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瓷

景德镇瓷器历史,关于景德镇陶瓷的历史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01 06:21:47 浏览1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瓷都的历史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而景德镇又是这个瓷器之国的代表。莹莹白玉瓷,漫漫瓷都路,作为被人们称为“瓷都”的景德镇,不仅制瓷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造出的瓷器驰名世界,享誉九洲。“江南雄镇记陶阳,绝妙花瓷动四方”,就是这种情况的写照。
  景德镇地处江西省东北部,原系浮梁县治。东晋时期名叫新平镇,唐朝改为昌南镇(又号陶阳镇),宋代景德年间始称景德镇,一直延用至今。
  据史书记载,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已有二千余年,“新平治陶,始于汉世”。就在这个时候起,景德镇地区就已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到了晋代,据载有个名工巧匠趟慨,曾为当时景德镇地区瓷器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作出过巨大贡献,因而被后人尊称为“师主”,历朝立庙祭祀。随着时代的进展和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景德镇制瓷技术也有所提高,产品运销各地。公元583年,南朝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会的庭壹楼阁,诏令这里的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石。不久,隋朝建立,隋炀帝又要这里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这都说明,当时景德镇地区的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平,瓷器产品也有了较大的影响,以致引起了最高统治者的注意。短促的隋朝倾圮之后,强盛的唐帝国继立,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又叫昌南镇的景德镇地区瓷业有了更大的发展,出了两个名人,一个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据志书记载:“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陶玉是镇里的钟秀里人,他所烧的“陶窑”瓷器“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这些文字记载说明了一个事实:当时的景德镇地区从汉到唐,不仅一直从事陶瓷业生产,而且经过近千年来的探索和追求,早已从制陶阶段进入制瓷阶段,唐代的瓷器已有相当成就,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代饶州刺史元崔写了《进瓷器状》赞颂了这里瓷器的美好。当然,上面所述的这些情况还只限于文字,记载著名的陶窑、霍窑,遗址也还没有被发现,本世纪五十年代在景德镇市区周围黄泥头、白虎湾、腾梅亭、湖田等地发现的五代窑址,以及挖掘出来的大量碎片,却以实物证明了那个时期这里烧造出来的瓷器主要是青瓷和白瓷,且以青瓷为多。器型主要是盘、碗、壶、水盂、碟等。瓷胎有厚有薄,釉色近似越窑的色彩,略带绿色,与玉器很象,被称为“假玉器”是很贴切的。五代时,这里除烧制青瓷外,又是南方烧造白瓷最早、规模最大的窑场,仅白虎湾一处就有30多座,可见一斑。从现存的大量出土资料看,白瓷色调纯正,纯白度高达70度,吸水率、透光度都达到现代瓷的标准。瓷质远远超过了越窑,冠于当世。
  对景德镇来说,宋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朝代。因为延续至今的“景德镇”名称是在这个朝代产生的。这事在蓝浦所著的《景德镇陶录》卷五中说得很清楚。历史发展到宋代,南北名窑林立,突出有汝、官、钧、定、哥五大名窑,而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也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在唐末五代就有相当规模的青白瓷(又叫“影青瓷”),这时成为全国的代表产地。由于这里烧制瓷器“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皇帝趟恒派人到景德镇,要这里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由于其器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景德镇遂由此而得名。十一世纪末期到十二世纪初,由于战争频仍,北方诸名窑相继衰落,宋室南迁之后,政治、经济重心南移,制瓷技艺更向景德镇集中,集南北名窑技艺之大成,工艺水平有突破性进展,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从而使景德镇制瓷业进入大发展时期,成为“业陶都会”。据蒋祈所著《陶记》记载,当时景德镇有窑300多座,形成全镇“村村陶埏,处处窑火”的盛况。著名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佳节又重阳,玉枕纱窗,半夜凉初透”的吟咏,词中的“玉忱”就是景德镇的产品。
  从景德镇的制瓷历史看,元代是一个创新时期。这个时期除在宋代基础上继续大量烧造青白瓷外,其最大成就就是创制成功至今仍享有盛誉的青花瓷。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发现一只标有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铭款的景德镇青花云龙象耳瓶。实物表明,公元十四世纪初期,景德镇就已烧制成功质量很高的青花瓷器。元以前,瓷器装饰比较单调,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因此青花的烧制成功,开创了白瓷彩绘的新时代,成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它一出现,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使景瓷生产出现空前繁荣局面。从各博物馆现存的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看,制瓷工艺相当成熟,质量已达到很高水平。
