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急寻一次方程与方程组教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31 05:16:28 浏览1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七年级数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这篇关于《七年级数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案》,是 无 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对典型实际问题的分析,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在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指引下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初步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二能力目标:
数学思考:能结合实际问题背景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解决问题:能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销售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
经历“探究”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模型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及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学生可能设的未知数不同,列出不同的方程,但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学会与人交流,通过实际问题情景的体验,让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刻画事物间的相等关系.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得以用数学方法解决,体验到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在学生自主分析题意的过程中能够使已设未知数参与其中.
教学难点:找到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将未知数参与其中的代数式用 “=”连接起来,使之构成方程.
教学关键:明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与学生探索相结合,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幻灯片出示探究题目,三四个可供标价的纸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做一个游戏:可以让同学自己当一回老板:进一次货(例如:1000元)→→→→→→做一标价→→→→→→根据实际做出调整(没人买怎么办?抢购一空补货又应怎么办?) →→→→→→调整后进行销售→→→→→→能算出是亏还是赢吗,进而得出利润率等数量之间的计算方法。
(1)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进价.
(2)商品利润率= .
(3)打x折的售价=原售价× .
二、新授
第一大部分
探究1:销售中的盈亏.
某商店的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①由学生借以往经验解决(极有可能使用四则运算),作出判断.
②要求应用方程
再读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待用数量: 某商店的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③由“盈利25%”和“亏损25%”找到合适的未知数.并作出解设
④学生自主修整完成该方程,进而解决问题.
解:设……………………
————————=——---
……………………
……………………
答:…………………….
另外:求出方程的解后,一定要检验解的合理性.
题后点拨:不要认为一件盈利25%,一件亏损25%,结果不盈不亏,因为盈亏要看这两件的进价.
第一大部分附题
随堂练习1:
刘伶以八折优惠价购买了一件衣服,省了15元,那么她购买这件衣服实际用了多少钱?
分析:——————由学生自主找到合适的未知数并能阐述设此未知数的原因,以及方程形成的过程。
“刘伶以八折优惠价购买了一件衣服,省了15元,那么她购买这件衣服实际用了多少钱?”适当的可以提示:什么的八折?省了15元是什么意思?
解:设……………………
————————=——---
……………………
……………………
答:…………………….
求出方程的解后,一定要检验解的合理性.
随堂练习2:较难的一道利润问题
某商品去年提价25%,今年要恢复原价,应下调几个百分点?
分析:Ⅰ 由题中的“提价25%”翻译为————提高原价的25%,并由此可设原价为x.——————表示为(1+25%)x翻译为:今年的执行价格如此表示.
Ⅱ 由题中的“恢复原价” 翻译为————方程中的等量关系出现了,即————﹌﹌﹌﹌﹌﹌=x
Ⅲ 问题随之出现,下调的百分点又是一个新的未知量,故可设下调
m个百分点.
Ⅳ [(1+25%)x](1-m%)=x
Ⅴ 将Ⅳ中可简化为 (1+25%)x(1-m%)=x
Ⅵ 由学生努力解决这种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
并做演示讲解
Ⅶ 老师分析两个未知数之一在该题中起一个解释说明的作用
并且能够借助等式的性质2.消去x
Ⅷ 方程简单变形为 (1+25%)(1-m%)=1
问题得以解决
第三大部分
探究2:油菜种植的计算.
某村去年种植的油菜籽亩产量达160千克,含油率为40%。今年改种新选育的油菜籽后,亩产量提高了20千克,含油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今年与去年相比,这个村的油菜种植面积减少了44亩,而村榨油厂用本村所产油菜籽的产油量提高20%,今年油菜种植面积是多少亩?
分析完成[重点是翻译]过程
①亩产量达160千克,含油率为40%。————160×40%
亩产量提高了20千克————﹙160+20﹚
提高了10个百分点————40%+10%
…………
②可设今年油菜种植面积是x亩.
③让x能够参与其中,开始第二遍审题
去年:(x+44)亩 今年:x亩
160(x+44) ﹙160+20﹚
160(x+44)×40% ﹙40%+10%﹚×﹙160+20﹚x
由“本村所产油菜籽的产油量提高20%”
得到
160(x+44)×40%×(1+20%)=﹙40%+10%﹚×﹙160+20﹚x
………………………………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大部分
课堂小结:
一、归纳:
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业:
课本第108页习题3.4第3、4题.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⒈某商品原标价为165元,降价10%后,售价为_____元,若成本为110元,则利润为______元.
⒉新华书店一天内销售甲种书籍共卖得1560元,其利润率为25%,则这一天售出甲种书的总成本为_______元.
二、选择题.
⒊下面四个关系中,错误的是( ).
A.商品利润率= ; B.商品利润率=
C.商品售价=商品进价×(1+利润率) D.商品利润=商品利润率×商品进价
⒋ 一件商品标价a元,打九折后售出为 a元,如果再打一次九折,那么现在的售价是( )元.
A.(1+ )a B. a
三、解答题.
⒌甲种商品每件的进价是400元,现按标价560元的8折出售,乙种商品每件的进价是600元,现按标价1100元的六折出售,相比较哪种商品的利润率高一些?
答案:
一、 1. 148.5 38.5 2.1248
二、⒊ B ⒋ B 
三、⒌ 甲商品利润率为12%,乙商品的利润率为10%,甲商品比乙商品利润率高.

