理论知识。课堂实践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两种方法。
  1.以复苏情境法进行案例教学
  采用“复苏与再生”情景法,选取经典和成果案例,结合环境、结合情景和结合演化三部分构成,设计“模拟表演”“模拟设计”,把交易过程再现,尝试生成和测试案例,尽可能使案例研究结论贴近现实,加强学生对现实的认识与分析。在案例的选取上应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设计案例。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有众多经典案例,但大多来自于西方国家,还有一些案例年代久远,会让学生觉得脱离现实,说服力不强。从报刊、网络上选取当下新闻 热点 为案例,取材于日常生活,又能反映热点问题,本土案例的设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感,激发学习热情。案例在体现知识性和时代性的同时,表现出了趣味性和实践性。如以 春节 期间购买回家火车票的案例,增强学生对需求规律及需求、供给弹性的理解;以明星演唱会门票价格变化的案例,体现价格歧视和消费者剩余的理论分析。以情境复苏法进行案例分析,还原真实经济情境,理论与所设的经济情境相呼应,激发学生的经济学直觉,增强对经济情境的思考和体验,也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使得微观经济学教学回归真实世界,增强学生对真实世界问题的敏感性,又锻炼了用理论解释现实的能力。
  2.进行经济学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运用游戏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学生在游戏中深刻理解经济理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国内诸多著名研究型大学也纷纷将经济学实验引入课堂,通过实验课堂,学生主动参与并思考反馈,改变被动式听讲的单向信息流动,激发了学生学习与研究潜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我校的经济学综合实验课堂上,学生通过软件模拟企业生产经营,通过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市场竞价销售等环节实景模拟参与某个产品的生产、买卖过程,对市场竞争中价格机制如何通过供求作用自发形成及背后的深刻原因有了亲身体验。通过模拟实验启发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深入思考,经过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循环,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四、结语
  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和应用创新能力,是未来经济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明确课程目标层次,增强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方法和条件,是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微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独特性,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方法的思路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清晰多层次教学目标,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互衔接的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力求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并重结合,与国际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接轨,培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主动式学习改变大学学风,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培育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的创新性实践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庆.实证中的思辨———论经济类实验教学[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4).
  [2]吕晓英,蒲应龚.实验教学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6).
  [3]王尉东.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5).
  [4]马先标.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探讨.中国大学教学[J],2012(2).
  [5]逄锦聚.妥善处理经济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一些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有关微观经济学论文范文二:课程改革微观经济学论文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首先,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并结合定性分析,其理论的得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变化较多,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其次,在很多经济学理论的求证中,往往是大量使用数学知识推导得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掌握这些也有一定的难度。再次,微观经济学课程中使用大量的图形来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过程,很多图形比较相似,学生不容易牢固掌握。
  二、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本科阶段的微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切合实际的案例比较少
  微观经济学是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吸收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及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其他理论逐步建立起来的。教材中主要也采取西方国家的经济案列,缺少对于亚洲特别是我国当前热点和焦点问题的案例(如土地价格、房地产行业问题等)。这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案例的理解有距离感,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入,很难运用所学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
  (二)课时相较与内容偏少
  从教学时间的安排来看,相对于这一课程的特点、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48学时较为紧张。学生往往要在一堂课掌握近一章的内容。即使课前进行了预习,学生完全吸收课堂内容难度也较大。这就导致前一章内容还未掌握好,教师已进入下一章赶教学进度。由于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学生往往陷入囫囵吞枣的恶性循环,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由于教学教过的评估方式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这就决定了学生以书本为主、教师以应试为主,从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作为解释现实问题的经济理论,其初衷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的。因此,对于理论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弄懂数学公式的推导,或是概念的死记硬背,更重要的在于学会应用已掌握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并尝试给出解决途径和方法。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结合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以上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一)精心设计课堂内容
  由于微观经济学内容庞杂,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包括如何引入话题、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学生提出问题等。遵循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的原则,让学生既能紧扣课本地掌握重点知识点,又能从抽象理论中体会其真正含义。讲课过程中,以价格决定机制为主线,让各章内容贯穿于这一体系当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中始终有一条明确的主线。
  (二)丰富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点,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纳,通过动画、短片、图片等形式引入课程改革内容,并通过课件的制作使学生清晰微观经济学理论脉络、重点概念、定理等内容,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往往节省了大量的画图时间,且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变量的变化过程及相互间的影响,教会学生如何看图、看表。其次,加强课堂互动。微观经济学课程本就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从提出和分析现实经济中的焦点、热点问题入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信息双向交流过程,能够将枯燥的理论讲解转化为活跃的理论讨论,并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选择生动的案例课程改革,能够生动演示所学理论。从教学实践来看,引入我国当前的热点问题的案例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好,学生对微观经济理论的理解程度更深入了。案例教学在现在教育领域已被广泛使用。今后不仅要加强对西方经济社会的研究,也要注重对我国经济事件的研究,分析我国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企业组织与管理等的新变化。例如,生产理论中谈及资本和劳动的替代关系及对产量的影响,就可适当引入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升级转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型这样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理论。

有关微观经济学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微观经济学的论文
2. 微观经济学论文
3. 大一微观经济学论文
4. 关于市场经济的论文范文
5. 西方经济学论文
6.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