  一树绽开并蒂花,兴青花同时期,元代的景德镇瓷工还发明了釉里红瓷,这也是一个重大的创新项目。釉里红瓷是以铜红釉在坯胎上绘制花纹后,再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纹饰在釉上呈现红色。釉里红兴青花一起绘制所制产品叫青花釉里红瓷器,画面红蓝相映,别有一番风韵。由于烧制难度较大,元代产量不多,留传器物也很少。我省保存的一件有“至元戊寅”款的青花釉里红器,是元代釉里红器中唯一带纪年而流传至今的瓷器珍品。此外,元代景德镇还烧成了红、绿、黄三彩瓷,卵白釉、铜红釉、齐蓝釉等新品种,使景瓷装饰丰富多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卵白釉枢府器,它是元朝廷官府机构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的瓷器,胎体厚重,色白微青,光泽象鹅蛋,釉色比以前的青白瓷又有很大提高。在制瓷工艺方面,元代一个重大改进就是把制瓷原料从原有的瓷石一元配方改为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方从而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降低了烧成中的变形率,为制造大型器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元代统治中国的时间并不长,但这期间的景瓷生产发展却很突出。在元代的基础上,明代的景德镇瓷业就更加突飞猛进。这时的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行业中心,所产瓷器不仅数量大,质量好,而品种多,销路也很广。仅就装饰而言,除了继续大量烧制青花瓷并进一步提高质量外,釉上彩瓷又开始面世,而且“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其发展势头之迅猛,使人惊奇不胜。《中国陶瓷史》所指出的:“彩瓷的发明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确实,明代的景瓷的确是艳压群芳,不论数量、质量、花色品种等方面都成为当时中国瓷器的翘楚。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他著名的《天工开物》中就写道:“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另一明代官员王世懋的《二酉委谭》中也说:“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另一段记述则更形象,他说:景德镇“为天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余尝分守督运至其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从这些记述中,可以明确认识到明代景德镇瓷业生产之辉煌。在品种上,明瓷的异彩纷呈也是空前的。这个时期,又创制成功了薄如蛋壳,轻若绸纱的薄胎瓷,以及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纹饰丰富的瓷板书。还有精妙无比,可以乱真的各种仿古瓷。同时还出现了许多技艺绝伦,名震遐迩的陶艺家,如以制“卵幂杯”、“琉霞盏”闻名于世的“壶隐道人”吴昊十九,他所制的薄胎瓷“卵幂杯”被誉为历史上登峰造极的瓷器之一。仿古瓷制作名家周丹泉所制的仿古瓷器,使人无法辨其真假,以致一件精品问世,四方重价追求,千金竞市。另一仿古名家崔国懋声名更大,他所仿宣德,成化窑的瓷器号称“崔公窑”,名噪当时,四方争购。由于景德镇在制瓷方面的名气大,因此在明时就与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为“四大名镇”。
  在景德镇制瓷史上一件不容忽略的大事是明代御器厂的建立。为了满足皇帝宫廷用瓷的需要,早在元代就在景德镇设置了全国唯一的一所为皇室服务的专门机构-浮梁瓷局。到了明朝的洪武年间,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宋、元两代皇室于景德镇监造选购皇家用瓷的基础上,钦命在景德镇设置御器厂,专门为皇室烧制各种宫廷、外交、礼品用瓷。御器厂凭借帝王威势,汇集大批精通瓷业生产、擅长制瓷技艺的工匠,投入大量资金,占用最好原料,对产品精益求精,因此制造出许多瓷器精品。这些瓷器不仅品种兼备,风格齐全,而且质量上乘光彩夺目,精美绝伦,使人一见而爱不释手,不少成为传世珍品,在世界上也产生巨大影响。这个建立于公元十四世纪中叶的御器厂,一直延续明、清两代,历经27个皇帝500余年,对景瓷生产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是有巨大作用的。与明代御器厂相关,还产生过一个“童玉跳窑”的故事:明朝浮梁里村人童宝,在太监潘相于景德镇督造大器青龙缸期间,因久烧不成,以身赴窑,后被封为“风火仙”,立祠祭祀。
  应该承认,由于明末战乱,清初的景德镇瓷业生产曾一度受到影响,甚至停滞不前。到了康熙19年(公元1680年)以后,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不仅恢复过来,而且有旭日东升,在明代的基础上飞快发展。经过当时的广大瓷工和艺匠的艰苦钻研和不懈努力,景瓷生产突飞猛进,以其取得的光辉业绩,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业生产的鼎盛时期,从而跃上了历史的巅峰。清初的沈怀清说:“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动以数万计”。还有那个叫“殷弘绪”的法国传教土,他于康熙51年(公元1712年)9月1日在饶州发出的一封信中说:“昔日景德镇只有三百座窑,而现在,窑数已达到三千座。……到了夜晚,它好像是被火焰包围着的一座巨城,也象一座有许多烟囱的大火炉。唐英在他的《陶冶图说》中更进一步明确地说:“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籍此食者甚众”。
  清代的景德镇瓷器,不仅继承了明代的工艺和品种,而且还有不少的发明创造。比如康熙时的青花瓷色彩呈宝石蓝,比明代的更鲜艳纯净,别具风格;釉上五彩因发明釉上蓝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丰富多彩,纹样清晰,着色鲜明;斗彩的品种也比明代的增多,雍正时期的青釉烧制达到历史最成熟阶段;更为可贵的是创制成功了很多名贵的新品种,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创制了以“玻璃白”为填料,使画面色彩柔和、富有立体感的粉彩;引进国外彩料,专作宫廷御器的珐琅彩;直接用黄金装饰瓷器的金彩;在单色釉中添加其他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温下流淌变幻,形成流光溢彩、斑谰绚丽奇观的“窑变”等等。其他如墨彩、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胭脂红等等也都应运而生。此外,康熙期间,还恢复生产了明代中期以来几乎失传的铜红釉,其中尤以郎窑红、豇豆红最为著名。总之,清代的景瓷,其品质、造型、釉彩都达到空前水平,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在清代景瓷的发展过程中,为景瓷作出突出贡献的督陶官唐英功不可没。他在景德镇督陶15年,是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时间最长、成绩最著的督陶官。