一元一次方程的讲解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
  2、会从题目中找出包含题目意思的一个相等关系,列出简单的方程。
  3、掌握检验某个数值是不是方程解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讨概念,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的方法,训练学生运用
  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体现数学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配套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课程标准的建议要求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本节课在抓住主要目标,用活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激活学生学习热情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现就几个教学片断进行探讨。
  一、游戏导入,设置悬念
  师:同学们,老师学会了一个魔术,情你们配合表演。请看大屏幕,这是2006年10月的日历,请你用正方形任意框出四个日期,并告诉老师这四个数字的和,老师马上就告诉你这四个数字。
  生1:24,师:2,3,9,10生2:84师:17,18,24,25
  师:同学们想学会这个魔术吗?生:想!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能学会!
  【一些教师常用教材的章前图或者行程问题情景导入,但章前图过于平淡且较难,不易激发学生兴趣,本次课用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实质是列一元一次方程x+(x+1)+(x+7)+(x+8)=任意框出的四个日期的和,x是第一个日期,这是本次课的第一个变化。】
  二、突出主题,突出主体
  1、师:看大屏幕,独立思考下列问题,根据条件列出式子。
  (1)x的2倍与3的差是5,
  (2)长方形的的长为a,宽比长少5,周长为36,则=36
  (3)A、B两地相距180千米,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驶30千米,乙车得速度是甲车速度的1.5倍,经过t小时相遇,则=180
  生:(1)2x-3=5(2)2(a+a-5)=36(3)30t+1.5(30t)=180
  师:这些式子小学学习过,它们是()?生:方程。
  师:对,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等号的两边分别叫做方程的左边和右边。(现实,学生齐读)
  【这又是一个变化,从小学已有知识出发,提前给出方程的概念,避免课堂中的逻辑矛盾,同时为学习列方程打下基础。】
  2、师:小学我们学过简易方程,并用简易方程解决应用题,对于比较复杂的实际应用题,用方程解答起来更加方便。请自己阅读课本P/79—81,(课本内容略)并把课本空空填写完整,不懂的和你的同学交流。还要回答下列问题:
  (1)你是如何理解“列方程时,要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2)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3)什么是的解?你找到验证的方法吗?
  师:在阅读P/80例题1时老师做出友情提示:
  (1)选择一个未知数x
  (2)对于这三个问题,分别考虑:
  用含x的未知数分别表示正方形的边长;
  用含x的未知数表示这台计算机的检修时间;
  用含x的未知数分别表示男、女生人数。
  (3)找一个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学生讨论出上述答案后
  师:大屏幕显示上述问题的答案
  【以前我在上这节课时,总是犯了和大多数老师一样的毛病,担心内容多,学生自己不会弄懂,满堂灌,结果我讲的筋疲力尽,学生还是糊里糊涂;这次我放开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学习,和同学合作学习,结果学生情绪高涨,问题迎刃而解,重点内容也都清晰化。这一变化,把我彻底从课堂解放出来,再不是学生心中“喋喋不休”的数学老师了,真正做到了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
  三、体现新时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在大多数学生完成课本阅读和解答好课本问题、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请几名代表学生汇报所列方程,并解释方程等号左右两边式子的含义。
  师:(强调)(1)方程两边表示的是同一个数;
  (2)左右两边表示的方法不同。
  【这一小小的点拨,有画龙点睛之作用,突出方程的实质性含义,为以后列出更复杂的方程打下基础】
  四、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精彩的舞台
  师:本节知识也学完了,你能解释课前老师魔术中的几多秘密?
  设任意框出的四个数字的第一个为x,则:
  生1:x+(x+1)+(x+7)+(x+8)=24;
  生2:x+(x+1)+(x+7)+(x+8)=84
  

一元一次方程的教案

12999.com上有,你自己下哦,亲
你要教案干什么
4X-3(20-X)=6X-7(9-X)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值是否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难点是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这里困难在于从1个数值变成了2个数值,而且这2个数值合在一起,才算作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用大括号来表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可以使学生从形式上克服理解的困难;而讲清问题中已含有两个互相联系着的未知数,把它们的值都写出来才是问题的解答.这是克服这一难点的关键所在.
二、知识结构
本小节通过求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先应用学生以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知识去解决,然后尝试设两个未知数,根据题目中的两个条件列出两个方程,从而引入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用描述的语言)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等概念.
三、教法建议
1.教师通过复习方程及其解和解方程等知识,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并引入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判断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
3.通过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的教学,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去检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问题.
4.为了减少学习上的困难,使学生学到最基本、最实用的知识,教学中不宜介绍相依方程组如
和矛盾方程组如
等概念,也不要使方程组中任何一个方程的未知数的系数全部为0(因为这种数学中的特例较少实际意义)当然,作为特例,出现类似
之类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可以的,这时可以告诉学生,方程(1)中未知数 的系数为0,方程(1)也看作一个二元一次方程.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的概念.
2.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写成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3.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学习态度.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渗透方程组的解必须满足方程组中的每一个方程恒等的数学美,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奥秘的兴趣和激情.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尝试指导法.
2.学生学法: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并对比方程及其解的概念,以强化对概念的辨析;同时规范检验方程组的解的书写过程,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值是否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难点
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
(三)疑点及解决办法
检验一对未知数的值是否为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必须同时满足方程组的两个方程,这是本节课的疑点.在教学中只要通过多举一系列的反例来说明,就可以辨析解决好该问题了.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或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通过复习方程及其解和解方程等知识,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并引入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判断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
3.通过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的教学,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去检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问题.

[八年级上册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对于数学老师而言,做好教案,就是上好课的前提!为此,下面我就和大家介绍冀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冀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够用不等式表达数量之间的不等关系;能够确定不等式的整数解。

  过程与方法:经历解方程和解不等式两种过程的比较,体会类比思想,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坚持等良好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解两个不等式;之后让“大家谈谈”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异同点;最后是关于通过列不等式表示数量之间不等关系的例题2、3,其中例3涉及到了不等式的正解数解问题。关于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学生在去分母这一部可能容易出错,可以采用通过学生深度解决、师生总结交流方法、巩固应用等方式处理。关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整数解问题,学生确实会有一定困难,主要是思考不够认真,缺少方法等原因,教师要注重借助数轴的学法指导。

  教学重点:

  1、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2、用不等式表达数量之间的不等关系

  3、确定不等式的整数解

  教学难点:

  1、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去分母这一部的准确性。

  2、不等式的整数解的确定

  教学流程:

  一、直接引入

  我们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一)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异同点

  1、出示问题,让学生板演

  找两名同学,分别解下面两个问题:

  (1)解方程: ﹦

  (2)解不等式:≤

  2、小组讨论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的异同点。

  3、师生交流。

  相同点: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相同,依次为: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

  不同点: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化系数为1时,要注意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

  4、运用新知。

  将下列不等式中的分母化去:

  重点关注:①去分母的方法: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②特别要注意常数项和单项式一定也要乘。

  (二)用不等式表达数量之间的不等关系

  1、投影出示例2,学生思考解决方法。

  例2 当x在什么范围内取值时,代数式的值比的值大?

