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绪皇帝遗体出土照片,40年前,考古队打开光绪墓,只见他双手紧握,专家掰开后发现了什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06 00:08:12 浏览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考古队挖掘光绪墓,临走时发现尸体双手紧握,专家掰开后喜上眉梢

古代封建时期讲究尊卑礼仪,更加注重丧葬文化,古人认为人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自己的故事,所以会在人死后在墓葬中放置大量的随葬品。普通人尚且如此,身份尊贵的人更是加注重死后的陪葬。皇帝的随葬品更是奇珍异宝 无不胜数。

我们都知道,清朝是中国 历史 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尽管前朝光绪帝是大清名正言顺的皇帝,但是慈禧却掌管着大清朝的生杀大权。所以光绪皇帝也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或许是因为受到慈禧的处处管制,所以光绪皇帝年纪轻轻就暴毙了。而光绪死后,慈禧也表现得非常伤心,所以也命人在光绪的墓葬里放置了大量值钱的宝贝。

盗墓贼在每个时期都有,光绪皇帝的墓葬也未能幸免。传言说,由于光绪的皇帝死的非常突然,所以他的墓葬也是连夜赶制出来的,所以这也给盗墓贼一可乘之机。盗墓贼光顾后,光绪皇帝墓内的大量陪葬品被洗劫一空。

之后考古专家赶赴光绪墓时,文物已经所剩无几。专家感到非常失望。当专家们准备空手而归时,突然有人发现光绪皇帝的尸体紧握着双手,于是在不影响光绪遗体的情况下,打开了光绪的手,专家掰开后喜上眉梢!竟然发现了两件价值连城的宝贝,一件是和田玉,另一件是连体翡翠。正是因为这两件宝贝是光绪皇帝攥在手里的,所以没有被盗墓贼偷走,因此也得以保存下来。如今,这两件物品都被收藏在国家博物馆中。

40年前,考古队打开光绪墓,只见他双手紧握,专家掰开后发现了什么?

左手有一对连体翠环,右手里有和田玉把件,它们都是国家的国宝,对于考古研究是有帮助的。
考古队员迫不及待的掰开光绪的双手,在他的右手中掉下了一件和田玉把玩,左手是一件连体的翡翠环,这两件宝贝都可谓价值连城的国宝,要知道皇帝下葬时能够攥在手里的必然也是国宝中的国宝。
在光绪皇帝的右手中,掉下了一件和田玉;而他的左手掰了许久才掰开,却是一对连体翠环。皇帝手中紧握的东西那肯定是宝啊! 没错,这一对连体翡翠环大有来历,它正是光绪生前极为珍爱之物。翡翠两环相扣,让光绪睹物思人,一看到此物,他就想到自己深爱的珍妃。在光绪生前唯一交心的就是珍妃了,但珍妃却也难得善终!在1900年,珍妃被慈禧投井杀害。堂堂一国之尊,竟然保全不了心爱的女人,内心凄苦愤怒,可想而知。光绪对着此物可能就是借物思人把!
光绪皇帝是清末的一位皇帝,他3岁时被慈安、慈禧两宫太后立为了皇帝,他的亲生母亲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光绪皇帝在位期间并没有实权,1898年光绪帝“戊戌变法”失败,被慈禧太后幽禁起来。
原本慈禧太后想要处死光绪帝,另立储君,但由于受限于洋人,慈禧太后只是幽禁了光绪帝,后来慈禧太后病危,又先毒死了光绪皇帝才闭了双眼。
光绪皇帝的一生是非常无奈的,他本就是被设计才登上了皇位,登上皇位后处处受限,看到洋人洋洋自得的闯入清朝境内,光绪皇帝也是一心想要国家富强,属于主战一派,奈何他的一切挣扎都是徒劳无功,他死后葬入了清西陵的崇陵。
光绪皇帝的陵墓自然是比不上慈禧太后那般奢华,不过崇陵的建筑物的数量和规模,是按照同治帝的惠陵来的,而崇陵也是中国历代皇帝中的最后一座陵寝,众所周知慈禧陵在1928年时遭到了“东陵大盗”孙殿英的洗劫,陵墓中价值连城的陪葬品从此一空。
而崇陵是在1938年被盗了,是清西陵中唯一被盗的皇帝陵寝,崇陵之所以被盗不外乎两点:其一,光绪帝再怎么样都是皇帝,陵寝中肯定是有些宝贝的,其二是因为崇陵是仓促修建而成,完工的时间并不长,也就容易被盗。
40年前,考古人员对崇陵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此时崇陵中并没有留下什么东西,连古书都没有,考古人员难免有些失落,但他们还是注意到了光绪皇帝双手紧握,因此专家在不影响光绪皇帝遗体的情况下掰开了双手,顿时激动万分。
光绪皇帝的左手握着一对连体翠环,右手握着的是和田玉把件,这两件都是属于国宝级的文物,光绪帝死前自然没有握着这两个东西,因此有人猜想是,光绪帝下葬时,有人想到他这可怜的一生,于是往光绪皇帝的手中塞了这两件好东西。
偷盗崇陵的盗墓贼也没有像孙殿英那般,为了获得乾隆皇帝口中的宝物,还敲掉了乾隆皇帝的牙齿,乾隆皇帝的遗体也被毁得不成样子,就更不用说慈禧太后了,慈禧太后口中的夜明珠至今下落不明。
光绪皇帝遗体的情况就比慈禧太后要好上不少,2008年时,经过对光绪皇帝残留的一缕头发的鉴定,证实了光绪皇帝是死于砒霜。

光绪之死?

被砒霜毒死的,凶手基本上可以确定是慈禧。
清代官方文献和宫廷档案记载光绪帝为病死。但光绪帝在慈禧死前一日晏驾,时间过于巧合,外界对其死因历来有诸多揣测。许多野史、宫廷回忆录包括溥仪均指出光绪帝是被人下毒所害,但对凶手的推测各不相同。民国之后,据光绪帝的御医透露,皇帝生前的确身体并不非常健康,主因是不见天日、身体欠运动、心情不佳导致饮食不正常,却也无病重之迹象。1980年,整理崇陵光绪帝遗骨时“未发现外伤及中毒迹象”,结合官方档案上的说法,认为光绪帝在生前染病已经相当严重,不但阳痿而且早泄,遗精史长达二十年,中年之后已到病入膏肓之步,自然病死一说在当时一度成为学术界主流观点。直到2008年中国官方以现代法医手法检验后才证实死于砒霜中毒。