15年中,他不以“官”凌驾陶民头上,而以“民”虚心向陶民学习,与工匠打成一片。到镇之初,于制瓷一无所知,就杜门谢客,悉心钻研陶务,与工匠同食息三年,终于变外行为内行,掌握了制瓷方面的各种知识,并身体力行,与瓷工们一起从事工艺钻研。同时,对瓷业生产技艺进行科学总结,从理论上加以提高,先后编写出《陶务叙略》、《陶冶图说》、《陶成纪事》、《瓷务事宜谕稿》等著作。特别是《陶冶图说》这部图文并茂的著作成了陶瓷工艺史和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重要文献。他督陶时的瓷器产品世称“唐窑”,其制造水平和质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清人蓝清所著的《景德镇陶录》对他作了很高的评价:“公深谙土脉火性,慎选诸料,所造俱精莹纯全……厂窑至此,集大成矣”。晚年,他把自已的诗文收集成册,名为《陶人心语》,完全以陶人自居。除唐英之外,还有几位督陶官,对景德镇制瓷器业也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如从清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七驻景德镇御窑厂的督陶官臧应选,该时期出产的官窑瓷器被称为“臧窑”,产品诸色俱备,尤以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为佳,鲜红色更为著名。清康熙年间任江西巡抚的郎廷权,在康熙四十三年至五十年的七年中,兼负景德镇督陶之责,他热心于瓷器的研究,突出成就是郎窑红(也叫宝石红)的烧制成功,还有素三彩等。年羹尧于雍正四年来景德镇兼管御窑厂窑务,此后十年官窑所产瓷器称为“年窑”,釉色发明甚多,以胭脂釉最著名,还有“雨过天青”等色釉也很突出。还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外国图家也曾为景德镇瓷业作出贡献,他的中国名字叫郎世宁,意大利人,1715年作为传教土来到中国,并被招进宫廷,成为一名专职画家。他曾在景德镇为宫廷创作了大量的瓷板壁书和其他陶瓷作品,他的中西结合绘现风格给后人有较大影响。
  随着岁月的更迭,世事的变苍,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景德镇瓷业生产也遇到了挫折。清乾隆之后,由于各种社会原因,景瓷生产从巅峰走向下坡路,产量、器质、品种、造型等都呈明显萎缩状态。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战事频繁,政局动荡,外贸入侵,市场缩小,景瓷生产也受到严重摧残。延续500多年之久的御器厂也寿终正寝。民国时期,社会仍不安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特别是日寇侵华期间,景德镇多次遭受日寇飞机的轰炸,坯坊、窑房大面积遭受破坏,全镇瓷窑能烧的只有33座,处于奄奄一息境地,整个瓷业生产陷入低谷。不过沙漠中也有绿洲,在这个不景气的时代里,瓷业生产在操作方面却有所进步,如出现脚踏辘轳车,手摇碎釉机,石膏模型铸坯,雾吹器吹釉等较先进的方法。特别是清末宣统二年,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宣告成立,标志着景德镇陶瓷进入一个企业化时代,显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这家公司在设计上比较多元化,而且有不少创新,制作也十分精巧,同时还进行一系列技术革新,试行机械生产、贴花纸彩瓷、以煤代柴烧造等,有较大的促进力。民国期间,瓷业改革者杜重远为景德镇陶瓷工业的改革倾注了心血,他力主重新振兴景瓷,成立陶业管理局,自任局长。从外地招揽人才,培训瓷业工人,制订改革陶瓷工业的各项措施,促使景德镇瓷业生产焕发出勃勃生机。陶瓷美术方面,随着清末民初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为代表的文人派浅绛彩瓷,一改前朝华缛浓艳、追求简约淡雅的清新风格之后,汪晓棠、潘?宇等又以粉彩颜料绘瓷,大大扩大了色彩领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王琦、王大凡、邓碧珊、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徐仲南、田鹤仙等八人在珠山定期聚会,切磋陶瓷美术,研讨装饰书艺,被称作“珠山八友”。这些文人艺友当时都有较高技艺和声望,各有专长,风格迥异,名噪海内外,把景德镇的粉彩艺术推向一个新高峰。
  中国是最先发明瓷器的国家,因此外国人把我们称作“瓷器之国”,英语中“CHINA”既名瓷器,又称中国。作为“瓷都”的景德镇瓷器,早在唐、宋就已向全国各地伸展,特别是镇名改为“景德”之后,影响力、竞争力大增,可以与当时的官、汝、定、哥、钧五大名窑产品争奇斗艳。蒋祈在《陶记》中说:“蜒埴之器,漂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其视真定红瓷,能泉青秘,相竞奇矣”。到了元代,景瓷更为畅销,不仅与“真定红瓷,能泉青秘”成鼎足,甚至还有垄断市场之势。进入明、清,景德镇瓷器就成压倒优势,在全国瓷器市场上高踞主道地位,所以《江西省大志》记述:“其所被自燕云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皆取于景德镇,而商贾往往以是牟大利”。有史料记载,唐代都城长安的西市有一个国际性市场,瓷器这种新商品使许多来华的外国人大感兴趣,他们纷纷购买。景瓷当时以“假玉器”称誉长安,当然也在购买之列。唐以后到宋朝,中国瓷器有两条路输往国外,一条是伴随“丝绸之路”的陆上通道,一条是日本陶瓷学者三上次男所称“瓷器之路”的海上航线。景德镇瓷器最先是销往亚洲各国。据成书于南宋理宗时代的《诸蕃志》记载,当时亚洲的56个国家和地区,用瓷器作交易主要产地就是景德镇。同时,景德镇瓷器也已到达欧洲,荷兰人于南渡口宋时到福建泉州贩运景德镇瓷器。由于元、明、清景德镇瓷业生产大发展,外销瓷越来越多,元代发明的青花瓷也远销国外,菲律宾、印尼、印度、日本、马来西来都出土了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残片。明朝初年,“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远洋船队,先后到达南洋群岛、波斯、阿拉伯等30多个国家,船上的景德镇青花瓷是其重要商品。当时随同郑和出航的马欢所著《瀛涯胜览》中就有不哇的“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的记载。此外,美洲、非洲、澳洲的人也非常喜爱中国瓷器。据记载,在明代隆庆年间,每年仅墨西哥银行银元流入中国的就有一二百万,其中相当部分是用来购买景德镇瓷器的。所谓“九域瓷商上镇来,牙行花色照单开。要知至实通洋外,国使安南答贡回”,就是景德镇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的真实写照。山有起伏,花有荣枯,尽管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也有兴衰的变化,但千年窑火不断,2000多年制瓷历史所形成的漫漫道路,却是始终绵延不断、迤逦向前的。