  2、师生交流。

  解题方法:先根据题意列出不等式,再解不等式。

  特别注意: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所对应的不等号。如不小于、不大于、是负数、是非负数等。

  3、巩固应用。

  请根据下列描述列出不等式:

  (1)代数式5x+2是负数;

  (2)代数式x+20的值小于

  (3)代数式的值不大于

  (三)确定不等式的整数解

  1、投影出示例3,学生思考解决方法。

  例3 求不等式≥的正整数解.

  我们前面已经求出不等式≥的解集是x≤5,它的正整数解是什么呢?

  2、小组讨论

  3、师生交流:

  总结方法:可以借助数轴工具,确定不等式的正整数解,如:

  x≤5在数轴上表示为:

  容易看出x≤5的正整数解为x=1,2,3,4,5.

  重点强调:①要注意不等号是否有等于号;②注意题目所求的整数解类型,如:正整数解、负整数解、非负整数解、非正整数解、整数解。

  3、巩固应用。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x<3的正整数解是 ;

  (2)x>的负整数解是 ;

  (3)x≤4的非负整数解是 ;

  (4)-2.39的正整数解.

  能力测试:

  若x既满足不等式3x-4≤5,又满足不等式x+2>-3,试求出x的整数解.

  四、回顾总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进行强调。

  课后反思

  本节 教学设计 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一、集中精力,突破教学难点。

  如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不等式,重点探究去分母这一步;用不等式表示数量之间的不等关系的例2,重点探究列不等式这一步;关于不等式的正整数解的例3,重点探究求出不等式的解集后,如何确定整数解。这样处理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合理运用教材,减轻师生的负担。

  本节课所选的习题决大多数是课本上的例题、习题,如:对于探究新知的第一个环节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异同点的巩固练习题是课本例2、例3的不等式,而在后面处理例2、例3时就不用从头开始解不等式,直奔重点。这样处理,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查找资料的负担,又避免了学生在课堂上重复做同一类型的习题,间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究。

看了八年级上册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的人还看:

1.八年级上册数学不等式教案

2.八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练习题

3.八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练习题

4.初二数学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反思

5.初二数学辅导资料: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初中数学教案范文三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2 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 15%后,还剩余42 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 500,
   
   所以 x=50 000.
  答:原来有 50 000千克面粉.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例3 (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 2x=10,
   所以 x=5.
   其苹果数为 3× 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
  三、课堂练习
  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
  2.我国城乡居民 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达到 3 802亿元,比 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 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 35%,男工比女工多 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案.其中第三步是关键;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五、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3.某厂去年10月份生产电视机2 050台,这比前年10月产量的 2倍还多 150台.这家工厂前年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 一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法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要求学生学会用移项解方程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
  (二)能力训练点
  由移项变形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由算术解法过渡到代数解法的解方程的基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用代数方法解方程中,渗透了数学中的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用移项法解方程明显比用前面的方法解方程方便,体现了数学的方法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发现法则,课堂训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进竞争机制,调动课堂气氛.
  2.学生学法:练习→移项法制→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移项法则的掌握.
  2.难点: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3.疑点:移项变号的掌握.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复合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题,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移项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首先回顾上节课的有关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出示投影1)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 ;     (2) ;
  解:方程的两边都加7,   解:方程的两边都减去 ,
   得  ,      得 ,
   即  .       合并同类项得 .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两小题,对用等式性质解方程进行巩固、回忆,为讲解新方法奠定基础.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观察上面方程的变形过程,从中观察变化的项的规律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投影展示上面变形的过程,用制作复合式运动胶片将上面的变形展示如下,让学生观察在变形过程中,变化的项的变化规律,引出新知识.
  (出示投影2)
  
  师提出问题:1.上述演示中,两个题目中的哪些项改变了在原方程中的位置?怎样变的?
  2.改变的项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分学习小组讨论,各组把讨论的结果派代表上报教师,分四组,这样节省时间.
  师总结学生活动的结果:大家讨论的结论,有如下共同点:①方程(1)的已知项从左边移到了方程右边,方程(2)的 项从右边移到了左边;②这些位置变化的项都改变了原来的符号.
  【教法说明】在这里的投影变化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发现变化的规律,准确掌握这种变化的法则,也是为以后解更复杂方程打下好的基础.
  师归纳:像上面那样,把方程中的某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这里应注意移项要改变符号.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想一想刚解过的两个方程哪个变化过程可以叫做移项.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对课前解方程的变形能说出哪一过程是移项.
  【教法说明】可由学生对前面两个解方程问题用移项过程,重新写一遍,以理解解方程的步骤和格式.
  对比练习:(出示投影3)
  解方程:(1) ; (2) ;
      (3) ; (4) .
  学生活动:把学生分四组练习此题,一组、二组同学(1)(2)题用等式性质解,(3)(4)题移项变形解;三、四组同学(1)(2)题用移项变形解,(3)(4)题用等式性质解.
  师提出问题:用哪种方法解方程更简便?解方程的步骤是什么?(答:移项法;移项、合并同类项、检验.)
  【教法说明】这部分教学旨在于使学生学会用移项这一手段解方程的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尝试,理解解方程的步骤,从而掌握移项这一法则.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4) 通过移项解下列方程,并写出检验.
  (1) ;  (2);
  (3) ;  (4) .
  【教法说明】这组题训练学生解题过程的严密性,故采取学生亲自动手做,四个同学板演形式完成.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5)
  口答:
  1.下面的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1)从 ,得到 ;
  (2)从 ,得到 ;
  (3)从 ,得到 ;
  2.小明在解方程 时,是这样写的解题过程:;
  (1)小明这样写对不对?为什么?
  (2)应该怎样写?
  【教法说明】通过以上两题进一步印证移项这种变形的规律,即“移项要变号”.要使学生认清这里的移项是把某项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而不是在同一边交换位置,弄懂解方程的书写格式是方程在变形,变形时保持“左右两边相等”这一数学模式.
 