死因之验证
2008年,在光绪帝去世一百年之际,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央电视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单位联合组成的“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确定光绪是因为“急性肠胃型砒霜中毒”而亡。研究人员通过现代法医学手段,对光绪遗体的头发、遗骨、衣服及墓内外环境样品,进行了反复的检测、研究和分析。专家发现,光绪的衣领部位及头发上均沾染有高浓度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其袍服胃区的三氧化二砷源于尸体腐败时的体液浸蚀所致,而头发及衣领的三氧化二砷也是尸液浸蚀的遗留[2][3]。常人口服砒霜60至200毫克就会中毒身亡。而仅在光绪帝部分衣物和头发上检出的砒霜总量就已高达约201毫克。
光绪之死一直是个谜团。按《清史稿》记载,光绪是病死的。 光绪的死有很多说法,其中有说是自然死亡,也有说被人害死。这里面有说慈禧害死的,有说袁世凯害死的,也有说李莲英害死的。历史要讲证据,所以这中间自然死亡说和慈禧害死说最有说服力。 光绪从小身体虚弱,光绪三十年以后,光绪就常年有病,清史医案中记载他长期的肾虚,神经官能症,腰酸腿疼,肺也不好,晚期又得了肺炎,到了光绪三十四年,基本上每天御医都要为他诊断,每位御医对皇帝诊断的情况不完全一样,用药也不完全一样,这也是光绪病情逐渐加重的原因之一。总之一些学者认为,光绪是因病正常死亡。 第二种说法就是慈禧害死说。两个人就差一天死,确实很巧合。《崇陵传信录》和《清稗类钞》这两种书都记载说光绪被慈禧害死,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也说,听说光绪皇帝是被慈禧太后害死的。他们没有材料,就是根据推论,因为慈禧年老了,这个时候光绪重病的时候,慈禧也病重,慈禧考虑到,如果她先死了,光绪病好了,重新执政,那就是要翻局了,所以慈禧在死之前先把光绪害死,这是这些人的看法。 但并没有过硬的证据证明这一点。所以光绪之死一直是历史之谜。
恽毓鼎在《崇陵传信录》中提到:慈禧太后卧病在床后,载湉表现得非常轻松,甚至“面有喜色”。慈禧听说这件事后,气得火冒三丈,对左右说道:“我绝不能死在他的前面!”
恽毓鼎在光绪身边担任了二十年的“起居注官”,前文中我们提到的《起居注》就是此人负责书写的,因为恽毓鼎非常贴近光绪的生活,所以他的回忆录非常有说服力。
由此推测,慈禧在弥留之际,生怕光绪会在自己过世后重掌朝政,自己苦心经营的朝政及制造的种种冤案会被颠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慈禧命人在光绪的饮食中下毒,让光绪死在自己之前
光绪之死 转载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傍晚,三十八岁的光绪皇帝,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满含悲愤地离开了人间。临终无一名亲属及大臣在身旁,及至被人发现,早已死去多时,可谓生前死后,备受冷落,孤苦凄凉至极。
  就在光绪死去的第二天下午,他的母后及政敌、操纵晚清政权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也死在中南海仪鸾殿内,终年七十四岁。
  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的消息传出,中外同感震惊。人们普遍认为,年纪轻轻的光绪反而死在七十四岁的慈禧前面,而且只差一天,这不是巧合,而是处心积虑的谋害。于是,光绪被人谋害致死的种种说法便由此而产生。
  晚清御史、光绪的近臣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及徐珂所编著的《清稗类钞》等书认为,慈禧在病危期间,惟恐自己死后,光绪重新执政,推翻她既定朝政及平反她一手制造的种种冤案,于是令人下毒手将光绪害死。
  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司的《慈禧外传》和德龄的《瀛台泣血记》等书认为,清宫大太监李连英等人,平日依仗着主子慈禧的权势,经常中伤和愚弄光绪。他们深恐慈禧死后光绪重新主政,会清算他们往日的罪孽,所以就先下手为强,在慈禧将死之前,先把光绪谋毙。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谈到,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辜负了光绪的信任,在关键时刻出卖了皇上。袁世凯担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绪决不会轻饶了他,所以就借进药的机会,暗中下毒,将光绪毒死。
  曾经是清宫御医的屈贵庭在《逸经》杂志二十九期上发表一篇文章说,在光绪临死的前三天,他最后一次进宫为皇上看病,发现光绪本已逐渐好转的病情却突然恶化,在床上乱滚,大叫肚子疼。没过几天,光绪便死了。这位御医认为,虽不能断定是谁害死了光绪,但却可以肯定光绪是被人暗中害死的。
  但也有不少史籍或接近宫禁者对光绪之死持自然病死之说。如《德宗实录》、《光绪朝东华录》、《清史稿·德宗本纪二》等所谓正史或官修史籍内,均载光绪系正常死亡;再如《苌楚斋三笔》卷六则称:早在光绪三十四年二三月间,光绪帝久病未愈,早入膏肓,是时肝气大发,以手扭太监顶戴,以足踢翻电灯,情势日及。又光绪临终前一段时间,一直为其治病的六位名医之一杜钟骏所著《崇德请脉记》一书,对光绪之病情、诊病经过以及光绪临终前的病状,叙述颇详,证明光绪确实是正常死亡。
  由于上述种种传闻,使光绪之死成为清末历史上一大疑案,众说纷纭。关于光绪之死这一疑案无论当时或在日后,虽有种种传说,但因事涉清代宫禁秘档,人们无从知其真实内幕,均缺乏真实可靠的依据。那么,光绪究竟是怎么死的?让我们且从太医院御医和皇宫医案(也称“脉案”)谈起。
  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宫苑中,都设置有专门为皇帝、皇后、妃、嫔、王公大臣等诊治
  疾病、调养身体的太医院。在这里,集中了祖国传统医学中的国医高手,备藏了从全国各地搜集到的珍奇名贵药材。太医院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积累了许多既稳妥又有一定疗效的处方,以及许多宝贵的临床医疗经验,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精英荟萃之地。然而,皇宫医学却历来被深锁宫禁,秘而不宣;究竟皇帝及其后、妃等怎样看病,御医又如何为他们把脉治病、施药护理,等等,一向令人神秘莫测。
  清太医院沿袭明制,其官署最初设在正阳门内东交民巷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政府屈服西方列强的压力,被迫与之签订不平等的丧权辱国《辛丑条约》。依据条约第七款,将这一地区划为各国驻华使馆区。太医院只得另在地安门外建立新署,现在遗址尚存,但已是面目全非。太医院在紫禁城内东墙下,上驷院之北,设有待诊、休息的处所,旧称“他坦”,岁月流失,现已倾毁无存。
  清太医院为五品衙门,其最高行政长官为院使。副职二人,称为左院判、右院判,官居六品。太医院有御医十三人官居八品;医士二十人、医生三十人(皆没有品级),享有从九品的待遇,统称御医。清初按医科分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接骨、伤寒、咽喉、豆疹十一科。光绪时期,合并为五科,即大方脉、小方脉、外科、眼科、口齿科。平日,有太医院院使、院判及其属员在宫中当班。每当皇帝驻跸园庭,或出巡各地,太医院御医也随之前往。
  太医院御医在从事医疗活动中,皆建有详细的病历,即所谓“医案”(又称“脉案”)。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有大量的清代皇宫医案。其中包括皇帝、皇后、妃嫔、皇子、公主、太监、宫女以及王公大臣的原始诊病记录、内务府抄件、帝后用药底簿、配方秘本、御药房、御膳房和御茶房的各项记录,以及皇帝及个别皇后的起居注、皇帝有关医药的朱批、宫中敬事房的档案,等等。特别是乾隆以后诸帝及其后、妃等的脉案保存得较为完整,其中尤以光绪的脉案为最多。清代皇宫的医案总数约有四万件。在这些医案史料中,其诊治处方大都出自太医院御医之手。但也有少数非太医院的官方处方,如施焕、吕用宾、陈秉钧等地方名医为光绪诊病的处方,便是其例。这些人都是懂得医道的大小官员,或在京城,接近宫廷,或在地方,而由地方总督、巡抚奉诏保举来京入宫为光绪看病的。