古代五大名窑怎么没有景德镇?

景德镇是在元朝设立 浮梁瓷局的,开始官办烧造青花瓷器和釉里红,他是从元明清三朝开始盛行的。景德镇不属于五大名窑里 的,但是属于八大窑系里面 的
五大名窑,景德镇没有
宋代名窑,有湖田窑,影青瓷,赣州窑等等,有一定知名度的窑口众多
景德镇明清才开始强盛成为四大名镇之一,陶瓷也是再这个阶段繁盛!
景德镇瓷器在明清最为流行
景德镇瓷器历史
  从汉朝开始烧制陶器,距今1800多年,从东晋开始烧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诗人陈志岁《景德镇》诗云:“莫笑挖山双手粗,工成土器动王都。历朝海外有人到,高岭崎岖为坦途。”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青花、玲珑、粉彩、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 
宋代五大名窑
钧瓷
汝瓷
官瓷
定瓷
哥瓷
中国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

景德镇陶瓷简介

江西景德镇所产的瓷器。大量系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自瓷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干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产品驰名世界。
德镇原名昌南镇,其制瓷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迄今已长达1700多年。由于这里烧制的瓷器“土白壤而填,质薄腻,色滋润“,北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真宗皇帝赵恒遣官至镇”奉御董造“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因”其器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景德镇由此得名并沿用至今。元、明、清三代更在这里设立御窑厂,使景德镇制瓷业持续繁荣发展,从而奠定其瓷都地位享誉世界
"景德镇陶瓷  景德镇地区的制陶业“始于汉世”(东汉,公元25-220年),此时的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并不远销。因此,影响所及,极为有限。
  景德镇地区“水土宜陶,陈(陈代公元557-589)以来土人多业此,镇陶自陈代以来名天下。”东晋(公元317-420年)时人赵概对景德镇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发展景德镇由陶至瓷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制瓷师主”,立庙奉祀。南北朝时,陈至德年元年,京城兴建宫殿,陈后主诏新平镇烧制瓷础进御;隋(公元581-618年)大业中,新平镇制成“狮象大兽两座,奉于显仁宫”,至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景德镇陶瓷就已名扬天下。“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称假玉器”,“镇钟秀里人陶民所烧造”,“陶玉携瓷入关中,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扬天下”,“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润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据考古发现,景德镇五代窑址颁布甚广,有十八处之多,尤其是延续六、七百年之久的湖田古窑址,规模最大,影响甚远。这些窑址都烧青瓷和白瓷。青的色调偏灰,白的色调纯正。而且,白瓷胎质细密,透光度较好,其烧成温度已达1150-1200℃,孔隙度为0.8%,胎体白度达70%以上。器物主要有盘、碗、壶、盒、水盂等,以盘碗为主。这说明,五代时的景德镇以她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世界,固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生产瓷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称。在宋代御次殊荣,即皇帝宋真宗将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之后,历经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时至清康,雍,乾三朝,瓷器发展到历史颠峰。2000多年的制瓷文化和技艺的深厚积淀,为景德镇奠定了举世公认的瓷都地位.景德镇瓷器""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尤其是熔工艺,书法,绘画,雕塑,诗词于一炉,真是""贵逾珍宝明逾镜,书比荆关字比苏"".典雅秀丽的青花,五彩缤纷的彩绘,斑斓绚丽的色釉,玲珑剔透的薄胎,巧夺天工的雕塑,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在乾隆时期,景德镇的瓷窑很多,而且分布很广,除官窑外,还有民窑两三百处,工匠数以万计.这个时期生产的青花瓷画面清晰干净,色彩翠蓝光艳,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五彩瓷器色调强烈,富丽堂皇,较之明代又有发展.创作的粉彩瓷器色调柔和,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在瓷胚上用西洋油画激发作画,再入窑烧制成的珐琅彩瓷器,融汇中西,异常精美,是皇宫的专用品。在这些绚丽多彩的名贵瓷器,通过各种渠道,沿着路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为传播中华文化艺术,经贸交往,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着称于世。这种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有“素肌玉骨”之誉,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三者互相结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得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据考古发现,宋代窑址分布多至30处,有窑“三百余座”,陶瓷的器型也发展到数百种之多。宋代的景德镇不仅烧造出了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大批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青花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元青花以其多层次,满画面,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和以彩绘为主兼刻、划、印花的装饰技法,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釉里红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瓷器,烧成难度大,色彩艳丽,以至于到今天它还是一个极其珍贵的瓷器品类。釉里红可以单独装饰瓷器,亦可以与青花结合,称作青花釉里红,两者相映生辉,极其名贵。
  在高温颜色釉的烧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设立于1278年的浮梁瓷局掌烧的“枢府”瓷,胎体厚重呈失透状,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又称“卵白釉”)。这种洁白润泽的枢府卵白釉,是青花和釉里红等彩瓷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为以后釉上彩瓷器和明初“洁白”瓷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它色釉如红釉、蓝釉、金釉等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各种呈色剂的发色规律已有熟练的掌握,使景德镇瓷器装饰异彩纷呈,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类银的局面,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明时的景德镇官民竞市,“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景德镇真正成了“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除了在继承前代技术并发扬光大的种类烧造方面外,明代景德镇还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没落的著名窑场的优秀技艺,并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新的造型、新的装饰,真正是“开创了一代未有之奇”,而所有这些创新,不仅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辉映千古。