 (出示投影6)
  用移项解方程:
  (1) ;      (2) ;
  (3) ; (4) .
  【教法说明】这组题增加了难度,即移项变形是左右两边都有可移的项,教学时由学生思考后再进行解答书写,可提醒学生先分组讨论,各组由一名同学叙述解题过程,教师归纳出最严密最精炼的解题过程,最后全体学生都做这几个题目.
  学生活动:5分钟竞赛:规则是分两大组,基础分100分,每组同学全对1人加10分,不全对1人减10分,互相判题,学习委员记分.
  (出示投影7)
  解下列方程:
  (1) ;   (2) ;      (3) ;
  (4) ; (5) ; (6) .
  【教法说明】这组题用竞赛的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解方程的速度和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达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目的,而互相评判更增加了课堂上的民主意识.
  (五)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变形方法,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明确两个方面的问题:①解方程需把方程中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移项要变号这是重点.②检验要把所得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 方程和它的解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清楚了解方程、方程的解的概念,以及解方程的含义.
  2.让学生学会根据条件列出方程.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例2的教学,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2.通过例3方程的解的检验问题培养学生准确解题的能力及数学问题的严密性.
  (三)德育渗透点
  从已知到未知,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进一步体会到概念中语言的准确美与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以尝试指导为主、练习巩固为辅,体现学生的主体活动,增强课堂上民主意识的体现.
  2.学生学法:识记→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使学生了解方程的有关概念,会检验方程的解,并能根据求某数的简单条件,列出某数为未知数的一元方程(仅限于一次,二次).
  2.难点:列关于某数的简单方程.
  3.疑点:关于方程解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题,学生讨论解答,得出有关概念,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题,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我们上一节共同学习了等式和等式的性质,我们知道了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下问题:
  (出示投影1)或电脑显示如下
  1.如果 ,那么 ,为什么?(根据什么等式性质)
  2.如果 ,那么 ,根据等式什么性质?
  3.如果 ,那么 ,根据等式什么性质?
  4.如果 ,那么 ,根据等式什么性质?
  师:同学们对这组问题回答的非常准确,条理清楚.说明我们掌握新知识,学习新方法的劲头很足,望同学们发扬.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题中等式:
   ;
   ;
   ;
   .
  这些等式中,象-3,6,2,-1,3,-7,5,8这些数都是已知的,我们把这些数叫做已知数.
  再观察式中的 也表示一个数,不难发现它相当于一个问号“?”,在研究它之前是未知的,像这样的数叫做未知数,像这样的式子,我们已经知道它是等式,因此方程就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把 这个结果代入方程 中,看一看会有什么结果?当学生能够回答出 时方程左右两边相等这一结果后,引出概念: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只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解也叫方程的根.
  (2)再观察 到 的变形过程
   a 被减数等于差加上减数.
  得 ,
  即 .
  再据一个因数等于积除以另一个因数,得 ,即 .
  (说明是小学解法)
   e 两边都加上7,得, ,
  即 .
  两僆都除以5,得,
   .
  提出问题:上面两种变形最终我们求出了什么?
     两种方法所得结果一样吗?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提问由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归纳上面过程实质上就是求方程解的过程.
  师:求得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如:求得方程 的解的两种方法,都可以叫解方程 .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提出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由各组派代表回答,如何判断一个式子是方程?
  学活动:分组讨论,准备派代表回答,回答结果:(1)含有未知数,(2)等式.
  (出示投影2)
  例1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指出已知数和未知数,如果不是,说明为什么?
  ① ;② ;③ ;④ .
  【教法说明】例1教学应注意,方程必须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未知数的系数是1,可以省写.这个1,也是已知数,已知数包括它的符号. 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3)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指出已知数和未知数;如果不是,说明为什么?
  ① ;② ;③ ;④ .
  【教法说明】这组可采用分组抢答形式,用竞赛加分的办法完成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分成四组,班长记分,教师主持.
  师提出问题:如果设某数为 ,请大家把下面的句子用方程的形式表示出来,看谁做得快.
  (出示投影4)
  (1)某数的 与1的和是2;
  (2)某数的4倍等于某数的3倍与7的差;
  (3)某数与8的差的 等于0.
  学生活动:学生动笔动脑分析得出方程,由一个学生写在黑板上,如:
  (1) ;(4) ;(3) .
  【教法说明】为了使学生掌握,③小题应提醒学生注意运算的顺序,必要时加上括号.另外有时得出方程可有形式上的区别.
  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选择适当的未知数,列出例2中的方程:
  (出示投影5)
  例2 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方程:
  (1)某数比它的 大 ;
  (2)某数比它的2倍小3;
  (3)某数的一半比某数的3倍大4;
  (4)某数比它的平方小42.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上面的题目,完成后与小组同学讨论,对比,分组说出所列方程中,形式不一样地方.
  【教法说明】教师可布置学生自编两个题目,留给同桌同学列方程,找代表说一说题目和方程.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6)
  1.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指出它的未知数是什么?
  ① ; ② ; ③ ; ④ ; ⑥ ;
  ⑦ ; ⑧ ; ⑨ ; ⑩ .
  【教法说明】这组题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完成,优胜组负责编一个这样的题目,点其他组任一同学解答,答对者给以掌声鼓励.
  (出示投影7)
  2.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求出下面方程的解.
  ① ;② ;③ ;④ .
  【教法说明】这组题由学生在练习本上演练,教师指定学生口述,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出示投影8)
  3.请同学们选用适当的未知数,写一个方程使方程的解是下面的数:
  (1)1; (2)-2; (3)0; (4)2.
  学生活动:分组编写,互相交换,观察所作方程的特征,互相交流经验、方法,增强协作意识.
  【教法说明】这组题难度较大,教师在学生编题时要注意后进生的动态,多启发他们动脑筋,开发数学的逆向思维.
  (五)归纳小结
  师:本课内容与前两节内容的联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也就是说,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可以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三角形内角和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案