  在清宫医案中,既有当年御医为光绪诊病用药的原始病历,也有光绪本人口述或亲书病史病状的“病原”,尤其是光绪临死前半年的“脉案”保存得相当完整。这些珍贵的原始记录,应是解开光绪生前病状及其死因的重要而可靠的直接依据。根据这些珍贵的诊病原始记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史档案专家会同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学专家,对光绪病案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揭开光绪的死因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光绪之所以会在壮年夭亡,首先,这与他一贯体质积弱,自幼失于调养有关。从光绪早年的医案及其自述的“病原”得知,他自幼体弱多病,且有长期遗精病史。光绪三十七岁时,在亲书的“病原”中说:遗精已经将近二十年,前几年每月遗精十几次,近几年每月二三次,经常是无梦不举就自行遗泄,冬天较为严重。腰腿肩背经常感觉酸沉,稍遇风寒必定头疼,耳鸣现象也近十年。可见,光绪体质一直不好。另据光绪十年、十二年(1884、1886年)的脉案,知其经常患感冒及脾胃病,汤药、丸药很少有不用的时候。这时光绪年仅十五六岁,即已弱不禁风,失去抵抗病菌之力而多灾多难。这些档案记载与民间的传闻以及一些文献中所记述的情景颇为相似。
  其次,成年以后的光绪,体质虽未见好转,遗精及腰背酸沉等病仍在继续。但从医案记录来看,在光绪十五年至二十四年之间,其诊病吃药的次数却相对有所减少,到光绪二十四年末及二十五年以后他的病情却突然加重,体质直线下降。据当时医案记载,其病状纷纭,甚为复杂。如光绪二十五年(1899)正月初八日的医案是这样记载的:朱焜、门定鳌、庄守和、张仲元请得皇上脉息左寸关沉滑稍数,人迎见浮,右寸关沉滑而数,两尺细弱,沉取尤甚。头痛恶寒,身肢酸痛。面色青黄而滞。……头觉眩晕,坐久则痛。左边颊颐发木,耳后项筋酸疼。腭间偏左粟泡呛破,漱口时或带血丝,咽喉觉挡,左边似欲起泡,右边微疼。……舌苔中灰边黄。左牙疼痛较甚,唇焦起皮,口渴思饮,喉痒呛刻,气不舒畅,心烦而悸,不耐事扰,时作太息。目中白睛红丝未净,视物眯朦,左眼尤甚,眼泡时觉发胀。耳内觉聋,时作烘声。胸中发堵,呼吸言语丹田气觉不足,胸中窄狭,小腹时见气厥,下部觉空,推揉按摩稍觉舒畅,气短懒言。两肩坠痛。夜寐少眠,醒后筋脉觉僵,难以转侧。梦闻金声偶或滑精,……心中无因自觉发笑。进膳不香,消化不快。……下部潮湿寒凉。大便燥结。小水频数时或艰涩不利等症。本由禀赋素弱,心脾久虚,肝阴不足,虚火上浮,腠理不密,感受风寒使然。今仅暂用疏风寒之中,仍寓养心扶脾润肺生津滋养肝肾之剂。尚宜节劳静养调理。所开出的药方是:防风二钱,川芎一钱五分,薄荷八分,羌活一钱五分,云茯神苓各二钱,元参三钱,干地黄三钱,霜桑叶二钱,花粉二钱,桔梗二钱,干草八分,建曲二钱,引用甘菊二钱,生姜三斤。此日脉案可谓详尽,而自此以后二三年脉案,大都与此相近,且病情逐渐加剧。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光绪皇帝的疾病不断恶化,从未好转,从脉案中的记载,可以看出其病已入五脏,气血双亏,病情日趋严重。
  到了光绪三十四年春,也就是光绪临终前半年,其病势已十分严重,宫中御医已均无良方可施,眼看光绪就要不行了,清廷这才急忙征召江苏名医陈秉钧、曹元恒来京入宫诊视。紧接着又向直隶、两江、湖广、山东、河南、山西等督抚发出电旨:入春以来,皇上欠安。在京各医,诊治无效。希各处精选名医,迅速来京,恭候传诊。各省接此电旨,很快就保举吕用宾、周景涛、杜仲骏、施焕、张鹏年等名医来京。并分别致电直隶、四川、云南、贵州等省督抚,告知速送川续断、苏芡实、北沙参、苡米、广陈皮、桑寄生、杭白菊、茯苓、甘枸杞等御用上品药材。可为时已晚。此后,主要由以上诸人为光绪诊脉开方,如光绪三十四年(1908)三月初九日,江苏名医曹元恒在医案中写道:皇上肝肾阴虚,脾阳不足,气血亏损,病势十分严重,在治疗上不论是寒凉药还是温燥药都不能用,处于无药可对症的严重病状。只得开些平安药:鳖甲心三钱,水灸;新会皮七分、云茯苓三钱、飞辰砂三分、拌;石决明四钱,盐水煅;盐半夏一钱五分、粉罴榭三钱、杭菊瓣一钱、炒谷芽四钱,水煎服。五月初十日(6月8日),陈秉钧更在“脉案”上写有“调理多时,全无寸效”之语,光绪的病状更加复杂多变,脏腑功能已经全部失调,死亡只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了。
  光绪本人对自己病情日益加重也十分着急,在他亲述的病原中,一再指责御医们无能。光绪三十四年(1908)五月二十六日,他因自己的病虽“屡易方药,仍属加重”而斥责御医们:“病势迁延,服药总觉无效,且一症未平,一症又起。”七月十七日,他责备御医:“服药非但无功,而且转增,实系药与病两不相合,所以误事!”八月初七日,他更申斥御医是:“每次看脉,忽忽顷刻之间,岂能将病详细推敲?不过敷衍了事而已。素号名医,何能如此草率!”等等。这些斥责严词,在他的病原中经常出现,反映了他焦躁绝望的心情。
  清宫医案的确告诉人们,光绪是病死的。但是,从光绪死的那天开始,人们就怀疑他不是正常死亡,这也是事出有因的。光绪虽与慈禧以“母子”相称,实际上他并不是慈禧亲生。光绪皇帝,姓爱新觉罗,名载湉,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咸丰皇帝的侄子。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出生在宣武门太平湖畔的醇郡王府的柳荫斋,其父醇亲
  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咸丰皇帝的弟弟。其母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妹妹。从这些关系讲,他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外甥。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同治皇帝患天花病死。同治帝死时年仅十九岁,身后无子,按“兄终弟及”做法,可由其弟即位。但同治帝为独生子,则应从其最亲近的亲属中选一子弟继承帝位。大臣们提出的最佳方案,是由他的大伯父即道光长子奕纬之孙溥伦作为他的嗣子,由其即位。但慈禧太后不同意,表面上是因为溥伦之父载治不是奕纬亲生子,同样是由旁支过继,实际上是因为若要载淳的子侄辈继位,自己身为祖母便无权以太后身份临朝。国不可一日无君。第二天,慈禧压制众论,一人做主,执意让只有四岁的载湉入宫即位为帝。载湉,也就是光绪,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一方面是因为慈禧亲生之子同治皇帝去世后,无子嗣继承皇位;更重要的还是慈禧权欲熏心,找个儿皇帝,可再次创造机会垂帘听政。
  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1875年2月25日),四岁的载湉在太和殿正式即位。从这一天起,光绪就被慈禧抓在手里,或当作争夺权利的利器,或作为显示威严的权杖,更多的情况下,则当作她御案上不可缺少的摆设,或是任意玩弄的木偶。这自然是慈禧专制政治的需要。入宫后的光绪,是在孤独中长大的,繁琐的宫中礼节,慈禧经常不断的严辞训斥,没有母爱,饮食寒暖没有人真心去细心照料,应倡导应禁忌之事,无人去指点揭示。没有童年的欢乐,致使他从小就心情抑郁,精神不快,造成身体积弱,难以抵挡疾病的侵袭,留下了难以愈治的病根。天嘏在所著《满清野史》中称:人在幼年的时候,都受到父母的呵护,照顾其出行,料理其饮食,体慰其寒暖,既使是孤儿,也会得到亲朋好友的照顾。只有光绪皇上无人敢亲近。……皇上每日三餐,其饭食有数十种,摆满桌案,可离皇上稍远的饭食,大都已臭腐,接连数日不换。靠近皇上的饭食虽然并未臭腐,可经多次加热,已不能可口。……载湉自十余岁后,虽为天子,可还不如一个孤儿,以后身患痼疾,即是由于少年时衣食不节造成的。虽为野史,可内容与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所述:“缅怀先帝御宇不惟不久,幼而提携,长而禁制,终于损其天年。无母子之亲,无夫妇昆季之爱,无臣下侍从宴游暇豫之乐。平世齐民之福,且有胜于一人之尊者。”大致相近。说明光绪帝体弱多病之原因,实与自幼在慈禧太后淫威之下,失于调养照料有关。
  2.没有爱情的婚姻
  按照清王朝祖上留下的规矩,皇帝十六岁就要临朝亲政。随着光绪年龄的增长,他的大婚和亲政逐渐临近,慈禧撤帘归政把大权交给光绪皇帝之事已不可回避。可慈禧既不甘心,又无可奈何,于是预作布置,对光绪帝权力多方限制,仍由她在暗中操纵朝政。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日(1889年2月19日),十九岁的光绪帝举行大婚典礼。光绪的一位皇后两个妃子都是慈禧做的主,皇后不是别人,正是慈禧亲弟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即隆裕皇后。这个皇后容貌丑陋,马脸高额,瘦弱驼背,突眼露齿。光绪极为不满,但也无奈。慈禧选自己的侄女为皇后,为的是朝政交给光绪后,还能利用皇后来控制和操纵皇帝,起码可以通过皇后监视和掌握皇帝的一举一动。