  永乐时,景德镇成功地烧出了玲珑瓷,到成化(公元1465-1487)年间,又造出精细的青花玲珑瓷,玲珑瓷碧绿透亮,青花青翠幽雅,融为一体,引人入胜。
  大龙缸和薄胎瓷的烧造成功,是明时景德镇瓷业高度技术成就和制瓷技师惊人智能的体现。大龙缸,直径高度均达70厘米以上,通身饰以五爪龙须,形制巨大,气势宏伟,荘重肃穆,为帝王专用之物,他人不可僭越使用进而更现它的神秘。薄胎瓷的制作,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制瓷技师的艺术匠心和智能,最薄最细的薄胎瓷器,其厚度只0.5毫米,最厚的也只有1毫米,真正是“胎薄如纸”。
  以成化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陶瓷史上空前的绝作。创于成化时期的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閗彩工艺,开创了我国彩瓷的新时代。成化时期的閗彩,釉上色彩一般都有三、四种,多者达六种以上,而所施色彩的特征又极其鲜明,比单纯的釉下彩或釉上彩更加绚丽,给人以争奇斗艳,美不胜收之感。至嘉靖(公元1522-1566年)、万历(公元1573-1619年)年间在成化閗彩的基础上创出了青花五彩,改变以閗彩中仅青花是构成整个图案的决定性的主色地位,而使青花只是构成整个图案的一种颜色,青花和红、黄、绿等色处于一样的地位而没有主从之分,这就大大丰富了青花五彩的表现力,呈现出以红、淡绿、深绿、黄、褐、紫以及釉下蓝色为主突出红色的局面,嘉靖、万历彩瓷也就以图案花纹满窑,色彩浓艳深翠而行于世。明代彩瓷还有白地绿彩、青花红绿彩和釉上五彩以及填彩、金彩等等,素三彩也较为出名。
  明代景德镇的高温单色釉(烧出温度在1200℃以上)和低温单色釉(烧成温度在1200℃以下)瓷器都有很大发展。白瓷的制作,明代各朝都有烧造,各臻其妙。永乐的洁白甜净;宣德(公元1426-1435)的汁水莹厚如堆脂,光莹如美玉;嘉靖的纯净无杂;万历的透亮明快;无不使人叹服称奇,爽心悦目。明代单色釉最具突出成就的还有永乐、宣德的红釉和蓝釉,以及成化孔雀绿和弘治(公元1488-1505年)黄釉。明永乐时的鲜红器亦称“祭红”,釉厚如脂,光莹鲜艳,有“永乐之宝”之誉,赢得“永器鲜红最贵”的评价。宣德年间的宝石红釉又比永乐鲜红釉更胜一筹,釉汁晶莹似红宝石,胎质细腻坚致,极其名贵。明代的蓝釉瓷器,在宣德时烧造较多,后人把它和白釉、红釉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
  清代前期的景德镇制瓷业,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无论是产品造型、装饰技法、还是装饰题材、装饰风格,都达到了“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胜”的极度繁荣境界,制瓷技术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此时的景德镇“延袤十余里,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万,借此食者甚众,候火如候晴雨,望陶如望黍垛”(唐英《陶人心语》),“利通数十省,四方商贾,贩瓷者萃集于斯”。与明代一样,清代也是官窑民窑并存共荣,并且均有名窑精品。
  清代前期的御窑厂,名窑辈出,创新层出不穷。康熙年间著名的官窑有“臧窑”、“郎窑”。康熙年臧窑,“厂器也”,为督陶官臧应选所造。臧窑的主要成就是单色釉,但青花、五彩、素三彩、釉里红均极为精巧。康熙青花色彩艳丽纯净,莹澈明亮,层次分明,有“青花五彩”之誉,别具风格而“独步本朝”,尤其是民窑青花更为清代青花的典型代表;康熙五彩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而成了彩瓷的又一个转折点,基本上改变了明代釉下、釉上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占主流地位的局面,而且,随着色彩的增多,金彩的运用,突破了明嘉靖在樊红、霁红等地上描金的单一手法,而使康熙五彩鲜艳富丽,光泽透澈明亮。郎窑,为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御窑时生产的瓷器。郎窑以仿明宣德和成化窑器而着称。郎窑的杰出成就,是仿制明宣德祭红釉而创制的以郎窑红为代表的颜色釉,郎窑红,“华而不俗,色正朱”,其深艳的色泽,犹如凝结的牛血一般鲜红(故也称其为牛血红),釉面透亮重流,器物里外开片,既象玻璃般光泽鲜艳夺目,又象红宝石一样瑰丽,极为名贵,为历代珍品。康熙时还曾烧制出与郎窑红齐名的色调淡雅的缸豆红,也称美人醉;用诗“绿如青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形容它极为贴切。在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于康熙朝始创的粉彩,到雍正年间获得空前的发展,并且有“清一代,以此为甚”,彩料中砷元素的掺入,加上国画没骨法渲染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书画的阴阳、浓淡、深浅的立体感,同时粉彩烧成温度较古彩低,色彩对比比较和谐;因而显得粉润柔和,色彩丰富绚烂雅丽,形象逼真,构图文雅隽秀,所谓“鲜娇夺目,工致殊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而又以瓷器艺术为第一的督陶官唐英主持下唐窑,成就辉煌,既是乾隆一朝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制瓷史成就的代表。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唐英以47岁之身协理窑务,他以陶人之心主持陶政。胎质、釉面、器型、品种、工艺手法、装饰形式、釉上和釉下彩绘,无论仿古,无论创新,无不登峰造极。正如《景德镇陶录》所述:“公深谙土脉,火性,慎选诸料,所造俱精莹纯金。又仿效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种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窑至此,集大成矣!”。从乾隆中期开始,景德镇的瓷业已露衰落之端倪,到晚清而日趋衰落,道光以后,一直到公元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解放,景德镇瓷业一直处于萧条状态,“故乾隆一朝,为清极盛时代,亦为一代盛衰之枢纽”《饮流斋说瓷》。
  清末和民国时期,战争不断,景德镇陶瓷走下坡路。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景德镇在原有的小作坊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景德镇十大瓷厂。
  景德镇市人民瓷厂,1956年由公私合营的华光、群益、光大三个瓷厂合并而成,称“景德镇第三瓷厂”,1957年更名新平瓷厂,1969年改为现名;
  景德镇市建国瓷厂,1950年10月成立,是景德镇解放后第一家国营企业;
  景德镇市艺术瓷厂,原名工艺美术瓷厂,建于1960年,1972年改为现名;
  景德镇市红星瓷厂,1958年由第十一和第十四瓷厂合并而成;
  景德镇市红旗瓷厂,1957年由第六、第七和第九瓷厂合并而成;
  景德镇市为民瓷厂,1965年建成投产,原名高级美术瓷厂,1966年改现名;
  景德镇市宇宙瓷厂,原为建国瓷厂第一分厂,建于1954年,1958年与第十三陶瓷手工业合作社和第四瓷厂后改现名;
  景德镇市东风瓷厂,前身是1951年由瓷商集资成立的裕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1953年公司合营,1956年称第一瓷厂,1958年第八、第十八和第十九瓷厂的一部分并入,改称现名;
  景德镇市光明瓷厂,1961年由红旗瓷厂一部分划出成立;
  景德镇市景兴瓷厂,1961年由华电瓷厂的几个分厂和国光瓷厂合并而成;
  景德镇市新华瓷厂,原属新平瓷厂(今人民瓷厂)一部分,1965年成立;
  到了80年代景德镇又建一大形陶瓷工厂 华风瓷厂。 {景德镇市华风瓷厂,1978年筹建,1985年投产}。
  自90年代开始十大瓷厂和华风瓷厂因经营不善陆续停产。