《三角形内角和》
四年级 王莉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角的分类,三角形的认识,三角形的分类的基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教材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索规律,概括出一般结论,即任意一个三角形,它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接着说明应用这一结论,在一个三角形中,已知两个角的度数,可以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学情分析】
学生在四年级初期掌握了量角的方法,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也层量过三角板各个角的度数,尝试过用三角板拼角。本学期学生又学习了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分类,这些知识为三角形的内角和奠定了基础。
【资源利用】
1.多媒体课件
2.三角形、一副三角板
【教学目标】 1.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量、剪、拼、折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规律。
2. 在探究过程中,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通过交流、比较,培养策略意识和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
3. 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思维提升的过程,激发求知欲和探索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难点:用不同方法探究、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过程】
一、 游戏引入,导入新课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看看!
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
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
(打一几何图形)
师:你都知道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评价: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
师:除了你们知道的这些知识外,三角形还有许多奥妙,等待我们去探索,发现,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关于三角形的一些知识。(板书生读题)
【设计意图】
二、动手操作,探究验证
1.准备铺垫
(1)理解“内角”。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①什么是内角?
谁想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我们把这些角叫作三角形的内角。)
②一个三角形有几个内角呢?
(三个)为了方便,我们将三角形的每个内角编上序号1、2、3,读作∠1、∠2、∠3,请同学们给自已手中的三角形每个内角标上角的序号(请两个同学上黑板标)
③理解“内角和”。
师:那我们再来想一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指的是什么呢?(生:就是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对了,∠1、∠2、∠3的度数和,就是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演示)
④谁能大胆地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0 ……..)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⑤赞成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 的请举手。
⑥啊!有这么多同学都赞成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0,三角形的内角和真的像同学们说的那样一定都是1800吗?
(师将课题补充: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
师:这些都是大家自已的猜想,你能够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想不想去验证一下?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里,教师先让学生大胆猜测,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诱发探究欲望,为后面作了很好的铺垫。
2.实践验证
(1)师:好!等一下同学们分四人小组来进行验证。看一看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什么材料和工具?[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量角器,剪刀(提示用剪刀要注意安全),表格等]等一下同学们可以选择一些工具和自已喜欢的三角形来进行验证。这里是老师的几点要求:
(a)先在组内讨论一下你们打算用什么工具来进行验证,可以怎样进行验证。
(b)得出结论后,各小组进行合理分工。
(c)选择喜欢的三角形进行验证。
(d)记录员要认真在表格里作好记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2)合作交流,找出结论。(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汇报结论,并上台展示发现的方法。
(4)教师小结发现方法,用电脑演示。(电脑课件演示:以动画形式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进行量、剪、拼、折等操作。)
(5)师:通过上面的实验,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结论是同学们自已验证出来的,请同学们把它大声地读一遍!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
师:回头想一想我们是如何得到这个结论的?
猜想----验证的方法。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但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猜、量、剪、拼、折等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特征的实践活动,而且注重让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演示、汇报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有什么用呢?等一下我们就要用到它来解决一些问题!同学们敢不敢挑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8页做试一试。
量一量,与算出的结果相同吗?
2.看来同学们对新知识掌握得不错,老师再考一考大家,看谁算得既快又对!(29页想想做做第一题)
3.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呢!在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猜一猜其它两个锐角可能是多少度?
4.师:同学们真聪明!现在笨笨熊也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想不想帮它解决?(课件演示):我想画一个三角形,三角形要有2个直角,怎么画也画不出来,你能帮我想想这是为什么吗?
(如果一个三角形里有2个直角,2个直角加起来就等于180度了,再加上第三个角的度数,它就不是一个三角形了,所以画不出这样的三角形。)
师:说得真清楚,我想笨笨熊一定听懂了。老师也有一个问题,能画出一个含有2个钝角的三角形吗?
师:也就是说一个三角形里最多只能有一个直角,或者一个钝角。(课件出示)
5.研究一下长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课件演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呢?
【设计意图】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地发展。练习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紧紧围绕三角形的内角和来进行,进一步加深了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理解和运用。
四、整理总结,拓展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师小结:今天我们用了什么方法来得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猜想—验证。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得到更多的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谈感受和收获,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评价鼓励,为以后数学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板书设计】
三角形内角和
锐角三角形 量
直角三角形 撕 平角
平角钝角三角形 折
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 180°
【课后反思】

急寻一次方程与方程组教案

(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题,并能检查结果是否正确、合理.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2.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思想.
3.向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时,若能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抓住问题的关键,就能迅速通过相等求解,从而渗透解题的简捷性的数学美,以及解题的奇异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观察法、讲练结合法.
2.学生学法:本节主要学习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方法,尤其重点要掌握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其分析方法和解题步骤都与前面学过的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类似,可在学习中进行类比从而加强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与难点
根据简单应用题的题意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疑点
正确找出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两个相等关系,并把它们表示成两个方程.
(三)解决办法
通过反复读题、审题,分析出题目中存在的两个相等关系是列方程组的关键.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提问,复习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尤其相等关系的寻找问题.
2.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通过反馈练习,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差漏补缺.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主要学习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
(二)整体感知
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准确的审题迅速寻找出两个正确的相等关系来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根据下列条件设适当的未知数,列出二元一次方程.
①甲、乙两数的和是10.
②甲地的人数比乙地的人数的2倍还多70.
③买4支铅笔、3支圆珠笔共花了1.6元.
(2)甲、乙两工人师傅制作某种工件,每天共制作12件.已知甲每天比乙多制作2件,求甲、乙每人每天可制作几件?
①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题.
②比较一下,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是否相同?是列一元一次方程容易,还是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容易?
学生活动:第(1)题口答,第(2)题在练习本上完成.
【教法说明】第(1)题为根据相等关系列二元一次方程打下了基础;第(2)题通过两种解法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列方程组的优越性,这样引入课题,可以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例1 小华买了80分与2元的邮票共16枚,共花了18元8角,80分与2元的邮票各买了多少枚?
分析:(1)题中有几个未知数?分别是什么?
(2)题中有几个相等关系?分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观察、分析后回答.
未知数:80分邮票枚数与2元的邮票枚数.
相等关系(1)80分邮票枚数+2元邮票枚数=总枚数.
(2)80分邮票总价+2元邮票总价=全部邮票总价.
学生活动:设未知数、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
解:设共买 枚80分邮票, 枚2元邮票,根据题意得