  光绪的两位妃子是瑾妃和珍妃,二人是亲姐妹,但相貌性格却大不相同。瑾妃相貌一般,远远比不上珍妃,而且性格脆弱;珍妃貌美端庄,性格开朗,活泼机敏,颇有见地。珍妃的入宫犹如一块石子投入一潭死水,她对光绪的同情和体贴,激起了光绪对未来的憧憬和热情。同时,珍妃又向光绪推荐了她的老师文廷式,这位素以评论时政、忧心国事的著名清流人士很有才华,颇有政治见地,他被光绪帝重用后,对光绪帝很有影响,引发了光绪帝要改革政治及摆脱束缚而有所作为的欲望。大婚后的数年间,光绪帝与珍妃共同度过了一生中较为轻松的时光。由此,也引发了他作为人君国主,希望在政治上摆脱束缚而有作为的欲望。可这一点,是慈禧最不愿看到的。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按慈禧本来的亲上加亲,以控制光绪帝的初衷才让自己的侄女为皇后。然而强制的结果,却又适得其反。当年,同治帝自己选立皇后阿鲁特氏,而慈禧却偏偏让同治帝去喜欢慧妃,结果闹得母子不和。这次慈禧为光绪选配叶赫氏为皇后,可光绪又偏偏喜爱珍妃他他拉氏,其结果可想而知。当时,光绪明明知道宠爱珍妃,就要得罪皇后,而与皇后不睦,即等于开罪慈禧太后。然而,慈禧可以在任何事情上迫使光绪就范,惟独在情爱和感情上无法以己之所愿强加于人。据《悔逸斋笔乘》记载:光绪十八年(1892)仲夏之时,一天,光绪与隆裕皇后为小事争吵,隆裕跑到慈禧面前哭诉其事。慈禧大怒,对身边的人说:“皇上是我所立,实乃忘恩之举,隆裕是我的亲侄,辱骂皇后就是对我最大的不敬,实在难以忍受。”接连数日,光绪入宫请安,慈禧一言不发。此后光绪与慈禧的嫌隙就算形成了。
  光绪临朝亲政后,五十三岁的慈禧,表面退居颐和园颐养天年,实则权势依旧,裁决政事,一如既往。她一方面处处限制光绪的权利,国家重要大事都要秉承她的懿旨去办理;一方面又通过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及亲信太监李连英等人,暗中监视光绪的行踪。并规定:光绪每隔一日,必须亲往颐和园向她汇报政务,听候训示。以致光绪经常披着星星来,头
  顶月亮去,饱受奔波,遇有重大事情,更得随时请示,名为皇帝,实为傀儡。光绪的政治抱负不能得以实现,日久天长,精神更加抑郁,情志愈益不畅,旧病不去,又添新愁。从“脉案”看,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光绪体质虽未见好,遗精及腰背酸沉等病仍在继续,但诊病和吃药的次数却相对减少。这主要是光绪力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以挽救他那岌岌可危的政权,整日忙于政务,关注政治改革,另外,还要随时应付慈禧的训斥,一时无暇顾及诊病吃药。
  疾病缠身的光绪亲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遭逢日本侵略朝鲜,进而侵略中国。光绪帝违背母后之意,决心援朝抗日,但腐败的体制导致战争失败,被迫签定《马关条约》,失地赔款,这虽使他受到重大打击,加深了“母子”的不和,但也激发他力图改革政治,富国强兵的雄心。光绪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影响下,在珍妃的积极支持下,于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强调博采西学,推行新政,授予康有为“专折奏事”特权。那些守旧的亲贵重臣害怕光绪皇帝在改革政治中触动他们的地位,纷纷投靠慈禧并竭力挑拨他们“母子”的关系。慈禧也深恐光绪改革的成功会影响到她的独裁。这样朝臣内出现了“后党”与“帝党”,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光绪亲政的十年,是他与慈禧进行政治和权利斗争的十年,从中日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运动,双方矛盾日益尖锐化。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光绪帝到颐和园见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明确表示要废掉光绪帝,并密谋由北洋总督荣禄,在九月初皇帝、太后到天津阅兵时政变,废除光绪帝,形势危急。光绪帝当天就给帝党人物杨锐发下密谕:“朕惟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不能变法。而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进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期望之至。特谕。”杨锐胆小,将密谕扣住不传他人,光绪等不到回音,急不择路,于八月初一、初二连续两次召见袁世凯,提升他为侍郎衔,让他专办练兵事宜,想以此使袁世凯感恩报德,效忠皇帝。同时,光绪帝于八月二日还有一道密谕给林旭,让他转告康有为迅速离京。林旭将两道密谕同时转给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大家看了十分感动,但都束手无策,最后也觉得只有拉袁世凯,由谭嗣同出面请袁世凯,马上举兵,先杀掉荣禄,回兵包围颐和园。袁世凯表面上满口答应,八月五日回到天津,却在八月六日马上向荣禄告密。
  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由颐和园回城,住中南海仪鸾殿,第二天祭蚕神,当即回颐和园。回园顷接荣禄密电,马上乘轻轿返城,重返南海瀛台。返瀛台后立即传光绪来见,见到光绪,慈禧太后破口大骂,骂他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在以慈禧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镇压下,变法运动最终失败,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遇害,光绪本人亦被软禁在中南海瀛台,他的政治生涯实际上到此已经结束。此后,光绪度过了十年没有人身自由的囚徒生活。他虽然名义上仍保持着皇帝的名位,但实际已没有了皇帝的权力。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又将光绪挚爱的珍妃囚禁在钟粹宫后北三所,并且给她立下了一条规矩,今后不许觐见皇上。
  南海瀛台,与水云榭岛、琼华岛分处太液池三海之中,象征东海三仙岛蓬莱、瀛洲、方丈。瀛台四面环水,只在北端架一板桥,通至岸上,板桥中间有一段是活动的,光绪被囚此之后,慈禧太后便命令人把桥板撤掉了,以免光绪帝走出瀛台岛。
  瀛台的中心建筑为涵元殿,殿后为涵元门,门外为翔鸾阁,阁下即木吊桥。殿前为香扆殿,该殿从北面看为单层,从南面湖边看则为两层,名为“蓬莱阁”。光绪住在涵元殿里,太监每天送饭时架起桥板,走到瀛台来,用饭完毕,就抽掉桥板。光绪心情十分忧郁,万般无奈之中写下了“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等诗句。冬天三海结冰,从瀛台不通过木桥也可以从冰上到达岸边。据说有一次光绪带了小太监踏冰离开瀛台,被发现后,总管太监李连英立刻下令凿冰,以防光绪离开。光绪十分想念心爱的珍妃,传言他让小太监暗中给珍妃送信,偷偷相会。每到此时,他更加痛恨出卖自己的袁世凯,临死之时,他不言不语,用手在空中写着“斩袁”两字。
  涵元门内东向为庆云殿,殿内挂有一副《宋司马光谕人君用人之道》立轴,跋文是:“光绪丙午(1906)十月上浣录,臣全忠敬书。”还有一些匾额斗方之类,下款都写着“臣全忠敬书”。其实这都是光绪的御笔,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光绪试图以对慈禧太后称臣,表明自己忠于慈禧太后的心迹,来换取老佛爷的谅解。可此时,慈禧太后又怎么能让光绪再次亲政呢。
  究光绪帝病情自二十四年逐渐加剧,终致不起之原由,实与戊戌变法失败有着直接的关系。光绪被囚禁在瀛台后,慈禧太后曾欲废之而另立他人。光绪也知其用心,日夜担惊受怕。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此举虽未能实现,可光绪也难脱囚禁之牢笼。明知岌岌可危,亦只有坐以待毙,心中十分忧伤。他曾仰天长叹:我还不如汉献帝啊!因而病势日渐加重,自不待言。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仓惶出逃。相传临行前还不忘处置珍妃,令太监崔玉贵把珍妃推到宁寿宫外的井中害死。当光绪得知珍妃的死讯后,精神彻底崩溃,旧病复发,日趋沉重,再也无法康复。由此可见,从光绪自幼多病,到青年以后的病情逐步加重,都与他的政治处境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可见慈禧的长期压制和打击,是光绪致病的重要原因,从这一点谈来,民间传说是慈禧置光绪于死地,则又并非全无道理。尤其是在戊戌政变以后被囚禁的十年漫长岁月中,他一方面悲观失望,前途渺茫,一方面又日夕担心受怕,心情紧张,生活上更无人细心照料,使得他的病情不断加重恶化,终至不治。不过,无论光绪究竟死于何因,都与他在清廷遭受的控制与打击,在精神与意志上受到的压制与摧残,在身心上经受的折磨,甚至其骨肉亲情也被拆散有着直接的联系。真可谓,光绪一生没有过上一天舒心的日子。其实,这也就是他多病缠身的根源。因此可以认为,年轻的光绪之死,与慈禧控制下的清王朝黑暗腐败密切相关。如果说光绪入宫为帝,是出于一种政治需要,那么他的死去,也未必不是清廷政治腐败的必然。
  1980年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在清理崇陵地宫时,发现光绪遗体完整,体长一点六四米,无刃器伤痕。通过化验颈椎和头发,也无中毒现象,与清史档案专家、医学专家的分析判断相吻合,应该说光绪属正常死亡的结论是正确的。至于为什么光绪偏偏比慈禧早死一天,我们姑且说这是偶然的巧合。