景德镇陶瓷历史发展简介

导语:陶瓷制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东西。陶瓷最早起源于我国,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在几千年的瓷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我国出现了很多的著名的瓷器产地,如陕西耀州窑、河北越窑以及江西的景德镇等等。而在这些著名的产瓷胜地中,又以江西的景德镇最为出名。那么景德镇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其产瓷的历史又是怎么样的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景德镇以及它的陶瓷的历史文化,希望对大家开阔眼界有所帮助。
景德镇陶瓷的起源:
景德镇生产陶瓷的历史最早起源于汉代,在东汉大约25年的时候,就有关于陶瓷的记载。最早的陶瓷制品由于制作工艺的不成熟,所以比较粗糙,而且成品的器壁也是非常厚的。后来进过不断的发展,到现在瓷器工艺已经非常成熟了。景德镇的陶瓷起源于汉代,但是它真正发展确是在五代时期,五代时期的景德镇因为其质地优良的白瓷而取得了较高的地位。到了宋代以后,景德镇的陶瓷更是大发展,尤其是景德镇的青瓷更是名扬海内外。
景德镇陶瓷的名称由来:
在我国历史上,景德镇一直被称作瓷都,或者是瓷器的故乡。在景德镇的烧瓷窑里,可以说是千年大火不断。这里生产的瓷器质地优良,色泽优美,名声非常大,所以景德镇也因此而出名。在我国古代就有瓷也高峰在此都的说法,这里的此都指的就是著名的景德镇。景德镇出产的陶瓷制品造型优美装饰非常丰富,而且独具风格,所以这里的瓷器受到人们的青睐。国内外的瓷器拍卖价格最高的瓷器制品也是景德镇产的。
景德镇陶瓷的发展方向:
更具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景德镇的陶瓷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注意的就是要加大对他的保护或者是传承。江西省景德镇人民政府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来保护景德镇的瓷器艺术。景德镇的陶瓷在未来的发展一定是以创新为前提的,无论是制作工艺的创新还是雕刻工艺的创新。
以上这些就是小编今天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景德镇瓷器的历史的一些资料。景德镇的陶瓷历史悠久,名扬海外,相信在未来景德镇陶瓷能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https://www.to8to.com/yezhu/zxbj-cszy.php?to8to_from=seo_zhidao_m_jiare&wb】,就能免费领取哦~

景德镇陶瓷有怎样的发展历史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有那些

由于明末战乱,清初的景德镇瓷业生产曾一度受到影响,甚至停滞不前。
到了康熙19 年(公元1680年)以后,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不仅恢复过来,而且有旭日东升,在明代的基础上飞快发展。
经过当时的广大瓷工和艺匠的艰苦钻研和不懈努力,景瓷生产突飞猛进,以其取得的光辉业绩,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业生产的鼎盛时期,从而跃上了历史的巅峰。
清初的沈怀清说:“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动以数万计”。
还有那个叫“殷弘绪”的法国传教土,他于康熙51年(公元1712年)9月1日在饶州发出的一封信中说:“昔日景德镇只有三百座窑,而现在,窑数已达到三千座。