解这个方程组,得

答:80分邮票买了11枚,2元邮票买了5枚.
强调:(1)选定几个未知数,根据问题中的条件找几个相等关系,这几个相等关系正好表示了应用题的全部含义.
(2)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时,解方程组过程在练习本上完成.
(3)得到结果后,要检验是不是原方程组的解,是不是符合应用题的实际意义,然后再写答句.
反馈练习:P35 1,2.(只列不解)
例2 小兰在玩具工厂劳动,做4个小狗、7个小汽车用去3小时42分;做5个小狗、6个小汽车用去3小时37分.平均每1个小狗与1个汽车各用多少时间?
仿照刚才分析例1的方法,分析问题.
学生活动:拟题、自由提问,其他学生抢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拟题板书.
两个未知数:平均做1个小狗的时间与1个小汽车的时间
(1)做4个小狗的时间+做7个小汽车的时间=3时42分
(2)做5个小狗的时间+做6个小汽车的时间=3时37分
解题过程由学生完成,一个学生板演.
解:设平均做1个小狗用 分,做1个小汽车有 分,根据题意,得

解这个方程组,得

答:平均做一个小狗用17分,做1个小汽车用22分.
【教法说明】例2用拟题训练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分析问题,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馈练习:P35 3,4.
学生活动:口答、设未知数、列方程组.
3.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用白铁皮做罐头盒,每张铁皮可制盒身16个或制盒底43个,一个盒身与两个盒底配成一套罐头盒,现有150张白铁皮,用多少张制盒身、多少张制盒底,可以正好制成整套罐头盒?
分析:此题的相等关系不明显,应启发学生认真思考,找到第二个相等关系.
相等关系:(1)制盒身铁皮张数+制盒底铁皮张数=150张.
(2)盒底总数=2×盒身总数.
解:设用 张铁皮制盒身, 张铁皮制盒底,可以制成整套缺头盒.根据题意,得

(四)总结、扩展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你能简单归纳出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吗?
学生发言后,老师适当补充、纠正.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P39 1,2,3.
(二)选做题:P41 B组2.
(三)补充题:给定两数5和3,编一道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的应用题,使得这个方程组的解就是给定的两数.
参考答案
(一)1.到甲地130人,到乙地70人.
2.有28个队参加篮球赛,20个队参加排球赛.
3.长38㎝,宽16㎝.
(二)解:设一辆大车、一辆小车一次分别可运货 吨、 吨,根据题意,得