光绪怎么没的,有懂得吗?

1908年,光绪帝在中岩告南海瀛台被砒霜毒死。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于瀛台,比慈禧早一日驾崩,得年38岁。
清代官方文献和宫廷档案记载光绪帝为病死。但光绪帝在慈禧死前一日晏驾,时间过于巧合,外界对其死因历来有诸多揣测。许多野史、宫廷回忆录包括溥仪均指出光绪帝是被人下毒所害,但对凶手的推测各不相同。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据光绪帝的御医透露,皇帝生前的确身体并不健康,主因是长时间不见天日、身体欠运动、心情不佳导致饮食不正常,却也无病重之迹象。
1980年,整理崇陵光绪亩枣好帝遗骨时“未发现外伤及中毒迹象”,结合官方档案上的说法,自然病死一说在当时一度成为学术界主流观点。直到2008年对清西陵光绪遗体的头发、遗骨、衣服及墓内外环境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后,证实光绪帝是砒霜中毒死亡。
光绪辞世时尚没有陵墓,一直到1913年(民国二年)才葬入中国最后一座帝陵——河北易县清西陵中的崇陵。1938年曾被盗。
陵寝墓地
崇陵是载湉的陵寝,位于泰陵的东南面约四公里的金龙峪。光绪在位34年(1876-1908年)。崇陵是中国历代皇帝中的最后一座陵寝,宣统元年(1909年)破土兴建,民国四年(1915年)竣工。崇陵的建筑物数量与规模,完全依照同治的惠陵。
建筑工巧,陵园仪树中有罕见的罗汉松和银松。地宫中合葬着载湉和他的隆裕皇后。
崇陵之东一公里处建有崇妃园寝,葬着载湉的妃子瑾妃、珍妃姐妹俩。珍妃是光绪宠妃,支持光绪实行变法。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八迅铅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逃奔西安,行前令太监将珍妃推入紫禁城内井中,第二年才将尸体捞出,葬在京西田村,后移葬崇妃陵。