……到了夜晚,它好像是被火焰包围着的一座巨城,也象一座有许多烟囱的大火炉。
唐英在他的《陶冶图说》中更进一步明确地说:“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籍此食者甚众”。
清代的景德镇瓷器,不仅继承了明代的工艺和品种,而且还有不少的发明创造。
比如康熙时的青花瓷色彩呈宝石蓝,比明代的更鲜艳纯净,别具风格;釉上五彩因发明釉上蓝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丰富多彩,纹样清晰,着色鲜明;斗彩的品种也比明代的增多,雍正时期的青釉烧制达到历史最成熟阶段;更为可贵的是创制成功了很多名贵的新品种,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创制了以“玻璃白”为填料,使画面色彩柔和、富有立体感的粉彩;引进国外彩料,专作宫廷御器的珐琅彩;直接用黄金装饰瓷器的金彩;在单色釉中添加其他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温下流淌变幻,形成流光溢彩、斑谰绚丽奇观的“窑变”等等。
其他如墨彩、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胭脂红等等也都应运而生。
此外,康熙期间,还恢复生产了明代中期以来几乎失传的铜红釉,其中尤以郎窑红、豇豆红最为著名。
总之,清代的景瓷,其品质、造型、釉彩都达到空前水平,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在清代景瓷的发展过程中,为景瓷作出突出贡献的督陶官唐英功不可没。
他在景德镇督陶15 年,是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时间最长、成绩最著的督陶官。
15年中,他不以“官”凌驾陶民头上,而以“民”虚心向陶民学习,与工匠打成一片。
到镇之初,于制瓷一无所知,就杜门谢客,悉心钻研陶务,与工匠同食息三年,终于变外行为内行,掌握了制瓷方面的各种知识,并身体力行,与瓷工们一起从事工艺钻研。
同时,对瓷业生产技艺进行科学总结,从理论上加以提高,先后编写出《陶务叙略》、《陶冶图说》、《陶成纪事》、《瓷务事宜谕稿》等著作。
特别是《陶冶图说》这部图文并茂的著作成了陶瓷工艺史和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重要文献。
他督陶时的瓷器产品世称“唐窑”,其制造水平和质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清人蓝清所著的《景德镇陶录》对他作了很高的评价:“公深谙土脉火性,慎选诸料,所造俱精莹纯全……厂窑至此,集大成矣”。
晚年,他把自已的诗文收集成册,名为《陶人心语》,完全以陶人自居。
除唐英之外,还有几位督陶官,对景德镇制瓷器业也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如从清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七驻景德镇御窑厂的督陶官臧应选,该时期出产的官窑瓷器被称为“臧窑”,产品诸色俱备,尤以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为佳,鲜红色更为著名。
清康熙年间任江西巡抚的郎廷权,在康熙四十三年至五十年的七年中,兼负景德镇督陶之责,他热心于瓷器的研究,突出成就是郎窑红(也叫宝石红)的烧制成功,还有素三彩等。
年羹尧于雍正四年来景德镇兼管御窑厂窑务,此后十年官窑所产瓷器称为“年窑”,釉色发明甚多,以胭脂釉最著名,还有“雨过天青”等色釉也很突出。
还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外国图家也曾为景德镇瓷业作出贡献,他的中国名字叫郎世宁,意大利人,1715年作为传教土来到中国,并被招进宫廷,成为一名专职图家。
他曾在景德镇为宫廷创作了大量的瓷板壁书和其他陶瓷作品,他的中西结合绘现风格给后人有较大影响。
景德镇陶瓷博宝宝珍商城有很多,而且保真,你可以去那里了解一下。

景德镇的瓷窑始烧于什么朝代

元以后中国最大的瓷窑场,分布在江西景德镇市属各地区.陈朝时景德镇制瓷已有一定名声,五代时所烧白瓷,白度已达到70%以上,透光度接近现代标准.宋代创烧了青白瓷,以宋真宗景德年间所烧御用瓷器最为精美,底书“景德年制”,时人称之为“景德窑”,窑场所在镇名也由昌南改名为景德.元代景德镇窑已始烧釉里红、青花,因当时的卵白釉器色白微青,器内有“枢府”字样,人们又称为“枢府窑”。明代时景德镇已成为全国的制瓷业中心,烧制了多种色釉和彩饰,既有崔公窑、周公窑、壶公窑等著名民窑,又有在洪武年创设的官窑,烧出了甜白、鲜红、青花、祭红、霁青、斗彩、浇黄、霁红、青花五彩等名瓷.清代景德镇继续设立官窑——御窑厂,常采用官搭民烧的办法.在明代色釉的基础上,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制瓷更有突飞猛进的发展,青花、釉里红烧造技术进一步提高,色釉不断创新,烧出了郎窑红、豇豆红、仿钧、胭脂水、洒蓝、霁蓝、油绿等色釉,并新创釉上蓝彩,釉上黑彩、粉彩、珐琅彩等.这个时期的著名官窑有臧窑、郎窑、年窑、唐窑等.1949年以后,景德镇窑又成为现代制瓷的中心. 修正/编辑本词条信息
景德镇:
在今江西景德镇,故名.
据文献记载始烧于唐玄德年间,但目前考古发现瓷窑遗址,最早为五代,烧青瓷和白瓷。宋代烧制青白瓷。元代青白瓷继续烧制,并创烧青花、釉里红 及卵白釉瓷。明代一跃成为全国瓷器生产中心。
始烧于南朝,唐代时烧白瓷。北宋初年向京师贡白瓷,宋真宗景德年问因贡瓷得到赏识,改镇名为景德镇。
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真宗赵恒下旨,在浮梁县昌南镇办御窑,并把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随着宋室南渡,南迁的工匠把北方先进的制瓷技术带到景德镇,景德镇在五代生产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在宋代创烧了名扬天下的青白瓷(也叫影青瓷,青花瓷),并成为这一时期景德镇瓷器生产的单一品种。青白瓷釉色纯正,青白淡雅,明澈光润,青中显白,白中泛青,胎体质坚细白,温润如玉;器壁刻有花纹,构图精巧;体薄透光,在光照下可以从背面透见花纹;造型挺拔秀丽,玲珑剔透。它一经问世,就立即和当时中国其他名窑一争高下,与北方的定窑、南方的龙泉窑等所生产的瓷器一起,并称宋代六大瓷系,景德镇瓷窑从此开始跻身于中国名窑之列。所以应该说始于五代!