解得
∴4×3+2.5×5=24.5(吨)
九、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理解代入消元法的基本思想体现的“化未知为已知”,“变陌生为熟悉”的化归思想方法;
3.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难点:代入消元法的基本思想.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谁能造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什么你造的方程组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2.谁能知道上述方程组(指学生提出的方程组)的解是什么?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上节课我们提出了鸡兔同笼问题:(投影)
一个农民有若干只鸡和兔子,它们共有50个头和140只脚,问鸡和兔子各有多少?
设农民有x只鸡,y只兔,则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
对于列出的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我们如何求出它的解呢?(学生思考)
教师引导并提出问题:若设有x只鸡,则兔子就有(50-x)只,依题意,得
2x+4(50-x)= 140
从而可解得,x=30,50-x=20,使问题得解.
问题:从上面一元一次方程解法过程中,你能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串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出它的解法)
(1)在一元一次方程解法中,列方程时所用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2)该等量关系中,鸡数与兔子数的表达式分别含有几个未知数?
(3)前述方程组中方程②所表示的等量关系与用一元一次方程表示的等量关系是否相同?
(4)能否由方程组中的方程②求解该问题呢?
(5)怎样使方程②中含有的两个未知数变为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呢?
(以上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想出消元的方法)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出讲解.
由方程①可得y=50-x③,即兔子数y用鸡数x的代数式50-x表示,由于方程②中的y与方程①中的y都表示兔子的只数,故可以把方程②中的y用(50-x)来代换,即把方程③代入方程②中,得
2x+4(50-x)=140,
解得 x=30.
将x=30代入方程③,得y=20.
即鸡有30只,兔有20只.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二、讲授新课
例1 解方程组
分析:若此方程组有解,则这两个方程中同一个未知数就应取相同的值.因此,方程②中的y就可用方程①中的表示y的代数式来代替.
(本题应以教师讲解为主,并板书,同时教师在最后应提醒学生,与解一元一次方程一样,要判断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需检验.其方法是将所求得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分别代入原方程组里的每一个方程中,看看方程的左、右两边是否相等.检验可以口算,也可以在草稿纸上验算)
教师讲解完例1后,结合板书,就本题解法及步骤提出以下问题:
1.方程①代入哪一个方程?其目的是什么?
2.为什么能代入?
3.只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方程组解完了吗?
4.把已求出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哪个方程来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较简便?
在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指出:这种通过代入消去一个未知数,使二元方程转化为一元方程,从而方程组得以求解的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例2 解方程组
分析:例1是用y=1-x直接代入②的.例2的两个方程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即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所以不能直接代入.为此,我们需要想办法创造条件,把一个方程变形为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或含y的代数式表示x).那么选用哪个方程变形较简便呢?通过观察,发现方程②中x的系数为1,因此,可先将方程②变形,用含有y的代数式表示x,再代入方程①求解.
解:由②,得x=8-3y, ③
把③代入①,得(问:能否代入②中?)
2(8-3y)+5y=-21,
-y=-37,
所以 y=37.
(问:本题解完了吗?把y=37代入哪个方程求x较简单?)
把y=37代入③,得
x= 8-3×37,
所以 x=-103.
归纳小结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1、变形 2、代入 3、求解 4、回代 5、用 写解
例3 根据市场调查,某种消毒液的大瓶装(500g)和小瓶装(250g)两种产品的销售数量比(按瓶计算)为2:5.某厂每天生产这种消毒液22.5吨,这些消毒液应该分装大、小瓶装两种产品各多少瓶?
三、师生共同小结
在与学生共同回顾了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着重指出,因为方程组在有解的前提下,两个方程中同一个未知数所表示的是同一个数值,故可以用它的等量代换,即使“代入”成为可能.而代入的目的就是为了消元,使二元方程转化为一元方程,从而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教案一:初中七年级下学期教学设计-解一元一次方程(一)教案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能够灵活运用方程的变形解一元一次方程;
2.使学生正确运用移项法则和去括号法则.
过程性目标
1.体会去括号和移项法则的不同之处;
2.经历解方程的过程,得出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两堂课讨论了一些方程的解法,那么那些方程究竟是什么类型的方程呢?先看下面几个方程:每一行的方程各有什么特征?(主要从方程中所含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两方面分析).
4 + x = 7; 3x + 5 = 7-2x; ;
x + y = 10; x + y + z = 6;
x2 - 2x – 3 = 0; x3-1 = 0.
二、探究归纳
比较一下,第一行的方程(即前3个方程)与其余方程有什么区别?(学生答)
可以看出,前一行方程的特点是:(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2)未知数的次数都是一次的.“元”是指未知数的个数,“次”是指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根据这一命名方法,上面各方程是什么方程呢?(学生答)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 with one unknown).
第二行的方程的特点是:每一个方程中的未知数都超过一个;第三行的方程的特点是:每一个方程中的未知数的次数都超过一次,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可知后四个方程都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注意 谈到次数的方程都是指整式方程,即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像 这样就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上两堂课我们探讨的方程都是一元一次方程,并且得出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些步骤.下面我们继续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来探究方程中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解方程2(x-2)-3(4x-1)=9(1-x).
分析 方程中有括号,设法先去括号.
解2x-4-12x + 3 = 9-9x,…………去括号
-10x-1 =9-9x,……………… 方程两边分别合并同类项
-10x + 9x = 1 + 9,……………… 移项
-x =10, ……………………合并同类项
x = -10. ……………………系数化为1
注意 (1)括号前边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都要变号;
(2)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内的项;
(3) -x =10,不是方程的解,必须把系数化为1,得x = -10,才是结果.
从上面的解方程可知,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
(1)去括号;
(2)移项;
(3)合并同类项;
(4)系数化为1.
三、实践应用
例1 解方程:3(x-2)+1 = x-(2x-1).
分析 方程中有括号,先去括号,转化成上节课所讲方程的特点,然后再解方程.
解 去括号
3x-6 + 1 = x-2x + 1,
合并同类项
3x-5 =-x + 1,
移项
3x + x = 1 + 5,
合并同类项
4x = 6,
系数化为1
x = 1.5.
例2 解方程 .
分析 方程中有多重括号,那么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
解 去括号
,
合并同类项
,
去括号
,
合并同类项
,
去括号
-12x -3 = 5,
移项
-12x = 8,
系数化为1
.
注 1.本题多次进行了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解题时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地选择步骤.
2.也可把全部括号去掉后,再合并同类项后,解方程.
例3 y取何值时,2(3y + 4)的值比5(2y -7)的值大3?
分析 这样的题列成方程就是2(3y + 4)-5(2y -7)= 3,求x即可.
解 2(3y + 4)-5(2y -7)= 3,
去括号
6y + 8-10y + 35 = 3,
合并同类项
-4y + 43 = 3,
移项
-4y = -40,
系数化为1
y = 10.
答:当y =10时,2(3y + 4)的值比5(2y-7)的值大3.
四、交流反馈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1)去括号;
(2)移项;
(3)合并同类项;
(4)系数化为1.
注 (1)去括号是依据去括号法则和分配律,去括号时要特别注意括号外的符号,同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
(2)去括号后,若等式两边的多项式有同类项,可先合并同类项后再移项,以简化解题过程.
五、检测反馈
1.下列方程的解法对不对?如果不对怎样改正?
解方程:2(x + 3) - 5(1- x) = 3(x - 1)
解 2x + 3 – 5 - 5x = 3x - 3,
2x - 5x – 3x = -3 + 5 - 3,
-6x = -1,
.
2.解下列方程:
;
(2)5(x + 2)= 2(5x -1);
(3)2(x-2)-(4x-1)= 3(1-x);
(4)4x - 3(20 - x) = 6x - 7(9 - x);
(5)3(2y + 1) = 2(1 + y) + 3(y + 3).
3.列方程求解:
(1)当x取何值时,代数式3(2-x)和2(3 + x)的值相等?
(2)当x取何值时,代数式3(2-x)和2(3 + x)的值互为相反数?
4.已知 是方程 的解,求m的值.
教案二: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教师可以用两个课时把内容传授给学生,主要讲授的是方程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教师通过小学的学过的算式引入到现在要学的方程,通过讲授例题引出方程的相关概念,这样同学在教授新课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画示意图有利于分析问题、找相等关系是列方程的重要一步,从算式到方程(从算式到代数)是数学的一大进步。
2.过程与方法:
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
认识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想以及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用方程表示相等关系得符号化方法;