1980年考古队打开光绪陵墓,为何先是作呕,后是沸腾呢?

光绪帝的崇陵位于河北易县的清西陵金龙峪,是我国封建王朝最后一座皇家陵寝。1908年11月14日,时年38岁的光绪帝驾崩于瀛台,第二天74岁的慈禧太后病死于仪鸾殿。两宫相继崩逝,忙坏了主持政务的摄政王载沣,在处理慈禧后事的同时,他派贝子溥伦和邮传部尚书陈壁,让他们率令堪舆人员到东、西陵寻找万年吉壤,1909年2月,崇陵开始动工修建。崇陵从1909年开始兴建,到1915年正式竣工,历时长达6年,跨越了清帝逊位,民国肇基的历史变革时期。1913年11月16日,在崇陵尚未完全竣工前,光绪帝的棺椁被正式安放在地宫之中。原本以为一生受制于慈禧太后,壮志难酬的光绪帝终于可以入土为安,不料却在死后依然不得安宁。
1938年秋,一伙身份不明的盗墓贼盗掘了崇陵地宫,此时距离光绪帝葬入地宫仅仅只有25年。盗墓贼显然对崇陵地宫的构造极为了解,先顺着哑巴院内的琉璃影壁往下挖,然后绕过坚固厚实的金刚墙向上掘,形成一个U字形盗洞,进入了立有四道石门的隧道劵。这伙盗墓贼巧妙的利用松干木片拨开顶在四道石门后面的自来石进入崇陵地宫,将光绪帝和孝定皇后(隆裕太后)陪葬的金银珠宝盗掘一空。1980年6月15日,文物部门组织考古专家对崇陵进行保护性发掘,当专家们进入到地宫中最重要的金券时,看到隆裕太后的棺椁从顶部被打开,由于地宫内有渗水现象,棺椁内一片狼藉。光绪帝的棺椁前面被凿开了一个口子,棺椁外还有一些散乱的细碎骨骼。
据专家推测,盗墓贼在凿开棺椁后,抓住尸骨的两只脚,试图将其拖出棺外。然而由于尸骨已经腐朽,两只脚被拽断也没能将其拖出来。于是,盗墓贼只好爬入棺木,将光绪帝尸身上的随葬品取下,再将尸体翻转,对其背后的随葬品进行洗劫。这一点从光绪帝的尸骨在棺椁内是向下趴着,而不是入敛时仰身直卧的姿态可以得到相互应证。据当年参加拍摄记录片的西冰先生回忆,由于地宫内阴暗潮湿,劵顶又有渗水不断滴落,光绪帝和隆裕太后的尸骨都与一层烂泥似的糊状物混合在一起。当时考古队中有一位胆大心细的军医,他顺着棺椁上的口子爬入棺内进行清理,发现光绪的遗骸已基本腐烂殆尽,只小腿处尚有肌肉附着,这位军医根据人体骨骼分布判断出,丢弃在棺椁外的那些细碎骨骼正是光绪帝遗骸上缺失的脚骨。
清理隆裕皇后棺椁时,由于棺椁被打开,劵顶渗水直接滴入棺内,尸骨周围的糊状物比更加粘稠厚实。这种黏黏糊糊的感觉,加上地宫内的霉变味道和阴暗环境,这位大胆的军医终于无法忍受,跑出墓室呕吐起来。随着清理过程的深入,专家发现光绪帝呈握拢状的指骨中好像握有东西,打开后发现是一件两环相套连的翡翠玉环和一件和田玉手把玩件。在棺椁下面的金井内,又发现文物数十件,其中有怀表五块,白玉小人一个,还有翠玉八宝、朝珠、玉别子、玉佩、青石手球等。
在隆裕皇后的棺椁中还意外发现一个锦囊,位于尸骨的右胯部位。原来,隆裕下葬时腰间带有一个锦袋,里面装了一百多颗珠宝,盗墓贼并没有发现它。发掘工作结束后,据文物部门统计,崇陵内共出土文物250余件,其中有不少属于国家一级文物,是名符其实的国宝。当时距离崇陵被盗已经过去42年之久,专家们对崇陵内的陪葬文物并未报太大希望。如今发掘出数量如此之多,等级如此之高的随葬文物,怎能不令专家们感到激动和沸腾呢?
此外,由于光绪帝的死因是清史上的一大悬案,考古专家特意保留了他的头发、衣服和遗骨放入库房妥善保存,这一颇具远见的做法,对解开光绪帝的死因具有重要的作用。2008年11月2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在北京举行“清光绪皇帝死因研究报告会”,经过相关专家花费5年的时间,在光绪帝的遗骨中检验出了高超标的砷,与其胃部越接近的骨骼,已经超过人的致死剂量。砷就是我们俗称的“砒霜”,考虑到这只是上百年后的遗存,光绪帝遗体内含砷的总量当在十倍以上,正式确定了“光绪皇帝属急性胃肠性砒霜中毒而亡”。
考古队打开光绪陵墓,为何先是作呕,然后又沸腾呢?
1980年考古队打开光绪陵墓,为什么先是作呕,后是沸腾呢?
作呕是因为陵墓里因为尸体腐烂,在长时间潮湿的环境中产生的令人作呕的腐臭味,沸腾肯定是因为这是皇帝的陵墓,里面的陪葬品肯定较多,文学价值也很大
光绪皇帝的陵墓埋藏了多年,其中物质的腐烂转化为难嗅的味道,后人们发现陪葬品的豪华所以沸腾。
1980年考古队打开光绪陵墓发现光绪皇帝和隆裕太后的尸体被盗墓贼拽出了棺椁,尸体早就腐烂,整个墓室臭味熏天,令人作呕。当时,考古队发现陵墓早就被盗掘一空,很是失望。后来,考古队在光绪皇帝握着的手里发现了两块美玉,除此之外还在陵墓的金井里发现了一些金玉珠宝,价值连城,这真可谓意外之喜,令在场的考古队员们都沸腾了。
光绪皇帝的崇陵是我国历代皇帝中的最后一座陵寝,1909年破土兴建,1915年竣工。1980年,考古队对光绪皇帝的崇陵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当考古队打开光绪皇帝的陵墓后,先是人人作呕,后来又沸腾。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一探究竟。
陵墓被盗1938年,一股不明身份的军人窜进了崇陵,对光绪皇帝的陵墓进行了盗掘。这股盗墓贼进入地宫后,用斧头劈开了光绪皇帝和隆裕太后的棺椁,盗走棺内的随葬品。据说,这伙人把盗来的随葬品卖给了京西八国教会,换得了五百套棉军装。
据清官档案记载,光绪皇帝主要的随葬品有绿玉佛手簪、绿玉葫芦、大东珠、饭块珠、珍珠、小飞珠、各色宝石、各种名贵皮毛、绸缎料衣服袍褂等等,计100多件,其中还有许多没上账的。
意外发现1980年,考古队对光绪皇帝的崇陵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当考古队打开地宫后,臭气冲天,令人作呕。原来光绪皇帝和隆裕太后的尸体被盗墓贼拽出了棺椁,尸体早就腐烂,导致整个墓室臭味熏天。
果不其然,光绪皇帝的陵墓被盗掘一空,令考古队员们很是失望。最后,在专家对光绪皇帝的尸骸进行检查的时候,意外地发现光绪皇帝双手里面紧握着两件玉器,价值连城。随后,考古队还在地宫的金井里发现了一些金玉珠宝,价值连城,这真可谓意外之喜,令在场的考古队员们都沸腾了。
光绪皇帝的真实死因专家除了发现了光绪皇帝的尸骸和一些随葬品外,还有光绪皇帝的一挂辫子。光绪皇帝的这挂辫子,虽然不是价值连城的宝物,但是也是异常珍贵,揭开了困扰了史学界的谜团。1908年,光绪皇帝年纪轻轻就突然暴毙,更巧的是慈禧太后晚他一天去世。光绪皇帝的死因一直成谜,很多人猜测是慈禧太后下的毒手,但一直苦于没有证据。
2008年,在光绪皇帝逝世100周年后,专家们对光绪皇帝残留的头发进行了化验,发现光绪皇帝死于砷中毒,这一发现正式确定了光绪皇帝的死因,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是慈禧太后所为,但据当时的情况来看十有八九就是慈禧太后所为。各位,你们认为呢?