江西景德镇陶瓷基本简介陶瓷的历史与发展

提到瓷器,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历史的文化产物,是中国劳分理处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国内,生产瓷器最有名的就是景德镇陶瓷了,这里生产的瓷器品种多,款式新颖,除了我们中国人之外,很多外国友人都因为这里的瓷器慕名而来,今天的文章就来看下江西景德镇陶瓷基本简介,陶瓷的历史与发展。一、江西景德镇陶瓷基本简介1、景德镇地处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是中外著名的瓷都,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为明清时期的中国四大名镇。景德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甲类对外开放城市。2007年,景德镇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卫生城市,江西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称号。正是这样的城市,造就了中国引以为自豪的陶瓷帝国。2、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陶”“瓷”并称反映了这两类器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广义上说,陶瓷包括陶器、瓷器、炻器。陶瓷广泛成用于日常生活、工艺美术。景德镇陶瓷发展,大量系艺术陶瓷、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白瓷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千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产品驰名世界。二、景德镇陶瓷历史与发展1、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球,有"瓷都"之称。溯其国际影响,中古时就有精制之品远销外国。诗人陈志岁《景德镇》[1]云:“莫笑挖山双手粗,工成土器动王都。历朝海外有人到,高岭崎岖为坦途。”“瓷都”景德镇所产瓷器的国际市场地位跃然纸上。2、景德镇生产瓷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称。在宋代御赐殊荣,即皇帝宋真宗将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之后,历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至清康、雍、乾三朝,瓷器发展到历史颠峰。3、景德镇瓷器"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尤其是熔工艺,书法,绘画,雕塑,诗词于一炉,诚乃"贵逾珍宝明逾镜,书比荆关字比苏".典雅秀丽的青花,五彩缤纷的彩绘,斑斓绚丽的色釉,玲珑剔透的薄胎,巧夺天工的雕塑,无一不是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在乾隆时期,景德镇瓷窑多,且分布广,除官窑外,还有民窑两三百处,工匠数以万计.该时期生产的青花瓷画面清晰干净,色彩翠蓝光艳,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以上就是关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基本简介,陶瓷的历史与发展的相关内容,景德镇陶瓷大量系艺术陶瓷、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白瓷为著称,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千多种品名。

关于景德镇陶瓷的历史

西晋末年,中原战乱,经济、文化与政治中心南移。
越窑勃兴,达到瓷业新高。
东晋人赵慨,先后在闽、浙、赣为官,因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官宦沉浮,被贬于赣,隐居新平,将其在浙闽了解的越窑制造技艺,引荐于此,又对胎釉配制,器物成型与焙烧工艺进行系列改革,对新平瓷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赵慨导引新平师法越窑,成为景德镇制陶向制瓷进化之始。
其功高勋重,被后世人奉祀为“制瓷师主”。
明洪熙元年(1425年),镇民在御器厂内修“佑陶灵祠”(师主庙)奉祀,詹珊曾作《师主庙碑记》对此有所记述,赵慨被尊崇为景德镇制瓷开山之祖。
南朝陈叔宝登基建康,大造宫室,至德元年(583年)令新平为华林园烧制陶瓷柱础贡朝。
新平瓷业“自陈以来名天下”。
隋代,建筑业生产跨入新阶段。
大业年间(605—617年),景德镇所烧制的两座师象大兽贡于朝,为隋皇显仁宫所用,标志着新平瓷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唐代景德镇窑业有了新发展,“陶窑”和“霍窑”是其佼佼者的代表。
《景德镇陶录》称:“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壕,体稍薄,色素润,镇中秀里人陶氏所烧造”。
故“陶窑”为陶玉所开,所产瓷器载入关中,进贡于朝,称为“假玉器”。
霍仲初开的“霍窑”,所产瓷器,“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
因瓷器精美,贡于朝,受唐高祖钟爱,武德四年(624年)朝廷设新平县,置陶政,监陶进御。
这是景德镇最早设置官家督陶官员。
后来,柳宗元的《进瓷器状》称“艺精埏埴,制合规模。
禀至德之陶蒸,自无若窳;合大和以融结,克保坚贞。
且无瓦釜之鸣,是称土铏之德”,大文学家的赞美更增添了景德镇瓷器的风采。
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产品以碗、盘类为主,青瓷釉色青中带灰,白瓷釉色较白。
采用支烧法,碗、盘器内和底有一周长形支烧痕。
以胜梅亭,湘湖为主。
陈朝时制瓷已有一定名声。
五代所烧白瓷,白度达到70%以上,透光度也接近现代标准。
宋代时烧青白瓷为主,有名的湖田窑就在景德镇的湖田村,器型有碗、盘、合、瓶、壶、罐、枕等。
装饰上有刻花、划花、印花、篦划纹等技法。
纹饰有龙纹、凤纹、婴戏纹、海水纹、缠枝花纹等。
北宋后期在定窑的影响下,采用复烧法,提高了产量,也改进了质量,有“南定”之称。
其中湖田窑的产品质量最好,釉色似湖水之淡绿,纹饰也精美。
元代时开始烧青花瓷、釉里红和其他品种,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同时还继续烧制青白瓷。
产品有梅瓶、玉壶春瓶、罐、碗、盘、匜、炉和高足杯等。
元代著名制品有釉里红、青花,所烧卵白釉器,色白微青,器内有“枢府”字号,人呼“枢府窑”。
明代时景德镇已成为瓷都,青花瓷大大发展起来,被称为“国瓷”,同时还烧有釉上彩、斗彩、五彩、素三彩和各种单色釉瓷。
清代时烧瓷技术大大提高,品种有青花三彩、粉彩、珐琅彩,还有各类象生瓷和仿玉石、木纹、漆、铜釉色等,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景德镇青花瓷的青花瓷历史

青花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起始于唐宋,成熟于元代。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景德镇青花瓷在原料,工艺,设计等等领域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从元代青花瓷一直流传到2012年,景德镇青花瓷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2012年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2012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胎釉之间施化妆土。器型以小件为主,有复、碗、罐、盖等。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少长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