能结合具体例子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体会设未知数、列方程的过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实际问题的相等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会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会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这块地有多大?
农民赛克斯正在嘀咕,他要支付90元现金以及若干千克小麦种子作为他租赁一块农田的一年地租.对此,他逢人便说,如果小麦种子的价格为每千克6元的话,这笔开销相当于每亩56元,但现在小麦的市场价己涨到每千克8元,所以他所付的地租相当于每亩64元.他认为付得太多了.试问:这块农田有多大?
这是一个方程问题,学习本章知识后,你就会解答.
(二)新授
Ⅰ.方程的概念
问题:小明向小彬询问年龄,小彬说“我的年龄乘2减5得21”。小明立刻就说出了小彬的年龄,你会嘛?(幻灯片)
师:你会用算式方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吗?试着列出等量关系。
生:等量关系:年龄×2-5=21。
师:上面列出的是算式关系式,现在我们可以引入未知数,也就是用x来代替小彬的年龄。
(板书)可设小彬的年龄为x岁,则:
2x-5=21, (直接估算一下结果得x=13)。
师:列方程时, 要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先看例题:(幻灯片)
例1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
(2)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它的长是宽的1.5倍,长方形的长、宽各应是多少?
(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解:(1)设x月后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2450小时,那么x月里这台计算机使用了150x(即150乘x)小时。
列方程
1700+150x=2450。
(2)设长方形的宽为xcm,那么长为1.5x cm。
列方程
2(x+1.5x)=24
(3)设这个学校的学生数为x,那么女生数为0.52x,男生为 (1-0.52)x。
列方程
0.52x-(1-0.52)x=80。
师:上面各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像1700+150x,2(x+1.5x),0.52x,(1-0.52)x.等这样的式子,可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例如,0.52x-(1-0.52)x=80在(3)中表示女生数与男生数的差。
归纳:
上面的分析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Ⅲ. 方程的解与解方程
列方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利用方程可以解出未知数。
师:从方程1700+150x=2450,你能估算出x的值吗?
如果x=1,1700+150x的值是:1700+150×1=1850。
如果x=2,1700+150x的值是:1700+150×2=2000。
类似的,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表。
x的值 1 2 3 4 5 6 7 …
1700+150x的值 1850 2000 2150 2300 2450 2600 2750 …
总结: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三)练习
1.3x-1是方程嘛?
2.列式表示a与3的差等于-2。
3.上题中列出的式子是方程嘛?如果是,未知数是什么?方程的解是什么?如果不是,说明原因。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教案设计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一次函数,会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和画一次函数的图象,在本章前面几节课中,又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具备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利用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作用;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数学教学由一系列相互联系而又渐次梯进的课堂组成,因而具体的课堂教学也应满足于整个数学教学的远期目标,或者说,数学教学的远期目标,应该与具体的课堂教学任务产生实质性联系。本课属于八下第一章第五节《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第一课时内容,从属于“数与代数”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而务必服务于数与代数教学的远期目标,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教科书基于学生对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次函数认识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2、会根据题意列出函数关系式,画出函数图象,并利用不等关系进行比较
  3、通过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图象之间的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
  4、训练大家能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体验数、图形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活动探究、合作学习;第三环节:运用巩固、练习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那么,是不是不等式的知识是孤立的呢?
  活动目的:以“旧”引“新”,由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探讨新的内容。
  活动效果:学生在回忆中探索本课时的内容,从而降低了学生们“入室”的门槛.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合作学习
   活动内容: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图象之间的关系.
  1.导探激励
  作出函数y=2x-5的图象,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x取哪些值时,2x-5=0? (3)x取哪些值时,2x-5<0?
  (2)x取哪些值时,2x-5>0? (4)x取哪些值时,2x-5>3?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
   活动目的:通过作函数图象、观察函数图象,进一步理解函数概念,并从中初步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
  (1)当y=0时,2x-5=0,
  x= , 当x= 时,2x-5=0.
  (2)要找2x-5>0的x的值,也就是函数值y大于0时所对应的x的值,从图象上可知,y>0时,图象在x轴上方,图象上任一点所对应的x值都满足条件,当y=0时,则有2x-5=0,解得x= .当x> 时,由y=2x-5可知 y>0.因此当x> 时,2x-5>0;
  (3)同理可知,当x< 时,有2x-5<0;
  (4)要使2x-5>3,也就是y=2x-5中的y大于3,那么过纵坐标为3的点作一条直线平行于x轴,这条直线与y=2x-5相交于一点B(4,3),则当x>4时,有2x-5>3.
   活动效果:学生由讨论可见,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有密切关系,当函数值等于0时即为方程,当函数值大于或小于0时即为不等式。
   2.想一想
   活动内容:
  如果y=-2x-5,那么当x取何值时,y>0?
  学生活动: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活动目的:通过具体问题初步体会一次函数的变化规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联系。
  首先要画出函数y=-2x-5的图象,如图:
  从图象上可知,图象在x轴上方时,图象上每一点所对应的y的值都大于0,而每一个y的值所对应的x的`值都在A点的左侧,即为小于-2.5的数,由-2x-5=0,得x=-2.5,所以当x取小于-2.5的值时,y>0。
   活动效果:通过完成这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
   3.达测深化
   活动内容: 先画出图象,然后讨论回答。
  兄弟俩赛跑,哥哥先让弟弟跑9 m,然后自己才开始跑,已知弟弟每秒跑3 m,哥哥每秒跑4 m,列出函数关系式,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何时弟弟跑在哥哥前面?
  (2)何时哥哥跑在弟弟前面?
  (3)谁先跑过20 m?谁先跑过100 m?
  (4)你是怎样求解的?与同伴交流.
   活动目的:感知不等式、函数、方程的不同作用与内在联系。
  [解]设兄弟俩赛跑的时间为x秒.哥哥跑过的路程为y1,弟弟跑过的路程为y2,根据题意,得
  y1=4x y2=3x+9
  函数图象如图:
  从图象上来看:
  (1)当0<x<9时,弟弟跑在哥哥前面;
  (2)当x>9时,哥哥跑在弟弟前面;
  (3)弟弟先跑过20m,哥哥先跑过100m;
  (4)从图象上直接可以观察出(1)、(2)小题,在回答第(3)题时,过y 轴上20这一点作x轴的平行线,它与y1=4x,y2=3x+9分别有两个交点,每一交点都对应一个x值,哪个x的值小,说明用的时间就短.同理可知谁先跑过100 m.
   活动效果: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画出函数图象,并能借助函数图象完成上述问题。
   第三环节:运用巩固、练习提高
  1. 已知y1=-x+3,y2=3x-4,当x取何值时,y1>y2?你是怎样做的?与同伴交流.
  活动内容:让学生分小组交流后作出解答,教师进行点评。
  活动目的:一方面对上环节中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进行巩固,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图象之间的结合是解决此类问题核心所在.
  解:如图所示:
  当x取小于 的值时,有y1>y2.
  活动效果:学生在解答上述问题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90%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
   第四环节:课时小结
   活动内容:
  本节课讨论了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并且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解不等式。
  活动目的: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性活动增强对相关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水平。感受到数学的作用。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读一读 习题1.6 1、2
   四、教学反思
  1、 函数、方程、不等式都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本节的目的就是通过具体例子渗透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不等式,感受函数、方程、不等式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从整体中把握部分的思维方法,渗透函数、方程、不等式思想和数形结合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拓宽学生视野。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2、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更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以便指导今后的教学。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
  3、注意改进的方面:
  在小组讨论之前,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教师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中注意的问题及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