光绪皇帝是被毒死的么?

从史书上可以知道,光绪帝其实是被慈禧太后毒杀了,因为慈禧太后想把权力占为己有。
可能是被毒死的,因为他不死的话,慈禧太后就没有办法掌握大权。
是的,光绪皇帝是被砒霜毒死的,其死因也大白于天下,主要是慈禧害怕死后被光绪报复。
我认为不是,因为光绪皇帝本身是个傀儡皇帝,他威胁不到其他人,没有足够的动机让慈禧太后想要毒死他,我觉得他应该还是病死的。
1908年11月14日傍晚,38岁的光绪皇帝在瀛台逝世,第二日午后,74岁的慈禧在西苑仪鸾殿逝世。为什么年轻的光绪死在了慈禧前面,为什么两者的死亡时间相隔不足20小时?鉴于光绪和慈禧两人之间并不太好的关系,光绪的死因成为晚晴的一大迷案。
一波三折,光绪是病死的还是毒死的
对于光绪的死因,有两种说法:一种为病死,另一种为谋杀。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相信光绪死于谋杀。早年因为戊戌变法,以光绪为首的维新派和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爆发冲突,最终以变法失败,光绪被软禁瀛台而告终,因此光绪和慈禧之间的关系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是敌对的。
(文中涉及人物较多,虽然历史上留下不少真实影像,但全用清朝黑白老照片恐引起部分读者不适,故尽量选用《走向共和》中的人物剧照)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守旧势力遭到打击,年事已高的慈禧开始布局身后之事,期间慈禧将要废黜光绪的小道消息遍布京城。1908年11月13日,慈禧将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接入宫中抚养,第二天,光绪就死在了瀛台,慈禧立即宣布年仅3岁的溥仪登基为新帝。慈禧的这番谋划,不难让人猜测,慈禧是害怕自己死后,光绪重新掌权,推翻旧案,为此谋杀了光绪,扶持幼帝等位。
但谋杀说一直缺少石锤的证据,随着清宫档案研究的深入,上世纪80年代,谋杀说被推翻,病逝说逐渐为人所认可。
皇帝作为封建王朝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其深老病死都有详细的史料记载。清宫档案中,光绪皇帝诊治病历保存相当完整,史学家会同中医专家通过对光绪病历案牍的研究,认为光绪从患病到死亡的过程符合病情演进,应是死于心肺功能慢性衰竭和急性感染病。
2003年,中央电视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所、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多家机关单位,开馆检验了光绪遗体,通过对头发、骨骼、衣物、表面附着物等多项内容进行重复检测和详细研究,确定光绪死于急性肠胃性砒霜中毒,光绪病史为官方伪造,百年迷案就此了结。

1980年考古队打开光绪陵墓,到底看到什么秘密,先是作呕,后是沸腾?

80年代的时候,当时考古专家们一次打开光绪皇陵进入其中时,很多人竟然突然开始呕吐,之后就沸腾了,这是为什么呢?
呕吐的原因是尸体腐烂的腐臭味,这种臭味本不是没有防毒面具的专家们可以忍耐的,不少人直接开始呕吐。你们闻过尸体的味道吗?我闻过,直接就恶心得要命,这个味道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所以,很多专家们都呕吐了,我都怀疑,这些人是不是吸入了有毒的气体?尸臭味道也是有毒的气体!对于他们以后会不会有影响呢?这个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研究!
之后欢呼的原因是是让光绪帝被盗贼光顾过,一件是连体的翡翠环,一件是和田玉把玩。这两件都是在光绪手心里的,可见,这是光绪帝的心爱之物。之后就是在棺椁之下发现一个金井,有着两百多完好无损的宝贝,这个好像是盗墓者进入以后所没有想到的,要是想到了以后,这些宝贝早就不见了。有些甚至被出售了!那样的话,我们就看不到这些宝贝了!
看来这些盗墓贼们还是有想不到的,不知道被盗走的是些什么样的宝贝。光绪帝虽然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君主,但是,死后还是有一些陪葬品的,当然,他的陪葬品跟慈禧的是没有办法相比的,毕竟,人家的身份和地位比光绪高很多!这个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光绪的死更慈禧死肯定有关系的。
你要是光绪的话,你会不会扳倒慈禧?
1980年考古队打开光绪陵墓,为什么先是作呕,后是沸腾呢?
这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光绪的身体表面,是有一层很恶心的东西在上面,但是他们清理干净以后,发现他身上穿的衣服是非常值钱,是历史文物
古墓的实际价值就是经济和历史。盗墓贼是为了个人利益的发觉者,考古队是为了个人和国家的利益发觉者。其实唯一的区别就是,后者有国家给的盗坟权利。
因为光绪的坟墓没有太多的宝贝,尸体也没有保存好。
1980年。考古队打开光绪陵墓,发现光绪皇帝还有隆裕皇后的尸体被一层粘稠物包裹着,所以清理人员们看到后都恶心到作呕,后来又发现了光绪皇帝身上的珠宝,都很沸腾。
光绪帝是在光绪三十四年去世的,那个时候他才37岁,据说他是突然病危的,当时死的时候在床上四处打滚,嘴里喊着肚子疼,死了以后面黑舌黄,关于他的死因也是很蹊跷的,而且他没有提前准备好陵墓,所以在死了以后5年才入土为安。在下葬后25年,他的陵墓被人盗掘,里边的金银珠宝全被洗劫而空,就连边上的隆裕皇后也没有能幸免,不过比起乾隆和慈禧来说,光绪帝的遗体并没有遭到破坏,后来文物部门决定对光绪帝的陵墓进行抢救性的发掘。
他们根据以前盗墓贼的盗洞挖开墓道顺利的进入了地宫,因为陵墓被盗以后,是与外界相通的,所以夏天的时候陵墓里边十分潮湿,而里边隆裕皇后的棺材已经被打开,尸体是仰面朝天的,光绪帝的棺材也被打开了一个破洞,考古人员清理的时候发现光绪帝的遗体是面部朝下的,肉身已经腐烂了,棺材的四周有很多像烂泥一样的糊状物。
考古人员采取了光绪的一些碎骨头和头发,去研究光绪的具体死因,后来在看到隆裕皇后的棺材时,尸体的旁边有很多像番茄酱一样的糊状物而且还能拉丝儿,这些东西让清理人员看完之后都干呕起来。但是这些黏状物没有异味儿,他们包裹着隆裕皇后的尸体,让人人看了以后没有一个不反胃作呕的。后来经过对光绪尸体的查看,发现他的手里握着有价值的宝物没有被盗墓贼偷走,所以考古人员们很兴奋。因为这两件珍宝是价值连城的国宝。

光绪驾崩是怎么回事?

1908年11月24日,光绪帝病逝,这位曾经因支持维新变法而得罪了慈禧太后的明君,死时年仅38岁。对于光绪皇帝的死,历来说法不一。
忧郁而死
一种说法是:光绪帝自幼身体多病,患有严重的肺结核,肾、肝及其他器官也极其衰弱。再加上他是在内忧外患时期登上帝位的,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曾被慈禧太后软禁长达9年,朝政全落入太后之手,他自然心情沉重,忧郁愁闷,使病情加重。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可以找到光绪帝诊病的记录,从其临终前的病情看,光绪之死,实是虚痨日久、心肺功能衰竭所致。
被慈禧谋害
但是,光绪帝病死的这种说法受到了部分学者的质疑,既然光绪帝是正常的病死,为什么不按正常的清廷规矩料理后事呢?按清廷规矩,皇帝死了,要使用专为“请”遗体的“万年吉祥轿”。而处理光绪帝时却一切平常。据曾任当时清廷内务府三席大臣的察崇之子察存耆回忆:光绪帝死后,没有用“万年吉祥轿”,而是悄悄地将光绪尸体移入宫内。等内务府大臣赶到时,尸体已由太监代为入殓完毕,也就是说,内务大臣根本就没有亲眼看到过光绪帝的尸体,更没有参加入殓仪式。这就不能不令他们大为疑惑,从而怀疑是慈禧太后所为。然而甚为巧合的是,光绪驾崩的第二天,慈禧也病故。如果慈禧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为什么还要害死光绪帝呢?如果不是慈禧授意别人害死光绪帝,为什么皇帝的死不明不白,匆匆入殓,却又无人敢言呢?关于这个问题,有学者猜测这是由于李莲英及袁世凯害怕慈禧死后光绪要杀他们,所以匆匆忙忙在慈禧死前害死光绪帝。但此说也很难找到可靠的根据,因此关于光绪帝的死因只能成为一桩历史悬案,有待于后人解答了。

光绪帝复原图有多帅

清朝哪个皇帝最帅1、光绪皇帝!身高163到165中等身材(不要拿现在身高跟100多年比较)有个人叫啥忘记了评论光绪长相,高高的额头,刚毅瘦削略前凸的下颌,薄薄的嘴唇,分明的线条和棱角,忧郁的眼神,上唇特别薄,口轮匝肌却不明显。2、看看雍正皇帝的相貌,是下图的样子:雍正皇帝的相貌我喜欢,确实能称得上帅。温和而典雅,充满善意。雍正年轻时候的相貌是下面这个图:小帅哥,精明而睿智的眼神,不乏男性的刚健,英姿勃勃。3、清朝历史上最帅的皇帝是光绪帝,在清朝的十多位皇帝中,清光绪皇帝算是长的比较帅的一位,虽然个子不算高,但五官清秀,妥妥的一个绝世美男子。4、大家比较一下,可以发现朱厚照和嘉庆帝画像很像,所以说嘉庆很有可能确实是长得最帅的!从光绪开始就有照片了。光绪确实很帅,比溥仪真是强多了。他们的照片随便百度一下,就可以看到。谁有光绪皇帝的复原图?1、收录了清末宫廷各种人物的照片,有慈禧、载沣、溥仪、婉容、光绪帝的后妃甚至进宫的戏子,打杂的太监,他们的遗照都在故宫里存着。2、爱新觉罗·奕_(醇亲王)。清德宗爱新觉罗·载_(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父亲醇亲王奕_,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3、第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光绪的身份问题。当时整个朝政都是由慈禧太后掌权的,光绪皇帝只是明面上的皇帝,并没有实际的权力。清朝长得最帅的皇帝是谁?清朝历史上最帅的皇帝是光绪帝,在清朝的十多位皇帝中,清光绪皇帝算是长的比较帅的一位,虽然个子不算高,但五官清秀,妥妥的一个绝世美男子。看看雍正皇帝的相貌,是下图的样子:雍正皇帝的相貌我喜欢,确实能称得上帅。温和而典雅,充满善意。雍正年轻时候的相貌是下面这个图:小帅哥,精明而睿智的眼神,不乏男性的刚健,英姿勃勃。光绪皇帝!身高163到165中等身材(不要拿现在身高跟100多年比较)有个人叫啥忘记了评论光绪长相,高高的额头,刚毅瘦削略前凸的下颌,薄薄的嘴唇,分明的线条和棱角,忧郁的眼神,上唇特别薄,口轮匝肌却不明显。大家比较一下,可以发现朱厚照和嘉庆帝画像很像,所以说嘉庆很有可能确实是长得最帅的!从光绪开始就有照片了。光绪确实很帅,比溥仪真是强多了。他们的照片随便百度一下,就可以看到。

慈禧太后是怎样死的,死在哪里?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10月22日,慈禧太後因病亡于西苑的仪鸾殿,卒年74岁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病入膏肓的慈禧太後命太监把她抬到瀛台,抬到被她囚禁了10年之久的光绪皇帝床前。病体沉重的光绪皇帝和病体更加沉重的慈禧太後沉默无语地对视著,在沉默的目光中维新派领袖向保守派首领做最後的抗争--只要能比她活得更长,就有机会实施慈禧太後所反对的维新主张。就在这一天,光绪皇帝死了。
第二天,慈禧太後也放心地一命呜呼。
历史之迷就这样留给了後人:是不是慈禧太後害死了光绪皇帝?
光绪皇帝的一生,都活在慈禧太後的阴影之下。
他从五岁就开始当上了一国之君,但是实权却握在"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後手里。光绪皇帝即位十五年後慈禧太後假托"撤帘归政",却依然控制著政令,掌握著对大臣的任免权。
光绪皇帝终於有了亲政的机会,那时的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被强邻日本打败,饱受列强欺凌。年轻的皇帝血气方刚,表示"决不做亡国之君",毅然采纳了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变法主张。从1898年6月11日起,光绪皇帝宣布变法,颁布"定国事"诏书等数十道改革诏令,力图使中国强大。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百日维新"。
权力欲极强的慈禧太後惟恐大权当真落到光绪皇帝手里,并且嫉妒仇视光绪皇帝的变法图强主张,她利用强大的保守势力发动了"戊戌政变",在菜市口将谭嗣同等六位维新志士斩杀示众,通缉康有为和梁启超,把光绪皇帝囚禁於瀛台。同时下诏书宣称,她"经皇帝再三恳请训政,从明日起坐殿办事。"
从此,光绪皇帝失去了政治权力,也失去了人身自由。
为了防止光绪皇帝与外界联络,慈禧太後命令将围墙加修成双层。水中岛屿瀛台通往勤政殿的桥铺成活动式桥面,随用随拆,桥端设有慈禧太後亲信太监的监视房。
支持光绪皇帝变法的珍妃被慈禧太後打入冷宫。光绪身为皇帝,为了与他所爱的珍妃见一面,不得不在深夜由心腹太监冒死拉船偷渡。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慈禧太後仓皇出逃,匆忙中还不忘把珍妃投入井中淹死,可见慈禧太後是多麼仇视一切与维新沾边的人。
光绪皇帝在囚禁他的瀛台度过了十年。凄凉中度日如年,他的健康每况日下,逐渐心力交猝,终於在1906年病情恶化。
为什麼光绪皇帝恰巧先慈禧太後一日死亡呢?
作为政治权利上的死敌,慈禧太後的确有著必须让光绪皇帝先她而死的动机。
所以後人不可避免地要猜测这巧合背後的真相,要相信正是慈禧太後害死了光绪皇帝。
本世纪三十年代,埋葬光绪皇帝的陵墓被盗,据说被抻到宝床底下的尸身是光绪皇帝的遗体。八十年代清理这座陵墓时检验了那具尸体的骨骼,却未见中毒成分。难道光绪皇帝是被慈禧太後气死的?这段公案的历史真相迄今仍然是个众说纷 的无解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